财政支出

2024-05-12

财政支出(共6篇)

篇1:财政支出

关于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比例有关情况的说明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规定,到2012年全国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要达到4%。财政部2011年将这一目标折算成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并分解到各省,要求各省两年完成目标任务。国家确定我省的目标是2011年达到14.1%,2012年达到15%。温家宝总理在2012年的全国人代会上再次重申,2012年全国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比重要达到4%。省政府近两年来高度重视此项工作,2011年全省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13.3%,比2010年提高了2.2个百分点,2012年全省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15%。2011年和2012年我省财政教育支出增幅达到了历年最高,同时新增财政教育支出占新增经常性收入的比重也达到了历年最高。

为完成2012年目标任务,省政府采取了以下4项措施。一是在预算安排和预算执行时,要求各市县,不断加大教育的投入力度,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优先保障教育支出,确保完成15%的任务目标。二是不断拓宽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扩大教育费附加征收范围,将地方教育附加征收标准由1%提高至2%;还规定各市、县要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按10%计提教育资金。三是根据各市在校生数、常住人口数、财政教育支出规模和公共财政支出规模等,按因素法做了测算,根据测算结果科学合理地将15%的指标分解到各市,并制定了省政府对各市分析评价的具体方案和量化指标。四是建立了监督考核工作机制。省财政厅成立了专门的工作协调机构,建立了信息月报制度,分月调度全省财政教育支出情况并督促各市落实占比任务,还将教育占比目标任务纳入了省政府对各市政府的绩效考评体系。

篇2:财政支出

——我国教育支出的规模与问题分析

丁亚婷

(注:原来做的是ppt,为了大家看着方便又整理到

了word上,所有图表均在ppt上)

我国教育支出的规模与问题分析

一、教育支出的提供方式

二、教育经费规模、来源、结构及与世界对比

(一)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GDP的比重

(二)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公共教育支出来源的比较

(三)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结构的现状分析与国际比较

三、我国教育支出的效益

四、我国财政支出中存在的问题

五、完善我国教育支出的政策建议

教育对经济增长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已成为世界各国所公认。教育支出是一国政府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教育支出规模和结构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衡量一国的财政教育支出水平主要有财政教育支出规模与财政教育支出结构这两个指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偏低,结构也不尽合理。

一、教育支出的提供方式

教育支出 :是政府用于教育事业的各项支出。

(一)从经济性质看,教育服务一般被看做是一种混合物品。教育是分初、中、高几个层次的。

多数国家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程度,对初等教育通过宪法规定若干年的义务教育。每个公民都可以无差别地享受这种教育,那么就应该由政府来提供保证。从这个角度来看,义务教育并非混合物品,而是纯公共物品。

至于义务教育之外的高层次教育,主要有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等,则具有两面性。

一方面高层次教育是提高公民素质的教育,可以为国家培养建设人才,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因而也属于公共物品的范畴。

另一方面,受教育者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这为将来找到一份较好的职业,获得较高的收入,赢得较多的晋升机会奠定基础。由此来说义务教育以外的高层教育,不属于纯公共物品,而是混合物品。

(二)但在实践中,各国政府却往往在提供教育服务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具有正外部性。首先,经济理论和实践表明,技术进步是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而教育则是技术进步的基础。其次,教育使公民明辨是非且获

得一技之长,这有助于减少犯罪。再则,教育能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这有助于减少行政管理的成本等。

2、避免因收入差距而形成教育机会的不公平。如果教育服务主要由私人部门提供,学费必然被抬高,则收入较低的家庭的子女即使天资聪颖也会被举止门外。而如果主要由政府提供教育服务,就可以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同等的受教育机会,从而保证教育机会的公平,并避免流失优秀的人才资源。

3、教育资本市场的不发达与不完善。这在高等教育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高等教育投资究竟能否获得回报与回报率有多高,事先是难以确定的,这就使得私人金融部门因担心无法得到偿还而不愿为教育融资,这样,那些资金不足的人就会被剥夺受教育的机会。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许多国家的政府都对高等教育提供一定的财政支持。主要有三种方式可供选择,即:对学生本人提供补助,对低收入家庭提供补助和对私立学校提供补助。

二、我国教育经费规模及其来源结构

人们一般用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来比较各个国家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衡量各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程度。

教育支出的结构关系着国家对各层次教育的支持力度和教育的效益。

(一)我国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GDP的比重

图表见ppt第十四张

(1)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教育支出的总额延续了之前教育支出逐年增加的趋势,近年来的增长率基本全都保持在10%以上,反映了教育支出较快的增长速度。这说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教育方面大力进行投资。

(2)中国教育支出高于大多数国家已成财政支出首项。

从表l中,自1991年以来,我国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所占的比例基本全都保持在15%以上,最高的1996年曾一度达到21.06%。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政府对于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自从上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4%的目标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二)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公共教育支出来源的比较

图表见ppt第十六、十七张

根据对40个国家90年代初期的情况分析,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在15%以下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为2%左右;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20%左右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大体为3%;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30%~40%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为4%~5%;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提高到40%~50%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也相应增长到5%~6%.表1中有关数据可以看出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基本符合这一规律。

(三)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结构的现状分析与国际比较

教育支出结构主要表现在教育投入在高等、中等、初等三级教育上的分配结构和教育投入在地理区域的分配结构两个方面。

图表见ppt第23、24张

从表4中可以看出,与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相比,中国、巴西、印度初等教育占教育经费的比例较大,高等教育相对比例较小。而法国中等教育所占比重较大,日本、美国三级教育经费支出比较均衡,其高等教育所占比例较高,这是因为发达国家教育投资起步较早,已基本上普及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较高,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经费支出所占比例也较高。而发展中国家教育比较落后,教育重点在初等教育,所以初等教育所占比例较大。

按国际比较通行的标准,人均GNP为600-2000美元时(目前,我国正处于这一阶段),初、中、高三级教育比例为40.5∶29∶17.9,而我国1997年三级教育比例为32.41∶37.15∶20.32,初等教育经费比例偏低,而中等、高等教育经费比例偏高,尤其高等教育经费的比重在20%以上,甚至高于某些发达国家的水平。这种投资流向会造成基础、义务教育得不到很好的贯彻实施。

资料:我国的近年来的教育改革

从我国的教育事业现状来看,主要包括两大层次: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对于初等教育,义务教育阶段有“两免一补”,这是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对高等教育,尤其是全日制高等教育,已从过去的全额拨款(学生不需负担学杂费)转变为政府和学生分担的体制,而且以后由学生负担的比重还会上升。

补充资料:

(三)教育支出体制改革分析

从我国的教育事业现状来看,主要包括两大层次: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对高等教育,尤其是全日制高等教育,已从过去的全额拨款(学生不需负担学杂费)转变为政府和学生分担的体制,而且以后由学生负担的比重还会上升。

这一改革举措的推出,引发了一场这种模式是否合理的争论。要理解这一问题的实质,就必须对教育支出的性质进行分析。

教育是一种具有私人性质的产品,接受教育的人可以从中得到相应的收益,因而也愿意付出相应的成本,从这点来看,教育是可以由微观主体来提供的,需要接受教育的人们可以花钱购买这种服务。但是,教育具有一定的公共产品的性质,这就要求政府介入参与教育服务的提供。综合地讲,政府介入教育领域主要有以下二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出于收入分配的考虑。收入分配不均等密切关联到教育投资的不均等,而不均等的教育则会延续不均等收入的现象,相比之下,较为均等的教育投入分布有助于降低收入的不均等。政府可以通过教育投资改变社会的收入不公平现象,而且这种改变是长久的。

第二,教育所产生的效益具有外在性(外部效应是指某一个体在从事经济活动时,给其他个体造成了消极或积极的影响,却没有承担应有的责任或者没有取得应有的报酬的情形。如果单纯依靠市场调节,将造成市场主体过度地从事具有负外部经济效应的经济活动或尽可能地减少从事具有正外部经济效应的经济活动,从而降低了市场效率。)的一面。不仅受教育的人可以从中得到很大的收益,而且会使整个社会因受教育者文化程度提高而受益。如果完全由市场提供,教育的这种外在收益就不可能由兴办教育的私人主体获得,因而他们提供的教育数量低于社会期望水平。这时就需要政府的介入。

基于教育的这种兼具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的性质,教育经费一部分应由政府提供,另一部分由受教育者提供。我国大学教育经费的改革,基本上是遵循这一原则进行的。

2.教育支出的地区结构 图表见ppt第28张

(1)教育支出在东、中、西部差异明显。

受历史和现实各种因素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急剧扩大,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导致了教育投入水平间的较大差距,加之各地方政府对教育的重要程度认识不一致,使得教育支出差异进一步扩大。

另外,在我国目前以行政分权和分税制为特征的财政管理体制下,中央设立一部分专款进行宏观调控,地方政府则负担着几乎全部的基础教育拨款和占高等教育总投资近一半的地方属高等院校拨款,因而地方政府可用财力的多少直接影响了该地区公共教育支出的水平。(2)城市与农村之间差异明显。

在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的情况下,城市和农村的发展星现不同的状态,而在教育投入上,城乡之间也是相差巨大。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一直处在投资不足的状态,农村普通中小学的生均预算内经费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教育经费的不足,造成了农村教育设施、教育条件、教育人才的严重落后。

三、我国教育支出的效益

教育经费规模偏低及教育经费架次结构失调,必然影响教育经费的效率与效益。

根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提供的对中国1997年教育投入效益的评估,当年中国人均GNP为860美元,属于中低收入国家,中国的教育投资社会收益率和个人投资收益率均低于同类国家的平均水平,并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收益率,中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为11.4,世界平均水平为10.7,而中国只有5.05.报告认为,其主要原因是中国经济总量还落后于发达国家,再加上政府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和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都相对较低,同时,教育经费在各级教育之间的分布不够合理,所以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规模偏小,且教育资源使用效益低下,似的学校教育的综合入学率和人文发展指数都低于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

另外,不完善的教育投资管理体制,工龄重于教育程度的工资分配制度,造成教育资源利用率低下,特别是大量高级人才外流,使得投入最大的高等教育投入的效益甚微等,这些都是教育投资和效益低下的主要原因。

四、我国财政支出中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一)教育占GDP比重过低。

尽管我国的教育支出总额连年增加,但是,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却并不见有多大的增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上世纪曾呼吁世界各国在2000年实现教育支出占比达到6%的目标,1993年,我国政府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18条也规定:“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本世纪末达到4%。”《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也指出,国家将在“十一五”期间实现政府对义务教育负全责,逐步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并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

但直至今日,我国既没达到4%的目标,离6%的目标更是有着巨大差距。据了解,2006年—2009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分别为3.01%、3.32%、3.48%和3.67%。较低的占比说明,在我国近年来GDP高速增长的情况下,我国教育支出未能与经济同步增长或优于经济增长,使得政府教育经费对学校运转的支撑力度并没有得到增强。

(二)教育支出国际比较差距明显。

教育经费相对于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4.9%,发达国家为5.1%,欠发达国家为4.1%。以人均GDP来比较,中国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仅为人均GDP收入的0.82%,美国为6.10%,是中国的7.44倍;俄罗斯为1.87%,是中国的2.28倍;巴西为2.29%,是中国的2.79倍;日本为4.28%,韩国为3.01%。所以中国不仅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即使在金砖四国中,中国的教育投入也排在末位,实在与我们的国家地位和经济实力不相符。

(三)教育投入占财政收支的比重呈下降之势。

1997年以来,财政收入和支出增加非常迅速,平均每年增长16.9%和19.0%,但对教育的投入却未能等速增加,每年只增加15.9%,使得教育投入所占的比重呈逐年减小之势。2002年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占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比例分别为17.7%

和15.2%,比1997年下降了0.9和2.2个百分点。即使到2009年,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也仅为16.37%,尚未达到1996年占比21.06%的水平。

(四)教育支出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1.教育支出在东、中、西部差异明显。

受历史和现实各种因素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急剧扩大,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导致了教育投入水平间的较大差距,加之各地方政府对教育的重要程度认识不一致,使得教育支出差异进一步扩大。另外,在我国目前以行政分权和分税制为特征的财政管理体制下,中央设立一部分专款进行宏观调控,地方政府则负担着几乎全部的基础教育拨款和占高等教育总投资近一半的地方属高等院校拨款,因而地方政府可用财力的多少直接影响了该地区公共教育支出的水平。

由表2可以看到,在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如上海、江苏、山东、广东等省市,不仅教育经费的总额很大,而且,大部分的教育经费由地方政府支出,中央的拨备只占到一小部分。对于中部的湖南、湖北等省份,地方政府对教育的支出虽然也占了很大一部分,但支出总额相较于东部省份尚有一定的差距。在西部地区,不仅教育支出总额较低,而且地方政府在教育支出上的占比也不高,如西藏、青海,教育经费完全依靠中央拨备。

这种教育支出的区域性差异,恰好反映了我国东中西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正是因为其经济的不发达,导致了地方教育投入的匮乏,无法满足发展教育所需的基本资金,很难吸引到优秀的教育人才,致使教育水平的低下。

2.城市与农村之间差异明显。

在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的情况下,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呈现不同的状态,而在教育投入上,城乡之间也是相差巨大。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一直处在投资不足的状态,农村普通中小学的生均预算内经费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教育经费的不足,造成了农村教育设施、教育条件、教育人才的严重落后。

(五)教育支出结构存在不合理性

我国的教育支出结构不合理。由表3可以看出,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占比过高,所占比例不仅高于与我国同档次的低收入国家,还高于发达国家。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教育资源匮乏,尽管近年来民办教育有所发展,但是高等教育几乎都由政府提供,能够真正接受到高等教育的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并不大,因此,在经费上,显得高等教育的投入有些偏高。而提高国民基本素质的关键并不在于高等教育,而是在于初等教育上,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教育支出对于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有些偏高,由此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初等教育投入经费的相对不足。

而在表4中,我们可以看到教育投资收益率最高的并不是高等教育,而是初等教育。相反,投入较多的高等教育反而收益率最低,因此从收益率的角度讲,我国在教育支出的结构上,对于初等和中等教育理应继续大力支持。

五、完善我国教育支出的政策建议

1.采取有效措施增加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来推动财政教育支出的增加。

4%的问题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相关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按照2007年我们国家的财政收入的统计,2007年全国财政收入51300亿元,占GDP的比重大致是20.8%,不到21%。一些学者、专家也在进行分析和研究,其他一些发达国家也好、发展中国家也好,公共财政教育投入占GDP达到4%或者5%。发达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基本上都在35%以上,甚至40%,接近50%,许多发展中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一般都在25%以上,所以说我们国家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偏低。财政蛋糕是既定的,比重偏低当然也就制约了我们国家拿出更多的钱,用于投入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2.财政应继续增加教育支出,提高教育支出占财政收入乃至GDP的比重。

教育财政支出 / GDP=(教育财政支出 /财政总支出)*(财政总支出 /GDP)尽管近年来教育支出总额比较大,教育资金的投入力度和支出的增长速度也比较快,但是,目前的投入金额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而言,依旧很少。因此,我国的教育支出还是不很够的,这需要我国在资金总额的筹措上多想办法,多下工夫,比如发行教育债券等方式,来筹集一些教育资金,以增加对教育的支持力度。而相较于我国近年来GDP的高速增长,我国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也并没有多大提高,从一定角度上说明,我国教育的投入相对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而言,增长速度较慢。教育虽对经济的增长没有明显的直接的刺激作用,但是,对经济增长的间接作用是巨大的,并且会在较长的一个时间显现出来。因此,我国有必要在经济持续增长,近年来财政收入也不断增加的条件下,在增加教育支出总额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教育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即使达不到教科文组织6%的GDP占比,也应以先期4%的占比为目标,尽量向发达国家的水平靠拢。但增长的同时也必须考虑到教育支出资金的使用效率,对资金的使用进行严格的监管。

3.政府要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

政府增加对教育的投入,要用体制、机制的创新,用制度的设计来引导教育投入的增加。为了贯彻中央优先发展教育的要求,各级政府都需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中国有五级政府、五级财政,设计出一个好的经费保障机制和制度,才是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根本。增加教育投入,要坚持体制机制的创新、制度的

先行,这个经费投入肯定会增长。

从提高教育质量和减轻老百姓教育负担出发,我国应切实提高教育投入水平,保障教育经费。与此同时,加强学校内的民主管理,建立有权参与决策、评价、监督的教师委员会、家长委员会和学生自治委员会,是让学校财务管理透明,避免学校领导乱收费、乱用钱的必然选择。

4.努力改善教育支出的区域不平衡。

(1)加大对中西部教育的投入力度,缩小差距。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整体的教育投入都有很大增加,各省份的教育设施,教育水平都有比较大的提高,但是,我国东西部地区教育支出不平衡的状况仍然很严重。这对我国教育乃至经济发展都极为不利,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差距还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因此,在教育投资的地区分布上,国家应当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教育投资政策的倾斜力度,增加对西部的教育资金支出,努力改善中西部贫困落后地区的教育状况。

(2)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投入力度,缩小城乡差距。

我国目前很多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教育设施比较差,教育条件相当落后,优秀的教师资源严重匮乏,这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对农村的教育资金投入不足造成的。教育的城乡差距在近年来教育投入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并没有多大的缩小,而教育的落后将很大程度上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农民的增收致富。因此,在财政支出的安排上,应当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农村教育资金的投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村人口的受教育程度,缩小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教育差距。首先,应该主要增加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其次,加大财政的专项教育转移支付,重点扶持教育条件落后的农村地区;第三,发挥财政的分配职能,将资金有重点地投入到落后地区,并加强对农村教育投入资金的监督管理。

(3)优化教育支出结构,强化基础教育。

我国目前的教育支出结构问题突出表现在高等教育支出的比重相对较高,高等教育占用资源相对较多。因此公共资源应更多配置在基础教育。有必要明显提高初等教育支出占公共教育总支出比重,确保教育支出的“公共性”。初等教育具有很强的外部正效应,是典型的公共产品,前文的数据显示,我国的基础教育投资收益率大约是高等教育的四倍。况且目前我国文盲率偏高,更应明确义务教育在教育经费中的优先地位,将教育经费的增量主要用于义务教育。

5.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政府要切实转变观念。

篇3:新疆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实证研究

改革开放30年以来, 新疆的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GDP总量与内地发达地区的差距也有所缩小。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新疆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与此同时, 新疆地方财政支出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然而, 新疆作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 经济社会发展和东部省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实现新疆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新疆2/3的财政依赖中央转移支付, 地方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之间的差距较大。在这个背景下研究新疆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之间的关系就很有必要和意义。那么, 新疆财政收支之间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本文拟用新疆1951~2012年的年度数据, 采用协整检验确定财政收支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再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来推断新疆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因果关系。

二、相关文献回顾

学术界对于税收和政府支出关系的研究是从国外开始的, 得出以下4种理论假说:一是Friedman (1978) 提出的“税收→支出假说”, 他的研究结果表明税收增长会引起财政支出增长, 这也是赤字产生的一个原因;二是Barro (1974) 和Anderson等 (1986) 得出的“支出→税收假说”, 他们认为政府应该以支定收, 从而使预算保持平衡;三是Meltzer和Richard (1981) 的“税收-支出相互促进假说”, 该假说认为税收和支出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四是Baghestani和Mc Nown (1994) 提出的:“税收和支出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互促进效应”。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财政收支规模的逐步扩大, 国内学者也提高了对该领域的关注程度。程红莉和马莉霞 (2004) 对1951~1999年的统计资料进行分析, 得出从长期来看, 我国财政收支之间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 但缺少因果关系检验。许雄奇和朱秋白 (2004) 研究我国1951~2001年的数据得出的结论支持“税收和支出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互促进效应”的假说, 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税收支出之间具备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和短期动态调整机制。楼迎军和杨义群 (2004) 通过建立在ECM上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证明了我国财政收支之间具有间接的因果关系, 但是由于他们的样本区间太短, 因此结论的有效性有待检验。周茂荣和骆传朋 (2007) 运用E-G协整检验方法对我国1953~2010年间的财政收支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 通过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我国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回顾国内外文献, 关于新疆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之间的因果关系还鲜有人做过相关研究。本文拟运用新疆1951~2012年的数据, 对新疆财政收支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以期为新疆的经济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三、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一) 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的是新疆1951~2012年度的财政收入 (TR) 和财政支出 (TE) 的数据, 数据来源于《新疆统计年鉴》以及新疆统计局网站上的信息。

(二) 平稳性检验———单位根检验法。

Dickey-Fuller (DF) 单位根检验法是Dickey and Fuller (1979) 针对AR (1) 的时间序列形式提出的检验序列是否存在非平稳的单位根的方法。在Dickey-Fuller (DF) 单位根检验法中回归残差项常会有显著影响检验的效果的自相关现象。因此, 在考虑残差项序列相关之后, Dickey and Fuller (1981) 就以AR (p) 的形式进行单位根检验, 称为修正后的DF检验 (ADF检验) 。本文主要采用ADF检验来对新疆的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样本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

(三) 协整检验。

本文采用的是Engle和Granger于1987年提出了协整检验法。这种协整检验的方法是对回归方程的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因变量能被自变量的线性组合所解释, 两者之间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 因变量不能被自变量所解释的部分构成一个残差序列, 这个残差序列应该是平稳的。因此, 检验一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等价于检验回归方程的残差序列是否是一个平稳的序列。

如果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为了使研究更严谨, 我们需要建立误差修正项模型, 从而来说明两变量之间的短期波动和长期均衡的关系。

(四) 变量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Granger (1969年) 提出一个判断因果关系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这个检验解决了X是否引起Y的问题, 主要是看Y能够多大程度上被过去的X解释, 加入X的滞后值是否使解释程度提高。如果X在Y的预测中有帮助, 或者X与Y的相关系数在统计上显著时, 就可以说“Y是由X Granger引起的”, 即X是Y的Granger因。相反, Y是X的Granger因。Granger因果关系的检验实质上是检验一个变量的滞后变量是否可以引入到其他变量方程中。一个变量如果受到其他变量的滞后影响, 则称它们具有Granger因果关系。由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滞后阶数非常敏感, 通常可以依次多滞后几阶, 看结果是否具有同一性。

四、实证过程和结果分析

(一) 新疆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平稳性检验 (ADF单位根检验) 。

新疆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都是时间序列, 由于时间序列大部分存在不稳定现象, 为了防止出现“伪回归”现象, 准确的了解新疆财政收入规模和财政支出规模之间的关系, 就要对两个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为了消除时间序列中的异方差现象, 同时为了使两个变量的趋势更加具有线性化, 需要分别取财政收入 (TR) 和财政支出 (TE) 的自然对数LNTR和LNTE。由于各变量是有时间趋势的, 因此我们采用含常数项与时间趋势项的模型对它们进行平稳性检验。

检验结果显示, 新疆的LNTR的原水平序列的ADF值在1%和5%的显著水平下分别为-4.141、-3.497, 都大于Mackinnon临界值-1.801。新疆的LNTE的原水平序列的ADF值在1%和5%的显著水平下分别为-4.127、-3.491, 都大于Mackinnon临界值-0.0034。而LNTR一阶差分后的ADF值在1%和5%的显著水平下分别为-4.131、-3.492, 都小于Mackinnon临界值-4.571。LNTE一阶差分后的ADF值在1%和5%的显著水平下分别为-4.127、-3.491, 都小于Mackinnon临界值-5.510。显然, 所有的数据在一阶差分前是非平稳的, 但是在一阶差分处理之后, 所有的数据都出现平稳的态势。同时也说明LNTR和LNTE是I (1) 的。

(二) 新疆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协整检验。

根据平稳性检验, 由于LNTR和LNTE均为一阶单位根过程, 可以由协整检验考察其协整关系或长期均衡关系。首先对LNTR和LNTE进行协整回归, 得协整方程:

再对残差进行ADF单位根检验, 由检验结果可知残差的ADF值-5.147小于1%和5%显著水平下的标准值-3.546和-2.916, 因此拒绝原假设, 即ADF残差序列是平稳的。得出新疆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长期内, 新疆财政支出每变动1%, 财政收入将同方向变动0.874%, 新疆的财政收入增长和财政支出之间具备显著的正相关性。

(三) 误差修正模型的建立。

根据Granger定理, 两个具有协整关系的变量一定具有误差修正模型的表达形式存在。用e表示模型 (1) 中的残差序列, 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如下:

模型 (2) 表示在误差修正模型当中, 误差修正项e (-1) 的系数大小反映了对偏离长期均衡的调整力度。因此, 从系数估计值-0.1914来看, 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 将以-0.1914的调整力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不过调整力度不是很大, 但可以一定程度上保持新疆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协整关系, 自动的调整其长期均衡关系。

(四) 新疆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根据协整关系检验的结果, 由于新疆LNTR和LNTE均为I (1) 过程并具有协整关系, 故可以对其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见表1。 (表1) 由表1检验结果显示, 在滞后阶数为1阶、2阶、3阶、4阶时的统计量都不显著, 因此LNTR是LNTE的非Granger因, LNTE是LNTR的非Granger因。新疆的财政收入不是财政支出的决定因素, 财政支出也不是财政收入的决定因素。

五、结论和政策建议

第一, 由协整检验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新疆的财政收支之间具备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就长期而言, 新疆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之间具有统计上的高度相关性, 从误差修正模型来看, 短期内新疆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短期动态调整机制, 由于误差项的存在, 可以自动的实现新疆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

第二, 通过对样本数据Granger的因果关系分析得出新疆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互促进效应。结合新疆的实际情况来看, 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1) 对中央的转移支付依赖性较大, 新疆约有2/3的财政支出依赖中央转移支付。新疆作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 经济发展水平和东部省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新疆经济缺乏自我造血功能, 致使新疆财政自给率很低, 地方财政收支之间的缺口通过中央的转移支付弥补。其财政支出规模并不取决于地方财政收入, 而是取决于中央转移支付, 因而新疆财政收支没有显著的因果关系。 (2) 经济结构不均衡。新疆经济特征是资源主导型, 从产业结构上看, 资源开发型产业占GDP的50%以上;从所有制结构上看, 国有经济 (含国有控股) 占经济总量的60%以上。在现有分税制框架下, 主体税种 (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 的绝大部分上缴中央财政, 因此新疆的第二产业对当地财政收入的贡献率较低;再者, 作为当地主要财政收入来源的营业税, 又因为新疆第三产业占比重不高, 因此对财政收入的贡献也不高。所以, 新疆经济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 但是总体上来说, 经济发展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不明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新疆财政收支没有显著因果关系。

基于以上分析, 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从财政政策的长期可持续性角度出发, 财政支出要着力培植新疆本地的“造血”功能。以往中央对新疆的转移支付, 多注重解决地方财政的缺口, 今后则应加强对“造血”功能的培育上; (2) 在新一轮的财税体制改革中进一步提高财政转移支付的效率水平, 使中央的转移支付资金真正的用到实处; (3) 优化产业结构, 延长初级产品产业链, 引导民营资本进入价值链中, 发展第三产业, 通过产业带动就业, 通过内生性经济增长带动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加。

参考文献

[1]周茂荣, 骆传朋.我国财政可持续性的实证研究——基于1952-2006年数据的时间序列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7.11.

[2]许雄奇, 朱秋白.我国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关系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 2003.1.

[3]程红莉, 马莉霞.我国财政支出与收入关系的协整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 2004.1.

篇4:财政支出

摘要最近看到很多关于地方政府“其他支出”方面的报道和新闻,我不禁产生了一些思考。据《法制日报》报道,对于地方政府的预算来说,很多时候是不得不公开,而且这些预算中有些项目是否合理,我们很难妄下定论,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其他支出”的魅力在哪里?我想应该是 “其他”二字。

关键词其他支出地方政府财政监督

一、广泛的“其他支出”蒙蔽了人们的双眼

“其他”涵盖的范围非常的广泛,可以尽情的将“应该”或者“不应该”的支出都囊括其中。这一点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教授王敬波早就提出:“其他支出”里面包含的问题很多,值得高度警惕。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大面积地推进下,社会公众对政府信息公开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对于地方政府的预算来说,很多时候是不得不公开,而且这些预算中有些项目是不是合理科学、是不是难以启齿,都很难说。

那么就是说“其他支出”中很大一部分用于公务接待了。王敬波教授的理论是否成立呢,我们可以看几个例子:(1)中国人民大学的一项调研显示,“其他支出”在西部地区基层政府尤为明显,最高的占本级支出的42%。(2)在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公布的最近一个年份的预算支出中,“其他支出”是仅次于公共服务支出的第二大支出。(3)中国人民大学的一项调研发现,在一些政府预算中,“其他支出”数额巨大,在一些基层政府尤为明显,最高的能占支出的40%左右。某市2011年一般预算支出中,按功能分类,“其他支出”达146亿元,占总支出的11.6%,仅次于教育支出。(4月1日《新京报》)。对于政府的预算体系,大部分的老百姓是不懂其内涵或者根本就看不见,这也就导致了“其他支出”的肆意妄为,有些部门被迫将预算公开,可也只是公开已经修复的很完美的账务。

我们可以拿自己家庭做比喻,这个月买米买油具体多少钱得记清楚,而像买了一根冰棍这种小事情可以计入“其他”的范围,而且还要保证它的金额没有过大。但是在做预算时,有些地方政府却是格外的重视这个“其他支出”的价值。我想照这样的趋势来讲,那么今后政府预算大部分都会变成“其他支出”了。

不知道大家是否记得2010年名字叫做《中国第一个全裸的乡政府》的帖子,当时真的是引起了各地方各部门各界人士的大力关注。可事实上人们如此惊叹的这种“裸晒”才是地方政府早就应该按照规定履行的义务。而大家这样的惊讶也足矣证明了地方政府有太多的不合规,不禁摇头轻叹。

二、“其他支出”的用途

资料显示一般概念中的“其他支出”包括少数民族地区补助费、支援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地方外事业务费和兵役征集费、军事供应站经费、公房收租试点支出、看守所拘留所经费、流窜犯收容站经费及未列项目的临时性支出等。而“其他支出”的两大“好处”。一是看不到具体支出用途,人大审议时好通过;二是预算法规定,年度中财政资金在科目间“流转”不需人大审批。所以公款吃喝、铺张浪费这种不能见光的费用全部记在了“其他支出”,而公开时,“其他支出”却不需要展开来,这就等于新闻发布会上说了一句无可奉告一样,真是难以琢磨又难免琢磨。而这样的不透明,只能使“其他支出”暗藏“其他支出”,反正其他二字很伟大。这样我们地方的预算就有了越来越多的秘密,财政部门看不懂了,腐败系数自然也就升高了。

三、加强监督,让“其他支出”在阳光下运行

我相信公众对于“其他支出”项目的关注不是在于支出的多少,更重要的是支出是否花在了刀刃上,是否能解燃眉之急。因此,我们应从国家和公民两个角度加强监督。

我们国家有两大法宝作为外在的监督手段《预算法》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可是他们都是具有一定的弊端的,不然也不可能讓“其他支出”这么猖狂。我们期待这两大法宝能够切实的发挥其巨大的作用,更希望国家能够重视这方面的审计调查工作,提倡廉洁还是要作为主打旗帜。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召开的第一次廉政工作会议上,也要求建立公开、透明、规范、完整的预算体制,把政府所有的收入和支出都纳入预算,形成强有力的约束机制。也就是说,政府的财政预算需要走在“阳光”下,每笔支出都要清清楚楚的记录出来,我们更希望把这神秘的“其他支出”的细节展示清楚,这样才会有利于人们的监督,让老百姓看的明明白白。

我想公众也是需要检讨的,我们应该参与到政治生活中,努力的去了解政府对经济的运用情况,财政部门的监督是有力的,可是面积也比较窄,更多的问题需要群众来解决、去监管,甚至只需要做到经常查看与询问就好,不然无谓的抱怨与怨声只能给某些政府滋生腐败细菌提供良好环境。看看香港政府的预算编制和公开办法,港府预算有三大特点:一是全程公开,高度透明,二是高度细化,三是民众参与度高。三者相辅相成,民众之所以乐意参与预算编制和审查,因为政府列出的开支具体详尽,都事关他们的切身利益,而且均毫无保留地公诸于众。这不仅需要政府的保证,老百姓同样也要做出努力。

时下,对于“其他支出”的讨论也越来越激烈。我们仰首瞩目,期待一个廉洁时代的到来,要让“其他支出”朴素的呈现在人们面前。不要让它笑里藏刀,畸形腐败!

篇5:财政支出预算分类

1)部门基本支出预算

2)部门项目支出预算

1、部门基本支出预算:行政事业单位为保障其机构正常运转和完成日常工作任务所 必需的支出,具体分为人员支出和日常公用支出。

可列:人员支出、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公用经费支出,公用经费支出,包括日常公用支出和日常办公设备购置组成。具体包括支出内容包括:办公费、印刷费、手续费、水费、电费、邮电费、物业管理费、差旅费、因公出国(境)费用、维修(护)费、会议费、培训费、公务接待费、劳务费、工会经费、福利费、税金及附加费用、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办公设置购置。

行政、参公事业单位的基本支出由财政代编,除医院、学校外,其他单位比照编制基本支出。

2、部门项目支出预算:省级行政事业单位为完成其特定的行政工作任务或事业发展目标,在基本支出预算之外编制的项目支出计划。省级部门项目支出预算项目实行分级管理,分为一级项目和二级项目两个层次。一级项目是依据项目单位主要职责,且未纳入日常公用支出范围,单独设立的项目。每个一级项目包括若干二级项目。

二级项目按照其支出性质分为专项公用类项目和发展建设类项目。专项公用类项目:指行政事业单位为履行职能,完成工作任务而发生的一般用于商品和服务支出的特定项目。具体包括: 1.大型会议、培训类项目;以及组织本单位以外人员培训的项目。2.重大宣传、活动类项目; 3.重大课题调研、规划类项目;

4.信息化运行维护类项目; 系统软件运维费、应用软件和硬件运维费、租赁费(均需提供两办预审意见建设合同上运维、租赁合同费用清单(excel表格))5.执法办案类项目;

6.大宗印刷类项目;业务票据印刷、图书内刊刊物类印刷、业务文书、证件制作、宣传文本汇编印刷

7.房租类项目;

8.其他专项公用类项目。人员补助类、特殊公用类、其他专项业务类[其他专项咨询费、非本单位手续费、大批量被装购置费、专用设备燃料费、外聘人员劳务费(含劳务派遣人员工资、评审费)、委托业务费、专用材料费、工作补助]、部门机动经费。

发展建设类项目是指行政事业单位为完成其特定行政工作任务和事业发展目标,一次性或阶段性发生的发展建设性支出项目。具体包括: 1.房屋建筑物购建类项目;

2.大型修缮类项目;办公用房、专项业务用房大型修缮、公共基础设施修缮、大型设备修缮 3.信息网络购建类项目;

4.设备购置类项目;交通工具购置、办公设备购置、专用设备购置

篇6:《财政收入与支出》学案

一、知识回顾

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先富起来是否违背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原则?

答:不违背。相反,是整个社会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因为:

(1)共同富裕不能理解成所有的劳动者、所有的地区同时、同等程度地富裕起来,世界上从来没有同步富裕,即使在原始社会,差别也同样存在。我国今天的市场经济是以承认差别为前提,并为个人施展才能,为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了公平的机会。要想社会全体成员同时、同等程度富裕,这不但做不到,反而会导致普遍贫穷。

(2)只有提倡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才能对大多数人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和鼓舞作用,并带动越来越多的人走向富裕。

(3)鼓励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就能调动这部分人与地区的积极性,为整个社会的共同富裕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二、自主学习

(一)财政及其作用、国家的______和________就是财政

2、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基本收支计划,叫_________;上一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叫__________

3、国家财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物质保障。具体表现在:财政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

,促进,建立_____________

与,保障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建设。

4、财政具有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如果完全由市场配置资源,会导致投入某些行业、地区的_____________,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国家财政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具体表现在: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

财政政策,通过

经济建设支出、税收,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经济增长。

反之,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经济运行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

财政政策,通过

财政支出、税收,总需求,稳定物价,给经济。

(二)财政收入与支出、根据国家筹集资金的渠道,财政收入可以分为

、、以及

。其中,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

2、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是

和。

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二者是的关系。

3、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促进企业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国家对筹集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就是财政支出。按照具体的用途,财政支出可以分为

支出、支出、支出、支出、支出。、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关系,不外有三种情况:

、、。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教师精讲

一、财政收入

、什么是财政

(1)

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

从这一含义中我们可以看到,财政的实质就是国家在社会范围内获得国家收入,并将它集中性分配使用。

(2)国家预算和国家决算

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收支计划,叫做国家预算。

上一的财政实际执行情况,叫做国家决算。

国家就是通过财政收入和支出这两个方面,参与社会分配,实现国家职能的。

2、财政收入的渠道

四大渠道,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其他收入。其中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

3、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是两个方面:

第一,经济发展水平,这是基础性的因素。因为国家收入主要依靠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壮大,税收、利润才有保证,没有经济的增长,就不会有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因此,经济发展水平与财政收入的关系,是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

第二,分配政策。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创造的总财富是一定的,国家要的多,企业和个人的分配收入就减少;反之,企业和个人要的多,国家收入就减少。它们是彼此消长的关系。国家应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财政支出、财政支出就是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

2、财政支出的分类

按财政支出的用途,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五大类型。

(1)经济建设支出

经济建设支出占据财政支出的首位。在全部经济建设支出中,基本建设和支持农业的支出占绝大多数,反映了国家财政参与经济建设的重点。

(2)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

主要包括这些单位的人员经费支出,设备购置、维护及公务费用支出。

(3)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

是指用于政府机关、司法部门、驻外机构、军队建设、国防建设、国防科研方面的支出。

(4)社会保障支出

是指国家财政为公民提供的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的各种费用。

()债务支出

用于偿还国家各种债务本息方面的支出。

、财政收支平衡和财政赤字

(1)财政收支的三种情况:财政收支平衡,财政盈余,财政赤字。

在财政预算、决算中,收支相等是最理想状态,表明国家筹集的资金得到充分利用。但收支平衡是在动态中实现的,由于具体条不断变化,收支完全相等的情况几乎是不存在的。

(2)财政收支平衡

是指当年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3)财政赤字

是指当年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赤字意味着要靠借债过日子,有可能导致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不平衡,引发通货膨胀。必须把财政赤字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发行国债可以增加财政收入,扩大政府投资,刺激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发展。但是国债发行规模过大,会增加政府还债负担,不利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上一篇:桂林自驾游心得体会下一篇:新颖师德师风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