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财政下的县区财政企业工作研究

2024-05-03

公共财政下的县区财政企业工作研究(共8篇)

篇1:公共财政下的县区财政企业工作研究

三、认真实施正确的工作思路

1. 坚持正确的工作指导思想

端正科学发展观,所面临形势越复杂,县区财政企业便越要讲究发展的科学性,树立与时俱进的科学工作理念,采取“科级公务员轮训”、“网上在线学习”、“‘菜单式’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逐步提升财政干部务实创新的能力、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应对挑战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以及促进企业发展、社会和谐的能力;重视和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将财务管理始终定位为财政企业工作的主要任务,加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企业外向型经济发展,重视担保体系建设,实现中小企业融资产品多元化;加强勤政廉政教育,要求各级管理者和工作人员都能够真正服务于领导决策和基层企业;创新财政资金管理,特别是要针对当前经济形势,创新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比如资金整合、项目跟踪、项目考核、项目招投标、项目公示、专家评审、项目库等,重点跟踪财务管理,及时反馈跟踪信息,提升财政资金管理效益。

2. 提高县区财政企业财务信息质量

目前,县区财政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工作已成为财政部门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如何提高企业财务信息质量,其主要通过采取如下方式:

构建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其中要完善政府部门间协调工作以及财政部门与其他部门间的协调工作,要确保财务报表数据的规范性和真实性,同时要提高企业财务报表质量和进度;构建财政企业专管员参与机制,以建立健全财政企业监督机制为入口,在县区财政企业配备专管员,区分财政企业专管员工作职责,细化各项任务和工作责任,组织相应的业务知识培训,使财政企业专管员能够经常深入企业宣讲积极的财政政策,协助企业建章健制;构建财政企业报表考核机制,针对企业财务报表的编制和填写工作,财政企业应充分认识到财务报表的性质、内容和重要性,对那些迟报、漏报和错报财务报表的现象,应给予严肃的处理,并督促其有效改进。

3. 推行现代化财务管理理念

加强专项资金监管,实现制度创新,一要严把项目申报关,二要严把项目质量关,三要严把资金安全关,对企业专项资金实行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并且重点加强专项项目资金监督及后期管理,以及实施期中监理、期末验收制度和推荐单位负责制;完善国资预算体系,实现体制创新,为财政企业的发展争取更多的政策优惠和特殊待遇。同时还要尝试项目绩效考核,对于财政企业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给予正确评价,最大程度上体现出政府资金投向的正确度,恰当引导企业财政资金转向高附加值、高新技术等新型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衡超,伍建平. 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研究进展述评[J]. 财政监督, ,(01)

[2] 肖勇. 《新一轮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思路》[J]. 经济研究参考, ,(69)

[3] 伏润民,李妍,缪小林. 我国地方财政体制改革研讨会综述[J]. 经济研究, 2009,(09)

[4] 杨杨,杜剑. 关于深化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J]. 商业时代, 2010,(06)

篇2:公共财政下的县区财政企业工作研究

[关键词]公共财政 县区 财政企业 工作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巨大影响下,我国经济发展遭遇严峻考验,各市及县区企业经济实体的发展更面临极大的挑战。此种形势下,各个县区财政企业应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以及本省经济和财政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实践公共财政体制下的现代企业财务工作之路。

一、高效实践“企业服务年”活动

1. 制定“企业服务年”活动措施

完善县区财政企业工作,其关键环节在于加强企业服务工作的开展和实践,而企业服务活动的有效实践有赖于具体措施的强有力支持。具体来讲,一要端正思想,深刻意识到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的重要性,积极应对当前经济下滑影响下的财政严峻形势,努力实现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维护社会稳定;二要加强领导,在相关领导统一指导和协调下具体开展各项活动;三要明确分工,由“企业服务年”活动牵涉到的工作部门拿出各自具体的服务项目、服务内容及服务承诺计划等,认真落实“企业服务年”活动相关工作责任;四要严格考核,各个管理部门应对活动实施情况深入考核,并将考核结果详细列入年度考核工作内容中,确保“企业服务年”活动目标不断落到实处。

2. 深入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

首先,要成立各个负责小组,从各个角度进行“企业服务年”活动的实践工作,其中必须成立的小组中应分为确保财政收入平稳增长工作小组、争取中央国债项目并加大政府投资工作小组、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工作小组、创新政府采购工作小组、推动外贸出口的财政和金融政策工作小组、促进市场繁荣和拓宽旅游市场工作小组、振兴产业计划并促进转变发展方式工作小组、推进企业减负工作小组、促进“三农”健康发展工作小组、稳定和扩大就业政策工作小组、积极向上级争取各项政策工作小组、拓宽农业企业融资渠道工作小组、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工作小组以及服务、管理、监督、考核工作小组等。

其次,便是在各个责任小组领导下,深入实践“企业服务年”活动,其要求做到加强重点项目建设,抢抓机遇,争取更多建设项目;培育更多更好的消费热点,比如扩大居民改善住房的计划,支持并加大农村消费,完善农村连锁、配送、专卖等现代流通业态;加大开放型经济稳定增长力度,建立健全开放型经济发展扶持机制,以出口退税、专项资金、财政补贴等综合性政策措施,实现外贸出口稳定增长;贯彻落实减负政策,坚持以增值税转型改革、燃油税费改革及其他相关税费优惠政策为指导,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行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做好软件产业、服务外包、商务、金融业和物流业建设,打造更多具备自主知识产权和强大国际竞争力的规模型企业。

3. 全面引导县区财政企业发展

在公共财政体制准予下,县区财政企业应获得相应的发展支持,具体要包括:加大财政资金引导力度,强化企业发展动力,特别要加强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建设,进一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等问题;增加财政政策扶持,激发企业发展潜力,对于那些吸纳了大龄就业困难人员的企业适当给予岗位用工补贴,对于那些以在岗培训、轮班工作、协商薪筹等方法稳定职工队伍的困难企业给予一定的稳定岗位补贴,对于外贸企业也要适度扶持,促进外贸企业能够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出口产品档次;落实财政减负措施,有效缓解企业发展压力,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出口退税政策,提升退税效率,实现出口平稳增长;优化财政服务环境,为企业发展添加更多活力,比如积极帮助企业申请扶持奖励资金,提升政策的服务水平。

二、高度重视财政部门职能作用

1. 实践财政部门财政职责

现代社会经济形态下,财政部门应充分发挥财政管理和监督管理的双重职能,对县区财政企业实施更好的管理。在较长时间里,我国财政部门在管理财政资金时,只注重监督,不重视管理,造成在部分资金的管理问题上,财政部门成为“出纳员”的角色。实践证明,管理和监督本就是财政工作的重要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其二者相辅相承、缺一不可,任何忽视管理的监督行为都不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尤其在企业专项资金管理过程中,财政部门更要强调管理,在加强监督的同时,收到了监督和管理相互配合的良好效果。

2. 完善财政部门内部关系

不同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团结协作关系,是妥善处理财政工作的基本保证。在县区财政企业资金管理方面,财政部门应巧妙发挥公共财政作用,在优化宏观调控的前提下,积极平衡相关部门之间的支持与协作,大力发挥相关部门的职能作用,深入改善部门关系,明确部门工作责任,提高部门工作效率。在企业实际管理工作中,财政部门须发挥相关部门的作用,同时强调财政部门的管理监督作用,实现不同部门之间的相互尊重和换位思考,但在原则问题上并不让步。

3. 履行财政部门职能作用

篇3:县区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研究

关键词:县区,财政资金,绩效审计

一、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的研究背景

(一) 财政资金总体短缺现象仍然存在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我国审计形态赖以发展的基础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绩效审计已然成为政府审计的必然发展趋势。但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框架都尚待完善。所以, 尽管财政收入总额和增长幅度都较高, 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存在, 财政面临的支出压力将会越来越大。

(二) 财政资金绩效水平的提高急需开展绩效审计

近几年, 由于财政资金的管理理念和手段跟不上财政职能转变的步伐开始出现滞后的现象。加之财政预算收支规模的逐年扩大, 如何分配有限的财政资金, 使财政支出结构更加趋于合理, 以最大程度地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是公共财政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开展财政资金绩效审计能有效地促使财政资金发挥出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也是顺应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大势, 可以为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发挥积极作用。

(三) 开展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是历史的必然

《审计署2008年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12年, 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 基层政府也不会例外。基层政府面临的重大议题在于如何有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改善财政的困境, 然而传统的预决算收支审计对此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此, 财政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在这种背景之下则成为历史必然。

二、政府绩效审计的内容和指标体系

(一) 政府绩效审计的内容

之前, 政府工作的审计重心只针对经济性 (Economy) 的审计。20世纪60年代以来, 美国会计总署增添了效率性 (Efficiency) 和效果性 (Effectiveness) 审计。1986年,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及其地区组织经过协调、交流, 逐步形成一致意见, 把绩效审计的内容定位在以上三个方面。确定“3E”审计的边界后, 审计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化, 审计领域逐步扩大到环境 (Environment) 、公平性 (Equity) 等事项, 有人便把之前的称法改为“5E”审计。

(二) 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的指标体系

1. 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1)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涉及财政资金项目的绩效评价结果无论是单凭定量指标还是单凭定性指标都会显得过于模式化, 而且缺乏足够的证明力和说服力, 显得不够全面。只有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有效地避免审计失败、降低审计风险, 最终全面、保质保量地将评价结果直观、科学地体现出来。 (2) 差异性原则。财政支出牵涉行业众多, 不同的行业之间会因经济活动的特点和资金的运作规律差异而采取不一样的标准去分别衡量, 必须将各行各业的差异性考虑在内。 (3) 代表性原则。能够反映财政资金绩效的类别涉及范围广, 指标也比较繁多。若将所有指标都分门别类设定在内的话, 整个体系未免过于琐碎、繁杂, 也不利于绩效审计评价工作的开展。因此, 应选取最具代表性的能够较明显反映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指标。 (4) 可接受原则。设定的评价指标只有具备一定的可接受性才能得以推广和运用。因此, 能够被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其他被审计单位和社会公众接受是建立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指标体系必须考虑的原则之一。 (5) 动态原则。由于财政资金绩效审计评价的具体要求会因时期和执政理念的不同而不同。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必须做到能满足政治、经济、社会三方面协调一致发展的要求, 也可以对具体的评价指标进行适时适当的调整。

2. 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指标体系的构建。

财政资金绩效审计应紧紧抓住重点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在资金的分配、资金的拨付以及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全过程的具体体现。由于财政项目的性质不同, 其审计评价结果就应当以不同的指标来体现。所以, 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指标体系就以财政支出主要包括的基本建设财政支出、经济建设财政支出、财政支农支出、财政教育支出、财政卫生医疗支出、社会保障财政支出和专项资金与转移支付七个方面为根据来构建。

三、县区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的现状与问题

(一) 县区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的现状

我国对财政资金进行绩效审计的历史较短, 2002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才正式提出“积极探索开展绩效审计”。从我国开展绩效审计的实际情况来看, 发展不平衡。经济较发达地区的部分市级审计机关通过不断完善重点评价工作, 绩效观念逐步增强, 绩效用财风气渐渐形成, 已建立了适合当地审计环境的程序和方法。如深圳审计机关就在绩效审计方面通过探索取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深圳市人大通过的《深圳经济特区审计监督条例》明确提出绩效审计的概念, 界定了绩效审计的内容和范围, 并明确规定审计机关每年第四季度向本级政府、人大和上级审计机关提供绩效审计报告, 使绩效审计也成为审计机关的法定审计项目。然而, 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一些县级乃至乡镇, 其在绩效审计的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等方面相对滞后。

(二) 县区财政资金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

1. 审计体制滞后。

当前审计机关的管理体制, 使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受到影响, 特别是区县级审计部门, 内审色彩浓重, 往往使绩效审计处于尴尬状态, 很难达到对上下级政府和审计机关的统一负责。独立审计成分偏低, 尤其是当绩效审计查出牵涉到上级政府和本级政府的利益矛盾等敏感问题时, 对审计人员向本级人大常委会真实反映审计情况的过程中进行干涉, 严重影响了绩效审计的健康发展。

2. 审计力量不足。

当前县区财政绩效审计存在的不容忽视的问题之一就是人员缺少与审计任务重的矛盾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同时, 绩效审计的技术和方法较为复杂, 专业性较强, 要求审计人员要通晓财经、审计、经济管理和工程等多方面的知识。而目前县区审计机关的人员配置不能为绩效审计的开展提供良好的人力资源, 已成为制约绩效审计开展的关键因素。

3. 缺乏完整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由于我国对绩效审计的范围、程序、内容、取证、评价等尚无明确规定, 使得开展绩效审计缺乏必要的法律法规支撑;又由于政府部门的活动范围涉及许多方面, 而且提供的服务一般是无形的、非盈利性的, 较难形成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 直接造成绩效审计的评估困难。

4. 评价绩效的标准难确定。

因为政府的活动范围广, 活动的成本和效益还要考虑一些往往无法直接量化和估算的间接、无形的因素, 那么估算的标准就会随着审计对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甚至同样的项目也会有不同的衡量标准, 而不同的审计人员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判断, 得出不同的结论, 这就给绩效审计带来相当大的难度。

四、县区财政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案例分析

(一) 对财政预算进行绩效审计评价的初步尝试

1. 财政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案例的基本情况。

2009年9-10月, 某区审计局运用绩效审计评价的方法, 对2008、2009年度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进行了绩效审计评价的初步尝试, 取得了成效。具体审计评价内容包括对财政在涵养税源、财政增收、人均可支配财力水平的评价, 财政支出结构合理性的评价以及评价预算编制和执行的科学性、资金到位的及时性、政府运转支出的合理水平等几个方面。

2. 财政绩效审计评价的方法和设置要点。

(1) 评价方法。采取财政自评、审计复核及现场评价办法, 由审计局从指标库中选定有代表性的指标, 财政部门依据预、决算和实际发生数如实填写基础数据, 审计局综合运用横向比较、纵向比较、经验判断、模糊学等办法, 对各项评价指标分别赋予相应的系数和分值, 并按偏离标准 (参考) 值的幅度分别打分, 逐项进行分析, 然后加权产生综合分值和评价意见, 最终形成评价结果, 从而对财政预算的编制、执行、管理情况等作出定性、定量的评价。 (2) 此次评价由于是首次尝试, 受到时间、经验和基础数据不完整的制约, 在定量指标的选取上, 审计人员仅是从全区上下比较关注的预算执行效果、行政成本控制两方面入手, 从指标库中选取了预算执行、财政运行成本2个方面、18项指标;在定性指标上, 则选取财政人员素质、项目管理人员、发展创新能力、服务满意度4个方面的评价指标。 (3) 分值设定。总分100分。其中:定量指标60分 (预算编制、执行和管理指标以及财政成本指标各15分) , 定性指标40分, 按权重计算。 (4) 绩效得分和评级。这次绩效审计评价结果的具体评级情况为:90分以上为“好”, 80-90分为“较好”, 70-80分为“良好”, 60-70分为“较差”, 50分-60分为“差”, 50分以下为“否决”。

3. 财政资金绩效审计评价的结果。

通过审计评价, 总体来看, 两年来, 该区财政在涵养税源、财政增收、人均可支配财力等方面都处于较好水平。不足之处在于:预算编制科学性不强, 预算执行存在一定偏差;资金到位及时性一般;在支出结构上, 人员工资等支出比例合理, 属于建设型财政;政府运转支出总体上所占比例不高, 处于合理水平, 但考虑到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的前提, 对政府运转支出较快增长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

综合得分和评价:综合得分78分, 给予良好评级 (详见下表) 。

绩效审计评价总体意见:仍然是重收轻管、管理较粗放的财政, 特别是支出管理亟待加强。在收入管理、资产管理、政府运转支出结构上给予“好”评价, 在预算编制上给予“较差”评级, 在预算执行上给予“较好”评级, 在预算管理上给予“良好”评级。综合得分78分, 给予“良好”评级。

(二) 绩效审计评价取得的效果

1. 发现了财政管理方面的薄弱问题。

通过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绩效评价, 发现了财政管理的薄弱环节, 并以直观、直接的数据和分值, 以定量、定性的形式予以反映, 为加强财政管理和审计重点监督提供了证据。

2. 提出了有效改善财政管理局面的建议。

针对发现的问题, 审计人员向财政部门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细化项目预算编制、严格执行预算、加强专项资金管理、加强资金使用效益监督、增强自我约束等建议, 审计的建设性得到具体体现。

3. 得到了财政部门的一致认同。

审计机关通过与财政部门的交流, 财政部门对其评价过程和结果基本认同, 认为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是发展的趋势, 绩效审计的结果直观、直接, 便于更准确的发现管理漏洞, 财政部门对预算单位也应该适时建立这种评价机制。对于审计人员采取的评价方法, 财政部门基本认同, 并提出要进一步丰富指标、科学确定评价标准的中肯意见。

4. 积累了以往少有的绩效审计工作经验。

在我国绩效审计评价是新生事物, 相关的研究理论阐述居多, 应用实例很少, 且已公布的实例鲜有预算执行类评价, 并且应用指标较少, 大多实例没有公布评价分值和评价过程。该区通过工作实践总结了较为实用的评价方法和程序, 为今后深入开展财政资金绩效审计评价奠定了基础。

(三) 绩效审计评价案例的启示

1.在审计评价时间的选择上, 最好选定与年初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年中专项资金审计和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同步进行, 把绩效审计的要求纳入到专项审计方案中, 充分利用专项审计的成果, 以实现事半功倍。

2.在进行绩效审计时, 应尽可能均衡地选取各类指标, 以期更加全面、准确地反映各类支出、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同时, 应突出预算执行审计、专项审计和投资项目审计, 并作为评价重点, 以增强审计结果对微观层面的指导作用。

3.在一些方法无法解决实际评价中遇到的问题时, 该区审计机关可以采取较为简单实用的方法予以解决。审计人员采取了反推法和模拟法, 对控制性指标首先基于审计经验, 先判断确定出大致分值, 然后模拟分配各项指标加减系数和分值, 最后反复验证评价结果。按照这样的思路, 最终确定了评分标准, 而且审计评价结果也基本符合审计人员的心理预期。

五、开展县区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的对策建议

(一) 积极推进财政资金绩效审计需更新审计理念

对于基层政府而言, 对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都比较表面, 亟待进一步深入。同时, 作为基层政府财政资金审计核心力量的审计机关对自我的认识有偏差, 在审计部门职能的转变上滞后, 这些严重影响了财政资金审计工作的进程。因此, 宣传和普及绩效审计理念, 对进一步推进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的实践工作意义重大。

(二) 建立多层次、多角度的绩效审计评价机制

财政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改革是政府效能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需要各部门各单位通力配合, 共同推进。因此, 除了要深入推进财政支出项目的自评和重点评价外, 还须积极探索开展第三方评价试点工作, 逐步将第三方的评价范围扩大。通过全方位、立体式的舆论引导, 为群众提供更多参与绩效审计评价的有效途径, 例如采取社会满意度问卷调查等方式, 群众可以对财政支出效果进行直接评价;还可邀请或委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中介机构等进行评价, 增加绩效审计评价工作的客观性、公正性, 为绩效审计评价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三) 选择科学合理的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方法

财政资金涉及范围的广泛性和复杂性, 决定了财政资金绩效审计评价工作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可以通过财政所产生的实际结果与预定目标的比较, 分析完成目标或未完成目标的原因, 进而进行绩效评价。县区财政资金绩效审计也可通过评价某个项目在一定条件下是否成本费用最低, 或通过聘请专家对相关资料的收集、汇总、分析、综合等, 就某个具体的项目进行绩效评价的方法。无论审计过程中选取的是哪种方法, 都应综合考量各种因素, 分析并确保所选取方法的可行性、科学性和合理性。

(四) 不断加强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日趋复杂的审计工作对基层审计人员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 不合理的审计人员组织结构、业务水平尚待提高的工作人员素质等一系列问题都严重影响着审计工作的有效展开。这就要求必须建立并完善审计机关准入资格制度, 从根本上解决存在的弊端。要培养能适应绩效审计工作需要的多面手人才, 目前单一的财会型为主的人员结构必须转变, 应努力组建多元化、复合型的审计队伍。同时注重抓紧抓好审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赵保卿.绩效审计理论与实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2].高杰.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3].张恩.关于县级政府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的思考[J].会计之友, 2009, (6) :37-38.

[4].丁萍.基层政府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的探讨[J]财会研究, 2011, (5) .

[5].夏鹏.我国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6].齐敦芳, 叶鹏飞, 叶忠明等.政府绩效审计[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9, (1) .

[7].刘晓莲.市县绩效审计[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9, (2) .

[8].周丰.基于沃尔评分法的财政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 2010, (4) .

[9].马哲实.深化财政资金绩效考评制度改革的思考[J].中国财政, 2009.

[10].Mort Ditterthofer.Performance auditing in governments[J].Man-agerial Auditing Journal, 2001, (8) :438-442.

篇4:公共财政框架下的财政监督研究

关键词:公共财政 财政监督 有效策略

财政监督作为我国公共财政框架下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国家财政分配活动运行正常的基础工作。为实现财政监督工作效率的促进,本文对公共财政框架下的财政监督工作现阶段的工作情况进行了简要分析,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效的推进措施。

1、公共财政框架下的财政监督现状

公共财政指的是国家通过集中部分的社会资源形式,将其应用到市场中提供公共服务,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经济行为,是适应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的财政管理模式。我国公共财政职能框架的完整表述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包括资源配置、收入分配与稳定经济三大职能的表述,而另一种则是包括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稳定经济、财政监督四种智能的表述,早期西方财政理论中并未将财政监督职能纳入公共财政框架,强调三职能理论[1]。财政监督的主要内容包括对财政预算、收支、投资分配等监督,主要范围包括国家财政部门与国有企业财务。

现阶段公共财政框架下的财政监督工作存在着诸多限制性因素,如财政监督工作的观念滞后,无法实现公共财政框架下积极有效的财政监督;财政监督制度不够齐全,监督方式不能良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财政监督法制性不强,影响公共财政下财政监督的工作效率。以上问题使公共财政框架下的财政监督工作不能达到有效的监督效果,在当前国家财政政策不断改革创新,市场经济体制与结构不断变化的经济发展背景下,财政监督工作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变化,严重影响公共财政框架下的财政监督效率。

2、公共财政框架下的财政监督推进措施

2.1、财政监督市场经济基础地位加强

财政监督活动在我国公共财政的框架中,起着关键的保障作用,广义的财政监督是对政府财政活动的监督,狭义的财政监督则主要指的是财政部门的监督。处于多层次性的市场经济监督管理中的基础地位[2]。但现阶段财政监督工作的主要工作为对政府财政部门决策、预算监督,审计监督工作多为政府公共财政的外部或独立财政手段,失去了基础性、必要性地位。针对财政监督在国家市场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动摇问题,细化工作环节,加强财政监督在市场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具体财政监督工作中应当充分尊重群众监督的力量,更新财政监督观念,将财政监督的监督工作范围扩大化,让群众参与到对国家财政的监督工作中,实现财政监督的透明化,实际性。财政监督工作在市场经济基础地位的主要表现,是其在财政监督基层建设中的有效促进作用,实际工作中需要针对市场经济基层建设,加强监督工作力度,实现财政监督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转变财政监督工作在公共财政框架下,单纯调控国家财政决策与预算等方面的宏观监督工作角度,将财政工作落到实处,实现财政监督工作队市场作用改革进步的推进作用、价值,从而达到财政监督市场经济基础地位的加强目的。

2.2、财政监督队伍工作质量水平提高

公共财政框架下的财政监督工作团队是监督工作的核心,是实现有效财政监督工作的基本保障。现阶段财政监督工作人员培训工作力度较小,影响财政监督工作整体效果,若想实现财政监督在政府部门间的有效监督工作,需要加强财政监督队伍素质建设,并在实际监督管理工作中应用新型管理方式,提高财政监督队伍工作的质量与水平[3]。

财政监督工作应当将工作队伍建设作为工作重点,对财政监督工作人员的专业性知识进行集中培训,使财政监督工作人员积极汲取国内外财政专家的学术精华,学习先进的财政监督、管理手段,还应当着重对财政监督工作队伍整体思想政治素质的建设,保持团队整体的高度工作责任心与积极性,从而实现更加有效的财政监督工作效率。另外,在实际财政监督工作中应当积极运用信息化管理技术,对财政监督数据信息进行信息化管理和分析,实现统计结果的精确化,工作人员需要积极学习信息化管理技术,使其达到在财政监督工作中更加有效的应用效果。通过财政监督谈对建设与技术应用,可以有效促进财政监督团队工作的整体工作质量、水平,促进财政监督工作效率。

2.3、财政监督法制性监督制度推进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经济市场中第三产业的发展愈发迅速,企业种类也愈发多样化,与此同时,出现了利用财政手段偷税漏税、逃避国家制裁的情况。市场经济作为法治社会下的经济,国家的公共财政框架下的财政监督还应加强法制化建设,在法制化市场经济中保持高效监督能力[4]。财政监督法制性监督制度在建设中需要积极为公共财政的法制化建设贡献力量,保证监督工作效率的同时提供积极有效的法律保障。

法制性财政监督实际监督工作中,需要注意与财政监督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并根据相关财政法规加紧建设财政监督法制体系,出台财政监督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在财政监督工作中能够以专业法律法规治理违法行为。在财政监督检查工作中结合财政法规加强法制力度,将常规财政监督与着重检查工作有机结合,突出加强对违反财政法规企业行为的惩处力度,加快财政监督法制化的监督制度建设进度。另外,还需要在法制化财政监督制度建设的基础上,与实际工作情况结合完善科学合理的日常法制化监督制度,规范企业、单位财政行为,加强企业、单位对自身财政行为的约束与管理,提高财政监督效率。

3、结语

公共财政框架下的财政监督工作,需要积极提高财政监督团队素质的培养,应用创新的监督管理工作技术,建立科学性、完善性、法制性的监督制度,巩固与加强财政监督工作在市场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从而实现财政监督工作在公共财政框架下有效的监督效率,推进国家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进度。

参考文献:

[1]梁瑞平.浅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监督[J].中国外资,2013,13(08):68-69.

[2]张红荣.我国公共财政框架下财政监督问题的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4,25(03):125-126.

篇5:论建立公共财政下的社会保障预算

一、公共财政条件下建立社会保障预算的必要性

公共财政的提出,使得我们对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定位和活动范围有了更准确的认识,构建我国公共财政的目的在于解决政府或财政职能的准确定位问题。公共财政实质上是市场经济财政,其存在、发挥作用的领域就是“市场失灵”的领域,也就是说,以“市场失灵”为标准,凡是市场能有效地解决的,财政不应介入;凡是市场不能或无法有效解决的,财政应发挥其作用,这就是公共财政的界定范围。而社会保障事业正是“市场失灵”的一个重要领域,社会保障不能依靠市场经济来有效提供,但它又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外部条件,所以必须由政府来出面组织,无。论从资金筹集。还是从使用安排上看,财政在社会保障事业中都占据主体地位。因此,为了发挥政府对社会保障事业的领导和促进作用,必须将社会保障收支纳入国有预算管理,建立社会保障预算。概括起来。我国建立公共财政条件下的社会保障预算有以下几方面的必要性。

1.建立社会保障预算是市场经济下政府职能转变的体现。我国政府具有社会管理者和国有资产所有者双重身份,行使社会管理和国有资产管理双重职能。过去我国政府的双重身份、双重职能重叠,体现在单一的综合预算中,而随着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相公共财政的提出,单一的综合预算已不能明确分清财政职能的不同目标,作为公并财政下财政职能重要目标之一的社会保障,体现的是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的身份和实现收入公平分配的职能,发挥的是弥补市场失灵的作用,它与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的身份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职能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为了反映政府这种职能的转变,必须从单一的综合预算中将社会保障收支部分别出,建立起相应的社会保障预算。

2.建立社会保障预算是深北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强社会保障资金管理的内在要求。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着管理体制不顺、统筹层次低、覆盖面不完整、基金收缴困难。使用中挪用和挤占现象严重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关系到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持别是目前我国社会保障资金每年已达数百亿元,如此庞大的资金规模如果继续实行分散管理,不能纳入财政统一计划和预算体系。无法接受立法机构的监督,不仅难以保证资金的安全和完整,而且不能保证政府社会保障职能的实施。因此,将社会保障纳入国家预算管理、建立社会保障预算,不仅可以直接强化对社会保障资金的法制管理和监督,同时有利于建立社会保障资金使用的约束机制,可以规范社会保障金收支及各项基金结余投资营运活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3.建立社会保险预算是完善我国复式预算制度的重要内容。1992年起,我国由过去的单式预算开始改按复式预算试编,但是这——改革未能分清财政为公共品供给和国有资产经营的预算安排,也未能根据社会保降在公共服务中的特殊性建立起单独的社会保障预算。在公共财政体系下,社会保障这一公共服务的特殊性,表现在国家预算上,要求对这一类资金的收支单独反映,使全社对社会保障资金的收缴、使用情况有一个全面、完整的认识。因此,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可以把社会保障资金收支从一般性的经常收支中分离出来,以独立于政府公共预算和国有资本金预算,并将预算外的各项社会保障基金纳入政府预算统一管理,从而健全和完善我国公共财政下的复式预算制度

4.建立让会保障预算是规范政府收支,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现实需要。多年来,我国的社会保障收支处于一种较分散的状态:一般性税收收入安排的社会保障支出分散在行破费和各项事业的有关科目中,没有作单独和明确的反映,社会保障资金的收与支之间缺乏严格对应的制度保证。而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可以从预算制度上规范政府在这方面的收支。同时,随着社会保障资金收支流量越来越大,且形成规模庞大的结余,而这些结余资金都是国家可以依法灵活运用的资金,可以大大增强公共财政下政府弥补市场失灵、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能力。因此,通过建立社会保障预算。便于政府有效地管理和利用这部分资金为国家的宏观调控服务。

二、我国建立公共财政下社会保障预算的基本设想

(一)建立社会保障预算的基本原则

建立公共财政下的社会保障预算,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从有利于政府对社会保障事业的领导与管理、提高预算资金使用效率出发,使社会保障预算收支能明确反映政府的社会保障职能,为此,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全面性原则。社会保障预算应涵盖政府行使社会保障职能,从而保证经济正常运行、维护社会稳定的所有行为的资金收支,包括政府一般税收收入安排的社会保障支出和各项社会保障基金收支,也就是说,不分资金来源,应将各类社会保障收支全面纳入预算。

2.专款专用原则。必须在全面、完整地反映社会保障收支情况的基础上,对社会保障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保证社会保障资金的专款专用。

3.公平和效率原则。建立社会保障预算的公平原则,要求预算收支划分必须做到科学合理和公开透明,使社会各企业和个人对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便于接受全社会的监督。效率原则则主要表现为对预算收支的安排要体现低投入、高效果的原则。

(二)建立社会保障预算的主要构想

社会保障预算同政府公共预算、国有资本金预算一样,应由社会保障预算收入和社会保障预算支出两部分组成。

1.社会保障预算收入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社会保障预算收入可以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原经常预算安排的,用于社会保障支出的一般性税收收入;二是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三是其他收入,主要包括国有资产增值划拨收人和捐赠收入。

原经常预算安排的`社会保障一般性税收收入,体现了政府对社会保障制度直接承担的社会责任,是政府财政收入对社会保障体系支持的具体体现。具体来看,这部分收入包括经常预算的直接拨款、经常预算的结余划拨、经常预算的定额补助以及特定性项目划拨等几个部分。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主要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失业保险基金收入、医疗保险基金收入、企业职工工伤保险基金收入、女工生育保险基金收入、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收入、社会福利保障基金收入、住房公积金收入等等,各项基金预算收入一般由企业缴纳的保险金、个人缴纳的保险金、财政补贴收入和社会保险基金投资收益等几个部分组成。其他类收入中的国有资产增值划拨收入代表了国有资产对社会保障事业的支持,捐赠收入则包括国外政府、机构和企业、个人的捐赠基金,这两部分收入也是社会保障预算收入的组成部分。

2.社会保障预算支出

社会保障预算支出是政府为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对社会成员因年老、失业、疾病、工伤、生育、死亡、自然灾害等致使生活遭受障碍困难时,为保证基本生活而发生的各项支出。它由社会保险支出、社会救济支出、社会福利支出、社会优抚支出和特定服务支出等项目组成。按照收入与支出对等的原则,从资金来源和使用方向上,社会保障预算支出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由经常预算安排的社会保障预算经费支出,主要内容有公共卫生支出、优抚救济支出、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经费、城镇就业补助支出、扶贫支出等;二是由社会保险基金形成的基金预算支出,是政府为保证每个社会成员在老、病、残、失业等特殊情况下的基本生活,从所筹集的各项基金中支付的生活补助、离退休金、医疗补助等具有保险性质的各类支出;三是由国有资产经营增值和捐赠收入所支持的其他类支出,主要作为一种增量补充用于提高社会救济、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的支付水平。

3.社会保障预算进一步改革的设想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预算改革的重点在于应建立社会保障税和工资税,以规范社会保障预算收入的来源。工资税和社会保障税是以征集养老、失业和医疗等社会保险基金为特定目的,以工资收人为税基,以所有取得工资收入者个人和发放工资的企业(单位)为纳税对象的税种,是一种规范化、法制化和强制性的筹资手段,它不仅能有效地克服社会保险基金收缴上的困难,降低筹资成本,保证收入的稳定增长,而且能逐步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因此,我国的社会保障预算收入改革的方向应是以工资税和社会保障税为主体,包括社会福利基金、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住房公积金、公共预算补助收入、捐赠收入等项目在内的预算收入体系,从而为我国公共财政条件下社会保障事业的良好发展、政府社会保障职能的有效实施,提供规范的财源保证。

篇6:公共财政下的县区财政企业工作研究

监督体系的研究

公共财政框架下建立健全地方财政监督体系的研究

*市财政局地方财政监督课题组 当前,财政改革正向纵深方向快速推进和拓展,而与之相配套的财政运行机制却还没及时得到健全和完善,财政制度的建设明显“滞钝”于改革步伐的“弊端”已在不少的地方及不少的方面都暴露和凸显了出来,并已成了影响和阻碍财政改革进一步深化、发展的主要症结,甚至于障碍,特别是在地方财政监督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预算编制、执行与监督三者职能之间的关系问题,如何“摆布”才能使他们既相互分离牵制,而又保持协调一致的综治合力,是关系到财政改

革措施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升改革成果的关健所在。对此,我们选择建立健全财政监督体系,特别是财政预算编制、执行、监督职能之间的制衡关系进行研究和探讨,旨在通过浅薄的观点,引起大家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和关注,从而起到推进财政改革,规范财政行为,保障财政改革成果的目的和效果。

一、建立健全地方财政监督体系的“现实意义”

大家都很清楚,研究和探讨地方财政监督体系,特别是财政预算编制、执行、监督职能之间的制衡关系问题,是提高财政工作运行效率、规范财政行为、提升财政工作整体合力的关健举措,对解决财政预算编制中的一些不规范行为、防范预算执行中的一些苗头或倾向性问题等,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实际工作中,有些预算编制机构对其年初编制的预算,经常发生“调整”现象,“追加”也较为频繁,且缺乏应有的透明度,从而使得财政资金的使用变相

地逃避了严格的预算监督,同时也使得预算的编制因此而丧失了严肃性和原则性。从财政预算的编制过程来看,不仅有《预算法》及国家各项任务、方针、政策的约束,而且又有完善严格的“两上两下”编制操作程序,同时,编制的预算还得通过同级人大机关的审查通过,可见,财政预算的编制过程是相当严格的,更是公开而透明的,可以这么说,在预算编制阶段,财政预算编制部门基本上用的是同一把刀子,使的是同一把尺子,财政预算“一碗水”端得是比较公平的,各个预算单位也是比较心服口服的。可这公平合理的预算在其执行过程中,却常常会出现各种“问题”,有的预算单位以各种理由为借口,不是“打报告”,就是找关系,千方百计地要求“追加”预算,或“调整”预算支出的规模或用途等,并且,不少的“追加”预算,其操作人员的范围很小,人大部门也不清楚,其他相关的兄弟部门更是一无所知,透明度较低,这种形式的追加预算,从纵向上讲,使财政预算编制丧失了严肃性,从横向上讲,使财政预算失去了公平合理。在有些地方,靠这种“追加”预算等措施来变相调整年初预算,以逃避人大等部门监督的现象较为普遍,不对其加以规范和制约,将会严重地影响到地方财政部门的形象。

=、财政预算在执行中,有的随意性很强,擅自或变相调整支出项目,有的在发现年初编制的预算偏离了实际,却又不及时建议或要求调整预算而仍教条地执行等等,从而导致财政预算的执行丧失了原定的目的和宗旨,迫切需要加以全面地规范。财政预算一经批复就具有法律约束力,要求预算单位必须要严格地遵守执行,可在实际工作中,却有一些预算单位采取“偷梁换柱”等手段,变相调整其支出项目,如,财政预算安排其采购电脑等必备办公设备的,预算单位却在具体的采购活动中,与供应商“串谋”采购空调设备等;有的预算单位将其征收的行政性收费等,擅自放入私设的

银行账户中,以截留或挪用;有的预算单位在其预算执行过程中,明知财政预算执行的前提条件发生变化,却不及时向财政部门反馈信息情况,不提出修定预算的建议等等,导致该追加预算的,不根据实际情况要求追加,该削减或停止执行的预算却在继续浪费等等,从而使得财政预算的执行达不到应有的目的和效果,丧失了预算的经济发展功能。=、不少地方的财政监督职能,其目的和宗旨不够科学明了,责任不够强化,就事认事或甚至于任务式的监督现象比较普遍,从而导致财政监督职能弱化或错位,事前防范、事中监控功能几乎丧失殆尽,对此迫切需要加以充分、全面和彻底地发挥。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查阅了不少的地区有财政检查报告,结果发现不少的检查结论都是针对具体违纪问题提出的,很少有针对预算编制不够科学合理的,或预算执行进度上存在问题的等等,如有的地区仅对不少被查单位将费用挂列暂付款的问题提出了整改

篇7:社会保障和公共财政研究综述

【摘要】本专题文献综述共涉及四个部分。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第一部分将就社会保障与公共财政之间的宏观关系进行文献研究综述;第二部分的综述内容是社会保障与公共财政支出;第三部分的综述内容是社会保障与公共财政收入;最后一部分的综述内容是社会保障与

公共财政预算之间的关系。

一、社会保障与公共财政之间的宏观关系

⒈社会保障与公共财政之间关系的基础

尽管有少数学者认为社会保障属于公共经济学的研究范畴,而非公共财政学的研究范畴赵志耘、郭庆旺,但目前学界大多将公共财政与社会保障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社会保障,尤其是基本社会保障与公共财政产生联系的主要原因是基于社会保障纯的公共物品性质胡鞍钢。正因为如此,社会保障成为最大的政府开支方案。虽然有学者认为社会保障并非纯的公共物品,而是介乎社会公共需要和私人个别需要之间的,在性质上难以严格区分的半公共物品,但仍然承认它常常要由政府部门给以提供高培勇。另一方面,政府的财政拨款成为社会保障资金的一个固定的和主要的来源渠道,也是政府站在社会保障前台的标志郑功成。总而言之,社会保障的公共或半公共性质以及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重要作用是社会保障与公共财政产生联系的基础。

⒉社会保障与公共财政之间的关系

林治芬认为,从历史发展进程上看,随着經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财政体制和社会保障方式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财政体制从原来的国家财政转变为公共财政;社会保障方式从原来的企业保障转变为社会保障。因此,市场经济是公共财政和社会保障共同的来源。从时间顺序上看,社会保障则先于公共财政产生。在社会保障普遍发展成为一种制度时,就自然融入了公共财政之中林治芬。除了来源上的一致性之外,公共财政与社会保障之间的共同点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林治芬:社会保障和公共财政的主体都是国家;分配对象都主要是剩余产品;分配特征都包括强制性和无偿性;两者的作用目标都是为了弥补完全市场的缺陷。因此,社会保障的本质是一种财政分配关系。相应地,公共财政理论也要求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有效的稳定机制而存在刘颖,财政加大对社会保障的资金投入,是政府转变职能,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重要内容张左己。

此外,社会保障与公共财政的三大职能之间也联系密切:林治芬认为,从公共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方面分析,国家发行国债常常借助于社会保障基金,世界各国普遍规定社会保障基金的一定比例用来购买国债。公共财政分配职能中的福利性转移支出本身就是社会保障的内容。在公共财政稳定经济的职能中,社会保障税税率以及社会保障支出等可以自动调节经济波动林治芬。而张馨、袁东等人认为,通过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障制度来平抑经济运行的萧条与过热,是公共财政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实现稳定经济职能的重要手段。因为,社会保障制度下的济贫支出和失业保险费支出与经济形势的反向运动具有促进经济回升或抑制经济衰退的作用张馨、袁东。

目前,学界已基本达成普遍共识,认为社会保障是公共财政的主要组成部分。相关政府高层指出,要加快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共财政,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财政收支结构,将财力主要用于社会公共需要和社会保障方面李岚清。在学术界,有学者通过对国外社会保障制度历史发展的研究,认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健全,与国家财政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着直接的关联,社会保障是国家财政资金运用和现代公共财政的一个重要方面王家新、乔均。另有学者分析认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与之相适应的公共财政的建立和完善,财政支出结构尚有进一步调整的空间,使整个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蔡社文。社会保障的相关行政主管部门也表示,各级财政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由目前的%左右逐步提高到%%。财政预算超收部分除法定支出外,主要用于充实社会保障资金张左己。相应地,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投入不足也已是普遍的共识:有学者指出,目前我国财政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对社会保障事业投入力度不够张高峰,社会保障是目前财政收支项目当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缺位”领域高培勇。而正是由于政府支出用于增加社会福利方面的支出很少,使得公共预算没有引起公众关注刘怡。除了资金上的支持之外.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支持还体现在:承担社会保障运行的费用和实行税收优惠两个方面郑功成。

当然,公共财政与社会保障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别,林治芬认为,这种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就主体而言,政府是财政分配的唯一主体,而社会保障中的分配主体除政府之外还包括其他类型的社会性团体;第二,社会保障的集中分配程度要低于财政分配,社会保障的分配是财政分配的一个组成部分;第三,财政资金的分配完全遵循无偿

性的原则,而社会保障这里主要是指社会保险的分配则遵循权利与义务相结合的原则林治芬。

社会保障与公共财政之间的相互影响主要体现在收入和支山两个方面林治芬:从收入方面看,社会保障基金实质上是财政资金的转移和让渡,如果不征收社会保障税费,那么这部分价值就会以利润或所得税的形式流入财政收入。同时,社会保障基金节余为政府举债提供可

能,社会保障基金成为政府公债的重要筹资渠道,这必然会对财政分配产生很大影响。从支出方面看,社会保障资金筹集和支付方式、范围和标准等的确定与调整,都会影响到国家财政支出。比如企业社会保险费税前列支会减少财政的所得税收入。至于由财政预算内支付的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等项目对财政支出的影响力就更为直接了。社会保障的资金收支数量直接、间接地影响财政收支分配的规模和结构。社会保障多收了,财政势必要少;社会保障支出增加,财政负担必然加重。

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不同组成部分性质有所区别,与公共财政的关系也因此有所不同:国家财政应当对社会救济与社会福利事业承担主要责任,而由于社会保险最终追求的是自我平衡,因此国家财政应当与社会保险保持适当距离,全国社会保险基金也不宜盲目追求规模,应当适量郑功成。林治芬也认为,在社会保障的三个子系统中,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的财政性要强于社会保险。就社会保险而言,国家只承担一种组织管理职能而不应过多介入林治芬。但是面临目前社会保险资金紧缺,尤其是养老保险基金的历史欠债问题,大多数学者则认为政府有责任通过扩大公共财政的社会保障支出来弥补历史欠账。

另有学者研究了预算外资金与社会保障之间的关系,研究认为,预算外资金也应属于公共财政的范畴,但它是各个部门、地方、单位、企业小金库的基础,由各个部门自行筹集和使用,除了用于公共支出外,很大一部分用于实物发放、职工福利和应付政府各个部门的集资摊派。这种做法与地方社会保险金社会化的统筹,存在利害冲突,违背了社会统筹同舟共济的原则,阻碍全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中国城市社会救济制度改革研究》课题组。

篇8:公共财政模式下的支农政策研究

1.1 直接的理论依据

(1) 农村存在着公共产品。

农村公共产品是用于满足农村的公共需要, 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社会产品。它是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 是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发展的基础。对于农村纯公共品和外部极强的准公共品应由政府提供, 如公共水利设施、义务教育和科技服务农业属于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 是指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在消费过程中具有不完全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 如电力设施、社会保障、以及农村成人教育中为兼职或劳动力转移而学习技术、专长的培训应属于准公共产品。对于一般性的农村准公共品应由政府和私人混合提供。

(2) 农业生产本身具有较强的外部性。

首先是农业收益的流失。农业的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基础和决定性的作用, 但这种好处却难以计量, 所以也无法进行相应的经济报酬和补偿, 于是, 农业收益就发生了“外溢”。在我国, 这种收益“外溢”现象突出表现在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上。其次是生态环境及景观功能的无偿提供。生态环境及景观功能也是一种公共物品, 农业则在对这类公共物品提供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草原、林地、森林、绿洲、湖泊、耕地等景观的无偿提供就是农业外部经济的典型例子。

再次是其他行业成本外部化的被迫承担。例如, 工业、交通、能源、通讯、商业中的尾气污染、噪声污染、白色污染、电磁污染等, 都会影响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的发展环境由于接受了工业等非农产业转嫁的成本而趋于恶劣, 为了克服这些不良影响, 农业生产经营者不得不付出额外的成本。按照“皮古”理论对这些污染者应征收皮古税, 税率为作用环境后造成的环境的边际损失。这种税可以为环保筹集资本, 并作为对受损者进行补偿的资金来源。所以, 农业应得到包含这种税收收入形成的国家财政的补贴。

(3) 农业市场存在信息的不对称性。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使得农产品供求波动很大, 导致农业生产者无法获得当期决策所需要的信息。农业生产者所获得的价格信息是滞后的, 即生产者在进行当期生产决策时, 并不知道当年的生产价格, 只能根据上一年的价格来决定。由于农产品的生产周期比较长, 自然风险又比较大, 等到当年农产品进入市场时, 市场价格可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这将进一步影响下一年的生产决策和农产品供给量。如此循环往复的价格信息滞后所引起的价格不稳定现象会形成经济学中的“发散型蛛网”, 如图所示。

该图表明农产品价格波动使农产品市场自身无法实现均衡。如果第一年生产者获得丰收, 出现农产品供大于求, 而短期内供给又是无弹性的, 生产者只能按市场出清价格P1出售。由于P1低于均衡价格P* , 生产者第二年将压缩产量, 实际供给量为Q2, 由于出现供不应求, 生产者可以按市场出清价格P2出售产品。由于P2高于均衡价格, 第三年生产者又会增加产量, 实际供给量为Q3, 结果又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 生产者只能按P3出售产品。由于P3低于均衡价格, 生产者又会在下一年压缩产量, 如此反复波动的结果, 使得产量和价格都越来越远离均衡点。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农业生产的不稳定, 不光会损害农业生产者的利益, 也会影响非农产业的发展, 不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因此, 政府有必要通过公共投入来完善市场体系, 建立市场信息系统, 提高政府无偿提供公共信息的服务水平, 以及对农产品的价格波动进行必要的干预等。

1.2 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农业更需要国家财政的支持与保护

我国的国情从农业的角度考虑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 我国是人口大国。一旦发生粮食饥荒, 那么把所有的世界贸易粮都支援中国也解决不了中国的粮食问题, 所以中国的粮食一定要立足于自给自足, 不能依赖进口, 这就需要通过政府支持农业, 弥补农业的市场缺陷, 增加农产品生产。

1.3 现代农业的特点也决定了财政支农的必要性

现代农业是高投入、高风险的农业, 需要大量的现代生产要素, 而且现代农业还是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 这就需要政府对农业提供财政补贴。

2 目前公共财政支农的现状

2.1 近几年来财政支农措施全面, 成效显著

(1) 在提高农民收入方面, 财政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和全面取消农业税。二是实行“四项补贴”政策。就是针对种粮农民实施的直接补贴、针对粮食生产省安排的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以及综合补贴。三是围绕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制定实施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

(2) 加大了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支持力度。提高了农民在非农产业就业的技能, 拓展了农民就业和增收的渠道。

(3) 在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方面, 首先在教育上实行了两免一补的政策, 采取了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其次是探索了在农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如目前, 全国已有18个省 (直辖市、自治区) 和其他省份的部分地区共2000多个县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保障对象985万人。另外还实行了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这种制度突破了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仅靠农民个人出资的模式, 加大了财政对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扶持力度。

(4) 财政支持实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通过培训, 加快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 提高了农民增收的能力, 有效地调动了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 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益的稳步提高和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

2.2 财政支农应进一步加大的必要性

(1) 农村公共事业还很薄弱。

突出表现在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滞后。农村文化供给数量少, 质量差, 乡无文化站, 村无文化室, 相当一部分农村没有集中、集会场所, “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现象普遍存在。

(2) 财政用于科技的支出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建设的需要。

据测算, 我国目前农业生产的科技贡献率只有48%, 而发达国家在70%左右。这要求我们进一部加大财政用于农业科技开发与推广的支出。

(3)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严重影响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我国现有的水利设施大部分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修建的, 经过几十年的运转已严重老化失修, 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减弱。而且不少地方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水土流失面积扩大, 致使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下降。而水利设施显然不能依靠市场来提供, 它属于公共产品, 应有政府财政来提供。

(4) 农村义务教育基础薄弱。

总体上看, 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仍然相当差, 城乡教育差距日趋拉大, 农村中、小学辍学问题还相当严重, 师资力量相对贫乏, 农村教师在生活福利待遇方面也相对较低。

(5) 农村医疗卫生条件还较差。

我国的卫生资源80%集中在城市, 其中2/3集中在大医院, 公共卫生离农民越来越远, 有限的卫生资源还在向大城市、大医院集中。而农村乡镇卫生院大多设施简陋, 医疗水平低, 医护人员学历低、职称低, 缺乏进修机会。农民缺乏基本医疗保障, 基本上处于自费医疗的状态。

(6)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

随着农村人口的增长, 乡镇企业的发展以及大量化学农药的使用等原因, 中国农村的生态环境迅速恶化, 需政府制定对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和资金投入的保障。

(7) 农村社会保障层次低、范围小、覆盖面窄。

失地农民、农民工等特殊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还未包含在内, 农村社会保障还非常低。

3 公共财政框架下的财政支农政策选择

3.1 公共财政财政支农的重点领域

(1) 对农业生产重点支持的项目应该有: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农业科研投入, 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贡献率;完善农村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教育的投资, 改善农民观念、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 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和综合效益;加大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力度, 发挥比较优势的同时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发展生态农业, 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等。

(2) 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资力度。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

(3) 加大对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 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步伐, 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增加农民收入, 缩小城乡之间的差别与差距。

3.2 要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的风险评估制度, 提高农村公共领域的投资绩效

由于农业生产周期的时间比较长, 风险评估程序缺位, 对农业投资的绩效带来不利影响。所以, 要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的风险评估制度。首先, 在农业综合开发中, 要多结合本地的气候特点, 增加抗旱蓄水功能或者防涝功能的建设;在开展农业结构调整的时候, 要充分考虑天气禀赋状况。还要对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引入事后评估程序, 制约评估“专家们”的责任心和减少权利寻租。还要运用科学的财政农业支持效率的评估方法, 基本的方法是成本——收益分析方法。评估时还要坚持定量分析方法与定性分析方法相结合, 事前效率评估与事后评估相结合。

3.3 完善财政支农的体制建设政策

(1) 是建立健全财政支持农业发展的激励引导机制。健全财政支农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机制和支农资金监督管理机制, 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2) 进一步强化我国财政农业支持的法律规范性约束和保障。 (3) 完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 适度提高中央财政对农业支持的预算份额。 (4) 进行财政农业支出管理制度创新, 强化财政农业支出的制度约束。

参考文献

[1]沈淑霞.我国财政农业支持及其效率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4) .

[2]曹堂哲.公共经济的主体选择理论依据和标准[J].学术研究, 2003, (1) .

上一篇:初二下期音乐教案下一篇:初二政治说课稿危险诱惑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