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如何看待朝鲜战争与中国

2024-04-15

美国人如何看待朝鲜战争与中国(精选10篇)

篇1:美国人如何看待朝鲜战争与中国

美国人如何看待朝鲜战争与中国

班级:08级历史系1班

姓名:左雨

学号:10080170112

对于朝鲜战争,我们还是较为熟悉的,毕竟作为刚刚成立的一个新政府,竟然敢出兵和美国对抗,并且使得对方不得不在停战协定上签字,这对于中国来说,算得上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但当我们反思这场战争的时候,还是要说:朝鲜战争是一场我们不愿意打,但又不得不打的战争。参加朝鲜战争,我们自己也付出了惨重代价,无数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士兵的生命,台湾收复问题的搁浅,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问题,这些都是因为这场战争。不过总的来说,我们现今大多数人认为参加朝鲜战争并且取得这样的结果还是对当时的新中国有着积极的作用,鼓舞了中国乃至世界受欺侮人民的斗志,还使得一些亲美、恐美的人认识到美国并不是不可战胜的。

那么,对于美国来说呢?朝鲜战争到底是怎样的一次战争?鉴于双方意识形态的差异,所持观点的不同,美国人自己对这场付出了惨痛代价却仍没能获得胜利的战争又是怎样看的呢?下面我就主要谈谈美国人自己对朝鲜战争,对中国在这场战争中的作用等问题的一些看法。

一、朝鲜战争的爆发,及中国在这其中所起的作用。

亲历的朝鲜战争的美国人贝文·亚历山大在自己的《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一书里提到:“这场战争的根源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当时朝鲜被迫分裂为两个对抗性的敌对国家,这是一种几乎没有朝鲜人向往的局面,但却被苏联和美国的战后地缘政治学的压力强加到了朝鲜人的头上。”由于两大势力的较量,原本统一的国家被迫分裂,这不能不说为之后的战争埋下了隐患。而且美国对苏联有着很大的不满,对于二战,美国认为自己“被俄国人愚弄了,尤其是被俄国人那种跟西方团结一致的说法蒙蔽了。”美国觉得自己“在战争中打垮了作恶者,给国与国之间带来友谊”,但是却在同时帮助俄国人消灭了对抗苏联势力的德国和日本,而且促进并帮助了苏联这个“极权主义国家”,苏联的“领土扩张、控制邻国的倾向跟第三帝国所表现出的情形不相上下”。

于是当北朝鲜的炮火打破夏天的平静之时,美国人很自然的认为“战争是由俄国煽动的,北朝鲜和红色中国都是共谋者”,但是这只是人们根据表面现象所做出的先入为主的判断。对于这场在战争里中国到底持着怎样的一种态度,贝文认为:“红色中国出兵的动因跟挽救北朝鲜领导人的生命无关,而是要保护中国免遭美国的可能侵略。”中国共产党人介入进攻的情况很多人还停留在赫鲁晓夫的说法上,他说在进攻之前,斯大林曾经征询过毛泽东的意见。但事实上是斯大林先就和金日成有过谈话,基本上已经确定了战争的发动,只是觉得需要告诉毛泽东,不能贸然发动,毕竟中国离朝鲜最近而且还是共产主义阵营里很重要的一员。于是贝文提到:“事实上,红色中国人在征服台湾之前,不可能有任何理由鼓励他们在远东冒险,如果不是朝鲜战争的干扰,共产党人也许在1950年夏天就对台湾岛发动了进攻。因此,如果问及中国人的意见,十有八九将会是否定的。”

对此可以看出,对于中国参与到朝鲜战争中,美国还是有人对此觉得中国是不得已而为之。并对中国当时的形式作出了估计,看到了中国出兵朝鲜所舍弃的一些东西,列如台湾问题的解决。

二、中国是如何最终被拉入到了朝鲜战争,美国在其中起了怎样的作用。美国使台湾“中立”的决定,是与出兵朝鲜进行军事干预同时采取的步骤。对于北朝鲜迅速攻占南韩,并占领汉城。杜鲁门这样说道:“对韩国的进攻使人们一眼看出,共产主义已经不再使用颠覆手段来征服独立国家,现在要用武装入侵和战争手段了。它蔑视联合国安理会发出的维护和平与安全的指令。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共产党占领‘福摩萨’(台湾),就会对太平洋地区的安全何在这一地区履行必要而合法职责的美国部队构成直接威胁。”杜鲁门将台湾描绘成了对美国安全的威胁,迎合了美国大多数民众的心理。因为在当时美国公众看来,中国的政府还是应该由国名党来组建,于是“无视远东的现实,分不清北朝鲜和共产党中国在概念上的千差万别。他们觉得如果美国要反对其中一个,那就应该同时反对另一个。”

在杜鲁门发表声明后,中国外交部长周恩来发出了信号,提醒美国政府注意中国政府的立场。几天以后毛泽东再次发出了信号。对于美国作出要干预中国台湾的决定,“中国政府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为维护他们所视的重大民族利益将要采取的立场”,周恩来谴责杜鲁门的行动是“武装侵略中国领土,完全违反联合国宪章的”。而毛泽东则说美国自食其不干涉中国内政的诺言,并号召中国人民“挫败美帝国主义的一切挑衅”。美国不但不考虑如何消除杜鲁门的声明对红色中国的恶劣影响,反而将周恩来的声明解释为宣战。并且“企图摧毁北朝鲜,创立一个由李承晚统治的统一的朝鲜。这就不得不把美国军队部署在鸭绿江。‘中立台湾’之后,再加上这一行动,共产党中国人便深信美国是要一心直接侵略中国大陆。”

而在1950年的联合国大会上,通过了一线决议。“发起人害怕坦率的说明他们想要做的事,该决议与此担心相一致:措辞含糊,歧义百出。”决议建议“采取一切适当的步骤,以确保整个朝鲜的稳定形势”,“欢迎朝鲜各界人士和有代表性的机构,无论是北方的还是南方的,与联合国机构密切合作,恢复和平,建立统一的政府”。面对这样的行为,贝文这样写道:“可悲的是,美国不承认自己入侵的含义,而是以措辞隐晦的决议掩饰自己的骑墙态度,以便在联大获得更多的赞同票。其结果是,红色中国怀疑美国所掩饰的远不是试图用武力把朝鲜合二为一这样的情况。他们担心美国的侵略。”艾伦·S·怀庭在对中国出兵朝鲜进行的研究中写道:“最高层否认侵略的意图,在中国则被理解为赤裸裸地掩饰美帝国主义的真实目的,而高层军方人士则不经意‘说漏了嘴’。”

中国向美国发出了一次次严厉的警告,但美国置若罔闻,麦克阿瑟也是同样相信北京对挑衅不是做出反应,因为随着釜山环形防御圈之战的结束,干预朝鲜战争的最佳时机已经过去了。麦克阿瑟可能打算的更加长远:在鸭绿江畔驻扎强大的美国军队及美国把军事基地设在台湾,并和蒋介石结成联盟。麦克阿瑟表现得很清楚,他想在实力上和红色中国展开较量,如果不能逼中国就范,他就很可能对中国大陆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但是中国方面则认为,只要不让美国占领北朝鲜,美国人就奈何不了中国。于是,“有些类似于《第22条军规》的怪圈就产生了:美国坚持统一朝鲜,以便为这个国家带来和平,反倒把中国人拖进了战争,这和要把中国拖进战争的阴谋虽然出发点不同,但结果却没有什么两样。”

三、战争结束,及其对中美两国关系的影响

“美国未能打赢朝鲜战争,这使美国领导人深感不安。因此,他们在战后2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总想方设法地伤害阻挠美国取胜的红色中国。”在贝文看来“中国对美国并不构成威胁,不仅如此,它在东亚追求的国际目标实际上也和美国一样,即和平、贸易,并与苏联保持距离。然而,由于美国领导人心怀强烈的报复欲望,所以针对中国还是投入了过多的精力。” 由于美国领导人的报复心态,所以绝不可能承认中国所追求的和平与贸易,甚至坚持认为中国意欲征服整个东亚。美国领导人大多愿意相信过去对于中国的指控,当中国一开始干预朝鲜战争,就被扣上了“侵略”的帽子。“因为美国领导人被中国人的行为激的怒不可遏,他们需要一个有‘侵略成性的中国’的存在,这样才能证明他们要摧毁中国政权的迫切愿望是正当的——而这个政权曾经彻底挫败过美国。”

当朝鲜战争最后停火的时候,美国最高军政领导人给美国人传递了这样一个乐观的信息,他们带给人的印象是:美国实际上取得了胜利,因为它遏制了共产主义的发展势头。但是在美国公众看来,朝鲜战争是不受欢迎的,因为他影响了战后经济的繁荣,让很多美国战士在遥远的国度枕戈待旦,甚至付出了生命。但是,美国人民还是对于停止流血,战争没有升级成为世界性冲突而感到欣慰。不过在美国高层领导人的心灵深处却留下了一种深深的挫败感,他们曾经计划征服北朝鲜,使之与李承晚的南朝鲜合并,而这一计划却被红色中国挫败了。1950年美国仁川登陆之后又入侵北朝鲜,其目的就在于此。但是美国的计划因为中国的干预而使得其在仁川登陆之后的战争显得毫无意义。

特别令人感到沮丧的是,“红色中国人用少得可怜的武器和令人发笑的原始补给系统,居然遏制住了拥有大量现代技术、先进工业和尖端武器的世界头号强国美国。”于是美国高层对中国的极端不满和敌对心理也就这样根深蒂固了,不得不说对中美两国之后很长时间的外交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综上所述,美国人自己对于朝鲜战争也是有着较为客观的评价,而在这其中,不得不说,朝鲜战争给中美两国战后发展以及两国的外交发展带来了重要影响。对中国,台湾问题的解决,战后经济的持续增长都因为朝鲜战争而受到了很大影响。而对美国,这是一场对他们来说的第一次没有胜利的战争,并且为此而使高层领导对中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复仇情绪,阻碍两国的正常交往。于双方来说,这场战争双方都没有获利。

篇2:美国人如何看待朝鲜战争与中国

这个问题需要分两个层次来看,一是如何定义自己的成功,二是如何看待他人是否成功。在定义自己是否成功上,85%的美国人给出的答案是健康,有道理没?如果按照伟大理想来衡量,美国人这是目光短浅,为什么不想着全天下还有多少劳苦大众在吃苦受难,连点解放全人类的想法都没有,纯粹是“井底之蛙”。但人活一生,什么叫成功,如果钱有了身板没了,钱还有何用。所以中国人常说,钱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有中国网络防火墙之父之称的方滨兴先生,够成功了吧,全中国只要上网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他的。而他辞去校长之职还成了网络上的热门话题。但这位方先生有句话最中肯——健康最重要啊。

美国人还把和谐的夫妻伴侣关系视为人生成功的重要标志。人活着得有个家,男的需要个老婆,女的得有个丈夫。据说中国到XX年的光棍人数会达到3000万。人活一辈子只是个光棍,这绝对不能算作是成功。但即使有老婆、老公的人也不见得就是成功的人生。要想成功,夫妻关系要和谐,要白头偕老其乐融融,但真正做到这样的家庭又有多少呢?可以说,和谐的夫妻关系是人生成功的一大标志一点都不夸大。

作为成功的人生,还有一点是人们常忽略的,但美国人却把它当个宝,这就是能够有效理财。理财这玩意说着简单但做起来难,中国人讲会过日子其实就是在说理财。平民百姓收入不高,但如何让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还真得有点学问。能在有限的收入条件下,能把日子操持得有条有理、最后做到不差钱,应当算是成功的人。

篇3:美国人如何看待朝鲜战争与中国

步入新的世纪,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人类已进入“地球村”的时代,然而面对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大潮,在给我国的家具设计创作与实践带来勃勃生机与发展机遇的同时,许多新思想、新理论与新观念被引入中国,从而对国内的设计师在开阔视野、活跃构思与繁荣创作方面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我们的设计创作也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冲击,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商业主义”倾向,表现在家具设计风格方面,照搬、抄袭、模仿之风盛行,尤其是中国的家具设计从开始之初就一直重在引进和学习西方的体系、方法和手段,因此中国现代家具设计也在不知不觉中被西方所同化,从而使我们的家具失去民族性,而对于中国传统的家具,只是简单的复制挪用民族传统艺术中的表现形式和符号,而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与张扬,致使中国家具不是明显带有西方风格,就是对民族样式的曲解和照搬,例如传统风格的家具就直接照搬明清家具的风格,而现代简约风格的家具又多为抄袭西方国家的家具设计风格,这似乎与我们明清时代所创造的灿烂辉煌的家具文化历史形成了一种自嘲式的反差,如此“中国化”与“去中国化”的设计是很难得到认同的。

2 对当代其他民族家具设计的分析

任何一种所谓的“国际化”艺术设计,都不可能脱离其赖以生存的民族文化土壤和根基。“民族性”是艺术设计的灵魂,继承的目的是为了超越和创造。没有民族灵魂的设计作品最终是无法矗立于世界设计之林的,“大民族才是真正的国际化”。因此,当代各国在相互交流、相互吸引、相互竞争的同时,注意并开始研究本国的历史传统和经济、政治、文化背景,以保持本国的民族特色、地方特色。

例如:意大利的家具设计成功之处正是在于它们有艺术的沉淀和文化的积累,也许有人认为,如今源自意大利的家具设计大多是如此的现代,找不到丝毫意大利传统的身影,但真正的传统不是显性的,意大利人做设计始终遵循的是以创造力和审美感知为基础的文艺复兴传统,也就是利用科技的最新成果,但又保留手工技术和具有鲜明的意大利民族特征和文化特色。德国是现代设计诞生的国家,其设计风格受其严谨的哲学思维方式影响,富于理性设计的传统特征,这与德意志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情调有着密切的关系。日本的家具设计融汇了大量的日本传统文化元素,同时又带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深邃的东方文化精神。这源于日本这个民族强烈的本土归属意识和特有的集体理念,这种意识能够催生共同的精神、近似的品味。从芬兰、瑞典、丹麦等北欧国家的家具设计作品里,同样也可以看出其社会、历史、人文思想、传统文化、民族特色等在作品背后振荡的涟漪,人道主义的设计思想、功能主义的设计方法、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结合、宁静自然的北欧现代生活方式,这些都是北欧设计的源泉。分析以上各国案例,对中国当代家具设计的定位具有重要意义。

3 面对未来中国家具设计的思考

中国家具作为当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味的抄袭西方的设计模式,显然是不可取的,因为以纯粹的外来文化成为自己的主体,达到文化的高峰,这在历史上还没有发生过。我们的中华文化有很深的积淀,如何去提炼、挖掘、提升与利用传统文化,深刻地理解民族文化精神,寻求自己的文化生长点,跳出照搬西方模式的樊篱,跳出抱残守缺、食古而不化的泥潭,摆脱古典的、西式的符号化与概念化的堆砌,重新寻找适合我们这个时代文化精神的家具,是目前设计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中国家具设计,不应该是那种有着中国传统符号等明显印记让人一目了然的“中国化”设计,它应该是由中国本土设计师根据地域、思维、生活方式的影响而自发形成的一种风格。它的中国味应该深入精髓,而不是停留在表面。这需要设计师对本土文化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使创作的设计带有本民族的思想理念及独立的表达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感受到真正国际化的中国设计。我们要知道,对传统的重新定位并不意味着文化的沉沦,更不意味着灵感的缺位,因为没有民族化也就没有世界化,民族化越是得到充分的发挥,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才能得以实现。离开了民族化,也就不可能有世界化。这是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

其次,我们应该明白:中国家具设计,也应该向国际接轨的方向发展,因为中国文化向来不是封闭的文化,它之所以有悠久的生命力,原因之一是它带有开放的特色,但这并不意味着就要“去中国化”,完全照搬西方的东西,由于外来文化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艺术的认知、艺术的目标有很大的差异,所以不论是西方文化还是东方文化,家具设计风格必然是建立在对其文化理解的基础上,运用设计的思维方式从提炼到再生的一种创作过程,因此作品将被赋予新的形式,就如同它从此有了新的生命。在此基础上运用新的技术手段,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同时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根基,创造出一系列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同时又具有时代精神、风格多样的家具设计作品来。

4 结语

中国设计,不应该是一“承”不变的,因为这样只会是仿古和复古,只能走向僵化。我们主张应该结合时代的需要,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在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才能使设计作品焕发出生命力,同时,广泛吸收世界上一切优秀、有时代特征的文化成果,使中国当代家具设计走向世界和未来,因为伟大的设计一定是民族和世界的,它涵盖了历史、时代和未来。

参考文献

[1]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张克非.家具设计[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6.

篇4:美国人如何看待“以房养老”

美国社会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兴起住房贷款模式。随着养老保障压力增大,国会于“1987年国家住宅法”中,授权联邦房屋发展部(HUD)设计被称作“住房权益转换抵押贷款”(简称HECM)的住房反向抵押贷款计划,联邦住房管理局(FHA)实施,具体由合作的银行、贷款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放款。

在住房抵押贷款新品不断出现的市场,联邦主导的HECM计划最受欢迎,市占率达9成。该计划申请人须是62岁以上单身老人或夫妇,拥有一套已经还清贷款或欠贷数额不多的自住房。如果房屋有夫妻或其他人联名拥有,则联名屋主须签字同意。

从1990年到2011年,全美共有74万老年屋主使用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政府最初推动几年反响一般,后虽加速发展,但截至2010年5月,全美才不到49万份成功贷款,仅占3500万老年家庭的1.43%。

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通过反向抵押用房屋借得固定额度的未来现金流,成为房产保值的一种方法而受欢迎。但与此同时,增加的违约及房屋法拍风险,让FHA住房抵押贷款的两大合作机构——美国商业银行、富国银行于2011年相继停止该服务。富国银行在2012年秋季才低调恢复相关业务。

那么,又是谁在使用这种贷款呢?

事实上,一度流行的面向高值房产的“财务自由贷款”,已因开发商老年人财务自由基金公司于2011年倒闭而退出市场。利用反向抵押贷款的多是住房一般,现金不多的中低收入孤寡耆老,可住在自己家中,花用房屋净值。相对于房屋净值贷款,其在合约期内无需还款,基本上是靠房吃喝到老死合约到期时。很多老人因为急需一笔较大资金来支付医药费、修缮维护房屋或偿还先期贷款而申请,他们无从计较该产品成本高昂的缺点,但也常因合约期间无能力支付地税、房屋保险而违约。

今年4月起,FHA喊停其最受欢迎的固定利率反向抵押贷款计划,该计划由于能产生最大额度的一次性借款,有70%的申请者选择,但借款人违约率也最高。不过,也有人预计,随着战后婴儿潮世代开始步入退休高峰期,且房产市场逐渐回温,住房反向抵押又将迎来一波高潮。

卖房养老 退休小区渐火

年近八十的加拿大移民鲁思阿斯基,3年前卖掉纽约州府奥伯尼郊区的住宅,迁到山楂岭老年小区。退休前在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的鲁思拥有企业年金,还有社安金、养老保险等理财投资。她表示自己没考虑过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亲友中也无人申请。

除了反向抵押贷款借到的款额,远低于售房所得,对露西和疾病缠身的老伴而言,住在郊区家中自理,已经日益成为两老的不能承受之重。尤其是阿斯基先生,退休后喜欢在车库里修缮收藏多年的老牌摩托车、敲制铝器灯具和装饰品的他,因服用控制癌症的药物而常常嗜睡,已经很难打起精神来维持爱好。

在纽约上州,像“山楂岭”这样的老年小区正渐渐增多。由于当地一般住宅区的配套养老服务、公共交通等都不及都会地区发达,相应地,把老年住户集中到一块的辅助生活银发小区就有了生长契机。

卖掉三室两厅带车库和小树林的独栋住宅后,鲁思跟丈夫住进了“山楂岭”小区内一室一厅的套间。他们的子孙分散在加拿大和美国别的城市,各有住房,财务独立,阿斯基夫妇能自由支配卖房所得,支付养老小区费用,并补贴生活。

阿斯基先生去世后,鲁思的一天通常在早上七八点起床,开车去购物或到附近散步,别的日子里,她会去教会参加圣经学习班。有时她跟教会友人吃午饭,或回去跟小区朋友吃饭,不拘在公共餐厅,或在自己房间。午饭后,鲁思会去医院看望朋友,在电脑上写信,或者做手工缝纫。她的隔壁邻居是一个有同样爱好的独居老太,她们经常串门切磋手艺,设计拼缝被子的图案。

大屋换小 老年生活从简

来自黑龙江的李伟国(化名)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携家移民加拿大,十几年后,以40多万加元买下一栋大房子,有7个卧房、3间厕所,还有一个大院子。朋友问他是不是太浪费,李伟国表示是为退休考虑。

原来李伟国早有打算。他的大儿子到美国求学后,夫妇俩卖掉大屋,入手一栋1500平方英尺的房子。由于经常去纽约看望儿子,夫妻俩也开始在当地物色房屋。“最好离华人小区近一点,吃饭、买东西都方便。”

李伟国的太太表示,年纪大了,大房子收拾不动,东西也尽量维持在必需品。“以前还要弄个书房什么,现在观念变了。以前喜欢关起家门自成一统,人老了爱热闹,爱在外面转,要大房子干嘛用?”

伊利诺伊州人唐纳德对李太太这样的观点很赞同。已经退休的唐纳德,最近在旧金山买下一套一室小居。唐纳德把家当作睡觉、休息的地方。

唐纳德听说,有些反向抵押贷款的设计,并不要求抵押屋贷款已还清,仍欠大量房贷也没关系,一些设计甚至鼓励用反向抵押贷款还房贷。“我不要那样。”唐纳德连连摇头,像他这种银发打工族,喜欢证明自己依然有体能和经济上的活力,拒绝“坐吃屋空”。

唐纳德在旧金山认识的新朋友布朗太太,在两年前丈夫去世后,为时值70万美元的房屋做了反向抵押贷款。布朗太太需要自己找钱养老,她不愿离开住了多年的家,对她而言,自住房似乎成了最佳财源。而且,这样借到的钱不算收入,无需纳税。

乐当房东 租房收入养老

在纽约工作多年的阚先生依然租房住。他认为,西方国家发达地区老年人,是租房市场很活跃的主体。他们不介意跟外国人、外地人同住一个屋檐下。而中国老年人,有外人住自己家会不舒服。两套房租一套没问题,一套房,出租一个卧室,多半就不愿意了。

法裔杜宏先生的太太是四川人。他们在布碌仑展望高地买了一套两室两厅的新公寓。杜宏先生是退休教师,杜宏太太常年做家庭主妇。先生一直打算把多余的卧室租出去。不过,租给老外,杜宏太太不情愿,租给老中,杜宏先生不介意。于是杜宏太太找来一个留学生小妹,包吃包住,月租一千二。

杜宏太太表示,对反向抵押贷款不是很熟悉:“偶尔报纸上会读到,但看过就算了,感觉跟我不是很有关系。”她自认为是一个思路比较直向的人,“太繁复设计的东西,我会感觉又是一种‘诡异’的金融产品。”杜宏先生点头补充:“我不放心他们送来的房屋估价员,我的房子很可能被他们低估了,一大笔钱给那些中介人拿走。”

转移房产 政府子女两肩挑

往曼哈坦华埠和皇后区法拉盛有营业点的银行走一圈,包括美国商业银行、花旗银行、汇丰银行、道明银行,其柜员均表示不提供反向抵押贷款服务。花旗银行一名贷款员透露,金融风暴以来,反向抵押贷款的大气候还没恢复,现在很少有大银行开展这项服务,“反而是一些小型贷款公司会有。”

华人老人普遍表示,有房,当然传给子女。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对亚裔是陌生事物,大部分人搞不清楚这个贷款怎么操作。老人很可能是没有家人给养老费,才会选择它。

老人在65岁退休前5年,将房产合理转移,一来避开遗产税。二来,名下无房无钱,可以申领政府补助。至于现金储蓄,可选择转移到生前契约等葬礼事宜账户中。做完了这样的财务规划,养老便靠政府福利和儿女赡养双肩挑起来。

房子是美国梦的象征之一。新移民年轻时辛苦打工攒钱买房,老了绝不想被政府、银行或保险公司收走。

以房养老 多一条选择

但房产转移给子女有风险,甚至不乏房子到手,把老人踢出家门的现象。一些老年人到临终时,用完了政府福利的限额,每天医院费用七八千美元,子女就放弃了。养儿防老的意识在移民小区开始边缘化。

一名老年财务规划师表示,除了转移房产,住房抵押贷款也能避开遗产税。但他坦承,住房抵押贷款的成本不比遗产税低多少。“如果有一些老人家,不放心房产转移给子女,又想对子女有所表示,也可选择将住房反向抵押的大笔借款,转赠给子女,但需要纳税。”

此外,在合约到期后,如果继承人偿付贷款本息,可以赎回房屋。不过,最后利滚利的数字很大,且须缴纳高昂税捐,事实上很多子女放弃了继承权。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合约期长,不确定性多。一般来说,屋主的最高贷款额度在住房评估值的51%至77%之间。

篇5:美国人如何看待朝鲜战争与中国

中国周边的环境注定中国的国际形势是错综复杂的,尤其是面对国界的问题,和周围的许多国家都有领土的争端,最近发生的延坪岛互相炮击事件,更是把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倘若朝鲜半岛真的发生了战争,中国该如何应对这场危机?是中国不可能出兵救援朝鲜,稳定压倒一切还是仍然像毛泽东同志当年果断出兵朝鲜,抗美援朝?

首先,在朝鲜半岛局势日益紧张的情况下,许多网友都热议朝鲜半岛是否有可能发生战争,对于许多网友本着看热闹的心态,说什么怀念毛主席时代,我们不能不相信这么一个事实:稳定压倒一切!绝对是真理。中国正在处于高度建设的阶段,任何的不稳定的因素都有可能使前几辈人的努力付诸东流,况且我们的生活来之不易,倘若真的发生战争,战火延续到我们本土,无知的网友还能够说出那样的大话么,叫你们上战场试试,你们敢么!

朝鲜半岛发生局部战争的可能性大么?很难说的清楚,首先,美国热衷于朝鲜半岛,其一,美国与其走狗日本和韩国签署了一系列的合作条款,其二,美国惧怕社会主义力量的强大,有一个中国就够美国受的了,美国惧怕另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强大!美国经济军事实力都一流,强权主义,霸权政策依然是西方国家的主流,甚至视联合国如空气。其次,朝鲜和韩国的矛盾由来已久,包括领土的争端,意识的不一样都有可能因为很小的事情使战争一触即发!

从理智上说,我们不希望有战争,为什么呢?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也发生了历史性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日益融入国际社会,同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新世纪头20年由国际形势总体和平、大国关系相对平稳和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提供的发展机遇就可能丧失。不管从中国的文化上还是战略上来说都是不希望有战争的。中国几千年来的儒家思想,根深蒂固,中国即使在最强大的时候也没有去侵略其他的国家,西方国家不能体会中国的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所以他们也很郁闷为什么中国在最强大的时候没有侵略其他的国家,不过我也就郁闷了,西方走狗怎么就那么厉害搞出中国威胁论,我们都还没有说美国威胁论,打着人权的口号干涉别国的内政,朝鲜首先作为一个社会主义的国家,在如今社会主义国家力量普遍不及资本主义的情况下,我们不希望社会主义力量的减少,其次,从战略上来说,从军事力量对比,朝鲜远远不及韩美日,失败只是时间上的事情,朝鲜作为中国与韩国的一个天然的屏障,对我国的领土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若朝鲜覆灭,中国还能安静地坐着么,中国和美国的距离就不是太平洋了 而是一条鸭绿江!那样子北京岂不是很危险?

若战争真的是不可避免,结局有两种情况,第一,美日韩三国陷入到朝韩的战争泥潭中,就像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一样,当然损失最大的还是朝韩两国,当然联合国也绝对不会不管的,如果最终还是在联合国的调解下以朝韩两国退出三八线的结局是我们最想看到的结局,第二,韩美日三国拒绝退出朝鲜,对于我国来说,唇亡则齿寒,个人认为,在与美日韩三方协调无果的情况下,中国必须果断出兵朝鲜,不惜代价为朝鲜人民争得主权的完整!也创造我国的国际周围较为稳定的环境!

如果真的打起来,我觉得我们也应该抓住一些机遇,如果能够在美国无暇顾及台湾海峡的时候,收回台湾!那也是不错的,对于台湾问题中国也应该制定相应的措施,如果真的武力收复台湾,我们应该做到:打得起,攻得下,稳得住,守得住!

打得起:中国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集结队伍,横渡台湾海峡

攻得下: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把台湾攻下,以免夜长梦多

稳得住:能够稳定台湾的经济,民心,新建立的政府能够立刻给力,稳住台湾人民的心 守得住:防止美国等霸权主义国家的干涉

篇6:美国人如何看待朝鲜战争与中国

中国周边,顾名思义,就是我们的邻居,具体的,它包括六大“板块”,分别是中亚、南亚、东南亚、东北亚,以及西亚与南太平洋的部分地区。总体上来说,当前中国周边地区的多个国家政局动荡不定,多个地缘方向滋生乱局,周边不稳趋于常态化、持久化、复杂化与联动化。

中亚不稳以吉尔吉斯斯坦政局异动最为突出。2010年4月7日,吉尔吉斯斯坦政局发生突变,首都比什凯克爆发大规模反政府示威,在2005年靠所谓“颜色革命”上台的巴基耶夫政府被一举推翻,以奥通巴耶娃为首的反对派宣布成立临时政府,巴基耶夫先是逃往南方,后流亡国外,而临时政府也一直难以有效掌控巴基耶夫前总统具有传统影响的南方地区。

南亚则有多个国家政局剧烈动荡。阿富汗首当其冲,巴基斯坦紧随其后。美国奥巴马政府强力实施“阿富汗-巴基斯坦新战略”,大举增兵阿富汗,对巴基斯坦一再实施越境打恐,引发极端势力与恐怖组织强烈反弹,致使南亚恐怖袭击活动有增无减。

东南亚地区形势动荡体现在海洋方向上,尤其是南海形势更趋复杂,其中既有海盗活跃威胁海上通道安全,也有南海海洋权益争端加剧,包括岛礁主权争议、专属经济区划分冲突、海洋渔业与油气矿产资源矛盾等。

东北亚形势主要因韩国“天安号事件”而骤然紧张。在朝鲜半岛方向,韩国于5月20日公布“天安”号事件正式调查结果,认为导致2010年3月26日韩国海军“天安”号警戒舰爆炸沉没的原因,是遭到了朝鲜小型潜水艇发射的鱼雷攻击。

西亚动荡主要是“两伊问题”。伊拉克战争已爆发七年有余,美国扶植的伊拉克政府虽然渐已基本控制局面,美国也加快了从伊拉克“撤军”进程,但“基地”组织仍不时制造重大恐怖袭击活动,伊拉克安全形势难有根本好转。而伊拉克“大选”之后的新政府因为党派矛盾而一再“难产”,伊拉克政治前景也难以明朗。

在南太(平洋)地区,连政局一向平稳的澳大利亚居然也发生“政变”,陆克文总理因矿产资源税政策失误等严重影响其工党年底选情,陆克文迫于工党内部巨大压力提前辞职,吉拉德出任工党新党首并成为澳大利亚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理,吉拉德于7月17日宣布将澳大利亚议会选举提前到8月21日举行。

由以上周边动荡事件看出,当前中国周边动荡呈现普遍化、常态化、复杂化乃至一定程度的联动化。其中又以一国内部的政局不稳居多,也有两国之间的冲突甚至对抗,还有大国强权的介入与角逐,不同类型的问题相互交织,传统与非传统安全挑战并存。

从周边国家国情分析,它们大部分属于发展中国家,少数属于发达国家。按其政治体制、所处社会发展阶段与“稳定程度”,也可大致分成“成熟民主国家”、“转型国家”与“问题国家”三大类。因此,政治经济社会问题与各种根深蒂固矛盾是周边国家政局动荡的根源或“内因” ;大国争夺激烈等其他因素催生也加剧了周边动荡。

周边形势动荡不安尤其是不少国家政局不稳,对中国带来复杂影响和挑战。周边乱局“外溢效应”直接危及中国的沿边经济发展与安全;邻国政局动荡、极端与恐怖势力猖獗严重威胁中国的海外利益;周边乱局为某些大国“介入”提供了可趁之机,大国加紧争夺中国周边将危害中国的地缘政治经济利益,中国的地缘战略依托受到侵蚀,中国崛起更将面临“龙困浅滩”的危险;中国与邻国的既有领土与海洋权益争端更趋复杂;周边乱局严重掣肘亚洲经济一体化,影响中国的周边区域合作政策实施与推进中国在周边的“大国责任”压力不断上升,周边外交“两难”困境加剧,“不干涉内政”原则备受冲击。

尽管周边动荡对中国构成了诸多严峻挑战,但如辩证地看,只要我们准确“把脉”周边乱局并“对症下药”,应对得当并主动作为,上述挑战也可被转化成提升中国周边外交能力、增强中国对周边地区影响力的难得战略机遇。

为了把挑战转化为难得的战略机遇,周边外交与“周边工作”具有“无比重要性”。要以“大周边战略”为方向,远近结合、稳步拓展。大力强化“周边是首要”与“维稳”、“维权”并举的意识,集中精力、加大投入、专注周边,科学研判、及时反应、积极引导。适时制定“大周边战略”,拓展中国周边的内涵与外延,“做深、做实”周边工作周边地缘战略坚持“东西兼顾”、“陆海并举”和“传统与非传统安全统筹”方针,妥善兼顾地缘“西线”与“东线”,同步开拓“陆权”与 “海权”,统筹应对传统与非传统安全挑战。针对周边国家政局动荡的“三种情形”,对症下药,强化危机管控,维护正当权益。有效应对大国地缘角逐,夯实地缘战略依托。与时俱进、调整与发展“不干涉内政”原则,有效应对周边乱局。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确保周边总体和平稳定,坚决捍卫中国沿边地区的安全与发展。

篇7:美国人如何看待朝鲜战争与中国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保证。在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离开了共产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把全国人民的力量和意志凝聚起来,坚持依法治国也就无从谈起。依法治国的确立,首先要建立、健全法律。在社会主义国家,立法权的实现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第二、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依法治国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执政地位。

第三、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既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纲领和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实现党的纲领和目标的必然要求。

律师定义的理解

律师法第二条:“本法所称律师,是指依法取得律师执业证书,接受委托或者指定,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的执业人员。” 我个人认为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的执业人员,就是律师职业的法律定位;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是律师职业的价值归宿。委托人的授权,是律师工作的法律依据。

第一、“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这意味着中国律师职业的民间性。律师就是在接受委托或指定后,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的民间执业人员,维护当事人的权益、为其谋利益是律师执业的基本

理念,这一民间职业角色类似于法律的民间代言人,律师提供的法律服务显然属于“私人物品”而非“公共物品”的范畴。

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是律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是律师职业的法定职责,更是律师创造价值,获得社会积极评价的根本。第二、确立律师执业权限的来源为“委托”和“指定”,进一步强调律师职业权利的法律属性。

律师的工作内容是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达到以专业的法律知识维护当事人利益的目的。律师开展工作的前提是接受了“委托”或“指定”,没有“委托”或“指定”,就没有律师的工作。

篇8:美国人如何看待朝鲜战争与中国

尽管这种设想随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而失去存在的合理性, 但是建立一座“山巅之城”以昭示世界的使命感在移民中间深深的扎下了根。“上帝的选民”这一概念在美国立国之后成为把美国人与世界其他地区的人区别开来的主要标志之一。

这种观念在许多有影响的美国人的思想中体现出来。开国元勋杰佛逊曾经确信:“美国人是上帝的选民。他们被赋予优越的智慧和力量。”1776年美国建国时, 仅有东海岸的13个英国殖民地组成, 那时的美国版图是一个小小的长条, 而今天的美国地理版图横跨美洲大陆, 东到大西洋, 西至太平洋, 南濒加勒比海, 北临北冰洋。美国的军事、政治以及经济影响力更是遍及全球。冷战后被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西方学者又将美国定义为“全球性的帝国”。扩张是美国历史上最永恒的主题, 也是贯穿美国对外政策的一条主线。美国外交史学家威廉斯把美国依靠强权政治, 建立“帝国”的行径称为美国的“生活之道”[1]。当欧洲移民刚刚踏上美国“新大陆”时, 上无片瓦, 下无立锥之地, 因此, 新移民在“新大陆”的第一个任务就是从其登陆的东海岸向西拓进。这种本能反应与美国特有的商业扩展精神和清教徒的“使命观”相结合, 成为美国对外扩张的理论基础和根本特征。至今仍有许多美国人认为, 作为上帝选择的一个特殊国度, 美国对人类的发展和命运承担着一种特殊的责任。这种把世界从“苦海”中拯救出来的“使命”神话根深蒂固于美国文化之中, 深深影响着美国人对外部世界的看法与态度。美国一直宣称在国外拥有一种特殊使命, 其根源也源于此。类似的论调在美国社会随处可见, 对美国人的思想行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许多美国人眼里, 三权分立的民主制是世界上最好的政体。这种看法暗示了, 美国一方面是维护人类民主自由的“斗士”, 另一方面, 它有责任要求或强迫其他国家接受美国的政治发展模式。这种固存于美国文化中的价值取向体现出美国“使命”观的基本内容。美国人形成的这种使命感每当在其参与国际事务的时候都会充分体现出来, 伊拉克战争就是美国使命感的又一次证明。

美英两国以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发动战争, 自美军战斗部队于8月31日全部撤出伊拉克后, 伊拉克的安全、政治形势并未如美国之愿平稳过渡。对于伊拉克人民来说, 自10月底以来发生的一系列恐怖爆炸袭击事件表明血光之灾仍未结束。对于美国而言, 伊拉克依然是一个充满忧患的烂摊子。而曾经布什总统自我标榜, 把侵略当做民主自由与集权专制的一场较量, 曾指出“伊拉克问题的根本问题在于该政权的本质”, “如果军事行动成为必要, 美国将帮助伊拉克人民……建立自由的体制”。这些措辞袒露了布什对所谓非“自由”体制国家和政权深恶痛绝。美国当局认为萨达姆必须驱走的原因是:如果他在位, 将来仍会发展大规模杀伤武器, 而将其武器提供给恐怖活动分子, 这就危及美国的安全[2]。美国对潜在的威胁采取所谓“先发制人”的措施, 在许多外国人心中打造出一个“无比傲慢的美国形象”。而白宫所信奉的信条却是“这个世界很危险, 美国只有凭借自己强大的政治和军事力量才能让其变得更加安全”[3]。曾经布什总统在讲话中多次使用“文明世界”一词, 提倡在中东社会开“宽容”和“尊重妇女”之风, 不点名地抨击伊斯兰教“保守”和“歧视妇女”。布什政府决意推翻萨达姆政权的一个意图就是要对阿拉伯—伊斯兰文明主导的中东社会进 (下转248页) (上接245页) 行透析和换血, 使其不再成为宗教激进思潮, 极端民族主义和恐怖主义的沃土, 而是变成一个像美国一样充满“宽容”、“正义”和“自由”的“文明世界”。

这种思维明白无误地体现了美国人根深蒂固的“使命”感, 自认为是“山巅之城”, “世界的楷模”, 是“不可或缺的国家”。领导世界, 拯救世界, 输出“民主自由”是上帝赋予美国的神圣使命。

然而这种使命感甚至是以牺牲别国主权以及利益为代价的。在伊拉克的战后重建中, 美国依然我行我素, 让自己继续充当伊拉克重建的领导, 使联合国继续屈就与不对等的“伙伴”地位, 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对于美国这样一个“心怀天下”的国家, 其使命感应该体现在防止核武器扩散以及和平利用核技术等有利于全人类的事业上来, 而不是干涉别国内政, 使自己的国际形象大打折扣。美国前中情局官员格里斯指出, “大多数美国人感到自豪的是, 美国一向是照亮通往更为和平之路的灯塔。但是保持美国做法与试图迫使他人接受美国的标准是不同的, 尤其是我们的做法远非十全十美……”

参考文献

[1]http://www.people.com.cn/GB/guoji/24/20030219/926054.html.

[2]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7-01/10/content_5589304.htm.

篇9:美国人如何看待受教育机会

关键词:美国;民意调查;教育机会;教育公平

本民意调查由普林斯顿国际调查研究机构(Princeton Survey Research Associates International)开展,受访对象为1276名美国成年人。调查仔细研究了美国人对于影响他们以及下一代实现目标的相关公共政策的态度,还对非裔美国人、西裔美国人和亚裔美国人做了附加采样,将不同种族和族群间的态度进行比较,使内容更加详细。

一、学前教育

调查发现,跨越种族、党派和代际界限,大多数美国人支持为幼童争取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当被问及什么因素将最有利于改善其所在社区经济发展的时候,选择增加K-12和中等后教育开支的人数远多于选择减税、减少进口、限制移民等替代性方案的人数。但是,围绕提供免费公立高等教育以及减轻不断增加的学生债务负担的各项提议,受访者的意见则较为明显地顺着人们熟悉的政治界限产生分歧。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 Clinton)提倡为4岁的幼童创造普及学前教育的机会,伯尼·桑德斯(Bernie Sanders)倡导为所有公立大学学生免除学费。尽管该项民意调查发现大多数人支持这两种想法中的一种,但是前者比后者获得了更加广泛的支持,也获得了奥巴马总统的支持。在对确保所有4岁幼童都能上学前班的影响做出评估的时候,76%的受访者表示这一政策将会为更多的孩子提供获得成功的机会,只有20%的受访者表示这会使儿童年龄太小就远离其家庭和家人。73%的男性、79%的女性、73%的白人、76%的西裔美国人和亚裔美国人、88%的非裔美国人都认同普及学前班将会增加受教育机会;超过4/5的“千禧一代”成员赞同以上信念,不足3/4的年龄较大的“X一代”(1965-1976年出生的美国人)、“婴儿潮一代”和“沉默一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到越南战争之间出生的美国人)认同以上信念。此外,虽然各党派之间的分歧较大,但是普及学前班依旧得到了86%的民主党人、73%的无党派人士和65%的共和党人的支持。密苏里州堪萨斯城的非裔卡车司机达瑞尔·希尔蒙(Darrelle Hillmon)认为,开端计划和各种学前计划开始得越早,幼儿的受教育过程开始得就越早,青少年为上大学所做的准备就越好。

对于普及学前教育会使幼童过早离家的担忧在共和党人和接受过大学教育的白人中间的比例最高,为27%。来自得克萨斯州奥斯汀的无党派工程师史蒂芬·克莱因(Steven Cline)认为,世界上其他发达国家的经验已经证明,对青少年的过度教育以及忽视家庭聚会和游戏是错误的,并认为应该注重家庭和文化,加强学龄前或幼儿的教育未必是使其接受更好教育和过上更美好生活的保证。

二、中等后教育

被调查者对于政府应该为增加高等教育机会而作出多大贡献产生了诸多分歧。2/3的受访者赞同将拥有中等后教育学位的美国成年人比例从目前的40%左右提高至60%。对于增加拥有高级学位的工人数量将会改善经济状况的说法,只有28%的受访者赞同如下相互矛盾的说法,即经济不会得到较大的改善,因为拥有高级学位的工人数量将会超过雇主所需要的工人的数量。虽然82%的非裔美国人、78%的亚裔美国人和67%的西裔美国人认为经济将会从更多接受中等后教育的工人里获益,但是对此表示赞同的白人的比例略低,为61%。民主党人认为经济将会从更多的拥有中等后教育学位的工人中获益与认为不会获益的比例为5∶1,而无党派人士的相关比例为2∶1。共和党人以48%比44%的微小差额赞同更多持有这类学位的工人将会提振经济。但是,三个群体都支持培养出更多拥有中等后教育学位的工人。

当被问及应对不断增加的学生债务的最佳办法的时候,49%的受访者表示,高校应该减少各项费用,哪怕伴随着班级规模的扩大、体育活动经费以及学生活动的减少。另有43%的受访者认为,政府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财政援助,哪怕伴随着联邦开支的增加。仅有24%的共和党人希望政府增加开支,72%的共和党人认为各高校应该“勒紧腰带”。民主党人则往另一个方向倾斜,56%的民主党人希望政府增加开支,只有37%的民主党人强调限制大学的开支。无党派人士持两种意见的比例难分高下,45%的人强调节约费用,42%的人强调增加援助。同样,虽然54%的白人最重视大学控制费用,但是59%的非裔美国人认为主要解决办法是让政府提供更多的经济资助。48%的西裔美国人和47%的亚裔美国人强调政府增加经费。此外,虽然“千禧一代”的多数人指望政府,但是“X一代”“婴儿潮一代”,特别是“沉默的一代”多数指向高校。

51%的受访者赞同政府应该提供免费的公立大学教育,因为中等后教育对于个体的成功是极其重要的。另外,有44%的受访者认为家庭和学生应该出力。在支持免费公立大学教育的人当中,约有3/4的人也愿意缴纳更多的税来支持该项政策。与以上意愿相结合,意味着有38%的成年人支持免费公立大学教育,并且愿意缴纳更多的税来支持该政策;另外有13%的人虽然支持该项政策,但是不愿意缴纳更多的税,而且有44%的人认为代价过于昂贵。虽然非裔美国人和西裔美国人的看法接近,但是没有一个族群达到多数人愿意缴纳更多的税来支持免费公立高等教育。伯尼·桑德斯提议用一种股票交易税来资助该项计划,每年预计750亿美元的费用。在是否提供免费的公立大学教育这个关键性问题上,被调查者明显地顺着现代美国政见产生分歧。虽然72%的非裔美国人和64%的西裔美国人认为政府应该提供免费的高等教育,但是,只有48%的亚裔美国人和44%的白人赞同这种做法。对于免费公立高等教育的支持率,民主党人达到70%,无党派人士为51%,而共和党人仅为22%。同样,“千禧一代”的支持率为64%、“X一代”为52%、“婴儿潮一代”为47%、“沉默的一代”仅有31%。接受过大学教育的白人(37%)比没有学位的白人(47%)对此的支持率更低。

在电话采访里,支持免费公立高等教育的人往往把它看作更新政府为所有公民提供取得成功所需要的教育基础的承诺。虽然对于前几代人而言,高中学历达到了一定的门槛标准,但是一些受访者认为,现在他们需要一些中等后教育培训。没有大学学位的卡车司机希尔蒙认为,如今,大学文凭就相当于早些时候的高中学历,如果从业者没有大学学位或者至少是在中等专业学校接受过教育的背景就难以寻得一份像样的工作,虽然接受免费公共教育之后能够获得高中文凭,但那只是意味着从业者具有选择初级职位的资格,薪资难以支付在美国大多数城市生活的费用。西裔民主党人奥西里斯·克鲁兹(Osiris Cruz)在纽约市拥有一家印刷企业,他补充到,许多国家提供免费教育,美国不是最糟糕的国家是最好的国家,应该向人们提供免费教育。

对免费公立高等教育持怀疑态度的那些人既质疑政府是否能够负担得起这笔费用,又质疑这种方法是否会破坏体验的价值。来自奥斯汀的工程师克莱因认为,每个人从追求的东西中毫无疑问会获得既得利益,“免费”容易导致经济体里的不适当行为、出现技能很差的工人。任何一个过程都必须有某个进入的壁垒,以便使人们对于所从事的事情有自豪感。他相信援助,但不赞同免费。劳德代尔堡从事市场营销工作的共和党人凯尔(Kyle)提出了类似的担忧——当公立教育免费的时候,往往就贬低了高等教育的体验价值,助学贷款已经比较容易获得,对于大学生而言,助学贷款就像是意外之财,且影响着一些人的行为,没有人必须为个体的教育支付费用,因为上大学是个体自身做出的决定。

对于年轻人获得成功需要四年制大学学位的说法,持赞同和反对的人数几乎旗鼓相当:超过一半的人认为年轻人确实需要一个学位,不到一半的人认为年轻人不需要学位。在那些认为学位是不可缺少的人当中,大约3/5的人支持免费的公立大学教育;在那些不支持免费公立大学教育的人当中,这个比例只有约2/5。

三、经济发展

最后一个问题是美国人认为什么样的策略将最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总体而言,40%的受访者选择在教育上花费更多的资金,包括K-12和公立高等教育;24%的受访者选择为个人和企业减税;17%的受访者支持对外国产品增税以减少进口;13%的受访者则支持减少可以进入美国的新移民工人的数量。

增加教育投入在亚裔美国人(69%)、民主党人(56%)、“千禧一代”(55%)、非裔美国人(53%)、女性(43%)和至少拥有一个四年制大学学位的白人(42%)中得到了最强烈的支持。教育成为多数白人、黑人、西裔美国人和亚裔美国人、男性和女性、“千禧一代”“婴儿潮一代”和“沉默的一代”、无党派人士以及民主党人的首选。减税只是在共和党人和“X一代”的成员中得到35%和33%的支持。

比起民主党人(17%)或者无党派人士(15%),共和党人(20%)有可能优先考虑减少进口贸易。而且,与民主党人(仅为9%)相比,共和党人(17%)和无党派人士(16%)更有可能认为减少移民是振兴当地经济的最佳策略。

对于非裔美国人来说,虽然投资教育成为迄今为止的头等大事,但是,比起亚裔美国人(5%)或者西裔美国人(7%),他们(12%)也更有可能把减少移民视为最佳策略。虽然白人最有可能选择减少移民,但是支持比例仅为16%,被列为其最不受欢迎的选项,位居投资教育(35%)、减税(27%)和限制进口贸易(18%)之后。

篇10:美国为何炒作中国战争行为

“中美关系现在处在非常危险的时刻。”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国际问题高级研究院中国项目主任戴维•兰普顿(David M.Lampton)刚与我碰面,就说了这么一句话。此时此刻,正在举办APEC会议的北京透着一丝初冬的寒意,窗外阳光很好。

兰普顿博士告诉我,这些年中国崛起的速度不断加快,导致美国国会以及奥巴马政府对于中国的防备心理逐年增加;在中国处理周边关系方面,也是负面看法居多。在他眼中,美国有必要重新界定和中国的“新型大国关系”。

这几年来,美国学者及官员对于中美关系的疑虑并不少见,从兰普顿博士的话里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就像是今年4月澳大利亚《时代报》报道的,美国五角大楼一份《中国:三战》报告显示,美国及其军事伙伴正在寻找新工具,以应对中国采取的非常规“三战”战略。报告中提到的中国“三战”战略,是在2004年被明确写进中央军委颁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中的“舆论战、心理战、法律战”。

这份五角大楼的报告称,中国军队正利用“法律战”、“舆论战”和“心理战”来加强其武器装备库,以削弱美国及其区域合作伙伴捍卫东海和南海岛屿与海域的决心。报道称,该报告受五角大楼资深战略家安德鲁•马歇尔的委托撰写,已下发给美国太平洋舰队。

中美之间真的如同戴维•兰普顿博士所说的那样,处在“非常危险的时刻”吗?我看未必。

先说事实。近年来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发展迅速,包括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中美商贸联委会、中美军事交流在内的众多沟通管道十分热络,没有任何一种现象能证明中美之间处于“危险关系”或者“战争状态”。中美关系中的噪音一直持续不断,原因在于美国军方。五角大楼发布的这份报告就是此种噪音的主要表现之一。美国对中美军事交流并非全心全意

2012年冬天,我在美国华盛顿白宫旁边的一间咖啡厅,和当时的奥巴马总统特别助理、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亚洲事务顾问麦艾文(Evan Medeiros)碰面。麦艾文是奥巴马政府负责亚太事务的高官,他对我说,美国重新回归亚太地区并不是为了遏制中国。为了避免让中国政府有疑虑,奥巴马政府在亚太地区的所有行程都是透明公开的,比如访问印尼、泰国、缅甸等等。他们反倒觉得中国对美国不够透明坦诚。在我看来,麦艾文的话表现出的美国对和中国保持友好关系的努力有目共睹,但是在两国军事交流层面,他的话并不具有说服力。

2014年4月19日,一架美国战斗机在常规训练之后降落在距离火奴鲁鲁13公里的美国珍珠港海军基地。

2013年,中美两国元首在安纳伯格庄园会晤。在中美确立了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发展方向之后,中美军事交流发展迅速,不仅有高层军事主官热络访问,而且中美各军兵种的实质性交流也进展顺利,中国也派出四艘舰艇参加了美国组织的“环太平洋军事演习”,并在演习期间接受美军指挥。然而,尽管美方公开表示极力推动中美军事交流,但仍然将中国当做美国的对手,担心对中国军队泄露敏感信息和技战术,在演习科目设置上采取了内外有别的安排,而且,美国并没有松动早在2000年财年出台的《国防授权法》和《迪莱修正案》中限制中美军事交流的12个领域禁令,由此说明美方对中美军事交流并非全心全意。

自从2009年美国确立了“亚洲再平衡”的战略之后,便频频与亚洲各盟国举行军事演习,鼓噪“中国威胁论”,竭力巩固美国在亚洲的战略领导地位。美国国防部想出各种办法来论证军事介入亚洲的合理性,长达560多页的《中国:三战》报告,就是五角大楼抛出的一份“白皮书”,其核心意图就是夸大中美战略竞争关系,为美国军事介入亚洲提供接口。

这份报告的逻辑极其粗糙。其中,指责中国开展所谓“三战”,从严格意义上都很难称其为“战争”,不过是一个国家在维护领土和主权合法权益所采取的和平举措。比如所谓的“法律战”,报告指责中国采取国内立法和寻求国际法途径维护南海和东海权益是一种“法律战”,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中国用和平方式维护国家权益的行为,并非是针对美国发动的“战争行为”,而美国故意夸大此种法律方式的战争性,是很难站住脚的。

实际上,美国五角大楼之所以这么做,有其战略考虑。就事实而言,尽管美国选择炒作“中国威胁论”,鼓动日韩菲等国举行针对中国的“军事演习”,在众多国际场合批评乃至挑衅中国,但中国始终保持了高度的战略定义,以诉诸法律、道义和舆论等方式回应美国的战略刺激,让美国战略界抓不住把柄。但是,声势浩大的军事演习和轰轰烈烈的亚洲战略再平衡背后是庞大的国防预算,五角大楼要找出足够的理由说服国会议员和公众舆论,以表明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合理的,其核心无非就是一个,那就是要求更多的国防预算。当此时刻,对不那么了解中美关系底细的国会议员来说,夸大中国的威胁,甚至说中国已经有了一个针对美国的所谓“战争计划”是最合适的理由了。

美国始终无法得出中国以美国为敌的结论

《中国:三战》报告夸大了中美的战略疑虑,认为中国的主要战略目的是把美国挤出亚洲,让中国成为亚洲霸主,并最终成为全世界霸主,这种说法是很难令人信服的。事实上,中国到底在实行一种什么样的战略,美国战略界一清二楚。仔细阅读历年来的中国军力报告,美国始终没有得出中国要以美国为作战对象的结论,更没有一个要发动战争的战略计划,很多美国战略界人士也认可中国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国内问题尤其是经济发展上,并没有咄咄逼人的外部争霸野心。

2014年11月10日,习近平主席偕夫人彭丽媛在水立方为2014年APEC嘉宾举行欢迎宴晚宴以及文艺演出。图为习近平主席夫妇与美国总统奥巴马合影。

那么,五角大楼又为什么喋喋不休地鼓噪“中国威胁论”呢?其实,五角大楼是在揣着明白装糊涂,即便连最保守的国防部战略专家,也都清楚“防止与中国为敌”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因为一旦美国与中国为敌,美国就有可能像20世纪50年代那样再次失去中国,进而把中国与俄国逼到一起,这对美国的战略利益是一种巨大损害。但是,作为一个拥有超级军事实力的强国,美国军方和五角大楼要想在这一战略中获得更多的资源,惟一所能够做的就是炒作中国的军事威胁,以确保在众多官僚机构竞争政治资源中抢占主导地位,因为在亚洲地区,除了炒作中国威胁之外,没有其他国家能够让美国国会议员和战略界达成安全共识。

同时,五角大楼还有另外一层战略意图,那就是通过夸大中国战略威胁来加强对亚洲盟国的控制。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国际影响力迅速提升,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众多亚洲国家希望能够分享中国崛起的机遇,不仅东盟与中国签订了自由贸易区,韩国、日本等也都希望加强与中国的经济合作,对美国的战略离心倾向日甚一日,日本甚至提出了建立“东亚共同体”和要求美国军事基地搬迁的提议。盟国的战略离心倾向令美国十分担心,美国实施亚洲再平衡的一个核心目的就是巩固对盟国的控制,通过夸大中国威胁以及制造中国与周边邻国的战略疑虑,美国可以达到重新加强盟国控制的战略意图。

因此,并非五角大楼对中国有战略疑虑,而是五角大楼故意炒作对中国的战略疑虑,怂恿和鼓动周边国家对中国提出不合理的领土要求和岛屿争端。如果能够刺激中国做出强烈反应,美国就跳出来假装支持周边国家,摆出一副“主持公道”的形象,其控制亚洲国家的战略意图就达到了。不过从近年来的诸多事件来看,五角大楼在夸大中国威胁论的时候也是有底线的,那就是避免与中国正面碰撞。这一点恐怕在美国战略界也有共识,否则就不会有奥巴马和其他美国政治家在中美关系上一直坚持的积极态度了。

中国应将批判火力对准五角大楼

面对来自五角大楼的鼓噪,考虑到美国国防部的真正意图是在国内拿到更多的国防预算,在亚洲加强对盟国的支持,以巩固和加强对中国的军事优势地位,中国在战略回应上应该强调立威增信。毫无疑问,对于类似于《中国:三战》这样的报告,中国不能没有声音,而是要积极回应,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正视听。

事实上,五角大楼是在贼喊捉贼。不管中国是不是真有对美国的三战,只要把国际舆论搅浑了,美国就可以浑水摸鱼,达到自己的战略意图。面对来自美国的各种舆论压力,中国必须正面回应美国的战略批评,将批判的火力对准五角大楼,揭露五角大楼之所以搅动一池春水的战略意图,不要把重点锁定周边国家。周边国家的一切挑衅性行为,都是有人在背后挑动,只要没有将幕后的黑手公诸天下,周边局势就注定“树欲静而风不止”。

在积极回应美国战略指责的同时,中国必须向美国乃至整个亚洲释放明确的信号:中国竭力避免与美国为敌。这是中国战略利益的需要。其次,中国必须揭露美国某些不负责任言行的战略意图,将亚洲各国团结好,安定好。作为一个正在国际舞台上迅速崛起的国家,其他国家对中国存有顾虑是很正常的,一些国家出于各种目的对中国进行挑衅,以试探中国的战略底线,这也是无法避免的。对中国而言,关键是在积累威信,向亚洲国家传递中国是一个有规矩、讲原则、重情义的国家信号,只要符合这些规矩,中国的战略行为就是可预期的,是说话算数的。

对于五角大楼而言,炒作“中国威胁论”说到底就是求一个“乱”字,只要将亚洲的人心搞乱了,他们的战略目的就达到了。从中国的战略利益而言,中国一切的回应也在于一个字,那就是“安”,中国应通过公开的战略辩论、公共外交和深化国际合作来谋求亚洲地区的长治久安,只要亚洲安定下来,中国经济发展潜力的巨大战略优势就会显现出来。

上一篇:用老板的标准要求自己下一篇:桃花与诗歌优美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