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怎么看中国人

2022-08-20

第一篇:美国人怎么看中国人

中国人和美国人

中国人姓在先,名在后;美国人名在先,姓在后。中国人寄信先写收信人地址,次写寄信人地址;美国人反之。中国人署年、月、日;美国人则署日、月、年。中、美语言习惯中的相反现象多不胜数。一般而言,中国人惯于先说主,后言次;美国人惯于先言次,后说主。

美国人送礼是表示友好,故一见面即呈上,受礼者当面打开,甚至马上就用,以示对送礼者眼光的欣赏;中国人送礼总似有行贿之嫌,故一般是临别时悄悄拿出或丢下,受礼者则淡然处之,等送礼者走后才打开检视。如果当面打开,就难免双方尴尬;受礼者一则有贪财之嫌,一则有挑剔之嫌;送礼者则可能因礼物不合适而丢面子。

中国人以龙为祥瑞,认为龙会兴云致雨,风调雨顺会带来好收成;美国人却以之为邪恶,认为龙会吐火,会造成灾祸。中国人爱喜鹊报喜乌鸦报丧;美国人爱乌鸦聪明喜鹊饶舌。

中国的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书声朗朗,国旗飘飘;美国的学校像战场,我们常可在报上看到:“美国校园枪声又起”。

中国人关心别人在干什么,却往往不知自己在干什么;美国人不管周围人在干什么,却知道自己要干什么。

中国人讲主义,美国人讲实利;美国人好财,中国人喜功。

中国人重信仰,表扬冒生命危险从车轮下捡起一分钱硬币,避免国徽受污的少年;美国人重生命,朝鲜战场上的美国战俘身上带着印有十六国文字的投降书。

中国人在街上争吵,开会时很文明;美国人在国会争吵,上街时很文明。 中国人爱夸祖宗;美国人爱夸自己。

中国人教育孩子要知足;美国人教育孩子要不满足。

中国工人最知足,有几个钱趁“五·一”长假到处旅游,搞“假日经济”以拉动内需;美国工人不知足,虽然其收入比中国工人高很多,但每逢“五·一国际劳动节”总还要上街游行,囔着要增加工资什么的。

中国人崇尚“人才学”,人才千呼万唤难出来,至今没有本国籍人士获过诺贝尔奖;美国人的法律是尽量限制人的,但人才奇才怪才层出不穷,诺贝尔奖得主最多。

中国政府爱人民,美国政府怕人民。中国的书报影剧都是教育人民的;美国的书报影剧多是教训政府的。

在中国,人民是政府养活的,政府以不足世界7%的耕地面积,养活超过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在美国,政府是靠人民养活的,每笔钱都是向纳税人报账。

中国的报上成就多;美国的报上灾难多„„

正因为中美之“道”大异,所以,两国领导人频频互访以求同。

电梯间里识人才

太平洋集团董事长严介和的办公室在公司大厦的10楼,他在每天上楼等电梯的时候,经常会碰到一些员工和他一起等电梯,就在这每天的电梯时间里,他发现自己的员工一般分为三等。

第三等员工,他们往往是和老板一起上了电梯,自己按下自己要到达的楼层,比如5层,然后帮老总按下10层,等电梯先到达5层后,自己下去,电梯继续上行。

严介和认为,这种员工不知道老板的时间要比他重要,不会替老板着想,只顾自己,这样的人往往发展前途不乐观。

第二等员工,和老板一起上了电梯,自己明明要到达5层,但为了节省老总的时间,只按下10层,等到达10层后,看着老总下去,自己再按5层往下走。

严介和认为,这种员工知道为老板着想,但不会替自己考虑,不会表现自己,容易将自己埋没,因此,即使将来在事业上有所成就,也很难有大作为。

看看第一等员工是怎么做的吧。他们和老板一起上了电梯后,自己明明要到达5层,但为了节省老总的时间,只按下10层,但当电梯过了5层,继续往10楼上行的时候,再按下5层,等到达10层,老总下去,自己随电梯往下走。

严介和认为,这种员工虽然比第二等员工仅多考虑了一点,但就是这一点就可以让自己脱颖而出,得到上司的赏识。这种员工既为老板考虑,也为自己考虑,把自己的良苦用心及时地表现给自己的上司看,效果非常好,是他认为最有可能塑造为领导的人。

“电梯间里识人才”的荒唐逻辑

2008年9月期的《协商论坛》刊登了太平洋集团董事长严介和选人的一个故事,全文如下。

太平洋集团董事长严介和的办公室在公司大厦的10楼,他每天上楼等电梯的时候,经常会碰到一些员工和他一起乘电梯,他发现自己的员工可以分为三等。

第三等员工,严认为没有什么发展前途,可能注定碌碌无为一辈子,这种员工也是最多的。他们往往是和老板一起上了电梯,按下自己要到达的楼层,比如5层,然后帮老总按下10层,等电梯先到达5层后,自己下去,电梯继续上行。严老板认为,这种员工不知道老板的时间要比他重要,不会替老板着想,只顾自己。这样的人应该是没有什么发展前途的。

第二等员工,严认为有发展前途,但终究成不了什么人上人。这种员工和老板一起上了电梯,自己明明要到达5层,但为了节省老总的时间,只按下10层,等到达10层后,看着老总下去,自己再按5层往下走。他认为,老板不知道你是为了节省老板的时间而浪费了自己的时间。这种员工知道为老板着想,但不会替自己考虑,不会表现自己,往往将自己埋没。因此,即使这种员工将来在事业上有所成就,恐怕也不会有大作为。

第一等员工,严认为最有可能塑造为领导的人,属于人中极品。但这种人少之又少。这种员工和老板一起上了电梯后,自己明明要到达5层,但为了节省老总的时间,只按下10层,但当电梯过了5层,继续往10层上行的时候,再按下5层,等到达10层,老总下去,自己才随电梯往下走。他认为,这种员工虽然比第二等员工仅多考虑了一点,但就是这一点就可以让自己脱颖而出,得到上司的赏识。这种员工既为老板考虑,也为自己考虑,把自己的良苦用心及时地表现给自己的上司看,效果非常好。 严介和最后总结,评价和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真有能耐,是否可以在公司出类拔萃,除学历、业绩等硬指标外,一些在生活中的细节也是最重要的参考因素。

原文到此为止了。

这个故事的逻辑有些问题。坐过电梯的人都知道,电梯到了10层,如果上面有人按电梯,电梯还会往上跑,这个人就得一直坐到最上面之后才能往下走,那这个严老板心中的人上人就太浪费时间了。还有,如果这栋楼都是这位严老板一家企业的,还好说一点,如果这栋楼里住着不同的公司,其他公司的员工也不知道你是老板,知道了也不会把你当棵葱,他们会毫不客气地按下5层,到了就下电梯。还有啊,如果这位严大老板真是觉得电梯在5层停留的时间不能忍受,何不直接在1层办公呢?

这样来发现人才也太恐怖了吧?!这是典型的土皇帝思想。我想到了另外一个故事。有一位皇上穿着长袍,衣服拖在地上。一位大臣说:“您的衣服掉地上了。”这个皇上说:“好,重奖!”旁边的太监不明白,问皇上为什么要重奖他?皇上说:“因为这个大臣会说话。他说我的衣服掉地上了,那我是人,他如果说我衣服掉地下了,那我不就成鬼了吗?”

两个故事虽然内容不同,但道理其实是一样的。完全凭个人喜好和意志来选择人才,这不很荒唐吗?即便个人喜好可以作为选人的标准之一,但也不能是这样选法。这样选出来的人会是什么样的呢?我想大多是工于心机、溜须拍马的和珅之流;对于真正做实事、不阳奉阴违的人却半点益处都没有。

通过这两个故事,我们可以大致探讨一下识人和选人的方法问题。选人有两类方法,一类是正规的选举、考试、聘任、推荐等方法,大多数企业都是通过这种方法发现人才;还有一类就是奇特、非常规方法的“非典型”选人,例如,招聘现场撒一点纸屑,看谁有眼力价能够弯腰拾起来这类奇特的选人方法。日本日产集团选人的怪招就很多,比如,一种方法是事先准备好一篇文章,让应试者朗读,谁的嗓门大谁就被录取,这个方法的目的是看应试者有没有自信;另外一种方法是看用餐速度。事先为每位应试者准备一份硬巴巴的米饭,菜也烧得让人难以下咽,吃饭速度慢的人会被录取。因为吃饭速度慢的人往往身体比较健康,录用以后就几乎不生病、不请假。

净扯淡!

把握职场前途应注意的十个细节

进入社会以后,我们每个人都会成为这个社会的一份子,免不了会与人打交道,免不了会成为别人的部下,免不了会成为别人的领导。

我个人感觉是应该“先做人后做事”,最起码要让你的领导能够感觉到你的人品值得信任,然后,还得让领导欣赏你的才华。要想成为别人的领导,首先要学会做别人的部下。那么,如何做好别人的部下,让领导能够喜欢你,给你机会并大力提携你,这是你值得研究的人生道理。

领导有大有小有男有女,性格也各式各样,但应该说大多数的领导都有自己喜欢的类型,不过以下这十种人是绝大多数领导喜欢的部下。 1.乖巧听话誓言忠心耿耿的人。没有一个领导喜欢部下整天和自己抬杠理论,领导作的指示表面上看似绝对听从而在背后却是怪话连篇的人;或者是对领导及单位抱怨不断、牢骚怪话很多的人;说话随心所欲,做事自以为是,对领导和单位缺乏应有忠诚度的人。领导也有七情六欲,谁不喜欢听好话?谁不喜欢部下对自己忠心耿耿肝脑涂地?

要知道领导不是神仙,部下可以崇拜但绝对不提倡迷信。因此,要想进入领导的视线范围,要想得到领导的关注考察,要想得到领导的提拔重用,乖巧听话,做顺民不做刺头,取得领导喜欢是先决条件,同时,适时表达出对领导的耿耿忠心和赴汤蹈火的勇气是取得领导信任的关键。

2.能够时刻维护领导权威的人。领导的权威一方面是需要上级组织给的,所谓有权就有威;而另一方面则是要靠自己在工作环境中树立起来的。但是,在工作中如果没有一帮部下的全力配合,缺乏几个随时随地、时时刻刻把领导视若神明和全心全意维护其权威的部下,领导要想树立起权威还是有相当困难的。

因此,那些能够时时处处维护领导权威,想方设法提升领导形象,不辞劳苦排挤对领导异己的部下,自然会让领导怦然心动,加薪升职的机会自然会比别人多得多。

3.能时刻为领导利益考虑的人。虽然我们大家都知道,领导通常都是以集体利益为重的,很少有时间考虑到自己的私利。但是,“集体利益高于一切”并不代表领导的利益就可以忽视。作为领导信得过的部下,应该主动地为领导多着想多排忧解难,要时刻想到领导为本集体所作出的贡献远远高于部下,领导有方才能让集体繁荣昌盛。

因此,领导就是喜欢那些思想认识到位,能够正确和妥善处理集体利益和领导个人利益关系的部下,如果你恰巧具备这样的潜质那就恭喜你了,因为你已经参悟出了“只有把领导的利益理直气壮地放在第一位,领导才会合情合理地把你放在重要岗位。”的深层内涵。

4.擅长鞍前马后阿谀奉承的人。领导表面上都不喜欢阿谀奉承的溜须拍马之人,并会评价这类人中绝大多数都不是实干家,领导总是说喜欢那些兢兢业业的脚踏实地干事的人,说这些人为集体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其实,在单位中怀才不遇的往往是那些每天都辛苦劳作的人,而那些围在领导身边阿谀奉承的人往往受到重用而春风得意。

由此可见,领导喜欢那些围在自己身边好话说尽,把领导吹捧得云里雾里的部下。进而可以让领导尽情享受自己奋斗到当前担任职务后的成就感和虚荣心,可以让领导感觉到发号施令的那份超爽的快乐心情,可以让领导看到部下唯唯诺诺小心伺候自己时的那份满足感。

5.能够承揽领导失误责任的人。领导出现决策失误或者工作失误是在所难免的,问题是在出现失误以后你如果能够奋勇向前,说是自己对领导的指示存在理解上的错误,说是没有按照领导的指示开展工作,说自己没有多请示汇报,不管你怎么说,只要你主动帮领导承担责任,让领导度过责任追究的难关,领导也是懂得知恩图报和投桃报李道理的。而且,领导会感到你这个干部绝对“拎得清”,绝对是可以培养的对象,绝对是可以作为重要干部加以重用。

至于你的事业风险则是这位领导是否能够安危度过难关,是否还会留在原来位置上发号施令,是否会有投桃报李的良心。同时,还有上级组织在你承担责任后,是否还会感到你值得信任?

6.能够遵循领导喜恶做事的人。领导也有自己对事物的评判标准,有自己的喜好厌恶,有自己的是非观念,因此,要深刻理会“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道理。领导喜欢什么你就积极努力去做什么,领导喜欢怎么做你就积极努力去怎么做。同样,领导不喜欢的事情你千万不要去做,领导不喜欢听的话你千万不要去说。

领导感到你的是非观念和他接近,你的工作思路及工作方法和他相近,你说的话很入他的耳朵,你所做的事情让他很放心。或许,考虑把你放在更加重要的工作岗位上也可以让领导安心。

7.不太计较个人利益得失的人。在领导面前绝对不要表现得斤斤计较,尤其是和领导有利益关系的时候,比如共同出差回来的差旅费报销,看望领导朋友时你买礼品代垫的钱等等,你千万不要和领导算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领导记得时会主动给你,领导忘了就不要刻意提醒,要充分相信领导的记忆力。要记得那句“吃亏就是便宜”的古训,适当的糊涂绝对会给你带来好处。

当然,你也不能太大方或者过于不计较了,这会让领导产生怀疑或是认为你不识数,这也会影响到领导对你能力的判断。

8.严守保密规定绝不多嘴的人。在领导身边工作,最重要的是“管住自己的嘴巴,闭上自己的眼睛,悟紧自己的耳朵”,要时刻牢记《保密法》的规定,不该知道的事情绝对不要去打听,不该看的东西绝对不要产生好奇心,要摆正位置,调正心态,注意立场,要防止《好奇害死猫》的悲剧发生。

你嘴巴紧,心里藏得住事情,对很多核心问题的看法领导当然会听取你的意见,领导到某些地方见某些人也不会刻意避你,而且,对于领导家里需要处理的私事,你妥善处理好了肯定会让你受益匪浅。

9.善长嚼舌密告其他员工的人。在单位里领导也需要各种耳目,以便随时掌控部下对自己的看法,以便及时了解别人对自己的意见。当然,如果你有幸成为领导布下的耳目或棋子,你应该感到自己的荣幸,最起码领导认为你是一个能够帮助领导分担忧愁的人,是一个能够把同事在背后对领导的议论向领导报告的人,是一个时刻能够和领导站在共同立场的人。当然,如果你把告密的这些事情做得人不知鬼不觉那就更好了,做卧底或潜伏在同事之间毕竟是能够了解到领导更有兴趣的事情,对领导来说你的价值就更大了。

当然,你如果有幸被别人当作“势利小人”也无所谓,被同事咒骂那就更加不要放在以上了,只要领导垂青于你并喜欢你,你升职加薪的机会绝对比别人多。

10.经常组织领导业余爱好的人。领导时间当长了,业余爱好就会少许多,作为想成为领导特别器重的部下,你就有责任深入了解领导的业余爱好,在工作的闲暇时间经常组织安排一些领导擅长的业余活动,让领导能够适当的休息。当然,这些活动不是指单位的集体活动,小范围的活动便于和领导直接沟通,便于向领导汇报思想,便于接受领导的教育,便于让领导全面放松。

有极个别人会对那些“一起扛过枪,一起下过乡,一起留过学,一起嫖过娼”的同道中人特别青睐,很容易成为知己而委以重任。

当然,到有些地方去休闲娱乐是需要考虑领导身份地位的,是需要绝对保证领导安全的。你不需要全部做到,如果你能潜心研究并全力以赴地做好以上的

二、三点,那么,你的人生从此不可限量。

不信你可以试试!

人生应时刻面壁思考十个问题

绝大多数人都会有这样一种感慨,那就是当我们还过着清贫的日子,每天只能是粗茶淡饭的时候,似乎比现在的大鱼大肉过着锦衣裹身的日子开心了许多,幸福感也多了许多,虽然很穷经济上并不富裕,但我们还是可以很容易就能够感受到精神上的快乐,感受到生活上的满足,那种没有依附过多物质负担的简单生活让幸福离我们很近,似乎每天都可以触手可及。

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富裕了,财富有了,有的人甚至还变成了富商巨贾,然而,幸福感却在我们的生活中渐行渐远越来越找不到了,于是,就会有人手握着大把现金苦苦思索,为什么自己有钱了却没有了幸福的感觉?

有人说这是人类社会进步所必须经历的痛苦蜕变,也有人说太过单纯或纯真的人会被社会淘汰,还有人说现在很多人越来越感受不到幸福,那是因为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中可以让人感到快乐的东西太少。

真的是这样吗?或许是由于我们的贪婪而导致了不再纯真,或许是我们思想中的杂念多了,我们心里的贪婪大了,我们不再满足于生活的粗茶淡饭,才导致了我们没有了过去的纯真,我们遗忘了人性中的质朴,我们丢失了人与人之间某些应该保留着的原汁原味甚至是原生态的乡土味道。

因此,缺乏幸福感的人可以时刻面壁反省自己,自己为什么不再快乐?是那些因素影响了自己的心情,让自己再也无法快乐起来?

1.你已经多久没有开怀大笑了?生活越是简单的人就能感受到快乐,那种“穷开心”式的简单生活让我们忘记贪婪给我们带来无限满足,可以让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发掘发现生活中的乐趣,并能充分体验知足常乐的道理。而那些沉迷于名利场追逐的人正在消失的幸福感中迷茫,许多人早已忘记了自己上一次的开怀大笑究竟是在什么时候?

2.你已多久没与家人共进晚餐?为了追名逐利,我们越来越多的人已经逐渐放弃了亲情和淡漠了爱情,为了求得更多的财富,绝大多数人都忙得喘不过气来,回家越来越晚,回家吃饭的次数越来越少。而保持简单生活的人则不同,他们不需要过多的身外之物牵绊自己,每天的生活只是简单地重复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对生活的索取也只是每天能有粗茶淡饭的三餐就可以心满意足。

3.你已多久没陪在父母孩子身边?穷人虽然没有太多的钱,但决不乏浓厚的亲情。但身陷名利场无法自拔的功利人士,绝大多数人考虑的是“道义摆两旁,利字挂中央”很辛苦也很忙碌,因此,你可以扪心自问一下,自己已经有多久没有陪过孩子或是带孩子外出游玩或陪孩子游戏?尤其是孩子生病的时候,你是否陪在孩子的身边?

4.你仍会坚守“人穷志不穷”原则吗?人穷志短是现代人的通病,没有了钱似乎就是一种原罪,而越来越多的人会自觉不自觉地聚集在有钱人的周围,他们想方设法捞取一点残茶剩饭,而对那些比自己贫穷的人则抬头挺胸又似乎看不起他们。因此,要做一个快乐的人可以问自己,我是这样势利的人吗?

5.你感到自己还存有善良之心吗?很多人在利欲熏心和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失去了做人的基本原则,人也变得越来越势利也变得越来越不善良,甚至是变得不择手段,而对于举手之劳就可以帮到别人的事情越来越冷漠。因此,一个人很有必要时刻检视自己是否还保有善良之心,看到贫穷之事是否还会掉下眼泪?

6.你有多久没有参加公益活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金钱至上的世界里,你虽然没有太大的能力,但是否还会尽自己所能去参与社会的公益活动?你会把家里闲置不用的衣服或生活用品捐给穷人吗?你会放弃自己赚钱的机会去参与公益慈善活动吗?如果你能毫不犹豫帮助他人而没有丝毫的功利之心,则说明你仍保留着人的本性。

7.你是否还保留淡泊名利之心?现在心地善良的人越来越少,许多人用自己不善良的行为来应付不善良的初衷,而能够真正做到淡泊名利看破红尘的高人基本灭绝。生活里可以享用的东西越多,人对生活的依赖也就越大,对生活的索取也就越多,人也就不可能以淡泊宁静的心态对待生活。

8.你仍向往返朴归真的生活吗?越富有的人越会感到周边环境安全系数太低,总是在担心自己或家人会遭到绑架,总会担心自己遭遇到有预谋的意外,总会担心别人在觊觎自己的财产。身背过多的精神负担,让财富支配着你的思想,既不会有健康的生活方式返朴,又不可能会有简单的生活方式归真。

9.你是否还留有知足感恩心态?一个人快乐不起来并不是他(她)的感知神经出现了病变,开朗乐观的生活基于一个人的还是否保有知足常乐的心态,是否依然能够时常感恩周围的世界,是否会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是否会感恩大自然给予的阳光雨露?是否会感恩简单生活的粗茶淡饭?缺乏感恩之心的人往往得不到快乐。

10.你是否经常感到压力难以排解?许多人晚上睡不着觉并不是因为他在生理上存在疾病,而是他一直在想得到许多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物质东西。其实一个人只要适当修正自己的目标追求,别让太高的目标压弯自己的脊梁,自然就会给自己减轻大部分的生活压力,而传统观念中的“退一步海阔天空”依然让你在淳朴民风中享受快乐。

简单生活的人容易获取快乐,淳朴善良的人看周围生活环境也会善良以待,怀有感恩之心的人对待生活自然会比许多感受不到快乐的人少了些许的奸诈而多了许多的仁爱,其实道理真的很简单,只有那种简单的生活方式,才可以让人享受到简单的快乐,而那种简单的快乐才是真正发自内心的,没有歉疚的,真正原生态的原汁原味的幸福。

专家称中国因缺少逻辑思维教育无缘诺贝尔奖

教育心理学家罗新安日前在“青年卓越人才成长之路——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第三届青年学者论坛”上提出,中国大陆至今无缘诺贝尔科学技术类奖项与缺少逻辑思维训练有关。

罗新安认为,汉语本身缺少逻辑“基因”,所以以汉语为母语的人群缺少逻辑思维。“汉语历来存在严重谐音现象,‘定金’和‘订金’就不知道发生过多少法律纠纷。”在组词造句时,汉语也时常“反逻辑”。例如:“吃食堂”是指去食堂吃饭,而非吃掉食堂;“救火”是指灭火等等。

罗新安说,科学技术领域的发明和发现需要极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因而建议,在发展和重视逻辑学的同时,理工科学生应该通过开展双语教育,培养逻辑思维。

第二篇:美国人的冷漠与中国人的热情

冷漠与热情是一对反义词,多半是用来描述人与人在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一个人是冷漠还是热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性格,所以才会有生性冷漠或生来热情之分野。

谈到冷漠,人们自然会想到那些对他人不热情甚至不友好的人及其行为。其实,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讲,冷漠是指人在处世当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决绝的态度。冷漠的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他清楚自己做事的目的,他的行为是绝对受理智掌控的。他不会轻易受外界的影响,也不会为他人的观感情绪所左右,更不会出于爱“面子”而去违心地做自己本来不愿意做的事。所以说,冷漠的人一定是理智的人。

话说到此,如果我说美国人中有相当一部分都属于这种冷漠之人,不知道你会不会有太多的异议。说美国人冷漠,对于一个初来乍到美国的外国人来说,未必会接受。因为美国人的热情是出了名的,走在路上连陌生人都会和你打招呼,搞得你心里暖融融的,还有什么比这更显得热情呢?然而,当你真正走近他们,情况便远非如此。

和美国人交往的机会除了在公司里,更多的是来自孩子的校内校外活动。给孩子举办生日派对是司空见惯的活动,每位母亲都会十分上心,为了自己孩子的快乐嘛,即使低下头去求别人也是值得的。记得就有这样一位美国母亲,平时总是昂着个头,一副高高在上的尊贵模样,家长们对她的印象自然好不到哪儿去。等到她要给儿子办生日派对了,电话一直打到班里每个同学家里,催促着大家去参加,出于面子不好回绝,很多人还是去了。场也捧完了,派对也开过了,这位美国母亲就又恢复了原样,照样高昂着头,爱理不理人的样子,好象全然不领情似的。其实,你大可不必指责她,说到头来,她有什么错呢?她邀请你孩子去参加派对,是你自己情愿去的,她也并没有威逼你,更没到你家拿骄子抬你去啊!

从小事可识大体,美国人的心理就是这样,他求你帮忙或捧场,选择权在你手里,你可以帮,也可以不帮。但如果你选择帮忙,就说明你是情愿的。所以,你就不能有图报的心理,更不要推理说,将来你若求他帮忙,他也会痛快地答应。因为按照美国人的思维逻辑,这实在是两码事。这就是美国人的冷漠式思维,它很有逻辑,也不无道理,但就是令很多中国人想不通。

美国人在这点上做得不能不令人钦佩。比如,孩子课外参加的许多球队,多半都是由家长志愿参与的一种活动,一般家长要担当教练,裁判,陪练,甚至清场,募捐,等等,这里家长的参与就显得异常重要。我以前一向认为美国人是比较愿意做志愿者这件事的,但是,从我带儿子参加足球队和棒球队的亲身经历,让我也看到了一些另类的美国人。他们绝不会做他们不想做的事,如果他/她认为那件事于己关系不大,或者觉得有别人替他们做了最好。尽管教练(也是家长)一再强调这类活动是volunteer base,他们也会全然不顾,绝对不象咱们中国人那样,碍于面子管怎么着也去做点吧。

很多事情让我感到一些美国人的冷漠是渗透到骨髓里面去了。事实上,美国人的这种冷漠不仅表现在他们之间的社会交往中,也表现在他们的家庭关系中,夫妻之间,父子/母女之间,甚至在夫妻离异过程中,几乎无处不在。说到底,都是由他们那种冷漠的思维方式决定的。

较之冷漠,热情一直是为人称道的一种品行。我们谈论一个人有多好时,经常会说他多么热情友善。热情自然也是有所不同的,有发自肺腑的,也有无可奈何的。后者多半就是出于面子,因为爱面子,或者说有时是迫于面子,人们不得不去做好多事。

说到这里,就不能不提我们中国人的“面子”文化。不知道有多少人撰文抨击过这种豆腐渣文化,把它说得一文不值。在面对美国人的冷漠思维和冷漠行为的时候,倒使我怀念起中国人的“面子”来。其实,凡事总有正反两个方面,“面子”文化有它的弊端,但也有它良性的一面。至少,讲究面子会使人感到什么是难为情和不好意思,会使人产生羞辱感以及对不住他人的正常人的感觉。一个人如果全然不顾及面子,那么,他从思维到行动都会无所顾忌,他既不会考虑别人的情感感受,更不会权衡别人的利害得失,而只要自己舒服畅快就行。这也正是一些美国人所向往的自由。说到底,美国人的冷漠思维和行为还是来源于他们对于个人自由的崇尚与追求。

中国人一向有爱面子的传统,爱面子似乎已经成为我们思维习惯的一部分。有些事尽管认为并不是自己份内的事,可做可不做,但很多时候碍于面子,还是硬着头皮去做了。这也是中国人总留给别人热情的印象(当然,很多也的确是出于真诚)。这样看来,中国人的热情中就夹带着许多盲从的成分,和美国人的冷漠中伴随着坚定的理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当然,不可否认美国人当中也不乏热情者;中国人当中也存在着冷漠之人。但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之内。

不管是美国人的冷漠,还是中国人的热情,在它们的背后都隐含着两种思维方式的巨大差异。前者是理性的,有明确方向的;而后者则是被动的,有时甚至是盲目的(真诚的热情理当除外)。回顾历史,这种思维方式上的反差,在中美两国的许多外交事务中,不是也曾有过“令人刮目”的表现吗?

第三篇:美国人怎么过感恩节?

A time of family reunion 美国人怎么过感恩节?

This Thursday is Thanksgiving Day. The writer O. Henry called it the one day that is purely American. Thanksgiving is not a religious holiday. But it has spiritual meaning. Some Americans attend religious services on the day before Thanksgiving, or on Thanksgiving morning. Others travel long distances to be with their families. They have a large dinner, which is the main part of the celebration.

本周四是感恩节。作家欧·亨利把这一天称为“纯美国式”的节日。感恩节不是一个宗教节日,但它有宗教方面的含义。一些美国人在感恩节的前一天或是感恩节的早上参加宗教仪式,还有的长途跋涉和他们的家人团聚。感恩节的主要庆祝方式是一桌丰盛的家庭晚宴。

For many Americans, Thanksgiving is the only time when all members of a family gather. The holiday is a time of family reunion.

对许多美国人来说,感恩节这一天是所有家庭成员欢聚一堂的难得时光。这个节日是家人团聚的时刻。

Thanksgiving week is generally one of the busiest travel times of the year. Many Americans who usually visit family and friends by plane are driving shorter distances instead this week. Some mental-health experts say the attacks have frightened people. They say people feel safer and happier close to home.

感恩节这一周通常是全年中人们出行最为繁忙的时段之一。许多经常坐飞机走亲访友的美国人这一周将改为短途驾车。一些心理健康专家认为,恐怖袭击令人们感到恐慌。他们说,人们在离家较近的地方会觉得更安全、更快乐。

More than any other holiday, Thanksgiving is a celebration of family and home. Many people say that this year they are especially thankful for their families and friends and the good things in their lives. On Thanksgiving, people enjoy a long day of cooking, eating and talking. The traditional meal almost always includes a turkey with a bread mixture cooked inside.

与其它节日不同,感恩节是一个家庭节日。许多人说,今年他们特别感谢他们的家人、朋友和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在感恩节,人们享受着一整天的烹调、美味和交谈所带来的快乐。传统的感恩节大餐都包括一只火鸡,火鸡内填满面包和火鸡一起做熟。 Other traditional Thanksgiving foods served with turkey are sweet potatoes,

cranberries and pumpkin pie. Stores are said to sell more food at Thanksgiving than at any other time of the year. And many people eat more food at Thanksgiving than at any other time of the year.

其他和火鸡相搭配的传统感恩节食物有:红薯,越橘和南瓜派。据说,感恩节前后,商店出售的食物比一年中的任何时候都要多。当然,许多人在感恩节吃的食物也比一年中其它的时候要多。

Over the years, Americans have added new traditions to their Thanksgiving

celebration. For example, a number of professional and university football games are played on Thanksgiving Day. Some of the games are broadcast on national television.

近年来,美国人给感恩节增添了新的庆祝方式。例如,在感恩节这一天会举行由职业队和大学生参加的橄榄球比赛。其中有些比赛在国家电视台播放。

第四篇:非洲人看中国人

非洲人看中国人 随着国家的富强,开拓全球市场的中国企业和员工颇有自豪感,殊不知,国内通行的一些做法 和习惯,在国际上却是屡屡令人侧目,即使在中国人深耕人脉的第三世界黑非洲,当地人对中国人也 形成了“独特”的印象。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被称为地球上最后一座金矿的非洲大陆,已不再是黑非洲了,各种 肤色的人在这里淘金,寻找财富,其中包括大约 100 万中国人。 被白人统治一二百年的非洲黑人早已熟悉了白人的习性,但他们对中国人这个迟到的经济 探险者还很陌生。他们看待我们,就像我们看待他们一样,从神秘、好奇开始,经过猜测、观察、实 证,最后形成了一种观念。 我这几年一直在非洲,通过密切接触部长、省长、企业家、酋长、村民等各个层次的非洲 人,勾勒出非洲人眼里的中国人。我们可以以非洲人作为一面镜子,看看中

就是中国人。 我在埃塞俄比亚工作时,秘书梅塞尔小姐曾问我,中国人出国前是不是都要打针。我问她 打什么针,她说是打性的针。我以为是避孕针,便说不用打针,有安全套的。她说不是,是失去性欲 的针,出国后就不想女人了。 我听后很惊讶,她怎么会问我这个问题。我对她说,没听说过有这种针。她反问我说,那 为什么中国人在国外不需要女人。我变着方地解释道,我们中国人喜欢喝茶,喝茶泄火,常喝茶,就 没性欲了,就不想女人了。 你看,他们实在无法理解中国人的清心寡欲。 制造低质廉价商品

中国人制造的商品廉价,这是他们对中国人的第三个印象。非洲市场上中国商品最多的就 是服装、小家电、五金和摩托车。一个中国同胞在那里为公司采购物资时,问当地的店主有没有便宜 的,店主张口就来:“有呀,中国制造的就便宜。” 在非洲,“中国制造”是廉价、劣质商品的代名词。 一次,埃塞俄比亚交通部的赛义夫·伯海恩先生对我说:“我知道,你们中国有好产品的, 可为什么出口非洲的中国产品质量这么差?我现在绝对不买中国制造的东西。” 2009 年 1 月 31 日,喀麦隆西北大区巴利的酋长多甘永加三世也问我类似的问题。5 月 18 日, 我在喀麦隆巴孟达市的一家饭店吃饭,当服务员布伦达下班换上漂亮的裙子时,我问她这衣服是不是 中国制造。她说:“你们中国的衣服是中看不中穿,看上去很漂亮,穿两天就坏了。我现在不买‘中 国制造’了,我穿的裙子是尼日利亚制造的。” 作为中国人,我当然要维护中国人的形象,我对他们解释说,我身上穿的就是中国制造, 质量蛮好的。中国人绝对能制造出高质量的产品,因为非洲市场的购买力有限,所以,我们就生产一 些低成本的产品销往非洲,但我们也有高质量的产品销往欧美。 解释归解释,在非洲,中国商品质量实在不敢恭维。我在喀麦隆西北大区临时租住的房子 里,在 5 个月里换了 4 个中国制造的厨房水龙头。 2009 年 5 月 12 日,我与喀麦隆政府官员桑巴先生坐在车子里穿过喀麦隆的经济首都杜阿 拉,我指着街道两边的商店自豪地对他说:“你看,商店里有 80%的商品是中国制造。”他接着说: “怎么不见有中国制造的小轿车在非洲跑?” 在非洲,许多中国企业不用国产汽车,偏买日本的丰田、三菱车,为什么?原因很简单, 国产汽车质量不过关。一家在非洲的建筑企业买了两辆国产皮卡,用了不到一个月,就只能开动一辆 了,另一辆停在院子里做配件用,几个月后两辆车就成了一堆废铁,最后还是买了两辆日本车。 法律意识淡薄 中国人法律意识

识淡薄,这是非洲人对中国人的第四个印象。可能是中国的封建社会太长了, 人们习惯了家长式的管理,缺乏法律意识。 在中国,一些企业不和员工签订合同,不上任何保险,随意解雇员工,这是家常便饭,已 习以为常。在非洲,一些中国企业老板无视当地的法律,经常与当地雇员发生冲突,官司缠身,如雇 工不签合同,不缴纳各种保险费,工资标准低于所在国规定的最低保障工资,节假日强迫员工上班, 加班不付加班费,随意解雇劳工等。在中国,企业老板财大气粗,可以用钱摆平一切。在非洲,这就 不灵了,老百姓都知道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在非洲的一家中国建筑企业,一天法院突然送来了 150 张传票。原来,这家企业没按照法律程序解雇员工,被解雇的员工纷纷到法院把这家企业告上了 法庭。 非洲虽然落后,但他们仍沿袭着殖民者带来的法律,现行的法律,几乎都是从英国、法国那里 原封不动地搬来的。如在喀麦隆,西北大区和西南大区原来是英国殖民地,这里就采用英国的法律系 统;其他 8 个大区原来是法国的殖民地,在那里就采用法国的法律系统。可能是殖民者多年来对他们 教化的结果,非洲人办事一定要找出法律根据。 中国人在非洲开农场办企业要租用土地,土地许可证上引用的法律法规就有 20 来项;你要购买 政府管制商品,许可证上第一页就列满了法律依据。所以,中国人来非洲,第一件事就是要熟悉这里 的法律,这样才能避免经营过程中因违犯法律造成的被动与损失。

不注意自身形象 中国人不注意形象,这是非洲人对中国人的第五个印象。非洲人被白人强迫穿上衣服后, 他们保持了白人的传统,公务活动一定是西装革履。 非洲原始,但并不是所有的非洲人都愚昧,他们也有现代文明意识,对一些恶习、陋习也 是恨之入骨的。2002 年,一位中国人乘坐埃塞俄比亚航空公司的飞机回国,他不听飞机上的警告, 坚持在洗手间抽烟,结果被罚款并在泰国曼谷机场扣留了一个星期。 前不久, 我在喀麦隆听一个从埃塞俄比亚来的中国同胞讲与他同机的几个中国同胞的故事。 开始,他还和临座的黑人聊天,黑人对中国人颇有好感。但飞行途中,一位同胞竟毫无顾忌地向地板 上吐了口痰,然后用脚在上面碾压,让同机的老黑看得目瞪口呆,再也不愿搭理中国人了。 在非洲,经常见中国人在车子里把鞋子脱掉,光脚丫子凉在前挡风玻璃上,看上去很不雅 观。 2007 年 8 月 19 日,我和几个中国同胞驾车去埃塞俄比亚北部,路过一个镇子时,一群年 轻人见了我们齐声喊:“China!No good!妈的个 X!”我们听了既愤

怒又羞耻,想必这是过去在这 里搞工程的中国人常说“妈的个 X”被黑人学去了。你看,连我们的“国骂”也给“外援”了! 在喀麦隆,我去过法国道达尔、南非 MTN 等外国公司在当地投资的企业,从他们的办公环 境到员工面貌,一看就是有实力的现代企业。进入办公楼大门,要用身份证换他们内部的电子证件, 然后进每个门都用这个内部证件刷卡,来访的客人进入了哪个门,公司的电脑系统都有记录。 在非洲的中国企业一般都是艰苦奋斗,办公场所简陋,尤其是一些建筑企业、百货商店, 这些企业门面不注意装修,员工不注意形象,给非洲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好像我们中国人都很邋遢。 扰乱市场 中国人扰乱市场,这是非洲人对中国人的第六个印象。《中国非洲》(Chinafrique)一书的 作者塞尔日· 米歇尔认为, 中国企业逐步把欧洲企业挤出非洲市场, 这是中国人超低价格投标造成的。 塞内加尔有个污水处理项目招标,中国人的报价还不到法国人的 1/3,气得法国人拽自己的头发。 一些中国企业低价中标后,为少亏、不亏或赢利,便降低施工标准,违反合同规范,偷工 减料现象严重,产品或工程质量无法保证。现在,非洲人也对中国企业操纵价格的行为颇为恐惧和愤 怒,因为这抢了他们的饭碗,要么把他们挤出了市场,要么让他们没有机会进入市场。 2007 年我在埃塞俄比亚时,政府曾发布了一个通令,说大批中国人在埃塞俄比亚黑市用比 尔兑换美元, 造成埃塞俄比亚外汇紧缺,美元汇率上升。 不但是外汇,就是木雕等旅游纪念品的价格, 也被中国人炒了起来。好多非洲人说,你们中国人是祸水,走到哪里,就把哪里的市场搅乱。 不团结 中国人不团结,这是非洲人对中国人的第七个印象。在非洲,一家公司的中国人到外旅游 遇到另一家公司的中国人,他们很少打招呼寒暄,虽然远离祖国几万里,他们见面后如同见了外国人 一样,没有任何亲切感。在非洲同一个城市开店的中国人,因为竞争关系大伤和气,有的发展到势不 两立、不共戴天的地步。 非洲某国的一个省会城市有两家中国商店,其中的一家商店就放出风来,非要把另一家商 店灭掉。在这里,帮派势力也很严重,来自中国各地区的人都形成自己的势力团伙,互相攻击,互相 拆台。中国人做生意都有点猫腻,不是当地的黑人,往往是中国人之间互相向当局举报,可见手段之 恶毒。 没宗教信仰

中国人没宗教信仰,这是非洲人对中国人的第八个印象。在非洲,到政府部门办事或到法院参 加诉讼, 都要填写一系列的表格, 其中有一项就是宗教信仰。 这让我很为难, 我

第五篇:从权利角度看中国人的诉讼观念

[内容提要] 本文以中国人对自身权利的维护作为出发点,对在不同历史时期出现在中国社会的不同的诉讼观念进行分析:在传统的中国社会由于出现的种种压抑个人权利的因素、导致了中国社会几千年以来“无讼”现象的产生;而近几十年来,中国人的权利意识不断增强,但中国社会却又出现了法律信仰的危机。希望通过对上述两个方面的分析,能使传统的诉讼观认识有一个新的发展,能对当前我国法制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的澄清起到一点作用。

[关键词] 权利意识 无讼观念 信仰危机

权利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制度。当我们说某个人享有权力时,是说他拥有某种资格、利益、力量或主张(1)。

------夏勇

1,为什么我国古代会产生“无讼”现象

经历了漫长的五千年的发展,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与其他文化一起构筑了源远流长的东方文明。同时作为世界法律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世界法律史上也留下了自己独特的印象,而其中,最明显的莫过于“无讼”的法律传统了。历来,诸多学者对中国人诉讼观这一独特的现象进行了探讨,提出不少看法、观点。这里,我将从权利的角度对其进行简要的分析,谈谈自己肤浅的认识。

从初民社会到当代社会,权利的观念体系和保护机制经历了一个渐进的、漫长的演变过程(2)。可以断言,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个人并非像一些人认为的那样没有任何权利意识、权益观念、而是收到了诸多因素的压抑而显得淡薄、不那么突出罢了。当治者滥用权利、践踏民众权利到极端程度时、民众敢于揭竿而起诛灭暴君;当民众对社会的分配强烈不满时,他们会喊出“均贫富”的口号;当王权极度膨胀、社会极端不平衡时,他们会有“等贵贱”、“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思想的出现。可见,在我国古代社会,个人的权利意识是被层层压迫的,当忍无可忍时,它将似火山一样爆发。

归根结蒂,中国人权利意识的淡薄是由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内涵不同的文化作用于不同的个人将对这个人的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而传统文化对权利意识的压抑可以说直接导致了中国人诉讼观念特殊性的形成。下面,我将通过对我国传统社会中权力受压抑的原因进行分析,论证其对中国人诉讼观念的影响。

(一) 社会结构

根据现今西方的一般学说,导致文明社会产生的原因有四:

最常提到的是生产工具、生产手段的变化所引起的质变。这主要指金属器的出现、金属与生产手段的结合……

第二种因素是地缘的团体取代亲缘的团体。即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亲属关系愈加不重要,最后导致国家的产生。

第三种因素是文字的产生。产生文字的主要动机据说是技术和商业上的需要……

第四种因素是城乡分离。城市成为交换和手工业的中心。……(3)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中国社会后会发现,由于中国特殊的地理、自然、民族情况,我们的先民未经历上述文明产生的历程,在金石并用时代就进入了文明社会,而在此时,个人的独立性未能充分发展,个人的存在必须依赖于全体。因此,当中国人从原始社会进入国家时,个体家庭和私有制并没有充分的发展起来,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依然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当这种宗族制度和等级制度结合在一起时,就演变成贯穿中国古代社会、影响至今的宗法等级制度。这个制度和政治权利紧密结合后,就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在这个特殊的社会结构中,一个人最基本的身份首先是一个家的成员,其次才是其他,而在家这个伦理实体中,个人主义上的个人是根本不存在的,就此而言,家庭中无论尊卑长幼,大家都处在同样的的地位上面。虽然父的地位是尊贵的,但身为一家之长,他不但要对家内成员承担种种义务,还要作为家的代表向社会和国家负责。他尽可以对子女行使权威,但他实在不比他们更有资格被看作是个人;他从来不能如真正的个人那样思考和行动。他实际只是家的一部分,要履行社会分与它的那部分职能,遵循礼法所规定的种种义务(4)。

处于家----国这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之中,人是作为整体之一部分而存在的,根本无独立可言,更别说主张自己的独立的权利了。在这种社会结构下,权利在国、族、家的重重压迫,变得日益淡薄,渐渐被隐藏于中国人人格的最深处。

(二)文化价值取向

数千年来,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儒家文化始终站着主导地位,儒家文化深深影响着上至天子下至平民的每一个中国人,也决定了中国文化的价值取向。

儒家学说是以义务为导向的价值体系,在这个体系的设计中,历代儒家学者从规定个义务出发勾划了每个人的社会角色,并制定了社会的行为规则。“天人合一”,“义利相对”,“尊卑贵贱”,“知足忍让”,这一系列的价值取向规则决定了儒家将无讼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历代儒吏更是将“无讼”作为自己的重要业绩之一。某地“十年无讼”,该地的官吏则要被认为教化有方,受到奖赏;而狱讼繁多则被视为不祥之兆,因此而自责。为了追求“无讼”的治境,历代儒吏都向人们灌输贱讼的价值取向,把敢于诉讼的人说是“刁民”,把帮助人们打官司的人斥为“诉棍”(5)。

在儒学占绝对统治地位的社会里,统治者压制诉讼,而百姓则从意识中鄙视诉讼,认为诉讼是对社会秩序的极大的破坏,而不是对自己切身权利的保护。这样一来,从上到下都将诉讼视为洪水猛兽,避而远之,“无讼”的产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 司法制度因素

中国古代,除中央以外,历来就没有出现过独立的司法机构。法官是由派往各地行政官兼任。司法是他们工作的一部分。法官作为民众的父母官,高高在上,民众十分惧怕衙门。在司法中,法官往往受到权势影响,难以公正断案,从而使民众形成一种不愿打官司的心理(6)。且看一则宋人判词写到:“打官司有甚得便宜处,使了盘缠,废了本业,公人面前赔了下情,着了钱财,官人厅下受了惊吓,吃了打捆,而或输或嬴,又在官员笔下,何可必也”(7)。一方面这反映了在我国司法制度及其

不健全的情况下出现的司法腐败,另一方面也说明由于司法制度的缺憾,个人的权利通过官府很难得到真正的维护,与其诉讼还不如“私了”,这也造成中国古代的“无讼”现象的产生。

综上所述,在中国古代社会,由于家国社会结构的存在,再融入儒家无讼的价值取向,从统治阶级到一般百姓,权利意识是无法发展壮大的,即使有一点萌芽,也会因种种因素而夭折。

二、为什么当代我国出现法律的信仰危机

自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社会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的权利意识也随着发生一些变化。但在改革开放之前,总体来看,人们的权利意识虽有增强,但增幅不大。这是因为,在1949年以前,由于内忧外患,所有民权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不是被中途阻断就是半途而废,对中国人权利的增强并没有产生明显的作用而在解放以后,由于过分强调集体性,个人权力根本得不到重视,再加上以后错误路线的干扰,无视和践踏公民权利的事情不断发生,到了文化大革命,这种情况更是发展到了极端。直到1978年以后,随着经济政治改革的深化、民主法制建设的加快,人们的价值观念的更新,公民的权利意识才发生了重要的变更。

随着公民权利意识的不断增强,我国的法制建设也初见规模,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涉及公民个人权利的法律也已在《宪法》等多部法律、法规中明文规定,但是在实践中却发现,当公民的权利受到侵害时,求助于法律,通过诉讼解决的情况是不甚如人意的。在对“如果您与亲戚、朋友、邻居或同事发生纠纷到法院打官司,您会感到__?”的一次社会调查中,被调查的550人中,对此问题的有效回答是100%,持中性观点“既不光彩也不丢脸”的占60.2%。这表明,中国传统诉讼观念已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多数人已不再抱有“贱讼”和“耻讼”的观念了。同时也发现,认为到法院打官司“比较丢脸(17.1%)”和“很丢脸(18.3%)”的比例远远高于以为“很光彩(2.44%)”和“比较光彩(2.00%)”的比例(8)。从上述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公民的权利意识,利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利意识都有了很大提高,但仍有相当一大部分人在真正面对法律、面对诉讼时而选择规避,转向其他途径来保护自己的权利,我认为这种情况的产生不是偶然的,本文以下将从不同角度对其分析:

1 法律制度本身

亚里士多德曾经在其名著《政治学》中明确提出:“我们应该注意到邦国虽有良好的法律,要使人民不能全部遵循,仍然不能实现法治。法治应该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的良好的法律”(9)。

党的十五大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实施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那我认为,实现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就是需要有一批良好的法律以供执行。但是我认为,现今我国已经颁布或将要颁布的法律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谈不到“良好”的。当然,“良好”应当有一个标准,良好的体例、完善的结构、清晰的脉络、优美的词汇,但是我认为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法律最需要的,是有一个灵魂,一个令其有活力的灵魂。这个灵魂是孕育在民众的生活实践当中的,法律只有建立在中国的社会实践之上,在中国这个传统的国度才是有生命力的,才是能最有效的维护中国人权利的,才能被广大国人所认同的。正如托克维尔所说:“法律只要不以民情为基础,就总是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民情是一个民族的唯一的坚强持久的力量。” (10)

然而,我国现存的法律当中,有相当一大部分是脱离国情移植西方的,这些法律虽然在形式上是完善的,甚至是完美的,但其在内容上却是僵死的,没有生命力的,它是凌驾于中国社会之上的,是难以融入中国现实的。当中国人的权力受到侵害而需要保护时,发现法律与他们是非常遥远的,这时,他们只有求助于其他手段,久而久之,将对法律产生不信任,法律的信仰危机也在所难免了。根据对1986­---1996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一审收案统计情况与调解组织受理纠纷情况统计表的比较,我们会发现:1986年全国各级法院一审收案数为16.1万件,远远低于调解纠纷的730.7万件;而到1996年,一 审法院一审收案531.2万件而调解纠纷为580.2万件,还是低于调解纠纷数(11)。虽然法院受理诉讼案件逐年上升,纠纷调解数逐年下降,但我们还是应当注意到:此时案件总数的绝对量已经增加,公民诉讼率只有不足50%,可见仍有绝大部分公民通过其它途径去维护自己的权利。

2 权利主体自身

以上我们对我国制定法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信仰危机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下面 ,我们从公民主体角度进行阐述。

所谓法律信仰危机,是如下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一是主体以坚定的法律信念为前提并在其支配下把法律规则作为其行为准则;二是主体在法律规则严格支配下活动。可见,它既是一个主观范畴的概念,也是一个可见之于主体行为的客观化概念(12)。

当我们站在权利主体的角度看待我国出现的信仰危机时,我们会发现法制不完善固然是一个重要方面;但另一方面,这是公民在面对自己权利需要维护时作出的理性反应。正如苏力先生所言:“假定每一个人的选择都是理性的话,那么这就意味着他(她)们接受这种民间法或习惯法为他(她)们的最佳法律保护。(13)”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公民的权利意识有了很大程度的增强,但鉴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在许多地区,法律并不是对公民权利维护的最佳手段。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描述20世纪30年代后期中国的农村社会,认为当时仍是“礼治社会”,人们仍习惯于一种“无诉”的社会生活,因而把去打官司的人视为“败类”,而把司法机构视为纵容破坏既定和谐的不祥之物,是“一个包庇作恶的机构”。当然费先生的描述已不在使用当今的中国,近几十年来中国农民的权利意识已产生了质的飞跃,但是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在我国广大的农村、有纠纷自己解决,村内调节的情况还是广泛存在的。因为在广大农民看来,政府提供的法律是不足以或对维护社区秩序是不对路的,真正能让他们处于和谐状态之中,最佳、最有效维护他们切身利益的是他们遵循了

要的监督指导,让其继续发挥作用。

我国应重新重视庭外的解决方式。这是既符合我国国情又符合当事人利益的纠纷解决方式,法律的一大作用就是维护社会的正义公平、维护当事人的权利,当庭外解决能维护当事人权利时,这种极符合交易成本的解决方式是极有益的。在美国,虽然每年有大量的诉讼案件,但诉讼外解决的案件也是极其多的,这是一种有效合理的方法,无论是附属法庭的,还是民间的都应被提倡。

四、小结

上文通过对不同时期中国人诉讼观念及其原因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我国当代的法律信仰危机是同我国古代有巨大区别的,但权利可以将其联在一起,透过权利我们应该认识到法律的存在是为了维护它的而不时一种摆设,人都是理性的,又是独立的,即使在古代也代表着家庭的利益,没有谁会干有损于、不利于自己的事,因此,为了维护权利来规避法律是正常的,我们所作的不是惧怕它,而是应找出原因而完善我国的法治体系,让法律成为一个真正能保护公民的东西,而不是一个花瓶。

参考文献:

(1)夏勇《人权概念起源》第二章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2年p27-60

(2)夏勇《走向权利的时代——中国公民权利发展研究》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版 第4页

(3)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 第14页 文物出版社 北京 1986年

(4)梁治平《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第一章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年 北京

(5)同(2) 第57页

(6)同(2) 第59页

(7)《名公书判清名集》卷十 转引自于语和《试论“无讼”法律传统产生的历史根源和消极影响》 《法学家》2000 北京

(8)同(2) 第75页

(9)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吴寿彤译 商务印书馆p88

(10)(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 董果良译 商务印书馆1991

(11)同(2)第72-72页

(12)谢晖《法律信仰概念及其意义初探》 《宁夏大学学报》1996(3)第39-45页

(13)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之《法律规避和法律多元》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年 北京

(14)同上

(15)汤维建《试论美国的民事诉讼法律文化》摘自《法律科学》2000年第3期

(作者单位: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人民法院)

从权利角度看中国人的诉讼观念(第4页)一文由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煤矿优秀员工发言稿下一篇:某酒店财务工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