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与诗歌优美文章阅读

2024-04-15

桃花与诗歌优美文章阅读(精选8篇)

篇1:桃花与诗歌优美文章阅读

桃花与诗歌优美文章阅读

一颗树开红了,不为我的今生,亦不为我的来世,开得如火如荼。在二月,我相信南国有这样的花树,正生机生勃勃的开在某个人家的门口,或者在田园路口也未可知。这一树花朵如此娇艳夺目,与枣翅交相辉映,相对成趣。远方的田野树丛若隐若现,也许,还有一些景色未有写完。

一曲流水环绕而过,云山雾水,仿佛画家醮满了这潺潺流水,泼墨于纸上,一挥而就,或者吟哦作诗,时尔高亢激昂大千的一个世界,时尔低沉悲催一个菩提的心菲。一路上连绵绕行,心伸向了远方,我问远方,可有这美丽的花朵?

桃花若梦,梦一般的仙景,让人心儿怦然一动,一个姹紫嫣红的时光呈现在眼前,让人想起来青春年少,无忧无虑。

醉人的熏风或许太过淳厚,绵甜如若美酒一般的让人品尝,二月,我相信还有杏子开满南国的山山水水,大街小巷,不信你看,这几朵姊妹花相伴相依,开得菲菲然然,站在了春的枝头,含露欲滴。那玲珑剔透的花骨朵粉突突的让人怜爱。

记得古代有个故事,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讲的是一个优美的爱情故事,我想此情此景色大概和这个差不多吧。

我仿佛看到一片桃林掩映着山坳,茅屋露岀一角,眼前蔚然的桃林,缀满枝桠,香风袭人,我相信这个世界也许就有这样的人家,古朴典雅,幽径伸展,篱笆围绕着左右,或许门口还有一位兰香酥手的女子题写着一首《咏梅》以示心迹。

可惜故事必定太过遥远了,这样的奇遇人人未必都有,即使有了,你也未必懂得珍惜。人生就是这样,花开花落,花落花开,一样的开花,一样的.结果,生命必定只是一个过程,终会从怒放开到荼蘼,从欢喜开到心碎。

争花不待叶,密缀欲无条。傍沼人窥鉴,惊鱼水溅桥。苏轼的这一首桃花诗写的是一个人的心境,在桥头并非只有看水中的鱼儿,其实只是为花而来,并非只有鱼儿惊溅桥头,惊叹的更是自己,日复一日,年华悄无声息,如花如烟,一半落水,一半枝上。

说起桃花,不能不说起唐伯虎,唐伯虎的《桃花庵歌》更是肆无忌惮的渲染了桃花,把桃花诗歌推向了一个高地,他的诗风如痴如歌,综合了民间许多音乐元素,不为王候将相折腰,只为桃花树下老死,展示了一个诗人的高贵品质: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坐下来,一壶浊酒,眼睛湿润了,许多话无法用言语来表达,唯有听一曲短笛聊表心意,望上苍风卷云残,一衣带水,那山峦曾经如若青莲一般,苇子仿佛延长至河畔,我想那儿也许有一方水土可以生活,桃花一定缀满枝桠。桃花是每一位诗人梦寐以求的世外桃园,花间一壶酒,露湿眉半份。长歌无诉处,短笛向东风。这曾经是一位诗人由衷的无奈,与其说是一种低廉的洒脱,不如说是一种高傲的沉伦。

东风西风三千风,一韧一韧心又痛。安得桃花十里渡,柳如盘丝梦如空。

东风西风不知道会留落那少,桃花十里,那姹紫嫣红的花朵,如若盘丝的美人,不知何处,流水无暇顾及,落花似无意?还是流水太无情。

梦里花开无颜色,满眸细雨销城北。寒风且驻马店外,借我清苦入药侧。

梦里梦外,一场风雨,邂逅正在盛开的花朵。是花儿不知寒风之苦?还是寒风不知怜香惜玉?满眸子的泪水和苦涩,苦也无语,笑也无语,只把春来著,莫为争春来。

这也是我写的另一首桃花诗歌,我想除了李白喝醉了能有如此之笔,还有谁能有这样的才华?可惜我不是李白,我只能作一作李白的梦而已。天下有才能的人何止千万,每个人就像是苍海一粟,即使你如何地挣扎,也会消失在浩瀚文学的海洋里。我们可能会忘记一个人,一个曾经熟悉的面孔,可他优美的诗歌却留 传于千古,我悲伤生在这样一个时代,一个被金钱腐蚀的时代,一个靠拉关系投票决定诗歌优劣的时代, 一个诗歌即将被遗忘的年代。

切不说那些个不自在,人皆是红尘中的一粒沙砾,谁也逃脱不了喜怒哀乐与悲欢离合的情绪。李白乘舟将欲行,突闻岸上踏歌声。桃花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李白的诗歌《送汪伦》,将一个淳朴的船工与桃花紧紧地结合,桃花不只代表美丽的女子,也代表着一份浓浓的乡土之情。潇洒的诗人,憨厚诚实的船工,碧绿碧绿的桃花潭,形成了一副美丽鲜明的山水画卷正向我们速速展开,试想一下,白云悠然而过,还有许多的飞禽,也许还有美酒相送,那岸边一定停留着许多留恋的目光,桃花一定红透了那个岸边儿,桃花成就了李白,李白也成全了桃花……

桃花帘外春意暖,桃花帘内晨妆懒。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

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

花解怜人花亦愁,隔帘消息风吹透。风透湘帘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

闲苔院落门空掩,斜日栏杆人自凭。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

桃花桃叶乱纷纷,花绽新红叶凝碧。雾里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

天机烧破鸳鸯锦,春酣欲醒移珊枕。侍女金盆进水来,香泉影蘸胭脂冷,

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

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 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

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这首《桃花行》岀自曹雪芹的手笔,借林妹妹之口吟岀,诉说自己的悲凉。桃花帘外春意盈然,桃花帘内人比花儿更瘦,东风揭开帘栊,只觉得世界更是空空如也。人依栏杆,日尽夕阳,杜宇泣血,月光朦朦胧胧,使人倍感伤心。诗人心情如是,自是不必细说。

碧玉般的山峦,仿佛隐藏着无法数量的故事,从古到今,有多少文人雅士,就会有多少名山大川,有多少痴男怨女就会有多少桃花盛开。从桃之妖妖,灼灼其华(诗经)写到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白居易) 。从茫茫天意为谁留,(李咸用) ,写到好香和影上衣襟(李中)。从花在舞楼空(许浑),写到繁极欲相重(薛能) 。从年年岁岁花相似,写到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

桃花盛开,从遥远的南国戛然而来,你看那漫遍野的草丛和着花儿怒放,花儿好似少女的面容羞羞涩涩,云霭从山边儿姗姗而来,山依着云,云伴着花,你浓一浓,我浓一浓,浓岀一个春情。诗人天之宇宙,用他独特的笔逐和视角,为我们写岀一首美丽的诗歌:在春天里/我看见一朵朵 /桃花/开得娇美灿烂/山岭间满是红色柔情/哦!它是诗的灵瑰/光的歌者/为我激起了万丈汹涌的文字/于是。我在春天里寻找春天/春云,投影在我的波心/心绪。漾满爱的风情/一首小诗。和你的笑/与三月的琴曲缠绵/慢慢从心里出土。发芽/悠美地穿舞在庄稼地/欢乐歌吟/在青绿色的田野上……

春天象极了一位醉酒的美人,面色绯红,若给你一个回眸,一个微笑,只一个转身,便也黯然销魂。桃花飞舞着,轻盈的宛若她粉红色的丝巾,飘飘然,只为我飞扬而来,如此简单宛约,让人来不及回顾,而又飘然不知云也……

千株含露态,何处照人红。风暖仙源里,春和水国中。

流莺应见落,舞蝶未知空。拟欲求图画,枝枝带竹丛。

这是齐己的《桃花》诗,千株花儿含露,春和日丽,莺起蝶舞在桃花盛开的田园之家,欲求节竹,却不见依栏傍水的人儿,只有无尽的遗憾、惆怅和难过……

抚案弦上,一曲桃花悠然,任晚风暗渡陈仓,云鬓挽起,桃花红了岸风,谁又秦时明月,徒增多少个叹……

美人不是母胎生,应是桃花树长成。已恨桃花容易落,桃花比你尚多情。这首岀自六世**仓央嘉措的诗歌,由衷的赞美了桃花,可见美的世物并非是某个凡人的专利,即便是收心养性的佛陀也难勉入俗,毕竟,佛陀曾经也有过一颗寻常人的心。济颠道济曾经写过一首这样的绝句:岀岸桃花红锦英,夹堤杨柳绿丝轻。遥看白鹭窥鱼处,冲破平湖一点青。无论佛陀还是寻常之人,最难过的无非是自己的一颗心而已,有心,无心,情已经在那儿里,说与不说,又有什么关系呢。

二月春归风雨天,碧桃花下感流年。残红尚有三千树,不及初开一朵鲜。这首《题桃花》源自于清朝本家袁枚的诗歌,二月,一场风雨,残红犹尽,如若流年。尚有一朵正在风雨之后开放,一种景色,一场人生,何如是也,生,有何所欢,死,有何所惧。在某些时刻,我羡慕这样的生活,开,开得千娇百媚,死,死得如风如火,人生就像是一场风雨一场花,一阵叹息一场梦……

问你可否想起/阳春三月/是新翻的杨柳之曲/在不在乎/也是一个写意的江南。/桃花醉了/一衰烟雨不多不少/掩一掩你的眉毛/夜增色了几份。/何不吟哦梦中/为云为雨/为我倾国倾城/眨一眨你多愁的眼睛。/如果月光滑向了地面/请不要吝啬你的微笑/留一些青春岀来/好让我望而止步……

诗歌疯子;原名袁会,甘肃白银市平川区水泉镇旱平川村人,中国青年诗人协会会员,白银市作协作家。因特殊原因未能展示原图片及优美的音乐,详情请加日志可仔细阅读。

篇2:桃花与诗歌优美文章阅读

昨天,又一次读了网友残骸香魂(原红袖诗歌论坛斑竹)“我们,这个时代的追诗人,是否应该做点什么?——读高羽先生的《诗,写给诗人们看?!》有感”。沉淀在心灵深处的情感再次被撩动,难以平息。

残骸香魂诗友在文章中呼吁所有这个时代的追诗人“跳出小我,形成一股势不可挡的诗歌洪流。用我们自己的力量,给社会一只拳头。”“无论这只拳头有多大的力量,那也是我们的拳头。”其气魄,其信念与执著追求,让人感动。

“难道,我们就这样关门咏叹,自唉自怜,相互安慰?真的做一名生活中的弱者?”残骸香魂诗友在文章中的质问之声,振聋发聩。这是一个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良知,有血有肉的青年的声音。

“(我们,这个时代的追诗人)在这天使也被贿赂的物欲横流的时代独醒。可我们为什么又要假装睡去?而锁进小楼,婴婴作秀,作茧自缚?!只是为了迎合时代的潮流,假装自己并不落伍?”残骸香魂诗友的话语,像犀利的剑,挑开现代诗歌萎靡的伤口。一个真正热爱诗歌的人,就要有这样的勇气,直面现代诗歌的尴尬境遇,不同流合污。新鲜的血液,才是我们所需要的,也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

多么热情洋溢的文字!为了能让更多的热爱诗歌的朋友感受到残骸香魂诗友的这份良苦用心,获得勇气和力量,我把它转帖到了红袖现代诗歌论坛和呼噜诗歌论坛,在呼噜还好,热心的网友淡泊人生还把我以前发的《诗,写给诗人们看?!》捞了上来,诗友们回应也很积极感人。可是,令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俺一向敬重的红袖现代诗歌论坛斑竹、编辑轻柔的霞居然回帖“问好高羽!我对诗歌的观点是:百花齐放才是春,我们之所以对诗歌失望或者产生诸多质疑,是因为我们给诗歌赋予了太多责任。诗歌不是政治、不是枪炮、不是核武器、不是救国战略,诗只是诗,是一种美学,是一种陶冶,是一种心灵的净化。诗的本质,只有一点,那就是表现美。也就是说,只要是美好的事物,都可以成诗。关于对美好的事物如何表现,表现程度深浅,那是诗歌写作方法与技巧上的事了,但这与诗的本质没有关系。”

高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俺哪里不赞成“百花齐放才是春”了?“我们之所以对诗歌失望或者产生诸多质疑,是因为我们给诗歌赋予了太多责任。”那意思是,如果我们不要责任,那就不会对诗歌产生失望了。好,即便诗人抛弃了自己的责任,对诗歌不会失望。那么,那些看诗歌的人呢?面对连责任这最起码的品格都没有的.诗人,就不会失望了吗?我想,不仅是失望,他们还会蔑视诗人,把所谓的“诗人”骂个狗血淋头!

“诗歌不是政治、不是枪炮、不是核武器、不是救国战略”我承认,诗歌代替不了霞所说的东西,但反过来,诗歌所包蕴的精神内核,现代武器等能代替得了吗?如果因为诗歌“不是政治、不是枪炮、不是核武器、不是救国战略”就丢弃了诗人的良知和责任,自娱自乐,沉溺于自己的世界中,那诗歌,比家居中的花瓶都不如,花瓶还有美化环境,给人营造一种艺术氛围的作用,没有了真情感的诗歌,就像没有春天的枯木,等待它的,就只有腐朽和坟墓。

“诗只是诗,是一种美学,是一种陶冶,是一种心灵的净化。”霞这话我赞同,但“诗的本质,只有一点,那就是表现美。也就是说,只要是美好的事物,都可以成诗。”我就不敢苟同了。我不知道霞所说的“美”涵盖的范围有多广,但我怎么觉着,诗歌就只有表现美了,就只有歌功颂德了。难道诗歌不能表现“丑”吗?关注社会不良现象、关注底层民生等等。

篇3:文体意识与文章的阅读和写作

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题完诗, 纪晓岚把纸扇交到乾隆手中, 乾隆接过纸扇, 连声称赞:“好!好!龙飞凤舞, 一气呵成, 好!”但是仔细一看, 却发现诗中缺少了一个“间”字, 乾隆暗自思量, 纪晓岚素日恃才狂放, 今天莫非是欺我无学不成?于是龙颜大怒, 呵斥道:“纪晓岚, 你故意漏字, 来欺骗朕, 该当何罪?”说着就把纸扇扔给了纪晓岚。纪晓岚闻言大惊, 拿起纸扇一看, 原来自己在提笔挥洒之间, 果真漏写了一个“间”字。但纪晓岚是谁啊, 他稍停片刻, 便镇定下来, 说:“万岁息怒, 臣写的本不是王之涣的出塞诗, 而是根据他的诗, 重新写的一首出塞词。”乾隆见纪晓岚胸有成竹的样子, 有点儿纳闷, 说:“既然你写的是一首出赛词, 那你就给朕读一读。”纪晓岚手持纸扇不慌不忙地朗诵起来:

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样一改, 虽然与王之涣原诗的意义有很大不同, 但仍不失为一首格调高雅、意境开阔的好词。乾隆听后, 甚为欢喜, 不得不叹服纪晓岚的聪慧机智。纪晓岚急中生智, 抓住“诗”与“词”的文体差别, 不仅使自己化险为夷, 也为我们奉献了一首别具一格的《出塞词》。这个掌故充分体现了文体意识的重要性。

明代文体学家徐师曾在他的《文体明辨序说》中说:“夫文章之有体裁, 犹宫室之有制度, 器皿之有法式也……苟舍制度法式而率意为之, 其不见笑于识者鲜矣, 况文章乎?”文体就如同制度之于宫室、法式之于器皿一样重要, 一样不可忽视。

那么, 何谓“文体”?“文体”即文章体式, 是写作实践中反复出现、被遵从或恪守的文章类型, 是文本构成的规格和模式, 它反映了文本从内容到形式的整体特点。文体的构成因素比较复杂, 有表层的文本因素, 如表达方式、题材性质、结构类型、语言体式、形态格式等;也有深层的社会因素, 如时代精神、民族传统、阶级印记、作家风格、交际境域、读者经验等, 这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共同推动文体的形成与发展。文体虽然属于文本的形式范畴, 但它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文本内容决定体裁形式, 选择、运用哪种文体, 取决于表现对象的特点、表达目的的需要以及作者表达内容的具体方式。反过来, 任何文体都同其一定的表达内容相适应。同时, 文体一经形成和确定, 又会反作用于表达内容, 对内容具有一定的制约和要求。而且, 文体本身就具有内容的性质, 没有不与内容相联系的形式。

从社会文化学角度看, 文体的客观存在是一种社会文化需求。读者反应——接受理论的代表人物姚斯认为:“文学的形式类型既不是作家主观的创造, 也不仅是反思性的有序概念, 而主要是一种社会现象。类型与形式的存在依赖于它们在现实世界中的功能。”每一种文体都具有其它文体无法取代的功能与审美效应。正如莱辛在《汉堡剧评》中所说:“各种体裁的诗歌不可能改善一切, 至少说两种体裁不可能产生完全相同的审美效果;但是每一种体裁可以尽其所能做到最好的改善, 而且在其范围之内做得比其它体裁更好———那才是它的特定目的。”从更深层的写作主体性角度看, 文体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表达, 是选择, 是风格, 甚至是一种强调。作家在构思创作过程中, 总要选择最符合自己创作意图和表现对象的某种体裁、结构、话语方式等等, 因而有人视文体为艺术创作的选择性。

文体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三点:

1.规范性:文章体式是文本构成的规格和模式, 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是某种历史内容长期积淀的产物, 一种文体一旦形成, 在体裁、结构、语言、格式等方面就有了自己特有的规定性, 这是文体的本质特征。文体的规范性有的比较原则, 如现代诗歌只要求分行、基本押韵即可, 并无句数、字数、平仄方面的严格规定;有的比较具体, 如行政公文;有的比较宽松, 如散文的文体规范就相当宽松自由;有的比较严格, 如学术论文, 法律文书等。

2.流变性:文体既有稳定性, 又是流动的变化的, 具有社会历史性。因为任何一种文体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形态, 并总是同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生产力水平和人们的表达需求相适应。一种旧文体的消亡和一种新文体的产生归根结底在于时代精神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变迁。金代学者王若虚说得好:“定体则无, 大体则有”, 恒定不变的体式是不存在的, 但文章的基本体式是确实存在的, 这就是“定体”与“大体”的辨证关系。以散文为例, 散文的概念, 从古到今经历了一个由广而狭的演变过程。在古代, 散文是指与韵文和骈文相对的一切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 如经传史书、书信、论文、奏议、序跋等等, 均归入散文之列。现代散文则是指那种题材广泛、写法自由、个性鲜明、情文并茂的文学体裁, 包括杂文、随笔、小品文、书信、日记、速写、素描、通讯、报告文学、游记、传记、回忆录等等。20世纪八、九年代, “文化散文”、“学者散文”等“大散文”方兴未艾。

3.综合性:文体的综合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文本表达方式、题材性质、结构类型、语言体式、形态格式等方面的综合, 另一方面是多种文体之间的渗透、融合、交叉。

从文章的阅读和写作角度看, 文体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四个方面:1.根据文章体式确定文本形态及内容构成要素。2.依据不同文体的结构模式确定组织形式及结构类型。3.依据形态模式确定语言体式。4.依据格式要求把握文章的格式要素及标识规则。每种文体都有自己的审美特征、语言风格、功能价值等基本规定性, 这是每一个创作者在动笔之前必须思考的问题。新闻文体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 时效性、真实性是它的基本特征;解决现实问题是应用文体的主要功能, 其基本特征是实用性与规范性;审美性、文学性是文学文体的基本特征;思辨性、针对性则是议论文体的主要特征。面对同一写作素材, 选择的文体不同, 其文本形态、语言风格、构成要素、结构模式等也不可能一样, 当然, 读者最终从文本阅读中获得的收获也是不一样的。请看郭小川的诗歌《闪耀吧, 青春的火光》:

我几乎不能辨认

这季节

到底是夏天还是春天

因为

在我目光所及的地方

处处都浮跃着新生的喜欢,

我几乎计算不出

我自己

究竟是中年还是青年,

因为

从我面前流过的每一点时光

都是这样新鲜

这首诗节奏明快、音韵和谐, 洋溢着青春的激情和欢畅。阶梯状的分行排列, 错落有致, 仿佛波涛起伏的节律图式, 仅凭视觉, 就可唤起读者的生命感应和情感律动。同时, 文句的截断, 以及诗行间悬浮的空间位置, 给文本页面留下了跳跃活泼的空白, 使诗行具有了一种趋向再生与延展的形式张力, 这种张力, 本身就可有效地激活读者心态, 使之进入一种情感振奋的诗意状态。这种审美效果的达成得益于诗歌这种文体独有的文体特征。如果我们不这样不这样分行排列, 换成散文的形式:

我几乎不能辨认这季节到底是夏天还是春天, 因为在我目光所及的地方处处都浮跃着新生的喜欢, 我几乎计算不出我自己究竟是中年还是青年, 因为从我面前流过的每一点时光都是这样新鲜。

显然, 同样的文字, 只是因为选择了不同的文体形式, 其艺术感染力便大打折扣。

文体的内涵、特征与作用要求我们在文章的阅读与写作过程中必须具有明确的文体意识。文体意识指人们在文本写作和欣赏中, 对不同文体模式的自觉理解、熟练把握和独特感受, 是对读写实践的一种能动的再认识, 是一种高度语文修养和读写技能的体现, 是人们文本艺术思维趋向成熟的标志。

如果一个读者具有鲜明的文体意识, 他会按照文本所提供的具体内容、表达方式等信息, 运用头脑中先于阅读的某种体裁类型, 去解读、接受文本所携带的语言的、思想的或审美的信息, 同时又在它的未定空白处赋予新的含义。文体意识强的读者绝不会以“科学真实”或“生活真实”来考量“艺术真实”, 也不会以文学性、审美性来取代新闻文体的时效性与真实性。同样道理, 具有鲜明文体意识的创作者, 会根据具体的主题思想和表达内容, 去恰当选择从大量文本中抽象出来的、存储在大脑信息库中的某种文体模式来建构自己的作品, 以实现特定的写作意图和审美理想。一些参加公务员考试的考生在申论考试中得分不高的原因之一就是用文学性笔法写申论, 虽然语言华美, 洋洋洒洒, 但内容空洞, 不得要领, 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关于申论写作的文体意识。对此, 近代学者施畸在他的《中国文体论》一书中早有阐述, 他说:“创作文章, 如不论体类, 其势犹无轨之火车, 失缰之骏马, 虽在天才。不免危殆。”

但这并不是说, 写文章必须完全遵从文体规范, 不能越雷池一步。恰恰相反, 文体的探索与创新是文章成功的一大要素。真正文体意识鲜明的创作者, 会以这种文体模式为坐标和参照系, 一方面遵循它的基本框架和规格, 一方面又进行自由扩张和变异, 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的每一篇小说都有体式方面的独特性和创新性, 用鲁迅先生自己的话说就是“格式的特别”, “格式的特别”与他小说“内容的深切”是密不可分的, 换句话说, 在一定程度上, 正是“格式的特别”成就了鲁迅小说“内容的深切”。2007年四川高考满分作文《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 分析阐释的是“诚信缺失”这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 从题材内容看, 应该是一篇典型的社会评论, 但作者别出心裁地选择了医学报告这种应用文体, 通过“望诊”、“把脉”、“透视”、“血样采集”四个就诊过程, 由表及里地刻画出丧失诚信者的特点, 并通过“基因鉴定”含蓄地揭示出“丧失诚信”的原因, “治疗方法”和“医生建议”则提出了恢复诚信的基本方法。全文思路清晰, 层层深入, 用语诙谐, 且不乏令人深思之语。但形式创新无疑是本文最大的亮点。

篇4:桃花与诗歌优美文章阅读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与文章交流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6-003-02

教育在发展,教育改革在深化,教育理念更是百家争鸣;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初中英语教材的不断更新。英语课文阅读的篇幅也在增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格式也别出心裁,贴近学生生活。教师要紧扣《新英语课标》要求编排。要求学生通过对文章的閱读,提高阅读能力,获取语言信息,获得语言实践。阅读成了新教材每个单元的必备环节。

目前,《新课标》的要求有所提高,考查的力度也加深了,同时灵活性明显加大。这自然给教师们的课堂英语阅读教学带来了难度,对乡镇英语教育更是挑战。时下乡镇英语阅读教学大都还较为传统:“1、翻译课文,讲解语法;2、认单词,读课文,背文章;3、回答问题,板书答案。”可是,这一系列活动基本上多是任劳任怨的老师们代劳了。这无益于学生能力的提高,也适应不了新英语课堂的实施与推进。

我认为“新英语课堂”更注重学生的能力提高和知识获取,这两大可持续性,实质性的教学。注重英语语言的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听,说,读,写”中,阅读,在生活中,在考试中都非常突出。

目前,在我国素质教育向纵深推进的同时,处于一线的教师,特别是担任毕业班教学工作的教师更加注重将素质教育和考试有机结合起来。初中英语阅读,在这一点上体现尤为明显。无论泛读,还是精读。在大举进军“新英语课堂”的今天,一定是教师操作时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常学生能读时,但未必能读懂;能读懂时但未必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时而又不一定能很好地把答案写出来。要做到在教学中学生的能力提高和知识获取并重;要做到将素质教育和考试有机结合起来,初中英语阅读值得我们探讨。

在多年的毕业班英语教学中,我不断地尝试和实践,将初中英语阅读分为师生“静·动·导”三大环节。

在阅读课上,学生面对文章阅读时:

1、“静”——做到三个“不准”:不准口中念念有词;不准用笔指画文章;不准用手指指画文字。只有设法让学生静下心来,才能提高青少年的抗干扰能力。静下来用眼用心看:看题,看文章,根据题意要求或者教师设制的要求捕获信息,提取信息;即:“让学生与文章进行交流”。

2、“动”——独立尝试用口,用笔表达。鼓励学生尽力呈现自己所得,进行小组讨论,即:“让学生与学生进行交流”,统一小组最佳题意信息,接着各小组呈现并展示最佳题意信息。小组间根据文章要求和学生任务完成情况互相补充,完善并展示共同成果。即:“让学生与文章与学生进行交流”。

在这里为大家提供一些简单实用的学生进行英语阅读的方法:

(1)自主设计朗读方式

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由学生自主设计朗读的方式,这种朗读方式,既可以反映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又可以反映学生对课文结构的初步认识。由于朗读的方式丰富多彩,又是学生自主设计的,所以,学生学习起来很有兴趣,不仅提高了朗读效果,而且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表达形式的感悟。

(2)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

充分发挥学生想像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将课文或课文中描写的某个片断,编成课本剧,在学生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编→演→导→再演的过程中,不仅让学生生动、形象、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还让学生得到各方面的锻炼和提高。

(3)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

让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课文,也是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一种实用方法。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深入其中,能让学生读“进去”,再悟“出来”。在浓浓的阅读情感中,学生仿佛置身于课文描绘的情境,较好地体会到作者在叙述中所表达的深深崇敬、爱戴的思想感情。

(4)自主确立学习目标任务,展开讨论

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学生站在教师的立场考虑问题,为大家提供本课的学习思路,讨论重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且监督学习过程,体验学习的整个过程。

(5)分组合作,达成学习目标

充分发挥小组“合作、探究”作用,在小组或班级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之间共同确定学习目标后,在学习过程中展开比赛,一个大组围绕学习目标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另一个大组针对前面大组中的同学对课文内容的具体理解进行概括总结。

(6)给画面配音,体会朗读

阅读中,学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选择与之相符的场景、动画等创设情景,给画面配音,或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配音,从而切实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或不同的角色的感情色彩,从而感悟朗读,提高朗读效果。阅读学习中,学生可以根据课文设计无声的动画,自己选择喜欢的角色尝试给动画配音,这种学习方式,通过小组分工合作,反复练习朗读,加深了学生对课文不同角色的体会感悟,培养了学生语感和合作意识。

3、通过学生“静”与“动”的有机组合过后

老师出场了:“导”,指导,点拨。注重在全篇整体感悟上和用笔呈现信息,组合英语句子表达上。事实上是引导学生再次“与文章进行交流”。以及对学生学习过程取得的成果加以扩大和推广,当然,同时对学生给于明确的肯定与鼓励。

篇5:勇气优美文章阅读

不记得有谁曾说过:人类害怕的不是死亡,而是未知的结局。而人仅仅是害怕死亡吗?我就觉得恐惧一直如影随形地跟着我,而我或许只能用勇气去面对。

小时候我怕黑夜,因为在夜里我什么都看不见,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仿佛有怪物会破窗而入,总把头闷在被子里,使自己上气不接下气,很狼狈。在不知经过多少黑夜后我终于明白这只是自己的假想,也相信了自家的防盗门和窗。

长大之后,我依旧害怕,对未知的未来感到害怕,一直很想逃避,可是我却被时间狠狠地向前推着。现在的我也不知怎么面对高考这座高峰,我只是仰望山顶,而不知怎么翻越、征服它。只觉得自己在一点点向上爬,但是什么时候我能登上顶峰呢?我多害怕自己失败,一个失足也许就会导致彻底的失败。

就如牛奶咖啡唱的那样:“看昨天的我们走远了,在命运广场中央等待”,也会“多害怕在黑暗中跌倒,越美好越害怕得到”。我们多希望有人可以给我们一张地图,一张可以告诉我们哪条才是通往不后悔之路的图纸。

从前有个傻瓜失足从一座小山摔了下来,在黑夜里他抓住了一块岩石,他害怕掉进深渊而死死抓住岩石。天亮了,当疲惫的他打算用最后一丝力气爬上去时,却发现自己就在离地不到一米的地方。

是不是我也是这么一个傻瓜呢?都没有勇气去面对未知。但是我也该明白,自己或许会因为太过害怕而忘了沿路的`风景。再害怕也不能停下自己的脚步,那就学会接受吧。用自己的勇气去面对。有时当我望着天空,觉得月亮没有星星的陪伴好孤独,觉得自己也像它一样孤独,却忘记了星星未曾离开过,而我也从没有失去过那些肩膀。朋友们一直在我身边陪伴着我,走过那些艰难时光,分享快乐的喜悦。

篇6:七夕行优美文章阅读

在我的记忆中,好像没有七夕这个概念,对于七夕的影像好久好久了,模糊记忆的深处,只有乱乱的点存。

在所有人眼中是既凄悲又美好的日子,七夕是美好的,王实甫的名句“叹人间真男女难为知己,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估计是这一天人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但是今年的七夕我却很盼望它的到来,心有所属的感觉真的很美,从月初翘首期盼这天快点到来,当我牵着你的手漫步刘基故里,心阳明媚,花开春暖,浅夏絮语,彼岸花香。绕一份馨香赋予指间,种下一份相惜的依恋。

在文字里,携一路花香,捻一缕心音,走出山重水复,步出柳暗花明,时光深处,微笑向暖,今天,与你手牵手,走过小巷,天空是大朵的白云,空气中飘着淡淡的野花香,那里,没有红尘喧嚣,没有世事纷扰,只有两个人,两颗心。多少年来在尘缘的轮回中留恋,这天给予了我尘世中最深的温暖。倘若没有你的相依相伴,我不知生活会是如何地黯然失色,更不知我的灵魂该安放何处,生命的路上,遇见了你,就遇见了所有的美丽。

风轻抚着灵魂,雨润泽着心灵,我知道,这都是上天的赐予。阳光,在心底增长,遇见,就是最美的流年。温暖的时光,是与你有关的每分每秒。一刹那,一瞬间,都是一地姹紫嫣红,都是一场风花雪月,在记忆里,不会老去,更不会逝去。有生之年,只想与你倾诉温暖,不言殇,花味渐浓,茶味渐醇,倾心相遇,安暖相陪。你给了我整片星空,我知道我享有的是一份深沉宽广的爱。只有你的臂弯是我的城堡,只有你的爱恋是我最美的守候。

心中有岸不怕远航,感谢上苍给我们一座幸福的桥梁,永远永远你我红线相牵,你的路途中有我的苍老,我的方向里有你的微笑。在大地多情的.怀抱,在群星闪烁的夜空,描绘这一幅旖旎的爱情彩虹。你送的巨包我把它换成了520,然后一个个折叠在一起,看着紧紧相连的样子,我仿佛看到了靠近的两颗有一种感觉,叫心有灵犀;叫心心相印;有一种幸福,叫有你相伴。

篇7:佳期如梦氲七夕优美文章阅读

冷月当空,天地无眠,掬一瓣心香,将对你的思念挂在如水的月光中。自从与你相识相知相爱,我的眼眸就已经习惯凝视远方,想象你也会在一个不知名的地方,像我思念你一样思念着我。

思念总在静谧的午夜毫无征兆地浮起,在潮湿闷热的雨季中滋养相思的蛊。柔情的月光肆意地倾泻在广袤地天地间,它殷殷地为我洗去相思的杂质,清晰地让我看见和你那份虚拟的爱情。真挚的爱穿越遥远的时空,依附在你心灵的空间,款款诉说着一往情深,还有那无法抹煞的痴恋依依……

温柔清浅的夜风,扰乱我沉寂的心,吹皱我那一池相思之湖水,也涨满了我对你满怀的期待。毫无来由地,心底那个最柔软的地方,在喜悦中也泛起一股淡淡的忧伤。

凉风习习,你的身影在我之心间久久徘徊,不愿消失离去。心底的情愫宛若不绝的音符,不停地轻扣我的心扉。

此时,思念如菟丝草一般蔓延,无边无际地铺散开来;将我紧紧包裹缠绕,我发现自己几乎窒息得无法呼吸。那满满的柔情,在这一刹那变得波涛汹涌,我瞬间被这份情深深的掩埋!

恍惚间,你长身玉立于碧海青天深处,衣袂飘飘。俄而你的影子又浮现在珠峰之巅的雪莲上,登高寻找那被风吹走的爱之遗憾。风起云散,如诗如梦……

我不愿是哪缠人的藤,只会是你心头绽开沉重的叹息,成为你的前进路途的负累!我要你爱我如婉丽的诗行,而我则爱你如梦。陇头流水各西东,佳期如梦中。

读你,如华夏五千年博大精深的瀚海墨池;读你,如一道道可蹈可临的名山大川。当相思无可排解时,我将与你相守的所有时刻,化为一杯浓烈的美酒,夜夜醉倒成流动的相思……

魅惑伤情的月儿,含着盈盈的泪水,那跌落窗棂的满地相思,可是我们为爱写下的灵动诗篇?任如雷的蛙鸣嘲笑我的无助,借晚风吹散漫天的愁绪。

那晶莹的滴滴露珠,可是织女的飞泪?皓月清风,忍把光阴轻弃。独坐西窗,谁剪泪烛?心际中遥盼远方的你,是否情怀依旧?红尘中随你离去的尘埃偶有飘荡,叹息暮蔼间寻梦的`痴儿女……

“纤云弄巧……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自古多情空余恨,奈何归无路,清夜月寒心也冷,我将自己溶入那广袤的星空中!

仰望漫天的星子,我在寻觅你到底会是哪一颗?亲爱的,我既不是织女,你也不必是那牛郎,就让我们一起读那来自远古的爱的神话。奈河桥头,你一定要饮下那碗孟婆汤,我不愿你来世生生承受那蚀骨的相思之苦,今生有你的爱就已经足够……

轮回间的别离重逢,渐渐摇曳成相思河畔的那一处绝美风景。爱你就让你幸福,就算我注定会承受孤独!时间在此刻静止,我清晰地感觉距离的漫长与相思的难耐,泪水汹涌至我的眼睫深处。

明月无心,催生思念的霁雨,任乱红如雨,愁绪暗萦丝,此时明月,两处照相思。飞虫声泣露惊秋枕,一片寂寞萧然。于是不经意间有泪划过,心颤栗着吟唱不被世人所信的佳话……

篇8:诗歌阅读体会的文章

诗歌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学形式,比较起小说和散文来,诗歌更加凝练、简洁、抽象、它需要以很少的文字、很短的篇幅表达更多的内容、更辽远的意义,对同一个主题来说,诗歌表意没有什么优势。比如,望庐山瀑布,其他文题可以这样写,

1、登庐山的心情

2、庐山的人文自然精神

3、具体描写庐山的香炉峰和瀑布

4、表达一下庐山给自己带来的美的享受,讴歌一下祖国的大好河山,也可以拓展一下内涵,写写城市污浊对人的心灵对精神的戕害,经济观念的入侵造成人心不古,工业化进程对环境的破坏,写成个千把字的小文应该没什么问题。

但是诗歌不行,因为给你的舞台很小,这就要求作者具有很强的概括和抽象能力,力求把诗歌的张力拉到极至,但不能脱离一首诗歌要表达的主题,当然一首诗歌可以表达不同的主题,但那样将更加的困难。

诗歌的创作和欣赏来源自两个方面,一是诗歌本身,二是历史积淀和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对第一个方面应该不成太大的问题,现在的信息、印刷、物流水平充分保证了这一点,诗歌集到处都要,向前人学习是一条捷径,也是行之有效的,好比武林世家出身,一出手就不一样是一个道理,宋吕本中在《童蒙诗训》里说:“明月入我牖,流光正徘徊”之类皆诗思深远而有余意,言有尽而意无穷也。学者当以次等诗常自涵养,自然下笔不同。这段话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

一是到那里找来好诗,

二是这样做的弊病是什么。

从诗学诗的危害非常大,因为你必须保证你对你接触的诗歌有充分的理解,理解一个人的作品必须从时代背景,生活状况、风俗习惯、文化以及语言表达喜欢等各各方面解读,对欧美诗歌的尤其如此,西方的诗歌传统看,流派众多,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批判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等不一而足。从人家的集子里找几个意象当然不是难事,把下面这组词写出来,随便润色就成诗歌了:桃花、流水、红笺、烟雨江南、画角塞北、孤灯照影、檀口莺歌再加上点远帆征人。

第二组:舞蹈、暧昧、迷乱、霓虹灯、歌舞场、抚摸、岩浆、温度、沙漠、热浪、寒冷、开头写:流莺/在暧昧的夜里/站成/街头/邪恶的风景。结尾写:我要用他寻找光明。这样的文字只能是兔子汤的.汤,营养越来越少,味道越来越淡。

阅读欧美诗歌有两种困难,一是我们掌握不了他们的思维习惯,学外语要求向母语一样思考就是这个道理,二是翻译的障碍,结果就是中国式本土话的外国诗歌,学来的只是奇形怪状、支离破碎的东西,汉语从语言学和发生学角度,最适合表达诗歌,现代汉语四声,不包括方言,是最有可能通过声音把诗歌的内在含义的微妙之处传达出来的,古代诗歌要求“吟哦”就是这个道理,但是从内容上来看,欧美诗歌比我国的现代诗歌要高出一大截,诸如对环境、暴政、人的本性、城市文明、工业文明的关注等等,当然这不是诗人的错误,因为毕竟没有人可以超越他的时代。

1963年一个梦的记忆(波兰)塔丢茨·罗泽维:我梦见了列·托尔斯泰,他躺床上大得如同太阳。他的卷发浓密且长,这头狮子我看见他的头、他金狮起皱的面容,那上面正涌现雄心勃勃的光芒突然他熄灭了、变黑。他手上和脸上的皮肤变得粗糙开裂,像一棵棵树的叫喊,我向他发问:“应该做什么”,“没什么”他回答。透过所有脸上的皱纹和裂缝,那光芒开始趋向我,一个巨大的光辉绚烂的笑容仍在燃烧。我把这首诗放到了,一字不改,只是加上了标点符号,文章就是一小节散文。

上面谈到诗歌强调以有关联的意象入诗,围绕一个主题,对白、工刻、叙述属于非诗因素,除非是叙事诗,叙事诗是用诗歌的形式表达非诗歌的主题,这是个例外,例如《孔雀东南飞》,《大堰河,我的保姆》等,否则要小说、戏剧、散文干吗?诗歌是需要余味和韵味的,正因为诗歌的的这种特质,诗歌的创作和阅读是很艰苦的一种事情。戴望舒的《雨巷》读过的对其中丁香的比喻应该是印象深刻,读到了“油纸伞”,眼前出现的是梅雨季节、空洞无人的小巷,一个娟秀的江南女子形象,“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影象油然而生,“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结合三十年代的中国,戴望舒的忧伤、彷徨、苦闷的情绪一点点清晰起来。

也正是诗歌的这种断裂气质要求读者具有各个方面的知识,我们说诗歌不是施政方略,是说诗歌有自己的灵魂和主张,诗歌不是政治的奴婢,但不是说诗歌不关心现实生活,诗歌是时代的早产儿,诗人是眼光最敏锐的,诗人的心理是最敏感的,他要求的不是婴儿的眼睛而是婴儿的心灵,不是未受污染的纯洁而是沧桑归后不失童贞。诗人看到路边残疾的老人会流泪,看到无家可归的拆迁户会悲哀和愤怒。

上一篇:美国人如何看待朝鲜战争与中国下一篇:职业技术学校班主任德育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