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增长

2023-02-09

第一篇: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增长

民间投资接棒“稳增长”大任(如何看待当前经济形势③)

当前,在外部需求低迷、消费需求短期难以大幅增加的情况下,保持中国经济适度增速的重要手段是促进投资的合理增长,着力扩大有效投资特别是激活民间投资活力,让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到稳增长中来。专家认为,进一步撬动民间投资,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与活力,是实现经济稳中求进目标的关键。

政策促进民间投资发力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8月份,全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名义增长25.1%,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的比重为62.1%。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充满活力,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这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

2005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即“非公36条”)。2010年5月,国务院再次发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即“新36条”)。为确保“新36条”得到落实,破解社会反映强烈的“玻璃门”、“弹簧门”现象,国务院各部委在2012年7月前抓紧制定了42个实施细则,鼓励民间投资。

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民间投资的发展。同时,民间投资领域进一步拓展,行业分布结构更趋合理。有资料显示,民间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房地产业、采掘业(除石油天然气)和生活类服务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文体娱乐等)。随着“新36条”和相关实施细则的出台落实,民间投资逐渐在公用事业、电信、金融等行业开疆拓土。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近日表示,民间投资在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公共设施、教育、卫生等垄断行业和公共事业领域中的增长速度很快,显著高于同期行业平均增速。

民间投资显示效率优势

宏观经济调控的经验表明,稳增长不能走过度依赖政府投资和房地产推动的“老路”。华南师范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刘志铭认为,强有力的政府公共投资虽然短期内见效快,但可能存在低效率和不可持续的问题,容易引发若干行业的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等问题,也可能对民间投资产生挤出效应,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的动力。

民间投资的启动有利于形成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构筑经济增长良性循环的基础。刘志铭说,民间投资是一种自主性投资,在增加固定资产投资的同时,会带来对其他企业产品的需求,有利于驱动增长,提升消费。民间投资增加意味着中小企业的发展,就业机会的增加,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也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专家认为,民间投资不仅能够成为稳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也能够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提高中长期经济增长质量和潜力。启动民间投资,打破行业垄断,能够强化市场竞争,提高一些行业的市场化程度和经营效率,有效增加产品供给。此外,解除对民营资本投资于服务业特别是高端服务业的限制,不仅有助于改变三大产业发展不协调的现状,优化产业结构,而且有利于扩大就业,促进消费增长。

靠改革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民间资本必须得到释放,而且要通过新一轮的改革来完成。”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认为,民间资本助推稳增长的同时,要在投资审批、土地、外贸等方面获得公平待遇,改善法制环境和市场环境,真正让民营企业有利可图。

许多民营企业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有些领域民企是无法与国企竞争的,即便有竞争也是在不公平条件下进行的。全国工商联曾对民间投资的困难和障碍进行专门调研,归纳出了阻碍民间投资发展的四方面问题:一是行业准入存在不少障碍;二是融资难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三是民间投资的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四是民间投资的政策环境需要不断改进,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专家表示,当前,要想让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到稳增长中来,关键是要加快改革,用改革来增强和保障投资者的信心和利益。

这些改革措施应包括,推进机构改革,改变一些部门政企不分的现状;清除地方政府与相关部门在某些领域对民间资本进入设置的障碍,保障民企与国企在竞争合作中的平等权利;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创新民间资本进入垄断领域的形式,通过对竞争性领域国有资产的证券化处置推动国有资本有序退出;加大金融创新力度,促进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缩减融资审批的中间环节,降低融资成本。另外,民企也要增强自身的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积极转变发展方式,主动积累资本、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苦练内功、提高实力。

第二篇:如何看待中国贫富差距

——测控C114班李诚成115605 对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来说,还有着更多的、不可忽视的、加重性的重要影响因素。正是这些加重性重要影响因素的存在,使得中国现阶段的贫富差距现象更加严重。客观、全面地来看,如果说中国的贫富差距现象在某种条件下被夸大了的话,那么,在更多的情况下这一现象以及由此所造成的种种问题被人们明显地低估或掩盖了。

我觉得中国的这些对于贫富差距现象具有加重性重要影响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灰色收入的分量过大。目前,由于规则体系的不健全,使得灰色经济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比较重要的位置。这是一个公认的事实。 第二,社会群体资产之间的差距扩大速度过快。现在人们对于贫富差距问题的关注,多是从收入差距的角度着眼,几乎将贫富差距等同于收入差距。实际上,居民在资产方面的差距也是衡量贫富差距状况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第三,大量社会成员基本生存底线保障的缺乏。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底线能否得到保障,是基础性的民生问题,涉及到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是否具有最为基本的前提和平台的问题。

第四,成因当中不公正成分过多。客观地讲,造成中国贫富差距扩大现象的原因是两个方面,既有不可避免的历史原因,又有非正常因素所起的作用。就其历史原因而言,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国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是难免的。 第五,社会焦虑现象的推波助澜。中国现在正处在社会急剧转型的时期。在急剧转型的中国社会,社会成员充满了强烈的利益冲动,却没有一整套相应的可以遵循的规则体系;并且,社会群体的利益结构和社会位置正处在大规模重新洗牌的过程。

第六,民众权利意识的逐渐形成。从历史上看,中国人对于公正问题一直特别看重,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大同思想影响深远。

总之,如果将上述重要的影响因素考虑进去,中国现阶段的贫富差距扩大问题以及由此所造成的种种社会问题实际上要严重得多。对于中国现阶段贫富差距问题严重性的轻视或掩饰,将会妨碍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理念的实现,妨碍和谐社会的建设,妨碍中国现代化进程持续、健康地推进。

第三篇:如何看待当前经济形势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并,一切条件都还不成熟。不管经济建设还是文化建设都应该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做。而不是急于求成。这只能是拔苗助长。

最近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增长速度逐步放缓,在国内外引发广泛关注和议论。有人认为调结构、促改革就要以增长为代价,也有人对我国经济前景产生疑虑和担 忧。刚刚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正确看待经济增长速度,对做好经济工作至关重要,对做好各方面工作影响很大。为此,有必要结合当前国内外的总体经济形势、结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全面分析。

回顾2003年至2007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11.6%,2008年至2011年年均增长9.6%,2012年至2013年都是7.7%,今年上半年是7.4%,从中可以清楚看到经济增速在由高增长向中高速增长“换挡”。这其中有近几年人口结构变化、工资成本上升、储蓄率和投资率下降导致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的规律性原因;有全球经济进入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常态慢增长,以及我国出口竞争力的减弱,外部需求增长速度出现趋势性下滑的阶段性原因;有工业主导型经济逐步向服务主导型经济转变的结构性原因。这些趋势性变化,是客观环境、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使然,也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基本判断依据。

深刻认识影响经济增长速度的因素,有利于我们全面、科学、理性地认识各种经济现象和经济关系,从中把握规律,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例如,尽管增速明显“换挡”,一些人所担心的就业问题却并未出现。今年上半年我国新增就业人口700多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70%左右,这说明我们可以把GDP增长7.5%左右作为确定改革发展稳定平衡点的重要指标。再如,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历史阶段,投资增长快有其必然性,同时这一时期的生态约束矛盾也最为突出,如果投资增长太快,资源环境将难以承受。把握了这个阶段性特征,就可以恰当地选择投资政策,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力避投资超越支撑条件的过快增长,把重点放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上,拉动没有水分、实实在在的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不能强行推高,也不能任其失速。我们时刻不能忘记,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没有一定的发展速度是万万不行的。没有一定的速度,就业和收入就上不去,深化改革、调整结构的力度就会受到影响。我们不能刚刚走出了盲目攀比、“唯GDP”的误区,又走进了任由下滑、“去GDP”的误区。今年上半年,一些省份经济增长出现大幅回落,引发各界广泛关注。如果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速继续下滑,或更多省份经济增速滑出合理区间,市场预期会受影响,民生和社会支出无法保障,全面深化改革的回旋空间会被压缩,保持社会稳定的经济基础就会动摇。从这个角度说,完成今年经济增长7.5%左右的目标,十分重要,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刚刚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对下半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基本思路和主要举措进行了周密部署,提出要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平衡点,准确把握近期目标和长期发展的平衡点,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结合点。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上来,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加快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推动结构调整,妥善防范化解风险,不断改善民生工作,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加强对增长、就业、物价、国际收支等主要目标的统筹平衡”,这一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综合考虑各方面情况确定的,代表着对人民群众的郑重承诺。

保持一定经济增长速度对我国至关重要。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必须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把增长预期目标定在7.5%左右,兼顾了需要和可能,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相衔接,有利于增强市场信心,有利于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更主要的是有利于保就业、有利于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因此,我们一定要守住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确保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

物价水平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考虑了去年涨价翘尾影响和今年新涨价因素,也表明我们抑制通胀、保障民生的决心和信心。今年上半年,我国粮食又获增产,工业品总体上供大于求,粮食等物资储备充裕,进出口调节能力较强,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但下半年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不少,不能掉以轻心。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改革任务重大而艰巨,同时也是我国进入到“十二五”规划的第四年,能不能完成预期目标对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至关重要。从上半年的情况看,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主要指标符合预期目标,工业化、城镇化持续推进,区域发展回旋余地大,下半年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有基础也有条件。但也要看到,世界经济复苏仍存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新的增长动力源尚不明朗,大国货币政策、贸易投资格局、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化方向都存在不确定性;国内经济运行也正面临一些困难,其中一些还十分突出。我们在坚定信心、保持定力的同时,必须审时度势,坚持底线思维,主动作为,让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的动力更充沛,并做好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准备。

中国是主要新兴市场国家中第一个提出全面经济结构调整改革方案的国家,国际市场对于中国经济改革的预期也较为正面,而大多数新兴经济体国家依旧陷在经济危机以来经济结构调整缓慢的困局中。因此,我们判断除中国以外的新兴经济体国家,2014?2015年将依旧处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的过程中。

2014年最大的不确定性仍来自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退出,美国财政货币政策对全球的溢出效应极其明显,而财政货币刺激政策的退出依然可能对全球经济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除了美、日、欧采取的量化宽松政策,主权债务问题也将是未来影响国际经济的重要因素。其中,主权债务问题最严重的是日本;欧元区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是否还会出现个别小国的主权债务危机也是悬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尽管国际经济在2014年依然具有明显的风险因素,但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全球经济的领头羊美国正在复苏,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已经做出了明显的调整。新兴经济体中,中国也将迈出经济结构性调整的步伐。银联信在报告中表示,预计2014全球经济将好于2013年,总体有望达到3.5%左右的增速。

总之,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仍处在合理区间,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也取得新进展。虽然经济稳中向好的基础不牢固,经济运行中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但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根本改变,经济发展有着很强的韧性,宏观调控的空间和回旋余地较大,能够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挑战。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决策部署,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平衡点,准确把握近期目标和长期发展的平衡点,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的着力点,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结合点,坚持改革创新不动摇,坚持调结构、转方式不动摇,努力巩固经济稳中向好的势头,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政府如何摆脱这种被动的局面呢?就是转变增长方式,控制产业链,把握产业链的高利润节点。中国如今的制造业主要是集中在制造。制造是整个产业链中利润最低的节点,会造成环境破坏,资源浪费,和严重的劳动力剥削。美国人聪明之处就是控制了产业链,自己控制高利润的研发设计,仓储物流,销售等环节。而把利润最低,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制造转移到中国,剥削中国的劳动力。而且往往造出来的产品都返销美国,国人并不能享受这些产品,真是“遍身罗琦者,不是养蚕人”。政府为了保障出口,保持着劳动力的廉价优势,或者通过出口退税的方式促进出口。这种思想方式似乎有悖于“经济发展,全民共享”的理念,为增长而增长的思维并不能真正实现国富民强。政府需要产业升级,加强产业链控制,重新审视经济增长的定义和意义。不能盲目地信从GDP指标,应该以人为本,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思路。相信政府可以抓住新一轮的发展机遇,真正达到国富民强。

2011级外国语学院英语2班 苏瑞瑞

第四篇: 如何看待中国的腐败现象

谈到中国的政治问题,无论是懂政治的还是不懂政治的,首先想到的都是腐败问题。在生活中或者是在网络上,我们常常能看到很多对中国政府的谩骂,不少市民在每次谈到中国腐败问题时,总是情绪性地发泄多,理性的提意见的少。我常能听到身边的人总说一句很极端的话:“中国的官员有哪一个不贪?”在未深入学习、了解中国政治之前,我也曾有过这种消极的态度。但自从看了一篇《大学生如何看待腐败问题》的报告后,我的思想得到极大改变。 它首先让我明白,解决贪污腐败是个世界性难题,发达国家有这个问题,发展中国家也有这个问题,而且从古至今无论是哪一种体制的国家都避免不了为这个难题头疼。腐败问题一直以来从没有能达到根除的地步,即使是排在最廉洁国家前列的瑞典、挪威这些国家也绝对不敢说他们是绝对的廉洁的政府.所以说我们以一种消极的甚至是极端的态度看待我国的腐败问题是不正确的,正如那位作者所说的,腐败是国家的“癌细胞”,一旦患上了,是不可能一下子治好的,我们要给我们的政府一些耐心和时间,要对他们有信心。

如果政府干部生活作风有问题,比如嫖娼和赌博,一旦被查出是要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的。我们一直都以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全世界的人都是这么认为的,不被开除才是不正常的。但其实在西方国家里这些官员是不会受处分的。我们国家对干部的要求相对于西方国家 来说要严格得多了,很多事在西方不算什么问题,但在中国是绝对禁止的。可见我们国家的反腐工作是绝对不会比其他国家的差。 腐败问题已成为涣散民心、削弱党的形象和威信、阻碍社会文明进步的巨大绊脚石,直接威胁着党的生存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简单的了解一下目前中国官员的腐败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9年,公安部在案通缉的携款潜逃的嫌犯就有4000多名,涉案金额达500多亿人民币。贪污、挪用、逃资海外、公款消费„„,光是吞噬国有资产的方式就不可胜数。这些人涉及到党政机关各个方面,他们的职务小到科室级干部,大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从无形的损失来看,其社会危害性特别大,它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败坏了社会主义声誉,挫伤了广大人民的积极性,是我国当前社会不稳定的主要诱因。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党政机关用人不透明

2、对官员的腐败行为防范不周到

3、对官员的腐败行为惩治不力

4、改革与社会转型时期的体制问题

5、官员的权力缺乏科学的运行

6、中国的人事制度特点:官本位。

作为世界上腐败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官员的腐败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不仅在我国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对执政党的地位也构成严重挑战。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新旧体制转换,法制不健全,以及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腐败现象在中国呈现出不断蔓延的趋势,反腐败成为政府的一大重要任务。

如何进一步推进反腐倡廉 权力产生腐败,绝对的权力产生绝对的腐败 在党的十七大政府报告中,胡锦涛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要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党的十四大以后,党中央提出反腐败斗争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近十年来,我们党一直坚持这个方针,反腐败斗争在治标和治本两个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腐败现象发展蔓延的势头得到了遏制。但是通过现有的那些数据,我们五一长假除了旅游 还能做什么?

辅导补习 美容养 家庭家务加班须知知道这还远远不够。

对于当前社会存在的腐败现象,要依据我国国情,实行综合治理,制定长效防范措施,达到最终消除腐败目的。以下,是我一些粗浅建议:

第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理想信念是一个人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 崇高的理想信念是领导干部安身立命之本,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前进的力量与源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搞好反腐倡廉的基础性工作。理想信念动摇,必然导致精神贫弱、思想空虚,错误的观念、腐败的思想就会趁虚而入。现在,我们每个党员领导干部都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在预防腐败问题上并不存在天然的免疫力,如果放松了世界观改造,就会导致群众观念淡薄,生活作风不检点、不正派;就会导致精神不振,道德操守滑坡,就很容易受到腐败病毒的感染,甚至跌入腐败的泥坑。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甚至高级领导干部,那么容易就陷入泥潭,究其根源,还是在思想上出了问题。因此,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必须把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第一道防线。 第二:不断健全法律体系,加强法制建设

我们现有的廉政法律体系还存在很多的漏洞和不足,而此法律体系的完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由于反腐斗争的形势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新的样式和类型的腐败现象不断产生和发现,这就需要不断产生相应的法律条文以适应这种新形势的发展。 邓小平同志指出:“廉政建设,要靠教育,更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因此,能否有一套严格而又较为完善的法规制度体系,是防治腐败现象,进行反腐败斗争中有无强制性对策的问题。

第三:加强监督

对廉政建设和消除腐败来说,加强监督是关键。如果不能有法必依、执法必严,那么就是有再健全的法律制度体系也会是一纸空文,只有做到违法必究、一查到底才能真正贯彻好指定的各项廉政法律。且法律监督体系必须有一套完整的监督程序和一个职能健全、功能强大的执法监察组织作为支撑,否则就会陷入另一种新型腐败的泥沼。

在这里,我们必须通过专门机关(如人大、纪委、监察局等)的监督、司法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等途径,运用各种制度、机制强化对公职人员的监控,监督法律法规的实施、执行,以形成严密的监督网和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社会氛围,从而达到消除各种腐败现象的目的。

第四:加大惩治力度

根据2011年2月份的一项关于两会热点问题推出的大型网调显示,就当前腐败滋生的原因,77%的网友认为是惩处力度不够。关于有效遏制腐败的途径,80%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加大查处和处罚力度。惩治腐败,清正廉洁,这是古往今来广大人民群众对为官者最基本的要求,是人心所向的基础。

总之,我们充分认识当前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进一步认清形势,统一思想。相信,只要我们坚定反腐斗争的信心和决心,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反腐倡廉建设中,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当今存在的贪污腐败现象一定会得到有效控制。一个政治清廉、民主公正,国富民强的中国将不是梦想。

第五篇:如何看待中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

传统经济仍处于增速放缓之中,新经济增长动力仅是初步显现,产业和区域分化加重,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部分企业经营依然困难,经济运行效益尚未改善,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

今年以来,面对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国内经济增速下行的复杂形势,国家先后出台一系列稳增长、促改革的政策,4月份以来经济运行积极因素增多,出现了企稳回升的势头。但经济回稳的基础并不牢固,仍需要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主基调,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并适时适度调整。

一、经济缓中趋稳、稳中有进 今年以来,国家在继续实施区间调控的基础上,把短期稳增长政策和中长期改革和结构调整政策结合起来,注重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平衡,经济运行缓中趋稳,稳中有进。 一是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实现了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0%,

一、二季度分别增长7.0%,从4月份开始,工业出现回升态势。就业形势基本稳定,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71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71.8%,调查失业率也在5.1%附近。二季度末,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总量17436万人,同比增加18万人。

二是需求出现积极变化。

5、6月份,出现了投资、消费、出口同时转好的局面。固定资产投资

5、6月份连续回升,二季度房地产销售量明显增加,并带动房地产投资企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中趋升,出口降幅收窄,其中6月份增速由负转正。

三是结构继续优化。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9.5%,比上年同期提高2.1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5.8个百分点。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60.0%,比上年同期提高5.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83,比上年同期缩小0.0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5.9%,节能降耗继续取得新进展。

四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新增长动力正在形成。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仍然保持两位数的增长,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速高将近5个百分点。机器人、新能源汽车、铁路机车等增长速度超过50%。网上零售额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在过去两年连续高增长的基础之上,今年上半年增长速度将近40%。

五是部分物价温和回升,通货紧缩压力有所减小。随着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扩张和有效性提高,今年第二季度,部分物价开始温和回升,综合反映物价总水平的GDP平减指数从一季度的-1.1%回升至二季度的0.1%。按照住房销售额和销售面积计算的商品房价格一季度下跌0.1%,二季度上涨9.8%。批发和零售贸易、金融业、房地产等服务业价格上涨也带动了服务业价格的总体稳定上涨。

二、宏观调控政策取得成效

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稳增长的宏观调控作用,是今年上半年经济缓中趋稳、稳中有进的关键。向改革要动力,向市场要活力。一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推进,取消、下放了部分行政审批事项,商事制度不断完善。二是金融体制改革深化,降低民间资本准入门槛,5家民营银行获批营业。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进展,市场决定资金价格的机制初步形成。三是价格改革迈出重大步伐,政府定价目录大幅度减少。同时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降低社会保险缴费费率,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这些改革举措,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有利于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有利于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 发挥稳增长政策的作用。一是针对需求不足问题,不断推出重大投资工程和消费工程包,取消房地产限购、限贷政策,降低住房首付比例和住房交易环节税,完善出口退税和贸易便利化。二是针对货币政策传导不畅和实体融资成本过高,自去年11月以来,四次降息、三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并利用其他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利率下降;同时,政策组合使股市恢复了融资功能,上市企业资产负债表得到改善,货币通过资本市场向实体部门传导的渠道有所畅通,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提高。三是针对地方政府负债率高和财政政策有效性下降的问题,开展了存量债务置换,出台融资平台在建项目的续贷政策,积极推进政府企业合作模式(PPP)。对地方政府怠政、懒政进行问责,加强督导检查和简政放权,财政支出进度明显加快,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增强。

改革举措和宏观调控政策的组合实施,使宏观调控政策发挥作用的市场环境和企业、个人的微观行为发生改变,资本市场活跃,部分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改善,创新活力增强,社会信心提高,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需求的拉动作用明显提高,初步遏制了经济持续下行的趋势。

三、我国仍具备保持7%左右中高速的条件

我国经济发展仍有巨大潜力、巨大余地和巨大韧性,我们有条件、也有能力保持中高速增长。经过30年多年的发展,我国物质技术基础日益增强,产业体系完整,国民储蓄率即便逐年小幅回落,但仍显著高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水平,人力资本和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提高,具有资金、劳动、科技等生产要素组合的综合优势。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将极大调动和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近年来,我国加快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下放一大批行政审批事项,放开了许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促进了民营经济和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高到新水平,东部地区创新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发展势头良好。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通过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就会使得城市和沿海地区有可能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在农村和内地获得新的优势,进而使得一些产业、产品的生命周期延长,这种跨区域的产业梯度转移和推进效应在大国就会产生新的生产力。

国内市场规模巨大,扩大内需潜力加快释放。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特别是城镇低收入群体和农民工收入增速明显提高。同时,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为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奠定了基础。加快破除户籍、土地、教育等方面制约城镇化的制度性障碍,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也将创造新的消费和投资需求。

宏观调控水平不断提高,宏观政策仍有运用空间。我国有效应对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和2010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冲击,宏观调控取得了显著成绩。我们在调控方向、力度和时机的把握上,在调控手段和工具的运用上,都积累了丰富经验。同时,我国宏观政策仍具备较大空间,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余额均处于安全线内,并远低于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银行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较高,有足够多调节流动性的手段和工具。 这些条件有利于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考虑到经济政策有一定的滞后影响,今年以来出台宏观调控政策和改革举措在下半年还会继续发挥稳定作用,我国消费需求会保持稳定,基础设施投资、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此外,下半年尽管巴西、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经济仍然低迷,但美、日、欧经济出现向好势头,世界经济总体有所改善,我国下半年出口会好于上半年。预计今年下半年,我国经济仍将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将增长7%左右,完全有把握实现年初确定的调控目标。

四、高度关注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更要理性、客观、全面地认识经济存在的问题,传统经济仍处于增速放缓之中,新经济增长动力仅是初步显现,产业和区域分化加重,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部分企业经营依然困难,经济运行效益尚未改善,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

一是国内经济仍处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过程中。受外需持续低迷、国内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和人口增长减慢等因素影响,我国需求结构从以住、行为主逐步转向以服务业为主,对传统商品的需求萎缩,与之对应的产业产能出现相对过剩,有的甚至绝对过剩,去产能将是今后两三年的重要任务。近期,虽然房地产市场销售有所回暖,但由于住房库存量较多、在建规模较大,房地产仍处于减库存之中。2008年以来,产能过剩企业、房地产企业、地方融资平台在快速扩张中积累大量债务,今年的地方政府债务置换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地方债的积累速度,但面对经济下行和风险偏好降低,银行慎贷、断贷现象增加。 二是通货紧缩的压力依然存在。今年以来物价水平整体较低,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3%,涨幅同比放缓1个百分点,已连续10个月在2%之下。尽管劳动力成本上涨会带动服务价格稳中略升,在居民消费构成中占3%的猪肉价格开始上涨也会推动消费价格在下半年略有上涨,但涨幅预计不会超过2%。工业品价格降幅加深,上半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跌4.6%,跌幅同比扩大2.7个百分点,已经连续40个月呈现下跌态势,价格环比下跌的势头尚未根本遏制。 三是潜在风险隐患防范和化解任务依然艰巨。今年以来,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有所上升,6月中旬以来,我国股市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调整。金融行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10%左右,上半年,金融业拉动经济增长1.7个百分点,商业银行经营困难增加和股市调整会导致金融行业增速减慢,拉低整体经济增长速度速。财富缩水也会导致居民或企业支出下降,压低实体经济总需求;股价下跌会降低企业的抵押物价值,影响企业的融资能力。

上述三个问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有可能会使上半年已经缓解的“债务—通货紧缩”效应问题再度出现,影响经济平稳运行。为此,既需要进一步加快国有企业、金融、财税、土地等领域的改革,解决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提高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和投资回报率;也需要宏观政策配合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经济运行环境,稳定资本市场,降低债务水平。

我国经济增速正逐年下降,从2010年的10.6%下降至2014年的7.4%。今年前两个季度的同比增速均为7.0%,环比增速分别为1.4%和1.7%,同比和环比均低于去年同期水平,显示出我国经济增速中枢进一步下移。另外,今年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5年我国经济增长的目标设定为7%。由此可以看出,在国内改革进入“深水区”和内外部需求均不旺盛的情况下,各界已对我国经济增长中枢继续下移的预期达成一致。 目前,产能过剩和资源错配的矛盾依然严重,而且制度因素以及环境因素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制约越来越强,消费和进出口难以保持2012年之前的增速水平,经济增速的进一步下调已成事实。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一直在枯荣线附近徘徊,且一直未出现明显反弹趋势,反映出生产环节需求持续疲弱,且无明显改善迹象。其中,PMI新出口订单指数也在去年年底跌至枯荣线以下之后,始终没有反转至枯荣线以上,而且持续下跌至4月的48.1,5月该指数较之前虽有所增加,但6月出现反复,下跌至48.2。新订单指数虽然位于枯荣线之上,但自去年四季度以来新订单指数亦持续走低。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内部需求并未得到显著改善。

在外需增长没有显著改善的背景下,内需增长已持续下滑,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和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均低于市场预期,而且剪刀差继续呈现扩大趋势。进入2015年PPI同比增速屡创五年新低。自2012年3月以来PPI连续40个月呈负增长趋势,虽然在2014年中跌幅有所收窄,但是2014年三季度跌幅再次扩大且持续至今。即便今年国际原油和大宗商品价格有所回升,但我国PPI价格依然呈现负增长,且跌幅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由此可见,我国国内市场需求仍旧不足,部分产业产能过剩,而去库存步伐仍较缓慢。与此同时,CPI同比增速亦持续下降,从2013年10月的3.2%下降到2015年6月的1.4%。在生产环节的价格持续下跌以及食品价格和人力成本持续上涨的形势下,近年来CPI同比一直保持正的增速。值得注意的是,CPI虽然增速为正但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在PPI难以反转以及CPI增速持续下降的趋势下,PPI和CPI两者间的剪刀差短期内仍难以扭转,我国通缩风险进一步加剧。

2015年前两个季度各关键经济指标增速均低于去年同期水平,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经济继续处在“三期叠加”的关键阶段,内部需求疲弱。其中,截至6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增长10.4%,较去年同期平均下降1.7个百分点,累计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速下降11.4%,较去年同期水平下降5.9个百分点。贸易方面,前六个月出口累计同比增长1.0%,而进口累计同比减少15.5%,虽然较上个月有所改善,但依然处于历史低位。

截至2015年6月我国社会融资总量累计新增8.8万亿元,同比减少约1.5万亿元。虽然今年前六个月我国社会融资总量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但是我国社会融资结构正在悄然变化。我国外币贷款对社会融资的贡献由正转负。银行委托贷款、信托贷款以及承兑汇票融资规模大幅下降,三者总和占比社会融资总量断崖式下降至6.7%,创五年新低。虽然表外融资规模大幅下降,但是很大部分表外融资重新回归表内,人民币贷款占比社会融资总量大幅上升至74.8%,同比增加19.2个百分点。同时,直接融资对社会融资总量的贡献同比增加1.3个百分点,处于近五年以来的高位。这主要受益于自去年年底以来央行数次降息降准和IPO进程加速,股票融资大幅增长,同比增加3.1个百分点。但企业债券净融资占比社会融资总量有所下降,同比下降至1.8个百分点。

货币政策方面,中国人民银行从去年11月22日起连续降低贷款基准利率四次,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累计降幅为1.15个百分点;在此期间还连续全面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两次,累计降幅为1.5个百分点,并伴随不同幅度的定向降准。从货币供给方面来看,今年广义货币(M2)供应量增速目标为12%。截至6月,M1供应量同比增长4.3%,较去年同期下降4.6个百分点;M2供应量同比增长11.8%,较去年同期下降5.4个百分点。虽然在此期间央行连续降准,但是由于外汇占款的减少,央行被动投放的货币量有所下降,同时央行连续多次未进行公开市场操作,使得本轮货币供应增速总体呈现下降态势。

上一篇:如何匡正选人用人风气下一篇:如何看待中国周边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