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效总结

2024-04-23

时效总结(精选8篇)

篇1:时效总结

司考吧网站sikao8.com 1年

1、《民法通则》第136条 下列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一年:

(一)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

(二)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

(三)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

(四)寄存财物被丢失或者损毁的。

2、《海商法》第257条第1款 就海上货物运输向承运人要求赔偿的请求权,时效期间为一年,自承运人交付或者应当交付货物之日起计算;在时效期间内或者时效期间届满后,被认定为负有责任的人向第三人提起追偿请求的,时效期间为九十日,自追偿请求人解决原赔偿请求之日起或者收到受理对其本人提起诉讼的法院的起诉状副本之日起计算。

3、《海商法》第260条 有关海上拖航合同的请求权,时效期间为一年,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4、《海商法》第263条 有关共同海损分摊的请求权,时效期间为一年,自理算结束之日起计算。

5、《拍卖法》第61条第3款 因拍卖标的存在瑕疵未声明的,请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一年,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计算。

2年

1、《民法通则》第135条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2、《合同法解

(一)》第6条 技术合同争议当事人的权利受到侵害的事实发生在合同法实施之前,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受到侵害之日起至合同法实施之日超过一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尚未超过一年的,其提起诉讼的时效期间为二年。

3、《专利法》第62条 侵犯专利权的诉讼时效为二年,自专利权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得知或者应当得知侵权行为之日起计算。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至专利权授予前使用该发明未支付适当使用费的,专利权人要求支付使用费的诉讼时效为二年,自专利权人得知或者应当得知他人使用其发明之日起计算,但是,专利权人于专利权授予之日前即已得知或者应当得知的,自专利权授予之日起计算。

4、《商标案件解释》第18条 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诉讼时效为二年,自商标注册人或者利害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侵权行为之日起计算。商标注册人或者利害关系人超过二年起诉的,如果侵权行为在起诉时仍在持续,在该注册商标专用权有效期限内,人民法院应当判决被告停止侵权行为,侵权损害赔偿数额应当自权利人向人民法院起诉之日起向前推算二年计算。

5、《著作权纠纷解释》第28条 侵犯著作权的诉讼时效为二年,自著作权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侵权行为之日起计算。权利人超过二年起诉的,如果侵权行为在起诉时仍在持续,在该著作权保护期内,人民法院应当判决被告停止侵权行为;侵权损害赔偿数额应当自权利人向人民法院起诉之日起向前推算二年计算。

6、《国家赔偿法》第32条第1款 赔偿请求人请求国家赔偿的时效为两年,自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时的行为被依法确认为违法之日起计算,但被羁押期间不计算在内。

7、《海商法》第257条第2款 有关航次租船合同的请求权,时效期间为二年,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8、《海商法》第258条 就海上旅客运输向承运人要求赔偿的请求权,时效期间为二年,分别依照下列规定计算:

(一)有关旅客人身伤害的请求权,自旅客离船或者应当离船之日起计算;

(二)有关旅客死亡的请求权,发生在运送期间的,自旅客应当离船之日起计算;因运

司考吧网站sikao8.com 送期间内的伤害而导致旅客离船后死亡的,自旅客死亡之日起计算,但是此期限自离船之日起不得超过三年;

(三)有关行李灭失或者损坏的请求权,自旅客离船或者应当离船之日起计算。

9、《海商法》第259条 有关船舶租用合同的请求权,时效期间为二年,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10、《海商法》第261条 有关船舶碰撞的请求权,时效期间为二年,自碰撞事故发生之日起计算;本法第一百六十九第三款规定的追偿请求权,时效期间为一年,自当事人连带支付损害赔偿之日起计算。

11、《海商法》第262条 有关海难救助的请求权,时效期间为二年,自救助作业终止之日起计算。

12、《海商法》第264条 根据海上保险合同向保险人要求保险赔偿的请求权,时效期间为二年,自保险事故发生之日起计算。

13、《产品质量法》第45条 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要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益受到损害时起计算。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要求赔偿的请求权,在造成损害的缺陷产品交付最初消费者满十年丧失;但是,尚未超过明示的安全使用期的除外。

3年

1、《海商法》第265条 有关船舶发生油污损害的请求权,时效期间为三年,自损害发生之日起计算;但是,在任何情况下时效期间不得超过从造成损害的事故发生之日起六年。

2、《环境保护法》第42条 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起诉讼的时效期间为三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到污染损害时起计算。

4年

《合同法解释

(一)》第7条 技术进出口合同争议当事人的权利受到侵害的事实发生在合同法实施之前,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受到侵害之日起至合同法施行之日超过二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尚未超过二年的,其提起诉讼的时效期间为四年。

5年

《行诉解释》第42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知道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内容的,其起诉期限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计算。对涉及不动产的具体行政行为从作出之日起超过二十年、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从作出之日起超过五年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20年

1、《民法通则》第137条 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但是,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延长诉讼时效期间。

2、《民通意见》第175条第2款 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七条规定的“二十年”诉讼时效期间,可以适用民法通则有关延长的规定,不适用中止、中断的规定。

3、《行诉解释》第42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知道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内容的,其起诉期限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计算。对涉及不动产的具体行政行为从作出之日起超过二十年、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从作出之日起超过五年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篇2:时效总结

1、拘役的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判决执行以前先行羁押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一日。

2、有期徒刑的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判决执行以前先行羁押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一日。

二日

1、管制的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判决执行以前先行羁押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二日。

2、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由公安机关就近执行。

在执行期间,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每月可以回家一天至两天;参加劳动的,可以酌量发给报酬。

一个月

拘役的期限,为一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数罪并罚最高不能超过一年

二个月

拘役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二个月 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一年。

缓刑考验期限,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

三个月

管制的期限,为三个月以上二年以下,数罪并罚最高不能超过三年,拘役最高不能超过一年

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由公安机关执行。

六个月

1、拘役的期限,为一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

2、有期徒刑的期限,为六个月以上十五年以下,死缓、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及数罪并罚不超过20年。

一年

1、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除本法第五十七条规定外,为一年以上五年以下。判处管制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与管制的期限相等,同时执行。

第五十七条 对于被判处死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应当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在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的时候,应当把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改为三年以上十年以下。

2、判决宣告以前一人犯数罪的,除判处死刑和无期徒刑的以外,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但是管制最高不能超过三年,拘役最高不能超过一年,有期徒刑最高不能超过二十年。

如果数罪中有判处附加刑的,附加刑仍须执行。

3、拘役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二个月。

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一年。

缓刑考验期限,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

二年

管制的期限,为三个月以上二年以下

三年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但是按本法规定的最高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

2、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而按本法规定的最低刑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适用本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处罚的除外。

3、在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的时候,应当把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改为三年以上十年以下

4、判决宣告以前一人犯数罪的,除判处死刑和无期徒刑的以外,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但是管制最高不能超过三年,拘役最高不能超过一年,有期徒刑最高不能超过二十年。

如果数罪中有判处附加刑的,附加刑仍须执行

5、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以宣告缓刑。

篇3:振动时效工艺初探

振动时效在国外称之为VSR (Vibratory Stress Relief) 技术, 通过给存在残余应力的构件施加交变循环的动载荷, 在该动载荷的作用下, 构件内部应力发生变化或重新分布, 从而稳定构件尺寸。

本文选取典型金属小零件进行振动时效处理, 通过振动时效前、后残余应力值的比较对振动时效工艺的有效性进行评定, 为振动时效工艺在陕西宝成航空仪表有限责任公司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技术储备。

2 振动时效设备和零件的选取

2.1 振动时效设备的选择

选择何种技术进行振动时效是本课题的关键所在。方案一是选择亚共振技术, 方案二是选择频谱谐波技术。

考虑到频谱谐波技术具有诸多优点, 尤其对处理金属小零件效果明显, 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因此, 选择第二种方案, 用LH2508型领航者振动消除应力专家系统进行振动时效处理。

2.2 零件的选取

航空金属零件具有尺寸小、精度高的特点, 通常在加工、铸造、焊接过程中会产生残余应力。选取典型零件铝环进行振动时效处理, 通过振动时效前后残余应力值的比较来验证振动时效效果, 对振动时效工艺有效性进行评定。

3 试验方案

用X射线衍射法对铝环 (毛坯) 进行振动时效前残余应力测试;接着进行振动时效处理;振动时效后, 再次进行残余应力测试。

4 试验准备

1) 铝环 (毛坯) , 3件;

2) MSF-2MX射线应力测定仪;

LH2508型领航者振动消除应力专家系统。

5 试验过程

5.1 残余应力测试

在测试残余应力前, 依据应力理论, 确定并选取铝环 (毛坯) 零件X射线测试点。在铝环上选取3点, 按照铝环 (1号、2号、3号) 的顺序进行测量。振动时效前铝环的应力测试结果见表1。

5.2 振动时效处理

LH2508型领航者振动消除应力专家系统主要由控制器、激振器和传感器3部分构成。用减振垫将振动平台平稳地支撑起来, 将激振器、试件与振动平台刚性牢固装夹, 连接好控制器外部各连线, 将激振器初始偏心调至40%;一切就序后, 进入主菜单进行频谱分析, 处理时间总计40min。时效过程中对每个频率点振动转速等参数进行监控、测量, 打印出6个频点完整的加速度-时间关系曲线。

1振动时效试验处理曲线图, 如图1所示。图中T表示时间, G表示加速度, GMax表示加速度最大值, GS表示加速度初始值, Ge表示加速度平均值。从曲线图可以看出一个处理周期下处理的5个完整的谐波频率中有一至两个峰值加速度为30m/s2~70m/s2。加速度—时间曲线先上升后下降, 最终变平。符合HB/Z229-93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航天工业部标准。

5.3振动时效后残余应力测试

振动时效处理后, 再次对试件进行残余应力测试。按照铝环 (1号、2号、3号) 的顺序进行残余应力测量, 测试点的位置不变。

6 测试结果分析

铝试件振动时效处理前后残余应力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注:平均值δ= (1号试样测试点应力值+2号试样测试点应力值+3号试样测试点应力值) /3|差值|Max=测试点上各试样应力值与平均值差的绝对值的最大值|差值|Min=测试点上各试样应力值与平均值差的绝对值的最小值

从上表不难看出, 铝环表面残余应力振动时效前后都比较低。根据测试数据计算分析, 3号测试点振动时效后应力平均值变化量最小 (2.3MPa) ;1号测点振动时效后应力的|差值|Max与|差值|Min变化量最小 (1.6 MPa) ;由于测试方法本身的局限性和试样表面残余应力较低, 导致3号试件2号测点的测试数据出现异常, 予以剔除。通过数据比较, 不难看出振动时效后残余应力差值较振动前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证明振动时效后较振动时效前残余应力有所降低, 表明振动时效处理消除、均化了各个测试点残余应力, 达到了时效的预期效果。

7 试验结论

由振动时效试验处理曲线图可以看出振动时效去应力效果明显, 符合HB/Z229-93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航天工业部标准;试验结果分析显示振动时效后试件表面残余应力值均比较小, 其变化比较明显。铝环振动时效后消除残余应力百分率为4.81%。在试件本身残余应力较低的情况下, 获得了此消除应力效果, 说明谐波振动时效是非常有效的, 能够处理固有频率较高的零件, 能够解决金属小零件时效问题。

8 结论

篇4:时效总结

(1.上海海事大学 商船学院, 上海 201306; 2.航泰律师事务所, 上海 200122)

0 引 言

在我国,一般认为诉讼时效也即消灭时效.权利不行使的事实状态,在法定期间内持续存在,即发生权利人丧失权利的法律效果.[1]我国民法理论以“胜诉权消灭”说为通说,立法上也采用诉权消灭主义.简言之,如果权利人超过法定期间行使其请求权,义务人可以其权利请求已过诉讼时效来成功抗辩,权利人因此丧失胜诉权.

诉讼时效制度的本质是通过对权利人权利的行使进行一定程度的限制,从而实现社会经济稳健、均衡发展这一民商法律目的,其法律价值主要是防止权利睡眠,督促权利人及时行使自己的权利;防止证据遗失,便于法院审理案件,能正确及时地处理民事纠纷.诉讼时效制度维护效率价值的前提是以牺牲正义价值为前提的,也就是说,是以有条件地牺牲权利人的利益为代价的.

由此可以看出,时效制度的根本出发点是督促权利人及时行使权利,而决非义务人逃避义务之工具;而诉讼时效中断制度的设计,正是由此目的而产生的.

1 海事诉讼时效中断事由与民事诉讼时效中断事由的区别

由于权利请求一旦过了诉讼时效将发生权利人丧失胜诉权的严重后果,海事诉讼请求的权利人要特别注意海事诉讼时效中断事由的特别规定.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下简称《民法通则》)、《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通则意见》)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新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诉讼时效规定》)都对诉讼时效制度有比较详细的规定,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以下简称《海商法》)对诉讼时效有着特别的规定.[2]

《海商法》作为《民法通则》的特别法,海事诉讼请求应优先适用《海商法》的规定,而不适用《民法通则》等的规定.对此,《民法通则》第一百四十一条作出规定:法律对诉讼时效另有规定的,依照法律规定.而《海商法》规定的诉讼时效的中断与《民法通则》等的规定有着明显区别.

《民法通则》关于诉讼时效的中断规定“诉讼时效因提起诉讼、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通则意见》对诉讼时效的中断进行补充规定,补充债务保证人、代理人及代管人的事项;同时,第一百七十四条还规定权利人向人民调解委员会或者有关单位提出保护民事权利的请求的情形.由此可见,《民法通则》和《通则意见》关于诉讼时效的中断事由主要包括:提起诉讼、提出权利要求和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

《诉讼时效规定》用第十条至第十九条共计10个条文(《诉讼时效规定》总共只有24条)对诉讼时效的中断再次作出详细规定,这些规定基本是对《民法通则》和《通则意见》中规定的提起诉讼、提出权利要求和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这3个中断事由的扩大性解释,而从这种扩大性解释上也可以看出诉讼时效所体现的正义价值优于效率价值的法律价值倾向.[3]

然而,《海商法》对诉讼时效中断有着不同的规定,请求人非以提起诉讼和提交仲裁的方式提出权利要求并不导致海事诉讼时效的中断.《海商法》第二百六十七条规定“时效因请求人提起诉讼、提交仲裁或者被请求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但是,请求人撤回起诉、撤回仲裁或者起诉被裁定驳回的,时效不中断.请求人申请扣船的,时效自申请扣船之日起中断.自中断时起,时效期间重新计算.”由此可见,《海商法》规定的诉讼时效的中断事由主要包括:提起诉讼、提交仲裁、被请求人同意履行义务和请求人申请扣船.

此外,虽然《诉讼时效规定》系依照《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的规定,结合审判实践而制定的,并未明确指出是否适用于海事诉讼时效,因此可以认为,《诉讼时效规定》中对提起诉讼、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等的解释是适用于海事请求的.

2 “提起诉讼”的定义

“提起诉讼”是当事人决定将其与相对方的民事纠纷提交人民法院处理的主动行为,至于人民法院是否受理,则在所不论;“提起诉讼”不以人民法院的最终受理为必要条件,只需当事人单方的提起行为即可构成.《诉讼时效规定》第十二条明确规定“当事人一方向人民法院提交起诉状或者口头起诉的,诉讼时效从提交起诉状或者口头起诉之日起中断”.[4]由此可见,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交起诉状,诉讼时效即中断,至于法院是否受理,则在所不问.

海事诉讼时效因提起诉讼而中断,但如果请求人撤回起诉或者起诉被裁定驳回,那么,诉讼时效不中断.

2.1 被告主体错误,诉讼时效是否中断?

当事人在提起诉讼时,尚未弄清对方当事人的主体资格,以致审理过程中才弄清其所起诉的被告并非义务人或者法院最终审理判定被告对原告的诉求不承担责任.这种情况,诉讼时效是否中断呢?

例如,A船与外轮B船发生碰撞,海事局作出的船舶碰撞事故调查报告中认定的A船和B船的船舶所有人分别为甲公司和乙公司,后甲公司即在诉讼时效内向乙公司提起诉讼.但在诉讼过程中(此时已经是碰撞事故发生2年以后),乙公司即以其不是B船的船舶所有人抗辩,并提交船舶所有权证书和船舶管理合同,证明B船的船舶所有人是丙公司,而乙公司只是B船的船舶管理人(Ship Manager),因此乙公司不应承担碰撞赔偿责任.甲公司再起诉丙公司是否已过诉讼时效?问题的关键是,甲公司对乙公司提起诉讼是否引发时效中断的法律后果?

在此种情况下,可以认为诉讼时效中断.理由如下:(1)诉讼时效制度的目的是为了督促权利人积极行使权利,而不是责任人逃避责任的工具;(2)此种情况下,虽然最终实体判决驳回当事人的诉讼请求,但当事人提起诉讼却是一个事实;(3)《海商法》规定的是起诉被裁定驳回时,时效不中断,而在被告主体错误的情况下,法院要依法判决驳回诉讼请求,而非裁定驳回起诉*李克才,“驳回起诉与驳回诉讼请求的适用”,http://www.dffy.com/faxuejieti/ss/200311/20031116200039.htm..此外,在上述案例中,甲公司也不可撤回对丙公司的起诉,因为撤回起诉,诉讼时效不中断.

2.2 海事请求人撤回起诉,海事诉讼时效不中断

《海商法》第二百六十七条明确规定“请求人撤回起诉的,时效不中断”.而关于“撤回起诉”(以下简称“撤诉”),相关的法律和司法解释又规定按撤诉处理的情况,主要包括:(1)原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按撤诉处理;(2)原告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按撤诉处理;(3)原告应当预交而未预交案件受理费,人民法院应当通知其预交,通知后仍不预交或者申请减、缓、免未获人民法院批准而仍不预交的,裁定按自动撤诉处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一百四十三条..这3种按撤诉处理的情况,是请求人以消极行为撤诉的,法院将裁定按撤诉处理*并非原告申请撤诉,法院就必将裁定准许撤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一条规定:“宣判前,原告申请撤诉的,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裁定.”.而请求人主动向法院申请递交撤诉申请书,则是以积极的行为撤诉,法院将裁定准许撤诉.《海商法》规定的“请求人撤回起诉”并没有明确请求人撤诉的方式,此处“请求人撤回起诉”,按其文义解释,应当包括主动提交撤诉申请书以及法律和司法解释规定的上述3种按撤诉处理的情况.

与海事诉讼时效不同,对于民事诉讼时效,《民法通则》《通则意见》和《诉讼时效规定》并没有对起诉后又撤诉是否导致诉讼时效的中断进行规定.也有观点*参见王太福“也谈起诉后撤诉诉讼时效是否中断”一文,载于中国法院网http://www.chinacourt.org/html/article/200409/21/132213.shtml.认为,起诉后又撤诉可以分为两种情况:(1)原告在起诉后法院尚未将应诉通知书和起诉状副本送达给被告的情况下撤诉,此时不应发生时效中断的效力,因为原告起诉后又撤诉应视为未起诉,按照诉讼法上的“诉的撤回,视同未起诉”的诉讼规则,不发生起诉的效果,自然也就不产生诉讼时效的中断.(2)原告在起诉后法院已将应诉通知书和起诉状副本送达给被告甚至法院已经开庭审理的情况下撤诉,此种情况下的撤诉不能产生时效中断的观点就很值得商榷.这是因为法院向被告送达起诉状副本即发生原告向被告主张权利即提出要求的法律事实,只不过这种要求不是原告直接向被告提出,而是通过法院向被告提出.如果已经通过开庭审理,则是原告在法庭上当面向被告提出要求,这两种提出要求的方式完全符合民法通则第一百四十条规定的第2种中断时效的事由,应当产生诉讼时效中断的法律后果.

从民事诉讼时效的角度看上述观点是成立的(该文件本身也不涉及海事诉讼时效).而且,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四川高院请示长沙铁路天群实业公司贸易部与四川鑫达实业有限公司返还代收贷款一案如何适用法(民)复[1990]3号批复中“诉讼时效期间”问题的复函也是此种观点.虽然《民法通则》《通则意见》和《诉讼时效规定》并没有对起诉后又撤诉是否导致诉讼时效的中断进行规定,但诉讼法上“诉的撤回,视同未起诉”是成立的.因此,对于民事诉讼时效,通常起诉后又撤诉,诉讼时效不中断.[5]然而,原告在起诉后法院已将应诉通知书和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甚至法院已经开庭审理的情况下撤诉(前文提及的3种按撤诉处理的情况即属此类),虽属于未起诉,但却属于“权利人提出权利要求”的情况,从而造成民事诉讼时效中断的法律后果.

然而,对于海事诉讼时效,由于“权利人提出权利要求”不是海事诉讼时效的中断事由,因此起诉后又撤诉的均不产生海事诉讼时效中断的法律后果,而无须考虑法院是否已将应诉通知书和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6]

2.3 与提起诉讼具有同等诉讼时效中断效力的事项

《诉讼时效规定》用3个条文规定与提起诉讼具有同等诉讼时效中断效力的事项,即第十三条到第十五条,这3个条文分别规定向3种不同的机构提起民事请求所产生的中断时效的法律后果.相比《诉讼时效规定》这3条冗长的规定,《海商法》第二百六十七条的规定中只规定“请求人提交仲裁”和“请求人申请扣船”这两种与提起诉讼具有同等诉讼时效中断效力的事项.[7]《诉讼时效规定》中对“提起诉讼”的扩大性解释应当适用于海事诉讼时效.这是因为无法确定《海商法》在规定时效中断的事项时为什么只是规定“请求人提交仲裁”和“请求人申请扣船”,但如果说“请求人提起诉讼”“请求人提交仲裁”和“请求人申请扣船”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的话,三者均是请求人以一种十分正式并具有启动法律程序的方式在积极主张并行使其权利;如果是这样,为什么申请保全其他财产(如查封账户、扣押货物等)就不能发生诉讼时效中断的效力,因为此种行为也是以正式的并具有启动法律程序的方式在行使权利.

3 何谓“被请求人同意履行义务”

《诉讼时效规定》第十六条中对“同意履行义务”作出明确规定:义务人作出分期履行、部分履行、提供担保、请求延期履行、制订清偿债务计划等承诺或者行为的,应当认定为民法通则第一百四十条规定的当事人一方“同意履行义务”.

《海商法》第二百六十七条中也规定“被请求人同意履行义务”,此种规定应当比照《诉讼时效规定》中对“同意履行义务”的解释.海事诉讼中此类常见的争议出现在船舶保险中,那就是保险人是否已经“同意履行义务”,尤其是在船舶发生重大碰撞等事故后:被保险人船舶的修理,被保险人与对方船之间的碰撞损害赔偿纠纷的处理,被保险人与货物托运人或者收货人等之间的货损纠纷.如果被保险人已经设立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基金或者宣布共同海损,此类事情的处理有时会需要较长时间,许多时候会在事故发生后2年内尚未处理结束.所以便产生如下问题:被保险人在船舶发生保险事故后必须在2年内提起诉讼或者仲裁以便保护诉讼时效吗?保险人的何种行为构成法律意义上的“同意履行义务”从而发生诉讼时效中断呢?

但是,“同意履行义务”并非指被请求人同意完全按照请求人的诉讼请求进行履行,而是指被请求人对争议中的合同关系或者其他法律关系下存在义务的一种确认.只有这种理解才更有利于法律纠纷的调解和解决,而不至于增加当事人的诉累.如果说被保险人必须在保险事故发生后2年内提起诉讼以便保护诉讼时效,无疑是增加被保险人的诉累,因为许多时候,很有可能两船的碰撞损害赔偿纠纷的终审判决还没有作出.

有观点[8]认为,对《海商法》所规定的“被请求人同意履行义务”,不应该作机械的理解.保险索赔的理赔程序是以保险合同中相关条款的书面形式予以确定的,保险人接受被保险人提出的保险理赔申请并进入理赔审查程序,是保险人的合同权利,同时也是保险人的一种合同义务.因此,保险人接受理赔就是其履行保险合同下的义务,应当属于“被请求人同意履行义务”的情形,可以构成时效中断.在保险人作出拒赔通知之前,其均处于“同意履行义务”的状态,时效也一直处于中断状态,直到保险人作出拒赔通知时,诉讼时效才重新开始起算.例如有观点认为债务人与债权人就赔偿的有关问题进行协商,也应构成时效中断.[9]

然而,对“被请求人同意履行义务”的理解和适用在各个法院审判实践中的掌握并不一致.在《诉讼时效规定》颁布之前,天津市高级法院曾有一案例,百事昌化学公司(Beston Chemical Corporation)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分公司海上保险合同纠纷上诉案*参见http://shlx.chinalawinfo.com/NewLaw2002/SLC/SLC.asp?Db=fnl&Gid=117459169..法官在该判决中认为“被请求人同意履行义务”应为请求人与被请求人协商赔偿事宜,并就具体赔偿数额达成协议.此中解释是非常严格的,如果按照《诉讼时效规定》中规定,那么“同意赔付合理费用”“同意对受损货物进行索赔工作”和“在有条件限制情况下同意支付法律费用”等显然属于“同意履行义务”,从而导致诉讼时效中断.

此外,在发生重大保险事故后,也存在保险人先行进行部分赔付的情况.[10]实践中,通常称为“保险预赔”,但是实践中也有另外一种情况,例如保险人自称其是“保险预赔”,然而其与保险理赔中保险赔付的相关文件证据基本相同,法院最终认定被保险人已经获得保险赔偿,无权再向第3人索赔损失.那么这种索赔“保险预赔”是否构成“同意履行义务”从而引发诉讼时效中断的法律后果呢?这应当取决于预赔协议中如何约定,如果明确其并非是同意履行保险合同义务和对保险赔偿责任的确认,而只是为了帮助被保险人能尽快恢复生产,那么其预赔行为不应属于“同意履行合同义务”.[11]

4 结束语

综上,海事诉讼时效与民事诉讼时效具有显著的不同,即仅仅是当事一方提出要求并不导致海事诉讼时效的中断.在海事诉讼时效中断的把握上,法院采取较严格的解释.然而,在《民事诉讼时效规定》颁布之后,虽然该规定在列举其所依据的法律规定时没有明确列出《海商法》,但该司法解释体现出在公平与效率两个价值之间对公平价值的偏重.对“提起诉讼”和“同意履行合同义务”等均有明确的解释,这种解释应当适用于海事诉讼时效,以便统一司法实践中对此的解释和适用,更好地维护当事人的正当合法权益,兼顾司法审判的公平与效率.

参考文献:

[1] 梁慧星. 民法总论[M]. 2版.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1: 239-241.

[2] 卫龙球. 民法总论[M]. 2版. 北京: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4: 704-705.

[3] 佟柔. 中国民法学: 民法总则[M]. 北京: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2: 314-315.

[4] 柴发邦. 民事诉讼法学新编[M]. 北京: 法律出版社, 1992: 78-79.

[5] 周士钧. 诉讼时效期间起算及中断事由研究[D].上海: 华东政法大学, 2003: 21-22.

[6] 司玉琢. 海商法[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63-373.

[7] 司玉琢. 海商法专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81-587.

[8] 严凌振. 从一起二审改判案谈海事诉讼中的时效中断[J].中国海商法年刊, 2009: 428-435.

[9] 伍载阳. 货运保险案件中的几个理论与实务问题[J]. 中国海商法协会通讯, 2005(1): 26.

[10] 汪鹏南. 现代海上保险法的理论与实践[M]. 大连: 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 2004: 112-113.

篇5:时效总结

于长义

时效是指权利经过一定期间所产生的变动效果。根据最新民法理论,时效分为可变时效和不变时效,可变时效分为消灭时效、取得时效,不变时效即除斥期间。消灭时效分为实体权消灭主义、诉权消灭主义和抗辩权发生主义。诉权消灭主义分为起诉权消灭主义和胜诉权消灭主义。根据最高院的诉讼时效司法解释,我国的诉讼时效由胜诉权消灭主义转为抗辩权发生主义。

一、诉讼时效

诉讼时效是权利人请求人民法院保护自己民事权利的期限,自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到侵害之日起计算。诉讼时一般为2年,但涉及商品质量不合格、人身损害、寄存保管、租金的,诉讼时效为1年。但诉讼时效从权利实际被侵害之日起最长不超过,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延长诉讼时效期间。

超过诉讼时效起诉的,丧失胜诉权;对方放弃或不主张诉讼时效利益的,实体权利仍将得到法律保护。

工程索赔中,工程款、窝工损失、奖金、利息及违约金、过期赔偿等债权的诉讼时效一般为2年。关于工程质量索赔时效阐述如下。

1、工程质量索赔不适用1年的诉讼时效。因为根据《产品质量法》的规定,建设工程不属于产品质量法规定的产品,而商品是用于交换的产品,因此,建设工程质量不适用商品质量不合格的诉讼时效。

2、工程质量索赔时效一般会超过20年,人民法院可依法延长诉讼时效期间。

A、《建筑法》第六十条第一款规定“建筑物在合理使用寿命内,必须确保地基基础工程和主体结构的质量。”;第二款规定“建筑工程竣工时,屋顶、墙面不得留有渗漏、开裂等质量缺陷;对已发现的质量缺陷,建筑施工企业应当修复”。因此,对于屋顶、墙面及一般质量缺陷的诉讼时效为2年,但对于地基基础工程和主体结构的质量缺陷则为其合理设计寿命。根据《民用建筑设计通则(试行)》,按民用建筑的主体结构确定的建筑耐久年限分为四级:一级耐久年限为1以上,适用于重要的建筑和高层建筑(指10层以上的住宅建筑、总高度超过24米的公共建筑及综合性建筑);二级耐久年限为50――100年,适用于一般建筑;三级耐久年限为25――50年,适用于次要建筑;四级耐久年限为以下,适用于临时性建筑。也就是说,除临时性建筑以外,民用建筑的合理使用寿命最低也应在25年以上,在这个期间内,必须确保建筑物的地基基础和主体工程不发生影响建筑安全使用的质量问题。在建筑物的合理使用寿命期内,因地基基础工程或主体结构质量问题造成安全事故的,有关责任者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B、《建筑法》第八十条规定:“在建筑物的合理使用寿命内,因建筑工程质量不合格受到损害的,有权向责任者要求赔偿。”房产的设计寿命一般为50年,低于住宅的土地出让最长年限70年,但在50年的房屋使用期限内,若发生质量问题而受到损害的有权向责任者索赔,50年的索赔期限一般也会超过20年的索赔时效。

二、索赔时效

根据《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合同示范文本(试行)GF--0216 》通用条款16.2索赔条款,承发包双方互相索赔的时限为30日,过期不索赔对方不再承担任何责任。()该文本相对于此前的通用文本,时间由28天改为30天,更重要的是明确规定了“过期不索赔对方不再承担任何责任的条款。”因此,该30天为除斥期间,过期产生的法律后果是直接丧失了索赔的实体权利,对方不在承担任何责任。即使权利人有权在诉讼时效期间内起诉,但因为实体权利已经丧失,法院不会保护权利人的实体权利。

三、诉讼时效与索赔时效的差别

索赔时效和诉讼时效均是为了促使权利人及时行使权利,维护正常稳定的交易秩序,“法律不保护躺在权利上睡觉的.人”。区别是:诉讼时效是权利人请求人民法院保护自己民事权利的期限,是法定时效,其指向的对象是法院,是权利人寻求法院公权力的保护期限。索赔时效是权利人请求义务人确认和给付债权权利的期限,是约定时效,其指向的对象是义务人而不是法院,是权利人依约定谋求私权保障的期限。索赔时效不是诉讼时效,索赔时效应理解为除斥期间,不是消灭时效,超过索赔时效丧失的是实体权利,义务人的给付将构成不当得利,有权要求返还;超过诉讼时效丧失胜诉权,实体权利不丧失,义务人给付的无权要求返还。权利人有权在超过索赔时效的诉讼时效期限内起诉,但其实体权利得不到法院保护。

篇6:诉讼时效

《民法通则》第135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也就时说,一般情况下,我国法律规定的诉讼时效期间是两年,但也有例外,即适用特殊诉讼时效。我国法律规定的特殊诉讼时效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1.《民法通则》第136条规定了四种适用诉讼时效期间为1年的情形,分别是“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但根据《产品质量法》第45条之规定,如果身体受到伤害是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的适用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以及“寄存财物被丢失或者损毁的”。

2.《环境保护法》第42条规定了适用诉讼时效期间为3年的情形:“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起诉讼的时效期间为三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到污染损害时起计算”。

3.《合同法》第129条规定了适用诉讼时效期间为4年的情形:“因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和技术进出口合同争议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期限为四年,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受到侵害之日起计算”。

篇7:仓储合同诉讼时效

1、合同一般是两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受到侵害之日起计算。

2、合同法第381条的规定,仓储合同是保管人储存存货人交付的仓储物,存货人支付仓储费的合同。

3、提供储存保管服务的一方称为保管人,接受储存保管服务并支付报酬的一方称为存货人。交付保管的货物为仓储物,仓储合同属于保管合同的一种特殊类型。

4、仓储合同主要有以下法律特征

以保管人向他人提供仓储保管服务为合同标的。

保管人以仓库为堆藏保管仓储物的设备。

仓储物必须是动产。

仓储合同的保管人,须是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批准的,依法能从事仓储保管业务的法人或经济组织。

仓储合同是双务有偿合同。双方当事人互负给付义务;一方提供仓储服务、另一方给付报酬和其他费用。

仓储合同是诺成合同、不要式合同。

深圳律师:黄华(12年律师经验)

律师咨询:132,4296,6417(免费)

执业律所:广东蛇口律师事务所(中国首家律所)

篇8:时效取得制度比较研究

时效取得制度, 来源于罗马法。罗马法上的取得时效称usucapio, 来源于usus与capere二词, 前者为使用之意, 后者为取得之意, 即指持续占有使用他人之物, 经过法定期间而取得对该物之所有权。时效取得在十二表法时即已存在, 为市民法上的所有权取得方式, 乃为补救要式移转物所有权移转之形式主义缺陷, 纵转让方式有瑕疵, 亦得因持续占有标的物而取得市民法上的所有权。其时之取得时效, 不动产为使用满2年, 动产为使用满1年, 限于罗马市民使用罗马的土地与要式移转物, 但包括夫权与未经继承的遗产。[1]

及至帝政末期, 商人、手工业者迁徙无定, 常发生利用他人疏忽或远行而侵占其财产, 时效取得制度流弊横生, 其时多有改革, 改使用要件为占有, 不中断地占有2年或1年以完成取得时效, 规定了时效的中断和中止, 中断分自然中断与法定中断, 前者指丧失对物之占有, 后者指原所有人以适当的行为表示其仍在管理其物, 嗣后恢复占有, 时效须重新计算;中止指时效期间因法定原因而停止计算, 嗣后与之前期间合并计算。其时尚有时效的合并, 分占有的继承 (因财产继承) 与占有的合并 (财产让与) 。占有须有合法原因且为善意始得依时效取得。另外, 对于外省人与外国人, 则适用长期时效, 同省为10年, 异省为20年;对于没有合法原因或出于恶意、盗窃或暴力取得占有者, 尚有最长时效之规定, 初为40年, 后改为30年, 一经届满, 法律不再保护原所有人, 以保护经久占有财产者, 但此为原所有人诉权的消灭, 非为占有人对所有权的取得, 当属消灭时效。[2]

至优帝时期, 市民权已普及于全罗马的一般居民, 取得时效之规定得以统一, 为动产3年, 不动产同省10年、外省20年。占有仍以有正当原因及善意为要。善意且其前手非以暴力强占者, 纵无正当原因, 不论动产或不动产, 经30年取得所有权, 受法律特别保护之物, 为40年。[3]

二、英美法上的时效取得

在英美法上, 虽无时效取得一词, 但事实上有时效取得之规定, 即占有他人之物达到法定期间而取得其产权 (title) 。占有性权利 (主要指所有权) 之时效取得, 称逆占有 (adversepossession) , 非占有性权利 (主要指地役权, easement) 之时效取得, 称prescription。

逆占有者, 谓占有他人之财产者, 原所有人不对其行使权力以回复占有达一定的法定期间, 则其不再受原所有人权利之拘束, 而谓其依逆占有取得该财产之产权。此期间于原权利人, 为其权利受起诉期限法 (statuteoflimitations) 限制, 即相当于消灭时效适用的结果。即是说, 原所有人不行使其权利而致消灭时效完成, 导致了占有人取得所有权。可见英美法上之取得时效与消灭时效并不严格区分。通过逆占有取得的产权非为继受取得, 而为消灭之前的产权而创设新产权的原始取得。[4]逆占有以对土地 (不动产) 者为重要, 逆占有人欲取得土地上之产权, 一般来说其占有须满足以下要件:1.客观要件:⑴“公开, 众所周知, 可见的” (“open, notorious, andvisible”) , 即须以典型的所有人对类似财产的用益相类似, 使原所有人得以知之;⑵排他占有 (exclusivepossession) , 即不与原所有人共享其用益, 且非为任何人皆可用益;⑶实际占有 (actualpossession) , 即实际地使用土地 (含租赁于他人) ;[5]⑷持续占有 (continuouspossession) , 即在法定期间须为持续地占有, 但并不要求其于任何时候都实际占据;占有的持续性可因自身放弃占有、原所有人为重新取得占有而进入土地或提起驱逐之诉 (ejectmentaction) 、非所有人的二次逆占有 (但如原逆占有人夺回占有, 可将其之前占有的时间并入其现时占有的时间) 而中断;若后一占有人与前一占有人有关联关系 (如受让或继承其占有利益, 称privity) , 则允许其对前手的占有时间为合并 (tacking) , 将其并入自己的占有时间;[6]2.主观要件:⑴对立占有 (hostilepossession) , 即占有与原所有人的权利不相容, 且未有原所有人之同意;⑵对权利的主张 (claimofright) , 即希望通过逆占有取得财产上的权利, 通常与对立同义, 少数法院则要求占有人为善意相信其有权利[7];3.占有时长须超过法定期间, 在美国, 各州规定不一, 一般要求15年或更长;而如原占有人于法定期间内陷于行为受限情形 (disabilities) , 如年幼、精神病、服刑等, 则期间将得以延长[8]。而对于动产, 亦有逆占有制度的适用, 传统上其与上述不动产之占有要件相同, 然至现代, 则不再采上述规则, 而采发现规则 (discoveryrule) , 即自原所有人知晓或尽合理注意则应该知晓其财产被他人占有及占有人的身份时起, 开始计算逆占有的期间[9]。

地役权之时效取得, 普通法上是基于授权契据遗失的拟制 (fictionoflostgrant) , 即长期占有土地行使地役权者, 拟制其曾有一份所有人授权的契据, 但已遗失。而现代, 美国的法院都拒绝适用此拟制, 而类推适用逆占有情形之起诉期限法, 其要件多同于逆占有, 惟依地役权性质, 不要求排他占有及对立占有。时效取得之地役权因无契据而无法登记, 但仍附着于土地, 故土地的购买者仍受其负担, 其购买时难于查明, 其或可实地探查, 或可要求出卖人作出无时效取得的地役权之担保, 以避免损失。[10]

三、大陆法上的时效取得及与英美法之比较

在大陆法, 起初对取得时效与消灭时效统一规定。至德国民法, 始回复罗马法之精神, 将时效取得专门规定于所有权取得之章。可时效取得者, 主要为所有权, 其他占有性权利准用之。而于地役权, 大陆法上亦有时效取得之适用, 惟限于继续并表现者, 且经登记方取得地役权[11], 而与英美法殊不相同, 在此不赘。此处所称时效取得, 乃就占有性权利 (主要是所有权) 而言。大陆法上时效取得之规定, 与英美法上多有可类比之处, 其规定各国稍有差异。下拟就大陆法诸国之规定各与英美法作一比较:

(一) 适用对象

取得时效于大陆法系诸国 (地区) 均有规定, 可以取得的权利, 罗马法上限于所有权, 后在各国 (地区) 的立法中有所扩展。德国 (其民法典, 下称德民) 、瑞士 (其民法典, 下称瑞民) 扩展到以物或权利之占有为要素的定限物权 (德民只于第937条规定了动产所有权的时效取得, 在规定他物权时对以占有为要素的权利有准用条款, 如第1033条规定了动产用益权。) 日本 (其民法典, 下称日民) 和我国台湾地区 (其民法典, 下称台民) 则规定原则上一般财产均可适用 (都总括地规定所有权以外的财产权的准用:日民第163条, 台民第772条。) [12]当然, 各国 (地区) 对于时效取得的规定主要适用于动产, 而在英美法上, 逆占有制度之适用, 其尤为重要者乃是土地。对于土地, 因为大陆法系国家 (地区) 多强调登记的公信力, 所以多不认可原登记的权利因时效取得而消灭, 如德国只承认登记的时效取得, 即错误登记为土地所有人的人自主占有土地30年的, 且未被异议登记的, 取得所有权, 其他对土地有权占有的登记权利准用 (德民第900条) 。而瑞士和台湾虽有不动产时效取得的规定, 但限于他人未登记的不动产 (台民第769条, 瑞民第662条[13]) , 且此称不动产者, 应主要指建筑物, 因现代社会难有未登记的土地;而德国将建筑物认为是土地的从物, 非独立不动产, 故无此规定。这与逆占有直接消灭登记权利人的权利殊为不同。此外, 日民对不动产, 不问登记与否, 均适用取得时效 (第162条, 未区分动产与不动产, 做相同规定) , 与逆占有制度更为相近。而法国民法典 (下称法民) 将消灭时效和取得时效概规定于最后一编“时效与占有”里, 曰经过时效即可取得财产所有权或者自行免除义务 (第2219条) , 而不似上述其他大陆法国家 (地区) 把消灭时效规定在债编, 而把取得时效规定在物权编。当然这可能与法国法中物权和债权的区分没有那么泾渭分明有关 (在法国, 债之关系成立时所有权即告移转, 无论动产还是不动产, 但未受交付取得公示不得对抗第三人) 。在这种体系下, 不动产的登记制度也未见严格, 不动产亦可时效取得 (第2265, 2266条) 。法民体系下之时效规定, 则更近似英美法。

(二) 占有之要件

英美法上逆占有制度与大陆法上的取得时效, 均以占有为基础。逆占有之要件, 前已述及。取得时效上占有之要件, 查各国 (地区) 民法 (德民第937条;日民第162条;法民第2229条;台民第768~770条) , 其主要有:自主占有 (以所有之意思、以所有人之身份) , 同于逆占有中的对立占有 (hostilepossession) ;和平占有 (德民无此要件) 、公然占有 (德民无, 台民仅在动产要求) , 与逆占有“公开, 众所周知, 可见”的要件大体相当;持续占有 (未必都直接于条文写明, 但都有因丧失占有而使取得时效中断的规定:德民第940条;日民第164条;台民第771条;法民第2243条, 另第2229条谓不断占有) , 同于逆占有的持续性 (continuity) ;占有须经过一定的期间, 与逆占有亦同。另外, 各国 (地区) 也都规定了继受占有的人可以就前手的占有合并主张 (德民第943条;日民第187条;法民第2235条;台民第947条) , 与逆占有制度中的合并相类。可见, 于占有要件之规定上, 二者共通之处颇多。

另外, 德瑞民法, 均以占有人之善意为要件, 即占有人误信己为所有权人[14]。另外, 在日本、台湾和法国, 都有因占有人善意而缩短时效的规定 (日民第162条第2款;台民第770条于动产;法民第2265, 2266条于不动产) 。可见, 大陆法之取得时效制度, 更关注对占有人对物的用益状态的保护, 对原所有人不行使权利的惩罚目的反不显著, 所以对善意占有人之额外偏袒是合乎逻辑的, 规定取得时效为不变期间也是这一旨趣的体现。而逆占有制度, 如前所述, 是基于消灭时效适用后果的特殊规定, 其所关注者, 乃对原权利人不行使权利的惩罚, 故其期间是可变的, 而对占有人的善意与否一般不加考量, 美国有些法院甚至排除善意占有人取得权利 (以其不满足对立占有的要求) [15], 因其对占有人权利的赋予只是基于其经过长时间占有所产生的合理期待, 这与占有的善意与否无涉。

至于占有人取得权利后是否有溯及力的问题, 逆占有取得的权利是可追溯到占有开始时的, 故一旦法定期间完成, 不发生期间的侵权损害赔偿问题, 否则仍将有损前面所说的占有人的期待[16]。在时效取得中, 除日民第144条明定其有溯及力外, 其余各国都未见规定。通说一般认为其无溯及力[17], 故原所有人在丧失所有权后, 仍得就取得时效完成前且尚未罹于消灭时效的侵权行为主张赔偿 (物之用益所生利益) 。此实为占有人与原所有人间利益衡量的问题, 在于各国立法者各自的考量与权衡而已。

(三) 时效取得与物上请求权之消灭时效的关系

前已述及, 英美法上之时效取得, 实为适用消灭时效之效果, 其取得时效与消灭时效并非如罗马法及大部分大陆法国家那样泾渭分明。在法国, 情况也大体如此。如前所述, 其将取得时效与消灭时效统一规定, 即时效的效果或使义务免除, 或取得权利。在法国法, 一般的取得时效须经30年期间, 与消灭时效相同。而对不动产的善意及有正当权利证书 (即转让财产的法律行为) 的占有, 则适用短期时效 (原所有人居住在不动产所在地为10年, 否则为20年) , 动产的善意占有人通过即时取得 (即通常所称善意取得) 而取得所有权 (即所谓瞬间时效) 。[18]由法国法的体系及相关规定可以看出, 其取得时效与消灭时效制度的出发点是一致的, 其逻辑体系与英美法也十分近似。而在以德国法为代表的其他大陆法国家则非如此, 其消灭时效与取得时效分章规定, 时效取得与消灭时效规定之出发点亦不相同, 前已论及。而在这些国家, 则存在这样一个问题:物上请求权是否罹于消灭时效?对于登记之不动产所有权上的物上请求权, 无消灭时效之适用, 已成共识。而于其他种类所有权之物上请求权是否罹于消灭时效, 除德国于民法典中作出了肯定回答外 (德民第197条第1款第1项) , 各国均无明文规定。然权利之行使应有限制, 怠于行使物上请求权亦应承担不利后果, 符合消灭时效之立法旨趣, 我国台湾地区亦通过判例承认物上请求权适用消灭时效[19], 解释上当作此理解。然于物上请求权, 尤其是所有物返还请求权, 如何与时效取得制度衔接, 则不无疑问。于德国, 惟善意占有方有时效取得之适用, 物上请求权适用30年的消灭时效限制, 使恶意占有人对所有人免责, 且依德民第198条规定得转让于第三人而不受追讨, 殊有意义。然于日本等国及我国台湾地区, 恶意占有亦有时效取得之适用, 则物上请求权之消灭时效规定, 于所有物返还请求权而言, 似无意义, 然于其他物上请求权, 尚有消灭时效适用之余地。

四、对我国立法的启示

综上所述, 尽管在制度设计上有所差异, 各国立法无不在其民法典或财产法体系中肯定了非物权人得经由取得时效而取得物权, 而我国却至今尚未有时效取得之规定。

对于我国民法引入时效取得制度的呼声, 由来已久。[20]然而直至物权法出台, 时效取得仍未纳入我国民法体系。这可能是出于立法者对此项制度适用的结果产生的疑虑, 即可能会鼓励不法者对他人之物进行私占、侵夺, 有悖于我国的社会公德。对此, 应当认识到, 虽然时效取得制度对原物权人颇为严苛, 也可能与人们的一般认识相背离, 但是确立时效取得制度, 有其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第一, 无权利人长期的公然和平占有他人之物使人们对其有权利产生信赖并与之建立起各种法律关系, 形成一定的秩序, 故许其依时效取得所表见的权利, 以维护平和的秩序;第二, 无权利人对物为长期的用益, 而真正权利人却长期怠于行使权力, 法律保护前者, 更利于社会经济效率;第三, 真实的权利状态可能由于较长时间的经过而变得难于认定, 直接以表现的权利状态来确定权利关系, 更有利于定分止争;第四, 令长期用益他人之物之人最终能取得物上之权利, 更有利于其依其便利对物用益, 令物尽其用。[21]规定时效取得制度, 对于一国的私法体系而言, 是利大于弊的, 这已成为目前的普遍认识。因此, 在当前我国制定民法典这一关键时期, 是将时效取得制度纳入我国民法体系, 并使之与其他制度相匹配的有利时机。

我国对时效取得的制度设计, 可参考上述诸国之立法模式, 或依英美法及法国法将其纳入消灭时效体系, 或依德国法将其另作规定。如选择前者, 则需重新构建我国的时效制度, 以长期时效为原则, 改变我国普通时效仅为2年的现状;如选择后者, 亦应注意取得时效与消灭时效之衔接, 如以善意占有为时效取得之必备要件, 于恶意占有而言, 当另行规定物上请求权之更长期间的消灭时效。无论选择何种模式, 都须注意与其他制度的衔接, 尤其是消灭时效制度, 这就要求我国民法典的制定者在引入取得时效的同时完善其他各项制度, 并使其形成一个互相兼容的有机的整体。如此, 我国方能建立起完善的时效制度, 充分发挥民法对物之效用的促进和保护功能, 亦使我国的民法体系更加丰富和完善, 令民法的社会效用与经济效用更为彰显。

摘要:时效取得制度为民法上一项重要制度, 各国立法均有规定。本文就各国对时效取得的规定为简要的介绍, 以探究其制度构造, 并就英美法与大陆法两大法系间的不同规则及立法理念进行比较, 并对我国将来在民法典中规定时效取得制度提出建议。

关键词:取得时效,英美法,大陆法,消灭时效

参考文献

[1][2][3]周枏.罗马法原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4.344—349, 349—359, 359—360.

[4][16][美]罗杰·H·伯恩哈特、安·M·伯克哈特.不动产[M] (RogerH.Bernhardt&AnnM.Burkhart, RealProperty) .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4.25, 46—47.

[5][6][7][8][9][10][15][美]史蒂文·L·伊曼纽尔.财产法[M] (StevenL.Emanuel, Property) .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3.28—30, 34—36, 30—31, 37—38, 9, 241—245, 31.

[11][12][13][14][17]史尚宽.物权法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236, 70, 75, 75, 81—83.

[18]尹田.法国物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9.242, 252.

[19]王泽鉴.民法总则[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522.

[20《]法学研究》编辑部.新中国民法学研究综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186.—189;刘心稳.中国民法学研究评述[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6.276—279.

上一篇:孩子健康成长家庭教育下一篇:党员自检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