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时效研究论文

2022-04-16

【摘要】世界上每天都有新闻发生,而新闻的切入点和时效性对于新闻的产生是至关重要的。由于每个人的“视角”不同,因此对于同一件事的看法会不同,这样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就会产生不同的切入点。而时效性是决定新闻价值的重要条件,是媒体的一条生命线。因此,对新闻报道的切入点和时效性的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新闻时效研究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新闻时效研究论文 篇1:

新闻传播研究不需“时效性”

一个偶然的机会,与社会学院的同事们在一起研讨新媒体。社会学者们对我们嘴里冒出来的各种新名词诸如“掌上媒体”、“移动终端”、“媒介融合”表示不适应,认为我们有些过于紧跟技术潮流了。对此我们当然可以做出各种辩解,但我以为更为必要的是自我反省,那就是新闻传播的学术研究是否必须像新闻报道一样追求时效性。

新闻传播学的知识生产是相当惊人与迅速的,每一次重大的媒体技术改进或发生受人瞩目的新闻事件,最多不出两个月,新闻传播类的学术期刊上便有了相关“论文”。此后不久,同一类型的论文会涌现一批,不过最多不到半年,该题材便无人问津。然而这却无法改变新闻传播学的现状:它仍然是一门没有学术影响力,缺乏起码的理论积累,不受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关注的学科。这一点发人深省。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日黄花,但新闻的时效性原则是否也必须是新闻传播学术研究的原则?我想答案不言自明。学术研究的起点是问题而不是现象,尽管不少现象中蕴藏着值得研究的问题;而学术研究的最终旨归是理论,对现象的分析、归纳和总结通常离理论仍然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至于那些为三鹿奶粉、瘦肉精等危机事件支招的对策研究,更是缺乏起码的专业意识或职业道德,与学术研究的宗旨背道而驰。

用新闻报道的原则指导学术研究,会导致研究者出现以下三个方面的症候:其一是找不到值得研究的问题,而是沉迷于一堆纷乱的现象中不能自拔;其二是事情还没有搞清楚就胡乱地套用各种似是而非的理论,导致大量的误用和误解,贻笑大方;其三信口开河地给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建议和对策,导致外延无穷大,而内涵为零。长此以往,就会彻底断送研究者的学术前途。

学术研究,不论哪个学科,都有些共性,而这些共性与记者的采写原则恰好相反:

首先,任何学科的研究都需要研究主体的定力,不是被现象牵着鼻子走,更不能仅凭感觉推断,而是要独立而冷静地思考哪些现象具有研究的价值,孕育着可以研究的问题;而哪些现象根本就不是可以研究的问题或是伪问题。

其次,因果关系的探究要分清楚动因与诱因,不能因为现象表面上存在的因果关系,就将诱因等同于动因。不仅要会证实,而且要会证伪,因为只有排除诱因才能找到动因。事物间表面的因果关系通常既构不成规律,也无法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而可能只是一种常识。

最后,只有“立地”才能“顶天”,经验决定理论而非理论决定经验。也就是说,只有在使用各种经验方法对事实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以后,只有在通过哲学思辨揭示了被显在事实遮蔽的隐在事实之后,才可能有更为开阔的理论视野。不加批判地套用既有理论来解释经验,只会束缚研究者的理论创新。

而完成上述这一切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和反复的思考。所以,新闻传播的学术研究要有自己的节奏,通常不能太过“紧跟时代”,也不能太过“紧跟政策”,这些都会让这个学科丧失应有的厚度和深度。我们不谈三网融合,不谈微电影,没人会觉得我们肤浅;而我们大谈微博公共领域,没有人会觉得我们深刻,只会成为其他学科的笑柄。

最近听说,传出《中国社会科学》要开辟新闻传播学专栏的消息后,该杂志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收到了近万篇新闻传播类的论文稿件。结果,没有一篇应景之作被认为有资格送审,更不要说刊载了。编辑部对此的评价是:该学科很不成熟。我想,新闻传播的研究者都该反思一下:是什么导致了这样尴尬的局面?

作者:胡翼青

新闻时效研究论文 篇2:

新闻采访报道的切入点和时效性研究

【摘要】世界上每天都有新闻发生,而新闻的切入点和时效性对于新闻的产生是至关重要的。由于每个人的“视角”不同,因此对于同一件事的看法会不同,这样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就会产生不同的切入点。而时效性是决定新闻价值的重要条件,是媒体的一条生命线。因此,对新闻报道的切入点和时效性的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

【关键词】新闻;采访;报道;切入点;时效性

一、前言

随着当前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传统媒体迎来了全新的任务和发展的机遇。新闻采访报道的切入点和时效性是衡量新闻工作质量的重要性标尺,也是保证新闻生命力的重要所在。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同一事件的看法也会不同,因此,不同的人对同样的一件事就会产生不一样的切人点。而新闻的时效性主要强调的是新闻的新颖性以及新闻能够得到快速的获取和传播。新闻工作者必须在新闻真实性的前提和基础上,追求新闻采访报道的切入点和时效性。

二、新闻报道的切入点

由于每个人的视角是不同的,所以对于同一个新闻事件,同一个新闻人物,有的新闻工作者写出来引人注目,有的记者写出来却是索然无味。这就是不同的视角所表现出来的新闻价值和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效果。这种视角的不同正如宋朝著名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讲的视角选择不同的体现。我们所说的视角也就是新闻中的切入点,这就像一个道路、入口,是人们认识事物、发现事物的始发点,更是记者写新闻的开始,也是记者带领读者认识事物的出发点。由此看来,选取一个好的新闻切入点对于新闻报道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要想写出主题新颖、内容丰富、视角独特的新闻稿件,除了新闻工作者手中要有比较好素材以外,文章本身还应该体现作者独特的新闻报道的切入点和独特的见解以夺取读者的眼球。我们可以把选取新闻角度分为三种,一是按照新闻学中的“接近性”原理,真正做到“三贴近”,从群众的实际生活中去寻找大家所熟知的新闻报道的切入点,让读者感觉到仿佛置身于现场,这就是新闻性场景这种切入的方式常常用“看到”“这里是”“走进”等词语交代在场方位,并因此引导读者进入现场,体会当时。二是要用心去寻找不同的读者的不同的新闻报道角度,抓住客观事物的特点,选取新颖的角度,尽最大努力从群众那里出发去思考问题,用简单的,生动的语言开头去吸引读者,让读者感到亲切的感觉。在新闻报道中,我们要学会把典型化转换为平民化。要学会从普通的生活中去提炼精华,所以这就需要新闻记者把平民的角度当做切入点,突出特点。三是要选取最能揭示物质本质的角度去进行挖掘,避免只从一个角度切入,要做到让文章具有多元化、层次感。可以让读者从多个角度去解读,从而把新闻事件变得有血有肉,具有真实感。一个好的新闻报道总能撞击读者的心灵,它可以让读者从多角度、多方位、不同的侧面去理解与认识新闻事实的本质。

三、提高新闻采访报道时效性的具体措施

新闻采访报道的时效性对于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如此重大的作用,我们需要在尊重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必要采取的措施提高新闻报道的时效性。

1、建设一个高效的管理系统

加强新闻信息采集网的建设与发展,同时还要促进新闻用户事业的发展。一个高效的管理系统可以节省很多的时间,为新闻报道的时效性提供了保障。高效系统的建立是一件复杂的流程,它不仅需要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相互沟通,还需要对新闻事件进行严格的监督与审查。而对于突发事件的新闻,则需要从业人员和新闻媒体及时的赶往事件发生的现场进行采访报道与编播。因此可以说建立一个高效的管理系统是保证新闻时效性的重要条件之一。

2、创新新闻采访报道工作方法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微博、微信等传播平台的出现,传统的新闻媒介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和挑战。新闻采访报道应当在尊重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上,创新新闻工作的方法,贴近群众生活,不断发掘新闻采访报道的深度,切实发挥新闻报道的舆论导向功能。对于同一新闻事件的新闻采访报道,不同的媒体往往因为立场的不同而持有不同的观点。只有在采访报道中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从不同的角度,以新颖、独特的方式对新闻事件进行采访报道,关注读者所关注的重点,避免报道形式重復化、俗套化的情况,才能真正体现出新闻的时效性特点,避免让人感到老生常谈。

3、完善新闻的采编流程

新闻记者的采编能力与效率对新闻报道的时效性是十分重要的,它直接影响了一条新闻的存在价值。一些新闻的采编过程增加了许多的审批环节,这个阶段无疑增加了新闻报道的播出时间,降低了新闻的时效性。大部分地方的新闻采编播的过程都十分的繁琐,其中包括了九个环节。采编、写稿、责编审稿、监制审稿、配音、剪辑、后期制作、监制审片,然后就是新闻的播出。这些个步骤又是相互牵制,缺一不可。但是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媒体的经验,精简发稿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强化部级发稿部门的指挥职能,这样也可以极大地缩短新闻报道的发布时间。因此简化后期制作与合并审稿过程成为了提高新闻报道时效性的关键。

4、设置广泛的新闻采访点

新闻媒体中心常常与新闻事件的发生地点相隔很远,记者接到消息后应尽自己最大的能力第一时间赶往新闻现场。所以做到减短新闻事件到采访开始的这段时间成为了提高新闻报道的时效性的有效手段。新闻媒体可以通过网络的传播快与广的特点进行传播,设置广泛的新闻采访点,是缩短新闻播出时间的有效途径。

5、提高新闻采访报道工作效率

首先,根据报道的标准和要求,在大量的稿件中快速选取具有采访报道价值的稿件并迅速确定采访报道的时间顺序。其次,要提高改稿的效率。对于选取出来的稿件要快速判断是否符合新闻采访报道的标准要求。对于不符合要求的稿件要及时进行修改,保证稿件符合新闻报道的要求。最后,要提高稿件的编排效率。新闻报道并不是将新闻稿件进行简单的堆砌,而是要将不同稿件的新闻点进行合理的编排,根据稿件的内在结构和特点进行巧妙的组合配置,突出稿件的亮点,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图片等完成新闻报道工作。

6、提高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和能力

无论是找准新闻报道的切人点,还是保证新闻采访报道的时效性,都需要新闻工作者良好的素养和能力作为保障。因此,需要不断提高新闻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和新闻素养。因为新闻工作的特殊性,需要从业者接触各方面的知识。因此,新闻工作者需要不断学习各方面的知识,提高在相关方面新闻报道的准确性,保证新闻报道的客观正确。同时,也要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在日常的实践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加强与其他工作者的交流合作,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一方面推动了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对新闻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舆论引导作用,因此,在新闻工作中,需要从业者选取好新闻的切人点,把握好新闻的时效性。好的切人点能够吸引读者的关注,发挥新闻的价值。在遵循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创新新闻工作方法,提高新闻工作效率,提升新闻工作者的能力等措施,提高新闻采访报道的时效性水平,从而切实提升我国的新闻采访报道水平。传媒事业在我国的发展越来越蓬勃,对我国的各项社会事业有舆论监督的作用,新闻的切入点的选取与新闻时效性的把握变得十分的重要。好的切入点会让观众觉得有血有肉,具有现实感。而一条新闻的时效性则可以满足人们对新鲜事物的求知欲望。所以把握好新闻的切入点与时效性是一条新闻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赵宝.新闻采访报道的切入点和时效性研究[J].新闻传播,2014(10).

[2]林志明.提高新闻采访报道时效性的措施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2015(10).

[3]王辅家,刘铁军.提高新闻采访报道时效性的措施[J].科技传播,2014(11).

作者:刘亚杰

新闻时效研究论文 篇3:

互联网对报纸创新发展的启示

摘要:在互联网时代,报纸面临严峻的考验和挑战,也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方面,网络的即时性、无限性、互动性、创意性,对报纸的组织和传播方式造成了冲击;另一方面,网络也给报纸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和传播理念,为报纸提速新闻时效、增强报道感染力、强化与读者的交流互动提供了诸多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互联网报纸即时性无限性互动性创意性

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新闻发言人”,报纸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有人预言“报业的冬天即将来临”;有人戏称报纸将成为“信息时代的恐龙”。然而,“祸”、“福”相依,“危”、“机”伴生。网络在给报纸带来冲击的同时,也给报纸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和传播理念,为报纸提速新闻时效、增强报道感染力、强化与读者的交流互动提供了诸多借鉴和启示。关键是报纸自身如何调整策略、乘势创新求变、让网络为我所用。

网络的即时性,催促报纸进一步提速新闻时效

报纸的新闻时效以日为计。记者追求时效性,标着电头的新闻,历来以“今天”为荣。然而,在网络时代,“今天”却变得多么漫长。网络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有一个24小时滚动刷新的信息平台,新闻时效以分为计,甚至以秒为计,多数网站都设有“滚动新闻”栏目,新闻随时更新,充分体现“即时性”的特点。面对令人惊叹的网络速度,报纸如果继续按部就班开展工作,按原有的程序加工生产新闻产品,将毫无竞争力可言。

网络时代,“逼迫”报纸开展新一轮新闻“提速”。然而“提速”的路径何在?芽

1.深入第一现场,人无我有。新闻永远在现场、永远在第一线。报纸因为出版周期的限制,新闻时效性本来就“先天不足”,如果因此漠视时效的追求,远离新闻第一现场,在网络面前主动“缴械”,只能导致报纸的新闻时效性越来越差。充分利用报纸独有的信息渠道,抢抓独家新闻、抢抓权威信息,当孜孜以求,不可轻言放弃。

2009年1月10日开幕的湖南省政协十届二次会议,决定首次邀请10名普通公民进行旁听。《湖南日报》负责跑政协线的记者在得知信息后,立即对这一独家新闻进行采访,第一时间在报纸上予以公布,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消息见报后,各大网站纷纷进行转载。

2.抢抓“第二落点”,人有我优。就像技术创新有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一样,新闻发现也有原始发现、集成发现和分析挖掘再发现。“原始发现”主要是指“首发取胜”的独家新闻,通常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谁发现在先、发表在先,谁就是胜者。“集成发现”,即对从不同角度采写的原发性新闻进行综合,使之更全面、更丰富,如新闻链接、新闻综合都属此类。“分析挖掘再发现”,即以独特的视角,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新事实、挖掘别人没有挖掘的新内涵,分析别人未能得出的新观点。

记者要努力拼抢独家新闻,但假如一时没抢到也大可不必气馁,抢抓“第二落点”、以独家视角照样可以达到“后发制人”的目的。《湖南日报》荣获第十六届全国省级党报好新闻一等奖的《村干部走进省委常委会》一文,就是抢抓“第二落点”的一次生动实践。

2007年2月28日,湖南省委常委会专题研究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村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会上,省委就强化村组干部素质,提高基层干部待遇出台了多项重大举措。如选拔优秀村干部赴沿海发达省份学习培训;选拔优秀村干部担任乡镇公务员等。由于是多家新闻单位同台竞技,共同报道省委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这一个事件,若不跳出“第一事件”寻找“第二落点”,再怎么做也不可能出彩。记者发现,在当天的省委常委会上,有一个特殊的程序,就是邀请了4位村支部书记参加省委常委会。4位村支书,多年奋斗在基层,对村干部的苦与乐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对如何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更有发言权。常委会上,每人发言时间虽然只有短短10分钟,却得到与会者的阵阵掌声。于是,记者以此为切入点,连夜赶写了《村干部走进省委常委会》的特写稿。由于视角独特,文章见报后达到了一枝独秀的效果。

3.直面热点难点,勇开“第一腔”。如果说第一时间报道事件的来龙去脉只是新闻提速的外在表现,那么,当面临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和社会热点、敏感问题时,报纸在第一时间发出自己的声音、亮出自己的观点,则是更高层面的新闻提速。越是敏感时期,越是关键时刻,越能彰显报纸的权威和公信力。

近年来,湖南接连发生非典、人禽流感等公共卫生事件,凤凰垮桥事件和百年不遇的雨雪冰冻灾害,湘东南先后遭受碧利斯、格美、圣帕等台风袭击,在这一系列自然灾害、突发事件面前,《湖南日报》没有“等等看”、“慢慢游”,而是闻声而动、主动出击,深度介入,在舆论引导上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008年年初,一场历史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肆虐三湘大地,交通阻断、电网垮塌、物价上涨……面对突如其来的冰雪灾害,《湖南日报》立即启动“应急报道对策机制”:在原有采前会、编前会的基础上,每天增加抗冰救灾报道新闻通气会、会商会,传达当天省抗冰救灾指挥部的指示精神,策划当天抗冰救灾报道工作。《湖南日报》按照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围绕“保电”、“通路”、“安民”三条主线,权威发布抗冰救灾最新动态,及时传达党中央、国务院最新关怀,突出报道湖南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和决策部署,热情讴歌抗冰救灾中涌现出来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大篇幅、大手笔、大动作进行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的报道,发出冰天雪地最强音,极大地满足了读者的知情权,起到了稳定人心、坚定信心、鼓舞士气、凝聚人心的重要作用。在抗冰救灾的紧要关头,《湖南日报》每天还刊发一篇本报评论员文章,以主流话语引导社会舆论,为夺取抗冰救灾的胜利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一个月的时间里,《湖南日报》共刊发抗冰救灾文字稿600余篇、新闻照片300多幅,报道投入力量之大、版面数量之多、社会反响之好,在南方遭遇雨雪冰冻灾害省区的党委机关报中首屈一指。

网络的无限性,推动报纸新闻由平面转向立体

网络时代,报纸遭遇的另一个尴尬是新闻的信息量。以前每逢扩版改版,报纸总要提“扩大信息量”。一张大报,一个版通常刊登新闻10至12条,加上短讯集纳一般最多也不会超过20条,即便一天出50个版,也不到千条新闻信息,何况大多数报纸目前还远远达不到这个数。但网络信息容量的无限性决定了它可以容纳海量的信息,像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等新闻网站,每天都有数万条新闻信息滚动。

面对网络信息的无限性,报纸单纯地与网络拼信息总量是不现实的,但就读者感兴趣的题材,在某一领域、某一重大事件上与网络展开“一对一”的局部竞争,则完全可以稳操胜券。关键是,报纸必须改变报道思维、改变报道的组织形式。

传统报纸新闻通常以一事一报的消息为主,对信息的处理局限于核心事件,无暇顾及其他相关信息,缺乏相关资料,报道的历史纵深感不足、社会涉及面偏窄、内容层次感不够。而在网络时代,报纸的新闻报道模式必须由平面转向立体,要围绕读者感兴趣的题材,多角度、多层次予以介绍和分析。既要让读者“知其然”,更要让读者“知其所以然”。

报纸编辑过去在组织稿件时,总强调“短些、短些再短些”,因为文章一短,版面就可以多装几条新闻,以为稿件一多,总有几条会吸引读者的眼球。在网络时代,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报纸编辑不仅要知道删稿件,更要学会“放大稿件”。一张报纸、一个版面,与其“天女散花”般刊登稿件,不如“一枝独秀”,围绕一个热点、一条主打新闻做深做透。

2006年,《湖南日报》在报道湖南省治理商业贿赂专项行动时,为了将这一新闻做深做透,不惜花了一个整版的篇幅。其中,既有《反腐利剑直指商业贿赂》的长篇通讯,宣传开展商业贿赂专项治理的重大意义,又有我国有关反对商业贿赂的法律法规介绍。为增强读者的感性认识,报纸又对近年来湖南省查办的商业贿赂重大案件进行刊载;为方便群众举报,还把省纪委、省检察院、省高级人民法院、省工商局等20多个单位的举报电话在报纸上进行了公布;为便于各级各部门开展工作,报纸又对全省治理商业贿赂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负责人进行了采访,就专项治理三个阶段的重点工作进行了介绍。在一个版里面,把商业贿赂专项治理的重大部署、法理依据、典型案例、举报电话、工作部署作了全面的介绍。第一时间内,将新闻的深度、广度一网打尽,给读者一个立体的而非平面的认识。

网络的互动性,提供“开门办报”新理念

长期以来,报纸属于典型的“主导受众型”媒介,编辑记者在传播链条上占据绝对主动的位置,读者相对处于被动的状态,往往是“我说你听”、“我登什么你看什么”。而网络传播给受众带来更多的选择机会,每个网民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传播者,具有很强的互动性。

网络的互动参与性,为报纸实行开放式办报提供了新的理念。目前,许多报纸在这方面进行了成功的探索。美国《康斯威星州日报》为激发读者对报纸的兴趣,每天定稿前开通网民选用头版稿件的投票系统,读者登录报纸网站,从5条故事素材中选出一条,定为次日的头版内容。这家报纸的编辑坦言:增强互动性是报纸的未来所在。如果想让报纸生存下去,就必须找到一种能与读者取得更好互动的方式。我们可以通过网上论坛了解读者对报纸报道的反馈从而改进工作,可以从网站的热心网民中筛选出志愿者直接参与新闻的采编活动,还可以从网站统计分析系统查看稿件点击数量的变化及规律,使采编工作更有针对性,使报纸与读者的关系更加紧密。

互联网的发展,为报纸的开放互动创造了条件。以往,报纸的互动、读者的参与主要靠写信、电话来实现,而网络的即时性,可以为报纸与读者的互动创造良好的条件。近年来,《湖南日报》在一些重大活动的报道中,都在湖南日报报业集团下属的湖南在线网站为读者搭建了网上交流互动平台。如2005年的省“两会”?穴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雪报道中,首次开办了《网民心声》栏目,将网民对于“两会”的期盼搬上了报纸版面;2006年的全国“两会”报道中,开通了《我为代表捎句话》栏目,在网上将报社驻“两会”的记者名单、联系电话一一公布,网民可以通过记者将自己关心的话题“点对点”地与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交流;2008年的省“两会”报道中,互动更进一步,在网上发出“英雄帖”,公开招募“网民记者”,与报社记者一起跑“两会”,不仅就自己关心的问题采访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在报纸上公布,并且把自己跑“两会”的感受登在了报纸上。

在2008年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报道中,《湖南日报》再次推出《网民热议》专栏,每天一期,吸引广大网民积极参与解放思想大讨论。大多数“热议”言之有物、言之有理,有的还不失大胆和直率。如一位名叫“绿叶芭蕉”的网友说:“邓小平同志说得好,不管白猫黑猫,能抓到耗子就是好猫。这就是解放思想。现在的解放思想,能够提出一个类似的浅显比喻,让老百姓一看就明白什么叫解放思想,解放思想跟自己有什么关系才好。”这些“网言络语”,原汁原味,鲜活生动,没有官话、套话、空话。《网民热议》专栏的开设,既拓宽了报纸的报道范围,又实现了报纸与网络的互动、报纸与读者的互动,也让民意得到了充分的释放。2008年10月29日,中宣部新闻局的《新闻阅评》第566期对此予以充分肯定。

网络的创意性,引领报纸版面“革新”

网络媒体拥有比传统媒体更全面的符号系统,既有文字、图表,也有大量的“感性符号”,如声音、图片、动画等,就连QQ里的文本对话,也有各种各样的表情符号,一声简单的问候,它可以加上一个握手的形象图案。或是沏上一杯清茶,或是附上一个怪异的噘嘴动作,表情惟妙惟肖,极富创意。

报纸完全可以借鉴网络的手法,更加丰富自己的版面语言,尤其是要更加重视“感性符号”的运用。通过标题、字体、字号、图片、色彩、线条、底纹等元素,体现媒体的立场与观点,展示报纸的魅力与美感,从而在创意时代、在这场“视觉盛宴”中保持一席之地。

首先,新闻图片在版面上的地位应不断提高,数量应增多、篇幅应加大,既要满足读者“读”报,也要满足读者“看”报。在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报道中,河南《东方今报》推出百版“汶川大地震影像纪念增刊”——《震·感》,以“汶川地动”、“火线救援”、“生命奇迹”、“真爱永恒”、“重生之路”等五大章节,用近700张第一现场图片,完整收藏了汶川大地震过程中的生命历程和奇迹,连接成一部影像加文字版的地震“史记”。此举对于网络而言,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遗憾的是,目前部分报纸在使用图片时有“滥”和“烂”两种不良倾向:“滥”是指编辑一味追求数量,在版面中随意添加图片,最后使得版面零碎而杂乱,视觉中心不够突出,图片的作用也因此大打折扣;“烂”是指编辑忽视图片质量,只顾视觉冲击或者画面美感,不顾图片本身所要传达的信息,不管是否有新闻价值或是否人为摆拍,都拿来作为版面的点缀,形成“泡沫版面”。因此,编辑在选择新闻图片时必须兼顾“信息量”、“美观度”和“真实性”,达到“一图胜千言”的效果。

其次,版面应更加人性化。网络相比报纸的长处,除了信息量大以外,便捷的链接也是一个重要方面。网络常常先由图片吸引受众视线,再利用链接使其获得深入的信息,这样既发挥了图片在“读图时代”的作用,又为受众节省了时间和精力。现今报纸信息量增加,图片的大量使用又占去了不少版面,因而纷纷走“厚报”路线,原先的4版8版已经十分少见,代之以十几版甚至几十版,繁多的报纸版面更加使得受众无所适从,这就需要借鉴互联网的“链接”模式,设立导读:选择重要的、吸引人的新闻放在头版导读栏中,读者浏览一版便可以大致了解当日新闻,如果感兴趣也可以按照标示迅速定位至新闻所在版面。

与此同时,为方便读者阅读,报纸在排版的时候,应借鉴网络的方法,实行“模块式”排版,把相关的新闻尽可能放在一块儿,让读者一目了然。

激光照排使报纸告别了“铅与火”;计算机采编管理使报纸摆脱了“纸与笔”;新媒体的挑战,必将使报纸跳出“邮与印”的产业链,不断走向新辉煌。

参考文献:

1.吴毓健:《提速、提质、提效——党报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创新路标与路径》,《中国记者》,2008(9)。

2.罗婕、张玉川:《报纸新闻在网络时代的嬗变》,《新闻记者》,2002(3)。

3.吉力马:《报纸,不再仅仅是报纸》,《文汇报》,2006年12月18日。

4.应金泉:《网络时代,报纸如何凸显魅力》,《新闻实践》,2003(12)。

5.高南佳:《网络时代的报纸生存对策》,《传媒观察》,2008(5)。

6.何琦隽:《读图时代报纸版面设计“四化”》,《传媒观察》,2007(6)。

7.赵瑞莹:《从地震报道看传统媒体的创新应对》,《中国记者》,2008(10)。

(作者单位:湖南日报社)

编校:杨彩霞

作者:夏似飞

上一篇:移动电子政务论文下一篇:项目管理制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