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研究性提高教学时效论文

2022-04-29

摘要: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和道德情操的建立具有一定的作用。语文学科性质与特点决定了其所具有对传统文化内涵的包容以及传统文化精神的渗透。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没有足够的兴趣,了解也很少,自身的文化素养也不尽如人意。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研究已成为现今教育人员以及学者思考的重点。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渗透研究性提高教学时效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渗透研究性提高教学时效论文 篇1:

浅谈高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的研究性教学

[摘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基本要求是结合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讲清理论,帮助学生把握基本原理,坚定理想信念。学好这门课对青年学子的成才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文章对“概论”课研究性教学进行了概述,分析了“概论”课研究性教学的特点,介绍了专题讲解、主题发言、课堂讨论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概论”课研究性教学探索的方式。

[关键词]“概论”课;研究性教学;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史月兰,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广西桂林541004

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研究性教学概述

所谓研究性教学,是教师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通过教学过程的研究性,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从而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研究性教学“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性教学与其说它是一种教学方式,不如说是一种教学模式或教学理念,其旨趣在于“教”和“学”的全过程都贯穿着研究性的特征,包括教师研究性的“教”和学生研究性的“学”。研究性教学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强调教师要通过研究性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社会竞争力的目的。研究性教学提倡用“研究”的观点和方法改造传统教学,吸收“研究”具有的探索性、主动性、原创性特点,以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为基本目的。研究性教学将教学进程视为一项课题的研究过程,主张教学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研究性教学特别强调“问题”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强调通过问题来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于学习过程的主线。研究性教学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开发学生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要求学生摆脱对老师的依赖,独立开展研究学习活动。“概论”课联系实际最紧密,课程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基本原理,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概论”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以及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各种深层次矛盾日益显露,各种思潮涌入国内,人们的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这些变化对“概论”课提出了新的挑战,学生们要求吸收各种新鲜知识的愿望更加强烈。因此,“概论”课教学要讲求时效性,要反映社会现实的发展,体现时代特征。研究性教学活动的选择,必须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来生成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概论”课的实效性一直都是该课程建设的重点。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必须始终围绕如何使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内化为自身的品行等问题来展开,并以实效性作为判断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

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研究性教学的特点

1 “概论”课研究性教学是一种互动型教学模式

互动式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教学形式,它立足于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让学生通过互动、交流、合作,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寻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教学活动成为教师、学生、教材、环境之间的多边多向的信息传递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真诚投入是研究性教学展开的基础。师生互动应是全方位的,可以有互动形式的变化、时空的变化、互动内容的变化等等。互动的形式有提问法、讨论法、谈话法、辩论法等等;互动不一定局限在课堂上,可以延伸到课外校外;互动的内容可以是书本知识,也可以是生活中某一现象,也可以是天下大事、时事新闻等。正是在这种互动中,学生在独立思考、互相探讨中发生思想上的大碰撞,最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理性而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概论”研究性教学是一种开放型教学模式

所谓开放型首先指教学内容不局限于教材,而是动态发展的开放系统。实行开放型教学。课堂必须由师生的双向交流才能进入精神的共享和情感的沟通状态。这要切实改变传统的一言堂那种单调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教师要与学生融合在一起,真正成为课堂的灵魂,让课堂活跃的同时不失规范,在快乐的同时不失深刻,进入精神的共享和情感的互动状态。同时还要与外面的世界息息相通,成为向社会开放的信息互动的场所,而课堂上师生、生生彼此之间情感和心灵都是开放的,共同把最好的知识、理论、感受、体会、生活经验、喜悦、成功、对社会与他人的责任、义务、对终极关怀的体悟提供给大家,最终真正使课堂成为知识创新的发源地、思想碰撞的运动场、才情抒发的灵感圈。它的终极目标不是向学生灌输某种确定的知识,而是培养学生以一定的知识积累为基础的开放性问题意识,是要把学生引入对生活、对社会、对国家及至对世界的思考和探究之中;它的实践形式不是“台上教师,台下学生”的传统形式,而是向课堂之外、教材之外的更宽广范围内扩展;它的教学内容是在教材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搜集和整理出的更具有开放性的知识信息。

3 “概论”研究性教学是一种实践型教学模式

实践型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的实践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概论”课的教学要深入到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与自然之境中,让学习者在体验中引起自己的生命感动,在情境中触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判断,从而诱发理论知识体验。它包括探究活动、社会调查、科学考察、社区服务、环境保护、素质教育等内容。实践型教学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它注重学生对实际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尤其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尊重信任学生和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是一个重要的前提。在教学准备中,它要求学生去搜集、占有大量的相关资料和信息;在教学过程中,它要求学生之间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交流和切磋以至争论,从而最终达到对问题的解决。

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研究性教学的探索和应用

1 专题讲解

专题的选择要有针对性:一是针对当前社会的热点、难点、重点和疑点问题;二是针对学生的实际

需要,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学能管用。同时,专题的设计要有讨论性、研究性,能启发学生通过研讨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概论”课的内容十分丰富,从历史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涉及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教材的内容又比较全面,如果对每一章节平均用力,则很难突出重点,学生对所讲授的内容往往印象不深,教学效果也不是很理想。因此,要有所取舍。在兼顾到整门课理论体系的同时,对简单或大家比较熟悉的内容可以一带而过,或者布置给学生课下自学,教师精选专题进行精讲,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进行拓展,把专题讲解的重点内容讲深、讲透、讲活,便于学生加深理解,能够灵活运用,真正达到教学目的。例如,第八章主要讲清怎样评价计划经济体制,为什么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经历10年的过程,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析社会主义初期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和它的两方面的内容;什么是按劳分配,什么是按生产要素分配,为什么要实行这样的分配制度,“先富”与“后富”的关系,防止两极分化;如何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2 主题发言

这种方法就是选择与课程有关的某一热点问题,分成不同的子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分成小组去收集资料,从不同的侧面对该问题进行探讨,最后由小组派代表在课堂上向老师和全班同学进行汇报。汇报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既可以是做成PPT由学生讲解,也可以通过组织辩论的形式来汇报。在教学中安排每个班的班长和学习委员主持分15个小组,每个小组5~6人,每组一个专题,由组长负责分工,组织同学写好提纲,教师同意后,小组成员回去搜集资料、写好自己负责的那部分的讲稿。我们开展的主题发言题目有:经济增长与科学发展观、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就业与失业、社会保障制度、三农问题、世界贸易组织与中国、民生问题等等。

3 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是在课堂情境中,在互动的前提下,参与讨论的所有学生利用可靠的知识,针对某一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行严谨思维的过程,它强调了全员参与与积极思考。课堂讨论并不会自发地进行,它往往需要教师做到: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参与,讨论内容促进学科学习;需要学生做到: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积极倾听并适时反馈,控制自己的发言时间。讨论不应是对现成答案的讨论,而是对社会实践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和研究,寻找解决方案的过程。讨论题目的选取、讨论题目的导入以及问题的设计都要求教师认真思考,精心准备。同学们讨论结束时,由教师对讨论会进行适度总结,回归主题。课堂讨论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学科层面的知识,并运用它们去解决有关问题;另一方面,更深层次的是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感受与体验,观点与见解,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使学生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具备一定的独立判断能力和民主参与意识。课堂讨论围绕上述专题和主题的内容进行。讨论的题目有:如何看待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晚年的思想,怎样正确认识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允许一部分人“先富”不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如何看待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变化等内容。

4 调查研究

研究性教学始于社会实践又回到社会实践,研究的问题从实践中来,在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再将答案带回到实践中去接受检验。因此,研究性教学不是局限于狭义的课堂,而是以整个社会为课堂。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后,围绕课题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到一些典型区域进行调查研究,有利于学生增加对问题的感性认识,扩大思路,提高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考察不能仅仅是实地观察的过程,而应渗透着对现象的思考。调查结束后,形成调查报告,全班交流,组织答辩,对发现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广西师范大学每年要求每位学生围绕当年的主题和调查参考题目回生源地进行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服务活动,并由有关单位填写《社会实践鉴定表》。社科部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各项社会实践活动,老师对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认真的、全面的思想动员,让学生明确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目的、任务和要求。部分教师还直接参与和指导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学生同吃同住。平时任课教师还组织学生参观百色起义、红军突破湘江等实践基地,去兴安黄茅坝、龙胜坳背村、恭城红岩村等示范村基地调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国情民情,提高了思想觉悟和实践能力。

[责任编辑 钟山]

作者:史月兰

渗透研究性提高教学时效论文 篇2: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

摘 要: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和道德情操的建立具有一定的作用。语文学科性质与特点决定了其所具有对传统文化内涵的包容以及传统文化精神的渗透。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没有足够的兴趣,了解也很少,自身的文化素养也不尽如人意。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研究已成为现今教育人员以及学者思考的重点。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渗透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21.029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化,需要传承和不断的颂扬,语文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式,也是一种良好的载体,初中语文也担任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作用。在语文学科当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对于初中生来说有巨大的意义。目前的初中生普遍缺乏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对于传统文化没有深层次的了解,也没有更多的兴趣,所以,就需要教师改进教学方法,用学生可以接受的教学方法,在平时的教学活动当中,通过教学实践,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的文化,让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有更好的学习和应用。

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当中的作用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民族特色,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国家前进的永恒的动力,也是永远不能磨灭的精神追求。中华传统文化是历史遗留的重要的思想品德和艺术瑰宝。语文学科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载体,有非常重大的作用。目前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传统文化的传播已经成了语文学科一项重要的内容。

初中生心理和生理发展还不够成熟,对于很多事物的认识还比较片面,人身观、价值观、世界观也在形成当中,并且还在不断发展。初中语文作为培养学生人为素养和品德教学的一门学科,对于学生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渗透文化当中的时代精神,对于提升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形成正确的三观有着历史性的意义。因此,教育工作者要不断研究初中语文教学当中渗透传统文化这个课题。这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改革教育教学的一种大方向。

二、初中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现状

初中属于九年义务教育的阶段,是非常重要的阶段,必须有足够的知识储备量为以后大打好坚实的基础。所以,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教师也要对其有一定的方向的指导,让学生有一定的计划,参与教学活动当中。当今社会,语文已经展现了无与伦比的重要性,学生学好语文对于别的学科也是有一定的影响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存在着很多的弊端。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教师还沿用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灌输,学生体会不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认为语文学习枯燥无味,而且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也没有更明显的提高,这些都影响了学生对于初中语文学习的兴趣,所以在初中语文渗透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要的。

三、目前初中语文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自身对传统文化教学了解不深,无法建立一个关键的教学计划

在初中语文的日常的教学过程当中,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讲解在课程当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如果在课堂上面教师对于传统的文化的理解和见解不够独到,对于其的理解不够深刻,自然不能找到一种有效的方法去影响学生。讲课的时候,教师也只能根据教参照本宣科,这样更提不起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学生上课时候不能集中精力,甚至课堂上睡倒一大片。有些教师认识不到这样的问题,有时候还出现了很多不利的影响,大量的、连续的灌输式的教学,让学生对于初中语文的学习没有了足够的兴趣。在课堂上,学生和教师之间无法更好地交流,也不能很好地交换意见。因此,教师必须提升个人的素质和修养,提升个人的知识储备量。增强课堂教学的参与性和时效性,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没有创新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当中,教师没有直观的展现传统文化,学生也不能主观的对于传统文化有一定的深层次的了解。现有的教学当中,对于传统文化的渗透仅仅只是一种口号一种宣传,还停留在起步的阶段,实际应用的例子少之又少,学生也不能夠很好地重视起来。用好的教学的方法不仅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也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使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并让学生对语文学习有足够的兴趣,逐渐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加强与教师的沟通与互动,教学效果自然会得到提升。

四、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策略

(一)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接受度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决策者,也是课堂的引导者。在语文学科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该有相当系统的知识储备量,对于新的知识能够展开积极的拓展与探索。教师还应该具备扎实的文字功底和语文素养,才能更好地为学生传播知识,才能给学生答疑解惑,也才能更好地引领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的渗透。教师往往是学生在学校生活当中最崇拜的人,当教师有足够的知识储备量时,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都能对答如流,并还有更多的全面的知识体系,学生自然会对其有钦佩之情,也自然能更好地投入到课堂活动当中。例如,在学习《陋室铭》时,在学生理解文章之时,教师就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古人对于世界观的理解,从而对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写作时的情况有一定的了解。教师应积极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量,多阅读,并为教学准备充足的资料。这样就能让学生及时翻阅、了解,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文章的含义、表面的意思以及深层次的含义,并在教师正确的引领之下,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提高,语文素养也相继提升。

(二)拓展阅读面,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学习传统文化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方面,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提升文化品位,也可以增长见识。语文的学习跟阅读量的多少有很大的关系,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修养可以从提升阅读量开始。在平时的课堂上让学生多多进行阅读,在寒假暑假也为学生布置阅读任务,使他们利用假期的大段时间进行阅读。教师还要为学生寻找适合阅读的文章或者书籍,并让他们做好读书笔记或者读后感。通过阅读书籍,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此外,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扩大阅读的面,提升阅读量,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兴趣,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有积极性。通过阅读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同时通过阅读,学生对于传统文也有了自己的见解。传统文化的内容都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留给后人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丰厚的物质遗产,需要后人不断去学习。让传统文化渗透到初中语文的教学当中,可以有效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同时也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三)找对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要利用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有效的渗透,同时在渗透的过程当中,让学生逐渐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兴趣并形成良好的习惯。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该不断营造良好的班级的学习氛围,渗透传统文化的教学情境。例如,在每周开展的班级读书活动当中,每次活动结束之后,让学生写下心得体会,然后分组讨论,让学生对于学习成功进行讨论,并巩固。这样,学生就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使学生通过这样的形式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教师还要组织学生对传统文化读物进行阅读。经典永远是经久不衰的,通过阅读,对于传统文化才能得到更好的弘扬和发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当中,学生也更容易接受传统文化,从而提高了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四)挖掘教材中传统文化内涵,培养学习情感

在初中语文的教材里,不是只有诗词、文章蕴含着传统文化的内涵,其他的方面也同样蕴含着传统文化的美学价值。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并在教学中尽可能地予以体现。

首先,在每节课的开始之前,教师应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并针对课文的重点设置与传统文化内容相符合的教学的情景。例如,教师在讲述《背影》时,可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的教学设备,播放一些歌颂父爱的音频或者视频,使学生对于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一定的了解,最终体会父爱的伟大。其次,在课堂教学当中,为学生全面展示传统文化的实际内涵,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例如,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大部分都是以单元为一组的教学模式,每个单元都是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但是同一个单元不同的文章蕴含的主题的意思基本都是大同小异。所以,教师在教学当中要熟悉每个单元的主旨,然后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有效熏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教师在讲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文章(包括《阿长与〈山海经〉》《背影》《台阶》《老王》《信客》)时,对于教师来说,应该了解这一章节的内容,明确这章大纲上所要传达的教学主旨 “平凡中的不凡”和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 “爱与美”,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

(五)开展多样性教学活动,拓展学习途径

通过进行各种各样不同的教学方法的尝试,才能有效激發学生学习语文,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和兴趣。因此,学校可以组织一些活动,弘扬传统文化。例如,学校可以组织以“孝道”为主题的班会,以“德孝”文化为主题的系列的讲座,通过学生的具体参与,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通过主题活动,学生有了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也勇于探索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教育实践意义。

五、结语

要在初中语文教学当中渗透传统文化,就要在教学方式和方法还有教学的手段、教学的目标上面有一定的渗透。对此,教师应以初中语文课本为载体,拓宽学生课外的阅读量,利用学生熟悉的日常传统节日和当地的风俗民情,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探究方式,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接受传统文化渗透,运用传统文化精髓来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开阔视野。

参考文献:

[1] 王晓艳.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教育现代化,2017(12).

[2] 姚朝艳.论高中语文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5(2).

[3] 高君英.初中古诗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民族文化[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7).

[4] 张慧.中职语文教学服务学生专业成长的策略探究[J].职教通讯,2016(33).

作者:李玉琴

渗透研究性提高教学时效论文 篇3: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军事理论课 教学途径探索

[摘 要] 新媒体渗透到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中,改变教学观念,创造新型教学环境以及增添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对该课程教学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教学主体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工具的积极作用,培育共享理念、增强团队精神,运用传统教学模式、注重现代教学方法,采用多维考评模式,寻求新媒体视域下的有效教学途径,推动军事理论课的教学实效,实现教学目的。

[关键词] 军事理论课;新媒体;国防教育;影响;途径

高校军事理论课是一门必修课程,围绕国防教育的主轴,培养学生掌握军事理论和技能,强化学生的集体观念和组织纪律性,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怀。这一课程教学当前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态势下,其教学既遭受到挑战,但也存在着转型发展的机遇。因此,探寻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途径,将新媒体应用到军事理论教学中,发挥其教育功能,实现军事育人的教育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与作用。

一 新媒体对军事理论课教学的渗透

新媒体作为新型技术支撑而形成的媒体形态,信息量大、覆盖面广、创新性强、互动传播,在理念、技术和形式等层面有别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深刻渗透到高校课程教学中。作为具有理论性、实践性、技术性和时效性的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汇集着多种新媒体功能,展现出新型的教学理念和模式。

(一)新媒体改变教学观念

新媒体传播不同于传统定点单向、自上而下的模式,改变了原先传递方式和发布信息主体单一化的现象,转变为点对点、点对面、面对面的互动,形成多途径、多向度、多元化的传播模式。首先,这一传播模式促使新媒体使用者在成为军事信息内容接收者的同时,也成为发布者,增添大量的信息传播者与传播内容;其次,这一传播模式促使师生们日益认识到单向灌输教育的片面性与局限性,能在主观和客观上接受互动的教学模式;最后,在这一传播模式中,传播内容、途径方法既有专业素养、科学合理等属性,也存在着缺乏科学性、严谨性、客观性,甚至偏离真实性,或别有用心等因素,导致传播的信息内容参差不齐、鱼龙混杂。面对这种复杂情形,军事理论课教学要求教学主体利用好新媒体,摒弃原先单一滞后、传统守旧的教学观念,充分发挥教学主导者的教师的引导、教导的正面导向作用,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创新学习,倡导共享开放精神,树立具有积极向上、明辨是非、去伪存真的前瞻性教学观念。

(二)新媒体创生新型教学环境

在传统的教学中,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必须定时定点开展教学活动,教学环境受到限制。新媒体突破这一局限,为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开创了新型教学环境。新媒体承载着军事理论大量信息,通过不同的形式,随时随地地传递给教学主体。一方面,新媒体改变定点教学模式,既可以在教室、操场、实验室等场所开展教学活动,也可以借助网络课程、校园文化、媒体网站等形式,在任何一个场合学习交流,有效地拓展学习空间环境;同时,教学主体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在模拟军事实践活动的情景中进一步学习;另一方面,新媒体传播的内容随时传输、更新与变化,超越传统军事理论课教学的定时教学模式,教学主体在任何时间都可以搜索、下载、观摩学习相关教学理论、视频等信息。实际上,由新媒体发挥积极功能而形成的网络体系被运用到军事理论课教学中,信息量大、及时高效、简便快捷、方法多样,有效促使军事理论课教学方式拓展空间维度和延长时间维度,能使师生适时适地的、有所选择的主动学习,在丰富原先军事理论课教学方式和内容的同时,创造出新型的教学平台、教学环境。

(三)新媒体增添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

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引进新媒体模式,改变了原先扁平的思维和单向的模式,开始形成立体、多渠道的路径与方法。一方面,新媒体的应用能增添多种教学方式,有利于提升军事理论课传统教学模式的质量和效果。教师们可引导学生运用新媒体工具接收军事理论课的相关信息,自主学习,同时学以致用,发表正确的理论观点和学习心得、制作具有正面意义的音像视频并公开发布出来,改变单方面受教育、受灌输的学习模式,实现师生之间的多元交流,共同促进。另一方面,情景教学、实物模拟教学等是军事理论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方式,但囿于各种现实条件的制约,教师们在以往的授课过程中,拟采用这些重要教学方式以还原情景、模拟实物是比较困难的,而新媒体自身所具有的独特功能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新媒体能根据教学需要,设计三维空间环境,布置合适的物体,借助色彩、方位、时空结合等手段,模拟出教学需要的场景和实物,融合科学性、可视性、趣味性、学习性等原則,展现在教学课堂上,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和兴趣。

二 新媒体对军事理论课教学的影响

新媒体具有强大的辐射力和创造力,能将丰富的内容和新型的方法渗透到军事理论课程中,一方面充实军事理论课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产生积极影响;另一方面制造出过多良莠不分的内容,容易混淆教学主体的价值判断、割裂理论内涵的连贯性,产生消极影响。

(一)积极影响

军事理论课程运用新媒体开展教学,综合使用图、文、音、像等形式,同时开通网络课程,尽可能使用网络资源,既不断完善军事理论课程建设,又逐渐增强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其一,完善课程建设。军事理论课程建设中,纳入新媒体元素,不断完善教学大纲和教材建设,加强教师的专业理论和技能培训,提高新媒体应用技术水平,创建军事理论网络课程,构建具有军事理论内涵的网络群,广泛传播大量课堂教学、专题报告、音像视频等课程资源,方便教学主体有的放矢的挑选教学内容和模式,满足师生们的专业旨趣、现实需求等。实际上,新媒体在理念、内涵、方式等层面注入了以往教学中不具备的因素,有着紧跟时代、内容丰富、快捷高效、活泼有趣等特征,弥补了传统课堂的不足,完善了军事理论课的课程建设,同时提升了校园文化的活力和影响。

其二,增强教学效果。一方面,教师们采用网络资源,讲解时空跨度大、知识重难点等内容,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借助新媒体技术创设模拟空间与环境,展现具体形式,有效分析理论内涵,将抽象问题形象化;借助新媒体串联热点问题、前沿理论、最新消息等,使用喜闻乐见的语言、流行网络用语等,将枯燥问题趣味化。另一方面,教学主体在开展军事理论网络课程教学中,既可以是讲解辅导、专题讲座等模式,也可以是自学模式,师生之间多向动态交流,形成立体式的教学模式。可见,借助新媒体的教学打破传统模式的局限性,能激发师生之间教与学的热情,启发他们的思维和想象,有利于掌握军事理论的学术前沿和增强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消极影响

新媒体视域下,信息量巨大。军事理论课教学中,如果无原则、无规律的接收和使用相关网络资源,会造成理论积累、认知等方面出现方向不明确、碎片化学习等问题,从而产生消极影响。

其一,学习内容难以精确筛选。当前,人们可以借助新媒体发布军事活动、理论等音像视频、理论分析、事件點评等信息。这些发布者的职业、视域、层次能力水平不同,所发布信息的质量也不相同;甚至由于理念、立场不同,或者为了个人私利,别有用心,发布与主流价值取向不同、违反国家法律规定、虚假信息等内容,导致传播的内容良莠不分。由于新媒体起步晚、发展快、使用频率高、影响力大,再加上固有的技术特征,导致职能部门监管难度大,通过技术层面拦截过滤掉不良信息的成效不明显。众所周知,偏离教学方向、严谨性不足、难以查找到科学数据的支撑、缺乏权威部门的认证等信息,绝不能成为教学内容。因此,教学主体面对着新媒体传播的大量信息内容,要精确筛选有效的教学内容绝非易事。

其二,学习模式容易产生偏差。借助新媒体开展军事理论课教学工作,能激发教学主体的积极性。然而,过分使用新媒体工具,将导致学习目的、学习方法产生偏差与失误。一方面,教学上的本末倒置。新媒体是教学工具,不是教学目的;然而,教学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有时候为了争取更好的教学效果,不断在新媒体工具运用方面下功夫,而忽略在教学内容方面的更新与变革,造成本末倒置,难以真正实现教学目的。另一方面,学习上的碎片化阅读。新媒体传播的内容信息,或者是某个观点,或者是某一方面内容,信息内容不连贯。教学主体由于时间、地点、兴趣、目的等原因,经常学习个别、局部、片段的内容,成为一种碎片化的学习,没有从整体层面了解军事理论课程的综合理论及内在逻辑。这种碎片化学习模式难以掌握系统理论知识,在不尽相同、甚至相互矛盾的内容中会产生模棱两可的立场与理念,无法辨明是非,容易迷失方向。

三 新媒体视域下军事理论课教学途径探寻

新媒体视域下,师生们必须充分运用以往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的科学方法,结合新媒体工具的积极作用,寻求新媒体视域下的教学途径,共同推动军事理论课的教学实效,实现教学目的。

(一)培育共享理念,增强团队精神

开放共享是新媒体重要特征,也是当代教育理念的重要内涵,能够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军事理论课程教学中,军事院校在资源、经验、师资力量等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各所高等院校具有自身的特色和方法;基于此,加强交流合作,增强共享理念势在必行。在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必须加强与军事院校的交流合作,加强高等院校之间的交流,借助新媒体共享教学优质资源和科研前沿信息,汲取不同院校的长处与优点,共同促进军事理论课教学、建设的共同发展。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在教学上的广泛应用,促使教师成员必须明确分工和通力合作,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军事理论课综合着自然地理、历史人文、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知识理论,知识点遍及经济、政治、文化、地理、历史、物理、化学等多个专业领域,通过多媒体表达出来的信息数不胜数。这样一来,仅仅依靠一两个人查阅资料、筛选信息、课程设计与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等,是不可能做到的。基于此,教学团队之间必须增强团队精神,明确分工,同时加强彼此之间信息交流合作,增强共享理念和团队精神,发挥整个团队力量,共同完成军事理论授课任务。

(二)运用传统教学模式,注重现代教学方法

在军事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必须明确方向,秉持科学育人机制理念,运用传统科学教学方法,依据学生年龄、心智等现实状况,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具有层次性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厘清军事理论篇与军事技能篇之间的理论延伸与逻辑关系,阐释“军事理论篇”中关于中国国防、军事思想、战略环境、军事高技术、信息化战争的具体内涵与内在关联,介绍“军事技能篇”中关于条令条例教育与训练、轻武器射击、战术、军事地形学、综合训练等内容,将军事理论体系教导给学生,不断增加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能从整体层面和理论高度把握该课程。

当然,仅仅依靠授课教师在课堂宣讲理论是不够的,教师们必须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方法,借助新媒体开展教学工作。在课堂上,教师可运用网络模拟情景、国内外前沿信息和热点问题、音像视频等手段方法辅助教学;在课后,教师引导学生有所选择的观看、学习、收集新媒体发布的相关内容,积极学习网络课程,在网络课程上自觉主动参与讨论、辩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教师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心态,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制作微视频、发布具有正能量的相关信息,充实军事理论网络课程,增强军事理论课程的影响力,繁荣校园文化。

(三)多维考评模式,注重教学实效

在考核模式上,新媒体改变了原先纸质测验的单一考核模式,采用多维考核模式。一方面,新媒体视域下的考核模式采用网络课程的理论学习动态测验模式:一是重视学生平时与教师课堂互动、疑难问题的提出与解答、平时作业的完成程度等,以此来界定学生的平时成绩;二是通过期末测验以界定学生的测试成绩;然后将平时成绩与测试成绩综合起来,作为学生的理论成绩。另一方面,在了解学生学习军事理论课程的“知”的同时,更需要注重学生的“行”:一是重视学生借助新媒体平台筛选、制作和发布积极向上的教学内容信息,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二是对学生进行实训考核,组织学生开展军事技能比武、借助新媒体开展模拟军事活动竞赛等,注重学生学以致用、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等,以此作为学生实践能力成绩。

在评价模式上,注重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实施课程教学的全程监控。新媒体视域下的军事理论课程建设与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校内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和学生、教学督导组成员、相关领导与专家,还是校外的专业人士,都可以借助新媒体参与评价该课程的建设与教学质量,并根据各种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同时,借助新媒体促使师生之间顺畅互动,从内容、方法、考核、效果等方面进行全程的跟踪与监控,开展合理的教学评价,及时反馈各种信息,不断提高教学实效。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与功能更新,对于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的影响将更加深入与广泛。教学主体一方面遵循军事理论课的教学要求和规律,一方面提高自身使用新媒体的能力,促使军事理论课程在新媒体的辅助下,充分发挥教育功能,实现国防教育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课程教育目的,为国家国防事业培养出优秀人才。(责任编辑:张宏玉)

参考文献

[1]桂万保. 颠覆与重建:新媒体专业的教育理念与课程设置[J]. 现代传播,2015(1):143-145.

[2]徐建军,周永卫.军事理论教学的“翻转课堂”论[J]. 大学教育科学,2016(5):52-56.

[3]陈邓安,胡化安,陈榕.网络环境下军事理论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8):58-60.

作者:吴建英

上一篇:网络选课背景下大学物理论文下一篇:大学生责任扩散效应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