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拓展训练,积淀文化内涵

2024-04-24

课外拓展训练,积淀文化内涵(精选11篇)

篇1:课外拓展训练,积淀文化内涵

作者:樊力

来源:《今日教育》第11期

采取灵活多样的古诗拓展积累的方式,既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使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更深,还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重视诗歌整合,培养阅读兴趣

背诵古诗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使学生有兴趣坚持去诵读,要努力为他们留出古诗文诵读的时间、空间,完善各项措施。可以在古诗拓展训练中注重同主题、同题材、同作者作品的整合。

我们学校专门开辟校本实验课程“美文欣赏”,有计划地安排时间教孩子们鉴赏古诗,每周一首诗,并且积累同类的诗歌。例如学习了《江畔独步寻花》(一),就自然让学生积累《江畔独步寻花》(二);学习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就自然让学生积累另外的送别诗歌《夜雨寄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等。

1.整合同主题。在我们学习的古诗中,有不少的古诗表达的情感主题是相同或相近的。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在拓展时能改变传统“逐首教学”“逐句教学”的模式,整合资源,主题凝聚,学生就能在把握基点中生情。

2.整合同题材。以题材为桥梁,可以带动同题材不同主题的诗歌的学习,比如,在引领学生学习《江雪》后,出示《题秋江独钓图》让学生比较阅读,学生“调动了原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比较阅读中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而且让学生学会了比较,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

又如写 “春之色”的.,如《春晓》与《春夜喜雨》;写“夏之味”的,如《望湖楼醉书》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写“秋之景”的,《山行》与课外拓展训练,积淀文化内涵《山居秋瞑》;写“冬之寂”的,如《江雪》与《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再如写有“水”的,如《望庐山瀑布》《小池》《望洞庭》与《忆江南》等。

3.整合同作者。这样可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也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比如,学习《望庐山瀑布》,带动学生学习李白的其他作品《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学习《春望》,带动另一篇诗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学习。

开辟诵读空间,搭建展示平台

篇2:课外拓展训练,积淀文化内涵

一、积淀

1、引导学生做好美词佳句的积累

每一位老师都知道:积累越厚实,写作就越有基础,文章就能根深叶茂开奇葩。反之,没有积累,则胸无点墨,怎么也不会写不出作文来。因此,要想写出好作文,首先必须要有深厚的积累。但学生需要积累些什么,怎样积累才会对他们的写作有帮助。这是很多老师未必清楚的问题。

笔者通过多年的摸索尝试,发现首先要积累好的词汇、优美的句子、精彩的段落、优秀的文章。为此,我们一方面可充分利用少年时光是人一生中记忆的最佳时期这一特点,指导学生熟读背诵教材中优秀篇章、精彩片断、优美语句,帮助他们积累起终生受用不尽的材料。另一方面,我们可以让学生做自行摘录课外的有价值的内容,如成语典故及名人事例等。值得指出的是,实现写作的成功积累,还必须要注意以下要点:

一、量要大,量的保证,才能带来质的变化。教师要鼓励学生勤记忆勤动笔,将自己发现的东西记在其专为写作积累而准备的本子上。

二、范围要广。为了积累,学生生活视野阅读视野要宽。

三、要长期坚持。一口吃不成胖子,要点点滴滴地积累。

2、引导学生做好圈点批注

背了大量的书,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还未必能写出一手好文章。因为这种积累是静态的罗列、堆积,要真正让这些材料在学生头脑中活化,还得让学生对作品语言以及作品所蕴涵的思想文化反复地去读、去品、去思,要引导学生去圈点、勾画、批注、点评,写心得。虽然,学生一上来做的圈点批注还比较浅薄,比较零碎,但我们要珍视这学生的一鳞半爪,要多鼓励他们,引导他们做更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由此渐进,在感悟中深刻思想,在感悟中升华人格,在感悟中萌发初步的写作能力。

3、引导学生积淀生活

陶行知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因此,光引导学生积淀文本是不够的,还得引领学生体验生活、积淀生活,引领学生在生活中观察、思索,获取鲜活的源头活水。因此当学生产生了

高兴的,愤怒的,悲伤的情绪体验时,我们要及时指导学生养成一种用笔表情达意的习惯,因为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感知:如果细细回顾自己在一些重大变故中的心理状态,那是可以认识到这样一点的:当时的情绪变化、情感起伏是很有层次的,是一个既有量变也有质变的过程。可等到事过境迁,再来回顾那个时候时,层次和过程都模糊或消失了,留下的只是结论,写到作品里也只能是“真高兴”或“真难受”。我们惟有指导学生及时将这些内容写成日记,就不但能帮助学生积累素材,还能增强他们的笔力。

二、训练

1、注重文体训练

近年来话题作文都是文体不限,但我们也知道“文体不限”绝不是不作体裁要求,因此“不限文体”虽然给了我们体式选择的自由,但不同的话题还是要有较为适宜的体例来承载。作为老师,我们还是应将各种常用文体的写法都训练到位,学生文体知识全面了,写作时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才能从中选取自己最拿手且最适合表现此话题的体式,求得最佳发挥。在这一方面,笔者认为,可采用作文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训练形式。如日记、书信、请假条、表扬稿、读书笔记等,当学生丢失了心爱的铅笔盒,教给他写一篇充分感情的“寻物启示”。当学生面临困境而得到他人热情帮助时,鼓励他们制做抒写“谢意卡”,送给帮助过自己的人,以表达真诚的谢意。当自己做错了事,得罪了别人,伤害了友情时,建议他们制做抒写“歉意卡”,表达自己的愧疚,争取别人的谅解,鼓励他们直视自己的缺点,分析自己的不足。当学生对班级建设有许多新的良好的建议时,教给他们写建议书。当学生对干部、同学、老师有意见时,教给他们写意见信„„作文也可以与活动结合起来:新年快到了,鼓励学生为联欢会编写话剧、小品的剧本,也可以设计贺年卡,编写新年祝词;建议每个学生为少先队活动设计活动计划和方案;运动会上,让学生以“小记者”身份写采访稿,写新闻报导。总之,学生惟有在通晓各种文体的基础上,方能择善扬长,展现自己最亮丽的一面。

2、结合学生需求,挖掘潜力,提高效率

有人说,文章是逼出来的,确实有道理。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旺盛时期,知识和能力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同一篇作文,要求学生两节课写完,学生两节课内也只能勉强完成,如果要求在半小时内完成,学生也能写好文章,两者相比,显然,后者效率高,我规定学生必须在23分钟内要当场完成作文初稿,再化3──5分钟复读修改,之后20分钟用正楷誊到作文簿上。经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基本上达到了规定要求。由此可见,学生的写作速度有很大的弹性,加大压力,就会增加弹力度,提高作文效率。

3、激发情感,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我以为,作文除了逼以外,还应能“激”,要善于唤起学生萌动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一次,在报上偶读到这么一则小新闻:大年初五,一位清洁工在整理小区垃圾箱时,发现了一条重约八九斤的大青鱼,这位清洁工闻了闻,没有异

味,就挨家挨户问,结果大家都说自己没扔,清洁工要就拿回家吧。等清洁工回家杀鱼时,更让人吃惊的事发生了:里面居然有10000块钱。我就把把这则新闻读给大家听,大家听了这则新闻,议论纷纷,这时,我就因势利导,要求同学想象一下这鱼是谁家的,谁送的,为什么又会扔掉,知道了里面有钱又会怎样,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学的想象力被激活了,纷纷写出精彩的文章。──这样的训练既引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又锻炼了他们的思维活动,使之更加敏捷、灵活。

三、讲评

1、教师要做好讲评

新课程实施以来,很多教师在作文批改中运用学生自评和相互评价的模式,由学生担任批改作文“主角”,希望通过自我评析,对自己的作品再认识、再创造;同时也通过学生间的相互评析,使他们有机会在比较中转换思维角度,既可以发现别人的长处、短处,也能意识到自己的收获和不足。但毋庸置疑,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这种互阅互评只是完成了作文批改中低层次的工作。笔者以为老师还是要上讲评课,如何才能上好讲评课?首先要能找出本次作文的优缺点,特别是全班同学都存在的问题。好的文章,教师大声朗读,让大家共同品味成功之道。对于学生作文的失败之处,教师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作文显示在投影片上,引导学生重点读教师的“修改痕迹”,从大到句子的选用,小到标点字词的增删调换入手,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的道理,时间一久,学生自然能从中学习到写作的一些基本规律。

2、还要注重作文的重写

作文讲评是为学生指点了思想上的迷津,而作文重写则是在此基础上的质的飞跃。其实,学生对作文中存在的不足、缺陷也有一种“弥补”、“填充”的欲望,因此我们教师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在讲评时要求学生再写一篇或一个片段,以满足学生的这种欲望。那么,是否所有的同学都要求重做呢?答案是否定的。对优秀作文,教师可鼓励学生在原素材基础上再次构思,使学生更深入地悟出写作中“法”;中等及偏下的作文,则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眉批、评语中指出的不足进一步完善,品尝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写作的浓厚兴趣。而且,这样还加大了练笔量。一次作文学生写两次,不是“原地踏步”,而是“阔步向前”,这样的训练无疑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大有裨益。

篇3:训练语言转译积淀数学素养

1.非形式化语言转译———返璞归真

儿童通过掰手指进行简单的加减计算, 用掰手指的方式来确定时间和日期, 用身体的某个部位来表示厘米、分米、米……这些都是一种“非形式化”的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需要这样的过程。事实上, 只有少数优秀学生能够独自跨过数学知识中那些抽象的“门槛”, 顺利地按照形式化的叙述把握数学含义。多数学生则需要借助一些“人文”意境才能够更好地认识数学本质。在课堂教学中, 很多教师都喜欢创设这样的“人文意境”, 借助自然语言的表述进行“非形式化”的教学, 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数学。

比如“23×101-23的简便运算”, 这是一个在乘法分配律的基础上进行拓展的问题。如果学生只注重形式化的结果“ab+ac=a (b+c) ”, 而没有从这个运算规律的人文意境中去理解它的含义和本质, 这个问题就成了一个难题。而教师通过引导, 甚至借助一些具体的实例, 让学生说出“a个b与a个c的和等于a组b垣c的和”, 即将形式化的结 果适度地 “ 非形式化”, 学生就不难看出“101个23去掉一个23”应该怎样转化。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致力于将数学知识从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 体现数学的生活模型, 适度地让学生进行“非形式化”的表达, 这样才有利于揭示知识的数学本质, 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形式化的数学。

2.图象化语言转译———数形结合

我们所说的图象包括几何图形、线段图及一切可以反映数学问题本质的图象。图象语言比较直观和形象, 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建立全局意识, 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 从而为问题的解决提供帮助。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学生缺失语言转译的意识和能力。在常态教学中多运用“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转译意识和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有智慧的眼光和正解的策略, 去发现和抓住进行语言转译的时机, 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语言转译意识和能力的提高, 对学生“形式化”数学体系的建构有很大的帮助。

3.符号化语言转译———化繁为简

数学的世界是一个符号化的世界。数学符号化, 是数学形式化的基础。符号语言以其独有的精确、简约、便于推理和运算的特点, 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有重大的作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能否从自然语言描述的问题中, 发现数学本质, 并用符号、数字进行概括, 是成功解决问题的关键, 也是学生数学素养的表现。

比如有一个这样的几何问题:“一个博士帽的上面是边长为30厘米的正方形, 下面是底面直径为16厘米、高为10厘米的无底无盖的圆柱。制作20顶这样的帽子, 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卡纸?”学生会觉得这类问题数据多, 不容易厘清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从而造成了解题困难。如果学生具备语言转译的意识和能力, 只需将问题的描述符号化:“已知a=30cm, d=16cm, h=10cm, n=20个, 求20× (S正+S侧) 。”这个问题也就不难解决了。实际上, 不仅仅是几何问题, 很多其他的数学实际问题, 都可以利用简单的数学符号进行整理。符号是简约的, 是高度概括的, 是抽象的, 学生在符号化的数学问题中, 更容易找到问题的数学模型。

篇4:拓展课外阅读 丰富文化底蕴

一、多管齐下,创设浓郁的阅读氛围

1.创设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教师在对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情况调查的基础上,召开家长会,改变部分家长的陈旧观念,并取得家长的帮助,保证课外读物有来源,课外阅读有监督。对于有条件的家庭,可提倡亲子阅读,这对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十分重要。

2.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可在教室里张贴读书名言,布置班级读书角。同学之间可交换阅读书籍,提高读物的利用率,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建立“读书小屋”,每周向学生推荐一本好书,营造浓浓的书香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教师以身垂范,与学生共读。阅读可以让我们的文化底蕴渐渐地丰厚起来,思维逐渐地活跃起来。久而久之,我们身上就会带有某种特殊的精神气韵和文化归属感,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与教师共同阅读,不但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也便于教师进行及时引导。

二、讲授一些课外阅读的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尤其要注意课外阅读的学法指导。我从每周的语文课中抽出两节课作为课外阅读讲授课,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课外阅读指导,使他们不仅在教师的指导下会阅读,在课外自己也会阅读。在指导中,我讲授了一些阅读法,如浏览法、泛读法、略读法、精读法等,并设计了一些阅读训练。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先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知识需要,选择阅读内容,然后确定相应的阅读方法。在读课外书籍的同时,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以积累知识。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推进学生进步

良好的读书习惯对于一个人、尤其是青少年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它不仅可以使人获取信息,汲取知识,还可以给人带来自我发现、自我充实的机会,并且可以怡情养性,多了一种丰富生活、享受生活的途径。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我尝试教会学生做文摘卡片,及时不断地把精彩的片段、重要的材料和信息随时摘录下来,指导学生到知识的海洋中去寻宝,以达到拓展课外阅读的目的。此外,我还积极创造让学生口头交流信息的机会,进一步指导他们怎样选择、积累有益的信息,让他们在交流中获取更多的信息。我还鼓励学生多读书勤动笔,既可以在书上做眉批,也可以边读边思考,以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体会、见解,督促学生做到勤动笔、多看书,及时写自己的感受,以促进理解消化,提高表达能力。

四、有机整合,减轻课业负担

1.拓展阅读范围。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现实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人人时时在学语文、用语文。在语文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去感受我国语言文字的美,并结合一些特殊的课文、特殊的节日、特殊的事件等拓展阅读。如学了《林冲棒打洪教头》后,引导学生阅读《水浒传》这一章的原文;学了《三顾茅庐》后,推出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相关章节。3月5日,让学生读《雷锋的故事》;父亲节那天,请学生读朱自清的《背影》……学生手中的《自读课本》教材,文章不但精彩,而且与课文主题紧密相连,教师应充分地利用起来。

2.保证阅读时间。要顺利开展课外阅读,需要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切忌囫囵吞枣地应付课外阅读,否则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教师要控制过多的机械繁琐的语文书面作业,保证学生每天有半小时的自由阅读时间。可将每周的周记改为阅读、与家长交流、填写读书卡等形式;假期作文可改为出一期读书专题小报等……让语文作业变得有趣起来。

五、搭建展示平台,提高读书积极性

为了增强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我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如“我喜爱的名言”交流会,让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并进行评说、欣赏;“名人故事会”,通过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阅读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自办班级“课外阅读报”,刊载论文格式美文佳作,选登优秀读书笔记,学生一有空闲便忙于搜集资料,采稿、写稿,乐此不疲,热情高涨,读写能力得到增强;参加“读书知识竞赛”“红色经典诵读”等各种读书活动,有效促进了学生读书、交流、展示的积极性;根据学生的表现,每月组织评选一次“书香少年”和“明星家长”,并在班级墙报上给予表扬,并颁发奖状,达到鼓励先进、树立榜样、激发学生热情的目的。由于在阅读的每一环节中,我都关注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大多数学生踊跃阅读,积极参加各类活动,他们的作品也开始见诸报端,学习语文的热情更加高涨。

篇5:积淀底蕴 以文化之

南昌大学打造“前湖”文化品牌 繁荣发展大学文化

报送单位:南昌大学

随着高校的发展和内涵建设的不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南昌大学有着良好的办学硬件条件,前湖新校区的建立、学校内涵和品质的提高、和谐校园的营造都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南昌大学通过打造文化品牌,深化学校内涵,积极推进和谐校园建设,不断繁荣和发展大学文化。重点培育了“前湖之风”周末讲坛、“前湖之韵”周末音乐会、“前湖大舞台”周末文艺展演、“前湖诗会”四项文化活动,“前湖之风”周末讲坛活跃了校园学术氛围,“前湖之韵”周末音乐会活跃了校园艺术氛围,“前湖大舞台”周末文艺展演展现了当代大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前湖诗会”繁荣了校园诗歌文化,这四项文化活动在昌大校园里深入人心,学生热衷参与。有了这四项文化活动,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采。学校也通过前湖系列活动,以点带面,推动了品牌文化的全面发展。

目标与思路

南昌大学是江西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的“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坐落在赣江之滨,前湖之畔,这里山水成势,风景秀美。近年来,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坚持先进性,弘扬主旋律,提倡高品位,通过打造文化品牌,深化学校内涵,积极推进和谐校园建设,不断繁荣和发展大学文化。

一、发展文化,高校内涵建设的必然选择

1、高校新校区的建立对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2002年,为了进一步拓展办学空间, 南昌大学开始兴建前湖新校区。新校区的建立, 扩大了学校规模,改善了办学条件。然而,新校区由于没有任何人文背景和文化底蕴,学生难以感受到深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因选址于城郊产生的距离障碍,新校区也难以获得城市高密度信息量,文化氛围不如老校区浓厚。如何在传承老校区的校园文化传统基础上加强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学校面对着一个新的课题。

2、提升大学自身内涵和学生内在品质对高校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学校的发展不能仅仅体现在一流的硬件设施上,更多地要体现在内涵建设上,必须要有为人称道的校园文化。大学的功能不仅是知识、学术的传授,而且是文化、价值观的传承和精神、理想的传递,更是对人综合素质及健全人格的塑造。优秀的校园文化是大学的“软件”,是无形的手,它会按照“程序”锲而不舍地潜移默化着学生,把他们塑造成有用之人。在这一过程

中,文化发展对大学生人格的塑造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是以人为本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发扬, 所以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校园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同样的理论意蕴和思想内涵,在运作过程中同样要以实现学生的生命和个体价值,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本, 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目标。

实施方法与过程

二、立足“前湖”,精心培育品牌文化活动

学校充分认识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意义,从打造品牌文化入手,以“前湖之风”周末讲坛为轴心,重点培育了四项文化活动。

1、“前湖之风”周末讲坛

“前湖之风”周末讲坛是“前湖”文化品牌搭建的第一个平台,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讲坛邀请省内外专家、学者每周六上午九点在前湖校区法学楼报告厅作讲座。演讲主题涉及各种文化、抗震救灾、演讲艺术、心理健康、科普知识、投资理财、就业创业、生态保护、友情与爱情等各个方面。近一年里共举办讲座27场,这些专家学者的演讲,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与蕴涵,闪烁着知识的光芒和智慧的火花。起到了增长知识、开拓视野、启迪心智,创新文化的作用,活跃了校园学术氛围。

2、“前湖之韵”周末音乐会

作为“前湖之风”周末讲坛的姐妹篇,“前湖之韵”周末音乐会坚持“高雅性、鉴赏性、定期性”的原则,力求西洋经典音乐与中华民族音乐的结合,高雅艺术与通俗音乐的结合,不断提高广大师生对高雅艺术的鉴赏能力和音乐素养。每周六晚七点半,在南昌大学专业化的音乐厅,师生们都能欣赏到高水平的音乐会,既有学校师生演出的青年室内乐、民乐、合唱音乐会等,也举办了国际小号大师戴中晖小号专场音乐会、国际钢琴大师封颖钢琴独奏音乐会,活跃了校园艺术氛围。

3、“前湖大舞台”周末文艺展演

“前湖大舞台”周末文艺展演是一项综艺类的选拔活动,包括歌舞表演、小品相声、乐器演奏、戏曲杂技等节目形式,通过海选、周赛、月赛、总决赛层层晋级。无论是专业的、还是非专业的同学,只要想展示自己的才艺都可以来到“前湖大舞台”。节目从编排到演出完全是靠同学们自主创造、自主排演,具有鲜明的群众性和普及性,是一个真正属于大学生自己的舞台,展现了当代大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4、“前湖诗会”

“前湖诗会”为全校师生搭建了一个抒发情怀、感悟心灵、切磋诗艺、以诗会友的平台,诗会按春、夏、秋、冬四季每年举办4期,诗歌体裁既包括古体诗、散文诗,也包括格律体新诗、自由体新诗,诗会通过诗歌来表现自然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融思想性、文学性、艺术性于一体,寓意悠远,繁荣了校园诗歌文化。

学术讲坛、高雅音乐会、文艺展演和诗会都分别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一个点,在单个活动开展中,它能从一个方面使学生受到教育,吸收营养。“前湖”文化品牌将这四种不同的文化活动形式合为一体,让点的效用展现到校园文化面的层次上,多角度让学生感受校园文化的无限魅力,在学校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氛围,单一的文化活动转化为文化大餐,学生吸收的营养也更加全面和丰富。“前湖”品牌文化活动绚丽多姿、特色鲜明,成为南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靓丽风景。

工作成效与经验总结

三、以点带面,推动品牌文化全面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南昌大学通过品牌文化的积极探索,带动整个校园文化建设全面发展,营造了和谐的育人环境。

1、凝心聚力,在和谐校园文化的认识上下功夫。

和谐校园文化是良好教学秩序的保障,是良好育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对和谐校园文化有了清晰的认识,才能更好的发挥其育人功能。

(1)结合中心组学习谈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校党委在中心组学习扩大会议上专题谈校园文化建设,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进行深入交流,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学校始终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校园文化,确保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在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期间,“前湖之风”周末讲坛及时邀请了从四川归来的学校附属医院抗震救灾医疗队队员来讲述抗震救灾的故事,感动和震撼着每一名听众。

(2)结合学生专业学习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南昌大学是一所综合性的大学,“前湖之风”周末讲坛的讲座内容安排不局限于人文学科,也有理工科、医学方面的专题。“前湖大舞台”周末文艺展演、“前湖之韵”周末音乐会是艺术学院学生专业实践的好场所。“前湖诗会”也吸引了人文学院学生的积极参与。“前湖”文化活动很好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有了“前湖”文化活动后,学校的学习风气更加浓厚。

(3)结合学生素质教育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在“前湖之风”周末讲坛感受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在“前湖之韵”周末音乐会得到艺术的熏陶,在“前湖大舞台”周末文艺展演和“前湖诗会”充分施展才能,各项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近三年来,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奖励达488项,其中国家级124项,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一等奖,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平面类、广播类一等奖,第十一届“外研社杯”全国英语辩论赛一等奖,“中录杯”中国国际民族器乐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艺术比赛小品类一等奖等好成绩。

2、创新管理,在健全文化体制机制上下功夫。

和谐校园文化需要建设更需要科学的管理,实现管理和建设相统一,“前湖”品牌文化活动由学校多个部门共同参与,但在整个校园文化建设中能步伐协调,在育人功能上各有侧重,取决于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形成了党委宣传部顶层设计、宏观管理,其他部门分工合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1)学校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了校园文化管理相关内容,加强了总体规划,对包括“前湖”文化活动在内的各项校园文化活动进行科学部署。校园文化建设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根据学校创建高水平新型综合性大学的需要,努力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

(2)从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四个方面统筹规划,推动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四个方面的建设各有侧重,结合学校实际都有丰富的内涵,四个方面的建设又和谐统一,统一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旗帜下,做到重点推进,协调发展。

(3)成立了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和校园文化建设专家委员会。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统一规划、组织、协调校园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办公室设在党委宣传部,将任务细化分解到学校有关部门,并抓好贯彻落实。校园文化建设专家委员会由校内外专家组成,负责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方案的论证、评审等工作。

3、打造精品,在巩固文化阵地上下功夫。

校园文化活动成为精品才更有自身的影响力和公众认可度,为了使校园文化建设出成效,学校切实发挥校园文化阵地的作用,把“前湖”文化活动打造成文化精品。

(1)每一项活动在举办初期就注重品牌的打造。充分利用学生组织建立了各自的运作体系,设计了特色鲜明的标识系统,固定时间和地点开展活动,全方位地向学生开放。

(2)每一项活动都注重学生的参与,重视跟学生的互动。“前湖之风”周末讲坛每期主讲人都有半小时时间回答听众的提问,“前湖之韵”周末音乐会在演出过程中会邀请专业老师

进行作品讲解,“前湖大舞台”周末文艺展演、“前湖诗会”本身就是学生自我展示的平台,每场都会安排专家进行现场点评。

(3)每一项校园文化活动都设立了精品网站。通过网络文字、图片、视频等全方位展示活动动态,开通网上论坛让学生进一步交流思想、排疑解惑。同时,网站上还开辟了各种知识性栏目,在“前湖之韵”周末音乐会网站上你可以了解到各种音乐常识,登陆“前湖诗会”网站你将会对诗歌有更全面的认识。

4、丰富载体,在文化产品的设计和制作上下功夫。

为了使前湖系列活动不局限于现场观众的感受,学校精心组织了文化产品的设计和制作,发挥文化传播的功能,生产出具有强烈吸引力和感染力,真正称得上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致的文化产品。

(1)做好了校园文化书籍的出版工作。启动了校园文化系列丛书的编写工作,“前湖之风”周末讲坛编辑出版了《前湖之风》书稿第一辑和第二辑,除此之外,进一步带动了学校展现江西历史文化传统的《赣文化通典》,记录校园点滴生活的《香樟花又开》,以及校领导对学校改革发展所作的《前湖之畔的思考》等一批校园文化书籍的创作,成为校园文化产品中的亮点。

(2)做好了音像制品的出版工作。将“前湖之风”周末讲坛、“前湖之韵”周末音乐会、“前湖大舞台”周末文艺展演、“前湖诗会”不同类型的现场全程录像,在网上以视频形式播出,并制作精品曲目的DVD来延长活动的时效性和扩大活动的受益面。

(3)做好了其它文化产品的设计和制作。为了推进校园文化工作,学校先后围绕“前湖”文化活动制作了挂历、台历、贺卡、书签等文化产品,在产品设计上体现思想性和艺术性,在服务师生、方便师生的同时也做好了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宣传。

5、构筑高地,在引领区域和社会文化上下功夫。

文化引领是大学的重要功能之一,前湖文化活动带动了校园其它活动的开展,也使学校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不断引领区域和社会文化,使学校校园成为区域和社会的首善之区、师生员工的精神家园。

(1)大力营造浓郁的学术创新氛围。“前湖之风”周末讲坛的繁荣带动了学校“青蓝论坛”、“智库讲坛”、“学术沙龙”等活动的蓬勃开展,学校积极推进文化积累和理论创新,尚学之风日趋浓厚。在学校的讲坛上,经常可以看见外校的学生及南昌各行各业的群众,他们也是来感受南昌大学的学术气息。学校吸引了不同层次的学术会议在这里召开,大力促进了国际、国内、省内和社区文化交流,成为区域文化发展的中心。

(2)进一步提高文化实践力,倡导文明风尚。欣赏过“前湖之韵”周末音乐会的人或多或少对参加音乐会礼仪有所了解,人们从入场卷和入口的提示牌上都能看到这些信息。“前湖诗会”的诗歌是同学们自己创作的,在字里行间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学业的追求、对社会的感恩。前湖系列文化活动通过广大师生员工自觉主动地践行和谐的文化理念,带动社会的文明进步,成为引领社会文化发展的动力。

篇6:走进历史,感受文化的积淀

翻开我国的历史长卷,就像是桂林山水连绵不断,又像是敦煌莫高窟的图案灿烂无比,历史,记载了我国从盘古开天地到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的诞生,再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政府的灭亡;历史,记录着国家发展的足迹,留下一抹永不逝去的记忆。历史的波涛在人们心中翻涌,历史的天空仍在人们心中澄清,渐渐析出湛蓝,从而成了一片蓝色的天空。

我们一起走进初中班的历史课堂,看那一页澎湃的历史留下的足印。初中班的历史课主要是由同学自己做主题演讲,今天的主角是Troy(沈含昊),他的演讲主题是:宋元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Troy自己收集了大量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做成PPT向大家展示,通过他的讲解和老师的补充,大家对这一时期的历史有了充分的了解。

篇7:校园文化积淀与创新

——XXX校长在2012年新学期教职工大会上讲话时说。

以企业定

向班为实验班,逐步探索企业文化与班级文化相结合的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的新模式,形成具有学校特有的班风、学风、教风的校园文化。

——XXX校长在2012年新学期教职工大会上讲话时说。

倡议全校师生人人参与、主动关注、积极工作、责无旁贷,全力以赴支持和参与招生宣传工作,学生教育工作,形成一种联动机制和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氛围,真正体现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XXX校长在2012年新学期教职工大会上讲话时说。

教师的爱,尤其是班主任的爱,是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是激励学生奋进的催化剂,是师生之间达到心理相融的接触点,也是班主任的教育机智、教育才能的“血”和“肉”。

——XXX校长在2012年班主任经验交流会上说。

带班一任,平安三年。

——党委书记XXX在强调校园安全的重要性时说。

先就业,后择业,重创业,成事业。

——党委书记XXX在给学生做就业指导时说。

处处是课堂、事事是教材、时时能育人。

——XXX副校长在谈学生教育工作时说。

规范教育紧跟,这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首要条件。

——XXX副校长在指导班主任工作时说。

在管理中要做到:智慧管理、文化管理、细节管理、用心管理,实现由管向教转变,把以“教学为中心”转变为“以教育为中心”。

——XX副校长在谈学管工作的思路时说。

大智者治事,小智者治人,中智者治法,睿智者治文化。

——XX副校长在谈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教育和管理中的重要意义时说。

搞好学校招生工作,必须搞好就业工作,搞好就业工作,必须搞好就业指导工作。

——XX副校长在谈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时说。

以校园文化建设来引领班级文化建设,以班级文化建设来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XX副校长在指导校园文化建设时说。

力争使各个班级有书声、有歌声、有笑声。以此来改变学生的生活习惯、生活态度,引导学生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管理自己,学会克制自己,学会与人交往,学会适应环境。

——XX副校长就如何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提出“三声”教育。

坚持“四育人”、“三个一切”、“三贴近”的原则,为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努力。

——2012年学生管理的目标。

积极行动起来,为创建安全、文明、和谐的绿色校园而努力。

——2012年学生管理的目标和校园文化建设口号。

严格管理、科学管理、规范管理、细节管理。

——2012年学生管理的总体目标要求。

文化引领、层级管理、由管向教、双主模式、团队意识。

——2011年学生管理的总体目标要求。

文化引领要拓展提升;层级管理要注重实效;由管向教要因材施教;双主模式要研究学生;团队合作要提高认识。重点工作有突破,教育引导有创新,整体素养有提升,本职工作出亮点。

——2010年学生管理的总体目标要求。

文化引领凸显特色;层级管理规范科学;由管向教德育为先;双主模式关注细节;团队合作提升队伍。

——2012年学生管理的总体目标要求。

文化引领,拓宽思路,搭建平台,砺炼品格,综合发展。

——学校团委确立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

阳光自信、勤奋感恩。

——某班级确立的班训。

提高自身修养,成就职业梦想,坚持砺炼自我,走向辉煌人生。

——在团学工作之窗栏中的标语。

我用最响亮的口号迎接朝阳,我用最积极的心态走进课堂。

——倡导学生养成阳光心态,快乐成长。

有理想、勤学习、善思考、强技能、能敬业,讲诚信、明是非、知礼仪、懂感恩、守孝道。

——2012年学生科工作要点中提出引导学生深刻认识职校生的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教育好一个学生,成就一个梦想,幸福一个家庭。

——学生科倡

导全体班主任树立神圣职责意识。

把心理疏导、批评教育、行为引领、参与比照、比前想后、涉及未来、联系家长、家教结合等多种方式和手段综合应用到学管工作中去,提高管理和教育的效率。

——学生科在引导班主任工作方式方法时强调。

从您满怀信心和希望把孩子送入我校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开始共同分享、分担孩子们成长路上的成功、喜悦、挫折、忧伤。

——2011年学生科在致家长的一封公开信中说。

养德、开智、砺技、健心、怡美。

——2011年团学工作之窗主题。

学习,做人,服务,提高。

——校团委提出如何做一名优秀团学干部的八字方针。

拓宽思路、依托专业、锻炼素质、铺设平台。

篇8:课外拓展训练,积淀文化内涵

1 学校体育的文化认可

在中国古代教育中, 体育的人文地位与作用被长期忽视。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就明确地带有对教育的双重价值标准, 他曾说:“筋骨之力不如仁义之力荣也。”这表明古代儒家思想只注意到了体育的实际功用, 而没有看到体育的社会价值。我国封建社会史上的儒生也以“业精于勤而荒于嬉”作为人生求取功名的座右铭。由此可见, 在我国传统文化和教育中, 体育一直被视为“行伍”之列, 人们对学校体育的文化认可以及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所起的作用认识尚且不足, 这对学校体育的发展和实施带来了极其消极的影响。

作为文化现象的体育, 是人们在身体运动中, 实现自我潜能、创造美善、增进身心完善的运动过程, 其本身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体育运动也许是更好的学习模式。” (《学习的革命》) 美国体育教育家艾斯纳也从本质主义的观点出发, 提出体育教育是人类文化和身体运动极特殊的一方面。由此看出, 体育教育不仅是体质发展的必要条件, 而且也是德育和智育发展的重要条件。“体育运动作为教育与文化的一个基本方面, 培养每个人作为与社会完全结合的成员所应具备的能力、意志力、和自律能力。” (《联合国体育宪章》) 体育应不仅仅“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活动提供强健的肌肉和有氧运动, 同样可以提供竞赛、社交活动、体能自测、探险和良好的情绪。体育给人们带来了更多选择和展示个人才能的机会” (于尔根·帕尔姆《运动全球化的第二次浪潮》) 体育为人类健康发展, 在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合格人才及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样, 课余体育训练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培养人的过程中也具备着上述的文化价值和育人功能。

2 竞技体育的文化认可

20世纪80年代末, 随着“冷战”的结束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竞技体育成为体育文化中最具影响的一部分。于尔根?帕尔姆曾说过:“在奥运会的促进下, 体育使整个世界第一次融成一个大家庭。”竞技体育无疑是世界主体体育文化, 在体育领域中占据着最高层次, 并一直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竞技体育之所以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因为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青少年学生在全面、正确认识竞技体育的功能与意义的基础上, 接受运动训练、系统的体验体育运动对人类的综合作用于影响, 在运动中铸造自我, 不断的迎接科学运动训练对人类身心所带来的适应性挑战, 最终会欣喜的体会到, 科学运动训练的过程就是运动对人的新价值的形成过程, 而这种运动性积累是其他任何社会教育活动所不可代替的, 具有一种培育人的特殊含义。

当今我国盛行的各种竞技体育活动大部分来源于西方近代的竞技体育活动, 是因为历史上长期的封建文化从本质上与竞技体育所提倡的价值观念相悖而行, 制约着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新中国体育的发展, 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和文化背景, 中国的竞技体育始终与民族的命运、民族的解放、振兴事业保持着天然的血肉般的关系。也正是这种带有政治、民族色彩的竞技体育价值, 使竞技体育的文化价值及其教育功能一直未引起教育界和家庭的重视, 也使包裹着浓重竞技体育外衣的课余训练的功能和价值长期以来一直未被人们所认识。

从文化发展的角度上看, 人类就是用自己创造的文化优化和发展自身。在有广大学生参与的班级竞赛、校运会、乃至一般的课外活动中, 得到胜利后浸透着汗水的笑脸比几个奥运会冠军的“名利”重要的多, 胜利使人看到了自己的价值, 失利也会激起人们继续努力的意志和决心, 二者对人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3 课余体育训练的文化认可及地位

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 加强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工作, 国家体委和国家教委曾联合颁布了《关于开展课余训练, 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的通知, 明确指出:“目前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 还有很大差距, 必须坚持普及和提高相结合的方针, 采取有力措施, 使体育运动不断向新的广度和高度发展”, “通过正确的课余训练, 不仅造就大批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化科学素质的体育人才, 而且能有效的推动教育方针贯彻执行”。国务院还在1990年批准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第四章中, 也对课余体育训练和竞赛做了明确的指示和规定。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第20条也明确规定:“学校应当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 开展课余训练和体育竞赛”。由此不难看出, 课余训练时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任务的基本途径之一。《规划》还指出:“课余体育训练的根本目的, 在于提高民族素质, 多出人才, 出好人才, 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在贯彻教育方针, 使全体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各方面得到发展的同时, 积极开展课余体育训练, 努力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科学文化知识合格, 并具有较高运动技术才能的优秀人才。”

与体育课相比, 课余训练是针对少数人的教育形式, 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而进行的专才教育, 它遵循的是教育和运动训练的双重规律, 虽然它与其他专业教育在各自的具体目标、方法手段、对象、教育内容、科学依据不相同, 但从广义教育的含义来看, 二者同属教育范畴, 都是同一个全面教育问题。它在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在由少数人的竞技带动多数人的参与等方面的教育作用是独特的, 是其他教育形式难以实现的。

4 小结

我国是一个体育大国, 有着众多的体育人口, 体育是人类社会多元文化家庭中的一员, 已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上逐步达成了共识, 课余训练是学校体育中最具活力的一部分, 也是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重要结合点, 探讨课余训练的文化认可, 使得人们在思想和观念上更进一步明确和认识到课余体育训练的重要性, 对发展和提高我国学校体育事业发展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杨铁黎, 宋尽贤.关于我国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5.

[2]宋继新.竞技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9.

[3]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5.

篇9:积淀训练评改

关键词:农村中学 作文教学作文能力

农村中学条件相对简陋,课外读物较少,学生受学习环境的影响,知识面窄,不善表达,导致学生作文大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话说不清,句子不通顺,无法确切表达自己的意思。要想找到一两篇文通意顺、情感丰富、表达生动的文章,那更是难上加难。字里行间极难看出学生写作的冲动和激情。如何使学生能够热爱写作,能够语言流畅地表达出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呢?

一、创设情境,精心“命题”,激发学生写作冲动

我们知道,人只有在激动了、痛苦了、愤怒了、快乐了之后,才会有情感表达的冲动。上海特级教师于漪认为:“热情是一种强有力的情感,它影响乃至决定人的思想言行。胸中写作热情似火烧,就会产生一吐为快的冲动感。”

激发写作热情,启发情感体验,其途径不一而论。作文训练中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一定的作文情境。可以结合学校生活、班集体生活中有价值的内容展开,也可以结合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众人关注的热点,引导学生去思考、感受,从而产生“一吐为快”的冲动,激发写作激情。老师因势利导,精心命题,让作文要求与学生生活经验、思想感受结合起来,使学生可以在活动、事情的进行中作文,在思想、灵魂的撞击下作文。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写作的冲动和热情,为学生作文提供了鲜活的“生活之源”,将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作文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又能与作文训练要求相结合,使作文教学各个环节“活”起来。

二、引导学生深入生活,积累素材,学会思考

陶行知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新课标也明确提出: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因此,作文教学光从文本上指导学生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引领学生深入生活,观察生活,并在生活中学会思考,“捕捉事物的特征”。“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的素材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思考。中学生由于过重的课业负担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其对生活的关注较少,认识容易片面肤浅,对生活中的“美”缺少体验,更缺少“发现”,作文时往往觉得无事可写,无话可说,不知道要表达什么思想,老师要指导学生善于积累素材,提炼主题,养成表情达意的习惯。这样,作文时就会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思想感情可表达。

三、训练学生遣词造句,学会表达

农村学生受生活环境和语言习惯的影响,书面表达能力一般较差。因此,加强遣词造句、表达成文的训练尤其重要。

1.引导学生做好词汇积累

每一位老师都知道:积累越厚实,写作就越有基础,文章就能根深叶茂开奇葩。反之,没有积累,则胸无点墨,是写不出文章来的。因此,要想写出好作文,首先必须要有一定的词汇积累。老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记忆力极强的优势,指导学生一方面熟读背诵教材中优秀篇章、精彩片断,大量吸收优美语句;另一方面自行摘录生活中有价值的语言内容,如成语谚语俗语等,帮助他们积累起终生受用不尽的语言材料。教师要鼓励学生勤记忆勤动笔,将有用的东西记在本子上,要长期坚持。一口吃不成胖子,要点点滴滴地积累。

2.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思考

学生背了大量的书,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还未必能写出一手好文章。因为这种积累是静态的罗列、堆积,要真正让这些材料在学生头脑中活化,还得让学生对作品语言以及作品所蕴涵的思想反复地去品、去思。要引导学生学会去圈点、批注、点评。虽然,学生开始做的圈点批注还比较浅薄,比较零碎,但我们要珍视学生的这些一鳞半爪,要多鼓励他们,引导他们做进一步的思考。让他们由此渐进,在感悟中深化思想,在感悟中升华人格,在感悟中萌发初步的写作思维能力。

3.对学生进行文体训练

近年来话题作文都是文体不限,但我们也知道“文体不限”绝不是不作体裁要求,因此“不限文体”虽然给了我们体式选择的自由,但不同的话题还是要有较为适宜的体例来承载。作为老师,我们还是应将各种常用文体的写法都训练到位,学生文体知识全面了,写作时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才能从中选取自己最拿手且最适合表现此话题的体式,求得最佳发挥。在这一方面,可采用作文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训练形式。如日记、书信、请假条、表扬稿、读书笔记等,当学生丢失了心爱的铅笔盒,教给他写一篇“寻物启示”。当学生面临困境得到他人热情帮助时,鼓励他们写“感谢信”,送给帮助过自己的人,以表达真诚的谢意。当自己做错了事,得罪了别人,伤害了友情时,建议他们制作书写“歉意卡”,表达自己的愧疚,争取别人的谅解。当学生对班级建设有许多新的好的建议时,教给他们写建议书。当学生对干部、同学、老师有意见时,教给他们写意见信。作文也可以与活动结合起来:新年快到了,鼓励学生为联欢会编写话剧、小品的剧本,也可以设计贺年卡,编写新年祝词;逢组织活动,布置学生为少先队、共青团组织设计活动计划和方案;运动会上,让学生以“小记者”身份写采访稿,写新闻报导。总之,学生惟有在通晓各种文体的基础上,方能择善扬长,展现自己最亮丽的一面。

四、及时组织评改,培养学生评改作文能力

在作文评改问题上不少人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他们认为作文评改的主体是教师,精批细改每一篇学生作文是语文教师的职责。殊不知这样做既加重了中学语文教师的批改负担,限制了学生作文数量,同时学生从中收效甚微。另一方面忽视了对学生作文修改能力的培养,直接制约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中学生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享受沟通见解。因而我们切不可越俎代庖,大包大揽,而是要教会学生方法,让学生学会自己评改作文。常用的方法是组织学生互评、互改或自评、自改作文,老师总结点评。这样再三训练,学生评改作文的能力很快就会提高。

总之,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目前还是一个弱项,需要我们的不断探索。教师要求学生写出好作文,首先自己要以身作则,经常利用课余时间练笔,写好下水作文,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平时要利用各种机会,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写作热情,比如举行各种作文竞赛,组织学生投稿等。

参考文献:

1.余应源.《语文教育学》.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7月

2.刘德斌.《中学作文教学研究》.《作文教材编写的创新与发展》.《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4年第9期和第10期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下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4.丁锦锋.《刍议中学作文教学的流程》 武汉: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2006、11

5.马冬冰.《如何通过作文评批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篇10:积淀百年文化彰显教育特色

-----宏文校校园文化建设专题片解说词

这是一方红色的土地,这是一片成长栋梁的沃土,这是一个创造未来的摇篮。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王维舟将军为了传播马列主义真理,创办了被誉为“红色摇篮”的宣汉县清溪宏文学校。

近几年来,宏文人以“承王老风范,传红军精神”为己任,着力推进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校园文化建设。以其优美的校园环境、活跃的艺术氛围、深厚的文化底蕴、完美的管理制度、和谐的人际关系铸就了宏文校这所百年历史名校今天的荣光!

一、环境篇

以优美的环境育人,是学校一贯的办学理念。近几年间,学校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学校多方筹措资金,对省级重点文物“工”字楼进行了整体修葺,新建了教学综合大楼、标准的学生公寓、现代化的学生食堂以及浴室。在硬化校园场地的基础上,有计划地进行绿化、净化、美化、亮化工作。校园内四季皆绿色,三季有花香。漫步校园,绿树环抱,怡人心醉。绿叶氤氲,苗圃茁壮。借助学校“红色”的优势,宏文人精心打造校园文化。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流淌出朗朗书声,莘莘学子在这里寻寻觅觅,积蓄前进的力量。洋溢着花木芳香的学校花园里,同学们在学习、切磋,在宽阔的运动场上展现的是师生生龙活虎的身姿。校园的每一角落都是一个美的所在,都是一个教育的潜在课堂!

倘佯在这优美的校园,我们最直接感受到的就是宏文校浓浓的革命历史传统与与时俱进的现代气息交融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文化篇

宏文学校,作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着极其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寓意“面向工农,兴学育才”的 “工”字楼,是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每一块墙砖上凸显的“宏文校”三个字,清楚地向人们昭示着宏文校光荣的革命历史。在这里,还诞生了川东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清溪共产主义小组。宏文校是“共产主义的讲坛”,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不可或缺的巨大贡献。数代宏文人为宏文校今天的发展殚精竭虑、潜心经营,同时总结提炼出了具有鲜明的红军文化特色的“承王老风范,传红军精神”的宏文文化精髓,并归纳出了以“爱国立校,格物修身,敬业奉献,勤奋拼搏”为核心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深厚的历史文化、红军文化底蕴,让宏文校成为 1

川东红色旅游线上的一重要景点,是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活化石。近年来,中央、省、市、县电视台多次前来宏文校取景、踩点。

三、艺术篇

以艺术教育为特色引领学校的发展,是宏文人一直为之追求和奋斗的目标。

特色就是卓越。一所有魅力有生命力的学校不仅应该做到全面育人,更要不懈地去探索特色强校的发展之路。学校在抓好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挖掘学生的潜能,注重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在加强课堂教学的同时,加强对学生进行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的课外实践活动。使每一个学生在学好文化基础知识的同时,掌握一门艺术特长,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一个健康、全面、和谐、快乐、发展的空间,使孩子们都拥有成功的希望。自0四年起,学校每年都要举办一届由全校师生参与的为期一周的校园文化艺术、田径运动会等活动,为全体师生创设一个人人参与、个个实践的发展平台,锻炼了能力和体力,提高了素质;同时,成立体育、书画等多种形式的课外兴趣小组,配置必要的设备,安排专职教师定期辅导,培养并发展学生的特长与爱好,促使学生自主发展。

四.管理篇

以人为本,是学校管理者与师生的情感纽带。坚持管理立校必须以领导示范、人文关怀、民主管理为基础,努力在工作中让师生感受到在成长上的关注,物质上的关心,心理上的关怀。

领导身先士卒起表率,以人格魅力鼓舞人。“群众看干部”,这已经成了约定俗成的道理。学校有一支锐意进取、刻苦务实、求真团结的领导班子,班子成员爱岗敬业、求精务实、廉洁自律,要求职工做到的,领导都是率先做到。

实施民主管理,以主人翁精神凝聚人心。学校的管理不是“卡、压”,要走科学、规范、民主之路,要营造一种美好、信任、关怀、理解的和谐健康氛围,才能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让每个教工愉快工作。学校充分发挥党组织和教代会的民主监督职能,在学校重大问题上,集体讨论,民主决策。学校开设了“校长信箱”,广纳良言,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学校还建立校务公开制度,成立了学校监审组,全面监督学校经费的使用,每期期末对学校账目进行审查,将审查结果在教职工大会上公布,真正做到“阳光”理财。

五、人际篇

要想教职员工能够集中精力于教育教学,学校一定要知其需,知其想,解决他们在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让他们幸福舒心地生活。学校考虑到一些从外地调来的新教师刚开始的陌生与不习惯心理,学校主要领导与他们谈心,后勤处积极主动的为他们提供食宿的方便;每学年安排一次教职工全面体检,事虽小,但教师享受的是来自学校的关怀,得到的是健康;并且学校事无巨细,处处想职工所想,急职工所急,教师家里的红白喜事或是急难险处,学校都会组织教职工前往,一束鲜花,一声祝福,一箱水果,几句安慰„„无不让教师充分感受到学校集体的温暖。学校还经常组织开展教职工卡拉OK赛、篮球赛、职工登山和教职工书画比赛等活动,以此为平台,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了解,增进友谊,加强团结。现在,学校上下呈现出一派政通人和的祥和气氛。

六、硕果篇

通过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学校的办学条件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素质教育硕果累累。学校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校的艺体教育,尤其是阳光体育工程的成果在整个达州市位居同类学校前列。学校连续10年蝉联县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先进单位”。近年来,又先后获得了“达州市文明单位”、“达州市九年一贯制示范学校”、“宣汉县绿色示范学校”。学校是宣汉县德育窗口学校、县艺体教育特色学校。

七、展望篇

篇11:课外拓展训练,积淀文化内涵

济南市历城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吕学强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也是师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这种独特的学校文化具有较强的延伸性、教育性,在学校的发展中可发挥无可比拟的功效,她强大的生命力要靠全体师生细心关注、呵护才能成长、壮大。

济南市历城第二职业中专建校于1971年,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山东省“双证互通”试点学校,市、区城乡就业培训基地,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学校。近年来,学校秉承 “厚德强技,自强不息” 校训,坚持“以就业教育为支点,为学生终身能力发展报务”办学理念,着力积淀和爱文化底蕴,建构“和”为根基,“爱”为灵魂的“自强”文化体系,弘扬学校精神,打造校园外显文化,培育校园文化“软环境”,营造“和、乐、爱” 育人环境与氛围,提升学校文化层次及品位,彰显学校的职业化、企业化教育特色,努力为师生创设一个优美舒适的自然环境,一个健康温馨的心理环境,一个和谐向上的工作、学习环境,打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使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一、集全体师生之智慧,构建校园文化建设目标体系

文化是学校的“软实力”,是学校全体师生员工的价值取向和共同追求,更是创建学校特色的“根”与“魂”,校园文化的内涵应源自师生,又作用于师生,通过营造文化氛围提升学校凝聚力和向心力。为此,学校利用2008年的教代会,向全体师生广泛征集校园文化建设意见建议,初步形成了校园文化建设议案,并由教代会表决通过;于2009年初,学校成立由师生参与的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制定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学校的文化定位,即以特色铸就品牌,以文化涵养校园,以应用成就技能。同时,初步形成了学校文化建设目标规划,并分三个阶段逐步实施。

第一阶段主要目标任务是:按照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结合职业学校特点,本着突出特色、因形就势、整体统一的原则,重点突出校道文化的总起地位,加强“厚德园”等特殊园区的教育渗透功能,显现石文化功能,用文化线索贯穿各楼宇

建筑,强化教学楼大厅的审美和功能性,打造体现现代企业文化特征的文化墙,建设师生的生活文化圈,让校园每一道景观都体现独特的教育内涵,既体现学校文化特色,又能在修身、为学等方面不断提升师生素养,从而保证学校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同时,初步建构校园文化建设内涵理论体系(办学理念、办学目标、校风、校训、教风、学风等),并确定学校特色项目,完善制度文化建设,规范办学行为,初步实现学校管理规范化。实施时间为1年。

第二阶段主要目标任务是:根据方案实施状况,本着有机统一、承前启后原则,重点打造以楼宇内部、班级、走廊、宿舍、实训车间等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突出科技广场的点睛地位,加强校门口的品牌传播功能,基本完成显性文化建设任务,提升师生对学校文化建设内涵体系的认同度,采取得力措施确保特色项目出特色,学校人文文化氛围初现,师生凝聚力、向心力明显提升,实现学校管理由规范化向精细化方向的转变。实施时间为2—3年。

第三阶段的主要目标任务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思想等成熟明晰,实现校园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的成功融合,营造浓厚的人文化办学氛围,打造学校特色办学品牌,社会竞争力、影响力明显增强。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划目标,既体现了全体师生的整体意愿,又有利于学校工作的有的放矢,保证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有条不紊进行。

二、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打造校园文化特色品牌

1.初步形成校园文化建设体系。结合我校实际,校园文化建设定位于人文文化建设,其发展目标是发展人性、完善人格,由此形成校园文化建设的一条主线、三个支撑。以“和为根基、爱为灵魂”为校园文化发展主线,体现学校管理以人为本、人文管理,倡导平等的师生关系、融洽的同事关系,从而构建和乐、和睦、和爱、和谐的教育大家庭;以校训“厚德强技、自强不息”(源自《易经》“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为支撑,构建自强教育机制;以办学理念为支撑,着力抓好以技能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十项重点工作(办学理念为“以就业教育为支点,为学生终身能力发展服务”,既体现职业教育体制的独特性,又体现了学校育人体制的多极性);以特色学校创建为支撑,实现“乐教、善教、宜教、多教”教风与“乐学、善学、宜学、多学”学风的充分融合。

2.以规范管理提升文化品位。按照校园文化建设方案及年初财务预算,先后投资实施了楼宇粉刷工程、校园绿化亮化工程、管理死角整治工程等物质文化建设工程,着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在建设物质文化的同时,注重发挥外显文化的熏陶作用,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如1号教学楼命名为弘文楼,取自韩愈“文以载道,以道弘文”,意为弘扬、传播优秀文化;2号教学楼命名为弘毅楼,取自《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警示学生要有坚定的意志力和刻苦努力的精神;学校广场命名为行健广场,取自“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契合校训“厚德强技、自强不息”等。把校园环境作为“第二支教师队伍”来建设,校园景点设置力求丰富内涵,寓意深刻,让一草一木都能说话,一砖一瓦皆可育人,从而发挥独特的教育功能。

3.以人文管理塑造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只有对师生的思想产生作用才是真正的文化。一是坚持学习反思与创新实践相统一,逐步转变教师观念,如学校坚持周五教师集体学习制度、课后反思交流制度,每两个月一篇教学论文制度、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定期谈心制度等,营造天天学习、共同成长的人际氛围;二是坚持以人为本与制度管理相结合,注重制度文化建设,重新修订制度,以制度管理人、以准则约束人,同时关注教师身心健康,出台人文管理制度,如教师每天下午4:30之后的阳光运动制度,特殊教工每天晚到早退半小时制度,允许教师特殊天气迟到早退制度,鼓励教师参加学生社团共同活动等,使教职工身心愉悦、轻松工作;三是坚持换位思考与校务公开相结合,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扩大教职工对学校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定期召开教师代表会议通报学校重点工作,定期征集教师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建议,以真心换诚心,营造融校园、学园、乐园、家园为一园的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宽松、友善、互助的人际氛围,使广大师生产生在学校工作、学习的自豪感和团体归属感。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学校教师精神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学校凝聚力和感召力得到提升。

4.以内涵提升打造学校特色。校园特色会形成文化,校园文化中包含特色文化。2009年,学校根据教代会特色学校创建议题,着力实施了与校训“厚德强技”契合 的特色项目。

(1)以强化德育实效为重点的“四心育人特色”项目(厚德)。一是德育管理“耐心”。在面对特殊群体时,应做到冷静分析,不急不燥,学会“对学生微笑、与学生交谈、教学生求知、帮学生明理(学习辨别真善美)、给学生机会”,着重提高班主任的责任意识、管理意识、服务意识,与学生心贴心、面对面,交流情感,心灵沟通。二是德育机制“精心”。实施分层德育工作机制。总体原则是起点低、坡度小,其目标是“知、励、创”。“知”即在低年级学生中实施行为养成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励”即在中年级学生中实施感恩教育、励志教育;“创”即在高年级学生中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就业创业教育。目前,学校已开展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活动月”“文明礼貌月”“法治教育月”等活动。三是德育方法“爱心”。尝试“成功教育”,启动了“校园满天星”特色活动,以发现学生闪光点,培养学生闪光点,成就学生闪光点,让学生尝试成功,找回自尊、树立自信,从而使学生语言更规范一点、行动更准则一点、技能更强化一点、学习更主动一点、生活更快乐一点、人生更自信一点,点对点的要求,能够容易激励学生进取,使他们完全可转化为合格人才。目前,学校还通过开辟“校园满天星”活动橱窗,网站设活动专栏,修建校园明星大道,送明星喜报到学生家等一系列举措,增强活动实效,凝炼活动品质,使校园满天星活动制度化、常态化。2010年上半年,学校评选出校园明星、技能金星、才艺金星、礼仪金星等共200余名。校园满天星活动的开展,为广大同学树立了学习楷模,增强了全体师生的认知感、归属感和幸福感,树立了以“强德、强技、强能”为核心的“自强”文化价值观,学校以“和为根基,爱为灵魂”的校园文化精髓得到充分体现,学校的育人特色在教师“乐教、善教、宜教、多教”、学生“乐学、善学、宜学、多学”的良好氛围中逐步形成,学校成了让全体师生感到幸福快乐的家园。四是德育工作“恒心”。实行二十四小时全方位无空档管理,班级实行专职班主任亲情化管理,通过校园信箱、网站留言等途径,关注学生提出的每一条信息、留言、意见,并及时予以回复,给每一个学生以心灵释放。德育管理工作的系列化、课程化、亲情化、生活化,使学生的精神风貌发生了较大变化,“学生名片”的自然影响力越来越广。

(2)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滚动式教学法”教改特色项目。学校坚持教学质量是办学的生命线,强化学生技能是关键。一是启动“名师建设”工程,优化师资水平。以外出培训提高教师专业教学能力,以学科转型更新队伍专业知识结构,每学期举行一次教师综合素质大赛,通过专业技能考核、综合素质大赛等形式,建立校级名师资源库,为培养优秀名师奠定基础。二是启动“名生培养”工程,提升办学质量。狠抓实训教学环节,保证实训教学的规范性,按照“安全实训十要十不准”、“六讲六零三精心”要求,使学生在“仿真”的模拟岗位上完成对技能的实际运用,完成“产品”制作。坚持“技能大赛”机制,坚持实行“天天练、周周比、月月赛,每学期一次校级技能大赛”制度,在举办校级技能大赛基础上,建立技能竞赛预备队,定期评选“技能之星”,以企业产品标准衡量大赛实训作品。三是专业建设工程。学校每年投资数百万元优化充实骨干示范专业及传统专业实训车间及实训室,满足技能教学需求。在上述基础上,学校提倡教师尝试自主探究符合学生特点的新型教学模式,以此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学校要求教师以教法适应学法,提倡教师尝试自主探究符合学生特点的新思路、新模式。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四步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分组教学法”、“变脸”式课堂、“滚动式”教学等多种特色教学模式,促进了教学相长。其中我们独创的“滚动式”教学模式着重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创新意识、积极思维意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得到教师们的充分认可。目前,该教学模式的研究已由1个专业拓展至3个专业的实训课教学,并得到了省市教研部门的充分认可,被列为国家级重点课题,并于2009年在济南市职业学校年会上交流推广。

三、学校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1.学校文化建设要注重通过多种途径吸引师生全员参与,尊重师生的发展意愿,注重师生的认可度,更有利于管理思想的高度统一。

2.学校文化建设中要注重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作用,要把校园环境作为“第二支教师队伍”来建设,注重发挥外显文化的熏陶作用,以校园外显文化影响学生、感化学生、教育学生。只有学生认可的校园文化,才能留下更加美好的校园生活印迹。

3.要体现质量为核心,注重发挥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技巧、策略,既作用于管理,又作用于质量提升,使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更好的作用,推动学校的人文化、特色化健康发展。

上一篇:遏制重大安全事故方案下一篇:医院人力资源战略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