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赵普》拓展训练(附答案)

2024-04-11

课外文言文《赵普》拓展训练(附答案)(精选12篇)

篇1:课外文言文《赵普》拓展训练(附答案)

课外文言文《赵普》拓展训练(附答案)

课外文言文《赵普》拓展训练(附答案)

阅读古文,完成问题。

赵普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宋史》)

1、解释下列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普少习吏事( )

②读之竟日( )

③普颜色不变( )

④他日补缀旧纸( )

2、用现代汉语说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材料,结合选文内容,回答问题。

材料:七月卒,年七十一。上闻之震悼,谓近臣曰:“普事先帝,与朕故旧,能断大事,向与朕尝有不足,众所知也。朕君临以来,每优礼之,普亦倾竭自效,尽忠国家,真社稷臣也,朕甚惜之!”因出涕,左右感动。(选自《宋史.赵普传》)

(1)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比较“卒用其人”和“七月卒”中的“卒”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赵普》一文表现的中心是。材料中体现这一中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选文和材料后,你得到了哪些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熟悉;②整日;③脸色、神色;④修补。

2、赵普性情深沉,为人严肃刚正,虽忍对嫉妒而好胜,但能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3、(1)终于、死(去世)

(2)能以天下事为己任普亦倾竭自效,尽忠国家,真社稷臣也。

4、要刻苦读书;要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做任何事都要有超人毅力和坚定意志;全心为国、全力做事的人,人们是不会忘记他的等。(写出两点即可)

篇2:课外文言文《赵普》拓展训练(附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22分)

开宝四年十一月,南唐主遣其弟郑王从善来朝贡。于是始去唐号,改印文为“江南国主印”,赐诏乞呼名,从之。

先是国主以银五万两遗宰相赵普,普告于帝,帝曰:“此不可不受,但以书答谢,少赂其使者可也。”普叩头辞让,帝曰:“大国之体,不可自为削弱,当使之勿测。”及从善入觐,常赐外,密赉白金如遗普之数。江南君臣闻之,皆震骇,服帝伟度。

他日,帝因出,忽幸普第。时吴越王俶方遣使遗普书及海物十瓶列庑下,会车驾卒至,普亟出迎,弗及屏也。帝顾问何物,普以实对,帝曰:“海物必佳。”即命启之,皆满贮瓜子金也。普惶恐,顿首谢曰:“臣实未尝发书,若知此,当奏闻而却之。”帝笑曰:“但受之无害,彼谓国家事皆由汝书生耳。”

普独相凡十年,刚毅果断,以天下事为己任。尝欲除某人为某官,帝不用;明日,复奏之,又不用;明日,更奏之。帝怒,裂其奏投诸地,普颜色自若,徐拾奏归,补缀,复奏如初。帝悟,卒可其奏,后果以称职闻。又有立功当迁官者,帝素嫌其人,不与。普力请与之,帝怒曰:“朕不与迁官,将奈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也,岂得以喜怒专之?”帝弗听,起,普随之。帝入宫,普立于宫门,良久不去,帝竟从其请。一日,大宴,雨骤至,良久不止,帝怒形于色,左右皆震恐,普因言外间百姓正望雨于大宴何损不过沾湿供帐乐衣耳百姓得雨各欢喜作乐适当其时乞令乐官就雨中奏技帝大悦终宴普临机制变能回帝意类此

开宝六年八月,普罢为河阳三城节度使。普既出镇,上书自诉云:“外人谓臣轻议皇弟开封尹,皇弟忠孝全德,岂有间然?矧昭宪皇太后大渐之际,臣实预闻顾命。知臣者君,愿赐昭鉴!”帝手封其书,藏之金匮。

(选自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第七·宋纪七,有删改)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弗及屏也 屏退

B.彼谓国家事皆由汝书生耳 说

C.岂得以喜怒专之 专断

D.帝怒形于色 表情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普告于帝 普力请与之

B普立于宫门 非陛下之刑赏也

C以天下事为己任 南唐后主遣其弟郑王从善来朝贺

D刑以惩恶 少赂其使者可也

12.下列选项中,前后两句分别能直接表现赵普为相忠实诚信和刚毅直谏的一组是 (3分)

A 先是国主以银五万两遗宰相赵普,普告于帝

臣实预闻顾命

B 会车驾卒至,普亟出迎

刑赏者天下之刑赏, 非陛下之刑赏

C 普叩头辞让

帝竟从其请

D 帝顾问何物,普以实对

拾奏归,补缀,复奏如初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南唐主私下送给赵普五万两银,后南唐使者觐见太祖时,赵普秘密回赠使者同等数目的银两,这令南唐君臣无比震骇,达到了太祖“使之勿测”的`目的。

B.太祖突然驾临赵普家,适逢吴越王礼到,赵普当着太祖面将礼物开启,竟是十瓶满满的瓜子金,赵普惶恐至极,太祖却笑着说“受之”。

C.赵普任宰相十年间,多次犯颜进谏,对于哪些人应该任用,哪些人应该升迁,他总是坚持己见,据理力争,而他的意见往往最终被太祖采纳。

D.赵普被罢相后,出任外职,他向太祖上奏折赞美了太祖之弟开封尹,力陈自己并未轻议皇弟,也是对太祖表白自己的忠心。

14.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3分)

普 因 言 外 间 百 姓正 望 雨 于 大 宴 何 损 不 过 沾 湿 供 帐 乐 衣 耳 百 姓 得 雨 各 欢 喜 作乐 适 当 其 时 乞 令 乐 官 就 雨 中 奏 技 帝 大悦 终 宴 普 临 机 制 变 能 回 帝 意 类 此

(2)翻译下面的句子。(7分)

①臣实未尝发书,若知此,当奏闻而却之。(3分)

篇3:《赵普》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基础复习】

一、请在括号内解释文中加点词。

普少习( 熟悉 )吏事,寡( 少 )学术( 学问 ),及(等到)为相,太祖常劝以(用,拿)读书。①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自己的 )第( 府第,大的住宅 ),阖户启箧(关上门,打开书箱)取书,读之竟日(整天 )。及次日临政(处理政务 ),处决( 处理决断)如流。既(已经)薨,家人发(打开)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②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 这里形容人过分谨慎,拘于小节 )循默(按常规办事,不多言语 ),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 相比,比得上 )。尝(曾经)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 第二天 )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③太祖怒,碎裂(把……撕碎)案牍掷地,普颜色( 脸色 )不变,跪而拾之以( 相当于连词“而”)归。他日补缀(补缀连结)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才)悟,卒( 终于 )用其人。

二、请依次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①他晚年读书勤奋,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天在读。

②赵普性格深沉而严肃刚正有原则,虽然多嫉妒而好胜,但能以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③太祖生气了,撕碎了赵普的奏章扔在了地上。赵普脸色不变。跪在地上把碎奏章拾起来带回家。

【课文要点】

(一)内容主旨:课文共两段,分别写了赵普“刻苦读书”和“奏荐人才”两件事,表现出他“以天下事为己任”品质。

(二)写作特点:

文章善于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使人物性格突出,栩栩如生。这些生动感人的细节描写,分别写出了赵普的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写出了赵普超人的毅力、耐心和坚定的意志;写出了赵普的沉着镇定,为国荐才的精神。

(三)成语:手不释卷。

古代勤奋学习的读书人的故事有:车胤囊萤、孙康映雪、孙敬悬梁、苏秦刺股、孔子韦编三绝、李密牛角挂书。

(四)

1. 课文写了赵普的哪两件事?用简洁的语言说出来。

为国刻苦读书,为国奏荐人才。

2. 你认为赵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的根据是什么?

赵普是一个刚正不阿、坚持不懈、勤奋刻苦,具有超强毅力和坚强意志的人。

3. 从课文中所写赵普的事迹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参考思路:

(1)正面:读书要刻苦;珍惜时间,刻苦攻读;读书要精;学以致用;要一心为公,不计个人得失;活到老,学到老;敢于 坚持真理,等等。

(2)反面:少时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说话办事要讲策略,等等。

(3)评价人物的方法:一分为二,客观全面地评价一个人物。

重点字词:

以:

太祖常劝以读书 (用)

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把)

普又以其人奏 (将)

跪而拾之以归 (连词,然后)

为:

及为相 (担任)

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当做)

尝奏荐某人为某官 (担任)

1. 龌龊:

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 (形容人过分谨慎,拘于小节)

这乞丐衣衫褴褛,很龌龊。 (形容不干净、肮脏)

2. 颜色:

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脸色)

这幅画的颜色很鲜。 (色彩)

3. 处决:

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处理决断)

这个罪大恶极的杀人犯今天被处决了。 (执行死刑)

4. 明日:

普明日复奏其人(第二天)

明日,普又以其人奏 (第三天)

我明日去。 (明天)

【参考译文】

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应处理)的`事务,学问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太祖常劝说他要读书。赵普晚年读书勤奋,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天读书。等到第二天处理政务,处理决断很快。他死后,家里的人打开书箱看到里面的书籍,原来是一部《论语》。

篇4:课外文言文《赵普》拓展训练(附答案)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①。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②,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导读 :一个未尝识书具的人会要书具,而且不但能写字,又能作诗,这是不足为信的。但本文写作意图在于借此劝年轻人要努力学习。

注释 :①世隶耕:祖祖代代都从事农业。隶,属。②书具:书写的用具。③并自为其名: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3.父利其然也()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4.从先人还家()

二、翻译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学习本文后,你有何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伤 仲 永

金溪县有个人名叫方仲永,祖代都从事农业。仲永五岁时,尚未认识书写用具,有一天忽然哭着要它。他的父亲感到很奇怪,到附近人家借了给他,他立即写出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他的诗主要意思是孝养父母、团结家族,曾传给一乡秀才看过。从这以后,随便指一个东西作题目,他立刻就能写出一首诗,诗的词句、内容都很不错。县里的人都觉得他是个奇才,渐渐地敬重礼遇他的父亲,有的人还用钱求他作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便天天带着仲永在县里到处拜访(为人作诗讨钱),不让他学习。我早就听说了这件事。明道年间,我跟从先父回家,在舅舅家见到了他,此时他已十二三岁了。叫他作诗,已和从前的名声不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问起他来,舅舅说:才智完全消失,成了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一、1.写 2.以这件事为奇 渐渐 以为宾客 3.以为利 4.死去的父亲

二、1.天天带着仲永在县里到处拜访,不让他学习。2.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问起他来,舅舅说:才智完全消失,成了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篇5:课外文言文《赵普》拓展训练(附答案)

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遂遮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②折:调头。旋:转弯。③椎:用椎敲。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④亟:突然。犯:碰到。⑤柁:同“舵”。

1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1)其始折旋疾徐()

(2)乃四顾胆落()

1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1)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2)椎鼓径进…… ___________

1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鲁人徙越

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①屦:麻鞋。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③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④跣:赤脚。

14.解释句中加黑字的含义。(1)

(2)

15.翻译划线句。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16.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农夫殴宦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太监)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指“门户”税),仍邀(强要)以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1.解释文中加下划线的词语:(1)才与绢数尺()

(2))

(3))

(4)遂殴宦官()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仍邀以驴送至内”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刀劈狼首

B、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3.4.文中卖柴农夫的遭遇,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敝帚自珍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①,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②书曰:“武

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③。”夫人善于自见④,而文非一体⑤,鲜能

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话⑥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

注释:①傅毅、班固均为东汉文学家,史学家。②[超]班超。班固之弟,东汉名将。③

[自休](冗长松散)自己也止不住。④[自见]即见自,表现自己的长处。⑤[体]体裁⑥[里语]

俗语,民间谚语。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下划线的字:(1)自古而然()

(2)()

(3))

(4)()

2.选出与“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中加点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A、武仲以能属文

B、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C、盖亦以精力自致者

D、策之不以其道

樊重树木

樊重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来求假焉。

引种植之不可已出。谚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此之谓也。

注解:樊重:人名。梓漆:梓树和漆树。

1.解释句中的加下划线词:(1))

(2)咸来求假焉()()

(3)然积以岁月()

2.下列句中的“之”与“时人嗤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怅恨久之

B、何陋之有

C、亲戚畔之

D、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

4.“此之谓也”说的是什么道理?对你有何启示?

道理:

启示:

齐人有好猎者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

故,乃狗劣也。欲得良狗,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猎者曰:“何为?”人不对。猎者

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

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1.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带下划线的词。

(1))

(2)其所以不得之故()

(3))

(4)()

2.和“旷日持久而不得兽”的“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于是退而疾耕

B、环而攻之而不胜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

4.读了这则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课外文言文翻译及参考答案

一、楚人学舟

译文:楚地有个学习驾船的人,他(在)开始(的时候)折返、旋转、快、慢,完全听从船师傅的话。于是在江中岛屿之间小试(身手),所做的没有不得心应手的,便以为学全了驾船的技术。马上谢别了船师,击鼓(古人大概是靠击鼓来发布号令的吧)快进,立即就遇上大的危险,就四处张望吓破了胆,桨坠(江)舵失去操控。然而这今天的危急,不就是前面的得意(所造成的)吗?

参考答案: 11.(1)慢;(2)看。12.(1)于是就认为已经完全掌握了驾船方法(技术)。

(2)用椎敲着鼓,径直向前驶去。13.学习、工作不能浅尝辄止(或学习、工作不能自满,或学习、工作应该不断进取)

二、鲁人徙越

译文:鲁国有个人(他)自己善于用麻、葛编织鞋子,(他的)老婆善于织缟(生绢),(他)想移民到越国去。有人对他说:“您(去越国)必然会穷的。”(那)鲁国人说:“为什么?”(回答)说:“屦是用来穿的,但是越人赤脚走路;缟是用来做帽子的,但是越人披发。以您的所长,去到不使用(你的产品)的国家,想让(自己)不穷,这可能吗?”

参考答案:

14、(1)有人(2)凭

15、你们编了麻鞋是给人穿的,可是越国人是光脚走路的。你们织了白绢是给人做帽子戴的,可是越国人是被散头发不戴帽子的。

16、要根据需要来确定行动,否则只能碰钉子。

三、农夫殴宦

翻译:曾经有一个农夫,用驴驮着木柴来卖,宦官自称宫市,拿走他的木柴,给了他几尺绢,又就地索取进奉门户钱,还要求用驴将木柴送到内廷去。农夫哭了,把得到的绢又给了宦官,宦官不肯接受,说:“必须得到你的这匹驴才行。”农夫说:“我家有父母、妻子、儿女,要靠它嫌钱糊口。现在我把木柴给了你,不向你要价钱就往回走了,而你还是不肯放我,我也只有和你拼了!”于是农夫殴打了宦官。(街使的属吏捉住他上报,德宗颁诏将宦官废免,赐给农夫十匹绢。然而,宫市并不因此而改变,谏官与御史们屡次规谏,德宗都不肯听从。)参考答案: 1.(1)给(2)眼泪(3)通“值”价值(4)就 2.A 3.我有父母亲、妻子儿女,等着卖柴得钱后,才能有饭吃。4.揭露了“宫市”对劳动人民的剥削、迫害。

四、敝帚自珍

翻译:文人互相轻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傅毅和班固两人文才相当,不分高下,然而班固轻视傅毅,他在写给弟弟班超的信中说:“傅武仲因为能写文章当了兰台令史的官职,(但是却)下笔千言,不知所止。大凡人总是善于看到自己的优点,然而文章不是只有一种体裁,很少有人各种体裁都擅长的,因此各人总是以自己所擅长的轻视别人所不擅长的,乡里俗话说:”家中有一把破扫帚,也会看它价值千金。"这是看不清自己的毛病啊。

参考答案:1.(1)这样(2)轻视(3)少(4)害处2.B

五、樊重树木

译文:樊重曾经想制作器物,他就先种植梓材和漆树。当时的人们都对他的做法嗤之以鼻。但是在几年之后,梓树和漆树都派上了用场。过去那些耻笑他的人,现在返过来都向他借这些东西。这说明种植树木是不可以停止的啊!俗谚说:“一年的计划,不如种谷子;十年的计划,不如种树木.”说的就是这件事呀!(做事应从长远考虑)

参考答案:1.(1)从前(2)都、借(3)但是 2.C 3.作一年的打算,不如种谷;作十年的打算,不如种树。4.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早作准备,有长远打算。启示:学习也是如此

六、齐人有好猎者

翻译:齐国有个人,喜欢打猎,但空费时日,持续很久,什么野兽也没打到。一到家里,就感到对不起妻室儿女;走出家门,就感到对不起朋友乡邻。仔细想来,那打不到野兽的原因,就是喂的猎狗太不中用。想买一只好狗,家里又十分贫困,买不起。于是,他立即拼命种田。拼命种田,家里就富裕起来;家里富裕起来,也就有钱挑选好狗;猎狗的本领高强,于是每次都能捕获到野兽:从此,他那打猎的收获,经常超过了别人。认准目标,就努力去做,这目标就准能实现,不只打猎是这样,其他事情也都是这样啊!

篇6:文言文阅读训练附答案

【甲文】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文】

冰雪文序

张岱

鱼肉之物,见风日则易腐,入冰雪则不败,则冰雪之能寿物也。今年冰雪多,来年谷麦必茂,则冰雪之能生物也。盖人生无不藉此冰雪之气以生,而冰雪之气必待冰雪而有,则四时有几冰雪哉?

若①吾所谓冰雪则异是。凡人遇旦昼则风日,而夜气则冰雪也;遇烦躁则风日,而清净则冰雪也;遇市朝则风日,而山林则冰雪也。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②鱼与龙不之觉耳。

故知世间山川、云物、水火、草木、色声、香味,莫不有冰雪之气。其所以恣③人挹④取受用之不尽者,莫深于诗文。盖诗文只此数字,出高人之手,遂现空灵;一落凡夫俗子,便成臭腐。此期间真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即使其能解能说矣,与彼不知者说,彼仍不解,说亦奚⑤为?故曰:诗文一道,作之者固难,识之者尤不易也。

【注释】①若:像。 ②特:只不过。③恣:放纵,任凭。④挹(yì):舀。⑤奚(xī):什么。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的划线词语。(4分)

(1)不见曦月 (2)每至晴初霜旦

(3)作之者固难 (4)无不藉此冰雪之气

【小题2】请用/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3分)

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

【小题4】(1)【甲文】结尾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袁鸣三声泪粘裳有什么作用?(2分)

(2)张岱文风任情适性,文笔流丽清新,为人慷慨亮节,性格孤高傲物。请问,文中哪句话最能反映他曲高和寡、知音难觅的心情?(1分)

答案

【小题1】日光,这里指太阳; 早晨; 本来; 借,凭借

【小题2】 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划错一处扣1分)

【小题3】(1)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2)只不过遗憾的是遇到的不能理解,理解的不能评说。(特恨解说四个关键词,译错一个扣0.5分。)

【小题4】(1)渲染秋天萧瑟的氛围,表现三峡的凄婉美

(2)诗文一道,作之者固难,识之者尤不易也。或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作者通过这句话所流露出的是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傲和天下无人能识君的无奈之情。)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曦,日字旁,与太阳有关;旦是会意字,从字形也可理解是早晨,固通故,原来的意思。

考点:古文字词解释

点评:本题不难,学生所学名篇,对内容很熟悉。对学过的字词,要注意记忆,尤其是注释中的字词,记清楚它们的含义和用法,注意词义的变化。

【小题2】

试题分析:阅读前后文内容,了解语境,推测句意,根据句意分析结构,将每层表达相对完整意思的短语划开。

考点:文言句子朗读节奏划分

点评:本题有难度,学生平时在学习中对古文朗诵节奏的掌握不太好。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朗读,朗读就要注意句子的停顿,学习时要多听教师的.范读,听取老师对朗读停顿方法的指导。做此类题,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意思来判断朗读停顿,也是一种办法。一般来说,被陈述的主体(主语)和陈述的内容(谓语)之间要划分,如果句子很长,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要划分。

【小题3】

试题分析:第一句,虽:即使;奔:动词名用,意为奔马,以:比;疾:快。第二句,特:只不过,恨:遗憾;解:理解。

考点:文言解释

点评:本题不难,句意浅显。文言翻译,要注意几点,一是解释清楚每个字的意思,二是句式要符合现代语言的习惯,三是语句要通顺,四是语气情感要译出来。

【小题4】

试题分析:从诗文句子中的关键词理解分析,甲文中泪沾裳,指伤心,猿声像人的哭声,猿啼叫得让人伤心,表现三峡环境的凄凉。乙文最后几句表达了作者的怀才不遇不被人理解的郁闷心情。

考点:文意理解

篇7:拯以书生谒赵普附阅读答案

冯拯,字道济。拯以书生谒赵普,普奇其状,曰:“子富贵寿考,宜不下我。”举进士,补大理评事,权知泽州,徙坊州,迁太常丞。江南旱,命驰传振贷贫乏,察官吏能否,还奏称旨。淳化中,有上封请立皇太子者,拯与尹黄裳等伏阁请立许王元僖,太宗怒,悉贬岭外。拯知端州,既至,上言请遣使括诸路隐丁、更制版籍及议盐法通商,凡十余事。太宗欲召还参知政事,寇准素不悦拯,乃徙知鼎州。郊祀毕,覃恩,拯与通判彭惟节皆迁尚书员外郎,后迁尚书工部侍郎,赐手札访边事,拯谓:“备边之要,不扼险以制敌之冲,未易胜也。今防秋,宜于唐河增屯兵至六万,控定武之北为大阵,邢州置都总管为中阵,天雄军置钤辖为后阵,罢莫州、狼山两路兵。”从之。景德中,摄事享太庙有司供帐幔守奉人宿庙室前喧嚣不肃拯以闻诏专为庙享制帟幕什器藏宗正寺禁吏卒登庙阶大中祥符初,严贡举糊名法。拯与王旦论选举帝前,拯请兼考策论,不专以诗赋为进退。帝曰:“可以观才识者,文论也。”拯论事多合帝意如此。封泰山,为仪仗使。礼成,进尚书左丞。以疾在告,数请罢,帝以手诏谕旨,又命宰相王旦就第劝拯起视事。乾兴元年,进封魏国公。辅臣会食资善堂,召议事,丁谓独不预。谓知得罪,颇哀请。及对承明殿,太后怒甚,语欲诛谓。拯进曰:“帝新即位,亟诛大臣,骇天下耳目。谓岂有逆谋哉?第失奏山陵事耳。”太后怒少解。寻在病告,帝赐白金五千两,遣内司宾抚问。还,奏其家俭陋,被服甚质。太后赐以衾稠锦绮屏,然拯平居自奉侈靡,顾禁中不知也。

(节选自《宋史·冯拯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摄事享太庙/有司供帐幔/守奉人宿庙室前/喧嚣不肃/拯以闻/诏专为庙享制帟幕什器/藏宗正寺/禁吏卒登庙阶/

B.摄事享太庙/有司供帐幔/守奉人宿庙/室前喧嚣不肃/拯以闻/诏专为庙享制帟幕什器/藏宗正寺/禁吏卒登庙阶/

C.摄事享太庙/有司供帐幔/守奉人宿庙/室前喧嚣不肃/拯以闻诏/专为庙享制帟幕什器/藏宗正寺/禁吏卒登庙阶/

D.摄事享太庙/有司供帐幔/守奉人宿庙室前/喧嚣不肃/拯以闻诏/专为庙享制帟幕什器/藏宗正寺/禁吏卒登庙阶/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覃恩,广施恩泽。旧时多用以称帝王对臣民的封赏、赦免等。文中指皇帝祭祀之后施以恩惠。

B.糊名法,又称“弥封制”,是指把试卷上的籍贯、姓名等信息封住,以防评卷官员乘机作弊。

C.策论,就当时政治问题加以论说,提出对策的文章,宋代以来常用作科举试士的科目之一。

D.视事,是指视察、巡视政事,旧时指官吏被派到某地巡视政事,考核官员。文中即此意。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冯拯敢于进言,为官尽职尽责。冯拯等人上书请求立许王为太子而被贬;到任端州知县,便奏请派遣官吏搜检隐瞒人口、议定盐法通商等事。

B.冯拯受人称赞,仕后辗转多职。他拜见赵普,赵普认为他状貌奇伟,今后富贵长寿,不在自己之下;中举后,先后在泽州、坊州任职,后升为太常丞。

C.冯拯论事中肯,策略务求实际。他巡防边务,提出重点扼守险要,并对防秋做了部署建议;论科举制度,请求兼考策论,不专以诗赋为录取标准。

D.冯拯深得倚重,退后待遇优渥。他因病休假,数次请求罢免,都未得到应允;因病退休后,皇帝不仅赐金,还专门派人慰问,太后也赐给他珍贵物品。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江南旱,命驰传振贷贫乏,察官吏能否,还奏称旨。

(2)帝新即位,亟诛大臣,骇天下耳目。谓岂有逆谋哉?第失奏山陵事耳。

答案:

4.A

5.D“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

6.A冯拯等人是伏于阁下请求,并未上书。

7.(1)汀南大旱,诏命乘驿马传达赈济贫困百姓的命令,并考察官员执行的好坏,回朝复奏符合皇帝心意。(关键词“振贷”“能否”“称”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

(2)皇帝刚刚即位,急诛大臣,会惊动天下的舆论。丁谓难道有谋逆大罪吗?只是失报山陵的事情而已。(火词“亟”“骇”“第”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

篇8:课外文言文《赵普》拓展训练(附答案)

鹿柴

【唐】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阅读训练】

(1)苏轼评论王维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试结合本诗作简要的分析。

(2)本诗的表现手法主要是什么,试作简要的分析。

(3)落笔先写“____”,寂绝人迹,接着以“_____”一转,引出“人语响”来。

(4)这是一首写景诗,描写鹿柴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说说前两句与后两句在“动”与“静”上的关系。

(5)下面诗句中的哪一句与这首诗的已经不同?( )

A.“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鸟鸣涧》)

B.“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过香积寺》)

C.“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春夜喜雨》)

D.“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眠。”(《题画》)

【参考答案】:

(1)前两句虽不见空山中有他人,但不见人中感受到有人的活动,同时“空山不见人”,写出了山林的幽静。后两句写光返深林,复照青苔,是画卷中的主人公所见之景。两者结合,便是一幅绝好的人景相依的图画。

(2)本诗的.艺术手法是反衬,诗人所要描写的中心内容是“幽寂”,前两句,诗人写山中“不见人”,山只是一座“空”山,接着一声“人语响”,划破了这一分山林的幽静,这样的手法便是反衬。同样,后两句诗人目的是写深林中的幽暗景色,即突出写“青苔上”的“幽”景。但他不是直接描写整座山林的漆黑,而是让一缕浅明的阳光投进林深之处,还照在青苔之上,这样给读者的感觉便是,明者自明,幽处自幽,而且经此明者的比照,幽处就显得更幽了。

(3)(空山 但闻)

(4) (前两句“静中有动”:空山寂寂,不见人影,却有说话声回荡;后两句“动中有静”,描写光影流动,又充满寂静的感觉。)

篇9:文言文语段训练附答案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l2分)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者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公被③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④。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晏子自称)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⑤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景公:齐景公。②霁:雨雪停止,天放晴。③同“披”,披着,穿着。④堂侧陛:堂,朝堂。陛,台阶。⑤闻命:齐景公自谦的话,意为听您的.话。

【小题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________ (2)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_________

(3) 晏子入见,立有间_______ (4) 逸而知人之劳__________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

【小题3】文段【甲】中以“舍鱼而取熊掌”这一生活常理为喻有什么作用?(2分)

【小题4】文段【乙】所讲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2分)

答案

【小题1】(4分)(1)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 (2)因为这个缘故。(3) 帽子。(4) 争论。

【小题2】(4分)(1)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具有的话,我就牺牲生命选取大义。(2)任何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

【小题3】 (2分)舍鱼而取熊掌 舍生取义

篇10:课外文言文《赵普》拓展训练(附答案)

樊叔略,陈留人也,父欢,仕魏为南兖州刺史、阿阳侯。属高氏专权,将谋兴复之计,为高氏所诛。叔略时在髫龀①,遂被腐刑,给使殿省。身长九尺,志气不凡,颇为高氏所忌。内不自安,遂奔关西。

周太祖见而器之,引置左右。寻授都督,袭爵为侯。大冢宰宇文护执政,引为中尉。叔略多计数,晓习时事,护渐信之,兼督内外。累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护诛后,齐王宪引为园苑监。时宪素有吞关东之志,叔略因事数进兵谋,宪甚奇之。建德五年,从武帝伐齐,叔略部率精锐,每战身先士卒。以功加上开府,进封清乡县公,邑千四百户。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宣帝时,于洛阳营建东京,以叔略有巧思,拜营构监,宫室制度,皆叔略所定。功未就而帝崩。尉迥之乱,高祖令叔略镇大梁。迥将宇文威来寇,叔略击走之。以功拜大将军,复为汴州刺史。高祖受禅,加位上大将军,进爵安定郡公。在州数年,甚有声誉。邺都俗薄,号曰难化,朝廷以叔略所在著称,迁相州刺史,政为当时第一。上降玺书褒美之,赐物三百段,粟五百石,班示天下。百姓为之语曰:“智无穷,清乡公,上下正,樊安定。”征拜司农卿,吏人莫不流涕,相与立碑颂其德政。自为司农,凡种植,叔略别为条制,皆出人意表。朝廷有疑滞,公卿所未能决者,叔略辄为评理。虽无学术,有所依据,然师心独见,暗与理合。甚为上所亲委,高颎、杨素亦礼遇之。性颇豪侈,每食必方丈,备水陆。

十四年,从祠太山,行至洛阳,上令录囚徒。具状将奏,晨起,至狱门,于马上暴卒,时年五十九。上悼惜久之,赠亳州刺史,谥曰襄。

(《隋书 循吏》 )

[注]①髫龀(tiáo chèn),儿童时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被腐刑,给使殿省 被:遭受

B.以叔略有巧思,拜营构监 拜:授予官职

C.邺都俗薄,号曰难化 化:造化

D.高颗.杨素亦礼遇之 礼:用礼节来……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樊叔略为官政绩出色的一组是( )

①身长九尺,志气不凡 ②叔略部率精悦,每战身先士卒

③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 ④宫室制度,皆叔略所定

⑤迁相州刺史,政为当时第一 ⑥吏人莫不流涕,相与立碑颂其德政

A.②③⑥ B.③⑤⑥ C.②④⑥ D.①③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樊叔略在孩童时就因为父亲的案件被牵累,遭受残酷的刑罚,后被派作官府的杂役,就这样还是被疑忌,只好逃走。

B.樊叔略为人多智,经常为上级出谋划策,从而得到他们的信任和赏识;而且他作战勇敢,多次获得军功,被封高官。

C.樊叔略为官清明果决,奉命营建宫殿,规划设计都出于他的精巧构思,因而百姓称赞他智慧无穷,品行端正。 D.樊叔略虽然不擅长书本学问,不会引经据典,但是因为能够深入思考,所以得出的独到的见解往往与道理相契合。

4.翻译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10分)

①时宪素有吞关东之志,叔略因事数进兵谋,宪甚奇之。

②征拜司农卿,吏人莫不流涕,相与立碑颂其德政。

参考答案:

1.C(化:教化,通过教育使之改变)

2.B(①是外表②是作战勇敢④说明其巧思,并不等同于政绩出色)

3.C(“百姓称赞”并不是因为“营建宫殿”的事)

4.(1)那时齐王宪向来就有吞并关东的意图,樊叔略借着别的事多次进献用

兵之策,齐王认为他很有奇才(“素”“因”“奇”各l分)

(2)樊叔略被征召做司农卿,官员们没有不流泪的,一起立碑颂扬他的德政。

【文言文译文】

樊叔略是陈留人。父亲樊欢,出仕东魏做南兖州刺史、阿阳侯。适逢高氏专权,樊欢密谋振兴恢复朝廷纲常,被高氏杀害。樊叔略当时还是个孩子,就遭受了腐刑,发派到宫殿衙门做仆役。叔略身高九尺,精神气度不同一般,很是被高氏疑忌。樊叔略内心惶恐不安,于是就逃到关西(北周)。

周太祖一见就认为他有才干,招用他在身边办事。不久之后,就授予他都督的`官职,让他袭父爵为侯。大冢宰宇文护执政时,招用他为中尉。叔略很有谋略,通晓熟悉当时的事务,宇文护慢慢委以重任,很信任他,让他同时督察朝廷内外政务。几次升迁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宇文护被诛杀后,齐王宇文宪用他做园苑监。那时齐王宪向来就有吞并关东的意图,樊叔略借着别的事多次进献用兵之策,齐王认为他很有奇才。建德五年,跟随周武帝讨伐北齐,叔略率领精锐部队,每次作战都身先士卒。因为战功被赐加上开府,进而封为清乡县公,食邑一千四百户。朝廷任命他为汴州刺史,为政号称清明果决。周宣帝时,在洛阳

营建东京,因为叔略有巧思,被授予营构监,宫室规划,都是他确定的。工程还未完成而宣帝就驾崩了。

篇11: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答案的内容

小题2:d

小题3:d

小题4:(1)反映在文章中的作者的个性气质,就像登临高处眺望远方,像君临天下让万众朝拜,像击鼓激发成千上万名勇士去战斗。

(2)观看他们的文章,唐诗它们的章句,而作者的性格、情感和外表、状态,也全都不一样啊。

篇12:课外文言文《赵普》拓展训练(附答案)

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①久矣’。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②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以天下之大过予之,则受而弗敢辞。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壶遂曰:“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职,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论,欲以何明?”太史公曰:“《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讥刺而已也。汉兴以来,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于是论次③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於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本文节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注】①渐:渐进发展 ② 经事:常规之事。 ③论次:论述编次。

9.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君不君则犯 犯:犯罪

B. 被之空言而不敢辞 被:遭受

C. 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 咸:全部

D. 犹不能宣尽其意 宣:颂扬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A 解析:犯,作乱。

【思路点拨】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采用逐词逐句排除的方法答题虽然可行,但费时太多,不可取。在大致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推断其义,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春秋》者,礼仪之大宗也”的一组是

①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②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

③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 ④《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⑤《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 ⑥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

A. ①⑤⑥ B. ②④⑥ C. ②③⑤ D. ①③④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C级(表达运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C 解析:①句是说《春秋》的作用 ④句是说《春秋》文字篇幅,要旨多。⑥句是说孔子写春秋的原因。

【思路点拨】这类考题的考查经常以多角度提问的方式,要求考生作出较为全面的内容归纳和概括。正确解答这类题,需仔细阅读全文,比较准确全面地把握文章。然后,看题目要求的答题范围是“局部内容”还是“整体内容”——如是前者,需要将选项跟原文中的有关内容进行对照,以避免错论;如是后者,则需要遗漏细节,因为细节对于答案的正确与否,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

11.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司马迁与壶遂的对话来看,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是他曾担任太史令的职务,不愿弃置天子圣明盛德而不予记载,埋没功臣、世家、贤大夫的功业而不予载述,从而违背先父的临终遗言。

B. 因为上没有圣明君主,处在下面又得不到任用,所以孔子撰写《春秋》。留下一部空洞的史文来裁断礼义,当作一代帝王的法典。

C.《春秋》之中记载了三十六次弑君事件,五十二次亡国事件和诸侯不计其数的不能保其国家的事件。所以《春秋》是一部讥刺历史的著作。

D. 司马迁开始论述编次所得文献和材料。到了第七年,太史公遭逢李陵之祸,被囚禁狱中,横被腐刑,愤懑不平之辞,使读者不禁掩卷叹息。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对原文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C 解析:《春秋》是一部讥刺历史的著作错。原文“非独讥刺而已也”。

【思路点拨】这类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选项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1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

(2)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

(3)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1)(3分)答案:做人君、人父若不通晓《春秋》的要义,必定会蒙受首恶之名。

(2)(3分)答案:礼于没有发生之前禁绝坏事,法规于坏事发生之后施行。

(3)(3分)答案:这些人都是心中聚集郁闷忧愁,不能使理想主张实现。

解析:(1)得分点:而,如果1分 蒙,蒙受1分,大意1分。

(2))得分点:未然,没有发生1分 状语后置1分,大意1分。

(3)意,心中1分,通,使……实现1分,大意1分。。

【思路点拨】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万物万事的分离与聚合,都记在《春秋》里了。《春秋》中,臣杀君的有三十六起,亡国的有五十二个,诸侯四处奔走仍然不能保住国家政权的不计其数。观察他们所以会这样的原因,都在于失去了根本啊!所以《周易》说‘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因此说,‘臣杀君,子杀父,不是一朝一夕才这样的,而是长时期逐渐形成的’。所以,一国之君不可以不知道《春秋》,否则,当面有人进谗他看不见,背后有窃国之贼他也不知道。身为国家大臣的不可以不知道《春秋》,否则,处理一般的事情不知怎样做才合适,遇到出乎意料的事变不知用变通的权宜之计去对付。作为一国之君和一家之长却不懂得《春秋》中的道理,一定会蒙受罪魁祸首的恶名。作为大臣和儿子的不懂得《春秋》中的道理,一定会因为阴谋篡位和杀害君父而被诛杀,得一个死罪的名声。其实,他们都以为自己在干好事,做了而不知道应该怎么做,受了毫无根据的批评而不敢反驳。因为不通礼义的宗旨,以至于做国君的不像国君,做大臣的不像大臣,做父亲的不像父亲,做儿子的不像儿子。做国君的不像国君,大臣们就会犯上作乱;做大臣的不像大臣,就会遭到杀身之祸;做父亲的不像父亲,就是没有伦理道德;做儿子的不像儿子,就是不孝敬父母。这四种行为,是天下最大的过错。把这四种最大的过错加在这些人身上,他们也只能接受而不敢推托。所以《春秋》这部书,是关于礼义的主要经典著作。礼的作用是防患于未然,法的作用是除恶于已然;法的除恶作用容易见到,而礼的防患作用难以被人们理解。”

壶遂说:“孔子的时代,国家没有英明的.国君,下层的贤才俊士得不到重用,孔子这才写作《春秋》,流传下这部用笔墨写成的著作来判明什么是礼义,以代替周王朝的法典。现在,您太史公上遇英明的皇帝,下有自己的职守,万事已经具备,都按着适当的顺序进行着,太史公所论述的,想要说明什么宗旨呢?”太史公说:《春秋》歌颂善人,贬斥恶人,推崇夏、商、周三代的德政,颂扬周王朝,并非全是抨击和讥刺。’自从汉朝建立以来,直到当今的英明天子,捕获白麟,上泰山祭祀天地之神,改正历法,更换车马、祭牲的颜色。受命于上天,德泽流布远方,四海之外与汉族风俗不同的地区,也纷纷通过几重翻译叩开关门,请求前来进献物品和拜见天子,这些事说也说不完。大臣百官尽力歌颂天子的圣明功德,但还是不能把其中的意义阐述透彻。况且,贤士不被任用,这是国君的耻辱;皇上英明神圣而他的美德没能流传久远,这是史官的过错。况且,我曾经做过太史令,如果废弃皇上英明神圣的盛大美德不去记载,埋没功臣、贵族、贤大夫的事迹不去记述,丢弃先父生前的殷勤嘱托,没有什么罪过比这更大了。我所说的记述过去的事情,整理那些社会传说,谈不上创作,而你却把它同孔子作《春秋》相提并论,这就错了。”

于是编写《史记》。过了七年,我因“李陵事件”而大祸临头,被关进了监狱。于是喟然长叹:“这是我的罪过啊!这是我的罪过啊!身体被摧毁了,不会再被任用了!”退居以后又转而深思:“《诗经》和《尚书》辞意隐约,这是作者要表达他们内心的思想。从前文王被囚禁在羑里,就推演了《周易》;孔子在陈国和蔡国受到困厄,就写作《春秋》;屈原被怀王放逐,就写了《离骚》;左丘明眼睛瞎了,这才有了《国语》;孙膑遭受膑刑之苦,于是研究兵法;吕不韦谪迁蜀地,后世却流传着《吕氏春秋》;韩非子被囚禁在秦国,《说难》、《孤愤》才产生;《诗经》三百零五篇,大多是古代的圣贤之人为抒发胸中的愤懑之情而创作的。这些人都是意气有所郁结,没有地方可以发泄,这才追述往事,思念将来。”于是,终于记述了唐尧以来的历史,止于猎获白麟的元狩元年,而从黄帝开始。

13.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不超过6处)(3分)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文言阅读与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运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

解析:凭语感可先断开“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根据大意,再将其它地方断开。

【思路点拨】做好本题,要掌握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 1.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2.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3.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参考译文】

上一篇:雨思中秋下一篇:冬韵艺影展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