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安全监管汇报

2024-04-15

信息化安全监管汇报(共8篇)

篇1:信息化安全监管汇报

安全监管工作汇报

今年以来,**区严格落实党委、政府安全生产责任制,以于集镇为试点,探索建立“1234”新型监管模式(即建立一个体系、以“双述”亮工作、以“三牌”亮身份、强化“四个保障”),利用“以考促改”新举措,营造“比超赶学”的新境界,实现安全生产新突破、新跨越。目前,企业安责险投保率100%,安全生产审批服务窗口群众满意度达100%。

一、建立一个体系,把安委会搬到企业生产一线。

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建立起安委会、属地党委政府、职能部门、企业安全生产全链条管理体系,层层传导压力,逐级落实责任。每月选取一家企业作为安全生产考核的考场,进行“解剖麻雀式”现场考核;安委会全体成员单位通过对属地党政负责人和生产企业负责人进行现场考核,实现安全隐患“一线识别”“一线解剖”“一线处理”“一线消除”,进一步压实企业主体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属地管理责任。

二、以“双述”亮工作检验成效促进步。

重点围绕在推动安全生产工作方面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绩、存在的不足和下一步设想等,由属地党政负责人进行现场汇报、现场考核。现场考核结束后,区安委会各成员单位进行现场打分、现场反馈,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同时,迎检企业也对政府的相关工作进行打分,帮助政府改进工作方式,提升监管水平,建立起政府和企业共同主动维护安全生产良好秩序的工作新格局。

三、以“三牌”亮身份严格奖惩促发展。

强化评分结果运用,制定“红、黄、蓝”管理制度,根据现场检查清单和评分单情况,对企业和党委、政府实行安全生产“红黄蓝”现场挂牌。对“蓝牌”单位进行表彰通报,发放应急设施等物资奖励;对“黄牌”单位加强督导帮扶,企业如两次挂“黄牌”则直接评为“红牌”单位;对“红牌”单位根据检查情况,按照相关规定给予停业整顿等相关处理,实行“一票否决”。“红牌”单位每月、“黄牌”单位每季度向区安委办报送工作进展整改情况,每半年根据工作成效,由区安委办决定是否摘牌。

四、强化“四个保障”提升能力保安全。

落实社会服务保障,让责任保险与服务挂钩,全面完善安全条件,保障生产安全;提高审批效率,落实安全源头保障;理顺窗口审批事项,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全面提升窗口服务质量,实现所有事项“最多跑一次”、网上备案事项“零上门”的目标;加强专项培训,落实技术支撑保障,以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为核心,全面推动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以及全区安全监管干部教育培训;依托安全专家,落实监管效能保障,着力破解小微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风险管控措施不到位等难题,推动企业参与风险自辨自控、隐患分级自查自改,补齐安全短板,形成企业“吹哨”、安全专家全方位、全天候守护的安全监管格局。

篇2:信息化安全监管汇报

一是强化安全第一理念。要求全乡镇、各部门、各企业充分认识做好第四季度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认真落实各项防范措施,严防麻痹松懈思想、严抓安全隐患查改,做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措施到位。

二是督促企业开展自查工作。要求各企业开展对各生产环节全面、彻底的检查,确保各类生产设备设施安全运行,提高技术防范能力,对存在的隐患要及时整改。

三是加强安全监督检查。在督促企业自查的基础上,组织各乡镇安全监管人员对辖区内安全生产重点部位进行检查,对发现的安全隐患,要求能立即整改的现场整改到位,不能及时整改的要落实安全防范措施,限期整改到位。发现违法违规行为,及时处置,坚决打击非法违法生产行为。

篇3:信息化安全监管汇报

近年来,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通过实施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系统 (“金安”工程) 一期、国家安全生产应急平台等一批重大政务信息化工程, 初步形成了基于政务外网的专网平台及其数据库, 为安全监管监察、应急管理和社会公共服务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技术保障。新疆自治区安全监管局积极推进全区安全监管系统信息化建设工作, 采用先进、高效、适用的信息化手段提升安全生产监管能力和水平。为进一步做好全区安全监管系统信息化建设工作, 笔者从新疆自治区安全监管系统信息化建设工作回顾、基本现状、存在问题、总体规划、重点建设内容等方面进行简要的阐述和思考, 谨供全区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参考和借鉴。

1 信息化总体规划情况

为推动全区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化建设工作, 加强宏观指导, 2010年7月, 自治区安全监管局组织编制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安全生产监管系统信息化总体规划》, 经多次征求各地州、各处室意见和专家认证, 于2011年7月经局办公会审议通过。

我区安全监管系统信息化建设的原则是:统筹规划、分期实施;需求导向驱动、急用先行;保护原有投资、整合现有资源;平台上移, 服务下移;统一标准规范。

总体目标是:建成覆盖自治区、地 (州、市) 、县 (市、区) 、乡 (镇、街道) 四级安全监管部门及其直属机构的安全生产监管系统平台, 集成预测预警、分析决策、应急指挥、监管执法、协同办公、公共服务等应用功能, 实现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全面提高全区安全管理信息化水平和能力。

目前, 全区安全监管系统信息化建设按照“统一开发、集中部署、分级应用”的工作思路, 以需求为导向, 坚持顶层设计, 各应用系统统一由自治区安全监管局进行系统设计和开发, 将数据库、服务器等集中部署在自治区级中心机房, 应用系统可实现各级安全监管局独立运行且数据统一。全面建成使用后, 视数据量大小, 在数据较集中的地州设立数据分中心, 减缓数据流压力。自治区、地州市、县市区可分别运行应用系统, 乡镇街道和各企业可登录使用, 实现自治区、地、县、乡、企业五级应用。

在我区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中, 应用系统等软件开发由自治区安全监管局统一设计、开发, 各地、县不需再次进行应用系统方面的开发, 只需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 适时投入网络基础设施、信息终端和安全防护等设备设施, 避免重复投资, 提高应用系统的统一高效性。

2 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进展情况

2011年12月, 新疆自治区安全监管局与深圳天维尔公司签订合同委托其开发全区安全监管系统信息化建设各应用系统开发工作, 2012年2月, 开发工作正式启动。主要建设“企业分级分类监管系统、重大危险源监管系统、安全生产行政审批系统、安全生产行政执法系统、隐患排查治理系统、事故管理系统”等6大应用系统;建立相关的“企业数据库、重大危险源数据库、隐患数据库、事故管理及档案数据库、行政许可审批数据库、行政执法数据库、安全专家数据库、案例数据库、法律法规数据库、地理信息数据库”等10个数据库, 建成覆盖自治区、地、县、乡镇四级安监机构和各级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监管系统信息平台。

(1) 企业分级分类监管系统:对全区企业按行业类型进行分级, 实现分类监管、分类指导。

(2) 重大危险源监管系统:由企业进行网上填报, 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进行确认, 实现重大危险源网上申报认定, 实现动态管理。

(3) 安全生产行政审批系统:实现实现网上“统一窗口受理、统一申报平台、统一咨询反馈、统一办理审批、统一时限办理”等功能, 建立集部门审批、效能监察、综合管理于一体的“一站式”行政审批信息系统, 促进行政审批网络化, 提高行政审批效率。

(4) 安全生产行政执法系统:适合于各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日常安全检查及行政执法工作, 对安监部门的安全检查及行政执法程序、文书、案件及办案过程等实施程序化规范管理, 具备在线帮助、自动生成、跟踪督办、统计报告、网上查询等功能。

建设项目分为项目启动、需求调研、软件设计开发、环境部署、项目验收等6个阶段。目前, 项目正处于边需求调研、边设计边开发的阶段, 已完成系统基础框架的搭建, 结合需求调研情况, 对企业分级分类监管、安全生产行政审批、重大危险源监管三大系统进行了功能优化;制订了《自治区安全监管系统设计说明书》 (初稿) , 制订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安全生产信息化体系建设技术指导书》 (初稿) 。整个应用系统预计2012年年底前完成项目验收工作。

摘要: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是安全生产工作的基础, 是实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业务快速、准确、高效管理的根本保障。通过新疆自治区安全监管系统信息化建设工作回顾、基本现状、存在问题、总体规划、重点建设内容等方面进行简要的阐述和思考, 更好地推动全区安全监管系统信息化建设工作。

篇4:食品安全信息化监管研究

关键词:信息化 食品安全 监管

中图分类号:TS2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3)14-0027-03

随着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物质空前丰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食品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已经相当严重,每年均有大量食品安全事件被报道,引起公众担忧。这些食品安全问题,既损害了大众身心健康,也扰乱了正常市场秩序,不仅影响政府威信,还严重损害我国的国际形象[1]。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的形势,迫切需要政府强化监管责任,维护食品安全和广大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因此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亟待加强[2]。在计算机技术高度发达的信息化时代,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已应用到各行各业[3]。有关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潜力无穷的信息化技术,实现从农田到餐桌整个链条中食品安全的有效监管,为我国的食品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1 目前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食品安全监管是指由政府机构实施的旨在为消费者提供保护,确保食品安全的强制性管理活动[2]。尽管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但受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资源、监管手段和监管模式等局限,食品安全监管未完全发挥其作用,仍存在以下问题令人堪忧。

1.1 食品安全信息不对称,部分监管失灵

当前,在社会分工日趋细化和市场繁殖逐步提高的情况下,食品生产与消费者“渐行渐远”,食品生产、流通及相关企业在利益驱动下无法保证对食品安全严格把关,监管部门难以收集到所需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监管部门与被监管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了其监管能力的局限,进而引发部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失灵[4]。

1.2 食品安全监管法规体系和标准体系不健全,有待改进

我国《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后,配套的法规建设步伐相对滞后,尤其是地方性食品安全监管法规、规章,存在严重不完善、不配套的问题。从中央到地方,各个级别、各个部门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整体综合协调性较差[5]。此外,我国现有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混乱,标准水平偏低滞后,部分标准执行力差等等。因此,食品安全监管法规体系和标准体系有待完善。

1.3 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无力,监管缺位

食品安全监管涉及领域广、环节多,属于全方位多角度的监管,既包括事前的监管,也包括事后的监管,是一项相当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然而,目前情况往往是食品安全事件曝光后,才会溯及食品安全监管的追责,暴露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诸多不足。食品安全领域中政府监管无力及缺位现象直接引发了食品安全领域诸多问题的发生,且一旦查出便是波及整个行业的大问题,增加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不信任感[6]。

1.4 食品安全预警机制滞后,风险评估基础弱

食品监管预警机制滞后是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重要隐患。食品监管重在防患于未然,但现阶段食品安全监管者却往往是在问题曝光后才出现。另外,食品安全信息披露也存在着不规范、不明确的问题,未能起到有效的警示和监管作用[5]。

当前,我国的食品安全评估检测基础较弱,缺少相应的信息处理平台,在处理以及综合分析监测数据与食品安全信息当中能力较为欠缺,在出现食品安全事故时,应急处理能力不足。

1.5 非行政监管主体参与受限,潜力难以发挥

食品安全监管的非行政主体主要指社会力量,包括消费者、媒体以及消费者协会等组织。特别是广大消费者,作为食品安全问题影响的最直接受害者,同样也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最终受益者,今后应成为食品安全监管的主体力量。由于长期以来,政府部门一直是食品安全监管主体力量,消费者、媒体以及消协这些社会力量都受到了或多或少的限制,无法有效参与食品安全监管,造成食品安全问题举报困难、反馈缓慢[7]。

2 信息化技术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优势

在信息化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其作用和优势逐渐凸显出来,因此有关部门应创新思维,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注入新的思想,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效率和水平。与其他监管方式相比,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

2.1 数据信息管理优势

依靠信息化技术可以支持强大的数据管理系统,保证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有充足、可靠的数据信息。政府部门、企业、媒体、消费者都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快速查阅各种所需的信息,如政策法规、安全标准、技术指标等,实现信息共享[1]。

2.2 人力资源节约优势

造成当前食品安全监管不力的原因之一是人力资源有限。信息化技术在规范食品监管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有着人力无可比拟的优势,可以实现食品安全监管常态化、周期化、高效化和规范化,并能加强食品安全问题发生前和事后监管,极大降低了监管部门的人力资源成本。

2.3 企业信用跟踪优势

通过信息化技术,可以实现对食品生产、运输、销售、消费等各个环节进行跟踪和记录,以充分保证食品质量。根据记录结果进行调查,进而完善企业信用系统,以提高企业信用管理效率[1]。

2.4 风险预警评价优势

利用信息化技术,可以高效建立和完善风险预警与评价体系。根据预警和评价结果,对食品安全发展形势做出准确预测,进而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支持[1]。

3 食品安全信息化监管策略

3.1 建立并完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系统,提高工作效能

在实施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应建立科学合理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系统,确保监管部门能在独立行使职能的基础上加强各部门间协作,最终实现有效监管。这样既可避免各部门间职能重复,又可排除非信息化系统工作中的人为干扰,促使各部门合理履行好自身的职责,共同提升食品安全监管质量。

3.2 建立食品产品安全信息监控系统,进行实时监管

目前,物联网相关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交通、物流、工农业、医疗、卫生、等行业。利用这些信息化技术,建立食品产品安全信息监控系统,将食品生产企业、批发商、零售商和政府监管部门联系在一起,建立统一的食品产品安全标准化体系,实现从生产到最终消费环节的集成化和无缝的食品质量信息流和控制过程,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8]。

该系统通过对食品供应链各个节点进行监控,可以实现从食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和消费等整个过程中的食品安全信息收集,及时掌握相关信息及其变化趋势,从而达到对食品安全信息全程监控和实时监管的目的。

3.3 建立面向社会的食品安全标准数据库,及时更新信息

食品安全标准数据库应不仅为监管部门提供技术帮助,让监管部门对生产企业的监管有据可查,而且还可以对社会公众开放,食品生产企业、消费者等可以查询所需标准,以获得权威有效的标准信息。此外,应对国内外食品安全相关标准以及民众意见进行整合,结合食品行业发展以及政策变化实时更新,不断完善食品安全标准数据库,确保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与世界接轨。

3.4 建立食品安全监管专家系统,提升行政智力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中行政力量一直占有主导地位,然而现有行政力量在食品安全监管当中所涉及到的专业技术力量不足,体现在食品安全监测、食品安全标准、食品安全评价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食品安全行政监管能力。因此,有关部门应对食品安全专业技术力量进行整合,建立食品安全监管专家系统。该系统不仅具备食品安全静态智能信息,还应具备动态能力,及时将食品安全方面的紧急问题通过系统发布,由监管部门召集专家研讨,以此提升行政智力。

4 结语

随着现代社会快速发展,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也变得日益复杂,需应对各类纷繁负责和突发性的食品安全问题。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合理运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可以极大地提升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因此,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利用信息化技术不断完善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信息化监管机制,提高监管效率,提升监管效果,真正使我国的食品安全得以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陶莉.信息化技术在食品安全管理中的作用探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9).

[2]喻文德.食品安全监管中政府失灵的伦理分析[J].伦理学研究,2012(6).

[3]周燕妮.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食品安全监管与服务[J].数字化用户,2013(7).

[4]宋慧宇.食品安全监管模式改革研究--以信息不对称监管失灵为视角[J].行政论坛, 2013(4).

[5]刘雪梅.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8).

[6]焦明江.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完善: 现状与反思[J].人民论坛,2013(5).

[7]亓春霞,张立涛.基于信息技术实现食品安全监管[J].食品安全导刊,2013(6).

篇5:药品安全监管机制汇报

一、指导原则

(一)坚持及时沟通,协调配合的原则。药品安全工作涉及方方面面,要加强部门间的信息沟通和协同配合,逐步完善部门协调机制,提高行政效能,形成整治合力。

(二)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药品主管部门要主动承担责任,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在具体工作中要明确分工,强化配合,切实落实监管和打击责任。

(三)坚持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的原则。对涉嫌犯罪的案件,需要鉴定的,监管部门要依法做出技术鉴定,及时移交司法机关处理,解决以罚代刑、打击不力的问题。

二、组织领导

为切实做好药品联合打假的协调和配合,成立由县政府分管县长任组长,相关部门分工负责人为成员的县药品联合打假协调联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具体负责活动的组织和协调。(见附件)。

三、主要任务和职责分工

全县药品联合打假工作由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牵头,县公安局、卫生局、工商局、计生局、邮政局配合。主要任务和职责如下:

(一)依法处理县食品药品监管、卫生、工商等部门移送的涉嫌犯罪的假劣药品和虚假广告案件,严厉打击制售假劣药品违法犯罪行为。(县公安局负责)

(二)整顿和规范医疗机构药品使用行为,加强医疗机构临床合理用药指导与管理,规范处方行为,促进合理用药。(县卫生局负责)

(三)大力整治虚假违法药品广告,强化对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体药品广告发布行为的监管,依法查处发布虚假违法药品广告行为。依法处理相关部门移送的违法药品广告。(县工商局负责)

(四)规范药品寄递行为,严格收寄手续制度,做好违禁药品的处理工作。加强运输流通环节物流、配货、快递公司的托运药品管理,防止假劣药品流入市场。(县邮政局负责)

(五)落实药品生产企业驻厂监督员制度和涉药单位约谈制度,强化涉药单位药品质量第一责任人的意识,不断提升县内生产、经营和使用各环节的药品质量。进一步加强特殊药品和高风险药品(医疗器械)的监管,确保药品质量安全。(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

(六)加强计生药械管理,提高计生用药具和器械的规范化管理水平。(县人口计生局负责)

四、工作要求

(一)定期召开工作协调会议。协调指导药品联合打假工作开展;通报专项整治和重大案件情况,沟通有关信息;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措施,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协调处理跨部门的药品违法案件。协调会议每季度召开一次,由领导小组办公室召集,各部门有关科室负责人或联络员参加。特殊情况可随时召开。

范文网

(二)适时采取联合行动。围绕药品安全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监管上的关联业务、交叉业务采取联合行动,对药品安全整治情况联合督导检查,提高整治效能。

篇6: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汇报

二是突出重点,开展监督检查。采取日常检查与突击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加大监督检查力度。街道食药监所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检查行动,重点检查购进渠道、储存设施设备、养护记录、质量管理、重点部位制度落实等情况,严防问题食品、药品流入市场,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三是加大宣传,提高安全意识。通过发放宣传页、设立宣传栏、悬挂宣传横幅、LED屏幕滚动播放等形式,大力宣相关知识,进一步增强食品药品经营企业的法律意识、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饮食用药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

篇7: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汇报

今年,在县委、县政府和食品药品监督局的正确领导下,在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乡始终把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以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和专项整治工作为切入点,通过加强领导,采取多种措施强化食品药品相关政策的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工作,完善监管体制,强化部门配合,着力案件查处,大力整顿和规范了全乡食品药品市场秩序,各项工作进展有序。

一、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

为进一步完善我乡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构建安全责任网络,确保全乡人民的消费安全和人身安全。乡党委、政府成立了由政府乡长任组长,分管副乡长任副组长,社会发展办主任、安监办、驻乡各单位负责人和各村村委会主任为成员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制定我乡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贯彻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形成了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协调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格局,建立了乡、村联动的食品药品监管执法网络。将此项工作纳入目标考核管理,年初与驻乡各单位和各村签定了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目标责任书,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建立了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对不履行职能造成重大影响或后果的,追究相关部门和负责人的责任。建立食品安全违法线索举报奖励制度,并专门设立食品安全违法举报电

话。大力推进“三网”建设,积极构筑农村现代流通网、监管责任网、群众监督网,着力抓好以餐饮店、商店、杂货店、粮油蔬菜店以及各行政村的小店为重点的现代流通网建设,从而初步构建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监管责任网络。同时,在七月份接到《瓜州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批转关于在全县农村推行“一专三员”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建设意见的通知》后,我乡按照通知要求新设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将原食品药品安全办公室职责一并由新设机构接替承担。及时向驻乡单位和各村委会下发了《沙河回族乡人民政府关于成立食品安全监管“一专三员”工作组的通知》,建立健全了“一专三员”食品安全联系制度、“一专三员”食品安全工作制度、“一专三员”工作职责,进一步加强了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二)加强宣传教育,增强群众意识

今年以来,我乡以维护群众食品药品安全为出发点,以提高群众对食品药品安全知识的了解、增强群众安全意识和依法维权意识为目标,紧紧围绕工作实际,创新工作思路,多方位多角度开展食品药品宣传培训工作,营造了全社会关心支持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良好氛围。一是在各村、乡中学组织开展了食品药品安全知识讲座,讲解了疾病预防、食品安全、用药安全等相关知识,同时发放相关知识宣传资料300余份。二是举办食品卫生法律法规、食品卫生安全监管业务知识培训班,召开专门会议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三是充分利用安全生产月、重大节庆日等宣传平台,针对食品经营者、消费者、食品药品从业人员等不同对象,开展食品药品安全知识专题宣传活动,以发放宣传资料、设置宣传栏、村级广播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的宣传食品药

品法律法规和食品卫生知识,一年来我乡共张贴标语350张、悬挂横幅6条、设置宣传栏8块,印发宣传资料3000多份。通过各种宣传形式,不仅提高了我乡食品药品安全办公室的自身影响力,更提高了人民群众的饮食用药安全,同时通过广泛开展食品药品安全宣传教育,积极引导生产经营者安全经营,提高了人民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营造了人人关注食品药品安全的社会氛围,为我乡更好地开展食品药品监管工作提供了有利保障。另外根据工作情况,积极做到上情下达,信息互通,做好信息上报工作,目前共上报各类信息12篇。

(三)强化整治措施,加强行业管理

为保障全乡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乡政府坚持加强食品药品安全预防性和经常性安全监督,不断强化对食品药品经营单位的检查、指导和服务,加大食品药品整治措施,不断推进食品药品规范化管理。一是加大专项整治力度,抓好预防性安全监督。根据我乡实际,结合重大节庆日及少数民族节日,广泛开展食品药品专项检查整治工作。对全乡的餐饮店、商店、杂货店、粮油蔬菜店以及各行政村的小店进行专项检查,突击检查证件齐全、制度上墙、台帐健全、环境卫生、包装规范、卫生设施、操作流程、持证上岗和从业人员健康等情况,另外还对地方特色食品、方便食品、熟食制品、酒类及饮料等进行大范围检查。有计划、有步骤、分行业、分类别的抓好食品销售、餐饮行业、学校、医院等周边环境的清理、整顿、规范和促进工作,对没有证照的单位,除了加强说服教育外,及时督促他们办理各类证件,对不达标的餐饮店限期整改。同时,对全国各地发现使用地沟油问题进行了深入排查,在我乡没有发现地沟油生产加工作坊和销售、使用地沟油的情况。针对乡卫生院、村级卫生所和药店,将检查重点放在购进药械验收是否符合规定;是否制定适合本机构的药品质量管理制度;药械进货渠道是否合法,是否建立合法供货方档案;药品储存保管是否符合要求等方面,加强药品安全监管力度。二是加强食物中毒防治。乡政府坚持将食物中毒防治作为贯彻实施《食品卫生法》的重点工作,不断强化综合性防治措施。在每年的食物中毒高发季节及少数民族节日期间,针对容易发生食物中毒的餐馆、建筑工地食堂、乡机关、各驻乡单位食堂、少数民族群众节日聚餐地点等重点部位和重点人群开展重点监督检查,并由乡食品药品监管办公室在乡村两级提前安排值班人员,保证24小时通讯联络畅通,做到有事必应,有人负责。同时对卫生院作好部署,制定食物中毒急救方案,做好相关准备工作,积极预防了食物中毒和食品污染事故的发生。三是建立食品药品安全事件应急机构和应急预案。为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我乡成立了以政府乡长为组长的突发食品药品安全事件应急处理小组,办公室设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办公室,并制定了《沙河回族乡食品药品安全应急预案》,明确了各相关部门职责。乡卫生院把贯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工作纳入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和卫生工作计划,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并进行经常性检查和定期考核,建立起了一套”信息畅通、反应快捷、指挥有力、责任明确”的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反应体系,有效的保证了食品药品中毒、过敏的快速、有效处置。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乡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我乡食品药品监管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工作中仍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

1、食品药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我乡作为少数民族移民乡,群众的思想文化素质偏低,法律意识淡薄,对食品卫生、药品安全知识的掌握不够深,部分食品经营者法制意识不强,使得检查监管工作缺乏有利的法治氛围,在具体工作中存在一定难度,今后对群众宣传教育的方式方法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2、“一专三员”人员业务素质不够强。因为村组协管员、联络员、信息员都是兼职人员,业务知识还不够熟悉,因此在日常巡查中及时发现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的能力欠缺,因此,各种形式的培训提高势在必行。

3、从业人员协调配合不够好。因为村、组监管人员不是行政执法的主体,在日常巡查中若发现了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少数食品经营者不能及时按要求实施整改,协调配合不够密切,导致违法违规行为不能及时得到处理。

4、执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需进一步提高,特别是新《食品安全法》中的一些新内容,还有待深入学习和理解。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所需的通讯、取证设备落后,现场快速监测、检测设备缺乏,影响了食品药品安全监督执法工作的水平和效率。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1、继续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宣传教育。加大食品药品安全法律法规和安全知识的普及力度,增强群众的安全意识,提高群众识别和防范假冒伪劣食品药品的能力,鼓励群众参与食品药品安全社会监督,共同营造良好的食品药品管理环

境。

2、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进一步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加强对食品安全工作的领导,理顺部门职能,切实加强对食品加工、流通、消费各环节的监管,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进一步扩充食品安全信息渠道,努力做好食品安全信息的收集、汇总和上报工作。

3、加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力度。继续加大对食品药品流通、消费市场的监督执法检查,有重点地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加大对食品药品售假的打击力度,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群众的投诉举报,加大查处力度。建立和完善食品卫生安全监控和预警体系,防止食物中毒等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4、切实抓好重点人群的宣传培训工作。首先是加强对农村食品安全协管员、联络员、信息员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乡、村、组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人、“一专三员”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监督水平;其次是加强对食品药品从业人员的培训,进一步提高食品药品从业人员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水平,增强食品药品安全意识,规范其经营行为,确保广大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放心。同时,要鼓励群众举报投诉假劣食品药品,提高公众的依法维权意识。

篇8:信息服务外包安全监管体系研究

除了政策、基础设施、人才以外, 安全问题正日益成为影响服务外包发展的一个关键的制约因素。全球最成熟的服务外包承接国 (印度) 的信息安全问题正成为其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面临的一个新挑战。据报道, 印度三名Mphasis 电话客服中心的离职员工有组织窃取美国客户的个人帐户信息, 并从中盗走35万美元;印度外包公司LexisNexis旗下的Seisint 数据库遭遇入侵, 约31万名美国人的个人信息面临外泄危险;印度大部分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企业存在着电子偷盗和欺诈的隐患。跨国公司因担心核心技术外流和数据泄露更倾向于建立独资或合资的境外外包中心, 专业的第三方服务提供商仍没有成为外包行业中的主流。在国内, 2009年发生在深圳的一场彩票作弊案让“外包安全”显得更加触目惊心, 不法分子利用为彩票发行机构做IT项目的机会将计算机木马植入机构电脑, 实施了犯罪行为。如果外包最终成了一种“引狼入室”的行为, 那么越来越多的信息, 小到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 大到国家机密和军事情报都会被泄露, 其后果将不堪设想。

近年来对服务外包安全问题的研究文献逐渐增多, 有研究对接包方安全监管策略的[1,2];有探讨某个行业服务外包的风险控制与分析的[3,4,5,6,7], 有从法律的角度讨论服务外包安全问题的[8]、还有从中小企业的视角研究安全外包管理与控制的[9,10]等等, 但从政府的角度出发系统、全面地研究信息服务外包安全监管问题至今未见报端, 事实上, 政府的安全监管能力直接影响和左右信息服务外包业的发展。在信息服务外包界有一句名言:country first, company second 。政府创造和培育良好的信息服务外包环境对于推动信息服务外包业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分析和探讨信息服务外包安全监管体系具有极其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2 信息服务外包中的安全特点

传统上, 一个企业或一个部门的信息安全防御工作是指其自身在技术上和管理上的安全措施, 通常不涉及到另一方。然而, 在信息服务外包领域, 发包方需要把自己的部分或者全部IT职能或与IT相关的业务流程转移到接包方, 随之, 不可避免地涉及大量敏感信息及专利产品的转移问题。如图1所示。由图可见, 发包方虽在双方所签订的合同或保密协议中明确指出专利产品不得侵权使用和敏感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等保护要求, 但显然失去了直接的安全控制权。由发包方转移出去的信息或产品的安全状态完全依赖于接包方的执行力。这是信息服务外包有别于传统的企业内部的安全控制的一个显著特点。

3 信息服务外包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信息服务外包的安全焦点集中在接包方信息和信息系统的技术安全和管理安全两个方面。

技术上, 没有一套严密的安全技术解决方案将不可避免地遭到来自黑客、病毒、蠕虫、木马等方面的大肆攻击。基于各种技术手段非法获取、窥视、修改或破坏敏感信息是黑客们的目的。系统、网络、协议、应用中出现的各种安全漏洞是病毒、蠕虫、木马等恶意程序或软件破坏系统和网络、窃取敏感信息的常见手段。

管理上, 没有制定一套系统的严密的安全管理体系将导致来自内部员工、自然灾害等方方面面的安全事故。内部员工尤其是涉密员工出于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泄露或随意修改敏感信息的主动性攻击, 或者由于粗心大意不经意中泄露或修改了敏感信息的被动性攻击, 或者因火灾、水灾等自然灾害中断系统运行、导致敏感信息丢失的安全事件将在所难免。如图2所示。

由此可见, 接包方只有在技术和管理上做好严密的安防工作才有可能抵御来自各方的强烈攻击, 然而, 要做到这点, 仅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是不可能的, 而需要政府营造良好的服务外包安全环境。原因如下:

(1) 大部分专注于外包业务的接包方不具备专业的安全技术水平, 需要依赖第三方安全服务机构给予安全测试、评估、提供安全解决方案等技术支持, 这就对安全服务产业发展提出了要求, 而这需要政府的大力推动和倡导;

(2) 企业员工素质、信誉状况、社会形象等管理层面上的考核因素是任何一个企业自身无法获取或提供的, 只有依靠政府建立全社会的信誉体系来予以解决。

(3) 信息服务外包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安全纠纷, 需要依靠服务外包的安全法律条文给予评判。

凡此种种, 都说明一个问题, 信息服务外包中出现的安全问题离不开政府的监督和管理。建立一套完备的信息服务外包安全监管体系十分必要。

4 信息服务外包安全监管体系

信息服务外包安全监管体系是指在政府的推动和引导下建立的可以协助信息服务外包企业提升安全能力、解决安全纠纷、提供信誉评测、进行安全教育的各种体系的集合 (作者定义) 。信息服务外包安全监管体系应有以下五个子体系组成: (1) 安全服务产业体系; (2) 安全法律体系; (3) 安全政策体系; (4) 诚信体系; (5) 安全教育体系。

4.1 安全服务产业体系

安全服务产业体系是信息安全服务机构和信息安全认证机构的统称。信息安全服务机构是指具有专业的安全服务能力, 能对信息与信息系统进行安全评估、安全测试、安全工程设计等的机构。信息安全认证机构是指具备信息安全能力、信息安全产品和安全管理进行认证认可的机构。信息安全认证机构为信息安全服务机构提供认证服务。不具备安全专业水平的信息服务外包企业为了保持其信息和信息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需要依赖第三方专业安全服务机构给予安全测评、安全监控、安全工程设计、安全运维、安全咨询与教育等的帮助。信息服务外包过程中出现的安全纠纷的评判依据也时常需要借助安全服务机构的评测结果。

因此, 安全服务产业发展是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4.2 安全法律体系

信息服务外包过程中出现的安全纠纷或安全事故需要依据安全法律法规条文来评判。印度国际服务外包业的大力发展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是印度比较规范的法律法规环境。2000年正式生效的印度《信息技术法案2000》对非法进入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传播计算机病毒、干扰正常通信服务、复制软件和篡改原文件等违法行为做了明确定义, 制定了相应的处罚规定, 确定电子合同、电子文书和数字签字等数字信息可以作为法律依据。这使印度成为世界上第12个有此类法律的国家。后来, 印度政府修订了《信息技术法案2000》, 为软件和信息技术外包行业提供符合国际标准和规范的数据保护法律体系。印度政府为保护知识产权而做出的努力也是有目共睹。印度《版权法》是世界上最严格的法律条文之一, 经过有关部门的大力配合, 有效地打击了各种盗版活动。

我国应该借鉴印度的做法, 制定或完善信息安全法、知识产权保护法等与信息服务外包密切相关的安全法律体系。

4.3 安全政策体系

积极的安全政策可以引导和推动信息服务外包行业的发展。快速发展安全服务产业、提高服外包企业的安全管理能力、增强企业员工的安全意识等都需要积极的扶持政策。

4.4 诚信体系

以政府的名义建立全社会的诚信体系可以增加企业和个人的公信力, 可以克服目前盛行的假工作经历、假学历、假业绩等欺骗行为, 可以有效地帮助企业鉴别员工的道德诚信品质, 也极大地有助于企业之间的诚信甑别, 这对于信息服务外包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4.5 安全教育体系

开展信息服务外包相关的安全法律法规教育、安全意识教育、诚信教育对促进信息服务外包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世界头号黑客Kevin Mitnick 曾说过这样的话:“人是最薄弱的环节。你可能拥有最好的技术、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生物鉴别设备, 可只要有人给毫无戒心的员工打个电话……”, 这个省略号意味着一切皆有可能。因此对人的安全教育是最关键的环节。

有些企业领导安全意识不强, 对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也不熟悉, 没有把信息保护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来考虑, 以致在安全的防护上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和主动性, 最后不可避免地出现种种安全事故。有些企业重技术, 轻管理。技术上的工作做得充足到位, 相关安全技术措施一应俱全, 但在管理上出现了疏漏, 员工安全意识不强、道德品质差, 诚信缺失, 或者没有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等等, 导致百密一疏。

所以, 必须建立全社会的安全教育体系。通过行业组织或安全教育培训机构加强从业人员的诚信教育和相关方面的普法教育;增强企业领导和员工的安全意识, 提升他们的法律素养。

5 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方向

5.1 与信息服务外包相关的统一安全法律法规的制定是今后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自90年代起, 我国信息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全国人大、国务院、公安部、国家保密局、国家密码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等部门分别颁布了《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办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关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国家安全法》、《国家秘密法》、《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系统审批管理规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密码管理办法》、《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商用密码技术要求》、《商用密码管理条例》、《涉及国家秘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管理办法 (试行) 》、《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办法》、《关于信息技术安全性评价准则》、《关于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若干意见》、《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指南》、《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指南》、《电子签名法》、《专利法》、《重要系统灾难恢复指南》、《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

此外, 各省市还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条文, 林林总总, 琳琅满目, 数不胜数。

由上可见, 我国的信息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很多, 但至今没有出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安全法, 并且缺乏权威、统一、专门的组织、规划、管理和实施协调的立法管理机构, 多头管理, 政出多门、各行其是。与服务外包相关的信息安全问题处理办法散见于许多法律条文中, 给执法部门增加了处理难度, 也让信息服务外包企业尤其是离岸发包企业理解服务外包相关法律法规感到困惑和迷茫。

由此可见, 目前制定一部“统一领导、共享资源、各司其职、密切协作、合力监管”的信息服务外包法律法规尤为重要, 值得研究和探讨。

5.2 接包方的安全资质与信息系统安全等级的对接问题应作为今后重要的研究方向。

我国本身是一个服务外包大国, 各行各业的信息业务包括关系到国家安全、经济命脉、社会稳定等重要国家部门 (如财政、金融、税务、海关、审计、工商、社会保障、能源、交通运输、国防工业等) 大都外包给国内软件企业, 为了安全的需要, 国家专门出台了等级保护的相关条例, 要求各相关部门根据信息系统应用业务重要程度及其实际安全需求, 实行分级保护, 做好等级认定和实施工作。但却疏忽和遗漏了一个重要的事项, 即没有明文规定接包方的安全资质与信息系统安全等级的对接问题, 即没有明文规定取得什么安全资质的接包企业可以承接哪个安全等级的信息业务。这就不可避免地留下等级保护的执行漏洞。因此接包方的安全资质与信息系统安全等级的对接问题应作为今后重要的研究方向。

5.3 如何大力发展和培育安全服务产业应作为当前的一个研究方向

信息安全服务机构是协助企业进行安全评估、安全测试、安全工程设计的第三方机构, 是提升企业安全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的有力支撑。然而, 据调查, 至2010年1月, 全国获取安全工程服务资质的机构不多, 共316家, 其中获取一级 (最低级) 安全工程服务资质是305家, 其余11家获二级资质。

而全国信息服务外包企业有几千家、国家重要信息与信息系统更是多如牛毛, 如此少而弱的信息安全服务机构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国家应大力发展信息安全服务产业, 培育一大批具有高级别安全服务资质的信息安全服务机构。如何发展和培育信息安全服务产业应作为当前的一个研究方向。

5.4 如何提升外包企业的安全认证能力值得探讨

ISO2700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要求》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信息安全管理标准”, 它已成为“信息安全管理”之国际通用语言, 被全球五千多家政府机构和知名企业所采用。是否通过国际安全认证ISO27001是衡量一个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的量性指标, 也是发包方决定接包方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有时甚至是必备条件。为了鼓励接包企业通过国际安全认证ISO27001, 国家出台了一些相当优惠的政策, 如服务外包企业取得信息安全管理 (ISO27001等相关认证及认证的系列维护、升级给予不超过50万元的资金支持等。

然而截止到2009年底, 全球通过ISO27001认证总数为5 114家, 总数排名前4名的国家 (地区) 是日本、印度、英国、台湾。分别是2 997、435、370和221。中国大陆仅为180, 仅占总数的3.5%。与前4位的国家 (地区) 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

如何帮助国内信息服务外包企业尽可能多地通过ISO27001认证, 值得进一步地研究和探讨。

5.5 诚信体系建设值得研究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 设 的 若 干 意 见 (国办发[2007]17号) , 各省市地区都在积极地开展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 经过三年多的探索实践, 初步形成我国社会诚信体系的基本框架:建立健全社会诚信制度和诚信有关标准及法规, 为社会诚信体系提供法规保障;建立诚信信息基础平台, 为社会诚信体系提供服务和应用的技术支撑;建立社会诚信监管平台, 为信用征集、信用评估、信用认证、信用查询、诚信公示、信用管理等提供规范的运行机制和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但全社会诚信建设的成效不大, 实际应用不多, 主要原因有:

(1) 缺乏全国统一信用建设和评估标准, 影响全国范围内的信息联动。各省市地区建设模式不统一, 各搞一套, 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 不能实现信用信息共享。

(2) 认识不足, 发展不平衡。金融、工商等信用建设启动快, 其他行业发展相对滞后;这也影响社会信用信息记录、管理、征集和采用。

建设和完善全社会诚信体系, 是一个复杂和艰难的过程, 也是信息服务外包发展过程一个值得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摘要:安全问题已成为严重影响服务外包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从政府监管角度出发, 阐述安全监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观察信息服务外包安全特点的基础上, 定义安全监管体系结构及其各部分组织内含, 并提出目前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值得深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信息服务外包,安全监管体系,研究

参考文献

[1]鲁虹, 孙绍荣.资源外包的风险及防范对策[J].企业经济, 2007 (2) :34-36

[2]邵雪晴, 殷群.服务外包中发包商的监管策略[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08 (1) :14-16

[3]曾康霖, 余保福.金融服务外包的风险控制及其监管研究[J].金融论坛, 2006 (6) :20-25

[4]景瑞琴, 邱伟华.金融服务外包的利益与风险分析[J].商业时代, 2007 (5) :73-74

[5]刘小军, 陈君杰.金融服务外包风险的静态博弈分析及对策[J].广西社会科学, 2010 (2) :69-71

[6]施慧洪.金融服务外包风险防范分析[J].浙江金融, 2010 (4) :60-61

[7]谢怀军.银行信息技术外包及其风险管理[J].上海金融, 2004 (1) :38-40

[8]龚柏华.论中国承接金融服务离岸外包相关法律问题[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07 (1) :50-57

[9]陈艳春, 等.中小企业安全外包管理与控制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08 (7) :44-45

上一篇:中考英语作文:我最感兴趣的科目 My best subject下一篇:酒店经营年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