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信息披露及适度监管

2024-04-26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信息披露及适度监管(精选6篇)

篇1: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信息披露及适度监管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信息披露及适度监管

私募基金,是指通过非公开方式募集,投资者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资金管理方式。考虑到私募股权基金的交易一般具有保密性和非公开性,如何设计信息披露和实现适度监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首先是信息披露的设计。应该包括信息披露的主体、客体、内容和原则四方面。信息披露的主体主要有基金本身、基金管理人及相关工作负责人、第三方机构。信息披露的客体应该包括基金投资人、相关利益群体(含债权债务等)及可能有意的投资人。信息披露的内容应该包括基金的基本信息、管理人员构成、资产负债状况、投资项目情况及基金管理自评报告等,在不影响基金运行的情况下,尽量充分保证信息披露的充分性。信息披露的原则除了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外,需要保证信息的不充分公开的特性,由于私募基金非公开募集的特性,其管理情况、资产情况及其他信息的披露对象也要有所限制,在信息披露上体现为定向性,即向特定群体做信息披露,并且较少公开传播的可能性。

其次是如何实现有效监管。监管工作的重心应该是基金管理公司或者基金本身,有效的监管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信息披露及风险防控。信息披露上面已经表述,这里只说对于监管工作上如何进行风险防控。风险防控应该按不同阶段进行处理,首先是市场准入阶段,在准入标准及审核上要做到严谨、周密;其次是日常监管,包括基金运作、项目投资、所投资项目重大变化等等,对基金的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风险进行及时防控;最后是对于已经出现风险事项的基金或基金管理公司,通过有效的方法进行妥善处置。

股权和基金两个板块进行联合发展确实有其促进作用,但是从监管的角度考虑,有可能出现风险内置的情况,如果某些企业出于特殊目的成立基金并不正当操作,将不仅仅导致企业出现问题,更会导致其他的利益群体利益受损,影响范围加大,因此对于两者之间的联合需要在风险防控方面设置更为严格的标准。

篇2: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信息披露及适度监管

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保护私募基金投资者合法权益,规范私募投资基金的信息披露活动,根据《证券投资基金法》、《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登记和基金备案办法(试行)》等法律法规及相关自律规则,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所称的信息披露义务人,指私募基金管理人、私募基金托管人,以及法律、行政法规、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证监会)和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以下简称中国基金业协会)规定的具有信息披露义务的法人和其他组织。

同一私募基金存在多个信息披露义务人时,应在相关协议中约定信息披露相关事项和责任义务。

信息披露义务人委托第三方机构代为披露信息的,不得免除信息披露义务人法定应承担的信息披露义务。

第三条 信息披露义务人应当按照中国基金业协会的规定以及基金合同、公司章程或者合伙协议(以下统称基金合同)约定向投资者进行信息披露。

第四条 信息披露义务人应当保证所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第五条 私募基金管理人应当按照规定通过中国基金业协会指定的私募基金信息披露备份平台报送信息。

私募基金管理人过往业绩以及私募基金运行情况将以私募基金 管理人向私募基金信息披露备份平台报送的数据为准。

第六条 投资者可以登录中国基金业协会指定的私募基金信息披露备份平台进行信息查询。

第七条 信息披露义务人、投资者及其他相关机构应当依法对所获取的私募基金非公开披露的全部信息、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信息负有保密义务。

中国基金业协会应当对私募基金管理人和私募基金信息严格保密。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不得对外披露。

第八条 中国基金业协会依据本办法对私募基金的信息披露活动进行自律管理。

第二章 一般规定

第九条 信息披露义务人应当向投资者披露的信息包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基金合同;

招募说明书等宣传推介文件;

基金销售协议中的主要权利义务条款(如有); 基金的投资情况; 基金的资产负债情况; 基金的投资收益分配情况; 基金承担的费用和业绩报酬安排; 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

涉及私募基金管理业务、基金财产、基金托管业务的重大诉讼、仲裁;

(十)中国证监会以及中国基金业协会规定的影响投资者合 法权益的其他重大信息。

第十条 私募基金进行托管的,私募基金托管人应当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中国证监会以及中国基金业协会的规定和基金合同的约定,对私募基金管理人编制的基金资产净值、基金份额净值、基金份额申购赎回价格、基金定期报告和定期更新的招募说明书等向投资者披露的基金相关信息进行复核确认。

第十一条 为:

(一)(二)(三)(四)(五)(六)公开披露或者变相公开披露; 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 对投资业绩进行预测; 违规承诺收益或者承担损失;

诋毁其他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或者基金销售机构; 登载任何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祝贺性、恭维性

信息披露义务人披露基金信息,不得存在以下行或推荐性的文字;

(七)采用不具有可比性、公平性、准确性、权威性的数据来源和方法进行业绩比较,任意使用“业绩最佳”、“规模最大”等相关措辞;

(八)其他行为。

第十二条

向境内投资者募集的基金信息披露文件应当采用法律、行政法规、中国证监会和中国基金业协会禁止的中文文本,应当尽量采用简明、易懂的语言进行表述。同时采用外文文本的,信息披露义务人应当保证两种文本内容一致。两种文本发生歧义时,以中文文本为准。

第三章 基金募集期间的信息披露

第十三条

私募基金的宣传推介材料(如招募说明书)内容应当如实披露基金产品的基本信息,与基金合同保持一致。私募基金募集期间,应当在宣传推介材料(如招募说明书)中向投资者披露如下信息:

(一)基金的基本信息:基金名称、基金架构(是否为母子基金、是否有平行基金)、基金类型、基金注册地(如有)、基金募集规模、最低认缴出资额、基金运作方式(封闭式、开放式或者其他方式)、基金的存续期限、基金联系人和联系信息、基金托管人(如有);

(二)基金管理人基本信息:基金管理人名称、注册地/主要经营地址、成立时间、组织形式、基金管理人在中国基金业协会的登记备案情况;

(三)基金的投资信息:基金的投资目标、投资策略、投资方向、业绩比较基准(如有)、风险收益特征等;

(四)基金的募集期限:应载明基金首轮交割日以及最后交割日事项(如有);

(五)基金估值政策、程序和定价模式;

(六)基金合同的主要条款:出资方式、收益分配和亏损分担方式、管理费标准及计提方式、基金费用承担方式、基金业务报告和财务报告提交制度等;

(七)基金的申购与赎回安排;

(八)基金管理人最近三年的诚信情况说明;

(九)其他事项。

第四章 基金运作期间的信息披露

第十四条

基金合同中应当明确信息披露义务人向投资者进行信息披露的内容、披露频度、披露方式、披露责任以及信息披露渠道等事项。

第十五条

私募基金运行期间,信息披露义务人应当在半结束之日起10个工作日以内向投资者披露基金净值、主要财务指标以及投资组合情况等信息。

单只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规模金额达到5000万元以上的,应当持续在每月结束后5个工作日以内向投资者披露基金净值信息。

第十六条

私募基金运行期间,信息披露义务人应当在每年结束之日起6个月以内向投资者披露以下信息:

(一)报告期末基金净值和基金份额总额;

(二)基金的财务情况;

(三)基金投资运作情况和运用杠杆情况;

(四)投资者账户信息,包括实缴出资额、未缴出资额以及报告期末所持有基金份额总额等;

(五)投资收益分配和损失承担情况;

(六)基金管理人取得的管理费和业绩报酬,包括计提基准、计提方式和支付方式;

(七)基金合同约定的其他信息。第十七条

发生以下重大事项的,信息披露义务人应当按照基金合同的约定及时向投资者披露:

(一)基金名称、注册地址、组织形式发生变更的;

(二)投资范围和投资策略发生重大变化的;

(三)变更基金管理人或托管人的;

(四)管理人的法定代表人、执行事务合伙人(委派代表)、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的;

(五)触及基金止损线或预警线的;

(六)管理费率、托管费率发生变化的;

(七)基金收益分配事项发生变更的;

(八)基金触发巨额赎回的;

(九)基金存续期变更或展期的;

(十)基金发生清盘或清算的;

(十一)发生重大关联交易事项的;

(十二)基金管理人、实际控制人、高管人员涉嫌重大违法违规行为或正在接受监管部门或自律管理部门调查的;

(十三)涉及私募基金管理业务、基金财产、基金托管业务的重大诉讼、仲裁;

篇3: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信息披露及适度监管

近年来,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PE) 在我国蓬勃发展。与公募基金强制信息披露制度相比, PE在信息披露与监管制度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宏观经济带来的结构性改变对PE行业意味着更多的挑战。

为培育私募市场、建立健全私募发行制度和发展私募投资基金, 2014年5月9日, 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发展的若干意见》, 对于培育私募市场、建立健全私募发行制度和发展私募投资基金明确了指导思想, 明确了各类产品私募发行的投资者适当性要求和面向同一类投资者的私募发行信息披露规则, 要求建立促进经营机构规范开展私募业务的风险控制和自律管理制度安排, 以及各类私募产品的统一监测系统, 切实强化事中事后监管。

由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为非公开发行, 信息公开方式必然有别于公募基金, 有必要对其募集和运行情况进行真实准确的披露, 建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监管模式、加强对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监管的措施亟待落实。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 欧美各国普遍强化对PE信息披露和监管的要求, 美国证监会对PE基金信息披露进行了分类管理, 要求定期披露基金规模、投资者类型、流动性、基金业绩、基金战略、交易使用和结算机制等信息。国际私募股权联合会 (IPEV) 也在其指定的《国际私募股权基金投资者报告指引》中强化了信息披露的要求。

2012年以来, 受资本市场持续低迷、IPO暂停的影响, 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收益水平大幅下滑, PE市场收益水平回归理性已是必然趋势。在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新募集数量、资金规模增长的同时, 存在信息披露不到位、对投资者造成损害和引发潜在系统性风险的可能。《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推出恰逢其时, 其要求建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信息披露有效监管的框架, 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信息披露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为促进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业持续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我国私募股权投资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和现状

(一) 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信息披露制度存在的问题

PE的监管模式主要为自律监管和外部监管两种。在外部监管方面, 2013年6月, 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发布了《关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职责分工的通知》, 明确由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私募投资基金的监督管理。此前, 国家发展改革委、证监会、银监会、央行、财政部、商务部、外管局、税务总局等多个部门, 针对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都独立制订了各自领域的规章政策, 许多条款都涉及信息披露, 但没有统一的规定和标准, 各部门监管边界和监管责任不明确。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资金来源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被监管的部门, 赵忠义[1]认为, PE机构缺乏对投资者进行风险警示和信息披露的统一标准。在行业自律方面, 由于缺乏第三方监管, 使得信息披露的可信度和效率有所降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信息披露制度受制于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的限制。PE行业缺乏公认的市场规范, 缺乏对违规募资行为的监督和惩罚手段。

完善的信息披露是PE行业保持持续发展能力、防范内控风险的最重要的防火墙。因此在此种背景下, 随着我国PE行业规模的增长, 更亟需将监管模式从机构监管过度到功能监管, 统一监管部门, 统一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行业的信息披露制度和监管。

(二) 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的备案制

为了规范PE行业发展, 我国加快了对私募基金立法的速度和力度, 私募基金信息披露已经纳入监管重点。2011年2月至2013年3月,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印发了多项关于做好股权投资企业发展和备案的管理通知和规定, 对于股权投资企业信息披露制度和股权投资企业备案程序提出了具体要求。

为了统一监管, 2013年6月, 中央编办印发《关于私募股权基金管理职责分工的通知》, 由证监会负责对各类私募基金行业进行统一监管。此后, 证监会新设了私募基金监管部, 加快了对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行业监管立法进度。2014年1月,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了《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登记和基金备案办法 (试行) 》, 其以信息披露为核心, 以诚实守信为基础进行行业自律监管。2014年5月9日, 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发展的若干意见》, 明确提出培育私募市场, 要求建立健全私募产品发行监管制度, 建立各类私募产品的统一监测系统, 切实强化事中事后监管。2014年7月11日, 证监会发布了《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 (征求意见稿) 》, 对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投资范围、合格投资者、资金募集和投资运作进行了更为详尽的规范。在信息披露方面, 要求如实披露基金投资、资产负债、投资收益分配、基金承担的费用和业绩报酬、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情况, 以及可能影响投资者合法权益的其他重大信息, 不得隐瞒或者提供虚假信息。

私募股投资权基金被正式纳入监管范围, 意味着获得监管部门的身份认同, 将是私募基金业的巨大机会, 为行业未来的发展打开了新的空间, 必将促进私募基金业的健康发展。

(三) 目前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的主要内容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监管部门统一后, 备案制发展迅速, 信息披露制度也在不断完善, 对于GP信息、备案、运营和重大事项等PE募、投、管、退各个环节的信息披露都制定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要求。为全面掌握行业动态, 目前对各类规模私募基金实行全口径备案管理, 并实行“重点监测”原则, 为PE行业走向规范化奠定了重要基础。

目前私募股权投资信息披露监管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合格投资者标准、GP的信息披露、备案的信息披露、基金运行期间的信息披露和重大事项的信息披露, 并明确了信息不实的惩罚措施。《办法》加强了信息披露的监管, 要求每季度结束之日起10日内更新私募基金认缴规模、实缴规模、投资者数量、主要投资方向等。在每年度四月底之前, PE通过私募基金登记备案系统填报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年度财务报告。2014年2月至今, 大部分私募基金管理机构经基金业协会获得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证书。PE信息披露要求和标准的建立, 有助于督促PE规范发展。私募股权投资积极纳入监管范围、按照规定信息披露后, 将规范集资行为、净化PE行业生态环境。

三、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监管内容建议

充分的信息披露监管是金融危机后各国对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监管的重点领域和主要手段。尽管2014年以来, PE信息披露制度已经有了较为统一的监管口径和标准, 但鉴于PE行业发展迅速, 对于PE信息披露主体、不同的PE类型信息披露的监管、PE运营过程信息披露监管和创新业务的监管、自愿和强制信息披露等内容是未来信息披露监管的重点。

(一) 加强信息披露的分类、分层监管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按照投资特点、主体和规模等可以进行诸多分类。目前我国各类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发展很快, 券商直投产业投资基金、银行直投基金、政府引导基金、房地产股权私募基金、夹层基金、信托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外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产业并购基金等等, 各种创新产品和投资组合不断涌现。

由于基金规模、分属的监管部门不同, 导致信息披露方面的要求有所不同。国九条中明确提出按照功能监管、适度监管的原则, 完善股权投资基金、私募资产管理计划、私募集合理财产品、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等各类私募投资产品的监管标准。因此有必要根据PE基金特点和规模等做为分类监管的依据。

目前受证券业协会监管的券商直投信息披露制度已经较为完善, 而其他PE基金的监管方面则各有差异, 因此有必要借鉴现行较为符合实际的监管方式, 在基础信息披露外增加有针对性的信息披露内容和要求, 实行差异化的信息披露制度。

(二) 重点强化对创新业务和产品的监管

在国内金融日趋混业经营、互联网金融和金融创新大发展的背景下,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也在寻求创新转型之路, 主要体现在募资途径、业务范围、内部管理等方面。但不可否认的是,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是为了发现企业价值、伴随企业成长阶段和发展过程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资本运作和创新转型也应有其边界。如2013年底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影子银行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 严禁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开展债权类融资业务。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从事业务类型应符合其基金本质属性, 规范业务定位。在金融创新不断涌现的背景下急需加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创新业务和产品的监管, 防止监管真空地带, 保护投资者合法利益, 防范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行业系统性风险。以私募性质的产品为例, 近年涌现的私募资产管理计划、私募集合理财产品、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等各类私募投资产品和另类投资产品的监管标准和披露标准就亟待明确, 强化信息披露的实效性。

(三) 加强日常信息的关注和风险监控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信息披露应遵循自律监管原则, 除了PE备案等强制的信息披露外, PE终极控制人、投资项目等信息也常出现在其他领域。以IPO撤回企业为例, 尽管证监会规定包括上市时间、股权、业绩对赌协议、董事会一票否决权安排、企业清算优先受偿协议等五类PE对赌协议, 必须在IPO申报材料前解除, 但部分拟上市公司以补充协议的形式规避对于对赌协议信息披露的监管。此外, 新三板、并购等业务的发展, 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提供了新的退出渠道, PE投资信息也不断被披露等。如目前对于有限合伙企业作为拟上市公司股东的信息披露尚未有明文规定。自主披露加大了PE行业的透明度, 同时也需要对日常信息进行必要的关注和监控。

(四) 建立以财务信息披露为基础的动态管理框架

PE基金管理人对于投资人和监管机构的信息披露, 能够防止内幕交易, 减少信息不对称, 降低道德风险。对PE行业的监管, 主要体现在对信息不对称和杠杆风险的控制上。动态信息披露对于防范基金风险、投资者掌握实时情况和监管部门对风险的控制非常必要。段新生[2]认为, 财务信息披露既是监管的重要内容, 又是监管的重要手段, 对于信息披露的时机, 可以基于具体事件的发生, 进行有针对性的披露。建立以财务信息披露为主, 非财务信息披露为辅的动态实时管理模式, 防控PE行业潜在非系统性风险。

(五) 建立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信息披露框架

在现有制度基础上, 建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信息披露框架。框架具体内容分为向投资者、监管者和社会公众的信息披露。向投资者披露的信息主要包括招募文件、风险警示、财务和经营信息以及重大事件信息等的披露。关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向监管部门的信息披露, 需证监会和基金业协会等监管部门的进一步细化和明确具体细则和流程, 包括信息披露的主体、对象和具体内容、是否核查最终的投资者人数、是否有投资范围的限制、存量基金的备案问题等, 以及备案之后具体可以开设哪些账户、可以做哪些业务等问题。向社会公众披露的信息, 主要涉及PE或者PE投资的项目, 在资本市场上采用众筹方式获取融资等的信息披露, 如新三板挂牌PE公司的信息披露规范、邢会强[3]提出的有限合伙企业作为拟上市公司股东的信息披露问题, 以及其他众筹模式下PE相关信息的披露等, 都属于上述范畴。

(六) 将信息披露作为功能监管和适度监管的核心

目前, 经基金业协会公示的私募机构, 可以直接作为基金管理人发行私募基金, 而无需借助其他金融机构的通道发行私募基金产品, 私募基金产品的发行采取备案的方式, 在完成募集后, 通过私募基金登记备案系统进行备案。对于未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 证监会将采取相应监管措施, 但具体如何处理尚未明确。

信息披露是功能监管和适度监管的核心, 备案不等于行政审批。备案制是事后监管, 而不是给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背书。因此,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功能监管和适度监管的核心, 是信息披露而不是行政审批, 最大限度保护投资者利益, 才是监管者的最终目标。

信息披露是我国监管部门对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进行监管的制度设计和法律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 以信息披露和风险监控为基础、规范PE行业生态环境, 消除了行业发展中的最大不确定性, 也是我国资本市场“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完善资本市场结构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监管框架的设计中, 还需充分考虑私募基金非公开募集的特性, 针对PE私下募集、投资拟上市企业股权等的特性, 通过研究信息披露制度, 找到投资人、管理人和监管者之间信息披露的平衡点和对策, 并结合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法律制度和监管框架, 将行业自律监管、市场化约束和政府监管结合起来。

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信息披露制度框架的建立, 对于促进PE规范化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并且需要在金融创新实践和法律不断健全的基础上, 逐渐探索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

参考文献

[1]赵忠义.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监管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11.

[2]段新生.私募股权基金—治理、评价与会计信息披露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14.

篇4: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信息披露及适度监管

关键词:PE;监管模式;自律监管;政府监管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10)05-0048-04

私募股权基金(Private Equity Fund,简称PE)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和产业创新的结果,是近年来全球金融市场出现的重要现象或耀眼的金融亮点,在国民经济中担任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是继银行信贷和证券市场之后的第三大融资市场。PE在上世纪80年代引人中国,其间一波多折,致使本土PE发展缓慢,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的仍是外资PE。中国经济正处于新兴加转轨的重要阶段,急需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实现经济增长模式战略转型,我国PE行业的监管与规范显得尤为迫切。PE起源于美国并在该国得到了充分发展,随后迅速扩展到欧洲大陆、英国以及亚洲地区,并相继出现了英国模式、德国模式、日本模式和台湾模式。

PE监管模式分为行政监管和行业自律两种形式。行政监管是由政府先立法,而后根据法律实行监管的模式。自律模式是指由行政制定行规来规制。本文首先对PE监管模式进行国际比较,提炼出经验借鉴,然后在监管模式选择的理论基础上,试图构建一套比较全面、清晰、完善的PE监管模式。

一、PE监管模式的国际比较

(一)美国PE的监管模式

美国PE业经过长期持续发展,以体系完备、模式成熟、机制灵活且监管得体成为PE业效仿和借鉴的对象,其监管模式是法律约束下的自律模式。

截止目前,美国没有出台专门的PE管理办法,美国政府在修改了《1933年证券法》、《1934年证券交易法》、《1940年投资公司法》和《1940年投资顾问法》的基础上,通过了全国性的《1996年证券市场促进法》,它们构成了美国PE的现行法律框架。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和小企业管理局是美国私募股权投资的监管机构。监管理念是减少政府干预,美国的法律是“法无禁止即许可”,这为私募股权基金的自由发展创造了很好的空间。其主要特征是注册豁免、鼓励发展和放松监管。PE监管的主要内容包括:(1)美国证券法(1933)规定,如果PE以私募形式募集资金,则可以豁免SEC要求的内容和格式办理注册,但其它内容不能豁免,此注册豁免避开了金融监管,投资自由度很大。(2)对PE投资者的要求非常严格,主要表现在对投资人数限制在100人以内和只能向“有资格的买主”募集才能获得豁免。(3)对PE行为的规制方面,禁止公开宣传发行等。

对PE市场运行的监管则更多依靠私募股权基金协会自律监管,现在为主导的全美风险投资协会(NVCA)成立于1973年,代表了在美国从事PE的大多数私募股权投资机构,1996年NVCA发布了《美国风险投资协会交易标准》。NVCA要求:(1)会员应为专门从事VC或PE进行投资;(2)会员须雇佣至少一名全职直接从事PE投资的专业人员的专业团队;(3)对会员公司管理的专门用于PE数额做了最低限制,即不少于500万美元,以保证其主要从事私募股权投资的性质;(4)会员必须在美国有经营场所;(5)私募股权基金经理须为美国人或在美国定居的外国人以便实施有效的监管;(6)会员的行为必须遵守美国的税法和相关法令,会员在投资前后必须使用专业的方法等。

(二)英国PE的监管模式

英国PE的监管模式以行业自律为主,法律监管为辅。主要体现在监管主体和监管法律两个方面。监管主体包括PE的主管机构金融服务局(Fi—nancial Services Authority)和自律组织英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协会(BVCA)。FSA对私募股权基金的设立实行市场准入监管,成立或运作的PE公司通常需要经FSA批准,由FSA对申请设立的PE法定条件进行实质审查,只有符合条件的PE才予以批准。同时英国更强调BVCA的监管作用。BV-CA的主要职能为业务培训、政策游说、行业研究和协调关系等。加入BVCA是自愿的,协会理事会自行决定是否接纳会员的加入,对会员的资格进行严格的限定。

监管法律对PE监管最大的特色体现在对信息披露的要求上,信息披露是英国PE监管的一大特色,通过信息披露,了解私募股权基金的现状,实现全程和实时监管。为此专门出台了《私募股权投资信息披露和透明度指引》,强制要求PE披露其投资的信息、规定披露的内容等,给私募股权基金明确的法律指引,从而保证较高透明度的投资和运作过程,维护投资者的利益,同时FSA对PE的市场行为并不过多进行限制和干涉,保证了严格自律基础上的有效监管。

(三)日本PE的监管模式

日本PE的监管模式以政府监管为主,较之英美两国都更为严格。日本明确禁止私募证券基金,但对于PE法律并未予以禁止,由于PE的来源主要是政府和金融机构,因此在PE监管中政府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大藏省下设证券局集中行使监管权,以《证券投资信托法》为主要的PE规范法规,仅允许构建信托方式的组织形式,并对投资资金的投资范围有严格规范。

PE的发行和审核等制度都受到严格监管,虽然一再修改的法律对于行业自律等监管方式予以肯定,授予了其后建立的行业自律组织一定的监管权力。但大藏省的完全监控权使其难以发挥,PE的运行和发展都是在政府的宏观调节和直接引导之下,同时其取得的成果与政府精心培育、努力支持和严格监管等密不可分。

(四)国际经验的借鉴启示

综上所述,美英日三国因政治体制、历史背景、发展程度、法律体系、文化差异和市场差异等因素在PE监管模式上呈现出不同的监管模式。美国的监管模式启示我们,我国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适合我国国情的法律体系;英国的监管模式启示行业自律监管体系是易于自我平衡和自我约束的监管模式;日本的监管模式启示政府调控能发挥重要作用。

我国的市场化程度不如美国,单纯依靠法律难以达到最好的监管效果;我国的基金业成熟度不如英国,因而采取自律监管的模式与我国PE初级阶段不相适应;我国的资金来源单一程度不如日本,日本严格的政府监管模式不利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我国PE监管模式的探索中,一定要结合我国PE现实,审慎前行,不宜完全照搬发达国

家的监管模式,做到发展与防范并重。

二、PE监管模式的理论基础

要采取何种模式为主对PE进行监管,主要取决于监管的直接成本和监管失效后给社会带来的事后处理成本的比较。一般而言行业自律监管的成本比政府监管的直接成本要低得多,但行业自律监管模式要做到行之有效,前提是声誉机制能产生约束作用。在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法律法规比较健全和完善,诚信和声誉是个人和企业的重要生存资本,因而可以实行行业自律监管为主的模式。但道德风险的存在,会导致市场失灵,如果要采取行业自律监管,前提是行业自律监管要有效且监管失效后带来的事后处理总成本要低,否则应进行模式切换,采取行政监管模式为主。

根据PE的自身特点,其运作的失败不容易产生系统性风险,事后处理成本较低,较适于行业自律监管,其原因:(1)私募股权资本的来源是使用其部分资金的少数富人和机构投资者;(2)理性与成熟并重的少数富人和机构投资者有着较好的风险识别和管理能力,内部沟通和合作能力很强,可以对私募股权投资家进行有效监管,而减少被欺诈的可能性;(3)投资期限较长,不会对短期的市场产生冲击;(4)获利方式是在目标企业的价值提升后通过退出来实现,实现价值挖掘和价值创造的统一;(5)每一支基金都是有限生命,PE投资家必须在市场中进行无限次博弈,博弈生存并壮大者必定是具有良好业绩和重声誉的投资家。综上所述,PE大规模发展一般不会产生系统性风险,国外也未产生过因PE而导致的系统性风险,因此,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PE适合于行业自律为主的模式进行监管。

但在市场经济欠发达的国家且相关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的体制下,政府有必要进行适度监管。监管的重点是构建和规范PE的支撑环境,清理不合规的PE发展模式,防止将PE公募化、非法化和关系化,以免造成系统性风险,进而阻碍整个行业和国家经济的发展。无论是政府监管为主还是行业自律为主,上述两种监管形式本身并不冲突,而且相辅相成,互相补充。

三、PE监管模式的中国选择

PE监管指PE监管主体,通过设定一定的行为标准、规则和准则,依法利用一定的监管手段对私募股权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管理人和私募股权基金托管人等市场参与主体及其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私募监管体制指为实现特定的社会经济目标而对基金及其经营活动施加影响的一整套管理体系、管理机制、管理结构和管理模式的总称。PE监管体制包括内部监管体制和外部监管体制,内部监管体制实质属于治理机构的范畴。外部监管体制主要包括政府立法、自律组织和行政管理等部门所发挥的作用。

中国PE监管模式的现状是监管的思路不清晰,监管的理论目标、原则与内容、监管的机构均不明确。结合我国国情、监管现状以及国际经验,应当建立起法律约束下的政府监管和行业管理相结合的模式。

(一)建立健全PE的法律体系

在目前已施行的法律中,2003年3月1日施行的《外商投资创业投资企业管理规定》为外商股权基金的设立、管理和监管提出了基本要求;2006年1月1日实施的新《公司法》和新《证券法》,为公司型私募股权基金的设立提供了法律依据;2006年3月1日施行的《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为股权基金的设立与备案、投资运作、政策扶持、管理部门监管提出了基本要求;2007年2月7日施行《关于促进创业投资企业发展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对备案的创业投资企业明确了税收优惠;2007年6月1日施行的新《合伙企业法》正式确立了有限合伙企业的形式,为有限合伙投资基金的设立和合伙企业无须缴纳企业所得税提供了法律依据;2008年6月25日施行的《信托公司私人股权投资信托业务操作指引》为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的股权投资提供了操作指引等。

总之,国家各监管部门分别出台规章,并且实行以机构监管为主的分业监管,使得投资监管处于无序模糊状态。因此有必要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调整、修订和规范,但其工作量大,难度高,在调整过程中,建议订立《私募股权基金管理办法》。目前,国家发改委(2010)已正式上报了《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管理办法》,虽然有关政府部门还有不同意见,但应该搁置分歧,求同存异,使其尽快出台。

(二)明确PE的监管主体

行政监管主要包括依法监管和合理监管,其理论依据是行政法学的依法行政和合理行政原则,其指导思想是监管的妥当性。监管的妥当性是政府干预的核心价值并且是政府机关监管的最高行为准则,目的是克服PE自治的盲目性和市场的不完全性。

由于我国当前法律体系不完备,明确监管机构对于促进PE的健康持续发展十分重要。PE监管主体的独立性是监管机构有效实施监管的基本前提和金融监管有效的保证,巴赛尔协议的权威表述是“在一个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下,参与金融监管的每个机构要有明确的责任和目标,并应享有操作上的自主权和充分的资源”。证监会、银监会和保监会等属于金融监管机构,发改委对PE也有监管职权,由于PE是我国资本市场中的一种金融机构,建议纳入证监会统筹管理。

(三)明确廓清PE的监管客体

PE监管的客体包括基金投资人、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和基金运作等。对基金投资人主要是建立合格投资人和谨慎人观念,并制定相应的规则;对基金管理人由行业协会制定相应的行业行为规范并监督执行,由市场优胜劣汰,对基金管理人的监管主要体现在基金公募行为和杠杆率的使用上;对基金托管人,现在国内主要是托管银行,有的忽视其存在,有的忽视其资质,有的忽视其功能;对基金运作的监管,包括基金设立、发起、募集、企业估值、投资监督、财务核算、业绩报告、信息披露和纳税义务等。

(四)支持设立PE的行业协会

在国家相关部委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作为我国首家PE协会——天津股权投资基金协会2007年9月成立,随后相继成立了北京股权投资基金协会、上海股权投资协会、湖南省股权投资协会等10家以上省级PE协会,为全国性的协会推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会长邵秉仁说:“在谈到筹备两年多的全国性的行业自律组织——中国股权投资基金协会将何时挂牌时,目前相关的协会筹备工作已基本就绪,有望20lO年年内挂牌”。当全国性的协会宣告成立,将实现中央与地方的顺利对接,甚至进行更一步延伸到地级或发达县级城市,形成全国性股权协会网络。

组建定位有力、使命远大、宗旨明确和职能清晰的全国性协会,对于加强行业自律,协助政府做好PE工作有着重要意义。其定位是发挥政府和会员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促进股权投资基金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其使命是以联络与推进人民币股权投资基金,搭建沟通平台,推动行业进步,参与金融创新,促进经济发展;其宗旨是服务中国股权投资基金产业,推动中国企业创新成长;其职能是制定自律规则,监督检查会员行为,制止行业不当竞争,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开展投资者教育,组织从业人员的培训,就基金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进行研究与交流,组织基金业的国际交流等。

篇5:信息披露制度私募基金注册

为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信息披露工作,特制定公司信息披露制度。

一、

信息披露原则

公司信息披露坚持真实、准确、及时、完整的原则,并按照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等监管机构要求进行信息披露。

二、

信息披露内容

公司信息披露实行定期披露、临时披露两种形式。

其中定期披露的信息包括:基本信息、治理信息、管理信息、项目信息、财务信息、募集信息、重大事件及下一工作计划等。

临时披露的信息包括:项目动态信息、突发事件信息、重大事件 及重大人事变动公告、临时财务信息等。

三、信息披露的时间和形式

(一)披露时间。按照规定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网站或其他规定渠道对公司信息定期以半年或一年为披露时间节点,临时信息随时披露。

(二)主要形式。以邮件形式发至各基金合伙人。管理人留存纸 质文件备案。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网站披露具体按照相关约定进行披露。

四、

信息披露流程 信息披露先由基金经理拟定报告,拟报的资料符合要求后再由公司基金负责人核查、签字,最后再由公司执行董事签字确认,最后由基金经理填报或发送相关报告。

五、信息披露格式

信息主要以 word 文档、PDF 文件等形式发布。

六、要求

1、充分认识信息披露工作的重要性。公信力是基金的生命力,信息披露工作是公信力建设的根本举措。

要把信息披露工作纳入重要 工作日程。

2、明确责任,要按照层级负责和谁经办谁落实的原则,责任到 人。对外披露信息时,提供信息要及时、准确、详实。对披露信息不 及时、不准确,受到合伙人质疑的,将追究直接落实人的责任。

3、加强对信息披露制度实施情况的总结。要在信息披露工作中,不断进行总结和补充,逐渐形成带规律性和比较完善的信息披露制 度,推动基金信息披露工作的常态化和规范化。同时,信息披露工作 情况将纳入基金经理工作年终考核中,奖优罚劣。

篇6:美国私募股权基金退出机制及启示

美国是世界上私募股权基金退出机制最完备的国家之一,其私募股权基金的退出机制在一级市场上除了IPO外,还包括并购、二次出售等退出方式。而二级市场退出逐渐成为发展的重点,它是指私募股权投资人将私募投资权益通过二级市场出售给其他投资人的方式。该方式虽与非私募股权基金退出不同,但可促进资金流动而有助于私募股权基金发展。因此,本文通过对美国私募股权基金退出机制及发展经验进行研究,以期为我国现行私募股权基金退出机制的改革提供借鉴。

1美国私募股权基金一级市场退出机制

(一)一级市场退出机制的方式选择

(1)以IPO为主的私募股权基金退出方式。1970至1980年末间,美国经济逐渐好转、资本市场日趋活跃,募资投资金额逐年增加,仅1996年因私募股权基金投资而上市的公司就达268家,融资金额达到198亿美元。IPO是私募股权基金最理想的退出方式,1990年后期有数百计的私募股权基金通过IPO退出。以创业风险投资基金为例,1999年及2000年分别有273个及261个创业风险投资基金通过IPO退出,是私募股权基金通过IPO退出的“黄金期”。该时期美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已形成金字塔形状。包含全国性证券交易所市场(主板市场)、纳斯达克NASDAQ市场(创业板市场)、场外交易市场(柜台交易市场)、区域性交易市场四个层次,每种私募股权基金都可以不同市场上市的方式退出企业。主板市场主要服务于大型企业,创业板市场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及高科技企业,创业板市场的上市标准比主板市场低,且有三套上市标准便于中小企业依据自身情况选择纳斯达克全球精选市场、纳斯达克全球市场或纳斯达克资本市场。场外交易市场则为无法在主板、创业板市场上市的中小企业提供服务,取消企业规模、盈利能力等上市条件,并引入券商进行证券交易。同时,场外市场与主板市场、纳斯达克市场之间还建立了“升降转板机制”,对于不再满足主板市场及纳斯达克市场上市条件的企业可转入场外交易市场,表现极差的可将其强制退市。而对在场外交易市场表现优异的企业,如果达到主板或达纳斯达克市场的标准,则可依各市场规定申请上市。

(2)以并购为主的私募股权基金退出方式。1999年后,美国私募股权基金上市退出的情况逐年变化。2008至2009年间,私募股权基金透过IPO退出的案例分别下降至6个及12个,而同一时间的并购与二次收购的股权基金退出案例上升为13个及26个。PitchBook2014年发布的私募股权基金退出报告显示,2004至2013年间私募股权基金退出方式中公司并购仍为最主要的退出方式,其次是二次收购,最后为IPO。以创业风险投资基金退出为例,依据PitchBook于2013年发布的报告,2004年至2012年间创业风险投资基金退出方式以公司并购为最主要的退出方式,其次为二次收购及IPO。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第一季创业风险投资基金透过IPO退出的比例占整体退出的24%,相较于2013年整IPO仅占13%,除有显著明显上升外,更是从2004年来首度超越二次出售。

(二)一级市场退出机制的阶段特征

(1)IPO退出机制逐渐衰退。美国私募股权基金退出机制中,IPO机制在2000年以后逐渐衰退,到2004年仅占10%左右,取而代之的是公司并购及二次出售。这种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一是萨班斯法案增加了IPO公司的监管成本。安然事件后,美国国会和政府加速通过了萨班斯法案,以试图使上市公司遵守证券法律及提高公司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保护投资者。萨班斯法案是对美国《1933年证券法》、《1934年证券交易法》做出的大幅修订,在公司治理、会计职业监管、证券市场监管等方面做出了许多新规定,这些新规定虽然加强了公司治理及财务等重大信息披露而有助于保护投资人,但对初创阶段的公司而言,经营管理结构尚未完整,该法案增加了这些公司的遵循成本而迫使其放弃寻求IPO上市。二是交易方式改革影响IPO意愿。依据GrantThornton会计师事务所2009年发布的研究报告,IPO衰退早于2002年萨班斯法案颁布前。主要原因是,交易方式改革使交易成本降低,投资者已无需求助于收取佣金的股票交易经纪人,这样做虽然提高了交易效率,但减少了经纪商的买卖价差,降低了经纪公司进行金融研究、支持小型股交易的动力。该报告还指出其他法规的变革,诸如Manning Rule、Order Handling Rule、Regulation FD(Fair Disclosure)均造成金融研究分析远离小型初创公司,从而降低了金融研究对小型股的推荐。到1998年,美国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速度已远不及于上市公司退市的速度,上市公司的数量骤减38.8%。原因是美国公司为了遵循萨班斯法案及各种信息披露的要求,实施IPO的平均费用为250万美元,而上市后维持法规遵循及信息披露的成本每年仍高达150万美元。高昂的成本影响了私募股权基金,尤其是创业风险投资基金选择IPO退出的意愿,从而使私募股权基金转向公司并购和二次出售的退出机制。(2)二次出售退出比例逐年上升。研究显示,美国二次出售占私募股权基金退出比例从2007年的36%逐年增加至2014年第一季的45%,其中2012年、2013年占比分别为40%与44%,而2014年第一季占比达到45%。其原因是:首先,2013年募集的股权资本为2008年以来新高点,各私募股权基金等金融性投资者有充足的资金进行投资交易,所以将买家转向此类金融投资者出资收购;其次,近年来全球低利率环境造就宽松的贷款条件,有利于私募股权基金通过融资方式交易。

(3)并购仍为退出机制第一选择。虽然,近年来美国二次出售退出比例逐年上升,然而私募股权基金退出的第一选择仍为公司并购,PitchBook2014统计数据显示,公司并购在2009年私募股权基金退出机制中占比64%,此后逐年下降,2013年降至50%,但在三种退出机制中占仍然比最高。其原因是,多数私募股权基金投资人可能在二次收购中同时具有买家投资人及卖家投资人的身份,所以二次出售对取回投资资金、增加资金的流动性没有帮助。此外,经过私募股权基金投资数年后的被投资公司仍无法通过IPO退出或寻求其他策略性买家出售,通常会被认为该公司的发展有限或其资源可能早已被掏空。基于上述原因,通常美国公司在私募股权基金退出机制的选择上,以公司收购为主,二次出售次之,IPO为最后。(4)创业风险投资基金通过IPO退出比例上升。2008年金融危机后,新创公司无论通过传统融资方式或IPO取得融资皆困难重重,一般企业想要在美国上市,准备工作除了常见的招股说明书、三的财务报表外,上市后还需符合萨班斯法案中对内部控制的要求。该法案要求公司每年由签证会计师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并出具报告,极大的提高了其遵循成本。此外,美国政府期待下一个苹果或微软的出现,希望采取简化上市程序或降低上市成本等措施,为新创企业降低上市筹资的门槛。基于此,美国总统奥巴马于2012年4月签署《新创企业启动法案》(简称JOBS法案),鼓励新创企业将其股票通过IPO方式在美国资本市场筹资,使其采用便捷的上市程序以利美国资本市场筹资,为新创企业开出一条上市方便之门。2美国私募股权基金二级市场退出机制

(一)企业选择二级市场退出的原因

与IPO、公司并购及二次出售等一级市场退出机制不同的是,二级市场退出是投资人在私募股权基金中的投资权益转让,而不是通过出售被投资公司股权。虽然,私募股权基金投资人在将资金投入基金时、在约定投资期间结束前,几乎无法控制投资资金、调动资金的权利,也很少有机会提早退出、投资流动性较低。但还是有许多企业选择二级市场退出,其原因主要有:首先,《投资公司法》的要求。由于私募股权基金投资企业后,通过经营管理等方式使被投资企业价值提升需要经过一段时期才能将资金退出企业,因此私募股权基金要求投资人在投资时承诺出资10年或10年以上。依据1940年的《投资公司法》,为了避免私募股权投资人超过100人或不超过35个非合格投资人等,需通过投资契约或有限合伙契约限制转售。由此可见,私募股权基金投资后很难短时间从一级市场退出,只能通过投资人投资权益转让的二级市场退出。其次,Rule 144A的刺激。SEC在1990年颁发了Rule 144A,该法除限制交易期间及交易量外,还禁止私募股权投资人公开出售其在私募股权基金中的投资份额。但是Rule 506又规定,为避免注册为公开发行公司所需耗费的成本过大及信息披露义务过多,可将有限合伙权益仅出售给合格投资人。该法案刺激了私募股权基金投资人从二级市场退出。最后,有限合伙权益的本质限制。由于私募股权基金投资人并不会一开始投入全部承诺的出资额,仅投入承诺出资的20%~25%,这使得有限合伙投资人利用财务杠杆投资的程度高于普通合伙人,也意味着有限合伙权益缺乏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可转换上市期权。此外,私募股权投资人拥有远多于外部投资人有关私募股权基金绩效的信息,信息不对称使转让有限合伙权益产生逆向选择问题,导致有限合伙权出售价格降低。这些事实造成了私募股权投资权益流动性低的问题,而二级市场退出机制能有效补充私募股权退出的方式,提高其流动性。

(二)法律法规提供了二级市场退出的依据

为吸引跨国公司及外国公司到美国资本市场募集资金,SEC于1990年4月颁布了Rule 144A规则。依据此规则,美国证券市场增加了专门发行不需要经SEC注册登记的“限制证券”市场,即Rule 144A并未限制发行人或转让人资格,故发行人或转让人可直接通过数目不限的“合格机构投资人”(简称QIBs)发行或出售证券。特别强调,虽然发行人或转让人可豁免1933年证券法第4(1)条,即豁免限制证券发行人或转让人的证券注册义务,但仍需遵守第4(2)条的规定,即发行人或转让人如违反市场诈欺或操纵条款,仍须负证券法相关民刑事责任。在Rule 144A规则下美国从事私募股权交易主要以纳斯达克PORTAL市场为主。其原因是全美证券商协会所营运的PORTAL系统非常便利,机构投资者和经纪商可通过终端和PORTAL系统相连进行私募股权交易。同时,PORTAL市场门槛较低、发行条件宽松,对公司类别、财务状况无任何要求,且进入PORATL市场申请后约仅须10个星期即可完成。此外,近年来为满足机构投资者的需求,有利于投资者提高投资效率及发现投资价格,一些大型投资银行也纷纷公开设立自己的私募股权交易平台,在这种情况下,2012年公布的JOBS法案及2013年7月SEC发布的JOBS法案具体实施细则,均大幅放宽私募基金发行与转让宣传限制,使得将来发行人或中介机构可通过报纸、网络或电视进行公开广告宣传,这将更有助于私募股权基金投资人通过二级市场转让其投资权益。3美国私募股权基金退出机制对我国的启示

(一)重构多层次公开发行市场

我国私募股权基金的退出机制一直以IPO退出为首选。这主要是因为,我国虽有多层次公开发行资本市场,但各市场间区分不明显,即主板市场、中小板市场及创业板市场间无法明显有效区分各市场中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而创业风险投资基金所投资的公司多为初创型公司、公司规模小,各版上市门槛过高、区别不明显直接导致许多有上市融资需求的小型企业被拒于IPO门外,间接导致创业风险投资基金无法通过IPO机制退出。此外,当前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成倒三角形结构,与美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正三角形结构差异较大,不利于金融市场健康发展,也不利于私募股权基金在一级市场退出。因此,本文认为重构我国主板市场、中小板市场及创业板市场。应从两方面着手:首先,进一步调整主板市场、中小板市场及创业板市场的上市门槛。当前我国上市难度在主板市场、中小板市场及创业板市场依次降低,但主板市场公司门槛不够严格,上市企业数量最多。而中小板市场及创业板市场上市门槛也不低,仍有一些企业被拒之门外。因此,建议:一要严格主板上市标准。将上市企业设定为规模较大、营运、管理和获利皆较成熟的大企业。相对降低中小板上市标准。中小板则主要是为了营运规模较小、获利规模不大,但稳定的中小企业,故上市标准应相对低于主板以提高上市企业数量。二要最大限度放宽创业板上市标准。创业板是针对有前景及获利能力的新创、初创企业,上市标准应相对更低,使其上市数量多于主板和中小板。其次,差异化主板市场、中小板市场及创业板市场的法规管制。2013年证监会进行了IPO体制改革,加大对信息披露真实性的检查,从而实行IPO暂缓审批,私募股权基金的IPO退出机制遇到阻碍。证监会这样做的目的是在确保投资人权益免于不实信息而遭受损失,但客观上增加了企业上市成本。我国多层次公开发行市场可借鉴2012年美国的JOBS法案,通过鼓励新创企业能将其股票通过IPO方式在资本市场筹资,提供符合新创企业资格的条件,使这些企业采用较为便捷的上市方式以利于其筹资。这样既简化和降低了新创企业申请IPO及信息公开揭露的相关标准,也毋需花费大量上市成本及法规遵循成本。

(二)加速私募股权基金二级市场发展

上一篇:噩梦来袭六年级作文下一篇:破题沟域经济未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