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新街道消防安全信息管理平台工作汇报20140320

2024-04-09

真新街道消防安全信息管理平台工作汇报20140320(精选5篇)

篇1:真新街道消防安全信息管理平台工作汇报20140320

真新街道消防安全信息管理平台工作汇报

在街道相关部门的领导及社区对口人员的配合下我司的消防安全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已基本搭建完成,基本功能已经具备,目前平台的基本功能有: 1.区域类型管理 2.建筑类型管理 3.设备类型管理 4.街镇管理 5.部门管理 6.角色配置 7.用户管理 8.区域管理 9.任务管理 10.11.视频管理 GIS地图显示

目前,在街道设定的首个试点社区消防安全工作站——铜川社区,我司进行了一些前期的信息采集和规范化录入工作。具体情况如下:

1.铜川社区内的4个居民小区包括:嘉秀坊、嘉和坊、轻纺公寓、三元及地苑都已完成信息采集(包括区域平面图以及小区各楼型公共区域平面图以及消防设备点位信息等)并录入系统平台。

2.铜川社区内商业用户已有真新商务楼、同君福大酒店、玫瑰园宾馆、真新小学等已完成信息采集并录入系统平台 3.铜川路(安边路-祁连山路段内)的沿街商铺的基础信息也已采集完毕并录入系统平台。

以上是我司就真新街道消防安全信息管理平台截止目前的进展情况,下一步的平台推进需要街道对相关工作进行确认与协调的有:

1.对平台功能的进一步细化与明确:在目前所开发的平台功能上街道是否还有更进一步的需求提出,在实际运行中的工作流程的具体确认以及与平台工作流协调配合方式的确认。

2.消防平台的后续推进步骤与方法:1)小区和商业用户推进方法和步骤; 2)确定连接入平台的重点防范部位视频的具体位置及数量,以及视频附接工作的推进程序;3)公共区域消防设施的推进方式;4)全街道18个工作站的推进步骤与时间节点;

3.参与此平台的操作与管理人员范围与人数的确定以及相关配套设备(如电脑、手机等)的到位时间,相关人员的客户端安装及培训计划。

4.关于各小区及楼宇的平面图的收集工作:由于目前真新街道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平台也正在实施过程中,为了方便以后消防平台与中心平台的服务对接以及信息互通等工作,平面图的收集信息是否在原有仅采集公共区域的基础上进一步详尽,把小区区域平面图和全楼层平面图信息全部录入?

工作推进内容:

1、参与推进的消防安全负责人员填写联系方式;

2、划定、明确消防安全责任范围;

3、确定参与此平台的操作与管理人员范围与人数的确定以及相关配套设备(如电脑、手机等)的到位时间;

4、配合补齐、统计、更新责任范围内的消防设施设备等基础信息;(详细表格与内容会由我们制定提供)

5、相关人员配合参与消防安全信息管理平台的培训;(稍后提供具体培训计划)

篇2:真新街道消防安全信息管理平台工作汇报20140320

一、消防管理工作的信息化

1. 信息化管理

在处置火灾时, 及时、快速的收集相关信息, 对于火灾救援起到的作用十分关键。一旦发生火灾, 需在第一时间掌握整个火灾现场建筑物的布局, 易燃易爆危化品以及其他种类的物质等, 以便做好相关的扑救工作。特别在一些仓库及储备库中, 物品较多且性质存在很大差异, 而且大部分现场记录数据会被大火所烧毁。所以, 在该种情况之下, 仅仅依靠相关人员的证言或是现场残余物判定火灾现场所留下的各种信息, 可能难以高效处置和准确的找出火灾发生的原因及有关责任。

例如, 某市在城区中构建一个密集型的火灾检测站, 经过网络及指挥中心相互连接, 实现了在某市中心的消防局与消防指挥中心来查看管理全市消防重点单位和火灾风险较大的场所。一旦任何地方发生火灾, 就能及时、快速的通过消防指挥中心完全显示出来, 消防队内部的人员及车辆装备等, 也会及时赶到现场进行灭火救灾, 处置辅助信息将第一时间反馈给处置人员, 充分做到快速、高效。因此, 实现消防管理的信息化非常有必要。

2. 互联网实现信息化管理

现阶段, 在整个消防管理工作中, 充分应用信息化进行管理, 也能够较好的实现火灾检测、防控等工作的信息化。通过建设现代化的互联网火灾检测站, 应用摄像机、多媒体技术等各种先进的设备, 并由计算机实现自动化的控制, 从而使得消防指挥中心能够更好的实现全天候监控, 随时对消防设施设备远程检测, 实施全面管理。通过所安装的各种通讯设备也是实现信息化管理的一项主要渠道, 甚至应用卫星数据来传输各种通讯, 能够准确、快速、高效的掌握火灾的相关信息, 以便为消防人员进行救援争取更多的时间。

3. 采用计算机软件评估火灾消防工作

长期以来, 在很多建筑物中, 其内部构造和物品的陈设常常会发生很多改变, 企业单位在长时间的发展中, 建设完成之后, 相应的改建及变化也是客观需要和业主使用权和处置权的体现, 但从消防安全管理部门来看, 监管责任从审批之时即已产生并终生负责, 并且, 在现行消防安全管理中, 通过人工来排除消防隐患、开展风险评估等会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因此, 开发相关的信息化技术, 并将其应用到消防法规及审批工作当中, 通过消防管理信息化实现全程实时跟踪管理, 通过把建筑、人员、消防设施设备、日常巡查管理等基本信息直接录入到系统中, 由计算机进行火灾风险评估, 最终找出存在的安全隐患, 使消防监管落到实施层面, 也让消防管理服务工作变得便民利民。

二、消防管理工作的安全托管探讨

1. 在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方面

消防信息化管理和管理信息化最重要的是信息化建设的安全可靠, 主要包含:通信网络、系统及信息等方面的安全。在目前已开展的消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 很多安全问题慢慢凸显出来, 因此, 需构建一种安全保障体系, 以综合评估各种成本及运行风险, 从而制定且健全各项安全保障机制及体系, 以保证网络以及应用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及稳定性。鉴于此, 建设部门在建设信息化的过程中, 可制定相应的措施, 以健全安全保障体系, 实消防信息的社会化管理, 例如, 在消防管理中, 实行分级设置各项操作权限, 设置相应的防火墙等安全系统, 对各种信息数据实行备份, 同时对管理人员实行安全教育培训, 以便制定安全、高效的管理机制。这些工作中, 很大部份可通过外包、合作、引入等方式充分运用业已成熟的社会信息化产业力量。

2. 消防安全托管途径

由于很多建筑物发生火灾的概率非常低, 且很多消防设施长时间未使用, 尽管已按照标准要求进行安装, 但由于缺乏相应的管理与维护, 使其在发生火灾的时候, 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例如, 当消火栓的进水阀门完全关闭, 消防通道被占用且堵塞, 以及部分疏散指示发生损坏, 则会使初期的火灾难以及时扑灭, 人群难以及时疏散开, 导致人员伤亡严重, 且损失加大。例如, 某地区仓库发生较为严重的火灾, 火灾的过火面积大约为11000平方米, 仓库坍塌面积大约为3000平方米, 并无人员伤亡。很大的原因在于, 在火灾发生之后, 由于消防车的通道严重堵塞, 救援力量难以及时进到火灾现场进行灭火。

对此, 消防管理部门和业主为加强消防管理工作, 通过安全托管企业, 一方面组建一个片区专业队伍实现消防基础建设、维护、完全教育以及消防安全排查等, 另一方面安全托管企业通过信息化管理实时掌握受托单位消防安全风险, 做到防范于未然。通过优质、专业的消防安全管理, 以带来更加高效的服务, 经专业化的消防安全托管企业, 能够确保消防管理工作的安全性, 保证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得以安全进行, 职责分明, 从而大大降低火灾发生的几率, 尽可能的将损失降到最低, 进一步加强防范及抵御火灾的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在消防管理工作中, 实现信息化管理, 能够大大减少火灾风险。并且, 消防安全管理信息化在整个管理中也非常重要。从整个火灾的预防, 一直到火场逃脱, 及最终的救援工作, 都需要不断加强消防安全管理, 一方面要坚持通过不断提升公众和相关消防人员的基本素质, 加大监管执法力度来减少火灾隐患等常规手段, 另一面也要创新管理模式和方法, 运用信息技术、发动社会合作力量一起努力降低火灾风险。

参考文献

[1]吴良传.水上消防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思路[J].水上消防, 2016, (01) .

[2]李艳春.数字消防在油田消防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4, (10) .

篇3:会计信息失真新对策

经济活动的全球化、国际化程度越高, 会计信息在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上的越重要, 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越大。2008年美国纳斯达克前主席伯纳德麦道夫 (Bernard Madoff) , 一手导演的震惊世界的金融欺诈, 导致国际金融业惨遭损失。西班牙金融业巨头桑坦德银行利用自有资金投资的1700万欧元有去无回, 欧洲汇丰银行风险敞口约10亿美元, 还将产生5亿美元损失, 瑞士UBP等数家银行的风险敞口总计达50亿瑞士法郎 (约合42亿美元) , 法国巴黎银行蒙受至多3.5亿欧元 (4.7亿美元) 损失。麦道夫之所以能够成功诈骗, 不但因为其采用晦涩难懂的投资策略、违反隔离的控制原则, 最主要原因是真实财务信息不公开, 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二、概述

会计信息是人们在经济活动过程中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 通过会计实践获得反映会计主体价值运动状况的经济信息。会计信息失真是困扰会计界多年的问题。会计信息尤其是真实的会计信息对于企业本身, 甚至于整个国民经济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会计信息失真一直是我国会计领域的“顽症”, 会计信息的严重失真已经对国家经济秩序构成了严重威胁。主要是指会计单位通过财务报表、财务报告或附注等形式向投资者、债权人或其他信息使用者揭示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

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的形成与提供违背了客观的真实性原则, 不能正确反映会计主体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计信息失真可分为无意失真和故意失真两种类型。其中造成主要损失的是故意失真。

故意失真即会计舞弊, 是指组织内、外人员采用欺骗等违法违规手段, 损害或谋取组织经济利益, 同时可能为个人带来不正当利益的行为。舞弊是人为达到不良目的, 经过事先预谋, 精心策划, 运用非法手段作弊的一种故意行为。从舞弊的主体方面可把舞弊行为划分为组织舞弊和个人舞弊。组织舞弊是指组织领导人为了本单位和其成员的利益, 授权有关经办人员, 利用不正当和非法手段, 损害国家和其他单位利益的故意行为。个人舞弊是指员工私自为了个人私利利用不正当的和非法手段, 损害国家、组织或他人利益的故意行为。

其主要表现为:伪造, 编造记录或凭证;侵占资产;隐瞒或删除交易或事项;记录虚假的交易或事项;蓄意使用不当的会计政策。

会计信息失真会使人为调节收入, 造成收入失真;虚列成本, 造成成本失实;虚增、虚减利润, 虚列投资收益, 虚假负债等调节利润指标等违法、违规行为蒙混过关。由于账面盈亏不实, 通过造假帐、虚增支出、隐瞒利润等手段使帐面亏损, 逃避国家税收。会导致税收和国家资产的大量流失。因随意调节、固定资产的折旧系数, 存货积压核算变现能力不足等现象不能真实反映资产情况。这些会计信息失真行为, 会给企业生产经营决策和资源的合理配置造成重大影响严重误导投资者、债权人, 致使投资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三、原因

(一) 主体与制度不对称

现阶段我国会计法规、会计制度不相对称性与各种新的新的经济实体和复杂的经济事项严重不协调, 会计制度的选择空间弹性很大, 从制度上给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提供了诚信缺失、信息虚假的可能性。

(二) 信息不对称

作为会计信息的主体, 所在单位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掌握、需求的信息不对称, 从而导致会计信息缺失。同时, 受到自身职责、权限的限制以及领导经营意图的影响, 会计人员不得不按进行相关的会计处理和调整。

(三) 原则及政策滞后

由于以权责发生制为确认原则, 而出现人为地暂估、预计、预提或待摊等现象。会计信息稳健性原则、重要性等质量原则, 依靠会计人员主观职业判断来确定并执行, 使对事项的估计或确认上可操作的空间较大。这些具体会计原则、政策、准则的不完全客观性和滞后性都会引起了会计诚信缺失。

(四) 利益驱使

因为制造和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能产生诸多的利益, 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驱使下, 为套取政府的贷款、税收优惠、社会资金, 在企业的唆使下, 违心出具虚假审计或验资等报告。

(五) 惩戒不力

由于国家法律、法规的不健全, 国家对会计舞弊惩戒不力, 造假收益大大高于造假成本。国家对法人代表等主体进行民事赔偿的惩罚, 不能起到真正意义上的惩戒作用, 还要加大对各个具体的民事主体因违规连带的赔偿, 确保诚信的法律依据, 才能从法律法规的角度制止或杜绝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存在。

(六) 主观判断

会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它既研究会计的原理、原则, 探求那些能揭示会计发展规律的理论体系与概念结构, 又研究会计原理和原则的具体应用, 提出科学的指标体系和反映与控制的方法技术。但是在实际应用中, 诸如会计核算方法、核算程序等, 都要依赖会计从业人员根据个人会计方面的整体综合素质来进行主观判断。

作为判断本身就具有主观性。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赋予了很大的选择会计方法的空间, 允许会计人员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方法对会计事项进行处理, 这就会使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公正性受会计人员的主管臆断而有了较大程度的弹性。会计诚信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不可靠性。

四、对策

(一) 有法可依

我国目前有两部会计法律, 分别是《会计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是广大会计工作者的“尚方宝剑”。

《会计法》是我国会计法律制度中层次最高的法律规范, 是制定其他会计法规的依据, 也是指导会计工作的最高准则。《会计法》的立法宗旨是规范会计行为, 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 加强经济付案例和财务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 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的经济秩序。现行的《会计法》共有7章52条, 主要对会计工作总的原则、会计核算、公司和企业核算的特别规定、会计监督、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以及法律责任等方面作了具体的规定。

1999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自2000年7月1日起实施。

我国于1993年由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颁布注册会计师法, 注册会计师法是发挥注册会计师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鉴证和服务作用, 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管理, 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的一套法律规范。

(二)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会计工作者的素质、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 都会影响到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不仅要处理各种会计事项, 还要依据原则与法律规定, 对相关事项做出恰当的专业判断, 以此为决策者提供判断问题的依据。但是由于会计行业进入的门槛较低, 导致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因此, 必须采取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有效措施, 以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

同时, 会计从业人员还要树立责任意识, 提高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 改进服务及规则, 增强对各种行为准则的理解和自觉遵守和维护的思想观念。

(三) 加强内部控制

加强内部控制是控制会计失真的最有效手段。要按照《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以及其他会计制度及规范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包括基本规范、销售与收款、资金担保、预算管理等内容的一整套完善的内部会计监督管理制度。

在内部控制制度实施过程中, 还应当建立严格的审批手续, 授权批准制度, 以减少某些不必要的开支。明确审批人对资金业务的授权批准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 规定经办人办理资金业务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

要加强保障货币资金安全性、完整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资金安全性控制事中控制。同时, 在资金管理过程中, 除事前防范, 事中控制环节之外, 资金的事后监督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内部审计监督部门都应按照有效的监督程序, 审计各项经济业务活动, 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的漏洞和薄弱环节。

(四) 构建有效监督体系。

会计监督是会计主体运用记录、计量、分析、检查的方法, 对其生产经营活动和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察和督促的管理活动。具体体现在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在会计核算中对单位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的监督。

首先, 要保证单位内部会计监督从内部控制角度进行定位, 确保监督人员有效的行使权力。还要充分利用财政、税务、审计部门等政府部门的监督作用, 同时, 还要从改善会计监督的外部环境、实行会计委派制等方面确保会计监督体系的有效运转。

五、结语

作为管理高层提供参考价值的会计信息, 在企业经营决策其真实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面对近年来越演越烈的会计信息造假现象, 不但影响了会计行业的诚信度, 更是极大地损害了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对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进行多方面分析, 并提出可行性的解决对策, 对重塑会计行业诚信, 保证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健康稳定发展, 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会计信息是否失真是评价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的工作质量与可靠程度的重要标准。本文通过对会计信息失真进行分析, 对会计信息失真提出相应的新对策, 为会计从业人员及所在单位的会计诚信问题的解决, 开拓了新思路。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原因,新对策

参考文献

[1]陈春华.浅析会计信息失真及对策[J].中州煤炭, 2009. (7) [1]陈春华.浅析会计信息失真及对策[J].中州煤炭, 2009. (7)

[2]马海燕.中小企业会计造假问题的探讨[J].商情, 2009. (31) [2]马海燕.中小企业会计造假问题的探讨[J].商情, 2009. (31)

[3]杨芳.论会计监督体系[J].现代经济信息, 2012. (3) .[3]杨芳.论会计监督体系[J].现代经济信息, 2012. (3) .

篇4:真新街道消防安全信息管理平台工作汇报20140320

对会计信息失真的传统定义有三种。第一种观点认为, 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未能真实反映会计主体经济活动的客观事实 (张愈强, 2005) 。第二种观点认为, 衡量会计信息是否失真, 应该看其是否准确地反映了会计域秩序, 该观点认为由于会计域秩序会因其所处的环境和主体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因此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相对的 (吴联生, 2003) 。第三种观点认为, 判断会计信息是否失真应以会计信息能否真实反映会计准则为标准 (谢德仁, 2000) 。

第一种观点的缺陷在于, 会计信息失真固然是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反面, 但又该如何定义“真实性”呢?该观点没有说明, 因而不具备实践指导意义。第二种观点的缺陷在于, 其认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相对的, 会随着利益相关者的实力消长而变化。事实上, 会计不应成为各利益集团博弈的工具。这也是FASB制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初衷, 即“借助概念结构这一有效借口, 将会计准则定位在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最有效的信息上, 而不是考虑会计准则所可能带来的社会的、经济的后果” (葛家澍, 2003) 。第三种观点的缺陷在于, 其认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取决于对会计信息的加工是否符合会计准则, 该观点未考虑由于会计准则的缺陷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 对于会计信息失真, 传统定义的共同缺陷在于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认识不足。因此本文将从信息的“真实性”入手探究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而要了解信息的真实性, 首先就要了解什么是信息及信息传递。“信息”最早作为一个通讯学概念, 由美国贝尔公司的申农于1948年在《通信的数学理论》中提出。本文采用邬焜在《哲学信息论导论》中对信息的定义, 他认为“信息是标志物质间接存在性的哲学范畴, 是物质存在方式和状态的自身显示”。由此可见, 信息并不是一种直接具体的存在形式, 而是一种表现直接存在的间接存在。只要有直接存在的物质, 就有其间接存在的信息。由于信息和物质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因此既然无法从信息本身的角度解释其真实性, 我们何不尝试从“物质”的角度来解释呢?物质是相互作用的, 物质的相互作用必然引起作用双方内在结构、能量形式、运动状态的某种改变。正是这种改变, 使作用双方脱离了作用前的初态, 以某种有所改变的“痕迹”铭记了曾被它作用过的信息, 从而完成了“信息交换”过程。从中可以发现, 信息传递实际上是以物质相互作用的形式进行的。由于种种原因, 在信息传递时, 信源的待传属性可能不能完全反映在信宿上, 从而就产生了信息失真。由此, 可以将信息失真定义为信源的待传属性和信宿受传属性的不一致性。

由上文对“信息”和“信息失真”的定义, 我们可以相应演绎出“会计信息”和“会计信息失真”的定义。会计信息是标志某会计主体在经济方面间接存在性的范畴, 是某会计主体关于经济方面物质存在方式和状态的自身显示。由于会计信息传递的信源是会计主体, 最终信宿是人类大脑, 因此我们可以把会计信息失真定义为会计主体经济属性的实际状态和人类认识间的差异, 也即人类对会计主体经济属性在认识上的偏差。这种定义的优点在于, 首先其不同于传统定义对信息“真实性”概念的模糊, 它以信息的哲学定义为支撑, 有强有力的理论基础;其次, 该定义扩展了会计信息失真的内涵, 传统定义都将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归结在信息发送者一方, 而该定义则认为会计信息传递作为一种信息传递过程, 其能否保真取决于信源和信宿双方, 因此由会计信息接收者自身原因而引起的信息失真也应考虑在内。由此可见, 这种定义更加符合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

更进一步地, 会计信息失真有其自身特点。由于会计信息传递的主体是人, 根据实验心理学, 其将人对信息的反应分为四种:击中、正确拒斥、虚报和漏报。击中和正确拒斥表明信息接收者正确地接受了信息并排除了噪音;虚报是指信息接收者把噪音当成目标信息, 曲解了目标信息;漏报是指信息接收者把目标信息当成噪音加以排除, 过滤了目标信息。由此我们可以把会计信息失真进一步细分为会计信息曲解和会计信息过滤两种情况。

我们知道, 会计信息传递按其流转环节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即业务部门搜集会计信息、会计部门对业务部门传来的信息进行加工、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部门提供的信息进行解读, 其中每个阶段都可能出现会计信息失真。结合实验心理学, 我们可以将会计信息失真具体分为如下三种情况:即业务部门的信息曲解和信息过滤、会计部门的信息曲解和信息过滤、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曲解和信息过滤。其中, 业务部门的信息曲解和信息过滤一般是由于业务部门对原始凭证造假所致;会计部门的信息曲解和信息过滤一般是由于人为造假和会计准则的缺陷所致;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曲解和信息过滤, 一般是由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选择性心理造成的。由此可见, 最终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所依据的信息实际上是真实会计信息经过这三层曲解和过滤后的结果。

二、防治会计信息失真目标下的事项会计信息系统设计

1. 传统会计信息失真治理方法的缺点。

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传统方法主要有: (1) 保证会计准则制定的公正性; (2)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和会计人员诚信教育; (3) 完善法律法规, 并加大对会计舞弊的惩罚力度; (4) 加强会计理论的研究, 减少规则性失真; (5) 加大监督力度 (包括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内部控制、提高审计效率、完善资本市场等) 。

上述方法的缺陷在于:第一, 它们都没有考虑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曲解和信息过滤, 在研究范围上有所缺失。根据本文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定义, 任何使会计信息在信源和信宿上不一致的情况都是会计信息失真, 因此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曲解和信息过滤显然应该纳入治理范围。第二, 传统治理方法对因会计理论的缺陷导致的信息失真无能为力。第三, 传统方法对会计舞弊的治理效果有限。无数事实证明, 不论是加强对企业的诚信教育, 还是加大对舞弊的监控和处罚力度, 都不能从根本上杜绝会计舞弊的发生。而在事项会计下, 传统治理方法的这三方面缺陷都将得到有效克服。

2. 事项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

事项会计于1969年由索特教授提出, 他认为传统会计假定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已知, 从而向所有信息使用者提供同一的、高度汇总的信息, 这种报告形式不能满足各类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个性化需求, 会计决策有用的目标受到限制。于是他提出事项会计的思想, 主张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最原始的经济事项信息, 由信息使用者自己对经济事项信息进行加工和评价。事项会计的优点在于:第一, 它尊重信息使用者的偏好, 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个性化需求;第二, 它允许会计信息使用者采用多种方法加工会计信息, 使信息使用者能从多角度分析经济事项, 实现了各个会计流派的共存;第三, 能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 减少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的机会。事项会计的缺点在于:第一, 其将海量的原始事项信息直接交给会计信息使用者, 很可能导致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超载;第二, 由于不同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事项信息的加工目的和方法很可能不同, 由此会导致会计信息不可比。

为此, 我们可以对事项会计报告模式做以下改进:第一, 继续保留传统通用财务报告, 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共性需求和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第二, 提供个性化财务报告软件并引入会计公司, 以缓解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超载。个性化财务报告软件应该根据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专业背景和阅读习惯等的不同, 设计各种以信息使用者为导向的报告形式, 并结合个性化服务技术, 将最相关的信息推荐给信息使用者。同时由于事项会计将会计信息加工权交给社会, 由此必然形成一个会计信息加工的市场, 其中的会计公司受托加工出来的会计信息必将最大限度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 (委托者) 的需要, 避免信息超载。

本文结合上述改进措施, 设计了基于防治会计信息失真视角下的事项会计信息系统:

如上图所示, 在改进的事项会计下, 原始经济事项信息先由处在生产经营一线的当事人录入各业务子系统, 经财务初审岗审核后, 自动整合形成事项凭证, 从而进入事项数据库。进入事项数据库的信息经社会对账无误后, 将作为最终数据通过三条途径对外报送。第一条途径是由企业加工生成通用财务报告, 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共同信息需求和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第二条途径是由会计信息使用者运用个性化财务报告软件, 生成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的财务信息;第三条途径是由信息使用者委托会计公司对会计信息进行加工, 以满足其更加个性化、精准化的信息需求。在改进的事项会计信息系统下, 本文前述三个环节的会计信息失真都将得到有效治理。

三、事项会计信息系统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

1. 事项会计信息系统对业务部门信息曲解和信息过滤的治理。

业务部门的信息曲解和信息过滤一般是由于业务部门人为篡改原始凭证造成的。业务部门填制的原始事项信息是整个会计信息流转环节的起点, 其真实性是保证最终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的根本。传统治理方法从企业外部的监督和控制着手, 已被无数造假事件证明不能从根本上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检查和防治会计信息失真, 必须建立在会计信息对经济活动的可验证性和可追溯性上 (王文莲等, 2005) 。传统会计仅提供汇总形式的价值信息, 很难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验证性和可追溯性。而在事项会计下, 由于每个企业都向社会提供原始事项信息, 这必将形成一个会计信息网, 信息使用者可以从中取得相互参照的信息。一个企业要想提供虚假的信息, 必须保证与之有关的各个企业和机构都为该信息提供相互参照的信息, 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孙玉甫, 2005) 。事项会计将使传统的函证式、电话式对账方式退出历史舞台, 审计部门将有足够的审计线索, 通过网络进行全面完整的社会对账, 最大程度避免原始会计信息失真 (柯镇洪, 2000) 。在具体操作方法上, 我们可以基于“会计信息网”, 有针对性地开发一些查错防弊程序, 通过计算机供应链管理和控制来发现企业上游的供应商或下游的消费者以及关联企业的异常交易 (金光华, 2007) 。

以意大利的帕玛拉特舞弊案为例。其作案手段其实十分简单, 就是公司会计通过伪造美国银行的银行存款询证确认函, 虚增了49亿美元的流动资产。负责帕玛拉特审计工作的均富、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均以此伪造的询证确认函在会计报表上对这个49亿美元的流动资产签字确认。审计工作的主观性以及审计师时间、能力的有限性, 决定了其不能保证查出所有的会计舞弊。正因如此, 所有的审计意见都充满了避险式的措辞。在事项会计下, 由于每个企业都将自己的事项信息公布出来, 我们可以运用相关软件, 将企业每笔往来事项与外部有关单位和机构进行逐一对账, 这样企业单方面的造假就会暴露无遗, 由此可见, 帕玛拉特舞弊案的造假方法在事项会计下很难成功。

2. 事项会计信息系统对会计部门信息曲解和信息过滤的治理。

会计部门的信息曲解和信息过滤按其原因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由于会计部门人为造假引起的信息曲解和信息过滤, 会计部门出于各种动机, 在对外报告时, 可能过滤掉对自己不利的信息, 夸大对自己有利的信息。第二类是由于会计理论的缺陷导致的信息曲解和信息过滤, 比如目前财务报告披露信息的不完善性会导致信息过滤, 会计理论的有限性和相对滞后性会导致信息曲解。

传统治理方法对这两类信息失真均无能为力。首先, 对于人为造假导致的信息失真, 传统治理方法企图通过外部监督来控制企业内部行为 (即企业造假) , 已被无数舞弊案件证明效果甚微。其次, 对于由会计理论的缺陷导致的信息失真, 由于会计理论的有限性和滞后性在可见的未来将持续存在, 因此传统方法也无能为力。

在事项会计模式下, 这两类信息失真都能得到有效缓解。首先事项会计能从根本上杜绝由于人为造假导致的信息曲解和信息过滤。以2004~2009年被证监会公告处罚的82家上市公司舞弊案件为例, 我们可以大致将这些舞弊案件分为两类:一类是信息过滤, 比如隐瞒重大担保事项、重大关联方交易、重大投资、诉讼信息、募集资金使用情况等。另一类是信息曲解, 包括虚增收入 (如提前确认收入、利用对敲交易或三角交易确认收入等) ;将收益性支出资本化, 以降低当期费用;利用对资产减值准备的估计来虚增利润或平滑利润;.利用企业合并虚增利润, 掩盖损失;利用无形资产计价的模糊性, 高估无形资产;利用关联方交易调节利润等。在事项会计下, 以上会计舞弊将很难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一方面, 对于人为故意导致的信息过滤, 由于事项会计要求将原始经济事项交给信息使用者, 并进行社会对账, 因此企业将很难轻易对外隐瞒对自己不利的信息。另一方面, 对于人为故意导致的信息曲解, 由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可以自行加工会计信息, 因此能够避免受到企业管理当局的误导。例如, 会计信息使用者可以自行生成任意时期或时点、任意合并范围的数据, 由此企业提前或推迟确认收入, 利用企业合并以虚增收入、隐藏成本费用的舞弊方法将失效;再比如, 对于那些需要主观估计的会计处理, 会计信息使用者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估计, 从而能够有效避免企业通过将期间费用资本化、高估无形资产、利用对减值准备的估计调节利润等舞弊手段的影响。

其次, 事项会计能最大限度避免由会计理论的缺陷而导致的信息曲解和信息过滤。由会计理论的缺陷导致的信息曲解主要表现在, 传统会计在对某些新兴经济事项 (比如衍生金融工具等) 缺乏合适计量方法的情况下, 强行加工信息, 导致信息曲解。由会计理论的缺陷导致的信息过滤主要表现在:第一, 由于会计理论的有限性, 目前财务报告对投资者十分关心的自创商誉、人力资源等信息不予报告;第二, 由于会计报告模式的限制, 目前财务报告披露角度单一, 忽略了其他角度的信息。事项会计可以极大缓解由会计理论的缺陷导致的信息曲解和信息过滤。一方面, 由于事项会计的基本思想是对外提供原始事项信息, 并不会像传统报告模式那样出于各种目的过滤对信息使用者有价值的信息, 因此能避免由会计理论的缺陷引起的信息过滤。另一方面, 对于那些现行会计理论暂未找到适当描述方法的经济事项, 事项会计提供客观事实, 将信息加工权交给信息使用者的处理方式, 总比现行“强行加工”的模式合适得多。事实上, 很多时候我们只需将经济事项的来龙去脉向信息使用者解释清楚, 市场自然会做出正确的判断, 强行加工成数字反倒容易误导信息使用者。我们应该充分相信市场的选择能力, 不过前提是向市场提供未经曲解的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说, 事项会计显然更能缓解因会计理论的缺陷引起的信息曲解。

以安然事件为例, 安然公司主要是利用当时美国会计准则对于特别目的实体 (SPE) 不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相关条款, 人为地发起很多实质上完全由安然公司控制, 但形式上独立、按准则规定可以不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SPE, 从而虚增收入、隐瞒亏损。安然公司1996~2001年一共与其进行了24笔严重偏离公允价值的关联方交易, 共虚增了5.78亿美元的净利润。在安然事件中, 由会计部门人为造假导致的信息失真主要体现在其故意隐瞒关联方关系, 从而虚增收入、隐瞒亏损。由会计准则的缺陷导致的信息失真主要体现在当时的会计准则过于规则导向, 以至于形式重于实质, 曲解了会计信息。在事项会计下, 安然舞弊事件将很难成功。首先, 由于事项会计要求企业对外提供原始事项信息且采用社会对账的模式, 因此企业很难通过表外交易隐瞒信息;其次, 由于在事项会计下, 会计信息使用者能自行加工会计信息, 如果信息使用者能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将安然公司的那些SPE纳入合并财务报表, 则可以完全避免由于美国会计准则的缺陷引起的信息曲解。

3. 事项会计信息系统对会计信息使用者信息曲解和信息过滤的治理。

由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专业背景和认知习惯各不相同, 因此难免出现会计信息使用者忽略那些他们自以为不重要的信息或对他们认为重要的信息发生误解的情况, 从而导致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曲解和信息过滤。传统会计信息失真治理方法基本上忽略了这种类型的信息失真。

事项会计将从两个方面缓解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曲解和信息过滤。一方面, 由于事项会计下的个性化财务报告软件能够按照信息使用者所选择的汇总程度、会计方法生成个性化财务报告, 其报告中会计要素的内涵和外延是会计信息使用者事先定义好的, 这样必然能够杜绝由于会计信息使用者专业背景差异而导致的信息曲解。同时, 由于个性化财务报告软件提供的超链接确保了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够访问到任何原始事项信息, 而个性化服务技术又能把与信息使用者需求最相关的信息推荐给信息使用者, 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避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过滤。另一方面, 由于事项会计下的会计公司能够按照付费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根据原始事项数据库对会计信息进行个性化、专业化的加工, 这样以特定会计信息使用者为导向加工出来的会计信息必定能避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曲解和信息过滤。

以国泰君安被曝天价薪酬的事件为例。2009年2月4日, 《每日经济新闻》刊登了一篇名为《国泰君安曝天价薪酬08年员工人均收入100万》的文章。该文报道, 2008年国泰君安证券在A股巨幅下挫、业绩大幅下滑的背景下, 却大幅提高薪酬及福利费用至32亿元, 按照国泰君安3 200多人的员工计算, 人均收入达到了100万元。该文引发了各大媒体和读者的强烈关注, 中央电视台更是在2月6日的《新闻1+1》中播放了名为《天价年薪, 君何安?》的电视节目, 暗示国泰君安作为一家国有公司的极端不负责任。根据对新浪网网友的投票调查, 近12万投票网友中有91.1%的人认为国泰君安的薪酬过高, 有88.4%的人对中国金融业员工的高薪现象感到可耻。不过根据事后国泰君安在其网站上的澄清说明, 我们可以发现“人均百万”的新闻其实是大众对其财务报告的误读。相关记者把资产负债表上应付职工薪酬的期末余额误认为就是当年薪酬的实际发放金额, 混淆了“计提”和“发放”的概念, 而且证券行业的薪酬政策普遍实行以丰补歉原则, 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用于长期激励、风险准备、以丰补歉等, 并不是当年计提就当年发放。该例诚然属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曲解, 不过也体现了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过滤。因为现金流量表中的“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项目在企业人数、年终奖金额每年大致不变的情况下, 也可以作为当年支付人工成本总数的参考, 而财经记者却不知是由于信息超载还是为了追求轰动效应而故意断章取义地将其忽略。

在基于事项会计的会计信息系统中, 会计信息使用者有多种渠道获得用各种方法加工出来的会计信息, 如果他们对企业提供的通用财务报告存在疑问, 完全可以借助个性化财务报告软件或请会计公司来加工其所需的会计信息。就本例来说, 由于事项会计在搜集原始事项信息时记录了每个经济事项的时间、参与人 (在对外报送时, 为了保护隐私, 可只精确到部门) 、事件性质 (如福利费、工资、餐费等) 等关键信息, 会计信息使用者完全可以直接以工资、保险和福利费等为关键字求和, 从而得出该公司全年支付的合计人工成本。由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是自行加工信息, 因此在阅读财务报告时也不会发生信息曲解问题, 同时个性化服务技术可以避免会计信息使用者在加工会计信息时考虑不全 (信息过滤) 的问题。由此可见, 事项会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曲解和信息过滤。

四、事项会计可行性探讨

虽然目前计算机技术能支持事项会计信息系统, 全社会的硬件设备也很普及, 但是有人认为事项会计会导致会计信息不可比、信息使用者信息超载、泄露企业商业秘密等问题, 因而对事项会计的可行性持怀疑态度。笔者现就这些问题进行逐一探讨。

首先, 笔者认为改进的事项会计信息系统能在现有基础上大大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改进的事项会计信息系统一方面保留了传统的通用财务报告, 并不会造成比现行模式更大的会计信息不可比和信息使用者的信息超载问题;另一方面, 改进的事项会计下的个性化财务报告软件能大大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传统财务报告的汇总程度过高, 往往会削弱指标间的可比性。而事项会计下的个性化财务报告软件能够加工出任意汇总程度的会计信息, 因而能够实现会计信息在任意汇总程度上的比较, 这将使会计信息比较的范围和精度大大提高。

其次, 笔者认为决定会计信息使用者是否信息超载的关键在于对会计信息的加工是否有针对性, 而非会计信息绝对量的多少。比如英国的私人投资者就认为年度财务报告太复杂, 为此英美一些公司向那些不愿接受年度财务报告全文的投资者提供年报概要 (肖泽忠, 2004) 。而事项会计下的个性化财务报告软件和会计公司均能针对信息使用者的能力和偏好提供个性化的会计信息, 因此改进的事项会计信息系统必将从根本上缓解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超载。

最后, 有人认为企业会以泄露商业秘密为名抵制事项会计的实施。笔者认为实施事项会计和保护商业秘密并不矛盾。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 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由此可见, 商业秘密只是企业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中的一部分, 并不包括所有的事项信息。对于除商业秘密之外的事项信息, 根据《公司法》等法律法规, 相关会计信息使用者有权查阅企业账簿, 实施事项会计实际上是实现相关会计信息使用者账簿查阅权的有效手段。而对于涉及商业秘密的部分信息, 企业可以通过汇总列报等方式保障其合法利益。

摘要:会计信息失真一直是国内外会计学界的研究重点和热点。本文首先从信息的哲学含义出发对会计信息失真进行了重新定义, 进而按其流转环节将其具体分为三种情况。然后本文简要介绍了事项会计, 并提出了基于防治会计信息失真视角下的事项会计信息系统。最后结合具体案例分别介绍了该事项会计信息系统对三种情况下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机理, 并对事项会计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事项会计,会计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1].葛家澍, 刘峰.会计理论:关于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3

[2].金光华.财会信息系统中原始数据失真问题研究.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 2007;6

篇5:真新街道消防安全信息管理平台工作汇报20140320

街道、乡镇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 就是充分依靠基层政府和社会组织, 整合社会管理资源, 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 按照属地管理原则, 在城市街道办事处以社区为单元, 在乡镇人民政府以村屯为单元, 划分若干消防安全管理网格, 对网格内的单位、场所、居 (村) 民楼院、村组实施动态管理, 构建“全覆盖、无盲区”的消防管理网络。

2 昆明市街道乡镇网格化管理工作推进情况

昆明市以街道、社区居委会、村 (居) 民小组为单元格, 划分成大、中、小3级网格, 明确各级网格消防安全责任。大网格由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牵头, 分管负责人具体负责, 综治办、安监站、公安派出所、民政所、工商所、社区 (行政村) 等部门负责人及消防监督网格责任人为成员的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消防安全委员会。中网格由社区 (行政村) 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 社区 (行政村) 相关人员参加的消防管理小组。小网格将街区、居民小区、楼院、企事业单位、村组划分为责任片区, 逐一成立由社区居委会 (村“两委”) 委员为负责人, 物业 (商业) 管理人员、保安、志愿消防队员、居民楼 (院) 长、村民小组负责人、社会单位管理人员为骨干的消防自治或区域联防组织。目前, 全市19个县 (市、区) 政府出台了“网格化”工作方案, 确定了“网格化”工作责任人、管理人, 共建立消防安全大网格132个, 中网格1587个, 小网格9251个, 构筑了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无盲区的消防安全网格体系。

3 网格化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消防安全中引入网格化管理尚是一个新的课题, 不过昆明市率先推行了网格化管理工作模式, 已经凸显了其应用价值, 当然在应用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开展工作“重部署轻落实”。

一些基层政府、公安派出所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 名义上设置了消防办公室, 实际上没有真正发挥基层消防工作组织的领导和协调作用:仅仅将网格化管理职责和制度挂到墙上, 没有将责任明确到个人;仅仅设置了专门的消防档案柜, 没有建立完善的辖区消防工作档案和防火巡查检查记录;仅仅张贴了几张消防宣传海报和标语, 没有按季节火灾特点及时进行更新维护, 致使网格化管理流于形式。

3.2 监管手段“粗放”, 监督执法“突击”。

一是对管理对象的底数不清楚, 特别是对辖区“三小”场所排查不彻底, 台账登记不翔实;二是以突击式管理方式整治火灾隐患问题, 上级机关考评验收、绩效考核时才开展排查, 被动应付上级机关检查, 造成消防安全管理效率低下。导致容易出现“四个没人管”现象:发现隐患多少没人管、发现隐患严重与否没人管、隐患整改是否及时没人管、隐患整改到什么程度没有人管。

3.3 基层派出所消防管理工作相对滞后。

纵观网格化消防管理工作开展以来, 基层派出所参与网格化排查整治工作一直走在公安消防部门的后面, 普遍存在“触动一下, 工作开展一段”现象。部分基层派出所对消防工作认识不到位, 忽略对消防工作的部署, 甚至还存在少数基层派出所执法数据长期不变, 没有开展消防监督执法活动;较大一部分基层派出所民警消防执法监督能力和水平偏低, 导致很难发现消防违法行为和火灾隐患。

3.4 长效管理机制不健全。

缺乏一种长效管理机制, 对于地区火灾隐患整治局限于就事论事, 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 热衷于搞突击检查, 对如何改善辖区消防安全环境缺乏一种长远打算。同时, 对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工作的评价考核方法还不够科学合理, 缺乏监督和激励机制, 缺乏动态性、实时性和阶段性的检查考评, 不利于工作推动。

4 对网格化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解决网格化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重点就在于解决“愿意干”和“如何干”的问题。工作开展不力的地方, 多数是由于基层人少事多、责任大, 工作人员不愿干及其自身素质不高, 不知道怎么干而导致, 故而要开展好此项工作, 必须解决这两大问题。而对于“如何干”, 笔者认为网格化工作是一个长期性的工作, 要将网格责任区的所有工作常态化, 不搞运动式执法、突击式执法。结合昆明消防工作实际, 笔者认为还需建立五个制度:

4.1 分包联系制度。

建立县 (市、区) 消防安全委员会成员单位领导分包“大网格”, 街道、乡镇消防安全委员会成员单位领导分包“中网格”, 社区 (行政村) “两委”成员分包“小网格”, 定期深入包干网格进行督导检查。公安消防大队消防监督网格责任人至少每月要对其责任网格内的街道、乡镇进行一次普遍走访, 指导街道、乡镇和社区、行政村落实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工作, 对街道乡镇和社区村庄消防专兼职管理人员、公安派出所及警务室民警、社区 (村) “两委”成员进行培训, 提高消防管理能力。

4.2 联防联治制度。

各街道、乡镇充分整合综治办、安监站、公安派出所和其他社会消防监管力量, 共同开展工作, 形成合力。以“户户联防、部门联查、片区协同”为主要内容的区域联防工作, 完善层级联防联治体系;采取户包户、店包店、部门包路段等形式, 大力实施消防安全互联互防, 提高防范各抵御火灾风险的能力, 积极构建“信息互通、安全共享、风险共担”的工作格局, 实现消防行政管理与群众自治、行业自律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4.3 隐患处理制度。

对群众举报投诉以及检查排查出的火灾隐患和消防违法违章行为, 以社区 (行政村) 为单位进行汇总并上报街道、乡镇安监站, 街道、乡镇安监站督促限期整改。没有按期整改到位的, 安监站向公安派出所移交处理, 派出所社区 (驻村) 民警落实每周一查制度, 发现火灾隐患和违章行为, 及时查处。对严重威胁公共安全的重大火灾隐患, 要立即报告辖区公安机关、消防机构, 由公安机关提请政府挂牌督办, 限期整改。

4.4 联席会议制度。

街道、乡镇负责联席会议的组织实施, 每两个月召开一次, 联席会议成员由综治办、安监站、公安派出所、民政所、工商所等部门人员及大队消防监督网格责任人组成。联席会议会议主要任务是传达上级指示精神, 通报辖区消防安全形势, 分析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 研究辖区社会单位和群众的消防安全诉求, 查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交流好的经验和做法, 安排部署下阶段消防工作。

4.5 信息报告制度。

对三级网格内的各类消防安全信息要及时采集更新, 特别是对沿街店面、家庭作坊、小场所等消防安全薄弱区域要澄清底数、摸清状况、建立台账, 做到“乡不漏村、村不漏楼、楼不漏户”, 采集的信息要通过三级网格逐级报告, 登记造册。对发现的火灾隐患信息能整改的要立即整改, 不能立即整改消除的, 应当及时将信息向上级或者辖区安监办、派出所等有关部门报告。

参考文献

[1]陈秀勇.浅谈如何落实社会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机制[J].法制与社会, 2012, 7 (上) :205-206.[1]陈秀勇.浅谈如何落实社会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机制[J].法制与社会, 2012, 7 (上) :205-206.

[2]王伟红.网格化在社会消防安全管理中的作用[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12, 8.[2]王伟红.网格化在社会消防安全管理中的作用[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12, 8.

上一篇:外脚手架班组管理制度下一篇:施技安质部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