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质量监管

2024-04-13

会计信息质量监管(精选8篇)

篇1:会计信息质量监管

会计监管与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论文-会计论文 ——文章均为 WORD 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摘要:会计信息是企业发展与政府部门各项决策的重要依据,以此对信息质量严格要求。但实际上,我国会计信息质量并不理想,信息失真与相关性等问题普遍存在;对此,强化会计信息质量监管作用意义重大,确保会计目标尽快实现。本文主要对会计信息质量与会计监管展开分析,了解会计信息质量监管作用与问题,提出针对性整改对策,希望对我国会计监管行业现代化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会计监管;对策

一、加强会计信息质量与强化财务会计监管的意义

会计信息质量对企业发展意义重大,关乎企业决策的可行性与科学性、经营方式是否与市场发展态势贴合、经济效益目标实现程度。会计信息反映了市场对产品的使用需求,收集分析会计信息,能够确保企业生产目标快速实现。对此,会计信息得真实性与完整性程度,直接影响企业健康发展。会计部门通常以报表形式展现所收集的信息;对此,报表内容的真实性与规范性,将直接影响决策的现实贴合性。还需加强会计监管,确保会计信息质量,提高其可利用价值。

二、当前会计信息质量与会计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规范问题

我国会计规范体系不断完善,行政监督与立法建设取得了不错成绩,但现行的会计监管相关规范仍有较大的完善空间,实践中的问题也在逐渐暴露,普遍存在不协调现象;对此,完善法律规范意义重大。

(二)监管部门问题

会计监管体系普遍存在揭露违法者处罚力度不够等问题。同时在查处违规信息披露案件时,主要以经济处罚或警告等行政处罚为主,但罚款处罚通常难以有效执行,甚至无处理后续。

(三)注册会计师问题

会计信息质量监督主体主要指 CPA,但 CPA 操作行为不规范,将直接影响违规披露案件的查处质量与效率,CPA 的监管效用未切实发挥,监管体系与规章制度执行情况有待进一步强化。

三、加强会计信息质量与会计监管的对策

(一)完善管理体系

首先优化会计法制管理体制。民事索赔制度应当进一步优化,完善《公司法》与《会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加大违法违纪打击力度,对会计造假等原因引起的民事索赔案件,应加强司法介入。会计工作贯穿企业生产经营全程,会计信息失真或造假,也是各部门与会计等诸多人员的失职;对此,合理界定责任人意义重大。其次优化财政部门会计管理体制。为提高财政部门监管会计工作的力度,应当引入会计师联合会等行业自律性组织,通过上报下达的中介服务,听取会计人员建议与意见,以此强化会计人员的归属感与向心力。最后加大会计人员素质管理力度。会计信息质量与会计资料内容、会计人员素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直接影响着会计信息质量;对此,加强素质管理意义重大。要求会计人员持证上岗,推行定期考核与推出机制。并加大培训教育力度,提高其综合能力与职业素养,包括随机应变与鉴别、决策等能力,以轻松应对岗位工作,推动

会计行业发展。规范其职业行为,要求严格履行会计监督义务,树立爱岗敬业与实事求是的职业道德精神,减少工作主观性与随意性,更要避免会计人员利用岗位优势协助造假。

(二)完善监督体系

首先强化政府会计监督。严格按照会计法等规定,落实各政府部门职责,要求各部门各司其职,不能超越权限,以切实监督检查各单位会计资料,并对检查结论负责。其次强化社会会计监督。注册会计师行业对维护社会公众利益意义重大,以带动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但在实际上,仍存在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差等问题,注册会计师管理问题逐渐暴露。对此,应当完善注册会计师监管制度,实现制度化与常态化的执业质量检查,加强其执业行为约束力,以切实提高 审计地位。加强会计师行业监管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思想道德与业务素质。落实人才培养与退出机制,确保其贯彻履行自身职责。最后强化单位内部监管。形成单位内部控制与社会监督、政府监督的协同体系。其中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是重要前提;对此,企业应当加强内控制度完善,确保制度高效执行,带动监督作用有效发挥,以此提

高会计信息质量,确保财产完整与安全。与此同时,加大会计基础工作建设力度,合理设置会计机构,明确落实会计人员的职责义务,规范会计核算等工作,确保会计信息质量。(三)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制定产权明确与政企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财务信息使用者的监督能力,强化股东与董事会等对经营管理者的约束力,提高公司治理水平。优化业绩评价机制,增加非财务会计指标,实现企业目标与代理人利益挂钩。完善激励机制,将短期工薪支付、长期绩效补偿有效分离,避免出现短期行为。优化董事制度与内部制约机制,确保中小股东利益不受损害。通过会计控制体系的完善,进一步约束财务行为,高效落实各项内控制度安排。

四、结语

会计信息质量监管是系统性工程,改善监管现状,还需从组织与制度等多方面入手调整,加大单位监管、社会监管与政府监管的协同力度,进一步完善规范性文件,形成立体化监管体系,切实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带动会计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梅丹.内部控制质量与会计信息可比性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我国上市公司 2011-2014 年的证据[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7(5).[2]吴伟荣,李晶晶.政府监管、注册会计师任期管理与审计质量研究[J].管理评论,2018(1).130

——文章均为 WORD 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篇2:会计信息质量监管

一、会计信息质量与会计监管之间的关系

(一)会计信息质量是会计监管的基础性条件一般情况下,会计监管总是基于会计信息质量进行。无论是行政性的会计监管,还是自发性的会计监管,都是基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升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质量满意度而考虑的。会计信息质量不佳,要通过会计监管行为来改善。只有掌握了会计信息质量状况,才能针对性地采取会计监管措施。

(二)良好的会计信息有利于会计监管的针对性客观、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能够给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情况的相关信息,以便政府、股东、其他利益相关者作出合乎自身利益、科学的决策,同时有利于企业自身健康的发展,有利于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进行能动地调整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竞争、市场发展。会计信息质量也给会计监管指明了方向。譬如,在债务重组业务中,会计信息能够反映出企业重组后,资产的变动,收益或利得的增加(减少),在市场经济不完善的情况下,如果利益重组来调节利润,此时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就会下降,因此在会计准则相应将该部分调整为“资本公积”,不再确认为收益。

(三)科学的会计监管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质量与会计监管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会计监管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会计信息质量水平。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会计监管不到位,会计信息质量较差,会计报表反映出来的内容几乎给决策者没有任何帮助。改革开放后,为了适应经济发展,与世界接轨,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内控规范等会计监管体系文件陆续出台、完善,极大地提升了我国会计信息质量,也推动了我国会计事业的发展。

二、强化会计监管,提升会计信息质量的措施

(一)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是提升会计信息质量的`前提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信息提升质量的前提。一般来说,会计基础工作同时也是企业的基础性管理工作之一。做好会计基础工作,是各会计主体要按国家会计工作基本规范、会计准则或类似规范性文件,从人员配置、业务办理、授权审批等进行会计基础工作。很明显,只有严谨的会计基础工作,得到的会计信息质量起码才是真实可靠的。

(二)加强行政性监管,按相关准则与制度衡量会计信息当前,我国会计工作是由财政部主管,其他相关部门根据业务要求进行管理的。当前,我国会计行政主管部门的重点工作在于人员监管、制度完善等角度来进行管理的,而对于企业会计信息实质性的监管不强,这方面应引起相关部门重视。财政部门应定期对企业会计人员配置情况进行检查,要求持证上岗,对于账务处理、内部控制情况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管理,增强在具体会计业务处理中的话语权,辅之其他监管部门的行政性要求,这样才能切实提升会计信息质量水平。

(三)完善自发性监管,满足会计信息质量使用者的要求会计处理过程中包含大量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多参数需要估计和预测,如固定资产折旧年限、预计残值、或有事项等,这种预计带有很大的主观成分,预计的结果是否与实际情况吻合,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从这个角度上说,良好的会计职业判断是会计自发性监管的基础。事实上,会计人员在从业过程中,就是一个不断地纠偏过程。企业除会计人员在业务中进行自我监管外,其他手段也很重要。如内部审计、内部控制等,对于会计行为的规范化,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实践价值。

三、结语

篇3:论会计信息质量与会计监管

一、会计信息质量与会计监管之间的关系

(一) 会计信息质量是会计监管的基础性条件

一般情况下, 会计监管总是基于会计信息质量进行。无论是行政性的会计监管, 还是自发性的会计监管, 都是基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提升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质量满意度而考虑的。会计信息质量不佳, 要通过会计监管行为来改善。只有掌握了会计信息质量状况, 才能针对性地采取会计监管措施。

(二) 良好的会计信息有利于会计监管的针对性

客观、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能够给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情况的相关信息, 以便政府、股东、其他利益相关者作出合乎自身利益、科学的决策, 同时有利于企业自身健康的发展, 有利于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进行能动地调整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竞争、市场发展。会计信息质量也给会计监管指明了方向。譬如, 在债务重组业务中, 会计信息能够反映出企业重组后, 资产的变动, 收益或利得的增加 (减少) , 在市场经济不完善的情况下, 如果利益重组来调节利润, 此时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就会下降, 因此在会计准则相应将该部分调整为“资本公积”, 不再确认为收益。

(三) 科学的会计监管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信息质量与会计监管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会计监管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会计信息质量水平。改革开放以前, 我国会计监管不到位, 会计信息质量较差, 会计报表反映出来的内容几乎给决策者没有任何帮助。改革开放后,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 与世界接轨, 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内控规范等会计监管体系文件陆续出台、完善, 极大地提升了我国会计信息质量, 也推动了我国会计事业的发展。

二、强化会计监管, 提升会计信息质量的措施

(一) 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是提升会计信息质量的前提

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信息提升质量的前提。一般来说, 会计基础工作同时也是企业的基础性管理工作之一。做好会计基础工作, 是各会计主体要按国家会计工作基本规范、会计准则或类似规范性文件, 从人员配置、业务办理、授权审批等进行会计基础工作。很明显, 只有严谨的会计基础工作, 得到的会计信息质量起码才是真实可靠的。

(二) 加强行政性监管, 按相关准则与制度衡量会计信息

当前, 我国会计工作是由财政部主管, 其他相关部门根据业务要求进行管理的。当前, 我国会计行政主管部门的重点工作在于人员监管、制度完善等角度来进行管理的, 而对于企业会计信息实质性的监管不强, 这方面应引起相关部门重视。财政部门应定期对企业会计人员配置情况进行检查, 要求持证上岗, 对于账务处理、内部控制情况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管理, 增强在具体会计业务处理中的话语权, 辅之其他监管部门的行政性要求, 这样才能切实提升会计信息质量水平。

(三) 完善自发性监管, 满足会计信息质量使用者的要求

会计处理过程中包含大量的不确定性因素, 很多参数需要估计和预测, 如固定资产折旧年限、预计残值、或有事项等, 这种预计带有很大的主观成分, 预计的结果是否与实际情况吻合, 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从这个角度上说, 良好的会计职业判断是会计自发性监管的基础。事实上, 会计人员在从业过程中, 就是一个不断地纠偏过程。企业除会计人员在业务中进行自我监管外, 其他手段也很重要。如内部审计、内部控制等, 对于会计行为的规范化, 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实践价值。

会计信息是会计工作的成果, 是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经济情报。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 直接关系着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良好的会计监管, 既是企业进步的要求, 也是企业发展的自身要求。会计监管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是相互支撑的关系。企业应高度重视会计信息质量, 做好自发性监管, 接受社会与行政的外部监管, 才能使真正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参考文献

篇4:会计信息质量监管

【摘要】本文从会计信息的质量及其监管现状入手,分析了目前会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构建了会计信息质量监管的具体模式,提出了对会计信息质量监管的具体措施。

自1985年《会计法》颁布以来,以《会计法》为核心的法治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尤其是近年来在政府主导下加大了会计法律、规章、制度的建设,会计信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在会计信息质量的改善中,会计信息质量监管的主体和会计信息质量监管的模式是我国理论界争论的一个问题,尤其是随着我国法律法规体系的逐步完善政府依法执政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政府对会计信息的管理应当如何定位、应当采用怎样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已经成为理论界和政府管理部门必须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会计信息质量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管主要是政府通过实施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和财务报告条例等法规制度对企业的会计信息进行的管制,是政府依据相关会计法律对企业和个人的会计活动施加的直接行政干预。在管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多头管理,主体不清晰。会计领域存在多个政府管制机构同时进行管制,而且政府对会计信息管制机构的设置及其职责规定并不清晰。如财政部门中有会计管理局、监督局负责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管理;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计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地方政府都有相应的行政授权;而地方政府、人民银行等又有其行政管理、金融管理等使命。在这种管制中,政府的公共管理活动往往与其经济事务的监督交织在一起。作为理性的行为主体,政府的管理人员可能会利用职权进行权钱交易;加之我国并未彻底实施对政府行为的可问责机制,腐败的滋生将成为必然。政府这种会计领域的经济行为管制与政府行政管理的交叉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我国会计信息宏观监管的低效率,也将使市场自身机制的发挥受到限制。

(二)重复检查,责任不清,执法结果缺少透明度。虽然《会计法》明确了我国政府主导型监管模式,但还没有理顺会计监管权的设定和分配,财政、审计、证券监管机构、税务等政府部门监管的侧重点各不相同,而且没有信息共享的机制,不仅为企业依照自身利益向不同的职能部门提供不同的会计报告的舞弊行为提供了可能,而且产生重复检查,责任不清、会计违法追查非经常化、结果追查不及时、执法力度不强、会计执法的结果不透明、缺乏警戒作用、对企业会计信息缺乏整体评价等问题。由于《会计法》对财政部门监管权力和责任的规定比较笼统和抽象,又没有充足的人力保证财政部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全面监督,从而使会计法执法检查流于形式,监管力度很难加强。

由此可见,当前我国会计法律的实施机制和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关系的理顺问题是影响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因素。因此,应当从法律实施机制的角度来重新构建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管理的模式,从制度的角度加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管理。

二、会计信息质量监管模式的构建

(一)会计信息质量监管模式的要素

1.会计信息质量监管的主体。《会计法》明确规定财政部为我国会计工作的管理部门,从法律角度确立了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在会计管理中的主导地位。因此,笔者将政府财政部门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管理的主体,以此为前提构建会计信息质量监管的模式。

2.会计信息质量监管的客体。会计信息质量监管的客体是会计信息质量监管的对象,是会计信息生成过程中的相关企业、會计人员及其所从事的会计工作。包括:企业对会计准则和制度的执行情况、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健全和完善以及企业财务报告的质量等。

3.会计信息质量监管的依据和手段。首先,法律是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工具。监管中将以《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和《企业会计准则》等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依据,对会计信息生产系统进行约束;其次,政府监管的重点是可控性的会计信息质量,而会计信息生成过程中最具有可控性的是会计基础工作,也是《会计法》规范的主要内容,因此,在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监管时将其作为监控的重点,构建“会计基础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其作为政府对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进行评价的手段;最后,会计信息质量监管的网络信息平台是政府会计监管和监管结果的媒介,通过该平台既可以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预警,也可以将动态监管循环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执法结果及时反馈,并列示问题企业的黑名单。

(二)会计信息质量监管模式

模式构建过程中将要考虑主、客体的合理布局和相互之间的作用方式、依据和手段以实现监管运作的有效性。会计监管模式如图1所示。

1.政府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直接监管

直接监管是指政府有关行政部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运用计划、政策、制度等对市场中的经济行为进行直接的干预和管理,以达到行政监管的目的。具体的监管形式有两种:

一是政府会计监管部门以会计法律法规和会计基础工作评价指标体系为依据和手段,对企业会计法律法规的遵守情况以及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质量进行监督检查。此项工作由图1中的政府会计监管部门来完成,建议在中央及地方财政部门中专门成立会计信息质量监督检查机构来完成此项工作。

二是政府会计监管部门通过会计信息质量预警机制对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进行适时监督。会计信息质量预警机制如图2所示。此项工作由图2中的会计信息质量评价委员会(或工作组)来完成。

前述两个机构隶属于政府会计监管部门,可以成立一个会计信息质量监督评价机构,并分设两个工作组负责不同的职能。检查监督的结果由政府监管部门直接整理并通过网络信息平台进行公示;对于问题企业在企业信誉档案中加以记载,并在黑名单中列示,作为重点监督检查对象。同时对于违反相关法规的企业,政府会计监督管理部门应直接对其处罚,处罚结果也需公示在网络平台中。

2.通过中介组织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间接监管

中介机构的监管是指中介组织依据相关法律,受托对市场中的经济行为进行的干预和监督。受托企业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间接监管形式有两种:一是正常的审计业务。受被审单位的委托对其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此时会计师事务所既是审计方又是政府会计信息质量监管的对象;二是受政府会计信息质量监管部门的委托,对预警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进行审计监督,并将审计结果反馈给政府会计信息质量监管部门,此时,它是政府监管的有益补充。

3.监管模式的运行

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根源于企业内部的会计信息生产。因此,会计信息监管可以分为外部监管和内部监管两个层次。内部监管是企业管理当局根据会计基础工作评价体系和相关的会计法律法规对企业自身会计工作和工作成果的监督管理。

外部监管是政府会计工作的管理部门及其它相关方(包括审计、税务等政府职能部门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管,以及社会中介组织和单位、个人等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管)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管理。外部监管以政府财政部门的监管为核心,并汇集来自其他监管部门、中介组织、个人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监管的信息,将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监查结果不仅作为即时处罚的依据,而且作为一种对企业进行信息生产能力见证的方式在信息网络平台中予以公示。

在具体的监管中信息流程为监管信息由企业到各个监管主体、监管主体进行监管、信息反馈到企业、无误的监督结果汇集到会计信息质量评价委员会进行企业管理业务评价、评价信息以文档的形式进行社会公示。

三、加强会计信息质量监管应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完善会计执法环境

执法环境的完善对于严格监管、使会计制度刚性化、实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配合理化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明确会计公共执法主体及执法方式,应当明确政府财政部门是会计执法的主体和组织协调者,有责任将各执法单位在执法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和整理,并监督执法结果的处理,同时将执法中存在的问题予以公示,记入企业及相关个人的档案,保证会计执法的透明度和有效性;其次,明确会计私人执法的方式及权利。随着我国法制体系的完善,《会计法》执行概念中的主体也必然会拓展到私人、公司和社会中介等。根据私人执法理论,会计执法权究竟属于国家抑或社会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何种执法模式符合最大化原则,能够取得最大的法律效益、达到执法成本与收益的均衡。《会计法》私人执行的基本前提是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得私人可以参与执法和索取相关收益。因此,有关《会计法》私人执行的程序和制度建设将是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二)建立完善会计信息质量评价监督体系

企业是契约的集合体,会计是企业管理当局履行契约和解除契约的重要手段。作为内部管理者,内部经理人应当借鉴国家颁布的评价体系构建内部会计信息质量评价体系,使得政府出台评价体系达到规范引导的作用,全面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一个完整的会计信息质量评价监督体系应包括对企业会计法规遵守情况的监督、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运行各程序的监督、企业财务报告质量的监督等内容。可以建立一种内外结合的会计信息质量监督检查和提高机制。

(三)建立会计信息质量评价的资源共享机制和奖惩机制

为了提高监管效率、降低监管成本,在政府主导的监管中,除应该具有各种合理的方式和手段外还必须进行充分的信息理解与交流。实践中,应该在各种监管主体之間建立一种会计信息的共享机制,使得作为一种“信号”的会计信息引导会计活动中各个主体的行为。这种会计信息共享机制可以通过建立会计信息网络平台来完成。网络平台的建设和维护可以由政府会计信息质量监督管理机构中的会计信息质量预警部门负责,并至少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1.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企业会计信息库。通过建立企业会计信息库,使得同一企业的会计信息能为政府各不同管理部门所共享,限制企业为自身利益而编制不同报表的可能,并形成信息资源的共享优势。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应以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监管为核心来建立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库;对于非上市的企业而言,应以财政部门对企业的法定监管为核心来建立会计信息库;同时,考虑到税务、工商部门与企业日常联系的优势,应将工商部门对企业的营业检查信息和税务部门对企业的纳税确认信息加入到会计信息库。

2.企业的信誉档案。无论哪一个执法部门,对于发现的会计信息质量问题和会计造假问题,都应记入企业信誉档案,并在网络平台中予以公示;对于根据法律规定应予处罚的企业,还应将处罚的结果公示,避免不同的执法部门重复检查、重复处罚的现象发生;同时也可以起到对执法部门依法执政公平性和恰当性的监督,并对其他企业起到警示作用。

(四)建立会计信息质量预警机制

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管理不仅是事后管理,还应加强对信息质量失真的预防性管理,应利用政府会计管理的优势,建立会计信息质量预警机制。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中汇集的企业各期(年度、季度、月份)会计信息,由会计信息质量评价委员会管理利用其特有的权限随时调用,并利用特有的会计分析技术手段来鉴别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测试其是否表现异常。若不存在异常迹象,或存在一些异常迹象但迹象不明显,则不必发出警报,可以返回到网络平台继续监控其他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若存在异常的迹象且迹象很明显,则需要发出警报,同时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这一企业的会计信息进行审计。为了确保企业的商业秘密,该部分内容只服务于会计信息质量监控部门。

篇5:会计信息质量监管

一、会计信息披露:公司治理的基石

公司治理因现代公司的两权分离而产生。根据OECD《公司治理原则》,公司治理是指“对工商业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制度体系”,既包括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所有者对企业经营者进行监督和控制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同时又包括外部治理机制,如公司控制权市场、经理人市场、外部审计等监控机制。按照我国《公司法》,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是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组成的组织结构,使之形成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制衡机制。加强公司治理,既有利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也可以增加投资者信心。而会计信息披露是公司内、外治理机制发挥作用的必要前提和重要条件,是公司治理的基石。

首先,会计信息披露是股东充分行使他们的表决权的必要前提。根据我国《公司法》,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股东会有权决定公司的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有权选举和更换董事,决定有关董事的报酬事项,等等。由于信息不对称,股东无法行使他们的各项权力。这就要求公司通过定期的披露信息,主要是会计信息披露,使股东能掌握充分有效的信息,从而参与表决,即所谓的“用手投票”。如,股东对公司的经营活动了解得越多,就越容易决定是支持保留或辞退现任董事长。对于其他选举,如董事章程的修订、企业的合并等重大的公司决策,情况也是如此。

其次,会计信息披露是强化董事义务的重要前提。董事会是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是董事会的职能配置和权力的行使,特别是在目前“股东大会”“形同虚设”日益成为世界性趋势的背景下,发挥董事会的治理作用意义重大。而董事会作为一个法人机构需要通过自然人董事来履行职责。这就要求董事应当履行《公司法》所要求的“忠诚义务”和“谨慎行事义务”。强制性会计信息披露是强化董事义务的重要前提。关联方交易和分部报告的强制性信息披露,可用来充分说明这一点。

通过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强制性披露,股东一旦得知管理当局做出了与公司利益相冲突的交易,就能迫使管理当局建立起交易的有效性。为此,管理当局必须要对交易的授权有适当的程序,从而杜绝与公司整体利益相冲突的交易,或者确保交易的条件对公司是公允的;分部报告将公司的总业绩分解为按地区、产品等划分的分部业绩。这样,股东就能更容易地判断管理当局是否做出了某一项有违于其谨慎责任的不良投资决策。如果仅凭收益表“底线栏”的总利润数据,就很难做出这种判断,因为总利润数据将日常成功的经营活动带来的利润与不良决策活动造成的损失相互抵销了,结果是掩盖了不良决策的危害。[!--empirenews.page--] 最后,会计信息披露是公司控制权市场发挥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敌意收购在公司股权分散的公司治理体系中,被认为是最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而信息披露越充分,收购者对并购对象的了解越全面,其愿意支付的收购价格越接近其真实价值,一个有效率的控制权市场就越能得以维持。相反,如果缺乏充分公开的外部信息披露,股票市场对于上市公司所作的评价往往背离其价值本身,导致估价扭曲。相应地,选择并购对象、时机及价位将成为异常艰难的决策,从而极大地抑制控制权市场的流动性和有效性。

二、公司治理结构的制度性缺陷: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低下的根源

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很多。从会计信息供应链来看,我们自然可以发现,会计信息是从由管理当局控制下的专业会计人士开始的,然后历经董事会,监事会,外部审计师,会计信息最终得以向公众披露。从逻辑顺序看,会计人员提供会计信息,外部审计师提供审计意见,他们是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罪魁祸首”。而实际上,若将公司治理置于会计信息的供应链中,我们可以发现,符合一定质量的会计信息与公司治理中的管理当局、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监事会的责任和作用等密不可分(孙铮等,2002)。我国目前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着制度性缺陷,本文认为,这是造成会计信息质量低下的最根本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股权高度集中,股东大会成为“大股东会”,缺乏加强内部会计监督的强烈动机。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都是原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的,股权高度集中,形成“一股独大”,上市公司实质上由其控股股东所把持,这就造成了控股股东的权力滥用,利用大股东地位控制中小股东利益,产生强烈的会计造假动机。

(2)董事会成员构成不合理,“内部人控制”问题相当严重,缺乏对经理监控的动机。由于国家股的控股地位,企业董事长和总经理一般由行政机关任命,董事长和总经理的职位合二为一;董事会成员绝大部分是内部经理人员,外部董事和独立董事所占的比重过低。这就使得经理人员在公司的经营决策、利润分配、聘任或解聘公司的财务负责人、制定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等方面具有更大的发言权,并可以对自我表现进行评价。这种现象的出现导致公司经理操纵利润,公司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不能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

(3)监事会监督功能弱化,难以履行对财务报告真实性的监督职能。按照《公司法》,监事会的主要职能是监督专门监督公司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但一股独大使监事会形同虚设,难以履行对管理当局所提供的财务报告的真实性的监督职能,致使虚假会计信息泛滥。

(4)外部审计缺乏根本的独立性。在“内部人控制”现象普遍存在的情况下,聘任会计师事务所的真正权力往往掌握在管理者手中,这就使注册会计师面对的审计委托人与被审计人常常是同一主体,严重危及了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动摇了注册会计师工作的根基。注册会计师无法以独立、客观、公正的态度履行股东和社会公正的重托,独立审计也就失去了其对企业经营者及其企业经济活动的监督和约束作用。[!--empirenews.page--]

三、公司治理框架下会计监管的思考

由上述论述可见,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低下,最深层原因在于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因此,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应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入手,在公司治理框架下探讨“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管的完善。

1.政府应完善或制订有关公司治理方面的法规,并加大执法力度,加强政府会计监管。

我国现行的《会计法》、《公司法》、《证券法》等皆对会计舞弊行为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作出了较为完整的规定。但如何使现行法规更加完善,加大舞弊者的违规成本,以增强威慑作用,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现实问题。这方面可借鉴美国《2002年SOX法案》的做法。SOX法案是美国关于会计监管和公司治理的一揽子改革法案,强化了公司管理层和股东交易披露方面的监管,试图从公司治理结构上来堵住会计信息造假的漏洞。

针对我国上市公司目前存在的公司治理问题,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1)通过立法从根本上改变目前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和股权分割、国有股“凝固”的现状,逐步实现国有股和法人股的全流通:限制内部人员出任董事,重点培育机构投资者,使机构投资者成为主要的股东,有利于对经理人员形成有效的监控,以形成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内在约束机制。

(2)通过立法加速对证券市场、产品市场和经理人市场的培育,健全公司外部治理,以形成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外在约束机制。

(3)通过立法规范注册会计师由独立董事审计委员会委任,确保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并对注册会计师实行强制轮换制度,保证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公正执业。

2.通过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执行和监督机构的设置,强化企业内部会计监管。

内部会计监管是从微观的角度,对具体企业的经济活动及其结果进行的监督。在企业内部通过会计控制、会计检查、会计分析、会计考核等监督方法和程序,可以确保企业的会计工作正常有序,保证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企业内部会计监管:

(1)与完善公司治理机制相结合,制定严密的企业内部会计监督管理制度。企业内部会计监督管理制度是一个企业实现其内部会计监督职能的基本保障。在公司治理框架下,企业应根据《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以及《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等,不断深化企业的会计管理体制改革。首先,结合企业内部治理机制的完善,不断调整企业内部各利害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其次,加强对企业的监督和管理,建立严密的内部会计监督管理制度,为会计人员实施内部会计监督提供切实有效的制度保障。

(2)改善上市公司内部会计监督机构的设置。设置合理并运行良好的会计及其会计监督机构是实现有效的会计监督的前提和基础。针对我国监事会监督作用弱化以及独立董事与监事会功能冲突的问题,我认为,在我国公司制企业,应在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其成员应由具有财务会计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的独立董事组成,明确其关键职能是确保企业如实地编制和披露会计信息,并负责聘任会计师事务所,以确保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近期内,应引进独立监事制度,并调整监事会的职能,使监事会履行审计委员会以外的监督职能。从长远看,随着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治理结构、独立董事制度等方面的建立和规范,应选择适当的时机取消监事会,以避免审计委员会和监事会两个监督机构并存导致监督功能重复、监督成本过高的现象,最大限度地提高公司治理效率。[!--empirenews.page--] 3.完善公司治理机制的同时,强化社会会计监管。

在公司治理的框架下,企业发布的会计信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社会信息,对社会的各方面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社会各方包括社会公众、国家各职能部门及其会计师事务所等都应发挥各自的监管作用。具体来说:

(1)坚持国家的统一领导,合理协调国家各职能部门的监督职能,避免重复监督而又监督不力。

(2)充分发挥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尤其是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作用。事实证明,加强社会监督确实能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如“银广厦”造假案正是媒体的曝光才被揭露的。要设置奖励和保护机制,鼓励新闻媒体参与对公司会计信息舞弊行为的关注。

篇6:会计信息质量监管

作者:王景春

随安然、世通、施乐公司会计假帐丑闻的爆发,全球性的公司会计制度改革呼声日渐高涨,人们纷纷反思现有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寻求更完善的对上市公司管理层的激励、约束、监督和制衡机制。7月15日美国参议院一致通过的公司改革法案,就是这种努力的集中反映。上述种种,都力图让上市公司的利益相关方获得更充分更及时的公司财务的真实信息;上述种种,都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真实信息来源,那就是来自公司普通雇员的信息;相应的,种种的制度创新构想中,尚未见到让公司雇员出自自身利益对公司财务进行监督的。

“买的不如卖的精”,中国的这一俗语形象地点出了经济学的非对称信息理论的.内涵和现实中非对称信息的普遍性。在上市公司会计欺诈的场合,总是公司高层与外部审计监管者内外勾结,用损害中小投资者乃至全体普通老百姓利益为代价,为各自谋求高于应得利益的利益。公司的管理层、审计中介相对于普通投资者,总是信息更充分,更容易相互勾结。这样,无论怎样精巧的制度设计,无论怎样严密的法律法规,都不妨碍“猫鼠”各得其所。

所以,意在防止财务会计造假欺诈的一切手段,都应从改变这种信息不对称着手,进行制度创新。向上市公司普通雇员披露公司财务会计信息,用适当的制度激励普通雇员参与揭露虚假信息,从公司内部构筑真实信息“自我披露”的利益制衡机制,为身处“外部”的“买的”阵营“睁大眼睛”,有望缓解资本市场非对称信息的缺陷,打破原有的少数人监管少数人、极易相关勾结以损害多数人的“监管困境”,从而使资本市场的运行更有效率。向雇员披露会计信息必要且可行上市公司雇员有极大的动力监督公司会计信息造假。这是因为,所有的造假欺诈行为终将败露;而一旦败露,也就是上市公司大规模裁员、甚至破产倒闭,雇员“饭碗”纷纷被打破的时候。底,被称作“美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最大的一宗破产案”的安然公司破产,其总部即裁员4000人,占当地员工的一半多。不仅如此,那些将自己的养老基金购买了本公司的股票,同时成为本公司的小投资者的雇员,晚年的生活也将失去保障。在美国,上市公司雇员养老基金购买本公司股票平均达1/3,安然公司雇员的这一比例高达58%。当安然股票价格从8月的90美元峰顶,急剧落到月23日的0.61美元谷底,市值由800亿美元疯狂缩水至2.68亿美元时,一些雇员数以百万美元计的养老金几乎血本无归了。

可见,虚假财务信息对公司普通雇员损害,丝毫不比对外部中小投资者更小;上市公司雇员同样是上市公司的利益相关者,他们理应成为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对象。更重要的是,公司雇员比外部中小投资者拥有更充分的信息,能够起到后者不可能起到的实时监督作用。按照信息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在上市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两权分离的“委托―代理”格局中,须防止因委托方信息不充分,引起代理方的“道德危机”和双方的“逆向选择”,从而妨碍资本市场运行效率、导致“市场失败”。这就需要“多双眼睛”监督,以尽可能地为委托方提供更多的代理方行为的真实信息,从而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要是上市公司“委托―代理”关系中存在“多双眼睛”监督机制和信息的“自我披露”机制,就能及时发现问题,主动引爆“定时炸弹”;而不会当上市公司业绩大幅下降时才发现“定时炸弹”其实早已存在。

重要的是,上市公司普通雇员通常人数众多,很难像审计中介、政府监管人员那样,为管理层轻松收买。全球40个国家和地区的安然雇员2万,65个国家和地区的世通雇员8万,真要收买的话,过高的“成本”将无以转嫁、而会使会计信息造假欺诈更容易地暴露出来。雇员参与监督,在提高“造假成本”的同时,还将显著降低“打假成本”。要是将单位审计监督成本所避免的造假损失作为衡量对上市公司管理层监督的成本效益指标的话,能够直接和及时感知造假事实的雇员监督一定会显著优于其他形式。向雇员披露会计信息的操作设想在公众公司会计制度改革时考虑将公司雇员列为公司财务会计信息披露的法定对象。

专门为公司雇员设计与整体财务系统和主要会计帐户有内在构稽关系的简明通俗的科目/指标体系,并建立能够实时传输、核对相关信息的信息网络。与一般财务报表不同的是,要根据公司业务的特点,为每一部门,尤其是关键“敏感”部门的雇员,分别设计“自身业务―财务指标”的“联动装置”,即让公司每一部门雇员都能够凭借工作“便利”,将自己每天上班直接从事的业务进展,与相关财务指标变动进行对照,从而发现疑点。例如,美国的百富勤系统将总金额1亿美元的交易重复记入了和两个财政年度的报表,如果有雇员信息披露制度的话,具体提供产品和服务的雇员,参与销售和结算的雇员,都能够直接发现这一问题。又如,美国的Qwest电信公司采用swap作法,即两家公司同意相互出售光纤网络给对方,并将营业收入计入损益表中,相关部门的雇员也同样很容易发现这种作弊行为。

设计“雇员疑问”的实时传送和实时反馈制度,为有效的“雇员疑问”提供经济激励,并防止可能的打击报复恢贫监管层、管理层和审计中介对“雇员疑问”的处理责任制簧杓乒啥大会和董事会及时掌握“雇员疑问”及其处理结果的信息的自动运行制度辉谑缘慊础上,颁布上市公司雇员信息披露制度和不同行业上市公司雇员信息披露的科目/指标体系。

篇7:会计信息质量监管

-------------------------

编辑整理: 会计职称考试 编辑:王菲 文章来源:新浪

会计信息是以货币单位来计量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它主要以各种财务报告形式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相关情况进行综合反映。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会计信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宏观上讲,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为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为国家制定宏观调控等各项经济政策提供重要的信息支持;从微观上讲,会计信息是投资人、债权人、客户、政府监管机构、企业管理当局等利益相关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促进相关契约的履行。国资委作为代表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负责监督管理企业国有资产的特设机构,其监督管理的对象是企业国有资产。而国有资产作为一个经济概念,其资产总量、分布、营运和保值增值情况,都是通过会计信息获得的。因此,国资委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开展监督管理工作,必然依赖于会计信息,这就决定了会计信息成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重要基础。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是确保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篇8:会计信息质量监管

随着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加深, 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会计信息质量是指会计信息产品满足规定或潜在需要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 是会计系统为达到会计目标而对会计信息的约束。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包括真实性、相关性、重要性、明晰性、可靠性、可比性、完整性以及实质重于形式等原则。这些质量要求相互依存, 共同对会计信息以至整个会计体系发生作用。会计信息需要通过财务报告来呈现, 如果表述不清晰或虚假, 将影响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在信息时代, 决策有用性常常被视为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最终需求和价值判断标准。而会计信息失真, 必然严重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有效决策。要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必须加强财务会计监管。

二、会计信息质量严重失真的原因分析

(一) 利益的驱动

经济利益是最主要的会计信息造假动机, 是造假者最根本的内在动力。造假者通过造假旨在得到直接的或间接的、现实的或潜在的经济利益, 另外对政治利益的追逐也使造假者铤而走险, 不顾后果。造假者的逐利心理不能通过正常渠道得到满足时, 就不得不依靠会计信息作假来改变利益格局和分配关系, 改变衡量其政绩的各项经济指标。常见的造假手段包括不恰当核算特殊交易 (如债权、债务重组、非货币交易关联交易等) 、滥用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变更、错误确认费用及负债、资产造假等。

(二) 信息不对称与道德风险

会计信息的提供者与使用者之间存在着时空上的、内容上的信息不对称。与公司管理当局相比, 信息使用者明显处于信息劣势。管理层为追求实现经营目标, 增加了不恰当会计处理的道德风险, 极有可能利用会计自身的弱点, 在复杂会计信息的遮掩下, 蓄意杜撰虚假的信息欺骗资本市场和信息使用者。过于详尽和面面俱到的信息反而模糊了更重要的信息, 财务报告甚至成为数据垃圾。

两权分离的现代公司产权结构决定了委托—代理制度的发展。企业出资者委托经营者为其代理, 出资者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经营者虽不拥有企业的全部资产, 但在作出有关资源配置的决策方面拥有信息优势和专业能力, 他们的利益必然会与投资者的利益不一致, 信息的不对称必然导致双方的冲突, 若出资者不能对内部人的行为实施有效的控制, 他们就可能利用这种对资产的控制权来通过造假牟取私利, 使造假成为可能。

(三) 会计队伍整体素质难以适应复杂变化的环境

我国的社会经济转轨时期处于信息时代, 知识更新速度加快, 法律法规体系在逐渐完善, 需要会计人员更新观念、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法规, 提升职业道德水准、塑造会计行业诚信形象。特别是《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及机关会计的准则发布实施后, 需要广大会计人员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能根据制度及准则的要求和实际情况对会计实务问题做出职业判断。但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的实际水平与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职业判断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这也给会计信息失真提供可能。

(四) 违法惩戒机制不健全

由于法律体系不够健全, 执法环境不够优化, 执法力度和效果受到严重影响, 使很多企业、个人的会计造假行为没有得到应有的严惩, 使会计造假收益大于会计造假成本, 更加剧了会计造假, 形成了恶性循环。政府必须建立全方位的惩戒机制, 使会计造假者没有立足之地, 不敢造假。

三、加强会计监管的对策

(一)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 对加强会计监管,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具有重大意义。因此, 必须完善我国公司内外部治理结构, 发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等内部治理机构与市场机制在会计信息产生过程及其披露的积极作用, 加强金融机构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积极作用;加强政府监管和政策支持;加强法制建设, 优化执法环境;加强新闻舆论与社会公众的监督力度。建立健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等机构和主要制度, 包括议事规则、专门决策体系、授权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等等;依照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 建立健全财务会计管理组织和制度;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建立健全符合上市公司要求的信息披露机构和制度,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强化高层管理人员责任, 约束高管人员行为。应该通过立法对高管人员的会计造假行为进行处罚, 追究其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 使造假代价大于造价收益。

(二) 加强政府对企业财务会计的监管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在国际间投资、筹资和贸易活动中的突出作用已日益凸显。会计工作的普遍性、会计信息的社会性、会计作用的国际性都要求政府应加强会计的监管, 使企业会计信息的披露有规范统一的标准, 保证其真实性, 也只有政府才具有这种权成性。

首先, 政府制定各方参与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 主要指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 即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专业核算办法等会计标准。规范会计核算, 保证各单位、个人有法可依。其次, 严格监督检查, 使各单位、个人有法必依。最后, 对各单位、个人的执行结果采取优胜劣汰, 激励守则者、严惩违法者, 直至逐出市场。只有政府强制性的会计监管, 让造假者得到毁灭性的造价损失, 才有可能杜绝会计造假的发生。

(三) 加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

在实际工作中, 企业应当根据内部控制的目标和企业治理的要求, 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内部控制。企业内部控制包括内部会计控制和其他管理控制两部分。内部会计控制体现了内部牵制原理, 与其他管理控制交织进行, 在企业内部控制中占有重要地位。内部会计控制指企业内部建立的会计控制体系, 其中包括:可靠的内部凭证制度, 健全的账簿制度, 合理的会计政策和会计程序, 科学的预算制度, 定期盘点制度, 严格的内部稽核制度等。有效完善的内部会计制度, 使会计造假没有了造假的环节、载体, 从源头上杜绝信息造假。

(四) 严格会计人员的管理制度, 提高会计工作质量水平

会计造假事件的产生, 会计人员是主要、必不可缺的实施者, 若没有会计人员的具体参与, 会计造假就不可能最终出现。因此,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保护会计人员的合法利益, 是杜绝会计造假的保证。要加强财会人员尤其是高级财会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的财会知识培训, 不断提高对财会工作的管理水平, 要支持和鼓励财会人员严格执法, 对坚持原则, 公正执法的财会人员要公开表扬和奖励, 对打击报复财会人员的行为和责任人, 要协助有关部门依法严肃追究其责任。

(五) 加强外部的会计监管力度

目前我国的外部会计监管——审计监督体系包括政府审计、企业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三个层次。政府审计已转为主要审计政府宏观管理部门和国家重点建设资金;内部审计由于受制于企业经营者而缺乏独立性, 使其对会计监督难以成效。社会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 就承担着企业监督的中坚力量。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 企业规模与业务种类扩大, 应计制会计得到普遍实行, 审计的主要目的转变为对会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 以确定会计报表的可信性, 而查找舞弊则转为次要目的。注册会计师对查找舞弊职能的忽视, 无形中为图谋不轨者创造了实施舞弊的机会, 降低了会计造假的成本。因此, 注册会计师必须在执行审计业务时遏制会计造假现象, 加强职业道德的塑造, 提高执业能力, 防范会计造假。

根除会计造假这一痼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必须从社会的、法律的、道德的和制度的等各个方面进行优化协调、综合治理。有效的财务会计监管是保证会计工作有序运行的一种必要手段, 也是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必要保证。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更好地服务于决策者。

参考文献

[1]王锦璋.浅析法人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失真[J].财会月刊, 2011 (6)

上一篇:关于生命雕琢的记叙文下一篇:幼儿大班安全教育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