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早期教育的文献综述

2024-05-08

关于中国早期教育的文献综述(共8篇)

篇1:关于中国早期教育的文献综述

关于中国早期教育研究述评

文献综述提纲

一、绪言

二、早期教育研究的发展

(一)早期教育研究的兴起(二)相关代表作品

三、早期教育研究现状

(一)研究对象及研究类型(二)研究方法

(三)当前早期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

1.对早期教育的适当年龄进行研究 2.对早期教育的主要功能进行研究 3.对早期教育正确实施的方法的研究 4.对早期教育的环境的影响的研究

四、早期教育研究的评析与建议

(一)前期研究存在问题评析

1、研究方法单一

2、研究的对象范围狭窄

3、研究在广度上发展的同时,对研究的深度还不够

4、征对特殊群体的研究或特别地区的研究较少

5、研究目的单一没有与实际完全联系起来

(二)对我国早期教育研究的展望

1.扩展研究对象的地理范围,真正做到全国性的全面研究。2.增加研究深度,真正掌握早期教育的正确年龄阶段以及该阶段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3.能校正错误的早期教育的观念,使孩子能真正得到发展,达到优生优育的目标。

4.编制科学的测量工具,多种方法综合运用。5.注重文化,环境各种因素对早期教育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李彩红.早期教育对幼儿体格和智能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 2010年34期:5029-5030.[2] 杨宁.儿童游戏:行为种系发生与个体发生之间的桥梁——三论进化、发展和儿童早期教育[J].学前教育研究,2010年11期:3-11.[3] 程沿彤.走出早教误区 学会读懂孩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36期: 227.[4] 吴小姝.121例婴幼儿智能发育测试结果分析[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6期:40-41.[5] 刘颖.医院内对弃婴进行早期教育初探[J].山西护理杂志,1993年04期:29-30.[6] 郭映红.家长参与对早期教育的影响——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J].市场论坛,2010年11期:103-104.[7] 王建春.浅谈婴幼儿语言发展与智力开发的关系[J].黑河学刊,2010年12期: 172-175.[8]袁爱玲.学前创造教育课程及其理论构建[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博), 2001.[9]裴小倩.全球化背景下有关中国学前教育的地域文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2010.[10]傅敏敏.关于培养幼儿早期阅读兴趣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2005.[11] 卜维勤.绘画·成才:早期艺术教育对话[M].天津:新蕾出版社,2000年01月第1版.[12] 陈汉生.教子成才的奥秘[M].郑州:中原农民主板社,1992年03月第1版.

篇2:关于中国早期教育的文献综述

长阳一中一(7)班课题组 覃梦阳

一、作者与单位 课题组长:王铁

研究报告作者:覃梦阳

小组成员:向茜、吕金艺、覃娴雅、周杰、胡南阳、郑杰、陈宇、胡萌、覃梦阳 班级:长阳一中一(7)班课题组 导师:田建国

二、摘要

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学校正式承载教育的平台。学校的质量 直接决定了教育的质量。近年来,校园安全屡屡成为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成为学校管理的重中之重。但是,不论怎样的严查,总还是会有漏洞,总还是会遗留下盲点。而这些盲点,正是我们只此研究的中心。

三、关键词 校园 安全 盲点

四、引言

学校安全工作必须警钟长鸣,常抓不懈。确保青少年在校期间的生命安全,是学校工作第一位的责任。我总是记得李岚清同志讲过的一段话:“每见到一份事故报告,都要引起我一阵阵心痛。尽管许多事故最终都能依法查处并追究责任,但人死不能复生,亡羊补牢,毕竟为时已晚。人死了,还谈什么教书育人呢?生命不保,何谈教育!要不断加深„人命关天,安全第一‟的观念和做好有效的防范措施。在这方面来不得半点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否则悔之晚矣!”下面是近期的重大安全事故:

10月25日,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广纳镇中心小学晚自习课下课时,发生拥挤踩踏事故,造成8名学生死亡、17名学生受伤。

9月5日,两名犯罪嫌疑人将湖南衡阳市南岳区小学学生文某以其母亲生病为由从学校骗出,随后向其家长勒索赎金。9月7日民警将歹徒抓获时,发现这位小学生已经死亡。

11月14日清晨,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二中组织初

二、初三两个年级的学生在公路上跑操,在学生返校途中,一辆东风带挂货车由于司机疲劳驾驶,直接撞向跑操学生队伍,酿成了一起特大交通事故,目前事故共造成20名学生和1名教师死亡,18名学生受伤。那天早晨,学校派出了17位教师跟队跑操,应当说非常努力了,但还是发生了令人痛心的重大伤亡事件。

6月16日,安徽省泗县大庄镇部分中小学校违规给学生接种“甲肝疫苗”后发生群体性心应性反应。11月14日,陕西宝鸡市陇县新集川乡中心小学发生21名学生集体食物中毒,现已初步认定为“毒鼠强”中毒事件。

五、正文

(1)目的和意义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是青少年集中学习和活动的地方,为社会各界和千家万户所关注。做好学校安全工作,为广大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科研和生活环境,对于保证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维护社会稳定至关重要。他们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成长,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社会和谐和稳定,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障少年儿童的安全,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首要职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可能是社会上各种安全事故的高发期,一些深层次的社会矛盾会不断暴露出来,目前的交通、治安、食品和卫生等许多方面的社会管理也还远远跟不上形势发展变化的速度,而学校是社会中人群比较集中的地区,又都是未成年人,是目前社会中最需要保护的群体,很容易成为各种安全事故的易发地和多发地,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会发生,从来没有过的事故也会出现,不允许我们有稍微的疏忽和麻痹大意,我们对此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和工作预案。

为此,我课题组特进行本次研究活动,决心找出在校园中隐藏的大小安全盲点,警醒同学们,安全为天,生命无价!我们身为学生,更加深知学校中有哪些安全隐患,我们将用不同于成年人的视角,发挥我们的智慧,完满完整这次研究活动。同时我们也将把研究结果总结之后上交学校,作为以后安全工作中的参考。

(2)课题研究方法

本次课题研究主要运用的方法有:①图像法

②录像法 ③文献法

(3)课题研究进程

①2011年四月中旬:研究小组成立,确定研究课题和成员分工,初步拟定研究活动计划;

②2011年四月下旬:组内讨论,取消开题宣讲,详细拟定计划,进一步明确分工,准备材料;

③2011年五月上旬:进行研究,记录过程,整理总结; ④2011年五月中旬:撰写研究报告,总结分类汇总,结题。(4)校园安全盲点(以区域划分)①教室内

A. 一年级教室高进走廊的窗户,不论锁了没锁,几乎都形同虚设。只要人吃了饭,用劲就行。

B. 有的窗户上有裂纹。

C.拥挤的桌椅摆放,极易发生绊倒。D.走廊上,部分同学喜欢趴在栏杆上。

②寝室内

A. 部分床板已经开裂。

B. 厕所门把手掉落后,本上的金属残留物,极易使人划伤。C.男寝消防栓多处老化。

D.楼梯护栏断裂,金属杆随意伸出。

E.走廊上有人发生矛盾,容易发生人员聚集,可能发生斗殴事件。

③田径场(球类运动场)A.入口处金属护栏已明显老化。

B.靠近公路的石护栏有明显的缺损、断裂,部分地方有垮塌的危险。C.石柱上有大量的金属钉裸露。D.音响设备附近有多处电线头裸露。

E.柱状音箱老化极严重,部分已经断裂、横倒。F.球类运动场地段较隐秘,易发生聚众斗殴现象。G.球类运动场排水口间隔过大,奔跑时极易崴脚。

④开水房

A.无间隔打水方式,易发生烫伤。B.龙头扎过滤布的铁丝已经严重腐蚀。

⑤其他

A.一年级教学楼楼顶,电线密布。B.天雨时,文化广场地砖太滑。C.前往球类运动场的路上有落石的危险。D.一二年级教学楼两侧的路口横梁太矮,易碰头。

六、结果与讨论

通过本次研究活动,我组发现我们学校中存在着许多的安全盲点。安全重如泰山,尤其对我们中学生而言,没有安全 一切都是空虚的,是飘渺的,是幻想的!希望同学们能够注意我组发现的问题,希望校方能够尽快解决或者改善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共同努力,为我们的学习生活,创造一个更安全的环境!

六、致谢

感谢为我组提供帮助的同学和老师,我们的成果中凝聚着你们的智慧,在此献上我们最诚挚的感谢!

七、参考文献

1.《学校安全手册》

篇3:关于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文献综述

一、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价值

1. 以发展人格为基础的美术教育

以发展人格为基础的美术教育, 强调美术教育的教育价值, 通过美术创作促进儿童健全发展。这是工具论的倡导者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尔德和英国美术家里德提出的。罗恩菲尔德对创造性推崇备至, 里德主张通过美术教育促进儿童人格的发展, 认为儿童生来就有艺术潜能, 并具有不同的表现类型, 教师应按儿童的类型进行指导, 以发展儿童个性。奥地利的儿童美术教育家齐塞克将注重发展儿童的创造力、注重儿童人格的发展, 作为儿童美术教育的重要目的。

楼必生和屠美如指出美术教育有助于一般智力和创造性的发展。美术活动中所整合的各种知识经验, 所发展出来的直觉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对抽象、逻辑思维起互补作用, 有助于一般智慧的发展。杨黎明、刘志红、李建春和陈彤都认为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不仅是智能培养, 更在于通过美术教育来发展儿童自己, 促进儿童完整、健康人格的发展, 可以对儿童在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形成方面产生潜在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学前美术教育在人格教育方面有独特优越的功能, 因为在教育情境中美术活动可以将儿童带入一个丰富多彩的美的世界, 使他们从感受领悟中体验、创造中获取实现自我的潜能、智慧、价值和乐趣, 获得真、善、美高尚的人格素质的熏陶和锤炼。

2. 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

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 主要价值在于它对个人经验的独特贡献。儿童美术能力不是自然发展的结果; 美术学习由创作、批评和历史三方面构成;必须经过学习才能获得, 而严格的课程设计是美术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对美术教学效果要尽力进行评价。这是本质论的提倡者艾斯纳提出的, 与他观点相似的格里主张以美术学科的基本内容作为美术教育的课程内容。W·迪文格内尔的观点与艾斯纳相近, 格内尔倡导DBAE大纲, 他曾在文章《一种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 将美术作为一种学科研究的方法》中首次使用了“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 ( The Discipline - Based ArtEducation) ”的术语。这一流行的教育思想简称“DBAE”。

二、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实践研究

1. 以传统的技能的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

(1) 国外的教学方法

在古希腊时代, 儿童学习美术主要在文法学校中进行, 儿童模仿教师描画字母轮廓。在20世纪早期, 英国美术教师史密斯他认为绘画教学要像书写一样, 从基础开始, 循序渐进。德国的美术教育和英国、美国的教育实践在形式上基本相同, 教师示范, 让儿童模仿和练习线和形。日本在明治初期, 美术教育也十分重视实用功利, 绘画局限于用笔描绘正确的图形。

(2) 我国的教学方法

由于受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 幼儿美术教育实践中最主要的方法是临摹和记忆, 不能发挥幼儿创造性及自我表现的价值, 重结果, 轻过程, 讲究功利性目的。传统的方法具体步骤为: 出示范画、讲解、示范。上世纪70年代风行的简笔画教学更限制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 以培养学前儿童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法

(1) 国外的教学方法

教育家杜威采用进步主义教学法, 指出在美术课中应让儿童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他认为应重视和欣赏儿童的发展过程的有限经验, 因此在美术教育中教师不必提供指导, 更不应干涉, 他提倡培养儿童创造性的智能。卢梭、德国柯思修泰纳和齐赛尔提倡让儿童到优美的环境中去, 反对临摹。视觉艺术是一种语言;艺术不以一条准则、一门学科、一些抽象的技巧, 或被视为其他任何关注技巧本身的方式教幼儿。在瑞吉欧·艾米利亚学前学校, 对于大多数幼儿来说, 对于还没有具备正式书写和阅读能力的幼儿, 使用视觉和图像语言来表达对世界的探索和理解是很容易的。但这并不表示在幼儿使用工具、材料和图像、视觉表现方式时, 不给予任何指导。在开始画画前, 交流他们真实看到的事物, 交流他们的想法和观察的早期经验, 能为孩子的绘画和创造带来一定的好处。儿童的作品被谨慎地储存和展示, 让幼儿们感受到成人对其作品的重视, 激励幼儿更投入和认真地进行他们的创作。加登纳也认为, 那些已经掌握了符号系统而又能不受其束缚的人, “易于获得最新鲜的概念, 最原初的行动和最独特的情感组合”。幼儿园应任凭儿童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想法画画, 而不是过早地教导儿童线和形的画法。

(2) 我国的教学方法

朱家雄和孔起英认为, 学前美术教育可以通过绘画、手工和欣赏来开展。通过欣赏来培养学前儿童的审美感知力, 通过绘画、手工来培养审美创造能力, 通过绘画、手工和欣赏来培养审美情感的体验和表达能力。在情感方面的教育, 孔起英指出应通过美术教育对幼儿进行审美情感教育, 重视儿童审美经验的积累, 她认为技能与创造性的发展不矛盾, 技能为创造性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在个性方面的教育, 刘志红、李连春和高明认为, 学前儿童教育活动应从儿童个性心理发展特点入手实施美术教育, 根据儿童个性发展特点因势利导, 创设有利于儿童个性发展的环境。

参考文献

[1]西方现代美术教育理论中的工具论和本质论.

[2]王洋, 赵英辉.从彼此颉顽抗衡到相互借鉴发展——对工具论与本质论的评价及二者对中国美术教育发展的现实意义.网络财富, 2010-11-23.

[3]西方现代美术教育理论中的工具论和本质论.

[4]苏慧红.高等学校美术教育如何作用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探索, 2006-12-30.

[5]孔起英.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6]林琳, 朱家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7]张念芸.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篇4:关于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文献综述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文献综述

学前教育——人终身发展的起点,美术教育——学前教育课程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教育是一个综合性、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的音乐、舞蹈、美术、队列操练及口语表述等基本技巧和能力,是决定教育活动开展成败的重要因素,尤其美术教育,直接影响着儿童对美的感知。有关美术能促進人发展的研究,一直是众多专家所关注和研究的。而作为人的发展之启蒙阶段的幼儿美术教育更是备受关注。从美术活动能全面促进幼儿和谐发展的基本假定出发,心理学家们运用各种实验结果、基本原理、方法,去观察、解释美术活动的促进作用。我们尝试对学前美术教育领域内主要贡献者的观点进行归纳,并梳理其理论逻辑,进而理解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实质。

一、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价值

1.以发展人格为基础的美术教育

以发展人格为基础的美术教育,强调美术教育的教育价值,通过美术创作促进儿童健全发展。这是工具论的倡导者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尔德和英国美术家里德提出的。罗恩菲尔德对创造性推崇备至,里德主张通过美术教育促进儿童人格的发展,认为儿童生来就有艺术潜能,并具有不同的表现类型,教师应按儿童的类型进行指导,以发展儿童个性。奥地利的儿童美术教育家齐塞克将注重发展儿童的创造力、注重儿童人格的发展,作为儿童美术教育的重要目的。

楼必生和屠美如指出美术教育有助于一般智力和创造性的发展。美术活动中所整合的各种知识经验,所发展出来的直觉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对抽象、逻辑思维起互补作用,有助于一般智慧的发展。杨黎明、刘志红、李建春和陈彤都认为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不仅是智能培养,更在于通过美术教育来发展儿童自己,促进儿童完整、健康人格的发展,可以对儿童在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形成方面产生潜在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学前美术教育在人格教育方面有独特优越的功能,因为在教育情境中美术活动可以将儿童带入一个丰富多彩的美的世界,使他们从感受领悟中体验、创造中获取实现自我的潜能、智慧、价值和乐趣,获得真、善、美高尚的人格素质的熏陶和锤炼。

2.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

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主要价值在于它对个人经验的独特贡献。儿童美术能力不是自然发展的结果;美术学习由创作、批评和历史三方面构成;必须经过学习才能获得,而严格的课程设计是美术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对美术教学效果要尽力进行评价。这是本质论的提倡者艾斯纳提出的,与他观点相似的格里主张以美术学科的基本内容作为美术教育的课程内容。W·迪文格内尔的观点与艾斯纳相近,格内尔倡导DBAE大纲,他曾在文章《一种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将美术作为一种学科研究的方法》中首次使用了“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The 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的术语。这一流行的教育思想简称“DBAE”。

二、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实践研究

1.以传统的技能的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

(1)国外的教学方法

在古希腊时代,儿童学习美术主要在文法学校中进行,儿童模仿教师描画字母轮廓。在20世纪早期,英国美术教师史密斯他认为绘画教学要像书写一样,从基础开始,循序渐进。德国的美术教育和英国、美国的教育实践在形式上基本相同,教师示范,让儿童模仿和练习线和形。日本在明治初期,美术教育也十分重视实用功利,绘画局限于用笔描绘正确的图形。

(2)我国的教学方法

由于受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幼儿美术教育实践中最主要的方法是临摹和记忆,不能发挥幼儿创造性及自我表现的价值,重结果,轻过程,讲究功利性目的。传统的方法具体步骤为:出示范画、讲解、示范。上世纪70年代风行的简笔画教学更限制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以培养学前儿童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法

(1)国外的教学方法

教育家杜威采用进步主义教学法,指出在美术课中应让儿童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他认为应重视和欣赏儿童的发展过程的有限经验,因此在美术教育中教师不必提供指导,更不应干涉,他提倡培养儿童创造性的智能。卢梭、德国柯思修泰纳和齐赛尔提倡让儿童到优美的环境中去,反对临摹。视觉艺术是一种语言;艺术不以一条准则、一门学科、一些抽象的技巧,或被视为其他任何关注技巧本身的方式教幼儿。在瑞吉欧·艾米利亚学前学校,对于大多数幼儿来说,对于还没有具备正式书写和阅读能力的幼儿,使用视觉和图像语言来表达对世界的探索和理解是很容易的。但这并不表示在幼儿使用工具、材料和图像、视觉表现方式时,不给予任何指导。在开始画画前,交流他们真实看到的事物,交流他们的想法和观察的早期经验,能为孩子的绘画和创造带来一定的好处。儿童的作品被谨慎地储存和展示,让幼儿们感受到成人对其作品的重视,激励幼儿更投入和认真地进行他们的创作。加登纳也认为,那些已经掌握了符号系统而又能不受其束缚的人,“易于获得最新鲜的概念,最原初的行动和最独特的情感组合”。幼儿园应任凭儿童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想法画画,而不是过早地教导儿童线和形的画法。

(2)我国的教学方法

朱家雄和孔起英认为,学前美术教育可以通过绘画、手工和欣赏来开展。通过欣赏来培养学前儿童的审美感知力,通过绘画、手工来培养审美创造能力,通过绘画、手工和欣赏来培养审美情感的体验和表达能力。在情感方面的教育,孔起英指出应通过美术教育对幼儿进行审美情感教育,重视儿童审美经验的积累,她认为技能与创造性的发展不矛盾,技能为创造性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在个性方面的教育,刘志红、李连春和高明认为,学前儿童教育活动应从儿童个性心理发展特点入手实施美术教育,根据儿童个性发展特点因势利导,创设有利于儿童个性发展的环境。

参考文献:

[1]西方现代美术教育理论中的工具论和本质论.

[2]王洋,赵英辉.从彼此颉顽抗衡到相互借鉴发展——对工具论与本质论的评价及二者对中国美术教育发展的现实意义.网络财富,2010-11-23.

[3]西方现代美术教育理论中的工具论和本质论.

[4]苏慧红.高等学校美术教育如何作用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探索,2006-12-30.

[5]孔起英.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6]林琳,朱家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张念芸.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篇5:关于中国早期教育的文献综述

摘要:人生在世,健康乃是第一财富。对于天之骄子的大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更是学业、事业、生活等健康发展的根本。心理健康 是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 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困难,心 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给予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 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于此,我们首先必须了解大学生心 理健康的一些具体表现,然后进一步分析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 的主要因素,最后并对其提出相应的教育途径。

关键字:大学生

意义

心理健康

解决途径

正文:

一、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 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通过资料分析可以得知,很多论文都会涉及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方面的研究。经过整理,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与学习有关的心理问题。表现在考试焦虑、成绩波动过大、专业不满意、学习负担过重等方面。一项关于学习的调查发现,由于专业学习和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由此而引发的心理障碍越来越多。据调查,学生中认为“时时感到一种压力和竞争”的占72%,“常常为自己的学习成绩而担心不安”的占60.3%。2.与人际关系有关的心理问题。表现为沟通不良、交往恐怖、人际关系失调、人际冲突、孤独无援、缺乏社交基本态度及技能、代沟等。良好的交往愿望和人际关系不协调的矛盾常常导致青年学生内心的冲突而心理失调。我国已故著名心理卫生家丁瓒先生曾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 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的。3.与恋爱和性有关的心理问题。表现为异性交往困难、陷入多角关系不能自拔单相思而苦恼、失恋的痛苦、对性冲动的不良心理反应、性自慰行为产生的焦虑自责等。除了恋爱问题导致的心理困惑外, 更沉重的心理负担是性心理方面的问题。4.与求职有关的心理问题。表现为缺乏选择的主动性、不了解自己个性能力相匹配的职业领域、对面试缺乏自信、过于追求功利、缺乏走上社会的心理准备等。随着高校毕业分配制度的改革,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毕业分配已由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自主择业所代替。不少应届毕业生对这种新的变化不适应而出现种种困惑和苦恼。5.其他。如,家庭关系、经济问题、出国留学、余暇生活、个性发展、人生态度等方面出现的困惑或苦恼。从已有的研究不难发现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几乎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分析

1、客观方面

与中学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目的是为今后继续深造或就业做准备;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目的是把学生塑造成建设祖国的高级专门人才。几年一贯学习仅有的几门高考课程,中学有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大学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新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2)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部分新生在中学有寄读经历,但多数新生仍然是上学到学校,放学同家人居住在一起。进入大学后,班集体成为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全要自理,这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的人来说,确实是个难题。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3)人际关系较中学时代要复杂。大部分新生在中学时期居住的比较集中,从小学到中学,都有一些从小在一块儿的伙伴;班主任一任数年,天天相见。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语言、习俗,构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同学间由原来的热热闹闹、亲密无间变得陌生,有想法也难以启齿。这对年龄仅有十七八岁的新生来说,是极不习惯的,因此,每逢节假日就会想家、想同学,会产生孤独感。4)对待社会工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中学的工作和活动多是在老师指导下开展,由少数同学承担的。大学强凋学生的自我管理,班里事情多,社团活动多,学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学习外,还要担负一定的社会工作,关心班集体建设。新生往往不大适应这种较大工作量的生活,缺乏工作主动性,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谋其政,感到压力大。

2、主观方面 新生物质生活的依赖性与精神生活的独立意识发生着矛盾;日益增强的自主自立意识以及主观愿望上的自主自立与客观条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间发生着矛盾。这两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适应新环境能力不强的新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如下心理问题:一是盲目自满与自我陶醉。因为考取了大学,老师表扬,同学羡慕,亲友夸奖,父母庆贺,部分学生在这种自我陶醉中渐渐松懈了斗志,终日悠哉游哉,认为自己是中学的尖子,大学里成绩也不会差,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满。二是失望与失宠感。有的学生入学前把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神秘化,入学后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产生失望感,有的学生曾是中学的尖子,是家庭与学校的重点保护对象,进入大学一下子不受重视了,就会产生失宠感。三是松气情绪与歇脚心理。有的同学认为考上大学就是端上了铁饭碗,长期拼搏的目标已经达到,心理上得到了满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进入大学后奋斗目标不明,适应能力不强,竞争的气势也有所减弱,便产生了“松口气,歇歇脚”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进的勇气了。

四、是畏首畏尾。因为环境变化而瞻前顾后畏缩不前,社会活动不参加,运动场不光顾。整日除了学习之外,无所事事,生活单一,有碍个性发展。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关于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如下是我总结的一些观点: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3、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乐于交往心理健康的学生乐于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宽容、友谊、信任和尊重的态度与人和睦相处。通过人际交往,使他们能够认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培养遵守纪律和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增强心理适应能力,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保证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4、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对大学生心理产生影响和作用的环境包括生存环境、成长环境、学习环境、校园环境等。

5、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通过社会交往才能实现思想交流和信息资料共享。发展社会交往可以不断地丰富和激活人们的内心世界,有利于心理保健。

6、求助心理老师或心理咨询机构,获得心理咨询知识。心理老师具备较雄厚的理论功底和生活实践经验,对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具有良好的解答方式和处理技巧。大学生在必要时求助于有丰富经验的心理咨询医生或长期从事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员和心理老师。近年来,发生于富士康的十余起大学生毕业生坠楼事件,令人深思,其问题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据调查,其自杀的主要原因是心理因素,这与心理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学生弱而不稳定和强而不均衡的性格都容易产生自杀的念头。他们经不起挫折,也不积极改善本人的心理状况,同时也很少有人去心理咨询,从而长时间自我封闭,产生无助感和无望感。当这些问题长时间得不到缓解就会导致自杀。可见,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刘春燕.发展性团体心理咨询改善大学生应对方式及其相关 因素的实验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4):75-81.„2‟李艳红.贫困大学生的心身症状与心理社会因素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10(1):25-26.„3‟刘 欣,徐海波.15 年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总结„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2):124-126.„4‟ 佘瑞琴,殷荣生.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的调查及对策„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1):64-67.„5‟ 马建青.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10年研究得失探析„J‟.中国 心理卫生杂志,1998(1):57-59.„6‟汪朝晖.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探究„J‟,求索,2004(2):171-172.„7‟王建中.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模式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5(8):29-31.„8‟王 群.大学校园的“失落者”: 农村籍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J‟.思想〃理论〃教育.1996(8):34-35.„9‟吴奎豪.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因素分析 „J‟辽宁教育研究,.1998(5):105-107.„10‟姚建国.医学生心理问题探析 „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59-161.„11‟第 1 卷第 3 期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Vol.1 No.3 2002 年 9 月

篇6:关于中国早期教育的文献综述

王健石超

摘要:伴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农民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一些问题也暴露无遗。笔者的主要关注点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学界近几年关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做了一下梳理,探讨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原因及对策,并做了一个简单评述。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中图分类号:C913.5文献标识码:A

一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

自上世纪80年代农民大规模进城务工以来,“留守儿童”的概念越来越为大家关注和熟知。

近几年学术界在留守儿童概念界定上已经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叶敬忠、潘璐综合关于留守儿童的学术研究,认为留守儿童概念界定需要把握四个要点:父母外出、父母外出时间、儿童居住地和儿童年龄。对于父母外出和儿童居住地,学者们普遍认为留守儿童是父母双方或一

方外出务工,现居住在户口所在地的儿童。然而对于父母外出时间,多数学者要么不提,要么以“长期在外务工”一带而过,未给出明确的时间界定。在一些调查研究中,学者为了操作化需要,对父母外出时间自行界定,如叶敬忠、潘璐以“每年在外务工时间累计6个月及以上”作为界定,段成荣、周福林将外出务工满半年和未满半年的都包括在内,胡枫、李善同将父母外出务工时间界定为一年以上。儿童年龄也是一个较有争议的要点,吴霓等将此界定为6-16岁,段成荣、周福林认为儿童年龄应为14周岁以下,叶敬忠、潘璐根据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将其界定为“18岁以下”。关于年龄,不但学术界有争议,官方口径也不一致,如全国妇联界定在17周岁以下,统计局主要统计15岁以下的儿童。

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原因

学术界通过调查研究总结出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主要有两个大的方面:留守儿童自身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留守儿童自身在教育方面的问题,学者们的结论大同小异。如张俊良、马晓磊认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主要是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思想道德品质和社会化、日常安全教育等问题;史晖、王德勋提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主要是思想品行问题、学业问题、心理健康问题和安

全教育问题,等等。具体来说,主要是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有较大的负面影响,留守儿童厌学、学习成绩下滑;留守儿童由于缺少关爱,容易形成娇气、自卑、悲观、孤僻、猜忌、任性、暴躁等性格特点;由于缺少判断力和正确引导,留守儿童容易染上不良习惯,并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由于监护人缺乏安全教育意识,留守儿童溺水、触电等意外伤亡事件、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也屡屡发生。

对于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目前主要的研究来自王章华、戴利朝。他们认为,第一,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认识不够,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相关人员认识也不足。第二,留守儿童教育的资金投入不足,教育设施建设匮乏,教学管理滞后,师资队伍残缺,从而使得学校无力顾及留守儿童。第三,留守儿童教育的专业管理人员缺乏,管理存在漏洞。他们调查发现,“中小学教师的生活、学习的条件一般都很艰苦,还要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往往感到身心疲惫,没有时间精力去了解所有学生的家庭背景”。第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往往没有精力或能力对其进行必要的教育,使得留守儿童各方面缺乏正确的引导。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制度的原因,也有学校、社区、家庭等多方面的原因。社会制度方面,学者们都承认城乡二元分割是出现留守儿童的根本原因。城市化、工业化是中国发展的必然趋势,伴随这种趋势的是城市对于进城务工人员的需求。然而,当大量农民进城之后,由于城乡二元分割这一制度性壁垒,考虑到择校难、学费高、中高考还要回原籍考试等问题,大量农民不得不将子女留在农村。

随着留守问题的凸显,虽然政府对这个问题越来越重视,但是社会的支持力度不够,政策法规滞后、政府己经颁布的公共政策落实不到位。学校方面,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育资源困乏,学校德育工作落后,心理辅异欠缺,学校教育中的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最重要的是没有专门针对留守儿童的管理教育机制。家庭方面,亲情和教育的缺失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由于留守儿童长期在缺少亲情、缺少教育和辅导的环境中成长,其学习、生活和心理成长各方面势必受到不利影响。陈云龙、卞艺杰、赵慧娟认为,父母离乡造成了留守儿童家庭关系资本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产生了不利影响。

三对策研究

在深入阐述问题和分析原因的基础上,学者们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叶敬忠是比较系统研究留守儿童的学者,在《关爱留守儿童:行动与对策》一书中,他详细阐述了寄宿制学校、心理咨询室、家长学校、代理家长制、职业代理家长、托管家庭、社区亲情活动室、亲情电话、民间自助行动和团聚·92·活动等十种行动策略。

其他学者一致认为,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应该是社会、学校、社区、家庭共同的责任。首先,政府应该起主导作用,寻求制度突破。深化现行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城乡壁垒;逐步增加农村基础教育财政投资,完善财政分配制度;继续推进课程教材和考试制度改革。涂晓明、叶忠、涂建明提出在公共产品观下继续加强政府的作用,优化公共服务,解决留守儿童的困境。其次,充分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改革学校内部的管理机制,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心与照顾,加强与留守儿童的沟通,开设专门针对留守儿童的课程,做好心理辅导,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制度和学校与留守儿童监护人定期联系制度等等。再次,社区应该发挥重要作用,史晖、王德勋提出,“要发挥群团组织的作用,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可由基层

学校和共青团组织牵头,联合当地妇联、村委会,共建农村儿童教育监护体系。”很多学者也提出要充分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适合留守儿童发展的农村社区。最后,家庭教育对人一生所产生的影响,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所无法替代的。因此,要强化家庭的教育功能,营造温馨的生活环境。同时,农村留守儿童家长的思想观念也需要转变,既要满足子女的物质需要,也要满足其亲情需求。王章华、戴利朝重点分析了留守儿童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总之,学者们一致认为社会、学校、社区、家庭要互相配合、协调一致,才能起到最大作用。

四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任由其发展必将会对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带来不利影响。学界的研究一方面加大了社会尤其是政府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另一方面他们提出的对策和建议必将对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从而更有利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

叶敬忠等提出,现有有关留守儿童的研究存在着研究对象的缺失性、研究假设的片面性、实地调查不深入、研究的地域覆盖不全面的问题。五年之后,笔者发现当时的那些问题都在不同程度地得到解决。随着留守儿童概念的进一步统一,最近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的研究既关注父母双方都在外务工的儿童,也关注父亲或母亲一方在外务工的儿童;对于问题的成因也进行了社会、学校、家庭等综合考察,研究结果的信度得到了保障;实地调查不断深入,不但有问卷调查,也有访谈和观察,而且调查对象既包括留守儿童也包括非留守儿童,还包括当地学校教师、父母、监护人等;研究的地域也越来越多,覆盖面越来越广,既有四川、江西等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的省份,也包括陕西、辽宁、江苏等省份。

以笔者愚见,现有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没有全国代表性的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的大型调查,因此,现在有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掌握的还不够全面准确。其次,缺乏统一的指标体系。没有科学的指标体系,致使很多研究都是各自为政,代表性不足。再次,很多研

究将留守儿童过度问题化,不够公正客观。

参考文献

[1]张俊良,马晓磊.城市化背景下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探讨[J].农村经济,2010(3):102-105.

[2]叶敬忠,潘璐.别样童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47.

[3]吴霓,等.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15-18,53. [4]段成荣,周福林.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06(3):60-65.

[5]叶敬忠,王伊欢.留守儿童的监护现状与特点[J].人口学刊,2006(3):55-59. [6]赵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28-130.

[7]胡枫,李善同.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基于5城市农民工调查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9(2):67-74.

[8]王章华,戴利朝.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社会工作介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7):125-129.

[9]史晖,王德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8(9):89-90.

[10]吴支奎.制度突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出路[J].教育导刊,2010(六月号上半月):23-25.

[11]陈云龙,卞艺杰,赵慧娟.关系社会资本的流失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J].教育评论,2008(2):99-102.

[12]叶敬忠,杨照.关爱留守儿童:行动与对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3]涂晓明,叶忠,涂建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困境与政府主导的治理[J].现代教育管理,2009(2):19-21.

篇7:中国高通被处罚的文献综述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学者们对于高通被罚的原因分析,并简单介绍了一下高通公司,然后介绍了被处罚所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了高通被处罚的意义所在。关键词:高通被罚、处罚意义 1.前言

美国高通被罚60亿元,垄断之路在华不通,国家发改委开出史上最大金额反垄断罚单一部2000元左右的智能手机将节省专利费35元。国家发展改革委10日宣布,近日对高通公司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实施排除、限制竞争的垄断行为依法作出处理,责令高通公司停止相关违法行为,处2013年度在我国市场销售额8%的罚款,计60.88亿元。

2.中国高通被处罚的研究 2.1高通被处罚的原因

高通是一家美国的无线电通信技术研发公司,成立于1985年7月,总部驻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迭戈市,在以技术创新推动无线通讯向前发展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在CDMA 技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而闻名,而LTE技术已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无线技术。其提供技术的使用授权,涉及了世界上所有电信设备和消费电子设备的品牌。在中国,高通公司于CDMA、WCD-MA、LTE无线通信标准必要专利许可市场和基带芯片市场具有市场支配地位,实施了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包括收取不公平的高价专利许可费,没有正当理由搭售非无线通信标准必要专利许可,在基带芯片销售中附加不合理条件。高通公司的行为排除、限制了市场竞争,阻碍和抑制了技术创新和发展,损害了消费者利益,违反了我国反垄断法关于禁止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以不公平的高价销售商品、没有正当理由搭售商品和在交易时附加不合理交易条件的规定。2.2高通被处罚所产生的影响综述

改委向高通开出罚单后,自然对其自身的影响最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给关注高通者以结果。自从发改委在2013年对高通展开反垄断调查之后,高通既要面对发改委的调查,还要面对投资者和产业链合作伙伴的疑问。投资者向来是以利益最大化为取向的,高通接受反垄断调查后,因为调查的时间长且一直没有最终的调查结果,这无疑给高通增加了一种不确定性。在投资方面,不确定性也就意味着风险,在同等条件下就可以选择他者以规避风险。高通发布了处罚结果之后,其股价不仅没有下跌反而上升的现象,就说明对于投资者而言,这个结果揭开了之前附在高通身上的那层难以捉摸的不确定性,也给了一个更加清晰的高通,也算是尘埃落定了。另一方面尘埃落定的不光是投资者眼中的高通,更有高通自己。这份罚单不仅给了高通一个结果,更给了他一种选择。高通在全球范围内都是具有垄断性质的,业务遍及全球,从发改委调查高通开始,高通自始至终在思考一个问题:要么接受处罚继续拓展中国市场,要么选择离场。从最终的选择来看,高通显然是选择了前者。2013年高通全球销售额为240多亿美元,仅在中国就达到了120多亿美元,占比几近一半。企业终归是逐利的,高通舍不得中国市场,做出了自己的抉择。国产手机:专利越来越重要罚金引人注目,但是发改委开出的五项整改要求也备受关注,具体是:对在我国境内销售的手机,由整机售价收取专利费改成收取整机售价65%的专利许可费;将向购买高通专利产品的中国企业提供专利清单,不再对过期专利收取许可费;不再要求我国手机生产企业将专利进行免费反向许可;在专利许可时,不再搭售非无线通信标准必要专利;销售基带芯片时不再要求签订一切不合理的协议。这些整改措施,总体而言是有益于国内手机厂商的。一方面,之前高通是按照手机的整机价格来收取专利费,调整后将按照65%来收取。同时,对过期的专利不再收取费用,不再捆绑搭售其他专利费用等,对国内手机厂商自然也是有利的,因为国产手机厂商在专利成本上有了新的选择,成本当然会有所下降。当前,国内的智能手机竞争已经异常激烈,而且随着高速增长的慢慢回落,国内手机厂商将面临着新一轮洗牌。打破高通的反向授权,无疑是有助于国产手机发展的。一方面,这是对拥有专利者和倾注于专利者的一种鼓励与支持,反向授权结束后,其他企业要应用自己的专利产品,就得付出成本,而这对专利拥有者是一种收益,也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荣誉。另一方面,该举措也刺激那些在专利方面落后的企业,在重视市场营销的同时关注专利,由此带动整个手机厂商企业的技术实力和质量品质。2.3高通被罚的意义综述

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对美国高通公司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反垄断调查结果,责令高通公司停止相关违法行为,并处罚款60.88亿元。发改委的《公告》同时宣布了高通公司提出的一系列整改措施及下一步在中国的投资意愿。本案作为中国反垄断执法机构针对滥用标准必要专利行为的第一例行政执法案件,对专利权人如何在《反垄断法》下依法行使知识产权,避免滥用知识产权并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提供了规范,也为专利被许可人、消费者及其他市场竞争主体保护自身合法权益提供了可行路径。北京青年报:高通公司“甘愿”受罚的背后,是中国监管部门与高通持续一年多的激烈交锋,其间甚至会不时出现美国政府的身影,最终,中国有关部门完成了对这家全球通信巨头的国际性反垄断调查。高通事件已经告一段落,而中国的反垄断之路还很漫长,有关部门应继续秉持对内对外一视同仁的原则,这样的反垄断行动既可以得到最广泛的支持,也会让被罚者口服心服。

3.结论

中国国内销售市场、中国产业的巨大规模确实赋予了中国强有力的谈判能力,但我们没有也无意滥用这种能力。高通的反应表明中国对外企反垄断实践较好地把握住了原则与分寸,表明我们并没有把反垄断调查作为一种从中国市场排挤外企的保护主义武器,而是用作一种旨在维护市场秩序的、“中性”的工具。我们对高通垄断行为的罚款和整改要求,不是为了把高通在中国市场上“整死”,而是希望它能够与中国同行共赢。参考文献:

篇8:关于中国早期教育的文献综述

MOOC这种新的教学形式, 对传统的教学理念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进而各国开始纷纷调整高等教育相关政策, 强调高等教育与信息化相融合的高等教育政策陆续出台。2012年3月20日, 教育部正式发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 从国家层面对今后十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了整体设计和全面部署, 为下一阶段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了行动纲领。

二、国内部分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 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国家越发重视教育事业的建设, 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的推广以减轻我国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现状。在2012年3月20日, 教育部推出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教育事业建设的革命性作用, 同时教育技术也被视为一个大学有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根据学者焦建利、贾义敏等人的观点, 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 基础设施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首要内容。[1]因此, 刘鲜、王瑛等学者认为要积极借鉴国际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成功经验:注重多种终端设施的普及、持续增强宽带网络的接入, 以此来加强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 进而给出了“自下而上”的建设模式、注重企业参与、鼓励自带设备等建议。[2]学者张小红、熊秋娥对照研读《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 也认为高校发展教育信息化应该从以下四方面着手:一是遵循有限目标;二是面向未来需求;三是推进融合创新;四是强调可持续发展。[3]目前我国的教育信息化程度已有较大程度的改善, 总体上已经从实验试点进入到推广普及的阶段, 但仍有不足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例如, 不同地域之间的信息化发展的差异性已成为我们推广教育信息化的瓶颈。因此刘成新、徐宣清在《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配置的区域性差异研究:以山东省“十五”期间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为例》一文中点明:我国地域差异显著, 为保证基础教育信息化更加均衡与全面地发展, 必须探索不同区域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途径, 实现多层次、多样化的发展。针对上述现象学者胡小勇在分析了我国各区域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和影响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因素的基础上给出了相应的策略:发挥宏观政策的导向作用, 构建区域发展愿景、立足区域初始条件, 注重科学规划, 突出自身特色、整合利益相关者的诉求, 建立伙伴多赢关系、优化区域投入结构和整合配置效益, 放大局部优势、构建以实用为导向的环境, 鼓励新技术、新方法的实践创新和示范效应、优化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协调机制与绩效评价体系、关注教育信息化相关人才的培养途径与考核机制。[4]所以, 对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我们不仅要加强基础建设, 更要统筹区域, 协调发展。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 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教育领域, 也成为教育信息化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所谓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 就是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地整合为一体, 利用信息技术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5]学者刘和海、李起斌曾经针对我国现有的中国化MOOC平台进行问卷调查, 所得的结果指出当前学习者对中文MOOC平台满意度水平较低的结论, 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包括:教师支持、内容设计和技术支持问题。[6]那么如何将不断发展的先进的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到现代教育当中?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点观点。首先, 学者王保中认为这种整合有三个基本点分别是: (1) 要在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 (2) 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 (3) 利用信息化加工工具让学生进行知识重构。[7]学者瞿振元认为MOOC平台作为一种新模式通过网络实现了世界范围内的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 而且还通过信息技术改进了高校的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 变革了传统的教学形态和组织方式,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进而实现了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8]付岩、张建勋则根据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 指出“深度融合”理念其本质上是实现学校内课堂教学结构的根本性变革。课堂教学结构的根本性变革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即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创新教与学的方式、变革传统课堂教学结构。[9]而赵慧臣、张华等人则在哲学的角度上对该问题进行了剖析, 并说明了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中技术使用的实质是实现信息技术和使用者之间的协调发展, 蕴含在信息技术与使用者双向构建的过程中。[10]

三、国外部分

(一) 美国

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 世界各国都把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作为促进教育变革、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前瞻性选择。美国教育部自1996年起, 平均每五年制定一个国家教育技术规划。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规划是美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美国会根据国家教育数据中心的调查数据对上一阶段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根据前一个教育技术规划的实施情况和教育系统存在的问题, 提出下一阶段的规划。[11]

从美国远程教育的政策上来看, 美国在其远程教育政策原则中特别强调和注重持续性地对远程教育的资格做出鉴定和质量评估。除在开办远程教育时对开办机构进行资格评定外, 还定时地对这些机构的办学质量进行评估, 以防止远程教育进行过程中那些经过了资格鉴定的教育机构的教学质量发生变化。[12]在网络教育发展的过程中, 美国政府修改和颁布了一系列法案保障与监督网络教育的发展。从1999年开始, 美国教育部把涉及远程教育的认证机构列入定期深度考核的名单;2008年出台的《高等教育机会法案》对提供远程教育的机构和教师提出更明确的资质要求。在认证方面, 政府对教育认证机构进行认证, 教育认证机构对开办网络教育的机构进行认证, 网络教育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接受区域性认证、全国性认证、专业性认证三种形式的机构认证。在财政支持方面, 美国政府在2006年废除了对远程教育财政援助的大部分限制, 网络注册学生和传统学生一样可以申请同等的助学贷款。[13]

美国知名的斯隆联盟在2013年发布的第十份年度报告《改变课程:对美国在线教育的十年追踪》表明:在接受调查的2800所美国大学和学院中, 只有2.6%的高等教育机构正在实施MOOCs, 9.4%正在计划实施, 55.4%仍没有决定是否要实施, 32.6%并没有实施的打算。[14]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MOOC作为一个新兴事物, 在其发展过程中是有很多有待考证的方面, 甚至是缺陷和不足。《美国公共图书馆MOOC服务实践及启示》一文也指出MOOC作为一种新型的在线教育模式, 自身存在一些缺陷 (如完成率低、没有清晰的营利模式、课程质量保障问题等) , 这也使得其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15]甚至有学者悲观地认为:MOOCs对高等教育的改变微乎其微。针对MOOC上述的种种不足, 更多的学者围绕MOOC现有的缺陷, 提出了新的观点。《Learning in a Small, Task–Oriented, Connectivist MOOC:Pedagogical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for Higher Education》一文指出, 小型任务导向的MOOCs课程对于开放型学术实践的专业化发展是十分有利的。福克斯教授进而提出了SPOC模型, SPOC是英文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的简称。SPOC更加强调赋予学生完整、深入的学习体验, 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有利于提高课程的完成率。[16]

(二) 日本、德国和法国

日本在MOOC发展上的成果十分显著, 高校推进教学改革, 要求教师使用外语授课, 这在一定程度上是适应了MOOC的信息传递语言模式, 从而保证信息传递的准确性。政府对MOOC的支持力度加大, 积极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 并于2013年10月成立JMOOC (Japan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 日本开放在线教育推进协会提供平台运营、翻转学习和国际合作等服务。[17]日本政府重视社会教育, 于2008年提出“, 开拓新时代的生涯学习 (即终身学习) 的振兴方针上努力构建知识循环型社会”, 产学官三界合力支援“生涯学习推进体制”, 构筑“生涯学习平台”。[18]生涯学习在教育领域实际上是更加注重开放教育资源的应用, 利用现有的高等教育资源和社会化教育资源建立一系列的在线开放学习平台, 对促进社会教育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德国拥有国立远程大学, 也是德国唯一的一所远距离大学———哈根远距离大学。德国的远程教育培养目标与别国不同, 致力于培养应用型、实用型人才。而我国的远程教育学员更加重视文凭, 所以在培养目标上, 德国对于我们是一个不错的借鉴。德国远程教育拥有资深的优势, 首先, 政府在政策上大力支持, 每年拨付大量经费进行支撑。[19]虽然政府对远距离教育给予经费支持, 但是在德国, 以哈根大学为首的远距离大学却不受制于国家的意志, 完全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培养目标、考试方式, 为了保证远距离大学的自主性, 德国政府制定了《联邦远距离教育保护法》和《各州远距离教育事业的国家协议》, 并设立“国家远距离教育中心”来负责对学校和机构的监督。[20]

法国远程教育政策方面, 主要颁布了两个重要的远程教育法规:1971年7月12日实施的N°71-556法案及1972年12月22日实施的N°72-1218法案, 这两个法案侧重于远程教育办学者的素质要求以提高远程教育办学质量。法国在远程教育的开办资格方面要求相当严格, 私人办学组织必须提前递交申请并获得认可通过。另外, 其中, N°72-1219法案涉及到教育类广告的问题, 不可夸大其实以误导学生。[21]我国在教育类广告的真实性方面政策性保障较少, 这一点值得我国借鉴。

四、总结

本文对MOOC政策相关文章进行分析, 在MOOC范围内的文章数量增长速度很快, 但是关于政策方面的文章相对有限。目前为止查阅到的文献大都是对国内外相应MOOC政策的介绍和分析, 以及MOOC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方面的内容。我们对比了国内外相应的政策, 对我国远程教育和MOOC发展做出一定的借鉴性分析。

未来MOOC发展在相关政策的指导下, 借鉴国外MOOC优势特点进行完善的同时, 还应该认真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当前的大量MOOC课程以英语为授课语言, 这实际上为大量的人员设置了语言壁垒, 虽然近几年来多语课程逐渐增多, 但是仍无法满足学习者需求。在我国, 应该设置专业的语言翻译团队, 以保证知识传递的准确性。在学分认证方面, 应该有政策的保障, 从而提高学习者的能动性。未来MOOC发展趋势应该是朝着个性化、社会化、移动化方向发展。个性化主要是更加支持学习者的自主学习, 应用学习分析软件的辅助作用, 帮助学习者了解自己的学习状态;社会化指的是伙伴效应, 学习者不再是独立的, 而是通过网络学习平台达到同伴互动;移动化侧重于移动设备和终端的应用。借鉴国外的经验, 还应该在政策上鼓励社会企业的参与, MOOC与社会互动, 达到最优效应。

摘要:近几年来, MOOC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开始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致力于引入高等教学技术, 提供学术交互大型在线课堂。本文系统回顾了各国关于MOOC政策和高等教育信息化相关政策的研究文章, 以便对各国家的信息化政策进行归类分析。

上一篇:送电线路钻越施工方案下一篇:县长就职讲话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