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画教育中的创新问题

2022-09-11

1 中国画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何谓创新?一般的说, 创新就是不断超越自己和别人, 能够通过表达新的情感、意象、境界及创造相应的新语言和方法来实现。对于中国画的创新来说, 即革新创造, 也就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变革。

众所周知, 20世纪之前的中国画教学采用的是师徒制, 方法是从临摹入手, 培养了那时的中国画画家;2 0世纪以来, 按照西方模式办美术教育, 在学校 (院) 里的中国画教学, 受到西画教学模式的影响, 从素描训练着手, 强调写生, 结合古画的临摹, 培养了另外类型的中国画家。在我们回顾中国画的现状时, 近些年来似乎每个人都在力图尽快地寻找一种更新的模式, 试图得到大家的认可, 于是出现这样一种现象:一旦有新的表现手法出现, 就会形成一批类似作品的流行。这反映出画界一种浮躁的心态, 作者没有认真地研究心与画的关系, 把功夫放在表面现象的追求上。就像是一种流行服装, 转眼之间, 大街小巷全是这种衣服, 却不管自己穿着是否合适。

以上现象也正说明了中国画教育中的一种失误, 他们为创新而创新, 割裂了中国画创新与中国画传统之间的关系、审美关系以及画家自我情感关系。鉴此, 我们必须对创新进行重新定位, 使之重新恢复生命的气息和艺术的灵感。一方面对传统下功夫, 刻苦磨练, 另一方面必须搞出新的东西, 既要有时代性, 又要有个性。

2 中国画教育中存在的几种不良倾向

如前所述, 在当代中国绘画界存在不少分歧, 如一些不良的情况, 以至于中国画在一段时间里停滞不前。

中国画艺术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是一座无比丰富的艺术宝库, 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认真探索, 认真总结, 以便继承和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前进, 同时也要求艺术与时代同呼吸, 共命运, 创造出以传统为基础, 以时代为主题的现代画风。但一种倾向认为:社会虽然在变化, 但传统的东西终究是传统的, 不可以以任何形式取代。在传统中掺杂现代的气息就是背叛历史传统, 有损中国画的灵魂等等。也有人认为传统的东西毕竟是过去的了, 现代绘画风格应充满时代特征, 才有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还有一些人既不尊重传统, 也不把握现实与情感的真实。所以, 当我们面对作品时不会联想起它的作者或他的心灵现状。有的是盲目的崇洋媚外, 认为中国的东西不科学, 外国的东西都科学;不会分析, 生搬硬抄, 从而封闭了自己的创新思维。

面对上述的状况, 我们不免觉得有愧于古人遗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因此, 我们的中国画教育应当在总结前人艺术经验, 充分尊重传统的同时, 勇于创新, 不断发现新的规律, 为中国画教育写下不朽的一页。

3 创新在中国画教育中的重要性

中国画之所以要创新是为了适应时代潮流, 古人的创新是属于现代人的传统, 现代人的创新是属于后来人的传统。因此, 在中国画教育中, 我们应将创新作为一项历史任务来完成, 并将其在中国画教育中得以确立的重要历史地位作为我们今后艺术教育发展道路上的有力见证。

在众多的文化教育中, 中国画教育最能体现时代的社会风情和民族精神。因为作为中国画, 她是民族传统的结晶, 是世界绘画仅有的绝技。她能够通过笔墨传达作者内在的心灵感悟, 而作者所要表达的这种情感正是对所生存的社会时代的一种向往和谴责。由此可见, 培养创新精神便成了中国画教育的首要目的。

我们所说的创新问题, 可以指内容、形式或技巧等诸多方面。但无论从哪一方面出发, 都寄托了客观事物与作者内心世界的交流与融合, 通过作者独特的艺术处理, 结合传统的艺术营养, 体现了某种程度上的社会现实意义。她或以画面上的高尚情操感染观众, 以增进人民的道德品质;或以画面上的昏暗色调, 凄凉的景物反衬出作者对社会的不满。这通常也就是画界所引用的“寄情于景”。因而, 创新的内容是中国画教育中涉及最为广泛的目标。

创新离不开中国画的传统和特点。国画讲传统笔墨技法, 讲气韵和线的运用。只强调创新不重视传统, 是片面的;只讲传统而忽视创新, 是守旧复古, 也是片面的。创新应在学习传统的基础上进行, 充分发挥中国画的特点, 保持中国画的民族特色, 使中国画在传统与创新的双管齐下中, 发挥前所未有的灿烂光辉。因而, 摆正创新与传统的关系是促进中国画教育的有力武器。

4 如何将中国画教育与创新相结合

中国画艺术历尽沧桑, 为民族流下了优秀的传统。线的表现力, 笔墨的功夫, 山水画构图的气魄, 无不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气魄。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 必须将创新与传统的新观念融入中国画教育体系之中。

4.1 创新贯穿于中国画教育的始终

“艺术是生活的反映”, 中国画教育与创新跟现实生活是分不开的。我们应到生活中去, 接近生活, 感悟生活, 在现实生活中寻找自己作品的出发点, 牢牢把握时代的脉搏, 把现代人的审美意识与浓郁的生活气息协调在一起。只有这样, 才有可能创造出具有生命力的作品来。创新问题中关于题材的创新, 传统笔墨的创新, 风格的形成, 以及基本功的训练是中国画教育中要牢牢把握的内容与主线。

4.2 充实自我, 挑战自我, 继承传统, 勇于创新

关于中国画的创新问题, 就技术而言, 大体可以分为笔墨和光色两个部分。笔墨是中国画的特点, 是民族传统的结晶, 也是中华的瑰宝。从一些画展的情况看, 有的画得像古画一样, 缺少时代特征, 这是食古不化的缘故。因此, 学习传统, 一定要立足于现实, 在时代精神的指引下学习、吸收传统的养分, 才能收到古为今用的效果。

光色是中国画的薄弱环节, 比较原始, 但因其原始, 才更具发展的前途和潜力, 可把它作为中国画创新的一个方向。所以, 一个画家如想在中国画创作中别开生面, 推陈出新, 就要在光色上下功夫。但同时又要注意不能把中国画画得像西洋画一样, 要尽量克服这个偏向的产生, 在学习过程中要始终把握民族的传统与风格, 才能收到洋为中用的效果。

在教学中一定要抓住中国画的遗传基因。原始的岩画, 中西方都一样。后来中国画有了文学入画, 哲学入画, 诗歌入画, 书法入画, 金石入画, 现代又有了西方写实功夫入画, 中国画的包容性是非常大的。这种循序渐进的、包容性的发展, 是中国画的规律。最重要的关键, 就是要把中国画的传统笔墨与西洋画的光色结合起来, 也就是要用中国画的笔墨方法画出西洋画的光色效果。

4.3 画外功的修养

中国书法同样可以像绘画一样表现作者内心情感。唐代韩愈在他的《送高闲上人序》里说:“张旭善草书, 不治他技, 喜怒窘穷。忧悲, 愉佚, 怨恨思慕, 酣醉, 无聊, 不乎, 有动于心, 必于草书焉发之。”张旭的书法不但抒写自己的情感, 也表现出自然界各种变化的形象。他在表达自己情感的同时也反映出或暗示着自然界的各种形象。这同中国画所表现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 书法与中国绘画具有血肉关系。

六朝山水画家宗炳, 对着山水画弹琴, “欲令众山皆响”, 这说明山水画里有音乐的韵律。明代画家徐渭的《驴背吟诗图》使人产生一种驴蹄行进的节奏感, 这是画家微妙的音乐感觉传达。其实, 不单绘画如此, 中国的建筑、园林、雕塑中都潜伏着音乐感——即所谓“气韵”。加强画家对姐妹艺术的修养, 当然也包括对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及生活知识等方面的修养, 对中国画创新都具有启迪和影响作用。

社会环境也是影响中国画创新的重要因素。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晚周帛画所画的是战国时代精神的代表, 它凭借中国画的工具——笔墨, 而得到表现。它与同时期的《离骚》的构成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意义却比后者更要积极。

在中国画的教育中, 最基础的内容便是理论知识。创新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因此, 在教育中必须重视理论对创新的作用。古人在《历代名画记》、《宣和画谱》、《画语录》、《画史》、《画品》等论著中, 总结了丰富经验, 它们对后来在画界具有深远影响的画匠, 画师都具有巨大的启迪作用。因此, 一位真正具有内涵的画家, 他必定既是理论家, 同时又是实践家。

综上所述, 中国画教育必须以创新为主导。只有这样, 才能使人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随着时代的变革而不断提高, 只有这样, 才能在社会生活中影响人们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 只有这样,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得以继承和发扬, 只有这样, 中国画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地变化, 对艺术的要求标准也不断提高。纵观历来画界的批评者与教育者所持的态度和观点, 最为焦点的是关于中国画教育中的创新问题。为此, 本文试从中国画的创新与中国画教育之间的相互关系着手, 将中国画创新在中国画教育中如何定位, 如何把创新与中国画教育相融合作一论述。

关键词:中国画教育,创新

参考文献

[1] 光明日报, 2002, 1, 25.

[2] 中国美术史教研室, 编著.中国美术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9 (1) .

上一篇:肠球菌感染及药敏分析下一篇:糖尿病患者合并抑郁焦虑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