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影响的文献综述

2023-01-05

一、引言

2018年4月, 随着国内第一家“无人银行”在上海正式宣布开业, 人类开始意识到人工智能已经走进劳动力市场并开始逐步替代传统劳动力, 这一新闻让广大劳动者开始担心自己未来的“饭碗”是否牢固, 是否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越来越大, 关于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及劳动者应该如何应对这种劳动力结构的转变的研究变得尤为棘手, 此类研究有助于预测未来劳动力市场的发展走向, 帮助劳动者在人工智能时代下顺利完成职业转型。本文根据“中国知网”中“文献”和“期刊”两个数据库, 以“人工智能”和“劳动力”或“劳动力市场”为检索词, 以“主题”为检索项, 匹配类型为“精准”, 时间跨度从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9月8日, 对有关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影响相关的文献进行分析、综述, 为研究人工智能对未来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提供理论基础。

二、研究内容

(一) 人工智能对劳动力的替代效应

1. 替代传统岗位, 催生新岗位

世界银行《2016世界报告》1中通过“考虑技术替代性”和“推行时间”两个维度对人工智能的替代效应进行预测, 预测结果显示:在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下, 世界各国将有绝大部分传统劳动力被替代。Osborne和Frey将根据岗位被人工智能所替代的可能性划分出了702种职业, 他们预测在未来20年内, 美国将有47%的职业面临着被人工智能取代的风险, 尽管人工智能替代了部分岗位, 但同时也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研究人员指出, 人工智能进入劳动力市场的目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非替代工作岗位, 人工智能的发展也会形成新类型的工作, 因此大多数岗位并不会因此消失, 据此推断, 未来有可能完全消失的岗位只有9%。除此之外, 国内一些学者对也持有不同观点:邓洲认为未来会有更多新的岗位被创造, 从总体上看, 人工智能对整个劳动力市场的发展是促进的;王君等则认为尽管人工智能的发展在短期内对就业的破坏力有限, 但长期来看, 其破坏力不容乐观;杨威和王君认为由于替代效应和补偿效应的同时存在, 人工智能对就业替代的总效应存在着不确定性。综上, 由于人工智能在替代传统岗位的同时还催生出了新的岗位, 可得出结论:人工智能的发展非必然导致就业岗位减少和劳动力失业。

2. 基于“成本-收益”分析经济选择结果

罗楚亮2在《机器替代劳动力与教育的变革》中提出, 人工智能对劳动力的替代性不仅取决于技术可实现的程度, 更基于“成本-收益”分析的经济选择性结果。从社会应用角度看, 经济选择对于人工智能替代劳动力有更重要的影响。人工智能应用于劳动力市场中通常依赖于新技术取代原有生产方式所产生的成本、收益, 即原生产方式的成本高, 采用新技术的收益通常也高, 其被采用的可能性就越高;原生产方式的成本低则采用新技术的收益不会太高, 其被采用的可能性就越低。

3. 替代重复性工作

大量学者表明, 人工智能替代劳动力的一个重要特点为:大量存在于社会生产生活中的重复性工作。总体来看, 重复性是人工智能替代劳动力的一个技术条件, 最可能被人工智能替代的会是一些常规、可标准化的工作, 而具有创造性、灵活性的工作将难以被替代。麦肯锡咨询对46个国家中各行业技术替代就业量以及人工智能化的潜力进行评估, 结果显示人工智能化潜力排在前三位的行业为住宿与餐饮服务业、制造业、交通运输和仓储业, 其人工智能化潜力高达66%、64%、60%;然而, 农业、制造业和零售业为被人工智能替代量最大的前三个行业;公共事业、艺术娱乐与休闲为较少受到人工智能替代的行业。此评估结果同样印证了重复性、可标准化类的工作更容易被替代, 而具有创造性、灵活性的工作难以被替代的结论。

4. 中等技能劳动力最容易被替代

世界银行《2016世界发展报告》中对世界各国的高、中、低等职业技能的就量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 很多新兴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 如印度、南非、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处于中等技能劳动者的就业量呈现了显著的负增长。尽管目前中国仍是中等技能劳动者就业量上升, 低等技能劳动者就业量下降的情况, 但根据大部分国家目前的就业极化趋势看, 中国未来也很可能出现高、低技能就业率增加, “中等技能被挤压”的就业两极化现象。综合人工智能替代效应的“成本-收益”性及重复性特征来看, 中等技能水平劳动者与高、低等水平劳动者相比而言, 由于被替代的经济效益更高并且技术上更容易实现的特点, 中等技能劳动者更容易被人工智能所替代。

(二) 劳动力结构转变

朱巧玲、李敏用人力资本质量指数Q来呈现中国从1978年至2015年的劳动力质量结构的变化特征并以此预测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劳动力结构转变。他们借鉴杨建芳等的估计方法, 用C-D函数来刻画人力资本质量, 公式为Q=H1-αEα。其中, H为健康指数, 选择全国各年死亡率的倒数进行衡量;E为教育指数, 选择全国初中以上教育人口占全国15岁以上人口的比重进行衡量;α为参数, 采用杨建芳等人的估计结果为0.69。根据公式刻画出人力资本质量指数Q曲线, 曲线总体呈不断上升、部分年份略有回落的变化形态。研究表明, 历年来, 除部分年份出现微弱下降趋势外, 中国的劳动力整体质量呈缓慢上升趋势。由此可见, 中国未来的劳动力结构将向着高质量劳动力方向转变。

1. 智力劳动者所占比重增加

人工智能与劳动力市场的融合, 不仅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还改变了劳动者的就业形态和劳动形式。人工智能的发展和普及使劳动力结构发生了转变, 脑力劳动者和智力劳动者的比重逐渐增加, 体力劳动者的比重不断减少, 技术、管理、科研人员等技术含量更高的劳动者数量逐渐增多。由于重复性工作可以被人工智能直接替代, 而创新型的智力劳动岗位难以被替代,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 体力劳动者会因劳动力市场的转变而向智力劳动者方向转变。

2. 高技能型发展

由于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岗位的替代呈中间技能挤压, 高、低技能两极发展的趋势, 技能水平处于中间部分人群为不被人工智能所替代, 同时由于低技能人群劳动力较为廉价, 中间技能人群只能提高自身技能向高技能人群发展, 不被替代的同时又能获得更高的报酬, 因此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呈高技能发展也是大势所趋。

3. 岗位多元化发展

由于劳动力的替代效应, 单一的、常规的岗位容易被人工智能所替代, 随之而来的是劳动技能向多元化发展。人工智能时代下, 人类所区别于机器的重要特性则是人类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劳动者作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创造者、管理者, 往往需要掌握多种不同技能才能掌控机器, 不被机器所替代。人工智能对劳动力的替代效应则催生传统劳动力结构从单一性向多元化发展。

三、结论

根据参考各文献, 对于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各学者的观点大体一致略有不同。本文将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主要归纳为人工智能对劳动力的替代效应和对劳动力结构的转变。其中, 人工智能对劳动力的替代效应可归纳为:人工智能非必然引起就业岗位减少、重复性岗位容易被淘汰、替代效应遵守“成本-收益”的经济规律、中等技能人群最容易被市场淘汰;人工智能对劳动力结构的转变则可概括为:人工智能的出现将提高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劳动力则向智力创新型、技能型、多元化发展。为应对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趋势, 需要政府、企业、劳动者转变传统思维和操作模式积极应对。对于劳动者而言, 应根据劳动力结构转型的趋势, 不断学习新技能, 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和创新能力, 进行全方位、多元化发展来积极应对劳动力结构和劳动力市场的转型。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人工智能改变了传统劳动力市场的发展, 对于有关未来劳动力市场在人工智能的冲击下如何发展, 劳动者应该如何应对这种发展趋势的研究变得十分迫切。文章根据关键词搜索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总结, 为未来研究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发展影响的趋势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人工智能,劳动力市场,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1] 朱敏, 纪雯雯, 高春雷, 孟大虎.人工智能与劳动力市场变革:机遇和挑战[J].教育经济评论, 2018, 3 (02) :23-35.

[2] 罗楚亮.机器替代劳动力与教育的变革[J].教育经济评论, 2018, 3 (02) :16-19.

上一篇:网络技术专业中项目导向教学浅析下一篇: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切除术疗效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