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外阅读进入语文课堂

2024-04-26

让课外阅读进入语文课堂(共10篇)

篇1:让课外阅读进入语文课堂

让课外阅读进入语文课堂

江苏省盐城市北蒋实验学校 周敏 《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的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对课外阅读能力明确提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六年级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这些要求说明阅读教学要通过学生自身的大量阅读去理解、体会、领悟、积累。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扩展和延续,是学生获取精神食粮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得法于课堂,得益于课外”,要有意识、有系统地把课内课外结合,扩展学生课外阅读量。

一、课外阅读进入课堂的目标与内容

(一)目标:从单纯的应试教育转变为全面素质教育,由面向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转变为“培优扶差”,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阅读课外书的兴趣。由“要我读”转变为“我要读”,让学生从厌读怕写转变为喜读爱写,具有初步能读会写---听说读写能力协调发展----发展全面素质,健康成长。

(二)内容:构建“两条线”教学的运行机制,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发展。“教学两条线”就是把国家规定的语文教

学课时一分为二,用不多于4/5(低年级)、3/4(高年级)的时间用于课堂教学,强化双基,抓根固本,完成教材规定的任务,此为一条线;用不少于1/5(低年级)、1/4(高年级)时间设立自由读写课、引进课程,学生自选教材进行自由读写,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扩大学生的智力背景,增强学生的知识积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此为第二条线。第一条线以本为本,实行“我教你学”从教到学再到做,第二条线,自由读写,学习写作技巧,把读写结合起来,这样自由的读写,实行“你学我导”从做到学再到做。两条线同时运转,有机结合,形成缺陷相克,优势相生,依次推进,循环往复。

二、课外阅读进入语文课堂的实施步骤

(一)课本识字与环境识字相结合识字的重点在低年级,《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左右,其中800(-1000)个左右会写。识字通过课本和环境两个途径进行。课本识字要求教学一类和二类字的60%,环境识字从学拼音开始,通过三个途径实现:一是学科环境,凡低年级所设学科都有识字任务;二是校园环境(宣传栏、版报、花草树木„„)、家庭环境(家中的一切物品)、社会环境(广告牌、标语、商标、门牌„„);三是阅读环境,通过自由阅读自读课本、音像资料等识字,这是环境阅读的主渠道。环境识字鼓励学生每天至少识一个字。这样的识字方法,保证了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联系生活实际识字,在应用中识字,加强了识字与认识事物

相结合,加强了音、形、义相结合,加强了识字与听、说、读、写的结合。

(二)课内阅读教学与自由阅读相结合课内阅读教学按单元规划教学,以单元训练重点为中心,基本教学过程:①导读,引导学生发现单元重点,②讲读课文,让学生领悟思想内容学会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和写作方法等。③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验证所学知识及能力。④读写习作,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⑤练习(或积累运用),巩固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发展基本技能。

在抓好课内阅读教学的同时,落实好自由读写课,具体做到6个落实,四个结合。六个落实即:①时间落实,拿出1/5至2/5的教学时间,列入课程,②地点落实,在阅览室或教室。③读物落实,人均10本以上图书(童话、科普、故事、游记、古诗文、名著„„)④辅导落实,教师的任务只是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推荐图书,指导阅读方法,指导写读书笔记等。⑤笔记落实,学生每周写500-800字的读书笔记,以写促读。⑥活动落实,实行“三会”(故事会、佳作欣赏会、读写报告会),“三赛”(朗读比赛、诵读比赛、读写知识竞赛),“两评”(读书笔记和手抄报展评)制度,自由读写课上加强四个结合。即:课本识字与自由读写相结合,序列听说与自由听说相结合,课内阅读与自由读写相结合,常规作文与自由作文相结合。

(三)课外阅读由积累到运用

知识积累的目的在于运用,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学生积累了许多好词佳句,大量的写作素材,各种表达的方法、技巧,这时学生往往会有创作的欲望和冲动,有了写作的激情。这时通过“自由写作”就可以把积累到的知识,得到很好地运用。自由写作包括:读书笔记、日记、周记等。在自由读写课上,学生每读一本书都要留下读书笔记,基本程序是:阅读-思考-写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不拘形式,可以是摘抄提纲、感想、对文章的评价等。每人每周办一张手抄报,低年级办识字、写话小抄报,中高年级根据不同主题自由办报。办手抄报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是一种语文综合能力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又把德育、智育、美育融为一体。

三、指导课外阅读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在指导课外阅读时应推荐好的阅读材料

如今的课外读物包罗万象、良莠不齐。并非全合适小学生阅读,我们老师要指导帮助学生选择阅读材料,选择的阅读材料要内容健康、题材广泛、语言规范、深浅适度、体裁风格多样,能为学生所接受。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可以随机向学生推荐读物。

1、结合课堂教学推荐读物。

比如讲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可推荐学生读安徒生的其他童话作品,学习《三顾茅庐》后可以推荐学生读《三国演义》。

2、结合课外活动推荐读物。

为了配合社会、学校或班级开展的某项活动,老师可向学生推荐有关书籍。如班上开展了“向英雄学习”的主题班会后,可推荐学生读《雷锋的故事》《赖宁的故事》《少年毛泽东》等。

3、推荐报刊杂志。

可以结合语文课堂教学,有选择地向学生推荐订阅一些报刊如:《创新作文》《百家作文指导》《少年智力开发报》等。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及时获取新的信息。

4、推荐影视节目。

如今电视已进入千家万户,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汲取影视精华,丰富课外生活,我们老师可以根据节目内容规定时间让学生收看,充分发挥电视信息更新速度快,知识丰富等优势。如推荐“新闻联播”“开心辞典”“科学探索”等节目,以拓宽学生视野。

(二)教给学生好的阅读方法

把好的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后,老师还必须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教给正确的读书方法。要求学生做到“不动笔墨不看书”,写好读书笔记。

四、课外阅读进入语文课堂应遵循的原则

我们要求学生多读书,本意是以外促内,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不期望每个学生在大量阅读课外书后成为什么大作家、大文豪。仅仅希望他们能够转移上网看电视的时间、兴趣,由“网虫”“电视虫”变成“书虫”,能养成终身阅读的良好习惯。在书中不断受到启发,长见识,提高自身修养,这就足矣。实施课外阅读,激发学生读

书兴趣,并非一蹴而就,也不是立竿见影,它不是一个摸得着的过程。学生贪玩好动,对读书不可能顷刻间出现“如饥似渴”的状态,必须循循善诱,逐步让读书成为习惯和生活的需要。

总之,课外阅读进入语文课堂,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范围,扩展学生的视野,突破课堂的局限。有计划引导学生涉猎课本外的广阔领域,学生自主的接触广泛的信息资源,为学生打开了更多的认识世界的窗户。而课内外的相互促进,知识能力的互相迁移,能大大推动学生素质的提高。

篇2:让课外阅读进入语文课堂

——东风小学语文教研组之感悟

初夏,甘棠湖边徐徐清风吹来淡淡清香,我们东风小学迎来了市直各教研专家、各校老师们的到来,共同探讨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如何有效地融合,进行“让课外阅读丰盈语文课堂”的研讨活动。

此次活动,展示了两节各具风格的课。我校的王娟老师承担了一节《“悦”读记之奇妙的世界》,她让孩子们走进书海,走进大自然,观察动植物,了解自己的疑惑,不同的体验,探索奇妙的世界。而金鸡坡的江涛老师执教的《钓鱼的启示》则运用了一种独特的方式,把中国的国学融入到了阅读教学中,这既是一种大胆的尝试,也是他个人教学风格的体现。

通过这次活动,让我们充分体会到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语文课程标准》还规定,小学生六年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这一规定对扩大学生阅读量,拓宽学生视野,增加学生课外知识储备,为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基是非常有益的。这就需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树立大语文观,去引导学生在会读一本书的基础上,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广泛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博览群书,吸收名家名篇的语言精华。

阅读不是简单的看书,小学生的阅读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使他们在有限的阅读时间中,对阅读产生更大的兴趣,并从中获得更高的效益。那么如何开展小学生课外阅读活动呢?

1、推荐适合小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

小学生鉴别能力、免疫能力较差,而课外读物又是良莠并存,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内容健康、体裁多样、语言生动活泼、深浅适度的读物。首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如上完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可向学生介绍《安徒生童话选》,学完了《太阳》,向学生推荐《宇宙奥秘探索》等等。其次,推荐与学生年龄特点相适宜的书籍。如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可向他们推荐带字的连环画、注音的成语故事、童话故事等;三四年级的学生拥有了一定的识字量,具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可以向他们推荐《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十万个为什么》等书籍;高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和观察事物的独特视角,可向他们介绍一些中外名著的简缩本,优秀的古典诗词,及一些时事新闻报道等。

2、学校、家庭应共同营造一种浓厚的小学生读书环境和氛围。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教师是学校教育的生力军,学校和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主动积极地影响、帮助社会和家庭正确发挥“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作用。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和社会等方面的积极配合,为小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首先学校要千方百计克服资金困难,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规定,购置学生要读的课外书籍,整理开放学校图书阅览室,读后感《如何开展小学生课外阅读活动》。其次,学校的每个班级要建立班级图书角,让学生每人自愿捐出自己的课外书,配上图书管理员,让学生随时借阅。再则,通过开家长会,对家长进行培训,使他们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家长应帮助和指导子女买书、藏书、读书,家长应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子女营造浓厚的家庭文化气氛。为了使学生能有一个书香的家庭,教师可以印发《告家长书》,让家长参与学生必读书的购买活动中,评选优秀书香家庭、支持读书好家长等活动,使课外读书活动向家庭延伸。向社会延伸。

3、课内外结合,教会读书方法。

教师要以课内带课外,让学生用课堂上学到的读书方法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我归纳了以下几种主要的课外阅读方法:(1)抄读法。每读一篇文章,要摘抄里面的好词佳句。这种方法能使学生积累词佳句,打好语言文字基础,俗语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是这个意思。(2)精读法。在一段时间内,选择几篇从思想内容到艺术表现都比较完美的作品,运用课堂上学到的读书方法,把它们读熟读透。重在质量,汲取知识的精髓。(3)浏览法。我们需要读的书很多,可是时间和精力又很有限,为了尽可能地扩大知识面,广开眼界,必须采取走马观花的浏览方法。有的文章,是属资料性的,只翻一翻,知道大概内容就行;有的文章,虽然重要,但目前对于自己还不急需,或者是力所不能及的,也只看一看,记下一个纲目和出处即可。浏览,重在广博,拓宽知识面。

4、写好读书笔记,提高读书效益。

写读书笔记具有明显的积累功能和表达功能,是提高课外阅读质量的有效措施,为此,要培养小学生尤其是中高年级学生随读随记、“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读书笔记主要有两种方式,要根据不同读物和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选用。一种是表格式的,主要项目有阅读日期、书(篇)名、作者、主要内容、精彩片断(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等)、名言佳句、不足之处等。另一种是心得式的,如果是自己的书,也可在书上画符号、加批注、标重点、写体会和看法。

5、开展实践活动,培养阅读兴趣。

为使学生对课外阅读爱不释手,并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校或班级应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课外阅读的成果,获得成功的喜悦。如“诗文朗诵比赛”、“名人格言交流会”、“新书介绍”、“课外阅读摘录笔记评比”“谈谈读后感”“故事大王比赛”“小博士竞赛”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能反馈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可充分利用学习园地展出学生摘录的笔记、读后感和手抄报等作品,使学生对课外阅读保持比较持久的兴趣。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的这句名言,形象地说明了书籍对推动人类文明的作用。如果我们想把学生教育好,让他们能学到真正的学问,而且学得比我们强,我想首先我们需要并且能够做到的,就是加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帮助他们从学习热爱读书和怎样读书开始。

浔阳区东风小学

篇3:让课外阅读为语文教学“助力”

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更具人文性,更讲究积累上的拓展延伸,也因此,语文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课堂,只有把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阅读中充实自我,拓宽视野,感受阅读魅力,真正实现新语文课程的目标。

一、同类延伸型阅读

教材是教学的“根”。教学中,需要每位教师具有较敏锐地捕捉教材信息的能力,用足用透教材,努力以教材为载体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并与文本产生共鸣。教师再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多层次地引导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一次次、一回回地对话、交流,进而反刍。最后引进与教材形成合力的材料,助力学生阅读文本并实现对文本的超越,丰富文本。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匆匆》诗意般语言描写出的缺失对时光流逝永不回无限感慨忧伤的情结。四年级的孩子,生活的阅历少、体验浅,因此无法支撑起他们对光阴易逝、一去不回的深刻感悟。课堂教学中,除了结合生活实际引领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体悟外,教师还可在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引入了三年级的《和时间赛跑》、生活随笔《珍惜时间》,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两个文本的读和品,继而引发他们深入思考关于时光、关于生命的深奥话题,触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提升他们对人生的感悟;教学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可推荐季羡林先生关于表现德国留学生活的散文集《留德十年》,使学生对德国的风土人情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桃花心木》一课则可让学生阅读林清玄的散文《心田上的百合花》《砖隙的番茄树》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这种由物到人,表达对生活感悟的写作方法。

二、补充拓展型阅读

“广度决定深度”。为了使学生的感悟更深沉,有时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对文本进行适度的拓展扩充,链接相关的信息,在丰富阅读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努力贴近作者的心路与思路,以此促进学生领悟作者的写作高度、写作视域,进而提升阅读品味及品质。如:教学《怀念母亲》一文时,则可以季羡林先生的《赋得永久的悔》和《寻梦》两篇散文的片段来辅助学生理解,有机整合课内外阅读材料,通过读、品、悟,学生便可进一步走近作者,走进作者的心,感同身受作者对祖国及亲生母亲深深的怀念、浓浓的爱。《威尼斯的小艇》在教学课文最后一段表现威尼斯夜晚沉寂与静谧后,文本就戛然而止了,此时可让学生延伸阅读《威尼斯之夜》的片段,这样一来,不仅可让学生对威尼斯的夜晚有更全面、深入地体悟,同时不同作家对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却不同的表达形式更是值得让学生好好进行一番玩味。学完《学会看病》可引入《剥豆》让孩子进一步感受从母亲的视角通过心理描写推动故事的发展,表现母亲的良苦用心,表现母爱的伟大。

三、比较鉴赏型阅读

“有比较,才有鉴别”。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文章或题材相似,写法各异;或结构相同,内容又不一样。把课内外教材放在一起,通过对比鉴赏,不仅有利于学生的阅读理解,感受作品特点,还可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长城作为中国的历史性、标志性的建筑,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风采,那么,在教学《长城》时,教师可选择鲁迅和毛姆的《长城》来作为补充教材,这几篇文章对同一事物的描写却体现出了不同作家不同国籍不同角度的写作,意在通过阅读为学生提供完全不一样的思维方式,进而达到对同一事物多样化的认识。

四、复原文本型阅读

小学教材的文本文质兼美,富有内涵,基本选自名家名篇名作,不过在选入教科书都进行了节选或缩写。为了引导学生读整本书,教师可结合教学活动,适时地向学生推荐原文、原著,使学生更立体地、更深刻地理解课文,让阅读更具广度和深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窃读记》与原文相比,删除了两个比较重要的细节:第一个细节是当“我”兴冲冲地赶到书店,正要从书架上拿下那本尚未看完的书,书店老板的动作(一双大手拦了下来),对我羞辱的话语(“你到底买不买?”“不是一回了!”)及周围顾客的反应、最后“我”的狼狈逃离。第二个细节是在文章的结尾,一家书店的店员明明看出了“我”是来“窃读”的,却故意把一本“我”没有看完的书多留了一天没卖,目的就是让“我”把这本书看完。

删除了这两个细节,“窃读”时所产生的惧怕心理就显得原因不明,根据不足了,因此教学时有必要复原文本,引导学生从内容、从写作方法上进行品析,这样一来,不仅真切地感受到了林海音窃读的惧怕还受到了写作手法的熏陶。

《燕子》一文改动后,文字的表达相对于原文的生动传神、节奏韵律、闲适有趣是大打折扣了,因此,复原文本可让学生诵读积累优美的语言文字。

五、放大文本型阅读

为了适应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教材中的选文篇章短小,但与此同时产生的弊端是学生只读篇章,眼光往往受到局限,遇到篇幅较长、部头较大的书籍,往往无所适从,“缥缈”阅读。一般而言,整本地阅读,知识信息容量大,文本线索交集复杂,思路拓展更具挑战。因此,教师有必要也需要在指导学生读整本书上下功夫,这样一来,既可增加学生阅读兴趣,也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学了《景阳冈》一文,可向推荐学生《水浒传》的原著,鼓励学生读原著,随着阅读的增进,有利于学生对《水浒传》英雄人物的形象及性格的了解,那么对人物的评价就更会全面、更丰富。学了《草船借箭》,那么《三国演义》这部史剧、名著是必须推荐给孩子观看、阅读的,这样全局性的视野、连续性地阅读可进一步推动学生对文本的感知。同时这样推荐阅读的方式,随风潜入夜,课内外紧密相连,有基点、有延展,往往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受学生欢迎。

语文课外阅读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助力意义是多维度、多层级的,它对于提升孩子语文学习力、人文素养有着不可预估的强大效能。随着中高考制度的完善与改革,学生课外阅读的量与质,也终将对他最终的量化结果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在引导学生课内外阅读的道路上值得每位教育者且行且思、且思且行。

参考文献

[1]闫学.小学语文文本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篇4:让课外阅读占领语文课堂

如何利用课堂教学,在学生有限的时间里进行大量的阅读,结合笔者近年的教学经验,在这里谈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一些做法:

一、以课堂教学为契机,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课堂是教育的主战场,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战场,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才是根本的、有效的途径。我们所要提高的虽然是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但课外要在课内抓。对课外阅读指导,教师同样要精心备课。教师的指导,主要是引起兴趣,提示方法。故事性强的作品,可以介绍一个有趣的开头;语言优美的作品,可以朗诵一段;知识丰富的作品,可以摘要讲一些学生前所未闻的知识。如果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还是照本宣科、一成不变的话,学生就将丧失学习的兴趣。教师首先应把课本上的阅读教材上好了,讲活了,学生才会有兴趣将之延伸到课外。

例如,初中语文教材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在讲解内容时或学完课文后,设置一个或几个问题,如:鲁智深打死镇关西后,被官府抓住了吗?被判了死刑了吗?这些问题,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自觉地去阅读这些小说。因为是长篇小说,教师可指导学生定期阅读,不宜心急,并可在一段时间后,以讲故事、你问我答等方式在班级内互相交流。

二、在课堂内加强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不是单纯地做做“加法”就能奏效的,它涉及语文教学的全面改革,特别是阅读教学的改革。如果阅读教学的指导思想不变,教学只是死死盯住几篇课文不放,那么课外阅读就没有地位;如果阅读教学的过程不变,老是繁琐分析,繁琐提问,繁琐练习,那么,课外阅读就没有时间;如果阅读教学的方法不变,课内教学不能举一反三,那么课外阅读也就难于提高效率。因此,改革阅读教学,是加强课外阅读的前提。一定要充分认识课内阅读只是一条腿,要有课外阅读这条腿与之配合,才能走得稳走得快。一定要从繁琐的形式主义中解放出来,教课文要力求突出重点,简洁明了。或紧扣一词,教活一篇;或抓住一句,串联整篇;或精导一段,拨通全文或突破一点,举一反三。一定要通过课内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文法,然后在课外求拓展、求提高。

阅读的方法指导也要多样化,可以指导理清情节,评论人物;可以提几个思考题,要求读后回答;可以指导欣赏语言、写法;在阅览课上,“师生共读”、“生生互读”等形式多样的读书交流互动,让学生思维在碰撞中闪现,让快乐之花在交互中绽放。对学生进行了系统的、有计划的课外阅读指导,使他们不仅在任课老师的指导下会阅读,在课外自己也会阅读。

三、在课堂内营建良好的阅读氛围

社会大众的阅读缺失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问题,也不是凭一己之力能够解决的,但班级这一小环境的阅读氛围通过努力引导是可以营造的。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一下措施:

(1)指导学生购买书籍杂志,作为阅读文本练习,并互相交流。对学生手头上的书籍进行管理、调控,尽可能地让他们多读好书,远离肤浅和庸俗。由于学生年龄较小,阅历不深,原有的知识也不太多,所以课外书的选择上有一定的盲目性,这样就要求老师定期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书刊。充分利用校内图书馆,鼓励学生积极借阅图书。

(2)举行读书报告会,以说促思,以说促读。学生阅读后,会有一种要发表意见、相互交流的欲望,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安排一定的时间举行读书报告会,让学生交流各自读书的体会。这样既消化了内容,又促进了思维,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能通过交流获得别人的体会,得到启发,加深理解。

(3)结合影视对比阅读,从而进行评价、鉴赏。有的名著已有影视作品,如四大名著等,可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安排影视课,播放精彩片段,并引导学生将之与原著相对照,比较异同,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培养了评价鉴赏能力。

四、把学生带出去参加各种语文比赛。

学生学得或了解的知识,多或少,他们或许不知道。那么,有意识地带他们去参加一些语文活动,一方面是为了应用语文知识;另外,也可以促进学生进一步地多去课外阅读。因为有比较才能明白自己的差距,才会有一种多读多积累的欲望,就会更加主动地去从事课外阅读。通过课堂内课外阅读教学的开展,不仅会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让学生的作文水平有明显改善,课堂教学的效率也会有很大的提高。由此,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得更加浓厚,学生的精神世界变得丰富而充实,班级内形成了学知识的班风与学风,语文课的成绩大大提高。可见,课外阅读不仅不影响学生的学习,而且对学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从课内阅读走到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行之有效的途径。

在重视教育的今天,让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得到全面的锻炼和发展已被摆在了教育目标的首位。替学生甩掉沉重的学习包袱,“使每一个学生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是大势所趋,让我们都来重视课外阅读吧!

(作者单位:重庆万州国本中学)

篇5:课外阅读——让语文教学更精彩

课外阅读——让语文教学更精彩

从小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开展课外阅读对提高语文素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是靠有限的课堂学习得到提高的,而是要充分利用无处不在的、无时不有的语文教育资源,使学生凭借丰富的资源和大量的实践,在学语文、用语文中渐渐习得语文学习规律,不断提高整体把握能力。

课外阅读在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独立阅读能力、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增长知识、扩大视野、促进写作能力等方面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其个人作文创作水平的高低和作文质量的优劣。教师一边抱怨学生作文差,没有阅读习惯,不愿意读有益的图书,要求学生多读书,希望学生的作文能写好,一边却只重视课本知识的教学,缺乏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随着新大纲的深入学习,教师在课外阅读方面的重视程度加强了,布置了课外阅读的作业,但大多仍是有关的作文选集。虽然阅读优秀作文集是课外阅读,但毕竟范围太窄,阅读层次浅,而且不能满足他们求知、求新、求奇,想开拓自己的视野,想独立的欲望,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低。

掌握阅读能力,不但使学生进行课文理解更容易地开展,而且通过学习借鉴别人优秀的语言文字,写作方法,还能够提高学生作文的自行创作的能力。要想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光凭纸上谈兵还是不行的,要付之于实践行动,还要讲究方法。

一、培养兴趣,让学生乐读。

课外阅读指导要从“兴趣”入手。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只有当学生在头脑中树立了强烈的课外阅读意识,才能积极主动地去阅读课外书籍。

1、课文引伸 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又是对课本知识的补充和拓宽。课外阅读正是符合了“教学与活动的统一”这一教学策略。为了培养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习惯,我们应当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以自主的,能动的心态投入课外阅读,变教师的主观愿望为

学生的主观要求。于永正老师在执教《第一次抱母亲》的最后环节,抓住课文的关键词“第一次和无数次”让学生看到这两个词说先自己最想说的话,然后让学生猜老师想说一句什么话,从而引伸出了课外的名句:“谁言寸草心,抱得三春辉。”“老吾老„„”这次读书,不仅让学生透过重点词,看到了课内的话,还让学生看到了课外的话。让学生拓展思维的空间,扩大阅读的面。

2、活动激情 小学生的意志品质正处于逐步形成发展之中,他们往往缺乏坚持阅读的恒心。开展课外阅读方面的活动,最大的功效就在于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引导学生持之以恒,坚持阅读。除此以外,课外阅读活动还可以促进学生互相交流阅读心得,进行合作式的阅读。读书交流活动的形式要丰富多彩,可以是专题性的活动。如“长征诗歌”朗诵会,安徒生童话故事会;也可以结合校园文化的建设来举行,以发挥阅读活动的综合效应,比如“语文节”、“校园童话节”、“红领巾读书读报活动”等。通过活动,让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成果展示出来,使他们体验到阅读的乐趣,从而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去。

4、巧设悬念 故事人人都爱听,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学生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地讲解,被激化,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有味、情感交跌,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教师戛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让学生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二、授以方法,让学生会读。

我们都知道不要死读书,读死书,那么,怎样做才能事半功倍呢?那就要讲究读书方法。

1、把语文课本作为例子,教会学生阅读各种体裁的文章。

在阅读教学中,要结合教材的特点,落实重点训练项目的课文,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阅读优秀课外读物,引导学生运用读书方法,促进知识的迁移,使课内外相互补充,相得益彰。语文课本中叙事、写人、写景状物的文章按照什么顺序写,古诗、童话、寓言怎样理解,都要传授方法给学生,为课内和课外“铺

路搭桥”,才能变“学会”为“会学”。以古诗为例,先要通过各种渠道查阅资料,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第二步:结合查阅的资料、利用工具书和课后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第三步:体会诗的意境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第四步: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第五步:再读诗人其他作品。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了方法,课外阅读时才游刃有余。

2、要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有的同学虽然到了中高年级,但还沿用着低年级的读书方法,就是一个字一个字的看,看完一篇文章比别人要多用一两倍的时间,这样就大大减少了阅读量。在教给读书方法时,着重训练提高阅读速度。要求学生先把两个字作为一个阅读单位,成功后增加到四个字,直到一次能看多个字,快速跳读,一目十行,这就是浏览。略读是要把握全篇的大意,得其要领。因此,在阅读中,对某些难点,只要不影响对整体的把握,可以绕过去,长句可以抓主干,生字难词只要不影响理解,可以跳过去,当然,这不等于走马观花,而要集中注意力,有目的地扫视。而精读,就是细细品位文章的词句,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真正读熟读透。任何一本课外读物,对于小学生来说,都不需要面面俱到,只字不漏地阅读。要先看前言、目录、后记等,然后抓关键词句,抓线索,拨冗去繁,提纲契领,筛选出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多种读书方法穿插运用,效果较好

3、指导学生摘录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这用在课外阅读中能够使学生“积蓄丰厚”,文章中的格言警句,精彩的段落,可以摘录在本上,自订报刊、杂志、可剪贴,随着年级的增高,能用自己的知识去审视、评判,就可写读书笔记,总之,伴随着思考的读书,才能真正收到实效。让学生做读书笔记,记清所读的书(文章)名、日期、主要内容,摘录重要句、段,写出自己的感悟、联想,这样把读书和生活结合起来。对学生所做的笔记,每周一次进行反馈评价,在学生之间传阅那些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笔记,进行交流。有时还让学生给文字配上插图,更增加了兴趣。在指导、交流的过程中向学生提出阅读建议,切实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推荐好书,让学生精读

小学生课外阅读书刊往往随意性比较大,喜欢新奇、有动感的图画书籍,求

快,阅读时囫囵吞枣;求厚,不切实际地读厚书,缺乏辨别能力,出现不少学生偏爱的现象,甚至容易受不良刊物及互联网上不良信息毒害。教师不仅要向学生经常性地推荐有益的读物,还要教会学生选择课外读物和信息的方法,让学生自由选择阅读。

教师应指导学生把课外读物分为当读、当看、熟读几类,有选择进行阅读:第一是与课内教学密切相关配合的书,教材有选文的原著,课文作者或课文人物的传记作品是当读之书,如读了《火烧赤壁》,指导读《三国演义》。第二是经典作品,名家短篇佳作、童话寓言、科普读物是当看之书,如《安徒生童话》《十万个为什么》等。第三是属于字典、辞典的书,这是读书工具,要让学生熟悉它们,并善于运用。中年级以教师为主选择读物,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选择成套读物,到了高年级,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指导学生了解有关图书分类指示和检阅图书报刊的基本方法,便于他们学会利用校图书室、县市图书馆自由选择读物。教师在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时,要确立阅读的内容和题材应广泛多样、活泼有趣的指导思想。学生阅读的面宜广,不但阅读的内容要广,阅读的题材、风格也要广。

四、多项并举,让学生有条件读。

现在有不少学生已经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他们也想多读书,可是过多的作业、家长认识的偏差使得他们已没有机会去读课外书了,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大声疾呼:“给孩子们创设一个可自由阅读的机会。”

1、语文教师首先要减轻课业负担。在语文教学中,减少那些无效劳动的作业,把课内时间省下来,给学生增加阅读量。课堂教学实施“课内学一篇,课外带几篇”的同步导读法。例如五年级学了《伊索寓言》一课后,我就向学生推荐 《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话选》、《格林童话选》等各种童话、寓言选。为了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减少学生机械的操练,课外阅读不仅安排在课余,而且安排在阅读课及中午,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教师布置的作业少了,学生有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博览精读书报杂志。通过各学科的阅读教学,学生们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点,有的喜欢读文学作品,有的偏好科技小百科,有的喜欢读名人传记,有的对生物知识着了迷,还有的对世界各国的风俗人情感兴趣,真是五花八门、丰富多彩。教材选取典范精美的文学作

品,关注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力求通过大量优秀作品的耳濡目染,教师再注意引导学生由此拓展阅读,就可给学生的心灵以丰富而全面的滋养,丰富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对学生的精神领域产生潜移默化的、长效的、综合的影响,追求“无心插柳柳成阴”的境界。

2、学校做好课时调控 拥有课外阅读时间,是保证课外阅读质量的一个重要条件。凡是课外阅读开展得比较出色的学校都把课外阅读列入课表。所以,可以规定:学生在校的集中阅读时间为早晨上课前或下午的课外活动时间。每班学生在学校规定集中阅读时间内,要有一名教师在班内伴读,帮助学生解疑释难,维持阅读秩序。

3、家校配合 为了扩展读书空间,最好在学期初召开家长会,向学生家长介绍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及学校的阅读规划,要求家长为学生创设优良的读书环境,做到“三个一”--每天陪学生读一会儿书,为学生提供一个安静的读书环境,为学生挑选一批可读性强的书。通过学校与家庭的配合,学生有书可读,天天可读,阅读习惯才能逐步得到培养。

篇6:依托课外阅读,激活语文课堂教学

依托课外阅读,激活语文课堂教学

口贾巧玲

《语文课程标准》(版)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因此,在努力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的同时,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使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互相促进。为此,笔者提出以下思考:

一、扩大视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阅读中教师不光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精心准备阅读内容如学完《将相和》后,笔者想到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里有一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于是,笔者找到了这首词,并通过网络查到了一些有关廉颇的故事,学生很感兴趣。他们不但了解了廉颇这位古代大将壮志难酬的老年生活,也记住了辛弃疾和《永遇乐・京口北国亭怀古》。笔者还常常以作者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兑读,如必背古诗里有很多首是苏轼写的,于是笔者便推荐苏轼的词,《水调歌头》《赤壁怀古》……有时还通过某一经典诗句推荐整首词,如南唐・李煜的《虞美人》中有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笔者出示这句话时,竟有学生哼唱了起来,笔者顺水推舟,引出李煜以及《虞美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涨。

2.精心组织教学语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精心组织语言,多引用历史典故以及各种好词好句,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如学完《飞夺泸定桥》后,笔者问学生:大渡桥横铁索寒。知道毛主席是怎样描写这次战争的?在学生冥思苦想时,笔者又说:“俗话说得好,眉头一皱,计上心头。你们已皱起眉头,相信马上要计上心头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任何强加给他们的知识,他们都会持抗拒的心理,所以如果教师能精心组织语言,在看似不经意间,让好词好句脱口而出,学生的阅读兴趣便会被我们调动起来。

二、合理规划,引导有选择地读书

由于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有限,所以他们自己选择课外书有一定盲目性,这就要求教师定期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书刊。有选择地读书,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读更多的好书,取得最好的阅读效果。

一是课外阅读,主要是由教师推荐一些名著,让学生去读,如每个周末,笔者都布置学生阅读两小时,要求家长签名,有时为了检查阅读情况,安排次知识竞赛或者寻找一些题目,让学生先做再讨论。具体有以下几点

1注重推荐名家名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现代著名作家的文章,教师在推荐读物时可以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如:六年级有老舍的《草原》、巴金的《乌的天堂>冰心的《只拣儿童多处行》等。在学完课文后,教师可让学生说说你还读过这位作家的哪些作品,如果感兴趣,课外还可以找一些文章来读读。教师可趁机推荐老舍的《骆驼祥子》,冰心的《繁星》《春水》。有时为了配合学习课文,教师也可事先推荐,如四年级下册有课文《三顾茅庐》,教师可在开学初便推荐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以此来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面。

2.推荐贴近学生校园生活的书籍杨红缨、郭敬明等作家的作品反映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如《淘气包马小跳》《女生日记》《漂亮老师和坏小子》等。这些作品的主角都是中小学生,主人公的经历和孩子们相似,学生可以从书中学到很多与朋友相处的技巧,等等。此外,这类书籍语言诙谐幽默,值得推荐给学生看。

二是课内阅读,主要是以简短的`诗词、成语的积累为主,可利用每节语文课的前10分钟或是20分钟的写字课进行。日日积累,月月检测,水滴石穿,使学生的课外知识越来越丰富。

三、榜样示范,引领学生走向阅读

在课堂阅读指导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展示出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另外,如果教师读到一篇好文章,可以给学生讲一讲这篇文章以及自己阅读后的感触。当然,要做学生的榜样,教师自己要有一定的积累才行,特别是推荐给学生看的书,自己首先要阅读过。要求学生背诵的,最好自己能背诵。教师要不断扩大自己的阅读面,提高自己的阅读深度,以提高自身素质。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带动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开展活动,展示课外阅读成果

经常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课,能大大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如举行朗诵会、故事会、佳作欣赏会、课本剧的表演、读书心得座谈会、读书知识会、辩论会、优秀读书笔记展评等。教师应尽可能地将这些活动交给学生自己去组织,最后对学生的阅读活动作出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提出修改意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笔者使用较多的是知识的展示,如从网络上寻找一些情境诗句填空,模拟电视中猜一猜节目,说一段书中人物介绍,学生猜测是哪位人物,等等。这种展示,趣味性较浓,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课外阅读,博览群书,是为“厚积而薄发”提供一片广阔的天地。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引领学生走进书的海洋,吮吸书的芳香,探求知识的奥妙,着眼于学生一生的发展来为他们积淀文化底蕴,相信学生们定能一生受益。

(浙江省浦江县浦阳第二小学322200)

篇7:让课外阅读进入语文课堂

关键词:课外阅读 语文学习

学生习作水平常常成为提高语文成绩的瓶颈,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也常常成为我们语文教师的一份苦恼。我从四年级接手这个班级时,发现学生语文水平参差不齐,习作水平普遍不高,有些学生基础题完成得挺不错的,有的还能得满分,可是阅读分析题以及作文分数很低;有些学生能言善道,可是写起文章来却觉得捉襟见肘。原来很多学生几乎不看课外书,看的书也大多局限于一些漫画类,看电视成了他们课余生活的重头戏。进入高年级阅读和习作的分值比重很大,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语文学习成绩肯定大幅下降,那么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势必急转直下。怎么办呢?我一时陷入了沉思。于是,我决定狠抓学生课外阅读以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发展。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我觉得自己的一些做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就自己平时的一些做法做个总结:

一、腾出一节课,师生督促,培养阅读的积极性。

很多学生响应学校订报刊的号召,手头拥有《小学生周报》、《快乐语文》等丰富多彩的优秀课外读物。订报时积极,拿到报刊时就没那么积极了,有的浏览一下,有的只看其中的漫画,有的甚至连看都没看就往抽屉里塞……多好的学习资源竟成了“垃圾”,这可是糟蹋父母的血汗钱啊!这怎么行!我发现跟学生讲再多的道理都收效甚微,于是我宣布每周的星期五下午第三节做为课外阅读课。学生一听都挺高兴的,或许是新鲜吧。

第一次课外阅读课,我发现好多学生拿出订的报刊专检漫画看,还有不少学生带来了整本的漫画书。我想这怎么行?腾出一节课作为课外阅读,根本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然后延续到课外,成为真正的课外阅读。于是,我临时马上规定“这节课外阅读课只能看文章,不能看漫画”,我看到有些学生很失望,硬着头皮看起了文章,渐渐地我可以感觉到越来越多的学生尝到了阅读文章的滋味,脸上浮现了愉悦的神色。有的学生实在静不下心来看书,我就用各种方式给予帮助。如有一个学生还不会默读,就请他把椅子搬到门口坐在我旁边。我说:“请你小声读文章给老师听,好吗?”于是他一篇接一篇地读,“嗯,读得挺好!” 我说,“如果你还不会默读,就这么小声读。” 他得到了鼓励,十分高兴。

每周都有一节的课外阅读课,订的报刊已不能满足。于是,我提倡学生到学校图书室借书,也可以把自已的书拿来和同学交流。一天,我看到了一个学生在看《莎士比亚文集》,十分高兴,于是当众表扬她“真了不起,才四年级就能看大部头的书了”。因为,当时很多学生还只局限于看优秀作文或童话故事。同学们听了,齐刷刷地投去赞赏的目光,只见她脸上洋溢着自豪,从此不少学生也开始借阅名著。随着阅读的面扩大、阅读的量增加,学生从中尝到的乐趣越来越多,得到的好处也越来越多,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就真的被调动起来了。

二、提供一个平台,典型引路,形成阅读的激励性。

抓学生的课外阅读,不能停留于阅读积累,还得重视产出,重点就是学生读了之后要能促进写的提高,只有读写之间相辅相成,才能发挥阅读的作用,达到促进语文学习的目的。

因此,我每周末都安排一次练笔,每个月至少两次当堂习作的训练和交流。然后,尽量从中发现进步的典型给予表扬,发掘优秀的习作给予展示,,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我在这些典范中总结出一条成功的共性,那就是--不断地阅读积累,不断地练笔。

我一直提倡“机会属于有准备的人”,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也非常重视让每个学生感受到他和别人一样拥有平等的机会,只要他能付出比别人多的努力,就能在班级脱颖而出。比如跟学生说要想在关键的时候写出一篇好文章,平时就要多阅读积累(当然除了阅读积累还得多练笔等)。每次有征文比赛的机会,我都会让每个学生平等参与,从中挑选可塑之材,而且尽量保证其中有原来习作较差的学生,然后师生一起反复修改,使他们习作的成功成为班级学生的典范,激励每个学生坚持阅读。比如,四年级的时候,我们班在第八届“海峡冰心杯”征文比赛中获奖的两名学生就不是班级原来最会写文章的,五年级又有更多的学生在第二届“杏坛杯”、第九届“小作家杯”征文比赛中获奖,他们的成功让很多同学相信“机会属于有准备的人”,激励他们不断阅读,不断练笔。

这对有些学生来说也许难以奏效,因为要让自己的文章获奖、发表不是那么容易的事。那么,考试也是检验习作水平的一个平台。有一次,一个四年级经常考六、七十分,甚至不及格的学生,在五年级的期中考试中考出了90分的好成绩,大家十分惊讶。我请她向大家传授经验,她说了很多,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多阅读课外书,坚持朗读优秀作文。她这次考试作文取得了35分,原来她的作文常常在20分左右,有时还低于15分所以导致语文成绩不及格。多阅读就能在考试时取得优秀成绩,这对每个学生的激励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因此,我们班许多学生都和优秀课外读物结成了好朋友,语文学习成绩也芝麻开花--节节高。

三、规定一个量,家校配合,保证阅读的持续性。

课堂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而且很难保证长期能腾出课来作为课外阅读。再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既然是课外阅读,它的根肯定要立足于课外。但是再丰富多彩的图书也比不上电视那么吸引人。为了让阅读早点见成效,形成主动阅读的习惯,就得先有激励机制。于是,我规定每人每天在家至少要朗读一篇优秀作文。具体做法是:准备一个记录本,记录朗读的日期、文章的题目、家长签名。不定期的在班级展示交流,以表扬先进,督促落后的学生。有的学生为了超过其他同学,每天不止朗读一篇,家长看到孩子变了,能主动的学习读书了,十分高兴。老师、同学看到他(她)读的文章又多又好也给予赞赏。于是,老师、家长、同学的赞赏给了他们坚持阅读的动力。现在,有很多学生觉得阅读不再是一种痛苦,而是一种乐趣。随着年龄的增长、阅读的深入,学生自主阅读习惯的形成,记录本上“家长签名”就可有可无了。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抓好学生的课外阅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因此,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项喜好是我在语文教学工作中追求的一个目标。

[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项喜好--抓课外阅读,促进语文学习的发展(网友来稿)]

★ 让学生自主发展

★ 让学生成为英语课堂的主人

★ 设计多样性作业 促进学生有效发展

★ 让学生成为作文评改的主人

★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篇8:让课外阅读进入语文课堂

一、巧设悬念, 激发学生阅读期待

心理学研究表明, 兴趣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条件。学生有了兴趣 , 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 , 才会有阅读的热情。我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巧设悬念,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将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到了课外。

例如, 我在教学《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一文时, 课到结尾时, 我播放“小嘎子和胖墩儿第二次摔跤比赛”的视频, 然后让同学们以“来就来!第二次摔跤开始了”为开头, 结合自己所看到的和自己想到的, 用几句话写写第二次摔跤时的情景, 同时要求同学们尝试运用一些表示动作的词汇, 来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

学生写完之后, 我用投影投出学生的小练笔, 并给予正面的评价和指导。然后我相机引导:“原著中也有一段写他们第二次摔跤的片段, 同学们想不想看看原著中是怎样描述的?”同学们纷纷表示“想”。我紧接着说:“答案就在著名作家徐光耀爷爷写的《小兵张嘎》小说中。建议同学们课后找找原著来阅读, 看看徐光耀爷爷写的和你们写的有什么不同?还有小嘎子是怎样在老罗叔、老钟叔、区队长的帮助下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八路军战士的?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在书中找到相应的答案。”

我在教学中发现, 课文只是引子, 课外才是学生进行阅读的广阔天空, 教材中有很多经典的课文值得我们深入地去理解和品味, 从而找到课外阅读的兴趣激发点, 达到以一篇带一本,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的目的。

二、榜样激励, 调动学生阅读动机

1.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带动作用

心理学研究发现, 教师的榜样作用, 对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具有重要影响。教师如果想让自己的学生沐浴在书籍的海洋之中, 自己也应该成为爱书之人。如果教师本身就喜爱阅读各类书籍, 从阅读过程中获益良多, 并把上述读书的经历分享给学生, 无疑会起到强烈的暗示作用,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爱上读书。

在教学中, 我时常对学生讲起自己小时候读书的故事。比如, 在谈到水浒传的时候, 我会谈起至今难忘的人物, 比如宋江的聪慧, 武松的侠义心肠, 林冲火烧山神庙的冲动, 等等。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进行有效引导, 要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现身说法, 多和学生分享自己读书时的感悟和收获,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多读好书, 并最终达到启发心智的教学目标。

2.充分发挥本班学生的榜样作用

研究发现, 小学生正处于模仿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他们经常会以身边的玩伴或者本班同学为榜样。根据小学生特有的心理特征, 通过了解本班学生的学习阅读情况, 利用其作为例子来和学生共同分享其阅读体验和经历, 学生的接受度很高, 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比如, 有的学生通过大量阅读掌握了“百家姓”的来历, 有的学生很熟悉赤壁大战的历史, 有的学生通过阅读知道了“书中自有黄金屋”的道理……学生通过来源于身边的新鲜有趣的故事, 潜移默化地对阅读产生了较高的期待感, 进而有效地激发了其主动进行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 阅读教学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授之以渔, 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只有掌握了有效的阅读方法, 才能在面对浩如烟海的阅读资源时, 高效地汲取读物中的营养, 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积累各种有用的表达方式, 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1.教给学生基本的读书方法

(1) 精读法, 即仔细研读书籍, 反复琢磨, 反复研究的方法。在教学中可以指定相关材料, 课上可以让学生归纳出基本观点, 运用例子联想等进行检验。上述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提高思维能力, 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2) 略读法, 即主要针对书籍的细节, 以及部分不需要精读的书籍, 让学生快读阅读绪论、目录、开头和结尾, 对书籍的内容进行快速的巡读。这种方法对于学生在短时间内汲取大量的知识具有重要作用。

(3) 速读法, 即对文章采用“扫视法”, 培养学生以词句为单位进行整体阅读的习惯。

(4) 批注法, 即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做相应的记录和批注, 引导学生边阅读边进行思考, 并写上几句自己阅读的心得和体会, 使学生通过手脑并用,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通过实践能够比较熟练地应用上述方法, 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显著提高, 在课堂上出现了引经据典讨论的好现象。

2.教给学生积累好词句的方法

(1) 诵读好词佳句。对于文字优美, 又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词句, 鼓励学生进行朗读、赏读, 直到诵记于心。

(2) 出手抄报。在教学中, 我会定期指导学生将自主阅读中的优美词句做成图文并茂的手抄报。通过这种方法, 学生有效地提升了自身的自主阅读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品味精彩, 分享学生阅读体验

心理学研究表明, 赞许和认可等正强化是推动学生进行有效课外阅读的重要影响因素。针对小学生群体这一重要的心理特征, 通过开展学习心得交流会、朗诵比赛、古诗词接力大赛、知识竞赛、讲故事、猜谜语等形式, 给学生提供了多角度、全方位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比如定期开展的古诗词接力大赛, 就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参赛学生玩得不亦乐乎, 观众看得津津有味。在交流中, 不但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古诗词的浓厚兴趣,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明白了, 阅读不仅仅可以给自己带来快乐, 还可以把快乐传递给别人。

除此以外, 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掌握新词汇的积极性, 对于在上课回答问题、写作时采用好词佳句的同学, 应立即给予正面的引导和鼓励。

通过分享阅读体验, 学生不但提升了词汇的应用能力, 激发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明白了分享的快乐。

篇9:让课外阅读进入语文课堂

关键词:课外阅读;语文课堂;知识积累

素质教育给了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其中,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成了学生的必修课。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乃至于对语文学科的学习都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个人的能力也越来越重视,这就需要学生从小就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

鲁迅先生说过:“伟大的成绩和辛勤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所以学生的阅读习惯从一开始就要养成,并且要把它当作是一件持之以恒的教学常态化工作去做,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自觉地通过阅读书籍去获取知识,老师也就真正地实现了从“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的角色转变。

作为一名农村基层小学语文教师,我深切地体会到课外阅读对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农村学生的见识面、接触面和城区的学生比较起来差距很大,这对积累性很强的语文写作来说是一个致命的缺点,年级越高,这种劣势就越来越凸显。所以我就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认真书写读书摘录笔记。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发现学生的读、说、写的能力慢慢转变。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过程中,应当细心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课外阅读与课堂学习相结合

每年开学的第一学期规定每位学生在阅读中用好一个本:词语积累本,用来积累学到的新词新句,要求学生每天至少保证20分钟的课外阅读,读后进行摘抄。这样,既能保证学生的课外阅读,又促进学生在读中巩固识字,提高识字效率;在第二学期中,由摘抄词语变为摘抄后写句训练。这样循序渐进,让学生轻松地由积累过渡到运用,切实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给学生推荐一些课文中提及过的书籍、文章,这样学生不但理解了课文中的一些背景知识、人物情感、时代特点,更重要的是积累了词句篇的知识。

二、开展阅读比赛,激发读书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小,所以他的专注度也就低,很少有学生能把一件事认真自觉地做下去,但是要是给他点外力推动的话,学生就会把它很认真地做好。所以我定期举办读书笔记评比活动、演讲比赛、读书心得交流会,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开展多样的读书活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信心与热情。

三、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突显实用性

关于学生读书的方法,我给学生推荐“五点”阅读法,即重点、要点、难点、疑点、特点。

1.确定重点——找出书中特别精彩、特别突出、特别有分量的部分,把它作为重头戏来看。

2.抓住要点——抓住能充分体现全书要旨的内容。

3.研读难点——难点的产生,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读物本身较为深奥,二是阅读者因水平限制而看不透彻。所以要学生反复去研读,而这个过程也是读书最有收获感和成就感的地方。

4.思考疑点——这里所说的疑点,指的是书中写得不尽合理的部分,或似是而非的内容。

5.了解特点——与同类作品相比,找出所读的书和文章在某一方面的独到之处,就是了解其特点。

四、尊重个体差异,灵活选择读物

由于学生个体知识、理解、能力、爱好等方面存在客观差异,同时,大部分阅读活动都是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进行的,所以在选择课外读物的时候一定要多样化,让他们自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自己爱读的书籍去读。有助于阅读能力的培养和阅读习惯的养成,在增长知识、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也享受到无尽的乐趣和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阅读是智力和思维发展的源泉,通过广泛大量的课外阅读,可使学生获得知识底子、智力基础,乃至情感、审美基础。他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说:“学生的学习越困难,他的脑力活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就像感光力弱的胶卷需要更长的感光时间一样,成绩差的学生,智力也需要更明亮和更长时间的科学知识之光来照耀。不是补习,不是识字一样的督促,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特级教师钱梦龙在谈到自己少年时代的经历时就曾说到:“是大量的课外阅读使一度被老师认为是低能儿的他奇迹般地改变了命运,进入了优等生的行列。”可以说课外阅读可以改变人生。只有在长期的课外阅读过程中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才能吸收文化,感悟、积累、运用语言,形成文化的积淀,逐步建构自己的文化。

语文课堂是一个开阔的平台,我们想要在这个舞台上展现自己的风采,就需要我们拥有更多的“工具”,熟练掌握阅读这个“工具”对小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

(作者单位 甘肃省山丹县东乐乡静安学校)

篇10:让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回归语文

——兼评《羚羊木雕》“导学式”教学

10月17日,我有幸作为片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竞赛的评委,听取了三个教师的三堂语文阅读教学课。应该说,三位教师,都尽心做了充分的准备,对所授课文,进行了用心解读,精心设计。其中,《羚羊木雕》的执教者顺应时代要求,精心设计了“导学案”:字词教学、文章感知、角色朗读与表演、人物性格的体会、文章主题探究、达成效果检测等环节。但就课堂教学的实施看,需要强调一句:让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回归语文。

叶圣陶先生说:“平时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该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因此,语文阅读课堂应该着眼于学生的语文能力(听、说、读、写的能力),着手于文本的“示范”。

上一篇:案例学习心得下一篇:做高级导游员 办国际旅行社-导游演讲稿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