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梅古文写作作文

2024-04-25

冬梅古文写作作文(精选8篇)

篇1:冬梅古文写作作文

冬梅(古文写作)

梅乃花中君子,中国十大名花之一,傲雪独立,次第而发高中优秀作文 原创分享 作文人网,临寒吐芳,枝直而古朴,萼红瓣白,蕾若凝玉。 遥观其身,华(1)与雪浑溶一体,只见星星萼片红如火,甚是艳丽。细闻,梅香已幽然袭来,此香令吾身心俱乐,兴奋至极,方知盖(2)诗云梅为:“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也。 观四方,茫茫雪原,不见一物,不禁失口吟到:“花海林原不复在,唯见雪梅独自开,吾心已达忘我境,忧愁早到九霄外。”(3) 记于壬午年十一月。 (1):华,通假字,通花 (2):盖,指为什么 (3):这是一首自作小诗,反映观梅之后,受之影响而产生的超然脱俗之感。

篇2:冬梅古文写作作文

掘宝古文一、词类活用,现代演绎

在古诗词中,“词类活用”在表情达意上更是具有四两拨千斤的功效。如“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形容词“红”“绿”,用作使动。诗人通过樱桃变红、蕉叶转绿的动态,抒写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又如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中, “老”和“肥”也都属于形容词使动用法,鲜活生动,呼之欲出,有如灵丹,在句中起到了点石成金的作用。在作文中,若如此“活用”一些词语,也是很生动的。

[范例1]灯光昏暗了四壁,收拾一天的疲惫,独坐窗前,隔帘听雨。

帘外的雨声变得苍老,没有画船的雨声里,飘来唐诗宋词的清凉。

雨声在书中徘徊,轻轻巧巧,从唐诗宋词的韵脚上依次跃过,冷寂了那一地的红莲,采莲人今在何处?江南的雨声空寻千年的寂寞。

早春的天街,细雨燃起一团团柳烟,韩吏部灰白的须发映衬着远处的芳草,细密的雨丝年轻了诗人的眼睛。(《雨落唐诗宋词》)

上例中,“昏暗”“冷寂”“年轻”都是形容词,却都做了带宾语的动词,这就是新的“词类活用”。这样的“词类活用”,确实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能,不能不让人赞叹作者用词的巧妙传神。

掘宝古文二、巧用名句,亮化标题

文章的标题,就像人的眼睛,传递着灵魂的信息。俗话说:“题好一半文”,就是这个道理。要让文章的“眼睛”明亮起来,引用诗词名句拟题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诗句能让题目显得典雅蕴藉,富有文学情趣,起到耀人眼目、催人卒读之功。如四川省高考优秀作文《只缘身在此山中》,就以苏轼名句作为标题,非常恰切地暗扣作文话题“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福建考生的《一蓑风雨任平生》,引用了苏轼《定**》中的语句作为标题,既紧扣所选的历史人物、贴切凝练,又昭示文章题旨,写出了苏轼的豁达与超脱,可谓“一石双鸟”。

掘宝古文三、故事新编,借古讽今

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这样可以避免直接指陈的刺激性,却仍能达到了强烈的讽谏、警戒效果。贾谊的《过秦论》借分析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劝谏汉文帝施仁义于民;苏洵的《六国论》则借六国灭亡的教训,警告北宋统治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在议论文写作中,我们不仅可以参考这些古文借古讽今的论证写法,还可以灵活运用自己在文言文中学到的故事或例证来论证所要陈述的当代问题,甚至还可以巧借故事新编,达到借古讽今的目的。如下面这段话,则借用了古典名著中的人物角色,编造新版的故事来讽刺当今领导的不良作风。

“悟空,你别急呀,急也没用,你看看你,在领导面前也是一张不服气的脸,像这个样子你怎么做事呀?你平常做得都挺好,只是你太不懂得变通了,得罪了不少天神,大家都多多少少对你有些意见,你不要太放在心上。你下了岗,就跟师傅我一起,以后还有机会。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是师傅我给你的忠告呀!八戒和沙僧虽无建树,但为人处事比你灵活得多,你要多向他们学习学习呀!”(湖北省高考满分作文《孙悟空下岗记》)

掘宝古文四、化虚为实,生动形象

“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就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客观现实。“虚”与“实”结合,可以收到化抽象为形象的效果。在古典诗文中,最典型的虚实结合,莫过于说“愁”了。“愁”是什么呢?李白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煜说“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就像那向东流去的一江春水,绵绵不绝、滚滚而来);贺铸说“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愁,就像那江南烟草一样无边无际,就像满城飘荡的飞絮一样杂乱,就像黄梅时节的落雨一样连绵不绝);李清照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诗人把“愁”物质化了,像具体事物一样有重量可称了)。这些都是化抽象为形象的典型诗句。在作文中,尤其是议论文,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果只是一味地抽象说理,难免给人枯燥之感。而借助于虚实结合,则可以化抽象为形象,使表达更为生动准确,使自己的观点更易被人接受。

[范例2](1)责任感是诸葛孔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写就的《出师表》,责任感是孔繁森离家别母、血洒高原树立的公仆丰碑,责任感是贝多芬挑战人生、超越自我谱写的《命运交响曲》,责任感是保尔?柯察金顽强拼搏、热爱生命铸造的烈火金钢。(《谈责任感》)

(2)尊重,是一缕春风、一泓清泉、一颗给人温暖的舒心丸、一针催人奋进的强心剂。给成功的人以尊重,表明了自己对别人成功的敬佩、赞美与追求;给失败的人以尊重,表明了自己对别人失败后的同情、安慰与鼓励。只要有尊重在,就有人间的真情在,就有未来的希望在,就有成功后的继续奋进,就有失败后的东山再起。(《谈尊重》)

掘宝古文五、套用诗句,仿写名篇

语言是文章的外衣,好的语言如一支婉转的乐曲,让人陶醉其中;如一杯凉爽的饮料,让人怡然自乐。古典诗词是民族瑰宝、传统精华,名句则有着更为重要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在带给人丰富的美感享受的同时,还启人领悟和思考。套用或者用自己的语言演绎古人现成的诗句,不但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文章显得厚重,充满文化蕴味,还可以扩充文章的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范例3](1)生活是坎坷的,但生活又总是充满希望的,“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不要畏惧暂时的困难,“莫听穿林打叶声”,坦然前行,我们总会迎来灿烂的明天的。

(2)通往成功的路总是颠簸不平的,勇往直前,“何妨吟啸且徐行”。在成功的顶峰,“回首向来萧瑟处”,定有独特的景致。

以上是考生在作文中引用苏轼词《定**》的范例。考生以苏词观照人生,审视生活,这样的作文,写作语言厚重了,思想情感也丰富了。

[范例4]还记得那支梅吗?凌霜傲立,却引得群芳嫉妒,她不怨;同样是她,即便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她也不恨。因为她的骨子流着一股血,透着一种精神;因为有一团火在芳香中燃烧,那是她的全部啊。是的,她用她的全部正诠释着一如既往的香味--因为执着。(《执着》)

这是考生在充分理解诗词的基础上,围绕话题,用自己的语言演绎陆游《卜算子?咏梅》而创作出来的既有古诗的高雅格调又非常富有新意的一段文字,构思可谓新巧,认识可谓深刻,语言可谓有意蕴。又如:

“忽有一日,从远远的地方向巷中一望,一巷迷迷的黄绿,忍不住叫一声‘春来了!’巷里人倒觉得来的突然,近看那柳枝,却不见一片绿叶,以为是迷了眼儿。再从远处看,那黄黄的,绿绿的,以弥漫在巷中。这奇观儿曾惹得好多人来,看了就叹,叹了就折,巷中人就有了制度:君子动眼不动手。只有远道的客人难得来了,才折一枝二枝送去瓶插。瓶要磁瓶,水要净水,在茶桌几案上置了,一夜便皮儿全绿,一天便嫩芽暴绽,三天吐出几片绿叶,一直可以长出五指长短,不肯脱落,娟秀如女人的长眉。(贾平凹的《五味巷》)”

这段对杨柳“柳色遥看近却无”的绝妙描述无疑是韩愈诗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现代散文版。

[范例5]清军溃败,非力不足,势不众,弊在技穷。技穷而力亏,溃败之道也。或曰:“清室苟和,怨技穷耶?”曰:“苟和者源技穷也。盖屡战败,不能侥存。故曰弊在技穷也。”

……

呜呼!以奉英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献英之财兴本国之科技,并力反帝,则吾恐英人枕之不得无忧也。悲夫!自诩老大帝国,物华天宝,乃不知老者常思既往,少者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惟永旧也故技穷,惟日新也故艺高。噫,唯我独尊终酿亡国大辱矣!(黄广川《过清论》)

本文从形式到语言基本上都是模仿《六国论》,而标题却来源于《过秦论》,文末点题时又套用了《少年中国说》的议论风格,很是别致,不禁令人拍手称快。作者将鸦片战争的失败归为“技穷”,虽不完全准确,但也部分地揭示了问题的本质。作者对所学课文不仅有发现,而且更有发展,显示了该生深厚的文言功底和驾驭语言的能力。

篇3:挖掘古文资源,培养写作能力

一、通过阅读,丰富语言储备,提高表达能力。

俗话说,佛靠金装,人靠衣装。同样,一篇文章也需要用富有文采的语言来包装,不然,“言之无文,行而不远”。高考作文《赤兔之死》之所以令阅卷老师“拍案惊奇”,其原因之一就在于该文“语言老到,通篇遣用纯熟的古白话,散整错综,明白畅晓,文采飞扬。”(赵家书语)。文章围绕中心,引用大量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名言警句,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中吕布,马中赤兔”,“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玉可碎而不可损其白,竹可破而不可毁其节”等等,文章能写成这样,完全得益于作者平时广泛的阅读和长期的积累。因此,若学生在语言敏感期,从本源处学习语言,诵读相当数量的古诗文,打好文言根基,再运用白话来表达,那么,写出的文字就简洁、干净、纯粹、典雅、形象、传神。如学生通过背诵,化用古诗文名句,写出了这样的句子:“美就是那直上青天的一行白鹭,美就是那鹦鹉洲头随风拂动的萋萋芳草,美就是那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点点落红”,直让我们感觉古诗里的动植物带着古典的美,又复活在大自然中,装点今天的生活。

二、通过阅读,结合课文精华模仿写作。

学生在平时写作中也能感觉得到他们的作文语言不丰、文体不明、立意浅薄、手法单一,他们也很想改变这种状况,但又不知从何做起。仿写,是学生对在课文阅读中学到的一些基本的写作技巧和方法的灵活运用,它是学生攀登作家创作境界的过程,对他们的阅读和写作都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教师应投其所需,挖掘课文亮点,进行模仿训练。就古文而言,模仿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如《与朱元思书》一文中,作者通过以闹写静的手法来写出山谷里的寂静,我们也不妨指导学生用这种方法来写写教室里的安静。学了《陋室铭》一文,不妨叫学生仿照其形式,写写自己身边的一些不文明现象。值得注意的是,仿写要有所创造,不能只是机械地模仿课文;在借鉴和吸收对我们有用的东西的同时,要写出自己独特的东西来。

三、拓宽写作视野,开阔文章思路。

通过阅读古文,当年的情景像一幅画朦胧地定格在我们的大脑里面。如果把它们清晰地再现出来,这些失落的旧闻一样会让我们激动不已。同样诗词作为历史和生命的浓缩液,如果把它们的意境还原出来,我们会像翻看历史的画册一样为那些古典的诗情深怀敬意。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古文的阅读引导学生根据真实的历史,加进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历史人物的情感世界,想象并描绘出一个以历史人物为主体的生活图景,将历史形象化。这样,学生通过文学的魅力陶冶自己,不仅培养了自己的审美情趣,还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民族和历史,也让自己形成了健康美好的情感。

1. 历史情景再现法。

就是运用想象和联想,艺术地将重大历史事件的情景、典型历史人物形象的情景再现。有人在作文中这样再现陶渊明的乡居情景: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里静放,娇美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山涧清泉一直流过家院门口;早上,雾色渐渐散去,透过微薄的阳光,一位老人拿着锄头,提着竹篮,向院中走去。“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吟唱诗句,步履悠闲地跨进了院子……他便是陶渊明。这个片断让我们直观地感受了历史情景再现法的强大魅力。

2. 诗歌意境还原法。

古代诗歌一般只有二三十个字,极短的篇幅中高度浓缩了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事业等多方面的体会,如果不进行充实扩展,就很难将诗歌的意趣准确地再现出来。因而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古代诗歌的个性化的阅读理解,将诗歌中的有关意象进行调整、加工,组织成新的篇章。如学生在阅读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后穿越时空,写出这样的美文:

点亮灯,展开家书。你的笑容就隐藏在文字的后面,灿烂着,温暖着,还有些淡淡的泪痕。你的牵挂,你的思念,你的轻轻细细的话语,越过了千里迢迢的黑暗,越过心,飞抵我寂寞的窗台。

而我,却总是将早已定好的归期改了又改,改了又改,最后仍说,不定哪天可以走进你守望的目光。

巴山不觉,春光早逝,一转眼,秋已经应景而到。淅沥的雨,一点一点,敲在日渐消瘦的梧桐叶上,跌落在池塘里,枕着雨声,在孤独的夜晚我一遍一遍想象我归家的情景:你坐到了窗前,静静地看着我。温馨的烛光里,我拥着你,附在你的耳边,轻轻地说起巴山那些孤寂的日子,那个展信的秋夜,那场淅沥的语。

特别需指出的是:还原古代诗歌的意境,不仅仅着眼于古代诗歌内容的挖掘,还可以通过人称、写法、结构、体裁等方面的创造来增加文章的创新色彩。

3. 故事新编法。

在写作时若把题材延伸到中外文学名著或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中去,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对其中的情节、人物予以加工演绎,生发出新的故事,这可使作文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新鲜的情景创意,产生一种不同的艺术效果。还是以《赤兔之死》为例,它是作者在熟读《三国演义》的基础上,依据有关的内容演绎而来。因此,我们完全不必放着大好的文言资源不用,而劳师动众地去东挖掘、西开拓作文的素材,完全可以就地取材,这样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创新了学生的写作思维。教完孟子的《鱼,我所欲也》这篇课文后,我要求学生写一篇《我是那个乞人》,要求学生天马行空地想象这个乞者的人生经历,深入细致地去揣摩乞者拒绝嗟来之食的内心活动。学生初接到这个题目,十分新奇,纷纷深入钻研课文,写出了精彩纷呈的作文。同样,教《愚公移山》时,我也要求学生利用现有的资源,从“河曲智叟无以应”开始想象:面对愚公坚定不移的移山,河曲智叟回家后会怎样想,怎样做。有学生就重新加以演绎,写出了“愚公移山、智者搬家”这一颇有新意的主题。

篇4:用“写作化学习”教学古文

在古文教学中,如果把这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那么,古文(包括古诗词)教学一定会出现一片新天地。拿一篇古文出来也许我们不能完全读懂,也不完全知道它写的是什么,表达的是什么。至于其他深层的内质,就更不用说了。其实,从一定意义上讲,我们对于一篇古文或古诗词,是要吸收其精华,汲取对我们自身有用的东西的。

作为语文教师,要想教好古文,首先就要知道什么是古典文学,只有在心中对古典文学有个明确的定位,才能真正从质上把握古文的教学思路。

中国古典文学在思想上具有系统性,其精神主要限于中国的儒、道、释等范围,所以,道、气、韵、味以及政治上的忠君、爱国、济世等构成了中国古典文学在艺术上和思想上的鲜明个性。不可否认这些思想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但有些已经不适应我们的时代了。我们应该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待古典文学,用现代人的价值观来评定与取舍古典文学的价值。对于古典文学,我们所做的只不过是一种传承或继承的工作。

那么,究竟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古文古诗呢?如何使学生发现自己的缺失和需要呢?笔者认为,古文古诗学习中的个性化写作,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如果能用现代的语言,把古文古诗中的意境嫁接到我们所熟知的现实中,把古文古诗与现代文有机地连接,实现其生命的转换,这样就会使学生发现自己的缺失,从而有目的地探究和学习古文古诗词。

同化异化教学,就是对古文教学中“写作化学习”的一个尝试。所谓同化,就是首先将教师与学生置于同一情景中。这一情景是大家根据课文拟设出来的,并把自己想象成作者本人。异化,是在同化的前提下进行个性化的写作。这时同化的情景是作为一个舞台或一种道具出现的, 我们在这样的空间里,进行着异化的个体的生命活动。

例如,讲学王维《山居秋暝》时就设置了这样的同化情景:在一个雨后秋日的傍晚,让学生结合个人的生活经验和对课文的理解,跟笔者一起动笔进行异化写作。在完成个性创作后,笔者要求他们每人都谈一谈,想借助这种情景表达什么。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都很高, 他们纷纷发言,谈理解,讲体会。这时的教师,只是倾听者,单纯的倾听者。

然后,再从学生创作中,选出最贴近课文的、有代表性的习作,读给大家听。以下是其中一篇:

天空渐渐晴朗,孤独的我一人来到这幽静的山上。由于刚刚下过一场秋雨,整座山呈现出一片湿润的金黄的美。傍晚来临了, 我感到一丝的凉意。明月也悄悄地爬上了树梢,它在松树间尽情地照着。清澈的泉水从石子上淌过,那种清悦的声音,伴着洗衣归来的姑娘们的笑语喧哗,更增加了一份宁静的美丽。她们手托着竹篮,篮中放着洗得干净的衣服。水中的莲花随风摆动,那是渔舟在水中行驶。啊!即使这山中繁花都衰竭了,我仍愿意留在这山中。因为这里实在是太美太美了。

教学实践证明,在学生们进行个性创作的过程中,他们总有一中急于表达的感觉,这时课文就是最佳的领跑者。如果能意识到这一点,学习目的也就明确了。

笔者也把自己的创作文章在课堂上读给学生听,并说明为什么要这么写,同时阐明对课文是怎么理解的,告诉学生在这一情景中想要表达什么。以此来达到师生之间互动与沟通。拙作如下:

晚风轻轻地拂动着山中渐渐失去了色彩的枝叶,秋就这样不期然地来临了, 在秋风秋雨之后来临了,来到这山上,来到我心里。山含纳了我的生命,也给我以灵魂上的安谧。四周空旷而寂静,林鸟不知是被雨打湿了翅膀,还是迷失在这漫天的暮霭之中,悦耳的鸣叫不再响起。在这里我感到完全的自由,完全的放纵,生命在此真纯着我的真纯,美丽着我的美丽。月亮在我缓慢的脚步中慢慢爬上了山头,它的光是撒下的,而不是照射下的,它抚摸着我的影子,在松林间,在山石上。月亮啊!你是眷恋我呢,还是我依恋你?寄意明月,我想我不逊古人。汩汩的流泉的声音遥遥地从竹林那边传来,我想竹林那边一定有一泓清澈的溪水,溪水边也一定有一群晚归的浣衣少女。她们在溪边放歌,纵情悦耳的歌声也一定惊扰了一些舟子,让他们在明月的湖中走失了心情。在这里,生命成为任我把玩的饰物,所有的一切都在我之外。

就这样,我们追求的是在创作中的理解,是在理解中吸收转换的个性化学习。希望以此把古文教学从泥潭中拯救出来。

篇5:冬梅作文

正是临近期末考试的时候,同学们都进入了紧张的复习之中,至于我,似乎这一切都与我无关似的,“聚精会神”地开启了神游之旅。当然,少不了老师和家人的数落。因此,这段时间,我愈发烦闷、失落,像是丢了魂一般。

那天,一年中第一场雪如期而至,天空中的小雪花你追我赶,投进了大地母亲的怀抱。出门前,我偶然瞧见那几年都未曾开花的冬梅,竟然打上了一个个小小的花苞,煞是可爱。我不禁会心一笑,眼中满是欢喜。刚出门,门外呼啸的北风刮在脸上,像刀割似的疼,我心里十分郁闷。转念一想,这冬梅在这漫天冬雪中开放新生,该是多么痛苦啊!

去了学校,想着那冬梅,总觉得自己连几枝冬梅都不如——梅花都知道凌寒开放,我却依旧无所事事。想到此,我改变了自己的学习态度,上课我格外地认真,受到了老师的表扬与鼓励,心中更是一阵热血沸腾,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与快乐。

自那以后,我便每天都要看看那墙角的冬梅,好像它便是我学习的动力一样。也正是这样,我见证了它的成长,也同样感觉到自己也在成长,懂得了学习的乐趣。自此,我在大大小小的考试中都取得了傲人的成绩。心中的那份快乐越积越多,好像马上就要胀破了一样。

转眼间,已经放假了,我焦急地等待着期末考试成绩单,猛然发现墙角的冬梅已经露出了似是妙龄少女的脸,正看着我,笑容里满是快乐。我连忙跑去看了一看,哦,原来冬梅开了!它也同我一样,经过漫长的煎熬,绽放了新的色彩。此时的我,早已经被快乐充斥得不知所措,只听妈妈在房间里大喊:“宝贝儿,快来,成绩公布出来了……”

篇6:冬梅作文

还记得那年冬天,我在老家。当时我趴在桌子上,望着那漫无边际的雪,发着呆,突然我眼前一亮,只见在大路边的一个角落里,冒出一抹红色。我见此情景,欢喜不已,急忙穿上棉衣,连手套都没带,就冲出门去了。

我来到了那抹红色之处,见了之后才知道原来是满树的花。我见了甚是不解,心想:现在是冬天居然还会有花盛开。这时,心中闪过一道诗的诗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这莫不是梅花?”我嘟囔着。只见这梅花呈红色花瓣,小巧可爱,一个个挂在树上,好似一个个粉红的笑脸,美丽极了。这树上,有一些花已经完全绽放开来,就像一位成熟美丽的少女,也有一些依然是花骨朵,这一朵朵花苞鼓鼓的,好像马上就要裂开似的,一个个是那么的美丽,在这漫天飞雪中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让路过的人为之动容,为之陶醉。

而此时,一片片的雪花如蝴蝶翩翩飞舞,又似落叶飘落到梅花上。我本以为梅花会因此瑟瑟发抖,但是,没想到这冬梅并没有如此,却是依旧挺立于大雪之下,在这片片雪花的欺压下,这朵朵冬梅变得更加鲜红。然而在这寒风之上,也从不向这让人打寒颤的雪风中低头,一直坚持不懈,迎难而上。这让我敬佩不已。我站在雪地里,一时忘记了寒冷,看着这些梅花,让我想到了我自己。还记得我自己以前,正在做一道数学题目。这一道题目我仅仅只想不到两分钟就放弃了,直接去问爸爸。看到梅花迎难而上的精神,这让我十分的羞愧难当,决心以后再也不会遇到一点点困难就放弃的。

篇7:冬梅作文

突然远处的一抹艳丽的红色映进我的眼帘——是梅。好像是她突然点燃了整个冬天死寂的气氛,她仿佛就是冬天里的一簇火花,让人忍不住靠近摄取温暖。

我走上前去,忍不住赞叹:这是一朵多么圣洁的花呀!雪把她的枝条压弯,她却高傲的将头抬起,努力绽放着自己。所以在远处看格外惹眼,近处看分外鲜艳。忽然想起了王安石的那首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大概就是形容梅的高尚品质与独具特色的美了。

雪,突然下的极大。我想走近些为这朵雪中孤立的梅挡挡这突如其来的风雪。可风出奇的大,在我耳边不停的吹动,发出“呜呜”的声音。我努力地迈开步子,随即又踉踉跄跄的退回去,寸步难行。再看看那朵梅,被风雪挤压得仿佛就要喘不过气来,她努力想甩开积雪,可越是这样,雪就越肆意地下。不一会儿,梅已经被一层雪严严实实的盖住。我几乎忘了动,愣愣的站在那里。心中泛起淡淡的惋惜。

不知什么时候,太阳悄悄露了出来,阳光洒在地面上。枝头上的雪因为植的轻颤掉下了一些雪,我又重新看到梅的红。阳光很快融化了枝头的雪,梅花重新挺立,迎着太阳,微笑。

看到她的脸上滑过雪水,我知道,还有坚强后的泪。再大的风雪也未曾压垮你,你是坚强的,或许百花之中,你就是那个不向风雪低头的。

篇8:谈古文教学中的“个性化写作”

众所周知, 学习语文的目的有两条, 简单地说就是读得懂和写得通, 读得懂就是把别人的文章读出原味, 把别人的心思揣摩明白;读得通就是能把自己的想法态度等用文字准确地表达出来。

在古文教学中, 如果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古文的教学一定会出现一片新天地, 拿一篇古文出来, 我们首先要做的是继承并吸收优良养分, 即多读多诵。在读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体会作者的主要感情, 感受文章意境, 吸收其精华, 汲取对我们有用的东西, 并为我所用, 就已足够了, 而不必去逐字推敲, 逐句探究。

如何将古文中的精华转为我用, 我认为古文学习中的“个性化写作”, 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 即用现代的语言, 把古文中的意境嫁接到我们所熟知的现实生活中, 把古文与现代文有机地联系起来, 实现其生命的转接, 这样就会使学生在学习古文中有所创新, 能将古文中的养分吸收, 来厚实自己的文学基础, 并能让学生发现古文学习中的不足。当然, 我们把现代人的眼光, 放到古文教学中去, 这也许违背古人的本意, 但对学生来说绝对是一种给养的吸收。

古文教学中“个性化写作”宜采取同化和异化教学, 所谓同化, 就是首先将教师与学生置于同一个情景中, 这情景是大家根据课文内容创设的, 并把自己想象成作者本人, 即我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异化, 是在同化的前提下, 让学生进行个体的想象和表述, 进行个性化写作, 从而表现出异彩纷呈的个性特色, 我们在同化的情景和空间中, 进行异化的个体的生命活动。

例如, 我们在教授王维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谢, 王孙自可留。) 时就设置了这样的情景:在一个秋日的傍晚, “我”来到山中, 见到了美丽的景物……根据这一设置情景, 我要求学生结合个人的生活经验和对课文的理解, 动笔进行异化写作。在完成个性创作后, 我要求他们每人都谈一谈:想借这种情景表达什么。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 他们纷纷发言, 各抒己见, 见解纷纭, 体现出独特的个性, 而此时的教师只是倾听者和欣赏者。

随后, 我从学生的创作中, 选出最贴近课文内容的有代表性的习作, 读给大家。在他们进行个性创作的过程中, 他们肯定有过一种急于表达的感觉, 这是课文就给他们起了个领航起锚的作用, 在课文设置的舞台上 (文章的内容) 他们进行着精彩的个性化表演。当然, 这种结果虽然不一定贴近作品, 但我们允许出现个性差异, 只要它能体现自我, 体现生活, 体现学生个体生命的活动, 就是好的。如一个学生写道:天空渐渐晴朗, 孤独的我来到这幽静的山上, 由于刚刚下过一场秋雨, 整座山一片湿润, 傍晚来临, 一丝凉意透彻心骨, 明亮的月亮爬上了树梢, 把金光洒向林间, 清澈的泉水从石头上流过, 那悦耳的声音, 伴着洗衣姑娘的笑语, 更增加了一份宁静的美丽。她们准备回家, 渔舟在莲花间穿行。啊!即使百花谢尽, 我愿留在山中, 因为这里太美丽了。

又如在学了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第一段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隔篁竹……参差披拂) 后, 我要求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小石潭的美景, 一个学生这样写道:我们一行人向西走了一百二十多步……各种花儿也盛开了, 红的像火, 白的像雪, 粉的像霞;高大的松柏挺立着, 显示着自己的苍翠。我们正在欣赏着这儿的美景, 忽然从林子那边传来了悦耳的声音, 像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 仔细一听, 原来是水流声。噢, 林子那边肯定有潺潺的流水和美丽的景色, 于是我伐竹取道, 走过去一看, 啊, 一个小水潭出现在眼前, 像一面大镜子, 水里有周围树木的倒影, 水中的鱼儿快活地游来游去;阳光一直照到了水底, 连鱼的影子都映在了水底的石头上了。捧一捧潭水洗一洗脸, 水清凉清凉的, 舒服极了。仔细瞧瞧潭底, 原来是一个整块的大石头, 在靠近岸边的地方, 有些翻卷了过来, 露出了水面, 形成了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样子;周围的树木长得非常茂盛, 树木的叶子伸展开来, 仿佛遮住了太阳, 垂柳一直伸向水里, 各种小花竞相开放, 迎风招展, 小草爬上了树干;一阵风吹过, 小草好像在向我们招手。我被眼前的景色陶醉了, 忘了回家……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冬梅古文写作作文】相关文章:

古文高考作文范文05-26

经典古文06-21

古文名言04-28

古文辞职报告04-09

《古文观止》名言04-17

高考必备古文04-17

古文情书诗词04-18

小学古文论文题目05-05

古文学论文范文05-08

古文观止选范文05-19

上一篇:论媒体软实力下一篇:“比较”在识字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