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古文化街

2024-04-07

游古文化街(精选14篇)

篇1:游古文化街

游天津古文化街小学五年级作文

早就听说天津有一条著名的古文化街。今年暑假,我终于亲身体验了一番,真正领略了古文化街的魅力。

站在古文化街门口往里望,一座座宫殿式的鼓楼矗立在大街两旁。每间店铺都古色古香:有的门前挂着红红的灯笼,有的门前挑着写有店名的旗帜,就像《水浒传》里的小客栈,还有的在门前挂一帘子……整条大街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走进古文化街,走在用青石铺成的街道上,悠扬的古琴声不时地在耳畔响起,多才多艺的`天津艺人在用凤尾竹画画,耍空竹,变戏法……店铺里陈列着琳琅满目的展示品:杨柳青年画、十八街麻花、象牙雕的印章、绣花的真丝旗袍、印有不同图案的大大小小的古典圆扇,真是应有尽有,让我眼花缭乱,爱不释手。我摸摸这个,看看那个,仿佛置身于古代的繁华盛世。

其中,我最喜欢“天津泥人张”。在这条街上,有很多泥人张的专卖店。每家店的风格各不相同,有的是专卖“福禄寿喜财”泥人张的,有的是专卖历史人物泥人张的,有的是专卖可爱的小孩泥人张。妈妈带我仔细逛了“小孩泥人张”。“哇,这儿简直是泥娃娃的天堂!”这些泥人五彩缤纷,千姿百态,令人叫绝的是,这么多泥娃娃的动作、表情,没有哪两个是相同的。我左挑右选,买了一对组合——“老鹰捉小鸡”。瞧,那只“老鹰”怒目圆睁,展开双翅,向“鸡群”猛扑过去,小鸡们在勇敢的鸡妈妈腋下、身后拼命躲闪。雕刻家把每个泥人都雕刻得栩栩如生,让我赞叹不已。

我们还逛了“西藏古文化馆”,里面挂着许多“扎西德勒”毯,图案粗犷豪放,色彩绚丽;橱窗里还摆放着许多天然宝石,游人们驻足观赏,倍感神秘。

不知不觉天色已暗,妈妈从旁边的美食街捧来香喷喷的狗不理包子。我们吃着包子,边逛街边合影留念,依依不舍地离开了。

天津古文化街充满了浓浓的中国味,文化味,真是不虚此行!

篇2:游古文化街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与杭州的一草一木都令人留连忘返。因此,有许多驰名中外的诗人前来做诗。

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我来到了苏州之最——山塘街。一走进山塘街,就如同来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放眼远眺,古老的山塘街人山人海,两旁的商铺鳞次栉比,中间的小路曲折蜿蜒。古色古香的气息令我心旷神怡,我宛如一只无忧无虑的小鸟,东瞧瞧,西看看,开心极了!突然,我的目光被一位年迈的老爷爷吸引了,他穿着一件朴素的旧衬衫,一副陈旧的眼镜架在鼻头,好像马上要掉下来似的.。他安静地坐在椅子上,聚精会神地捏着泥人,不一会儿,一个活灵活现的泥人便呈现在我的眼前,老爷爷的脸上顿时浮现出愉悦的笑容。

忽然,一阵沁人心脾的清香扑鼻而来,我情不自禁地顺着香气走进一瞧,原来是我最爱吃的馄饨。这下,我的肚子又开始唱“空城计”了,我禁不住百般诱惑,买来了一碗。雪白的馄饨上洒着嫩绿的小葱,美丽极了!饱满的馄饨好似一个又白又胖的小娃娃,又好似一个闪闪发光的元宝。我慢条斯理地咬了一口,鲜嫩多汁的馄饨令我回味无穷。

篇3:游古文化街

一、吉林市乌拉街满族风情概况

(一)吉林省乌拉街镇人工环境

人工环境是人们利用自然界材料创造之后随着历史留下来的物质环境。

满族的乌拉街镇曾有“四祠”、“八庙”、“八大胡同”“四府”、“古街”等古建筑,但现在仍然现存的只有魁府、后府、萨府、清真寺和百花点将台等旧址。人工环境存在的景区有限,在此方面的旅游商业投入应当适当减少。乌拉镇现在存在的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乌拉街镇的历史变迁,明清时代遗留的历史建筑具有丰富的时代特征,具有很高的研究性和观赏性。

(二)吉林的乌拉街镇人文环境

1、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精神层面的物质存在,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种体现。乌拉街镇的满族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既有泥墙火炕的满族原始民居、又有水团子、粘豆包等满族传统美食,这些都能够给人以不同的感受。旅游者在享受美食的同时,还能欣赏满族的大秧歌、东北二人转,还可以看到萨满“腰铃”舞等节奏鲜明的舞蹈。以上这些民俗文化来源于人们的不同需要,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逐渐演变成为满族民俗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世世代代影响着满族同胞。

2、非物质文化遗产

乌拉街镇是满族祖先乌拉部的重要聚居区,清十二代皇帝大多在这里留下过足迹,皇室八旗及乌拉部族在此创造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有乌拉满族萨满音乐、乌拉满族秧歌、乌拉满族猎鹰习俗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虽然有的已经在日常生活中不再存在,但是其中的萨满文化已经为世界人熟知,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内涵。

3、满族文化的继续

满族的祖先起源于白山黑水,满族人的祖先肃慎人就住在这里,一直以来乌拉街镇都是满族人民聚居的地方。经历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变迁,出现了很多骚客名人,丰富的人文资源构成了乌拉街独特的名镇特色。乌拉街镇不但记录了中国东北少数民族的发展史,也是满族人民的文明史。

4、节日种类繁多

乌拉街满族文化活动众多,有珍珠球、冰嬉、狩猎比赛等,其中珍珠球已经成为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乌拉街节日活动有春节、上元节、添仓节、端午节等。

5、乌拉街镇现状

乌拉街在岁月的雕刻和人们的建设过程中,很多的历史文化遗产受到了很严重的破坏,历史文化名镇特色明显大打折扣。在历史街区的基础设施落后,跟不上现代人生活和旅游的需求,也不满足文化古镇的建设要求。对于应该保护的文物没有相应的保护措施,人们对于文物的保护意识薄弱,乌拉古镇的实际状况不容乐观。

二、吉林市乌拉街满族风情游商业化运作的存在的问题

(一)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破坏人文环境

为了建造新的景观,滥砍滥伐,随便更改文物位置,对周围文物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恢复的伤害。为了经济效益有的人甚至虚假宣传、张冠李戴,混淆视听,使风情游失去了原本应该有文化传播的意义。

1、乌拉街满族历史古迹的开发停滞

古迹也是对历史的重现和文化的传承与继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时间与空间的穿越。在风情游的开发中要注重历史题材的古建筑的恢复和开发。比如说乌拉打渔楼村仍有打渔楼遗址,此遗址有两层打渔楼,东西各有三间房子,为打牲丁住宿用和存放渔具使用,没有得到良好的开放和利用,可见乌拉街的历史景观开发力度有待加强。

2、乌拉街满族风情旅游景观文化要素缺失

文化要素是景观的魂,旅游景观需要景观的形神与景观文化的有机组成。具有浓郁非凡的地方特色和满族民族特色的项目没有想成景观文化品牌。比如说乌拉草湿地上的“黄狗救主”“乌鸦救祖”等传说没有相应的文化品牌。

3、满族的风俗旅游资源欠开发,旅游产品不足

满族饮食别有一番风味,比如乌拉火锅、三套碗、八大碗、血肠、桂花糕、驴打滚、牛舌饼等美食都没有系列品牌和产品,此外满族渔猎、满族秧歌等习俗都没得到很好的开发。

三、吉林市乌拉街满族风情游商业化运作的旅游开发设想

吉林市要发展乌拉满族风情游,就是将古老的满族文化传统与现代旅游经济相结合,一边可以开发旅游资源,一边又可以将乌拉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定位到满族发祥之地、满族文化之都等基础上,要主打展馆、文化村、特色民俗商品、农家美食、文化产品,这样就既开发了旅游资源,又能够让游客在玩的同时体验满族乌拉文化的魅力之所在,还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与交流。

(一)文化展馆的建立

在乌拉街镇设立供游客休息观赏的乌拉文化的展馆,在展馆内展出乌拉满族人使用的农用工具、渔猎工具等历史物件。并在馆内设置文字牌、视频点向游客介绍乌拉满族的风土人情。这样不仅可以满足供游客休息之便,还让游客集中了解了满族的历史和文化,使之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又使满族的传统文化在游客之中得到了延续和发展。

(二)满族风情园的建立

风情园就是将满族人居住的原始住宅改为临时客店或者说是别墅群,让游客体验东北满族土生土色的万字火炕。可以在人群比较多的地方设置满族饮食文化一条街,在卖当地的美食的同时,利用小广播介绍美食起源、美食疗效和做法等。现如今主题馆盛行,也可以在镇上建立几个满族特色主题餐厅,在餐厅的建筑风格与特色上做文章。结合历史,还原历史时期的住宅,在装饰、服务员的服饰、语言等方面表现满族文化,吸引客人品尝乌拉美食、体验满族风情。可以建立狩猎场、冰雪场、祭祀场等参与性狩猎区和娱乐,祭祀场所,一方面可以展示满族的生活习俗,一方面可以使游客深入生活亲身体验,从而深层次的了解乌拉满族文化。

(三)乌拉产业的开发

要想吸引游客来乌拉街镇体验满族风情,必须建立满族风情游旅游线路和专题,以此来吸引游客的到来。根据现在吉林省的旅游开发策略,可以设立乌拉街满族风情游专线,结合历史背景和现实情况,奋力开发乌拉街的满族风情,使之成为乌拉满族文化精品游的代表。除了建立良好的旅游线路之外,还要有具有不可替代地位的旅游商品的加入。

四、吉林市乌拉街满族风情游商业化运作建议

(一)加强乌拉街满族文化的保护

从旅游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讲,发展乌拉街满族文化的最主要的目的是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但是,要实现这个目标,没有任何原则条件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在保护文化资源的前提条件下,能够有限度的合理进行开发和利用。对于物质文化,如建筑、服饰、工具等要备录在案。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饮食、萨满文化等要确立文化的继承人,让萨满文化在继承人的手中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以免乌拉满族特色文化被如今现代信息化的社会所湮没。

(二)乌拉满族文化专业旅游人才的培养

要想真正实现乌拉满族风情游的高保证,高收入的回报,必须要有了解乌拉街满族风情的人来设计和制定计划,但是随着目前汉化的深入性,就算是满族人有的对于原始满族风俗也不是很了解,为了防止满族文化的流失,发展特色旅游产业,必须认真培养和发现满族文化的相关人员,进一步丰富乌拉满族风情游的内涵。满族文化因为涉及面广,文化难度大,需要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吉林省要在已经设置旅游管理专业的相关大学和职业学院,开设满族民俗风情旅游相关的课程,譬如民俗学、萨满文化等相关课程,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对于有特殊特长的比如会说满语,熟知满文化的学生要择优录取进行定向专业培养,为满族文化提供专业的发展性人才。

(三)注重政府和旅游企业的合作

要想实现乌拉满族风情游商业运作的顺利进行,离开政府相关部门的扶持和帮助是万万不能做到的。同时,完全由政府干涉指挥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要想实现满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要非常注重两者的关系。政府可以对开发进行宏观的规划,但是企业拥有开发的自主权和决定权,政府只起到促进、监管的作用。在政府与相关旅游企业的通力合作下,开发乌拉满族风情游项目,促进吉林市旅游业新的发展指日可待。

篇4:天津古文化街漫游

走进天津古文化街,就像走进了历史。红灯高挂,古色古香的幌子迎风轻舞,“杨柳青”、“泥人张”、“崩豆张”的匾额诠释着天津文化。

天津古文化街位于老城东门外、海河三岔口地区,是天津卫最早的集民俗、宗教、文化、商贸于一体的老街,也是全国唯一的开放商业街形式的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在商街入口,地面上铸有历代古钱币,当地人说,从钱币上走一走,寓意财源广进;在“文化小城”,“金、木、水、火、土”五行小院让你眼前一亮,一股犹如清泉的情感,便从心底涌荡开来。街上有年代久远的玉皇阁、天后宫,天津民俗博物馆也藏身其中。

古文化街以天后宫为中心,北起老铁桥大街(宫北大街),南至水阁大街(宫南大街),宫前中心广场可容纳千人,四周有戏楼、典艺厅。衔面是用石板铺成的,街道两旁的房子很有特色,我记得凤凰古城的房子全是用青砖修建而成的,房檐四角向上翘起,像展翅欲飞的雄鹰;而这里的房子不同于凤凰古城,房檐上、墙壁上都绘制着美丽的图画,有花、草、虫、鸟、鱼、兽……无不千姿百态,栩栩如生。街道两旁有民族服饰店、玩具店、饰品店,让人目不暇接。

独特的天后宫

这条街上有一座享誉几百年的古庙,它原名“天妃宫”,后称“天后宫”,俗称“娘娘宫”,是古文化街上的主要参观旅游项目。天后宫始建于元代泰定三年(1326年),坐东朝西,是天津市区目前最古老的建筑。天后在古时被人们认为是护航女神。元时京城每年需要从江南北运大批粮食,先从海路运抵天津,然后再转河运至京城。元政府为祈求航海安全,便将护航女神崇为天妃,并在沿海城镇建起天后宫。早期的天后宫其实只是船工们祈求旅途顺利的祭祀场所,规模不大,形式也很简陋。随着漕运的发展,从运河和渤海而来的各地商人促进了天津的繁荣,天后宫的规模逐步扩大。以天后宫为中心的天津城市也开始扩展。

天后宫从东到西,由戏楼、幡杆、山门、楼牌、前殿、正殿、藏经阁、启圣祠,以及分列南北的钟鼓楼、张仙阁和配殿等建筑组成。幡杆在天后宫门前,据说幡杆初立时,一方面挂灯,为往来三岔河口的漕船导航;另一方面作为天后宫的陪衬物,使整个建筑群显得错落有致,气势不凡。后来,幡杆在农历每月初一、十五进香日及庙会期间,专门悬挂天后封号长幡。山门是清朝乾隆年间增建的砖木混合结构。进得山门,迎面是木结构的两座“护国庇民”楼式牌楼,是元、明时代天妃宫前的标志。在牌楼两侧是钟鼓楼。过牌楼,就是前殿。前殿是天妃宫最早的山门,供奉护法神王灵官和人称“四大金刚”的“千里眼”、“顺风耳”、“加善”、“加恶”。越过前殿,就是天后宫的主体建筑正殿,正殿是敬奉天后娘娘的地方,天后娘娘身披霞帔,头戴凤冠,四位侍女捧印、抱瓶、打扇恭立两旁。穿正殿,即为藏经阁。藏经阁是砖、木结构的二层楼阁,现为民俗博物馆展厅。在藏经阁的后面,过甬路为启圣祠,即后殿。

天后宫供奉的主神是天后娘娘,南北配殿供奉有王三奶奶、挑水哥哥、送药天师、白老太太、龙王、药王诸神。现在的天后宫内两侧厢房里陈列有关于天津城、天后宫及皇会的介绍,还有明代天津城砖、清代漕运模型及各种民俗造型(婚礼仪仗、服饰等)、清代水机等文物。

天后宫春节庙会,就在宫前的广场上进行,俗称天津“皇会”,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游此会而得名。古文化街建成后,每逢春节和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天后”诞辰日)都要在天后宫前的广场以及宫南、宫北一带举行盛大的皇会,表演龙灯舞、狮子舞、高跷、法鼓、旱船、地磐歌、武术以及京戏、评剧、梆子等。

独特的艺术氛围

在庙门外的南、北街口,各有一座造型精致、庄重典雅的大牌楼。南口的楼匾上镌刻着“津门故里”4个烫金楷体大字,笔力道劲,寓示着这一带是800年前的一处居民聚落点,今日的天津市区就是以这一带为原始中心区域而逐渐拓展的。北口的楼匾题有“沽上艺苑”4个严整清秀的隶书字,标志着这里的街貌、店铺、商品都带有浓郁的艺术气息。

古文化街到处彩幡高悬,青砖墙体古色古香。商店的匾额楹联大多是书法界名人的手笔。外檐的梁间,还有大量以古代民间传说为题材的油漆彩画,构图生动,形态逼真。

南口集珍阁檐下枋间画的是《三国演义》故事,最东一架梁枋是“桃园三结义”,接下去依次是“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凤仪亭吕布戏貂蝉”、“三颐茅庐”、“当阳拒曹”、“甘露寺刘备招亲”、“夜战马超”、“截江夺斗”,共八幅。对面的梨园阁枋间也有八幅画,画的是古典戏剧名著《西厢记》中崔莺莺与张君瑞的恋爱故事。从北边的一架梁枋起依次是“张生惊艳”、“张生普救寺借厢”、“墙角遥见”、“崔莺莺夜听琴”、“张生跳墙”、“书斋相会”、“拷打红娘”、“长亭送别”。

此外,乡景斋枋间的是梁祝故事“化蝶”、“十八相送”;文运堂书店的是《白蛇传》故事“水漫金山”、“祭塔救母”;芸萃斋、印景轩、风来阁、石古斋的枋间画的是《红楼梦》中的故事。

在门面建筑装饰中除彩绘故事画外,别树一帜的是砖、木雕刻装饰。其内容广泛,多数带有浓郁的民俗气息和吉祥喜庆的寓意。

士宝斋前木雕取意《清明上河图》的几处画面。北头一幅是汴河岸边泊着许多船只,河心一只大船上七八人拼命摇橹。船工的奋力以进,说明载重量之大及河上运输的繁忙紧张情况;中间一幅画面正中是汴河上的虹桥,桥下一只载满货物的大船正要通过,全体船夫紧张操作,桥上车辆、牲口、行人和看水、看船的人摩肩接踵,构成一股都市生活的洪流。

古文化街无论建筑风貌、店铺装修、匾额楹联、经营商品,都带有浓郁的艺术气息,漫步古文化街上已足以赏心悦目。而古玩、字画、文房四宝、碑帖、古籍、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彩塑、天津风筝等专业店铺更吸引游人的眼球。买上一两件玩物,固是惬人心意的事,而流连一番,或许也可以受到熏陶、启迪,摄取到一些营养吧。

独特的文化韵味

九河下梢,众水所归,造就了天津独特的地理位置。地方漕运、盐业兴盛,成就了天津繁荣商业。运河是文化的输送带,既有南边的江浙文化、闽粤文化,也有北边的首都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最终造就了天津独特的地方文化。

快板、河北梆子、相声、民间手工艺、抖风葫芦……这些独特的民间艺术让天津充满了文化韵味。和北京相比,天津的文化结构显得更加平民化。天津人爱自己寻找乐子,市井文化中衍生的文化种类繁多。文学创作上,一代大师孙犁创立了荷花淀派;相声界,马三立老人的马氏相声风靡海内外;曲艺表演中,令人称奇的含灯梅花大鼓也只有天津人还在传承。

天津是培养相声名家的摇篮。早在清末,天津相声已进入繁荣发展阶段,津京两地相声演员频繁往来,许多相声演员在天津演红后,又赴全国各地。光绪初年,北京艺人裕二福来津长期演出。清末民初,在北京扬名的相声演员有“八德”:裕德龙、马德禄、李德锡、焦德海、刘德志、张德泉、周德山、李德祥,他们都曾来津演出。天津的著名相声演员有李德锡(艺名万人迷,有“滑稽大王”之称)、张寿臣(有“幽默大师”之称)、马三立、侯宝林、郭荣起、常宝霆、苏文茂、刘文享、高英培、马志明、李伯祥、魏文亮等,相声传统曲目有300余段。

“名流茶馆”位于古文化街中央区风景街二楼,匾额是马三立题的字,在门口,散摆着贴着红纸的演出告示牌,一般上午、下午有两场相声演出。20~40块钱一张票,除了有位子听相声外,还有一个装着茶叶的瓷杯和一暖瓶热水。小剧场舞台只比观众席高几个台阶,酽茶味、橘子皮味和烟味在空中弥漫着,嗑瓜子声、喝茶倒水声和聊天声不绝于耳。如果听高兴了,就花二三十元买个花篮送上去,请“角儿”再来上一段儿。

独特的津门小吃

在天津古文化街庙会,玩儿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比如天津小吃,十八街的麻花、崩豆张的崩豆、耳朵眼的炸糕堪称津门三绝。

路边有一个小摊档,卖的是茶汤,老板为了招揽生意,就地表演茶汤的冲、配及双手拿四碗的技术,更不时边冲茶边喊游人快快拍照。在文化街内,除了各式店铺外,还有不少小摊子,卖的是糖葫芦、烤红薯、糖堆、甜品、糕饼等等,旁边还有即席表演抖空竹的艺人。围着他欣赏的游人,跟他学了几招之后,大都乐意买一个回去,当然,试过之后不买的,亦不勉强。

人们喜欢新的生活方式,也喜爱古老的风情习俗。步入古文化街,看到步移景换的建筑个性,看到那风里摇动的幌子,看到繁荣的文化市场,看到满街的古玩、玉器、陶瓷、珠宝、雕塑、字画、碑帖、文房四宝、乐器和民间工艺品,使人仿佛从历史的旧影中寻找到了一种扯不断的乡情,一种永恒的慰藉。

篇5:游西安回民街作文

那是去西安的第四天傍晚,我们结束了延安的旅行,早早地回到宾馆。我们一行乘了8分54秒的出租来到了小吃街。这儿的东西好多呀,吃的喝的,玩的用的,应有尽有,看得我们眼花缭乱!好了,该去吃一顿了,肚子早就饿得咕咕叫了,嘴馋的小宝也早已是口水直流三千尺了。从哪一家下嘴呢?我们选了一家小酒馆,看见外面贴的广告上说这家有西安特产“裤带面”。我点了一碗,端上来了,碗里盛着像裤带一样宽宽的面条。不仅如此,还有西红柿,大白菜、豆腐干,香喷喷的......一看就叫人想吃。我迫不及待地抓起筷子,风卷残云般,一会儿工夫就吃完了。呀,真是回味无穷,有泡菜的咸,西红柿的酸,直到现在我还能回味出那种滋味呢!

继续向前走,小吃店一家挨着一家。一个叫做“张氏烧烤”的店吸引了我们,那家店人气特别旺,屋里屋外都坐满了人。我们点了一些菜,开始吃了。先在平底锅上涂上一层牛油。等油滋滋作响的时候,赶紧倒入鱿鱼,用铲子不停地翻炒。可是由于煎的时间太长了,大部分鱿鱼都烧焦了,一点都不好吃。我把我最爱的土豆倒进去,担心它们熟不了,我就把它们切成一条一条的细丝。这个方法还真不错,一会儿土豆就熟了,我把它们夹到碗里,撒上一点味精,拌上一勺陕西特产——油泼辣子,再浇上一点芝麻酱。吃一根,味道真不错。因为它形似薯条,我给它取名——“张薯条”,我一口气吃了很多,以致后来都吃不下别的东西了。尽管我们点的菜不算多,我们却从六点半一直吃到八点半,整整花了两个小时。等我们站起来准备离开时,才发现每个人都饱涨得快跑不了了。

篇6:游苏州山塘街作文

一到山塘街,只见那里人山人海,人头攒动。我们往前走,我就被眼前的美景吸引了。只见小河弯弯,桥洞圆圆,小船悠悠。近处,碧波荡漾,远处,烟波浩淼。

我们来到一家小店,买了一份臭豆腐。我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只觉得它外焦里嫩,真是美味家肴,天下无双啊!我们一连吃了三份,第一份,狼吞虎咽,第二份,蘸了蘸辣酱,味道辣中带鲜,第三份,蘸了蘸甜酱,味道更佳。我数了数,我们一共吃了二十四块臭豆腐。

后来,我们又来到一家魔术店。只见那个叔叔拿出了三个杯子和三个棉花。他把一个棉花放在桌上,拿一个杯子盖上,再在另一个地方放二个棉花,再拿另外两个杯子分别盖上。只见他用手往左一挥,结果所有的棉花都在左边的杯子里了。我左思又想都没想出来。

篇7:游苏州山塘街作文

经过2个小时的车程,终于到达目的地了。我向车窗外看去,脑袋里突然想到了苏州甜甜的麦芽糖,好吃可口的梅花糕,脆脆的海棠饼……我一直沉浸在美味的小吃中,竟忘了自己还在车中,幸亏老妈提醒我下车,于是我兴高采烈地跨出车门,却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在我前方的居然是个农贸市场。上面还写着山塘街三个大字。我的心情就像100度的开水,一秒之后却变成了零下1度。我就向妈妈嘟嚷着:“山塘街怎么就是个农贸市场呢!”妈妈说:“你别着急呀,到周围看看。”我绕着农贸市场跑了一大圈还是没找到传说中的山塘街,于是我失望的说:“原来山塘街就是个农贸市场呀,哪有好吃的。”旁边一位老伯伯听见我的话就哈哈大笑:“小姑娘山塘街可不是农贸市场,你往右走200米再左拐就是山塘街。”妈妈听了连忙跟老伯道谢。然后对我说:“以后遇到什么事,不要提前下结论,不然要闹大笑话的。”

照着老伯伯说的,我们果然找到了山塘街。前脚刚踏入大街,就有一股清香扑鼻而来,我顺着香味走去,只见一个幌子上写着梅花糕三个大字的店面前排着长长的队,我似乎也被一种神奇的粘力拉了过去,排了大半个小时的队,终于买到了香喷喷、热乎乎地梅花糕。我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有红豆沙的香甜同时还有沁人心脾的桂花香,这真是人间美味呀!

接着,妈妈又买了一盒麦芽糖,请我吃。妈妈先拿了一块麦芽糖放进我的小嘴巴,自己也吃了一块,然后情不自禁的感叹:“ 几十年过去了,这还是小时候的味道。我听了好奇地问:“妈妈你小时候也吃过麦芽糖?”妈妈笑着对我说:“我们小时候吃麦芽糖就像你们现在吃棒棒糖一样流行。只不过不能时常吃到而已,只有星期天偶遇到挑货郎的换糖担子,把自家平时收集的牙膏壳、坏拖鞋、各种废品拿到换糖担子上,挑货郎根据废品数量和质量相应的敲二到三块大小不等的麦芽糖。”听了妈妈的话,我默默地想:“原来我现在的日子比妈妈小时候的日子幸福多了!”

然后,我又和妈妈品尝了蟹黄饭、狐狸老酸奶、苏州三鲜面、卤鸭胗……令人回味无穷的美食真让我大饱口福!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已到傍晚,我们快要回家了,妈妈让我买些纪念品,于是我进入了一家专卖捏面人的饰品店。精心挑选了一些栩栩如生的小泥人送给在老家的小表弟,让他也领略一下苏州精致的手工艺品。

篇8:游古文化街

一、打造文化强区创建进一步丰厚华舍的文化底蕴

文化的力量在于它不仅能弘扬民族优秀传统, 更在于它能动员群众的积极性, 以创造出精神世界与物质基础有机的结合。华舍街道历史积淀深厚, 文化资源丰厚, 群众文化艺术类型丰富, 积累了较多的文化资本。在丰厚的文化资本中, 蕴藏的是勤劳人民的智慧, 也是教育后一代人的活教材。

1. 抓好传统民间文化资源的挖掘

华舍以创建为契机, 进行了广泛的历史文化普查, 如对“村落文化”的收集与“天南地北绍兴人”的调查等, 通过挖掘、整理、汇编等大量细致的工作, 村落文化已成稿206篇, 字数达十八万多现已出书。天南地北绍兴人收集250余篇。另外还于2009年4月全面启动了《华舍村志》的编纂工作。自全面启动编纂工作以来, 领导重视, 人员落实, 经费保障。至今, 已采访当地村民 (居民) 百余人次, 挖掘名人50余人, 熟悉了地理环境, 走访了40余处古迹, 拍摄了大量的照片资料。同时多次赴县档案局、县史志办、浙江图书馆等处查找资料, 大致了解了华舍的历史沿革及发展情况与一些重大事件。现已摘录相关文字资料达20万多字, 基本撰写成十章节, 并已交于区史志办预计至年底可出书。《华舍村志》及《华舍村落文化专辑》的出版, 将给华舍人民带来一笔丰厚的精神食粮, 也必将对华舍的文化事业建设带来一片新天地。

2. 抓好企业、校园文化建设

在抓好传统民间文化资源挖掘的同时, 落实因地制宜发展企业文化、校园文化, 逐步形成特色文化体系和网络。

⑴企业文化。我们把镇街企业文化作为街道文化建设的一个主要载体。街道文化站把精工集团、华港集团、宝业集团等作为企业文化的示范点, 每年与3个企业举办至少二次联谊文艺活动。如去年上半年我们与精工集团合作开展了四街道青年干部联谊会;与华港集团合作举办“新华舍、新华港”联谊活动;在“幸福水乡才艺秀”会演中, 以宝业集团为主要力量, 积极配合街道文化站搞好街道“幸福水乡才艺秀比赛”活动。在抓好典型的基础上, 以点带面, 充分发掘企业文化潜力, 因势利导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⑵校园文化。以华舍实验学校为校园文化示范点, 配合学校开展种类技艺特长班的培训活动, 配合并帮助学校编写校本课程教材《禹会丝绸坊》、《华舍地域文化》等, 并以此带动全街道中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 培训和挖掘文艺人才。

二、文化强区的创建进一步活跃了群体性文化活动

群体性文化是广大群众为满足自身精神需要为目的而进行的文化行为。是人民群众在文化氛围的熏陶下自然体现的气质和精神。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 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那么在此过程中群文人如何从思想观念上跟着时代节奏应变?作为最基层的群文人如何在群文事业中做出应有的奉献?华舍街道结合本街道实际, 以创建文化强区工程为有效载体,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立足转变观念, 树立大文化的概念

基层文化站, 往往处于被动地位, 一般以配合当地政府中心工作为主, 没有其主动的地位。工作的被动性导致了对文化事业建设推进的不力。华舍街道周边乡镇, 曾有一个村级阅览室, 开放两年来, 借书只十一人。究其原因, 主要有:一是新书结构不合理, 缺少农技方面的书籍, 不符合老百姓的胃口, 大量高档的新书只是摆设而已;二是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网络、报刊、书籍、城区图书流动车等逐渐进入家庭, 老百姓接受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广, 也使得村民不愿意再花时间去村阅览室。有鉴于此, 需要我们群众文化工作者赶上时代的步伐, 将创新融会贯通。没有新思维、新方法、新形式, 就不可能经受得住时代的检验。只有创新思想, 树立大文化概念, 才有群众文化的发展, 才具群众文化的先进性。只有创新才能叩响开展群众文化建设的大门。

2. 抓好“2131”工程

以创建文化强区工程为契机, 以活跃群众文化为出发点, 华舍街道在积极抓好影剧院电影放映的同时, 有效实施农村“2131”工程。首先对电影放映工作又作了新的调整, 对各村普及放映工作作为一项中心工作来抓, 积极开展“送电影下乡”活动, 由街道办事处补贴400元一场电影, 要求华舍影剧院的放映人员定期轮流到各行政村居社区放映。其次与放映员签订经营协议书, 对完成或未完成放映场次作了奖罚措施。另外, 还把此项工作与村干部年终考核相挂钩, 确保办好一村一月一场电影的实事工程。活跃了群众文化, 丰富了群众文化业余生活, 更是教育了广大群众。在13年共有3万多群众在家门口看到了电影。

3. 抓好文体性娱乐活动

华舍街道实行“自发与引导结合, 普及与提高并举”的方法, 对群众队伍实行有效管理。首先要挑选乐于奉献、善于组织、和业务能力较强的文艺骨干, 参加区级组织的各项业务培训班, 然后再由各社区组建的广场健身操队、太极拳、太极剑、腰鼓队邀请老师进行集中辅导。到目前为止, 全街道在册群众文体队伍18支, 参与群众骨干200多人, 为开展各项文化体育活动培养有生力量。

4. 贯彻原则, 使广大群众成为活动的主体

在举办华舍街道幸福水乡才艺秀暨民间人才“万人计划”文艺巡演活动中, 街道文化站以服务群众为宗旨, 为他们搭建舞台, 提供展现的机会。采用专业团队和从“农民种文化”、“欢乐乡村”、“幸福水乡才艺秀”等中的获奖者及社会戏曲爱好者同台演出, 本次幸福水乡才艺秀暨民间人才“万人计划”文艺巡演”共有文艺骨干41名在全街道演出了16场, 所演之处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和好评。兴越幼儿园、东周居委会、亭东舞蹈队通过积极排练表演了舞蹈《好一朵茉莉花》、《红梅赞》、《荷塘月色》等展示的节目, 其中由兴越幼儿园表演的舞蹈《好一朵茉莉花》、参加全区复赛直接晋级进入十强。使观众一饱眼福, 在这次的群众文化大展演中, 也涌现出了更多的优秀业余演员, 文体活动变成了百姓生活中的喜闻乐见的美事。

5. 抓好文化村、文明村 (单位) 的双创活动

在创建文化强区工程的同时。华舍街道还积极开展创建文化村、文明村 (单位) 活动, 对各行政村的创建活动给予业务上的指导, 街道并拨出专项奖励基金30余万元, 保障相应的活动经费。街道文化中心也充分发挥示范辐射中心, 积极指导各行政村创建县文化村。至今已有一级文化村居8个, 二级文化村居社区10个。同时, 以创建文化村为载体, 积极开展文化村指导员业务培训活动, 这极大地促动了街道文化队伍素质的提高。另外, 在文明村 (单位) 的创建中, 收获也颇丰。目前, 全街道18个村居被评为县级文明村, 达100%, 文明单位也达98%以上。

三、文化强区工程的创建进一步发展了特色性文化活动

积极发展健康向上各具特色的群众文化, 是说服引导群众的基本途径和有效载体。我们以文化强区工程创建为抓手, 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进一步地发展了特色性文化活动, 活跃了群众, 提高了生活质量。

1. 加强文化阵地应成为发展特色性文化活动的着眼点

把阵地建设好了, 我们才能更好地发挥引导和教育广大群众的重要作用, 才能更好地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通过近二年的努力, 我们构建了以街道、村、 (居) 社区企业基层党校为龙头, 以文化示范户、党员活动室为载体, 以图书室、黑板报、阅报栏、宣传窗等为依托的阵地网络, 充分发挥基层群众组织在思想上解惑、文化上解渴、心理上解压的作用, 创建了一大批优秀的基层文化组织和群众文化先进集体和个人。他们, 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力量, 是传播先进文化的窗口、前沿阵地, 是党和政府听取群众呼声和要求的舆情点, 拓展先进文化阵地的延伸点, 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支撑点, 服务百姓教育群众的落脚点。

2.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应成为发展特色性文化活动的生长点

发展先进文化是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食粮需求的过程。街道要着力提供一些精神文化产品, 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坚持以科学理论武装人, 以正确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市民, 使人民群众彻底告别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告别牌桌、酒桌、神桌。一是要坚持文化下乡活动, 积极探索灵活多样, 行之有效的文化下乡方式, 不仅要鼓励各类文艺表演团体, 坚持文化下乡为基层群众提供优良的文化服务。而且政府要安排必要的经费, 组织各支文艺团队送戏、送书、电影、送文化科技知识到基层, 并使之经常化、制度化。二是组织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节庆文化活动。在基层举办群众歌咏、音乐歌舞、民间戏曲、健身游艺、舞龙灯会等深受群众欢迎的文化活动。三是坚持不懈地搞经常性的社区文化、镇街文化、广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和家庭文化建设。四是抓好重点群体的文化活动。积极组织城市和农村老年人特别是老年妇女经常开展群体性的健身活动, 积极引导青少年特别是未成年人文明上网, 加强外来人员特别是流动务工人员的管理, 关心支持积极引导他们的文化生活, 不断满足他们的文化生活需求。只有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生长点, 才能保证街道的文化活动有特色、有品位。

3. 加强村级文化建设应成为发展特色性文化活动的落脚点

通过争创文化强区工程, 我们深刻认识到,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必须走出过去仅仅依靠乡村级及街道有限的下拨资金的传统工作模式, 拓展视野, 树立开放意识, 充分利用村级各种人力和物力资源, 发挥村级文化资源的规模效应。因此, 在具体实践中, 街道要调动村级各方面的积极性, 本着优势互补, 资源共享, 互利互惠的原则, 引导各单位群众参与到村级建设中来。一是充分利用企业、学校、家庭的文化资源, 将村级的场、馆、室对居民广大群众开放。既可补充投入的不足, 又避免文化活动场所的重复建设及资源浪费。二是深入各村调查, 了解村民需求, 以群众需要为导向, 通过街道社区、各村、学校各类培训等形式。三是根据村级的人文特点, 因地制宜发展村级特色文化。近两年, 我们在进行村落文化调查时, 挖掘出了一大批具有较高价值的文化资源。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是开展富有特色的村级文化活动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必须充分利用。

篇9:观赏津门古文街

走进古文化街,就像走进了历史。红灯高挂,古色古香的幌子迎风轻舞,“杨柳青”、“泥人张”、“崩豆张”的匾额诠释着这条街很古很天津很文化。徜徉在那时光流转的小巷,行走间,仿佛穿越历史的长河。

古文化街原称宫前大街,海河水就从它身边流过。在南北街口,各有一座造型精致、色彩绚烂、庄重典雅的大牌楼。南口的楼匾上镌刻着“津门故里”4个烫金楷体大字,笔力遒劲、雍容挺拔、熠熠生辉;朴实无华的题词,扣响游人的心扉,它寓示着这一带是800年前的一处居民聚落点,今日的天津市区就是以这一带为原始中心区域而逐渐拓展的。北口的楼匾题有“沽上艺苑”4个严整清秀的隶书字,标志菪这里的街貌、店铺、商品都带有浓郁的艺术气息。

现在的古文化街不仅保留了世界三大妈祖庙宇之一的天后宫,还整修了古文化街戏楼、明代建筑玉皇阁,让游客深切感受到这里的古风古韵。那天走累了,没想到在驻足休息的时候可以欣赏到源自春秋战国时期的运动——蹴鞠,感受古人的那份闲暇惬意。人们喜欢新的生活方式,也喜爱古老的风情习俗。步入古文化街,看到步移景换的建筑个性,看到那风里摇动的牌儿幌子,看到繁荣的文化市场,看到满街的古玩、玉器、陶瓷、珠宝、雕塑、字画、碑帖、文房四宝、乐器和民间工艺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我仿佛从历史的旧影中寻找到了一种扯不断的乡情,一种永恒的慰藉。

一说“逗你玩”,就让人想到马三立,一说马三立,也自然让人想到天津卫。到天津,进古文化街“名流茶馆”听段相声才够“哏”。“名流茶馆”位于古文化街中央区风景街二楼,”名流茶馆”是马三立题词的。在门口,散摆着贴着红纸的演出告示牌,一般上午、下午有两场相声演出。20-40块钱一张票,除了有位子听相声,还有一个装着茶叶的瓷杯和一暖瓶热水。小剧场舞台只比观众席高几个台阶,酽茶味、橘子皮味和烟味在空中弥漫着,嗑瓜子声、喝茶倒水声和聊天声不绝于耳。如果听高兴了,就花二三十元买个花篮送上去,请“角儿”再来上一段儿。

在天津古文化街,玩是必须的,但不是唯一的。比如天津小吃,除了十八街的麻花,还有崩豆张的崩豆,耳朵眼的炸糕,它们堪称“津门三绝”。

路边有一个小摊档,卖的是“茶汤”,老板为了招揽生意,就地表演了“茶汤”的冲、配及一双手拿四碗的技术,更不时边冲茶边喊游人快快拍照。

在文化街内,除了各式店铺外,还有不少小摊子,卖的是糖葫芦、烤红薯、“糖堆”、甜品、糕饼等等。

篇10:游回民街作文400字

回民街是西安最著名的小吃街。今天,妈妈带我去回民街,让我了解一下这里的特色小吃,顺便也品尝一下这里的各色美味。

我们到达回民街是下午一点钟,只见这里人头攒动,叫卖声此起彼伏,我一下就被这热闹的景象吸引住了。道路两边全是各种小吃店,并且都挂有自己醒目特色的招牌:米家泡馍、盛家麻酱凉皮、定家小酥肉、老铁家胡辣汤、贾三灌汤包、老金家牛尾砂锅,最有特色的要数一家叫“老槐树”的特产店,因为门前有一颗非常粗的老槐树,我想是因此而得名吧!还有蜂蜜凉粽子粉蒸肉桂花糕等等,看得人垂涎欲滴。我赶紧催促妈妈,咱们也品尝一下吧。妈妈给我买了炒凉粉八宝粥柿子饼桂花糕,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桂花糕,黄色的桂花糕,切成条状,穿在一根木签上,底部是红色的蜜枣,吃到嘴里有些甜,又有些凉,真是又好看,又好吃!

不知不觉间,肚子吃饱了,腿也走累了,要回家了,离开的时候,我心想,回民街真不愧是西安最著名的小吃街,下次有机会,我还会再来品尝这里的美味小吃!

篇11:游西安回民街游记作文

西安的回民街是西安的特色之一,那里有许多当地有名的小吃,饥肠辘辘我们要大饱口福了。

一到门口,阵阵奶香扑鼻而来,原来是一家卖老酸奶的铺子。叔叔请我和姐姐喝了一杯,我接过瓶子“咕咚咕咚”喝完了,细细回味,酸奶酸中有甜,冰凉可口,令人回味无穷。

喝完了酸奶,我们继续向前走去,顿时人山人海,灯火辉煌,街边出现了几家羊肉串店。这里的羊肉串量足,肉又嫩又鲜,最特别的是,串肉的.不是牙签,而是柳枝。细腻的肉配上黑胡椒,那就一个字“绝”。

最好吃的要算羊肉泡馍了。松软可口的馍,浸上鲜美的热腾腾的羊肉汤,和粉干、羊肉一起入口,无法形容的味道融入舌尖,简直是人间美味啊!

我还收获了许多饭后小点心。有外酥里嫩的玫瑰花月饼,粘了玫瑰酱的糯米桂花糕。临走的时候我还画了一幅自画像呢。

篇12:游回民街作文600字

品西安小吃,看蓝墙绿瓦、八方游客。

西安回民街历史悠久,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是西安著名的美食文化街区,来西安必去的地方。西安回民街是回民街区多条街道的统称,由北院门、北广济街、西羊市、大皮院等数条街道组成。当地人习惯称那里为回坊。它以浓郁的穆斯林文化和氛围,为古城构筑了一道特异的风景线。

回坊的主要街道以青石铺路,绿树成荫,路两旁一色仿明清建筑,餐饮器物均由回民经营,具有浓郁清真特色。

这一区域有唐代含光门、明代西城门楼群、众多保存完好的清真寺和都城隍庙、西五台等众多文化遗迹。街区内众多街道具有浓郁的伊斯兰风格,清真饮食城、民族购物中心和清真寺、回民生活区“相映成趣”。

回民街作为饮食集中的街区而出名,这里虽然被当作了针对外地游客的旅游点,但其实当地居民一直把这里当做吃小吃、逛街休闲的主要场所,尤其是夏天的夜市上在此吃饭纳凉消磨时间的市民的更多。其实整个“回坊”地区都是饭馆林立,各种各样的清真食肆与摊点密密麻麻连成一片,其中不乏当地人最认可的老字号小店。“回坊”地区除了北院门、大学习巷、西羊市外,还包括大皮院、东羊市、北广济街、桥梓口等一大片区域,老西安把这一带叫做“坊上”,在坊上可以探寻最平民最真实的西安生活。不过后几个地方要从回民街向深处走得远些,不容易找到,外地游客相对很少。

篇13:镇街网络文化建设浅探

关键词:网络文化,镇街文化,智能手机,文化管理

由于网络的发展和普及, 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 带来一场巨大的传播革命, 令人们的经济生活、社会环境发生这巨大的变化。网络技术的进步, 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名词, 更多的是文化的内涵的变化。所谓网络文化, 可以从网络技术和应用的角度看文化, 另一角度则是从文化的角度看网络现象;前者强调从网络的技术性特点切入, 突出由网络技术普及所导致的文化现象的变化;而后者则主要从文化的特性出发, 纵观网络内容的文化属性所引发的新旧文化现象碰撞。

在镇街的文化活动当中, 也应该开始考虑数量普遍的民众网络在线规模, 本文试图通过透视越发明显的网络文化途径, 讨论镇街文化建设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镇街网络文化的特点

在镇街文化活动中, 通常是以非网络的实体形式存在的, 例如各种老人文娱比赛、少儿绘画展览、学生书法展示等等。但是在网络开放的今天, 除了实体文化载体以外, 还出现了虚拟文化载体, 实现多文化、多信息、多样式、多素材、多渠道的文化创造、传播、获取与交流。在这种虚拟的空间中的, 民间的文化活动影响和改变了现实的行为方式。因此, 镇街网络文化, 显然已经成为大众文化的一种存在;虽然这种文化载体以及因此引起的文化内涵的变革未必是全民的文化, 但是由于网民的数目日渐增多, 网络文化的重要性和普遍性的特点就逐步涌现了。

在镇街文化中, 网络文化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不可忽视。这里不谈网络工具在舆情和维稳中的特点与作用, 本文只是讨论其中的文化现象, 甚至因此影响到民众的文化选择和价值取向。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 令到这一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 传播速度进一步加快, 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

镇街网络文化的特点之三是, 网络文化活动的内容良莠不齐。当前, 优秀网络文化产品的创作乃至转发渠道都是不足的, 随大流的多, 创新的、有穿透力少, 作为镇一级的文化管理部门, 可以更好地引导公共文化信息的转载和共享, 杜绝内容不良、可能造成社会风气败坏, 或令青少年身心健康是受到影响的信息。及时向政府网络管理机构举到虚假信息、违法信息, 以阻止它们在网上传播, 给社会稳定带来不良影响。

二、目前网络文化管理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 利用网络媒介的文化服务不到位。除了政府规定的政务公开、警务公开的网络以外, 在网络方面开展文化活动的个性化、特色化的建设与管理不够, 与镇街社会发展与先进文化的要求不相适应。镇街群众虽然在网络使用、智能手机普及的情况下, 没有享受到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体现。手机很多时候沦为玩游戏、打发时光的消遣。

2) 对网上不良内容的预警不够警惕。网络世界, 重则充斥着淫秽、色情、诈骗、赌博等各种问题, 轻则不乏攻击、谩骂、造谣、恶搞等不文明行为, 虽然作为镇街文化部门不一定有技术力量对此加以打击, 但是至少应该对这类内容有足够的预警准备。

3) 镇街网络文化建设管理人才缺乏。由于预算关系, 镇街很难抽出专门忍受从事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网络文化管理人员明显不足, 网络文化建设人才不均等现象。

三、加强镇街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建议

1) 利用网络媒介的充实文化服务的内容。以社会主义正确的价值观引领网络文化建设, 主动加强网络文化阵地建设, 在网络平台上打造宣传平台。政府可以主动发起一些规范、正能量的网站、论坛、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的设立, 打造一批在网络上容易被有影响力的搜索引擎搜到的网络内容。尤其不可以小看看似在潮流中已经有些褪色的微博的阵地!为什么?因为微信公众号是搜索引擎目前仍然无法搜索得到的, 那么, 不管你打造多么好的微信公众号, 只要镇街群众不转发, 就无法起任何作用。相对而言, 微博只要一旦上网, 很快就嫩改变内搜索到, 便于传播。

2) 镇街可以建立民众需要的的文化载体。在网络时代为广大民众的精神需求提供文化补充, 为广大网民提供更加丰富的服务内容。例如, 网上围棋赛、象棋赛等等。有人可能会觉得奇怪, 网上不是有好多棋类网站了吗?是的, 就是利用这些网上资源, 组织镇街民众 (主要是青年) 参加网上文化娱乐活动, 例如相约在某网络平台进行文化活动。

3) 利用现有文化工作干部, 将工作延伸到网络文化领域。在人员配置方面, 各镇街考核或招聘文化干部 (例如宣传干事、文化站长) 时, 应该适当加入网络技术知识考核。令传统的文化干部能有一定的网络新闻采写、网络宣传导向、网络评论主持方面的人才。虽然这支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队伍 (或人员) 未必是专职的, 但是“一专多能”跨度是必要的配置!或者说, 这是时代的要求。在这个问题上, 镇街领导应该要加以重视, 将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纳入文化干部考核项目当中。保证宣传文化干部至少能够负责网站工作, 与广大的网友保持互动关系, 借助网络方面的快捷、简便的优势, 促进文化活动开展。

4) 组织“镇街网友俱乐部”。由文化干部牵头, 在自愿的基础上, 组织“网络文化协会”, 可以开展一些网络文化活动 (例如网文笔谈会、网文征文赛) , 可以整合各方之力量, 开设个人空间或组织“镇街网友俱乐部”。比如“赤道蚂蚁”的网友就非常踊跃, 有一定的影响力。有些自创网页空间虽然点击率较小, 但只要内容质量高, 搜索引擎搜到, 还是很有发展潜力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 网络文化建设成为镇街文化建设的新话题。我们应该努力营造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 通过网络平台, 为镇街民众提供更加丰富的精神食粮。

篇14:门古文化街:舌尖上的津味

走进古文化街,就像走进了历史。红灯高挂,古色古香的幌子迎风轻舞,“杨柳青”、“泥人张”、“崩豆张”的匾额诠释着这条街很古很天津很文化。徜徉在那时光流转的小巷,行走间,仿佛穿越历史时间的长河。

独特的天后宫

这条街上有一座享誉几百年的古庙,它原名“天妃宫”,后该称“天后宫”。天津东临渤海,背倚京城,自古就是舟车汇集的水陆交通枢纽。天后宫就是在漕运大发展的情况下,为庇佑漕运建立起的祭祀海神天后的庙宇。旧时古文化街所在地——天后宫及宫南宫北大街,是天津民俗中心和商业中心。天后宫也是天津人逢年过节赶庙赴会的集聚地。这里在古代是祭祀海神和船工聚会娱乐之场所。现已修复的古文化街包括天后宫及宫南、宫北大街。天后宫俗称“娘娘宫”,是古文化街上的主要参观旅游项目。

“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卫”这样的说法流传至今。事实上,天后宫始建于元代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坐东朝西,是天津市区目前最古老的建筑,它的建立确实早于天津设卫筑城。天后在古时被人们称为护航女神。传说她是福建莆田人,姓林名默,经常驾船出海,搭救遇难的人,故被后人敬为女神。元时京城每年需北运大批粮食,先从海路运抵天津,然后再转河运至京城。元政府为祈求航海安全,便将护航女神崇为天妃,并在沿海城镇建起天后宫。随着漕运的发展,从运河和渤海而来的各地商人促进了天津的繁荣,天后宫的规模逐步扩大。以天后宫为中心的天津城市也开始扩展。

独特的艺术氛围

北口的楼匾题有“沽上艺苑”4个严整清秀的隶书字,标志着这里的街貌、店铺、商品都带有浓郁的艺术气息。“津门故里”“沽上艺苑”,二字八句,对仗工整,恰似极好地一副联语。

漫步古文化街仿佛置身其中,眼见彩幡高悬,青砖墙体古色古香,恍若隔世。商店的匾额楹联特别精彩,那是数十位书法界名人的手笔;外檐的梁间,还有大量以古代民间传说为题材的油漆彩画。其构图生动有典,形态逼真,使得古文化街绚丽无比,风采迷人。

南口集珍阁檐下枋间画的是《三国演义》,从最东一架梁枋是“桃园三结义”,接下去依次是“虎牢关三英站吕布”、“凤仪亭吕布戏貂禅”、“三顾茅庐”、“当阳拒曹”、“甘露寺刘备招亲”、“夜战马超”、“截江夺斗”等八幅,从西蜀角度着重刻画了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的忠义、英勇故事。对面的梨园阁枋间也有画八幅,画的是古典戏剧名著《西厢记》,也就是相府小姐崔莺莺与赶考书生张君瑞的恋爱故事。从北边的一架梁枋起依次是“张生惊艳”、“张生普救寺借厢”、“墙角遥见”、“崔莺莺夜听琴”、“张生跳墙”、“书斋相会”、“拷打红娘”、“长亭送别”。

此外,乡景斋枋间的“化蝶”、“十八相送”;文运堂书店的“水漫金山”、“祭塔救母”;芸萃斋、印景轩、风来阁、石古斋的枋间画的也都是《红楼梦》中的故事。

古文化街无论建筑风貌、店铺装修、匾额楹联,经营商品都带有浓郁的艺术气息。漫步古文化街上已足赏心悦目;而古玩、字画、文房四宝、碑帖、古籍、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彩塑、天津风筝等专业店铺丛聚该街。至于中西乐器、艺术陶瓷、装潢小件也都有专店,买上一两件,固是惬人心意的事,而流连一番,或许也可以受到熏陶、启迪,摄取到一些营养吧。

独特的商业气息

这里还是中国最早的官办盐务衙门、最早组建的金融管理机构——官银号以及天津最早的邮局,现在,“泥人张”、杨柳青画社在此都占有一席之地,已经是天津当地最有特色的商业步行街。越过牌坊,一眼就瞥见“泥人张”专店,店内商品繁多,除了“泥人张”产品外,还有风筝、真丝手绘、宜兴紫砂壶等。名声显赫的“杨柳青”在文化街上也设有专店,店门前那巨大的彩幡,色彩缤纷夺目,教人看一眼就不能忘记。店内的经营手法也很灵活,除了销售其有名的年画外,还出售剪纸,甚至彩色立体照牌等等。

置身于古文化街,眼睛都有些不够用了,导游见我买了一大堆杨柳青年画,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年画只是古文化街一部分呢,剪纸、彩塑和砖雕、风筝也一样不错,你干脆包个车买一车回去吧!”原来杨柳青年画的姊妹艺术杨柳青剪纸、彩塑和砖雕、风筝、民间花会也是民间艺术的五朵金花,早在清中叶,“任画样子”就流入宫廷,杨柳青剪纸名噪京津。世界闻名的天津风筝魏风筝、泥人张彩塑,深受杨柳青风筝、彩塑艺术影响。

我国年画最为著名的产地有4处,即天津的杨柳青、山东潍坊的杨家埠、江苏苏州的桃花坞、四川的绵竹,其中杨柳青年画与南方著名的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其它的我没有多少印象,倒是连年有余、五谷丰登、连生贵子、长命百岁……年画中这些久违的名字让杨柳青变得有颜色起来,不仅是桃红的颜色、柳青的颜色,更是是春联的颜色、戏服的颜色,最是中国的颜色、民间的颜色。

几十年过去了,我们建起了高楼大厦,我们不贴春联,更不用贴年画了,没想到这种源于民间的草根文化在古文化街发扬光大了。

独特的文化韵味

九河下梢,众水所归,造就了天津独特的地理位置。地方漕运,盐业兴盛,成就了天津繁荣商业。运河是文化的输送带,既有南边的江浙文化、闽粤文化,也有北边的首都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最终造就了天津独特的地方文化。

快板、河北梆子、相声、民间手工艺、抖风葫芦……这些独特的民间艺术、民风、民俗让天津充满了文化韵味,和北京相比,天津的文化结构显得更加平民化。天津人爱自己寻找乐子,市井文化中衍生的文化种类繁多,文学创作上,一代大师孙犁创立了荷花淀学派;相声界,马三立老人的马氏相声风靡海外;曲艺表演中,令人称奇的含灯梅花大鼓也只有天津人还在传承。

一说“逗你玩”,就让人想到马三立,一说马三立,也自然而然让人想到天津卫。到天津,进古文化街“名流茶馆”听段相声才够“哏”。

“名流茶馆”位于古文化街中央区风景街二楼,“名流茶馆”是马三立题词的,在门口,散摆着贴着红纸的演出告示牌,一般上午、下午有两场相声团的演出。20-40块钱一张票,除了有位子听相声,还有一个装着茶叶的瓷杯和一暖瓶热水。小剧场舞台只比观众席高几个台阶,酽茶味、橘子皮味和烟味在空中弥漫着,嗑瓜子声、喝茶倒水声和聊天声不绝于耳。如果听高兴了,就花二三十元买个花篮送上去,请“角儿”再来上一段儿。

独特的津门小吃

在天津古文化街,玩是必须的,但不是唯一的。比如天津小吃,除了十八街的麻花,还有崩豆张的崩豆,耳朵眼的炸糕……它们堪称津门三绝。路边有一个小摊档,卖的是“茶汤”,老板为了招揽生意,就地表演了“茶汤”的冲、配及一双手拿四碗的技术,更不时边冲茶边喊游人快快拍照。看那个有一把龙嘴的大茶壶,确又是相当吸引人。在文化街内,除了各式店铺外,还有不少小摊子,卖的是糖葫芦、烤红薯、“糖堆”、甜品、糕饼等等。

到过许多城市,也曾被北京王府井的贵气、上海淮海路的小资所吸引,但是总找不到一种平易近人。在这条687米的街上,听天津人说古道今,看泥人张的作品,咬着十八街的大麻花,舌尖上的天津的民俗文化,成了最抢眼的风景!

上一篇:大先生的阅读答案下一篇:纪律检查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