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教学问题范文

2022-05-26

第一篇:古文教学问题范文

古文教学

初中文言文教学漫谈

宁化水茜中学赖代煌

现今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其实,关键在于文言文。突破文言文,周树人,写作文两大难题便可迎刃而解,不在话下了。学生害怕鲁迅,撇开其成文的时代社会背景及政治化的解读外,在于鲁迅的文字和语言比较生涩难懂,文章有魏晋风骨,古文学好了,先秦诸子都不怕,还怕周树人。至于作文,就更好办了,当年有篇《赤免之死》的高考作文,得满分。秘诀只有一个,古文读得好。所以,这顺口溜可以改为:读好文言文,不怕周树人,最会写作文。

如何学好文言文,就一个字,背。经验证明,背上五十篇《古文观止》中的文章,就能读懂篇文言文,先秦诸子,二十五史,四库全书,全不在话下。背上一百篇,就能写文言文。你就能如《赤免之死》的作者一样,考场无敌,作文满分了。冰心在她《忆读书》一文中谈到,她学生时代的作文,就得益于《聊斋志异》这一古典短篇小说。

而古文教学的现状是劳而无功,两头受累。学生厌学,老师抱怨。原因有二:老师以教代学,有言无文;学生方面,古文太老,古文太难。教师串讲为主的教学模式,在于教师担心学生不明白,于是“一字字地讲,一句一句地串译”,面面俱到;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不停地记,生怕漏掉一个解释,疲于应付,根本来不及思考,被动地听着,这样教学质量总也上不去。如何走出语文古文教学的困境,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率?现就此问题谈谈本人的点滴体会。

一、巧切入、激兴趣。文言文的字词句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习惯距离也较大,学生较难读懂,认为“文言文深不可测,枯燥无味,难以学好”。这是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兴趣,首选富有兴趣的切入点。教师上新课前,若能通过某种精心设计,运用巧妙的切入手段,创设出与新课相适应的学习情景与氛围,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并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对新知的学习上来。比如,教初一的《狼》这一类情节较明显的课文时,我请同学把课文编成生动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从新奇、有趣的故事中理解课文。有时,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鼓励他们自己讲或复述,给学生提供表现才能的机会,对讲得好的学生,及时表扬、鼓励。教《咏雪》时,我请同学小组合作,编课本剧,以电视剧的形式,再现古人咏雪场景,同学们选导演,写剧本,安排演员,揣摩人物的动作神情,忙得不亦乐乎,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热情。这样,教师在课堂中不仅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倡诵读,培语感。读是课堂教学的主线,是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最好方法。在文言文教学中,要让学生读懂课文,理解文意,必须让学生反复诵读。 背诵是培养语感的最基本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有七录斋主人张溥,今有能背《红楼梦》茅盾。读得准,读得好是背诵的基本前提。为此,每教一篇文言文,我都采用教师范读,学生跟读、仿读、背诵竞赛等多种诵读方式结合起来,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积累语言材料,从而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阅读能力,说话能力,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学生通过反复读,不断揣摩着速度的快慢,语调的高低,感情的变化,长期潜移默化,培养了较强的语感。

文言文和现代文在语言形式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文言文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书面语言,和后来历代作家仿古语言而写成的作品,属古汉语体系,这类文章跟现代文的主要区别在于语言上的差异。因此文言文学习的难点和重点,也在语言上。文言文中的之乎者也,诘屈聱牙,词的通假、活用、古今异义,让学生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特殊句式,跟现代汉语习惯更有所不同。所以只有多诵读,才能培养古汉语语感,只有多诵读,才能了解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才能领悟文言文的至善至美。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更是一个“泱泱文章大国”,文言文中有许多为政、为人、为学的好文章,好观点。还有大量的有生命力的词语和句子,至今仍在延用。只有通过读,尤其是诵读,才能体味其特有的品味和意蕴。在教学实践中,尝试用“初读——细读——品读”的教学模式,效果尚可,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步,借助注释,粗读课文。要求学生预习时完成粗读任务。粗读的首要任务是疏通文字,然后在此基础上感知课文,从整体上初步把握课文结构。结合注释,根据上下文读两三遍,对课文内容应该能了解六七成了。粗读中要画出疑难词句,以备在课堂上提交讨论。

第二步,质疑、解难、细读课文。通过课内细读,要能准确地正音、正形、断句,要解决粗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要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要增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第三步,深入领会,精读课文。精读时要力求读出语气、语调和节奏。通过精读,更深入地感悟、理解作品,体会文章的情感,把握文章的特色。

第四步,鉴赏评价,熟读课文。这一步主要靠同学们在课后主动进行。要熟读成诵,要强化文言字词的学习效果,深化对课文内容、结构的理解。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三、勤指导,优习惯。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针对初中学生学习兴趣不能持久的实际,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维持其学习兴趣。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就摸到了索取知识的门径,拿到了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就会主动地去学习,从而养成习惯。养成了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将使学生终身受益。在文言文教学中,我指切学生掌握下列学习方法:

1.读注。在初读课文阶段,要求学生对文中注解进行圈点勾画。文言文言简意赅,即使有一定功力的人阅读时也需要借助注解,中学生养成认真阅读注解的习惯,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学生只要认真阅读课后浅易而详尽的注解,就能自己解决生字、难词,初步达到“了解内容”的要求,为顺畅朗读铺平道路。养成读注的习惯,还可以为课外阅读开拓广阔的天地。

2.加强文言知识积累。积累是文言文教学之核,没有必要的文言知识积累,古文教学寸步难行。有相当多的文言实词是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我们要善于记忆、比较、归纳、整理,把“字词”学“活”。在授课过程中,对课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要进行重点讲解。课后要求学生进行归纳整理。每学期复习阶段,要求学生对本学期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进行列表归纳,教会学生自己学会制作 “常用文言字实词简表”, “常用文言虚词简表”,分别列出“词、词类、意义、例句”几个栏目,使知识系统化。

3.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勤查阅工具书,尤其是学会使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读懂原文。学生在预习新课时除了看课文的注释外,遇到疑难问题,还应自己查阅工具书,这是一项重要的能力。此外,对于特别难理解的字,词或义项过多的词,教师可写在小黑板上,让学生讨论、鉴别、分析、比较。这样,学生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并积累了学习方法。

4.建立健全古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古文教学充满时代气息。古文中的很多词义与现代差异很大,但在有些成语中仍保留古义,我们可以借助成语来推断词语的古义。如在《口技》中的“善”、“目”、 “名”、 “股” 、“走” 、“毕”的古义都有相应的成语来帮助学生理解,它们分别是“能歌善舞”、 “一目了然”、 “莫名其妙”、 “悬梁刺股”、“走马观花” 、“原形毕露”。

第二篇:小古文教学反思

本学期的校级公开课上,我尝试地上了一节自己从未上过的小古文教学。最初有这个想法的是去年在乐清听了朱文君老师的《一人性缓》,老师的幽默、学生的灵动,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学习古文原来是这样的富有情趣。带着一种对古文教学的憧憬和挑战,10月15日我也在我们学校上了一节小古文课《猫捕鱼》。

这堂课我的设计理念受到朱文君老师的启发觉得学习小古文不能计较个别字词或逐句逐句的介绍它的意思,更应注重学习的方法和整体的感知。因此我在这堂课上重点介绍了两种方法:换词法和组词法。在理解意思方面,我逐句出示文本,让学生猜一猜发生了什么事,说说你猜到的。大部分学生猜的都是八九不离十了。这堂课我的重点思考的一点是,这边小古文简短精炼,但是对于刚开始起步写作文的三年级学生来说这篇古文太简练了,于是我就借助《猫捕鱼》这篇古文的平台又进行了一次习作教学,将古文扩写成一篇形象生动的现代文。如教学第一句话“缸中有金鱼”时,我让孩子们想象,缸中会有几条金鱼他们各是什么颜色的,在缸里干什么。如教学“欲捕食之”时说说这只猫美食当前它的神态、动作以及心理想法等等。教育学生在习作中通过仔细观察可以把神态、动作、心理描写加入到文中去,会使文章的语言更加的生动形象饱满。

这堂课总的来说还是比较成功,课堂上学生的爱学、乐学就充分说明了这种模式对学生来说喜闻乐见,而一切让孩子自己能主动积极地学习的教学形式都是成功了。今后我的教学思考就是如何让孩子们在轻松快乐的学习中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第三篇:《古文二则》教学设计

《古文二则》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范晔及其《后汉书》;理解并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2、了解人物性格特征,学习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3、《四知》,文章短小精悍,人物形象鲜明,语言刻画形象传神;主旨突出,事例典型。

4、《私心》,用反面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性格;选择典型事例,刻画鲜明的人物形象;语言朴实,让读者扪心自省。

教学重点:目标3. 教学难点:目标4.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以目前的社会现状为楔子,列举贪官污吏的种种行径加以导入:

成克杰,男,出生年月:1933年11月,职务:原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副书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触犯罪名:受贿罪,刑罚:2000年9月14日被执行死刑。(成克杰通过批项目、要贷款、提职级等多种方式,伙同李平或单独非法收受贿赂款、物合计人民币4109万余元。)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范晔(398~445),字尉宗,南朝宋顺阳人,南北朝时期著名史学家。

范晔早年曾任鼓城王刘义康的参军,后官至尚书吏部郎,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因事触怒刘义康,左迁为宣城郡(郡治在今安徽宣城)太守。后来他又几次升迁,官于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因有人告发他密谋拥立刘义康,于是以谋反的罪名被处以死刑。

范晔一生对社会的最大贡献则是撰写了被后人称之为前四史之一的《后汉书》。范晔以《东观汉记》为蓝本,对其它各家撰著博采众长,斟酌取舍,并自定体例,订伪考异,删繁补略,写成《后汉书》。由于他的“后汉书”文约事详,逐渐取代了前人的著作。

《后汉书》继承了《史记》、《汉书》的纪传体例,叙事简明而周详,记事有重点而不遗漏。其叙事的特点是以类相从而不记年代的先后。有些篇目的内容颇有增益,如《东夷列传》就较详细的记述了当时朝鲜半岛诸国和日本(当时称倭国)的情况,又《南蛮传》也为前所未载。《后汉书》又新立了一些类传,如《逸民》、《列女》等。

2、杨震(?~124)中国东汉大臣。字伯起。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少好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时人誉为关西夫子杨伯起。一直不答州郡的征召,年50,始仕于州郡。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其廉洁最为人称道。后转为涿郡太守。元初四年(117),征为太仆,迁太常。永宁元年(120),代刘恺为司徒,后又代刘恺为太尉。皇亲国戚每每向他推荐自己的亲信,他都不准。中常侍樊丰等鼓动大兴土木,他极力反对。赵腾屡次上书,指陈得失,帝欲诛之,他劝谏。由于太过忠直,遭奸臣怨恨,交相诬毁,诏遣归故里。半途饮酖自尽。

第五伦,字伯鱼,东汉京兆长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先世为战国田氏,后徙西汉园陵,便以迁徙次序为姓。东汉初,被京兆尹阎兴召为主簿,后任铸钱掾,领长安市,百姓悦服。建武二十七年(后51),举孝廉,补淮阳国医工长。光武帝召之,有政见,拜会稽太守。虽为二千万官,亲自锄草养马,妻子为炊。受俸禄仅留一月粮,其余皆助百姓之贫者。后任蜀郡太守。所至皆有政声,举荐贫者为属官,多至两千石。章帝初,代牟融为司空,奏请削弱马、窦等外戚权势。第五伦奉公尽节,言事不阿附;性质憨,少文采,任官以贞洁著称,当时人也比作西汉的贡禹。

3、学习生字:

骘(zhì)

邑(yì)

谒(yè) 涿(zhuō)

辄(zhé)

悫(què)

征辟(bì) 便(biàn)宜 辄(zhé) 蕴藉(yùn)

4、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古汉语知识:

1、古今异义:

(1)便宜——古义:利益,好处,对国家有利的事情。

今义:方便合适,便利。 (2)选举——古义:选贤任能。 今义:用投票或举手等表决方式选出代表或负责人。 (3)性质——古义:本性诚实

今义:一种事物区别其它事物的根本属性。

2、词类活用: 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怀,这里用做动词,意思是:怀里揣着。) .

四、默读课文,感知大意:

《四知》中的杨震不慕仕途,以致“数十年不答州郡礼命”。50岁时被推荐,历任刺史、太守、司耕、太尉等职。本文通过对杨震遇故知的描写,赞扬了他那种“文官不爱钱”“官清民自安”的为官为民之道。他的“四知”精神,堪称为中外古今官吏的楷模。

《私心》一文评价了第五伦秉公办事,竭力保全节操,并以事例说明他没有私心,任职正直清廉的品质。通过第五伦对“您有私心吗”这一回答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是有私心的,但私心有程度、大小之分,并且产生私心或引发的原因也不尽相同,关键是看自己怎样去对待和处理。

两则故事语言简洁,虚实清晰有条理,其蕴涵的哲理浅显易懂,但又发人深省。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中国史传文学是中国历史文学的一部分,它具有历史文学的一般特性,兼有历史科学与文学艺术两种成分。从文学的角度肯看它是以历史事件为题材,重在描写历史人物形象的文学作品;从史学的角度看,它是通过运用文学艺术的手段,借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描述,来表达一定历史观的历史著作。史传文学的特点:

1、寓褒贬于叙事中,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

2、以人物为中心,强调人物在历史中的作用。

二、学习《四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默读并翻译课文。

2、《四知》一文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开头到“后转诼郡太守”):写杨震拒金。 第二层(“性公廉”到结尾):杨震拒为子孙“开产业”。

3、品味语言:

(1)、“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侧面描写,说明杨震声名远播;接着写他的官职得到不断提升,为后文王密夜访行贿作铺垫。

(2)、“天知,地知,我知,子知。”——短短八个字,鲜明地表现了杨震拒绝贿赂的坚决态度,刻画出一位光明磊落、清正廉洁的清官形象。

(3)、“使后世称为清官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杨震认为让后代做清官的子孙是最丰厚的产业。表现了他视金钱如粪土、洁身自好的精神。

4、合作探究:

你怎样看待“杨震拒金”的意义?

明确:在封建社会,有一句俗语“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说的就是封建官场上行贿受贿的事情的普遍性。也就是说,像文中王密这样下属贿赂上司的事情十分普遍,而送给上司好处的目的无非是要从上司那里得到更多的好处。而在这样的情况下,杨震却能义正词严,拒不收贿赂,足见其清正廉洁。更为可贵的是,他在拒绝贿赂的同时还批评教育行贿者。我们今天就要认识到:腐败之风,古已有之,反腐败任重道远,只有我们不断地以高要求对待自己和他人,才能走好每一步。

三、学习《私心》: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默读并翻译课文。

2、《私心》一文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开头到“亦以此见轻”):写第五伦奉公无私。第二层(“或问伦曰”到结尾):写第五伦自己承认有私心。

3、品味语言:

(1)、“伦奉公尽节,言事无所依违。”——开篇交代第五伦奉公守法的优秀品质。接下来举了三个例子,具体说明第五伦奉公尽节的崇高品德。

(2)“昔人有与千里马者,吾虽不受,每三公有所选举,心不能忘,而终不用也。”——自我解剖,举出别人不知道的事例:有人送礼,虽拒收,但心里还是不能忘记他。

(3)、“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作者宕开一笔,写第五伦有“私心”,反衬他的真无私,揭示他自省的优秀品质。

4、合作探究:

“时人”认为第五伦毫无私心,而他认为自己在哪些方面还有私心?你怎么看第五伦的这些“私心”?

明确:第五伦认为自己在举贤任能和私人感情方面还有私心。这些“私心”实属人之常情,他并没有 什么不对的地方,只是由于他严于自律,对自己是高标准严要求,敢于挖掘灵魂深处的小小私心。这也可看出他在大的方面没有值得谴责的地方。这种严于自律的精神正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四、教师小结:

《论语》上说,曾子“吾日三省吾身”。这就是古人常说的修身。“私心”所讲的就是第五伦的一个修身的故事。自古以来,人们常常赞美“大公无私”“公而忘私”“不谋私利”“一心为公”的人。舆论上大都认为有私心是不好的,很少有人坦陈自己有私心。这个故事的引人之处和它的教育意义就在于第五伦能够从内心深处进行挖掘,坦然承认自己也有私心。这些事情他自己不说谁也不会知道,可他却主动说出来并且承认自己是有私心的,这是难能可贵的。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六、板书设计:

21、古文二则

1、四知:侧面描写——将军荐才、官职屡迁(清正廉洁);

正面描写——杨震拒金、拒开产业。

2、《私心》:正面描写——辄叱诸子并遣之;奏记便宜并封上;

侧面描写——心不能忘昔人;子有疾,不省视竟夕不眠。

第四篇:古文教学如何化难为易

古文

初中阶段共要学习四十余篇(古诗词除外)古文,但由于古人语言的运用比较灵活,句式变化多而特殊,所以,学生在译文过程中,常常因同词异义辨别不清、特殊语言习惯格式的译法没有掌握,以及词的特殊用法难以确定而无法“对号入座”、准确译出。针对这一情况。“对症下药”、化难为易,可收到较好效果。

同词比较,辨清异义

文章由句子组成,句子由词组成,词是构成一切句子的基本材料,古文亦然。所以,翻译句子的基本落脚点是翻译出组成句子的词,只有解决了“词”这个难点,即是说,只要用相对应的现代汉语词置换出原句中的古代汉语词,这个句子也就基本上翻译出来了。如何解决“词”这个难点呢?我认为,只有在平时教学过程中,通过同词的具体比较来丰富学生的一词多义的知识,使学生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辨清异义,才能解决“词”这个难点。

1.同词异义的比较:即在同一篇课文或已学过的不同古文中,根据前后的语言环境和具体的语法结构,启发学生比较它的不同意义。如教《陈涉世家》一文时,对本文中三个词,一一进行比较: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临时驻扎)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屡次,多次) .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几)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写)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字条) . 这样做,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在古代灵活的语言中确实存在着较为普遍的多义现象,要做到“对号入座”,准确译文,必须注意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按照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依文度意,推导求解,另一方面也是复习巩固已学的词法、辨清一词多义现象、培养学生看文识义良好习惯的好方法,从而为解决学生准确译文之难、正确理解课文创造了有利条件。

2.古今词义的比较:对文言文教学中,对古今词义变化十分明显的词,可以结合具体的课文作一一的比较,如

古义:到(动词“至”与介词“于”适用)

(1)至于今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起一事。

古义:距离

(2)去今之墓而葬焉

今义:往

吾社之行古义:是“行”(品行,名词)和“为”

(3) (成为,动词)两词连用。

为士先者今义:举动。

古义:此,这

(4)由是观之

今义:判断词

是时以大中丞抚古义:党羽。

(5) 吴者为魏之私人今义:指与社会群体相对的个人。

古义:考查,查究。

(6)按诛五人

今义:压住,依靠。

古义:再,又。

(7)不敢复有株治

今义:往复,重复。

非常之谋古义:是“非”(不是,否定副词)和“常”

(8) (一般,平常,形容词)两词的连用。

难于猝发今义:十分,很,极。

古义:比较。

(9)视五人之死

今义:看

令五人者保其首领古义:头颅,脑袋

(10)

以老于户牖之人今义:领导者。

探求规律,掌握译法

文言文的句式也比较复杂。常见的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省略句。倒装句较为普遍的是宾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定语和状语后置,也有谓语提前的现象。但仅就宾语前置来说,有一种提法,“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置于动词前。”这种提法是不够确切的,因为文言文有许多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并不前置,即使同一本书中,有的代词前置,有的代词并不前置。在古文教学中,我发现,由于表达习惯或是语法的特殊性,在古汉语中,形成了一些形式上基本凝固、在表达方式上较为特殊的习惯格式,而这种在表达方式上较为特殊的习惯格式,往往又成了学生准确译文、正确理解课文的“拦路虎”。倘若能让学生认清其特点,摸清其规律,掌握其译法,学生学起来就能化难为易,准确译出,从而将“拦路虎”就地“消灭”。下面仅就在文言文教学中探求出来的几种较为特殊的习惯格式,是何句式,怎样翻译,简述如下:

1.“以„„为„„”

这是介词“以”与动词“为”的搭配使用,可译为:“把„„看作(或当作)„„”

如:“以君为长者,故不错(用通“措”)意也”(《唐睢不辱使命》)其中“以君为长者”,即译为:“把安陵君当作一个忠厚老实的人。”

再如:“市人皆以赢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士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其中“以赢为小人”即译为“把我看作小人”。

2.“得无„„乎”

这是古代汉语表反问的一种句式,但它带有揣度的语气,使问句显得比较委婉,一般可译为:“该不会„„吧?”

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其中“得无异乎?”即译为:“该不会有所不同吧?”

3.“无乃„„乎”

这也是古汉语中表反问的一种句式,但所表示的语气也是比较委婉的,一般可译为:“恐怕„„吧?”

如:“„„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xiáo@①之战》)其中“无乃不可乎?”译为:“恐怕不行吧?”

4.“不亦„„乎” 这也是古代汉语反问句的习惯句式之一,其中“亦”字的意思较虚,一般可译为:“不也是很„„吗?”

如:“人不知而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六则》)其中“不亦君子乎?”译为:“不也是很符合君子标准吗?”

再如:“„„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察今》)其中“不亦惑乎?”译为:“不也是很糊涂吗?”

实践证明,假若以上这几种在表达方式上较为特殊的习惯格式学生均能认识其特点,掌握其译法的话。那么,古汉语中的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等句式的译法,也就不难掌握了。我们这样做,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辨识特殊文言句式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独立翻译特殊习惯句式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能拿起“钥匙”独立开“锁”。

讲清“特殊”,扫除障碍

在古文教学过程中,偶尔会发现一些词,它们除了有一般的用法外,还有其特殊的用法,但课后又无注释,这些词,教师必须讲清。而要如此,教师必须借助于具体的语言环境,引导学生从语言的结构特点出发,作合理的推测,从而判断出所确定的释义,以便扫除学生在翻译时所遇到的障碍。

在古代汉语中,“所”字作人称代词就比较“特殊”。如:“不者,若属且为所虏”(《鸿门宴》)这是在“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jué@②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的焦急时刻,“出召项庄”说的最后一句话。此时,范增已看出刘、项斗争的严重性。由于项王头脑简单,刚愎自用,一次次坐失胜利良机,结果给刘邦创造了脱身逃走的机会,以致最后范增情不自禁地发出:“唉,竖子不足与谋,杀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的哀叹。根据课文的前后具体语言环境,再从语言的结构特点出发,即可判断出:“不者,若属且为所虏”的“所”字作“他的”讲,指“刘邦的”。“为所虏”,即译为:“成为他的俘虏”。“不者,若属且为所虏”可译为:“不(这样的话),你们这些人都将成为他的俘虏。”此句恰好与篇末的“吾属今为之虏矣!”前后呼应,充分表出了范增这位谋臣的远见卓识。

再如:“周公之被逮所由使也。”《五人墓碑记》此句中的“所”字,放在介词“由”的前面,作由的前置宾语。此句中的“所”字,即作“他”(指毛一鹭)讲。

只要我们能结合课文中的具体语言环境将特殊用法的词一一向学生作明确解释,学生在译文时也就不会有障碍了。

提供“工具”,独立解难

根据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对高中文言文提出的“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要求,学生在课外或课内自读古文时,倘有一本比较适用的工具书,对独立而及时地解决遇到的疑难词语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为了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能力,使学生在自学文言文时能独立解决疑难词语,可以向学生推荐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学文言文实词手册》和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学文言文虚词手册》二书。这两种书中实词和虚词总的特点是一个词往往有多个义项,学生学习古文经常查查“手册”,从比较鉴别中可以选出恰当的解释,有助于弄通文意。

由于我们在古文教学中采取了以上化难为易的具体做法,学生翻译古文基本上能符合原著,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也基本正确,从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五篇:医古文教学资料

練習一

寫出下列繁體字的簡化字。

態()齋()亂()竄()憑() 麵()鄰()蓋()獲()膽() 鬥()蠶()纔()邊()礙() 畢()塵()纖()價()穀() 鬚()竊()網()羅()綱() 徵()鹹()傳()趨()遞() 倉()豈()郵()隻()麥() 鄉()殼()勝()幾()聖() 業()滅()臺()鹽()爾() 猶()醜()鬱()衛()衝() 憲()瓊()驚()灑() 練習二

寫出下列異體字的正體字。 彊()迺()虵()胷() 雒()瞚()徧()煖() 跡()猨()逕()菑() 懽()悮()桮()麤() 恥()荂()泝()瘉() 箴()惷()棲()嶮() 淚()歎()旹()豎() 僊()酢()晻()煑() 禩()尠()洩()脣() 仝()妬()効()眥() 疎()珎()蓡()覩() 翫()骽()讙()嚥() 裡()惪()埜()躭() 欬()邨()艸()牀() 旾()俛()眎()胷() 練習三

寫出下列古字的今字。

知()見()反()縣()張() 屬()藏()齊()文()差() 爪()支()然()被()伎() 孰()陳()說()府()共() 竟()或()莫()賈()益() 責()亦()北()要()虛() 練習四

指出下列劃橫綫特殊句式的類型,並譯成現代漢語。(1)趙孟曰:“誰當良臣?”對曰:“主是謂也。”

(2)血脈治也,而何怪!

(3)先生得無誕之乎?何以言太子可生也!

(4)扁鵲至虢宮門下,問中庶子喜方者曰。

(5)普依准佗治,多所全濟。

(6)五六歲,親中人有病如成者。

(7)惟名利是務,崇飾其末,忽棄其本。

(8)而世人不察,惟五穀是見,聲色是耽。

(9)皮之不存,毛將安附焉?

(10)不惜其命,若是輕生,彼何榮勢之雲哉?

(11)下此以往,未之聞也。

(12)而難處仍不能明,精處仍不能發,其何裨之與有?

(13)第以人心積習既久,訛以傳訛,即決長波猶虞難滌。

(14)故醫方蔔筮,藝能之難精者也。

(15)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 練習五

用標點符號給下列文段斷句。

(一)素問·上古天真論(節選)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禦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二)舊唐書·孫思邈傳(節選)

孫思邈京兆華原人也七歲就學日誦千餘言弱冠善談莊老及百家之說兼好釋典洛州總管獨孤信見而曰此聖童也但恨其器大難爲用也周宣帝時思邈以王室多故乃隱居太白山隋文帝輔政乃征爲國子博士稱疾不起嘗謂所親曰過五十年當有聖人出吾方助之以濟人及太宗即位召詣京師嗟其容色甚少謂曰故知有道者誠可尊重羨門廣成豈虛言哉將授以爵位固辭不受顯慶四年高宗召見拜諫議大夫又固辭不受當時知名之士宋令文孟詵盧照鄰等執師資之禮以事焉照鄰有惡疾醫所不能愈乃問思邈名醫愈疾其道何如思邈曰吾聞善言天者必質之於人善言人者亦本之於天天有四時五行寒暑疊代其轉運也和而爲雨怒而爲風凝而爲霜雪張而爲虹霓此天地之常數也人有四支五藏一覺一寐呼吸吐納精氣往來流而爲榮衛彰而爲氣色發而爲音聲此人之常數也陽用其形陰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及其失也蒸則生熱否則生寒結而爲瘤贅陷而爲癰疽奔而爲喘乏竭而爲燋枯診發乎面變動乎形推此以及天地亦如之故五緯盈縮星辰錯行日月薄蝕孛彗飛流此天地之危診也寒暑不時天地之蒸否也石立土踴天地之瘤贅也山崩土陷天地之癰疽也奔風暴雨天地之喘乏也川瀆竭涸天地之燋枯也良醫導之以藥石救之以針劑聖人和之以至德輔之以人事故形體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災又曰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詩曰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謂小心也赳赳武夫公侯幹城謂大膽也不爲利回不爲義疚行之方也見機而作不俟終日智之圓也

(三)醫學源流論·用藥如用兵論(清)徐大椿

聖人之所以全民生也五穀爲養五果爲助五畜爲益五菜爲充

而毒藥則以之攻邪故雖甘草人參誤用致害皆毒藥之類也古人好服食者必生奇疾猶之好戰勝者必有奇殃是故兵之設也以除暴不得已而後興藥之設也以攻疾亦不得已而後用其道同也故病之爲患也小則耗精大則傷命隱然一敵國也以草木之偏性攻藏腑之偏勝必能知彼知己多方以制之而後無喪身殞命之憂是故傳經之邪而先奪其未至則所以斷敵之要道也橫暴之疾而急保其未病則所以守我之岩疆也挾宿食而病者先除其食則敵之資糧已焚合舊疾而發者必防其並則敵之內應既絕辨經絡而無泛用之藥此之謂嚮導之師因寒熱而有反用之方此之謂行間之術一病而分治之則用寡可以勝眾使前後不相救而勢自衰數病而合治之則並力搗其中堅使離散無所統而眾悉潰病方進則不治其太甚固守元氣所以老其師病方衰則必窮其所之更益精銳所以搗其穴若夫虛邪之體攻不可過本和平之藥而以峻藥補之衰敝之日不可窮民力也實邪之傷攻不可緩用峻厲之藥而以常藥和之富強之國可以振威武也然而選材必當器械必良克期不愆佈陣有方此又不可更僕數也孫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盡之矣

(四)《傷寒明理論》卷四·小柴胡湯(北宋)成無己

傷寒邪氣在表者必漬形以為汗邪氣在裏者必蕩滌以為利其於不外不內半表半裏既非發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對是當和解則可矣小柴胡爲和解表裏之劑也柴胡味苦平微寒黃芩味苦寒內經曰熱淫於內以苦發之邪在半表半裏則半成熱矣熱氣內傳攻之不可則迎而奪之必先散熱是以苦寒爲主故以柴胡爲君黃芩爲臣以成徹熱發表之劑人參味甘溫甘草味甘平邪氣傳裏則裏氣不治甘以緩之是以甘物爲之助故用人參甘草爲佐以扶正氣而復之也半夏味辛微溫邪初入裏則裏氣逆辛以散之是以辛物爲之助故用半夏爲佐以順逆氣而散邪也裏氣平正則邪氣不得深入是以三味佐柴胡以和裏生薑味辛溫大棗味甘溫內經曰辛甘發散爲陽表邪未已迤邐內傳既未作實宜當兩解其在外者必以辛甘之物發散故生薑大棗為使輔柴胡以和表七物相合兩解之劑當矣

(五)金匱要略·藏府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節選)(東漢)張仲景

問曰病人有氣色見於面部願聞其說師曰鼻頭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鼻頭色微黑者有水氣色黃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設微赤非時者死其目正圓者痙不治又色青爲痛色黑爲勞色赤爲風色黃者便難色鮮明者有留飲師曰病人語聲寂然喜驚呼者骨節間病語聲喑喑然不徹者心膈間病語聲啾啾然細而長者頭中病師曰息搖肩者心中堅息引胸中上氣者咳息張口短氣者肺痿唾沫師曰吸而微數其病在中焦實也當下之即愈虛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遠此皆難治呼吸動搖振振者不治師曰寸口脈動者因其旺時而動假令肝旺色青四時各隨其色肝色青而反色白非其時色脈皆當病

(六)格致餘論·陽有餘陰不足論(節選)(元)朱震亨 天地以五行更迭衰旺而成四時人之五臟六腑亦應之而衰旺四月屬巳五月屬午爲火大旺火爲肺金之夫火旺則金衰六月屬未爲土大旺土爲水之夫土旺則水衰況腎水常藉肺金爲母以補助其不足故《內經》諄諄於資其化源也古人于夏必獨宿而淡味兢兢業業於愛護也保養金水二髒正嫌火土之旺爾內經曰冬不藏精者春必病溫十月屬亥十一月屬子正火氣潛伏閉藏以養其本然之真而爲來春發生升動之本若於此時恣嗜欲以戕賊至春升之際下無根本陽氣輕浮必有溫熱之病夫夏月火土之旺冬月火氣之伏此論一年之虛耳

(七)《日知錄》卷五(節選)(清)顧炎武

古之時庸醫殺人今之時庸醫不殺人亦不活人使其人在不死不活之間其病日深而卒至於死夫藥有君臣人有強弱有君臣則用有多少有強弱則劑有半倍多則專專則效速倍則厚厚則其力深今之用藥者大抵雜泛而均停既見之不明而又治之不勇病所以不能愈也而世但以不殺人為賢豈知古之上醫不能

無失周禮醫師歲終稽其醫事以制其食十全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為下是十失三四古人猶用之而淳於意之對孝文尚謂時時失之臣意不能全也易曰裕父之蠱往見吝奈何獨取夫裕蠱者以為其人雖死而不出於我之為嗚呼此張禹之所以亡漢李林甫之所以亡唐也唐書許胤宗言古之上醫惟是別衇衇既精別然後識病夫病之與藥有正相當者惟須單用一味直攻彼病藥力既純病即立愈今人不能別衇莫識病源以情臆度多安藥味譬之於獵未知兔所多發人馬空地遮圍冀有一人獲之術亦疏矣假令一藥偶然當病他味相制氣勢不行所以難差諒由於此後漢書華佗精于方藥處齊不過數種夫師六五任九二則吉叅以三四則凶是故官多則亂將多則敗天下之事亦猶此矣

(八)儒門事親·攻裏發表寒熱殊途箋(節選)(南宋)張從正

頃余之舊契讀孟堅漢書藝文志載五苦六辛之說而顏師古輩皆無註解渠特以問余餘顧其內經諸書中亦不見其文既相別矣乘蹇且十裏外颯然而悟欲復回以告予之舊契已歸且遠乃令載之以示來者夫五者五臟也臟者裏也六者六腑也腑者表也病在裏者屬陰分宜以苦寒之藥湧之泄之病在表者屬陽分宜以辛溫之劑發之汗之此五苦六辛之意也顏師古不註蓋闕其疑也乃知學不博而欲爲醫難矣余又徐思五積六聚其用藥亦不外於是夫五積在臟有常形屬裏宜以苦寒之藥湧之泄之六聚在腑無常形屬表宜以辛溫之藥發之汗之與前五苦六辛亦合亦有表熱而可用柴胡之涼者猶宜熱而行之裏寒而可用薑附之熱者猶宜寒而行之餘恐來者不明內經發表攻裏之旨故並以孟堅五苦六辛之說附於卷末

(九)醫經原旨·緒言(清)薛雪

黃帝作內經史冊載之而其書不傳不知何代明夫醫理者爲君臣問答之辭素問靈樞二經傳於世想亦聞陳言於古老敷衍成之雖文多敗闕萬古不磨之作窺其立言之旨無非竊擬壁經故多繁辭近有會稽張景嶽出有以接乎其人而才大學博膽志頗堅將二書串而爲一名曰類經誠所謂別裁體者歟惜乎疑信相半未能去華存實餘則一眼覷破既非聖經賢傳何妨割裂於是燈火數更寒暑徹底掀翻重爲刪述望聞問切之功備矣然不敢創新立名之曰醫經原旨爲醫家必本之經推原其大旨如此至於灸一法另有專書故略收一二多節去其據文釋皆廣集諸家之說約取張氏者爲多苟或義理未暢間嘗綴以愚見冒昧之責何所逃避際此醫風流弊之日苟有一人熟讀而精思之則未必無小補雲乾隆十九年歲在甲戌埽老人薛雪

(十)劉賓客文集·華佗論(唐)劉禹錫

史稱華佗以恃能厭事爲曹公所怒荀文若請曰佗術實工人命系焉宜議能以宥曹公曰憂天下無此鼠輩邪遂考竟佗至倉舒病且死見醫不能生始有悔之之歎嗟乎以操之明略見幾然猶輕殺材能如是文若之智力地望以的然之理攻之然猶不能返其恚執柄者之恚真可畏諸亦可慎諸原夫史氏之書於冊也是使後之人寬能者之刑納賢者之諭而懲暴者之輕殺故自恃能至有悔悉書焉後之惑者複用是爲口實悲哉夫賢能不能無過苟置之理矣或必有寬之之請彼壬人皆曰憂天下無材邪曾不知悔之日方痛材之不可多也或必有惜之之歎彼壬人皆曰譬彼死矣將若何曾不知悔之日方痛生之不可再也可不謂大哀乎 練習六

翻譯下列各句,並解釋句中加橫綫字詞的意義: 1.晉侯夢大厲,被髮及地,搏膺而踴。(《秦醫緩和》) 2.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爲也。(《秦醫緩和》) 3.晉侯欲麥,使甸人獻麥,饋人爲之。(《秦醫緩和》) 4.將食,張,如廁,陷而卒。(《秦醫緩和》) 5.先王之樂,所以節百事也,故有五節。(《秦醫緩和》) 6.於是有煩手淫聲,慆堙心耳,乃忘平和,君子弗聽也。(《秦醫緩和》) 7.君子之近琴瑟,以儀節也,非以慆心也。(《秦醫緩和》) 8.今君至於淫以生疾,將不能圖恤社稷,禍孰大焉?(《秦醫緩和》) 9.少時爲人舍長。舍客長桑君過,扁鵲獨奇之,常謹遇之。(《扁鵲傳》) 10.出入十餘年,乃呼扁鵲私坐。(《扁鵲傳》)

之雲哉?(《傷寒雜病論序》)

36.而進不能愛人知人,退不能愛身知己。(《傷寒雜病論序》) 37.趨世之士,馳競浮華,不固根本,忘軀徇物,危若冰穀,

至於是也。(《傷寒雜病論序》) 38.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采眾方。(《傷寒雜病論序》) 39.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若能尋餘所集,思過半矣。(《傷寒雜病論序》) 40.自非才高識妙,豈能探其理致哉?(《傷寒雜病論序》) 11.扁鵲以其言飲藥三十日,視見垣一方人。(《扁鵲傳》) 12.血脈治也,而何怪?昔秦穆公嘗如此,七日而寤。(《扁鵲傳》) 13.扁鵲至虢宮門下,問中庶子喜方者曰:“太子何病,國中治穰過於眾事?”(《扁鵲傳》)

14.先生之方能若是,則太子可生也;不能若是,而欲生之,曾不可以告咳嬰之兒。(《扁鵲傳》) 15.先生得無誕之乎?何以言太子可生也?(《扁鵲傳》) 16.夫子之爲方也,若以管窺天,以郤視文。(《扁鵲傳》) 17.中庶子聞扁鵲言,目眩然而不瞚,舌撟然而不下,乃以扁鵲言入報國君。(《扁鵲傳》) 18.有先生則活,無先生則棄捐填溝壑,長終而不得反。(《扁鵲傳》) 19.人之所病,病疾多,而醫之所病,病道少。(《扁鵲傳》) 20.陰陽幷,藏氣不定,四不治也。(《扁鵲傳》)

21.女無美惡,居宮見妒;士無賢不肖,入朝見疑。(《倉公傳》) 22.又有一郡守病,佗以爲其人盛怒則差,乃多受其貨而不加治,無何棄去,留書罵之。(《華佗傳》) 23.即如佗言,立吐虵一枚,縣車邊,欲造佗。(《華佗傳》) 24.佗針鬲,隨手而差。(《華佗傳》) 25.李將軍妻病甚,呼佗視脈。(《華佗傳》) 26.佗術實工,人命所縣,宜含宥之。(《華佗傳》) 27.卿今強健,我欲死,何忍無急去藥,以待不詳?(《華佗傳》) 28.普依准佗治,多所全濟。(《華佗傳》)

29.佗語吳普曰:“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尓。”(《華佗傳》) 30.凡醫鹹言背及胸藏之間不可妄針,針之不過四分,而阿針背入一二寸,巨闕胸藏針下五六寸,而病皆瘳。(《華佗傳》) 31.今作郡而送之,是貴城陽太守而賤梁柳,豈中古人之道?是非吾心所安也。(《皇甫謐傳》) 32.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傷寒雜病論序》) 33.卒然遭邪風之氣,嬰非常之疾,患及禍至,而方震栗。(《傷寒雜病論序》) 34.齎百年之壽命,持至貴之重器,委付凡醫,恣其所措。(《傷寒雜病論序》) 35.舉世昏迷,莫能覺悟,不惜其命,若是輕生,彼何榮勢

41.觀今之醫,不念思求經旨,以演其所知。(《傷寒雜病論序》) 42.省病問疾,務在口給;相對斯須,便處湯藥。(《傷寒雜病論序》) 43.明堂闕庭,盡不見察。(《傷寒雜病論序》)

44.孔子雲:生而知之者上,學則亞之。多聞博識,知之次也。(《傷寒雜病論序》) 45.夫釋縛脫艱,全真導氣,拯黎元於仁壽,濟羸劣以獲安者,非三聖道,則不能致之矣。(《黃帝內經素問序》) 46.懼非其人,而時有所隱,故第七一卷,師氏藏之,今之奉行,惟八卷爾。(《黃帝內經素問序》) 47.天地之象分,陰陽之候列,變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黃帝內經素問序》) 48.不謀而遐邇自同,勿約而幽明斯契。(《黃帝內經素問序》) 49.蕆謀雖屬乎生知,標格亦資於詁訓,未嘗有行不由逕,出不由戶也。(《黃帝內經素問序》) 50.鹹日新其用,大濟蒸人,華葉遞榮,聲實相副。(《黃帝內經素問序》) 51.冰弱齡慕道,夙好養生,幸遇真經,式爲龜鏡。(《黃帝內經素問序》) 52.且將升岱嶽,非徑奚爲?欲詣扶桑,無舟莫適。(《黃帝內經素問序》) 53.俾工徒勿誤,學者惟明,至道流行,徽音累屬。(《黃帝內經素問序》) 54.其爲德也,與天地同,與日月並,豈直規規治疾方術已哉?(《類經序》) 55.而又有目醫爲小道,並是書且弁毛置之者,是豈巨慧明眼人歟?(《類經序》) 56.夫《內經》之生全民命,豈殺於《十三經》之啟植民心?(《類經序》) 57.繇此言之,儒其可不盡心是書乎?(《類經序》) 58.餘究心是書,嘗爲摘要,將以自資。(《類經序》) 59.由是徧索兩經,先求難易,反復更秋,稍得其緒。然後合兩爲一,命曰《類經》。(《類經序》) 60.生成之道,兩儀主之,陰陽既立,三才位矣。(《類經序》) 61.駒隙百年,誰保無恙?治之弗失,危者安矣。(《類經序》) 62.自是而條理分,綱目舉,晦者明,隱者見,巨細通融,歧貳畢徹,一展卷而重門洞開,秋毫在目。(《類經序》) 63.是役也,餘誠以前代諸賢注有未備,間多舛錯,掩質埋光,俾至道不盡明於世者,迨四千餘祀矣。(《類經序》) 64.第以人心積習既久,訛以傳訛,即決長波猶虞難滌,使辨之不力,將終無救正日矣。(《類經序》) 65.雖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斷流之水,可以鑒形;即壁影螢光,能資志士;竹頭木屑,曾利兵家。(《類經序》) 66.獨以應策多門,操觚隻手;一言一字,偷隙毫端。凡歷歲者三旬,易稿者數四,方就其業。所謂河海一流,泰山一壤,蓋亦欲共掖其高深耳。(《類經序》) 67.亡如世鮮知十之才士,以闕如爲恥,不能舉一反三,惟務按圖索驥。(《溫病條辨敘》) 68.不獨仲景之書所未言者不能發明,並仲景已定之書盡遭竄易。(《溫病條辨敘》) 69.我朝治洽學明,明賢輩出,鹹知溯源《靈》《素》,問道長沙。(《溫病條辨敘》) 70.病斯世之貿貿,述先賢之格言,攄生平之心得,窮源盡委,作爲是書。(《溫病條辨敘》) 71.若夫折楊皇華,聽然而笑,陽春白雪,和僅數人,自古如斯。(《溫病條辨敘》) 72.蓋聞天地之大德曰生,運陰陽以播物;含靈之所保曰命,資亭育以盡年。(《新修本草序》) 73.予窺其人,晬然貌也,臒然身也,津津然譚議也,真北斗以南一人。(《本草綱目序》) 74.夫鹽之味鹹者,其氣令器津泄;弦絕者,其音嘶敗;木敷者,其葉發;病深者,其聲噦。(《寶命全形論》) 75.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寶命全形論》) 76.至齊之得,猶慈石取鐵,以物相使。(《漢書·藝文志》) 77.故諺曰:有病不治,常得中醫。(《漢書·藝文志》) 78.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漢書·藝文志》) 79.然記籍所載,前史所傳,較而論之,其有必矣。(《養生論》) 80.而世常謂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傷身,輕而肆之,是猶不識一溉之益。(《養生論》) 81.是以君子知形侍神以立,神須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過之害生。(《養生論》) 82.謂商無十倍之價,農無百斛之望,此守常而不變者也。(《養生論》) 83.合歡蠲忿,萱草忘憂,愚智所共知也。(《養生論》) 84.虱處頭而黑,麝食柏而香,頸處險而癭,齒居晉而黃。推此言之,凡所食之氣,蒸性染身,莫不相應。(《養生論》) 85.惟五穀是見,聲色是躭,目惑玄黃,耳務淫哇。(《養生論》) 86.夫以蕞爾之軀,攻之者非一塗;易竭之身,而外內受敵。身非木石,其能久乎?(《養生論》) 87.縱少覺悟,鹹歎恨於所遇之初,而不知慎眾險於未兆。(《養生論》) 88.馳騁常人之域,故有一切之壽。(《養生論》)

89.然後蒸以靈芝,潤以醴泉,晞以朝陽,綏以五絃。(《養生論》) 90.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於至麤至淺之思,其不殆哉?(《大醫精誠》)

91.故醫方蔔筮,藝能之難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

微?(《大醫精誠》) 92.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深心悽愴,勿避險巇、晝夜、寒暑、饑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大醫精誠》) 93.自古名賢治病,多用生命以濟危急,雖曰賤畜貴人,至於愛命,人畜一也。(《大醫精誠》) 94.夫殺生求生,去生更遠,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爲藥者,良由此也。(《大醫精誠》) 95.只如雞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之處,不得已隱忍而用之,不在此例。(《大醫精誠》) 96.夫大醫之體,欲得澄神內視,望之儼然,寬裕汪汪,不皎不昧。(《大醫精誠》) 97.又到病家,縱綺羅滿目,勿左右顧眄;絲竹湊耳,無得似有所娛。(《大醫精誠》) 98.偶然治差一病,則昂頭戴面,而自許之貌,謂天下無雙。此醫人之膏肓也。(《大醫精誠》) 99.志存救濟,故亦曲碎論之,學者不可恥言之鄙俚也。(《大醫精誠》) 100.謬工之治病,實實虛虛,其誤人之跡常著,故可得而罪也。(《汗下吐三法該盡治病詮》) 101.然今之醫者,不得盡汗下吐法,各立門牆,誰肯屈己之高而一問哉?(《汗下吐三法該盡治病詮》) 102.即今著吐汗下三篇,各條藥之輕重寒溫于左。(《汗下吐三法該盡治病詮》) 103.孟浪者約略撮之而貽誤,小心往返者詢問而羈延。(《書方宜人共識說》) 104.可否相約同人,凡書方案,字期清爽,藥期共曉?(《書方宜人共識說》) 105.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老子·十二章》) 106.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老子·四十四章》) 107.醫師掌醫之政令,聚毒藥以共醫事。(《醫師》) 108.凡民之有疾病者,分而治之。死終則各自書其所以,而入於醫師。(《醫師》) 109.燥者,天之氣也;濕者,地之氣也。水流濕,火就燥,各從其類。此勝彼負,兩不相謀。(《秋燥論》) 110.天地生物,物有不遂;父母生子,子有不就。物有爲實,枯死而墮;人有爲兒,夭命爲傷。(《氣壽》) 練習七

背誦下列文段並回答問題:

(一)《扁鵲傳》(節選)

使聖人預知微,能使良醫得蚤從事,則疾可已,身可活也。人之所病,病疾多;而醫之所病,病道少。故病有六不治:驕恣不論於理,一不治也;輕身重財,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適,三不治也;陰陽並,藏氣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藥,五不治也;信巫不信醫,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則重難治也。 簡答題:

(1)如何理解“不治”? (2)找出文段中的通假字、被活用的詞語。

(二)《傷寒雜病論序》(節選) 餘每覽越人入虢之診、望齊侯之色,未嘗不慨然歎其才秀也。怪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藥,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但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崇飾其末,忽棄其本,華其外而悴其內。皮之不存,毛將安附焉?卒然遭邪風之氣,嬰非常之疾,患及禍至,而方震慄。降志屈節,欽望巫祝,告窮歸天,束手受敗。齎百年之壽命,持至貴之重器,委付凡醫,恣其所措。咄嗟嗚呼!厥身已斃,神明消滅,變爲異物,幽潛重泉,徒爲啼泣。痛夫!舉世昏迷,莫能覺悟,不惜其命,若是輕生,彼何榮勢之雲哉?而進不能愛人知人,退不能愛身知己,遇災值禍,身居厄地,蒙蒙昧昧,憃若遊魂。哀乎!趨世之士,馳競浮華,不固根本,忘軀徇物,危若冰穀,至於是也! 簡答題:

(1)找出作者評價扁鵲的句子。 (2)找出文段中的特殊句式。

(三)《黃帝內經素問序》(節選)

夫釋縛脫艱,全真導氣,拯黎元於仁壽,濟羸劣以獲安者,非三聖道,則不能致之矣。孔安國序《尚書》曰:“伏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班固《漢書·藝文志》曰:“《黃帝內經》十八卷。”《素問》即其經之九卷也,兼《靈樞》九卷,迺其數焉。雖復年移代革,而授學猶存。懼非其人,而時有所隱,故第七一卷,師氏藏之。今之奉行,惟八卷爾。然而其文簡,其意博,其理奧,其趣深。天地之象分,陰陽之候列,變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不謀而遐邇自同,勿約而幽明斯契。稽其言有徵,驗之事不忒。誠可謂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 簡答題:

(1)“三聖”分別指誰?

(2)作者是否認同《黃帝內經》是一部養生著作?依據是什麼?

(四)《類經序》(節選)

《內經》者,三墳之一。蓋自軒轅帝同岐伯、鬼臾區等六臣互相討論,發明至理,以遺教後世。其文義高古淵微,上極天文,下窮地紀,中悉人事。大而陰陽變化,小而草木昆蟲、音律象數之肇端、藏府經絡之曲折,靡不縷指而臚列焉。大哉!至哉!垂不朽之仁慈,開生民之壽域。其爲德也,與天地同,與日月並,豈直規規治疾方術已哉? 簡答題:

(1)解釋“三墳”一詞的意義。 (2)作者對《黃帝內經》有何評價?

(五)《大醫精誠》(節選)

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

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

亦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凶,護惜身命。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深心悽愴,勿避嶮巇、晝夜、寒暑、饑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如此可爲蒼生大醫,反此則是含靈巨賊。自古名賢治病,多用生命以濟危急,雖曰賤畜貴人,至於愛命,人畜一也。損彼益己,物情同患,況於人乎!夫殺生求生,去生更遠。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爲藥者,良由此也。其虻蟲、水蛭之屬,市有先死者,則市而用之,不在此例。只如雞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之處,不得已隱忍而用之。能不用者,斯爲大哲,亦所不及也。其有患瘡痍、下痢,臭穢不可瞻視,人所惡見者,但發慚愧淒憐憂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 簡答題:

(1)作者對於用有生命的藥物,持何種態度? (2)大醫對待病人,不能有哪些態度和行爲?

(六)《養生論》(節選)

善養生者則不然也,清虛靜泰,少私寡欲。知名位之傷德,故忽而不營,非欲而彊禁也;識厚味之害性,故棄而弗顧,非貪而後抑也。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氣以醇白獨著。曠然無憂患,寂然無思慮。又守之以一,養之以和,和理日濟,同乎大順。然後蒸以靈芝,潤以醴泉,晞以朝陽,綏以五絃。無爲自得,體妙心玄,忘歡而後樂足,遺生而後身存。若此以往,庶可與羨門比壽,王喬爭年,何爲其無有哉! 簡答題:

(1)作者提出了哪些養生方法?

(2)找出文段中與道家養生思想相聯繫的句子。

(七)《老子》(12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爲腹不爲目。故去彼取此。

(八)《老子》(44章)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九)《漢書·藝文志》序及方技略(節選) 昔仲尼沒而微言絕,七十子喪而大義乖。昔仲尼沒而微言絕,七十子喪而大義乖。故《春秋》分爲五,《詩》分爲四,《易》有數家之傳。戰國從衡,真僞分爭,諸子之言紛然殽亂。至秦患之,乃燔滅文章,以愚黔首。漢興,改秦之敗,大收篇籍,廣開獻書之路。迄孝武世,書缺簡脫,禮壞樂崩,聖上喟然而稱曰:“朕甚閔焉!”於是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下及諸子傳說,皆充秘府。至成帝時,以書頗散亡,使謁者陳農求遺書於天下。詔光祿大夫劉向校經傳、諸子、詩賦,步兵校尉任宏校兵書,太史令尹鹹校數術,侍醫李柱國校方技。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録而奏之。會向卒,哀帝復使向子侍中奉車都尉歆卒父業。歆於是總羣書而奏其《七略》,故有《輯略》,有《六藝略》,有《諸子略》,有《詩賦略》,有《兵書略》,有《術數略》,有《方技略》。今刪其要,以備篇籍。

簡答題:

(1)先秦至東漢時期,中國學術的發展經歷了怎樣的過程? (2)《漢書·藝文志》是在什麼基礎上形成的?

習八根據“六書”理論,分析下列漢字的字形結構。 自()止()兒()果()首() 足()又()甘()亦()母() 叉()身()天()曰()好() 盥()歪()步()男()牧() 乳()病()悶()匱()修() 聰()藥()肓()醴()臭() 練習九

利用《康熙字典》,查找並指出下列漢字的部首。 恭()裏()秉()險()膺() 珠()郊()遊()辯()爲() 術()華()漿()雞()字() 薑()素()散()眾()熱() 習()粥()寒()頭()擘() 聲()欬()平()問()醫()

上一篇:搞笑的顺口溜范文下一篇:工学交替背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