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工作的意见

2024-05-01

无锡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工作的意见(通用8篇)

篇1:无锡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工作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工作的意见

2008-08-01 08:29:0来源:无锡日报

为深入贯彻落实《城乡规划法》,加快推进区域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增强城市的集聚力和辐射力,经研究,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市城乡规划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统一思想认识,确立城乡规划工作方向和目标

(一)充分认识加强城乡规划工作的重要意义。今后一个时期是无锡创新城市发展模式、提升城市发展质量的关键期,也是深入贯彻实施《城乡规划法》、加快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期,更是由重点发展向优化发展转型、全面小康向基本现代化跨越的攻坚期。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工作,有利于统筹城乡空间布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有利于转变城乡建设和发展的模式,增强城乡综合承载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集约利用土地,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协调各方利益,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各地各部门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做好城乡规划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我市实现“一当好、三争创”奋斗目标作出新贡献。

(二)明确城乡规划工作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实施《城乡规划法》,围绕全市“一当好、三争创”的奋斗目标,确立科学规划、和谐规划、绿色规划、复合规划的新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城乡统筹、集约发展的指导方针,切实加强城乡规划工作,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努力营造高效益的生产环境、高质量的生活环境、高水准的生态环境,促进全市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城乡规划工作的基本原则。

1、坚持城乡统筹原则。统筹安排城市和村镇建设,统筹安排人民生活、产业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统筹安排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布局,努力实现城乡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张网。

2、坚持集约发展原则。正视我市资源支撑、环境容量的压力,加强城乡空间管制,落实规划强制性内容,大力推进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强化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促进城乡建设健康可持续发展。

3、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把维护公共利益、促进社会公平、关注和改善民生作为城乡规划的重要目标,合理配置城乡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加强生态环境、住房保障、公共交通和公共安全的规划建设,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4、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原则。各地及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要根据经济社会和城乡建设的实际需要,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和修改城乡规划,编制下位规划不得违背上位规划。强化法定规划对土地使用的指导和调控,在城乡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之外不得进行开发和建设。

(四)把握城乡规划工作的总体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城乡规划工作要着力推进“四个一体化”:着力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完善城乡空间布局、产业布局、交通布局、生态布局和人口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着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实现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着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快城市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推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一体化,加强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土地资源节约利用,推动建设思路、生产方式、消费模式的转变。到2010年,城乡空间布局更加合理,城市综合功能更加完善,城市整体形象更加优美,城市化水平达到75%以上,努力建成国家生态城市、生态园林城市、最佳人居环境城市。

二、依法制定城乡规划,提高城乡规划的科学性

(五)健全城乡规划体系。依法加强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村庄规划以及近期建设规划和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在市域构建以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市(县)城市总体规划--乡镇和村庄规划为框架的规划体系,深化总体规划修编研究,优化市域、区域城乡空间发展布局,重点协调好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合理布局、产业发展、耕地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关系和问题,深化和完善城乡规划全覆盖。在市区构建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或村庄规划)为框架的规划体系,科学编制近期建设规划,明确近期发展方向和建设重点,通过修编和深化完善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细化城市用地布局,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在农村构建以镇村布局规划--镇总体规划--村庄规划为框架的规划体系,保护镇村特色风貌,构建公共活动空间,切实提高镇村建设水平。

(六)完善城乡规划编制内容。各类城乡规划编制都要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科学确定城乡生态环境、土地、水资源、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综合目标,在城乡规划中划定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范围。要根据保护资源与环境、保障公共安全与基础设施有效运行的要求,严格执行城市红线、黄线、蓝线、绿线、紫线、橙线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市政公用设施配套用地等涉及城乡发展长期保障的强制性内容。

(七)提高城乡规划编制水平。按照“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要求,积极改进规划编制方式。进一步放开规划和建筑设计市场,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通过招标优选规划设计单位,优化规划设计方案,提高规划编制的水平和质量。完善规划决策咨询论证制度,成立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广泛吸纳包括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专家学者和人民群众等方面的意见,着力提高城乡规划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水平。要严格执行规划审批和调整程序,城乡规划成果由规划批准机关依照法定程序组织审查,重要规划依法提请人大常委会审议,规划一经批准,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确需对规划进行调整的,应按法定程序进行,以切实维护规划的法定性和权威性。

(八)加强城乡规划的衔接协调。要明晰各领域规划的功能,加强各领域各层次规划的衔接和协调,基本形成各领域各专项规划功能协调、各层次规划有机衔接的高度统一的规划体系。要加强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加强城乡建设近期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的协调,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内容在空间上得到落实,实现“三规”的有机融合。要通过城乡规划统筹协调专项(专业)规划,各类专项(专业)规划要遵循空间规划。要加强城乡规划各层次间的相互衔接,上一层次规划要指导下一层次规划,下一层次规划应以上一层次规划为依据。专项(专业)规划要以总体规划确定的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为依据,确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指标和空间安排。分区规划要以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为依据,确定、细化和综合协调空间布局的目标、内容、规模和标准。详细规划要以分区规划和专项规划为依据,确定土地使用性质、开发强度等控制性要求。

三、明确城乡规划工作重点,增强城乡规划的前瞻性

(九)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积极探索科创园区规划建设新模式,以国际化、生态化和集约化的标准,推进工业园区向科创园区的转型和升级,提高产业集聚度。深化“三创”载体规划,增强“三创”载体混合功能,完善商业、休闲、教育、医疗和配套住宅等设施,增设展示中心等特色公共设施,实现“三创”载体向开放化、人性化、个性化和社区化发展。以“退城进园”为契机,整合置换土地,依托环城河、历史街区和工业遗存等保护整治和功能更新,挖掘文化底蕴,打造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地。

(十)进一步完善道路交通体系。优化区域路网规划,完善苏州、常州、张家港、常熟等方向的区域联络道路,理顺市区与江阴、宜兴之间的客、货运通道。调整对外联络通道,完善无锡机场、高铁站点等门户的快速道路系统,优化高速公路出入口衔接体系。整合市区各功能板块间的联系通道。加快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加强轨道交通站点及周边用地的控制。加快快速路、结构性主干道的规划建设,新增、改造跨运河、铁路道口等设施,缓解中心城发展瓶颈。落实公交优先策略,严格控制公交场站用地,加强换乘枢纽设施建设,至2010年建成洛社、惠山新城、梅村等市区公交站场和一批乡镇公交首末站,实现公交分担率达30%。优化公交线路,加快中心城换乘枢纽地区和外围截流型停车场站建设,切实解决“停车难”问题。

(十一)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以实现生态文明为目标,加大太湖水源地保护和生态修复力度,在环湖5公里范围内全面实施“三退三还”,逐步建成沿湖200米范围内的生态湖滨带,环太湖1公里以内的特色生态林带,以及环太湖5公里以内的生态农业带,形成多层次的自然生态修复重建体系。加快生态湿地建设,增强湿地与湖、河、塘生态系统的连通性,增强水体自净能力,逐步恢复湖沼湿地自然生态系统;高标准、高质量编制太湖生态博览园规划,打造生态旅游示范区。严格保护中心城外环生态绿带,完善中心城区绿地系统,加强惠山青龙山森林公园、蠡湖开放公园等大型区域绿地的保护和建设,构建“市、区级、街道级和社区级三级”公园体系。

(十二)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深化完善历史文化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积极推进惠山古镇、清名桥沿河、荣巷、小娄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建设。积极做好名城、名镇、名村申报工作,大力推进江阴市创国家级、宜兴市创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工作,加快荡口、严家桥、礼舍、周新村等古镇古村的修复。深化工业遗产保护规划,积极探索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的新模式,对工业遗存的建筑物和构筑物进行功能更新,形成保护与利用的良性互动。开展乡土建筑普查工作,建立乡土建筑保护名录。制定有关乡土建筑保护措施,解决乡土建筑保护所涉及的土地置换、产权归属等问题。

(十三)进一步加强住房建设的调控和引导。科学制定住房建设规划和计划,完善保障性住房体系,满足不同层次的住房需求。优先推进政府保障性住房、定销商品房和中小户型住房、中低价位住房的建设,其土地供应量不低于居住用地供应量的70%。合理引导商品房建设,严格控制低密度高档住房建设,停止别墅类房地产开发项目土地出让。继续推进中心城区危旧房和城中村改造以及老新村整治,至2010年,基本完成改造和整治任务。

(十四)进一步完善社区公共服务功能。编制社区配套设施专项规划,完善社区配套设施配置标准。根据人口结构和需求差异,对社区配套设施的用地、建设规模、项目内容和设置要求作出明确规定,指导社区配套设施分级、分类、分期配置,提升社区配套设施的服务水平。优化社区配套设施的布局模式,推进睦邻中心建设,提高社区服务效率。老城区和旧城改造地区,要充分利用现有设施,通过置换、改造、新建等办法,分区、分期、分批建设配套服务设施,提升服务品质。

(十五)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完善农村现代化服务体系,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态文明向农村地区延伸。实施新型农村社区(村庄)规划,制定和落实村庄保留、整治和归并计划。引导新型农村社区特色化建设,形成历史文化型、山水资源型和现代风貌型等多种特色。加大生态农业园区规划建设力度,壮大优势农业产业集群,打造一批优势农产品基地。规划建设农业博览园,发展都市农业观光旅游,延伸生态农业的现代服务功能。

四、加大城乡规划管理和监督力度,维护城乡规划的权威性

(十六)强化土地集约利用调控机制。切实发挥城乡规划对土地及空间资源的调控作用,促进城乡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按照节约集约用地原则,审查调整各类相关规划和用地标准。实行土地开发强度上限与下限均量化的“双向综合调控”机制,针对不同产业用地和不同性质用地,确定最大的合理容积率;对不同性质的建设用地分别规定不同的投资密度要求,适度提高建设用地投入和产出比的门槛。建立城市规划实施计划制度,协调各类建设用地,调控土地投放强度,确保规划实施的有序性和时效性。积极盘活存量用地,清理划拨土地,有效开发闲置、废弃和低效的土地,合理开发地下空间,充分发挥地上地下空间使用效率。

(十七)完善城乡规划公众参与制度。进一步推进规划阳光工程和政府信息公开,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严格执行城乡规划批前公示、批后公布以及建设项目批前公示、批后告示等制度。采取新闻宣传、网上公示、媒体公告、模型展览、公共咨询、听证会等多种方式,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意见,完善公众意见的采信和反馈机制,提高规划决策的公开性和科学性。

(十八)健全城乡规划监督管理制度。城乡规划监督检查要贯穿于城乡规划制定和实施的全过程。通过人大监督、行政监督、公众监督等形式,保障城乡规划工作的合法性、严肃性和科学性。建立规划实施情况报告制度,定期向人大报告规划制定和实施情况,主动接受人大的监督。市政府和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对江阴市、宜兴市政府及其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执行城乡规划编制、审批、实施、修改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重视公众监督,及时将监督检查情况和处理结果公开,供公众查阅和监督。

(十九)建立规划实施的联合监管机制。各类建设项目必须按照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一书三证”实施建设。建设工程应当按照规划许可的事项实施。有关职能部门应当加强监管,密切协同,依法防止和查处违法行为。房管部门要严格按照规划确定的土地用途和房屋使用性质及规划部门出具的竣工验收规划确认书核发房屋产权证明。工商及相关部门要严格按照规划许可的用途批准注册场所的工商登记及相关许可。规划和国土资源部门应按照法定职责分别做好土地使用的监管工作。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和国土资源部门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分别依法查处违法建设和违法用地。

五、加强组织领导,提高城乡规划工作水平

(二十)切实加强对城乡规划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城乡规划工作的领导,把城乡规划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党政主要领导总负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部门分工抓落实的组织体系和协调落实机制,集中主要精力抓好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宣传和执行城乡规划,认真抓好城乡规划的组织和实施工作,自觉维护城乡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管理体制,加强城乡规划集中统一管理,加强城乡规划管理队伍建设。

(二十一)强化政府主导责任机制。各级政府应当依照《城乡规划法》的规定依法编制城乡规划,把城乡规划编制和管理经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加大投入力度,确保按期按要求完成规划编制任务。对依法应当编制城乡规划而未组织编制,未按法定程序编制、审批、修改城乡规划的,或者委托不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编制城乡规划的,要责令改正,通报批评。

(二十二)加强城乡规划法制建设。要根据《城乡规划法》新要求,依据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划管理的法律法规,抓紧制定《无锡市城乡规划管理条例》和《〈无锡市城乡规划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完善相应的配套法规和技术规范,健全完善城乡规划管理法规和标准规范体系,将城乡规划编制、审批、调整和实施管理的全过程纳入法制化轨道。进一步理顺城乡规划执法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职责明确、管理规范、协调有力的城乡规划执法体系。

(二十三)强化规划监督考核机制。按照“目标明确、责任清楚、督查落实、绩效考核”的要求,各地、各部门要根据市政府下达的规划工作任务,纳入全市重点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层层分解落实,认真组织实施,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督促检查,推动目标任务的完成。要严格责任追究制度。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建立市、区政府和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划行政执法责任制度和行政问责制度。对违反规定调整城乡规划、违反城乡规划审批用地的,坚决予以纠正,并依法追究责任人的行政责任或法律责任。

本意见自颁布之日起实施,适用于无锡市区,江阴市、宜兴市可参照执行。

篇2:无锡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工作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有关部门:

为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促进全县城乡建设协调有序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以下简称《城乡规划法》)和《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意见:

一、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编制审批

(一)城乡规划区范围是经市政府批准的县城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范围和县政府批准的镇总体规划及集镇规划、新农村规划确定的规划区范围。

(二)全县城乡规划工作实行县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县住建局负责全县范围内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其派出机构

按照授权承担有关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乡镇人民政府按照《城乡规划法》和《实施办法》的规定,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有关的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三)县住建局组织编制县城总体规划,报市人民政府审批。各乡镇总体规划和村庄规划由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并报县政府审批。

(四)县住建局组织编制县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经县政府批准后实施。各乡镇人民政府根据县政府批准的乡镇总体规划,组织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并报请县政府批准后实施。

(五)交通、环保、水务、电业、通讯、供气、人防等部门做好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

二、进一步强化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一)城乡规划区内所有建设项目必须符合城乡规划要求,并严格执行规划许可制度。

(二)在县城规划区内所有建设项目,必须由县住建局依据已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建设项目提出规划设计条件。

(三)依照国家规定需要办理选址意见书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持相关文件向县住建局或上级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核发选址意见书。

(四)在县城规划区和镇规划区内,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经有关部门批准、核准、备案和县政府审批后,建设单位应当持相关材料向县住建局申请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以出让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在签订含有县住建局提出的规划条件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后,建

设单位应当持相关材料向县住建局申请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五)在县城规划区和镇规划区范围内建设单位新建、扩建、和改建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和其他工程设施的,建设单位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土地使用证、施工图纸、立项批复、以及环保、人防等相关批准文件向县住建局提出申请,由县住建局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县城规划区内不得批准私人改建、扩建和新建房屋。确因国家建设征收、征用宅基地、遭受自然灾害毁坏,或原房屋属于危房的,由相应资质的机构做出技术鉴定确认后,经村(居委会)和乡镇政府逐级审核,报县住建局审批。

(六)在乡、村庄规划区内进行乡镇企业、乡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的,建设单位或个人必须持有关证明文件和符合相应要求的建筑设计图,向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由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出具初审意见后,统一报县住建局审查,并由县住建局报县政府同意后,办理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七)在乡、村庄规划区内村民使用原有宅基地或者村内空闲地进行住宅建设的,应向村民委员会提出申请,经村民委员会同意后报乡、镇人民政府。经审查符合规划的,乡、镇人民政府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八)在集镇和村庄规划区外不得审批任何建设项目,确需审批建设的,经项目批准单位的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依法调整规划,由县住建局审批。

(九)建设工程项目竣工后,需经原规划审批单位对是否符

合规划条件和许可内容予以核实验收。未经核实或者经核实不符合规划条件和许可内容的,建设单位不得组织竣工验收。

三、加强城乡规划建设的监管

(一)县住建局负责县城规划区范围内所有建设项目及村镇规划区内乡镇企业、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项目的监管,并对违反城乡规划的建设行为进行查处。

县住建局对违法建设行为作出责令停止建设或者限期拆除的决定后,当事人不停止建设或者逾期不拆除的,县政府应当责成有关部门依法采取查封施工现场、强制拆除等措施。强制拆除所需费用由违法建设单位或者个人承担。

(二)各乡镇人民政府是本行政区域内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直接责任人,负责对本乡镇集镇规划区内已审批的建设项目进行监管。发现问题应及时制止并迅速上报县住建局。

在乡、村庄规划区内未依法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规定建设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以拆除。

(三)县住建局负责对已审批的建设项目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进行监督管理,并配合乡镇人民政府对其审批的建设项目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

四、严格责任追究

县住建局是县城规划区内违法建设行为监管的第一责任人;各乡镇人民政府是本乡镇辖区内违法建设行为监管的第一责任人。对违反《城乡规划法》和《实施办法》规定未尽到监管职责的乡镇政府及的相关部门,由县政府或监察机关依据职权责令改

篇3:无锡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工作的意见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这是时隔37年重启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配套文件,勾画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间中国城市发展的”路线图”。

《若干意见》中指出,要通过加强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推进两图合一;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实现中心城区公交站点500米内全覆盖;打造方便快捷生活圈等措施逐步破解城市发展难题。

《若干意见》还明确了城市发展的“时间表”,提到应统筹公共汽车、轻轨、地铁等多种类型公共交通协调发展,到2020年,超大、特大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达到40%以上,大城市达到30%以上,中小城市达到20%以上。(据《人民日报》)

篇4:无锡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工作的意见

农农发[2010]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厅(局、委):

农药管理事关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关乎农民利益和社会稳定。近年来,各地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农药管理工作,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最近一段时期,一些地方农药市场秩序比较混乱,违法生产、销售禁限用高毒农药行为屡禁不止,因农药残留造成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为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和消费者权益,现就进一步加强农药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经营主体监管,规范农药经营行为

当前,农药经营主体多、规模小、秩序乱的问题比较突出。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会同工商管理部门全面开展农药经营单位的清查,对无照经营及不符合经营资质要求的,坚决依法取缔,符合条件的经营单位由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上网公布。经营单位要建立健全进销货台账,严格进货查验,向购药者提供正确的用药指导,出具销售凭证。建立农药经营单位违法行为记录档案,对有严重违法行为或一年内多次违法经营的,要提请工商管理部门依法停止其经营活动。大力发展农药连锁经营,鼓励农药生产企业开展农药直销,支持农药生产、经营企业开展“卖药、施药”一体化服务。蔬菜优势区域重点县要推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制度,严格核定高毒农药经营单位,实行实名购药,建立高毒农药销售流向记录。

二、强化使用技术指导,引导安全合理用药

农药使用行为直接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当地病虫害发生特点,及时发布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用药指导目录,向农民推荐安全、高效、适用的农药品种,指导农民正确选用农药。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生产企业用药行为的监督管理,督促其建立规范的农药使用记录。重点加强对蔬菜、水果等鲜食农产品主产区分散农户的用药技术培训和指导,推行农药使用监管员制度,加强对农药使用情况的巡查,发现违规使用农药的,要及时纠正,严重违规的,要及时报告当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蔬菜、水果生产过程中农药残留监测,发现违规使用禁限用高毒农药的,依据有关规定严肃查处。充分发挥园艺作物标准园和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农民安全合理用药。

三、加强农药监督执法,整顿农药市场秩序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农药市场的日常监管,特别是对基层乡村农药经营门店的检查,重点检查其经销的农药产品标签是否规范,发现不符合规定的,依法查处并责令生产者改正。要加大对农药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力度,主要检测有效成分含量及是否添加禁限用高毒农药成分。强化“检打联动”,发现假劣农药的,要“追根溯源、一查到底”,情节严重的,及时提请我部吊销其农药登记证。抓好大案要案查处,落实挂牌督办制度,强化省际间、部门间协作配合,涉嫌犯罪的要及时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案件查处情况要及时报送上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案件办结后,要在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上曝光。加强农药展销会的监督管理,严格审查参展单位资质和参展产品合法性,展销会期间出现虚假信息并造成严重影响的,依法追究展销会组织者责任。

四、强化政务信息公开,增强公共服务意识

政务信息公开是推动依法行政、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的有效手段。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规定,及时公开农药管理相关信息。要公布办事程序和要求,推行阳光审批,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及时公布农药登记、质量监测、农药药效、安全风险等信息,为农药执法人员、农药生产经营单位和农民提供服务。

五、妥善处理药害事故,维护社会稳定

农作物药害事故是影响农业生产安全的重大隐患,妥善处理药害事故,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敏感的社会问题。各省(区、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制定农药药害技术调查及技术鉴定的程序和要求,建立药害鉴定专家库。各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及时组织专家对药害事故进行鉴定,科学判定药害发生原因及损失程度,指导农民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最大限度降低损失。对涉及面广、影响较大的药害事件,及时向当地政府及上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及时处理,防止事态扩大,避免群体事件发生。

六、健全农药管理机构,提升农药监管能力

各省(区、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明确农药管理牵头单位,统筹协调农药管理各项工作,积极推动农药管理机构参与管理,市、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明确农药管理的机构和人员。农药管理机构与农业综合执法机构要密切配合,全面履行农业部门农药监管职责,禁止农药管理和执法人员参与农药经营活动。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争取同级财政支持,落实农药管理经费,保障农药市场检查、质量监督和安全用药指导等工作的顺利开展。

附:农药管理条例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证《农药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贯彻实施,加强对农药登记、经营和使用的监督管理,促进农药工业技术进步,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保障人畜安全,根据《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 农业部负责全国农药登记、使用和监督管理工作,负责制定或参与制定农药安全使用、农药产品质量及农药残留的国家或行业标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协助农业部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的农药登记,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药研制者和生产者申请农药田间试验和临时登记资料的初审,并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农药监督管理工作。

县和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农药监督管理工作。

第三条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负责全国的农药具体登记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农药检定机构协助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的农药具体登记工作。

第四条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必要时可以依法委托符合法定条件的机构实施农药监督管理工作。受委托单位不得从事农药经营活动。

第二章 农药登记

第五条 对农药登记试验单位实行认证制度。

农业部负责组织对农药登记药效试验单位、农药登记残留试验单位、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单位和农药登记环境影响试验单位的认证,并发放认证证书。

经认证的农药登记试验单位应当接受省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

第六条 农业部制定并发布《农药登记资料要求》。

农药研制者和生产者申请农药田间试验和农药登记,应当按照《农药登记资料要求》提供有关资料。

第七条 新农药应申请田间试验、临时登记和正式登记。

(一)田间试验

农药研制者在我国进行田间试验,应当经其所在地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农药检定机构初审后,向农业部提出申请,由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对申请资料进行审查。经审查批准后,农药研制者持农药田间试验批准证书与取得认证资格的农药登记药效试验单位签订试验合同,试验应当按照《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实施。

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农药检定机构对田间试验的初审,应当在农药研制者交齐资料之日起一个月内完成。

境外及港、澳、台农药研制者的田间试验申请,申请资料由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审查。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应当自农药研制者交齐资料之日起三个月内组织完成田间试验资料审查。

(二)临时登记

田间试验后,需要进行示范试验(面积超过10公顷)、试销以及在特殊情况下需要使用的农药,其生产者须申请原药和制剂临时登记。其申请登记资料应当经所在地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农药检定机构初审后,向农业部提出临时登记申请,由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对申请资料进行综合评价,经农药临时登记评审委员会评审,符合条件的,由农业部发给原药和制剂农药临时登记证。

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农药检定机构对临时登记资料的初审,应当在农药生产者交齐资料之日起一个月内完成。

境外及港、澳、台农药生产者向农业部提出农药临时登记申请的,申请资料由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审查。

农业部组织成立农药临时登记评审委员会,每届任期三年。农药临时登记评审委员会一至两个月召开一次全体会议。农药临时登记评审委员会的日常工作由农业部农药检定所承担。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应当自农药生产者交齐资料之日起三个月内组织完成临时登记评审。

农药临时登记证有效期为一年,累计有效期不得超过四年。

篇5:无锡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工作的意见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乡发展新格局,加快我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切实加强和改进我市城乡规划工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有关法规规章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市城乡规划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城乡规划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十一五”期间,我市大力实施农牧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战略,不断完善市域空间结构,城乡建设和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城乡规划发挥了重要的指导、调控和布局作用。但是,我市城乡规划工作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难以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城乡规划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各领域各层次规划的统筹协调不够,城乡规划管理体制制度不够健全完善,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还没有完全确立。要切实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必须充分认识城乡规划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做好城乡规划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一)充分认识城乡规划对经济社会的支撑作用。“十一五”期末,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将我市纳入呼包鄂城市群统一规划发展,我市经济社会迎来新一轮的快速发展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的发展机遇,我市原有的产业结构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因此,必须通过城乡规划的调控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保证各类资源的集约配置和有效利用。以空间资源配置为主要职能的城乡规划,综合部署和统筹安排城市空间布局、土地利用、重大设施建设等,对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是现代政府重要的政策杠杆,也是最重要的发展政策。

(二)充分认识城乡规划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调控作用。乌兰察布市已成为呼包鄂城市群中重要的节点城市,要构筑更高的发展平台,找准位置并抢占优势,确立区域竞争地位,必须整合自身资源提升产业层次和质量,拓展发展空间和潜力形成新的特色。城乡规划是指导和调控城乡建设发展的基本手段,其核心任务是配置城乡区域空间资源。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工作,对于统筹城乡区域空间布局、转变城乡建设和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是实现区域与城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三)充分认识城乡规划对社会和谐建设的协调作用。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空间资源 2

上的利益矛盾日益凸显。城乡规划是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最重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之一,是一项基本的公共政策,关系各行各业,影响千家万户。按照公共政策的属性履行规划职能,对于协调各方利益,维护社会公平,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进一步明确城乡规划工作的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 基本原则:

坚持规划先行。科学编制城乡规划,树立“大规划”思想,确保先规划后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公共利益、促进社会公平和改善民生作为城乡规划的重要目标,合理配置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坚持城乡统筹。以实现统筹城乡发展为目标,统筹安排城市和村镇建设,统筹安排人民生活、产业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统筹安排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

坚持集约发展。充分考虑资源、环境容量的承载力,加强城乡空间管制,全面落实城乡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强化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促进城乡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坚持依法管治。法定规划是城乡发展和建设的依据,城乡建设必须严格执行《城乡规划法》。下位规划必须服从上位规 3

划,城乡建设必须服从城乡规划。

主要任务:

完善城乡规划体系建设,提高城乡规划编制水平,健全城乡规划决策机制,理顺规划管理体制机制,加强规划管理制度建设,强化城乡规划监督管理,优化规划服务功能。尽快形成功能协调、覆盖城乡、体系完善的规划体系,形成层级明确、依法施行、管治有效的城乡规划决策、实施和监管体系,切实维护城乡规划的引领性、科学性、严肃性和权威性,充分发挥城乡规划的统筹协调和综合服务功能,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和城乡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建立集中统一的城乡规划管理机制

为充分发挥城乡规划在城乡建设、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综合调控作用,各级政府和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要保证城乡规划管理权的集中统一,真正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不得向各种开发区、工业园区等下放城乡规划管理权。《乌兰察布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年)》确定中心城区规划区范围为集宁区老城区、新区和周边需要统一规划控制的区域(即察哈尔经济技术开发区全部区域和白海子镇部分区域),面积为287平方公里。市政府负责中心城区的规划管理工作,具体由乌兰察布市规划局负责,乌兰察布市规划局向集宁区和察哈尔经济技术开发区派驻直属规划分局,规划分局人、财、物及业 4

务统一由市规划局管理。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大厅只设市规划局一个规划审批服务窗口,负责受理中心城区规划区范围内建设项目的规划许可申请,集宁区规划分局和察哈尔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分局负责其辖区范围内建设项目规划许可的初步审查,并负责与集宁区政府、察哈尔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联系协调。经分局初步审查后的建设项目纳入“三级例会”(市规划局业务例会、市长规划审查审定委员会和市规划管理委员会)进行审查审定。在中心城区规划区范围内的工业项目无需经市规划管理委员会或市长规划审查审定委员会审查审定,直接由集宁区规划分局和察哈尔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分局初审后,提交市规划局业务例会审定。各旗县(市)要对管辖范围内的中心镇和建制镇实行规划上的集中统一管理,由各旗县(市)城乡规划管理部门具体负责规划审批管理工作;各旗县所辖乡要配置专、兼职规划管理工作人员,负责具体的规划审批管理工作。

四、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编制工作(一)建立完善的城乡规划体系。

在我市中心城区和各旗县(市)基本完成新一轮城市(镇)总体规划修编、旗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工作的情况下,今后一段时间城乡规划编制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重点地段城市设计和专项规划以及建制镇和村庄规划的编制上,5

不断完善城乡规划体系,提高城乡规划建设的特色和风貌,进一步提升城乡规划建设的水平和品质。

切实加强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重点地段城市设计、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等专业规划的编制。要依据城市(镇)总体规划,加快编制城市(镇)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细化城市用地布局,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和规划管理的合法性,到2011年4月底,所有城市(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都要实现控制性详细规划100%覆盖。对城市(镇)重点地段和重要节点,还要编制城市设计,以加强规划管理和控制,进一步提升城市的规划建设品质。加强城市交通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科学确定城市道路网络布局和城市停车场等静态交通系统,强化各类交通要素的动态管理,加快完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提升城市交通功能。加快城市地下管线综合规划编制,进一步协调好地下管线的管位布局和建设时序,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系统性和运营的安全性。要加快推进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专业规划编制。当前,要结合城市总体规划、乡镇规划、村庄规划的编制,抓紧组织编制城乡一体的供水排水、公共交通、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设施专项规划。

认真做好乡镇和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各旗县(市)区县要以城市(镇)总体规划和旗县域村镇体系规划为依据,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的要求,深化和完善乡镇、村庄规划。6

编制乡镇规划时,要对村庄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进行统筹规划。要加快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促进农村居民点的合理布局。乡镇和村庄规划的编制,要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注重与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突出乡土特色和民族特色。全市所有乡镇要在2011年底以前完成乡镇规划的编制工作,所有村庄要在2012年底以前完成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并按照《城乡规划法》的规定进行报批。

(二)加大城乡规划编制工作的经费保障力度。

按照《城乡规划法》的有关规定,乌兰察布市城市规划区内的各类城市规划、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由市政府或市级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县城规划区内的各类城市规划、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由县政府或县级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乡镇规划、村庄规划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各类专业规划和专项规划由同级政府或政府相关部门组织编制。各类城乡规划的编制经费由同级财政保障,并根据规划编制工作做好每的资金安排。

(三)完善城乡规划报批制度。

城乡规划成果,由规划批准机关依照法定程序组织审查。为提高规划编制的民主化、科学化和合法化,城乡规划在编制过程中应组织专家进行咨询和评审,应在一定范围内征求公众 7

意见,城镇总体规划成果还须依法经同级人大或其常委会审查同意后方可依法上报审批,村庄规划要在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后上报审批。城乡规划成果要由规划编制组织部门进行成果验收,在确定已对照各级评审会的修改意见进行充分修改后方可上报审批。各种城乡规划必须遵循和符合上一层次城乡规划。各类城乡规划的修编和规划强制性内容调整,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条件和程序,经原批准机关认定后方可进行。

五、强化城乡规划的实施与监管

(一)完善城乡规划领导决策和专家咨询机制。市政府已对市规划管理委员会、市长规划审查审定委员会和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人员组成、会议制度和议事规程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各旗县(市)都要按照有关规定,参照市政府的做法,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的领导决策和专家咨询机制,要成立由各地政府主要负责人和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组成的领导决策机制,并要明确具体的议事规程和议事制度。专家咨询机构要尽可能要由先进发达地区规划专家和当地规划建设行业的专家共同组成,负责地方城乡规划编制和城乡重大建设活动的技术咨询和审查,切实提高规划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

(二)规范城乡规划许可规程。市政府已责成市规划部门按照《城乡规划法》的要求起草《乌兰察布市规划许可规程》,8

各旗县(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要按照这一规程,及时制定城乡规划许可的办事流程和前置条件,严格进行城乡规划许可工作。不符合城乡规划的建设项目,坚决不得批准建设。在城市(镇)规划区范围内,未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和超出规划用地范围的用地不得出让、转让和开发建设。未签定土地使用权合同的,不得进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未办理建设项目用地批准书或土地使用权证,以及开发建设项目使用性质与土地使用性质不符的,不得进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在城镇规划区内的建设项目必须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后方可开工建设,在乡、村庄规划区内的建设项目,必须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方能开工建设。

(三)加强建设项目许可后的规划监管。各类建设项目必须按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实施建设,各级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从严从重查处各种不按城乡规划许可进行建设的行为,对严重影响城乡规划或侵害权利关系人合法权益,且不能改正消除影响的依法进行拆除或没收。建设用地转让过程中需要改变规划控制指标的,必须经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并重新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各类建设项目竣工后,必须严格按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图纸和面积核发房屋产权证,未经城乡规划行政主管同意,任何部门严禁擅自变更房屋使用性质。各级监察部门要加强对各级政 9

府、政府部门和工作人员执行和遵守《城乡规划法》的情况进行行政监察。对下级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违反《城乡规划法》作出的行政许可,上级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查实后要责令其撤销或予以直接撤销。规划监管权限的划分,市规划局负责所审批项目的规划批后监管工作,直至建设项目竣工规划验收;中心城区建设项目规划批前和竣工规划验收后的规划监管工作分别按照属地由集宁区和察哈尔工业园区负责监管。

(四)强化城乡规划公开工作。为进一步增强城乡规划的公开度和透明度,体现城乡规划的公开、公正、公平,要全面加强城乡规划公布和公示工作,接受社会和公众的监督。对编制的各类城乡规划在报批前,必须进行公示,征求和吸收公众意见;在批准后,有条件的要利用网站、规划展厅等多种形式进行常年公开。旧城改造项目、对规划有重大调整的项目,以及可能涉及第三方合法权益等城乡规划审批行为,在审批前均要进行公示或听证,并征得利害关系人的同意。所有建设项目要在施工现场醒目位置公布建设工程设计方案总平面图,房地产开发项目还要在售房场所公开经城乡规划部门签章审批的总平面图。

(五)加快建立城乡规划管理的相关制度。为进一步规范城乡规划管理的各种行为,市政府已责成市规划管理部门修编《乌兰察布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乌兰察布市城市规划管 10

篇6:无锡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工作的意见

陕政办发 〔2009〕67号

2009年7月1日 省政府办公厅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采购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9〕35号),对加强政府采购管理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为进一步加强我省政府采购管理工作,经省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贯彻落实意见。

一、坚持应采尽采,进一步强化和实现依法采购

全省各地、各部门要加大推进政府采购工作的力度,扩大政府采购实施范围和规模,对列入政府采购目录的项目要全部依法实施政府采购。财政部门要依据政府采购需要和集中采购机构能力,研究完善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和产品分类,加强对部门(单位)使用以财政性资金作为还款来源的借(贷)款进行采购的管理。凡使用预算内资金、各种收费和预算外资金等财政性资金实施的项目要全部实行政府采购。对各种专项资金,只要属于政府行为的公共项目,不论资金来源,均要纳入政府采购的范围。要将药品、农机具、良种补贴、新农村建设、民生等项目,以及学校、医院等单位逐步纳入政府采购范围。要加强工程项目的政府采购管理,政府采购工程项目除招标投标外均按《政府采购法》规定执行,招标投标项目资金纳入政府采购统计范围。政府采购目录中凡属于通用类的采购项目,各部门(单位)须交由政府集中采购机构承担。部门集中采购项目,要优先委托政府集中采购机构代理采购,集中采购机构无力承担的采购项目,须委托具备政府采购资质的其他代理机构采购。对达到公开招标限额标准的采购项目,未经财政部门批准不得采取其他采购方式,并严格按规定向社会公开发布采购信息,实现采购活动的公开透明。

全省各地、各部门要认真执行政府采购制度规定的工作程序和操作标准,合理确定采购需求,及时签订合同、履约验收和支付资金,不得以任何方式干预和影响采购活动。

二、坚持管采分离,进一步完善监管和运行机制

加强政府采购监督管理与操作执行相分离的体制建设,进一步完善财政部门监督管理和集中采购机构独立操作运行的机制。全省各级政府要成立政府采购委员会,将交通、建设、农业、水利、林业、环保、国土资源、教育、卫生、国资等部门吸纳为成员单位,统一协调和研究部署政府采购工作;各部门(单位)要成立政府采购工作议事机构,明确分管领导、牵头机构和人员以及内部监督机构;各市(区)财政部门要充实和加强政府采购管理机构力量;各县(市、区)财政部门可根据自身实际,设立政府采购管理机构或指定机构和人员负责政府采购管理工作,不得将管理职责设在集中采购机构,以发挥政府的采购监督管理作用。

财政部门要严格采购文件编制、信息公告、采购评审、采购合同格式化,以及产品验收等环节的具体标准和程序要求;要建立统一的专家库、供应商产品信息库,逐步实现动态管理和加强对违规行为的处罚;要会同国家保密部门制定保密项目采购的具体标准、范围和工作要求,防止借采购项目保密逃避或简化政府采购的行为;要建立内部的政府采购工作责任管理制度,推行考核评价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集中采购机构要严格按照《政府采购法》规定组织采购活动,规范集中采购操作程序,增强政府采购目录执行的严肃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在组织实施中不得违反国家规定收取采购代理费用和其他费用,也不得将采购单位委托的集中采购项目再委托给社会代理机构组织实施。要建立健全内部监督管理制度,实现采购活动不同环节之间权责明确、岗位分离。要重视和加强专业化建设,优化集中采购实施方式和内部操作程序,实现采购价格低于市场平均水平、采购效率高、采购质量优良和服务良好。其他采购代理机构要规范操作、合法经营,共同促进政府采购市场的正当竞争。

在集中采购业务代理活动中要适当引入竞争机制,打破现有集中采购机构完全按行政隶属关系接受委托业务的格局,允许采购单位在所在区域内择优选择集中采购机构,实现集中采购活动的良性竞争。

三、坚持预算约束,进一步提高政府采购效率和质量

各部门(单位)要按照《政府采购法》的规定和财政部门预算管理要求,将政府采购项目全部纳入部门预算,做好政府采购预算和采购计划编报的相互衔接工作,确保采购计划严格按政府采购预算的项目和数额执行。要将预算内资金、预算外资金、各种收费以及专项资金实施的采购项目全部编制政府采购预算。预算执行中追加安排的政府采购事项,一律要下达政府采购预算。财政部门不得将属于政府采购的项目资金拨付部门(单位),要强化政府采购资金支付管理,实行财政直接支付制度,简化支付环节,提高资金到位率。没有经过政府采购程序实施的项目均属违规采购。

加强监管部门、采购单位和采购代理机构间的相互衔接,不断提高采购效率。财政部门要改进管理方式,提高审批效率,整合优化采购环节,制订标准化工作程序,建立各种采购方式下的政府采购价格监测机制和采购结果社会公开披露制度,实现对采购活动及采购结果的有效监控。集中采购机构要提高业务技能和专业化操作水平,通过优化采购组织形式,科学制定价格参数和评价标准,完善评审程序,缩短采购操作时间,建立政府采购价格与市场价格的联动机制,实现采购价格和采购质量最优。

四、坚持政策功能,进一步服务好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

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家节能环保、自主创新、进口产品审核等政府采购政策,进一步扩大政府采购政策功能范围,积极研究支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等政府采购政策。加大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和优先购买环保产品力度,凡采购产品涉及节能环保和自主创新产品的,必须执行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发布的节能环保和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清单(目录)。要严格审核进口产品的采购,凡国内产品能够满足需求的都要采购国内产品。财政部门要加强政策实施的监督,跟踪政策实施情况,建立采购效果评价体系,保证政策规定落到实处。

五、坚持依法处罚,进一步严肃法律制度约束

全省各级财政、监察、审计部门要加强对政府采购的监督管理,严格执法检查,及时发现、纠正和处理采购单位逃避政府采购和其他违反政府采购制度规定的行为,追究相关单位及人员的责任,并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对情节严重的要依法予以处罚。

完善评审专家责任处罚办法,对评审专家违反政府采购制度规定、评审程序和评审标准,以及在评审工作中敷衍塞责或故意影响评标结果等行为,要严肃处理。加快供应商诚信体系建设,对供应商围标、串标和欺诈等行为依法予以处罚并向社会公布。建立对采购单位、评审专家、供应商、集中采购机构和社会代理机构的考核评价制度和不良行为公告制度,引入公开评议和社会监督机制。促进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评审专家、供应商和政府采购市场禁入制度。对社会代理机构,要实行能进能出、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严格对集中采购机构的考核,考核结果要向同级人民政府报告;加强对集中采购机构整改情况的跟踪监管,对集中采购机构的违法违规行为,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予以处理。

六、坚持体系建设,进一步推进电子化政府采购

全省各级政府要积极推进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实现政府采购管理和操作执行各个环节的协调联动。财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组织,科学制订电子化政府采购体系发展建设规划,以管理功能完善、交易公开透明、操作规范统一、网络安全可靠为目标,建设与国家相统一的电子化政府采购管理交易平台,逐步实现政府采购业务交易信息共享和全流程电子化操作。要抓好信息系统推广运行的组织工作,制定由点到面、协调推进的实施计划。

七、坚持协作配合,进一步完善预防腐败机制

财政部门是政府采购工作牵头部门,监察、审计部门是监督检查部门,代理机构是服务部门,采购部门(单位)是责任部门。政府采购各相关部门之间要通力合作,齐抓共管,逐步实现对政府采购行为的全过程、全方位监督管理。财政部门要建立政府采购综合监督管理的长效机制,主动协调监察、审计部门。监察部门要将部门(单位)执行政府采购情况列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规定的重要内容,实行行政问责制;驻部门(单位)纪检监察机构每年要对本部门(单位)执行政府采购情况进行监督考核。审计部门要将部门(单位)执行政府采购情况纳入日常性审计范围,建立违纪问题处理制度。

建立政府采购代理机构委托报审制度。各部门(单位)在选择政府采购代理机构时,要经本部门(单位)政府采购工作议事机构研究初步确定后,以正式文件报送政府采购管理机构对其资质、代理业务范围、有效期限等情况进行审查同意后方可委托。同时,部门(单位)负责提供技术参数(采购需求)的机构及人员不能参与评标;无论采购资金多少,采购单位只能委托一名代表参与评标。

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对政府采购工作的监督作用。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工商联人士、纪检监察和审计人员以及新闻工作者等参与政府采购监督活动,逐步建立起“监管机构为主体、社会各界为补充”的政府采购监管体系,建立预防腐败的长效机制。

八、坚持考核培训,进一步加强政府采购队伍建设

全省各地、各部门要加强对政府采购从业人员的职业教育、法制教育和技能培训,增强政府采购人员依法行政和依法采购的观念,建立系统的教育培训制度。财政部门要定期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逐步形成具有政府采购专业技能的采购队伍、代理机构队伍和专家队伍;要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建立政府采购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制度,对采购单位、集中采购机构、社会代理机构和评审专家等从业人员实行持证上岗和执业资质考核,推动政府采购从业人员职业化的进程。集中采购机构要建立内部岗位标准和考核办法,形成优胜劣汰的良性机制,不断提高集中采购机构专业化操作水平。

全省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实行政府采购制度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加强对政府采购工作的组织和领导,着力协调和解决政府采购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促进政府采购管理工作水平再上新台阶。

篇7:无锡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工作的意见

(征求意见稿)

各单位(全套):

近年来,我区审计机关紧紧围绕党委、政府工作中心,认真履行经济监督职能,为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出了积极贡献。通过开展审计监督,有效遏制了财经领域的违法违纪现象,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一些重大违规违纪问题和经济案件被及时查处,审计监督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但是也应当看到,现阶段经济领域的弄虚作假、挤占挪用、贪污腐败问题依然存在,审计监督与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当前,我区经济建设正在进入跨越发展的新阶段,经济的加速发展对审计监督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为进一步加强审计工作,现根据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及《审计法》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区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对审计工作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审计是国家民主和法制的工具,审计监督是极为重要的经济监督。党的十七大从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强化对权力制约与监督的高度赋予了审计工作更加重要的使命,强调要“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加强对 人财物管理和使用的监督”。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要求“完善预算编制、执行的制衡机制,加强审计监督”。通过对地方政府、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事业组织的审计监督,可以监督政府宏观调控措施的落实,监测国民经济的运行,对宏观调控政策执行情况进行反馈和评估,从而促进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通过开展财政、金融、税务、投资项目等审计,可以制约和监督行政权力的运用,规范财政资金运行,严肃国家财经纪律,促进合法经营、公平竞争,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从而创造良好的经济运行环境;通过审计监督,及时查处经济问题,不仅能促进提高被审计单位的微观经济效益、部门行业经济效益,而且能发现规律性、倾向性和全局性的问题,提出审计建议和意见,促使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作出决策,达到提高宏观经济效益的目的;通过审计监督,能够及时发现和查处腐败问题,有效参与和配合监察、司法机关开展反腐败斗争,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审计监督尤显重要,审计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实现“增幅领跑镇江,均量比肩苏南”目标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新时期审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切实重视并加强审计工作,紧紧围绕全区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周密部署、统筹安排,进一步提高审计监督服务于经济建设的水平,以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为最高原则,进一步 加大审计监督力度,推动经济与社会事业的发展。

各部门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到宪法赋予审计机关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的特殊法律地位,充分认识到审计在帮助改进内部管理、提高工作效能、推进依法行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从而自觉接受审计监督,积极支持、配合、理解审计工作,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或拖延接受审计,审计工作所需的资料、审计提出的意见建议、审计作出的决定,要认真对待,严格执行。

二、进一步加大审计监督力度,为实现“增幅领跑镇江,均量比肩苏南”的战略目标服务

去年,区委、区政府提出了“增幅领跑镇江,均量比肩苏南”努力开创丹徒跨越式发展新局面的战略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审计工作要紧密联系实际,突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紧扣经济领域的突出问题,大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资金、重点项目的审计监督,进一步加大对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案件的查处力度,最大限度地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并着力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着重揭露由于决策失误、管理不善造成的严重损失浪费等问题,努力促进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为实现“增幅领跑镇江,均量比肩苏南”,促进全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一)加强财政和财政性资金审计。要以促进规范预算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财政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公共财政制度为目标,进一步加强预算执行审计,积极探索财政资金绩效审计。要以财政收支为主线,抓好收入征管和支出管理审计延伸。改进税收审计,着重反映税收征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深化征管体制改革。加强预算执行审计的综合分析,客观反映财政预算编制的合规、合理性及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适应财政支出改革的新形势,积极探索行政事业审计工作新模式,不断深化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推动建立“人员经费按标准、公用经费按定额、项目经费按财力可能”的部门预算编制制度,纠正预算编制不完整、细化程度不深入,会计核算不规范等问题。加强政府采购审计,规范政府采购行为,确保政府采购工作公开、公平、公正。加强对下级政府的财政决算审计,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不仅要严肃认真处理,还要认真分析原因,研究对策,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加强专项资金和预算外资金审计和审计调查,尤其要强化扶贫、救灾、国债、社会保障等专项资金审计,揭露并纠正挤占挪用、截留坐支、损失浪费等影响资金管理和使用效益的问题,有效防止资金流失。

(二)注重重点建设项目审计。

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加大对基础性、公益性项目的审计监督力度。重点查处项目建设中的 高估冒算、截留挪用、铺张浪费等问题,提高政府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适应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的需要,把财政性和公共性资金投入的建设项目全部纳入审计范围,项目建设单位必须无条件接受审计监督,建设工程在项目竣工后,应尽快组织验收,并准备好工程建设的相关材料,送审计部门进行财务决算审计。各建设单位应将所有工程项目(包括土建、水电、装饰及相关的道路、围墙、绿化、亮化、等附属工程)一并送审,不得将项目拆分。未经审计部门审计的建设项目,工程项目预付款最高不得超过投资预算造价的70%,财政和项目主管部门或单位不得拨付项目尾款,有关单位不得办理财务结算和固定资产移交手续。对投资多、影响大的重点项目,要实行全过程跟踪审计。实施政府投资工程审计的专项审计经费,由政府财政给予保证,竣工决算审计按审计后核减造价的10%、重点工程跟踪审计按投资项目合同造价的0.5%由审计部门与政府财政结算,拨付审计专户。要主动介入工程项目立项、设计、可行性研究、施工、监理、决算等各个环节,将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有机结合,实现全程审计监督。尤其是对投资多、影响大的重点项目,要实行全过程跟踪审计,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审计中要着力加强项目投资管理,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并注意发现案件线索,推进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

(三)改进企业审计。

企业审计要以摸家底、揭隐患、促发展为目标,坚持走资产负债损益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的路子,重点检查会计信息特别是损益的真实性,着重查处各种弄虚作假行为和重大违法违纪问题;评价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揭露重大经营决策失误给企业造成的损失;关注企业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检查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当前,围绕企业改革,要切实纠正各种弄虚作假行为,查处国有资产流失和贪污腐败问题,切实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适应国有资产从企业逐步退出,审计从企业逐步淡出的新情况,以国有资产经营为对象,探索开展国有资产营运效果审计,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四)稳步推进经济责任审计。

从提高领导干部执政水平、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预防和惩治腐败的高度来认识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意义。坚持“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工作方针,全面推进党政领导干部及国有企业法人代表经济责任审计,扩大镇党委书记、镇长经济责任审计。在加强离任审计的基础上不断扩大任中审计的覆盖面,在安排经济责任审计计划中,任中审计比例原则上不低于30%。当前,要突出检查有无做假账扰乱经济秩序,有无重大经济决策失误造成严重损失浪费,有无因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 造成过度负债,有无内部管理上的重大漏洞,有无严重违反财经纪律等问题。要根据不同地区(部门、单位)的工作性质和特点,选择与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相关的重要行为和重大事项作为审计重点,促进领导干部增强经济责任意识,自觉履行职责。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要坚持齐抓共管、统筹协调、分工合作原则,各地监察、审计、人事、统计等部门要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协调配合,共同开展好这项工作,并切实做好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转化利用工作。

(五)积极探索效益审计。

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推进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评估工作”。开展效益审计,是审计工作在更高层次上发挥监督作用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审计工作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审计机关要抓住有利条件,积极稳妥、扎实有效地推进这项工作。要从实际出发,分层次地进行探索,在实践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分析,逐步探索出效益审计的可行之路。要突出重点,以揭露重大的损失浪费等问题为主,在财政性资金和项目的范围之内,重点揭露决策失误、管理不善造成的严重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问题。

(六)加强专项资金审计和审计调查。

审计部门要加强对政府关注、社会关心、群众关切的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部门专项资金的审计监督。根据财 政资金流向将审计延伸到资金管理和使用单位,使审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了解资金管理分配的合理性、合法性以及资金使用的合规性、效益性,防止财政资金的跑、冒、滴、漏和损失浪费,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同时要抓住一些资金数量多、影响大、涉及面广的项目和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审计调查,评价资金使用效益,分析影响效益的原因。

(七)突出民生资金审计。

审计部门要树立“民本审计观”的理念,把涉及民生的资金审计放到审计计划安排的重点上来,关注民生民权,关注效率和公平,切实加强对社会保障基金、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经济适用房建设、住房公积金、征地拆迁补偿资金、新农村建设资金以及教育、医疗、环保等与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资金、基金的审计监督,检查资金流向和使用绩效,确保民生资金运行安全,为构建和谐丹徒服务。

(八)加大审计成果转化力度。

对审计中提出的意见、建议,各地各部门要认真研究,落实整改措施。审计机关要定期对被审计单位落实整改的情况进行“回头看”,对屡审屡犯的,要追究主要领导的责任。

三、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强化对内部审计的管理监督

(一)加强内部审计的机构建设。

政府主管部门,特别是下属单位较多、资金量大的,要设立独立的内审机构,配足配强专职审计人员;其他部门和事业组织也应根据审计业务需要,设立机构,配备人员。各种经济成份的大中型企业单位,要根据需要设立审计委员会,配备总审计师。各部门、各单位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区内审协会和各部门、各单位要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对内部审计人员实行岗位资格和后续教育制度,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复合型的内部审计队伍。

(二)进一步明确内部审计工作的目标任务。

贯彻“服务大局、强化管理、促进提高、务求实效”的内部审计工作方针,做到在职能上由以监督为主逐步转为监督与评价并重,在层次上由以事后的财务收支、查错防弊审计为主逐步转向以事中、事前的效益审计、管理审计为主。要抓好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审计,摸清家底,核实盈亏,打假治乱;抓好所属单位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审计,为正确评价和使用干部提供可靠的依据;逐步开展内控制度、经济效益、风险评估、基建工程预决算和价格等审计工作。

(三)认真履行内部审计的职责权限。

内部审计机构要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切实履行职责。办理审计事项应当严格遵守内部审计规定和准则,按照单位 主要负责人或者权力机构的要求实施审计。单位主要负责人或者权力机构在管理权限范围内,应当授予内部审计机构必要的处理权。内部审计机构每年应当向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或者权力机构提出内部审计工作报告,对本单位有关部门及所属单位严格遵守财经法规、经济效益显著、贡献突出的集体和个人,可以向单位主要负责人或者权力机构提出表扬和奖励的建议。

(四)强化内部审计的管理指导。审计机关要进一步加大对内部审计业务质量的检查和评估力度,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协会的作用,切实加强对内部审计协会的指导、监督和管理。各地、各部门要大力支持内部审计协会的工作,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给予适当的扶持。

(五)优化内部审计的工作环境。

各地、各部门要将内部审计列入工作计划,作为经常性的工作来抓,按照《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制订相应的操作规程和实施办法。新闻媒体要广泛宣传内部审计的重要意义,财政部门应当保证内部审计所需经费。

四、加强组织领导,推动审计事业的全面发展

篇8:无锡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工作的意见

为进一步完善我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国发[2014〕8号),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按照全覆盖、保基本、有弹性、可持续的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不断完善覆盖全省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充分发挥社会保险对保障人民基本生活、调节社会收入分配、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任务目标

坚持和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模式,巩固和拓宽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资金筹集渠道,完善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的待遇支付政策,强化长缴多得、多缴多得等制度的激励机制,建立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健全服务网络,提高管理水平,为参保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尽快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以下简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并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2020年前,全面建成公平、统一、规范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相配套,充分发挥家庭养老等传统保障方式的积极作用,更好保障参保城乡居民的老年基本生活。

三、参保范围

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非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及不属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范围的城乡居民,可以在户籍地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四、基金筹集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构成。

(一)个人缴费

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人员应当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缴费标准目前设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600元、700元、800元、900元、1000元、1500元、2000元12个档次,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要会同省财政厅依据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等情况,适时调整缴费档次标准。参保人自主选择档次缴费,鼓励选择较高档次缴费,多缴多得。

(二)集体补助

有条件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助,补助标准由村民委员会召开村民会议民主确定,鼓励有条件的社区将集体补助纳入社区公益事业资金筹集范围。鼓励其他社会经济组织、公益慈善组织、个人为参保人缴费提供资助。补助、资助金额不超过当地设定的最高缴费档次标准。

(三)政府补贴

政府对符合领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条件的参保人全额支付基础养老金,其中,中央财政按其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给予全额补助。省和市县政府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贴,多缴多补。具体补贴标准是:年缴费100元到200元的补贴30元;年缴费300元的补贴40元;年缴费400元的补贴45元;年缴费500元的补贴60元;年缴费600元(补贴65元)至900元的,每提高一个缴费档次,补贴增加5元;缴费1000元的补贴100元;缴费1500元的补贴150元;缴费2000元的补贴200元。缴费补贴由省和市县各承担50%。新的缴费补贴标准从2014年1月1日起执行。对重度残疾人,由省级财政为其代缴全部最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对其他困难群体缴费是否实行补贴,由市县政府确定,所需资金由市县承担。

五、建立个人账户

国家为每个参保人员建立终身记录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及其他社会经济组织、公益慈善组织、个人对参保人的缴费资助,全部记人个人账户。个人账户储存额按国家规定计息。

六、养老保险待遇及调整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构成,支付终身。

(一)基础养老金

中央确定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建立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正常调整机制,根据经济发展和物价变动等情况,适时调整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省和市县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市县提高基础养老金报经批准后,所需资金由市县财政承担。鼓励参保人长期缴费,长缴多得。缴费年限超过15年的,每增加一年,适当加发基础养老金。

(二)个人账户养老金

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月计发标准,目前为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除以139 (与现行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系数相同)。参保人死亡,个人账户资金余额可以依法继承。

七、养老保险待遇领取条件

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个人,年满60周岁、累计缴费满15年,且未领取国家规定的基本养老保障待遇的,可以按月领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

当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施时已年满60周岁,在2014年2月21日《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国发[2014〕8号)下发之日前未领取国家规定的基本养老保障待遇的,不用缴费,自《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国发〔2014〕8号)实施之月起,可以按月领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距规定领取年龄不足15年的,应逐年缴费,也允许补缴,补缴费不享受政府补贴,累计缴费不超过15年;距规定领取年龄超过15年的,应按年缴费,累计缴费不少于15年。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领取待遇人员死亡的,从次月起停止支付其养老金。从2014年1月1日起,全省建立丧葬费补助金制度,标准为一次性补助不低于800元,省级财政按800元的50%给予补助。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每年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领取人员进行核对;村(居)民委员会要协助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开展工作,在行政村(社区)范围内对参保人待遇领取资格进行公示,并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等领取记录进行比对,确保不重、不漏、不错。

八、转移接续与制度衔接

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人员,在缴费期间户籍迁移、需要跨地区转移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关系的,可在迁入地申请转移养老保险关系,一次性转移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并按迁入地规定继续参保缴费,缴费年限累计计算;已经按规定领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的,无论户籍是否迁移,其养老保险关系不转移。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优抚安置、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等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的衔接,按有关规定执行。

九、基金管理和运营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单独记账、独立核算,任何地区、部门、单位和个人均不得挤占挪用、虚报冒领。鼓励有条件的市(区)积极探索实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市级统筹,提高基金共济和抗风险能力;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逐步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管理。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按照国家统一规定投资运营,实现保值增值。

十、基金监督

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认真履行监管职责,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和基金稽核监督制度,对基金的筹集、上解、划拨、发放、存储、管理等进行监控和检查,并按规定披露信息,接受社会监督。财政部门、审计部门按各自职责,对基金的收支、管理和投资运营情况实施监督。对虚报冒领、挤占挪用、贪污浪费等违纪违法行为,有关部门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严肃处理。要积极探索有村(居)民代表参加的社会监督的有效方式,做到基金公开透明,制度在阳光下运行。

十一、经办管理服务与信息化建设

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经办能力建设,要结合本地实际,科学整合现有公共服务资源和社会保险经办管理资源,充实加强基层经办力量,做到精确管理、便捷服务。要注重运用现代管理方式和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要加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人员专业培训,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认真记录参保人缴费和领取待遇情况,建立参保档案,按规定妥善保存。要为经办机构提供必要的工作场地、设施设备、经费保障。县级财政要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安排,保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管理、经办服务等工作正常开展。工作经费不得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中开支。对财政确有困难的县(市、区),省、市两级财政给予适当的工作经费补助。

要进一步完善省级集中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信息管理系统,纳入“金保工程”建设,并与其他公民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要将信息网络向基层延伸,实现省、市、县、乡镇(街道)、社区实时联网,有条件的地区可延伸到行政村;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卡试点并逐步推开,方便参保人持卡缴费、领取待遇和查询本人参保信息。

十二、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宣传

各级政府要统一安排部署本地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将其列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体系,督促各有关单位做好各自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的统筹规划和政策制定、统一管理、综合协调、监督检查等工作;财政部门负责筹集、划拨政府补贴资金,落实工作经费,建立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财务、会计制度,检查审核基金收支预决算执行情况,设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专户,做好财政补贴资金的审核和拨付;城乡居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建立健全统计报表制度,做好参保登记、个人账户管理、待遇发放和基金收支预算管理等工作。要认真做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宣传工作,全面准确地宣传解读政策,正确把握舆论导向,注重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深入基层开展宣传活动,引导城乡居民踊跃参保、持续缴费、增加积累,保障参保人的合法权益。

各市(区)政府(管委会)要根据本实施意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并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备案。

本实施意见自《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国发[2014〕8号)印发之日起施行,已有规定与本实施意见不一致的,按本实施意见执行。

上一篇:超级产品经理的恶梦下一篇:永济乡计生协会二0一一年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