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起重机械现场检测管理的若干意见

2024-05-07

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起重机械现场检测管理的若干意见(精选9篇)

篇1: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起重机械现场检测管理的若干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起重机械现场检测管理的若干意见

闽建建[2010]17号

各设区市建设局、园林局、公用局:

为进一步加强建筑起重机械现场检测管理,有效预防安全生产事故,根据《建筑起重机械安全监督管理规定》(原建设部令第166号)等有关规定,并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以下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建筑起重机械安装完毕投入使用前,使用单位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检验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同一工程同一台建筑起重机械需要多次检测的,原则上应委托同一检验检测机构。检测所需的费用由使用单位支付,并列入安全施工措施费。

二、建筑起重机械在使用过程中,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再次进行检测:

1、上次检测后使用期满一年的;

2、停止使用半年以上重新启用的;

3、经改造或大修的;

4、因发生机械事故影响安全使用的;

5、高度每增加60米的;

6、安装到最终使用高度的。

三、使用单位委托检验检测机构进行检测时,应提供相应的证件和技术资料(详见附件),租赁单位和安装单位应配合使用单位提供相应的资料,并对其真实性负责。检验检测机构应对提供的证件和技术资料进行认真核查,并确认其齐全有效后,方可到现场进行检测。

四、检验检测机构应严格按照《建筑施工起重机械安全检测规程》(DBJ13-67-2005)进行检测,不得减少检测项目。未取得《建筑施工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的检测人员,不得进行检测。检测原始记录应全面、真实、准确,规定采用仪器测量的项目必须采用仪器测量,检测数据应在现场如实填写。检验检测机构不得出具虚假检测报告。

五、建筑起重机械检测时,使用单位应指定专职设备管理人员或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进行现场监督检查,安装单位应派有关人员积极配合,-1-

监理单位必须派监理员进行旁站监理。旁站监理员应对检测原始记录进行跟踪核查。

六、对检测结论为“不合格”、“复检不合格”或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建筑起重机械,检验检测机构应当及时将检测结果告知使用单位,并书面报告工程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安全监督机构。

七、建筑起重机械检测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检测关键项全部合格、且一般项不合格的数量在检测规程判定条件范围内的,检验检测机构应向使用单位和安装单位发出《整改通知单》。使用单位和安装单位应在规定期限内进行整改,并将整改情况书面反馈检验检测机构。经检测人员现场确认整改合格的,检验检测机构方可出具“复检合格”的《检测报告》。

八、对于检测发现的问题,监理单位应督促使用单位和安装单位按照《整改通知单》和其他相关规定认真进行整改。对拒不整改或自行改换其他检验检测机构检测获取检测合格报告的,监理单位应及时书面报告工程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安全监督机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安全监督机构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九、检验检测机构应加强检测档案资料管理,建立单机档案,保证检测数据的可追溯性,以便核查。单机档案内容包括:委托检测协议、使用单位提供的证件和技术资料、检测原始记录、整改通知单、检测报告和整改反馈单等。

十、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及其委托的安全监督机构要加强对建筑起重机械检测行业的动态监管,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采取不定期和随机抽查的形式,对建筑起重机械备案登记(产权备案、安拆告知和使用登记)情况、检测结果和鉴定结论等进行监督检查。对于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要依法查处。

附件:委托检测应提供的资料和具体要求

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二○一○年四月二日

附件

委托检测应提供的资料和具体要求

篇2: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起重机械现场检测管理的若干意见

闽建建[2008]43号

各设区市建设局、园林局、公用局: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建筑起重机械安全监督管理规定》(原建设部令第166号),加强我省建筑起重机械的安全管理,规范建筑起重机械各方主体行为,有效预防安全生产事故,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请各地认真遵照执行。

一、建筑起重机械的安装、验收、使用、日常检查、维护保养、拆卸等,由施工总承包单位对施工现场安全生产负总责。

二、施工总承包企业对建筑起重机械自行安装、拆卸的,应组建专业安装、拆卸队伍。

建筑起重机械安装、拆卸实施分包的,应由取得相应资质的安装单位承担,各方应明确义务和责任,不得另行转包。严禁超资质范围承揽建筑起重机械安装、拆卸任务。

三、严禁未取得建筑起重机械安装资质的租赁单位采取挂靠、借用、套用安装单位的资质从事安装、拆卸业务。

取得建筑起重机械安装资质的安装单位,不得出租、出借安装资质,严禁出具已盖章的各种空白表格。

四、从事安装、使用、日常检查、维护保养的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每台塔机安装至少配备安装拆卸工5名,每台施工升降机至少配备安装拆卸工3名;每台塔机至少配备司机2名、信号司索工1名;每台施工升降机至少配备3名司机,实行定机、定岗、定责(机长责任制); 4台以上(含4台)建筑起重机械必须设置2名以上维修工组成维修班,指定负责人。

五、施工总承包企业现场应配备满足工程需要的设备管理人员。建筑起重机械1~3台,应有1名设备专管人员;4~5台,应配备1名专职设备管理人员;6台以上,应至少配备2名专职设备管理人员。

六、施工现场应加强建筑起重机械日常管理。日常检查应包括巡检、月检、季检;维护保养应包括日保、一保、二保、转场维修保养等工作。日常检查和维护保养由设备管理员组织维修工、机长、司机等相关人员共同进行,并做好记录存档。

七、强化施工现场建筑起重机械验收管理。应由使用单位组织租赁、安装、监理四方共同验收,验收结论由四方技术负责人签字确认,按谁验收谁负责的原则,各方对所签内容承担相应责任。

八、加强施工现场建筑起重机械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对标准节主弦杆、焊接发现裂缝、地脚螺栓断裂、紧固螺栓松脱等严重安全隐患应立即停工整改,发现人为损坏安全装置的,应按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九、严格建筑起重机械检测管理。建筑起重机械检测单位要认真按规程检测,检测原始记录应全面、真实、准确。

受检设备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和检测结论为不合格的,检测单位必须在24小时内书面通知委托单位、监理单位。

监理单位对检测报告有疑义的,有权按规程要求对原始记录进行核查。

十、现场建筑起重机械附墙杆不符合使用说明书要求的,其附墙杆计算书、设计图以及制作材料,由制造厂家确认或经安装单位技术负责人审核专家认证后方可安装。严禁随意加工制作, 禁止擅自使用非原制造厂家制造的附着装置。

福建省建设厅

篇3: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起重机械现场检测管理的若干意见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这是时隔37年重启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配套文件,勾画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间中国城市发展的”路线图”。

《若干意见》中指出,要通过加强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推进两图合一;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实现中心城区公交站点500米内全覆盖;打造方便快捷生活圈等措施逐步破解城市发展难题。

《若干意见》还明确了城市发展的“时间表”,提到应统筹公共汽车、轻轨、地铁等多种类型公共交通协调发展,到2020年,超大、特大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达到40%以上,大城市达到30%以上,中小城市达到20%以上。(据《人民日报》)

篇4: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起重机械现场检测管理的若干意见

(一)落实建设(拆除)单位主体责任。建立建筑垃圾、土方、砂石运输招投标制度,严格限制交通违法或交通事故多的运输企业参与建筑垃圾、土方、砂石运输招投标。建设(拆除)单位开工前要制定建筑垃圾、土方清运和处置作业方案,与取得建筑垃圾运输经营许可的企业签订清运合同,与建筑垃圾处置场所签订处置合同或直接利用协议,依法办理建筑垃圾消纳许可。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对不按要求执行的建设(拆除)单位依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二)强化出土(拆除)工地现场监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对5000平方米以上的建筑施工工地出入口和建筑垃圾、土方、砂石堆放区安装视频在线自动监控设备,并与城管执法部门联网,新开工工地应安装完成视频在线自动监控设备后方可施工。城管执法部门充分利用视频监控和现场执法等手段,加大对扬尘污染监管执法力度。住房城乡建设、城管执法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对进出施工工地的运输车辆进行检查,对不按要求落实的施工工地责令整改直至达标。园林绿化、水务、路政等部门也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切实加强本行业工程建筑垃圾、土方、砂石运输规范管理。

(三)落实项目经理责任追究制度。加强施工工地源头监管,将建筑垃圾、土方、砂石运输管理纳入项目经理责任制,严格运输车辆管理,施工工地要做到“三不进、两不出”,即:无准运许可证的车辆不许进入施工工地,密闭装置破损的车辆不许进入施工工地,排放不达标的车辆不许进入施工工地,超量装载的车辆不许驶出施工工地,遮挡污损号牌、车身不洁、车轮带泥的车辆不许驶出施工工地。对违反要求者,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对施工企业和项目经理依法严肃处理。

(四)统一设置《建筑垃圾处置责任公示牌》。《建筑垃圾处置责任公示牌》纳入施工现场管理范围,公示建设(拆除)单位、施工单位、运输企业、现场负责人、消纳许可证编号、处置场所名称、监督电话等内容。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加强日常检查,对不按要求落实的单位责令整改直至达标。

(五)推行专用账户管理。建设施工单位将建筑垃圾、土方、砂石运输费和处理费预存至专用账户,专用账户开户银行根据建设施工单位、运输单位、处置场所三方签字和盖章后的结算单拨付费用。专用账户的开户银行应相对集中,便于统计和结算。

二、严格运输环节管理,切实加大执法力度

(六)规范运输专用车辆。凡在本市运输建筑垃圾、土方、砂石的车辆必须符合专用车辆标准和本市环保要求,具有货箱密闭、举升定位、限速限载等功能。市市政市容、交通运输管理等部门要加快研究出台新车购置、现车改造补助政策,推广新车型应用。

(七)加强运输企业从业管理。严格建筑垃圾、土方、砂石运输市场准入条件,建立建筑垃圾、土方、砂石运输市场退出机制。建筑垃圾、土方、砂石运输企业应具有工商营业执照,取得道路运输经营许可和建筑垃圾运输企业经营许可。市市政市容部门要制定建筑垃圾、土方、砂石运输企业从业管理办法,规范运输企业从业行为,对符合从业管理要求的运输企业及所属车辆建立目录,定期向社会公布,为建设(拆除)单位选用规范的运输企业提供服务。严禁未达到本市建筑垃圾、土方、砂石运输专用车要求的车辆参与运输,凡发生重大及以上或者6个月内发生两起较大及以上责任事故的建筑垃圾、土方、砂石运输企业,依法责令停业整顿,停业整顿后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再准予恢复运营。

(八)加强运输车辆审验管理。公安交管部门要加强建筑垃圾、土方、砂石运输车辆管理,摸清建筑垃圾、土方、砂石运输车辆及驾驶人底数,逐车逐人建立台账。要严把建筑垃圾、土方、砂石运输车辆审验关,对不符合本市建筑垃圾、土方、砂石运输专用车辆规范要求的,一律不予核发检验合格标志,并督促整改。要定期对建筑垃圾、土方、砂石运输车辆及驾驶人的交通违法、交通事故以及驾驶证记分等情况进行清理,并将情况通报住房城乡建设、市政市容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凡建筑垃圾、土方、砂石运输车辆发生致人死亡且负同等以上责任的道路交通事故,以及存在故意遮挡或者污损号牌、违反交通信号灯通行、超速50%(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超速20%)以上、超载运输、不按规定装载、不按规定时间和路线行驶等同一违法行为被查处两次以上情况的,由市政市容部门收回该车的准运许可证。对发生交通事故致人死亡且负同等以上责任,驾驶证在一个记分周期内记满12分,以及有超速50%(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超速20%)以上,或者12个月内有3次以上超速行驶违法记录的驾驶人,依法处罚并通报运输企业解除聘用。同时,定期将建筑垃圾、土方、砂石运输车辆及驾驶人的交通违法、交通事故等情况在新闻媒体和政府网站上通报。

(九)建立常态执法机制。公安交管、城管执法等部门要定期组织开展联合执法和专项整治行动,采取定点检查与动态巡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出土(拆除)工地现场和重点地区、重点时段、重点路段开展常态执法检查,从严查处违法违规驾驶行为。城管执法等部门要制定有效措施,落实执法点位和执法人员,对建筑垃圾、土方、砂石运输车辆泄漏遗撒、乱倒乱卸、无证运输等违法违规行为依法查处,并会同市政市容、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依法追究运输企业责任,对违法违规运输企业给予曝光、停业整顿、吊销建筑垃圾运输企业经营许可和道路运输经营许可的处理。公安交管部门要制定具体措施,对建筑垃圾、土方、砂石运输车辆涉牌违法、超载、超速、闯红灯、违反禁限规定等交通违法行为开展日常设卡执法检查。城管执法、公安交管部门要综合运用监控系统、卫星定位系统等技术手段,加大对建筑垃圾、土方、砂石运输车辆行驶时间、路线、速度的核查力度。公安部门要做好执法保障工作,对阻碍执法和暴力抗法等各类违法犯罪行为,依法严厉打击。环保部门要深入运输企业和出土(拆除)工地,对建筑垃圾、土方、砂石运输车辆开展现场执法,查处尾气排放超标的车辆。

(十)建立联动处罚制度。利用道路、工地视频监控系统,加大对建筑垃圾、土方、砂石运输车辆非现场监控力度,依据车辆行驶轨迹,追查违法违规运输源头,依法查处建筑垃圾、土方、砂石运输违法违规行为。城管执法部门要安排专人定期到公安交管部门调取违法违规运输车辆信息并依法查处,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将施工工地视频监控中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资料定期提供给相关部门,由其依法查处。城管执法和环保、住房城乡建设、公安交管、交通运输管理等单位的执法部门,对日常巡查中发现的不属于本部门查处的违法违规行为,应将检查记录、相关证据移转给相关执法部门,实施联动处罚,接受移送材料的部门要将处罚结果及时反馈给移送部门。

nlc202309051606

三、严格处置场所管理,确保建筑垃圾规范处置

(十一)合理规范设置建筑垃圾处置场所。市市政市容部门要加强对建筑垃圾处置场所建设的指导和检查考核力度,积极推进建筑垃圾处置场所建设。各区县政府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规范设置能力充足的建筑垃圾处置场所,解决建筑垃圾处置能力不足和乱倒乱卸问题。

(十二)加强对建筑垃圾处置场所的管理。各区县政府要建立本行政区域建筑垃圾处置场所管理台账,明确管理责任,定期开展检查,确保处置场所安全规范运行。

(十三)加大对非法建筑垃圾处置场所的治理力度。各区县政府要落实属地责任,加强对非法建筑垃圾处置场所的检查并限期整改,经整改后符合要求的为其补办手续并纳入日常监管范围,对整改后仍不符合要求的坚决予以取缔。各街道、乡(镇)要安排专人开展常态巡视检查,发现乱倒乱卸行为及时协调相关执法部门予以查处。

(十四)加快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设施建设。市市政市容部门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市环保、发展改革、国土、规划、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快审批,积极支持项目建设;相关区县政府及项目业主单位要落实各自责任,加快项目建设进程,推进建筑垃圾规范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四、严格行政许可办理,在行政审批环节加强监管

(十五)严格建筑垃圾消纳许可。建设(拆除)单位在施工前,要按照市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制定的建筑垃圾产生量测算标准核算建筑垃圾、土方产生量,确定运输企业、处置场所,落实“两合同、一方案”(建筑垃圾、土方清运合同,处置合同,清运和处置作业方案),依法向所在区县市政市容部门申请办理建筑垃圾消纳许可证,并在施工现场进行公示。

(十六)严格建筑垃圾运输企业经营许可和车辆准运许可。从事建筑垃圾、土方、砂石运输的企业需取得市政市容部门核发的建筑垃圾运输企业经营许可,在运输前向施工工地所属区县市政市容部门申请办理车辆准运许可证并随车携带,按照许可要求将建筑垃圾、土方运输到指定场所进行处置。未取得建筑垃圾运输企业经营许可和车辆准运许可的,不得在本市从事建筑垃圾、土方、砂石运输。

(十七)严格建筑垃圾处置场所设置许可。建筑垃圾处置场所应符合土地规划要求,具备完善的现场处置方案、资源回收方案、场所位置图和布局图、环境卫生和安全管理制度以及相关设备设施。取得区县市政市容部门核发的建筑垃圾处置场所设置许可后方可接收建筑垃圾、土方。

(十八)强化行政许可事后监管。各区县政府要按照“源头严管、路面严查、末端严处”的原则,加强建筑垃圾消纳许可、运输企业经营许可、车辆准运许可、处置场所设置许可的监管,城管执法、市政市容部门要依据相关法规规定加强检查,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情节严重的要依法吊销相关行政许可。

五、建立完善保障机制,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十九)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市政府建立建筑垃圾、土方、砂石运输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通报情况,协调解决问题,推动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市政市容委,具体负责信息汇总、协调沟通、督促检查等工作。各区县政府要建立相应的联席会议制度,协调推进本区县建筑垃圾、土方、砂石运输管理工作。

(二十)建立建筑垃圾、土方、砂石运输信息共享机制。利用政务网搭建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市市政市容部门提供建筑垃圾相关行政许可信息和规范的建筑垃圾、土方、砂石运输企业名录和车辆明细;市住房城乡建设部门提供出土(拆除)工地台账、建筑垃圾(土方)产生量、施工许可信息;市城管执法、公安交管、交通运输管理、环保等部门提供相关执法信息,确保建筑垃圾、土方、砂石运输管理信息互联互通,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二十一)落实企业信用信息管理制度。市城管执法、住房城乡建设、市政市容、环保、公安交管、交通运输管理等部门将运输企业及车辆违法违规情况和接受行政处罚情况,纳入北京市企业信息信用管理平台,定期公开违法违规企业不良信用信息。

(二十二)加大联合管控力度。首都城市环境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建立执法绩效统计通报制度,定期通报市相关执法部门执法绩效情况;按照“月检查、月曝光、月排名”的要求,对各区县政府建筑垃圾、土方、砂石运输管理工作情况开展检查考核。市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制定货运企业及车辆规范要求,鼓励、引导建筑垃圾、土方、砂石运输企业成立行业自治组织,建立健全规范管理制度,加强行业自律。市国资委配合行业部门督促市属相关国有企业落实建筑垃圾、土方、砂石运输管理的企业主体责任。市监察部门将建筑垃圾、土方、砂石运输管理纳入行政效能监察范围。

(二十三)强化网格化管理。网格化城市管理监督员要加强对管理监督区域出土(拆除)工地的日常巡视检查,发现不符合标准的建筑垃圾、土方、砂石运输车辆进出施工工地,要及时报告住房城乡建设、城管执法等部门,由其依法查处。

(二十四)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市有关部门、各区县政府要加强建筑垃圾、土方、砂石运输管理工作的宣传,充分发挥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的作用,主动邀请新闻单位和记者参与联合整治和日常管理,及时曝光典型案例,以案说法,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良好氛围。要积极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主动举报建筑垃圾、土方、砂石运输车辆违法违规行为,市城管执法部门要设立、公布举报投诉电话,及时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并进行奖励。

(责任编辑:黄荔)

篇5: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起重机械现场检测管理的若干意见

各区(开发区)、县(市)建设局、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总站,各有关单位:

近年来,随着我市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工程质量检测市场的需求也不断扩大,依法取得资质的工程检测机构不断增加,工程质量检测活动已成为工程质量技术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工程质量检测是涉及结构安全及重要使用功能内容的抽样检测和进入施工现场的建筑材料、构配件及设备的见证取样检测的关键性管理活动,因此,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社会责任异常重大。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工程质量检测工作的监督管理,规范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的市场秩序,促使检测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根据国务院《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办法》(建设部141号令)和《浙江省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浙江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实施办法》及《杭州市建设市场主体信用管理办法》,结合我市目前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市场的现状,提出如下工作意见。

一、认真分析当前建设工程质量检测面临的形势,进一步提高对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工作紧迫性的认识

近年来,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工作在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各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机构的共同努力下,全市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建设部《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办法》和《浙江省建设工程检测质量管理实施办法》(浙建法〔2006〕47号)颁布施行以来,全市建设工程检测机构发展迅速,已取得工程检测各项资质近90家,为工程建设检测活动提供了市场保障。但随着市场的逐步开放,竞争越来越激烈,由此引发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检测样品不真实,数量不符合规范要求,出具虚假检测报告。二是监理旁站见证不到位,检测机构不按规定数量接样、抽样,导致部分检测数据不能真实反映工程质量;三是片面追求利益,以非正常手段承揽检测业务。盲目压价现象比较普遍。四是少数检测机构内部管理松散,质量控制不到位,检测工作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五是检测业务与检测专业人员数量不匹配,质量监督人员数量不能满足日趋增长的建设工程量需求,部分检测机构技术人员能力与检测工作不适应,部分见证取样人员不具备基本检测知识,检测工作质量得不到保证。因此,全市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机构应认真分析当前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工作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进一步提高对加强工程质量检测监督管理工作紧迫性的认识,要切实结合实际情况,及时采取有力措施,下大力气整治和解决工程质量检测活动中的突出问题,对于在工程质量检测活动中弄虚作假的行为,一经查实,坚决予以严厉惩处,以确保工程质量检测市场的进一步规范,确保工程质量检测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可靠性。

二、完善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工程质量检测各方主体的责任

按照“谁委托、谁负责”,“谁检测、谁负责”的原则,进一步明确检测各方的质量责任。

(一)进一步严格执行进场检测和见证取样送检制度。

施工单位要加强企业内部检测试验活动的管理,建立、健全施工质量的检验制度,依据企业质量保证体系的要求对入场的原材料、设备、半成品的质量参数进行验证性试验,择优选用,特别是要对其施工的工程结构质量加强企业的自查自检工作,严格执行质量检验制度,检验应当有书面记录和专人签字;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不得进入下道工序施工。企业可根据资质要求申请ISO9000等质量安全体系认证和实验室认可,其出具的试验室数据可作为工程质量安全的控制检验指标。

监理单位应当对取样、送样的真实性负责。工程开工前应拟定见证人,并将见证人单位、姓名等基本情况在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同时书面告知所委托检测机构。见证人具体负责取样、送样的现场见证工作。质量检测的取样、送检及现场检测应按照见证取样与送检有关规定严格执行。送检样品的标识必须规范,试块采用刻划标识,否则视为无效试块,其他材料可采用标签标识。现场检测时,抽样应由施工单位、见证单位和检测单位按规范要求共同确定,施工单位和见证单位人员见证并在委托单上签名确认。

(二)进一步规范建设单位委托检测工作。

为遏制检测市场无序竞争,防范检测报告弄虚作假等不良行为,各建设工程应严格执行建设单位委托检测规定。工程质量检测业务由工程项目建设单位(或代建单位)委托给具有相应资质的检测机构。同一单位工程中的同一检测项目不得委托两家及两家以上检测机构。委托方与被委托方应签订书面合同,合同中除应明确检测项目、检测数量、检测单价和检测方法外,还应明确双方均应执行有关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和国家相关规定。工程质量监督人员在监督交底时应严格对工程质量检测的委托单位和合同是否明确具体检测项目、检测数量等内容进行审查。

检测报告中的委托单位应为建设单位。检测报告完成后,检测机构应将检测报告提交委托单位,经建设单位或工程监理单位确认后,由施工单位归档。

检测费应由建设单位支付,建设单位应将检测费列入工程概预算,并从施工工程款中划出,专项用于工程质量检测活动,不得挪作他用。建设单位和检测机构应当按照收费标准或合同约定支付、收取检测费用。

凡未执行建设单位委托检测或未按标准规定的检测项目、检测数量进行检测的不得进行结构验收。

(三)进一步明确检测机构质量责任。

检测机构应当对其检测行为的规范性,检测数据和检测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检测机构不得转包检测业务,检测活动必须执行国家、行业有关规范、规程和技术标准,检测(鉴定)报告应当真实、准确、及时;检测机构违反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给他人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三、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强对工程质量检测工作质量的监管力度

(一)建立检测机构备案管理。

凡在杭州市区(不包括萧山区、余杭区)承接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的单位均应到杭州市建委进行备案登记,便于行业管理部门加强对其日常检测活动的监管,在杭州市其他区、县(市)承接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的单位应到相应的区、县(市)建设主管部门进行备案。本省申请办理备案登记管理的检测单位均须取得浙江省建设厅颁发的资质证书,外省、市检测机构进入本市从事相关检测业务活动需首先到浙江省建设厅办理备案登记。杭州市建委将定期公布检测机构备案登记名单,未经备案登记的检测机构不得在本市从事工程质量检测活动,未经备案登记的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不得用于工程质量验收。具体按市建委即将下发的《杭州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备案管理办法》实施。

(二)建立检测机构信用管理。

为了实现对检测机构的有效监管,市建委将进一步加强、完善对检测机构的信用管理,专门制订《杭州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信用管理实施细则》,建立检测机构信用档案,主要内容是:根据各有关检测机构日常检测活动的规范性和监督检查结果,对检测机构的信用行为进行记录和考评。检测机构的信用行为分为良好行为和不良行为,检测机构的信用等级根据信用行为的记分结果分为良好、一般和不良三个等级。

对信用等级评为“良好”的检测机构,实行信用激励机制,并建立名册向政府投资项目工程和重点工程推荐。

对信用等级评为“不良”的检测机构,实行信用惩戒机制,实施高频次的日常飞行检查和抽检,加大对其所承检的工程监督检查力度和监督抽检的数量。检查情况及时进行网上公布或定期通报。具体我委将下发《杭州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信用管理实施细则》。

(三)建立检测机构联网信息化管理。

为进一步规范检测行为,保证检测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凡目前承担建筑(市政)工程见证取样检测但尚未纳入杭州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总站(以下简称“市总站”)监管信息平台的检测机构必须尽快实施完成力学检测数据信息上传联网,同时各检测机构在检测数据自动采集和上传的基础上, 需将影响建设工程质量和结构安全的砼试块、钢筋及连接件等试件的所有抗压、拉伸曲线进行储存,以便随时调取上传和检查,具体按市总站联网要求实施。

(四)建立对检测分支机构管理。

近年来,部分地区出现在本地区或异地设立工程检测分支机构,不少单位以分支机构的名义实行资质挂靠、出卖、出借,对检测市场造成一定的冲击。鉴于工程质量检测所具有的特殊性,对于一些特殊的专项检测项目,分支机构的检测设备、环境和人员等必须与所承担的业务相适应,并应经省建设厅资质核准,到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五)建立和完善检测试样留置管理。

检测机构的所有活动均是围绕检测样品的处置而进行的,检测试样的留置是样品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建立和完善检测试样留置制度是提高检测机构管理水平,保证检测结果的公正性、检测数据的可追溯性的重要措施。检测试样应按如下要求予以留置:

1、规范和标准明确要求需留置的试样,应按规范规定的程序、环境、数量和要求留置;

2、样品经检测试验后应予以留置,留置时间不得少于3天。

3、样品经检测试验后无法留置的应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置。

各检测机构应设立检测试样管理员,专人负责试样留置工作。对试样的分类、放置、标识、登记应便于检查,并符合有关要求。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检查和指导。

(六)落实不合格检测结果报告管理。

严格落实不合格检测结果报告制度,检测机构对出现的不合格检测结果,应建立台帐,并于当日上报或传输给工程当地质量监督机构。质量监督机构应及时对出现的不合格检测结果进行检查,对处理方法进行监督,并定期对不合格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必要时对工程实体进行监督抽检。对于不合格检测结果弄虚作假、隐瞒不报的单位和个人,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作为不良行为记录予以公示。

(七)开展专项整治,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处罚管理

全市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加强检测质量管理是我们质量管理的一项重要手段,是提高工程质量的一项重要保证。各部门要按照市建委下发的《关于转发浙江省建筑业管理局关于开展全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专项整治活动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杭建工发〔2009〕225号)文件中所明确的工作要求和责任分工,明年继续坚持开展专项整治工作,要建立和完善对检测质量管理的长效管理制度,实行不定期的随机检查工作,加强日常监管;要通过检查检测机构与抽检施工现场相结合的方式,准确、真实地反映各工程检测机构的工作水平,发现问题,及时落实整改。各级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机构应进一步加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检测的工作力度,重点是加大对地铁、桥梁、大型公共建筑及保障性住房等重点工程、重点项目的抽检力度,对怀疑存在质量问题的原材料、试件及实体质量等进行监督检测,发现问题,依法对各责任主体进行严肃处理,并将处理意见报市建设委员会,知而不报的将追究其相关责任。要通过强有力的政府监管,促进工程质量检测水平的提高。

同时为进一步严肃对日常检查中发现的一些违法违规行为的管理,对工程质量检测活动中存在的下列弄虚作假行为,必须按照建设部141号令第三十条规定进行严厉处罚:

1、试件未经试验即出具检测报告的;

2、出具检测报告但未保存检测原始记录,如仪器自动采集或检测的未保存电子文档原始记录;

3、检测原始记录时间与实际或标准规定检测时间不符的;

4、试验检测操作未按照有关试验规程、标准进行试验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的;

5、出具的检测报告数量超出所配备的仪器设备的能力;

6、同一检测报告编号出具了两份或两份以上检测报告的;

7、未在联网检测业务信息系统内出具报告上传的。

四、强化人员素质,进一步加强对工程质量检测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检测人员的素质和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检测工作的质量。一旦检测结果不准确,或者出具不真实的报告,必然会给工程质量安全带来隐患,给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因此,加强工程质量检测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是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和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一是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工程质量检测人员的思想素质,使 “不做假试验,不出假报告”这一最基本职业道德成为检测人员的自觉行动。二是加强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工程质量检测试验人员和见证取样人员的专业理论和实际操作水平。检测试验人员应当持证上岗,不得受聘于两个检测机构。同时要加强对现场见证取样人员相关检测取样知识的培训教育,提高取样方案科学性、可行性和针对性。三是各检测机构要对工程质量检测人员进行经常性的法律法规教育,增强全体检测人员质量意识,法律法规意识,真正做到知法、懂法、守法。

篇6: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起重机械现场检测管理的若干意见

建质施函[2002]37号

各省、自治区建设厅,直辖市建委:

为使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以及有关建筑和装修材料污染物控制标准等在工程建设中得到及时贯彻落实,我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建筑工程室内环境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建办质[2002]17号),规定建筑工程竣工验收时,建设单位必须委托经考核认可的检测机构对建筑工程室内氡、甲醛、苯、氨、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的含量指标进行检测,指标不符合《规范》规定的,不得投入使用。目前,各地已按照《意见》的要求,开展了建筑工程室内环境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鉴于这项工作与以往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内容有较大区别,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为了积极稳妥地推进工作,摸索经验,经研究,我司决定在今后半年内重点联系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江苏、浙江、山东、河北、河南、辽宁等地,深入了解这些地区开展建筑工程室内环境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情况。希望这些地区在今年年底以前力求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成效: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提出检测机构的条件,建立并认可检测机构,开展竣工验收检测工作,协调有关部门制定检测收费标准,加强对进场的建筑材料的监督检查,加强对环境质量验收的监督和备案管理等。

今年年底(12月15日)前,请以上地区就工作开展情况向我司提交工作报告,内容包括开展建筑工程室内环境监督管理的基本情况:制度建设方面出台的配套文件、本地区检测机构设立和分布情况,已经建设主管部门认可的非建设系统的检测机构及所占的比例、检测收费标准、对进场建筑材料的监督检查措施、如何处理环境质量验收与备案的关系、以及与有关部门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质量监管中的关系协调情况等,同时提出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其他地区开展此项工作的,也可将情况报我司。

我司将于8月下旬对建筑工程室内环境质量管理工作情况进行调研,于11月中旬召开加强建筑工程室内环境质量监督工作座谈会,年底进行工作总结。并根据各地实践情况,进一步完善建筑工程室内环境质量监督管理制度。

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与行业发展司

篇7: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起重机械现场检测管理的若干意见

近年来,本市不断加大停车规划、建设和管理等工作力度,为改善城市交通环境、方便市民群众出行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上海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机动车拥有量的迅速增长,本市部分区域停车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为进一步加强本市停车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切实缓解“停车难”矛盾,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加强本市停车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基本原则

停车系统是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密切相关。进一步加强本市停车规划、建设和管理,是改善城市停车环境、缓解中心城“停车难”矛盾的客观需要,是贯彻落实“公交优先”战略、调控机动交通出行需求的重要举措,也是完善全市综合交通体系,实施节能减排战略,合理配置城市土地资源,提高综合交通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要学习借鉴国内外停车管理先进经验,超前研究,系统考虑,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和市场等多种手段,实现硬件和软件、盘活存量和扩大增量、科技手段和行政管理多策并举,标本兼治,切实抓好本市停车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

基本原则

统筹平衡停车与行车的关系,兼顾发展与调控,将加强停车需求管理与提高公共交通吸引力、实施机动车总量控制等紧密结合,使停车设施与土地资源、道路容量、车辆增长相协调。

一方面要加大规划建设力度,停车供给体现“逐步满足基本车位,适度控制出行车位”的政策导向,通过提高建筑物配建标准、补建公共停车设施,在中心城外围大力发展停车换乘系统(P R)、合理设置道路停车泊位等,积极挖潜存量,适度提高中心城区停车设施容量;推广建设智能化停车设备和停车诱导系统。另一方面要加大管理力度,采取更加严格和精细化的管理措施,推动管理增效,切实提高停车管理水平。停车收费实施“区域、时段、路内外、室内外、功能、车型”等差别化费率,科学调控停车需求和停车资源。

一方面要立足当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着力缓解居住区、学校、医院等社会呼声强烈、供需矛盾突出区域的“停车难”矛盾。另一方面要着眼长远,进一步完善停车体制、机制和法制,加强停车规划制定、政策研究和信息化建设,促进停车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进一步加强本市停车规划、建设和管理的主要任务和对策措施

(三)加强停车设施专项规划编制。进一步完善本市“十二五”停车系统规划。在全市范围编制城市重要地区及与综合交通枢纽配套的公共停车设施发展规划。各区县负责修编本区域停车专项规划,并将交通影响评价作为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责任单位:市交通港口局、市建设交通委、市公安局、市规划国土资源局、相关区政府)

(四)加大停车设施配建力度。修订本市《建筑工程交通设计及停车库(场)设置标准》,按照适度超前并兼顾弥补历史配建缺口的原则,进一步提高居住、医院、学校等建筑停车配建指标,其中内环线以内商品房居住停车配建指标提高至1:1;新、改建医院要设置与其规模相适应的临时停车设施和停车场;新建中、小学和幼儿园等必须配建接送学生车辆的临时泊车点;适度控制中心城区办公停车设施规模。加强交通影响评估制度建设,建设、规划及新、改建建设项目必须开展包含静态交通在内的交通影响评估。进一步完善建筑工程停车场库车位配建

管理机制,停车主管部门参与设计方案审核、设计文件审查等阶段的意见征询,在建设项目验收环节中增加停车场(库)专项验收,确保停车设施配建标准作为强制性审核指标得到有效落实。(责任单位:市交通港口局、市规划国土资源局、市建设交通委、市教委、市卫生局、市公安局)

(五)加大公共停车场建设力度。研究制定公共停车设施规划建设用地供给、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等保障机制及措施,继续加大P R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力度,中环线以外轨道交通车站应当配建P R停车场,并适当增加中环线以内轨道交通车站周边的非机动车停车设施,完善低价停车、公交短驳和非机动车出行等鼓励换乘公共交通的政策措施,同时研究建立P R停车场的运营补贴长效机制。对利用中心城区“边角料”土地建设机械式立体停车设施的,规划土地、建设交通、公安、交通运输、消防、技术监督等市、区相关部门应给予支持并简化审批手续;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对于利用旧厂房改建公共停车场,审批流程按修缮项目办理;中心城区符合条件的闲置用地、待开发土地,经主管部门批准后可建设临时公共停车场;P R停车场和根据规划独立建设的为社会公众提供停车服务的停车场,是具有公益性质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采用划拨方式供地,由地区专业停车企业负责建设;对有条件的学校,要建设与步行入校适当分离的机动车接送设施并研究利用操场地下空间新、改建地下停车库,改善早高峰校门口交通拥挤状况;结合公园绿地(其中可开发地下空间占地面积不得大于绿地总面积的30%)、人防设施、旅游景点、高架和桥隧等设施,在不影响原有使用功能的前提下,综合利用空间建设公共停车设施,原则上用于建设公共停车场;允许社会公共停车场按一定比例建设为停车场配套的辅助服务设施。支持公共停车场充分发挥作用,公共停车场内停车未达到饱和状态的,其周边300米范围内原则上不再设置路内临时停车泊位。建立完善机动车停车场动态信息管理和发布系统,实时发布公共停车场分布及使用情况,新建公共停车场应配建停车诱导系统。(责任单位:相关区政府、市交通港口局、市规划国土资源局、市建设交通委、市民防办、市绿化市容局、市教委、市工商局、市质量技监局)

(六)科学合理设置路内停车。建立健全由公安部门牵头,市政道路、交通港口、市容绿化、城管执法部门和相关区县街道社区参加的道路停车管理联合会商机制,综合考虑区域环境、道路宽度、交通流量、疏导能力和居民需求等因素,进一步完善道路停车泊位的设置标准和审批程序。对内环以内区域,以从严控制为主,有限满足市民短时和夜间停放需求以及学校、医院等高峰停放需求;对内环中环间区域,以适度供应为主,视情提高道路停车泊位数量,适当满足停放需求;对中环外环间区域,在不影响通行和安全的前提下,以解决实际需求为主,适度增设道路停放点。加强学校、医院等周边高峰临时停车管理,调整完善禁停、临时停放等标志标识,进一步加大人力投入和管理引导,尽可能减少临时停车对周边交通的影响。(责任单位:市公安局、市交通港口局、市建设交通委、相关区县政府)

(七)着力缓解居住区停车难矛盾。因地制宜、多策并举,着力缓解当前突出的居住区“停车难”矛盾。在不影响小区安全,不占用小区消防通道、绿化设施的前提下,经居住小区三分之二以上业主同意,可统筹利用小区的空余场地及相关空间,通过内部改造挖潜,改建扩建临时停车设施。支持立体停车设施产业发展,对于适合小区使用的机械式立体停车设施的设计、生产和安装,给予专项补贴。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可在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的指导下,从事机动车停车自治管理服务活动,提供有关机动车停车服务。鼓励有条件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将内部停车设施在非工作时间向居住区居民提供经营性停车服务;本市公共场所内按规划要求配建的停车设施,应当全天24小时向社会开放,并可对仅夜间停车的居民停车给予优惠。由街道社区与周边相关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公共停车机构签订夜间停车管理协议,统一组织居民区车辆夜间错时利用停车设施,并落实所停车辆在工作时间驶离措施,保证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时间停车需求。发挥道路停车联席会商机制作用,在不影响道路交通和治安管理的前提下,在小区周边道路设置夜间临时停车泊位,由街道社区统一组织夜间临时停车,并落实所停车辆的日间驶离措施,确保白天交通通畅。确立车主购车自备车位的理念,居民购买自用车辆,应当自备路外车位(含已经购买或租用可长时间停放其车辆的路外停车泊位)。(责任单位:相关区县政府,市公安局、市交通港口局、市住房保障房屋管理局、市规划国土资源局、市财政局、市质量技监局)

(八)完善停车收费管理机制。研究完善道路停车收费管理机制,加强对道路停车的运营监管,优化道路停车收费结构,推行日间限时停车制度,进一步提高停车泊位利用率,通过停车收费的价格杠杆,引导机动车合理使用。修订《上海市收费停车场(库)计费规定(暂行)》,实行分类管理,简化收费标准,规范经营者的收费行为,加强明码标价和收费票据的管理。(责任单位:市物价局、市交通港口局、市公安局、市税务局)

(九)提升停车行业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全市公共停车信息系统建设,进一步扩大停车诱导系统覆盖面,逐步推广公共停车电子收费系统,提升行业科技含量和信息化、智能化服务水平。全面贯彻落实行业服务规范要求,加强对停车经营企业的质量信誉考核,鼓励和培育专业停车经营企业。推进停车行业从业人员星级评定工作,进一步提升队伍职业技能,力争“十二五”期末停车行业创建成为规范服务达标先进行业。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加强行业自律,提高行业服务水平。(责任单位:市交通港口局、相关区县政府)

三、进一步加强本市停车规划、建设和管理的保障措施

(十)健全停车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协调体制。进一步加强对全市停车工作的统筹指导,成立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市府副秘书长为副组长,市各有关单位、相关各区政府为成员单位的停车规划、建设和管理的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推进本意见的实施,各成员单位应根据本意见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和方案,全面推进上述工作的实施。市建设交通、公安、交通运输、规划土地、发展改革、财政、房屋管理、绿化市容、民防、工商、税务、质监、消防及城管执法等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依法负责机动车停车协调、管理相关工作。将停车管理工作纳入对各区县的考核内容,进一步明确和落实区县政府的属地管理责任,强化部门协调和市区联动。各区(县)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机动车停车管理的协调、组织,根据本市机动车规划、建设和管理的专项目标,制定本行政区域停车设施规划,并组织实施建设和管理工作。各区县交通主管部门负责本区域停车管理工作,要明确停车管理具体机构编制和专职人员,进一步落实本区域停车设施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责任单位:市建设交通委、市交通港口局、市公安局、市住房保障房屋管理局等相关职能部门、相关区县政府)

(十一)加强停车执法。加强对停车设施规划、配建落实和实际使用情况的监管,对挪用规划停车用地、停车设施配建不足或挪作它用的行为,由规划、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责令整改恢复并依法实施处罚。加强居住区停车管理,物业管理部门要根据消防规范要求,在消防部门的指导下对居住区消防通道明确标示,划示消防通道禁停区域,并督促业主不得占用消防通道停车;消防安全管理部门要

加强对居住区消防通道的巡查。运用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持续开展违法停车等专项整治和严格管理,确保停车秩序和道路及居住区“生命线”畅通。抓紧修订《上海市停车场(库)管理办法》,适时制订《上海市车辆停放管理条例》,在管理办法修订内容中研究增加对多次拒缴、逃缴纪录车辆的制约措施,各相关部门合力解决停车执法难、处罚无据等问题。(责任单位:市交通港口局、市规划国土资源局、市公安局、市住房保障房屋管理局、市政府法制办)

篇8: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起重机械现场检测管理的若干意见

关键词:建筑起重机械,安全管理,措施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大,高层建筑的增加,塔式起重机、施工升降机等各类建筑起重机械的使用数量不断增多。而这些建筑起重机械因管理不到位、使用不当等原因造成重大事故也时有发生:2008年,山东省淄博市一处施工工地的建筑塔式起重机突然倒塌,事故造成附近幼儿园5名儿童遇难,2名儿童受伤;2012年9月13日,湖北省武汉市一建筑工地一台施工升降机在升至100 m处时发生坠落,造成梯内的施工人员19人死亡等。这些建筑起重机械重大事故的不断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重大损失,同时也给项目建设相关单位造成了直接的经济损失。为了充分发挥机械设备的最大效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该文对建筑起重机械管理的现状和措施进行分析和探讨。

1 建筑起重机械安全现状

1.1 机械设备本身老化,更新速度跟不上

为了降低工程成本、提高企业效益,大部分施工企业通过租赁建筑起重机械或者购买价格低廉的起重设备来满足自身的需求。一方面,租赁单位为了降低成本,提高自身利润,租赁市场存在大量陈旧老化的建筑起重机械,考虑到资金问题,更新速度跟不上。另一方面,价格低廉的起重设备生产厂家价格战导致起重设备质量跟不上,再加上使用单位只注重使用而缺少维修保养,造成性能下降,使该修理的得不到修理,该及时更换的部件得不到及时更换,致使设备带病作业,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事故发生。

1.2 特种操作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安全教育培训流于形式

建筑起重器械安装拆卸单位,由于业务量增大,通常雇用一些无证人员参与到设备的安装(顶升)、拆卸过程中,或者一些无资质的安装队伍挂靠具有相应资质的企业,从事安装拆卸业务。施工企业为了赶工期,临时由一些无证人员操作,更有甚者,施工现场的起重机械谁用谁操作及设备本身存在的问题都不知晓,最终酿成大祸。另一方面,企业对特种操作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流于形式。《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第36条规定“施工单位应当对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其教育培训情况记入个人工作档案。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考核不合格的人员,不得上岗”,但落实到施工现场,不培训或者代培训的现象就时有发生。

1.3 企业管理体制不健全,安全意识弱化

建筑施工企业对现场起重机械设备管理的重视程度不高,有的施工企业撤销了设备管理的专职部门,或把设备管理归入其他部门管理当中。由于缺乏专业管理,造成机械设备日常维护保养及根据其工作特性制定的各级维修保养、设备建档、设备报废、设备流转等制度规定落实不到位。工地现场监督管理和设备使用人员安全意识不强,导致设备安全保障措施不全,机械带病运转。

另外,由于施工企业与租赁企业是2个独立经营的企业,施工企业只注重施工进度,对机械设备重使用轻保养。同时在使用过程中,租赁企业缺乏对自身建筑起重机械状况的跟进与了解,无法对建筑起重机械进行及时必要的保养,从而使得设备经常超负荷带病运转。

2 建筑起重机械管理相关措施

2.1 加强起重机械相关程序管理,给起重机械加上“安全阀”

依据《建筑起重机械安全监督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66号)相关要求:

1)为新购的起重设备办理“身份证”(产权备案),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鼓励企业优先购买品牌设备,逐步淘汰陈旧、生产工艺落后的起重设备,从源头上把好质量关。

2)设备在安装前将相关的完善资料告知当地县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3)设备在安装完毕自检合格后,须经有相应资质的检验机构检测合格,把好安装质量关。

4)在安装验收合格后30日内向当地县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办理使用登记,督促各方责任主体落实自己的安全责任。

2.2 施工企业应设立专门的设备管理机构,建立健全建筑起重机械管理体制

施工企业应建立专门的设备管理机构,并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制度管理是一切工作的切入点,做到管理程序化、制度化和规范化能有效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1)提高设备管理部门管理者的素质。

企业领导者应充分认识设备管理部门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重要性,聘用一些有相关工作经验的管理者加强对企业设备的管理。

2)加强对设备操作者、维修保养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

一定要重视一线从业人员的培养,造就一支素质高、技术精的队伍。可通过现场培训、技术交流、传帮带等多种形式,提高一线从业人员素质。

2.3 建立完整的建筑起重机械安全技术档案

出租单位、自购建筑起重机械的使用单位,应当建立建筑起重机械安全技术档案。建筑起重机械安全技术档案应当包括以下资料:

1)购销合同、制造许可证、产品合格证(包括出厂日期)、制造监督检验证明、安装使用说明书、备案证明等原始资料。

2)定期检验报告、定期自行检查记录、定期维护保养记录、维修和技术改造记录、运行故障和生产安全事故记录、累计运转记录等运行资料。

3)历次安装验收资料。

2.4 确保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保证足够的安全教育培训

从事安装、拆卸作业的安装拆卸工、起重司机、起重信号工、司索工、建筑电工等特种作业人员,应持有相应的建筑施工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资格证书,并与用人单位签订有效的劳动合同。施工现场实行定人定机制度,未经相关负责人同意,不允许擅自更换岗位或者离岗,更不允许其他无证人员代操作。制定相应的处罚措施,一经发现,应当严厉处罚。应当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人员交接班制度,交接班做好交底工作,并留有印迹。同时应加大对操作人员的定期培训力度,做到培训考核一体化,对考核不合格的人员,禁止上岗作业,有效地提高操作人员的理论实践水平。

3 结 语

建筑起重机械管理是一个综合性课题,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各部门共同努力、相互配合才能杜绝重大机械设备事故的发生,确保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任玉华,于景华.浅谈起重机械的安全管理[J].建筑机械,2012.

[2]袁革忠.从一起塔吊事故看进场验收的重要性[J].建筑安全,2012.

[3]李欣.由一起施工升降机事故处理报告引发的思考[J].建筑安全,2012.

[4]JGJ196—2010.建筑施工塔式起重机安装、使用、拆卸安全技术规程[S].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0.

篇9: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起重机械现场检测管理的若干意见

关键词:建筑机械;施工管理;问题;对策;

一、在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的工作中存在问题

(1)忽视机械设备的更新换代

时代在进步,但我们工程施工机械的更新脚步却没跟上。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有相当大一部分企业因为没有充分重视这个问题,认为购买新型设备会增加企业成本,从而使得机械设备的磨损老化、整体技术水平落后,造成机械设备24小时的超负荷工作,对建设企业在部分工程项目上的施工进度受到极大限制,这样,不但影响了施工工作的效率,更降低了水利工程项目质量,最终会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提高,降低企业的竞争力。

(2)配置的机械设备不能满足施工需要,影响工程进度和施工质量。主要是因为部分施工企业的机械设备的故障及老化严重,没有及时更新换代,而企业管理层没有充分重视这个问题,只注重短期经济效益,采取“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甚至使用破旧机械和报废机械,从而加大机械设备的故障率;此外,还有的施工机械设备配套不够,组建新项目部后,抽调部分技术状况落后的设备:还有的工程中存在大型或特殊的设备不到位、设备不配套的问题。

(3)企业的设备管理工作逐步弱化。企

古人云: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这用在今天也适用,作为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必须要提高管理水平,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管理机构,明确设立的机构各级人员的责任,这就是对上一句话的最好诠释,也可以说是机械设备管理工作按时完成的保证。但,在具体的施工现场中,一个工程项目经常因为其点多线长面广,导致人员管理不集中,更有甚之带队主管领导的不负责、不作为。他们总是片面的认为,机械设备的管理只是现场施工人员的事情。因此,工程管理相关部门与基层领导干部只专注于自身个别工作的处理,以至于盲目地精简财政开支、减少设备管理人员及设备的投入。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使一个工程项目中管理部门与施工部门之间上下脱节,出现不相往来的局面,设备管理工作就很难开展。 还有就是,一些企业打着支持当地经济开发的旗子,而在背地里却严重的不达标,其机械设备管理制度的不健全、懒散的人员管理,无章可循无序。造成企业在对水利项目工程施工上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严重地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和当地经济的发展。

(4) 机械设备操作不当,加速磨损老化

有的工程机械操作人员的施工技术、设备使用知识匮乏,特别是一些短期聘用人员的技术素质低,一味的赶工期、抢进度,没有根据具体的施工条件和作业方法进行操作,甚至违章操作,使机械设备处于超负荷或带病作业状态,加速了机械设备的磨损老化。

二、加强建筑施工机械设备管理的措施

在建筑机械施工过程中,应当充分认识到加强建筑施工机械设备管理的重要性,因为其直接影响到建筑机械旌工。针对加强建筑施工机械设备管理,归纳出了下面几点建议:

(1) 注重机械设备的更新换代,严把机械设备采购关

现代化的建筑施工对机械设备的依赖性越来越高,施工企业应及时了解建筑行业的最新动态,并结合企业自有的机械设备状况以及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严格落实设备报废制度,通过科学检测,对一些落后的、严重老化的、耗能高、效率低的设备予以淘汰,从企业长远利益出发,及时采购新型机械设备,满足工程项目施工需要,并提高自身竞争力,使企业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在机械的采购环节,应详细了解其性能、结构等特性,掌握其使用技术要求,保证机械设备能在本企业的工程项目中得到较好地利用,做好设备的质量和性能检验,降低设备的损坏率。

(2) 正确使用,及时保养,“用养修”

相结合在机械设备的使用过程中,操作人员与指挥人员一定要按照相关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正确使用该设备。管理部门在“管好、用好、养好、修好”的同时,推行机械设备的风险评价工作。

(3) 规范施工过程中机械设备的操作。

工程机械的使用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受操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的影响,应加强操作人员的素质教育,使其摆正自己的位置,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服从管理,安全生产,文明旌工。制定“定人、定机、定岗,人随机走”的原则,并要求机械操作和管理人员持证上岗,加强设备使用过程中的监督管理,要求操作人员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施工,并做好机械设备的使用记录,定期汇总,坚持分析、评价机械的技术状况,实时掌握其最新动态,降低故障率。

三、建筑工程现场施工机械设备的调配

(1)建筑施工机械设备的调配原则:

①机械设备的调配必须与建筑施工组织相一致;②机械设备的调配必须有利于施工,有利于机械利用率和完好率的提高,有利于提高机械化旖工水平,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③机械设备的配制必须适应建筑工程项目多变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④机械设备的调配要符合集中、分散相结合的原则。

(2) 机械配套必须满足的简便条件:

①各机械的技术规格必须满足既定工程的技术标准;②在工艺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采用重型机械并保证为其安排足够的工作量;③机械必须具有良好的性能;④机械必须具有良好的可靠性。

(3)施工机械的调配方法。

施工机械的调配过程大体是分析问题,确定目标,拟定及分析方案,方案选择,方案实施。在进行方案选择时,通过对影响施上机械调配方案因素的分析,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机械的施工质量指标;调配方案对施工任务的适应性;调配方案的经济性与施工机械间的协调性。这些综合指标中既有定量因素又有定性因素,即使是定量因素,在不同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条件下,也有较大差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另一方面,各个因素往往相互影响,其相关程度准确判定,也可以认为是模糊的。因此,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解决施工机械的调配问题既适合施工机械实际情况,又具有可操作性。

结束语:机械化施工是一个具有联系的机械系统的综合作业过程和管理体系,其目标是实现整个系统过程和体系最佳经济和技术效果。因此,加强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提高施工机群的协调性,能有效地提高工程建设效率以及企业的经济效益。总的来说,施工企业应充分重视机械施工管理工作,提高设各管理维护水平,对机械设备进行合理使用和维护,提高设备完好率,这样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设备的维修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并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使企业获得长远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兴福:《施工现场建筑机械管理探索》,《建筑安全》,2011年第l期.

上一篇:2016煤矿技术员述职报告下一篇:促销员的培训蒙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