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常用语

2024-04-15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常用语(共8篇)

篇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常用语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常用语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常用语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常用语一:启发性常用语

1、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到什么? 你想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你想探究什么问题?

2、预习后,你了解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汇报一下你们收集来的数据、信息、资料。从这道题(统计图、表)中,你可以看出什么? 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出门旅游、卖东西等要考虑哪些问题? 根据所给的信息,谁愿意帮他想一个好办法/请同学们帮他设计一个可行方案(如旅行、乘车、铺地砖、设计图形等)根据数的整除关系、约数倍数的知识说一句话。谁敢试一试?/谁能试一试,自己来解决? 你说的办法很好,还有其他办法(解法)吗?/能不能想出更好的解法?/你能想出几种?/看谁想出的解法多? 请把你的想法与同伴交流一下,好吗? 谁还想来说一说?/谁还能再举一些例? 仔细观察(或听),你同意他的想法吗?/你觉得他们写得(说得、思考得)怎么样?谈谈你们的看法?

第 1 页 这是什么?/为什么?/问题在哪儿?/怎么办? 二:赏识性常用语

对!/很好!/不错!/OK!/你真行!/你真棒!/你是最棒的!/你真聪明!/你真了不起!/你真会动脑筋!/你头脑真灵活!/你接受力真强!/你真有胆量,不简单!/这位同学思维真敏捷、思路也很清晰!/真是巧思妙想!/这位同学真是勤奋好学,值得大家学习!你与众不同的见解真是让人耳目一新!你的设计(方案、方法、观点、点子)太富有想象力,太具有创造性了。

说得真好,太好了,了不起!我非常赞成(欣赏)你的想法,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好吗? 这么难的题,居然还做对了一题,太好了!你们的发现非常重要!观察真仔细,同学们真能干,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大家说得好,特别是x x同学,更是难能可贵,值得大家学习。

对,你能用转化(迁移、简算、列表、组合、推理、联想)的方法,得出正确的答案,不简单:你将来有可能成为一名数学家。

x x同学的这种方法很有创新,很有新意,能把思考范围延伸到题外。

第 2 页 你真行,对刚才的问题,不满足于找到结果,而是观察思考,又有新的发现,如果能说出其中的道理,那就更了不起了。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很有水平,同学们的回答更精彩。看来,你们想知道的东西真不少。

没想到这节课我们的收获真不小,看来,学好数学能让我们生活更丰富、更精彩。

哇!你们真是好样的,对学习真有耐心,也很有毅力!老师佩服你,为你感到骄傲!

让我们一起为x x喝彩!人类历史上许多重大发现最初都源于人们的猜想,之后才渐渐被验证,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也要敢于猜想,善于猜想,这样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三:激励性用语 不错,学习就得认真。

你真棒!能有这么大的进步,老师感到非常高兴。大有进步,再加油。/希望你再接再励!/不骄不燥,继续努力!功到自然成!/你瞧,你比以前进步多了,望继续努力,争取更优异的成绩。

你试一试,相信你一定能成功1/老师和同学们相信你一定能进步!/老师相信你能自己想出来!/相信你能做得更好!没有用心尝试,不要轻易说不!只要你有一颗上进的心,胜利总会属于你。

第 3 页 只要你坚定信心,就一定能成功,你敢试试吗? 只要全心全意地投入进去,什么事都难不倒你!你是一个很棒的孩子,知道怎样去做才好!你是如此聪明,做的不理想也没关系,尽你的全力做!好好努力,你知道关键就在这里!答题时,要先易后难,有时不会答,也是很正常的!请复查一遍,不能有丝毫侥幸心理!希望你能与粗心告别,与细心交朋友!增强自我约束力,作业要讲究正确率!要想有所作为,做事必须善始善终!

能战胜自我的人,才能战胜一切困难!/了解自己,就是真正的进步!/管住自己,天下无人匹敌广/相信自己,战胜自我是成功的金钥匙。

请记住居里夫人的一句话:人要有毅力,否则一事无成!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有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获。

踏实苦干,成功一半!/敢于拼搏,方能成功!◆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常用语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常用语

只有孜孜不倦地求索,才有源源不断的收获广 不懈奋斗,生命才辉煌广

第 4 页 成功是一座山峰,双手插在衣袋里的人永远无法攀登!为别人点燃生命之灯,你的生命更加辉煌!一个人因为理想而完美,因为奋斗而精彩,因为成功而伟大!四:反思性常用语

你觉得这节课,你的表现怎样?你有什么收获? 通过研究,你有什么体会?或有什么启发? 通过分析,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你能概括出什么计算法则?/推导出什么公式?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回忆一下我们是怎么学的?/谁能介绍一下自己的学法? 谁能给大家提出一个值得继续探究的问题? 请你课后到周围找一找,有哪些地方与今天学的知识有关? 这是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其中包含着许多丰富有趣的知识,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到图书馆或通过网络自己去寻找资料,看谁收获最多?

二、赏识用语

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被肯定,被尊重,被赏识的需要,每个人仿佛都是为赏识而生存,为此,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应该尊重孩子,赏识孩子,用赏识的眼光和心态,去寻找每一个可以欣赏的对象,不要等他们已经将最优秀的一面表现出来后,才去欣赏他们。而是要抓住师生的心灵在赏识中得到舒展,让他们变得越来越优秀,越来越有信心,例

第 5 页 如,在学生对问题做出不同层次的回答后,应给予一定的评价,而且应该用赏识性的评价,有很多带感情色彩的用语可以信手拈来,如:

对/很好/不错/OK/你真行/你真棒/你是最棒的/你真聪明/你真会动脑筋/你头脑真灵活/你的接受能力真强/你真有胆量,不简单/这位同学思维真敏捷,思路也很清晰/真是巧思妙香/这位同学真是勤奋好学,值得大家学习/ 你与众不同的见解真是让人耳目一新

你的设计(方案,方法,观点,点子)太富有想象力,太具有创造性了

说得真好,太好了,了不起

我非常赞成(欣赏)你的想法,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好吗? 你们的发现非常重要!

观察真仔细,同学们真能干,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 大家说得好,特别是某某同学,更是难能可贵,使得大家学习的方法得出正确的答案,不简单,你将来说不定成为一名数学家

某某同学的这种方法很有新意,能把思考范围延伸到题外。你真行,对刚才的问题,不满足于找到结果,而是观察思考,知道的东西还不少呢。

没想到这节课我们的收获真不少,看来,学好数学能让我们生活得更丰富,更精彩

第 6 页 哇!你们真是好样的,对学习真是耐心,也很有毅力。老师佩服你,为你感骄傲

让我们一起为某某喝彩,人类历史上许多重大发现最初都源于人们的猜想,之后才渐渐被验证,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也要敢于猜想,善于猜想,这样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三、激励性用语

有人说: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里,在学生的表现有明显进步时,应及时运用肯定性,激励性用语,并适当给予方法上的指导,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动性,从而产生强大的内驱力。不错,学习就的认真

你真棒,能有这么大的进步,老师感到非常高兴

大有进步,再加油/希望你再接再励/不骄不躁,继续努力/ 功到自然成/你瞧,你比以前进步多了,望继续努力,争取进步,老师相信你能自己想出来/相信你能做得更好/ 没有用心尝试,不要轻易说,不

只要你有一颗上进的心,胜利总会属于你 只要你坚定信心,就一定能成功,你敢尝试吗 ? 只要全心全意的投入进去,什么事都难不倒你 你是一个很棒的孩子,知道怎样去做才好

你是如此聪明,做得不理想也没关系,尽你的全力做,好好

第 7 页 努力,你知道关键就在这里。

答题时,要先易后难,有时不会答,也很正常的 请复查一遍,不能有丝毫侥幸心理 增强自我约束力,作业要讲究正确率 要想有所作为,做事必须善始善终

能战胜自我的人,才能战胜一切困难/了解自己,就是真正的进步/管住自己,天下无人匹敌/相信自己,战胜自我是成功的金钥匙

请记住居里夫人的一句话,人要有毅力,否则一事无成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有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

踏实苦干,成功一半/敢于拼搏,方能成功 只有孜孜不倦的求索,才有源源不断的收获 不懈奋斗,生命才辉煌

成功是一座山峰,双手插在衣袋里的人永远无法攀登 为别人点燃生命之灯;你的生命更加辉煌

一个人因为理想而完美,因为奋斗而精彩,因为成功而伟大。

四、反思性常用语

反思是创造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它却是目前数学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运用反思性语言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活动呢,例如: 你觉得这节课,你的表现怎样?你有什么收获?

第 8 页 通过研究,你有什么体会?或有什么启发?

通过分析,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你能概括出什么计算法则?/推导出什么公式/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 回忆一下我们是怎么样学的?/谁能介绍一下自己的 学法?

谁能给大家提出一个值得继续探究的问题?

请你课后到周围找一找,有哪些地方与今天教学知识有关? 这是个有价值的问题,其中包括着许多丰富有趣的知识,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到图书馆或通过网络自己去寻找资料,看谁收获最多?

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可以从老师鼓励的话语中找到自尊和自信,获得前进的动力和勇气。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许多的好学生都是教师评价的结果。

第 9 页

篇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常用语

记得上学期我在四(1)班上课的时候,在订正练习时有这样的一个题目“计算小数乘法,方法是先按照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得右边起(数出几位),再(点上小数点)。”在教学中,因为叙述点上小数点比较麻烦,我就简便的说成了“打点”。我想学生肯定能理解老师是说的点上小数点,没想到在做这个练习题时,学生集体说了“打点”。从这个教学中,我突然意识到教师在教学中应用规范的教学用语是多么的重要。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我认为教学用语应该注意的事项有:

第一,规范性。教师用语的规范是给学生的表率,你对一个概念一个地方的理解,学生会照着理解,去学习。

第二,准确性。语言表达要准确清楚。语言上的准确对数学教学是很重要的。数学教学用语最容易犯得毛病就是概念不清、推理不清。在上面的教学情境中,我就是犯了这个错误,让学生理解错误。

第三,逻辑性。语言逻辑性是数学老师教学思维清晰的一种表现。在教学用语中逻辑性是很重要的,违背了逻辑性,会给学生的思维带来困惑。

第四,形象性。数学课堂教学用语其实也是要形象性的。教师用语形象会让学生调动注意力,并留下深刻的课堂印象。联系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进行教学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第四,形象性。数学课堂教学用语其实也是要形象性的。教师用语形象会让学生调动注意力,并留下深刻的课堂印象。联系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进行教学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篇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常用语

关键词:低段,数学教学,激励性语言

过去的教学在对学生课堂学习评价的策略和方法上存在着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这几个方面:一是对学生课堂学习活动过程的评价语言单调。学生听而不闻,司空见惯。二是教师评价语言笼统或太含蓄太委婉,没有针对性,不能真正调动低年级学生的参与意识。以上这些现象造成了“学习兴趣淡化”的困境,为防止和克服这此不良倾向的有效手段就是优化课堂评价语言的策略,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结合本校实际,笔者选择了“小学数学低段课堂激励性评价用语策略这一小课题研究”。

一、小学数学低段课堂激励性评价用语的途径和方法

1.口头评价

口头评价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语言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成功或反思的体验,进而促进学生学习的一种评价。这种评价具有起点低,目标小,反馈快的特点,学生最感兴趣,最容易接受,也最能拨动孩子的心弦。因此,口头评价是课堂教学即时评价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2.体态评价

体态评价是指教师通过自己的表情、眼神、手势等体态语言,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表达出信任、鼓励、赞赏的信息,从而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教师的体态语言相当的丰富,可以用微笑、点头、赞许的目光、竖起大拇指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示肯定和赞赏;可以用摇头、提醒的目光等方式表示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否定与制止。

3.符号评价

符号评价是指教师运用师生约定的符号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或学习结果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如给学生板演的题目打上“√”或“×”,给较为简捷的解答方法打上一颗“☆”,给富有创造性的解法打上三颗“☆”等。这种评价方法较前两种而言,保存的时间相对较长,运用恰当,则更具激励作用。

二、小学数学低段课堂激励性评价用语的策略

1.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

成功的课堂激励性评价是一种师生沟通的艺术,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使学生如沐春风,身心轻松,思维活跃。这样的氛围,正是课堂激励性评价所需要的。营造宽松、民主的评价氛围是追求小学数学低段课堂即时评价有效性的重要前提。

2.把握激励性评价的时机

课堂教学激励性评价是一种瞬时评价,因此时机的把握显得十分重要,如果把握不好,会影响评价的结果,甚至于适得其反。课堂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当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结果等方面取得的点滴进步时,应抓住时机,及时进行激励性评价。

情景2在教学“厘米、米的认识”一课,当课程进行到“说一说,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厘米米作单位?”这一部分时,由于一年级学生对于生活实际还没有太多的认识,所以当第一个学生小心翼翼地举起了手的时候,笔者首先向他投去了一个信任的眼神,之后用手势给了学生一个可以站起来回答问题的信息,当学生用极小的声音回答出“我们在测量手指的宽度时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后,用很紧张很小心的眼神看着我,等待着我对他的答案的肯定或否定。

抓住这一契机,笔者用热情而又极其夸张的口气说:“我怎么没想到测量也是手指的宽度用厘米作单位的呢?你的回答不但开拓了我的思路,更为同学们拓宽了想象的空间。”简短的评价使那位同学满脸自豪地坐到了座位上,也正是这简短的评价带来了同学们争先回答问题的活跃课堂,就这样,学生在热烈而有序的教学中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3.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实施课堂教学激励性评价时,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低段孩子的学习起点差别较大,因为孩子们学前教育不尽相同,因此要从多个角度去看待学生,以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学生,对学生学习数学的任何一个方面的进步,无论其现状何等不理想,离教育目标有多远,都应该通过评价加以肯定,鼓励学生建立信心、不断进步。这样才有利于每个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激发。

情景3有这样一道两步计算应用题:“公园里下午来了25名游客,比上午多3名。公园这一天一共来了多少名游客?”随着一名同学的答案出现在黑板上:25-3=22(人),下面坐着的同学都哈哈大笑,而到黑板板演的同学也从同学们的笑声中意识到了自己可能做错了,紧张得涨红了脸,眼泪含在眼圈里。

此情此景又怎能让教师再对这个同学做出斥责,笔者先用手势缓解了一下学生的笑声,随即做出了这样的评价:“同学们不要笑,某某同学,你没有做错,只不过你还没有写完,你再仔细检查一下,你一定可以的,是吗?我相信你!相信他的同学给他掌声!”听了我充满关心、安慰的话语和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他平静下来又认真地读了一遍题目。经过简短的分析他终于他把这道题解对了:“25-3=22 (人),25+22=47(人)”,而且,笔者可以看到回到座位上后他露出了成功的笑容。

篇4:小学数学课堂教师评价用语探究

【关键词】课堂;评价用语;现状;策略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小学数学课堂里,无论是教师精心设计教案,准备教学资料,还是改革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手段等等,我们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最优化发展。评价不只是推进新课程的制度保障,其本身就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口头评价因其方便、直接、迅捷等特点成为课堂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对学生影响最大的过程性评价方式。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首先,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突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主动性加强,有了自由讨论和自主质疑的机会,而又由于学生个体思维和认知的差异性,在课堂教学学习中教师的掌控性大大降低,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偶然性和突发性愈加明显;其次,教师课堂即时评价需要信息整理、快速评判、及时反馈这几个环节,而这些环节几乎是发生于一刹那,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认知能力、语言技巧都提出了极高的挑战。

教育是门对话的艺术,更是如何走进孩子心灵的艺术。教师有效的课堂评价,能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调控等功能,使学生学有动力、学有方向、学有方法,使教师教有主导,教有指向,教有成效。因此,我们认为研究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评价用语,这对于贯彻落实课程评价改革精神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一、课堂评价用语现状分析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问卷和课堂中的实地调查,我们发现小学数学教师评价用语中存在以下问题:

1.评价用语简单

现在的课堂中我们已经很少听到“你不行”、“你怎么就是弄不明白”这样的评价了,这是一种进步。但是,我们却听到了另一种让人担心的评价语言:“你真棒!”“不错!”“很好!”这些评价语言虽然能体现数学教师语言的简洁性,在低年级学生中频繁地使用,可能还起得到一些功效。但是由于这种评价语的形式单一,缺乏实效性和针对性,到了小学中高段,小学生长期在表面化、形式化的激励下,不仅会感到空洞、乏味,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2.评价语言模糊

评价语言模糊,主要指对学生的行为、回答结果发言不能有针对性地作出导向,让学生难以从教师的评价信息中明确方向、辨别是非,更不能领悟学习方法。这样容易使学生的知识领悟模糊不清,造成了知识上的盲区或误区,甚至让学生认为只要说出来就行了,固执己见,这与新课程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

3.评价标准单一

教学评价主要是诊断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并在此基础上评价教学对学生智力潜能开发的有效性,评价学生多方面智力的发展程度。调查中发现许多课堂教学口头评价仅仅是对知识的正确与否进行评价,而这种单维评价只注重测量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并不能抓住契机,肯定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实现目标以及学习进步程度和创造力等等。

小学数学教学口头评价的上述种种弊端,严重影响着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进程,违背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终极目标。因此,对小学数学课堂评价用语进行研究,对于进一步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评价用语实效的策略研究

1.评价用语形式多样化

总是用口头禅或拍掌齐呼地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单调乏味感就会越来越强。当然,学生也会对于教师的评价反应冷淡,没有学习的动力。从儿童的心理角度来说,更是渴望变化,期待惊喜,追求新鲜。我们可心采取多种评价的方法:

(1)口头语言评价机智多变。平时多阅读,数学教师也要注意词语的积累,让自己的评价用语能常更换、层出不穷,时时给学生以因时因情因景因文因人而异的新鲜评价,让学生学而不厌,听而不倦。

(2)语言和手势相结合。语言和手势相结合能够帮助把话说得更明确、有力,还能帮助增加说话的形象,强化语言的感情色彩,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表扬学生时,边拍拍掌、竖起大拇指、拍拍肩头、轻轻的一个拥抱等等,更能引起师生的情感互鸣。

(3)尝试用实物评价。在小学阶段,特别是对小学低年级学生,一定的实物奖励还是行之有效的。如一支小小的书签、一张教师亲手做的小卡片等等,都会燃起学生的希望和期待。

(4)结合学习内容或学生的特点,予以创新百变的评价。有一位教师在鼓励一位同学上课表现突出时,夸孩子会动脑筋,并“奖励”她自由选择数学课时的同桌,这令他兴奋不已,让其他同学也很羡慕。类似的方法还可以是“奖励”孩子免做作业,帮教师做事等等。

2.评价用语注重导向功能

评价是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评价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导向。在处于不同的情况下,教师应给予有效而灵活的评价:

一方面,数学较其它学科逻辑性更强,对于数学课堂中有针对性的、并具有唯一性的答案,教师的评价语言的一定要有的放矢、一针见血,在评价的总结中要明辨正误、理清事实、找出根本原因,给学生以清晰的知识导向。

另一方面,对于数学课堂中多元解读、发散性的问题,更要采用导向性评价,这将直接影响学生思考的方向和思维的深度、广度乃至教学的效果。如:“在《轴对称图形》一课中,学生观察剪出的图案或生活中的物体,能得出哪些结论?”对于4位同学的不同回答,教师的评价是这样的:生1能用语言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语言简洁能力强。生2空间感强,能在学过的几何图形中正确挑出轴对称图形。生3能举出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说明观察能力很强,热爱生活。生4的错误回答,教师单纯没有从结论是否正确去评价,而是从学习态度评价了生4,努力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当然,在这种多元的解读后,总结性评价也应在承认多元解读的合理性的同时,揭示其结论及思维方式的异同。

3.突显形成性评价

新课程改革强调评价重心逐渐转向更多关注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这种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我们以往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评价语言经常是“对”和“错”的终结性二值判断,这样很容易误导学生,特别是当学生的思维处于对错相混的状态时,一个“错”字就可能使学生全盘否定自己的想法,掩盖了正确的闪光点。如:求长5厘米、宽5厘米、高5厘米的长方体表面积,学生列出5×5×10的算式,从结果上看肯定是错的,因为这是求体积的公式,而本题是求表面积。老师的一个问句:“你是怎么想的?”给了学生一个思维放飞的舞台:上、下底面面积是2个5×5,由于5×10可看作5×5的2倍,4个侧面就是8个5×5,因此共计10个5×5。在这个课例中,老师如果老师对这两个学生回答只从答案本身去评价,就不可能促使学生注重探究的过程,更不利于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

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进行激励性的多值评价。在呈现评价结果时,不仅仅用等第和分数这些定量的,还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定性描述为主的方式。定性评价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哪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的结果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如:“这题你结果错了,但是思路却很清楚,前半部分答的很好,关键是你不够细心,自己看看后面哪儿还需要改进?”这样的评价不是单单让学生明白自己的知识遗漏点,而是以鼓励为主,同时指出学生需努力的方向,对他们提出具体的要求,在过程的评价中得到提高。

4.转变评价主体多元化

在教师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不是一系列评价的消极应付者,而是主动参与者。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的单一评价,让学生主动参与评价,在相互沟通和协商中,增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了解和理解,这将更有助于教师在评价进程中有效地对学生的发展过程进行监控和指导,帮助学生接纳和认同评价结果,促进其不断改进、获得发展。

如著名级特级教师张华齐执教《因数倍数》时有这样的一个片断:

(揭示因数、倍数概念后,生自主寻找36的所有因数。师展示一份作业,上面写着(36的因数有:1、36、4、9、2、18、6)张老师面对这份不完整的答案时,他没有急切地让学生找出答案,也没有充当“裁判”直接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评价,而是把评价权交给学生:“对照自己找出的因数,你想对这们同学说点什么?”“对于他的方法,有没有什么需要补充或提问的?”“对于他的方法,谁来评价?”这使得每个学生都成变平等的参与者与对话者,带来了学生之间的真正互动,这个评价过程既提高了被评价者的主体地位,又把评价变成了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

而当一位学生展示自己寻找因数的方法时,评价自己:“我的方法有点笨?”张老师没有置若罔闻:“这更激起了大家的兴趣,说来听听。”“对于他的方法,谁来评价?”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有效地引导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和协商,易于形成积极、友好、平等和民主的评价关系,帮助被评价者接纳和认同评价结果,促进其不断改进,获得发展。

总之,恰当的评价语言是一个老师精湛的教学艺术与深厚的文化底蕴的综合表现。教师只有把握好对数学课堂的评价,才能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有一个自主的天空,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和生机。

参考文献:

[1]雷玲.好课是这样炼成的[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篇5:小学数学教学常用教学方法

一、谈话法

谈话法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师生对话的方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教师讲,学生也讲。

我们来看一教师在教××比××多(或少)的概念时师生的一段对话。

师问:图上有什么(见图15)?

生答:图上有一排三角形;一排圆形。

师问:有几个三角形?有几个圆形?

生答:有3个三角形,5个圆形。

师问: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

生答:要我们比一比三角形和圆形的多少。说一说三角形和圆形谁多,谁少。

师:应该说比一比三角形和圆形个数的多少。

师问:谁能说一说?

生1:圆形比三角形多,三角形比圆形少。

师纠正:圆形个数比三角形多,三角形个数比圆形少。

生2:圆形的个数比三角形多2个,三角形的个数比圆形少2个。

师问:你怎样知道圆形的个数比三角形多,而且多2个?三角形的个数比圆形少,而且少2个?

生1:因为3个三角形对着3个圆形,还有2个圆形没有三角形与它对着,所以说,圆形的个数比三角形多2个,三角形的个数比圆形少2个。

(这时,教师用虚线画出△与○同样多的部份,指着同样多的部份)

师问:虚线左边的部份,你能用一句什么话说?

生:圆形与三角形的个数同样多。

师问:你能用“同样多”的语言来说一说为什么圆形的个数比三角形多或三角形的个数比圆形少的道理吗?(教师提示:圆形由那两部分组成)

生1:因为圆形有一部分与三角形同样多,还有多出的另一部分。所以说,圆形的个数比三角形多。

师:说得很好,大家跟着说两次。

生2:因为圆形除了有一部分与三角形同样多,还有多出的2个,所以说,圆形的个数比三角形多2个。

师问:谁能说一说,为什么三角形个数比圆形的个数少?

生1:因为三角形还差一些才与圆形同样多。

师:说得好,大家都来说一说。

生2:因为三角形还差2个才与圆形同样多。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要比较两种东西数量的多少,首先要分清楚谁和谁比,以谁作标准,当被比的东西的数量能直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与比较标准同样多,还有多出的另一部分,我们就说,被比的东西的数量比比较标准的数量多,当被比的东西还要补上一些东西才与比较标准同样,这时我们说被比的东西的数量比比较标准的数量少(教师指着教具说)。

很明显,上面的对话是教师为帮助学生理解:××比××多(或)少的概念,围绕这一概念必须弄清的问题,有计划有顺序地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的向学生提出,让学生思考回答,这样,在不知不觉的谈话中,学生就获得了要学的知识。

(一)谈话法的优点:

第一,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本质。因为在谈话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都是围绕认识知识的本质而设计的。

第二,有利于教学上的及时反馈,及时纠正学生认识上的错误。如上例,学生说的“圆形比三角形多”。这句话显然是不合逻辑的,因为形是没有多少之分,故教师听后,立刻向学生指出,这句话应该说:圆形的个数比三角形多,及时纠正语言上的错误。

第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第四,有利于增加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师生谈话,方向性强,故能引起学生自觉思考。教师提的问题一个接一个,能保持学生的注意力,直至问题得到解决。

第五,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谈话内容是由教师设计的,这样,教师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把要进行的思想教育渗透在谈话的过程中。

第六,有利于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每学习一种知识,总有一定的方法,运用谈话法教学,教师可按一定的学习方法设计要思考的问题,而学生思考、理解,回答问题的方法往往有所不同,这就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从中学到获取知识的最佳方法。

谈话法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是随教师谈的内容转的,因此,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谈话时,教师的提问一般是激发起学生的记忆表象,如果学生对所学知识不具备一定的基础或生活经验,则不宜用谈话法。

(二)运用谈话法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的和要求。要分清知识的主次,重点和难点,围绕教学的中心内容和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拟好谈话提纲,把要教的内容转化为一系列的问题,有计划有顺序地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排列起来。

第二,讲课时,①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清楚明确,易于学生思考。②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③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难易适度。④提问要注意因材施教,对不同性质不同难度的问题,让不同学生回答。⑤提问要照顾大多数学生,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⑥教师要耐心倾听学生的回答,对好的回答要及时肯定,对回答问题有困难的学生,要提辅助性问题启发诱导,鼓励学生大胆回答问题。

谈话法一般与讲解、演示等教学方法结合运用,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二、讲解法

讲解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地,而且有重点地传授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是通过叙述、描述事实、说明问题,解析概念和规律,论证原理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教师讲,学生听。

小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对一些抽象的概念不容易理解,教师就有必要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运用讲解法帮助学生理解。如,下面应用题:“某灯泡厂1988年生产灯炮8.4万只,按每年递增25%计算,到1991年可生产灯炮多少万只?”中的“按每年递增25%计算”一句话,对小学生来说是不易理解的,但正确理解这句话就是解答这一道题的关键,一位教师就是运用讲解法使学生理解上面一句话的。讲解前,教师挂出一幅方框图:

然后解析说,“每年递增25%”即每年都比前一年增长25%,就是说,1989年灯炮产量应是1988年8.4万只的基础上再增加“8.4万只的25%”只灯炮,如果1988年的对应分率定为1,那么1989年的对应分率应是1+25%。但是我们要注意1989年的“1+25%”中的1所对应的产量是8.4万只。如此类推,1990年的灯泡产量应是1989年灯泡只数的基础上增加“89年灯泡只数的25%”,其对应分率也是(1+25%),但这里的1所对应的灯泡产量是89年的产量就是8.4×(1+25%)万只。(教师指着挂图中的第一个箭头说)为此,1991年的对应分率也是(1+25%),同学们想一想这里的1所对应的灯泡产量应是什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后,教师再说:每年递增百分之几中的递增的意义是在上一年的基础上增加它的百分之几,因此,尽管对应分率同是(1+几%),但分率中的1所对应的数量是不同的。象上面这样抽象的数学概念,教师不作必要的讲解,学生是无法理解的。在数学教学中,讲解法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讲解法的主要作用

第一,帮助学生理解较抽象的知识,指导学生掌握教材中重要的思想方法。

第二,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教科书篇幅有限,数学知识应用很广,但在教材中不可能一一列举,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学识经验,通过讲解向学生提供一些有实际意义的材料,提供一些科学的数学解题方法等等,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从“讲解法”这个名称来说,容易被人误认为积极作用只属于教师,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即教师讲,学生只是听,不用动脑。如果是这样理解的话,使用讲解法教学只能收到生搬硬套,死记硬背的结果。

(二)讲解法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有明确的讲解计划,抓住教材内容的中心、关键讲解,抓住学生认识上的难点讲解。

第二,讲解时,语言要准确、简炼、生动,前后连贯,要有启发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引起积极的智力活动。

第三,讲解内容要清楚明确,层次鲜明。既要注意科学性和思想性结合,又要注意抽象性与形象性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

讲解法同样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一种教学方法。单纯的讲解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精神,运用讲解法教学,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注意力能集中较长的时间,故对小学生来说,不宜多用。

三、演示法

演示法就是指教师使用一些直观教具或实物进行演示实验,配合谈话或讲解引导学生进行系统观察,使学生对事物的现象获得感性认识,以便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和算理,验证间接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演示法的特点是直观性强,没有一定的教学模式。

一位教师在讲相向而行的行程问题时,为帮助学生认识相向而行且相遇的问题的特点,运用演示法教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先在幻灯片上画一条线段表示两地间的距离。并出示两个小人,通过幻灯机显示在屏幕上。

师:两个人在这一段距离中行走时,在运动的方向上会有哪些情况?出发时间和地点有哪些情况?

生:向同一方向行走,同时出发或一个先出发,一个后出发。(此时,教师把两个小人放在同一地点,根据学生说的情况移动两个小人,让学生看清楚同时、同地、同向而行和不同时、同地、同向而行的两种情况。)

生:面对面行走,同时不同地出发或不同时不同地出发。

生:背对背行走,同时同地向不同方向出发或同地不同时向不同方向出发。(教师也根据学生所说的两种情况,移动两个小人各作了一次演示)

师:两个人在同一段路上相向而行时,将会产生什么结果?教师再一次演示教具,让学生看相遇和交叉而过的两种情况,向学生介绍“相遇”的含义同时进一步问:两个物体在运动时,在什么条件下会相遇。

上述这一教学片段,教师利用直观教具,使学生充分感知相遇问题的特点,为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结构打下一个坚实的感性基础。

演示法由于有很强的直观性,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抽象概括能力。但是由于直观演示所获得的知识是感性的知识,并非理性的知识,故演示后要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抽象,作出明确的结论。

使用演示法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课前,教师应对演示材料作充分的准备和检查,以保证演示顺利进行。

第二,演示材料的形象与演示方法及演示过程中使用的语言要和学生认识实际相符合,尽量避免产生错觉和错误的理解。

如,对钟面的认识。钟面上当时针对准8,分针对准12的时候,老师问:这是几小时?生答:8小时,老师问的语言显然是错误的,实际上是把经历了的时间与时针所指的时刻混淆了。

第三,演示也要突出重点,使学生抓住对象的主要部分,掌握知识的本质。

第四,演示过程要作必要的说明和讲解。使学生明确先看什么,注意什么问题,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知识。

第五,演示要和言语密切配合。为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创造条件。

言语和演示相结合有下面三种形式:①先演示,后讲解;②边演示边讲解;③先讲解后演示。

认真按照上述方法进行演示,将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指导练习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独立作业,通过独立作业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方法叫指导练习法。

指导练习法有两种:

(一)传授新知识的指导练习

它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根据新学习知识的要求和学生获取知识的必经过程设计一些练习题,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练习,在学生练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出新知识。

如,在讲一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乘法)时,学生已有的知识是:知道先乘个位数,再乘十位数,并会用竖式计算的教学时,可让学生做如下练习:

通过练习,指导学生概括出计算法则。在这个基础上,根据法则再出一些题目让学生练习。

(二)以巩固、应用知识为主要任务的指导练习

它是教师从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出发,设计一些练习题,使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或系统地掌握知识或灵活运用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例如,当学生学习完乘法和除法三类简单应用题后,教师有意识地把三类应用题集中一起组织学生练习,如:

(1)长征小学组织了4个学雷锋小组,每组8人,一共有多少人?

(2)长征小学32人组织了4个学雷锋小组,平均每个小组多少人?

(3)长征小组32人参加学雷锋小组,每组8人,共组织了多少个组?

通过练习,使学生认识三类题的异同点,从而加深对“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等分除”、“包含除”应用题的理解。

运用指导练习法教学,促使全体学生动脑动手,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但指导练习法是以学生练习、探索为主。

(三)用这种教法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注意的问题

第一,要充分估计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正确处理好练与导这两个教学环节。学生能独立解决问题的要放手让学生练习,在新旧知识的连结点上给学生适当的点拨,在学生认识上的疑点要给予诱导,在学生练习结束时要引导学生自己概括知识。

第二,练习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根据练习目的设计练习内容。

第三,练习的编排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思维的顺序。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利于学生联想且能把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进行一定的组合后独立地找出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

第四,选择练习题要注意典型性和启发性,使学生通过练习少量的题目就能掌握些规律性的东西。或在解决原题目的基础上构思出新的题目。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概括性、深刻性和灵活性。对于巩固知识的练习要注意针对性,内容要多样化,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练习后要做好讲评。

五、活动教学法

活动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参与阅读、讨论、游戏、学具操作等一系列学习活动,按自己的能力去学习知识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是学生参与活动,通过听觉、视觉、空间知觉、触角等在大脑指挥下协同活动而获取知识。

例如,学习8+5时,教师让学生先取出8个红色的小正方体学具,并把它们连在一起,又取出5个黄色的小正方体学具,并把它们拼在一起,放在桌面上,如图16。

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使学生领悟凑十方法,从5块黄色方块里分出2块与8块红色方块拼成10,再用10与3合并得到13。在学生动手操作学具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边做边说,就这样,学生很快地掌握了20以内进位加的思维方法。让学生通过活动去学习,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手脑并用,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发展学生的个性;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及时做好辅导工作,调控教学过程。

由于学生思维发展水平有差异,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亦有所不同,教师控制教学过程、教学进度不容易,这样,运用活动教学法要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要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课前必须让每个学生准备好学习中所用的学具。

第二,学习过程中,如何使用学具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提出具体的要求。

第三,加强对学生的组织纪律教育和良好习惯的培养。

第四,活动必须有明确目的。

第五,要注意处理好个别活动与集体教学的有机结合。

六、指导阅读法

指导阅读法就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以学生独立阅读教材获取知识的一种方法。

如,一位教师在教长方体认识时,要求学生每个人准备好一个长方体,首先出示第一组阅读提纲:

(1)指出哪些是长方体的面?长方体有几个面?这些面是什么形状?

(2)什么叫长方体的棱?长方体有几条棱?

(3)什么叫长方体的顶点?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让学生根据提纲阅读课本,边阅读,边指出自己手中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同时回答提纲中的问题。接着教师又出示第二组阅读提纲:

(1)哪些是长方体相对的面?长方体有几组相对的面?相对的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2)哪些是长方体相对的棱?长方体有几组相对的棱?相对的棱其长度有什么关系?

在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回答上述问题后,让学生想一想:为什么相对的棱长度相等?然后填写教师设计的一张长方体的特征表(见表1)。表1

学生填写上表后,教师让一个学生说出填写结果,集体订正,最后,让一些学生说一说怎样理解题纲中的问题,教师小结,使学生对长方体有一个概括的认识。

上述的教法很显然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本而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指导阅读法。

指导阅读法是以学生自己阅读以主,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独立思考力有重要作用。但是,这种方法靠从文字间接地获得知识,缺乏形象,对于实践经验和知识都较贫乏的小学生来说,理解较抽象的数学概念、法则是不大容易的,学习时花的时间多。所以数学教学中指导阅读法不宜孤立地使用。

运用指导阅读法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向学生介绍阅读的顺序和方法。

第二,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知识重点设计好指导性的阅读提纲。

第三,对较难理解的问题可向学生提问题,借助学具等让学生思考或讨论回答。

第四,指导学生用阅读获得的知识进行练习。

第五,进行阅读小结。

七、愉快教学法

所谓愉快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爱好,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运用乘法分配律做简便计算的知识可以说是较枯燥的,一位老师充分利用学生喜爱活动的特点,运用拟人化的手法,采取谈话、游戏形式指导学生掌握“运用乘法分配律做简算”的条件。下面是这一教学的片断。

师:16×38+16×62,从乘法意义看,式中的两个积各表示什么?

生:16×38表示38个16连加,16×62表示62个16连加。

师:合起来一共是几个16连加?这样我们找到了什么?

生:合起来是100个16连加,我找到简便运算的“好朋友”了。

师:算式怎样写?

生:16×38+16×62=16×(38+62)=16×100=1600

师:49×280与49×720是一对能简便运算的好朋友吗?试算算。

生算:49×280+49×720

=49×(280+720)

=49×1000

=49000

师:下面我们来做找简便计算的好朋友游戏。游戏形式是:我们利用上面所学的知识互相出题,你出一道乘法算式,我出一道乘法算式,使这两个算式合起来能简便计算。

生:我出18×26

师:我出加上18×7师:我先出:55×43

生:我出加上55×57

师:我先出:42×660

生:我出加上42×340

师:你先出。

生:我出51×85

师:我出49×15

生:老师错了,应把15改为85才对。

师:为什么?

生:两道乘法算式里,有一个因数应是相同的。另外两个因数能凑成整百才对。

师:好,我改为49×85。现在请同座位的两个同学对出题。

在学生充分练习对出题后,教师出示一些简便计算的题目让学生计算。上面的教学,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边玩,边练习,不知不觉的就掌握了“运用乘法分配律”简算的条件。

运用愉快教学法教学,学生学得主动,减轻学习负担,学生乐学。

应用“愉快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不管运用什么样的教学形式教学都要保证基础知识,基本能力过关,不能出现表面上兴高采烈,实际上学不到知识的现象。

第二,在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时,要重视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做好学习小结工作。

八、提问式教学法

提问式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所教的内容和学生的认识实际,把要学习的课题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对所提问题的兴趣,引起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独立的、创造性的作业,也可以小组研究,直至发现新的性质,并提出自己全部的推理根据。最后,把解答的全部问题归纳得出主要结论。

例: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是一条几何定理。这定理的含义是: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一个定值,而且此定值是180°。要使学生理解这一定理,必须解决好下面几个问题:

①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与三角形的大小有关?

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与三角形的形状、位置有关?

③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什么?

④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是否正确?

⑤用什么方法可以说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运用提问式教学法要注意下面几点:

第一,精确地确定课堂上学习的教材内容和范围。

第二,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科学性、逻辑系统性,有利于学生逐步探索发现问题。

第三,在学生研究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疑问或碰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要作必要的辅导。

第四,要给学生说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注意指导学生小结所学习的知识的要点。

九、个别教学法

学生学习的教材是编成一个个独立单元,每个单元用活页装订,让学生借助视听教具(主要指数学模型、仪器、直观教具和学具、录音机、电视放映机等)按照指定作业、根据自己的理解程度和知识水平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进行学习。教师负责准备教学工具和材料,提示问题,提示并考查学习进度,解答个别学习中学生所遇到的疑难问题。当学生学完某一单元,做完该单元指定作业后,就接受测验,如果测验及格,就可以进一步接到一份新的指定作业,继续下去,教师给学生评定学习成绩,并鼓励和帮助学生发展个人独特的兴趣和才能。

(一)个别教学法是近代兴起的教学方法,这种教法可取之处是:

第一,教学中实行区别对待,布置练习因人而异,使学生学有所得。

第二,学习过程中,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进行实际操作,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个人的才能。

第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和能力。

(二)使用这种教法要注意

个别教学内容的编排要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近及远,使学生易于阅读、理解教学内容。

十、发现法

教师根据学习的课题,给学生创设一个研究问题的情境,对研究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组织学生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对提出的各种假设进行实验、检验、补充或修正等探索性的活动,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索,发现直至掌握科学结论。

发现法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积极倡导的。运用发现法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使学生学到科学的认识方法和培养科学的态度,有助于知识的储存和记忆。

运用发现法对教与学的要求较高,花的时间较多。运用发现法同时运用其他方法教学,将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十一、程序教学法

将教学材料分成若干部分,其中每一部分都可以通过提供的方式、演算方法、作业程序来掌握,而且,学生只有掌握了前一部分才能掌握紧接着的每个接续部分,这种做法叫做“程序教学”。

程序教学可以有采用机器程序和非机器程序。如,在检查知识的时候使用机器尤其合适。按程序提出几种回答的方案,并在机器中显示答案的正确性和合乎逻辑的信号,学生利用这些信号进行探索。

程序教学的优点:

第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力和学习兴趣。

第二,学生能按自己的学习速度循序渐进地学习,适应个别差异,便于教师个别指导。

第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使用机器程序教学法,则切断了学生与社会环境的联系,缺乏生动的师生共同学习所带来的思想、感情上的交流,也不利于学生集思广益。教学内容重复,程序单调,不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

上面介绍了十一种基本的常用的教法,前七种是过去或现在教师都在使用的,后四种是近代新兴起的教法。近几年来,由于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法改革上不断有所创新,如尝试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应用题分段教学法,目标教学法„„等等。然而,创新的教学方法都有一种共同思想指导,就是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任何教法都离不开启发式,故此,不少新的教法虽有一定模式,但在这个模式里亦含有某些基本教法的有机组合,贯穿启发式教学思想。也就是教师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活动的客观规律和科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从实际出发采取适当的方法引导学生自觉积极的思考问题,运用已有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篇6: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7种常用的数学教学方法

1.讲授法是一种教学方法,教师使用口语来描述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则和澄清规则。

2..谈话法又称回答法,是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传播和学习知识的方法。其特点是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现有的经验和知识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获取新知识或巩固和检查所获得的知识。

3.讨论方法是一种方法,使整个班级或小组围绕某个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共同探索,互相激励,进行头脑风暴和学习。

4.演示方法是一种教学方法,教师通过现代教学方法向学生展示物理或物理图像进行观察,或通过示范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更新。它是一种辅助教学方法,通常与讲座,对话,讨论等结合使用。

5.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巩固知识,培养各种学习技能的基本方法。这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实践活动。

6.实验法是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某些设备和材料,通过操作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并通过观察这些变化获得新知识或验证知识。一种常用于自然科学学科的方法。

7.实习是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可以使用某些实习场所,参加某些实习,掌握一定的技能和相关的直接知识,或者验证间接知识并全面应用所学知识

数学学习技巧

技巧一:注意专有名词

注意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专有名词,要把专有名词和定义等描述的文字符号化。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什么叫做偶数?什么叫奇数?准确说偶数是2的倍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是奇数。不错,但这还不是最佳答案。请注意,“2的倍数”是文字描述,不是符号。真正的数学定义必须是符号化。如果P代表偶数,那么P=2K,(K是整数);如果P代表奇数,那么P=2K+1(K是整数),就是最好的偶数和奇数的定义,这就是数学符号化。

技巧二:注意定理定律

注意定理定律的,数学学习中碰到的定理或者定律,也要把它们符号化归纳整理。比如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等,这些定律文字描述都是很具体,不要死记硬背文字,要灵活转化为符号,比如乘法结合律:a×b×c=a×(b×c)。

技巧三:公式推导的过程

对于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公式,要明白它们的推导过程。例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由长方形的面积推导出来的,这个推导的过程也是一种符号化,将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裁剪移位后即可拼得一个面积完全相等的完好长方形,在学习这些类似的知识点的时候都要整理成符号化了的笔记。

技巧四:基本例题解题策略

数学学习中,基本例题的解题策略很重要,任何学习都是一种已知知识吸收未知知识的过程,学数学也要懂得举一反三,课本里基本例题的解题策略都是常见简单的知识,往往练习、作业还有考试中复杂的题目都是要由这些例题来一步一步地解答推理出来的。

技巧五:理解题目

要主动做好每一次的错题分析,作业发下来或者考完试了,问题就暴露出来了,要做深入的错题分析,这就是数学积累的过程,一次两次没考好没关系,通过一次次这样的笔记分析,这些笔记就是最好的复习材料,最终在中考高考中胜出才是目的。

技巧六:学会用数线解决问题

在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从小学开始就要学会用数线的方法来解答问题。例如来看一个数学题目(如下图所示)。姐姐的钱加上妹妹的钱一共是750元,姐姐的钱比妹妹的钱多100元,姐姐妹妹分别有多少钱?

在小学阶段解决这个问题要用数线来解决的。首先用一条线段来代表姐姐妹妹一共有的750元,在其中画出约100元的距离,剩下的部分就表示姐姐跟妹妹一样多的部分,所以剩下部分650元平均成两份,其中一份就代表了妹妹的钱数为325元,那么姐姐的钱数就是425元了。这道题目就很简单地解决了。

技巧七:验算的技巧

篇7: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常用语

一、联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

新教材增加了许多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如“分类”、“确定位置”、“观察物体”、“统计与可能性”等。目的就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能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创设教学情境,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如教学“分类”时,我巧妙地利用教室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组织教学:先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物品是怎样摆放的,再将这些物品打乱,将卫生用品放在讲台边,黑板擦、粉笔随处放,接着我再邀请学生来帮忙整理,恢复教室原本的整洁。通过简单的对比,学生立即明白了“分类”的好处以及分类的要求,之后实施分组教学,给每一组一定数量的文具和学具,让学生们动手分,教师只负责巡回检查,分完学生交流自己分类的方法,让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后利用分类的知识来解决常见的问题:如整理书包,考虑怎样分类比较合适;回家后整理衣柜等。

情境的创设使数学课堂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生活课堂化,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体会到数学如此贴近生活,如此有趣.

二、问题设疑,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教学内容,将数学问题与一定的情境融合在一起,创设问题情境,它是数学再发现的源泉,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为了引导学生学习新知,我总是精心设置悬念、冲突、矛盾,里面包含着种种实际问题,而且为学生感兴趣,但是学生现在还不知如何去解决它,从而把学生想要解决或解释某个实际问题的愿望转移到学习新课的认知兴趣上来。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先请同学们量一量自己准备好的三角形的每一个内角的度数,然后告诉我其中两个内角的度数,我迅速的说出第三个内角的度数。同学们都感到很惊讶!“为什么老师能很快的说出第三个内角的度数呢?你们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吗?学习了今天的新课,你们就明白了。”这个问题情境的创设,把学生的心理调节最佳状态,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处于一种积极思维的状态中,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三、运用媒体,创设多维情境。

媒体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能使抽象概念具体化,使难理解的问题容易化。如利用多媒体演示,将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剪、移、拼,变成一个长方形,不但能清楚地揭示平面图形的内在关系,而且还能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奥秘。新教材每册都编排了“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小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还不够丰富,如果 恰当的利用多媒体演示,把静态的东西做动态的处理,把抽象的图形知识作形象的演示,会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情境,而且感到其乐无穷。

四、动手操作,创设活动情境

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动手操作,亲手发现新知,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有意识地设置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境,引导全体学生参与摆一摆、拼一拼、分一分、画一画,在操作实践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新知识。如我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时,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每一组都准备了长方形纸、尺、线、边长为一厘米的小正方形等,先让学生猜想,长方形的四条边可能会有什么关系,然后再想办法来证明。经过一番操作,学生用多种方法(将长方形纸对折、用尺量一量、用线比等)证明了自己的猜想——长方形对边相等,当学生们像一个发明家那样高兴地欢呼着“耶”的时候,学习效果自不必多说了。

五、故事游戏,创设趣味情境

曾经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教科书上的数学问题,对小学生来说,都是枯燥的数学符号,根本不能和他们的童话书相比,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授课内容,讲一些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名人轶事、历史故事,看一些数学家的照片或插图,能够激起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在学习“比较分数的大小”时,我讲了唐僧分西瓜的故事;在学习“圆的认识”时,我收集了祖冲之的有关资料,并讲了祖冲之与圆周率的故事;在学习行程问题时讲龟兔赛跑的故事„„凡是教材内容适合用童话故事来串连的内容,我都尽量把他们带进欢乐的童话故事中。

另外,在教学中设计和教学内容相关的游戏,也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角的认识》时,学生对“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这个问题难以理解,我就和学生各做了一个活动的角,(我的角的两条边长一些)我高高地举着,问:“你们能想办法,使你做的角比我的角小吗?”有的学生立即动手,有的想了想,然后把角的两条边合拢了,变成一个很小的角,我赞扬大家爱动脑筋,又问:“那有办法让它变大吗?”“能”齐声大喊,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把两条边拉得很开了。

六、猜谜儿歌,创设互动情境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集中注意的时间较短,利用一些游戏,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进行学习。猜谜语、唱儿歌是学生喜爱的方式,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融知识教学于情趣之中,富有趣味。在课堂教学中,我常把教科书的知识编成谜语或儿歌,教、学互动,以延长有意注意的时间及增强学习效果。

篇8: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常用语

一、问题导入法, 引发学生好奇心

小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这正是小学生学习的动力所在。在设计导入时, 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 善于用问题来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使学生在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驱动下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如在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这一内容时, 我在黑板上板书一系列数字, 2、3、5、9、12、17、36、38、57、59、101、105等, 让学生判断这些数能否被3整除, 看谁所用时间最短, 而且准确率最高。学生纷纷表示判断后面的大数需要较多的时间。我当堂就表示我一眼就可以看出这些数能否被3整除。学生摇晃着脑袋表示不相信, 我一一判断并让学生进行验证, 学生通过验证发现我的判断快速而准确。学生又出示更多、更大的数字来让我判断, 经过验证完全正确。这样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为什么教师能够如此快而准地判断, 究竟有什么好的方法。这样进行新知的学习自然水到渠成。

二、多媒体导入法, 吸引学生注意力

与其他教学手段相比, 多媒体具有不可比拟的重要优势。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 改变了以往单一、静止的传输媒介, 以图片、图像、视频与音频来传递信息, 能够给予学生多种感官刺激, 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 延长有意注意时间, 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同时多媒体的传递媒介更为直观、形象, 这符合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 能够将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寓于形象直观的事物中, 从而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 更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如在学习“大于与小于”时, 为了让学生有更为深刻的印象, 我利用多媒体的动态效果, 为学生制作了一段精美的视频, 让这两个易混淆的符号动起来, 活起来, 赋予它们可爱的形象, 这样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会认真倾听、仔细观察, 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这样更利于学生对此部分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三、联系生活导入, 增强教学亲和力

数学学科与人类生产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同时又服务于生活, 只有将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 我们的教育才能成为活的教育, 成功的教育。现代教学也非常关注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明确提出数学教学要面向生活, 面向社会的教学理念。割裂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就等同于闭门造车, 所学到的永远只是书本上死的知识, 而无法将其灵活地运用于社会生产实践, 造成学用脱节, 而不利于学生数学思想、方法与综合能力的提升。在教学中我们要深入挖掘生活, 研究教材, 在生活与教材中找准最佳结合点, 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物与生产现象来导入数学新知的学习, 以丰富多彩的生活来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 增强教学的亲和力与熟悉感, 以激起学生强大的学习动力, 促进学生调用生活经验与知识储备来展开主动学习。如在学习“认识钟表”时, 我们可以让学生来记录各列车到站与发车时间来导入新知的学习, 这样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 提高学生教学参与度。

四、动手操作导入,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小学生有着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 而数学又是一门极具操作性与实践性的学科, 为学生创设操作情境, 让学生亲自动手。这既符合小学生的生理特点, 能够激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又符合数学学科学习规律, 可以让学生从动手操作中获取大量感性认识, 为上升为理性认知奠定基础;在动手中动脑, 实现了手脑的协调, 手使脑得到发展, 使它更加明智, 脑使手得到发展, 使它变为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如在学习认识基本图形时, 在导入阶段, 我让学生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所见到的各种图形在纸上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这样的一个小环节将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地调动起来, 学生积极动手, 从而顺利地进入新知的学习中来。

五、联系旧知导入, 降低教学难度

数学有着完整的知识体系, 各知识点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 有着很强的逻辑性与系统性。旧知是学习新知的前提与基础, 新知是旧知的深入与发展。学生的学习也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的渐进过程。在学习新知时我们可以以旧知为铺垫, 以学生已掌握的旧知为过渡来引入新知。这样导入的优势在于大大降低了新知的难度, 更易缓解学生的紧张与畏惧心理, 从而使学生对新知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与强大的动力。如在学习“认识几分之几”时, 我们可以由学生所掌握的整数除法过渡到分数上来, 以旧知为铺垫, 避免断层, 从而顺利地由已知过渡到新知。这样更能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同时更能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整体认知。

六、趣味故事导入, 引发学生关注

爱听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将故事引入数学教学中, 更能以幽默的情节、可爱的人物、搞笑的细节来化解数学教学的枯燥无味, 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与艺术性, 真正实现寓教于乐, 使学生由对故事的关注转移到对新知的关注上来, 这样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做一个有心人, 要善于用学生所熟悉而喜爱的动画片人物如喜羊羊、灰太狼、海绵宝宝、光头强、熊大、熊二等等来与数学知识结合起来, 创编一系列趣味故事, 从而引发学生的关注,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上一篇:德育安全总结下一篇:汽车市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