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结合的初中写景作文

2024-04-18

动静结合的初中写景作文(精选17篇)

篇1:动静结合的初中写景作文

秋天的雨,是凉爽的,是欢快的,是喜悦的,是……秋天的雨,温柔而细腻。

雨,悄悄地来了,起初,先是听到了它的声音——沙沙沙,沙沙沙……像一曲无字歌谣,从各种地方飘然而起,变得清晰,变得响亮,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雨,还在沙沙地说和万物说个不停,是有什么欢快的事吗,可以与我分享吗?山林中,每一棵树都在跳着欢快的舞蹈。瞧!柳树姐姐那迷人的身躯在跟着微风与雨的伴奏下,跳出了婀娜多姿的舞蹈。还有那挺拔的柏树,摇着手和路人打招呼。鸟儿开始低飞,蚂蚁已经搬好了新家,青蛙‘’呱呱‘’地说个不停,鱼儿时不时探出头,好像在看世界有多美好。‘’轰隆隆‘、’轰隆隆‘雷公公仿佛在为雨婆婆的谈话而喝彩。又像有一千多个诗人在云头吟诗,又像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一阵微风吹来,雨丝被风吹得歪歪斜斜的,像柳树姐姐一样在跳着舞。我真冲进雨中与它拥抱,感受它的滋润。

雨,从窃窃私语声变成了高声谈笑。雾姐姐也出来看热闹了!白色的云雾像是給大地妈妈披上了一层白色的薄纱。雨中的色彩,画家的调色板上几乎难以画出,然而,只要见到了这种色彩就难以忘记。

雨,悄悄地停了,周围的环境一下变的非常安静。远处的树上停着几只鸟儿,‘’叽叽喳喳‘’地倾吐着雨后的欢悦……

篇2:动静结合的初中写景作文

小雨点轻轻地敲打着窗户 ,把我从睡梦中唤醒。今天是周日,本想把一周的睡眠补上,可我此时却睡意全无。我坐在床头,静静地聆听着小雨点的“打击乐”,感觉真奇妙呀!

雨轻轻地,细细地,密密地斜织着。细细地听,慢慢地品,你会觉得,它是在演奏一首轻快、古朴、自然的曲子。听!这旋律可真像演奏家在演奏,但声音更悦耳。再接着品味下去,你会觉得听雨是一种 浪漫,听雨是一种解脱。它是能让你摆脱烦恼和忧伤的灵丹,它还是能净化你心灵的妙药。

当我起身来到窗前,发现雨水打在玻璃上呈现出各种图案。像落叶;像花朵;又像一股蜿蜒而下的细流……我轻轻地打开窗户,一股凉气迎面袭来,它夹杂着泥土的气息。抬头看,屋檐下的水珠如同玲珑剔透的水晶球倾泻而下。远处的稻田,人家全笼着一层雨雾。这雨雾如同一层薄薄的细纱,给人一种如诗如画的享受。哇!好美的一个早晨啊!

秋雨不如春雨那样妖媚,也不像夏雨那样气势磅礴,更不似冬雨那样凛冽。我眼中的秋雨是轻柔的,恬静的,亲切的。它使我有一种欲望——将我所有美好的寄托都放在它的身上。我呼吸着清新的空气,闻着淡淡的泥土的气息,不禁醉了。

篇3:动静结合的初中写景作文

一、初中音乐课堂与动静结合分析

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 动静结合实际上就是“内外兼动”。即有所行动, 如创造与表演等;也有所感悟, 如赏析思考等, 从而打造互动课堂、动态课堂。然而, 从当前教学实践看, 初中音乐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 如教学模式单一, 以唱歌为主, 通常是音乐教师教唱或范唱而学生模唱或学唱, 这就制约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 抑制了学生创造意识的形成, 也阻碍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无法打造美的课堂、动态课堂。因此, 如此“静”态课堂无法满足新课程教育要求。又或者一些教师较为关注“动”态课堂, 但这一动态往往侧重对歌曲的语言、形体、动作、文字、表演等形式的动态表达, 却忽视了学生对音乐体会的内心“动”态。因此, 这一模式下的课堂教学还是不完善、不成熟的。

可见,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 倘若要打造出动静结合、动静交替的音乐课堂, 营造出活泼生动、富有趣味与思想的音乐氛围, 让学生享受音乐盛宴, 启迪智慧。教师既需要注重上述动态表达, 还需要排除干扰, 创造健康而安静的欣赏氛围与环境, 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思考探索的时间与空间, 拨动学生心弦, 使其产生情感共鸣, 从而促进“内外兼动”。换而言之, 以音乐震撼学生心灵, 让同学们产生情感共鸣, 而后通过多种多样的外在形式, 如语言文字、形体表演等灵活表现出自己的理解, 彰显个性。

具体而言, 静——静中学习, 细听中感悟。如引导学生欣赏某段音乐, 让学生认真学习, 进入音乐意境;静静聆听音乐, 细细品味, 积极思索, 感悟音乐作品;发挥丰富想象与联想, 获得情感共鸣。动——动中学习, 体验中乐学。如引导学生自由创编动作, 进行表演, 通过律动增强音乐体验;通过动作模仿、游戏等趣味活动, 体会音乐节奏, 感受音乐魅力;个性化创编与表演, 体会成功喜悦。

二、初中音乐“动静交替”模式的应用探究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 通过动静结合的教学模式, 可促进知识与情感的融合, 让学生既把握音乐知识, 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个性化的音乐表达, 还学会自我感悟与反思, 并促进师生互动交流。因此, 在初中音乐“动静交替”模式中, 我们需要从课本、师生与环境等因素入手, 优化“动静交替”流程, 达到“动静结合, 相得益彰”的教学目标。

一般而言, “动静交替”模式主要包括如下几个阶段, (教师可依具体教学实际灵活调整各环节) : (1) 巧设情境。在这一阶段, 教师需要围绕教学目标, 巧妙运用多媒体、音乐、实物、语言等教学手段, 给学生营造出形象而生动的学习情境, 刺激学生多种感官意识, 使其在音乐旋律与情境交替感染下, 受到心灵震撼, 产生情感共鸣, 从而自觉融入音乐学习活动中。 (2) 活动参与。在这一阶段中, 教师的主要职责是组织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 如表演、演唱、游戏、讨论等, 以诱导学生主动参与, 自觉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 (3) 审美体验。即引导学生结合活动体验, 以自己的理解创造性地表现音乐之美, 提升审美情趣与鉴赏能力。 (4) 总结转化。即在教师启发指导下, 学生总结归纳, 进行自我评价, 实现情与理的有效融合。

以《草原放歌》教学为例,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欣赏歌曲《牧歌》, 感受这首音乐给我们呈现了一幅怎样的美景?如此美景位于中国哪个地区?学生思考回答后, 教师自然引出新内容——草原放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然后引导学生静静学习相关的音乐常识——蒙古族音乐文化。接着, 引导学生欣赏两首蒙古族民歌片段 (《嘎达梅林》、《辽阔的草原》) , 体会歌曲的音乐风格与特点, 比如歌曲在节奏与旋律上有何特点?并分析两首歌曲的异同之处。

同时, 静学音乐常识——蒙古族民歌的分类。另外, 教师还可引入相关链接:非物质文化遗产——长调民歌, 增长学生见识, 丰富学生音乐知识积累, 并舒缓情绪。然后进入《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学习活动中。教师简单介绍歌曲, 引导学生欣赏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并独立思考:歌曲分别运用了什么样的情绪与速度来演唱?给我们展现出一幅怎样的景色?又表达出了何种情感?为歌曲学唱做好铺垫。而在歌曲学唱的时候, 教师可适时提问引思。比如随音乐哼唱歌曲第一乐段, 思考:这一乐段在哪些方面展现出蒙古族民歌的音乐风格?并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交流讨论:歌曲出现了哪些音?歌曲中出现了哪一新记号?这是什么记号呢?等等。并鼓励学生演唱该乐段歌词, 试着表现出波音。

篇4:动静结合作文技法之专稿

《敕勒歌》中“风吹草低见牛羊”名句让世人点赞,其原因就在于由静而动,变单调为多彩,使得草原之勃勃生机呼之欲出,让人读之流连忘返,意犹未尽。可见,要想让景物有灵气,有神韵,吸引人,就要做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使得笔下之景变幻多姿,美不胜收!

【名作引路】

1.雨使山林改变了颜色。在阳光下,山林的色彩层次多得几乎难以辩认,有墨绿、草绿,有淡青、金黄,也有水一般的红色。在雨中,所有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这雨中的绿色,在画家的调色板上是很难调出来的,然而只要见过这水淋淋的绿,便很难忘记。记忆宛如一张干燥的宣纸,这绿,随着丝丝缕缕的微雨,悄然在纸上化开,化开……

去得也突然——不知在什么时候,雨,悄悄地停下;风也屏住了呼吸,山中一下变得非常幽静。近处,一只不知名的鸟儿开始啼啭起来,仿佛在倾吐着浴后的欢悦。远处,凝聚在树叶上的雨球继续往下滴着,滴落在路畔的小水洼中,发现异常清脆的音响——丁——冬——丁——冬……

仿佛是一场山雨的余韵。

【节选自赵丽宏《山雨》】

2.十万葵花开,那花儿像火苗一样扑跃,灼灼地燃烧起来。村庄被花攻陷了,沙漠也被花占领了。上学的路上,路两旁都是葵花拥挤的笑脸。葵花开呀开呀,浑身的劲儿都拿来开花。它们这么高兴干吗呢,龇牙咧嘴的,开得一塌糊涂。

清晨,阳光倾洒在沙漠里,倾洒在葵花上,那种金黄,简直让人束手无策。十万朵花,面朝东方,似乎可以听见轰轰烈烈燃烧的声音,如火如荼,连沙漠都快要被花儿点燃了。

万籁俱寂,只有花开的声音。鸟不鸣,花却喧嚣。看一眼,被野性的美击打得丢盔弃甲,落荒而逃。太美的东西,让人自卑。

【节选自刘梅花《向日葵》】

3.那是一个严冬的黄昏。风静了,天空像硕大无比的冰块,银晃晃地闪着寒光,严寒的海面弥漫着乳白色的雾气,海肚天脚一片胭红,怕冷的夕阳像喝多了酒,醉醺醺地投入暮霭中。这都是霜冻将至的征兆。出海的渔船纷纷归航了,静静地停在海湾里,像无数叮在砧板上的苍蝇。摊晒在沙滩上的渔网残留着韭菜叶般的海草和斑斑点点银屑似的鱼鳞,补网的渔民无影无踪。几十年未遇的寒流袭击着海湾,往日闹市般的海湾一片肃杀,只有被海浪剥蚀得千疮百孔的礁屿静静地谛听着海流呜咽……

大海一片漆黑。墨蓝的苍穹缀满星星,洒下淡淡的星光。海滩像笼罩着一片蒙蒙的轻雾。大海平潮了,远处传来哗哗的涛声,像大海沉睡时均匀的鼻息。海龙觉得那地方非常美丽、非常遥远,好像幻境。那里有星星点点的渔火,像醉人的眼睛,此刻可能都睡着了。他深情地望望小石屋,冬夜的小石屋像梦一般静寂,此刻被一种凄凉而又温暖的气氛所笼罩。门前的木麻黄纹丝不动,斑驳的树影爬上西墙,渐渐拉长,淡了。屋里格外昏暗,偶尔传来爸爸的咳嗽声和妹妹在睡梦中磨牙的声音。

【节选自陈秉汗《严冬海猎》】

【精彩点津】

“动静结合”手法是一种写景方式,就是构成画面的事物有的事物是动态的,有的事物是静态的,二者有机地结合在同一个画面和情境之中。其作用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增强画面的动感,营造具有感染力的意境;二是凸显语言表达的艺术性,以独特的形式,独特地视角,表现独特的情绪、情感; 三是突出文中人物或作者的某种心境、心态和情绪。

动静结合常见种类有:一是动静组合;二是以动写静;三是以静写动。所谓动静组合就是作者在描绘某个画面,或营造某种意境时,构成画面的事物,有的是动态的事物,有的是静态的事物。如上面例1赵丽宏《山雨》就是一个典型范例,其中动态的描绘如:“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静态的描绘如:“雨,悄悄地停下;风也屏住了呼吸,山中一下变得非常幽静”,动静组合之中,构成一个灵动、唯美的意境,使得山雨的风姿神韵活灵活现。所谓以动写静就是作者刻画的事物,在客观世界里,它实际是个静物,但在作者的笔下,它变成了一个动的、活的事物。如上面例2刘梅花《向日葵》一文,就是极好的例子,在作者笔下静止的向日葵“像火苗一样扑跃,灼灼地燃烧起来。村庄被花攻陷了,沙漠也被花占领了”“似乎可以听见轰轰烈烈燃烧的声音,如火如荼,连沙漠都快要被花儿点燃了”,活力四射,生机勃勃,热情奔放,个性张扬,动感十足。以静写动,凸显事物情状,抒发了强烈的喜爱之情,给人深刻的印象。所谓以静写动,就是将原本动态的事物,写成静态的。受某种条件限制,或者从某个角度观察,有些原本是动态的事物,看起来就是静态的。上面例3陈秉汗《严冬海猎》片断就是很好的范例,借风之静,渔船归航,海湾的肃杀,使得寒流涌动的大海有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夜深之时,借轻雾、平潮、渔火、石屋等静物,写出大海沉睡之际的动态之美,有力烘托出主人公海龙严冬海猎日益高潮的激情,以静写动,收到无声胜有声之效果。

【佳作示范】

暗 香

□杨柳逸

当花瓣离开花朵,暗香残留。【妙引歌词,情韵悠长。】

——题记

旧时的朋友约我去看樱花。“樱花,我又不是没看过。况且你不知道樱花的花期快过了吗?”我不屑。友人却在电话的另一头笑:“不是樱花,是樱花雪。”樱花雪?这个浪漫的名字勾起了我的好奇,就答应去瞧一瞧。【巧设悬念,引起下文。】

一路颠簸,终于到了公园。一进门便见几颗花期较晚的樱花正在盛开。如同绯色的烟云,但乘车的劳累似乎已将我的兴致打磨干净,在我眼中,那些喧闹着盛开的樱花是那样的稀松平常,低矮的枝干零乱地盘错在一起,蔓蔓枝枝惹人厌烦,那些枝头怒放的花朵像极了只会娇笑的轻浮歌女,徒有外表,毫无内涵。我不禁有些后悔轻信朋友的“蛊惑”了,樱花就是樱花,哪来的什么樱花雪?【欲扬先抑,巧用设问,掀起波澜,推动情节发展。】

nlc202309051413

我兴味索然地向樱花林深处走去。

忽然,一阵风吹来,凋谢的花瓣立即随着风飞起。瞬间,原本平常、沉寂的樱花,迸发出勃勃生机,肆意、欢快地漫天飞舞着,大片大片将人们淹没在樱花飞雪之中了。【描绘樱花动态之景,生动展现其漫天飞舞的奇观。】

我意兴阑珊的心情就在那一刻突然惊醒,惊呆于眼前那漫天遍野的樱雪景象。“樱花花期较短,它们的死亡如冬天的暴雪般盛大壮烈,故名樱花雪。”友人微笑着对我说。【借友人之口,从侧面鲜明凸显樱花雪的盛大壮烈。】

但那时我似乎已什么都听不见了,眼中只有那美到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风暴。大片大片的樱花如暴风雪般漫天飘落,却拥有雪所没有的轻柔温暖。丝丝香气浸入鼻腔,如同清冽的泉水冲荡着灵魂。花瓣飘过,肆意地亲吻着我的发梢、指尖、面颊、嘴角,又倏然消失不见踪影。它们像一个个从天而降的小精灵,在飞翔,在跳跃,在微笑,在舞蹈。这才是世间最美的舞啊!它们一片一片地飘落,飘入我的心中。即便死亡,樱花也要证明它在这世上曾经是最美的舞者。它们是花的精魂,是春的呼吸,是生命的神韵。它们要用自己的身影铺满天空,要让天空和大地都铺上粉色的轻雾,绯色的云霞。尤其是它那静静沉睡的身影,就如智者一样安详,让人无法忘怀。【驱遣想象,妙用辞格,动静结合,传神展现樱花漫天飘落的情状,抒发出强烈的喜爱之情。】

这就是樱花,在生命最后的时刻,用优雅的舞蹈迎接死亡,用绚烂的色彩还世界最后的微笑。生命原来可以如此坦然,即使最后一刻,也可以如此绚烂多姿,如此盛大壮烈。【以抒情议论之笔,总收全文,升华中心!】

当花瓣离开花朵,暗香残留。【照应开头,意蕴无穷!】

湖北省松滋市南海中学

【简评】

这是一篇构思精巧的写景美文,读之让人欲罢不能。文章开篇欲扬先抑,巧设悬念,引起下文。然后运用侧面映衬之法,为工笔描绘作有力铺垫。继而驱遣想象,妙用辞格,生动描摹,使得“樱花雪”之称谓名副其实。尤其是在行文中采用动静结合之法,使得樱花神韵俱现,其美妙的意境让人流连,淋漓尽致抒写出对樱花雪的赞美之情。文章层层深入,由表及理,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让人读之美不胜收,意犹未尽!

【指导教师:黄松海】

【日积月累】

1.山腰,有人点起了微弱的光。明晃晃的月亮在滇北的山峦上,像一盏永不熄灭的家灯,为来人照清陌生的路途和黑暗的角落。门前,那棵遮天蔽日的法国梧桐,已被伐得只剩一块粗糙的树桩。安静的老街上,月光如流水一样清洗着沾满岁月的门楣。经常有人问,故乡是什么?有人说,故乡是一片哺育万物的温情热土;有人说,故乡是一碗母亲煮来的阳春面……而对于我,故乡,就是一抹在暗夜中点亮门前对联的白月光。

——【节选自一路花开的《故乡的月光》】

2.清凉的夜里,当蟋蟀幽长如诉的琴声潜入遥远,将那轮月儿听得清辉满溢;抑或渐黄的田野上,当蝈蝈的鸣唱随风飘荡;更是粉色的黄昏,当成群的飞蛾在叶落如蝶的林间乱舞;还有午后融暖的阳光下,当许多美丽的七星瓢虫纷纷飞临,扑衣沾帏,一个金色的季节就来临了。大地上的庄稼成熟了,在银镰闪烁中结束又一度的轮回,当人们将所有的收获运回院子,田地里立刻热闹起来。各种小东西纷纷出现,捡拾那许多遗落的颗粒。田鼠是最勤劳的,曾经看过别人挖开田鼠的洞穴,里面极为宽阔,且分成多个四方的间隔,有储存玉米粒的,也有装大豆的,分门别类,极为齐整。若是被毁了藏粮食的洞穴,几天后,田鼠则会悄然死在不远处,无望过冬,是一种绝望。

——【节选自包利民的《四季虫儿飞》】

3.静态描写:要准确、真实、生动、形象、具体地勾勒出景物形态之特征。它适用于表现和平、安静、肃穆、悲哀、沉闷,或高度紧张的气氛与情调。它能给人以安适甜美,或引人以遐思联想,或激人以哀伤思恋,或为下文渲染铺垫。

动态描写:它与静态描写的根本不同,就在于它是按照时间将景物的活动、变化、姿态、声响描绘出来。它适用于表现紧张、热烈、欢快、烦躁、不安等气氛与情调。它能给人以欢快与热烈,或激人以高兴快乐,个人情感或情绪得以尽情展现。

【我的收获】

在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若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则会描绘出栩栩如生的场景。学习了此种技法,你有何感想或是收获,请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湖北省松滋市南海中学

篇5:动静结合的写景作文

秋雨并不惊艳。它不似春雨如油,不像金风代表着秋天的到来。秋雨像枯叶蝶,隐于尘世,只有关注它的人才能一瞥它的绮丽。

没有前日秋雨的洗礼,便不会有今日的天高云淡;没有前日秋雨的渲染,便不会有今日的枫红如火;没有前日的秋雨挽留,便不会有今日的候鸟行行……秋日景观,细思都有秋雨的暗助。秋日最耀眼的那抹绝世风华——彩叶,是秋雨亲手涂抹。植物学家说,雨下得多,叶变得快。这些树叶,经历了春天的温柔,发芽;熬过了夏日的暴晒,抽叶;秋,是它们绽放的季节,秋雨让它们涅槃重生,一直默默无闻的它们终于留下了一抹灿烂而绚丽的身影,再被秋风匆匆收割而去。

春雨是希望,夏雨是成长,冬雨是冷静,秋雨呢?它什么都不是却又什么都是,仿佛海纳百川。它是凌霜傲菊的希望,是越冬飞鸟的成长,是雨打梧桐的冷静……

秋雨如人。有人像秋雨,安静、坚持,不声不响,默默地努力。他们往往平常,不引人注目,却内涵深厚,就像哈佛图书馆里那个遗产千万的老图书管理员。我们难道不应该努力成为这样的人吗?

篇6:动静结合的写景作文

地面上这儿一个小水滩,那儿一个小水滩,那蒙蒙细雨,落在水滩上,水面就荡起了粼粼波纹,一层赶着一层。秋雨滋润了小草,把小草洗得一尘不染,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有时一阵风吹过,翠绿的小草就扭一扭“腰”,放松一下自己。秋雨也滋润着周围的大树,帮助它们把自己浓密的头发”洗”得干干净净。还把桃李苑里的花变成了水晶花。雨珠落在花瓣上,使花儿们闪着珠光玉彩;雨珠落在桃李苑的水池里,小鱼儿闷得把头露出水面,上来透口气,不一会儿,小鱼儿就钻进水里去了,突然,又把头露出水面,又钻进了水里。

我站在操场上,抬起了头,闭上了眼睛,也享受着这场秋雨的.沐浴。“啊!真爽!”我不禁赞叹着。这场雨,使人神清气爽。有的同学打着伞在雨中玩耍,伞花五颜六色,就像一个个天真、活泼、可爱的小朋友在五颜六色的“蘑菇”下躲雨。可他们却不知道淋秋雨会多么的舒服!

你们知道雨是怎样形成的吗?让我来跟你们讲讲:地面上的水被太阳晒干后,大量蒸发,高空中的气温很低,水蒸气在高空受冷,凝结成小水珠,越聚越多,越来越厚,又受到地球的引力,从新回到地面,才形成降雨。

篇7:动静结合的写景作文

小溪自然而然地弹奏起优美的歌曲,哗啦啦哗啦啦!这美妙的音乐,穿过竹林,越过小桥,唱响在我的耳边。

要走的那一天,雨虽然小了,随风飘来的声音里,却似乎带了些许淡淡的哀愁,淅淅沥沥,滴滴哒哒……难道是对我即将离去而不舍?

这告别的音乐,使我无法坐在秋千上肆意玩耍,我多想临别之前,再一次坐在秋千上,享受着山村的静谧和悠闲啊!

起先,这秋雨带给我的并不是萧瑟的感受,几天来我都一直兴致勃勃,走羊肠小道,穿竹林,踏腐叶,游雾里山,观五色林。

登顶伏牛山,畅意抒怀;系红许愿牌,不忘学习。真的是意气风发:片片重云踩脚下,茫茫烟雨倚劲松。

而此刻,我即将离去时,秋雨声仍然美妙,却无法掩饰住那份凉意,毕竟是深秋时节,大自然的脚步坚定有力,是不会哄人的。

我深深地感谢,这雨让炙热离去,让飒爽的金风袭来,让焦躁不安遁形。我已是五年级的学生,面对越来越沉重的功课,需要冷静清醒的态度,需要无所畏惧的勇气!

滴答滴答的雨声一直敲打着玻璃,很有节奏,没有喊累。就像老师殷切的督促,父母温暖又严厉的呼唤,不能再容忍我的惰性,不再给我多玩一次秋千的机会。

我不怪你,因为我是小学生,必须离开这里,回到学校继续学习,带着你的祝福,带着你的理智和镇定。

篇8:动静结合搞好初中语文教学

一、追求个性动态, 让学生灵动而快乐

1. 动态的语文课堂应具备多元化与个性化。

语文的本质, 就是要让学生走进文本, 感悟语言, 喜爱文字, 从而形成自己的语文能力。这就需要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让学生自主学习, 主动参与, 让学生先动起来。表现在语文课堂中, 这种“动”是丰富多彩个性十足的。

比如学生诵读体味, 它可以是齐读、个别读、分角色读, 也可以是高声诵读、轻声涵咏。比如质疑讨论、探究对话。无论是师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抑或教者与文本之间, 这种对话应该是多样的全面的逐步深入的, 更是见仁见智极具个性色彩的。在这样的动态突显的“对话教学”中, 常常进行着思想碰撞:教师或者学生亮出自己的观点、想法, 相互间碰撞出思想之火, 生出更深层次的思想;然后双方或多方的思想、观点再次交流、碰撞;在反复交流中, 新的信息、观点、理念在不断的影响着各方, 不断的被接受或排斥, 形成新的信息反馈, 从而进行着思维、学识的不断完善与循环往复。这是一种完美而又动感十足的语文课堂。

2. 屏弃躁动表象, 获得语文阅读真正的快感, 形成有效课堂。

不难看到当今的语文课堂, 教师提问咄咄逼人、讲解絮絮叨叨、对话居高临下;不难看到媒体运用繁复、游戏活动混乱不堪。这些形式生动但是有些浮夸的、表面的、炫目的课堂, 尽管它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动态, 却不是真实的课堂。关键在于这种课堂中学生缺乏深透的感悟与思考。“思”是语文教学的第一需要。学生也只有爱思, 善思, 深思, 才真正进入学习的角色, 才可能真正尝到学习语文的甘甜。作为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心动”:如鼓励学生质疑, 给学生商量和选择的权利, 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尊重学生, 信任学生, 突出学生的能动作用, 使学生的学习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发展、生动活泼之中, 让学生感动、愤恨, 忧伤、快乐, 抑郁、开怀……这样, 学生才会在探问、思索中拥有语文学习的参与感、成功感与快乐源, 才会让自己的生命力得以华丽动态的彰显。

二、“动”为先导, “静”来穿插, 动静和谐一致

这儿的“动”当指语文兴趣的激发, 是研究、感悟的前提。在动态的活泼引领下, 语文课堂教学, 还应动静相宜, 还要学会“静”。古人曰:“静能生慧”。课堂教学需“动”, 更需“静”, 没有“静”的“动”是散乱的活跃、虚伪的美丽, 过于华丽不是语文教学的本真。“静”是一种“超然物外”的淡泊, 是外在氛围的安静, 更是一种内心的沉思。“静”让语文教学逐渐走向质朴和真实;“静”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理解;“静”是一种内蕴, 标志着语文教学的安宁和谐……宁静方能致远, 在开放式的课堂中记得要给学生留一点“静”, 让他们酝酿情感、品味思索、唤出内在的灵性, 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这样的“静”给单一的课堂增添了别样的美丽。

1. 默读蓄势, 静中含情。

当今课堂, 琅琅的读书声是必须的, 教育者会在课堂上安排齐读, 个别读, 分角色读, 但是往往会遗忘了的默读。其实, 让学生静思默想, 酝酿品味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室里静悄悄, 学生集中思维, 要珍惜这重要的时刻”。

默读作为阅读主体的内部精神活动, 它既适宜于大致了解的浏览, 也适宜于逐字逐句推敲的精读。默读是在开口朗读前的情感推敲和酝酿, 也是在开口朗读后的回味与更深一步探究。默读能培养情感, 促进思考。

课堂上留出安静的时间给学生默读很重要。感情复杂、思想深刻的文章, 教学过程中应该多安排学生默读时间。譬如执教《人是能思想的苇草》。这篇文章篇幅短小但语意深刻, 其中融入了17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帕思卡尔深邃的思考和真切的情感。这样的文章光靠教师说是难有好的收效, 所以反复地品读成了这篇文章的重点教学方法。大声朗读固然必不可少, 而把浮躁的心沉寂下来, 静静地用心去聆听揣摩, 才能更真切地感受到那铭刻在字里行间的智慧与思考。这样的课堂不需要太热闹, 只需要多给学生一点安静的时间, 读读、品品, 思考、交流。

2. 静堂沉思, 辅助探讨。

南宋教育家朱熹说:“静者, 养动之根也。”课堂需要活力, 而静下心来思考是探讨研究的基础。新课标要求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 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思维是一个过程, 它需要时间。在接触所学知识前, 在学习探讨知识中, 以及结束本块知识学习后, 都应该留足安静的时间, 让学生沉思品悟。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在一个讨论的群体中, 每个个体都存在差异, 课堂教学应该尊重个体差异, 面向全体学生, 让每一位学生的头脑都动起来, 这就需要有意识的制造“静堂”, 给那些思维速度稍慢的学生以较充分的空间, 使他们避免浅尝辄止, 囫囵吞枣。

篇9:描写动静结合的写景作文

春天的云是一个纯洁的少女。看,那朵朵白云,点缀在湛蓝的天空中,像是一幅变幻莫测的神奇图画:时而像一只张着血盆大口的老虎,时而像一条可爱的小猫咪,时而又像在慢慢爬行的乌龟。啊,春天的云是那么美丽!

夏天的云是一个顽皮的少男。一会儿白白嫩嫩的皮肤就被弄上了“泥巴”(乌云)。唉,真是“六月的天,孩子的脸――说变就变。”啊,夏天的云是多么可爱!

秋天的云是一个婀娜的美女。她,时而被风吹的薄薄的,时而又裹上一层棉衣。一会儿劲舞,一会儿优雅。啊,秋天的云是那么神奇!

冬天的云是……

篇10:写景中的动静结合

自然景物,有的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如山峦、树木、睡眠申的动物等;有的处于变动状态,如流水、爆发的火山、飞鸟等。观察景物,必须兼顾景物的静态和动态。描写景物,要写出景物的静态,例如:形状、大小、色彩等;也要写出景物的动态,主要是景物瞬间在形态、色彩、声音、速度等方面的变化,写景要做到有静、有动,动静结合,就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典范文原型 雷雨前后

杨冬梅

六月里的天气,活像顽皮娃娃的脸,说变就变。上午还是阳光灿烂,万里无云,下午却突然翻了脸,漫天的乌云层层叠叠,像长江的波浪一浪盖一浪,气势汹汹地向大地压下来。大地之间的一切都笼罩在阴霾之中。

突然,雷雨的“先驱者”——风神不知不觉地跑来了。一阵紧似一阵的狂风吹得街边的小树委屈地弯下了腰;大树的枝条在空中像着了魔一样乱抽乱打。不知过了多久,风终于停了下来。大街就像用毛巾洗过脸一样,变得十分干净。

但是,这样的平静,还不到几分钟,一道道曲折光亮的闪电,像一条条浑身带火的赤练蛇,飞向那浑沌汹涌的云层。那轰隆隆的炸雷带着令人恐惧的呼啸声随之而来。它震得楼房在微微颤抖。雷电在天空横行霸道了十多分钟,那阴云密布的天空终于掉下了黄豆般大小的雨点。雨点打在池塘的水面上,变成数不清的水泡;落在皮肤上,似乎还隐隐发痛。雨,越来越大了,房顶上的雨水从房檐上像瀑布一样泻到地上,以滴水穿石的神奇力量,在地上留下了一排整齐的窝点……

大约过了半个多小时,雷电消失了,雨似乎失去了“靠山”也越来越没劲了。雨,终于停了,天空十分明朗,空气里带着泥土的芬芳,使人陶醉。雨后的一切都变得这么美好!你听,不远处传来了小鸟的欢啼;你看,太阳不知什么时候露出了它火红的脸庞,用它的光辉重新拥抱大地。天地之间架起了五彩缤纷的彩虹。多么神奇迷人的大自然啊,我爱你!

模仿秀 海 姜 姗

在我心中,海曾经那么神秘,那么遥不可及,当妈妈带我去青岛看海以后,心中的海才变得具体,变得实在。

初见大海时,它是风平浪静的。它是那么沉稳而辽阔,它静得使人仿佛置身于静止的世界,海水平静得让人舒服,总觉得它孕育着无限生机。站在崂山顶上,一眼望去,它像一面巨大的蓝色明镜,没有丝毫的波浪,没有丝毫的响动,使人赏心悦目。下了崂山,在海边漫步,甭提有多高兴了,或许是因为它蓝于天空,或许是因为它静若西湖。总之,这静使人舒服,使人愉快。

但海并不总是这样平静,不多时,大风骤起。一时间,海浪翻滚犹如万马奔腾,翻腾着的前浪被咆哮着的后浪推动着。我对海的印象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海的动态尤其壮观,海浪势如千军万马疯狂地向堤岸发起猛烈攻击,溅起的浪花仿佛在抛撒万斛珍珠。这时,大海的咆哮声,海水撞击堤岸的碰撞声,人群中的嬉笑声,汇成了一部交响曲。我喜欢海的动态,或许是因为浪涛汹涌,或许是因为惊涛拍岸,总之,这动使人震耳欲聋,这动使人惊心动魄,这动又使人乐在其中。

我喜欢海。

综合评语

典范文《雷雨前后》很有节奏地展示了一段时间景物变化的全过程。雷雨前的天气“阳光灿烂”,“万里无云”的静景;乌云滚滚,狂风大作的动景;“风停后大街上就像用毛巾洗过脸一样,变得十分干净”是以动写静。雷雨中的天气,用“房顶上的雨水从房檐上,像瀑布一样泻到地上”烘托雨大,再用“在地上留下一排整齐的窝点”的静态来显示大雨“滴水穿石的神奇力量”的动态。雷雨后的天气,则通过静态景物——“天空十分明朗,空气里带着泥土的芬芳”;动态景物——“不远处传来了小鸟的欢啼”。通过“太阳露出火红的脸庞,光辉重新拥抱大地,天地之间架起了五彩缤纷的彩虹”,静中显动的艺术手法进行描绘,显得文章很和谐、完美,富有节奏感。

篇11:动静结合的作文

对人生而言,动,是行动,是进取,是创造。我们应当用“动”创造人生的辉煌。

蛹脱壳而出,化成了翩翩飞舞的蝴蝶:幼苗在土壤中扎根,生长成参天大树;鹱鸟飞越千山万水,觅得心爱的伴侣……正是一个“动”字,创造了欣欣向荣的美好世界。没有行动,人生便好似停摆的时钟:没有进取,人生便如同没有灵魂的躯壳:没有创造,人便成了坐吃山空的废物,只能随光阴流逝化为尘土……人若失去“动”的欲望和勇气,只流连于过去的美景,就永远无法到达彼岸的天堂。

但是,在我们的生命中,除了“动”这种积极向上、波澜壮阔的大境界之外,还有一种同样至善至美的大境界,那就是“静”。“静”,蕴藏着强大的精神力量,把最明净、最澄澈的精神阳光送达我们的灵魂深处。“静”,是心灵发出的深呼吸,是喧嚣风暴退却后的一片宁静的蓝天,是人类最后的精神家园。

人生一味求“动”并不可取。“动”,就像不停加速的车辆,长久运转必然不堪其重。一味求“动”,是对生命资源的浪费,会让生命倦怠,让心灵疲惫。“静”,是安抚心灵的良药,让人身心愉悦,淡定从容。在《丰富的安静》中,周国平说:“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在这个喧嚣和浮躁的世界中,我们更需要坚守心灵的静、精神的静、生命的静,如采菊东篱下的陶潜,如兀坐听雪溜竟日的徐霞客,如垂钓瓦尔登湖的梭罗……

篇12:动静结合的初中写景作文

静中有动, 动中有静, 虚实结合, 使诗歌妙趣横生。

先说动静结合。一首诗如果只有静态的景物, 而无声响与活动, 不免显得死寂沉闷;反之, 静中有动, 便会生趣盎然, 气韵流动, 满篇皆活, 充满生机和活力。如王维的《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因有了闲, 夜静, 春天的桂花便落地无声, 才被人觉察到了, 诗人的闲静, 环境的幽静, 无声无息, 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所以才有下文的动, 才有了月出而惊动静鸟, 才有了山涧中不时传来的鸟鸣声。月出而惊鸟, 实在是达到了静中的最高境界, 而又用动把它渲染描绘出来, 这种春夜、空山、明月、鸟鸣的典型环境和诗情画意能引起我们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前有曹操的《短歌行》“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 后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姑且不论社会背景如何, 其意境之动静相映, 便足以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

再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长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后两句以动写静, “护”, “绕”二字用得妙, 情趣出于“护”字, 动态出于“绕”字。山能推门而进, 把青色送入门中, 实在是想象奇特, 这两句写静物, 全用动态。

王维《书事》有“坐看苍苔色, 欲上人衣来”, 把颜色与浓度写得照人眼目;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一静一动, 动静相映, 更显出秋夜的幽静, 天已冥, 有明月当空, 花已谢, 有青松如盖, 上有月光, 在松间泻下, 下有清泉, 潺潺流淌于山石之间, 多么幽静明净和自然美啊!两句诗, 一幅画, 妙趣无穷, 幽趣无穷。

再说虚实。实写指的是叙写描写眼前之景, 眼前之事, 眼前之人, 虚写指的是回忆、想象、联想到的景物。

古代一位画家要他的学生以“深山藏古寺”为题作画。第一位学生画古寺全貌, 周围是崇山峻岭, 第二位画崇山峻岭中古寺一角隐隐现出;第三位学生没画古寺, 只画一条小径通往深山, 一和尚在山下小溪边挑水。第三位学生的画受到老师的赞扬, 他在“藏”字上下了功夫。让读画者由和尚和山中蜿蜒而出的石径想到深山中藏有古寺。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画便有了韵味, 有了余味。

白石老人年轻时跟老师学画, 老师命了一个题叫“蛙声十里出山泉”。有的画深山泉水, 一群青蛙, 个个两腮鼓个大泡子, 老师不满意。齐白石画一高山, 山中流出清泉, 泉水中三五蝌蚪, 幽然戏水。白石在“出”字上做足了文章。

这两个例子都是以实写虚, “藏”自然不见, 要表现不见而知其藏。“出”的声音, 眼自然也见不到, 通过发声的物写声, 而声又从山中传出, 又不见发声物, 怎么办, 以蝌蚪代青蛙, 由蝌蚪而让人想到山中有蛙, 这全是以实写虚, 化虚为实。

贾岛《寻隐者不遇》可谓以实写虚的绝纱之作, 写隐者, 写寻而不遇, 实在是个难题, 寻而不遇有什么话可说呢?然而贾岛不愧是名家, 他简直是信手拈来, 举重若轻: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故事的情节不能再简单了, 而极平凡的故事后面却有着简朴而隽永的无穷情趣, 给读者想象品味的空间, 崇山峻岭白云深处, 青松挺立, 花草丛生, 一白须老者葛布袍巾, 肩背药篓, 手执短铲, 或摘实, 或挖根, 正在采集草药。从诗中见不到, 从诗中想得到。这便是古典诗词以实写虚的佳妙。

篇13:高一作文:动静结合的春游

高一作文:动静结合的春游上海市第六十中学高一(5)金晓琼

4月30日,我们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得知我们高一要去七星滑雪场,七宝古镇,体育公园后,同学们都十分欣喜,毕竟这是我们入校后的第一次社会实践活动,不免有些激动

那天一大早就有许多同学早早的在教室里议论起活动的程序虽说我们都已是一名高中生了,可我们却仍像初中生春游一般兴奋当大家整齐的排队上车之后,导游跟我们讲述了这一天的行程.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先来到了银七星滑雪场,大家迅速地换上了滑雪服,领好器材,一切都十分井然有序~当我们兴奋的来到了雪地时,冰冷的风向我们迎面袭来犹如冰雪世界一般白茫茫的一片让我们禁不住寒颤起来,可这又怎能挡住同学们的热情呢刚开始穿上滑雪板的时候还是蛮吃力的,小心翼翼的,怕一不小心摔个跟头,可看着其他同学滑来滑去不亦乐乎的样子,我们也不甘落后,在同学的怂恿下壮着胆子去了上坡一次,滑下来的感觉那个叫刺激啊!真是大呼过瘾!同时,大家也适应了里面的温度,开始打起了雪仗来!在这一年中很少下雪的城市里竟然能痛快地滑一次雪,真的是难以言语的快乐啊!

滑雪结束后,我们又乘车来到了七宝古镇,外面的天气与滑雪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火辣辣的太阳当空照,大家似乎都有些不适应,都在找阴凉处避暑,休息当然我们也在古镇中游玩得不亦乐乎古镇中不仅有好吃的风味小吃,还有些独特的艺术品,江南古镇的风韵似乎也弥漫在此来往的游客也接连不断,留恋往返下午我们又来到了体育公园.挥散不去的闷热.有的同学躺在林阴下乘凉,有的还借了脚踏车,三三两两的游览公园好似与风一起嬉戏,还有的男生找了很大一块空地踢球,玩得不亦乐乎在公园中,我们尽情地嬉戏,放松地休息,整个公园里充满了我们的欢声笑语

告别了公园,我们乘上了返校的车子,在车里同学们还在对今天的活动津津乐道,在这个国际化大都市中不仅有悠闲娱乐的地方,也有浓郁的风俗景点,让我们更了解了我们的城市我们的社会

篇14:雨中即景作文动静结合

暴雨让原本晴朗的天空变得阴云密布,石子大小的雨滴滴在低洼地面上形成了无数个大小形状各异的小水洼,雨滴滴落在水洼里荡出的波纹犹如一盘蚊香一样。路上人山人海的,人们的伞一把接着一把,五颜六色的伞组成了一个巨型的避雨罩,密不透风。

这时雨小了一些,从雨伞向外看时,雨已经从原来的石子大小变成了黄豆一样的大小。树叶上和树身上也已经变得湿淋淋的,甚至用力一按就能按出水来,从远处看,就像一根刚刚上完色的柱子一样。

又过了一会儿,雨变得小了很多,已经变成了针状的稀稀沥沥的小雨了,有的行人已经把伞收起来了,小雨滴滴落在水洼里的声音,犹如一首轻快的交响乐,让我的心情愉快起来。

篇15:雨中即景作文动静结合

吃了早饭,过了许久,只听空中“轰隆隆”的一声,就下起雷雨来。

这雨下得可真大呀!边下边刮着风,还夹着闷雷轰轰作响,就像科幻片中外星人入侵一般,让人不觉感到身后有丝凉风,那风直往身上扑来。

过了一个小时,雨还是没停,雨点啪嗒啪嗒砸着地面。我从窗口往外看去,只见行人们蹒跚地向前走去,撑起那一朵一朵五颜六色的伞,汇成一片流动的花海。汽车开得很慢,在雨中打着车灯,一闪一闪地眨着眼睛。远处,一个小水洼里装满了水,明明昨天这儿还是空空如也呢!小水洼里倒映着街边的车灯,哪里都是亮亮的,好看极了。

过了许久,雨还是没停,我开始写作业了。雨滴像一个顽皮的孩子,他们用力地向我的窗子上跳来跳去,好似一个小孩子在玩跳床一样。我的笔不知不觉地停下了,难道眼前的这片雨景不美吗?

篇16:动静结合激发学生成长的活力

保持相对安静;2.教室始终保持

卫生干净。) 让学生明白“静”的环境不仅能使自己安下心来学习, 静还能让自己培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2.以“动”制“静”。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同样学生个体也是各不相同的。遇到违反学校纪律的调皮学生, 作为班主任首先应当开动脑筋以冷静地处理方式, 对相应的学生进行教育, 避免采取过于简单粗暴的管理手段。曾有一段时间, 我班里出现迷恋玩手机现象:课堂上很多学生拿出手机上网玩游戏, 导致学习退步, 作业也不完成, 有时还和科任老师闹矛盾。针对这种现象, 我首先静下心来根据学生性格特征、人格特点、家庭情况等对这些学生逐个进行谈话教育, 举办“面对手机浪潮, 我们该如何对待”主题班会, 组织学生深入探讨手机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冲击, 哪些对我们是有帮助, 哪些阻碍我们的发展。在他们认识的基础上与他门私下立下协议, 让他们课堂上关机, 排除手机带来的干扰, 静下心来认真学习。

3.以“动”促“静”。为学生养成安静学习的习惯。我制定了一个“这个学期谁养成安静学习的习惯”的动态评价方式, 充分调动并激发学生竞争活力, 使之体验到自己的进步和快乐, 增强向目标奋斗的信心, 坚定向“静”的好习惯努力, 并逐步养成安静学习的好习惯。

二、以“静”促“动”锻造能力

学生在学校虽然以学习为主, 但其他能力也应该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发挥。如布置教室的黑板报、举办主题班会和校田径运动会等各种活动, 我都尽量躲到背后“静”下来, 让学生自己组织、自己主持、自己设计并完成, 使他们的各种能力得到锻炼。

张强虽然学习成绩差, 但具有美术天赋。于是我就让她当班里的文娱委员, 负责黑板报的工作, 结果原来有点自卑的她, 通过办黑板报的工作, 她的画画能力和组织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示, 她在得到大家认可的同时也自信了起来。

三、以“静”智“动”擦亮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心理上的修养, 体力的、道德的、审美的修养就不可能想象”当前教育的新发展应当是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当今社会很多人爱炒作, 做了一点好事就大炒特炒, 对学生影响也很大, 使部分学生小小年纪就产生功利心态。

班里以王东 (化名) 为首的几个同学, 就是这一类孩子, 一遇到竞赛或其他活动, 他们就纷纷嚷嚷:“老师我们完成了有什么好处, 能得到学校的表扬吗?”刚巧, 有一次学校团委倡议大家向某位治病的同学捐款时, 王东他们几个又起哄了“我们都没钱买零食呢, 干嘛捐钱给他呢?”以往对这种事情, 我总是大讲特讲道理, 但效果并不太好。此次索性我躲在背后, 让班干部组织捐款活动, 自己只是悄悄地捐了几十块钱。同学们看到我不动声色地捐款, 他们也默默地以行动献出自己的一片爱心。结果学生不仅组织能力得到了锻炼, 而且心灵也得到洗涤。

四、以“静”待“动”点燃希望之火

“罗马城不是一日砌成的”, 同理对学生的教育也不是一两天就成功, 需要持之以恒, 对待学生我们应以“静待花开”的理念, 实施发展性评价,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是成功者。我在班级的管理中开设“成长日志”, 要求每位学生记录每周的点滴进步, 让学生静下心来评价自己的进步。

李运鸿 (化名) 同学转入我班时, 其他科任老师纷纷向我诉苦, 李同学要么上课迟到, 要么随便旷课, 更为甚者, 在课堂上随便说话扰乱课堂秩序, 随意欺负同学。其他同学是敢怒而不敢言, 我特意为李运鸿同学制定“成长日记”, 要求他每周记一件取得的进步, 每月预定一奋斗目标。经过一年的教育, 李运鸿同学纪律方面转变很大, 原来“成长日记”是我要求他写, 现在是他自觉写, 并且用心记录他每一周的成长。

篇17:雨中即景作文动静结合

不一会儿就听见咔嚓一声,一道闪电划破天空,紧接着就是轰隆隆的雷声。沙沙沙沙,雨滴落在了树叶上,好似一首优美而动听的歌谣,又像一场盛大的交响乐。

隔着窗户向外看,玻璃上有一层薄薄的雾,醒目的指示路牌时而清楚,时而模糊。远处的高楼大厦在雨雾中也是若隐若现。雨像调皮的小精灵滴落在小河中,溅起了一朵朵水花,河中也漾起了一圈圈涟漪。

风越刮越大,路边的小树被刮得左摇右摆,大树的枝条像一条条狂舞的皮鞭,在空中猛烈地摇晃着,一些枯枝败叶在风的肆虐下也纷纷落了下来。雨也越下越大,偶尔有几道闪电从空中划过。街上人们打着伞艰难地前行着,一把把伞刹那间被风吹得向上翻起。

不知什么时候起,雨渐渐小了起来,一切又变得清晰起来。水珠像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在荷叶上滚来滚去,雨后的一朵朵荷花更娇艳无比了。天边渐渐出现了一道彩虹,像一座七色桥。

上一篇:2雨说教学案下一篇:雾霾的了解、治理看法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