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技术专业课程改革论文

2022-04-26

摘要: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是国家骨干校建设的重点专业,本专业积极探索专业课程的改革,利用数控技术进步驱动专业课程改革。数控技术通过深入的校企合作,以数控技术岗位工作任务的要求进行课程体系的构建,利用职业标准和技术进步驱动专业课程的改革,取得良好的效果。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数控技术专业课程改革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数控技术专业课程改革论文 篇1: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改革浅探

摘要:随着数控技术的逐渐普及,职业学校担负着培养技术型蓝领的重任。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改革可从构建新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

关键词:数控技术应用;三以一化;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

作者简介:刘丽萍(1975-),女,辽宁锦州人,江苏省海安双楼职业高级中学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机电、数控专业教学。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数控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社会对数控方面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为企业实现现代化转型,实现“科教兴国”,培养现代化的技术人才,这是社会赋予职业学校的历史重任。我校在原有机电专业的基础上,围绕数控技术应用的专业方向进行人才培养,独立设置了数控技术应用专业。

经过几年的努力,学校在办学思路和教育理念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一、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构建“三以一化”课程体系

目前市场对数控人才的需求有三个层次:“蓝领层”、“灰领层”和“金领层”。作为中等职业学校,主要培养的是“蓝领层”,将目标定位在学生具有一定专业理论基础,精通机械加工和数控加工,熟练掌握数控机床的操作和手工编程,了解自动编程和数控机床的简单维修并且能取得国家职业资格中级证书。为了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我校成立了由专业教师和企业行家组成的“数控专业课程改革指导委员会”,通过对相关企业进行调研,召开研讨会,发现我校数控专业在课程体系、结构上与市场需求都还有一定距离,在教学计划的设置、专业课程的讲授、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上还不能够满足社会对合格职业人才的需求。因而我校重新制定了相关课程实施性教学计划,按照职业实践的逻辑顺序,建立了适应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学习领域和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群,构建了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调整了公共文化课程比例,突出专业核心课程与训练项目的要求,使教学内容更贴近企业,提高了专业教学的实用性、有效性。理论上精简重复交叉的内容,压缩不必要的内容,增加与数控专业能力培养密切相关且应用广泛的课程,把培养数控综合能力所需的课程内容按照知识点和技能点加以筛选综合,形成新课程体系。在专业教学上优化课程设置,进行必要的课程整合,突出与操作技能相关的必备专业知识。将现行的《机械制图》、《机械基础》、《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机械制造工艺学》等课程,综合成《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一门课程,并配套设置钳工技术训练、零件测绘训练、车铣技术训练等相关实践性教学模块,避免不同学科的重复教学;将《电工基础》、《电子线路》、《液压与气动》、《PLC编程技术》等课程综合成《数控机床控制技术基础》一门课,并配以相关技能训练;将《数控加工工艺》中的数控刀具、工装夹具等内容并入实训操作中,不再安排理论课时,提高教学效果。

二、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新型教学模式

我校致力于新型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与实践,学校教师都能自觉采用新理念、新模式上课,专业课逐步向课堂与实习一体化过渡。

1.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打破了传统的理论课、实践课分割的局面,将教学场所直接搬到实习室,课程内容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生产、技术服务于一体。在授课方式上,采用边讲边练,现场演示的教学方法,使每一课题都能讲授、示范、训练同步进行,在做中学,学中做,使学生能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消化理论,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在技能训练方面,对数控实习室进行了改造,增设模拟编程教室,安装了数控仿真软件,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操作水平,同时也避免了材料的浪费和学生在初学时由于操作失误而造成机床损坏。

2.践行项目教学法。教学中以项目为引领,以任务为驱动,通过项目的完成情况来检验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状况。在数控车削技能训练课中,为了学习圆弧的车削加工,我们以“东方明珠电视塔”为项目,学生看到的不再是教材上圆弧加工的内容,而是东方明珠电视塔上几个直径不同的圆弧,学习兴趣大大提高。由于项目教学法中的项目与工厂的实际生产紧密结合,贴近生产和生活实际,少了书本知识的单调和乏味,更具挑战性,学生直接参与项目完成的全过程,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对接。

3.施行模块化教学法。在模块化教学过程中,我们把教学内容分成一个个小模块,对每一个模块,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布置任务后,各小组从熟悉图纸开始,确定加工工艺、编写程序、输入系统、模拟切削,每小组完成后,进行讨论,接着由各小组长分别介绍本组的加工方法,然后全班同学评选哪一小组工艺最合理,编程最简单,切削最经济。老师最后再做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通过模块化教学法的实施,整个过程都是由学生自己完成的,使以前学过的理论知识得到了综合运用,学生在整个实习过程中积极性大大地提高,知识和技能也掌握得更牢固。

三、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建立新的课程管理制度

1.建立和完善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课程评价制度。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人才观和质量观,突出评价的教育功能。要求评价主体多元化,建立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和企业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评价内容具体化,有明确的德育目标、职业道德规范和通用职业能力,从工作质量、工作速度、专业知识、培训态度、文明生产、社会行为、安全生产、培训内容记录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评价方式多样化,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以形成性评价为主,重视学习过程评价,强化综合实践能力考核,采用笔试、口试、观测、现场操作、工件制作、成果演示、学习方法记录、自评、第三者评价以及采取单科考核与综合评价相结合。

2.建立和完善课程管理体制。(1)明确课程管理体制。我校建立了学校、专业办两级管理、以专业办为主的课程管理组织体制,突出课程管理在教学管理中的核心地位。配备高素质的课程管理人员,明确职能,落实责任,提高效率。(2)完善课程管理制度。建立课程实施中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完善课程开发、课程评价、课程管理和教材管理等规章制度,形成课程实施的监控、评估、信息采集与反馈的运行机制。

我校数控专业课程改革虽然在课程理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实施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出的成功第一步,我们还需将改革推向纵深发展,真正建立起职业教育独特的课程理论、实践体系。

参考文献:

[1]马成荣.职业教育“三以一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4):34.

[2]江苏省教育厅.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EB/OL].http://www.czvec.com/teach/output.asp?haid=64.

[3]单嵩麟.高职数控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J].高等技术教育研究,2004(1):48.

责任编辑:夏焕堂

作者:刘 丽

数控技术专业课程改革论文 篇2:

制造业数控技术进步驱动专业课程改革

摘 要: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是国家骨干校建设的重点专业,本专业积极探索专业课程的改革,利用数控技术进步驱动专业课程改革。数控技术通过深入的校企合作,以数控技术岗位工作任务的要求进行课程体系的构建,利用职业标准和技术进步驱动专业课程的改革,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技术进步;课程体系;职业标准;专业课程

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在第三批国家骨干校建设中以优秀等级验收,数控技术专业作为建设重点专业在骨干校建设过程中建立了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机制,依据岗位工作任务和技术进步要求确定本专业课程内容,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融合。

河北省制造业发展的瓶颈是智能化水平较低,企业需要通过生产、管理、销售、服务等网络化、规范化、系统化和国际化,逐步实现装备制造工业从制造到智造的跨越发展,推进“互联网+”装备制造业,带动制造业的智能化、服务化转型,形成以互联网+设计+制造+供应链+……构成的未来的产业生态新体系。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新技术的发展,必将引发制造理念、成型材料、设计手段、制造精度、制造手段的革命与创新,必然会对人才规格提出新的要求。

企业对高职数控技术专业人才需求量大,工作岗位专业性强、技能需求多样性。

企业急需具有智能技术和信息技术与机械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复合型技术技能创新人才,这就驱动数控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向高端数控技术发展。

一、课程体系的构建

数控技术专业以实践专家研讨会成果为依据,在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培养目标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对课程进行解构与重构,再根据第三方评价和反馈,对其不断修订完善。

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既是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的需要,也是学生今后自身发展的需要,即既要考虑学生当前就业需要,也要注重今后发展的需要。

因此,专业课程体系必须实现既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宽泛的专业知识面,又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综合应用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

围绕这一目标,专业聘请9家企业的11位专家召开了实践专家研讨会,确定数控车床的编程与操作、数控加工工艺的编制等19项典型职业工作任务及难度排序,按照学院《工作过程系统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技术规程》,由专业教师和课程专家依据典型职业工作任务确定了《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机械制造工艺与夹具设计》等5门专业核心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程;再根据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确定《机械零件测绘及CAD绘画》等专业大类平台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构建了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系统化数控专业课程体系如图1。

工作过程系统化专业课程体系中,从“简单工作任务”到“复杂工作任务”再到“创新工作任务”的主体课程,都是体现职业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的课程(项目导向课程、任务驱动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

设置的必修专业平台课程和通识课程为学生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二、专业课程的开发

为适应本地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数控技术专业建立了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推动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衔接。专业课程按照真实环境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的要求开展教学活动。按照企业真实的技术和装备水平设计理论、技术和实训课程,推动教学内容改革;依据生产服务的真实工作流程设计教学情景和课程模块,推动教学过程改革;通过真实案例、真实项目、产品开发等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探究兴趣和职业兴趣,推动教学方法改革。与秦皇岛齐二数控机床有限公司、校中厂——秦皇岛智尼斯机械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建设与课程相配套的软硬件环境。设计“学做一体”的学习项目或任务,选取来自企业的真实产品作为项目载体,同时将数控加工、设备维修、制图员等相关的职业标准、行业企业标准、新材料、新技术及新工艺等教学资源融入到课程建设中,做到课程建设与专业技术发展同步,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例如,近两年京津冀地区装备制造业低迷,但模具行业发展趋势良好,精密模具高端数控加工方向人才紧缺。针对这种情况数控技术专业开发了《五轴加工中心工艺设计与实施》综合项目课程,选取校中厂“智尼斯”公司真实的精密模具零件加工工作,由企业兼职教师和教授本课程的专任教师团队共同设计了多项复杂型工作任务,按照企业相应岗位的工作流程,由企业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支持,学生在自主完成程序和工艺编制,并利用校内设备和“校中厂”设备完成加工操作工作。最后由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同评价学生的工作过程和效果,使学生在做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培养职业责任感。

三、专业课程改革的效果

通过人才需求和近三年毕业生情况调研可知,企业认为本专业毕业学生在本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方面,基本符合满足工作需要;尤其对于快速发展的中小型现代制造企业,我们的毕业生在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上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专业课程对专业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课程设置与行业发展紧密相关。虽然数控技术专业在专业课程改革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但还是跟着行业发展的脚步前行。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培养具有智能技术和信息技术与机械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是当务之急。毕业生前沿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力需进一步培养,我们在专业课程建设方向要由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到努力与行业技术并行,争取将来引领技术进步推动行业发展。

作者简介:张虹(1971-),女,辽宁大连人,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机械工程。

作者:张虹 姬莉

数控技术专业课程改革论文 篇3:

数控技术专业《模具结构》课程改革与实施方案

摘要:根据近三年来对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数控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情况的统计,分析了《模具结构》课程教学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典型零件设计过程”的教学实施方案。

关键词:数控技术;模具结构;设计过程;课程改革

《模具结构》课程是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的一门重点课程,该课程理论性较强,学生学习起来往往缺乏兴趣。如何做好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职业能力,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笔者拟以数控技术专业为例,分析课程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提出课程的教学改革及实施方案。

《模具结构》的课程教学目标

我院从2003年开办两年制高职数控专业以来,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通过开设《模具结构》课程,拓宽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扩大了学生的就业范围。

就我院近三年来数控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统计来看,由于学生不仅具备较强的机床操作能力,而且能熟练运用三维软件,很多学生毕业后从事的都是与模具相关的职业,工作岗位多是模具的制造、加工和装配,少数学生还进入模具的研发、设计部门。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读懂典型的模具结构图,掌握必要的模具结构知识,为能够进行简单的模具结构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模具结构》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教学目标特点不鲜明目前,模具专业是热门专业,很多学生也愿意学习模具课程,希望多掌握模具的相关知识。但限于课时,非模具类专业的“模具结构”课程不可能面面俱到,成了“压缩饼干”,学生学起来很吃力。培养目标的不明确造成教学的随意性较强。

缺乏合适的教材 现有教材多是模具专业教材,例如,《冷冲模结构设计》、《塑料模结构设计》等,专业性较强,适合非模具类专业的教材较少。图书馆的参考书也多是“大部头”,数控专业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困难。

缺乏实训条件从实践环节看,该课程对实训要求较高,需要大量的模具实物及昂贵的配套机械设备。硬件条件缺乏,造成实训很难开展。模具专业学生尚且如此,掌握模具知识较少的数控专业学生缺少实训,教学将更难有效开展。

教学手段单一该课程理论性较强,加上传统教学模式与实践结合不紧密的缺陷,使得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学生大部分时间接触的是书本上的结构图和理论计算,对于真正的模具实物认识甚少。空洞的理论、抽象的结构、枯燥的计算让他们对学习模具知识缺乏兴趣,以致学习自主性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模具结构》课程的教学实施方案

本课程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于第四学期学生完成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如机械制图及计算机绘图、工程材料及热加工、数控编程与加工、数控加工工艺等课程学习之后开设。学生已经掌握了读图、工程材料的选择、零件的加工、三维软件的使用等能力,这些都为模具的设计和加工奠定了基础。

选择教学内容,编写校本教材由于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数控专业学生,在课时和课程的开设方面有别于模具类专业。该专业学生在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岗位很多都与模具有关。单一的教学体系不能拓展学生对模具的全面认识,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笔者经过多轮的教学实践,编写了该课程的校本教材。教材的编写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主要选择典型的冷冲模和塑料模,另外附加部分其他类型的模具,如压铸模、挤出模等。在内容设置上更加紧凑,分为重点讲解部分、选讲部分和课外阅读部分。这样既能满足基本教学需要,同时也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教材体系结构详见图1)。第一阶段介绍模具的相关知识,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模具产品、模具结构以及模具工业的重要性和发展目标,让学生在认识、了解模具后再进行系统的学习。第二阶段、第三阶段为“设计工作过程”,介绍冲压模具和塑料模具结构设计。此教学方法能够结合高职学生特点,打破传统的教材模式,不是全盘进行理论讲述,而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举出设计实例,有针对性、有步骤地分析。第四阶段列举一些其他的模具结构,扩展知识储备。

改革教学模式,以典型零件的模具设计过程进行教学原先的课程讲授多是按照“学习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进行。本课程打破传统的教学过程,以零件的设计工作过程为导向,先提出问题,然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讲授知识,让学生有针对性、目的性地带着工作任务去学习。以某典型冲压零件的模具设计为例,首先,布置任务,给出零件,设计该零件的模具(见图2),其次,以“以模具的设计过程”进行教学(见图3)。

开发模具库,为课程教学提供虚拟的仿真环境由于实训条件不足,笔者针对非模具类专业,设计了模具拆装及典型零件加工的模拟教学环境,利用UG建模多套典型模具结构,并制作拆装动画,弥补了当前教学资源的不足,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形成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课程改革是教学模式、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这些也是改革的实质和关键。这几方面相得益彰、互相促进,共同促进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培养具有高职特色的创新型技术应用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琦.行动导向在模具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3).

[2]张光跃,袁玲.《数控机床电气控制》课程体系的重构[J].职业技术教育,2008,(11).

[3]蒋乃平.论课程综合化[J].职教通讯,1999,(7).

[4]张总.浅议高职《冷冲模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07,(10).

作者简介:

王秋红(1982—),女,黑龙江七台河人,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数控工程系助教,研究方向为数控技术、模具。

张涛(1982—),男,安徽芜湖人,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数控工程系助教,研究方向为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

作者:王秋红 张 涛

上一篇:职业师范学校创业教育论文下一篇:法律服务市场规范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