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数学 3.2《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教案(新人教A版必修5)

2024-04-28

高二数学 3.2《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教案(新人教A版必修5)(通用6篇)

篇1:高二数学 3.2《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教案(新人教A版必修5)

课题: §3.2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

第2课时

授课类型:新授课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巩固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与二次函数的关系;进一步熟练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2.过程与方法:培养数形结合的能力,一题多解的能力,培养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态与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勇于创新精神,同时体会从不同侧面观察同一事物思想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与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的关系 【教学过程】

1.课题导入 1.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与二次函数的关系 2.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步骤——课本第86页的表格

2.讲授新课 [范例讲解] 例1某种牌号的汽车在水泥路面上的刹车距离s m和汽车的速度 x km/h有如下的关系:

s120x1180x

2在一次交通事故中,测得这种车的刹车距离大于39.5m,那么这辆汽车刹车前的速度是多少?(精确到0.01km/h)

解:设这辆汽车刹车前的速度至少为x km/h,根据题意,我们得到移项整理得:x29x71100

2显然 0,方程x9x71100有两个实数根,即

120x1180x39.5

2x188.94,x279.94。所以不等式的解集为x|x88.94,或x79.94

在这个实际问题中,x>0,所以这辆汽车刹车前的车速至少为79.94km/h.例

4、一个汽车制造厂引进了一条摩托车整车装配流水线,这条流水线生产的摩托车数量x(辆)与创造的价值y(元)之间有如下的关系:

y2x220x 2若这家工厂希望在一个星期内利用这条流水线创收6000元以上,那么它在一个星期内大约应该生产多少辆摩托车?

解:设在一个星期内大约应该生产x辆摩托车,根据题意,我们得到

篇2:高二数学 3.2《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教案(新人教A版必修5)

式及其解法 教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和二次函数,对不等式的性质有了初步了解。从心理特征来说,高中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较初中学生来说更加严密,抽象思维能力也有进一步提升,所以要更加注重其抽象思维的训练,因对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来说,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学习有一定的基础和必要。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元二次不等式模型;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难点确定为:理解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与一元二次不等式解集的关系。理解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与二次函数的关系;掌握象法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方法;培养数形结合的能力;培养讨论的思想方法;培养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元二次不等式模型的过程和通过函图象探究一元二次不等式与相应函数、方程的联系,获得一元次不等式的解法。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勇于创新精神,同时体会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辩证思想。

课题 §3.1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图象法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数形结合的能力,培养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勇于创新精神,教学重点 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元二次不等式模型;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教学难点 理解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与一元二次不等式解集的关系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自学指导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校要在长为8,宽为6 的一块长方形地面上进行绿化,计划四周种花卉,花卉带的宽度相同,中间种植草坪(图中阴影部分)为了美观,现要求草坪的种植面积超过总面积的一半,此时花卉带的宽度的取值范围是什么?

二、讲授新课

自主学习

1、阅读教材P84-P87

2、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定义 象次不等式

合作探究

探究1: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这样,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不等式,称为一元二(1)二次方程的根与二次函数的零点的关系

容易知道:二次方程的有两个实数根:,二次函数有两个零点:,于是,我们得到:二次方程的根就是二次函数的零点。(2)观察图象,获得解集

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如图,观察函数图象,可知:

; ; 当 x<0,或x>5时,函数图象位于x轴上方,此时,y>0,即当0

探究2:一般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任意的一元二次不等式,总可以化为以下两种形式 的解集是,从而解决了本节开始时提出的问题。,一般地,怎样确定一元二次不等式>0与

学生展示:

1、从上面的例子出发,可以归纳出确定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关键要考虑以下两点:(1)抛物线=0的根的情况

(2)抛物线

2、(1)抛物线 由一元二次方程 的开口方向,也就是a的符号

(a> 0)与 x轴的相关位置,分为三种情况,这可以

=0的判别式

三种取值情况(Δ> 0,Δ=0,Δ<0)

与x轴的相关位置的情况,也就是一元二次方程<0的解集呢?

来确定.因此,要分二种情况讨论(2)a<0可以转化为a>0 分Δ>O,Δ=0,Δ<0三种情况,得到一元二次不等式与<0的解集

3、一元二次不等式(学生完成课本第86页的表格)的解集: >0 教师精讲

例1(课本第87页)求不等式的解集.解:因为.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是例2(课本第88页)解不等式解:整理,得因为所以不等式从而,原不等式的解集是 巩固提高

..无实数解,的解集是..课本第89的练习1(1)、(3)、(5)、(7)

四、布置作业

课本第89页习题3.2[A]组第1题

五、板书设计

§3.1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

篇3:高二数学 3.2《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教案(新人教A版必修5)

【素养目标】

1.理解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的关系.(数学抽象)

2.掌握图象法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直观想象)

3.会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元二次不等式模型.(数学抽象)

4.会解可化为一元二次不等式(组)的简单分式不等式.(数学运算)

5.会用分类讨论思想解含参数的一元二次不等式.(逻辑推理)

6.会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中的恒成立问题.(数学运算)

【学法解读】

在从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学习中,可以先以讨论具体的一元二次函数变化情况为情境,使学生发现一元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引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概念;然后进一步探索一般的一元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关系,归纳总结出用一元二次函数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程序.

2.3.1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

一、必备知识·探新知

基础知识

知识点1: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概念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不等式,称为__________________.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一般形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点2: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的解的对应关系

思考2:如何用图解法解一元二次不等式?

提示:图解法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

(1)将原不等式化为标准形式ax2+bx+c>0或ax2+bx+c<0(a>0);

(2)求Δ=b2-4ac;

(3)若Δ<0,根据二次函数的图象直接写出解集;

(4)若Δ≥0,求出对应方程的根,画出对应二次函数的图象,写出解集.

基础自测

1.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mx2-5x<0是一元二次不等式.()

(2)若方程ax2+bx+c=0(a<0)没有实数根,则不等式ax2+bx+c>0的解集为R.()

(3)设二次方程f(x)=0的两解为x1,x2,且x10的解集不可能为{x|x1

(4)不等式ax2+bx+c≤0(a≠0)或ax2+bx+c≥0(a≠0)的解集为空集,则方程ax2+bx+c=0无实根.()

[解析]

(1)当m=0时,是一元一次不等式;当m≠0时,它是一元二次不等式.

(2)若方程ax2+bx+c=0(a<0)没有实根.则不等式ax2+bx+c>0的解集为∅.(3)当二次项系数小于0时,不等式f(x)>0的解集为{x|x1

(4)当Δ<0时,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为空集,此时方程无实根.

2.不等式2x≤x2+1的解集为()

A.∅         B.R

C.{x|x≠1}  D.{x|x>1或x<-1}

[解析] 将不等式2x≤x2+1化为x2-2x+1≥0,∴(x-1)2≥0,∴解集为R,故选B.

3.不等式(2x-5)(x+3)<0的解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关键能力·攻重难

题型探究

题型一 解一元二次不等式

例题1:解下列不等式.

(1)2x2-3x-2>0;

(2)x2-4x+4>0;

(3)-x2+2x-3<0;

(4)-3x2+5x-2>0.[分析] 根据三个二次之间的关系求解即可.

[归纳提升] 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步骤

(1)对不等式变形,使不等号一端二次项系数大于0,另一端为0,即化为ax2+bx+c>0(a>0)或ax2+bx+c<0(a>0)的形式.

(2)计算相应的判别式.

(3)当Δ≥0时,求出相应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4)根据对应的二次函数的图象,写出不等式的解集.

【对点练习】❶ 不等式6x2+x-2≤0的解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题型二 三个“二次”的关系

例题2:已知不等式ax2-bx+2<0的解集为{x|1

[分析] 给出了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则可知a的符号和方程ax2-bx+2=0的两根,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可求a,b的值.

【对点练习】❷ 若不等式ax2+bx+c≤0的解集为{x|x≤-3或x≥4},求不等式bx2+2ax-c-3b≥0的解集.

题型三 解含有参数的一元二次不等式

例题3:解关于x的不等式2x2+ax+2>0.[分析] 二次项系数为2,Δ=a2-16不是一个完全平方式,故不能确定根的个数,因此需对判别式Δ的符号进行讨论,确定根的个数.

②当a=4时,Δ=0,方程有两个相等实根,x1=x2=-1,∴原不等式的解集为{x|x≠-1}.

③当a=-4时,Δ=0,方程有两个相等实根,x1=x2=1,∴原不等式的解集为{x|x≠1}.

④当-4

(1)关于不等式类型的讨论:二次项的系数a>0,a=0,a<0;

(2)关于不等式对应方程的根的讨论:两根(Δ>0),一根(Δ=0),无根(Δ<0);

(3)关于不等式对应方程的根的大小的讨论:x1>x2,x1=x2,x10.WORD模版

源自网络,仅供参考!

如有侵权,可予删除!

篇4:高二数学 3.2《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教案(新人教A版必修5)

授课类型:新授课

(第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公差的概念,明确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的限定条件,能根据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正确认识使用等差数列的各种表示法,能灵活运用通项公式求等差数列的首项、公差、项数、指定的项

过程与方法:经历等差数列的简单产生过程和应用等差数列的基本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等差数列概念的归纳概括,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资料的能力,积极思维,追求新知的创新意识。●教学重点

等差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教学难点 等差数列的性质 ●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创设情境] 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数列的定义及给出数列和表示的数列的几种方法——列举法、通项公式、递推公式、图象法.这些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数列的特点。下面我们看这样一些例子。课本P41页的4个例子: ①0,5,10,15,20,25,„ ②48,53,58,63 ③18,15.5,13,10.5,8,5.5 ④10072,10144,10216,10288,10366 观察: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看看以上四个数列有什么共同特征?

·共同特征: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面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即等差);(误:每相邻两项的差相等——应指明作差的顺序是后项减前项),我们给具有这种特征的数列一个名字——等差数列 Ⅱ.讲授新课

1.等差数列: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就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常用字母“d”表示)。

⑴.公差d一定是由后项减前项所得,而不能用前项减后项来求;

⑵.对于数列{an},若an-an1=d(与n无关的数或字母),n≥2,n∈N,则此数列是等差数列,d 为公差。

思考:数列①、②、③、④的通项公式存在吗?如果存在,分别是什么?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d【或anam(nm)d】

等差数列定义是由一数列相邻两项之间关系而得若一等差数列an的首项是a1,公差是d,则据其定义可得:

a2a1d即:a2a1d

y=px+q的图象上,一次项的系数是公差,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为q.③数列{an}为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是其通项an=pn+q(p、q是常数),称其为第3通项公式。

④判断数列是否是等差数列的方法是否满足3个通项公式中的一个。

Ⅲ.课堂练习

课本P45练习1、2、3、4 [补充练习] 1.(1)求等差数列3,7,11,„„的第4项与第10项.分析:根据所给数列的前3项求得首项和公差,写出该数列的通项公式,从而求出所求项.解:根据题意可知:a1=3,d=7-3=4.∴该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3+(n-1)×4,即an=4n-1(n≥1,n∈N*)∴a4=4×4-1=15, a10=4×10-1=39.评述:关键是求出通项公式.(2)求等差数列10,8,6,„„的第20项.解:根据题意可知:a1=10,d=8-10=-2.∴该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10+(n-1)×(-2),即:an=-2n+12,∴a20=-2×20+12=-28.评述:要注意解题步骤的规范性与准确性.(3)100是不是等差数列2,9,16,„„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如果不是,说明理由.分析:要想判断一数是否为某一数列的其中一项,则关键是要看是否存在一正整数n值,使得an等于这一数.解:根据题意可得:a1=2,d=9-2=7.∴此数列通项公式为:an=2+(n-1)×7=7n-5.令7n-5=100,解得:n=15,∴100是这个数列的第15项.(4)-20是不是等差数列0,-3说明理由.1,-7,„„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如果不是,2177

∴此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n+, 222777747令-n+=-20,解得n=

因为-n+=-20没有正整数解,所以-20不是这个数22227解:由题意可知:a1=0,d=-3列的项.Ⅳ.课时小结

篇5:高二数学 3.2《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教案(新人教A版必修5)

授课类型:新授课

(第2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熟练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了解等差数列的一些性质,并会用它们解决一些相关问题;会利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与前 项和的公式研究 的最值;

过程与方法:经历公式应用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有关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再一次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实用性,引导学生要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数学地解决问题。●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 ●教学难点

灵活应用求和公式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首先回忆一下上一节课所学主要内容: 1.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1:Snn(a1an)2n(n1)d 22.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2:Snna1Ⅱ.讲授新课

探究:——课本P51的探究活动

结论: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pn2qnr,其中p、q、r为常数,且p0,那么这个数列一定是等差数列吗?如果是,它的首项与公差分别是多少? 由Snpn2qnr,得S1a1pqr

当n2时anSnSn1=(pnqnr)[p(n1)q(n1)r]=2pn(pq)

篇6:高二数学 3.2《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教案(新人教A版必修5)

摘要

不等式,渗透在中学数学各个分支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因此不等式应用问题体现了一定的综合性、灵活多样性,对数学各部分知识融会贯通,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在解决问题时,要依据题设与结论的结构特点、内在联系、选择适当的解决方案,最终归结为不等式的求解或证明。而不等式的证明,方法灵活多样,还和很多内容结合,它既是中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也是数学竞赛培训的难点,近年也演变为竞赛命题的热点,因其证明不仅蕴涵了丰富的逻辑推理、非常讲究的恒等和不等变形技巧,而且证明过程千姿百态,极易出错,因此,有必要对不等式的证明方法和技巧进行总结归纳并与大家一起分享交流。本文通过对不等式的进一步研究,同时在前人的基础上对不等式的证明方法进行再探讨,得出了几点新方法,再有就是对于一些题目,很多人都是用一些常用的方法来解决,而笔者则是通过另外的一种方法来解,并且解题过程相对简单,在正文的例题当中,我用方法二给出了我的证明过程,以飨读者。

关键词:不等式;证明方法;证明技巧;换元法;微分法

证明不等式的方法灵活多样,内容丰富、技巧性较强要依据题设、题断的结构特点、内在联系,选择适当的证明方法,要熟悉各种证法中的推理思维,并掌握相应的步骤,技巧和语言特点.在证明不等式前,要依据题设和待证不等式的结构特点、内在联系,选择适当的证明方法.通过等式或不等式的运算,将待证的不等式化为明显的、熟知的不等式,从而使原不等式得到证明;反之亦可从明显的、熟知的不等式入手,经过一系列的运算而导出待证的不等式,前者是“执果索因”,后者是“由因导果”,为沟通联系的途径,证明时往往联合使用分析综合法,两面夹击,相辅相成,达到欲证的目的.

通过不等式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在代数、三角函数、数列、复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各部分知识中的应用,深化数学知识间的融汇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应用不等式的基本知识、方法、思想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数学素质及创新意识.

1、比较法

比较法是证明不等式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常用的的方法,基本不等式就是用比较法证明的。其难点在第二步的“变形”上,变形的目的是有利于第三步判断,求差比较法变形的方向主要是分解因式、配方。1)作差比较法的理论依据有:

abab0,abab0,abab0.2)作商比较法的理论依据有:

ab0,ab1.b3)作差(商)比较法的步骤:

作差(商)变形判断符号(与1的大小)例1:求证:12x42x3x2 证明:法一:(12x4)(2x3x2)

2x3(x1)(x1)(x1)(x1)(2x3x1)(x1)(2x32xx1)

(x1)2(2x22x1)11(x1)2[2(x)2]02212x42x3x2

法二:12x4(2x3x2)

x42x3x2x42x2

1(x2x)2(x21)2012x42x3x2

说明:法一的变形主要是因式分解,其难点在于分解2x3x1的因式,判断2x22x1的符号除用配方法外,还可用判别式法(此法我们后面再述)。证法二的变形主要是配方法,难点在于拆项,此法笔者又将其归纳为裂项法。通过本例,可以了解求差比较法的全貌,以及关键的第二步变形。

例2:已知a1,0,求证:loga(a)log(a)(a2)证明:log(a)(a2)loga(a)log(a)(a2)log(a)a

[log(a)(a2)log(a)a2log(a)(a22a)2]2[][2log(a)a(a2)2]21] [log(a)(a)22又loga(a)0,log(a)(a2)loga(a).说明:观察不等式的特点,a充当了真数和底,联想到logaN1,进而用了logNa作商比较法,作商比较法的变形主要是利用某些运算性质和性质,如函数的单调性等,我们再看:

例3:若abc0,求证:(1)aabbbaab

(2)a2ab2bc2cabcbaccab

aabba证明:(1)abc0,ab()ab

bba

又ab0,a1,ab0 baabaabb()1,即ba1,又abba0

babaabbabba(2)由(1)的结果,有

aabbabba0,bbccbccb0,ccaacaac0

两边分别相乘得

aabbbbccccaaabbabccbcaacabc2a2b2cabcbaccab

2、综合法

利用某些证明过的不等式作为基础,再运用不等式的性质,推导出所求证的不等式,这种证明方法叫做综合法,综合法的思考路线是“由因导果”。例4:(1)已知a,b,c为不全相等的正数,求证:

bcacababcabc3

(2)已知a,b,c为不相等正数,且abc1,求证:abc1a1b1c 证明:(1)证法一:左式(bacbacab)(bc)(ca)3

a,b,c为不全相等的正数

baab2baab2 同理:cbbc2,caac

2且上面三个等号不能同时成立,(baab)(cbbc)(acca)3633证法二:左式(abcabcaba2)(b2)(cc2)

(abc)(111abc)6

a,b,c为不全等正数

(abc)(1111abc)633abc33abc696

3得证。

(2)证法一:a,b,c为不等正数,且abc1

abcbc11caab111111

cb2ca2ab1112abc证法二:a,b,c为不正数,且abc1

得证;

111abacabbcacbcbcacababc222

a2bcab2cab2cabc

得证。

说明:(1)题两种方法的差别主要在于对不等式左边施行不同的恒等变形,其目的都是为了有效地利用基本不等式,灵活地运用均值不等式,这也是综合法证明不等式的主要技巧之一;

(2)题是条件不等式的证明,要找出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已知与求证,不等式左边与右边的差异与联系,去异求存同,找到证题的切入口,本题合理运用条件abc1的不同变形。

3、分析法

从求证的不等式出发,分析使这个不等式成立的充分条件,把证明这个不等式的问题转化为判断这些条件是否具备的问题,如果能够肯定这些条件都已具备,那么就可判定所求证的不等式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做分析法,分析法的思路是“执果索因”。

111例5:已知函数f(x)lg(1),x(0,),若x1,x2(0,)且x1x2.x22xx1求证:[f(x1)f(x2)]f(12)

22证明:要证原不等式成立,只需证明(事实上,0x1x2(1121)(1)(1)2 x1x2x1x21,x1x2 21121)(1)(1)2x1x2x1x211144x1x2x1x2(x1x2)2x1x(x1x2)2(1x1x2)02x1x2(x1x2)即是(lg[(1121)(1)(1)2x1x2x1x21121)(1)]lg(1)2x1x2x1x2

xx21故[f(x1)f(x2)]f(1)22

得证。

4、换元法

换元法是数学中的一个基本方法。在不等式的证明过程中,按照所证不等式的结构特点,将不等式中的变量作适当的代换,可使不等式的结构明朗,从而使不等式变得容易证明,这种方法称为换元法。换元法的目的是把合命题化简、化熟,把复杂的、不熟悉的命题化为简单的、熟悉的命题。

换元法在许多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可以起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作用,有些问题直接证明较为困难,但若通过换元法的思想与方法来解就很方便,换元法多用于条件不等式的证明中,一般有增量换元、三角换元、和差换元、向量换元、利用对称性换元、借助几何图形换元等几种方法。1)增量换元

对对称式(任意互换两个字母,代数式不变)和给定字母顺序的不等式,常用增量换元,换元的目的是通过换元达到减元,使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114例6:已知abc,求证:.abbcac分析:考虑到ac(ab)(bc),由此可以令xab0,ybc0,这时问题转114化为“若x,y0,证明”。

xyxy证明:令xab0,ybc0,acxy,下面只要证明:

114即可。

xyxy11yxyxx,y0,()(xy)2224(当且仅当,即xy,2bac取等号)xyxyxy114114,即成立。xyxyabbcac例7:若ab0,求证:2abb2a2b2a.分析:如何利用已知不等式ab0是证明本题的关键,因为ab0ababh(h0)abh(h0),这样可把已知的不等式关系换成相等关系。

证明:ab0,设abh(h0),则2abb2a2b22b(bh)b2(bh)2b b22nhh22bhbha2abb2a2b2a.得证。

2)三角换元

三角换元就是根据已知的一些三角等式、三角代换来解决题目中的某些问题,如,问题中2若2已知x2y2a2(a0,)),可设xaco,ysasin;若已知

x2y2x2y2xy1,可x设rco,ysrsi(rn1);若已知221或221,则条件可

ababxacos,xasec,或设其中的范围取决于x,y的取值范围,等等。

yasin;ytan,acbd1.例8:已知a,b,c,d都是实数,且a2b21,c2d21,求证:分析:由a2b21,c2d21,可以联想到sin2cos21的关系作三角代换。证明:a2b21,c2d21,所以可设asin,bcos,csin,dcos,sincoscoscos(), acbdsin又cos()1,acbd1,即原不等式成立。

3)和差换元

aba2b2a3b3a6b6.例9:对任意实数a,b,求证:2222分析:对于任意实数a与b,都有asabab,t,则有ast,bst。22abababab,令,b2222证明:设ast,bst,下面只需证

s(s2t2)(s33st2)s615s4t215s2t4t6.右边左边11s4t212s2t4t60, s(s2t2)(s33st2)s615s4t215s2t4t6,aba2b2a3b3a6b6即.222

2得证。

4)向量换元

例10:已知a,bR,ab1,求证:2a12b122.分析:将不等式变形为12a112b122a12b1,观察其结构我们可联想到学习两个向量的内积是有这样一个性质:abab及aba1b1a2b2。

证明:设m(1,1),n(2a1,2b1),则有mn2a12b1,m2,n2a12bab1,n2,由性质mnmn,得2a12a122.5)利用对称性换元

例11:设a,b,cR,求证:abc(bca)(cab)(abc).分析:经过观察,我们发现,把a,b,c中的两个互换,不等式不变,则可令xbca,ycab,zabc,则原不等式可化为:(xy)(yz)(zx)8xyz.证明:令xbca,ycab,zabc

111(yz),b(xz),c(xy)222 a,b,cR,当xyz0时,有 则a(xy)(yz)(zx)8xyz.当xyz0时,有x,y,zR(否则x,y,z中必有两个不为正值,不妨设x0,y0则c0,这与c0矛盾)

因此:xy2xy0,yz2yz0,zx2zx0 则有:(xy)(yz)(zx)8xyz 综上,恒有(xy)(yz)(zx)8xyz,把x,y,z的值代人上式得:abc(bca)(cab)(abc).得证。6)借助几何图形换元

例12:已知a,b,c是ABC三边的长,求证:a3bb3cc3aa2b2b2c2c2a2.分析:如图,作ABC的内切圆,设D,E,F为切点,令xBD,yCD,zAE.(其中x,y,zR),则原不等式可转化为:

y2z2x2(z)(x)(y)2x2y2z

(1)zxy再利用均值不等式:ab2ab。

证明:设D,E,F为切点,令xBD,yCD,zAE.则原不等式可化为(1)的形式,又

y2z2x2因为x,y,zR,则有,z2y,x2z,y2x.所以(1)式成立,故原不

zxy等式成立。得证。

7)代数换元

例13:已知a,b,cR,且abc1,求证:3a13b13c132.分析:引入参数,配凑成二次方程转化为二次不等式 证明:设3a13b13c1k.则可令3a1kkkt1,3b1t2,3c1t3,其中t1t2t30.333kkk所以3a13b13c1(t1)2(t2)2(t3)2

333k22k2222222k(t1t2t3)t1t2t3(t1t2t3)即6333k2所以6,解得

3k32,即3a13b13c132。得证。

8)分式换元

12例14:设x0,y0,xy1,求证:322

xy分析:因为xy1,x0,y0,所以用分式换元,转化为均值不等式证明。证明:设xab,y(a0,b0),则 abab12ab2(ab)b2a3322,xyabab即12322 xy9)比值换元法

对于在已知条件中含有若干个等比式的问题,往往可先设一个辅助未知数表示这个比值,然后代入求证式即可。

例15:已知x1y2z4,求证:x2y2z210.证明:设x1y2z4k,于是xk1,yk2,zk4

把x,y,z代入x2y2z2得:3k26k133(k22k1)103(k1)21010。得证。

5、放缩法

为了证明不等式,有时需舍去或添加一些项,使不等式一边放大或缩小,利用不等式的传递性达到证题的目的,这种方法称为放缩法,放缩时主要方法有:

1311)舍去或加上一些项,如:(a)2(a)2.2422)将分子或分母放大(缩小),如:

11111,,22k(k1)kk(k1)kk2kk1,1k2kk1.(kN,k1).n(n1)(n1)2an.例16:设an1223n(n1).(nN).求证:22证明:an1223n(n1)1122nn

n(n1).2k(k1)又kk1,k(k1).(kN).12nan1223n(n1)n22n(n1)222n(n1)(n1)2an。得证。221223n(n1)222

说明:在使用放缩法时,需要注意的是放缩要适度,不能放得过大或太小。

6、反证法

反证法就是从否定结论出发,通过逻辑推理,导出矛盾,从而肯定原命题成立,反证法必须考虑各种与原命题相异的结论,缺少任何一个可能都是不完全的,如,要证不等式AB,先假设AB,根据题设及其他性质推出矛盾,从而肯定AB成立。

1例17:已知f(x)x2axb,求证:f(1),f(2),f(3)不全小于.21111证明:假设f(1),f(2),f(3)全小于,即f(1),f(2),f(3),2222由于f(1)1ab,f(2)42ab,f(3)93ab,f(1)2f(2)f(3)2f(1)2f(2)f(3)2.另一方面:由假设得

f(1)2f(2)f(3)f(1)f(3)2f(2)11122 222显然,22是错误的

1故f(1),f(2),f(3)不全小于。得证。

2说明:对于存在、不都是、至少(多)、不全小(大)、某个(反面:任意的)等问题,通常从正面难寻突破口,可变换角度,巧用反证法往往会见奇效。

7、判别式法

a2x2b2xc2如果所要证明的不等式可转化为形如:y的函数值域(xR),或转化2a1xb1xc1为一元二次方程有实数根等问题,则可用判别式法达到证题目的。

12例18:若x,y,zR,且xyza,用x2y2z2a2(a0)求证x,y,z都是不大于a23的非负数。

1证明:由zaxy,代入x2y2z2a2,可得

22x22(ay)xy2(ay)212a021xR,0,即4(ay)28[y2(ay)2a2]02化简得3y22ay0, a0,0y2a322同理可得:0xa,0za。得证。338、构造法

有些不等式可构造函数利用函数性质,或构造复数利用复数向量有关性质,或构造几何图形利用集合知识,还可以构造数列利用数列相关性质来证明不等式。1)利用函数的单调性

例19:求证:ab1aba1ab1b.分析:由不等号两边形式可归纳为f(x)f(x)x在x0时的单调性。1xx.(x0)的形式,因此可考虑函数1x证明:构造函数f(x)xxx1x2x0,设0x1x2,121x11x2(1x1)(1x2)1xf(x)在x0上是增函数,且abab

令x1ab,x2ab,则有

ab1abab1aba1abb1aba1ab1b.得证。

2)构造复数利用复数向量有关性质

例20:求证:a2b2c2d2(ac)2(bd)2.(a与c,b与d不同时相等)证明:设z1abi,z2cdi,那么z1z2(ac)(bd)i

z2c2d2 由于z1z2z1z2,而z1a2b2,则z1z2(ac)2(bd)2

有(ac)2(bd)2a2b2c2d2.得证。

9、用微分法证明不等式

微分在中学时又称为求导,用微分法其实就是用求导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例21:设函数f(x)a1sinxa2sin2xansinnx,其中a1,a2,,an都为实数,n为正整数。已知对于一切实数x,有f(x)sinx,试证:a12a2nan1.分析:问题中的条件与结论不属于一类型的函数,如果能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无疑能帮助解决此题,可以看出:a12a2nanf/(0).于是问题就转化为求证:f/(0)1.证明:因f/(x)a1cosx2a2cos2xnancosnx.则f/(0)a12a2nan.利用导数的定义得:

上一篇:天星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成立十周年贺词下一篇:最新领导班子述职述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