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新人教版课本

2024-04-27

初中数学新人教版课本(共8篇)

篇1:初中数学新人教版课本

新人教版小学、初中数学目录

七上

第一章 有理数

1.1 正数和负数 1.2 有理数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1.5 有理数的乘方

第二章 整式的加减

2.1 整式

2.2 整式的加减

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

3.1 从算式到方程

3.2 解一元一次方程

(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 3.3 解一元一次方程

(二)——去括号与去分母

3.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第四章 几何图形初步

4.1 几何图形

4.2 直线、射线、线段 4.3 角

4.4 课题学习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

七下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5.1 相交线

5.2平行线及其判定 5.3平行线的性质 5.4平移

第六章 实数

6.1平方根 6.2 立方根 6.3 实数

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

7.1平面直角坐标系 7.2 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

第八章 二元一次方程

8.1 二元一次方程组

8.2 消元——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8.3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8.4 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第九章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9.1 不等式

9.2 一元一次不等式 9.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第十章 数据的收集、整理

10.1 统计调查 10.2 直方图

10.3 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水

八上

第十一章 三角形

11.1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11.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11.3 多边形及其内角和

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

12.1全等三角形

12.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12.3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第十三章 轴对称

13.1轴对称

13.2 画轴对称图形 13.3 等腰三角形

13.4 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

第十四章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

14.1整式的乘法 14.2乘法公式

14.3 因式分解 x²+(p+q)x+pq

第十五章 分式

15.1 分式

15.2 分式的运算 15.3 分式方程

新人教版小学、初中数学目录

八下

第十六章 二次根式

16.1 二次根式

16.2 二次根式的乘除 16.3 二次根式的加减

第十七章 勾股定理

17.1 勾股定理

17.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第十八章平行四边形

18.1平行四边形

18.2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第十九章 一次函数

19.1 函数 19.2 一次函数

19.3 课题学习选择方案

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

20.1 数据的集中趋势 20.2 数据的波动程度

20.3 课题学习体质健康中的数据分析九上

第二十一章 一元二次方程

21.1 一元二次方程 21.2 解一元二次方程

21.3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

第二十二章 二次函数

22.1 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22.2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 22.3 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

一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准备课

1.数一数

2.比多少

第二单元

位置

1.上、下、前、后

第二十三章 旋转

23.1 图形的旋转 23.2 中心对称

23.3 课题学习图案设计

第二十四章 圆

24.1 圆的有关性质

24.2 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24.3 正多边形和圆 24.4 弧长和扇形面积

第二十五章 概率初步

25.1随机事件与概率 25.2 用列举法求概率 25.3 用频率估计概率

九下

第二十六章 反比例函数

26.1 反比例函数

26.2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

第二十七章 相似

27.1 图形的相似 27.2 相似三角形 27.3 位似

第二十八章 锐角三角形

28.1 锐角三角函数

28.2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

第二十九章 投影与视图

29.1 投影 29.2 三视图

29.3 课题学习制作立体模型2.左、右

第三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1.1-5的认识

2.比大小

3.第几

4.分与合5.加法

新人教版小学、初中数学目录

6.减法

第五单元 认识人民币: 7.0的认识和加减法 1.认识人民币

第四单元 认识图形(一)

2.简

单的 计

1.认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2.拼一拼,搭一搭 第五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1.6和7的认识

2.6、7的加减法

3.6、7的加法与减法应用4、8和9的认识5、8和9的加减法

6.8和9的加减法应用

7.10 的认识

8.连加连减

9.加减混合 第六单元

11-20各数的认识: 1.11-20各数的认识

(一)2.11-20各数的认识

(二)3.10或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第七单元 认识钟表 认识整时

第八单元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1.9加几

2.8、7、6加几

3.5、4、3、2加几

第九单元

总复习: 1.20以内的数

2.20以内的加法、10以内的加减法 3.认识图形

4.认识钟表

一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认识图形

(二)第二单元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1.十几减9

2.十几减8

3.十几减7

4.十几减6、5、4、3、2 第三单元

分类与整理 第四单元 100以内数的认识: 1.数数、数的组成 2.读数、写数

3.数的顺序、比较数的大小

4.整十数加一位数、相应的减法

第六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1.整十数加和减整十数

2.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

3.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第七单元

找规律: 1.找规律(1)

2.找规律(2)第八单元 总复习:

二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1.统一长度单位、.2.认识厘米和米

认识线段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

3.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

4.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

5.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应用题

6.连加

7.连减

8.加减混合 9.加、减法估算 第三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 1.角的认识

2.直角的认识

第四单元 表内乘法

(一): 1.乘法的初步认识

2.5的乘法口诀

3.2、3、4的乘法口诀

4.乘加乘减

5.6的乘法口诀 第五单元 观察物体 第六单元 表内乘法

(二): 1.7的乘法口诀

2.8的乘法口诀

3.9的乘法口诀 第七单元 认识时间 分的认识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搭配 第九单元

总复习:

新人教版小学、初中数学目录

二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数据收集整理 第二单元 表内除法

(一): 1.平均分

2.除法

3.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1)

4.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2)

第三单元 图形的运动 轴对称图、平移、旋转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集合

第十单元 总复习

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

第二单元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1.口算除法

2.笔算除法(1)

3.笔算除法(2)

第四单元 表内除法

(二):

1.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2.解决问题(1)

3.解决问题(2)第五单元

混合混算 第六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 第七单元 万以内数的认识: 1.1000以内数的认识

2.10000以内数的认识

3.近似数

4.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第八单元 克和千克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推理 第十单元

总复习

三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时、分、秒: 1.秒的认识

2.时间的计算

第二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1.加法

2.减法

3.加减法的验算 第三单元 测量:

1.1 毫米、分米的认识

2.千米的认识

3.吨的认识

第四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第五单元 倍的认识

第六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 1.口算乘法

2.笔算乘法

第七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 第八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 1.几分之一

2.几分之几

3.分数的简单计算

4.笔算除法(3)商的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第三单元 统计:

1.简单的数据统计

2.平均数

第四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1.口算乘法

2.笔算乘法(1)

3.笔算乘法(2)第五单元 面积:

1.面积和面积单位

2.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3.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4.公顷、平方千米 第六单元 年、月、日: 1.年、月、日

2.24小时计时法

第七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 1.认识小数

2.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

搭配方法 第九单元 总复习

四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大数的认识:

1.亿以内数的认识

(一)2.亿以内数的认识

(二)3.亿以上数的认识

(一)4.亿以上数的认识

(二)5.用计算器计算

6.亿以上数的认识综合练习题 第二单元 公顷和平方千米: 第三单元 角的度量:

1.直线 射线和角

(一)2.直线 射线和角

(二)3角的分类

4画角

新人教版小学、初中数学目录

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 1.口算乘法

2.笔算乘法

(一)3.笔算乘法

(二)4.常见的数量关系

5.积的变化规律

6.估算

(一)7,估算

(二)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垂直与平行

(一)2.垂直与平行

(二)3.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第六单元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1.口算整十数除整十数

2.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除法

(一)3.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除法

(二)4.笔算两位数除法,商是一位数的除法

(一)5.笔算两位数除法,商是一位数的除法

(二)6.笔算两位数除,商是两位数的除法

7.商的变化规律

9.用两位数除的练习第七单元 条形统计图: 1.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2.横向复式统计图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优化 1.合理时间

2.运筹

第九单元 总复习:

四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

1.不含括号的四则运算(1)

2.不含括号的四则运算(2)

3.含括号的四则运算

4.有关0的运算

第二单元 观察物体

(二): 从上面、前面、左边看 第三单元 运算定律: 1.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

3.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4.乘法分配律

5.减法的运算性质

6.除法的运算性质

7.乘法的简便计算

第四单元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1.小数的意义

2.小数的读法

3、小数的写法

4.小数的性质

5.小数的大小比较

6.小数点移动

7.生活中的小数

8.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第五单元 三角形:

1.三角形的特性(1)

2.三角形的特性(2)

3.三角形的分类

4.三角形的内角和

5.图形的拼组

第六单元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1.小数的加法和减法(1)

2.小数的加法和减法(2)

3.小数的加法和减法(3)第七单元 图形的运动

(二)1.轴对称

2.平移

第八单元 统计: 1.平均数

2.复式条形统计图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鸡兔同笼 第十单元 总复习

五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小数乘法: 1.小数乘整数

2.小数乘小数

3.积的近似值

4.连乘、乘加、乘减

5.整数乘法运算定理推广到小数 第二单元 位置:数对 第三单元 小数除法: 1.小数以整数

2.一个数除以小数

3.商的近似值

4.循环小数

5.连除、除加、除减

新人教版小学、初中数学目录

6.解决问题

第四单元 可能性 第五单元 简易方程: 1.用字母表示数

2.解简易方程

3.列方程解应用题

4.列方程稍复杂应用题 第六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1.平行四边行的面积

2.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3.梯形面积的计算

4.组合图形的面积 第七单元 数学广角

1.数学广角(1)植树问题

2.数学广角(2)方阵问题

第八单元 总复习:

五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观察物体

(三)第二单元 因数与倍数: 1.因数与倍数

2.2、5、3的倍数的特征

3.质数和合数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二)4.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5.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二)

6、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三)7.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四)8.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五)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1.分数的意义(一)

2.分数的意义(二)3.真分数和假分数

4.分数的基本性质

5.约分(一)

6.约分(二)

7.通分(一)

8.通分(二)

9.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10、整理和复习

第五单元 图形的变换

(三)第六单元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3.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二)

4.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一)

5、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二)第七单元 统计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 1.包含与排除 2.益智趣题

第九单元 总复习:

六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分数乘法

第二单元 位置与方向

(二)第三单元 分数除法

第四单元 比

第五单元 圆 确定起跑线

第六单元 百分数(一)

第七单元 扇形统计图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数与形

第九单元 总复习

六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负数

第二单元 百分数

(二)第三单元 圆柱与圆锥

第四单元 比例 自行车里的数学 第五单元 数学广角——抽屉原理 第六单元 整理与复习

(1)数与代数

(2)图形与几何

(3)统计与概率(4)数学思考(5)综合与实践

篇2:初中数学新人教版课本

1.2.1 有理数1.2.2 数轴4.3.1 角4.3.2 角的比较与运算 1.2.3 相反数1.2.4 绝对值1.3 有理数的加减法(4)1.3.1 有理数的加法1.3.2 有理数的减法实验与探究 填幻方阅读与思考 中国人最先使用负数1.4 有理数的乘除法(4)1.4.1 有理数的乘法1.4.2 有理数的除法观察与猜想 翻牌游戏中的数学道理1.5 有理数的乘方(3)1.5.1 乘方1.5.2 科学记数法1.5.3近似数数学活动小结(2)第2章 整式的加减(8)2.1 整式(3)阅读与思考 数字1与字母X的对话2.2 整式的加减(4)信息技术应用 电子表格与数据计算数学活动小结(1)第3章 一元一次方程(19)3.1 从算式到方程(4)3.1.1 一元一次方程3.1.2 等式的性质阅读与思考 方程史话3.2 解一元一次方程

(一)——移项与合并(4)实验与探究 无限循环小数化分数3.3 解一元一次方程

(二)——去括号与去分母(4)3.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5)数学活动小结(2)第4章 几何图形初步(16)4.1 几何图形(4)4.1.1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4.3.3 余角和补角4.4 课题学习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盒(2)数学活动小结(2)七年级下(62)第5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14)5.1 相交线(3)5.1.1 相交线5.1.2 垂线 5.1.3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观察与猜想看图时的错觉5.2平行线及其判定(3)5.2.1平行线5.2.2平行线的判定5.3平行线的性质(4)5.3.1平行线的性质5.3.2 命题、定理、证明信息技术应用 探索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5.4平移(2)数学活动小结(2)第6章实数(8)13.1平方根(3)13.2 立方根(2)13.3 实数(2)阅读与思考 为什么说不是有理数数学活动小结(1)第7章平面直角坐标系(7)7.1平面直角坐标系(3)7.1.1 有序数对7.1.2平面直角坐标系阅读与思考 用经纬度表示地理位置7.2 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3)7.2.1 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7.2.2 用坐标表示平移数学活动

小结(1)

第8章二元一次方程组(12)8.1 二元一次方程组(1)

8.2 消元——解二元一次方程组(4)8.3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3)8.4 三元一次方程组解法(2)

阅读与思考 一次方程组的古今表示及解法

数学活动小结(2)

第9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11)9.1 不等式(3)

9.1.1 不等式及其解集9.1.2 不等式的性质

阅读与思考 用求差法比较大小9.2一元一次不等式(4)9.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2)数学活动小结(2)

第10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10)

10.1 统计调查(3)

实验与探究瓶子中有多少粒豆子10.2 直方图(3)

信息技术应用利用计算机画统计图10.3 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水(2)数学活动小结(2)八年级(上)(62)第11章三角形(8)

11.1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2)11.1.1 三角形的边11.1.2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11.1.3 三角形的稳定性信息技术应用 画图找规律11.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3)

11.2.1 三角形的内角7.2.2 三角形的外角

阅读与思考 为什么要证明11.3 多边形及其内角和(2)

11.3.1 多边形11.3.2 多边形的内角和

数学活动小结(1)第12章全等三角形(11)12.1 全等三角形(1)

12.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6)

信息技术应用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12.3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2)数学活动小结(2)

第13章轴对称(14)13.1 轴对称(3)

13.1.1 轴对称13.1.2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13.2 画轴对称图形(2)

信息技术应用 用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13.3 等腰三角形(5)

13.3.1 等腰三角形13.3.2 等边三角形

实验与探究 三角形中边与角之间的不等关系

13.4 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2)数学活动小结(2)

第14章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14)

14.1整式的乘法(6)

14.1.1 同底数幂的乘法14.1.2 幂的乘方14.1.3 积的乘方14.1.4 整式的乘法

14.2 乘法公式(3)

14.2.1平方差公式14.2.2 完全平方公式

阅读与思考杨辉三角14.3 因式分解(3)

14.3.1 提公因式法14.3.2 公式法

阅读与思考 型式子的分解数学活动小结(2)

第15章分式(15)15.1 分式(4)

15.1.1从分数到分式15.1.2 分式的基本性质

15.2 分式的运算(6)

15.2.1 分式的乘除15.2.2 分式的加减15.2.3 整数指数幂阅读与思考容器中的水能倒完吗?15.3 分式方程(3)数学活动小结(2)八年级下(62)第16章二次根式(9)16.1 二次根式(2)16.2 二次根式的乘除(2)16.3 二次根式的加减(3)阅读与思考海伦——秦九韶公式数学活动小结(2)第17章勾股定理(9)17.1 勾股定理(4)阅读与思考勾股定理的证明17.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3)阅读与思考 费马大定理数学活动小结(2)第18章平行四边形(15)18.1平行四边形(7)18.1.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18.1.2平行四边形的判定18.2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6)18.2.1 矩形18.2.2 菱形 18.2.3 正方形实验与探究丰富多彩的正方形数学活动小结(2)第19章一次函数(17)19.1 变量与函数(6)19.1.1 变量与函数19.1.2 函数的图象阅读与思考 如何测算岩石的年龄19.2 一次函数(7)19.2.1 正比例函数19.2.2 一次函数19.2.3一次函数与方程、不等式信息技术应用 用计算机画函数图象19.3 课题学习选择方案(2)数学活动小结(2)第20章数据的分析(12)20.1 数据的集中趋势(6)20.1.1平均数20.1.2 中位数和众数20.2 数据的波动程度(2)阅读与思考数据波动程度的几种度量20.3课题学习体质健康测试中的数据分析(2)数学活动小结(2)九年级上(62)第21章一元二次方程(13)21.1 一元二次方程(1)21.2 降次 ——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7)21.2.1 配方法21.2.2 公式法 21.2.3 因式分解法21.2.4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阅读与思考黄金分割数21.3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3)数学活动小结(2)

第22章二次函数(12)22.1 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6)22.1.1 二次函数22.1.2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和性质22.1.3 二次函数y=a(x-h)2+k的图象和性质22.1.4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性质2.2 用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1)信息技术应用探索二次函数的性质22.3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3)阅读与思考推测滑行距离与滑行时间的关系数学活动小结(2)第23章旋转(9)23.1 图形的旋转(2)23.2 中心对称(3)23.2.1 中心对称23.2.2 中心对称图形23.2.3 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

信息技术应用探索旋转的性质23.3课题学习图案设计(2)数学活动小结(2)第24章圆(16)24.1 圆(5)24.1.1 圆24.1.2 垂直于弦的直径24.1.3 弧、弦、圆心角24.1.4 圆周角24.2 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5)24.2.1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24.2.2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实验与探究圆和圆的位置关系24.3 正多边形和圆(2)阅读与思考圆周率π24.4 弧长和扇形面积(2)实验与探究设计跑道数学活动小结(2)第25章 概率初步(12)25.1 随机事件与概率(3)

25.1.1 随机事件25.1.2 概率阅读与思考概率与中奖25.2 用列举法求概率(3)25.3 用频率估计概率(3)阅读与思考π的估计数学活动小结(2)

九年级下(44)

第26章反比例函数(8)26.1 反比例函数(3)

26.1.1 反比例函数26.1.2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信息技术应用探索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26.2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3)阅读与思考 生活中的反比例关系数学活动小结(2)

第27章相似(14)27.1图形的相似(2)27.2相似三角形(7)

篇3:用好课本资源进行初中数学教学

一、走进教材, 关注四基

先引导学生得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然后进行“议一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 角的和之 间存在怎 样的数量 关系呢?虽然学生稍加思考不难得出结论, 但是存在知道结论说不清理由的弊端.我在教学时以题一的形式出示.

题一:已知如图1, ∠DBC为△ABC的外角, 试猜测∠DBC与∠A、∠ACB的数量关系, 说明理由.

学生通过题一训练, 不仅掌握 和利用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得出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的结 论, 而且解题 规范性、思维的条理性明显提高, 为强化四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变式训练, 强化思维

2011版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初中数学教师不仅要会用教材教, 而且要会用活教材举一反三, 提高教学实效性.我贴近教材启发学生关注四基后, 又引学生进行变式训练题二, 探究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外角的和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

题二:已知如图1, ∠EDC与∠ECD分别为△ADC的两个外角, 试猜测∠A与∠EDC+ ∠ECD的数量关系, 说明理由.

学生通过题二探究训练, 不仅巩固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的知识, 而且发现了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外角的和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三角形的两个外角的和与它们不相邻一个内角的差等于180°.这样不仅能够启迪学生的思维, 把学到的东西用来解决新情境下的问题, 从而强化四基.

三、现学现用, 提升能力

布鲁纳曾经说过:“掌握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 能使数学更易于理解和更易于记忆, 领会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是通向迁移大道的‘光明之路’.”学生会了的东西不等于会用, 只有会用才能提升能力.因此, 我引导学生做训练题三, 以现学现用, 提升能力.

题三: (1) 如图2, 在△ABC纸片中剪去△CED, 得到四边形ABDE, ∠1=130°, 则∠2-∠C=;

(2) 小明联想到了曾经解决的一个问题:如图3, 在△ABC中, BP、CP分别平分 外角∠DBC、∠ECB, ∠P与∠A有何数量关系?请利用上面的结 论直接写 出答案.

学生通过题三的训练不仅巩固了三角形内角和 定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的知识, 而且提升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拓展思维, 提升素养

我们初中数学学习的目的除了理解内容, 学习表达以外, 重中之重是提高数学能力, 提升数学素养.数学能力、数学素养从何而来?能力、素养的形成不是 一蹴而就的, 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 经过长期的自我训练逐步形成.为了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我又引导学生做拓展性练习 (题四) .

题四:如图4, 在四边形ABCD中, BP、CP分别平分 外角∠EBC、∠FCB, ∠P与∠A、∠D有何数量关系?为什么?

学生通过题四的训练不仅巩固了本课时 学习的知 识, 提高了数学的 能力, 而且提升 了数学素养.

篇4: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

【关键词】案例;分析;反思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弄清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探究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进一步体会用轴对称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探究过程,使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快乐;通过判定定理的应用,进一步理解定理的内涵,利用例题与练习的学习,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与应用;

难点: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的探究。

三、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启发引导、合作交流。

四、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媒体

电子白板。

六、教学过程

预习作业:

活动1:预习回顾、引入新课。

如图1,在△ABC中,

AB=AD=DC,∠BAD=25°,

求∠B和∠C的度数。

如图2,点D、E在△ABC的边BC上,AB=AC,AD=AE。求证:BD=CE。

师生行为:教师向学生展示预习作业,提问学生,师生互动,回顾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边对等角、三线合一”,教师针对学生解答情况,引导学生作出评判。

教师关注:学生回答是否准确,能否把所学知识灵活应用,答题格式是否规范。

设计意图:题目既是对上节所学进行回顾,又能为本节学习奠定基础,1题可以直接应用等腰三角形边角性质来解决;2题可以用等腰三角形两个性质中的任意一个来解决,两个题目的设计都是为了让学生感受等腰三角形中边角之间的关系。

活动2: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问题1:课本P77思考:我们知道,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角相等。反过来,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边有什么关系?

问题2:如图3,小明一不小心,把他所画的等腰△ABC被墨水涂没了一部分,同学们想一想,看能把它重新画出来吗?

师生行为: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思考(即问题1),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然后引导学生完成自己的猜想;问题2由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老师在各组中巡回点拨,然后在全班交流各种画法,在弄清什么是已知条件的情况下,来证一证它是否为等腰三角形。老师引导学生归纳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

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

教师关注:

(1)學生是否能够独立完成猜想;

(2)学生在已知两角相等的条件下,画出三角形,能否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准确的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

设计意图:由学生所熟悉的问题出发,给学生创设现实的数学情境,然后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探求等腰三角形中边角关系。

活动3:例题学习、巩固提高。

问题:P78例题2。 求证:如果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师生行为: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例题,弄清题设和结论,然后引导学生画出图行,由学生独立完成证明过程,并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师生评价证明过程。

教师关注:

(1)学生所画图形是否符合题意;

(2)学生所写证明过程是否规范。

设计意图:通过对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认识,学生已经从已有知识中找到新的增长点,要证明三角形中两条边相等,只要证明这两条边的对角相等,结合平行线性质,很容易找到例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这就降低了解题难度,又突出了重点。

活动4: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问题4:课本P79练习。

(1)求证:如果三角形一条边上的中线等于这条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如图4,AC和BD相交于点O,且AB//DC,OA=OB。求证:OC=OD。

师生行为:问题(1)由教师引导学生阅读题目,学生自主完成,师生共同评析;问题(2)由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合作完成,教师把学生的解题过程投影到电子白板上,引导学生评判解题过程,最后,教师点拨。

教师关注:学生能否正确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针对学生解题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共性问题,进行点评,促使学生积累解题经验。

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升华。

活动5:自我反思、深化提高。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和解题方法?

(2)这节课你参与了怎样的教学活动?取得了哪些认知经验?

师生活动:提问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教师对回答正确的予以肯定与表扬,对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纠错。

设计意图:

(1)是要帮助学生反思自己本节课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所得。

(2)是要让学生回忆自己的学习活动,回顾解决问题的策略,总结学习方法。

活动6:分类作业、个性发展。

(1)(必做题)完成P82习题13。3:5题、7题。

(2)(必做题)完成P83习题13。3:10题、11题。

设计意图:设置分类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七、教学反思

1.注重课堂教学中知识发生过程的体验

《等腰三角形》第二节课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为了有效利用时间,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处理教材,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设置的预习作业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经过学生观察、分析、联想、总结等过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判定定理,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状态,使学生亲身经历知识产生与发展的过程,顺利获取知识。

2.特别关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始终以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的身份出现,为学生创设了一系列的问题情境,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给学生搭建了多个自主学习的平台,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历实践、思考、合作、交流的体验,学习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加强对教学活动的反思

本节课始终贯穿反思环节,设计了多个问题引起学生自我反思,问题是自己发现,猜想自己探究,证明自己完成;教师的观察、提问、巡视、谈话等活动,都是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反思学习行为。

3.作业设置得到进一步优化

篇5:初中数学新人教版课本

2012年6月,我参加了初中数学(人教版)新课程培训,使我受益匪浅。下面就谈谈本次培训的几点体会。

一、教材内容的编排更加科学合理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编排体现了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设计理念,教学内容的编排由浅入深,顺应了学生的认识心理规律,删减了许多被认为偏繁、偏难的陈旧内容。有某些内容减少了概念的阐述反而有利于学生学习。例如在代数部分,大大降低了数与式的计算、变形的难度要求;删去了比例及其性质的教学内容;删去了无理方程、二次方程组的知识等。

二、老师要善于使用教材,挖掘教材。

参与人教版编写的专家谢慧老师讲到:教材的篇幅是有限的,教材的厚度是有限定的。因而教材中涉及到的习题量也是有限的。但是教材中的每一道练习题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经过无数次的推敲才定稿的。而且教材中的例题、练习题尽可能做到一题多能。作为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 学会一题多变,用课本中的基本题目把一题拆成几题延伸、循环使用。老师盲目地要求学生做一些题目可能会不符合教学要求的,也不符合教学内容的。

三、教师要定位好自己的角色

课堂上学生是真正的主人,老师只一个扮演者。老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当中去。教学不只是简单的“讲---模仿----训练”教

学中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动手实践,让学生能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后要让学生有一定的时间独立思考,这时教师要保持沉默,什么时候教师可以说话了要有个度。就是说在学生思考问题时不要打断学生的思路。在以往的教学中老师提出问题了,学生需要思考5-8分钟,可是能坚持到15秒钟不说话的老师为少数。

篇6:初中数学新人教版课本

5.2.2 直线平行的判定一

这节课教学的难度在于如何引入第一个判定条件。所以在设计时,利用的是小学用三角板和直尺画平行线的例子,在这个例子中学生很容易发现关键问题:角不变,这样很自然地导入了直线平行的第一个条件。这样又避免了硬性地给出,学生难于理解的现象。通过这个例子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难于解释的问题简单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节课的难点在于如何利用判定条件证明,所以在教学中,我以填空题的形式练习学生的证明,学生感觉接收起来比较容易,又巩固了这节课的知识点.

反思成功的原因:第一、教学方法有了创新,采取了互动式教学,对学生来说很新奇。第二、采用填空式方式,将难点分散降低。第三、鼓励每个学生,给每个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调动中下等学生,给他们机会发言。

篇7:浙教版初中科学课本目录

第1章

科学入门【物理】 第1节 科学并不神秘 第2节 观察和实验

第3节 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第4节 温度的测量 第5节 质量的测量 第6节 时间的测量 第7节 科学探究

第2章

观察生物【生物】 第1节 生物与非生物 第2节 常见的动物 第3节 常见的植物 第4节 细胞

第5节 显微镜下的各种生物 第6节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第7节 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第3章 地球与宇宙 第1节 我们居住的地球 第2节 地球仪和地图 第3节 太阳和月球 第4节 观测太空 第5节 月相 第6节 日食和月食

第7节 探索宇宙

第4章 物质的特性【物理】【化学】 第1节 熔化与凝固 第2节 汽化与液化

第3节 升华与凝华 第4节 物质的构成 第5节 物质的溶解性

第6节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研究性学习课题

一 校园植物的种类和分布

二 哪些生物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三 大米防霉、防虫的方法 四 观测当地四季的星空 五 霜冻的预防

六 水分蒸发的速度 附录1 常用法定计量单位

科学 七年级下 第1章 对环境的察觉【物理】 第1节 感觉世界

第2节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第3节 耳和听觉 第4节 光和颜色

第5节 光的反射和折射 第6节 眼和视觉

第7节 信息的获取和利用 第2章 运动和力【物理】 第1节 运动和能的形式 第2节 机械运动 第3节 力的存在 第4节 力的图示

第5节 物体为什么会下落 第6节 摩擦的利和弊 第7节 牛顿第一定律 第8节 二力平衡的条件

第3章 代代相传的生命【生物】第1节 动物的生命周期 第1节 新生命的诞生 第2节 走向成熟

第3节 动物新老个体的更替 第4节 植物的一生

第5节

植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

第4章 不断运动的地球

第1节 地球的自转

第2节 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 第3节 地球的绕日运动 第4节 日历史上的科学

第5节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 第6节 地球表面的七巧板——板

第7节 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图 研究性学习课题

一 噪声污染及其控制

二 哪些事物含有更多的能量

三 自行车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措施 四 地形特征和农业生产的关系 附录1 常用法定计量单位

科学 八年级上

第1章 生活中的水 【化学】 第1节 水在哪里 第2节 水的组成 第3节 水的密度 第4节 水的压强 第5节 水的浮力

第6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第7节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第8节 物质在水中的结晶 第9节 水的利用和保护

第2章 地球的“外衣”——大气 第1节 大气层

第2节 天气和气温

第3节 大气的压强

【物理】 第4节 大气压与人类生活 第5节 风

第6节 为什么会降水

第7节 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第8节 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 第9节 中国东部的季风

与西部的干旱气候

第3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生物】 第1节 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 第2节 神奇的激素 第3节 神经调节 第4节 动物的行为 第5节 体温的控制

第4章 电路探秘

【物理】 第1节 电路图

第2节 电流的测量 第3节 物质的导电性

第4节 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 第5节 变阻器

第6节 电压的测量

第7节 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第8节 电路的连接 研究性学习课题

一 不用密度计怎样测量液体的密度 二 水对生命及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 动物行为的形成

四 本地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及对策 五 太阳黑子活动与本地降水的关系

六 调查在自然界或生命活动中的电现象 附录1 常用法定计量单位 附录2 部分物质的溶解度表

科学 八年级下

第1章

粒子的模型与符号【化学】 第1节

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 第2节

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 第3节

原子结构的模型 第4节

组成物质的元素 第5节

表示元素的符号 第6节

表示物质的符号 第7节

元素符号表示的量 第2章

空气与生命【化学】 第1节

空气

第2节

氧气和氧化

第3节

化学反应与质量守衡 第4节

生物是怎样呼吸的 第5节

光合作用

第6节

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 第7节

空气污染与保护 第3章

植物与土壤【生物】 第1节

土壤中有什么 第2节

各种各样的土壤 第3节

植物与土壤

第4节

植物体中物质的运输 第5节

叶的蒸腾作用和结构 第6节

保护土壤

第4章

电和磁

【物理】 第1节

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 第2节 电生磁

第3节

电磁铁的应用 第4节

电动机 第5节

磁生电 第6节 家庭用电

第7节

电的安全使用

研究性学习课题

一 保健品中含有什么

二 化学反应中质量守衡的研究 三 研究植物的呼吸 四 当地水土状况调查

五 设计简单的电磁控制电路 附录1 常用法定计量单位

附录2 部分酸、碱和盐的溶解性 附录3 相对原子质量表

附录4 相关网站科普杂志和博物馆 附录5 元素周期表

科学 九年级上

第1章 探索物质的变化【化学】 第1节 物质的变化 第2节 探索酸的性质 第3节 探索碱的性质 第4节 几种重要的盐

第5节 寻找金属变化的规律 第6节 有机物的存在和变化 第2章 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物理】 第1节 物质的分类和利用 第2节 物质转化的规律 第3节 常见的材料 第4节 材料的发展

第3章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物理】 第1节 能量的相互转化 第2节 能量转化的量度 第3节 认识简单机械 第4节 动能和势能 第5节 物体的内能 第6节 电能的利用 第7节 电热器

第8节 核能的利用

第9节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第4章 代谢与平衡【生物】 第1节 食物与摄食

第2节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第3节 体内物质的运输 第4节 能量的获得

第5节 体内物质的动态平衡 第6节 代谢的多样性 研究性学习课题

一 当地酸雨情况以及对农作物

和建筑物的影响

二 金属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三 寻找自行车中的杠杆

四 我国大江、大河水电站建设的情况

五 怎样防治龋齿

附录1 常用法定计量单位

附录2 部分酸、碱和盐的溶解性表 附录3 相对原子质量表

附录4 相关网站科普杂志和博物馆

科学 九年级下

第1章

演化的自然【生物】 第1节 宇宙的起源

第2节 太阳系的形成与地球的诞生 第3节 恒星的一生

第4节 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诞生

第5节 生物的进化

第6节 进化与遗传

本章提要

第2章

生物与环境【生物】 第1节 种群和生物群落 第2节 生态系统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本章提要

第3章

人的健康与环境【生物】 第1节 健康

第2节 来自微生物的威胁 第3节 身体的防卫 第4节 非传染性疾病 第5节 照顾好你的身体

本章提要

第4章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物理】 第1节 人类发展与环境问题 第2节 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第3节 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章提要

研究性学习课题

一 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色盲 二 调查生活废水对环境的污染 三 调查本地中学生的饮食习惯 四 调查本地区能源消耗情况

篇8:初中数学新人教版课本

一、习题变式教学的原则

习题变式教学, 不同于习题课的教学, 它贯串于新授课、习题课和复习课, 与新授课、习题课和复习课并存, 一般情况下不单独成课.因此, 对于不同的授课, 对习题的变式也应不同.例如, 新授课的习题变式应服务于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习题课的习题变式应以本章节内容为主, 适当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复习课的习题变式不但要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还要进行纵向和横向的联系, 同时变式习题要紧扣考纲.在习题变式教学时, 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现状, 切忌随意性和盲目性.

选择课本习题进行变式, 不要“变”得过于简单, 过于简单的变式题会让学生认为是简单的“重复劳动”, 影响学生思维的质量;难度“变”大的变式习题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难以获得成功的喜悦, 长此以往, 将使学生丧失自信心, 因此, 在选择课本习题进行变式时要变得有“度”.

在习题变式教学中, 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参与, 不要总是教师“变”, 学生“练”.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变”,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习题变式教学的方法

1. 变换命题的题设或结论.

将课本上的题目的题设或结论做适当的更改, 或者就干脆将题设和结论倒置.这种训练可以增强学生解题的应变能力, 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品质.

例如:如图1, 赵州桥的主桥拱是圆弧形, 它的跨度 (弧所对的弦的长) 为37.4m, 拱高 (弧的中点到弦的距离) 为7.2m, 你能求出赵州桥主桥拱的半径吗?

可以变式为以下题目:

1.如图2, ⊙O中, 半径OC⊥弦AB于点D, 若OD=1, 半径为2, 求AB, CD长.

2. 如图3, ⊙O中, 半径长为5cm, 弦AB的长为8cm, 求弧AB的中点到弦AB的距离.

3. 如图4, 一条公路的转弯处是一段圆弧 (图中的AB) , 点O是这段弧的圆心.

AB=300m, C是AB上一点, OC⊥AB于点D, CD=45m, 求这段弯路的半径.

2.保留原题背景, 深化拓展.

在讲解菱形的判定时, 教材中有一道题:如图5, 在四边形ABCD中, AD//BC, 对角AE线AC的垂直平分线与边AD、BC分别相交于点B E、F.四边形AFCE是菱形吗?为什么?

本题可以变式为:已知矩形ABCD, 将四边形ABCD进行折叠, 使点B与点D重合?画出折痕EF.试判断四边形AECF的形状.并说明理由;如果AB=6, BC=8, 试求EF长.

3.一题多用, 知识系统化.

譬如课本三角形中位线这一节上有这样一道题, 求证: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在讲授完后可以进行变式.

变式 (1) 顺次连接矩形各边中点所得四边形是什么图形?

变式 (2) 顺次连接菱形各边中点所得四边形是什么图形?

做完这两个练习,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同类型的题目的规律.再进一步让学生完成下列题目:

变式 (3) 顺次连接正方形各边中点所得四边形是什么图形?

变式 (4) 顺次连接等腰梯形各边中点所得四边形是什么图形?如果梯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呢?

变式 (5) 顺次连接一个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四边形是矩形, 则原四边形是什么图形?

总之,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加强变式训练, 对巩固基础、培养思维、提高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变式训练能培养培养学生敢于思考, 敢于联想的品质,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与创新精神.当然, 课堂教学中的变式题最好以教材为源, 以学生为本, 体现出“源于课本, 高于课本”, 并能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中去.使学生自己去探索、分析、综合, 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摘要:数学教学的最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创造性的逻辑思维方式;理解课本的知识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如何运用课本知识, 通过课本例题、习题起到“窥一斑知全貌”, “举一例能反三”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苦旅有乐作文下一篇:2008级观赏植物学实验报告书写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