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数学初中目录

2024-04-22

新人教版数学初中目录(共8篇)

篇1:新人教版数学初中目录

初中数学新教材目录(2012修订)4.1.2 点、线、面、体七年级上(62)阅读与思考 几何学的起源第1章 有理数(19)4.2 直线、射线、线段(3)1.1 正数和负数(2)阅读与思考长度的测量1.2 有理数(4)4.3 角(5)

1.2.1 有理数1.2.2 数轴4.3.1 角4.3.2 角的比较与运算 1.2.3 相反数1.2.4 绝对值1.3 有理数的加减法(4)1.3.1 有理数的加法1.3.2 有理数的减法实验与探究 填幻方阅读与思考 中国人最先使用负数1.4 有理数的乘除法(4)1.4.1 有理数的乘法1.4.2 有理数的除法观察与猜想 翻牌游戏中的数学道理1.5 有理数的乘方(3)1.5.1 乘方1.5.2 科学记数法1.5.3近似数数学活动小结(2)第2章 整式的加减(8)2.1 整式(3)阅读与思考 数字1与字母X的对话2.2 整式的加减(4)信息技术应用 电子表格与数据计算数学活动小结(1)第3章 一元一次方程(19)3.1 从算式到方程(4)3.1.1 一元一次方程3.1.2 等式的性质阅读与思考 方程史话3.2 解一元一次方程

(一)——移项与合并(4)实验与探究 无限循环小数化分数3.3 解一元一次方程

(二)——去括号与去分母(4)3.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5)数学活动小结(2)第4章 几何图形初步(16)4.1 几何图形(4)4.1.1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4.3.3 余角和补角4.4 课题学习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盒(2)数学活动小结(2)七年级下(62)第5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14)5.1 相交线(3)5.1.1 相交线5.1.2 垂线 5.1.3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观察与猜想看图时的错觉5.2平行线及其判定(3)5.2.1平行线5.2.2平行线的判定5.3平行线的性质(4)5.3.1平行线的性质5.3.2 命题、定理、证明信息技术应用 探索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5.4平移(2)数学活动小结(2)第6章实数(8)13.1平方根(3)13.2 立方根(2)13.3 实数(2)阅读与思考 为什么说不是有理数数学活动小结(1)第7章平面直角坐标系(7)7.1平面直角坐标系(3)7.1.1 有序数对7.1.2平面直角坐标系阅读与思考 用经纬度表示地理位置7.2 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3)7.2.1 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7.2.2 用坐标表示平移数学活动

小结(1)

第8章二元一次方程组(12)8.1 二元一次方程组(1)

8.2 消元——解二元一次方程组(4)8.3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3)8.4 三元一次方程组解法(2)

阅读与思考 一次方程组的古今表示及解法

数学活动小结(2)

第9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11)9.1 不等式(3)

9.1.1 不等式及其解集9.1.2 不等式的性质

阅读与思考 用求差法比较大小9.2一元一次不等式(4)9.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2)数学活动小结(2)

第10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10)

10.1 统计调查(3)

实验与探究瓶子中有多少粒豆子10.2 直方图(3)

信息技术应用利用计算机画统计图10.3 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水(2)数学活动小结(2)八年级(上)(62)第11章三角形(8)

11.1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2)11.1.1 三角形的边11.1.2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11.1.3 三角形的稳定性信息技术应用 画图找规律11.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3)

11.2.1 三角形的内角7.2.2 三角形的外角

阅读与思考 为什么要证明11.3 多边形及其内角和(2)

11.3.1 多边形11.3.2 多边形的内角和

数学活动小结(1)第12章全等三角形(11)12.1 全等三角形(1)

12.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6)

信息技术应用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12.3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2)数学活动小结(2)

第13章轴对称(14)13.1 轴对称(3)

13.1.1 轴对称13.1.2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13.2 画轴对称图形(2)

信息技术应用 用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13.3 等腰三角形(5)

13.3.1 等腰三角形13.3.2 等边三角形

实验与探究 三角形中边与角之间的不等关系

13.4 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2)数学活动小结(2)

第14章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14)

14.1整式的乘法(6)

14.1.1 同底数幂的乘法14.1.2 幂的乘方14.1.3 积的乘方14.1.4 整式的乘法

14.2 乘法公式(3)

14.2.1平方差公式14.2.2 完全平方公式

阅读与思考杨辉三角14.3 因式分解(3)

14.3.1 提公因式法14.3.2 公式法

阅读与思考 型式子的分解数学活动小结(2)

第15章分式(15)15.1 分式(4)

15.1.1从分数到分式15.1.2 分式的基本性质

15.2 分式的运算(6)

15.2.1 分式的乘除15.2.2 分式的加减15.2.3 整数指数幂阅读与思考容器中的水能倒完吗?15.3 分式方程(3)数学活动小结(2)八年级下(62)第16章二次根式(9)16.1 二次根式(2)16.2 二次根式的乘除(2)16.3 二次根式的加减(3)阅读与思考海伦——秦九韶公式数学活动小结(2)第17章勾股定理(9)17.1 勾股定理(4)阅读与思考勾股定理的证明17.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3)阅读与思考 费马大定理数学活动小结(2)第18章平行四边形(15)18.1平行四边形(7)18.1.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18.1.2平行四边形的判定18.2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6)18.2.1 矩形18.2.2 菱形 18.2.3 正方形实验与探究丰富多彩的正方形数学活动小结(2)第19章一次函数(17)19.1 变量与函数(6)19.1.1 变量与函数19.1.2 函数的图象阅读与思考 如何测算岩石的年龄19.2 一次函数(7)19.2.1 正比例函数19.2.2 一次函数19.2.3一次函数与方程、不等式信息技术应用 用计算机画函数图象19.3 课题学习选择方案(2)数学活动小结(2)第20章数据的分析(12)20.1 数据的集中趋势(6)20.1.1平均数20.1.2 中位数和众数20.2 数据的波动程度(2)阅读与思考数据波动程度的几种度量20.3课题学习体质健康测试中的数据分析(2)数学活动小结(2)九年级上(62)第21章一元二次方程(13)21.1 一元二次方程(1)21.2 降次 ——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7)21.2.1 配方法21.2.2 公式法 21.2.3 因式分解法21.2.4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阅读与思考黄金分割数21.3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3)数学活动小结(2)

第22章二次函数(12)22.1 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6)22.1.1 二次函数22.1.2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和性质22.1.3 二次函数y=a(x-h)2+k的图象和性质22.1.4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性质2.2 用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1)信息技术应用探索二次函数的性质22.3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3)阅读与思考推测滑行距离与滑行时间的关系数学活动小结(2)第23章旋转(9)23.1 图形的旋转(2)23.2 中心对称(3)23.2.1 中心对称23.2.2 中心对称图形23.2.3 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

信息技术应用探索旋转的性质23.3课题学习图案设计(2)数学活动小结(2)第24章圆(16)24.1 圆(5)24.1.1 圆24.1.2 垂直于弦的直径24.1.3 弧、弦、圆心角24.1.4 圆周角24.2 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5)24.2.1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24.2.2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实验与探究圆和圆的位置关系24.3 正多边形和圆(2)阅读与思考圆周率π24.4 弧长和扇形面积(2)实验与探究设计跑道数学活动小结(2)第25章 概率初步(12)25.1 随机事件与概率(3)

25.1.1 随机事件25.1.2 概率阅读与思考概率与中奖25.2 用列举法求概率(3)25.3 用频率估计概率(3)阅读与思考π的估计数学活动小结(2)

九年级下(44)

第26章反比例函数(8)26.1 反比例函数(3)

26.1.1 反比例函数26.1.2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信息技术应用探索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26.2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3)阅读与思考 生活中的反比例关系数学活动小结(2)

第27章相似(14)27.1图形的相似(2)27.2相似三角形(7)

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27.2.3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27.2.2 相似三角形应用举例阅读与思考奇妙的分形图形27.3位似(3)信息技术应用探索位似的性质数学活动小结(2)第28章锐角三角函数(12)28.1 锐角三角函数(6)28.2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4)阅读与思考一张古老的三角函数表数学活动小结(2)第29章投影与视图(10)29.1 投影(2)29.2 三视图(4)阅读与思考 视图的产生与应用29.3 课题学习制作立体模型(2)数学活动小结(2)

篇2:新人教版数学初中目录

七上

第一章 有理数

1.1 正数和负数 1.2 有理数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1.5 有理数的乘方

第二章 整式的加减

2.1 整式

2.2 整式的加减

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

3.1 从算式到方程

3.2 解一元一次方程

(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 3.3 解一元一次方程

(二)——去括号与去分母

3.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第四章 几何图形初步

4.1 几何图形

4.2 直线、射线、线段 4.3 角

4.4 课题学习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

七下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5.1 相交线

5.2平行线及其判定 5.3平行线的性质 5.4平移

第六章 实数

6.1平方根 6.2 立方根 6.3 实数

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

7.1平面直角坐标系 7.2 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

第八章 二元一次方程

8.1 二元一次方程组

8.2 消元——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8.3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8.4 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第九章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9.1 不等式

9.2 一元一次不等式 9.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第十章 数据的收集、整理

10.1 统计调查 10.2 直方图

10.3 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水

八上

第十一章 三角形

11.1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11.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11.3 多边形及其内角和

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

12.1全等三角形

12.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12.3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第十三章 轴对称

13.1轴对称

13.2 画轴对称图形 13.3 等腰三角形

13.4 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

第十四章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

14.1整式的乘法 14.2乘法公式

14.3 因式分解 x²+(p+q)x+pq

第十五章 分式

15.1 分式

15.2 分式的运算 15.3 分式方程

新人教版小学、初中数学目录

八下

第十六章 二次根式

16.1 二次根式

16.2 二次根式的乘除 16.3 二次根式的加减

第十七章 勾股定理

17.1 勾股定理

17.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第十八章平行四边形

18.1平行四边形

18.2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第十九章 一次函数

19.1 函数 19.2 一次函数

19.3 课题学习选择方案

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

20.1 数据的集中趋势 20.2 数据的波动程度

20.3 课题学习体质健康中的数据分析九上

第二十一章 一元二次方程

21.1 一元二次方程 21.2 解一元二次方程

21.3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

第二十二章 二次函数

22.1 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22.2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 22.3 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

一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准备课

1.数一数

2.比多少

第二单元

位置

1.上、下、前、后

第二十三章 旋转

23.1 图形的旋转 23.2 中心对称

23.3 课题学习图案设计

第二十四章 圆

24.1 圆的有关性质

24.2 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24.3 正多边形和圆 24.4 弧长和扇形面积

第二十五章 概率初步

25.1随机事件与概率 25.2 用列举法求概率 25.3 用频率估计概率

九下

第二十六章 反比例函数

26.1 反比例函数

26.2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

第二十七章 相似

27.1 图形的相似 27.2 相似三角形 27.3 位似

第二十八章 锐角三角形

28.1 锐角三角函数

28.2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

第二十九章 投影与视图

29.1 投影 29.2 三视图

29.3 课题学习制作立体模型2.左、右

第三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1.1-5的认识

2.比大小

3.第几

4.分与合5.加法

新人教版小学、初中数学目录

6.减法

第五单元 认识人民币: 7.0的认识和加减法 1.认识人民币

第四单元 认识图形(一)

2.简

单的 计

1.认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2.拼一拼,搭一搭 第五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1.6和7的认识

2.6、7的加减法

3.6、7的加法与减法应用4、8和9的认识5、8和9的加减法

6.8和9的加减法应用

7.10 的认识

8.连加连减

9.加减混合 第六单元

11-20各数的认识: 1.11-20各数的认识

(一)2.11-20各数的认识

(二)3.10或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第七单元 认识钟表 认识整时

第八单元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1.9加几

2.8、7、6加几

3.5、4、3、2加几

第九单元

总复习: 1.20以内的数

2.20以内的加法、10以内的加减法 3.认识图形

4.认识钟表

一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认识图形

(二)第二单元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1.十几减9

2.十几减8

3.十几减7

4.十几减6、5、4、3、2 第三单元

分类与整理 第四单元 100以内数的认识: 1.数数、数的组成 2.读数、写数

3.数的顺序、比较数的大小

4.整十数加一位数、相应的减法

第六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1.整十数加和减整十数

2.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

3.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第七单元

找规律: 1.找规律(1)

2.找规律(2)第八单元 总复习:

二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1.统一长度单位、.2.认识厘米和米

认识线段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

3.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

4.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

5.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应用题

6.连加

7.连减

8.加减混合 9.加、减法估算 第三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 1.角的认识

2.直角的认识

第四单元 表内乘法

(一): 1.乘法的初步认识

2.5的乘法口诀

3.2、3、4的乘法口诀

4.乘加乘减

5.6的乘法口诀 第五单元 观察物体 第六单元 表内乘法

(二): 1.7的乘法口诀

2.8的乘法口诀

3.9的乘法口诀 第七单元 认识时间 分的认识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搭配 第九单元

总复习:

新人教版小学、初中数学目录

二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数据收集整理 第二单元 表内除法

(一): 1.平均分

2.除法

3.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1)

4.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2)

第三单元 图形的运动 轴对称图、平移、旋转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集合

第十单元 总复习

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

第二单元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1.口算除法

2.笔算除法(1)

3.笔算除法(2)

第四单元 表内除法

(二):

1.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2.解决问题(1)

3.解决问题(2)第五单元

混合混算 第六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 第七单元 万以内数的认识: 1.1000以内数的认识

2.10000以内数的认识

3.近似数

4.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第八单元 克和千克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推理 第十单元

总复习

三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时、分、秒: 1.秒的认识

2.时间的计算

第二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1.加法

2.减法

3.加减法的验算 第三单元 测量:

1.1 毫米、分米的认识

2.千米的认识

3.吨的认识

第四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第五单元 倍的认识

第六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 1.口算乘法

2.笔算乘法

第七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 第八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 1.几分之一

2.几分之几

3.分数的简单计算

4.笔算除法(3)商的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第三单元 统计:

1.简单的数据统计

2.平均数

第四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1.口算乘法

2.笔算乘法(1)

3.笔算乘法(2)第五单元 面积:

1.面积和面积单位

2.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3.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4.公顷、平方千米 第六单元 年、月、日: 1.年、月、日

2.24小时计时法

第七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 1.认识小数

2.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

搭配方法 第九单元 总复习

四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大数的认识:

1.亿以内数的认识

(一)2.亿以内数的认识

(二)3.亿以上数的认识

(一)4.亿以上数的认识

(二)5.用计算器计算

6.亿以上数的认识综合练习题 第二单元 公顷和平方千米: 第三单元 角的度量:

1.直线 射线和角

(一)2.直线 射线和角

(二)3角的分类

4画角

新人教版小学、初中数学目录

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 1.口算乘法

2.笔算乘法

(一)3.笔算乘法

(二)4.常见的数量关系

5.积的变化规律

6.估算

(一)7,估算

(二)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垂直与平行

(一)2.垂直与平行

(二)3.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第六单元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1.口算整十数除整十数

2.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除法

(一)3.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除法

(二)4.笔算两位数除法,商是一位数的除法

(一)5.笔算两位数除法,商是一位数的除法

(二)6.笔算两位数除,商是两位数的除法

7.商的变化规律

9.用两位数除的练习第七单元 条形统计图: 1.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2.横向复式统计图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优化 1.合理时间

2.运筹

第九单元 总复习:

四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

1.不含括号的四则运算(1)

2.不含括号的四则运算(2)

3.含括号的四则运算

4.有关0的运算

第二单元 观察物体

(二): 从上面、前面、左边看 第三单元 运算定律: 1.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

3.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4.乘法分配律

5.减法的运算性质

6.除法的运算性质

7.乘法的简便计算

第四单元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1.小数的意义

2.小数的读法

3、小数的写法

4.小数的性质

5.小数的大小比较

6.小数点移动

7.生活中的小数

8.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第五单元 三角形:

1.三角形的特性(1)

2.三角形的特性(2)

3.三角形的分类

4.三角形的内角和

5.图形的拼组

第六单元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1.小数的加法和减法(1)

2.小数的加法和减法(2)

3.小数的加法和减法(3)第七单元 图形的运动

(二)1.轴对称

2.平移

第八单元 统计: 1.平均数

2.复式条形统计图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鸡兔同笼 第十单元 总复习

五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小数乘法: 1.小数乘整数

2.小数乘小数

3.积的近似值

4.连乘、乘加、乘减

5.整数乘法运算定理推广到小数 第二单元 位置:数对 第三单元 小数除法: 1.小数以整数

2.一个数除以小数

3.商的近似值

4.循环小数

5.连除、除加、除减

新人教版小学、初中数学目录

6.解决问题

第四单元 可能性 第五单元 简易方程: 1.用字母表示数

2.解简易方程

3.列方程解应用题

4.列方程稍复杂应用题 第六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1.平行四边行的面积

2.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3.梯形面积的计算

4.组合图形的面积 第七单元 数学广角

1.数学广角(1)植树问题

2.数学广角(2)方阵问题

第八单元 总复习:

五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观察物体

(三)第二单元 因数与倍数: 1.因数与倍数

2.2、5、3的倍数的特征

3.质数和合数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二)4.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5.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二)

6、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三)7.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四)8.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五)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1.分数的意义(一)

2.分数的意义(二)3.真分数和假分数

4.分数的基本性质

5.约分(一)

6.约分(二)

7.通分(一)

8.通分(二)

9.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10、整理和复习

第五单元 图形的变换

(三)第六单元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3.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二)

4.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一)

5、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二)第七单元 统计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 1.包含与排除 2.益智趣题

第九单元 总复习:

六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分数乘法

第二单元 位置与方向

(二)第三单元 分数除法

第四单元 比

第五单元 圆 确定起跑线

第六单元 百分数(一)

第七单元 扇形统计图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数与形

第九单元 总复习

六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负数

第二单元 百分数

(二)第三单元 圆柱与圆锥

第四单元 比例 自行车里的数学 第五单元 数学广角——抽屉原理 第六单元 整理与复习

(1)数与代数

(2)图形与几何

篇3:苏教版初中数学的“教”与“学”

关键词:苏教版,初中数学,教与学

1.前言

在我国初中数学教学中, 虽然对初中数学的教学方法不断的改进, 但是仍然存在较多问题与不足, 如对教学资源不能有效利用、教学实施过程困难等, 这些问题的出现, 给我国初中数学教学效果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 采用“教”与“学”的方式, 改变教者主导地位, 加强师与生二者之间的交流互动, 是构建高效数学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与前提。

2.初中数学教学现状

2.1教学方式落后

我国教学体制改革已进行多年, 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教学方式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多数教学理念基本停留在“一个讲台、一位教师、一块黑板”的教学模式之中, 此种教学方式不仅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会给初中数学教学课堂效率带来严重的影响。

2.2对新教学理念的认识不足

据相关调查研究表明, 在我国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数学教学对于新教学理念存在普遍的认识不足情况。在教师的教学观念中, 仍然是以教为主体, 对于初中数学教学过程的全部事项坚持包揽, 缺少与学生交流与互动。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培养予以忽视, 使得“教”与“学”出现严重不协调现象, 继而致使初中数学教学效率严重下降。

2.3只注重教法改革, 忽视学法指导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虽然多数中、青年教师具有知识面广、职业素养高、勇于改进教学方法等优点, 但是在改进教学方式的同时对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没有足够重视, 致使教学效果不能得到有效巩固, 学生解决问题与自学能力不能有效提升, 从而给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性的提升带来一定的制约性。

3.加强初中数学“教”与“学”协调性的有效策略

3.1重视“学法”的传授

苏教版新课程标准强调:“要特别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的教学, 通过观察、类比、实验、概括、推理等, 发现研究对象的特征与其他对象的联系与区别, 并从中获得一些经验”。此结果表明, 在初中阶段数学教学中, 老师应充分发掘教材内容和典型案例数学思想, 帮助和指导学习对象打开思维、创新、求异的大门。教师应尽量给学生大量展示数学方法的运用, 如让学生体会公式推导过程中所用的一些思想方法, 这样即使学生忘了数学公式, 学会了方法也可自行推导出, 并以此思想方法打开学生的思想大门, 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 继而提升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

3.2关注目标引导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导入新课程后, 应注重“教”与“学”的协调性, 及时给学生制定学习目标, 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苏教版 (从分数到分式) 的教学过程中, 应给学生制定一定的学习目标, 如能够正确判断一个代数式是否为分式;理解分式的概念;理解并掌握分式有意义的条件;能够准确区分整式和分式二者之间关系, 然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 (检测习题如下所示) 。

(1) 下列各式中, 是分式的有 () ;是整式的有 () ;是有理式的有 () 。

(2) 下列格式中, 可能取值为零的是 () 。

A.m2+1/m2-1B.m2-1/m+1

C.m+1/m2-1D.m2+1/m+1

以此对学习对象的自学实情进行考察, 从而根据他们学习实际调整“教”与“学”的关系, 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质和量。

3.3让学生在“思”中高效“学”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采用“教”与“学”方式, 不仅能给学生树立正确的“教”与“学”的素养和习惯, 更能高效开展双向活动, 实现“教”与“学”活动的升华。初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可借助评价反思方式, 这样不但能够抓准还能突出教学的难点与疑点, 在做好自身剖析反思的情况下, 引导学生深入、细致的反思、评价, 以此来增强学生思维辩证能力与思维的灵活性。

如在讲解 (如图1所示) 已知AB是⊙O的直径, 点P在AB的延长线上, 弦CE交AB于点D, 连结OE、AC, 若∠POE=2∠CAB, ∠P=∠E。

(1) 求证:CE⊥AB

(2) 求证:PC是⊙O的切线

在此问题的求证中, 教者可将“教”与“学”相协调的方式引入其中, 要求初中生组建数学小组, 对此题思路进行小组探讨, 并对解题过程进行评价剖析。这样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导地位, 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能进一步提升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

4.结束语

综上所述, 数学是初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学科, 其主要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够掌握并灵活运用。因此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 数学教师一定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反思与改进。并在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的情况下, 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 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进行有效整合, 使教师与学生在双边有效互动中实现“教”与“学”之间的同步互动、协调并进,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活力与积极性, 继而提升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丁小平.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少教多学”模式[J].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5.22 (3) :12-15

[2]曹聪.浅谈初中数学课堂中如何实施少教多学的教学模式[J].关爱明天, 2014.23 (11) :11-13

篇4: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

【关键词】案例;分析;反思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弄清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探究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进一步体会用轴对称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探究过程,使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快乐;通过判定定理的应用,进一步理解定理的内涵,利用例题与练习的学习,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与应用;

难点: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的探究。

三、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启发引导、合作交流。

四、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媒体

电子白板。

六、教学过程

预习作业:

活动1:预习回顾、引入新课。

如图1,在△ABC中,

AB=AD=DC,∠BAD=25°,

求∠B和∠C的度数。

如图2,点D、E在△ABC的边BC上,AB=AC,AD=AE。求证:BD=CE。

师生行为:教师向学生展示预习作业,提问学生,师生互动,回顾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边对等角、三线合一”,教师针对学生解答情况,引导学生作出评判。

教师关注:学生回答是否准确,能否把所学知识灵活应用,答题格式是否规范。

设计意图:题目既是对上节所学进行回顾,又能为本节学习奠定基础,1题可以直接应用等腰三角形边角性质来解决;2题可以用等腰三角形两个性质中的任意一个来解决,两个题目的设计都是为了让学生感受等腰三角形中边角之间的关系。

活动2: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问题1:课本P77思考:我们知道,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角相等。反过来,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边有什么关系?

问题2:如图3,小明一不小心,把他所画的等腰△ABC被墨水涂没了一部分,同学们想一想,看能把它重新画出来吗?

师生行为: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思考(即问题1),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然后引导学生完成自己的猜想;问题2由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老师在各组中巡回点拨,然后在全班交流各种画法,在弄清什么是已知条件的情况下,来证一证它是否为等腰三角形。老师引导学生归纳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

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

教师关注:

(1)學生是否能够独立完成猜想;

(2)学生在已知两角相等的条件下,画出三角形,能否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准确的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

设计意图:由学生所熟悉的问题出发,给学生创设现实的数学情境,然后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探求等腰三角形中边角关系。

活动3:例题学习、巩固提高。

问题:P78例题2。 求证:如果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师生行为: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例题,弄清题设和结论,然后引导学生画出图行,由学生独立完成证明过程,并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师生评价证明过程。

教师关注:

(1)学生所画图形是否符合题意;

(2)学生所写证明过程是否规范。

设计意图:通过对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认识,学生已经从已有知识中找到新的增长点,要证明三角形中两条边相等,只要证明这两条边的对角相等,结合平行线性质,很容易找到例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这就降低了解题难度,又突出了重点。

活动4: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问题4:课本P79练习。

(1)求证:如果三角形一条边上的中线等于这条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如图4,AC和BD相交于点O,且AB//DC,OA=OB。求证:OC=OD。

师生行为:问题(1)由教师引导学生阅读题目,学生自主完成,师生共同评析;问题(2)由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合作完成,教师把学生的解题过程投影到电子白板上,引导学生评判解题过程,最后,教师点拨。

教师关注:学生能否正确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针对学生解题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共性问题,进行点评,促使学生积累解题经验。

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升华。

活动5:自我反思、深化提高。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和解题方法?

(2)这节课你参与了怎样的教学活动?取得了哪些认知经验?

师生活动:提问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教师对回答正确的予以肯定与表扬,对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纠错。

设计意图:

(1)是要帮助学生反思自己本节课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所得。

(2)是要让学生回忆自己的学习活动,回顾解决问题的策略,总结学习方法。

活动6:分类作业、个性发展。

(1)(必做题)完成P82习题13。3:5题、7题。

(2)(必做题)完成P83习题13。3:10题、11题。

设计意图:设置分类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七、教学反思

1.注重课堂教学中知识发生过程的体验

《等腰三角形》第二节课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为了有效利用时间,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处理教材,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设置的预习作业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经过学生观察、分析、联想、总结等过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判定定理,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状态,使学生亲身经历知识产生与发展的过程,顺利获取知识。

2.特别关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始终以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的身份出现,为学生创设了一系列的问题情境,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给学生搭建了多个自主学习的平台,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历实践、思考、合作、交流的体验,学习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加强对教学活动的反思

本节课始终贯穿反思环节,设计了多个问题引起学生自我反思,问题是自己发现,猜想自己探究,证明自己完成;教师的观察、提问、巡视、谈话等活动,都是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反思学习行为。

3.作业设置得到进一步优化

篇5:沪教版初中数学目录

六年级第一册

第一章

数的整除

第1节 整数和整除 1.1 整数和整除的意义 1.2 因数和倍数

1.3 能被2,5整除的数 第2节 分解素因数

1.4 素数、合数与分解素因数 1.5 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1.6 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拓展

求三个整数的最小公倍数

第二章 分数

第1节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2.1 分数与除法 2.2 分数的基本性质 2.3 分数的大小比较 第2节 分数的运算 2.4 分数的加减法 2.5 分数的乘法 2.6 分数的除法

2.7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拓展

无限循环小数与分数的互化 2.8 分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 2.9 分数运算的应用

第三章

比和比例

第1节 比和比例 3.1 比的意义 3.2 比的基本性质 3.3 比例

第2节 百分比 3.4 百分比的意义 3.5 百分比的应用 3.6 等可能事件

第四章

圆和扇形

第1节 圆的周长和弧长 4.1 圆的周长 4.2 弧长

第2节 圆和扇形的面积 4.3 圆的面积 4.4 扇形的面积

六年级第二册

第五章

有理数

第一节 有理数 5.1 有理数的意义 5.2 数轴 5.3 绝对值

第2节

有理数的运算 5.4 有理数的加法 5.5 有理数的减法 5.6 有理数的乘法 5.7 有理数的除法 5.8 有理数的乘方 5.9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5.10 科学记数法

第六章 一次方程(组)和一次不等式(组)

第1节 方程与方程的解 6.1 列方程 6.2 方程的解

第2节 一元一次方程

6.3 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 6.4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第3节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6.5 不等式及其性质

6.6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6.7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第4节 一次方程组 6.8 二元一次方程

6.9 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法 6.10 三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法 6.11 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第七章 线段与角的画法

第一节 线段的相等与和、差、倍 7.1 线段的大小比较 7.2 画线段的和、差、倍 第3节 角

7.3 角的概念与表示

7.4 角的大小比较、画相等的角

7.5 画角的和、差、倍 7.6 余角、补角

第八章

长方体的再认识

第1节 第2节 第3节 第4节 第5节 长方体的元素

长方体直观图的画法

长方体的棱与棱位置关系的认识 长方体中棱与平面位置关系的认识 长方体中平面与平面位置关系的认识

第九章

整式

第1节 整式的概念 9.1 字母表示数 9.2 代数式 9.3 代数式的值 9.4 整式

第2节 整式的加减 9.5 合并同类项 9.6 整式的加减 第3节 整式的乘法 9.7 同底数幂的乘法 9.8 幂的乘方 9.9 积的乘方

9.10 整式的乘法 第4节 乘法公式 9.11平方差公式 9.12 完全平方公式 第5节 因式分解 9.13 提取公因式法 9.14 公式法 9.15 十字相乘法 9.16 分组分解法 第6节 整式的除法 9.17 同底数幂的除法 9.18 单项式处以单项式 9.19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

第十章

分式

第1节 分式 10.1 分式的意义 10.2 分式的基本性质 第2节 分式的运算

七年级第一册

10.3 10.4 10.5 10.6 分式的乘除 分式的加减

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整数指数幂及其运算

第十一章

图形的运动

第1节 图形的运动 11.1 图形的平移 第2节 图形的旋转 11.2 旋转

11.3 旋转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图形 11.4 中心对称

第3节 图形的翻折 11.5 翻折与轴对称图形 11.6 轴对称

七年级第二册

第十二章

实数

第1节 实数的概念 12.1 实数的概念 第2节 数的开方 12.2平方根和开平方 12.3 立方根和开立方 12.4 n次方根

第3节 实数的运算

12.5 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实数 12.6 实数的运算 第4节 分数指数幂 12.7 分数指数幂

第十三章

相交线

平行线

第1节 相交线

13.1 邻补角、对顶角 13.2 垂线

13.3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第2节平行线 13.4平行线的判定 13.5平行线的性质

第十四章

三角形

第1节 三角形的有关概念与性质 14.1 三角形的有关概念 14.2 三角形的内角和

第2节 全等三角形

14.3 全等三角形的概念与性质 14.4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第3节 等腰三角形 14.5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4.6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14.7 等边三角形

第十五章

平面直角坐标系

第1节平面直角坐标系 15.1平面直角坐标系

第2节 直角坐标平面内点的运动 15.2 直角坐标平面内点的运动

八年级第一册

第十六章

二次根式

第1节 二次根式的概念和性质 16.1 二次根式

16.2 最简二次根式和同类二次根式 第2节 二次根式的运算 16.3 二次根式的运算

第十七章

一元二次方程

第1节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17.1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第2节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17.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17.3 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第3节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17.4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第十八章

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

第1节 正比例函数 18.1 函数的概念 18.2 正比例函数 第2节 反比例函数 18.3 反比例函数

第3节 函数的表示法 18.4 函数的表示法

第十九章

几何证明

第1节 几何证明 19.1 命题和证明

19.2 证明举例

第2节 线段的垂直平分与角的平分线 19.3 逆命题和逆定理 19.4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19.5 角的平分线 19.6 轨迹

第3节 直角三角形

19.7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19.8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19.9 勾股定理

19.10 两点的距离公式

八年级第二册

第二十章

一次函数

第1节 一次函数的概念 20.1 一次函数的概念

第2节 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20.2 一次函数的图像 20.3 一次函数的性质 第3节 一次函数的应用 20.4 一次函数的应用

第二十一章

代数方程

第1节 整式方程 21.1 一元整式方程

21.2 特殊的高次方程的解法 第2节 分式方程

21.3 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第3节 无理方程 21.4 无理方程

第4节 二元二次方程组 21.5 二元二次方程和方程组 21.6 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 第5节 列方程(组)解应用题 21.7 列方程(组)解应用题

第二十二章

四边形

第1节 多边形 22.1 多边形

第2节平行四边形 22.2平行四边形

22.3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第3节 梯形

22.4 梯形 22.5 等腰梯形

22.6 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 第4节平面向量及其加减运算 22.7平面向量

22.8平面向量的加法 22.9平面向量的减法

第二十三章

概率初步

第1节 事件及其发生的肯能性 23.1 确定事件和随机事件 23.2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第2节 事件的概率 23.3 事件的概率 23.4 概率计算举例

九年级第一册

第二十四章

相似三角形

第1节 相似形 24.1 放缩与相似形 第2节 比例线段 24.2 比例线段

24.3 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 第3节 相似三角形 24.4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24.5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第4节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 24.6 实数与向量相乘 24.7 向量的线性运算

第二十五章

锐角的三角比

第1节 锐角的三角比 25.1 锐角的三角比的意义 25.2 求锐角的三角比的值 第2节 解直角三角形 25.3 解直角三角形

25.4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

第二十六章

二次函数

第1节 二次函数的概念 26.1 二次函数的概念 第2节 二次函数的图像 26.2 特殊二次函数的图像

26.3 二次函数y=a(x+m)2+k的图像

九年级第二册

第二十七章

圆与多边形

第1节 圆的基本性质 27.1 圆的确定

27.2 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 27.3 垂径定理

第2节 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27.4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27.5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第3节 正多边形与圆 27.6 正多边形与圆

第二十八章

统计初步

第1节 统计的意义 28.1 数据整理与表示 28.2 统计的意义

第2节 基本的统计量

28.3 表示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量 28.4 表示一组数据波动程度的量 28.5 表示一组数据分布的量 28.6 统计实习

九年级拓展

第一章 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

第1节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 1.1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 第2节 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1.2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 1.3 二次函数解析式的确定

第二章 直线与圆

第1节 圆的切线 2.1 圆的切线

篇6:新人教版初中数学复习资料

圆这章知识重点可以归纳为:

1、对称性:

a:圆的对称性,虽然其它一些图形也是有,但圆有无数条对称轴这个特性其它图形所没有的,垂径定理,切线长定理,及正n边形的计算都应用到了这个特性。

b:旋转不变性,圆心角、弧、弦、弦心距关系,遇到有关圆习题,要抓住这个特性充分利用,许多问题可以找到解题思路。

2、三个角:圆心角、圆周角,以及圆内接四边形的外角(对角)这是在有关圆的问题中,找角相等必不可少的方法。

3、三个垂直:垂径定理,直径所对的圆周角,切线的性质它可以有效的把许多问题转化到直角三角形中,使问题得以解决。

4、四大关系: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圆与正多边形的关系,掌握切线的判定和性质以及有关计算是重点。

5、有关计算问题:有关线段的计算,正多边形的计算,有关扇形及阴影面积的计算,以及圆柱、圆锥侧面展开图的计算。

篇7:新人教版数学初中目录

【知识点定义】

1、单项式

对数字和若干个字母施行有限次乘法运算,所得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

2、系数

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这个单项式的系数.

3、单项式的次数

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4、多项式

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5、多项式的项

在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

-6是常数项.

6、常数项

多项式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7、多项式的次数

多项式里,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就是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8、降幂排列

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一个字母的指数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叫做把多项式按这个字母降幂排列.

9、升幂排列

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一个字母的指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叫做把多项式按这个字母升幂排列.

10、整式

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整式。

11、同类项

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次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常数项都是同类项.

12、合并同类项

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做合并同类项.

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是:

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的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13、去括号法则

括号前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不变符号;

括号前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改变符号.

例:a+(b-2c)-(e-2d)=a+b-2c-e+2d

14、添括号法则

添括号后,括号前面是“+”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符号;

添括号后,括号前面是“-”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改变符号.

例:m+2x-y+z-5=m+(2x-y)-(-z+5)

15、整式的加减

整式加减的一般步骤:

1.如果遇到括号,按去括号法则先去括号;

2.合并同类项.

篇8:新人教版数学初中目录

1. 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概念和特点

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科学研究的模式, 从社会生活中选取合适的研究主题, 利用各种资源进行学习, 从而增长自身的知识, 并学会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即为利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来学习初中的数学知识, 从而掌握初中数学知识的应用, 具体而言, 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抽象性和广泛性。 数学本身就是一门抽象的学科, 因此, 初中数学的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也具有抽象性的特点。近几年,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数字化在我们的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这与数学存在着重要的联系, 因此, 数学应用具有广泛性的特点。对于初中数学的研究性学习, 即为通过学习抽象的数学概念, 从而将数学知识广泛地应用于生活中, 所以, 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具有内容抽象性和应用广泛性的特点。

(2) 严谨性和多样性。与语文、历史、化学等其他学科相比, 数学的研究对象更多地倾向于对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变化规律, 数与形之间结合等方面的研究。所以在进行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 需要学生去探索和验证数学规律, 从而亲身经历数学推理的过程, 这对于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具有较高的要求。另外, 初中数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学生在进行数学推理的过程中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和已经具备的数学知识, 运用多种方式, 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论证、推理, 让学生获得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 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具有思维严谨性和方法多样性的特点。

2. 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实践途径

(1) 立足于知识概念。数学概念是进行数学知识学习的基础,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只是一味地将数学概念灌输给学生, 而没有注重对知识的讲解, 那么学生则很难真正地掌握、理解以及运用知识。因此, 在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中, 教师应当从基本的数学概念入手, 引导学生了解数学概念产生的背景、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 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2) 创设情境。情境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 所以在初中数学的研究性学习中, 初中数学教师应当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数学。例如, 在学习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的“一元一次”不等式时, 教师就可以设置相应的情境问题, 如:

现学校需要购入大量的办公桌, 经过市场调查, 有两家商场有办公桌提供, 第一家商场的办公桌价格为每张90 元, 没有任何折扣, 第二家商场的办公桌价格为前10 张每张100 元, 但如果购买数量超过10 张则超过部分的价格每张80 元, 请讨论学校在哪个商场购买比较划算。

根据问题, 学生就可以设购买的办公桌的数量为x, 那么在第一家商场购买则总价格为90x, 在第二家商场购买则总价格为100×10+ (x-10) ×80, 当在两家商场购买的总价相同时, 就可以计算出此时学校购买的办公桌数量为20 张。如果在第一家购买的话则总价90x < 100×10+ (x-10) ×80, 则得出学校购买的办公桌数量必须要小于20 才更划算;反之在第二家商场购买, 办公桌数量需要大于20 才更划算。经过这样的情境问题探讨, 一方面学生可以从中收获解决问题的乐趣, 另一方面又可以增强对知识的学习理解能力。

(3) 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 同样也应用于生活, 所以, 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 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学生只有学会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并具备初步的实践应用能力, 才能体现出研究性学习的效果。

综上, 研究性学习法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是一股必然的趋势, 教师应当从知识概念出发, 创设相应的情境, 结合实际生活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卫东.数学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J].发展, 2010 (08) .

上一篇:北京农学院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下一篇:以态度决定一切为话题的作文1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