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必修数学教学计划

2024-04-07

高二必修数学教学计划(共11篇)

篇1:高二必修数学教学计划

高二必修数学教学计划

一、目标要求

1.深入钻练教材,在借鉴她校课件基础上,结合所教学生实际,确定好每节课所教内容,及所采用的教学手段、方法。

2.本期还要帮助学生搞好《数学》必修内容的复习,一是为学生学业水平检测作准备,二是为高三复习打基础。

3.本期的专题选讲务求实效。

4.继续培养学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解决好学习教学中的困难,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5.本期重点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抽象思维、概括、归纳、整理、类比、相互转化、数形结合等能力,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二、教学措施:

1、认真落实,搞好集体备课。每周至少进行一次集体备课,每位老师都要提前一周进行单元式的备课,集体备课时,由一名老师作主要发言人,对下一周的教材内容作分析,然后大家研究讨论其中的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等。在星期一的集合备课中,主要是对上周备课中的`情况作补充。每次备课都要用一定的时间交流一下前一段的教学情况,进度、学生掌握情况等。

2、详细计划,保证练习质量。教学中用配备资料是《高中数学新新学案》,要求学生按教学进度完成相应的习题,老师要给予检查和必要的讲评,老师要提前向学生指出不做的题,以免影响学生的学习。每周以内容滚动式编一份练习试卷,星期五发给学生带回家完成,星期一交,老师要进行批改,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最好安排时间讲评。试题量控制为10道选择题(4旧6新)、4道填空题(1旧3新)、4道解答题。

3、抓好第二课堂,稳定数学优生,培养数学能力兴趣。本学期第二课堂与数学竞赛准备班继续分开进行辅导。平常意义上的第二课堂辅导学生,主要是以兴趣班的形式,以复习巩固课堂教学的同步内容为主,一般只选用常规题为例题和练习,难度低于高考接近高考,用专题讲授为主要形式开展辅导工作。

4、加强辅导工作。对已经出现数学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的下班辅导十分重要,所以每位老师必须重视搞好辅导工作。教师教学中,要尽快掌握班上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工作,既要注意照顾好班上优生层,更不能忽视班上的困难学生。

总结:以上就是下学期高二必修数学教学计划,希望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篇2:高二必修数学教学计划

摘要:精品的高中频道为广大师生编辑了高二数学必修二教学计划希望在您的授课与学习过程中起到辅助作用,欢迎大家点击参考下面的教学计划,谢谢您对查字典数学网的支持!一.指导思想根据湖北省的新课改教学实施指导意见,结合我们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发挥备课组的集体力量,全力以赴的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同时加强对新课改理念的学习,相互协作,积极面对新课改的要求。二.工作重点认真落实组里每位老师的课堂常规教学任务,努力加强老师的课外教学科研工作;积极学习新课改的理论知识,认真研究新教材的教法,做一个教学科研全方位的教师;同时发挥备课组全体成员的集体力量,积极研讨新教材的教学内容,全力提升高二年级的数学水平,缩小和其它学校的差距。三.具体措施(1)落实好组里每位老师的两节公开课的任务,按照先议教案,再听课堂,最后评价的程序严格落实到位。(2)充分利用每个星期二下午的集体备课时间,商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究新教材的教法。同时争取机会出去学习教改名校的数学学科课改教学的经验。(3)做好每一次阶段性的考试工作,考前认真准备,阅卷客观公正,客观评价教学质量。(4)分班落实数学学科的培优补差工作,尤其是文科班数学的提升。(5)准备参加5月份的全国高中数学联赛的活动,积极安排年轻老师参加数学教学竞赛工作。四.教学进度(1)2,3月份,文科完成选修1-1和选修3-1,理科完成选修2-1和3-1的教学任务,建议把选修3-1的《数学史选讲》参插讲。(2)4月份,理科完成选修2-2,文科完成选修4-5(3)5月份,理科完成选修4-1,文科完成选修4-5。(4)6月份,理科完成选修4-4,文科开始期末考试的复习。说明:根据湖北省新课程教学实施指导意见,本学期理科完成选修2-1和2-2的内容,文科完成选修1-2和1-1的教学内容,但是我们还是打算把选修3-1,4-5的内容都上完,为高三复习做好准备,从时间上看,文科的教学时间是充足的,但是理科的教学时间比较紧,希望各位老师合理安排好教学时间,确实落实好每章每节的教学任务。总结:新的学期查字典数学网会为您分享更多精彩内容,以上就是高二数学必修二教学计划,希望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请持续关注查字典数学网!

篇3:高中数学必修模块教学的思考

必修1

函数单调性的证明, 由于还没学习不等式的性质, 有些题目做差之后不好比较大小.新教材删掉“含绝对值的不等式解法”, 导致很多学生不会求解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把“简易逻辑”放到选修系列是否有点不合理?简易逻辑贯穿了高中数学教学过程, 却被后置, 导致学生对“和”“并且”“或”“交集”“并集”等词不能很好地理解, 写解集的时候经常不知所措, 不知道用“和”还是“或”.

未学解不等式就学指数、对数、幂函数, 造成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等问题难以解决, 特别是复合函数.当然, 造成这种情况也有教师自身的因素, 总想把每一个知识点讲深讲透, 提升了知识点的难度, 让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 还影响了教学进度.部分教师对于“螺旋设置”的模块课程还不能很快适应.

必修2

几何内容先安排了“空间几何体的结构”, 学生没有接触过点、线、面的位置关系, 也缺少较强的空间想象的能力, 所以对几何体的认识不是很清楚.长方体、平行六面体、直平行六面体等内容也没有学习过, 练习册有时又出现与之有关的题目.在“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的教学中, 学生不会找物体的高, 影响了体积的计算.并且由于没有学习必修5的“解三角形”, 学生不会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不能计算一般三角形的边长和面积, 这样所有的题目都是特殊图形, 不是等边三角形, 就是特殊的直角三角形, 而高考立体几何的题目并不都是特殊三角形.

“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的教学中, 应该先学习点、直线、平面的符号表示和图形表示, 以及怎样用图形和符号表示点、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 然后学习四个公理, 再进行平行和垂直的判定和性质, 这样教学效率是否会更高一些, 教学效果会更好一些?

在“倾斜角与斜率”中讲解k=tanα的公式时, 对于倾斜角是90°的直线没有斜率不能从三角函数的定义来解释, 只能用坡比的定义来解释.学生也无法理解角函数出现负值的情况, 对于诱导公式tan (180°-α) =-tanα, 教师只能说后面会学习的, 暂时先了解一下.没有学习三角函数, 学生对公式k=x2-y2-x1y1的证明理解起来也有困难.在“两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教学中也出现了诱导公式tan (90°+α) =

1tanα, 学生在下面只能感叹数学有多么的神奇, 根本不知道怎么回事.

“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出现好像有些突然, 并且这部分内容很少, 只是简单地介绍直角坐标系, 而且与后面的选修内容相隔时间过长, 对于这一章的内容安排是否妥当, 是否放置到选修的位置, 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思考.

必修3

“算法初步”这一章内容相对独立, 位置比较容易安排, 是否放置在其他位置更为合适, 这还需要和其他的模块相互协调.只是算法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 很多学校无法完成把算法编成程序后在计算机上运行的目标.

众数、中位数、平均数、极差、方差在初中已经学过, 高中又安排了课时, 只不过多了个标准差.必修2中的“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也是这种情况.“两个变量的线性相关”一节中最小二乘法似乎太难, 学生根本不理解, 只能记忆公式, 高考对于公式的证明也没有要求, 那还有没有安排证明过程的必要?而且对于利用计算器进行教学, 大部分学校都是达不到的, 学生无法用计算器来解决数学问题.

“概率”一章, 由于没有学习排列组合, 概率的计算都比较简单.如果是理科生, 这种要求又过低, 讲解太深入则有超纲之嫌, 讲解太过简单又提不起师生的兴趣, 还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对于文科生来说, 一些题目如果不用排列组合的内容, 而采用列举法, 或者画树状图, 又比较麻烦, 是否文科生也了解一些排列组合的内容?以前概率的教学绝大多数都是在学习了排列组合之后进行的, 教师对这种改变有点不适应.

必修4

老教材三角函数的内容分为两部分, 新教材按照“螺旋设置”把教学内容分为三角函数、三角恒等变换、解三角形三部分.必修4的知识点与老版教材第一册下相比大体相同, 只是把“解三角形”放在了必修5, 所以必修4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相对比较少.美中不足的是物理课教学力的分解与合成时需要相应的三角函数和解三角形的知识, 数学教材中出现的晚了一点, 是否考虑把三角函数的模块前移.

必修5

“解三角形”和“数列”这两部分内容没有什么变化, 教学都比较顺利.只是“解三角形”的例题和习题大都不是特殊角, 需要用计算机计算, 增加了教学负担.“不等式”放置在必修3“算法”的后面, 虽然体现了算法的思想, 却给函数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问题, 很多学校选择先讲这部分内容, 可见还是有再次考虑它的位置的必要性.不等关系、一元二次不等式、线性规划和基本不等式等虽然都和不等号有关系, 但是它们之间的联系性不是很强, 思想方法也不相同, 不一定非要放到一个模块里.

篇4:高中人教版必修演讲辞教学计划

单元序号 课题 文体

必修2第四单元

11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演讲辞

12我有一个梦想 演讲辞

1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演讲辞

表达与交流 演讲 活动

关于演讲,人教版教材必修2中第四单元设有演讲辞3篇,另在“表达与交流”部分设有演讲专题活动。

二、课程标准相关内容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中“阅读与鉴赏”部分没有明确提出关于阅读演讲辞有哪些能力要求,在“表达与交流”部分指出:

1.注意口语的特点,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达。借助语调、语气、表情和手势,增强口语交际的效果。

2.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

三、教材分析

(一)教材编者设计意图

单元序号 课题 文体 教学方向

必修2第四单元

11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演讲辞 1.抓住文章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观点。

2.理清文章的结构。

3把握其深刻透彻的说理方法。

4.了解演讲辞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学以致用。

12我有一个梦想 演讲辞

1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演讲辞

表达与交流 演讲 活动 在演讲中注意把握听众情绪,运用好语气、语调、语速、手势等。

(二)课后练习中涉及的知识点

单元序号 课题 题号 教学方向

必修2第四单元

11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三 说理的深刻、结构的特点

12我有一个梦想 二

三 排比句式在演讲中的效果,尝试自己演讲

1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二 通过关键语句揣摩情感

表达与交流 演讲 在具体情境的演讲中注意把握听众情绪,运用好语气、语调、语速、手势等

通过以上表格,我们可以发现:在教材编写意图上,第四单元在教学中侧重演讲辞的阅读,而“口语交际”部分则侧重演讲的操作。我们在此主要讨论演讲辞的阅读教学。

演讲辞,“对谁说”是前提,“说什么”是重点,“怎么说”是关键。在演讲辞阅读教学这一单元,依据教材单元提示语,教师在教学中就要训练学生:“抓住文章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文章的结构”、“把握其深刻透彻的说理方法”、“了解演讲辞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学以致用”。这些都侧重于教演讲辞的“怎么说”。而演讲辞的“怎么说”又是取决于“对谁说”的。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演讲辞的“怎么说”,我们建议将“怎么说”建立在“对谁说”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换而言之,也就是在本单元演讲辞的教学中介入“听众意识”这一概念。

此外,因为教材“表达与交流”部分的演讲专题侧重于对学生进行语速、语调、表情等口语表达方面的指导,所以,在第四单元演讲辞阅读教学中,我们不妨将写作演讲辞作为“学以致用”的重要内容。这样一来,学生既可以受到写作演讲辞的训练,也可以训练演讲这一口头表达能力。

四、学情分析

(一)学前检测

阅读《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1.请概括:蔡元培先生在演讲中对北大学子提出了哪几点希望?

2.圈划作者表达对北大学子殷切希望的句子,并说说这篇文章作为演讲辞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3.说说作者是怎样打动北大青年学习的。

阅读《我有一个梦想》

4.概括马丁路德金这次演讲的目的。

5.圈画出这篇演讲辞中打动你的句、段。

(二)学生检测情况

用以上问题对高一年级的学生做学前检测,共下发问卷568份,回收有效问卷500份。学生检测结果如下: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第1题,所有学生都能够准确地概括出蔡元培对北大学子的期望。

第2题,398名学生能够全面地圈划,发现了蔡元培在演讲每一点期望时都采用了“总——分——总”结构,其余学生只能够圈划出“一曰”、“二曰”、“三曰”。

第3题,171名学生认为蔡元培是通过演讲中的谆谆告诫、自己的见识来打动北大学子;123名学生认为蔡元培是通过对当时北京大学的社会现实进行深刻剖析来懂得在场的学子;89人认为蔡元培是通过说理的严密来打动在场学子。很多学生在完成该题时没有设身处地想象北大学子在听这次演讲、接受校长教导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绪反应。

《我有一个梦想》

第4题,所有学生都能够准确地概括出马丁路德金本次演讲的目的。

第5题,489名学生圈划的句子段落都集中在指向黑人的句、段,学生在完成该题时将自己想象为被压迫的黑人。没有认识到马丁路德金的这次演讲听众不仅仅是被压迫的黑奴,还有白人、对黑人友善的白人、政府执政者等群体。

总的来说,高一的学生对演讲辞的一般结构特点有所了解,对把握演讲者的主要观点也没有障碍,但是没有意识到演讲辞具有鲜明的听众意识,没有意识到演讲“对谁说”决定了这次演讲“怎么说”。在阅读《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时,学生大多没有想象北大学子在听这次演讲中的情绪反应,因而不能够准确、全面地说出蔡元培何以能够打动北大学子。阅读《我有一个梦想》时,大多数学生都不自觉地将自己的阅读角色定为被压迫的黑奴,没有明确意识到马丁路德金这次演讲的听众的多元化。而《我有一个梦想》演讲的成功之处,必然绕不开马丁路德金在演讲过程中对不同群体的情绪的有效把握。

五、教学目标

1.发现演讲辞中鲜明的听众意识。

2.了解演讲辞的一般结构,知道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3.能够从听众意识的角度说出排比、比喻等表达技巧在具体演讲中的效果。

4.能够有听众意识并运用多种表达技巧写出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演讲辞。

六、活动建议

1.在本单元阅读教学完成之后,教师为学生提供几种不同的语境,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写作演讲辞并尝试着进行演讲。

2.可以将教材“表达与交流”部分,“演讲”专题活动穿插其中,组织演讲活动,指导学生关注演讲中的语速、语调、表情、手势等。可以利用正常教学时间,也可以利用课余活动时间。

七、课时安排

教学顺序 教学篇目 课时安排

1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1课时

2 我有一个梦想 1课时

3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1课时

4 演讲辞写作展示 1课时

八、作业与反馈

(一)提供几种不同的语境,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写作演讲辞;

1.有人说,16岁是生命之花绽放的季节。她美丽,充满梦想;她灿烂,充满活力;她有困惑,但从不放弃;她有迷茫,但决不后退。现在你要以“花季宣言”为话题给新同学做一次演说,请你写一篇演讲辞,写作时注意分析你的听众。

2.生活中,我们被爱包围着,父亲的呵护,母亲的叮咛,朋友的关心,老师的关怀......这一切都是爱。然而,这些爱又常常被我们忽略。在生活中我们要有一颗感激的心,这样,才会感受更多的爱,体会更深的爱。请以“学会感激”为话题,自选演讲对象,写作演讲辞。

(二)组织一次演讲比赛活动,可以是校级的,也可以是班级的。用以上两个情境下的演讲辞进行演讲。

篇5:高二必修数学教学计划

接到任务后,笔者首先查阅了一些统计论著。可惜,统计专业知识介绍的书籍多,统计教学的论著少之又少。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对中学统计教学研究的不足。

一、教什么

起始课究竟上什么内容?笔者征询了同事们的意见,绝大多数人认为,由于义教阶段学生对全面调查、抽样调查、样本、样本容量等概念都已很熟悉,没必要再纠缠。因此,第一堂课除了简单介绍本章学习内容以及随机抽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外,应将“2。1。1简单随机抽样”作为重点,这样整堂课就比较充实,不至于没有内容可讲。也有人认为,《教师教学用书》建议“2。1随机抽样”约为5课时,因此第一课时应只介绍随机抽样而不必涉及抽样方法。

笔者在听取了这些建议,经过再三思考后,决定把本课的教学内容定位于章引言和“随机抽样”的开篇,但不涉及具体抽样方法。理由如下:

1。章引言是整章内容的概括和介绍,既有先行组织者的作用,同时也能以此引出本课需要学习的内容。作为起始课,章引言的作用不可忽略。

2。虽然学生在小学、初中都学过统计,但对为什么要随机抽样,怎么进行随机抽样等的认识还不足。

3。作为统计的起始课,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一些具体的实例感受随机抽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不是介绍一些具体的抽样方法。

二、怎么教

上述内容定位对教师提出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寻找合适的素材,这个素材既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又能让学生比较容易地参与到抽样活动中,在活动中体会随机抽样。几经选择后,笔者从教材中近视率的背景图中得到启发,设置了一系列关于调查学生近视率的问题串,以此开展整堂课的教学。整个教学过程分解为以下几个部分:

1。通过章头图提供的信息让学生感受数据,提出质疑即:这些数据是怎么来的?

2。让学生调查班级的近视率,感受普查的作用。

3。通过调查年级和全市高一学生的近视率,感受抽样调查的必要性,感受如何才能使样本具有代表性。

4。在小组讨论和师生交流中体会统计结果的不确定性。

5。在小结中结合章头图进行总结回顾,引出本章的知识框架。

教学设计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本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认识客观现象的第一步就是通过观察或试验取得观测资料,然后分析这些资料来认识此现象。获取有代表性的观测资料并正确地加以分析是正确认识未知现象的基础,也是统计所研究的基本问题。

2。内容解析

本课是高中统计的第一节课,统计是研究如何合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学科,它可以为人们制定决策提供依据。学生在义教阶段已学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等处理数据的基本方法。高中的统计学习将逐步让学生体会确定性思维与统计思维的差异,了解统计结果的随机性特征,知道统计推断可能出错。统计有两种:一种是把所有个体的信息都收集起来,然后进行描述,这种统计方法称为描述性统计,例如人口普查。但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无法采用描述性统计对所有个体进行调查,通常是在总体中抽取一定的样本为代表,从样本的信息来推断总体的特征,这称为推断性统计。例如有的产品数量非常大,或者质量检查具有破坏性。

抽样调查是收集数据的一种重要途径,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的非全面调查方法。它根据调查的目的和任务要求,按照随机原则,从若干单位组成的事物总体中,抽取部分样本单位来进行调查、观察,用样本数据来推断总体。其中蕴涵了重要的统计思想——样本估计总体。而样本代表性的好坏直接影响统计结论的准确性,所以抽样过程中,考虑的最主要原则是保证样本能很好地代表总体。而随机抽样的出发点是使每个个体都有相同的机会被抽中,这是基于对样本数据代表性的考虑。

本节课重点:能从现实生活或其他学科中提出具有一定价值的统计问题,理解随机抽样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目标

(1)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逐步学会从现实生活中提出具有一定价值的统计问题;

(2)结合实际问题情境,理解随机抽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深刻理解样本的代表性。

2。目标解析

章引言列举了我国水资源缺乏问题、土地沙漠化问题等情境,提出了学习统计的意义。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尝试从实际问题中发现并提出统计问题。以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或其他学科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意识和习惯。

对某个问题的调查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普查,但是这种方法的局限性很大。出于费用和时间的考虑,有时一个精心设计的抽样方案,其实施效果甚至可以胜过普查。教学中要通过一定实例让学生体会随机抽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了使由样本到总体的推断有效,样本必须是总体的代表。在对实例的分析过程中,探讨获取有代表性的样本的方法,得到随机样本的概念,逐步理解样本的代表性与统计推断结论可靠性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有对统计活动的认识,并学习了统计图表、收集数据的方法,但对设计合理的抽样方法,以使样本具有好的代表性的意识还不强。在已有学习中,学习内容多以确定性数学为主;学生对全面调查,即普查有所了解,它在经验上更接近确定性数学;这里,我们要通过具体问题,让学生体会统计的重要思想——用样本估计总体以及统计结果的不确定性。因此,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本节要达成的教学目标之间有较大差距。主要的困难有:对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对统计结果的“不确定性”产生怀疑,对统计的科学性有所质疑;对抽样应该具有随机性,每个样本的抽取又都落实在某个人的具体操作上不理解,因此教学中要通过具体实例的研究给学生释疑。

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提出与典型案例类似的统计问题,如每天完成家庭作业所需的时间,每天的体育锻炼时间,学生的近视率,一批灯泡的寿命等。在学生提出这些问题后,要引导学生考虑问题中的总体是什么,要观测的变量是什么,如何获取样本等,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提出统计问题的能力。

因此,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怎样的抽样才是随机抽样,如何抽样才能更好地代表总体。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准备一些随机抽样成功或失败的事例,利用实物投影或放映的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感悟数据、引入课题

问题1:请同学们看章头图中的有关沙漠化和缺水量的数据,你有什么感受?

师生活动:让学生充分思考和探讨,并逐步引导学生产生质疑:这些数据是怎么来的?

设计意图:通过一些数据让学生充分感受我们生活在一个数字化时代,要学会与数据打交道,养成对数据产生的背景进行思考的习惯。

问题2:我们班级有很多同学都是戴眼镜的,你知道我们班的近视率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设计意图:通过与学生比较贴近的案例,让他们体会统计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二)操作实践、展开课题

问题3:如果我想了解我校所有高一学生的近视率,你打算怎么做呢?

师生活动: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汇报方案。

设计意图:从这个问题中引出抽样调查和样本的概念,使学生对于如何产生样本进行一定的思考,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样本选择的好坏对于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精确度是有所不同的。

问题4:你认为下列预测结果出错的原因是什么?

在1936年美国总统选举前,一份颇有名气的杂志(Literary Digest)的工作人员做了一次民意测验。调查兰顿(A。Landon)(当时任堪萨斯州州长)和罗斯福(F。D。Roosevelt)(当时的总统)中谁将当选下一届总统。为了了解公众意向,调查者通过电话簿和车量登记簿上的名单给一大批人发了调查表(注意在1936年电话和汽车只有少数富人拥有)。通过分析收回的调查表,显示兰顿非常受欢迎,于是杂志预测兰顿将在选举中获胜。实际选举结果正好相反,最后罗斯福在选举中获胜,其数据如下:

设计意图:通过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比较,使学生感受抽样调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问题6:如果我们想了解晋中市高一学生的近视率,你认为该怎么做呢?

师生活动:以2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说出比较可行的抽样方案。

问题7:是否可以用晋中市高一年级学生的近视率来估计山西省高中生的近视率?为什么?

师生活动:教师继续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样本容量以及样本抽取需要考虑的要素,如:学生的层次(高一、高二、高三),学生生活的环境(城市、县镇、农村)等。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整理,与学生一起讨论出比较可行的抽样方案。

设计意图:通过进一步的追问,加深学生对样本代表性的理解。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在多背景下的抽样会产生偏差,以及样本的随机性与样本大小在产生有代表性的样本中的作用,同时对后面的内容进行简单介绍。

(三)总结拓展、提升思想

问题8:请你用简要的.语言说说自己在本节课的收获。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从怎样学会提出统计问题?抽样调查与普查的优缺点?样本的代表性与统计推断结论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回顾。教师结合章头图对这一章的框架进行简单的介绍,引导学生建构知识体系。

3。为了了解全校学生的平均身高,王一调查了自己座位旁边的五位同学,把这五位同学的身高的平均值作为全校学生平均身高的估计值。

(1)王一的调查是抽样调查吗?

(2)如果是抽样调查,指出调查的总体、个体、样本和样本容量;

(3)这个调查结果能较好的反映总体的情况吗?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回顾抽样调查的几个基本概念,强化抽样调查中样本的代表性。

教学反思

上完课后,许多听课的教师都对这堂课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同时也促使笔者进一步思考,究竟该如何来上好这一堂课。

一、如何利用章引言

在人教A版教材中每一章的开头都有章头图和章引言,统计也不例外。对于一线教师来说,章引言的作用以及如何用好章引言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1。章引言的作用

统计的章头图、章引言包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数据,如缺水量、沙漠化以及相关的一些图表等,还有对本章内容的文字介绍。这些信息的作用在哪里,如何在起始课中把这些信息传递给学生成为笔者首要考虑的问题。在与教研员和同行的探讨中,我们认为统计的章引言有以下几点作用:

(1)沙漠化的图片以及文字说明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有些数据无法普查,只能通过抽样调查来得到,这还渗透着环保意识。

(2)十大城市缺水量的图表及相关文字既回顾了初中的统计图表,同时也为学习“用样本估计总体”埋下伏笔。

(3)章头图中三个章节的标题以及整个文字介绍对整章起着统领作用。

2。章引言的教学思考

鉴于上述三点作用,对于章引言的教学我们采取了以下做法:

(1)充分利用章头图、章引言中的数据和图片如沙漠化、我国缺水量排名等,在让学生增强环保意识的同时能更为理性地关注数据的来源及其真实性,学会质疑、通过质疑引入本节课的课题,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这一知识的必要性。

(2)由于章引言中有些概念学生尚未学习,不适宜在课堂一开始就介绍,将其放在课堂小结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框架的构建,可能效果更好。

3。章引言教学效果的分析

自我感受是章引言的作用没有很好的体现,原因在于:

(1)没有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笔者本以为在上课一开始给出沙漠化等数据后,学生会对数据的来源产生质疑,但是几乎全班同学都肯定地认为这个数据是通过抽样调查得到的。

(2)由于上课的节奏没有把握好,没能利用章引言帮助学生构建好知识框架,我自己在课堂上也没有进行很好地解读。

二、如何体现螺旋上升

上完这一节课后,部分听课教师认为这节课似乎是把初中的统计课重上了一遍。新课程实施后,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学习统计,到初中什么是统计,如何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已有较多的体验,什么是普查、抽样调查、样本、样本容量等概念也都已经比较清晰。而“2。1随机抽样”的教学内容也就是这一些,听课教师有此感受实属正常。

笔者在上这一堂课的时候也存在着这个困惑。对于高中的统计内容,从随机抽样到用样本估计总体、两个变量的相关关系以及选修IA中的统计案例,知识上的螺旋上升比较明显,但是从小学、初中、高中统计学习的螺旋上升框架却并不明晰。比如“随机抽样”中概念、内容基本上都是学生初中已学过的,甚至教材上“一个著名案例”在有些初中教材中也曾出现过。针对这个情况,笔者确定将教学重心落在让学生体会随机抽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上,通过课堂的实践操作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为什么要抽样,如何进行抽样,并在对抽样的比较中体会样本的随机性和统计结果的不确定性。这些在初中的统计教学中没有得到强化,同时也成为本节课值得提升的内容。

课堂实践后,从听课教师的反应来看,这个螺旋上升还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究其原因:

1。教学设计中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图不够明晰。

2。教学过程中强调了学生的参与,教师有效的归纳、总结、提升相对缺乏。

3。没有将理念性的信息通过有效的载体显现,教学中的问题链未达到需要达到的教学层次。

三、如何渗透统计思想

让学生不断体会统计思想是一个重要的教学任务。随机抽样中渗透统计思想是基本任务也是主要任务。笔者在本堂课的教学中也深切体会到了教学的困难。

1。思想是教不会的,它是学生在参与对具体的问题的实践和分析中逐步体会得到,如何寻找恰当、适时的问题或案例让学生进行有效的体会、研究、实践是一个重要问题。笔者在本堂课中通过让学生调查班级、年级、全市、全省中学生的近视率这一条主线进行随机抽样的教学,在让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过程中渗透统计思想。从课堂效果来看,这个教学载体并不是最佳的,但是笔者至今也尚未找到更好的教学载体。

2。概念教学应更多地采用归纳式教学,这对教师提出了极大的挑战。教师绝大多数是在“演绎”的教学中学习长大,我们在中学时所接受的学习方式会影响自己的教学方式。笔者也不例外,从小被演绎惯了,即使有意识地要让学生自己进行实践体会并逐步归纳,但是在教学中还是时不时地“滑向”演绎。

3。课堂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让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统计思想,又能很好完成各项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这将是笔者今后的努力方向,虽然做到这一点会很难。

篇6:高二生物必修三.教学计划及进度

本学期,学生不仅要完成必修3的学习,还要进行选修3的学习。所以任务很重。

一、模块特点

《稳态与环境》是高中生物课程必修的第三个模块,以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各个层次系统的稳态的维持为主线,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系统各组分间,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认识生命系统的整体性和稳态。内容包括植物的激素调节、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的保护六部分。《稳态与环境》是高中生物课程的三个必修模块之一,它包括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植物的激素调节,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等方面的内容。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现代生物科学发展最迅速、成果应用最广泛、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领域。

二.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的学习任务和压力较重,疑难问题力争在课堂上让学生明白、吃透。引导学生在思想上重视教材中的主干知识和实例,逐步培养学生整理笔记、课下及时复习等良好的学习习惯;解答问题时规范学生用准确的专业术语表述和书写;努力纠正文科生的认识问题,引导他们不能凭借个人的喜好听课。教学内容与教材分析 截止到期中考试,生物教材的新课将结束必修第三教材,截止暑假将完成选修3的教学任务。此过程要立足教材、用好<<课程标准>>、<<模块指导意见>>,努力做到每个知识点、方法点、能力点无一遗漏。另一方面结合具体主干知识、重难点知识进行巩固提高,加强横向联系,将各部分内容进行综合、运用,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三.教学措施

为了切实搞好本学期的教学,拟采取以下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模块指导意见>>,加强落实“生本思想”,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使学生有积极性主动寻求发展,使生物教学真正成为学生掌握学科知识、了解科技新进展和懂得结合所学知识联系实际生活进行应用的主渠道。

2、加强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加强研究,注重学生、教材、教法的研究。及时总结和积累经验,形成模式。积极稳妥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树立以教研求发展,向教改要质量的思想确立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

3、加强常规教学的研究和管理。坚持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每次由专人负责主备,其他教师协助补充,充分发挥教师的群体智慧,重点研究教材、教法。

篇7:高二地理必修三教学工作计划

教师:xxx

一、指导思想

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学生基本情况:

本学期我担任高二3、4班的地理教学,学生基础都较差,不爱学习的学生较多,总的来说,学生的情况不够理想,给教学带来许多困难。,三、教学目的和要求:

让学生获得比较完备的地理基础知识,学习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益的地理;倡导学生主动参加参与,乐于探究,勤劳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我们主要学习人教版地理必修三,这部分内容是立足必修一和必修二的基础,选取了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区域地理环境知识,探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区域、以及如何再出现问题之后积极寻求出路,从而逐步树立起“人地协调发展”的思想。与此同时,掌握地理问题思考、分析的方法,特别是能够对“区域与人类活动”“区域可持续发展”中涉及到现实生产、生活中地理现象、地理问题有深入的认识,做到学有价值、学以致用。

五、教学措施:

中学地理与其他学科相比,他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起直观性和辨证思维能力的广泛运用上,因此在教学中,首先应充分培养地图的观点,包括看图能力、记图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的培养。牢固树立地图是地理学科第二语言的思想。第二,根据教材特点选用一些带有乡土性质的案例,做好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尽可能在课堂上实现。另外,做好后进生的会考辅导工作。

三、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认真备课。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师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认真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精心选择教法学法,优化教学设计。要有详细的教学进度和计划,认真挖掘教材。2.以案例教学为突破口,改进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教学有法,能使学生会学、学会就是好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实际,采取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倡导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合作交流、善于反思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过程中要体现自学释疑、知识整理、训练矫正、迁移延伸四个环节。3.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教学媒体的利用。

网络是目前最大的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地,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教师应重视利用网络收集有用信息,利用地理图像,通过阅读、使用地理图像和绘制简易地图,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逐步发展对地理图像和地理事物的理解、想象、分析等思维能力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4.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推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学法设计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方法的形成和能力培养。地理学法的设计必须从地理学科的特点出发,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构建知识体系,在知识的运用上要有适当的提高,以适应高三的教学和高考的需要

四、教学进度计划

周次

教学活动

课时 1

向学生介绍本期必修3教材学习要点和学习方法

1课时

地理环境和区域发展

2课时 2—3

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

3课时

作业处理和训练辅导

2课时 4—6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课时 3课时

作业处理和训练辅导

2课时

单元检测及评讲

2课时 7—8

能源资源的开发——以山西省为例

3课时

作业处理和训练辅导

2课时

9—11 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3课时

作业处理和训练辅导

2课时

单元检测及评讲

2课时

12—13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3课时

作业处理和训练辅导

2课时

14—15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珠三角为例

3课时作业处理和训练辅导

2课时

15—17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3课时

作业处理和训练辅导

2课时 单元检测及评讲

2课时

18—19

全面进入期末总复习

篇8:如何进行必修(1)的教学

必修(1)为政治史,共有8个专题。这就要求我们首先给学生一个政治史的概念,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应该说这本身就是一个难题,各时代的政治学家和政治家都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重点对它作过各种论述,但至今还没有公认的确切定义,但教师如何能把它表述清楚也就更为必要了。

比如讲中国古代的政治的时候要讲出它和西方特别是古希腊的政治含义有很大不同。中国古代的政治很大意义上是君主和大臣管理和统治国家的活动。这种政治被宣扬为上承天命,因而施行善政才能上合天意,而恶政则违背天道,会受到惩罚。中国古代的政治贯穿了个人的日常生活,道德是衡量政治活动的标准。在这种政治下,缺乏制度上的规范,政治的运作更多依靠道德规范。讲清楚了这一概念学生学习起来就会轻松很多。

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并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程改革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因此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并成为学习的主人,是我们当前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新课程实施的一个特点是不刻意追求学科的完整性,并删除了教材中那些繁、难、偏、旧的知识点,其目标就是在有限的教学课时中落实基础、突出重点,让学生有自由表达、自我实现的机会。里克特说:“在课堂上,一名教师应该告诉他的学生怎样看世界,教师要教会学生必要的知识,点燃他们求知的火花,还要和他们并肩学习。”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在理解课标精神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进行宏观调控,适时创设情境、点击学生灵感火花,质疑设问,激发学生发散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处于最佳状态之中。而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则要求教师在微观的课堂教学中注意培养他们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他们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有创意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使他们积极思维、大胆发问,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在师生双向交流的互动作用下,学会求知做事、共处发展;在获取知识的基础上逐步转变学习方式,为今后的发展创造条件。如在《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课中,我们可以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国家的主要史实,让学生去评价秦始皇的历史作用,在提供大量史料帮助学生分析之后,提出:你们怎样看待秦始皇?这些设问如投石问路,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立即调动了学生思维,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依据各自了解的有关历史知识,纷纷发表看法,而教师则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因势利导、分析讨论、比较归纳。教会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和评价秦始皇在历史上的地位。课程标准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和谐的交融和体现。

三、正确处理少数学生和多数学生活动的关系

课程改革的灵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教与学方式方法的多姿多彩,使那些天资聪慧、勤勉好学的学生有了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新感觉。他们在课堂上情绪活跃,思维敏捷,积极发问,抢答问题,个人的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掘和发挥。但是在一个50人左右的班级里也只有少数学生具有这样的天赋和素质,而大多数的学生却因受社区环境、家庭环境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局限了他们接触资料、图片、信息等教学资料的视野,限制了他们获取历史知识的途径。因此,教师应如何面对这大多数的学生,正确处理这两者之间的发展关系呢?这也是我们值得研究的问题。如我在讲述《关于古代雅典民主制和古代中国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差别及成因》这一专题的时候,先教给学生如何查找有关材料的方法,并将选取的有关资料印发给学生,在学生对所拥有的材料经过比较筛选后,再让其确定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辩论。另外,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使每个学生都有表达观点、提出意见的机会,然后再综合小组成员的意见选派代表在课堂上发言。这种课堂合作讨论的方式是协调少数同学和多数同学共同发展的有效方法之一。

四、调整教学方法

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课堂教学,在形式上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历史学科本身就是一门人文学科,而且是一门思辨性很强的学科,强调对内容繁杂的历史事件做思辨性考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再用“填鸭”式的满堂灌,而是引入导入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授课方式。在这种授课方式下,教师成为问题的点拨者和研究的指导者,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由学生自己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比如在学习第五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时,可以让学生根据前言提出的三个问题,经过自己阅读、思考得出结论;也可以让学生通过比较中外政治制度,得出雅典民主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这种教师点拨、学生探究的教学方法能够很好地培养和发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感。

五、分析教材结构和内容体系的变化,解析其内在联系,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依据课程标准认真体会编者的意图,解析各单元和每课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科学有效地使用教材、理解教材。关注新教材的“资料回放”“历史纵横”“学思之窗”“模块链接”“本课要旨”等内容,这些附文为教学活动的展开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信息,提供了思考问题的方向和活动方案,我们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好这些课程资源为教学活动服务。

如“学思之窗”栏目,它是由教科书提供一段资料,设计一至两个问题,训练读取资料、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形成观点的能力。新课程强调为学生提供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的学习选择空间;鼓励学生在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主动探究、自我完善,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

我们采用的一般方法指导是:1.通读大意;2.归纳分层要点;3.概括中心内容和政治倾向;4.按要求进行分析、比较、论证;5.指出论者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或根源。

教科书提供的一些与教学相关的学习内容,读来有趣,学来受益,起到拓展史实、开阔视野、汲取历史智慧、涵养人文素养的作用,所以我们应该很好地利用这些资源。

篇9:必修五教学规划(高二必修说课)

(必修五完)

另外:关于梳理探究,可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展示梳理探究成果即可。

关于名著导读,可以备上一两节课,主要目的在提起兴趣。

篇10:高二数学必修5三大难点

掌握正弦余弦公式及其变式和推论和三角面积公式即可。

第二章:数列。

考试必考。等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前n项和及一些性质。这一章属于学起来很容易,但做题却不会做的类型。考试题中,一般都是要求通项公式、前n项和,所以拿到题目之后要带有目的的去推导。

第三章:不等式。

篇11:高二必修数学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掌握“楚辞”、屈原的相关文学常识

2、引导学生学会朗读并体会诗歌中所展示的人物形象

3、引导理解诗歌的“移情法”和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重点:赏读课文,体会屈原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朗读中“兮”语气的把握

教学设计:诗歌教学读是重点,所以由读导入,通过读来理解诗人形象。但由于课文篇幅所限,很多知识不能通过课文本身的解读来得到,所以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随机增加一些相关资料,以增强学生的认知范围,拓展知识面,深化对诗人形象的理解。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1、老师有感情地诵读,带动学生齐读。

2、屈原留给学生的印象及相关诗句。

3、学生所掌握的有关屈原的资料。(相关材料汇集)

二、学生朗读全诗,并初步体会诗歌:

1、一读诗歌。这首诗歌与我们之前学过的诗歌相比在形式上什么特点?

(引出“楚辞”的定义和特点。《离骚》是其中的代表作;对《离骚》创作缘起的解说,并借用《史记》和《四库提要》中的相关资料。

2、再读诗歌。注意“兮”的语气。

三、赏读诗歌,体会人物形象

3、三读诗歌。诗歌当中的哪些描述与你意想当中屈原的形象是相似的?

4、诗歌当中有两个“恐”字,他们怎么解释?从诗的前面两节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自信的屈原的形象,他还在“担心”什么?(时光的`流逝,汲汲以修:君王老去,积极预政)

5、屈原是内修外美,有着崇高理想的诗人,也是忠君爱国,力图致君尧舜的政治家。为了丰富这一人物形象,请同学欣赏本文之后的一个语段。(“昔三后……夫惟灵修之故也”)

四、读完这首诗之后,感觉它的最大艺术特点是什么?

(香草、美人的比喻;浪漫主义风格)

五、齐读结束

六、作业1、背诵全文

2、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地位是相当高的,而这些谋臣策士中如苏秦、张仪等人都是在本国不得志的情况下离开故土,而在异国有所作为。据此有人认为屈原的行为是一种愚忠,他大可不必为楚国而死。你怎么看,试着写一篇六百字以上的小论文。

上一篇:教师代表在教师节座谈会上的发言下一篇:质量通病控制方案和施工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