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的整合

2024-05-05

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的整合(精选8篇)

篇1: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论文: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了教学改革的一大突破口。多媒体设施介入课堂,也加快了课堂教学的进程,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互动性,我还鼓励学生按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学习内容或学习方式。

关键词:教学手段;语文教学;信息技术;教学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广泛应用,不仅从手段上,而且从观念上都引起了教学的改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了教学改革的一大突破口。下面仅就利用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设施辅助初中语文教学,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养眼.生趣

过去的语文教学方式一般是:让学生感受“文本”想象、分析、归纳、表述(口头、书面)、巩固练习。遇到那些具体介绍某一事物的文章时,这种学法就显得很单调、枯燥,学生的学习状态也相当被动。现在有了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设施,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改变。如我们在学习法布尔的《绿色蝈蝈》一课时,课前,先告知学生:让我们一同去寻找蝈蝈,看谁找到的那只最漂亮。于是孩子们千方百计地去寻找。实际上,授课前我们就已经共同走近“文本”探究“文本”了。而在过去,这一过程只是在课堂教学中才得以实现。

我确实也花了不少时间去网上寻找蝈蝈,终于在辛苦得

来的大量图片中筛选出一只浑身翠绿,有着鼓溜溜大眼睛的帅气蝈蝈,还有一只玲珑剔透,造型生动的“冰糖蝈蝈”。当制成的课件一展示出来,就赢得了孩子们的一片喝彩声。他们戏称“大眼睛”的为“蝈蝈王”。一看就喜欢上了,自然探究起来也格外来劲。他们除了仔细观察蝈蝈的外貌外,还十分认真地研究了它的生活习性、嗜好以及科学工作者们对它的评价等,小图片带来了大收获。学习方式也由原来静止的、被动的转变为动态的、主动参与式的。同样在学习《看云识天气》一文时,我们也分别去网上寻找课文中提到的各种云层的图片,一边细致观察揣摩天象,一边了解它与气候之间的联系;这些生动、逼真的东西,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唤醒了他们探索的欲望,使许多课文的学习成为了一个颇有意思的探究过程。

二、体验.感悟

多媒体设施介入课堂,也加快了课堂教学的进程,在各单元知识点强化练习或总复习时运用课件辅助教学,使教学节奏紧凑,教学效率提高,为课堂四十五分钟“扩容”。课文中一些比较复杂的说明、描写部分,过去费许多口舌也不一定说清楚,现在却变得好理解多了。如《斑羚飞渡》一课中最激动人心的场景—— 老斑羚要用自己的身体为小斑羚做“踏板”,这是以牺牲生命为代价的飞渡,是课文中最关键的情节。在组织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我们又从网上下载了

用flash制作的课件,动画式展示了斑羚飞渡这悲壮的一幕。小斑羚顺利飞渡之时,正是老斑羚跌落深谷的那一刻,小斑羚连续不断的成功飞渡伴随着老斑羚令人心碎的咩咩声,令孩子们惋惜不已,他们的心灵为老斑羚们无私的牺牲精神所震撼。这种惊心动魄的效果是单纯用口头语言描述所无法得到的。

三、情感.激荡

在激发情感方面,多媒体教学设施也发挥了其独特的优势。如学习《贝多芬》一课时,我用多媒体播放“命运交响曲”,提示学生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在反复倾听的过程中,他们听出了这位伟大的音乐家的忧伤、孤独与痛苦,也听出了当命运之灾降临时,他内心汹涌的波涛声,那是他对艺术执着的热爱与追求,旋律中回荡着这位音乐巨人要与命运抗争的决心与誓言。良好的多媒体音响效果,丰富了学生的视听体验,使他们对人物的内心世界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当课文内容涉及到孩子们比较陌生的事物时,多媒体课件也显示出其直观展示的长处。如学习《安塞腰鼓》一课,先连续播放粗犷豪放的演出画面,让学生看到了“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们,发狠了,望情了,没命了的擂鼓狂舞”,感受黄土高原上人们的旺盛活力,体会腰鼓的火爆热烈风格,一边引导他们倾听鼓声,那能“使冰冷的空气变得燥热,使恬静的阳光变得飞溅,使困倦的世界变得亢奋”的鼓声,确是有着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学生的情绪完全融入其中,然后再来朗诵课文,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个性.活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创造一种适合学生成长的教育,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张扬自己的个性,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然而,学生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他们各自的学习起点、反应速度、记忆品质、学习方式以及对新事物的认知、领悟能力都存在很大差异,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很难顾及到这种差异,因而也就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利用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却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使学生实现个性化的学习。如我们利用计算机网络的双向性,了解学生的心理及现状,便于有针对性地启发学生,由于没有面对面的顾虑、拘束,学生多数能放开胆子说出心里话,教师可适时点拨、鼓励、解答问题。

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互动性,我还鼓励学生按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学习内容或学习方式。如通过网上信箱检查学生的作业,帮助爱好写作的学生批改作文;同爱做课件的学生交流资料、图片等,使他们打心眼儿里喜欢学习语文。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下,一些学生不再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饶有兴致的事,故而乐此不疲,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释放与展示。?

五、会用.用好

在用多媒体设施辅助教学时不能滥用课件。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课型、所有的课文都适合用计算机辅助授课。教师应视实际情形定夺。如一些议论性、说明性的文章就不一定采用多媒体课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应注意不能远离甚至脱离“文本”,于无意间省略了学生对书面语的体验过程,导致他们对语言文字的反应迟钝,排斥、厌烦,甚至领悟力下降。学生一旦对课件产生了依赖性,只对图片发生兴趣,便降低了对文字的敏感性,想象枯竭,影响了语文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

总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计算机、多媒体用于教学,不是一种奢侈的摆设,更不是一种高科技手段的炫耀,而是一种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简便快捷的工具,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是未来社会对教育的呼唤。为此,我们必须会用它,用好它,让它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大有作为。

21世纪是学习的时代,只有终身学习、终身研究的人,才可能有“本钱”为“人师”。时代不同了,教师不能再做凄苦的蜡烛,“蜡炬成灰泪始干”,要做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角色。教师的形象可以理解为是一部可以升级的“电脑”,随着时代的需要不断“充电”,不断扩大“内存”,不断地“更新换代”。教师的工作已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移动”或“复制”,而是“点燃”,是用智慧去点燃孩子们的兴趣,点燃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使其熊熊燃烧,照亮他们的人

生之路。

篇2: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的整合

关键词:美术教学;信息技术;整合;网络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美术使人的生活更加充实和完善。进入新世纪,随着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美术将进一步向人们的生活、学习、生产等各方面渗透,同时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对美术教育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现代信息技术的环境下,教师可以根据美术教学内容,选取多种教学媒体、设计制作必要的教学课件,开展形式多样的美术教学,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现代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整合的基本策略。

一、应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信息技术辅助美术教学,在激发学习兴趣方面有很强的优势。它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影像、网络于一体。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用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段向学生展现学习内容,为学生创建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它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给学生以多种感官的刺激,刺激学生认识事物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对于学生知识的获取与保持,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在艺术鉴赏课中,我们可以使用视频录像来展现丰富多彩的艺术品,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刺激学生的欣赏欲望。

美术教学的内容是源于生活实际的,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很多学生的阅历浅薄,对于他们来说,游离于自己生活经历之外的学习内容是抽象的、枯燥乏味的、不易理解认识的。传统的美术教学中,往往是教师的单边活动,学生只是被动的模仿,特别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匮乏,在美术欣赏课中,老师一般只能指着书本上的图片为学生简单地做一下介绍:“这是某某画的”、“这是某某类型的画”等等,基本上是教师照本宣科地讲解,学生学得枯燥无味一点兴趣也没有。美术是视觉艺术,加强教学的直观演示性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前提,展示具体视觉形象可帮助学生认识、比较和鉴别新事物。

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化抽象为形象

美术学科有许多术语是比较抽象的,往往是教师讲得乏味,学生听得厌烦,教学效果自然也不好,运用信息技术变抽象的说教为形象的演示,则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对称纹样》一课,我在Powerpoint演示文稿中插入Flash动画——一只会飞的花蝴蝶,这只蝴蝶刚“飞”上屏幕,立刻吸引了全体同学的注意,甚至连一些不爱上美术课的学生也活跃起来。同学们根据蝴蝶的两只翅膀在飞翔中不断打开、重合的现象,很快理解了“对称”的定义,并受此现象的启发列举出对称的其他实例,其后再演示用Powerpoint制作的幻灯片——对称纹样的制作步骤,清楚、简洁、直观地讲授了制作方法。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化抽象为形象,不但使学生认识了知识的本质,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实现了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三、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成为认知的主体

学习目标的达成要通过学生主动的学习,从而使每个学生通过这种个性化的练习,各得其所,各得其乐。并通过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并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从而真正体现出学生认识主体的地位。

传统的美术教育中信息传递媒体单一,往往只能够传授给学生最后要完成什么,难以让学生感受、欣赏课内外众多的优秀作品,更无法从多角度全面分析其创意、设计、制作过程。学生经自己观察、思考后形成的知识少,实际上就不自觉地扼杀了学生全面探索及创造思维的能力,从而限制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借助于网络等信息技术进行欣赏教学,可以变被动学为主动探究,达到因才择学、因才择教的理想境界。现在我们可以把在网上搜索下载的大量关于本课的相关资料设置为虚拟网站,供学生在虚拟网络环境中自主探究,在小组内进行分工合作。由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成为了教学目标的确定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在探索前进的过程中,自信地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认识和看法,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利用信息技术,使学生学会按美的规律去设计生活

美术的设计应用这一学习领域主要是让学生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美化生活及环境。例如用废品泡沫拼砌《高楼》、用碎布贴《布贴画》、用画报贴《面具》等等。我们可以先摄录一些优美的环境与建筑物,指导学生分析感悟美的规律;再用摄录投影等方法表现设计制作过程,使学生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在学习图案、纹样、封面设计等内容时,则可以根据教学需要,从设计初稿、骨格、设色到完成作品,设计制成教学演示课件。分层次地展示不同的变化的骨格形式,不同的色彩配置、引导比较与分析。还有,在电脑绘画软件里设置各种特效处理功能,如对图像进行各种变形、复制、缩放、旋转、镜像合并及色调调整等,使学生对“美”的规律产生深入的认识,丰富了学生表达“美”的方式与方法,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他们的思维空间,增强了教学过程的趣味性,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篇3: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的整合

随着科技的发展, 电脑的日渐普及, 多媒体技术在服装教学中日显威力。然而, 在多媒体教学发展得如火如荼的同时, 我们既不应夸大信息技术在服装教学中的作用, 也不应以教师的信息化水平作为衡量其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准。

服装学科在多媒体的使用上应不同于其他学科, 较之其他学科的机械性和精确性, 服装更为感性和细腻, 因为在服装教学过程当中更强调“教”与“学”二者之间情感上的配合而非单一的文字交流。

以此推论, 在服装教学中, 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 其对于信息技术的善加使用能使服装教学锦上添花, 从而使教学过程事半功倍。具体看来, 体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 有效利用多媒体, 激发学习兴趣, 寓教于乐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研究表明, 人脑对于鲜艳、变化的事物往往有着特别的关注, 人眼也总是不自觉地追随明丽的色彩。相较于静止刻板的书本教材, 多媒体多彩、生动、丰富、动感, 插图、音乐、动画效果的合理运用, 会使学生感到新奇、易学、爱学、乐学, 从而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 有效利用多媒体, 突破教学难点, 长课短讲

多媒体的使用在服装教学中凸显了其大容量的特点, 通过多媒体对信息内容的展示, 教师可以节省大量时间。服装板书一般量较多较复杂, 利用多媒体, 很多板书无需再写, 轻轻一点即可完成, 问题也无需重复两遍、三遍, 轻点鼠标即了然于目。借助于直观的形象, 大容量的信息无需长篇大论, 学生已了然在心。

二、服装课改成功的关键———服装教学与信息技术创新的原则和方法

在实现信息技术与服装教学整合的过程中, 信息技术进入服装教学, 提高了课堂教学信息传播的质量和效率, 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 有利于实现教学优化, 促成学生服装素质的形成。然而服装教学与多媒体在整合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弊端, 怎样实现信息技术与服装教学的有机整合呢?根据在服装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实践, 教师可遵循如下原则:

(一) 根据学习对象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 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学生是教师教学的主要对象, 他们在不同年龄层次有着鲜明的心理和生理特征。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在不同阶段所显现的鲜明特征是教师因材施教的重要依据, 对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 根据学习内容, 合理使用多媒体

多媒体技术是一项革命性的技术, 它将音—像、动—静、图—文有机结合起来, 以提高学生对语境、情境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但多媒体并不是万能的。传统服装教学中的黑板、粉笔、实物、纸质挂图等不可替代。使用多媒体讲解时, 教师往往会灵光一闪, 因此我们经常看到, 投影布另一面的黑板上一般会留下一些片段性的文字或简单的图形。因此, 多媒体应与传统媒体有机结合起来, 整合使用, 各有所长, 充分发挥各自对于教学的促进作用。

依据以上内容, 综合教学中的各项可利用因素, 笔者建议使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 提出探究问题, 创造情景, 由学生自己动手实践, 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动态过程中自主观察、探索对象之间的变化关系和结构关系, 然后去猜想、验证, 最后得出结论, 获取新的知识体系。

这种教学模式, 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只作为学生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选用适当的教学软件, 结合适当的教学内容, 进行探究式学习。学生是主体, 强调学生的自主动手操作, 要求学生比较自觉。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学生学习的时空得到极大的拓宽,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 有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从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 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培养, 为学生营造激发其创造欲望的环境, 更有利于学生产生创造性的思维火花。

综上所述, 在服装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 首先需要培养的是教师的现代教育理念和对多媒体教学的认可度。毕竟从目前的教学队伍来看, 占主导地位的依然是习惯了传统教学媒体的“老一辈”教师, 对于多媒体信息技术, 他们是谨慎而观望的。其次, 要对教师进行相关的信息化培训, 提高其多媒体操作技能和水平, 并作为一项指标严格考核。最后就是不能盲目迷信多媒体, 要清醒地认识到多媒体技术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辅助工具, 有其优势, 也有其弊端。因此, 教学过程中不能单纯地依靠多媒体课件, 而忽视了师生的交流互动。

总之, 在服装课堂教学过程中, 应该学会运用多媒体这把“双刃剑”, 适时、适量地运用多媒体, 以其直观、生动、逼真的画面, 去引导和帮助学生, 使其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 训练基本技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从而提高服装课堂教学效率。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多媒体教学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多媒体教学在服装教学中具有吸引力强、信息量大、互动性好的特点, 同时也会存在忽视情感、忽视质量等局限性, 服装教学中应该注意扬长避短。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服装教育,信息技术

参考文献

[1]翟象俊, 陈永捷, 余建中.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综合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篇4: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的整合

【关键词】美术教学;信息技术;网络整合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美术使人的生活更加充实和完善。进入新世纪,随着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美术将进一步向人们的生活、学习、生产等各方面渗透,同时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对美术教育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现代信息技术的环境下,老师可以根据美术教学内容,选取多种教学媒体、设计制作必要的教学课件,开展形式多样的美术教学,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现代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整合的基本策略。

一、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辅助美术教学,在激发学习兴趣方面有很强的优势。它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影像、网络于一体。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用图文并成、声像俱佳、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段向学生展现学习内容,为学生创建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它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给学生以多种感官的刺激,刺激学生认识事物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对于学生知识的获取与保持,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在艺术鉴赏课中,我们可以使用初步录像来展现丰富多彩的艺术品,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刺激学生的欣赏欲望。

美术教学的内容是源于生活实际的,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很多学生的阅历浅薄,对于他们来说,游离于自己生活经历之外的学习内容是抽象的、枯燥乏味的、不易理解认识的。传统的美术教学中,往往是老师的单边活动,学生只是被动的模仿,特别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匮乏,在美术欣赏课中,老师一般只能指着书本上的图片为学生简单地做一下介绍:“这是某某画的”、“这是某某类型的画”等等,基本上是教师照本宣科地讲解,学生学得枯燥无味一点兴趣也没有。美术是视觉艺术,加强教学的直观演示性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前提,展示具体视觉形象可帮助学生认识、比较和鉴别新事物。

二、现代信息技术化抽象为形象

美术学科有许多术语是比较抽象的,往往是教师讲得乏味,学生听得厌烦,教学效果自然也不好,运用信息技术变抽象的说教为形象的演示,则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化抽象为形象,不但使学生认识知识的本质,而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实现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三、信息技术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成为认知的主体

学习目标的达成要通过学生主动的学习,从而使每个学生通过这种个性化的练习,各得其所,各得其乐。并通过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并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从而真正体现出学生认识主体的地位。

传统的美术教育中信息传递媒体单一,往往只能够传授给学生最后要完成什么,难以让学生感受、欣赏课内外众多的优秀作品,更无法从多角度全面分析其创意、设计、制作过程。学生经自己观察、思考后形成的知识少,实际上就不自觉地扼杀了学生全面探索及创造思维的能力,从而限制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借助于网络等信息技术进行欣赏教学,可以变被动学为主动探究,达到因才择学、因才择教的理想境界。现在我们可以把在网上搜索下载的大量关于本课的相关资料设置为虚拟网站,供学生在虚拟网络环境中自主探究,在小组内进行分工合作。由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成为了教学目标的确定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在探索前进的过程中,自信地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认识和看法,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信息技术使学生学会按美的规律去设计生活

美术的设计应用这一学习领域主要是让学生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美化生活及环境。在学习图案、纹样、封面设计等内容时,则可以根据教学需要,从设计初稿、骨格、设色到完成作品,设计制成教学演示课件。分层次地展示不同的变化的骨格形式,不同的色彩配置、引导比较与分析。还有,在电脑绘画软件里设置各种特效处理功能,如对图像进行各种变形、复制、缩放、旋转、镜像合并及色调调整等,使学生对“美”的规律关系到深入的认识,丰富学生表达“美”的方式与方法,同时也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整合是美术学科自身要求,也是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使之与美术教学的整合,能更好地达到美术教学的根本目的,即了解美术语言的基本表达方式和方法,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提高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不断地完善人格。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的有机整合能够优化教学,我们将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篇5: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的整合

[内容提要]:在人才发展观的指导下,在新的教育改革理念的启迪下,我转变观念,积极创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复归学生主体性,对作文课进行改革,突破了传统教学方法耗时、费力、低效的局限,不仅让学生成为了习作的主人,充分参与其中,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还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找到了写作的感觉,提高了学生写作和欣赏的能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长期这样的训练,学生的习作水平一定会有较大的提高。

关键词:人才发展观

复归

主体性

整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就是继承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现代教育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肯定了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教育不仅应面向21世纪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还应着眼于学生个性、身心的全面发展以及精神世界的完美,要为学生的人生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教育应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一种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的过程中也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改的大背景下,阅读教学已初见成效,但作文教学的提高,尤其对中差生而言成效甚微,甚至费力而不讨好。语文教师都知道,一张语文中高考试卷,作文所需的空间和分值就占去了半壁江山,作文的好坏是评价一个学生语文水平高低的主要方面。改变学生难写作、写作难的困境,在现有孩子的基础上如何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是每一个语文老师最棘手的问题。如何改变现状?我几年来深入实践与探索,发现调动学生写作的兴趣,是写好作文的一个切入点,要教师在“主”字上下功夫,以人为本,还原学生的主体性,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优化作文教学的过程,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关键。

转变观念,积极创新

在人才发展观的指导下,走进新课改,我深刻认识到师者应该做时代的弄潮儿,与僵化的教学体制彻底决裂,在新的教育改革理念的启迪下对陈旧的教学思想与理念进行一次艰苦的蜕变:在教学思想上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作文教学也应改变死板的给题---写作----讲评的陈旧教学模式,那种模式禁锢学生,只有产生让学生厌写的情绪.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灌输,而是靠学习者自主建构的,教师的主动作用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教师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资源和必要的策略指导,并通过协作交流,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我把这种新思想和新理念成功的运用到作文教学上,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创新作文教学设计,回归学生主体性.运用信息技术,复归学生主体

初中作文中,说明文写作是难点.以七年级下册说明文教学为例,学生运用这种表达方式较困难,有时明明让写说明文很多学生写成了记叙文,即使写成了说明文也言之无物,空洞干瘪,从发展观的角度来讲说明文写作不容忽视,无论是写一份产品说明书、物品宣传、还是从事公关工作,都需要说明能力.为了调动学生写作的兴趣,这就需要我在作“主”上下功夫,还原学生的主体性,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优化作文教学的过程.为此我设计了一节以辨析说明与记叙表达方式为重点的写作课---以“校园”为话题。为了让作文提高成效,也为了让学生写作言之有物,我为这节课进行了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先给学生题材再搞动员,最后进行实践活动.其中观察和收集资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工再合作。先说分工分了四个组:

1、拍摄组。主要是有照相器材、有dv摄像机的,指导他们把校园大大小的景物进行拍摄、拍照如亭、楼、场、室、牌等,给学生的小型多样的课间活动和运动场上运动健儿的风采录相和校园全景拍摄。

2、采访组。以口才及社交能力较强的同学为主搜集资料,组织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采访,要了解建校史和发展史就去采访学校的元老;要了解学校的校园文化就去找德育领导等;

3、短信组。开展“校园”往事回望征集活动,人人动脑动手将校园中发生过的事一句话概括出来,借手机、电子邮箱发送到规定的手机、电子邮箱中。

4、软件编辑组。在老师的指导下将同学拍摄的作品,采集的资料,发送的帖子进行剪辑和整理,进行后期的制作和处理,每组成员都是优劣组合,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和帮助以扩大每个人的思维广度。再说合作,在他们单独完成各自的任务期间,教师搭台,创合作氛围,其中拍摄组建议从自己的组员中抽出一名跟踪采访组进行实地拍摄,这一有创意的举动所拍摄的作品被我运用到后面的欣赏教学中。这一前期的准备工作足足从四月中旬持续到五月初历时半个月之久,其中赶上了一个春季运动会和一个校园艺术节,大大丰富了我们的写作素材。这样一来,我在活动中让学生找到了主体的感觉,尝到了甜头,产生了自主、探究的动力。教师不仅解放了自己也解放了学生。

积极整合,提高语文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效整合会大力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写作能力,多媒体教学手段形象而富有感染力,对学生的语言熏陶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美国心理学家阿贝尔•梅拉别指出:信息总效果100%=文字27%+音调38%+表情35%。通过以上这种形式让学生欣赏作文,对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全方位的,现代教育媒体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作文准备工作就绪之后,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我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把制作好的软件输入主机电脑中,让学生实现资源共享。课件流程内容如下:出示幻灯片一作文话题——校园

给出写作要求:

1、体裁:可以是说明文,也可以是记叙文;

2、材料在”校园’背景下选材

3、字数在600字左右

4、说明文的区别与联系

说明文的侧重点在“说明”,记叙文的侧重点在 “记叙”;说明文中可以有记叙的成分,记叙文中也可以有说明的因素,二者不可以决然分开。

5、拟题范围:记叙类:校园中发生的事——可以是事件和感悟也可以是师生情、生生情等。说明类:介绍我们的校园(管理体制,建筑物的外 形、结构、功用,校园文化等)或介绍校园一景。

6、归纳:本组的作文拟了哪些题目?还可以拟更有新意的题目吗?

7、说明文《我们的校园》解题思路:仔细观察——校园的环境

布局、功用及特点—— 抓住特征

——具体介绍

确定顺序、抓住主次、突出特征

8、小组归纳

说明文组:组内同学的作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该对象的特征是什么?//记叙文组:组内同学作文的事例、中心是什么?

9、特别提醒:说明文语言必须准确。首先使用修饰、限制性词语,说明事物准确。其次合理运用表示数量的词语,说明事物准确。最后词句的安排合理,表达准确又周密。

10、让同学帮你把把关好吗?(听/读——评——选)

11、大家共赏、共议。对于刚升入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写一篇以“校园”为话题的文章是有一定难度的,为了避免学生写出“四不像”的文章即记叙文不像记叙文,说明文不像说明文,教师利用多媒体的大屏幕展示说明和记叙的区别与联系,并在此基础上提示拟题的范围,让同学分组讨论,可以写校园中发生的事,用短信寄邮件,师生适时补充,有的同学说“记校园二三事”,有的同学说“我的校园生活”,还有的学生说“校园游记”等;其中有一名同学给“校园”拟题为“参观我们的校园”,这个题目引起了同学的争论:一些同学说这个题目更适合用在说明文中,这时老师出来解围说,这个题目既适合用在记叙文中也适合用在说明文中,关键看小作者是怎么给它定位的,是记叙的成分多还是说明的成分多。紧接着老师又让想写说明文的同学发言,同学根据屏幕上出示的拟题范围给“校园”拟题为“校园的一角”、“我的校园’’、“我们的教室”、“我们的操场”等。与此同时软件组把学生的发言内容第一时间输入大屏幕中,对记叙文与说明文的题目进行梳理,以求达到一目了然的效果。针对说明文的特点,教师出示了幻灯片,打出了友情提示的字样:抓住事物的特征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加油哇,老师相信你们都有一双火眼金睛,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老师的富于鼓动性的语言让学生们跃跃欲试想一显伸手。通过多媒体进行师机生互动的演示师生双方完成了利用计算机在教学活动中交流、讨论、启发等资源的共享。一方面,利用计算机及时反馈给了学生之间与师生之间研讨的结果,让学生品尝到了收获的滋味,调动了他们对于写作的欲望,开启了他们写作的大门;另一方面,让他们在愿意接受的情况下学习到了记叙与说明两种表达方式在文章中的的巧妙运用,成功否定了填鸭式教学模式,为后面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埋下了伏笔。

学生拟完作文题目,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因为“校园”对于学生来说还仅限于一个专有名词,如何让“校园”在学生的脑中活起来,让校园生活在学生的脑中像过电影一样充实起来呢,这时就需要借助多媒体,让大家通过点击鼠标所出示的校园的平面图、方位图、校园的实景、校园的一角、校园文化艺术节的实录及采访资料和短信内容等让学生的记忆的闸门就像瀑布之水一泻千里一样给打开了,他们回忆起了校园的布局及在这里生活的点滴因为此时的校园已印在他们的心中,他们每个人完全可以结合着自己要写的文体及所拟的题目撰写出别具一格的校园题材的文章来。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运用直观形象的画面,给学生提供认知的感性材料,使之建立表象,更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的丰富的想象,从而引出源头活水来。媒体确实成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行自助探究,自主建构意义的认知工具。教师的作用首先是相机指导,途径监控。

在批改此次学生作文时,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文章中体现出“真情实感”来,写出了自己与校园的非同一般的关系,这实属难能可贵的,为了能延伸学生的写作兴趣,我从这次习作中挑选出了二篇特别优秀的文章让学生欣赏:一篇是说明文;一篇是记叙文。尤其是那篇说明文无论从构思、用词、主旨等多方面看,都不失为佳作。而文中所列举的一系列准确而翔实的数字,正来自于前期采访组收集的资料,只不过它运用得恰到好处,使数字起到了很好的说明作用。我利用拍摄组和采访组的杰作即拍摄的历史的见证者与采访者在建筑物前的实景画面,用powerpoint制作了一个演示课件。上课时,我让小作者站起来高声朗读这篇文章,同时,大屏幕上出现了校园的图景,包括采访者与老校长谈话的画面,并配以比较舒缓的的乐曲,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学生被深深感染了,产生了强烈的思想感情的共鸣。这时,我引导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可取之处,让学生懂得欣赏一篇文章可以从哪几方面入手,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欣赏作品的能力。

篇6:信息技术与美术整合的实验

构想:在传统的美术课堂中,主要通过挂图、书本和录象等有限形式对学生传递信息,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后,通过计算机的图、文、声、象并茂的特点,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方位信息用于制作课件,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涉及面更广,能够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做法:传统教学中,教师在备课和教具的准备上颇费心思,尤其是实践设计课,如初中课本的《贺卡设计》、《装帧设计》、《招贴设计》和《标志设计》等,教师既要准备大量的图例,又要考虑在有限的课时内解决难点问题,学生练习、反馈的时间明显不足,在不能增加课时的情况下,对教学质量的`要求则明显降低,因此,在计算机教学软件的编制中,我们紧抓重点、难点,将原来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转变成以学生主动探讨为主,学生间协作学习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教与学的形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如:在制作《招贴设计》课件时,选用多幅著名的和平运动招贴画,从内容、形式多方面进行分析演示,使学生对招贴画的设计构思进行全面了解,并在设计步骤上设置相应的从低到高、从简单到复杂的操作练习,使学生加深了对重点、难点内容的理解,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效果。

教学流程见下图:

程序步骤

教师活动

篇7: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初探

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使之与美术教学的整合,能更好地达到美术教学的根本目的,美术是视觉及造型艺术,具有可视的形象特点,因而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使美术教学手段向多元化发展,如实物展示、投影运用、多媒体音像的引进,大大地增加了信息量和科技量。

一、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促进学生积极参与“造型、表现”的美术学习活动

“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十分强调自由表现和大胆创造。在低年级尤其注重感受、体验和游戏等灵活的教学形式。使看看、画画、做做、玩玩融为一体。在教学时,利用互联网、校园网,收集有关的美术课题的信息资源,制作色彩纷呈的教学软件,开展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例如教学《各种各样的鱼》、《可爱的鸟》、《鲜花世界》、《游太空》、《海底世界》、《可爱的动物》等耳熟能详的课题,运用现代多媒体组合教学,通过声音、动画、视频、投影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亦动亦静,能再现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学习。同样,借助信息技术的有利因素,为学生创设有利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基本造型要素,运用电脑、投影、录像等多媒体组合的教学,引导学生主动进行造型活动,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二、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设计意识,使学生学会按美的规律去设计生活

这一学习领域主要是让学生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美化生活及环境。例如用废品泡沫拼砌《高楼》、用碎布贴《可爱的家乡》用画报贴《南海之滨》等,我们可以先摄录一些优美的环境与建筑物,指导学生分析、感悟与理解。再用摄录投影等方法表现设计制作过程,使学生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在学习图案、纹样、封面设计等内容时,则可以根据教学需要,从设计初稿、骨格、设色到完成作品,设计制成教学课件。分层次地展示不同的变化的骨格形式,不同的色彩配置、引导比较与分析。还有,在电脑绘画软件里设置各种特效处理功能,如对图象进行各种变形、复制、缩变、旋转、镜像合并、及色调调整等。进一步扩阔学生的视野,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也使教学过程加强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简易的设计制作。通过操作鼠标变换设计形式和各种特效的处理,使他们信息技术教育与美术设计意识与应用都得到互相促进、互相提高。

三、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着重培养学生美术欣赏的最基本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述能力。对高年级的学生,突出引导他们学会在网上浏览欣赏适合自己的艺术作品,学会在网上收藏自己喜欢的优秀作品,反复感受、认识和理解,具体内容如《民间艺术作品》、《中国建筑介绍》、《中国优秀雕塑作品》、《精美的邮票》等和通过一系列的浏览、收藏,再运用语言、文字、绘画等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真正达到培养欣赏与评述能力的目的。

四、结合信息技术教育,在美术教学中,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篇8: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中的技术包括物化技术和智化技术两部分。所谓的物化技术,指的是人们在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或者完成现实任务过程中所使用的工具和设备,如设备、计算机、操作系统等硬件及其软件;所谓的智化技术,指的是人们在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或者完成现实任务的过程中所使用的知识、策略、方法和技巧,如教学策略、教学设计等。所以,不要将技术简单的理解为物化技术。

2001年至2010年,我们常听到的一个词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2010年以后,我们常听到的是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那么两者有什么区别呢?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1. 来源。

我国教育部在2001年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开始对我国基础教育进行改革,其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教育部,2001)”2001年开始的新课程改革突出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个教育理念。新课程改革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直接推动全国中小学各学科教师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支持课堂教学,极大的推动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2. 涵义。

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在认为:“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何克抗,2005)”

3. 特点。

根据北京师范大学的何克抗教授所提出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分析得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包含三个属性:一是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二是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三是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只有准确把握这三个属性,才能真正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根本,然而这三个属性并不是并列、平行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内容是营造支持学生多种方式学习的丰富的信息化教学环境,通过实施具有“自主、探究、合作”特征学习活动的课堂教学(一般称为“整合”课),最终达到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二、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

1. 来源。

2010年,我国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描绘出我国教育十年发展的蓝图,其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教育部,2010)”教育部为深入落实《纲要》中关于教育信息化内容的总体部署,组织编制并在2011年发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对我国教育信息化进行了战略部署,《规划》指出:“教育信息化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在促进教育公平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学习型社会、推动教育理念变革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宏伟目标不可或缺的动力与支撑。(教育部,2012)”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提法就来源于《规划》,它强的调信息技术和教育全面、深度地融合是一个宏观、系统的工程。

《规划》中对教育信息化的意义和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途径与方法也进行了阐述。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意义是:“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是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抉择。(教育部,2012)”我国实现教育信息化目标的途径与方法是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

2. 涵义。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就是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构建随时(Any Where)、随地(AnyTime)、多途径(Any Way)的个性化学习环境,实现以学为主的教学与方式,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3. 特点。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三个特点是构建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实现以学为主的教与学方式、面向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培养。

个性化学习环境就是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环境,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需求个性化选择定制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实现以学为主的教与学方式是教师的教学设计要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开展,遵循学习规律和学习者特征,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分析、综合、评价、创造能力的发展。

三、“整合”与“融合”的区别

信息技术支持课堂教学经历了计算机辅助教学(CAI)、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三个阶段,很多人认为这三个词的含义是一样的,无非就是时髦的炒作概念。其实不然,三个词既体现了对教育中技术价值追问的不断深入,也体现了信息化教学的发展过程,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强调的是教师利用其编制的课件采用对话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训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强调的是把作为教育之外客体的信息技术与作为主体的教育相整合,与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信息技术支持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强调的是教育内的技术与教育相互改变、不断适应的过程,技术支持课堂教学方法、模式的变革,“融合”阶段的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学开展的核心要素,教学方法创新是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必经之路。

四、总结

上一篇:校园生态环保演讲稿下一篇:关于写雾的作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