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初探

2024-05-12

初中英语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初探(通用10篇)

篇1:初中英语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初探

农村初中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实践初探

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双龙街乡初级中学 陈云

现在,现代信息技术己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在个个层而都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既是新世纪、新时代对教育的要求,也是教育在新的技术环境下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进行农村初中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本文就分别从整合实践的背景意义、实践的结果与分析、实践的反思等方面谈谈。

实践的背景和意义

1、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是适应当前教育形势发展需求的。

2000年10月,教育部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明确提出了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两个目标:一是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二是全面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的发展。2001年7月教育部又颁发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简称新课程大纲或纲要)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展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鉴于此,我们开展这一实验是顺应当前教育发展形势的,是于当前教育发展形势相吻合,相适应的。

2、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相整合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初中数学教材中也出现了诸如“想一想”、“看一看”、“做一做”等数学实验的内容。但是,目前国内的相关实验研究主要是探索了初中数学实验课的教学设计和初中数学教学中开设实验课的一般性操作。对如何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之中,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在初中数学实验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创新意识等问题,涉及得很少。因此,进行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相整合的研究,是全面推进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的需要,具有丰富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3、师生欢迎 我们设计了《教师应用计算机技能情况调查表》、《教师运用常见工具制作课件情况调查表》、《教师使用教学课件来源情况调查表》(共250份)、《学生对应用媒体手段教学所持认可度调查表》(200份)、《学生方面的调查表》(250份)、《教师对学科整合掌握情况调查统计表》(40份)。经调查统计发现:①教师应用计算机技能情况。有80%的教师会基本的WindowsXp操作,能利用Word或Wpsoffice进行文字处理的占67.6%,表明已具备制作电子教案和使用课件的能力,但是具有编辑、开发教学资源技能的教师比例还比较低,如会上网查找教学资料的占56.8%,会收发E-mail的仅占43.7%。同时年轻教师与中老年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也存在明显差异,青年教师在操作系统和网络技术方面占较大优势。②教师运用常见工具制作课件情况。约有60%的青年教师掌握了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课件制作工具,他们是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的生力军,但目前他们的制作水平还很低,制作的课件缺乏交互性、动感等。③教师使用的教学课件来源情况。青年教师使用的教学课件中有10%的直接采用商品软件,有40%直接采用网上下载软件,有12%直接采用自制课件,这说明教学软件不足或质量水平很难满足实际教学要求,成为制约“整合”的瓶颈。令人感到欣慰的是青年教师使用的教学课件中有45%采用加工改造后的教学软件。④ 学生对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大体上持欢迎态度。⑤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仍存在不足。⑥学生在除信息技术课外的学科教学中使用计算机的时间极少,让学生运用计算机进行自主探究开展交互式学习的机会每学期几乎没有。⑦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理解,但当前尚未达到我们的初衷。⑧学生自主运用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能力有待加强。⑨75%的学生对“现代教学媒体”运用于教学中持欢迎态度(包括非常欢迎),20%的学生持一般态度,只有5%的学生持不欢迎态度;30%的教师对“学科整合”掌握,15%的教师稍微会一点,55%的教师希望多进行这方面的培训、实验研究。

通过上述统计分析,我们基本上可以得出:师生对于“信息技术和初中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是很欢迎的。

4、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与研究是打造新时期现代化学校的需要。我校是一所现代化的农村综合示范性中学,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一流的省重点综合性中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现代化的学校需要现代化的设施和能熟练使用现代化技术,有现代化理念为指导的教师研究学校的发展方向,明确学校发展给自己的发展目标,然后将技术、理念、方向有机地整合。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充分利用计算机平台,师师合作、师生合作、人机合作、生生合作,发扬合作精神,为较好地实现以上目标奠定 了基础;学校有一支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与充满活力的年轻教师组成的教师队伍,他们有各自的优势,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对信息技术的接受与应用相对有一定的难度,年轻教师由于教学经验不足不能更好地将信息技术的长处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以课件为依托,以丰富的知识为载体,可以将老教师丰富的经验和年轻教师计算机技术的长处,快捷地扬长避短;我校的学生情况是在张掖市普通中学中属于中偏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够,学习基础不很扎实,学习目的性不很明确,学习方法尤其不够科学,学习兴趣不高,这要求我们必须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上做文章,在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上做文章。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以其特有的长处,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上起到独特的作用。以上情况表明:我校这样的校情,既是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的长处,也是短处。正因为如此,整合课题研究对于学校才更加重要与迫切,更有现实意义。通过整合实践,我们可以扬长避短,取长补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能够给我校的学生、教师、学校带来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和契机,同时将对我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校的发展产生深远意义。

篇2:初中英语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初探

[摘 要] 在今天,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实施和学校校园网络的开通,使以多媒体电脑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在农村成为可能,也决定了现代信息教育与地理教学整合的发展趋势。本文就我校对现代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和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以及教师在这一项目使用过程中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及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带来的更新与转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经验性的总结,初步探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地理学科的整合的简单方法与实施的途径。[关键词] 信息技术 地理教学 整合

一、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初中地理教学整合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因材施教,体现教育的公平、民主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有利于多种教学策略的实现,深化学科教学,提高教学效益。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本身就是技术创新的产物,在高新技术更为发展的今天,教师的教学更不能缺少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融洽整合。因而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的地理课程决定了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必然性和重要性。新课程地理教材的突出特点是教材的多媒体化、教学的个性化与自主化、情景的虚拟化和地球的数字化,初中地理教材的这一特点决定了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地理学科整合的重要性及发展的必然性。

二、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初中地理教学整合具备的教学资源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提供了中央电化教育馆教学资源,该教学资源内容极为丰富,另外计算机网络也融有大量的地理教学资源,这对已实现远程教育工程和开通计算机网络的学校来说,使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的整合成为现实。

三、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农村中学课程整合实践与问题的解决 现代信息教育对城市的教师来说,也不是什么新鲜的事物,但对于刚开通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和进入网络世界的农村教师而言,要应用好现代信息教育资源,存在的困难并不少。在一年多的教学实践中,我力求把地理教学同多媒体有机地结合起来,寻求初中地理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存在的一种必然。

实例一:在讲“黄河”这一节内容的过程中,我进行的多媒体课件教学。首先采用黄河的泛滥成灾的图片进行导入,强调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同时又是一条害河,它在历史上曾多次决口泛滥,给黄河流域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治理与开发黄河;其次演示一张空白的中国地图,然后从黄河的发源地开始演示,一直到入海口,形成一个巨大的“几”字。并依次引出下列问题:

1、黄河的发源地和入海口:巴颜喀拉山脉和渤海;

2、黄河干流的长度和形状:5500多千米、“几”字形;

3、黄河干流流经的省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共九个省区;

4、黄河流经的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5、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内蒙古自治区河口镇和河南旧孟津;

6、黄河的主要支流:汾河和渭河,并请学生注意,这两条支流分别位于黄河的哪一个河段。最后让学生讨论危害与利用开发。

实例二:《中国的民族》采用了多媒体信息的引入法,先让学生观看民族舞蹈和民族风情图片,从而归纳出民族的概念、种类等。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在一般地理教学中的困难得以解决,如:(1).地理教学板书、板图、板画内容丰富,复杂多样,在有限的黑板上难以充分展示出来,通过多媒体课件可以用活地图及图文资料。教材如果以将声音、立体图像及文字进行多媒体化,不仅能实现教学的交互性,而且能解决教师在一般课堂上完成内容丰富的板图、板画需要耗费很多的时间的问题。

(2).地理教学需要分析研究自然界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同时还需要了解世界各地的人文特征、生产发展以及人地关系等问题。要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这些知识,多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身及其外貌特征,多了解各具体国家生产建设的发展状况非常必要,但用一般的教学手段难以实现,而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能更生动形象的表现。

(3).地理教学中我国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内容丰富,素材多,但生动活泼、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的画面少。一般情况下难以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完成德育任务。但是计算机网络选择丰富的内容和素材可以很好地完成。

四、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农村中学课程整合的特点

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把以计算机网络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运用于地理教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有利于学生认知发展过程实现教育目标的实现。电化教学的过程主要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选用合适的电教媒体(如电影、电视、录像、多媒体课件、计算机网络、投影等)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地理教学利用直观教具(如录像、投影等)可以把学生所学知识具体形象、生动活泼、新颖而有趣地表现出来,为学生感知、理解、记忆创造条件。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又适应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诱发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

2、教学的直观性有利于充分发挥地理教学中的地图作用,达到图文相统一的效果。地理教学一刻也离不开地图,地图是地理学科特有的形象材料,是地理学科的骨架,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地理现象、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和地理智慧。地理过程是复杂的也是抽象的,许多地理过程比较难以理解。计算机可以对那些难以理解的地理过程和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进行模拟,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如通过计算机演示地球的运动,学生就可以轻松掌握有关地球的运动和四季形成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强化学生对宇宙和大自然的好奇感。

3、有利于培养智能型、开拓型人才。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学地理教学如何来完成这一使命,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中学生的学习心态:一是求知欲望大,凡事喜溯本求 源;二是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但我认为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提高注意力,增强求知欲,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有了兴趣才会去思考、去探索、去想象、去创造、去开拓。

4、有利于地理教学中德育功能的落实。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也是工作的重点。要使德育教育融入地理知识的教学中,采用电化教学手段有独到之处。学生通过实际材料的对比,自然产生了热爱祖国、热爱党的强烈感情。特别是讲到我国治理江河、兴修水利、防风固沙、植树造林、抗震减灾、齐心协力、造福于民的事迹时,选用一组动人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更能产生一种震撼,使学生强烈地感受到我们祖国的伟大,山河的壮丽,中华民族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民族,我们应该感到自豪。同样在谈到我国人口、资源、粮食、环境等问题时,也应该选用一组合适的画面,指导学生用辩证唯物论的观点去思考,去分析,使学生明确我国在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存在问题、有困难是难免的,但我们有能力、有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五、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基本途径、方法 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地理学科课程整合一般有以下几种途径和方法: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之间的整合就是要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恰当地融合到课程中,把计算机和其他教育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以各学科知识为载体,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认知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地理学科活动应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通过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实现学科课程的内容目标;通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媒体容量大、转换快的特点,扩大课堂教学内容的肺活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各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运用多媒体的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信息的自主加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创新,标新立异,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从而形成新思想、树立新观点和创立新理论的教育观念。

2、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和学科课程的整合具有跨学科、跨课时、跨年级段,多采取课外活动形式的特点。在整合的过程中,教师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改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认识事物的过程,改变传统的教学原则,改变教学内容和教材形式,也改变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一般地,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设置相应的学习任务。教师可把经过筛选的问题,通过围绕某个具有时代特征的专题,将现代科技、自然、人文、旅游和环境等问题,通过计算机技术,创设问题情境,传达给学生。

3、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多模式地开展整合。我们还可以从实际出发,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到德育、艺术教育、科技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保教育、体育卫生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上,因地制宜,多模式地开展整合。

4、整合的关键是培养熟练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过程中,一方面教育需要技术,信息时代的学科需要计算机技术,但是任何先进的技术都不能取代教师。现代教育要求教师不但要了解、掌握现代教学资源,学会运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同时还要不断提高应用电教媒体的水平。处在学校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是学校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进行多媒体教学的主力军,让他们掌握应用电教媒体的方法,多给他们提供培训的机会,使他们通过校内外的培训,尽快提高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技术素质是十分必要的。

六、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农村中学课程整合的一些困难 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职业水平还很不高,尤其是在农村学校更是如此。近几年来,经多方努力,虽出现了一些优秀的教学软件,但难以应用到实践中去,其主要原因是各科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意识还比较差,计算机应用水平不高,从而在教学中很难轻松的利用软件。可以说,提高各科教师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意识和职业水平已经成为当前最为紧迫的问题。

篇3:初中英语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初探

一、信息技术在英语阅读教学的优势

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是多种媒体的集合。它一般包括文字、图画、照片、图像、视频动画、声音等素材。这些素材的应用, 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增强记忆和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二、信息技术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一) 利用多媒体进行英语阅读教学, 对学生产生的作用

1.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现代教育技术以其容量大、兼容全等特点将各种教学信息用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形式展示给学生, 使整个教学过程形象生动, 活泼有趣, 从而吸引了学生的有意注意, 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积极性。

2.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使用多媒体辅助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由情境的帮助而真正理解一句话和辨识一个词的意思, 可以满足学生的成就感, 可以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情绪, 在英语阅读氛围中, 培养他们用英语进行思考与理解的习惯。

3. 增强学生的记忆力

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视、听素材展示, 有利于学生识记所学的英语材料, 提高记忆效果。

(二) 利用多媒体进行英语阅读教学, 对教师产生的作用

1. 提高教学的现代化水平

课堂是教学的舞台, 教学也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体现出教师的备课与教法。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教师的备课不再局限于备课本, 看教学参考书, 因为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查找与阅读内容相关的信息, 利用网络的资源共享充实自我, 开阔视野, 提高教学水平。

2. 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

从教学规律看, 传统教学知识结构单一化, 而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信息展现出多种形式的特点, 符合现代教育认知规律;从教学模式看, 信息技术既可以进行个体自主学习, 又能形成相互协作学习, 内容充实形象, 更具吸引力;从教学手段看, 信息技术强调以多媒体为中心的作用, 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学生—教材的单调格局。总而言之, 信息技术的应用, 把教师转变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操作者。

三、信息技术在英语阅读教学的意义

(一) 运用多媒体课件, 提高英语阅读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使课堂教学容量相对增大, 给学生提供许多的语言实践机会, 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现自主、合作学习, 提高学习质量。

例如, 在进行“Have you ever been to an amusement park?”的教学中, 教师利用各种动物和植物的图片导入新课, 这有效激起了学生对本文的阅读兴趣, 并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 积极读课文了解动植物的具体情况。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深刻理解本节课的语法和短语等知识点。教师精心设计课件, 让阅读课声文并茂, 把学生的注意力完全吸引到课文中来, 让学生体悟到课堂不仅仅是教学课堂, 更是在畅游世界, 享受生活, 在学习体验中, 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英语阅读教学进程

教师在进行阅读课的教学时, 一般教学步骤分为五步:读前活动、速读活动、读时活动、读后活动、解析难点和语法。这几个环节环环相扣, 彼此关联, 只有这样教学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读前活动:教师利用多媒体导入新课, 即利用图片、视频、文字等形式给学生提供一些与阅读文章相关的情景知识, 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动机, 并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的标题猜测文章的中心思想, 即主旨大意。

速读活动:在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中, 教师根据文章内容在屏幕上给学生呈现一些问题, 问题不能过难, 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阅读。

例如, 在进行“What should I do?”的阅读教学时, 教师课前给学生设置一定的阅读任务, 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速读。在此过程, 学生大致地了解了文章的内容, 同时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做了铺垫。在解决任务时, 学生就会抓住关键点, 确定准确答案。

读时活动:教师依据文章内容设计各种各样的问题及阅读任务, 帮助学生准确无误地获取信息, 并对文章进行深入理解,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可以设计判断正误题 (true or false) , 阅读理解题 (choose the best answer) , 填写表格题 (fill in the blanks) 等。在校对答案时, 教师可以把动画、掌声、笑脸图像等链接到答案上, 以增强课堂效果。

读后活动:阅读课不仅教会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阅读方法的应用, 而且要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 了解中西文化, 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和把握文章意图的能力。在深入理解整体课文之后, 教师可以设计图片对比, 让学生思考讨论一些话题, 从而得到感情的升华。

解析文中难点:对于初中学生而言, 总会有一些难以理解的单词或短语的用法, 或者一些难句、长句, 或者是习惯用语等。这时, 教师可适当地利用多媒体来加以解释,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总之, 信息技术对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渗透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它的影响包括教学技术观念的现代化和教学技术手段的现代化。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 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方面经过不断的尝试, 必将促进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 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英语素养,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初中英语课程标准 (2011版) .

[2]韩戈玲.关于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思考.外语界, 2003 (4) .

篇4:初中英语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初探

关键词:化学教学;信息技术;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319-01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微观与宏观并存,理论与实验同行,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势学科。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整合主要是通过信息技术的使用来创设生动活泼的化学教学情境,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改变传统的化学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现就初中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化学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的动画、图像、解说、文字、音乐等多种信息,使学生观其境、闻其声、耳目一新、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在教学“绪言”时,通过播放四大发明图片及现代石油炼制过程的影片片段、各种性能优异的新型建筑材料并配以简单说明、五彩缤纷的烟花焰火,使用大容量的信息传递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触景生情,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在教学“空气污染”时,利用多媒体演示文稿,演示罗定市双东工业园区工厂排放的大量废气、废水和广州市区汽车排放的尾气,让学生边看边思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为学生积极主动学好化学打下一个稳固的基础。

二、有利于抽象的理论概念形象化

在讲授分子、原子及核外电子等微粒运动时,微观粒子的运动是肉眼所看不到的、用手摸不着的,通常情况下我们只有借助于挂图和模型,通过教师讲解而让学生明白,而微粒运动变化的过程却无法充分展示,但是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描述不可见的微观粒子运动。在教学“分子运动”时,说到湿衣服晒干的过程,无法通过实验真实反映其变化过程,若通过多媒体动画模拟,水分子从衣服上慢慢运动出来,散发到空气中去,同时温度升高时,水分子运动加剧;温度降低时,水分子运动减慢,最后湿衣服变成了干衣服。通过动画模拟,学生不但加深了对分子运动的认识,而且也了解了分子运动规律与温度的关系。百闻不如一见,形象逼真地进行模拟展示,可以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不仅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有利于知识的理解。

三、优化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效率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部分,通过实验既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态度,又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运用信息技术,模拟一些在课堂上难以演示的实验:1.有毒、有害以及短时间内无法完成的实验。如一氧化碳、硫化氢等毒性实验、铁的生锈、煤和石油的形成等,这些常规教学中只能教师口述,而多媒体课件将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2.错误的实验操作后果。如吹灭酒精灯、排水法收集氧气先撤酒精灯再抽导管、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先加热后通氢气、点燃可燃性气体前不检验气体纯度等实验操作后果。由于有些实验有危险,一般老师只讲解而不做演示,如果把这些危害后果制成多媒体课件,学生获得直观感受,在以后的实验中避免错误操作。3. 石油化工提炼流程、接触法制硫酸、液化氮、某些稀有金属等等甚至老师都没有见过,学生只能凭借有限的想象。如果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照片投影、视频资料等将极大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演示模拟实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进一步了解,达到了教育教学目的,提高实验效率,也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四、丰富化学课程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效率

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化学课程教学资源就是要突破化学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网络资源来丰富课堂教学,极大扩充化学教学内容,使学生不再只是学习化学课本上的内容,而且能了解到最新的科学技术信息,了解化学与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教师可以在课前将所需的资源整理好,保存在学校的共享网络平台上,让学生访问并选择有用信息;也可以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参考信息,如网址、搜索引擎、相关人物等,由学生自己去Internet或资源库中去搜集素材。在教学“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时,利用互联网下载大量的图片和软件展示人类化学的发展史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宏观到微观;通过人面鱼纹彩陶盆、越王勾践青铜剑、火药等实例和分别提供一些我国杰出化学家的成就,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向学生提供一些如唐代蜡染屏风、用玻璃钢制成的船体、纳米铜等相关的课外阅读资料,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善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善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运用各种学习资源和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例如将文本、图片、视频等资料做成网页,提供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取得了传统教学中很难达到的效果。通过一些化学虚拟实验,为学生提供动手和思考的机会,以提高学生分析实验和改进实验的能力。快反馈、强矫正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途径。利用计算机题库中的试题,学生可以直接在计算机上练习或考试。练习或考试完后,学生可以调出参考答案,及时找出问题的所在,起到教师面批的效果,还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钟柏昌.李 艺《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整合信息技术的分析(下)》学科教育,2004.(6).

篇5: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初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等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通过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的整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及网络共享资源的优势,培养学生学会寻求知识、获得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精神。多媒体网络资源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和创造性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一、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优越性

多媒体为化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通过多媒体与化学的整合,可以解除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一些建构障碍,尤其是初中化学中的一些微观反应、在实验室不可让学生尝试的有毒的、危险的、爆炸的反应,通过多媒体进行模拟,将反应原理、错误操作后果展现,并可定位在某瞬间,化抽象为具体,也可变枯燥为生动,让学习难点顺利突破。网络资源为化学教学提供了大量的多渠道的信息,从网络上获得知识,可打破课本的局限,使知识向横向、纵向延伸,为不同学生提出了不同层次的需要,面向全体学生,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通过整合,可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学方式发生变革: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他引导学生在网络环境中查寻知识、主动参与,处理信息,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他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情感需要,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整个教学过程是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认识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创新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主导活动,教师辅助指导的过程。教师是一位服务者,为协助学生学习提供方便。

二、整合方式

(一)制作课件

制作课件是目前应用较广的整合方式之一,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和化学学科的特点,可制作一些反映微观粒子间反应的课件;反映微观粒子的特点的课件;模拟在实验室,不可让学生尝试的有毒的、危险的、爆炸的反应的课件等。利用这些课件,来解除学生的认知障碍。课件的制作可以积件的形式,交互性要好,重突破难点,减少没必要的声音和文字,以避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笔者在不断的尝试中,深感FLASH不失为化学课件制作中很好的软件之一,它简捷方便、功能强大、兼容性好。利用它,我在初中化学教学方面,设计了以下课件:

设计内容 设计目的

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微观过程 展现氢分子夺取氧原子的过程

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微观过程 展现化学反应的实质(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

复分解反应的微观过程

(NaOH+HCl、 Na2CO3+HCl、 AgNO3+NaCl反应)展现复分解反应的实质,反应中溶液离子间形成难电解物质(水、气体、沉淀)的过程

量筒使用中,俯视、仰视造成的后果 展现俯视、仰视读数造成所量液体体积与实际体积偏差的原因

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 展示溶液导电的原因

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元素质量比、元素质量分数)

从物质微观组成上展示宏观计算的依据和意义

篇6:初探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

石花镇第二中学

张开娥

摘要: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内涵是教师在先进教育思想、科学教育理论指导下,利用计算机及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创设丰富的英语教学环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优化组合教学资源、教学要素及教学环节,从而推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根本变革,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有利的客观条件。关键词:信息技术 英语课程 整合

整合是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的过程。从理论上讲,课程整合意味着对课程设置、课程教育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来认识,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

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内涵是教师在先进教育思想、科学教育理论指导下,利用计算机及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创设丰富的英语教学环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优化组合教学资源、教学要素及教学环节,从而推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根本变革,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有利的客观条件。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既是一种思想,又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模式,更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任重道远。信息技术与中学英语课程整合是一种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适应。它革新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过程,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和主张。

在外语教学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中,中学英语教学产生了重大变革。这种变革体现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具体表现如下:

1.信息技术与中学英语听力教学的整合

传统的听力教学,主要是靠录音机和教师本身来完成的。这种方式虽然起了重大作用,但仍有一些缺点:如方法单一,控制不便等。多媒体计算机播放听力材料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形象生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听力中的难点,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听力。而且,在播放中,所播放内容可以任意前进、后退、反复。学生如果某一句或某一段听不懂,可以迅速而准确找到而重复听。这一点是录音机所无法比拟的。此外还可以选择地道的英语听力软件。传统的听力教学,尤其是教师本身的英语授课是因人而异的。有些教师语音、语调不准确、规范,势必会给学生的听力提高造成障碍。而好的听力软件,所播放语音纯正、地道,学生听来则是一种享受,可以有效地弥补教师的不足。目前市面上较好的英语听力学习软件有《轻轻松松背单词II》、易达英语听力通 V2.0、听力超人 V7.01、傲文英语听力考级通 V2.01等。

2.信息技术与中学英语口语教学的整合

计算机和网络和发展,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而真实的空间。学生可以通过国际互联网和外国人交谈网上交谈。现在,中学聘请外籍教师的寥寥无几。初中生很少有机会与外国人直接沟通。而学生通过国际互联网,可以和国外说英语人士直接交谈。二是通过国内互联网,学生可以和国内说英语人士交流。国内网民人数与日俱增,中间不乏精通英语人士。因而学生和他们交流就更容易,交谈话题更多。三是通过校内互联网,学生可以和教师、同学自由对话。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根据各自的语言水平和爱好,选择不同的交谈内容和交谈对象。网上聊天可以选用的工具很多,常用的有QQ、ICQ、MSN等,此外,网上也有一些不错的英语聊天室,包括一些语音聊天室如碧海银沙英语聊天室: http://english.bliao.com/ ;英语中国网英语聊天室:http:///),21st Century School Edition(http:///),Beijing Review, Shanghai Star, 以及China Daily 等报纸。可用的栏目主要有三类:

一、写人叙事栏目:如People, Lifestyle, Letters from readers, World, Culture, Campus trends, City 等。这些栏目里的文章故事性强,语言也较简单,学生一般都能看懂。

二、新闻栏目:如Home news, International news, Top news等。主要阅读那些刚刚发生过的国内外大事。由于学生已经通过广播,电视或中文报纸对这些大事有所了解,有了一定的背景知识,再借助一些在线翻译软件,读起来也不会有太大的困难。

三、娱乐栏目,如Fun time, Entertainment, Music, What’s on等。通过读报,学生可以了解国际国内新闻,西方风土人情、文化风俗,使英语学习不再是仅仅围绕教科书死记硬背,它象流动的水,和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成了学生获取信息和运用语言知识的窗口,为英语学习提供了崭新的天地。另外,英语国家的原版报纸,如USA Today(http:///), The Reuters(http:///)等,也可以涉猎,让学生品尝(have a little taste)一下原汁原味的英语。

4.信息技术与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整合

传统的英语写作训练方法比较单调乏味。而计算机和网络的应用,则可使高中英语写作变得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利多媒体课件,激活写作背景。教师可在屏幕上显示一些迷人的画面、关键词语,或者播放一段故事,让学生观其形,闻其声,然后有所感而写。并且,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练习,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词汇用法和句型及语法项目后,逐步地进行写作训练。例如,写My Hometown(《我的家乡》)一文,教师可以把关于本城市或乡村的一些图片播放,并对可能用到的词汇和语法作一些必要的解释,学生就会很容易地去写。另外电子邮件的出现,缩短了交流的时间和距离。教师可指导学生结交国际笔友,发送电子邮件,让学生在交流中不知不觉地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 》

李烁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

章剑卫 姚灶华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教程》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

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篇7: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初探

信息技术指的是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处理和应用的技术,它综合了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传感技术,是一门综合技术。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何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呢?就是指在学科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学科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学科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也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将信息技术既作为观念又作为技术和内容融于学科教学之中。其根本宗旨是培养学习者能够在信息化的环境中利用信息技术完成课程学习的目标,并学会进行终身学习的本领。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通俗地说就是要把信息技术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之中,也就是根据学科教学需要,充分发挥计算机工具性能,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语文教学改革,培养具有现代素质的学生。

实现“整合”也就是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教学活动。由于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所提供的教学信息的多样化,使得学生与计算机的交互具有更广阔、更自由的空间;它所提供的交互性,使得学生更自主地控制和使用信息资源;它所提供的集成性使得学生对于语文信息的感知更加丰富;它所提供的教学反馈信息的实时性,使得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提供实施个性化的帮助或指导,对于课堂实现高效率、高质量提供了保障。下面就我对“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这一课题方面的研究结合课例谈几点体会:

第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丰富了语文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容量大等特点,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等是多样而丰富的。而小学生对具体形象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点,非常有利于他们知识的获取、存储与建构。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及教学需要,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实物展台、液晶显示仪、网络技术等创设教学的情境,让学生走进情境、体验学习。在优美的情境中去阅读、发现、质疑、思考、探究,领会文章的内容,体会文本的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如教学《鸟的天堂》时,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我先请学生展示交流自己课前搜集到的鸟的天堂的图片及文字资料,激起学生了解鸟的天堂的兴趣,然后和学生一起读文,欣赏鸟的天堂的美。在学习“众鸟纷飞”这部分内容时,我引导学生适时播放了课前编辑的鸟活动时的声像资料。学生阅读的文本语言一下子活起来,动起来,众鸟纷飞的热闹场面自然铭刻在学生脑海里。然后再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语言之精妙,水到渠成。

第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学习“媒介”,解决了学生学习困难。

小学生的认知由于受年龄、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影响,他们理解、感受语言的能力比较弱,尤其对一些抽象的语言文字——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内容,理解就更加困难。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媒介”,突破学习中的难点,转化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难。、第三,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为语文课堂教学增加学习信息量,丰富了学生课外知识。

语文教学如果依靠教科书、教师、学习的参考资料(书本)等的信息,那么是非常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很强的网络优势,能收集更多的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能将教师、学生、图书馆及自建的资料库的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充分地开发了语文资源。在听、读、说、看、操作活动中,大量信息刺激着学习主体,学习的容量增加了,信息量加大了。同时信息和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由于使学生能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这样就可以更好的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也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就应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引导他们主动学习,积极参与,从而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及其他综合能力。

篇8:初中英语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初探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英语,教学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优势

1.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只有对认知对象感兴趣, 才能不断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与学习行为, 在整个认知学习过程中, 学生才能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与亢奋的学习状态, 才能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到英语教学中来。现代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优势就在于集图、文、声、像于一体, 以图片、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渠道传递教学信息, 使得教学内容变得更为多元化。更为重要的是, 这些呈现方式也非常符合初中生的特点, 直观的图片、动听的音乐、精彩的视频、逼真的画面、绚丽的色彩、滚动的文字……这些丰富而直观的形式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带给学生以多种感官刺激。如单词的学习本是枯燥无味的, 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便会使得单词的教学更加富有生机与活力, 更富有趣味性。如针对名词, 我们可以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向学生展示相应的实物;针对动词、形容词等, 可以利用一段精彩的视频来展现。这样的教学不再似以往枯燥的领读与跟读, 也不再是机械的记忆, 而是将单词的音形义有机结合起来, 不仅富有趣味性, 能够激起学生参与英语学习的热情, 而且还可以让学生进行理解性的掌握。

2.突出教学的互动性, 引导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 是教与学的统一。而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很强的人机互动性, 这就为师生互动提供了技术支撑与活动平台。教师与学生可以利用这个平台来收集更多的信息, 从而使得教与学的视野更为宽阔。对于教师来说,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为学生展现一个图文并茂、声像俱全的教学情境, 以多种形式来呈现教学信息, 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英语知识, 从而扩大教师的信息输出量与学生的信息输入量。如我们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立体而动态地呈现教材, 并补充一些生活素材, 使教学充分与生活接轨。而对于学生来说, 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库, 学生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需要来分门别类地获取相关的信息, 因为学生主动的探究、积极的思维、英语综合水平的提高正是建立在大量的信息基础之上的。只有确保一定量的信息输入积累, 才能更好地进行信息输出。正是基于这个平台, 教师与学生才能展开积极的互动, 从而使现代信息技术辅助下的课堂能成为教师共同参与的主阵地。

3.增强教学的交际性, 提升学生英语的综合水平。英语是一门语言, 对听说读写具有很高的要求。而要让学生真正地掌握这门语言, 提高听说读写能力, 就需要在真实的场景中让学生展开情景对话。而以往的教学采用的是枯燥而机械的讲解, 学生并没有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大部分时间都在听教师讲解、记教学内容, 这是造成学生英语水平低下的重要原因。而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上的诸多限制, 以图文声像的形成来为学生创设真实的交际情景, 从而唤起学生相关的生活体验, 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语言的交际氛围, 从而不仅拉近了学生与英语间的距离, 而且让学生在模拟的生活场景中展开主动而积极的交流活动, 促进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英语思维习惯, 在交流中增强语感, 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水平。如打电话、问路、就诊、购物等这些都是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场景, 在学习此类内容时, 教师就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为学生模拟真实的情景, 将学生带入特定的交际环境中, 促使学生用英语展开交流, 从而在交流中提高对语言的认知, 促进听说读写技能的提高。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以其不可替代的优势逐步成为了新形势下推进教学改革、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但是它能否发挥有效作用、产生积极影响, 关键还在于教师对其的具体认识与运用, 如果认识不到位、运用不科学, 不仅无助于教学改革的推进与教学效益的提高, 相反还会成为教学的一大干扰, 给教学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因此在运用时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 使其成为教师教学的得力助手。

1.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现代信息技术确实具有重要的教学优势, 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与动力, 但是这并不代表其能决定教学的成功。我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目的不仅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为重要的, 是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到教学中, 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知识的主动构建者, 这样才能实现有效教学。

2.体现出教学的英语味。说到底在英语课堂上, 现代信息技术是为英语教学服务的, 我们不能将重点放在现代信息技术上, 而要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不能只是注重教学的趣味性, 而与教学内容联系不密切, 使英语课沦为了精美课件的欣赏课, 而失去了浓郁的英语味道。因此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过程中, 我们要体现出英语味, 要让整个英语教学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充满浓郁的英语气息, 要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桥梁, 带领学生真正地走进英语的世界, 促进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提升。

3.发挥教师的主导性。教师要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与高度来对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调控, 以加强其运用的灵活性, 不要被课件所牵制, 要发挥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通过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来为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提供条件。

篇9: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整合初探

关键词:信息技术;化学教学;师生互动;有效整合

农村初中生特别喜欢新鲜事物,如: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它为学生提供了形象直观的学习环境,以图文声并茂的多种形式使他们精神振奋,增强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有效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

一、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教学,激发学生初学化学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

应用信息技术创设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让学生自觉、积极、主动、快乐地参与到课堂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媒体、网络、视频等信息技术呈现形象直观的化学现象,用让学生边看边思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比如,学习“铁”这一节中,展示从网络中搜索用铁的历史、钢铁的腐蚀与防护等图片,在有关“元素”的教学中,展示地壳、海水和人体中的元素含量表;在有关“化学材料”的教学中,展示古代石器、瓷器、青铜器、铁器以及各种现代新材料的图片或实物;在有关“环境污染造成危害”的教学中可用影像或图片,甚至还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富有思考和启发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二、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学习化学的重要目标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必备的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化学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多媒体和网络等信息技术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帮助教师创建主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途径的探究情境,让学生充分地感知,激励学生在探究中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分子分成原子、原子的重新组合、原子的构造、电子的得失等,借助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变小为大、变静为动,把微观粒子扩大为宏观的示意图像,用动画的形式给学生以生动的启示,便于学生观察总结,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可能,而且能创造更好的实践条件。比如,通过课堂上化学实验的拓展,可以激发学生课外利用网络搜集到化学实验的数据,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既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教学,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手段和方法,变革教学模式

新课程理念下,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单一、枯燥的教学方法,运用信息技术能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再增大课堂教学容量,设计具有开发学生智力、激发兴趣的探究问题,让课堂教学方法多样化。同时,运用信息技术创设课堂情境,通过多媒体展示实验探究的过程,练习中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同知识点不同的题型,这些活动环节能有效地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师备课的时候,运用信息网络技术能帮助教师更好地精编教案、精选素材,促进教学观和学习观的转变。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应用日益普及,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而课堂教学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那么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自然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一环,因此,教师就必须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在教学中巧用、活用信息技术。

四、运用信息技术超越现实的仿真实验室,突破现实条件的限制

初中化学教材中很多实验设计都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如:化学实验现象不明显、易出错误、很快、很慢和危险性较大的实验,如:电解水实验中气体的检验因气体是微量的,检验不易观察,但改用模拟实验,现象就会清晰直观地展现在屏幕上,便于全体学生观察;而有些实验比较危险,如:爆炸、毒性较大且不易控制的一些危险实验,利用多媒体模拟一些错误的实验,可使学生亲眼感受错误操作的危险性,从而避免错误的发生;还有微观物质结构及其运动的实验,有时通过语言描述比较困难,结构模型的使用又不方便,而借助多媒体三维图形功能则非常有利于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理解,有利于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当然,模拟实验是受到客观条件限制無法开展的情况下采取的,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化学实验仍然以学生操作为主。

总之,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有效整合,就是要适当地巧用、活用、选择性地用好多媒体和网络等信息技术,就是要把更多优秀的教学资源和关键的教学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最大潜力,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 江苏省建湖县高作中学)

篇10:初探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

惠州市东湖双语学校 数学组 黄丽

【内容提要】

现今社会网络化与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教育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加强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已成为教学工作不可回避的课题。于是,作为小学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必须先从教学、学习、评价等多个层面正确理解整合的意义,然后,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有效整合的方法。

【关 健 词】 小学数学 信息技术 整合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在小学数学课标指引下,以小学数学教材为中介,由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如今社会网络化与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由此可见,教育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这已成为我们教学工作不可回避的课题。

一、小学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意义。

教学层面:小学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孩子们。小学数学课本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参考书。但长期以来被广大教师视为教学的主要甚至是唯一源泉,教学内容被定固于课本上,不敢越课本半步。一些具有时代特征,联系实际充满生机活力的数学教学素材和内容很难在教材中反映出来,从而造成学生厌学、怕学数学的情绪。信息技术的引入和广泛应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同时,它极大限度地突破书本是唯一学习资源的限 制,利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最大限度的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跳出只学课本内容的局限性,从而开阔视野,发散思维。能将多姿多彩的生活情景带入课堂,创设虚拟的真实情境,体现生活数学的教学理念

学习层面:小学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孩子们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的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随着学生信息水平的逐渐提高,为学生提供网址,搜索引擎等,让学生通过internet到资源库中去搜集素材。教师还可以把编好的练习放在网上,让学生不用拿着作业本回家也能在家做作业,也不用担心忘记带作业本回家而做不成作业。

评价反馈层面:小学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利用信息技术教学,随时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给学生、老师。同时,学生也能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自我激励,从而不断获得“独立发现的愉快体验”。教师运用多媒体的链接技术,学生在网络上完成作业后,在没有教师在身边的情况下得到批改,也能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小学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有效方法。巧设情境,激发其求知欲。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是有个性的,他们的活动受需要和兴趣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进行探究性教学活动。例如,我在教“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时,使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在一条公路上行驶着自行车、汽车速度不同的交通工具,同样的时间它们行驶的路程是不同的,设问:谁能说说路程怎么求?用什么方法呢?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对公式的认识的兴趣,并顺理成章的引出三位数成两位数的简便算式的列发,并自然的总结出路程的公式。

形神相宜,培养抽象思维。

以前,听一位同事上小学数学第二册《统计》一节研讨课,教师通过几个仿真场景,使学生在兴奋之中充分体会了学习统计的目的和意义,使教学目标有了一个飞跃,使学生对进一步学习统计、学习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场景一是一幅静态画面,要求学生“确定停车场上卡车、大客车、小轿车的数量,完成统计表”,让学生顿悟到日常生活中的逐个数数就是最基本的统计方法,轻松自然引 出课题进入场景二,播放一段动态视频。视频的模拟场景是每天中午学校门口的车来车往,同样要求学生“确定2分钟内校门口通过的卡车、大客车、小轿车的数量,完成统计表”,由于车流量很快,学生仍然用上面的数数法来完成统计表就遇到了障碍与困难,教师就请小组交流讨论,相互配合完成统计表,学生想出了各种方法:一人负责数一种车、一人报车一人计数、先做记号再数记号„„教师再配合学生对多种方法进行比较总结,学生们个个豁然开朗:原来只要再画一张统计表(不妨称为记号统计表),就可以单独来完成统计表(不妨称为数字统计表)了。完成表格后教师继续提问:2分钟内我们的校门口就经过了这么多车,你想对大家说点什么吗?学生们七嘴八舌,有说交通安全的,有说要加宽马路的,有说要安装红绿灯的,教师小结道:看来交通部门、建设部门、城市规划及停车场地,都要用到数学,数学知识真是无处不在啊。恰如其分的场景、教师恰如其分的点评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并不神秘难懂,并不抽象枯燥,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游戏互动,寓教学于快乐。

还记得在上三年级数学《搭配衣服》一课时,我利用了“互动工具”软件一边展示课件一边给出游戏规则:“今天小熊要去表演节目,需要穿漂亮些,可是柜子里的衣服太多了,到底怎样搭配穿才最靓呢?今天老师请你们做小熊的穿衣顾问好不好?老师还特意请来了一个小帮手,这个小帮手很神奇,老师先介绍一下。”教师分别示范了1件上衣、1条裤子,1件上衣、2种颜色裤子的设置与搭配方法,学生很快掌握了操作方法,接着教师就设置问题:“现在衣柜里有黄、红2件上衣,黑、蓝2条裤子,下面请你们帮小熊思考一共可以搭配出几种穿法,哪种最靓?”随着问题逐渐深入,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协作学习、过关测验等环节,学生在富有童趣的游戏活动中得出了“先穿衣服再搭配裤子”或“先穿裤子再搭配衣服”的分类、分步思想,得到了m件衣服、n条裤子可以有m×n种不同的搭配规律。由于操作简单方便,学生还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己设置问题难度,根据信息提示获得帮助,进行个性化学习,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学习内容与合作伙伴,这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乐趣与积极性。

网上练习,博客反馈评价。

通过在校园网上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兴趣特点且适量的练习题,可以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提高练习的效率。同时还可随时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 给学生、老师,孩子们和教师可以通过链接到自己的博客的形式加以评价即时的反馈,能使孩子们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促使孩子们自我激励,以不断获得“独立发现的愉快体验”。

三、小学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正确处理“小学数学课程”和“信息技术”的主体地位关系。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其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不能为了上公开课或试验课单纯为体现新课标的整合理念,把一些不适合本课教学或是和本课并无太大联系的信息被不切实际的搬到了课堂上,一节课看起来很是丰富却偏离了正题,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被花俏的外表吸引但却没有掌握课程的要害内容,得不偿失。比如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教学中,用课件显示垂线的画法、行线的画法、梯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的画法,使学生能在直观的情景再现中,轻松掌握画图的方法,但不能过多的去延伸其他的内容,不可把平行四边形的转化求面积的方法也在这里显示,四年级的学生也接受不了,也不理解。

(二)正确处理“小学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同“使用常规教学手段”的关系。

俗语说“教无定法,教必有法”,小学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是以数学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融为一体,是获取知识的工具之一,却并非唯一。例如,一年级的一节《人民币的认识》课里,大家不妨充当一下小朋友的身份来试想一下:如果只要解决像“这是一元”、“这是一角”、“这是一分”“1元=10角”这类书本表面上的目标的话,这不管对于谁来说都是易如反掌的,但是我们在买卖、剩余这些生活体验、购物经验与数学能力的培养就在这里被埋没了。所以有经验的老师会充分运用多种媒体,先播放生活中商店里购物的视频片段,当学生个个都跃跃欲试的时候,再在提前布置好的小小商店(教室)里模拟售货员与顾客,运用多种小朋友喜闻乐见的实物组织多种形式的游戏,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对人民币比以前有了更感性、更美的认识。可以说缺少其中任何一种教学手段的使用都会让这堂课的效果逊色不少。

(三)正确处理“教师为主导地位”和“学生为主体地位”的关系。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学生学习动力的开发者及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者。但我们的数学课程中往往出现这样的现象:一昧追求在课堂多媒体课件放出与本课学习内容相关的视音频材料来代替创设教学 情境;或在上面操作、讲授一个知识的产生、学生在下面被动地接受,不能亲身体会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更不能从实践操作中探究问题,总结规律和方法汲取知识。试想:学生在计算机上瞎碰瞎撞,每一个概念都要学生自己去建构,教师的演讲、解释、传授知识都是多余,这些问题都是值得研究探讨的,在教学中教和学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片面的强调某一方面忽视另一方面都会走入一个极端。

总之,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实践、探索和总结。我们必须勇敢地肩负起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种技能的提高也需要学科教师自身信息技术不断培养和水平的提高。要迎接教育革命的到来,为适应新型教育模式,为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优秀人才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贺艳梅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宁夏教育,2007(01)。

[2]高孝玲 《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09,(12)。[3]曾晓华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软件导刊, 2006,(18)。

上一篇:给女生留言的优美句子下一篇:农村中学美术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