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教学法整合

2023-04-07

第一篇:信息技术与教学法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

摘要:主要讲述的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教学整合的基本思想、目标、基本要求,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

关键字: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教学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学科教学中,以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为载体,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达到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以及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目的。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基本思想包括三个基本点:

1. 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教学活动 2. 对课程教学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 3.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目标 1.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2.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 3.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中,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重要的变化。学习者的学习主要不是依赖于教师的讲授与课本的学习、而是利用信息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收集利用、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展示知识的方式进行学习,因此,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要使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1). 会利用资源进行学习;

(2). 学会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的学习;

(3). 学会利用网络通讯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式学习;

(4).学会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创造的学习。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基本要求

1. 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是个性化,能满足个体需要; 2. 学习是以问题或主题为中心的;

3. 学习过程是进行通讯交流的,学习者之间是协商的、合作的; 4. 学习是具有创造性和生产性的。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对未来教育作了如此论述:“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 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整合,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探索新型教学模式,通过与学科知识的整合,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实践应用能力。

2011年9月发表于《经济生活文摘》

刊号 CN-11-4505/F

第二篇:古诗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

信息技术让古诗教学“春色满园”

【内容摘要】: 信息技术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既丰富了教学手段,又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效率,同时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和思想观念,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审视当下“古诗教学”教学现状,三大现象或许需商榷:1.串讲多,品悟少。2.泛读多,品读少。3.拓展多,关注少。为切实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作用,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古诗教学”进行了问题梳理,提出了几点实践:1.创设氛围,营造古诗词意境;2.品词析句,唤醒古诗词意境;3.提升底蕴,再现古诗词意境。

【关键词】: 多媒体 古诗词教学 意境 语文素养提升

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颗颗瑰丽璀璨的宝珠,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精华。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入选了50多首经典古诗,《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诵读、背诵优秀诗文,小学阶段不少于160篇(段)。小学阶段安排如此篇目众多的古诗,其目的是通过古诗教学,让学生在了解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的同时,开拓美的视野,陶冶美的情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培植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然而纵观整一个小学古诗教学的现状,笔者以为我们需要对此有更为理性的思考。

几个问题

问题一:串讲多,品悟少

教师花大量时间串讲诗词,使古诗词教学仅仅停留在“解释”层面,逐词逐句牵引,而串讲式古诗教学模式,容易忽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制约思考与想象的空间,学生难以体会到古诗文的意境美。久而久之,学生逐渐丧失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

问题二:泛读多,品读少

学生能背诵许多古诗词,但诵读水平不高。教学中教师对诗句的诵读缺乏必要的引导,把词句的诵读、意境的品味、情感的熏陶三者割裂。由于没有“以读带情,以读悟情”,造成学生古诗词读的量多,品的质差,学生很难以心灵的语言去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领会其深远的意境。

问题三:拓展多,关注少

教学中“庖丁解牛”肢解完一首诗歌,急功近利于形式各异的表演秀:如既介绍作者生平,又介绍生活环境;既讲政治思想,又说写作特点和主要成就,令学生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几点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那么如何弥补传统古诗教学的枯燥与乏味,使学生跨越千年时空,进入诗文意境,触摸诗文脉搏,倾听诗人情思,体会古诗神韵呢?如何才能有效提高古诗教学,使古诗教学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呢?信息技术以图像清晰、动态感强、信息量大的强大优势,为古诗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教学手段。为此笔者对信息技术在古诗教学运用中作了以下尝试:

一、等闲识得东风面——创设氛围,营造古诗词意境

意境美,是诗词所描绘生活画面与作者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的美,中国古典诗歌文字精炼,情境优美,丰富多彩、深邃的意境能让读者产生无限空间的遐想,给人以美的享受。在教学中若巧妙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便能通过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悦耳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优美的诗境。

1.一行白鹭上青天——倚靠音乐

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诗歌的语言:“行云流水,金声玉振”,使读者诵之如清音绕梁,绵绵不绝,形成回返往复的音乐节奏和旋律。而音乐是人类心灵的诗章,是融合着想与感情的一种艺术境界。教学中借助音乐调动情感、烘托、渲染诗歌的情景,创造美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文。

如教学《送元二使安西》,课件中先用平静舒缓的语调,深沉而清晰的节奏朗诵全文,“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引导学生感受王维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感情,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达到思接千载的艺术效果,而后配上《阳关三叠》,优美苍凉的旋律拨动着学生的心灵,唤起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再指导学生自己诵读,自己感悟,形成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的体验过程。

在课件中恰当运用音乐的特性,把诗歌的情感融入声情并茂的境界中,能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和无限的遐思,从而体会到语言文字的巧妙。

2.二月春风似剪刀——借助画面 别林斯基说:“诗歌不能容忍无形态的、光秃秃的抽象概念,必须体现在生动而美妙的形象中,思想渗透于形象如同亮光渗透多面体的水晶一样。”一首好诗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它的画面美,“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历代诗人追求的艺术境界。为此我们以此为特色设置画面,用丰富的色彩,优美的线条,整合的画面,将诗中无形的形象变换成有形的视觉形象,让学生通过画面产生丰富的联想,感受画中的情,画外的音,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思维,领略文字内涵,体会古诗意境。

如教学《望洞庭》,利用多媒体播放秋夜月光下照耀下平静的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让学生仔细观赏,感受洞庭湖宁静和谐的美,图文结合,反复诵读,引领学生领悟“白银盘里一青螺”这一比喻的美妙,体会诗人广阔的胸怀。

二、柳暗花明又一村——品词析句,唤醒古诗词意境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经典诗词语言凝练、韵律优美、情趣盎然、蕴涵丰富,是挖之不尽的美的宝藏。唯有像品茶般细细品味,方能回味无穷,享尽其中的精神美食。叶圣陶先生说:“文学这东西,尤其是诗歌,不但要分析地研究,还要综合地感受。所谓感受,就是读者的心与诗人的心起了共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牢牢把握住关键字句、重点字词,借助多媒体,克服时空限制,通过声、形、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精妙。

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得巧妙,但若仅凭教师的口头讲解,学生便很难理解。而录像的运用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师提问:“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用“升”?接着观看录像:瀑布在山顶飞流而下,水珠迸溅,雾水升腾,在阳光的照耀下,呈现出一派迷迷蒙蒙的紫色„„美不胜收的景象,巧妙地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很快便从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的动态画面中领悟到“生”字的

2 妙处:“升”字是只能看到烟雾升起,不会绵绵不绝;而“生”字还含有“产生”的意思,香炉峰始终处于云雾缭绕状态中。通过该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对“紫烟、挂、飞”有了感性的认识,也对“生”字有了深层体会。

实践证明,在古诗教学中多媒体发挥了它独特的优势,学生接受信息的过程由眼——耳——脑——口多种感官协同进行思维加工,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

三、一枝红杏出墙来——提升底蕴,再现古诗词意境

当古典诗歌进入我们的课堂,就不再是纸上的文字,不再是遥远的歌赋,更不是学问的所在,它们更应是恍如眼前的现实生活场景,是诗人们与读者曲水流殇的唱和应答。同时由于诗歌与其他文学样式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的“空白”艺术,这为学生表达美感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1.小蕾深藏数点红——想象表达美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

一、二句话,也许就够了,不一定要繁复冗长的讲话。”语言凝炼的诗词,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教学中应创造性地由表及里,因景析情,开拓诗的意境,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再现生活场景,对没有写的或没有直接写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使古诗内容更丰满、清楚、完整,也使学生深入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诗句十分凝炼,句与句之间留下许多未直接描写的意蕴空间,为此,可以在学生大体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边看图,边展开想象:

“春天,烟花烂漫,离别,显得那么无奈,设想一下,当时是怎样一番情景呢?”

“江边,繁花似锦,柳条轻拂,片片飞絮随风飘荡,仿佛要留住这位挚友。” “相见时难,别亦难,只见李白的眼眶湿润了,他轻轻拂去乱飞的花絮,怅然若失。”

“终于到了离别的最后时刻,泪眼婆娑中,李白拿起酒杯,重若千斤,祝老友一路顺风。”

„„

不言而喻,学生在情境的再造中“用象显情,借象悟情”,激起了心灵的涟漪,引导他们在诗句的字里行间做有意的停留,他们的想象便具有了独特的个性,也让学生领会艺术的想象是可以把现实的空间定格并无限放大与丰富,从而体会到诗人与诗中人物当时的情感波澜。

2.嫩于金色软于丝——吟诵抒发美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高声朗读,以畅其气;低声慢吟,以玩其味。”诗词是富于情感的文字,诗词的语言美唯有通过反复品味才能领略到。吟诵是品味的基础,也是它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在积累了相当量的诗词后,应让学生有宣泄的窗口,吟诵便是一条捷径,课堂教学中可借助多媒体尝试“赏画吟诗”。让学生试着像古人一边欣赏美景,一边即兴吟诗,如:

夕阳照在江面上,吟诵“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含苞欲放的荷花,脱口而诵“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更为绝妙的是看到一幅明月图时,或说“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或说“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多媒体的介入把古诗描绘的意境直接呈现在学生眼前,形成视觉、听觉的强烈冲击,学生自然而然能吟诗作对了。但在吟读古诗时,在美读中,要进行有的

3 放矢的朗读指导,注意帮助学生体会语调停顿、重音和节奏,体会诗句的韵律、语流的停延,如此才能体悟诗词的精意妙理、神思妙笔。

3.桃花斜带一溪烟——图画展现美

小学教材中的古诗,有不少堪称“诗中有画”的名篇。多媒体的恰当运用,使这些“无形画”为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发挥重大作用。如对于描写山川风貌、风土人情或生活场景的古诗,可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电脑绘画。

教学完《宿新市徐公店》,诗中“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所展现的生活景象,可以绘画下来,并借助视频展示台与其他学生共享。有的学生就画得极为传神:“一道稀疏的篱笆和一条幽深的小路,篱笆旁还有几棵果树,粉红色的桃花和雪白的梨花的花瓣悄悄地从枝头飘落,枝头的嫩叶还未形成绿荫。小燕子在春风中呢喃,仿佛在歌唱五彩缤纷的春光。几个刚刚放学的儿童们奔跑着,追扑着翩翩飞舞的黄色的蝴蝶,可是黄色的蝴蝶飞到黄色的菜花丛中,孩子们四处寻找,却再也找不到它们„„”学生通过自己稚嫩的手画出了明丽的色彩,画出了心中的景象,也把自己融入了诗的意境之中。

实践证明,在古诗词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学得扎实有效,更使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如果说古诗课堂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多媒体教学就是油然的绿叶,如果说古诗课堂是万紫千红的霞天,那么多媒体便是湛蓝深邃的蓝天,将抽象的、久远的、枯燥的诗词变得具体的、形象的、可感的,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发现美、欣赏美,享受挥洒才思的愉悦与幸福,学生才能在古典诗词的殿堂自由飞翔。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教育部制定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6月 [2]《浙江省小学语文教学建议》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编 2009年10月 [3]《小学教学参考》 2010年第11期 主编:黄桂坚 广西教育学院杂志社主办 [4]《小学教学参考》 2009年第5期 主编:黄桂坚 广西教育学院杂志社主办 [5]《彰显古诗词魅力,走进古诗词教学》 网络 [6]《插上多媒体的翅膀,飞向古诗词的殿堂》 网络

第三篇:论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

何世全

关 键 词: 信息技术 教学 整合

内容提要: 本文讨论了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性质、意义和作用,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实施策略。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是教育教学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技应用的普及,随着现代化的深入进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引进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学内容的信息化、教学过程的策略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教学资源的网络化,借以更好地提升育人质量,促成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教育战线大势所趋的洪流。面对日新月异的教学现代化浪潮,由于观念陈旧落后、理论准备不足、惰性意识影响、实践条件欠缺和整体发展失衡等,不少地方、不少当事人出现了种种迷惘和困惑,甚至无从下手、无所应对、无法应用。表现在或者无法、不肯购置仪器,或者买来摆样子供人参观,或者借此求取既得利益,或者束之高阁,不用不问不管;稍微好一点的学校,勉强用作开会、做报告、看录象等,最多也只是搞些公开课、观摩课,大部分教师与信息技术无缘。总的是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实施不力、利用率低,甚至是管理混乱等等。这些认识上的局限和使用管理上的高耗低效,严重制约了教学现代化的发展。基于这些,我们很有必要就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问题作出探讨,以便提高认识,弄清意义,明确目标,勇于实施,促成教学现代化的早日实现。本文专此谈谈体会,敬请方家指教。

一、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作用和意义

多年来,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对当今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不仅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速度,而且对社会总体结构和社会生活方式实施了全方位的渗透,引发了史无前例的革命,人类进入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的步伐因此而加快了。从形而上的定义来说,人们常说的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成为高等院校的一门课程,那是基于教学课程分类而言的,实际上它就是实施于教育教学的信息技术,亦即工具性的手段。信息技术的概念,相比于现代教育技术,其外延广泛得多,内涵深刻得多。加之为了叙述上的方便,我们这里只称信息技术。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信息、知识已经成为社会中的基本资源,信息产业成为社会中的核心产业,信息素养已成为信息社会中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信息技术逐步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的筛取、分析、加工、利用的能力与传统的听说读写算方面的知识技能同样重要,这些能力是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才培养的最基本的要求。因此,教学过程引进信息技术,使之形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正是大势所趋,势在必然的。这种必然性导致人们提出了要求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有机整合的焦急呼唤。

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eching Integration)意味着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们认为,这种整合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结合起来,有机统一在一个时空平台上,借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信息技术要服务于教学,要应用于教学,使之既能增加教学良性效应,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能力,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且我们知道,教学内容是繁多的,信息技术手段更是不断更新的,因此,“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这一模式的内容是丰富的,意义是深刻的,作用是巨大的。它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使各种教学资源、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成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和过程模式的根本性变革,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和信息技术一样,教学也是一种手段,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结果也仍然是一种手段,使用这一手段的目的,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促使教学任务的更好完成,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显然,这种整合模式,应该成为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合作学习、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其作用主要有:

1、教学演示的工具。这是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最初形式,也是最基本的层次。教师可利用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以便清楚地说明讲解的结构,形象地演示教学的内容;或用图表、动画、影片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和理论模型等等。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可以使计算机代替粉笔、黑板等传统教学媒体,实现传统模式所无法实现的教学功能。

2、主体交流的媒体。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的交流过程。通过互联网、局域网的硬件环境,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专题质疑、问题研讨、个别辅导和感情交流,以及师生与外校外地外界的链接,达到快速、优质、高效的目的,实现知识获取和能力训练的最大效益。这种整合模式可以实现个别辅导式的 教学,既能代替教师的部分职能,如出题、评定等,还能较好地实现因材施教,解决因主体个别差异导致的质量失衡问题,还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投入性、自觉性。

3、资源环境的生成。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可以突破书本知识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而不断优化生成新的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环境。例如异地景观、背景材料、实物模型、重要数据、实验过程、百家思想等,很多是课本所容纳不了的,而这类材料却能极大地丰富教学的资源环境,传统教学模式所受局限太大,根本无法全部生成。就拿语文学科来说,它的信息技术资源包括语文教学中所凭借的信息技术手段与相应配置,还包括凭借信息技术加工整合,从而可被语文教学所用的囊括自然、社会、人文等方面无限丰富的资源。这样的资源被开发利用,语文教学的手段和条件都将发生巨大变化。类似于尺幅千里、芥子须眉、留声致远、异步对话、心游万仞、思接千载、时空隧道等种种原来属于夸张相象范畴的东西,一旦在语文教学中成为现实,就会极大地丰富教学资源,而且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利于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的研究性学习,近年来已经突破了课外活动的限囿,而被提升成为基本的课程内容之一,部颁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要通过课程改革,加强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通过规范的课程教学,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会生存、懂得知识、掌握本领、发展能力的身心健康的四有人才。研究性学习正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科内容,利用多媒体集成工具或网页开发工具,将需要呈现的课程内容,以多媒体、超文本、友好交互方式进行集成、加工处理转化成为数字化学习资源,同时根据教学需要,创设一定的情景,并让学生在这些情景中探究、发现,这极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很多教学软件都可以为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界面的支持。例如中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其中的几何画板可为学生提供自我动手、探索问题的机会,当面对问题时,学生可以通过思考和合作,提出自己的假设和推理,然后用几何画板进行验证。还可用以发现、总结一些数学规律和数学现象。又如事物内部的运动状况、物理现象、化学反应、生成机制等,都可以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显示和形象展现,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和内质的把握。再如政治教学中的经济学内容,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模拟真实的商业情景,让学生在各种真实的复杂的条件下作出选择和决策,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5、构建新的知识。信息技术可以成为新知识构建的载体,缘在于它与教学整合时,能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信息分析能力和思维的流畅表达能力,这种整合强调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快速提取时,对信息进行重新整理、优化组合和加工运用,因而能将大量知识进行内化,变成自己的东西。

基于信息技术的开放的服务理念、先进的工作手段、简捷的操作平台和优越的育人环境,使得它在教学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了,在经济现代化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它必然承担起教育现代化的重担。这种担纲作用是其他手段所无法比拟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担负着教育发展之纲、社会进步之纲。因此,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既是课程教学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之必然。归结起来,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机整合,其重大意义至少表现在:

一是培养学生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和能力,打好扎实、全面的文化基础,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信息利用素质。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过程,使教学方式变革了,教学视野拓宽了,教学内容丰富了,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就成为他们学习过程的主要内容,因而能最大限度地贴近现实生活实际,融入网络时代,利用信息能力解决问题。

二是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大势所趋,当今“终身学习”已经由人们的单纯的愿望变成了具体的行动。时势可以铸造英才,时势也可淘汰庸人,现实实际迫使人们产生了紧迫感。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是信息社会对公民的基本要求,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迎合了时代的要求,在培养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态度上,有独到工夫。这种整合,使得学生具有主动吸取知识的要求和愿望,并能付诸日常生活实践,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自我组织、制定并实施学习计划,能调控学习过程,能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估。这无疑在学习方法上进行了一种革命式的变革。达不到这样的要求就跟不上形势的发展,甚至如何生存都将成为问题。

三是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旧教学方式的区别,最根本的就在于能力掌握与否。在信息时代,知识和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知识本身的激增、剧变、更新,频率加快,周期缩短,同时知识本身的高度综合和 学科渗透、交叉,使得人类的一切领域都受到广泛的冲击和影响,在这种科学技术和社会结构发生急剧变革的大背景下,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变得更为重要。我们必须改革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上述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由于信息技术和教学的整合能够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潜力,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因此学生能力的培养问题将能迎刃而解。

总之,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为现代化教学提供了广阔的活动天地,促成了教学改革的深化,使教育教学领域发生了更为深刻的巨变,教学方法的策略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内容的信息化、教学操作的简捷化等,因此而逐步成为现实。这种整合的作用是巨大的,意义是深远的,我们应该大力推进这种整合,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实施策略

要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学校教师必须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要对课程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使之成为学生的学习资源,并提供给学生共享学习,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文字处理、图象组合、信息集成、科技创作和知识构建。简单地说,应该这样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

首先要提高认识,负起担纲意识。要充分认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和作用。通过学习、宣传、观摩、实验、实际操作和继续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兴趣,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活当事人的思维机关,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努力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造条件,既要形成强大的宣传攻势,又要从内心自省,深刻认识形势的紧迫性和任务的艰巨性,大家共同努力,为教育现代化作出贡献。

其次要更新观念,想法引进资金。一般中学尤其是农村中学,资金有限,最需要大胆改革,通过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引进资金,加大投入,武装自己。这需要联系各校实际,因地制宜,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办法。

三是要创设环境,形成良性循环。通过创造数字化硬件环境、搭建应用软件平台、构造信息资源总库、开展示范性推广活动等,逐步使整合过程科学、规范、完型,达到规定要求。

四是要优化管理,全面推进整合。学校要制定积极的配套政策,调整相关机构的职能,加强整合管理,努力将信息化教学制度化、规范化,还要通过师资培训、教材建设、内外交流、学术探讨、效果评估等,促成信息技术与各科教学有机整合这一综合模式的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

第四篇: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的整合

小学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的整合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罗村镇实验小学:孙利

21世纪人类社会是全新的信息时代,信息社会的特点是个性化、多样化、关心人、尊重人,一切为了人成为信息社会的主旋律。信息化整合小学科学教学应该有崭新的教学方法、形式,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教学作为创新型教学的尝试,它摒弃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而是采用近年来兴起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教学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标。所以我们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科学知识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方式的整合

1.观察类型课的整合教学:

我对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的整合作了如下的探索实践。即把信息技术作为信息环境和加工工具,通过在线学习使学生获得真实可信、印象深刻的感性知识,从而正确感知事物的性状特征,实现前所未有的突破。例如:《我们的动植物》一课,是以我们的动植物身体的共同特征以及其他相关我们的动植物知识为内容的综合型观察课。按照以往的科学课传统教学方法,只是提供给学生有限的几盒我们的动植物标本或几张投影片,让他们跟着老师的教学过程认识几种我们的动植物,然后从动物的头、胸、腹到触角、足、翅膀,从植物的根、茎、叶到种子、果实等一一进行归类概括,从而了解我们的动植物的身体特征,形成我们的动植物的概念。这样的学习,学生只能是被动、机械地接受。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初始阶段的教学方式则是运用多媒体演示型课件。这种整合方式当然可以增加我们的动植物画面的能见度,而且有些课件还能根据教学的重点,在学生认识我们的动植物身体特征时把各种我们的动物的头、胸、腹,植物的根、茎、叶、种子、果实分解开来,帮助学生观察、归类,化解了教学的难点,而且还增强了学生学习我们的动植物知识的兴趣。但这种教学方式仍然没有打破传统自然观察课的“教师说,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媒体现,学生看”的被动接受程式。而现在采取以资源为中心的学科整合发展阶段的教学,则是以现代认知理论—“发现法”为指导,以培养学生整理资料以及探究性学习为重点,引导学生围绕“ 我们的动植物”这一主题从网上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和加工信息,这种以资源为中心的在线学习模式,完全可以建构起新的知识框架。教学过程是采用了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检索资料,自己分析比较,自己整理归类,自己自学拓展,自主探究答案”的教学策略。首先,学生围绕“我们的动植物”提出了许多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如:“我们的动植物的身体是怎样的?”“我们的动植物是如何繁殖后代的?”“我们的动植物是生活在哪里的?”“我们的动物都吃些什么东西„„”然后,教师在网上推荐部分我们的动植物身体构造的画面资料,供学生自己分析、比较;接着,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资料应用Word整理表格,对有关我们的动植物体形特点进行逐一整理、归类、填写,从而得出我们的动植物身体的共同特征是由头、胸、腹三部分组成。其中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一到二对翅膀和三对足;最后,学生在对我们的动植物身体特征有所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在线网络自主选择教师介绍的各种我们的动植物网站,以独立自学或协作探究的方式拓展有关我们的动植物的其他知识,突破了以知识为中心的教材束缚,并由课堂虚拟网扩展到课外城域网。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既提高了自身信息素养,又丰富了知识、学会了网上选择、检索信息的学习能力,从而全面呈现了信息技术与科学的有机整合。本课除了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协商会话能力的培养外,还充分运用了在线网络人机交互的优势,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和欲望。从而构建起科学知识、探究能力、学习态度“三位一体”有机结合的学科教学新架构,并在在线网络的资源设计等方面,突破了仅呈现教材内容和情景画面的单一模式,增加了学生自主选择内容以及由局域网扩展到与城域网或广域网之间的超链接,从而极大地丰富了学生探索学习的内容,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主动发展精神。 2.实验类型课的整合教学:

小学科学实验课,是诸多课型中最常见、最基本的课型之一。实验课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以获得正确的知识并形成技能,培养科学的分析方法和科学态度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因此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与科学实验有机整合,特别是指导学生动手实践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在《电和磁》的单元中,我对其中“暗盒简单电路的判断与接线方式”作了信息技术与科学实验教学整合的探索。

“暗盒简单电路的判断与接线方式”一课的教学任务是1.通过实验和推理,使学生学会简单的电路连接方式,正确判断暗盒内接头的通断情况。2.运用计算机研究暗盒内多个接头的连接方式,提高学生的假设、推理能力。3.通过假设推理及探究验证等过程,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本课教学重点是研究暗盒内接头的连接方式;难点是根据一定的规律找出暗合内接头的不同连接方式。按照传统的自然实验教学方法,通常是先让学生动手用暗盒外接电路做个实验,以证明暗盒中接头连接是否良好。然后,教师用演示图片或投影展示暗盒内接头的连接状况,讲解暗盒中几种电路连接形式。这样的先动手后观察分析,似乎是符合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但实质上学生只作了简单的操作与判断,无需多动脑筋思考,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与发散、创新能力。这样的实验实际也是一种填灌式的教学,无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与科学素质。为了从根本上改革这种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我在这节课中按照布鲁纳的“发现”教学理论,将信息技术与实验过程设计进行了充分的整合。在强调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处理信息能力以及协作能力的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即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实验课的操作程序就是按照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模式分为:提出问题—推理假设—进行验证—作出结论四个阶段开展。其中信息技术扮演着“研发工具”的角色。本课所设计的工具型教学课件为教和学提供了极好的支持。

由于本课的信息技术是作为一种“研发工具”与实验教学整合,以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目标成为本课的主体,由此,使全班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空前高涨,在整堂课中,不仅大大发挥了学生之间的协作精神,而且使他们做到了人人积极动脑思考,创新思维的灵感火花不断迸发,从而使全班学生都获得了一种成就感并大大提高了自信心。

以上是我对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整合探索研究中的两个实例,目前这种整合还是处于探索的过程中,但已经深深地感到这样的整合对于改革科学教学的模式、策略等方面具有极强的生命力。相信随着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的深入发展,必将使整合进入全方位的改革阶段,实现课程改革的更高目标,科学教学也必将与其它学科一样,会加速实现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从而更好、更多地为培养21世纪信息化社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服务。

在科学教学之外,我总是先让学生上网查询资料、信息,从学生最关注的淄博的空气以及环境现状入手,了解淄博的空气以及环境现状,并且注意从学生周围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科学知识的“原型”和最新的信息,查询有关图片以及文字资料。然后马上让学生在网上查询造成环境污染的成因,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和对新鲜事物及新信息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让学生研究环境污染的形成过程。然而这些教学内容比较宏观、抽象,离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实际都比较远,因此我们借助信息技术,解决无法跨越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宏观的现象浓缩进教室,把横山的环境状况缩短至几分、几秒展现在学生面前;把复杂的污染环境的成因,变得集中、具体和形象。不仅让学生对空气和环境的污染有了深层次的认识,以及对科学知识的掌握,更使学生经历了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称之为“课前小研究”。

教学中,我利用了信息资源、现代化手段来跨越时空的界限。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科学教学中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和现代化手段,引入时代活水,与小学科学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改变传统的科学教学内容,不但使科学教材“活”起来,更让学生的科学学习置身于信息化的时代;同时也拓展了教师的知识视野。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整合需注意的问题

在"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的研究过程中,我感到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进行教学,其中计算机只是作为辅助手段引入课堂教学。而且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需要一个较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欠熟练,尤其是小学生,往往因相关同步知识不具备而使辅助教学本身遇到障碍。

2、从科学课程的教学需求出发来使用计算机,而不是为了用计算机而使用。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使用计算机,是要发挥计算机长处,而不是抛开传统教学的一切只要用计算机就行了。

3、网络上的资源非常丰富,但重复现象较多,质量比较低,不能直接用于教学。若是全部由教师进行自制,又会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又受到一定技术水平的制约,不能精确地表现出设计的需求,还会耽误本身的教学任务。

总的来说,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我们要积极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力求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最佳途径。

第五篇: 作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整合

常德汉寿毛家滩中心学校 毛光贵

内容摘要:

利用网络,收集和展示学生习作,培养成就感,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当学生写作兴趣调动起来后,我就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多读名家作品。为了深入引导学生,我还在校园网上建立了《小荷露尖》班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扩大了作文交流的容量。利用版主的修改权限,我还进行即时评改,并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充分展现自我。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学、作文教学、整合、体会

新世纪快速渗透的信息网络、激烈涌动的知识经济,给写作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它以强大的功能,巨大的开放性,越来越多地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同样,它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提出了新机遇和挑战。作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整合,是当前作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一、勤于收集,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网络,收集和展示学生习作,培养成就感,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刚开始学写作文,学生常常带有一种畏惧心理,认为作文是神秘高深的。开学伊始,我就利用信息技术课带领学生上网,查阅相关的优秀儿童少年网页,如“金色少年网”、“创新作文网”、“中国作文网”等,让学生阅读了大量同龄人的作文。当同学们看到许多同龄人也在网站建起了个人主页,把自己的各类习作都上了网,十分羡慕。我也积极鼓励学生,只要自己努力,你的文章也能上网,并能拥有自己的主页。在惊羡之余,学生也产生了我要表达的需求,激起“我要写”的欲望。我利用每个学生都想得到认同和赞赏的心理,改变原有作文评价标准,带着“放大镜”,及时发现平时学生优秀的日记作文,把它输入电脑,编辑成《小荷露尖》作文小辑,上传到学校网站,添加进“学生作品”栏。凡是上网的老师和学生,都能及时查看到我班同学的最新习作。通过查看人气指数的高低,就有一种成就感在促使学生进一步写好作文,不断地超越自我。为了鼓励全班每一个同学,我也把目光放在弱势同学身上,让他们也有文章“发表”的机会。从而激发群体习作的热情,形成了“比、学、赶”的良好氛围。对于其中特别优秀的习作,我还也积极向网上作文类期刊投稿,推荐他参加网上作文大赛。这样,为学生的成长打开另一片蓝天,让学生有一个更高的目标和追求。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习作的快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每当学生打开学校作文网,看到自己的习作时,自信心、成功感便会油然而生。

二、巧妙处理,深入引导

当学生写作兴趣调动起来后,我就顺势引导他们多读名家作品。我与其他各科老师联系,凡是有机会到电脑室上课,就让学生读一读自己的文章,查找一下网上其他学生作品,同时也鼓励学生查阅了许多中外名家名作。学完了《寓言两则》,学生们上网查看了许多寓言故事,如闻名中外的《伊索寓言》,还有《中国古代寓言》、《中国现代寓言》等。同时,他们还在校园网站上点击《动画点播》,观看寓言故事动画片《安徒生童话故事专辑》等,直接感知到了文学作品与信息技术完美结合的魅力。为了学好每篇课文,同学们也常常自发地上网查找相关的图片和文字。学完了《海燕》一文,同学们就上网查阅了许多描写大海的名家散文,像峻青的《海滨仲夏夜》、陈窗的《海南岛散记》、杨朔的《黄海日出处》等,都沉浸在名家笔下的海景中了。同学们还在网上诵读描写大海的儿歌,欣赏歌唱大海的乐曲。此情此景,是任何语言也无法准确表达的。为了深入引导学生,我还在校园网上建立了《小荷露尖》班报。这样,样式更活泼,插图更精美,色彩更丰富,可读性也就更强了,上传也更及时了。其他班的同学也常常上网查看我班的班报,发表他们对习作的意见。我班刘文军的习作《春天的微笑》上传校园网后,就收到各种点评和建议73条。通过网络互动,刘文军同学亲历了习作交流和修改的过程,体验到了“文章不厌百回改”。这对他今后的写作是大有裨益的。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扩大了作文交流的容量,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铺设了一个崭新的舞台,进一步激起了学生写作热情,乐于把自己的生活世界看成习作的资源。同时,将文章修改权真正还给学生自己,在自己动手改中体验到了修改的乐趣。信息技术在作文讲学上的适用,使学生成为了习作的主人,享受着习作的成功之乐。

三、大胆创新,展现自我

随着网上习作的传播,大部分同学都爱上了写日记,形成了良性循环。同时,利用网络,拓展了习作的途径,加强了师生交流。每次带学生上网时,总是让他们阅读自己或同伴的网上作文,相互评点一番,相互提出修改意见。我则利用版主的修改权限,进行即时评改,并鼓励学生通过“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大胆创新,充分展现自我。在进行“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的习作时,我也写了一篇《赶时髦的外公》,挂到校园网上。在这篇文章里,我着重写了77岁的外公坚持学电脑的故事。学生上网浏览了这篇文章,都很受感动。他们都对自己的文章进行了二次修改。实践证明,只有当学生真正是“自由表达”时,才可能出现“有创意的表达”,才有可能凸现语言个性,展示自我风采。我班的黄雅兰同学,原是一个中等生。自从有习作在《小荷露尖》上发表后,就一发不可收,喜欢上了写日记和作文,有时一天写上了好几篇。通过网络作文,激发写的欲望,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后,慢慢地,学生变得爱写作了。在去年的全省校园文学大奖赛中,我班就有一位同学获得二等奖,三位同学获得了三等奖。当同学们从网上看到自己获奖的喜讯时,内心的激动难以言表。网络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资源,而且能激发学生写作的灵感,它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扩大作文教学的容量,拓展学生写作的范围,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的有机整合,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网络技术,提高信息素养,而且能使他们的思想认识、道德观念都得到培养。这种效果是传统的作文教学所无法达到的,它强化了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重建学生的主体地位,也给每位学生,架设了一道通向写作水平稳步提高的金色桥梁。 参考文献:

吴莉莉《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的整合》姚村教育网,2006-12-21

朱万森《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及课件平台》大连理式大学出版社,1997年;

诸孝正《关于写作能力的研究》写作,1999年第5期; 唐祥松《电脑为写诗填词插上翅膀》长江日报科圃,1999。

上一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下一篇:信息技术培训研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