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

2022-09-10

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学手段, 如春风般吹进了小学语文课堂, 成为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面对方兴未艾的教育信息化浪潮, 如何在新环境、新形势下使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焕发勃勃生机, 成了很多同仁们颇为关注的问题。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学生语文学习和语文运用的领域, 注重跨学科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因此, 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 就是把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语文学科教学中, 让内容丰富的语文课堂作为信息技术的载体, 又把信息技术作为语文课堂的一种崭新的支撑, 采用“任务驱动”和“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 通过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驱动教学, 发挥多媒体及网络交互性强、资源丰富的优势, 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有意识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教学, 让信息技术成为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有力双翼。

那如何更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整合、优化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 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必要前提, 也是我们思考的逻辑起点, 实践的起跑线。为此, 作为教研部门我们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并尝试构建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信息技术为渠道的教学模式。我们发现, 当信息技术走入小学语文课堂时, 便极大地体现了它的优越性。

一、合理运用信息技术, 创设教学情景, 激发学习兴趣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注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知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知之、乐之, 其实指的是兴趣。学生只有对所学内容产生好奇, 发生兴趣, 才会产生内驱力。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 使语言文字兼备了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 而且可以有声有色、循环往复地将学生带入到各种生活场景之中, 使其身临其境, 具体感悟到语言文字所描摹的图景, 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启发学生思维向深层发展, 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例如在教学小学低段识字教学“水”字的时候, 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奇特点, 直观演示指导学生看画面,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把枯燥无味的识记变为形象的识记, 收到记得快, 记得牢的效果。利用flash动画在屏幕上出现水流的形状, 慢慢地缩小, 成了一个“水”字, 此时无声胜有声, 字的音、形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教学实践证明, 直观演示识字, 学生的印象特别深, 掌握的生字比较牢固, 教学效果较好。

还如在教学西师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的第1课《春天来了》时, 这是一篇看图集中识字韵文, 课文将表示春天风物的词语集中在一起让学生认读。插图与文字一一对应, 目的是让学生借助韵文形式和情境图学习生字、偏旁, 初步了解春天的特征, 感受春天景色的美好。春天的景物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 但由于他们的认知能力、观察能力有限, 往往是浮光掠影, 不能准确抓住寓于课本乃至自然中的核心内容;教学过程中, 多媒体课件的适时运用, 则有效地弥补了这一缺憾。课件伊始, 是一段三分钟的视频, 那是学生们都非常喜爱的一支歌《春天在哪里》, 欢快优美的乐曲, 耳熟能详的歌词, 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教师可趁热打铁:“同学们, 美丽的春姑娘悄悄地飞来了。你看, 她手里还拿着一支神奇的魔术棒呢!她飞到哪里, 只要轻轻一点, 哪里就会变成春天。请你找一找, 春天在哪里?”此时, 教师可让学生借助信息平台自主探究, 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认识春天部分, 在春光融融、鸟语花香的春景图上是文中要学习的12个生词。学生只需操作鼠标, 轻轻点动其中的任一词语, 即可出现相关的实物视频、配音介绍及词语拼音, 使学生对该事物有更详尽的了解。如点击“柳树发芽”一词, 即出现种子发芽、破土而出及树木初长、点点嫩绿在枝头喧闹的视频镜头, 同时配音响起:嫩芽探出了小小的脑袋。再如:点击“桃花”一词, 则先是千树万树桃花开的壮丽实景, 然后是一枝桃花从含苞到绽放的渐进过程, 配音是:粉红的桃花迎风开放。精心剪裁的实物视频, 浓缩了该事物的特征, 将那些变化的、流动的、不易捕捉的景物淋漓尽致地加以再现, 丰富了学生的感知;而流畅悦耳的配音介绍, 则以儿童化的语言精炼地概括了春天事物的特征:春风轻轻地吹着, 春雨绵绵地下着, 绿油油的小草钻出了地面, 小燕子边飞边唱着春天的歌……学生在情境中感受, 在情境中思考讨论, 不但发展了思维能力, 而且得到审美的愉悦和智慧的启迪。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 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的课堂演示、扣人心弦的跌宕悬念, 营造良好的教与学的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 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下, 以丰富的想象、牢固的记忆和灵活的思维获得学习的成功, 有利于知识的获得与内化, 有利于语感的训练与培养。

二、合理运用信息技术, 化理性为感性, 提高学生阅读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认识活动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这是人类认识过程要遵循的一般规律。但是, 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 一般都是前人在实践中长期积累的间接经验, 它不再是感性的。在教学过程中, 解决这种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实际与理论间的矛盾, 利用信息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 可以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信息集于一体。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能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的、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 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选择贴近儿童生活, 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 趋应社会发展需要, 洋溢着现实生活气息, 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的内容与自己接触的问题息息相关, 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但仍有一些离生活现实、离这个时代比较远的信息, 而利用信息技术就能弥补此中不足。例如小学语文第十册中《琥珀》这一课, 学生谈到“松子球”、“化石”、“琥珀”, 以及地壳的运动, 这些离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实际都比较远。在教学中, 我们通过学生上网查询资料, 借助信息技术, 解决无法跨越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通过多媒体课件把复杂的难以描述的演示为可理解的, 把千万年的漫长时间变化缩短至几分、几秒展现在学生面前;把有趣、复杂的琥珀形成过程、复杂的地壳运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 还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 真正做到化理性为感性, 如同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又如, 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 抓住小兴安龄一年四季景色变化特点, 描写了小兴安岭的美丽诱人与物产丰富。这篇课文, 语言流畅, 文质优美, 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小兴安岭无限的情与爱。然而, 由于小学生生活经验少, 对小兴安岭没有感性认识, 任凭教师“千呼万唤”, 学生对小兴安岭的“情”也难以激发起来。而借助电教媒体, 进行情境教学, 便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上本课时, 老师先告诉学生, 今天老师将带大家到小兴安岭去作一次愉快的旅游。同学们兴致盎然。然后又用语言描述:请大家上飞机, 闭上眼睛。然后, 按下录音机键, 教室里响起隆隆的飞机声, 逼真的声音仿佛真让学生感到乘上了飞机, 来到了小兴安岭。同学们一睁开眼睛, 又从大屏幕上看到了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 同学们情不自禁地议论开来:小兴安岭的树真多啊, 小兴安岭真美啊……学生们置身于小兴安岭的美景中, 心中怎能不涌动起由衷的情, 由衷的爱, 这里运用多媒体, 达到了“入境始与亲”的目的, 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怎能不乐于观赏和学习呢?这些多媒体制作的阅读资料, 既配有声情并茂的朗读, 又有美丽神奇的自然风光, 能极大地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开阔视野, 启发想象。

儿童的情感具有情境性、激动性、易受感染性,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 有利于化理性为感性, 让学生进入角色, 突破书本限制, 发挥其传播知识新、快、全的优势, 可以使学生拓宽视野, 开阔思路, 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 实现对事物的多层面了解, 在体验中获得美感, 提高学生阅读兴趣。

三、合理运用信息技术, 化静为动, 突破教学重难点

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障碍主要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情境创设和形象思维的帮助造成的,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将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教学观念, 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单一死板的教学手段, 为学生获取知识开辟了更宽的道路。因为多媒体CAI课件是以教学课题为主要线索, 以强化教育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而设计, 为充分利用计算机硬件资源, 尽量发挥软件的表现手法而编写的。教学时CAI课件为主要信息传输源, 它以多种方式, 不同的表现手法对新授课的内容进行加工处理, 生动、有趣地展现于学生面前, 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集中注意力, 特别是化抽象为直观, 化静为动的特点, 起到了为课堂教学排疑解难的重要作用, 同时也体现了媒体在教学中的优势。

如在教学《刻舟求剑》这则寓言, 其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懂得不要以一成不变的眼光去看待发展变化的事物, 否则会坏事的道理。在教学时, 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 设置船动, 江底的宝剑不动的动画效果, 让学生先观察, 然后再问学生:“丢剑的人到了岸边再跳入江中能捞到剑吗?”由于观看了直观的动画, 这个问题已由难变易, 学生纷纷举手发言, 不需要老师多讲解, 学生就能很清楚地明白这一道理, 教学的重难点立刻迎刃而解, 真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高了教学效率。

又如在教学《鹅》时, 这首诗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有鹅的叫声、鹅的形象以及鹅的动作等。传统的教学方法、手段难以将这丰富的信息表达清楚, 而多媒体教学却正好适合表现这些丰富的信息。教学的具体步骤: (1) “曲项”利用动画展现一只白鹅浮在水面上不断伸曲脖子。 (2) “曲项向天歌”在前一个动画的基础上, 合成鹅叫的声音效果。 (3) “白毛”利用一幅静止的大白鹅浮在水面上的图片, 突出其白色的羽毛。 (4) “白毛浮绿水”展现一只大白鹅浮在碧波荡漾的水面上, 突出其“浮”的悠闲的神态。教师在此引导学生观察水、鹅毛的颜色对比以及鹅的悠然动作。 (5) “红掌”出示白鹅挥动红色的脚掌向前划水的动作和划水的“哗哗”声。 (6) 整体讲解这首诗时, 出示一幅动画:亭台楼榭, 杨柳依依, 一个小孩在不断向湖里那群欢叫着的鹅抛撒谷粒。整个教学过程文图并举, 声情并茂, 视听结合, 渲染了气氛, 创造出了原诗的意境, 不仅调动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重要的是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使学生得以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知识, 理解了诗意, 同时强化了记忆。

摘要: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学, 随着新课程教学理念的进一步深入, 信息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进入了课堂教学。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 是把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学与教融为一体, 让内容丰富的语文课堂作为信息技术的载体, 又把信息技术作为语文课堂的一种崭新的支撑, 采用“任务驱动”和“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 发挥多媒体及网络交互性强、资源丰富的优势, 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有意识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教学。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教学整合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3] 秦团福《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4] 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

上一篇:高中新课程背景下历史集体备课的探索——以人民版教材为例下一篇:现代分层技术在计算机软件设计中的应用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