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案人才库管理办法

2024-05-01

办案人才库管理办法(通用8篇)

篇1:办案人才库管理办法

沙坪坝区卫生行政处罚办案经费管理办法

一、为规范卫生行政执法,强化市场监管,鼓励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提高效率,结合实际,制定本办法。

二、本办法所指的行政处罚办案经费是指:对有罚款的行政处罚案件,提取处罚金额的5%,作为激励办案人员学习、培训等的相应经费。

三、提取办案经费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行政处罚已执行,罚款已上缴国库;

2.行政处罚案卷已结案,案件评查为合格或优秀质量;

3.行政处罚案卷已录入业务数据系统。

行政处罚案卷评查不合格、行政复议或诉讼败诉,执法人员在办理此案中有吃拿卡要等违规行为,不得提取办案经费。同一案件不重复提取。

四、办案经费的分配、使用

1.办案经费实行科室申报、记帐制,由稽查科每月统计一次,并将每月行政处罚案件目录上报所领导,在单位公示栏予以公示。

2.稽查科组织专家评审案卷,按一般程序30元、简易案卷15元标准提取专家评审费。

3.办案经费原则上用于奖励办案人员学习、活动等,多劳多得,不劳不得。各科室办案经费由科长负责分配,严禁吃大锅饭均分。费用使用后凭学习、活动等产生的相应票据予以报销。

五、各科室要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执法办案水平,依法行政,严禁为获得办案经费而加重处罚或违规执法。

六、本办法自正式宣布之日起施行。

篇2:办案人才库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规范县局烟草办案经费开支的监督管理,根据有关法规政策和上级局的文件规定,结合我县实际,制订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所称办案经费是指县局专卖管理部门组织的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烟草制品以及为实施生产、销售假冒伪劣烟草制品提供烟草专用机械、原辅材料、制假生产技术、生产经营场所、运输仓储条件、资金、非法证件和查处其他违法经营烟草专卖品等违法犯罪活动的案件进行查处时所发生的费用。

第三条 办案经费开支范围.办案经费主要用于与查办案件直接相关的开支,包括举报奖励费、检验检测取证费、搬运费、运输费、仓储费、销毁费、场地租凭费、专用器具费、器材费、人员费用、协同办案费、奖励、保险费、专项宣传费、其他等,不得用于发放奖金、福利,补充部门日常公用支出及基建、设备购置等非直接办案支出.

第四条 办案经费实行预算管理,由专卖管理部门年初做出本办案经费预算,报县局财务部门纳入县局费用预算,严格履行申报及审批程序。

第五条 财务部门根据办案经费的开支范围,设立明细科目进行分类核算,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对办案经费严格管理,保证办案经费及时、足额到位,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并及时发现并纠正办案经费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挪用或浪费办案经费的行为,要及时予以制止、纠正. 第六条 办案经费支出必须有正式发票或合法收据。无法出具正式发票或合法收据的,必须由办案人员说明支付的原因、标准及具体金额并附案件卷宗材料(立案报告、物品清单、质量检验报告及验级报告、处罚决定书或无主货物案件说明书等)。

第七条 办案经费支付标准严格按照《浙江烟草商业打假经费开支管理办法》中的标准和规定执行。

第八条 办案经费开支审批程序:

1、举报费的支付。要按照确定的标准,由经办人提出举报费的支付依据和金额,经专卖管理部门负责人审核、主管专卖副局长签署意见后,报局长(经理)审批支付。经办人员代举报人领取的举报费,必须严格执行案件负责人和经办人联签制。

2、协同办案费的支付。要根据协办单位的贡献,按照开支标准,由经办人提出协同办案费的支付依据和金额,经专卖管理部门负责人审核、主管专卖副局长签署意见后,报局长(经理)审批支付。款项支付后要取得协办单位的合法收据。

3、人员费用的支付。耍按照人员费用开支标准,由经办人提出人员费用的支付依据和金额,经专卖管理部门负责人审核、主管专卖副局长签署意见后,报局长(经理)审批支付。领款凭证上要有参加打假行动或查处制假案件人员的签名。

4、奖励、保险费的支付。要按照奖励、保险费开支标准,由经办人提出奖励、保险费的支付依据和金额,经专卖管理部门负责人审核、主管专卖副局长签署意见后,报局长(经理)审批支付。领款凭证上要有领取人的真实签名。

5、其他费用的文付。要凭正式发票和合法的收据,由经办人签字后,经专卖管理部门负责人审核、主管专卖副局长签署意见后,报主管财务领导审批支付。

第九条 要严格按预算管理的要求,切实保障专卖部门案件查处工作合理必须支出,同时要加强费用支出的跟踪分析和考核,提高费用的使用效率。

第十条 要结合日常同级审计对费用列支进行专项审计,强化办案经费开支管理的审计监督。

第十一条 凡违反以上规定的,按照有关规定对责任人、单位领导给予相应处分。触犯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移交司法机关查处。

篇3:办案人才库管理办法

一、办案过程的特殊性

办案行为是检察人员执法行为的一部分,是检察人员处理案件相关行动的总和,包括案件的受理、证据的收集和审查、案件事实的认定、案件处理意见的决定等等。办案过程则是具体办案行为和期间的结合体。办案行为和过程是检察人员代表检察机关行使职权的表现。

对办案行为和过程的评价标准是一个多元的体系。通常来讲,评价行为的最直接标准是行为的结果,这一点对于办案来说也是适用的,因为案件的结果是办案行为和过程的成果,行为和过程的特点大多通过成果表现出来。但如果仅限于这一个标准,显然不行。办案行为和过程的好坏,还要看其是否合法、是否及时以及行为的实效性、安全性、效率乃至办案行为的文明程度。这些都不是案件处理结果所能体现的,而且对检察业务来说又是必须考虑的因素。

由于办案行为需要用相应的法律文书加以固定,办案过程有相对固定的环节,这使得办案过程具有某些流程性的特点。这为对办案行为和过程实施过程控制提供了一定的空间,从而为检察业务管理的实施提供了相应的平台。

但我们也必须看到,这种流程性特点为检察业务管理所提供的空间和余地是有限的,因为办案的过程和生产的流程有很大的区别。

首先,案件的办理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和灵活性,需要专业经验和资历,基于检察业务的特殊性和检察机关的组织原则,需要赋予承办案件的检察官以相对的独立自主性。因此,管理对办案行为和过程的控制度必须限定在合理的范围内,不能套用质量经营战略进行全面控制,更不能不留余地。

其次,办案行为和过程的可控度是非常有限的,不像生产流程那样具有很强的可操控性。这主要是因为办案过程中可操控的环节有限,实践中案件管理部门可操控的一般是案件的“进出口”、办案的期限以及相应的文书和表格,更多的办案环节是管理部门无法控制的,也不应该控制。

其三,对办案行为和过程的管理控制对案件处理的结果所产生的影响有限。即便是那些可控的环节,对案件处理结果并不起决定性的作用,只是辅助性的。就像学者们指出的那样,“从根木上说,办案质量不是检查出来的,而是检察官工作的结果。检察官职业能力的充分发挥对办案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1]

检察业务管理中,由于办案环节的流程性和某些环节的可控性,不少检察机关探索引入产品质量管理模式的某些合理做法,这对提高检察业务来说是一种非常有益的探索,但也必须注意办案过程与生产流程的差异性,对办案“流程”的控制并不能起决定性作用。

二、办案质量的评价标准

办案质量包括办案的行为质量、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其中办案的结果质量,是指案件处理结果的优劣程度,也称之为案件质量。由于检察业务的目标既要追求实体的公正又要兼顾程序的公正,因此对办案工作不仅要进行行为结果的评价,而且要对行为过程进行评价。故而用办案质量这一概念更能体现检察业务的这一特点。从我们调研的情况看,各地检察机关制订的标准除了案件质量标准之外也都全部包含了办案过程标准。关于办案的质量标准,以下几点必须要有明确的认识。

一是办案质量评价标准的复杂性。评价办案质量标准涉及办案工作的诸多方面,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体系。首先,评价办案质量的标准是多元的。既包括了实体性质量标准,又包括有程序性质量标准;既有体现社会对检察机关要求的外部标准,又有检察机关自己制订的内部标准。根据评价的依据划分可分有政治标准、法律标准和社会标准。根据办案环节和流程划分,又分为侦查质量标准、侦查监督质量标准、公诉质量标准、审判监督质量标准、刑罚执行检察监督质量标准、控告检察质量标准、刑事申诉检察质量标准等等。[2]其次,多元的质量评价标准之间有相互冲突的地方。如实体性质量标准和程序性质量标准,实体和程序之间的冲突和协调必然会反映在两类评价标准之中。又如外部标准和内部标准,“由于社会对检察机关办案质量的要求具有多面性、多变性,检察机关制订的办案质量标准与社会对办案质量的要求之间往往存在既相互矛盾又要相互适应的关系。”[3]

二是办案质量评价标准的局限性。办案质量标准的作用是有限的。首先,案件质量管理的理想模式是为每一个业务部门量身订制一套质量标准。但制定这样的标准需要专业背景,如何保证标准的合理性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由于办案质量标准具有引导作用,如果不合理则会误导办案,甚至扭曲法律程序,违背立法宗旨。如批捕率、不起诉率、撤案率、改判率、无罪判决率,其影响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并不完全取决于检察人员的办案行为,很难说预先设定什么样的幅度就是合理的。其次,对办案质量标准的描述本身存在困难。如办案的效果,有的把是否受到投诉、是否受到社会各界的批评或好评作为衡量办案效果标准的依据。且不说列举出的依据是否合理,但就周延性而言,也是有欠缺的,可以体现办案效果的这类依据还有很多,几个条文是很难列举穷尽的。再次,案件作为检察业务工作的“产品”,通常无法分割,多人、多业务部门协同办案现象普遍,一个案件须经几个环节不同的人经手,其中办案行为和过程与案件处理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难以确认。最后,绩效管理模式需要以精确的量化为前提,但办案质量标准难以量化。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地方把确定的办案质量指标再设定相应的分值,但又很难说出设定这些分值的基准是什么,具体依据是什么。即便办案质量从技术上可以量化,以量化的形式表现办案质量是否适宜也是值得怀疑的。

三是办案质量最低限度标准。应当肯定的是,评价办案质量必然有一定的标准可循,实践中我们可以设定一些基本的标准。但由于评价标准的复杂性和局限性,这些标准并一定能真正全面反映办案的质量,因此也必然会制约案件质量管理模式作用的发挥。为了解决评价标准的可行性问题,我们有必要引入办案质量“最低限度标准”的概念。所谓最低限度就是指办理案件必须达到的最低要求。满足这些标准确立的条件是办好案件的必要条件,而不一定是充分条件。实践中,做好一件事情的上限是不容易确定的,但好与不好的界限是可以确定的。办案也是如此,如办案期限问题,只满足办案期限的要求未必就能办好案件,但超期办案是确定违法的。对检察人员办案而言,这种最低限度标准通常包括法律法规确定的基本要求和检察机关系统内部确定的纪律规范等等。就检察业务管理而言,管理部门确定的办案质量标准应当是最低限度的、保障性的标准,这样才能保证其确定性和可行性。

三、办案质量的评价

在办案质量评价中,评价的主体和评价的方式至关重要。评价主体是由谁来评价的问题,评价方式是如何评价的问题。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很多地方是成立了专门的案件流程管理机构,负责案件的考评。评价的方式包括检查、统计等方法。案件质量评价必须处理好两个问题。

一是评价者与办案者的关系问题。评价者就是通常所说的案件质量检查人员,是对办案行为和结果进行评价的人员。检查人员不仅要有客观、公正的心态,而且要具有专业知识,评价者的专业水平越高,结论越具有权威性。随着立法的发展,法律进一步变得复杂,案件的复杂程度和办案难度进一步提升,对质量检查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当检查人员与办案人员对案件的认识和观点不一致时,必须妥当处理,如果难以确定,便会产生矛盾。另一方面,檢查人员行使的是业务管理职能,不是行使检察职能,因此不能与检察人员的职权发生重叠和冲突。检查人员不能因为检查而参与或影响案件的实体处理。

二是评价的方式问题。通常使用的评价方式是案件质量检查和数据统计。检查一般是随机抽样,不能保障对每一个案件都进行全面检查,一次两次的检查并不能起到监督的效果,需要通过次数来弥补其缺陷。但多次数的检查会占用办案人员的精力,因此必须把检查的次数进行适当的控制。统计的方法通常是通过对办案的几个方面数据进行统计,来反映办案的质量。采用这种方法时,一方面设定的统计要点必须合理,能最大限度反映办案质量;另一方面,还要注意防止办案人员完全围绕统计数据做文章。不难看出,两种方式都有其优越性,也有其不足,所以办案质量的评价方式不能仅限于一种或两种,而必须

探索运用多种评价方式。

注释:

[1]谢鹏程:《论检察机关办案的质量管理》,载《人民检察》2004年第5期。

篇4:办案人才库管理办法

为了建立健全案件管理制度,提高律师办案责任心,为当事人提供高效优质的法律服务,切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树立本所信誉和良好的律师社会形象,使办案管理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经本所全体律师会议讨论决定,特制定本办法。

一、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本所受理的经济、民事、刑事、行政、涉外等各类诉讼和非诉讼案件。

二、立案受理:

1.事务所实行统一收案、统一收费原则,严禁律师个人私自收案和私自收费。2.律师为当事人代理案件,应当填写立案登记表,经主任批准后,方可与当事人办理委托代理手续。

3.律师代理案件应当与委托的当事人签订委托代理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并加盖双方印章和签字,还应由委托人出具下列材料:

(1)授权委托

(2)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

4.收费:

(1)律师应当按照司法部规定的律师收费标准收费,不得擅自减价收费、压价竞争,对于个别重大疑难案件经主任批准,在商得委托的当事人同意后,可以实行风险收费,但不得超过收费标准的五倍。涉外案件除按国家收费标准收费外,另可参照标准收费。(2)救助条件:对于个别当事人因特殊困难,确实无力支付代理费的,可由当事人提出书面申请,经主任批准后,可以免交律师代理费。

(3)律师实行先收费后办案的原则,个别案件因情况紧急,代理费短时间难以到帐的,应当先办理案件,避免错过时机。

(4)委托人交付案件代理费,一律由出纳会计收取,并向当事人出具法定收费凭证。

三、案件办理

律师办理案件应当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做到文明、礼貌,尊重审判人员以及对方当事人和委托代理人。

1.调查取证:

(1)律师代理案件应当主动向委托人调取有关证据,对于证明案件事实的关键性证据,委托人不愿提供的,应当向其说明利害关系,其后果由委托人自行承担。

(2)对于委托人无法提供的证据,而又是证明案件事实不可缺少的证据,代理律师应当在法律规定和律师职责范围内积极主动的调查取证。必要时,提请审判人员取证。律师向证人调查取证,应当由两人进行,不得胁迫收买证人作证。

(3)辩护律师在办理刑事案件会见在押 的被告人时,应当由两名律师进行,严格禁止随带家属和亲戚朋友会见。禁止代被告传递物品和信件。

(4)代理律师不得作伪证,对于调查收集到的证据应当认真审查,辨别真伪,发现虚假证据,应当及时向提供证据的人指出,并不得在案件审理中引用该虚假证据。

(5)律师原则上应在开庭前收集到充分的证据,因特殊原因,开庭前尚未收集到的关键性证据,应当提前与审判人员、仲裁人员取得联系,尽可能的推迟开庭时间。(6)律师对于收集到的证据应当妥善保管,并注意保密,不得丢失、毁弃。2.出庭:

(1)出庭前准备:

a.承办律师应当针对案件纠纷的焦点,认真审查证据,查阅有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在此基础上撰写代理意见和辩护词。

b.下列重大疑难案件由承办律师提请主任同意,召开律师会议,实行集体讨论。〈1〉受理法院所在地及全省乃至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案件;

〈2〉涉及港、澳、台地区及具有涉外因素的重大案件;

〈3〉所主任认为需要集体讨论的案件;

〈4〉辩护律师需作无罪辩护或改变罪名的辩护案件;

〈5〉法律关系错综复杂的疑难案件。

本条〈1〉〈2〉所列案件需向省向司法厅律管处汇报。

c.集体讨论程序:

〈1〉先由承办律师介绍案情,提出将要代理的意见;

〈2〉集体讨论,律师各自发表观点和意见,并提出理由;

〈3〉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形成讨论意见。

d.代理律师必须按照集体讨论的意见进行代理或辩护。

e.集体讨论案件时填写讨论登记表,记录参加人、案情、代理人、讨论意见、时间地点。

(2)出庭:

a.承办律师必须按时出庭代理诉讼,因病或其他特殊原因不能按时出庭的应告知主任,并提前请示承办的审判人员、仲裁人员,尽可能的推迟开庭时间,不得无故不出庭。

b.承办律师出庭时,应当遵守法庭秩序,服从审判人员的指挥,充分发挥庭审中每个阶段的作用。庭审结束后,判决前应当向法庭提交书面代理意见或辩护意见。

四、办案质量考核与投诉、监督

(一)质量考核

1.要依法认真、及时的履行职责,尽职尽责,无失职、渎职行为;不敷衍推诿,损害委托人的利益。

2.以事实为根据,依法律为准 绳,不歪曲事实,曲解法律,及时向法院及仲裁机构提交辩护意见和代理意见。

3.委托代理手续完备齐全,案件证据材料、法律文书齐全。

4.遵守法律、法规规定的保密要求,不泄露秘密。

5.遵守律师职业道德和律师执业纪律,无违法违纪行为。

6.案件卷宗归档及时,符合规范要求。

(二)办案质量监督

1.当事人监督:当事人有权对委托本所律师代理的案件进行投诉,也可以向上级司法

行政机关及律师协会投诉。

2.本所内部监督:本所律师承办的案件,主任和其他律师均可相互监督。

3.上级司法行政机关、律师协会、有关司法机关有权对本所律师承办的案件进行监督,提出批评意见。

4.本所每年底对所办案件进行集中检查一次,分出合格与不合格两个等级。

5.对于委托的当事人投诉及有关机关的监督意见,由主任接待,并组织有关人员查证核实,确有问题的,按有关处理。

(三)订卷、归档

1.律师不得丢弃和私自保存已办结的案件卷宗。

2.案件办理终结后,承办律师应当按照规定在一个月内将卷宗装订完毕。3.案件卷宗由承办律师交档案管理人员归档集中保管。

4.案件卷宗保管期限为长期。

5.档案管理人员应当对案件卷宗按、及案件性质进行分类、编号登记。

6.归档后的案件卷宗,本所以外的任何人未经本所负责人同意,不得查阅。上级司法行政机关或有关司法机关需要查阅、调取的除外。

本所律师需要查阅档案的,应当进行登记后,方可查阅,凡需复印的,应记录复印内容。7.档案管理人员应做好案件卷宗的防霉、防蛀、防火工作;妥善保管档案。

(四)奖惩

对律师办案实行精神鼓励、物质奖励与批评教育、惩罚结合的原则。

1.对于严格执行本办法的律师,经律师会议讨论可发放一定数额的年终奖金,具体数额根据本所年终效益决定,可同时给予表扬。

2.对于违反本办法及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和律师,经律师会议讨论决定,给予批评教育;并扣发资金,直扣发工资。由于律师过错给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从扣发的本人奖金和工资中赔偿;对于违反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的,按照规定报省司法厅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五、本 办法如与法律法规规章及上级司法行政机关的有关规定相抵触的,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执行。

篇5:办案人才库管理办法

工作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整合监督检查和办案工作力量,提高乡镇纪委监督检查、查办案件的能力和水平,有效发挥乡镇纪委的职能作用,推进全县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依据《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案件检查工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和《**县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监督检查办法》等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建立全县纪检监察组织交互检查、协作办案工作人员信息库(以下简称“信息库”),由县纪委监察局案件监督管理室根据工作需要,将全县纪检监察干部纳入信息库实行动态管理。建立对入库人员的业务培训机制,通过专项培训、委托培训、组织受训、以案代训等多种形式不断加强对入库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提高他们查办案件的能力和水平。入库管理和业务培训工作应向乡镇和基层倾斜。

第三条 实施乡镇纪委交互检查、协作办案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统一领导的原则。交互检查、协作办案工作由县纪委监察局统一领导和指导。交互检查要做到统一组织领导、统一人员调配、统一检查行动、统一问题处理。协作办案要做到线索统一管理、立案统一指导、程序统一规范、案件统一审理。

2、依法依纪的原则。要牢固树立依法执纪、依法监督检查和查办案件的意识,严格遵守监督检查和办案工作纪律。

3、权责统一的原则。对监督检查和案件查办中发现的违纪违法问题,按照权责统一的原则,依干部管理权限和组织程序追究相关责任人员的责任。对交互检查中发现的共性问题或重大问题,由县纪委监察局依相关程序和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对协作案件中涉及违纪违规人员的处理,按职责权限和主体责任要求,经调查、核查后,原则上由对涉案人员有管辖权的乡镇党委或纪委处理,必要时可由县纪委监察局直接处理。

4、分工负责的原则。按照就近整合、优势互补、交叉协作的工作思路,县纪委确定交互检查和协作办案牵头领导,根据监督检查的具体内容和案件难易程度,确定监督检查组和案件调查组,监督检查组和案件调查组组成人员由牵头领导商党风政风监督室或案件监督管理室从信息库中调配。监督检查组和案件核查组或调查组在县纪委监察局统一领导和牵头领导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牵头领导由县纪委两名副书记分别具体负责。

第二章

交互检查的组织领导、方法及内容

第四条 交互检查的组织领导。交互检查工作在县纪委监察局的统一领导下,由县纪委副书记牵头,党风政风监督室具体负责。第五条 交互检查的方法。明查与暗访相结合,突出暗访;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突出随机抽查;全面督查与重点检查相结合,突出重点检查;交互检查要注重关键时间节点、关键行业领域和关键部位环节。

第六条 交互检查的内容。

1、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工作纪律和财经纪律执行情况。全县各级各部门及党员干部遵守执行《党章》和党的政治纪律,贯彻落实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及省市县委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各项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以“四个服从”为基本遵循,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请示报告制度、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及《**县各级领导班子议事决策办法(试行)》等各项规章制度的遵守执行情况;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市县委关于纪律作风建设各项规章制度,以及《**县干部纪律作风整治“五严禁十不准”规定》,认真遵守《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县党政机关公务接待管理办法(试行)》、《**县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办公用房管理暂行办法》、《**县党政机关公务用车管理暂行办法》等制度规定情况;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和财经纪律情况。

2、“两个责任”落实情况。各级党委(党组)、纪委(纪检组)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情况,以及依法履行职能情况。

3、惠农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按照惠农资金管理使用的相关要求,加强对涉农补贴资金、农村社 会事业发展资金、扶贫资金、防灾救灾资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安全管理、有效使用的情况。

4、窗口服务单位服务情况。重点检查窗口服务单位服务质量和工作效能,是否存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和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5、推进工作效能情况。各级各部门及党员干部践行群众路线,回应群众诉求,整治“四风”情况。

6、其他需要监督检查的情况。

第七条 监督检查工作要坚持问题导向。由牵头领导负总责,各监督检查组组长对本组监督检查工作具体负责。监督检查要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发现问题,每次监督检查要有详细的记录,包括时间、地点、监督检查对象、内容、发现具体问题或问题线索等关键信息。每次监督检查结束后由牵头领导负责形成书面的监督检查报告,并对问题处理提出意见建议。监督检查零问题发现的,牵头领导、监督检查组组长要说明原因。

第八条 发现问题的处理。对于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由县纪委监察局统一研究后按照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权责统一的原则予严肃处理或责成严肃处理。

第三章 协作办案的组织领导、范围及方法 第九条 协作办案的组织领导。县纪委监察局统一领导全县纪检监察办案工作。列入协作办理的案件,由县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牵头,案件监督管理室具体负责,县纪委各派出纪检监察组、各案件室及各乡镇党委、纪委积极参与。第十条 协作办案范围:

1、属本乡镇管辖范围内的党员干部及站所负责人违纪的案件;

2、发案地纪委在案件查办中发现涉及人员多、预期工作量较大、难以在短时间内查结的案件;

3、社会反响较大,需要及时办结的案件; 4、县纪委安排协作办理的案件。第十一条 协作办案的程序和方法。

1、线索管理。列入协作查办的案件原则上应属本办法第九条所列范畴。列入协作查办案件范围一般应由案发地党委、纪委提出申请,经县纪委监察局案件线索集体评估小组审核通过后,由牵头领导商案件监督管理室研究确定。县纪委监察局认为应该列为协作办理的案件,由牵头领导商案件监督管理室后可直接列为协作办理的案件。

2、案件调查。协作办案必须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列入协作查办的案件如需立案,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案发地纪委立案。所需办案力量根据异地抽调、辖区回避的原则,由牵头领导商案件监督管理室从信息库中统一调配;牵头领导对协查案件质量负领导责任,案件查办原则上实行一案一组责任制,每组确定组长一名,组长原则上由县纪委监察局派出纪检监察组同志或案件检查室负责同志担任,副组长由发案地纪委书记或副书记担任,组员由其他乡镇纪检监察干部组成。核查组或调查组 组长对承办案件质量负直接责任。

3、案件审理。采取乡案县审的办法进行。各乡镇立案查处的案件,处理意见须呈报县纪委案件审理室审核同意后,再按照处分权限办理。案件办理结束后案卷材料由发案地纪委存档。

4、回访反馈。对署实名举报的案件线索,案件调查结束后,由核查组或调查组按相关程序要求向反映人(举报人)进行反馈、答复;对匿名举报的案件线索,案件调查结束后,由核查组或调查组向被反映人所在乡镇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说明情况,必要时还应向被反映人说明情况或在一定范围内予以澄清。

第四章

工作纪律

第十二条 凡被抽调参与监督检查和协作办案的人员,必须自觉接受县纪委监察局的统一领导,服从牵头领导和监督检查或协作办案组组长的统一安排,严格遵守办案纪律和保密纪律,自觉遵守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案发地党委、政府不得干扰或阻挠案件查办工作。

第五章

保障措施

第十三条 各乡镇党委、政府、纪委对交互检查、协作办案工作要予高度重视,保证被抽调人员能够按时按要求到岗。在交互检查、协作办案过程中,对交通工具、办公用品及协作办案所需场所等后勤保障工作,由县纪委监察局牵头领导商县 6 纪委监察局指导乡镇领导协调当地党委、政府或纪委主要领导负责落实。

第六章

附则

第十四条 责任追究。将交互检查、协作办案工作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重点内容,对交互检查、协作办案工作支持或落实不力的乡镇党委、政府和纪委主要负责人和相关人员要予问责处理。对有案不报、瞒案不查、查处不力的要严肃追究责任。对违反工作纪律的检查人员和办案人员,要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第十五条 本办法由县纪委监察局负责解释。

篇6:办案人才库管理办法

第一章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加强纪检监察、审判、检察、公安机关在查办案件中的协作配合,促进协作配合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高效化,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在查办党员和国家工作人员涉嫌违纪违法犯罪案件中加强协作配合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X〕10号)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

建立协调配合工作机制。区纪委主管案件监督管理工作、区人民法院分管刑事审判工作、区检察院分管反贪工作的领导和X公安分局纪检组长具体负责查办案件工作中的协作配合事宜;区纪委案件监督管理室、区人民法院刑庭、区检察院反贪局、X公安分局监察室的负责人分别负责各自范围内的日常协作配合工作,并确定各自工作人员。

第三条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纪检监察、审判、检察、公安机关每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议,相互通报案件信息以及有关案件查处情况;研究查办案件中的协作配合工作,组织协调查办重点案件,协调解决查办案件中出现的疑难问题。

第四条

协作配合的内容。相互通报和移送案件、案件线索及有关案件信息,协调解决查办案件中的疑难问题,加强协作配合,跟踪督办移送案件。

案件及案件线索通报、移送的对象为:中共党员和国家工作人员。

第五条

工作职责。区纪委案件监督管理室、区人民法院刑庭、区检察院反贪局、X公安分局纪检组工作职责是:

1、收集、整理、通报、移送案件线索;

2、协调移送案件;

3、跟踪督办案件;

4、其他需要协作配合的事项;

5、完成领导交办的查办案件协作配合工作。

第二章

案件和案件线索通报、移送

第六条

案件和案件线索通报、移送。每季度末区纪委案件监督管理室、区人民法院刑庭、区检察院反贪局、X公安分局纪检组对各自立案的案件、发现的案件线索,认为相互应当通报、移送的,经相关会议研究同意或领导审批后,向相关机关以函件形式进行通报、移送。

纪检监察机关发现或者收到审判、检察、公安机关通报、移送的案件和案件线索后,决定对党员或者国家工作人员立案调查并作出党纪政纪处分的,应当及时向同级组织人事部门通报。

第七条

案件移送要求。纪检监察机关向检察机关移送案件前,一般应当作出党纪政纪处分决定;因案情疑难、复杂等原因难以在移送检察机关前作出党纪政纪处分决定的,可以先行移送检察机关。对检察机关不予立案、撤销案件、不起诉和审判机关不予受理、终止审理、宣告无罪的案件,当事人涉嫌违犯党纪政纪的,纪检监察机关应当及时作出党政纪处分决定。

第八条

随案移送的具体材料:

(一)纪检监察机关向检察、公安机关移送案件:案件移送函,查明的主要违纪违法事实和初步结论意见,涉嫌犯罪的证据材料(复印件);

被调查人是否有自首、坦白、立功等情节的情况说明及证据材料;需要进一步调查核实的涉嫌犯罪问题线索材料;其他需要移送的案件材料。

(二)审判机关向纪检监察机关移送案件:案件移送函,对党员或国家工作人员作出已经生效的判决书或裁定书等相关法律文书材料。

(三)检察机关向纪检监察机关移送案件:案件移送函,对党员或国家工作人员作出不予立案、撤销案件决定书或不予起诉决定书;

主要证据(复印件)以及法律文书等相关材料。

(四)公安机关向纪检监察机关移送案件:案件移送函,对党员或国家工作人员作出不予立案、撤销案件决定书,行政案件处理决定;

其他不够追究刑事责任的党员或国家工作人员的侦查终结报告和主要证据(复印件)以及法律文书等相关材料。

(五)纪检监察、审判、检察、公安机关应当随案移送证明案件当事人身份信息的证据资料,包括案件当事人的政治面貌、是否国家工作人员、单位及职务、是否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身份信息。

第九条

涉案款物。纪检监察机关向检察、公安机关移送案件时,应当随案将暂扣的涉嫌违法所得款物及清单一并移送;检察机关提起诉讼时,应当随案将涉案款物及清单一并移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未指控相关犯罪或者审判机关未认定违法所得的涉案款物,应当退回纪检监察机关处理。

第十条

案件受理。纪检监察、检察、公安机关收到移送的案件或者案件线索后,应当及时进行审查。本单位有管辖权的,应当及时依纪依法作出处理,并将处理情况书面通知移送单位;决定不予立案的,应当说明理由。本单位没有管辖权但本系统其他单位有管辖权的,应当及时转送并书面通知移送单位;本系统没有管辖权的,应当及时退回移送单位。

第十一条

办理时限。纪检监察机关在办理案件中,需要移送检察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在作出移送决定并通知检察机关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与检察机关完成有关移送工作。纪检监察机关移送的案件,检察机关应当在接收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依法审查,并在作出决定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书面通知移送单位。

审判机关依法作出刑事判决(裁定)后,应在判决(裁定)生效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向纪检监察机关通报。

检察、公安机关在办理刑事案件中,对党员或者国家工作人员决定立案侦查或者不予立案、撤销案件的,应当在作出决定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向纪检监察机关通报。检察机关决定提起公诉或者不起诉的,应当在作出决定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向纪检监察机关通报。对决定不予立案、撤销案件或者不予起诉的案件,检察、公安机关应当在作出决定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将案件移送纪检监察机关。

公安机关在办理行政案件中,发现案件当事人系党员或者国家工作人员的,应当在作出处理决定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向纪检监察机关通报。

审判、检察、公安机关在办理案件中,发现涉案对象以外的其他党员或者国家工作人员涉嫌违犯党纪政纪的案件线索,应当在发现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移送纪检监察机关。因特殊原因不宜在规定时间内以上的,应当在特殊原因消除后10个工作日内移送。

纪检监察、审判、检察、公安机关对收到的案件和案件线索进行再移交办理的,应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

第三章

协作配合第十二条

借用人员。纪检监察机关抽调借用检察、公安机关人员参与办案时,被抽调借用人员在办案期间以纪检监察机关工作人员身份开展工作。办案部门应当对抽调借用人员加强教育、监督、管理。

第十三条

查控措施。纪检监察机关在案件初核(初查)或者立案调查阶段,根据工作需要提请检察、公安机关查询被调查人或者重要涉案人员电信、金融、出入境等信息,以及采取边境查控、技术侦查等措施时,应经纪检监察机关领导审批后,出具正式函件,并按照程序提请同级检察、公安机关协助办理。检察、公安机关应当依纪依法予以协作配合。

第十四条

协同办案。纪检监察机关在办理案件中,发现非党员、非国家工作人员涉嫌与被调查人相关的违法犯罪问题的,经纪检监察机关领导审批后,出具正式函件,提请检察、公安机关协同办案。检察、公安机关应当依纪依法协助。案件涉及的非党员、非国家工作人员涉嫌违法犯罪问题的,纪检监察机关应当及时移送检察、公安机关依法办理。

第十五条

介入初查。纪检监察机关在办理案件中,认为被调查人涉嫌犯罪、需要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在正式移送前可以商请检察、公安机关进行初查。商请初查的,应当向检察、公安机关出具正式函件。检察、公安机关应当依纪依法协作配合。

第十六条

调查取证。纪检监察机关在办理案件中,需向被行政拘留、采取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司法拘留人员、在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服刑人员调查取证的,经纪检监察机关领导批准同意后,出具正式函件,提请审判、检察、公安或者协助办理。审判、检察、公安应当依纪依法配合。

第十七条

追逃查缉。纪检监察、检察机关在办理案件中,发现被调查人、犯罪嫌疑人或者重要涉案人员逃匿的,经各自机关的领导审批同意后,出具正式函件,提请公安机关开展追逃查缉工作。公安机关应当依法及时开展追逃查缉工作。

第十八条

纪检监察、检察机关在办理案件时,遇到围攻、殴打、恐吓等妨害执行公务,危及人身安全的情况,应及时通知公安机关,公安机关应予以迅速处置。

跟踪督办及纪律要求

第十九条

纪检监察、审判、检察、公安机关要建立案件和案件线索通报、移送登记、跟踪督办单、协调登记及结案案件登记等档案台账。

第二十条

区纪委案件监督管理室、区人民法院刑庭、区检察院反贪局、X公安分局纪检组,负责对本机关通报、移送的案件和案件线索进行督办。

第二十一条

各相关单位在查办案件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重要情况,应当及时向同级党委反腐败协调小组报告。在协作配合中,出现疑难问题时应当协调解决。必要时,可提请市委反腐败协调小组协调。

第二十二条

篇7:办案人才库管理办法

一是引导侦查和主动监督,夯实侦查质量基础。首先建立公诉引导侦查区域负责机制。把握好引导取证与提前介入的关系,完善证据与侦查破案的关系,重点引导与一般性引导的关系,引导取证与诉讼监督的关系,引导形式与效果的关系。其次建立命案现场重建暨现场行为分析制度。与市公安局会签《关于在命案移送审查起诉材料中增加现场行为分析的规定》,将“命案”犯罪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引导侦查机关对照四个阶段所需调取证据目录,完成命案现场重建和确定犯罪嫌疑人,为全面收集和固定证据奠定基础。再次,建立侦查机关所外提讯事前通报制度。对于侦查机关抓获犯罪嫌疑人后24小时内不能送看守所关押或者关押后需要提出所外的,侦查机关要事前通报公诉部门,由公诉部门对不能送押或所外提讯事由进行审查、监督,并要求所外提讯一律制作同步录音录像。最后建立侦查终结前会商制度。与市公安局会签《关于侦查终结前进行会商的规定》,有效解决侦诉关系脱节问题,弥补退回补充侦查效果不佳的弊端、防止案件在检察环节积压。

二是建立双向跟踪机制,保障证据收集完善。“双向跟踪”的具体包括树立“大控方”的跟踪补查意识,强化跟踪补查的沟通协助,强化跟踪补查的责任追究。侦诉部门在相互监督制约的同时,就取证工作要加强配合、相互支持,避免在补查过程中互相推诿。强化办案期限意识和效率意识,坚决避免随意退补。

三是创新建立三项机制,严格审查责任落实、目标引领机制。建立包含案件质量标准体系,案件质量评析评查体系,审查责任落实和错案倒查追究体系,公诉人素质能力提升体系的“四个目标体系”过程管理、动态监督机制。严把提前介入关、受理关、审查关、庭审关、法律监督关。坚持规范完善案件受理标准和程序,案件受理协同审查制度,案件受理前分级审查制度。坚持严格办案期限,严格落实听取辩护人意见的规定,严格案件退补和审批程序,坚持诉前会议制度。自我管理机制。部门通过为干警建立业绩档案,印制《案件质量自评手册》,坚持对具体个案实施“四个一”办案要求,建立处长第一时间接访和定期回访案件当事人、辩护人、法官制度等措施,把办案干警是否存在违法违纪情况作为重点访问内容,为干警戴上无形的“紧箍咒”,促进办案公平公正、廉洁自律。

截至今年4月,该处审查起诉案件延期、退补率同比下降10%,无一撤回起诉、无一无罪判决、无一涉检有理访、无一干警违法违纪;追诉漏犯14人,均被法院判处实刑,其中4人被判处无期徒刑,1人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文/李俊华)

篇8:乡镇纪委联合办案组制度暂行办法

为了探索建立适应***区管理体制的纪检监察案件查办机制,进一步提高乡镇纪委办案能力和水平,在不改变现行行政管理体制和人员编制的情况下,有效整合办案力量、提高办案效率、保证办案质量,加大对违法违纪行为的惩处力度,为***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特制定本办法。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按照有案必查、违纪必纠的要求,改进办案方式方法,创新办案工作机制,有效整合办案力量,提高办案质量和效率,高效化解基层矛盾,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深入开展。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统一协调、分片指导原则。做到整合资源与提高素质、查办案件与推进工作、注重实效与强化治本相统一。

(二)坚持就近整合、提高质量原则。按照就近整合、优势互补、有利工作的思路,合理划分办案区域,有效配置办案资源,确保形成办案合力。

(三)坚持依法回避、交叉办案原则。根据实际需要联合查办案件实施地域回避,一般由非案件管辖地乡镇纪委办案人员进行查办,确保案件查办顺利进行。

(四)坚持以案代训、共同提高原则。联合办案工作应发挥办案骨干主导作用,通过互相学习、以案代训方式促进基层纪检干部办案能力、办案水平的共同提高。

(五)坚持乡镇纪委双重管理、交办案件垂直管理的原则。乡镇纪委在乡镇党委和***区纪工委的双重领导下开展工作,其现行管理体制保持不变,联合查办案件由纪工委直接管理,所需办案资源由纪工委统一调配。

三、区域划分

根据***区乡镇分布实际,成立河南、河北两个联合办案组,联合办案组在纪工委领导下开展案件检查工作。

河北联合办案组包括*******、***、***、***6个镇;河南联合办案组包括*****、***、***、***、**、**6个乡镇。联合办案组组长由纪工委领导成员担任,负责掌握辖区内案件基本情况,指导查办案件工作,协调解决办案中遇到的问题,重大案件直接参与查办。联合办案组成员由各乡镇纪委书记、纪检干事组成。

四、办理范围

联合办案组应突出办案重点,要严肃查处基层征地拆迁、重点项目建设中的腐败问题;严肃查处基层干部吃拿卡要、收受贿赂、作风粗暴、欺压百姓等不良作风;严肃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和不正之风;严肃查处违反“八项规定”、奢侈浪费等不良风气。一般信访案件由乡镇纪委自办,联合办案组负责办理重要复杂案件。

重要复杂案件主要指:

(一)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较大的案件;

(二)反映问题较多且时间跨度相对较长,单独组织查处困难较大的案件;

(三)本乡镇不宜直接查处的涉及本乡镇基层站所和村“两委”班子主要负责人的案件;

(四)需要本乡镇纪委人员回避的案件;(五)上级纪检监察机关要求报结果的案件;(六)涉及违纪金额较大的经济案件;

(七)乡镇干部严重侵害群众利益的案件(包括土地征用、拆迁安置等);

(八)需要联合办理的其他案件。

五、办案程序

(一)纪工委对联合办案线索统一管理,凡联合调查的案件,由纪工委领导批示或由案发地乡镇纪委提出。属于乡镇纪委职责范围内的交乡镇纪委办理,重大或复杂问题交联合办案组办理。乡镇纪委认为案件重大、复杂或自办有困难的,可报经联合办案组组长、纪工委主要领导同意后,交联合办案组办理。

(二)联合办案组领受办案任务后,联合办案组组长在本片区内研究成立调查组,确定案件主办人和协办人,明确调查任务,提出办案要求,按照法定程序开展工作。调查组由一名非案发地乡镇纪委书记任组长,两名或两名以上乡镇纪委书记(其中一名为案发地乡镇纪委书记)为成员组成,开展信访举报案件的核实调查等工作。

(三)调查组对案件线索初核后,其立案、审理及后续处理决定等工作报纪工委研究决定。纪工委要加强对案件初核、查办工作的领导,经常性地督促检查调查组的工作进展情况。调查组可以实行异地交叉办案,工作地点由案发地乡镇提供。

(四)调查组完成的案卷交由纪工委统一保管。调查组组长是案件质量的第一责任人,联合办案组组长是整个案件质量负责人。

(五)纪工委组织联合办案组每季度召开一次案件工作分析汇报会,总结交流办案经验,安排部署办案工作,梳理摸排案件线索,及时研究处理复杂疑难案件存在的问题,通报本辖区内乡镇纪委的案件查办情况。

(六)联合办案要认真执行“一案三报告”制度,在查办对当地影响较大的案件时,除经常性地向纪工委报告外,重大事项或其他需要报告案发地党委的,要及时报告;调查组在提交调查报告基础上,还要根据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整改意见,提交案件调查治本工作报告,以督促发案单位建章立制、堵塞漏洞。

六、工作要求

(一)联合办案组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整合资源、通力协作。要结合实际,确定工作重点,掌握新情况、新问题,确保案件初核或查办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办案人员应严格遵守办案回避制度、办案保密制度,严格遵守办案工作“六不准”,即:不准无故拒绝联合办案组的统一安排;不准向案发地单位提出与联合办案无关的要求;不准与涉案人员私自接触,接受涉案人员及相关人员的礼品和宴请等;不准违反程序、纪律和法律办案;不准对外泄露、扩散举报材料和调查内容;不准私自保存、销毁调查证据材料。

(三)联合办案工作是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项创新举措,各乡镇党委要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凡抽调人员在参加联合办案期间,一般不应再安排本乡镇其他工作,为查办案件创造良好条件,确保查办案件工作顺利进行。各乡镇党委执行落实联合办案组制度的情况,将作为***区党工委年终对乡镇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

(四)纪工委根据联合查办案件开展情况,核拨一定工作经费。案件查办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

上一篇:致最亲爱又最熟悉的他一封信下一篇:2016年度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