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散文阅读题型

2024-04-24

高中散文阅读题型(精选6篇)

篇1:高中散文阅读题型

散文阅读题

一、思路结构类试题

1.考查的普遍性及重要性。

散文阅读愈加重视结构思路的考查,高考这类命题极其广泛:绝大部分试卷都有此考点;07年有10个省市高考试卷11道题考查这一考点;08年有12个省市考查了这一考点。凡散文都考查这一考点。且分值较高,大多6分。

如果作个纵向比较,近年来命题的设计原则已经发生改变,命题布局不再是过去由词义理解到综合分析、再到鉴赏的过程;而是开始重视先从分析作品结构上入手。07年四个课改试验区的高考散文阅读题目,都是先分析文章开头的作用入手。08年更是大面积考查。----之所以如此重视,本义无非是通过行文脉络的梳理考查学生是否读懂了文章。思路结构毕竟是一篇文章的骨架。

2.命题类型:

⑴要求分析全文的行文思路(或结构)

07重庆《告别三峡》17.全文渗透着作者告别三峡的强烈情感,请具体说明其情感的变化。

08湖北《雾》19.本文以雾为线索展开,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08江西《朦胧的敬慕》17.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

08重庆《时间怎样地行走》15.文章是围绕人的成长与对时间的感受来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

还有07福建《落叶是疲倦的蝴蝶》14题,08辽宁《雨韵》17题,等。答题思路:这类题的答案绝不是各段落大意的简单累加,而是把文章各层次的层意概括进行组合。答题程序应该是把握段落大意,然后准确切分文章层次并概括层意,最后把层意按照先后顺序组合起来。格式一般为:第一部分(先)写了什么,第二部分(然后)写了什么,第三部分(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如:

08湖北《雾》19题答案:①作者开篇说“不喜欢”雾。②来加德满都后,开始“喜欢”进而“欣赏”后来“赞美”雾景。③雾引发了作者的理性思考。④作者最终“陶醉”在雾境幻象中。

08江西《朦胧的敬慕》17题答案:采用了“总—分—总”结构方式。①②段总写对死人的不同心理感受。③—⑩段分写为鲁迅守灵时的所见所感;⑥—⑩段写作者回忆幼时瞻仰孙中山先生是的所见所感及对自己的深远影响。⑾⑿段总结全文,点明主题,照应标题。

08重庆15题答案:小时候贪玩而痛恨时间的管束—初中时漠视时间而不刻苦学习—后来对时间麻木而无所作为—十几年前发现白发而感叹时光飞逝—现在明白应该和时间一起走过充实的人生。

⑵局部某句话、某处叙述、描写文字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07年江苏《麦天》16题:“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珠子擦了又出…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

07安徽《乡村的风》15题:文章描写乡村的风,在第四自然段又写到两棵树的成长,有什么用意?

07江西《泰山很大》17题:“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08江西《朦胧的敬慕》17.这是一篇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作者为何用了大量笔墨回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等有关情况?

08山东《我认识的梁漱溟》20.文章第四段写到了梁漱溟父亲自杀身亡,这段文字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题要点:因这类题涉及的内容皆在文中,所以考虑它的作用,要注意两点: 一是它身处文章中间。第一就要考虑它与前后文之间的结构关系,甚至是全文的各个部分的关联。一般为承上启下(或前后呼应,或自然过渡到下一部分内容)作用。如:

07江西17题答案:承上启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对上文不同文人所写 1

泰山的归结;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交代了作者自认为写不了泰山的主要原因,进而转入对泰山封禅的叙写);

07安徽15题答案:①说明树的成长离不开风。②说明万物生长离不开良好的自然环境。③由树的成长自然写到父亲对风的认识。

二是要在内容上考虑它与主体内容的关系(一般为因果关系、反衬关系、对比关系等,或作为主体内容的背景等)

08山东20题答案:表明梁漱溟关心国事是有家庭传统的;是梁漱溟格外关注文化问题的原因;使读者对人物了解更全面。

08全国Ⅱ16题答案:①为马缨花的出现做反衬;②为对比马缨花十三年前和如今的不同提供环境背景。

答题思路:“作用(如:承上启下)+分析(它是怎样承上启下的)”结构形式,绝不能仅只回答“承上启下”“首尾呼应”“前后照应”,一定要有作用分析。

⑶开头有什么作用(“开头为什么要从„写起”)

07山东《灯火的温情》19题:作者在文章开头详细叙述了自己走在乡间夜路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07四川《焰火的变奏》14题:作者写象征喜庆的焰火,为什么要从平静的湖水写起?

08福建《吟风》11.为什么作者在文章开头写了一盆银杏?

08四川《我爱水》17.文章主要写什刹海,却又从“我爱水”写起,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答题要点:因这类题型的特点是先言其他,再引起文章主要内容(主要事件、主要人物),它在文章中的位置决定了这类题答题有四个要素:一是与文题是否照应;二是是否能够自然引出下文主体内容,为下文作铺垫;三是与结尾是否照应;四是与主体内容是否形成反衬。

答案研究:

07山东19题答案:从自己生活经历谈起,行文自然,为下文谈人生的孤绝境界作铺垫。

08四川17答案:①一开始写“我爱水”照应了标题,并与文章的结尾相呼应;②一开始写“我爱水”,可由眼前之水过渡到故都之水,使行文自然巧妙。

答题思路总结:开头点题,照应文题(或首尾呼应),自然引出下文,为下文叙写„„事(人、物)作铺垫,使行文自然巧妙。

⑷文中某处景物描写的作用。(或在开头,或在中间)

最典型的一篇文章就是《荷花淀》开头的景物描写。

07广东《泥泞》16题: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呢?

07湖北《日月行色》(小说)16题:本文开头两段的场景描写有哪些特点和作用?

07辽宁《炉火》17题:第一自然段,作者写了“秋去冬来”的景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08四市摸底《温软的稻草》13.文章写故乡“温软的稻草”,而第三段文字却主要写了稻子的丰姿和农人收割稻子的热闹场景,从全文看有什么作用?

答题要点:有四个要素,一是景物本身的自然环境特征;二是对人物的烘托作用;三是对社会环境的暗示(这一点要视情况而定,不要生拉硬扯);四是在结构上为下文铺垫。

答案研究:

07广东16题答案:衬托泥泞的普通、纯美,为泥泞的出现作铺垫。

08四市摸底13题答案:内容上描写了故乡美丽画面,表现乡村生活的热闹、丰富和诗意。②结构上,为后文叙写稻草的温软作铺垫。

答题思路:描写(渲染、烘托、衬托)了某一自然环境的„„画面(特点、氛围、意境),表现了人物的„„情绪(心理),为下文写„„作铺垫。如:

二、内容要点概括类试题

1.命题特点:

⑴面广量大,是考查重点。07年有8个省市8道题考查了这一考点;08年13个考散文阅读的省市有10个省市13道题考查这一考点。

⑵分点答题的指向非常明确。

⑶分值安排多为4分、6分,便于批改评分操作,当然也给学生概括要点的个数提供了一个依据,便于查漏补缺,答案要么2个,要么3个,要么4个。

2.命题类型:

⑴全文内容要点概括。这一类题型很多。

第一种:概括某些原因

07上海《重西湖》11.综观全文,概括“重西湖”的主要原因。

07广东《泥泞》17.作者为什么说“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请联系全文回答。

07湖南《忆刘半农》19.请根据原文概括鲁迅与刘半农之间的关系由亲到疏的原因。

08全国Ⅰ《阳关古道苍凉美》14.根据文意,说说古阳关为什么闻名遐迩。08山东《我认识的梁漱溟》19.文章说“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和社会上一般的名人、名流不同”,这样评说他的具体理由是什么?

08.12月高三期中考试题《羊皮筏子划过的岁月》12.文章第一段开头说“现代大都市的喧嚣中还保留着一幅令人心醉神迷的古老图画”,请说说这幅画为什么令人心醉神迷。

答题要点:很多散文,作家都是阐发某种生活感悟,明晰某些道理,而这些感悟、道理(结尾的“果”)从何(“因”)而来?那就是前面的叙事、描写、回忆等等。说到底,散文全文一般就是一个大因果复句,所以这类题设题要求的跨度一般较大,涉及全文。答题时思维视界要笼罩全篇,尽量把“因”的数量找全。答案各点组织要尽量按照原文顺序。如:

07湖南19题答案:①刘出国留学,“我”懒于通信。②鲁迅说了“老实话”,又发表了指出刘错误的读者来信。③刘后来“据了要津”;④“五四”后,刘思想发生了变化。

08全国Ⅰ14题答案:①是通往西域边防的关隘;②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关口;③古诗中对古阳关的咏叹;④有关“阳关道”的民谚广为流传。

第二种:围绕标题关键词语进行内容概括

07江西《泰山很大》16.从全文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泰山很大”的? 08全国Ⅰ《阳关古道苍凉美》16.结合文中内容,谈谈你对“苍凉美”的理解。08重庆《时间怎样地行走》16.文章描绘了“时间”的各种行走方式,请简要概括。

08辽宁《雨韵》17.怎样理解“雨韵”的内涵?

09南通第一次调研《寒冷的味道》14.从文中看,作者回忆中的“寒冷”有哪些“异乎寻常”的味道?

答题要点:因文章的表述中心常常表现在散文文题上,关键词就是文章的表述中心,所以文题中的关键词常常是命题者喜欢关注的对象,这从高考题此点考查的数量可以看出。答题时一定要从全文着眼,全局兼顾。最好的办法可能还是要使用段意概括和层次切分的办法。

07江西16题答案:从不同文化人对泰山的描述,写泰山境界宏大;从不同帝王的封禅,写泰山政治文化内涵博大;从作者的认识变化,写泰山对人的心灵震撼力巨大。

08重庆16题答案:时间在钟表时行走;时间在生活中行走;时间在生命中行走。

08辽宁17题答案:①雨韵是人生四季的旋律②雨韵是增强生命记忆的媒介③雨韵是大自然美丽的乐意。

第三种:文中作者的多种情感概括

07安徽《乡村的风》16.作者借“乡村的风”表达了多种情感,请分要点加

以概括。

07辽宁《炉火》18.文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用三个词语予以概括。答题要点:多种情感,指的是对不同的人、事、物而表现出的不同的情感,或是对同一人、事、物的前后情感变化。答题时最重要的是在分点概括的时候千万不要把几个答案并列成同一层意思。如:

07安徽16题答案:①对自然生态环境下的乡村的热爱。②对给予自己温情的故乡的感激。③对朴实而明晓事理的父亲的敬爱。④对故乡纯朴的风土人情的赞美。⑤对自然的永恒、生命的生生不息的敬畏);

07辽宁18题答案:感伤→ 感动→ 感奋。

第四种:其他类型(可省略)

08江西《朦胧的敬慕》16.本文通过哪几个事例来表现“朦胧的敬慕”?(事例概括)

08四川《我爱水》15.文中描述了什刹海四季变化的景色,请加以概括。(画面概括)

08辽宁《雨韵》14.根据文意,四季之雨分别象征了人生哪几个阶段?(阶段概括)

09四市摸底《温软的稻草》12.从文中看,作者对于稻草有哪些刻骨铭心的温软回忆?(事件概括)

⑵局部内容要点概括

07江苏《麦天》14.文中叙写了如今关中麦天的那些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08安徽《我与地坛》14.文章第二段从哪三个方面表现“觉得我一个人跑出来已经玩得太久了”?请简要说明。

08湖南《谈静》17.根据文意,说明“含义极广”表现在哪些方面。

08山东《我认识的梁漱溟》21.作者在评述《中国文化要义》等著作特点的同时,也指出了梁漱溟的不足。他的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08安徽《我与地坛》15.文章四、五两段中,“孩子”“老人”“热恋中的情人”分别体现了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08湖北《雾》17.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文章第⑤自然段的主要观点,不超过20字。

08湖南《谈静》20.本文可分为三大部分,请分别从每个部分中找出一个合适的词语概括其主要内容。

答题要点:这类题一般在组织答案时不需考虑全文,只需把握这一局部区域的内容即可。

以上两类概括题答题强调

概括出的要点,一定要是不同方面的内容,答案应是各个角度、各个侧面、不同情感、不同事件的分类概括,绝不能是同一方面(同一角度,同一层次)的内容。

⑶文章主旨的概括

07年直接考查这一考点几乎没有,但08年开始直接大量考查这一考点。08安徽《我与地坛》17.综观全文,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是什么?请简要概括。08重庆《时间怎样地行走》17.请根据文意简要分析作者对“人”和“时间”关系的观点和态度。

09苏北四市第一次摸底《温软的稻草》15.探究原文表现了怎样的“朴素”“真实”的“生活的本质”。

还有08全国Ⅱ《马缨花》17题,08福建《吟风》13题,等。

答题要点:

①关注文题。标题能提供阅读的线索。(隐含了信息-----写作对象、重要内容等,甚至可以借此把握文章的主题。)

一类如:08福建《吟风》,08天津的《敦煌》,08湖北的《雾》,08湖南的《谈静》,08安徽的《我与地坛》---直接明确了写作的对象。写作对象明确了,按照

散文的行文规律,一切材料、段落的安排都是为了中心(散文的“神”),那么神是什么?一定是作者通过对写作对象的叙述、描写,来表现作者的喜、怒、哀、乐(某种情感),从而表达作者的某种生活感悟(道理启示)。

一类如:08辽宁《雨韵》,08全国1《阳关古道苍凉美》,08四川《我爱水》,08南通第一次调研《寒冷的味道》,08四市摸底《温软的稻草》----文题不仅明确了写作对象,更是明确表明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抓住文尾的议论、抒情语句。这些语句常常是结尾点题,明确主旨。如: 08重庆17题答案:作者认为时间并不是无情地抛弃我们,而是我们的情侣,伴随我们走过一生。因此我们应该热爱、珍惜时间,让生命在时间里充满意义。

文尾:我终于明白挂钟上的时间和手表里的时间只是时间的一个表象而已,它存在于更丰富的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在行走,时间就会行走。我们和时间如同一对伴侣,相依相偎着,不朽的它会在我们不知不觉间,引领着我们一直走到地老天荒。

③在概括段意、整合层次的基础上,再高度概括层意,概括出的语言就是主旨。

篇2:高中散文阅读题型

12.作者说“冻顶百合”是一个憋脚的词语,却用它做题目其用意是什么?(2分)

答:

13.本文主要写了两件事,请任选一件事,用生动的语言概括叙述。(60字左右)(4分)

14.第二段中引用的“曾经沧海难为水”一句中“曾经沧海”指的是,“难为水”指的是。(2分)

15.“墙倒众人推一直是个贬义词,但一堵很厚重的墙要訇然倒下,是一定要借众人之手的。”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3分)

答:

16.任选一组,体会两个句子所表现的不同情感,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多答按第一组计分)(4分)

①陪同的女作家不断向我介绍沿路的风景,时不时插入“玉山可真美啊”的感叹。

②“就是爱喝冻顶乌龙的人,才给玉山带来了危险。”她叹了一口气,面色忧郁,目光黯淡。

答:

①纷披的金黄色花瓣活灵活现,袅娜多姿,像千手观音。

②那些白白净净的百合头挤在一起,好像婴儿高举的拳头,在呼喊着什么。答:

17.倒数第三段(文中画线外)在文中的作用是。(2分)

18.请从文中找出一处你认为写得不妥或可商讨的地方,并简要说明。(3分)答:

19.你对本文有怎样的感悟?引发了哪些联想?请写在下面。(请不要超出所给的字格)(10分)

2007年《人生的春》

13.作者认为人生的春是什么?(3分)

14.作者对人生的春的理解经历了三个阶段,根据你的理解,填写下表。(3分)

15.文中两次出现“嫉恶如仇”,表达了作者不同的情感,结合上下文,说说你的理解。(2分)

答:

16.第二段作者列举了大量的物象(见画线部分),其用意是什么?(2分)答:

17.下面两句话中的“熬”字用得好,好在哪里?(4分)

(1)用漫长的时间去经历,这就是熬了。

答:

(2)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散步》)

答:

18.比较下面两段文字,说说它们的表达特点及作用。(4分)

(1)当家家户户炊烟升起的时候,我依靠在篱笆上休息,目光散漫地随着炊烟望到了灰

蓝色的天空。武汉深秋与初冬的晴空是这样的好,颜色是很贵族气的灰蓝,温润又傲

慢,空间却有着童话一般的神秘高远和无尽辽阔。

(2)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

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济南的冬天》)

答:

19.探究问题,说说你的看法。[任选一题回答,多答按第(1)题计分](2分)

(1)“人生的春往往与年龄没有关系”这个说法你同意吗?

(2)“原来,人生的春是这样的难得啊。”这个结尾删掉可以吗?

答:

20.读了本文,你一定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感悟和联想,请写在下面。(不要超出所给字格)(10分)

2008年《青春的门槛》

16.本文以“青春的门槛”为题,其用意是什么?(3分)

17.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行文思路。(3分)

18.“道德是生活这个大鱼缸的玻璃外壁,原以为看似透明无妨穿游,却原来无比坚硬不许超越。”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2分)

19.下面两句话中的加点词语能否互换?为什么?(4分)

①要义无反顾。青春诚美好,但青春必凋零。(《青春的门槛》)....

②为了如期登上珠穆朗玛峰,四位勇士仍然勇往直前地行进在崎岖的山路....

上。(《登上地球之巅》)

20.文中“狂跳的心啊,你能不能平静些,告诉我,告诉我,能不能不迈将过去?怎样地迈将过去?„„”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其作用是什么?(2分)

21.比较下面两段文字,说明它们在表达上的特点。(4分)

①迈过去!敢于用你还不够坚实的肩膀,承受社会压下来的责任和义务;敢于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敢于迎接微妙的眼神、莫测的心机与需要仔细破译的话语;敢于在感情世界里经受痛彻肺腑的考验;敢于树立起宏大的理想目标;敢于以坚韧的教力和奋发的进取开创出时代、祖国和人民所需要的业绩……(《青春的门槛》)

②你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把青春的内容看透吃透。这样,当你胸有成竹地走进人生的课堂,你就能够用自信的目光,把理想的风铃碰出一阵鸣响。当岁月的钟声敲响15下16下或者17下18下,你就可以自豪地说:青春,你一定在我身上绚丽!(《读者〃卷首语》)

22.文章最后三段文字,有人说应该删去,有人说不应该删去。你的看法呢?请说明理由。(2分)

23.作者说要“义无反顾”、“欢欣鼓舞”地迈过青春的门槛,你认为该如何迈过呢?(10分)

2009年《心境防割》

17.题目“心境防割”的意思是:。(1分)

18.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4分)

19.文章以“这是心的功能啊”结尾,“心的功能”有哪些?请概括回答。(3分)

20.“人是不能每时每刻都裹在钢丝里面的,那样我们将丧失对人间百态的灵敏

触碰和对风花雪月赏心悦目的叹息”。你如何理解这句话?(2分)

21.结合语境,品味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作用。(4分)

(1)只是那些蔷薇上的锐刺如同贴身保镖般尽忠职守、虎视眈眈。....

(2)我戴上防割手套,所向披靡地抓起月季花茎。....

22.比较下面两段话,说说它们在表达上的特点及作用。(4分)晶光闪烁长刃劈下的那一瞬,我骇得紧闭了眼睛,心像被铁钳夹住似的,揪了起来。脑海里已是一片皮开肉绽,血花翻飞,恐惧像山洪挟沙裹石般袭来,我惊悚得不敢睁眼。(毕淑敏《心境防割》)

(2)到达这里时,已是傍晚。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曹文轩《孤独之旅》)

23.有人认为文章⑩段可以删去。你怎样认为?请说明理由。(2分)

24.作者在文中说,“想保有你对世界的好奇和快乐”就必须 “敞开你的心扉”。由此引发了你哪些联想和感悟?请简要谈谈。(不超出所给字格)(10分)

2010年《冬日北国鸟》

20.为什么说麻雀是值得我们敬重的?(4分)

21.说说第⑿段中这句话的深层含义。(4分)

我便惆怅:如果这群麻雀也会站在我的手上,哪怕只有一只,只有短短的一秒,那该多好啊!

22.阅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体会其表达特点及效果。(4分)

23.为什么作者直到第⑹段才交待麻雀也叫北国鸟?(3分)

篇3:高中散文阅读题型

一.概括主题类

这类试题难度并不大, 但从答题的情况看, 学生的得分率并不高, 主要原因是因答题要点不全而失分。为此, 解答这类试题时, 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思考。

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 从中概括文章主题。

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 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 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1) 借景抒情———通过对所写景物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

(2) 寓情于物 (托物言志) ———通过对所写之“物”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

(3) 借事抒情———通过对所写之“事”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

3.尽可能使用原文词语, 如果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 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 要做到言简意赅, 又不漏掉答题要点。

二.找出线索类

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抓住线索, 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根据文章中心需要, 可以以物为线, 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 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 以地点为线。找线索的方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要注意文章标题 (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 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

2.要注意看题目及文中反复出现的字词、句子。

3.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 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三.理清思路类

这类试题就是要考生理清行文思路的顺序, 或说出文章结构的特点。常见的试题形式如下:连续的材料、几个段落或词语能否调整顺序?为什么?从原文中抽出一句话或几个词语, 让考生选择恰当的位置放回文中。

解答这类试题要注意如下两点:

1.要注意审题, 能不能颠倒顺序, 出题人在出题时会有暗示。同时也要推敲材料和段落、词语之间的关系。不管能还是不能, 都要谈为什么。

2.从原文中抽出的语句, 往往是总结性的或承上启下的。抽出的语句放在哪里, 一是靠语感修养, 二是靠对语句进行理性分析。词语顺序也要凭借语感和理性分析, 要分析语言环境和词语搭配的习惯、词语的逻辑顺序。

四.品味语言类

这类试题的难度比较大, 常见的题型及备考策略如下:

1.根据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

(1) 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 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

(2) 根据该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

注意:如果知道该词语的原始意思解释, 一定不要忽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2.品评加点词语作用 (妙处) 或加点词能否删除。

(1) 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2) 词语的表达作用, 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 要答出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 有时也要考虑词语对描写意境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

(3) 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3.理解句子的含义。

抓住中心词, 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一定要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和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考虑。

4.理解句子的作用。

这类试题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 答题模式如下:

(1) 内容上:写了什么, 寄托什么情感, 点明什么主旨, 深化什么主题。

(2) 结构上:总领全文, 承上启下, 为下文作铺垫, 推动情节发展;点题, 总结上文, 设置悬念等。

从结构方面来回答作用时, 应注意一下该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 位置不同, 往往作用也不同, 罗列如下:

开头:总提、总领全文, 开启下文 (引出下文) , 设置悬念等。

中间:承接上文, 开启下文 (引出下文) , 承上启下 (过渡) , 为下文作铺垫, 埋下伏笔等。

结尾:总结上文 (全文) , 照应开头;独立成段, 使文章戛然而止, 意味绵长, 发人深思;卒章显志, 意味深长, 引起读者的深思。

5.赏析句子。

从语言的形式、内容、作用三方面进行分析。

(1) 形式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用词之美———找精美的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叠词及成语等;修辞之美———找文中的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 (比喻使语言生动形象;排比使语言气势磅礴、感情强烈;拟人使事物形象可感;对偶使语句形式整齐、音韵铿锵;反问增强语气;夸张突出特征, 揭示本质, 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设问, 自问自答, 引人注意, 启发思考;反复, 强调、突出某种意思、感情;引用, 使内容更丰富、准确、深刻;反语, 增强讽刺意味) ;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 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骈句, 句式非常工整;长短句, 句式活泼。

(2) 内容是指句子本身的意思和它隐藏的含义。

(3) 作用是指这个句子对文章的中心、结构、作者的写作意图等方面的作用。

赏析题答题步骤为:这段话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它的内容 (意思、含义) 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五.其它类

1.论述表达方式的作用。

(1) 记叙:可使读者对人物活动和事件的发展、全貌有清晰的了解 (插叙:丰富内容, 深化主题, 曲折有致。倒叙:设置悬念, 吸引兴趣, 波澜起伏) 。

(2) 议论:可以点明和加深所写事物的意义, 起到统领全篇, 画龙点睛的效果。

(3) 描写:可使人、景、物再现得栩栩如生, 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语言描写:言为心声, 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自然环境描写:提供背景和场所, 烘托人物心情, 渲染气氛, 寄托感情, 衬托人物性格, 推动情节的发展。社会环境描写:表现时代背景, 表现中心。白描:简笔勾勒, 简洁准确传神。细节描写:准确、传神、鲜明) 。

(4) 抒情:可以使文章具有感染力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表达强烈的感情。间接抒情:含蓄隽永, 令人回味, 烘托作品的主题, 给读者留下一片想象的空间) 。

2.简述人称变化的作用。

(1) 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 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从作者方面来说, 它更便于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2) 第二人称在表现情感方面更具有震撼力。如“我”向“你”诉说衷肠, 一下子把“我”与“你”的距离拉近了, 也把读者和主人公的距离拉近了。

(3) 第三人称写法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

注意答题思路:结合考题内容具体化分析其作用。一般从作者和读者的感情方面回答。

3.说说题目的妙处。

先从修辞和写作手法上回答, 再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以下所列 (有所选择) :

(1) 语带双关; (2)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 文章的线索; (4) 文眼 (揭示中心) ; (5) 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新颖; (6) 题目中运用修辞的, 要还原它的本义之后再分析作用; (7) 把握象征意义。

4.淡淡鉴赏表现手法

(1) 答题思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手法与语境结合有什么特点?突出表现什么情感 (性格、意境、思想等) ?

(2) 备考知识积累:明确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

(1) 悬念:引起读者对情节发展和人物命运急切的期待, 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 照应:后文对前文的内容作补充或加深, 前文对将出现的内容作暗示。前后呼应, 使结构严谨, 中心突出。

(3) 伏笔:将对下文的内容作暗示, 在相宜处作呼应, 使情节发展合理, 让读者感到妙趣横生。

(4) 渲染:突出气氛、刻画人物形象, 表现主题思想。

(5) 象征:引申事理, 使被象征的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

(6) 抑扬 (欲扬先抑, 欲抑先扬) :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 (后者) 。

(7) 对比:突出事物特点, 使形象鲜明。

(8) 以小见大:小中见大, 表现人、事的本质。

(9) 铺垫:为下文埋下伏笔, 可以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 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 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10) 虚实结合: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从而更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 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 更集中地揭示主旨。

5.主观性、发展性考题

(1) 谈理由、谈感受:通常要结合具体的文本材料, 围绕文章中心来谈, 切忌空谈。

(2) 链接材料探究:材料和原文同时关注, 缺一不可。

篇4:高中散文阅读题型

一.概括主题类

这类试题难度并不大,但从答题的情况看,学生的得分率并不高,主要原因是因答题要点不全而失分。为此,解答这类试题时,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思考。

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从中概括文章主题。

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1)借景抒情——通过对所写景物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

(2)寓情于物(托物言志)——通过对所写之“物”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

(3)借事抒情——通过对所写之“事”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

3.尽可能使用原文词语,如果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要点。

二.找出线索类

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找线索的方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2.要注意看题目及文中反复出现的字词、句子。

3.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三.理清思路类

这类试题就是要考生理清行文思路的顺序,或说出文章结构的特点。常见的试题形式如下:连续的材料、几个段落或词语能否调整顺序?为什么?从原文中抽出一句话或几个词语,让考生选择恰当的位置放回文中。

解答这类试题要注意如下两点:

1.要注意审题,能不能颠倒顺序,出题人在出题时会有暗示。同时也要推敲材料和段落、词语之间的关系。不管能还是不能,都要谈为什么。

2.从原文中抽出的语句,往往是总结性的或承上启下的。抽出的语句放在哪里,一是靠语感修养,二是靠对语句进行理性分析。词语顺序也要凭借语感和理性分析,要分析语言环境和词语搭配的习惯、词语的逻辑顺序。

四.品味语言类

这类试题的难度比较大,常见的题型及备考策略如下:

1.根据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

(1)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

(2)根据该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

注意:如果知道该词语的原始意思解释,一定不要忽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2.品评加点词语作用(妙处)或加点词能否删除。

(1)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2)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答出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要考虑词语对描写意境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

(3)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3.理解句子的含义。

抓住中心词,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一定要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和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考虑。

4.理解句子的作用。

这类试题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答题模式如下:

(1)内容上:写了什么,寄托什么情感,点明什么主旨,深化什么主题。

(2)结构上:总领全文,承上启下,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点题,总结上文,设置悬念等。

从结构方面来回答作用时,应注意一下该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位置不同,往往作用也不同,罗列如下:

开头:总提、总领全文,开启下文(引出下文),设置悬念等。

中间:承接上文,开启下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等。

结尾:总结上文(全文),照应开头;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卒章显志,意味深长,引起读者的深思。

5.赏析句子。

从语言的形式、内容、作用三方面进行分析。

(1)形式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用词之美——找精美的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叠词及成语等;修辞之美——找文中的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比喻使语言生动形象;排比使语言气势磅礴、感情强烈;拟人使事物形象可感;对偶使语句形式整齐、音韵铿锵;反问增强语气;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反复,强调、突出某种意思、感情;引用,使内容更丰富、准确、深刻;反语,增强讽刺意味);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骈句,句式非常工整;长短句,句式活泼。

(2)内容是指句子本身的意思和它隐藏的含义。

(3)作用是指这个句子对文章的中心、结构、作者的写作意图等方面的作用。

赏析题答题步骤为:这段话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它的内容(意思、含义)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五.其它类

1.论述表达方式的作用。

(1)记叙:可使读者对人物活动和事件的发展、全貌有清晰的了解(插叙:丰富内容,深化主题,曲折有致。倒叙: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

(2)议论:可以点明和加深所写事物的意义,起到统领全篇,画龙点睛的效果。

(3)描写:可使人、景、物再现得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自然环境描写:提供背景和场所,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寄托感情,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社会环境描写:表现时代背景,表现中心。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细节描写:准确、传神、鲜明)。

(4)抒情:可以使文章具有感染力(直接抒情:直抒胸臆,表达强烈的感情。间接抒情:含蓄隽永,令人回味,烘托作品的主题,给读者留下一片想象的空间)。

2.简述人称变化的作用。

(1)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从作者方面来说,它更便于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2)第二人称在表现情感方面更具有震撼力。如“我”向“你”诉说衷肠,一下子把“我”与“你”的距离拉近了,也把读者和主人公的距离拉近了。

(3)第三人称写法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

注意答题思路:结合考题内容具体化分析其作用。一般从作者和读者的感情方面回答。

3.说说题目的妙处。

先从修辞和写作手法上回答,再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以下所列(有所选择):

(1)语带双关;(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3)文章的线索;(4)文眼(揭示中心);(5)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新颖;(6)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之后再分析作用;(7)把握象征意义。

4.淡淡鉴赏表现手法

(1)答题思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手法与语境结合有什么特点?突出表现什么情感(性格、意境、思想等)?

(2)备考知识积累:明确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

①悬念:引起读者对情节发展和人物命运急切的期待,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照应:后文对前文的内容作补充或加深,前文对将出现的内容作暗示。前后呼应,使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③伏笔:将对下文的内容作暗示,在相宜处作呼应,使情节发展合理,让读者感到妙趣横生。

④渲染:突出气氛、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

⑤象征:引申事理,使被象征的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

⑥抑扬(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后者)。

⑦对比: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

⑧以小见大:小中见大,表现人、事的本质。

⑨铺垫:为下文埋下伏笔,可以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⑩虚实结合: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主旨。

5.主观性、发展性考题

(1)谈理由、谈感受:通常要结合具体的文本材料,围绕文章中心来谈,切忌空谈。

(2)链接材料探究:材料和原文同时关注,缺一不可。

(3)续写、补写、仿写:符合文章情境,过渡自然;据示例的规律,展开联想、想象。

篇5:高中散文阅读题型

(一)整体感知内容概括文章主题。1.直接概括全文内容。2.回答某一段落内容或全文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等。解题钥匙1.尽量利用原文语句。2.没有原文语句可利用时,要注意概括得全面、准确,不要漏掉答题点。(二)品味散文语言体悟词句作用

考题形式

一、品味词语。1.解释词语含义。2.品评加点词语的作用。

解题钥匙

1.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要结合语境。2.品评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作品的主题思想、作者的思想感情、景物意境、人物性格、特殊的表达效果(即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的词语)或在结构上起到独特作用。方法指导: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联系上下文,推知其语境义。

二、理解句子的含义。

(答题时应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和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考虑。)

三、【理解句子的作用】答题时应从以下两个角度入手:

1、结构上,应从总领全文、承上启下、前后照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点题、总结上文等作用的角度去分析。

2、内容和主题上:点明主旨,深化主题。

四、语言赏析。A、用词之美------找精美的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叠词及成语等。

B、修辞之美------找文中的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作用:比喻使语言生动形象;排比使语言气势磅礴、感情强烈;拟人使事物形象可感;对偶使语句形式整齐、音韵铿锵;反问句增强语气;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C、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

另外要注意抓住六种重要句子:

①首句。一个语段的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和承转的作用②中心句和点睛句。③感情句。语段中的有些句子明显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态度。④描写句。那些刻画人物和环境的句子往往有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烘托、渲染气氛的作用。⑤修辞句。为了更好地写景状物,传神达意,作者往往在语段中运用一些修辞手法。⑥尾句。语段的尾句或概括总结全文,或照应开头,或留下思考的余地,或抒发感情。表达效果上有些句子有升华主题,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三)、【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事、融情于事 先抑后扬、以小见大

(四)、【散文的线索】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

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找线索的方法: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五)辨析句子所运用的修辞及作用

1.比喻:生动、形象2.拟人:人格化、生动化、形象化3.排比:增强语言气4.反问:加强语气5.反复:强调6.对比:突出其中一个。7.对偶:句式整齐结构统一8.夸张:极力的表现。

(六)题目的作用(1)把握象征意义;(2)语带双关;(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5)文章线索;(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7)吸引读者、新颖;(8)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说明文知识点总结

一、【什么叫说明文】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兼用叙述、议论、描写等表达方式,用以介绍事物、解说事理,给人以科学知识为目的。因此以客观介绍为主。阅读说明文要抓住文章的说明对象及说明对象的特征。

二、【说明文的分类】从内容上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区别:事物说明文重在介绍事物的特征,而事理说明文则重在揭示事物的本质。所以,属于哪一类说明文,取决于说明的内容侧重于特征,还是其本质。

三、说明文的说明顺序。一般来讲,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事物说明文一般采用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我们阅读此类文章把握表示时间和空间的关键词语以便区分。事理说明文一般采用逻辑顺序阐述前因后果。

四、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是什么?

1、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分类别列数字举例子

2、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及写作目的,选用最佳方法。

3、举事例:要注意例子的代表性,要注意例子的适量性。

4、常见的说明方法的作用公式:·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加具体,更有说服力。·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作比较: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打比方:将()比作(),从而形象生动的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下定义:用 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是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五、【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准确回答语言类问题时可采用一正一反一体现的公式。如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删去后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与客观事实不相符。说明文从语言上分为生动性说明文和平实性说明文。

2013中考作文写作技巧指导:结构

知识要点:

1、结构是文章的骨骼。

2、一篇文章要写的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前后一致,就必须妥善安排结构。

3、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考试说明】:组织材料,安排结构,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详写和略写】确定材料的主次和详略是结构的重要问题,它对表现中心思想起保证作用。详写,就是把与中心思想关系大的材料写得具体些、详尽些;略写,就是把与中心思想关系不太大的材料写得概括些、简略些。详略得当,能使文章中心明确,重点突出,结构紧凑。详略不当,势必造成文章主次不明,使读者无法把握中心。【处理详写和略写】,首先要根据表现中心思想的需要。文章的中心事件或中心议题要详写,其他事件和问题要略写;有典型意义的材料要详写,一般性材料则略写。例如鲁迅的《故乡》是以“我”回乡的见闻为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可写的人物和事件很多,但作品只选取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的事来写。这两个人中,又分了主次。杨二嫂的故事,只是在一个场面里,用几句精彩的话,展示了她的性格。写闰土就不同了。作者以细腻的抒情笔调描写了少年闰土活泼英俊的形象,娓娓动人地叙述“我”和闰土三十年前的一段交往。接着作者又精细地刻画了阔别三十年后的闰土的面貌、衣着、动作和性格的巨大变化,诉说闰土所遭受的种种苦难和不幸,抒写了“我”的感慨和希望。这样处理,完全是由“它揭露在三座大山压迫下,农村凋敝,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证明农村需要来个变革,为下一代开辟一条新出路”这一中心思想所决定的。【其次】,要根据文体性质决定详略。说理的文章,重在阐明主要论点的论证部分,因此,说理部分要详写,引证事例则略写。例如《纪念白求恩》介绍白求恩的光辉事迹,开头只用了七十四个字,接着便详尽地阐述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指出我们应向他学习的地方。

2、【段落和层次】写作时,为了把文章的中心有层次地表现出来,一定要分段。划分段落要根据中心的需要和内容的多少而定。既要注意一个段落只说明一层意思,又要注意不要分得太细,同学们习作常出现两种情况:有时段落包含的内容太多,本来好几层意思,硬挤在一起,弄得层次不清;有时段落又分得太细,本来只有一层意思,硬分成几段,搞得支离破碎。

3、【过渡和照应】过渡是文章段落之间的桥梁,在文章中,前后相邻的两层意思之间,不仅要有内在的联系,而且在相连的地方要彼此衔接,语气贯通,让读者思路能够顺利地从前者过渡到后者,而不致发生间隙或阻隔。过渡常用承上启下的段、句子或关联词语。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大部分之间,有一个承上启下的段落,就是以段过渡的一个范例。照应是说写文章要瞻前顾后,前后应衬,首尾呼应。例如《一件小事》,文章的开头写道:“但有一件小事,却于我有意义,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使我至今忘记不得。”文章的结尾写道:“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的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这是开头和结尾相照应。为了显示文章的脉络,在文章的中间也要有必要的照应。例如,《反对自由主义》的第二部分,开头说:“自由主义有各种表现。”以下十一个小段,分别列举了自由主义的十一种表现,而后又写了两个小段,以便跟前后相呼应:“还可以举出一些。主要的有这十一种。”“所有这些,都是自由主义的表现。”在这两段之后,很自然地转到自由主义的分析批判上去了。

篇6:高中散文阅读题型

散文阅读

一、散文的分类(散文的概念)

二、散文阅读应分几步?(阅读程序)

三、散文阅读题是怎样出的?

四、散文阅读题的解答有哪些技巧?

一、散文的分类(散文的概念)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中心,表现人物的特点或品质(或阐明事情蕴含的道理),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例:《背影》 抒情散文:以写景状物为主,表现事物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例:《白杨礼赞》

二、散文阅读应分几步?(阅读程序)

第一步:粗读文章,整体感知材料 第二步:精读文章,筛选整合信息 第三步:研读题目,回答文后问题

二、散文阅读应分几步?(阅读程序)

一读----整体感知:①了解主要内容;②归纳中心意思; ③ 分析题目含义。---用一句话概括中心。二理----理清思路:一抓抒情议论句;二抓过渡句;三 抓每层每段中心句。-----用铅笔作好标志。三扣----找答题区域-----画出相关处。四述----整合答案: ①提炼组合:有的答案隐含于文中,须提炼;有的答案分散在各处,须组合。②组织归纳:围绕要点,句子通顺,言简意赅。----先打草稿再修改然后誊写。例:《与植物相处》

三、散文阅读题是怎样出的?

(1)整体感知题(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2)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3)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深刻含义和作用(4)提取并整合文章的内容要点;(5)开放题

四、散文阅读题的解答有哪些技巧?

1、整体感知题

题目示例:(1)阅读全文,说说作者喜欢“与植物相处”的原因。(2)阅读全文,说说“小草令我怦然心动”的原因。(3)阅读全文,说说文章最后一节画线句的深刻含义。

1、整体感知题解答技巧

(1)通读全文,概括中心 ①了解主要内容;②归纳中心意思; ③ 分析题目含义(2)找出中心句或自己概括中心(3)注意语言表达的规范性

2、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答技巧

分析词语常见题型: 1.词语在 特定语境中的含义(语境义)2.代词指代的内容 3.词语可否省略,调换,是否矛盾 4.动词,形容词的作用 5.加点词语的思想感情.词语的语境义

例:1.对文中“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中的“味”,你是如何理解的? 2.根据语境,解释“在生命的初期……,却因此把养料酝酿了酝酿,等到果实成熟的时候,他们的气息就芬芳成了一壶绝世的好酒”一句中“芬芳”的意思.3.说说下面两个词在文中的意思.1)天使的声音在耳边吹拂,这是老师吗?我怔了一下缓过神,这“批评”是对着我 的吗?怎么闻不到硝烟味? 硝烟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可大气不敢出,嘤嘤着说……老师依旧闷葫芦.闷葫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采用代入法

代词的 指代作用

代词有:这,这些,那,那些,之,此,它,如此及具体一些内容的指代.代词一般代人,事,物.寻找方法:通常到前文去找,偶尔也在后文,有近及远.代词指代内容原文都有,一般可以抄原句,但有时要筛选概括.提示:得出结果后采用替换法(代入法)看是否符合文意.分析词语可否省略,调换,不矛盾

分析步骤: 1.判断:一般情况都是不能省略,调换,不矛盾.2.分析词语含义.3.分析用原词时句子的意思,省略或换词时句子会变成什么意思,不符合实际.4.结论:因此,原词搭配恰当,不能省略,调换,不矛盾.例: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问:句中“幽”,“野”,“闲”三个字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调换.因为幽是幽深的意思,与洞相搭配;野是不受拘束的意思,与山相搭配;闲是悠闲的意思,与溪水相搭配.因此原词搭配恰当,不能调换.分析动词,形容词的作用

分析步骤: 1.分析动词,形容词本身的作用:生动,形象,准确地描写了…… 2.分析句子的表层意思.3.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联系语段,联系全文).语言上可用如下句式表示:生动、形象、准确地描写了+句子表义+ 句子深意(表现了…… , 突出了……).例:联系上下文,说出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含义.1.声音攀上楼来,钻进窗内,搅得我睡意全消.形象生动写出了楼下 摩托车声的难以阻挡及对“我”的影响,突出了“我”心里的难受,烦躁.2.文章中三次运用了“飞来飞去”这个词语,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生动传神写出了“我”在妈妈的教育下求知,成长,努力进取的情景.分析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所谓思想感情,是 指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好恶,褒贬之情.具体而言有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它包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通常的思想感情有:喜悦、欢快、高兴、兴奋、激动、自豪、热爱、爱戴、崇敬、思念、依恋、怜惜、关爱、体贴、赞美、怀念、感激、忧虑、痛苦、失望、愤恨、仇恨、讽刺等等.示 例

例:1.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小珍珠鸟)居然落在我肩上.……呆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上睡着了.文中划线的“居然”,“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我”对小珍珠鸟的亲近,信赖感到喜出望外.3、重要句子在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作用解答技巧(1)

重要句子指:(1)题目;(2)开头;(3)结尾;(4)过渡句。重要句子的特征:(1)含蓄深刻;(2)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重要句子的作用:(1)题目的作用——揭示中心(对象);形象含蓄,激发兴趣。(2)开头的作用——揭示中心(点题);引出话题(下文);设置悬念;激发兴趣。(3)结尾的作用——总结上文;揭示(突出)主旨;语言含蓄深刻,留有余味。(4)过渡句的作用——承上启下。

重要句子在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作用解答技巧(2)

(1)分析句子的表层含义。(若是比喻句,找出本体代入句中;)(2)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即感受词句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回答时注意紧扣文章或段落中心。)(3)如果句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先弄清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然后根据这种修辞的特征、功能,结合具体语境,琢磨句子的含义。语言表述:这个句子的意思是:——,采用了——的修辞手法(或表达方式),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示例一

例: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方法(指出写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荷叶的姿态美(表层含义),突出了花港观鱼绿的茁壮的生命力(深层含义)。示例二

例:那位伟大的母亲已被冻成一尊雕塑,她依然保持着喂奶的姿势屹立不动。结合上文,谈谈划横线句子的表达方式及作用。采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写出了母亲被冻成雕塑的姿态,歌颂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示例三

指出本文最后一节画线句的含义和作用。这一句(内容上)总结全文内容,深化了文章中心,(结构上)呼应了开头,(效果)引发读者的思考,使文章留有余味。几种题型答题格式:

1、记叙文详写材料的作用:因为这些材料能突出文章“ ”这一中心,所以详写。

2、环境描写的作用:A渲染了 的气氛、B刻画(烘托)人物 性格;C推动情节的发展。

3、抒情、议论的作用:突出文章“ ”这一中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象征的作用:通过象征表现 感情。

5、烘托的作用:烘托人物的 性格。

6、对比的作用:通过对比,突出强调了

7、托物言志的作用:通过(具体事物)来表达作者 的思想感情。

4、提取要点并整合要点技巧

(1)提取要点的方法: 直接从段落中找出中心句(A第一句 B最后一句 C详写句 D自己概括)(2)整合要点的技巧: 叙事文概括方法:什么人(物)+怎样做+什么事 示例:一句话新闻 抒情散文概括方法:什么物具有什么特点,给人什么感受。示例:《与植物相处》

5、开放性试题类型 体验感悟型——立足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 积累拓展型——围绕课文 强化诗文警句 想象补写型——进入角色 紧扣特定场景 评价鉴赏型——表明态度 摆出理由根据

复习时应把握抒情散文的特点

复习抒情散文,应把握以下几点:

1.把握作者感情的波澜

抒情散文着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有浓重的感情色彩,饱含作者的深情,具有很强的抒情性。抒情散文常常抒写作者的心灵历程,以饱满的诗情画意的感情波涛来激起读者心潮的浪花,因此,阅读抒情散文,首先要把握作者的感情波澜。作者一般通过以下三方面来展示感情波澜。

第一,作者往往借助画面吐露真情,即寓感情于物象之中,以情为经,以词为纬,织出充满激情的风景画、风俗画、人物画。读者要善于把握作者这种构图的主体形象。比如《白杨礼赞》作者为读者构造的西北白杨树的画面,就是抓住白杨树的“不平凡”作为抒情的经线,用含蓄、形象、鲜活、生动的语言作为纬线织成的。其中写了生长环境的不平凡,外部形态的不平凡,内在气质的不平凡,西北白杨树伟岸、朴质、坚强、力争上进的精神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第二,凝结作者诗情的警句或表达中心思想的中心句反复出现,读者抓住了这些语句就能抓住作者抒情的脉络。比如《白杨礼赞》开头讲:“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中间讲:“那就是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接着又说:“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文章最后又说:“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作者用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的线索,并用这句话贯穿始终,抓住这一中心语句,就抓住了抒情的脉络。

这种反复吟唱的语句既标明了外在的抒情脉络,也显示出波澜的层进与跌宕,也传达了作者内在的感情节奏。

第三,作者情感的波澜还往往通过曲中见直、欲扬故抑、虚实相生和浓淡相衬等手法表现。比如我们学过的《荔枝蜜》,作者开头先说不大喜欢蜜蜂,到后来又梦见了自己变成小蜜蜂,整个行文过程就体现了曲中见直、欲扬故抑、虚实相生、浓淡相衬的表现方法。又比如《月迹》,写了屋内品月,庭内赏月、酒杯捞月、河沿追月、沙滩小睡等情节,借以抒发作者对光明、美好的事物,只有想方设法去努力追求才能得到这一思想感情。全文立意清新深刻、构思新颖别致、语言流畅优美,含蓄凝练,富有诗的韵味。全文也是采用曲中见直、欲扬先抑、虚实相生、浓淡相衬的表现手法。

2.挖掘生活哲理

阅读抒情散文,要挖掘作品蕴含的深刻的生活哲理,要以把握作品的意境为基点,以发掘作品的哲理为目的。阅读时应从以下几方面探寻作品所蕴含的哲理。

(1)警句剖析。

(2)品味篇末结语中探寻升华主题的语句。

(3)从神话、传说、典故的类比、象征作用中探索深化的哲理。

(4)发掘作者寓于形象中的哲理。比如《荔枝蜜》中的蜂,《春》中的春草、春风、春花、春雨等表象中都寓意深刻,富有哲理。又比如《白杨礼赞》中的白杨树的形象,《井冈翠竹》中的翠竹的形象,《种子的力量》中种子的形象,《牛蒡花》中牛蒡花的形象,《月迹》中月亮的形象,都是蕴含着丰富哲理的形象。

白杨树象征北方抗战军民团结奋斗、不屈不挠的品质。

井冈山上的竹子象征着革命老区人民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

种子象征抗日军民顽强不屈、不畏强暴、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

牛蒡花象征坚韧顽强,面对摧残毫不屈服的精神。

月亮象征光明、美好的事物,追月就是追求光明、美好的事物。告诉人们,对于光明、美好的事物,只有不断的追求才能得到的哲理。

3.把握散文的基调

抒情散文都洋溢着一种特定的气氛与情调,它能给读者一种可感可触、身临其境的实际感受,这种氛围与情韵构成全文抒情的基调。比如《白杨礼赞》抒情的基调是凝重、严肃、深邃、向上。《月迹》抒情的基调是清新、隽美、奋力追求。

4.揣摩、品味作品的语言色彩、音韵、节奏、句式结构、修辞方法等,这些都是抒情的表现形式。任何作品、表达任何感情,都离不开语言,感情是倾注在语言中的,是表达感情的凭借和媒介。比如《白杨礼赞》的语言色彩则是庄重、严肃,富于韵律,结构严密,巧用修辞方法。而《月迹》的语言色彩则与《白杨礼赞》的语言色彩有很大区别,《月迹》的语言色彩清新优美,含蓄凝练,富有诗的韵味,给人一种轻松、甜美的感觉。

5.理解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

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借助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能够造成含蓄的艺术效果,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像空间,启迪读者的奇思妙想。

象征包括象征体和象征本体两方面,如红色象征热情,火炬象征光明,其中“红色”“火炬”是象征体,“热情”“光明”是象征本体。运用象征手法,应抓住象征体和象征本体之间的内在联系,把象征体蕴含的思想意义挖掘出来。比如《白杨礼赞》就是借助黄土高原特定环境中生长的白杨树那种笔直的干,笔直的枝,丫枝一律向上,紧紧靠拢,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等具体形象,用来表现与白杨树品格相似的北方农民,表现“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运用象征的表现方法,必须熟悉象征体和象征本体,比如白杨树是象征体,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是象征本体。只有把握住白杨树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与北方军民团结抗战,质朴、坚强的精神的共同点,才能构成象征的基本条件。

在作文训练中,常用的象征体很多,比如:高山、青松、老黄牛、竹、蜡烛、向日葵、莲花等等,用来表现高洁、挺拔、忠厚、有气节、奉献、一心向党、出淤泥而不染等品格、精神。

掌握象征体与象征本体的相通点,要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要善于由观察引发出新的思考,而这时的思考往往是想像和联想。比如《白杨礼赞》在描写白杨树的“形”与“神”之后,作者便产生了三个联想。第一个联想是“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第二个联想是就像“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第三个联想是“靠拢团结,力求上进”,“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这样,作者由白杨树的“形”“神”联想到农民、哨兵、精神,象征借助想像和联想得以实现。

上一篇:“汉语是主题突出的语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下一篇:触电事故应急预案演练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