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散文教学实践研究

2024-05-07

高中散文教学实践研究(精选十篇)

高中散文教学实践研究 篇1

如何在高中散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呢?笔者结合自己高中语文教学实践, 谈谈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一、把握文章的整体架构, 理清思路

形散而神聚, 是散文结构美的集中表现。分析散文的结构美要抓住“文眼”, 这样教学才能收到“驱万途于同归, 贞百虑于一致, 使众理虽繁, 而无倒置之乖;群言虽多, 而无棼丝之乱”的效果。“文眼”既是全文主旨, 又是行文线索。如《爱莲说》的线索或文眼就是第一句“可爱者甚蕃”中的“爱”字, 它是全文总帽, 统领了下文。

作者不仅写了陶渊明及世人的花之“爱”, 更写了“予独爱”, 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态度。“文眼”是窥看主题思想的窗口、理清全文脉络的筋节、掌握文章各部分相互联系的关键。文章的思路通常表现在文章的取材、线索、顺序、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段落层次的关系等方面, 理清文章思路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

二、品味文章语言的美, 模仿写作

散文的语言优美洗练, 人们常用“余音袅袅的洞箫、明净无尘的水晶、色彩鲜明的玛瑙”来比拟它。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揣摩散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和情韵, 引导学生深入去挖掘有关修辞方法在具体语境中的表情达意的作用。例如, 从余光中的名文《听听那冷雨》中便能窥探出真正学者散文的艺术魅力:第一, 结构浑然一体无衔接瑕疵之感;第二, 对“冷雨”的描写突出了在冷寂凄迷的氛围中创造出古韵的意味;第三, 语言华丽优美而不浓腻, 顾盼妩媚而不生硬, 跌宕多姿而不诡谲;第四, 各种修辞手法运用得当描写传神, 如比喻、通感、叠字、引用、排比衔接紧凑, 运用精妙;第五, 在和谐的神思中我们听到冷雨下作者的心声——乡愁是一种集体无意识, 是一种超越时空亘古不变的文化和生命意识。

散文的语言质朴而自然, 人们又用“甘洌清澈的山泉、曲径通幽的园林、烟波云海的扇画”来形容它。如《荷塘月色》中的描写:“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的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其中用“泻”生动地表现了荷花的轻柔流动美感, 用“浮”字描写青雾弥漫着荷塘, 而荷叶拥挤的情景用“挨”字。要体会修辞并模仿写作就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养成阅读散文仔细玩味的好习惯, 让学生明确只有认真品味, 才能读出新鲜而真切的情趣来。

三、体味文章意境, 实现感情共鸣

散文既有诗一般的语言, 又有诗一般的意境。散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或抒情, 或言志, 或明理, 这便是散文中的“意”, 而散文中可寄托的景物、事就是“境”。“意”与“境”的精妙结合使我们在阅读和写作散文时更能领会美文中的丰厚的底蕴和雅致的趣味。要做到这些就要求我们, 一方面, 从精细朗读出发, 使得作品的情感与学生读者的情感积极交融, 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共鸣, 进而体会到散文强烈的神韵魅力。如朗读“雨是最寻常的, 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 像牛毛, 像花针, 像细丝, 密密地斜织着……”等, 最能在淡淡的情愫中回味无穷。另一方面, 在散文的学习中, 我们吸取的不应该只是文本表面传达出来的事件、人物、情感, 更多的应是它的内在精神和意蕴, 并结合时代的特色加以形象化、贴近化。教师应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文章, 既了解到散文的美、散文的哲思、散文的情感, 感悟作者的思想、态度, 又激发他们心中的责任感、使命感, 以及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

摘要:在高中阶段, 散文占有比较大的篇幅, 散文教学理应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但在教学中由于教师对文本的不恰当处理, 把散文鉴赏变成了对词、句的机械分析, 把一篇优美的散文肢解成零碎的词句, 导致散文课失去了美感, 造成散文教学的一种缺失。本文结合高中语文教学实践, 对散文教学进行了研究探讨。

关键词:高中散文,语言,情感

参考文献

[1]柳小艳.浅谈高中散文阅读教学效果的提高[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1 (9) .

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研究 篇2

【摘要】分层教学方法即是该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其也为素质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但是近年来关于该分层教学讨论多数是集中于理论,在实践操作方面,较为笼统,没有系统新的可操作性的方法,结论较为感性,缺乏理性的指标及统一的标准,针对性受到了较多方面因素的限制。本文简单阐述了高中数学中应用分层教学的情况,包括教学主体分层次、不同层次的把握、分层次练习及分层次评价等,为从事高中数学教育的教师提供一定的教学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高中数学;分层次教学;实践;研究 前言

分层教学是指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基础情况、理解能力等相适应的教学方式,达到分层次提高学生成绩并培养学习习惯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将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结合,将教学融入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中,将学生学习的各种积极因素充分的调动起来,学生的学习的情况适应于教学的各个要求,并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将其分为不同的小组或者团体,进行分层次的不同练习,采取分层次的不同辅导方式,并最终对其进行分层评价,各个层的而学生均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各个方面的素质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1.主体分层

分层教学的基本前提是根据不同标准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涉及到许多方面的因素,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①动态性原则 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的能力均会有所区别,因此老师在划分层次的时候需要,根据不同的时期或者不同的阶段的情况及时更行,学生的学习情况出现变化之后,需要调整层次,始终保持教学对象的适应性,使之处于最佳的教学环境;②多样化原则 将学生分层次时,不仅需要按照成绩直接的将其进行划分,也需要将其的各种内在因素进行充分的考量,包括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学习态度、性格特征等。在各个层次中还可以再将其细化出不同的层次,有利于优化教学效果;③隐蔽性原则 分层次的目的是为了将学生置于最适合的教学方法中,而不是学生的最终评价,老师将其分层后,只需要终极了解情况,而无需将其在班级公布,避免造成学生心理负担的问题,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2.全面把握

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实施不同教学方法的基础条件,并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1]实现教学目标,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因此需要对各个层次的学生进行全面的把握。层次划分组织完毕后,需要对学生的进行的各项因素进行调查了解,包括其认识能力、基础支持、理解能力、性格特点、理想、兴趣倾向等,并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将各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细心观察学生,分析影响学生成绩的各项因素,并将其曾经进行和适当的调整,并将各个层次的学生资料建立档案,保障学习进度及能力提升的跟进及发展方向的引导。3.分层练习

该教学中的实施分层练习及分层作业体现其因材施教,差异化教学的主要方面,也最能够体现出该教学方法的特点。在本教学实践中,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单个层次,因此需要实施三种不同的练习及安排三种不同的作业,第二类学生基础一般,各方面的能力较为平凡,需要强化基础题的联系,不定期加入稍有难度的题目;第三类学生基础较差,能力有限,应安排较为基础的练习题,并将其以往没有掌握的知识点进行反复练习,扎实基础;第一类学生基础掌握的较为扎实,对于学习热情较高,理解能力强且思维较为开阔,该类学生则需要将基础练习提与拔高题进行结合,使之能够对知识点有更深入的理解。4.分层评价

由于学生的层次不一样,实施的教学方法不同,教学目标及要求也有所区别,在对学生的评价方面其指标、侧重点等均需要调整及细化,区别对待,不能仅仅单纯的将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标准,有失公允。对于第一类学生,将评价的重点集中于提高和创新,即该类学生对于知识点掌握的深度、其发散性思维的解题方法及创新;第二类学生需要将评价的重点集中于知识结构的完善,即其对于知识的灵活应用,即将各个知识点联系在一起,合理配合,迅速解题;第三类学生基础较差,因此需要将评价侧重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对于已经学过的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5.总结

社会的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更高,在教育方面,也因此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因材施教已经成为了教育界的共识,但是该理论还需要具体的教学方法进行实践,分层次教学法即能够将该理念充分的体现出来。其对于不同基础、不同理解能力的学生群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好的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优化教学效果。本文中分析了该教学方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时间过程,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效果,表明该方法是切实有效的。在具体实践中还需要老师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探索出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各项能力,达到教学要求。[4]

[3][2]【参考文献】

高中散文教学实践研究 篇3

一、散文研究课程教学的困惑

在准备该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目前在各级高校中,散文研究课程教学面临着一些困境,而诸多问题中最主要的则是怎样去解决这门课程教什么。可能有人会觉得这不是个问题,可恰恰却是最重要的问题,它涉及到这门课程理论框架的搭建,直接影响到课程教学效果。课程教学的困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权威教材的缺失。散文研究不像其它的专业课程,有着相对权威和官方的教材,本科院校其它课程主要采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压根不用考虑教什么的问题,主要考虑的是怎么教的问题,这就简单得多。从目前笔者所了解的情况来看,不仅各个学校没有规定教材,而且也没有适合做教材的专著。要么是古代散文研究,要么就是现当代散文研究或者是个案作家研究,没有一部贯穿整个中国散文史的教材,同时还偏向于现当代散文的研究,忽略了古代散文的研究,这很难让学生对整个中国散文建立更宏观和全面的认识。

其次是把散文研究当做是区域散文研究。区域散文创作,作家作品呈现区域文化特色,这在当代文坛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西北散文作家群,湘籍散文作家群等等。比如本校前任散文研究课程任教老师,把散文研究当做是湘西南当代散文作家与作品研究,这种教学内容的设计固然可以体现地方文化特色,推进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但是不免也有视野太过狭窄的嫌疑,不利于学生建立科学合理的散文观。

再次是把散文研究当做是纯理论研究。比如一代散文大家贾平凹先生曾经受聘于陕西师范大学,开设散文研究课程,共十五节课,他把该课程做出这种设计:

1.总论2.散文与时代精神3.散文的心灵感应4.散文生活领域之扩展5.散文的哲理6.人生境界的培养7.主题的模糊与多义8.散文的第二自然创造9.散文的语言10.散文的“作诗在诗外11.中西散文比较12.西北散文与东南散文的比较13.老一代散文家与中青年散文家的比较14.余光中散文之启示15.小结与交流

这种教学内容的设计,确实可以提升学生散文研究的科学素养,但是对于本科学生来讲在难度上可能太大,不利于散文的有效学习。

二、散文研究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探究

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就是课程知识结构框架的搭建,我们必须明白我们所面对的教学对象的特点,从而把握好教学难度,设计好教学内容,才能确保教学效果。基于以上三个方面的困惑,在近五年的散文研究课程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散文研究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实践与探索。

(一)在散文史层面上,贯穿古今,形成连贯的知识脉络

散文是整个中国文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把它分为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即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开课时间长达六个学期之久,而散文的学习也就散布于六个学期之中,因而获取的知识是碎片式的,不成体系。散文研究就弥补了这个缺陷,并且进行专题专项研究,能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让学生建立散文史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目的。因此,笔者在这几年的教学中,把教学内容分为两个部分,即古代文言散文和现当代白话散文,古代散文有根据古文发展过程出现的四大高潮,又可分为先秦诸子散文、秦汉散文、唐宋散文、明清散文四个部分。由于受课时的限制,在每个部分的讲解中,先是概述该时期散文发展脉络,然后是总结该时期散文发展的特质,最后推荐该时期名家名作。整个散文史就是一个传统散文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不仅是语言上由文言文变成了白话文,而且在表现手法和表现内容上也有很大的不同,在对比学习中,让学生明白古代和现当代散文的区别。当然,笔者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还特别注意了一点,因为它毕竟不是文学史的教学,避免同以前的内容形成重复,笔者主要是以史为纲,重在分析每一个时间段的散文的主要特征,从而为深入研究做准备。

(二)加强散文理论层面的教学,提升学生散文研究素养

散文研究课程的目的,不仅要让学生建立起散文史观,更要提升学生赏析和研究散文的能力。因此加强散文基本理论的教学是不容忽视的。在基本理论的教学中,重点讲清楚以下基本理论问题:什么是散文?狭义散文和广义散文有何区别?好的散文应该具备什么特质?古代散文的特质和现当代散文的特质是什么?散文的范畴问题、本体论问题、创作论问题、鉴赏论问题、批评论问题等。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其实还存在一些片面散文观点,比如在讲述“好的散文应该具备什么特质”这一节内容时,笔者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当堂提出一个问题,“你认为一篇优秀的散文应该具备什么特质?”当时学生们纷纷积极发言,有的学生认为好的散文应该要有着优美的语言,有的认为要有着诗化含蓄的意境,还有的认为谋篇布局上讲究“形散神不散”等。接下来,笔者没有对他们的观点进行任何评价,但是笔者又给它们设置了一个悬念,让他们先回忆几个人的散文作品,比如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明朝张岱的小品文、贾平凹的散文以及余秋雨的散文等,引导他们再想想我们刚才讲的问题。最后,笔者引用了当代著名散文家林非的观点给他们进行了总结,好的散文重真情实感的传达、坦率和诚恳地进行内心生活的展示、强调思考的因素、语言的散文美等四个方面。事实也证明,这节课的效果是非常好的。

散文史和散文理论的教学是不可分割的,散文史呈现的是散文的现象,而散文理论则是深入到散文的本质,没有散文史做基础,散文理论则是无源之水;没有散文理论的深入研究,则学生散文研究能力无法提升,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比如笔者在给学生讲述古代散文的特质这一节内容时,笔者提了个问题:你认为古代散文具有什么特质?尽管已经是大三的学生,但是要跳出每一个具体时代的散文领域,把几千年的散文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其特质,也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因而能回答到点上的学生很少,当然我们可以从主题的凝重性和文体的审美性、内容的真实性和文体的实用性等多个方面来分析。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来说,散文史和散文理论的教学时间占到总课时的四分之三。

(三)突出作家个案专题研究

前面两部分谈到的散文史教学和散文理论教学是一种宏观的研究,而作家个案研究则是微观研究,也是最切合学生目前实际研究能力的教学模块。作家个案研究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研究水平。在历届的毕业论文选题中,选的最多的就是小说、诗歌、词,而选择散文题材的比较少,这主要还是散文研究难度较大,平时训练较少的原因。如果我们在这门课程上加大教学力度,对于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来说,无疑是非常有帮助的,而且对考研的同学来讲能提升他们的科研能力。当然,在这个模块的教学中,任课教师要注意处理好两个问题:一是个案作家的选择;二是作家研究的具体内容。由于教学时间有限,在名家的选择上注意要有代表性。散文和诗歌是中国文学的主流,在中国散文领域内,更是名家辈出,但是每个时代都有这时期的代表性人物,在作家的选择上,就要选择这些泰山北斗式的人物。比如在古代文坛我们可以选择诸子百家中的孟子和庄子,司马迁的历史散文,唐宋八大家中的柳宗元和欧阳修以及苏轼,明代小品文大家张岱等;在现当代文坛可以选择朱自清、周作人等;当代文坛可以讲讲贾平凹、林非、龙应台,傅雷、余秋雨等作家。

在个案作家研究的内容上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作家作品思想内容的研究和作品艺术上的研究。在进行这个模块的教学时,主要要求授课老师掌握研究该领域的总体研究状况和最新研究动态,才能获得教学的成功。当然,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还可以采用研讨式教学,在班级人数不是太多和课时较充分的情况下可以开展,能不断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但是在我们这类二本院校,大班上课、课时紧张的前提下,只能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比如,我在给学生讲授贾平凹这一作家案例时,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贾平凹有一百多万字的散文作品,在内容上大体有三级跳跃式的发展轨迹,即哲理——风情——世相,在艺术特色上主要是富有个性的艺术风格,朴素、幽默、蕴含哲理而富有真情的散文语言,巧妙多变的结构技巧等等。个案作家的研究实质上就是给学生一种研究示范,教会学生深入研究散文,提升科研能力。

总之,在近几年的散文研究课程教学中,笔者在课程教学内容上不断探索和完善,从而形成了中国散文创作概述篇——中国散文研究理论篇——中国散文名家个案研究篇这样相对合理而科学的散文研究课程知识框架。

(本文为邵阳学院教改课题《大散文视野下散文研究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部分成果,编号:2015JG33)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陈飞.中国古代散文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3]傅德岷,包晓玲.中国新时期散文理论集萃[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6.

[4]李星,孙见喜.贾平凹评传[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

[5]王道俊,郭文安. 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高中现代散文分类教学研究 篇4

一散文的定义和分类

1. 散文的定义

所谓散文, 从广义上说, 是与诗歌、小说、戏剧相并列的一种文体;从狭义上说, 是一种自由灵活、短小精悍, 表现真人真事, 真情实感的文体。

2. 散文的分类

第一, 从时间上, 散文可划分为古代散文和现代散文。它们的区别在于文言文和白话文。因此, 在进行古代散文教学时, 不仅要遵循文言文教学的一般方法, 而且还要结合现代散文教学的一般方法。

第二, 从内容上, 散文大致可以划分为记叙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三种, 本文主要以第二种分类方式对现代散文的教学进行探讨。

二散文的分类教学研究

1. 记叙散文

记叙散文是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和小说中的记叙不同, 它所记叙的必须是真人真事, 不允许有任何虚构的成分。而“真”是记叙性散文的一个重要特点, “真人真事”“真情实感”是一个重要的文本解读的切入点, 也是学生课后进行作文训练的重要内容。但无论写人还是记事, 最终都是为了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以及作者对于人物的情感或态度。如杨绛的《老王》, 老王在辛苦的生活中却能关心他人, 同情他人, 作者从中看到了人间的不平等, 更看到了深处底层的老王的可贵品质。最后一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于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与老王一生的辛劳相比, 作者夫妇在“文革”中所受的折磨不算什么, 他们毕竟还有工资, 还能享受一定的物质生活, 作者的道德观在这里起了作用, 真正的知识分子, 对人间的苦难总是能充满同情与怜悯。再如巴金的《小狗包弟》, 作者记叙了自己与小狗包弟的相处经历, 表达了自己对包弟的喜爱, 并借将包弟送走解剖了自己为了保全自己而将小狗送走后备受煎熬的心理。学生在品味这篇散文后, 脑海中浮现出自己与喜爱的小动物相处的经历, 成为一个很好的写作训练题材。教师应敏感地捕捉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 而不仅仅停留在对文本的解读上, 文本只是一个媒介, 通过这个媒介, 教师应更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 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2.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主要用象征、比兴、拟人等方法, 通过对外在形象的描绘传达作者的情感。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是这类散文最常用的手法, 而直抒胸臆的方法, 在文章中可以出现, 但通篇用此一法者并不多见。对于这类散文, 情感的抒发和表达是第一性的, 而抒发情感的主体则尤为重要, 对于抒情性散文的解读, 提倡“作者中心论”, 即作者的思想情感、写作个性、个人经历, 都对于情感的抒发构成影响。如老舍的《想北平》, 作者通过对北平的自然舒适、布置匀调、物产丰富可爱等方面抒发了对于故乡北平的热爱与眷恋之情。当时作者身处异乡, 而故乡北平正因《何梅协定》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文中隐隐地含着忧思、焦灼的心情, 所以文章最后“快要落下泪来”不仅仅抒发了单一的热爱与眷恋, 也隐含着作者的忧思。这是从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作者当时的心境考虑所得出的, 所以作者对于北平的感情不是单一的, 而是五味杂陈, 较为复杂的。

3. 议论散文

议论散文主要以发表议论为主, 同样具有感情的抒发, 不同的是议论散文更偏重于思辩说理, 抒情散文重于作者主体情感的抒发, 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 用事实和逻辑来说理, 用文学形象来说话, 是一种文艺性的议论文。它既有生动的形象, 又有严密的逻辑, 特点是以情动人, 以理服人, 融形、情、理于一炉。在进行议论性散文教学时, 除了要给学生讲解文体特征之外, 还要注意指导学生品味具有哲理的语句和作者的观点以及作者的论证思路。在最初进行议论性散文教学时, 教师必须给学生补充一些知识:议论散文也遵循一般议论文的结构特征,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所谓的“论点”, 并不是文章“结论”, 而是指作者的观点。如教学鲁迅的《拿来主义》时, 在学生初读文章之后, 要求学生找出作者的观点, 让学生探讨以下问题:作者为什么有这样一个观点?“拿来主义”是什么呢?“拿来主义”有什么意义?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论证思路及论证方法, 并让学生用这种论证方法尝试写一篇小作文。

浅谈高中体育的分层教学实践研究 篇5

摘 要:现在的高中班级基本都处于大班额状态,学生也由于家庭环境、生活经历等方面的不同,身体素质的差异十分明显。为了解决这个现实矛盾,使每个高中生都能接受他们真正所需要的体育教育,切实提高他们的体能素质,教师就应该要坚持“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在这个背景下,分层教学应运而生。针对如何在高中体育课堂中展开分层教学研究,展开研究与讨论。

关键词:高中体育;分层教学;学生分层;活动分层;评价分层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很多教师习惯在集体授课中使用“一刀切”的方式教授学生,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吃不了”和“吃不饱”的局面,无法兼顾所有的学生。尤其是高中体育不属于高考考查科目,很多学生由于面临着较大的学习压力,教师面临繁重的教学任务,使他们都忽视了体育学科的重要性。然而,体育是综合锻炼高中生身体素质,使其能够健康成长,并且以更加高昂的精神面貌应对文化科目的学习任务的重要学科。再加上近年来的“全民锻炼”意识不断深入人心,使人们越来越关注身体健康。分层教学法能够兼顾所有学生,充分挖掘每个人的潜能,使他们能够真正提高自己的体质。下面,笔者从将学生分层、将教学内容分层、将评价分层三个方面,讨论如何以分层教学法来促进高中体育的高效发展。

一、将学生分层

现在的体育课堂,基本上是以教师组织学生做好热身运动,然后让所有的学生按照老师的统一要求进行锻炼。这种教学活动只能调动起一部分学生的锻炼热情,其余学生只会应付体育活动。因此,教师可以根据高中生的兴趣、特长、体质等具体情况,在充分了解学生的锻炼意愿之后,将学生进行分层,这是实施分层教学法的基本要求,也是后续分层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在实施分层教学法之前,我在全班范围内举行了一次体能测试,考查学生的运动能力。根据这次考核结果的反馈,我将学生大致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指的是运动能力较差、体质较差的学生;第二层是体质比较中庸的学生;第三层是运动能力较好的学生。然后,我以此为依据,根据学生的需求展开体育教学。这只是初步的分层模式,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会根据学生的体能特点,进行重新分组。比如,在篮球教学活动中,我进行了篮球摸底测试,让学生在篮球场进行了“三角换位传球练习”“弧线运球接力赛”等,了解学生对篮球技能的掌握情况,观察学生的战术配合意识,综合了解他们的篮球素质。然后,我将具有篮球经验、技能水平较高、战队协作能力较优的学生分为A组;将体能素质比较不错,有着一定的篮球学习经验的学生分为B组;将一些对篮球运动没有兴趣,体质较差的学生分为C组。

二、将教学内容分层

在将学生进行分层之后,教师便可以展开分层授课。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对于不同的学生要展开不同的教学活动,使每一个高中生都可以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现在依然有很多学校会压缩体育课的教学时间,也普遍存在一些教师挤占体育课时,将体育课变成文化课,而高中生对此颇有微词。因为体育课是他们参加课外活动的最主要途径,也是他们得到放松的重要方式。然而,体育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忽视了很多学生的实际需求,渐渐消磨了他们的兴趣,也使其开始应对体育课程。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设计出分层的体育教学活动。另外,辅导教学也是体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切实提高高中生体质与运动技巧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在辅导中,也要进行分层,针对每个学生出现的问题,展开针对性的辅导。另外,教师也应该根据学生的体质问题,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要求,切忌要求过高,损伤学生的身体;切忌要求过低,无法提高他们的体能素质。篮球是大部分高中生都十分感兴趣的体育科目,它可以综合锻炼学生的跑、跳、投等能力,可以提高高中生的耐力、速度、力量等,对于高中生的健康成长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在分层教学中,面对C层学生学习篮球教学时,我主要是以亲自示范、鼓励表扬、篮球游戏等方式来展开教学活动的;在指导B层学生学习篮球技能时,我主要是以点拨、指导等方式来教授学生的;在面对A层学生时,我通常会用启发式的方式让学生在自学、自练等活动中练习并掌握篮球技能。

三、将评价分层

任何教学活动都会伴随着评价,只要有教学活动,就一定有评价。因此,分层教学法也要求教师可以制定多?N评价标准与方法,分层评价高中生。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尽可能用鼓励性的方式激起高中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很多教师习惯用统一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挫伤了很多无法完成任务的学生的锻炼积极性,使这部分学生在离开校园之后几乎很少进行锻炼。教师必须改变这种方式,设计初级、中等、高级的训练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参与不同级别的考核,使运动能力好的高中生可以充分展现自己的魅力,也避免挫伤运动能力差的学生的自尊心。在评价A层学生的时候,我关注的是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作战技术等方面是否有所提升;在评价B层学生的时候,我主要是考查他们是否能够将篮球技能灵活运用在实际的练习中;在评价C层学生的时候,我主要是看他们是否对篮球教学产生学习兴趣,是否积极练习。在最后判定高中生的篮球成绩时,我会将他们的学习表现列入首位,然后再综合评价他们的素质与技能水平。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评价C层学生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以鼓励、表扬等具有激励性的语言进行表述,避免教师的语言过于严厉打消这些学生对篮球学习的兴趣。

总而言之,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学生应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只能取得优异的文化课成绩的学生,已经不再是时代最需要的人才。因此,高中体育教师必须采用分层教学法,使体育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使高中生树立“终身锻炼”的意识。教师要将学生进行分层,这是实施分层教学法的依据;教师要将教学活动分层,使体育课堂能够切合每层学生发展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到体育锻炼之中;教师要将评价进行分层,使所有的高中生都能够更好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

参考文献:

高中作文“三格”教学实践研究 篇6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同阅读能力一样,写作能力在学生整个语文素养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写作能力因融合了阅读积累(包括书面阅读和社会阅读)、表达艺术、思维习惯等诸多因素,而成为学生语文素养构成中较难掌握的一项能力。因而,有人曾戏言“高考,得作文者得天下”。

张志公先生曾说过:“一个好的教练训练运动员是有严格的训练计划的,计划的安排是很科学的,否则就要影响运动员出成绩。语文训练也应当有并且可以有科学的方法,学习不是循序渐进吗?那么就需要有一个明确的,合乎科学的‘序,教和学才有所遵循。”作文训练同样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最基础的写作能力开始,一步一步地通过扎实有序的写作实践,构建学生整体的写作能力体系。

在实践中,笔者尝试将各类文体的基本要求(称为“格”)细化成若干个点,从“无格”到“入格”,再从“入格”到“升格”,最后“出格”,构建了“三格”写作训练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结合教学实践就教于大方之家。

所谓“格”,是指各类文体的基本构成、基本模式,是公认的文体基本架构。因为文体是写作的内在组成。写作如果没有了文体,好比作曲没有了调值,失去了起码的体统。而不同的文体又有不同的“格”。如记叙文,基本的“格”有“以写人记事为主要内容”,“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传神的细节”,“叙事有波澜”等;议论文,基本的“格”有“以剖析事物、论述事理为主要内容”,“以分析、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明确的论点、适宜的论据、合理的论证”,“事实论据的合理化表述”等。

一、由“无格”到“入格”

所谓“无格”训练,是指在高一起始阶段的写作教学中,更多地从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入手,唤醒学生表达的需求和欲望,让他们感受到写作的乐趣,而较少涉及写作技法的传授和训练,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写“放胆文”。在这一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由“写”向“写像”,即由“放胆文”向“小心文”转化,而“小心文”的写作即为“入格”写作。

宋末名儒谢枋得在其《文章轨范》中提出:“凡学文,初要胆大,终要心小,由粗入细,由俗入雅,由简入繁,由豪荡而纯粹。”初始写作好比初学走路,规范越多,原理越多,越不容易让学生学会写作。

在具体的写作教学中,笔者尝试通过“活动式”写作来唤醒、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即通过一项任务或一个活动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体验、观察。写作内容和学生鲜活的校园、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再通过自编文集、自序或他序文集的方式巩固学生的写作激情。通过遴选优秀习作,编印《青春印迹》《成长屐痕》等进一步鼓励学生创作,让学生“有胆写”“有话说”“有感发”“有情抒”“有利图”(指作品的交流与发表)。笔者设计的写作活动有“那一堂语文课(或其他课)”“又到桂花飘香时”“水乡风情”“漫步天下第一村(华西村)”“霞客行”和“我的书事”等。

“无格”之后就是“入格”。所谓“入格”是指依照文体的基本构成或特点进行“小心文”的写作训练。正如铸器要有器模,练武要先学基本套路一样,写作教学不能仅有“写”,还要求“写像”。可以说“入格”是“无格”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入格”训练,让学生学会基本的写法技巧和文体基本结构套路,应该是写作教学必须经过的一个阶段。

再高明的书法家都是从描红开始的。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将高中三年作文教学划分三个学年六个阶段。将记叙文、议论文及应试文的写作分为三十二个作文“格”,循序并反复训练,从而让学生掌握各种文体的基本写作要求。以记叙文“入格”训练为例,笔者共设计了十二“格”。前四“格”如下图:

专题名称学习目标训练重点技能序列

作文,从“提炼生活”开始留心才有风景,思考才有意义如何观察生活、提炼生活(1)要“五觉”齐上阵(2)观察要准确、细致、有比较(3)要善于抓住特征(4)要结合联想、想象

记叙文文体特征及基本要求(1)以写人、记事为主要内容(2)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如何完整地叙事、生动地写人(1)写出记叙文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2)抓住人物细节刻画人物形象

写人常用方法多种描写手法的综合运用动作、肖像、语言、心理描写(1)写人物行动借助情节的发展(2)画人物肖像注重外形和性格(3)语言描写切合人物身份和场合(4)心理描写分直接、间接两种

传神的细节细节描写如何生动传神细节描写应真实、独特、精致、传神真实、独特、精致、传神

如果把写作比作学剑,那么从“无格”到“入格”就是从“手中无剑”到“手中有剑”,就是从“无套路”到“有套路”。

二、由“入格”到“升格”

现代写作学认为,写作是一种观念形态的活动,是客观事物在头脑中加工制作的过程。写作心理学研究也证明,写作存在“双重转化律”:一是由事物到认识的转化,二是由认识到表现的转化。在写作教学中,不能期望学生经由一次写作训练就能掌握相应的写作技能,因而,写作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多读、多练,更要注重写作后的修改和升格,即教师要有“作文订正”的意识。

在当前的写作教学中,因为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学生甚至教师,对于写作过程的看法还存在误区。他们以为写作过程就是“审题—构思—行文”或者“指导—写作—批改”。一个完整的写作过程,从学生写的角度说,应该是“审题—构思—行文—修改—升格”;从教师教的角度说,应该是“指导—写作—批改—反馈—指导—升格”。文章不厌百回改。好的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因为,初稿只能算是“半成品”,还没有经过仔细“打磨”,文章各方面都还比较粗糙,要加工成“成品”,就必须反复修改。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重视作文的二次写作和升格。

以议论文中事实论据的升格为例,笔者首先带领学生一起回顾了议论文事实论据合理性的基本要求:事例要概括、要点题、要分析;在此基础上,再利用导学案让学生分析讨论三个来源于学生作文的典型事实论据段,通过分析,明确了三个案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再对照议论文事实论据合理性要求“三步走”进行病文升格,即步骤一:概括事例——不要细节描写,删除无关情节,突出核心内容;步骤二:事例点题——写出论点句;步骤三:分析事例——假设分析法(如果,他就……)、因果分析法(因为他……,所以他……)、对比分析法等。至此,学生不仅对议论文事实论据“格”(即基本要求)的理解更加深刻,而且也能校正自己议论文事实论据的写作,真正形成能力。

当然,从实践结果看,“三格”作文教学有优点也有不足。优点是: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有一定序列的写作训练体系,在循序渐进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兼顾了写作兴趣的激发巩固和写作技能的有效训练指导。“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三格”作文教学既是唤醒,又是训练;注重了作文的二次写作和升格,避免了作一篇,“不完美”,再写一篇,依然“不完美”的常见弊病。我们努力通过作文升格,锻造学生作文“成品”“精品”。不足是:我们编制的作文序列“格”内容过多过繁,不够精简,导致训练任务完不成;“格”的落实还存在技术缺陷,从理论阐述到实践落实,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不过,毋庸讳言,“三格”写作教学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还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不管我们训练的方式、途径如何,我始终相信一位同行的话:给学生放飞心灵的舞台,学生将会展示出惊人的才情和能力。

高中地理兴趣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篇7

一、利用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是相互联系的、相互促进的,当学生具有正确的学习动机时,学习积极性才会很高,求知欲望就会强烈,学习兴趣就会很浓厚。地理技能使地理操作活动(智力的、动作的)进行得又快又好,令人钦羡。例如当学生看到《开心词典》参与者对地理问题游刃有余的回答时,当学生看到军人、探险者或考察队仅凭地形图即可在陌生的地区活动自如时,自然会产生掌握地理知识及读图技能的需要。高中生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修养、鲜明的个性和追求,希望地理教学能成为具有知识性、实效性的较高层次教学,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教师根据他们身心的需要有效地安排学习内容, 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培养他们对地理的浓厚兴趣。

二、调控教学语言

语言是人与人沟通的媒介。我们之所以称教师的教学行为是“言传身教”,是因为教师的教学语言对与学生的学习有重要作用。无论哪种教学行为,离开教师的语言都无法达到教学目的,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应在教学中加强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训练,研究探讨利用语言的调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很多地理知识是抽象的,在教学中可用丰富、生动、形象的语言或诗句、民谣、谚语等引导学生想象,激发学生兴趣,从而使他们正确理解地理事物的特点,还可使课堂教学富有感染力和启发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令学生神往,达到良好效果。例如在教学“水循环”时,我引用李白《将进酒》中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巧妙地引导学生想象,既形象又生动,更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以语言调控学生的兴趣要求语言具有准确性、逻辑性、生动性强,使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同时要尽量简明扼要、形象、具体;语音要清晰,音量要适度,语速要适中,以增强语言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描述地理事物和现象时,要生动形象;讲解地理概念时,要严密准确,化抽象为具体;总结规律时,要抓住要领,言简意赅;学生注意力分散时,可暂时变换声调,提醒注意。

三、理论联系实际

我们要利用课堂教学, 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地理问题的讲解和分析,使他们觉得学习地理对他们确实有用。这样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如“地转偏向力”可以联系日常生活中水池的水是逆时针流走的加以印证。又如让学生做对着玻璃呵气的实验, 运用他们都熟悉的现象讲课, 这样“降水的形成条件”的难点就得以突破。再如讲 “正午太阳高度”时可以让学生帮助施工队计算楼间距。这些身边的地理现象使学生感到学习地理的必要, 同时结合这些实际降低学习难度,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地理的信心。

四、穿插趣味故事

在地理教学中根据讲授内容恰当穿插一些趣味故事,既能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又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如,在讲“日界线”时可以讲一个小故事:从前,在日界线四周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某一年,有一艘客轮从西太平洋向东航行。航行途中海上起了大风,船体剧烈摇摆,这时一位孕妇耐不住轮船的颠簸而临产了。她先生下一个女婴,5分钟后船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 她又生下一个女婴。结果一对孪生姐妹先后降生,后出生的妹妹却比先出生的姐姐大一天。学生听起来津津有味,思想特别集中,对跨越“日界线”的日期变更情况容易理解 ,掌握得牢。

五、运用直观教具

地理学科是一门科学,地理教师要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具备丰富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在讲新课时应该用教学挂图,把它挂在黑板上,让学生带着思维阅读课本上的文字,边看书上的图,再对照大挂图对比着学习,把知识落实在地图上记忆,这样很直观,很有空间想象力和地理事物的真实性。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利用动画、图片把一些地理知识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产生地理学习兴趣。再次,教师要多阅读课外书籍,把丰富的地理知识引入课堂教学中,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讲解知识,拓展知识面,还要教给学生学习技巧,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懂得理论知识的科学性。

六、发挥学科优势

在课堂教学中, 只有学生感到学得有趣, 即产生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学习,才能学得好。由此可见,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其中与学习内容、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是直接兴趣,如学生对某学科知识本身的兴趣;而与学习活动结果相联系的则是间接兴趣, 如学生对外语本身并不感兴趣,但认为它对考大学太重要,于是产生学习兴趣。从地理知识本身看,趣味性是其一大学科特点。它为学生获得直接兴趣提供了丰富素材, 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生间接兴趣不足的欠缺。中学地理是一门富有趣味的学科,它包罗万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注意发挥知识趣味性的学科优势, 充分利用现有的趣味知识加以渲染, 深入挖掘潜在的趣味知识并进行合理的加工,努力寻求趣味知识的切入点进行有目的的嵌入,使之融入课堂教学,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七、利用媒体教学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是一项视听结合、形声统一的技术,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制作具有动画效果的教学课件, 课前把大量的文字、图形、图像设置成直观、生动的动态画面,展示图形和图像的形成过程,再配上语音提示和适当的音响效果,创设生动活泼、直观的教学情境,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知识,优化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高中物理个性化教学实践研究 篇8

一、个性化解读, 创新教学内容

在个性化教学中, 个性化的教学内容是媒介。但在以往的物理教学中, 有的教师缺乏创新意识, 甚少个性化解读教材, 往往以教材、教参为主, 僵硬教学。这样, 缺乏个性化的老师又如何培育出个性化、有才能的学生呢?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能力、才干的问题, 没有教师的个性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

所以,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 若要实施个性化教学, 教师要先个性化的理解教材, 多途径了解学情, 以学生学习习惯、生活经验、个性特点等差异为教学依据, 创造性地调整与变动教材内容, 形成个性化的教学内容与特色风格, 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不同个性与能力, 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的多姿多彩, 促其多样化理解与感受, 张扬个性。如适当穿插与补充有关物理史实材料、物理口诀、顺口溜、笑话故事等, 给紧张学习增添几许趣味。合理引入物理游戏、物理“小魔术”或实验等, 点燃学生好奇之火, 让他们大胆猜测原因, 进入主动探索状态。或者以生活背景为依据, 巧妙创设教学情境, 唤醒学生个性体验, 诱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富有个性地学习。如教学“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时, 可通过“水流星试验”导入, 点燃学生学习激情, 使其产生疑惑:为何水在最高点时却未流出, 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实验, 探寻关键之处。另外, 还可播放火车出轨事故的视频, 提问:为什么火车超速时易造成脱轨事故?驱动学生思考与探索。

二、个性化的教, 优化教学过程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 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与归宿, 结合学情, 创造性优化教学过程, 做到因材施教。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因传统滞后思想影响, 教师往往由教的角度思考教学过程, 教学方式比较模式化, 学生很难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同时, 师生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 教师处处约束学生, 抑制了学生主体性与个性的发展, 学生缺乏主见, 学习热情也有所下降。所以,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 教师要立足学生学习角度, 根据学生所需来授予, 个性化地“教”, 优化教学过程, 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

如根据学生的偏向爱好、个性特点、认知能力等差异, 设计不一样的教学活动, 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突显学生主体地位, 使其个性化地学习。如教学“牛顿第一定律”时, 整合运用多媒体演示、讲授、自学与交流讨论等教学方法, 给学生充足的自学自悟空间与时间。比如讨论问题:如果火车匀速行驶于直的轨道上, 里面的人在某个地方竖直向上起跳, 落下时会在哪里?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大胆表达个性化见解。于是, 学生既积极发言, 也对他人观点进行质疑辩驳, 充分发挥各自创造思维, 在多向交流讨论中, 获得了清晰的认知。另外, 考虑学生的不同学习进度, 通过个性化的提问、协调材料等方式, 予以不同引导与指导, 让同学们更好的适应教学步调, 形成独特的学习风格与能力。这样, 以个性化的课堂教学更好地满足同学们个性化学习需求, 迈向个性化、全面发展。

三、个性化作业, 创新练习形式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 教师只是将作业看成巩固知识的手段, 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练习要求统一, 缺乏弹性与个性, 学生只是被动完成, 久而久之, 厌烦作业。实际上, 在练习中, 学生也表现了明显的个性差异, 教师要考虑学习者的不同智能, 精心设计层次各异的作业, 增加选择性, 让学生个性化需求得以满足, 促使其充分发挥潜能, 在原有基础上上升到另一个层次, 强化综合能力。正如教育家昆体良所说的:“教学要培植个人的天赋特长, 要沿着学生的自然倾向最有效发展他的能力。”

所以, 在高中物理个性化教学中, 教师要关注作业与练习的个性化, 变革作业内容与形式, 更充满趣味、更多样化、多元化, 让学生充满兴趣, 有自由发挥、个性施展的空间。如设计分层作业, 包括难度不同的必做题与选做题, 或者收集与整理有关素材, 自编题目或试卷, 交换自测与批改, 布置开放性、实践性作业, 延伸拓展教材内容, 让学生发挥个人才智, 形成个性化学习成果。如自选器材进行物理小实验, 完成物理科技小制作, 譬如制作向心力多媒体表示器、简易电动机等。让学生完成独具特色的演示文稿、角色表演等, 如教学“电磁感应”知识点后,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 参阅相关素材, 编排《法拉第》的历史剧, 通过表演形式分别展示这位物理学家有关生平、实验研究过程等。这样, 通过个性化作业, 既巩固所学知识, 也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篇9

一、高中数学概念与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数学的研究对象是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 且这种关系和形式是脱离了事物的具体物质属性的, 它有一定的固定性, 这即是数学概念.由此可见, 数学概念是对数形感性认识经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的逻辑加工飞跃到理性认识的结果, 它是数学的逻辑起点.高中数学知识本身是以概念为框架搭建起的知识体系, 各种定理、公理、公式、法则等都是概念的一部分, 这些概念不是人们主观臆断出来的, 而是通过实践被证明是正确的知识体系, 高中数学知识就是以这些体系作为基础.因此掌握数学概念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具有“奠基植根”作用.对概念的不熟悉必然会导致忽略概念本身的法则、性质、定理、成立条件, 进而导致理解、运算错误.如对一元二次方程系数不能为0、开平方数不能小于0及高中几何中三角形的重心和外心概念模糊等.由此可见, 数学概念是数学的基础, 数学概念教学当然也就是数学教育的基础.

二、高中数学概念教学实践研究

1.注重抽象—具体—抽象式教学

数学概念都是抽象的, 要让学生最大程度地理解, 熟悉运用概念, 就有必要运用“从概念中来, 到概念中去”的教学方法.如高中几何中关于椭圆定义以及椭圆的特性, 教师就可以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探究性”教学方法, 让学生理解椭圆的标准方程, 用数学的观念来理解椭圆:固定绳的两端, 用笔绕绳勾勒一圈.通过这种方式, 学生很容易发现, 椭圆其实就是“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 此时数和形就完全结合起来了.通过实践对椭圆的概念进行亲身体验, 会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椭圆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开始对“抽象”的椭圆只有感官的认识, 通过“具体”的实践理会了“抽象”的含义.又如关于“对数”这一较为抽象的概念, 它本身由于幂数、指数相联系, 运用实践, 导入生活中的趣味知识;如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折纸厚度的倍增, 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 加深对对数函数的理解.

2.注重概念的反思和关联教学

数学知识讲究逻辑推理, 因此概念之间有着严密的系统性, 这表明数学概念都是孤立存在的.如果学生只是片面地、孤立地了解一些概念, 是不可能获得相关的系统数学知识的.因此教师因注重概念的反思教学、关联教学, 如圆和椭圆、三角函数和反三角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指数函数、一元二次方程的表达式等.在进行一系列教学后, 就可以让学生根据概念尽可能地进行分类总结, 帮助他们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 理解概念的本质.如函数y=ax2与x=ay2, 从本质上讲它们都是一元二次方程, 但只是变量和因变量不同, 在其图形的表达方法上则有相似之处.教学过程中, 可以重复函数的概念, 这对学生理解其他一些函数都大有用途.又如关于排列和组合, 都是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操作, 就应该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反思式教学, 强调一个“先取后排”, 另外一个“只取不排”.又如, 对从y=x-1类比到y=x- (2k-1) , 则应指导学生, 通过关联的思想将后者简化, 看到函数的本质.总之, 数学概念的教学应强调从问题出发, 引导学生加深概念之间的关联性认识, 做到知识的互联, 融会贯通.

3.让学生参与概念分析

高中数学概念众多, 而且有很大的迷惑性.很多学生对函数的理解都只是一知半解, 如对于y=f (x) 和s=t (p) , 很多同学认为是两个不同类型的函数, 而对于y=f (x) 和y=f (x2) , 则无法分清楚它们的区别, 特别是对于与抛物线相关的函数, 如y2=2px与x2=2py, 还有如x2=2py+q2形式的方程, 对它们的顶点、远点、焦点、准线方程等一系列概念有必要让学生参与.方式如下:将一元二次方程的抛物线的开口方向, 轴进行变换, 然后让学生报告如何建立坐标系和推导出抛物线标准方程以及相应焦点的坐标、准线方程.最后, 则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 通过列表的方式对这些概念进行区分.又如对于几何中的圆锥、圆台、球、立方体等多种形体的面积、体积进行求解时, 需要鼓动学生相互交流、相互讨论, 有能力的同学可以通过自己的推导对定义、公式进行推导.学生参与了概念分析的过程, 有利于他们记住和理解概念, 即使忘记了相关定义, 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推导得出结论.

摘要:概念教学是高中数学教学的基础.本文首先分析了高中数学概念与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随后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概念教学的对策建议:注重“抽象—具体—抽象”式教学;注重概念的反思和关联教学;让学生参与概念分析.

关键词:高中数学,概念,概念教学

参考文献

[1]李善良.关于数学教学中问题的设计[J].高中数学教与学, 2008 (1) .

[2]朱继峰.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初探[J].新课程研究 (基础教育) , 2009 (7) .

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 篇10

一、教学准备策略

大家都知道, 建一座房子, 如果地基没有建好, 那么建设起来的房子就不会牢固。同样道理, 只有教学开始前的准备工作做得好, 教学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教学的质量才会高。有效教学策略中的教学准备策略强调的是教师、目标、教学内容三方面的准备策略。

1.教师应具备扎实的基本功。

教师在教学活动前要对教学的内容做好充分准备, 还要积极探索什么样的授课活动才是学生喜欢的, 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只有做好这些准备工作, 教学活动才会吸引学生的注意, 在快乐、风趣的听课中获得知识, 也会加深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深刻程度。

2.科学的制定教学目标。

现在的地理教学追求的目标是老师把握好情感的度, 并且把相关价值观念结合在一起, 注重传授过程, 创新教学方法这三者实现和谐统一。为了实现三者的统一, 地理教学设定的目标必须科学合理, 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 根据实际需要、科学而又合理的制定教学目标。

3.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

教材的价值不仅仅为老师教学活动服务, 也是学生们进行提前温习相关课程的参考书目, 每一个教师都该思考怎样做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自身的潜力, 这也是教师最大价值的发挥。在备课阶段, 教师就应对授课班级的学生提前做好学情分析, 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可以有所选择, 有所调整, 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 多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二、教学实施策略

1.有效导入策略。

有一句话说的好, “做好开端工作就就等于拥有一半的成功”。作为教师首先应该做的就是想方设法吸引学生的兴趣, 把这种兴趣转移到学习中来, 调动学生的情绪, 在快乐中获得知识。

(1) 故事导入法。

中学生对枯燥的地理知识并不感兴趣, 如何利用教学发掘学生的兴趣是关键。对于热点问题, 可以用真实案例详细讲解, 并附带其他地理知识和生活知识, 激发学生兴趣。例如近年来全球各地的地震问题, 可以通过一个精彩感人的故事开头作为本节课的开场白, 让学生们自觉认真听讲, 从而进入教学的核心环节, 告诉学生地震是如何发生以及该如何应对地震等地理知识。能使学生对地震尤其是大型地震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 并学到相关地理知识。

(2) 情境导入法。

地理源自生活, 所以, 教学就要变更要求、方法, 激发学生的联想能力, 促使他们能够从实际生活中感悟地理知识的魅力。例如针对当前我国河流污染相当严重并有继续恶化的趋势, 结合高中地理第八单元“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一节内容, 可以给学生讲解当地的环境污染的实际情况, 引发兴趣, 探讨解决办法,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2.巧妙提问策略。

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提问也是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笔者认为进行必要的提问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行知识的学习, 同时还应当做好相应的解答准备, 分析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和情况, 做好解答准备。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来或者回答错误, 要做好相关的提示工作, 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三、教学评价策略

在进行地理学科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对提问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教授学习方法, 是一种和学生们互动的体现, 教学不是一个人教的过程, 追求的是一种良好的互动。有效的评价不仅能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提高, 更能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和习惯的培养、能力的提高。

1.要善于让不同水平、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都领略到成功的愉快。

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优点, 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 对成绩较好的同学提出一些有创造性或建设性的问题, 引导他们积极的思考;对于学习成绩中等的同学布置以巩固知识为目的的作业, 给他们提出一些既具有基础性又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积极向成绩好的同学靠拢。

2.建立激励机制, 鼓励学生自我评价。

进行地理学科的教学工作关键在于如何才能吸引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积极引导学生们对自己进行评价, 还要使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评价, 在学习中进行相互帮助, 共同进步, 变被动为主动。同时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薄弱之处, 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强调师生互动, 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摘要:实现高效率教学方法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学生取得更大的自我发展和自我进步, 可以通过逆向推理的策略来指导教学工作, 提高学生学习的成效, 通过运用这一策略进行地理教学能够使学生在快乐中积累丰富的地理知识, 本文从多角度、多方面入手, 研究探讨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地理教学,高效授课,方法

参考文献

[1]彭建睿.新课标视野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创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12期

[2]王寅.浅析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J].考试周刊.2011年67期

上一篇:最小二乘映射下一篇:节能减排环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