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散文下高中语言论文

2022-04-21

中学语文教材选入了大量写景抒情散文,这类经典散文文质优美,突出表现为依据作者情思组织行文脉络,在景物描写中表达了作者独特的审美体验,营造了韵味无穷的审美境界。而在写景抒情散文教学中,最突出的问题却是缺乏清晰高效的审美教学,表现为脱离文字的“泛美”教学和偏重分析缺少感受的“乏美”教学。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抒情散文下高中语言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抒情散文下高中语言论文 篇1:

初中语文抒情散文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探究

摘 要:抒情散文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中占有很大比例,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抒情散文的教学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加深学生对情感的理解,开拓思维。本文以初中语文抒情散文教学为出发点,分析其教学特点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究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案。

关键词:初中语文 抒情散文 教学问题 解决方法

一、初中语文抒情散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层面

在抒情散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字词的辨析和内容分析上,侧重解题方法以及语句赏析,未能注意到阅读方法对文本理解的重要作用。

教师多采用重技能轻情感的教学方法,讲解的点大多是文章中包括哪些知识,从中明白了哪些道理,而忽视了感受文章蕴含的情感。如此教学的结果是学生只知技能的应用,很难赏析文章的情感,情感审美的缺失尤其不利于学生在写作中表情达意。此外,课堂教学与课外运用的相关性不高,课堂所学没有在课后巩固拓展,教学与实际应用完全脱节,学生难以见到学习成效,久而久之,学习动力将大打折扣。

教师的教学过程很随意,对抒情散文大多采用老三段的形式教学,为师者并没有深入理解,也没有相应加工,完全由学生自己理解,令学生无从下手,很难做到情感共鸣。

2.学生层面

学生是教学内容的接受者,指导学生理解知识是教学的主要目的。但在抒情散文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不知如何欣赏文章内蕴的情感,只能做肤浅的文字理解。从学生的角度分析,存在以下问题。

对抒情散文理解不到位。分析文章需要有阅读量的支撑,需要在对比中体会,需要与阅读经验求得共情。学生阅读量少,且大多局限在课本上,课外读物涉猎不足,贫乏的阅读量导致学生的文字理解能力低下。

学生听之任之、应付了事的态度。一部分学生对学习不上心,对教师教授的内容不在意,难有进步。教师讲得慷慨激昂,学生却漠不关心,这样的学习氛围让本就缺乏趣味性的抒情散文教学更加艰难。

学生不能亲历其境,理解真实情感。学生年纪小,阅历少,对情感的理解难以深入。而抒情散文与其他文学体裁不同的关键就是抒情,如果不能理解字里行间表达的情感,抒情散文这一体裁的学习就难以达标。只有理解了散文中蕴含的深意,才能明白抒情散文的真挚情感,才能体会抒情散文的美,才能理解抒情散文的精髓。

二、初中语文抒情散文教学问题的产生原因

1.学生欠缺学习兴趣

抒情散文文学性较强,语言精审,故事性弱,学生难以产生学习兴趣。又因抒情散文大多与生活联系紧密,多表达人生的情感体会,学生生活经历少,很难产生共鸣。因而在教学中,学生对抒情散文的学习兴致缺缺。此外,由于受到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和学生均有应试投机思想,很多学生不会按照新《课标》要求自学,只愿学习考试所涉内容,导致厌学情绪加重,教学效果越来越差。

2.教师教学理念落后

教师大多使用老旧的教学方法,仅注重知识的教学,忽略了综合能力的培养,多注重细节,缺少对文章的整体梳理,更缺乏系列学习的意识。抒情散文和其他体裁文章不同,通过固有的答题结构很难深刻理解文章,传统的老三段式教学根本不适合抒情散文的教学,教师必须进行创新。

3.课堂情感引导不足

抒情散文是表达情感的文学体裁,其最大的特点是情感的强烈抒发,因此学习抒情散文不能局限于词句赏析,需要对文章做深层次的情感剖析。但在教学中,教师注重的是内容的讲解以和重点词句的解析,缺少情感的有效引导,致使学生学习表面化,对情感的理解不到位,使情感表达能力受到限制。

三、初中语文抒情散文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法

1.培养学习兴趣

其一,兴趣导入。初中生还没有良好的自觉性,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产生抒情散文的学习兴趣,进而调动学习积极性。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获取知识的前提。“兴趣教学”要求教师把握好所要讲授的内容,提前准备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材料,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七年级学生刚进入初中学习阶段,对环境、学习方式都很陌生,因而在第一课抒情散文《春》的学习中,要引领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激发学习抒情散文的兴趣。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可以用与春天相关的视频、音频或故事等趣味性素材导入新课,培养学习积极性。这就是“在课前与客观的文本进行裸读式碰撞对接,从而产生的关于文本内涵意蕴、写作技法等一系列问题或体验感悟”的“原初感受”。

其二,悬念留白。设置悬念是重要的教学方法,通过设置悬念,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课堂,爱上语文。《济南的冬天》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其通过对景观的细致描写,表达对济南冬天的赞美之情。教师在讲解这篇文章时,就可以设置悬念,比如:“谈到北方冬天,我们想到的是凛冽的寒风、冰雪覆盖的湖面以及雪花飘飘的情景。不过济南的冬天却不是如此,济南的冬天是怎样的呢?”通过设置悬念调动学生积极思考。

2.强调情感引导

语言引导,以语表情。学生接受新知依靠教师的语言传授,品读课文依靠作者的书面语言。如何运用语言的魅力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教师的必修课。抒情散文的情感大多埋藏在作者的文字之中,教师传授的相关知识也蕴含在语言之中。在教学过程中,用学生能理解的语言把复杂的思想简单化,把繁杂的情感实体化,让学生在文本的基础上理解深刻的情感。教师运用有技巧的语言进行适当引导,让学生懂得字里行间的满满情意。

情景设置,融情于景。抒情散文大都基于一个特定的事物、場景或画面进行细致描述以表达情感。散文的标题通常是行文线索,在散文结构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抒情散文追求意境,通过情与景的交融,给人以美的感受,教师可以把感情的表达融入特定情境中让学生体会。

比如《背影》一文,表达的是父亲默默付出,异常深沉的爱。作者用细腻的笔触,结合生活情景,把父亲的爱艺术地体现出来。教师讲解时需要抓住在特定情境下描写的“背影”的特点,以平常的背影和不平常的视角映射父亲对儿子的爱。为了让学生懂得文章蕴含的深沉感情,教师可以采用情景剧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根据课文内容编排剧情,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如果课程安排不合适,可以让学生观看相关视频,同样能把学生代入情境。

综上所述,抒情散文教学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抒情散文的教学不能局限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之中,需要创新学习模式,形成“真境课堂”,让学生体会到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美好情感。通过抒情散文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语言的独特魅力,提高语文鉴赏能力,增强情感表达能力,进而让学生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张雅舒《人教版初中语文抒情散文教学问题及解决方法》,《才智》2019年第21期。

[2] 董步军《初中现代散文教学现状及教学方法初探》,《作文成功之路》2014年第2期。

[3] 陈飞界《初中散文教学之我见》,《教育》2016年第19期。

[4] 付洁《新课改理念下的初中现当代散文教学策略与建议》,《课外语文》2018年第22期。

[5] 图尔贡江·塞皮丁《抒情散文教学提高基层初中生语文能力的策略研究》,新疆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学位论文。

[6] 戴继华《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7] 马晓霞《高中语文写景散文教学鉴赏方法初探》,《才智》2020年第1期。

[8] 田玲、曹公奇《关于散文“形散神不散”的思考—以初中统编教材散文教学为例》,《语文教学通讯》2018年第32期。

(本文系2020年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语文课堂真境的生成研究》阶段成果,课题号:D/2020/ 02/124)

作者:袁国

抒情散文下高中语言论文 篇2:

察情、观景、入境

中学语文教材选入了大量写景抒情散文,这类经典散文文质优美,突出表现为依据作者情思组织行文脉络,在景物描写中表达了作者独特的审美体验,营造了韵味无穷的审美境界。而在写景抒情散文教学中,最突出的问题却是缺乏清晰高效的审美教学,表现为脱离文字的“泛美”教学和偏重分析缺少感受的“乏美”教学。同时,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也重点提到要培养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学生通过语文学科学习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味,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1]所以,写景抒情散文教学要真正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和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离不开对文本进行细致深入的审美鉴赏。因此,本文结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和教学实践,试从察情、观景、入境三方面系统探讨写景抒情散文審美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整体把握情感脉络,明确情感基调

散文所呈现的内容和形式是作者的独特体悟和个性化言语表达,只有明确抓住文本内在脉络才能清晰把握文本。不管是景移情不移,还是景移情移,都决定了写景抒情散文中作者的情思才是文章的内在脉络,准确把握作者在文中的情感,是鉴赏写景抒情散文的首要基础。通过紧扣文眼,梳理情感脉络,美读重点段落等教学手段,能让学生对写景抒情散文形成初步的审美体验。

(一)紧扣文眼,明确情感基调

按照审美教学循序渐进,注重学生感受的原则。写景抒情散文审美教学,首先要明确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情感。单纯以读者的视角和生活经验去鉴赏文中描绘的景物,只会导致学生局限于个人生活经验,长时间游离于文本之外,无法透过文字感受到作者刹那间的审美体验。只有融入作者的心境和情感,才能获得鉴赏景物的独特美感。并且感悟文章情感的过程,也是在拉近学生与作者审美心理距离的过程,寻找走进文本的钥匙。

写景抒情散文的文眼往往具有一字传神,一字立骨的作用,承载了全篇主旨和中心,揭示了作者情感。围绕文眼设置阅读教学的主问题,引导学生从文眼处切入文本,能让学生清晰、明确、快速地把握文章内容,逐步从文字表层进入文章的审美意蕴层。例如在写景抒情散文《荷塘月色》中,开篇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其中的“宁静”就是全篇的文眼。整篇文章在写朱自清先生以颇不宁静的心情独自外出,寻找到了超出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月下荷塘,最后逐渐归于宁静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中,最精彩的部分莫过于朱自清先生带着不宁静的心情去观看月下荷塘景色,移步换景的过程中顺势经历了一个情感的转变。表层文字是在写景,而深层则是作者情感的流露。学生对文本的审美鉴赏,如果一开始就明确文本的情感基调,能为学生接下来的阅读提供清晰、高效的审美体验。

(二)梳理情感脉络,获得初步审美体验

作者在散文中抒发的情感也不可能是一潭死水,而是一潭有灵性的河流。[2]所以,除了整体把握作者情感,还需要细致梳理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脉络。入选教材的写景抒情散文都是经典文本,其中蕴含的情感是丰富、厚重、流动的。整体把握了作者的情感脉络,就如同把握了文本的整体框架,掌握了鉴赏写景抒情散文的内在可以依循的审美途径。

例如在《春》的审美鉴赏教学中,通过鉴赏文眼和关键字词我们能快速把握作者的情感基调,明确这是一篇春的赞歌,感受到作者喜悦、昂扬向上的精神情感,但这也只能让学生对作者在文本中的情感形成一个模糊、朦胧的感受。此时,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再次阅读文本,围绕作者情感深入梳理文章段落,细致揣摩作者的情感脉络。朱自清在《春》一文中的情感是跌宕起伏,逐渐强烈的流动过程。通过引导学生细致阅读,采用批注勾画的方式,梳理文本中盼春时的殷切期望之情,绘春时的热烈喜悦之情,赞春时的热情讴歌、纵情展望之情。通过细致的情感脉络梳理,让学生对作者情感的初步感受变得丰满立体,将抽象的情感流动变得具体、清晰。

清晰梳理作者情感脉络后,指导学生美读重点句段,获得初步审美体验。吟诵是对文本进行领悟、鉴赏、心理体验的高效审美方式。在朗读吟诵中,伴随着语速、语调、轻重音、节奏停顿的变化,重点句段描绘的画面、景色慢慢浮现在学生脑海里。带着作者的情感去细细品味文字,慢慢走进作者的心境,感受语言文字独特的表达魅力。

二、梳理景物外在特征,品析内在韵味

在写景抒情散文中,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依托,情与景总是自然交融。写景抒情散文审美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鉴赏文中描绘的景物,探究景物外在特征,结合作者情感品析景物内在韵味,提升学生对文字的感知能力,丰富学生对外界的审美认识。

(一)梳理语句,具化景物形象特征

写景抒情散文是描写美景美意的美文,突出特征就是细腻的景物描写,刻画了寻常景物细微而独特的形态。鉴赏文中描写的景物,首先要概括文中景物最突出的形象特征,这往往也是文章审美着眼点所在。在明确景物外在特征的基础上,细致梳理文中的描写段落,围绕特征鉴赏景物,仔细揣摩文字背后的景物形象。教学中还可以适当引用图片和视频资源作为教学支架,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追求让抽象的文字描写变为具体可感的景物形象。

例如在《紫藤萝瀑布》审美教学中,文中写到“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突出了紫藤萝瀑布最大形象特征就是“盛”。所以,在鉴赏紫藤萝瀑布形象时可以设置教学主问题:文中紫藤萝瀑布“盛”的具体表现是什么?让学生围绕紫藤萝“盛”的特征,按照文中由整体到局部的描写顺序,即:花瀑→花穗→花朵,从花形、花色、花香三个方面系统梳理文本内容,概括紫藤萝“盛”的具体表现,还原文中紫藤萝瀑布的审美形象特征。

通过细致梳理,学生感受到紫藤萝瀑布盛在花瀑繁茂、绚烂娇媚;盛在花穗活泼热闹、色泽深厚;盛在花朵精美饱满,花香甜香梦幻。围绕主问题的课堂审美探究,引导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从多个维度获得一个具体细化的紫藤萝瀑布形象,鉴赏感受作者笔下紫藤萝瀑布“盛”的审美特质。

(二)以作者之情观景,品析景物内在韵味

写景抒情散文描写的景物,常常带有鲜明的作者主观情感印记。正如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单元导语所说“人们生活在自然中,而大自然也已深深融入人类的精神世界,成为人类心灵的寄托”。写景抒情散文审美鉴赏教学的重点是作者精神世界与文中景物的融汇点,把对景物的审美鉴赏从外在形态拓展到内在神韵。多层次把握景物,让文字描绘的平面图景变成立体灵动的鉴赏对象,进而获得更饱满的景物形象。

结合作者情感鉴赏景物内在神韵,既需要立足文本内容,又要超脱文本情感的拘束,将文中的景物视作审美意象。审美活动要上升到对作者情志的鉴赏思考,品味景物中那份回味悠长的审美意蕴。这里对作者情感的把握不再局限于上面讨论的文本中的情感脉络和情感基调,而是侧重结合作者所处的生活背景和精神世界,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拓宽文本景物承载的审美意蕴,让景物成为映照作者精神世界的一个窗口。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引入大量课外资料,介绍与文本能产生联系的作者的相关背景。走近作者精神世界,体会景物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深入鉴赏文中景物的内在韵味。例如在《紫藤萝瀑布》教学中,在带领学生梳理了作者情感,鉴赏了景物“盛”的审美特质之后,可以适时引入作者宗璞的背景资料。当时的宗璞一家刚刚走过来了一段多灾多难的岁月,“疑惑”和“痛楚”一直停留在作者的心头。紧接着作者的弟弟又身患绝症,对于生命的思考一直压抑着作者的精神世界。直到宗璞偶然间看到了这束紫藤萝瀑布,她感叹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在紫藤萝繁盛的外表下,是经历过苦难、死亡,但却一直流淌着热烈希望的不屈的生命力。作者在观赏紫藤萝的刹那间也沉浸到了紫藤萝繁密的花朵中,成为了紫藤萝瀑布万千花朵中的一朵,获得了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感受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伟大。紫藤萝的盛,不仅是盛在花朵、花穗、花瀑,更盛在热烈、活泼,坚韧不屈的生命力,盛在那份生命的礼赞!

三、由景入境,进行审美创造

写景抒情散文审美教学的理想状态是由景入境,引导学生从对景物、作者情感的鉴赏进入到个人审美境界,进而实现个性化的审美创造。审美鉴赏本质上是“寻求理解和自我理解”的解读活动。所谓“寻求理解”,即重在寻求作者的原意,可说是“还原性审美鉴赏”;所谓“自我理解”,即重在“独到的体验”,是对文本意义的建构,可说是“创造性审美鉴赏”。[3]写景抒情散文的审美教学不单是为了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也是为了激发学生进行审美创造,让学生掌握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方法。在鉴赏作者情感和景物形象的基础上,及时搭建教学支架,由景入境地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审美创造。主要包括鉴赏文本时的个性化审美解读与表达和迁移文本之外的审美创造。

(一)细读文本,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解读与表达

鉴赏景物和作者情感的审美教学大部分教学内容是“还原性审美鉴赏”,师生在审美鉴赏的过程中,只是在不断接近文本,感受作者的独特审美体验。但是审美教学的目的并不只是为了还原文本的审美意蕴,更重要的是在鉴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美、表达美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王荣生老师说:“散文的精妙处,阅读散文的动人处,在于细腻,在于丰富,唯有通过个性化的语句章法,我们才能感受、体认、分享它所传达的丰富而细腻的人生经验。”[4]写景抒情散文的审美教学要通过细读文本的方式带动学生去丰富文本的审美意蕴,争取让学生读出自己的个性化感悟,去分享体悟到的审美意蕴,培养学生进行个性化审美表达的能力。

当写景抒情散文审美教学完成了作者情感梳理和景物审美特质鉴赏后,审美教学的重点则是由侧重文本分析转向让学生对文本营造的景物情境进行积极的审美感受。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整体把握文本,将自己带入文本营造的情境中,着眼于景物组成的完整画面。本着一字不肯放松的审美态度,让学生慢慢去感受文本描绘的审美境界,结合个人生活经验和阅读感悟,填补文本中的“空白”,将作者笔下之景,变成自己眼前之景,读出自己观景过程中的个性化审美感受。同时,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个人审美体验,立足语言建构与运用,将心中之意变为口中之语,笔下之文。让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过程中落实审美鉴赏与审美表达能力的培养,掌握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方法。涵养学生的审美灵性,让学生顺应自己的本性,用美的眼光去认识文中的至美世界。

(二)迁移课外,培养学生审美创造能力

写景抒情散文的审美教学需要立足课内组织教学,但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课堂之外也能获得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鉴赏品味,并且具有一定水平的审美创造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需要为学生在课内与课外之间搭建一条高效迁移审美经验的桥梁,积极促进学生把课内获得的审美经验迁移到课外。文中作者对景物之美的独特发现,表达美的技巧,同伴在鉴赏文中景物的独特感悟,都是值得学习的宝贵经验,能为提升学生审美能力提供极大的帮助。

在教学中,教师要广泛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升学生鉴赏景物的美感意识,落实基于语言的审美表达能力。可以在课外布置相关阅读和写作任务,推动学生循序渐进地感受自然万物所承载的美感,激发学生鉴赏外物,抒发情感的审美创造能力。

通过写景抒情散文审美教学,让学生领略了不同景物独特而丰富的审美意蕴,培养学生于大自然中发现万物之美的审美意识。在景物和情感的共鸣中激发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和创造能力,落实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核心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5.

[2]李俊峰.高中语文写景抒情散文的课堂教学方法[J].语文教学通讯·D刊,2012(9):33.

[3]曹明海.审美鉴赏:凝聚生命情致的“创作”——也谈对“审美鉴赏与创造”的理解[J].语文教学通讯,2019(1):1.

[4]王榮生.散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8.

作者:陈余

抒情散文下高中语言论文 篇3:

浅谈抒情散文教学的导语设计

摘 要:中学阶段的语文课程中,抒情散文是教学的主体。通过分析人教版教材里众多的抒情散文篇目,笔者发现抒情散文可以分成三类:借景抒情类散文、因物抒情类散文、以事抒情类散文。教师在讲授抒情散文过程中,如何在课堂伊始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导语设计尤为重要。本文针对三类抒情散文教学中导语的设计技巧,将从语言、文学、文化及其他视角进行探讨。

关键词:抒情散文;导语设计;语言;文学;文化

中学阶段的语文课程中,抒情散文是教学的主体。学习抒情散文,旨在让学生品味优美凝练的语言,丰富学生的文学视野,提升学生对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在这一理念下,要想获得一堂生动精彩的抒情散文课堂教学,其导语设计非常重要。

一、抒情散文说明及在人教版教材中的篇目所占比重

抒情散文,顾名思义,即作者通过对具体的景物、事物、事件的记叙和描绘,来表现内心感受,抒发思想情怀的一种文学体裁。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强烈的抒情性。或者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想,或者因为目睹景物而抒怀,生动的语言中充溢着浓浓的诗情画意,让人读后难以忘怀。

抒情散文可以分成三类:借景抒情类散文、因物抒情类散文、以事抒情类散文。借景抒情类散文,作者主要借助描绘景物,来抒发自己对人生、社会以及自然或喜或悲的情感;因物抒情类散文指的是,某种事物在特定环境下触动了作者的情思,通过对这一事物生动、传神的描绘,寄托个人的情感和理念,表现作者因它而发的内心情感;以事抒情类散文,是作者以记叙的口吻将事件呈现在读者面前,借助此事件抒发自己的深切感受。

在人教版中学阶段的语文课本中,共有118篇散文,其中,抒情散文共有62篇,借景抒情类散文有16篇,所占散文比例约为25.8%,以事抒情类散文有27篇,所占散文比例约为43.5%,因物抒情类散文有19篇,所占散文比例约为30%。以上数据表明,抒情散文在中学阶段的语文课本中占有较大比重。

二、抒情散文教学导语设计的技巧

中学语文教师想要让抒情散文课堂教学既丰富多彩又深入人心,应该重视导语设计的技巧。下面根据一些教学案例,来谈一下对中学语文抒情散文教学导语设计的几点思考。

(一)借景抒情类散文的导语设计

1.文学视角下的类比联想。

每一门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学科核心素养。高中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核心素养下的高中阶段语文教学需要注意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新等维度。在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从文学视角下设计导语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也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以《故都的秋》为例,笔者是这样设计导语的:秋天是绚丽多姿的。毛泽东笔下的秋日是壮丽的。在 《沁园春·长沙》中这样写道:“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白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在秋日登高之际,诗圣杜甫感悟到了秋风的悲凉写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马致远在秋郊夕阳中,品味到了秋的凄苦,写出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样的名句。下面,我们一起品读郁达夫执笔的《故都的秋》,感受故都秋日的风情。

这段导语,教师从“秋天”入手,列举了与“秋天”有关的经典诗句,又自然地过渡到新课中。教师通过让学生类比联想同一主题下的不同文学作品,让学生带着阅读期待学习新知,旨在提升学生的文学审美鉴赏能力,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求知精神,切实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同时,在简短的课堂导入环节,文学視角下的类比联想也能够调动学生把新旧知识有序地衔接起来,既可以温故又可以知新,还减少了学生习得新知识的难度。

2.文化视角下的开宗明义。

《紫藤萝瀑布》,这是一篇关于生命的永恒和生活的美好的借景抒情类散文。作者宗璞以赏花、忆花、悟花的行文思路、凝练传神的语言、独具匠心的修辞手法为读者呈现出一幅别致的生命哲学画卷。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如何让学生全面而深刻地领悟文中闪烁的文化内涵呢?不妨以课堂导语为切入点,教师用高度凝练的言语开宗明义。可以从课文标题进行有效设导,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快速进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又能够在紫藤萝瀑布的灵魂与神韵的文化内涵下研读课文。

导语设计如下: 同学们,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没有,这篇课文的题目是由两种事物构成。一种是静态下一串串的紫藤萝,一种是动态下奔流而泄的瀑布,把静态的事物赋予动感,作者想要向读者传达些什么呢?学习完这篇课文,答案就会揭晓。

这样以课文题目开宗明义的导入方式,直接切入主题,短时且高效的语言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快速地进入到教学内容。同时,这则导语也会把学生引入到文化层面的视野中来。学生在脑海中不禁会思索:有生命的紫藤萝与无生命的瀑布之间有着怎样的深层次关联呢?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进行文本研读,用心聆听生命的箴言。

(二) 因物抒情类散文的导语设计

古语有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索是学习的起点,疑问是探究学习的源泉,教师在设计导语时,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有意地设置疑问,让学生带着疑虑思考问题。

矛盾笔下的《白杨礼赞》是中学语文篇目中因物抒情类散文的代表作之一,平凡的白杨树触动作者心中的一腔豪气与激情,通过作者酣畅淋漓地礼赞白杨,丰富了读者的精神世界。提到《白杨礼赞》,不由得联想到茅盾的《题白杨图》,现代画家沈逸千根据茅盾的《白杨礼赞》作画,随即,茅盾又为这幅画题俚句。因文作画,因画赋诗。在设计《白杨礼赞》的课堂导语时,可以以此为切口有效设导。

导语设计如下:茅盾笔下的《题白杨图》,同学们都不陌生,“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作者以通俗易通的话语勾勒出白杨树挺拔的外貌和深邃的精神。寥寥数语中方显对白杨的赞美,于诗中融入真情。这是诗中的白杨树,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茅盾散文中的《白杨礼赞》,品读散文中的白杨树是怎样的一番韵味?作者在诗中与在散文中礼赞的白杨又有哪些相同之处?

教师根据导语提出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学生在好奇心与求知欲的指引下,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调动了课堂探索新知的气氛。

(三) 以事抒情类散文的导语设计

1.文化视角下的同类对比。

朱自清执笔的《背影》在现代文学史上堪称是“细处写父爱”的典范代表之一。在“父爱”的主题下通过描写“背影”“流泪”“叹息”“买橘子”等一系列事件表达出父与子之间的深情。在学习这一篇目时,为了让学生透过文字的长度来感受父爱的深度,深刻领悟作品中蕴含的平凡而又伟大的父爱,可以以文化视角下的同类对比来设计导入语。

“同学们,这幅油画的名字叫做《父亲》。作者罗中立用画笔画出了一位普普通通的父亲,他的脸上布满了沧桑,深邃的眼眸中流露出渴望的目光,一双黝黑的手不知品尝过多少辛酸。请同学们仔细观赏这幅画作,你有哪些感想?这是罗中立画中的父亲。文学作品中的父亲又是怎样的呢?接下来,老师带领大家一同走进朱自清笔下的《背影》,去感受为数不多的描写父爱的精粹之作。”

这则导语抛给学生,学生会在脑海中形成对父亲形象的初步感知,带着这样的认知研习课文,学生能够更好地个性化解读“背影与父亲”,咀嚼亲情中流淌的父爱。

2.语言视角下的引文设导。

语言视角下的引文设导也要体现创新性。教师通过耳目一新的语言,带领学生进入语文课堂教学情境中,运用启发且新奇的创新性导入方式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这就要求教师的导语要富有新意,用新颖、别致的导入方式开启学生的心智门扉,诱发浓厚的阅读期待,丰富课堂教学。在讲授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时,可以采用创新的导入方式,即语言视角下的引文设导。通过引用课文中的精彩语句来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中。

(多媒体屏幕上展示)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這段话选自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猛士”该如何理解?“哀痛”和“幸福”这对语义色彩完全相反的词汇又隐含着怎样强烈的情感?带着这样的问题走进文本,了解鲁迅笔下的刘和珍君。

在这段导入语中,教师依据文本的语言,设计了一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谜面,在导入环节通过让学生认真、深入的思考语言来实现教学目的,引导学生从语言中来,到语言中去。

三、结束语

在明确抒情散文分类的前提下,通过不同层面来探讨三类抒情散文教学的导语设计能够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徐新.中小学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9.

[2]江凤娟.抒情散文教材的教学策略[J].文学教育,2013,(2).

[3]顾之川.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J].中学语文教学,2016,(3).

[4]卜文军.论散文的意境美及创设[J].时代文学, 2010,(5).

[5]薛文素.关于文学作品中意境美的探析[J].安顺学院学报,2014,(6).

[6]郑绍龙.浅谈散文教学中的意境美[J].读与写,2007,(1).

作者:姜春雨

上一篇:企业成长与风险投资论文下一篇:语文复习课教学策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