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2024-05-17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精选8篇)

篇1: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钟佳琪 胡红定

(浙江工业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杭州310014)

摘要:留守儿童的生存与教育状况,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这一社会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部门、学者、舆论界与社会的高度关注。本文通过实地调查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和问题、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并对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留守儿童 教育 对策

一、我国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批农民进城务工,由于自身条件限制他们无法将子女带入城市,由此产生了一个弱势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致使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逐渐凸显。同时由于农村基础教育薄弱,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根据全国妇联最新调查统计,2009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约为5800万人,其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达57.14%。

二、实地调查

2009年7月,浙江工业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木棉”暑期社会实践队深入经济相对落后、大量民工外出打工的安徽省阜阳市颖东区农村开展支教活动,通过调查问卷与个案访谈等各种形式了解当地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状况以及各方面的发展情况。

本次调查总共发放问卷230份,回收有效问卷210份,包含了1—6年级的小学生。其中,由(外)祖父母抚养的儿童168名,占总数的80.00%,由亲戚、朋友抚养的儿童36名,占总数的17.14%,自己独立生活的6名,占总数的2.86%。

1、家庭及生活状况

在留守儿童抚养人的受教育情况调查中显示:受教育程度为大学或以上的占

5.71%,受教育程度为高中的占8.57%,受教育程度为初中的占25.71%,受教育程度为小学的占28.57%,不识字的文盲占31.43%。由此可见,当地农村留守儿童抚养人的受教育程度绝大多数是初中以下,这势必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产生

不利影响。

在被问及和抚养人平时和他们有矛盾时,有80.00%的留守儿童选择了闷声不吭,选择向父母诉苦和采取某种行为发泄的都为8.57%,其余的选择了吵架。如此多的学生选择了闷声不吭这对他们性格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势必会有一些学生变得自闭与不爱讲话。

关于平时和父母的联系频率,43.43%的留守儿童表示平均每周和父母联系一次,31.43%的儿童不定时的和父母联系,平均每月一次和很少联系的分别占

5.14%和18.29%。比较欣喜的是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和父母的联系还是比较频繁与紧密的,虽然不能从中得到很多的关爱,但是至少能减少心中的思念之情,更好鼓励孩子学习生活。

2、学习情况

在与留守儿童班主任的座谈中,老师们认为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是优的占17.71%,良的占28.00%,中的占29.14%,差的占25.14﹪。由此可见,54.28%的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是处于中下等。

事实上,父母外出务工无疑会对孩子的学习产生影响,这其中包括对学习成绩的直接影响和对学习心理的间接影响,而其他抚养人由于无暇顾及或没有能力顾及这些留守儿童,不能填补这一空白,这样就直接影响到了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最坏的情况是,有些孩子甚至就是为了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将来就直接跟着父母出去打工。他们忽视了学习的重要性。

3、心理状况

在涉及到一些孩子心理的问题上,有40.63%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不是很有安全感,3.13%的感觉自己一点都没安全感。显然,父母不在旁边陪伴使孩子缺失了安全感。

当问到“你认为最难受的事情是什么”时,37.14%的孩子认为是考试成绩不理想,51.43%的孩子选择了父母常年不回家,8.57%选择了和家人相处不好,2.86%认为自我形象不理想。

由此可见,父母不在身边使留守儿童感到孤单,遇到困难时显然少了帮助与开导的人。在物质与情感之中,农村留守儿童更需要来自父母和家庭的亲情。

在“你认为父母外出对自己的成长有利还是有弊”的调查中,选择非常有利

和非常不利的都为31.43%,有37.14%认为弊大于利。可见,在孩子自己的心里,还是非常渴望和父母一起生活,有父母在自己的身边。平时孩子和父母常用的联系方式是打电话,但是电话中往往是提起家人的身体状况以及初略的顾忌孩子的学习,往往没有注意到孩子心理的变化。在家的老人往往又看不到孩子的情感变化。这样长期下去便会造成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

三、对策与建议

1、家庭方面

①家长要加强自身教育,提高对孩子教育问题的认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因此,我们建议,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至少应有一位家长留守,这对于孩子的人格的培养和学业成绩都是有益的。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了解家庭教育方面的相关知识,多关注孩子在生活和学习方面所产生的困惑、需要、兴趣等,要注意到孩子的身心方面的变化,及时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②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的教育,提升他们的家庭教育观。随着父母外出打工,家庭常住人口发生变化,亲子教育逐渐演变成隔代教育。这种隔代教育最大的缺点是管理失效。因此,我们建议,要开展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学习、交流、咨询、娱乐等活动,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的培训,督促他们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教育,并教给临时监护人科学教育的观念和方法,让他们意识到恰当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2、学校方面

①建立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咨询室,并开设相关的心理课程。这个课程的设置是非常有必要的,直接可以解决部分孩子的心理问题。因此,我们建议上级部门专门给老师进行专业心理培训或配备专业心理教师。如何很好地引导孩子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他们将来的发展是很重要的。

②加强学校娱乐、体育设施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培养留守儿童的业余兴趣和爱好,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把一些留守儿童的视线从学校外面的游戏厅、网吧等不良场所转移到学校中来。另外,学校还应该定期举行文艺、体育、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充实学生生活,让留守儿童在欢乐、和睦、关爱、幸福、向上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3、社会及政府方面

①发展农村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消除城乡差距。之所以有大批农民工进入大城市打工,主要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加快农村经济建设,创造更多的岗位,留守儿童数量就会减少。经济的发展势必会使人民素质有所提高,又影响着留守儿童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②发挥媒体宣传作用,唤起全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媒体的宣传,会使这个问题更受关注,全社会同心协力去关心爱护他们,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存在的意义与重要性。同时,也使那些家长提高思想觉悟,明白教育的重要性。

③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强社会治安管理。社会上对未成年人的诱惑是很多的,一不小心,他们就会走上歧途。严禁未成年人进入类似网吧、歌厅等社会娱乐场所,加强对社会治安的管理,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

④继续推进城市教育的发展。目前,农村孩子随父母外出打工任然存在上学难问题,城市教育资源不能满足外出农民工子女的需求。城市中,继续扩大民工子弟学校的数量与规模,使进程的孩子不至于找不到学校就读。此外,城市教育的更好发展必然会促使更多外出打工的父母将自己的孩子带到身边。使孩子不缺乏父母的关爱。

总之,家庭、学校和社会是“留守儿童”教育的三大支柱,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主导,社会教育为补充和延续,三者必须相互配合,和谐发展,方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而自我教育则是解决留守孩子教育问题的内因和最终目标。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最终还得通过“留守儿童”的自我教育才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参 考 文 献

[1]董晓雅.我国农村教育现状调查[J].记者观察.2008(8):11-13

[2]商江.眺望中国教育——商江教育论文汇集[M].2007.吉林大学出版社

[3]胡双成等.农村义务教育师资力量薄落的几点表现[J].中国教师.2007(3):36-39

[4]中国统计年鉴(2008)[C].中国统计出版社

篇2: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河埠小学黎花红

近年来,随着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引发了农民进城务工的持续高潮,随之而来,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他们大多与其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父母的亲友一起生活。由于缺乏正常的家庭保护环境,已经引起了很多譬如隔代抚养、儿童心理健康以及人身安全受侵害等严重问题,继而还可能导致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失衡,影响义务教育的顺利实施。本人从社会调查入手,归纳了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出现的一些普遍性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常见问题:

(一)极易出现辍学现象

留守儿童许多是由他们的奶奶、外婆等隔代亲属来抚养的,而农村中这样的老人文盲率超过70%,他们无法对孩子进行学习辅导与人格培养,也很难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而由于缺少及时的学业辅导与心理沟通,许多孩子因成绩不良逐渐产生了厌学情绪,进而走上辍学道路。另一方面,由于外出务工使得家庭经济相对比较活跃,一部分人便形成了“孩子上不了学,可以一起出来打工挣钱”的想法,这又助长了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的厌学情绪和“读书无用思想”。因此,在农村地区学校流失的学生中,因家庭经济原因而辍学的比例在缩小,而因学习差、不爱上学或自己感觉升学无望离开校园的人数比例在迅速扩大。

(二)心理问题突出,道德滑坡

留守儿童是事实上的“单亲家庭”或“无亲家庭”。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少了父母关爱,情感上与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留守儿童往往出现消极情绪。长期下去,这部分儿童在心理上逐渐变得自卑、沉默、悲观、孤僻,表现出任性、暴躁、冷漠、内向、极端等不良性格倾向。

据国家统计局进行的一项有关留守儿童的学校调查发现,在学校不守纪律、调皮捣蛋的孩子,相当数量来自打工家庭。一些留守儿童小小年纪就沾染上吸烟、喝酒、赌博、小偷小摸等恶习。有的对金钱的支配缺乏合理性,想买什么就买什么,用父母的血汗钱请吃请喝。有的养成了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专横跋扈的恶习,打架斗殴,给社会秩序造成了严重干扰。道德集体滑坡的趋势为留守儿童的长远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三)安全存在隐患

由于缺乏正常的家庭保护环境,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受到他人的非法侵害或人身伤害;二是自己行为失控,走上违法犯罪甚至自杀轻生之路,危及自己的人身和生命。

能否解决好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义务教育法》的贯彻落实,关系到全体儿童、少年平等受教育权利的实现和公民素质的提高,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长远发展。

二.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将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存在,因此解决这一问题必须综合治理,多管齐下,标本兼治。

(一)在公安管理上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

要改革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方面的城乡壁垒,减少农民进城的“迁移成本”;同时制定和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进城务工农民享有城镇原住居民同等的政治和社会权益,他们的子女也享受与城市孩子同等的待遇,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二)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上要城乡结合,统筹安排

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与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目前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情况得到一定解决的时候,逐步开放城市公办学校,并利用城市闲置教育资源开办农民工子弟学校,提升打工子弟学校的教育教学条件,使农民工子女能在就业地入学,以逐渐减少留守儿童的比例。同时,在农村,要加大农村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大量创办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对他们进行特殊的教育管理,给他们以特殊的关爱。

(三)开展积极的社会教育,培训农民工以及留守家庭家长

在城市中,应通过对农民工进行教育,提高他们对子女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引导他们妥善处理提高经济收入、改善生活条件与子女教育之间轻重缓急的利弊关系,树立家庭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同时,在农村中积极开展对留守家庭家长的教育培训,帮助他们树立家庭教育的正确观念,了解家庭教育的基本常识,与子女间保持良好沟通,关心孩子的全面成长。

(四)农村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呵护

学校要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加个性化、更有针对性的课程或讲座,如介绍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和自我心理调节的技巧等,从而减少和杜绝留守儿童利用非正常渠道寻求精神安慰和感情寄托,也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有条件的学校最好能有专职的心理辅导老师进行咨询辅导。

(五)建立农村社区少年儿童教育监护体系,增强和发挥农村社区的作用建议由农村基层学区、学校和共青团牵头,联合妇联、工会、村委会和派出所共同构建农村中小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把留守儿童组织在一起,让他们之间能相互支持。组织一些替代性的活动,让有亲和力的成人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他们父母的角色。让这些留守儿童能更多感受到来自成人的感情慰籍,让孩子找到心理支持。这些都必将对留守子女的成长产生深刻影响。

(六)完善法律法规制度,保障留守儿童合法权益

真正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必须要建立相应的法律保障体系。目前,《未成年人保护法》是国家关于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专门法律,为未成年人的合法利益提供了一些法律保护,同时,国家和地方政府也加强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宣传力度,提高留守儿童父母的法律意识,增强少年儿童的自我权利保护意识,一方面要使父母充分意识到教育孩子的重大责任,另一方面也使孩子在权利受到侵害时懂得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篇3: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隔代抚养,单亲抚养,解决办法

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加快,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 使我国留守儿童大量存在并日益增加, 由此引发的教育问题也成为焦点问题, 由此, 本文拟从特征、后果及问题解决思路三方面对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做一下探讨。

1 留守儿童教育的特征

我国留守儿童的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 隔代教育为主。首先在留守儿童的界定上, 当前我国许多学者通常将那些因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外出而被交由父母单方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视为留守儿童, 因此, 当前我国的留守儿童在家庭教养上按类型可以划分为单亲亲子教养、祖辈隔代教养、同辈托管教养三种类型。单亲教养主要指父母一方来负责子女教养的实施, 在我国由于传统观念和家庭分工的影响, 更多的是母亲负责子女的家庭教养;隔代教养主要指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来负责子女教养的实施, 同样由于农村特定环境养儿防老观念的影响, 更多的是由祖父母负责子女教养;托管教养主要由近亲或好友来负责子女教养的实施。其实, 单亲在家照看的儿童, 尽管其教养没有双亲教养那么顺利或成功, 但也不应被视为留守儿童。

第二, 教养方式上溺爱迁就。不管哪种类型的教养, 留守儿童的教养都有一个共性, 即在教养方式上都以溺爱迁就为主。由于父母双双外出, 对子女难以进行正常的家庭教养, 而被托管的监护人, 由于与被管教的对象是非亲子关系, 在教养方式上更注重物质生活的满足, 较少关注精神方面和道德方面的引导与管束, 这就形成了姑息纵容的家庭教养氛围。

第三, 教养内容上主要是作业完成性和生活照看性。由于留守儿童多是隔代教养, 而祖辈们一般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 无法在知识上给孙辈指导与帮助, 所以, 隔代教养在内容上就成了单纯的作业完成和日常生活的照看。

第四, 在教养结果上相互埋怨。一般当父母电话问起学习情况时, 祖孙两辈便会相互指责抱怨。因此很多祖辈会反映现在的孙辈越大越难教, 有时甚至公然顶嘴, 根本无法管理, 而孙辈也会抱怨祖辈不了解他们的思想, 反感祖辈老一套的教育方式。

2 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这种教养情形下, 留守儿童在学业、生活方面都出现了一些问题:

第一, 学业成绩平庸。大多数留守儿童的双亲常年在外务工, 没有时间关注子女的学习兴趣、需求, 而在家的祖辈多数年事已高且没有能力指导学习, 使得很多留守儿童对学习缺少兴趣, 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不良。

第二, 人格发展亚健康。由于缺乏正常的家庭环境, 留守儿童的人格发展不良, 尤其心理问题比较突出, 相比父母在家的儿童, 留守儿童在心理上更多地表现出“无助、自卑、空虚、逆反、对周围充满怨恨”等特征。同时, 由于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期缺乏父母的正确引导与规范, 留守儿童常缺乏判断力, 易受不良文化影响, 因此, 性格上会变得任性, 且还会有一定的交往障碍。

第三, 生活上难以自理。这种溺爱迁就的家庭教养环境, 对留守儿童过多的宠爱和迁就, 很多本应让儿童独立完成的诸如洗衣、扫地等简单家务劳动, 都被祖辈代劳。许多留守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差, 除了上学基本不参与任何劳动, 也已基本脱离正常的农村日常劳作, 这种情形长大的儿童, 更难形成传统农村青少年自食其力的能力。

3 解决思路

据诸多留守儿童教育研究的文献, 再结合个人理解, 笔者认为首先, 要分清研究对象, 将研究对象聚焦到父母均外出的儿童身上。由于单亲在家者, 儿童能和父母中的一方共同生活且能住在自己家中, 通常是不会产生亲子隔离影响的, 所以, 我们要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的对象局限在父母均外出的儿童身上。这样研究更具有针对性, 且核心问题在于父母外出以及亲子关系隔离;其次, 找出症结,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产生原因重点在亲子关系的建立上。“留守儿童”的核心问题就是亲子感情的淡薄。也就是说以社会力量来取代父母不能陪伴带给留守儿童的教育不足是收效甚微的。其实家庭教育是以父母为核心的亲子教育, 即使是父母中的一方与子女共同生活言传身教, 可能会出现些问题, 但绝不会产生这么严重的“留守”问题。但如果父母双亲均不在家, 家庭教育则已名存实亡。因此当前留守的儿童教育问题关键是亲子感情的建立、家庭伦理的培养, 所以对此问题的解决, 则可将任务明确为留守家庭的消除, 这样可从源头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解决上述问题, 可从以下方面来进行:在政府层面要发展当地经济, 缩小城乡差距, 减小与发达地区的距离,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在当地就业的机会。政府出台并制定相关政策, 创造各种条件, 为外出人员的子女提供在当地入托、入学等方面的保障, 确保子女能与父母一同前往流入地接受教育。家长层面要尽量减少父母均外出的情况, 确保父母至少有一方在家陪伴子女并能对其进行必要的教育教养。

篇4: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关键词:留守儿童; 健康; 体育参与

中图分类号:R6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0-175-001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且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1】。我们体育工作者可以从体育学的视角,对辽宁省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及身心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通过体育手段、体育方法等体育功能与教育途径对这种特殊家庭子女的身心健康起到促进与改善作用。

一、辽宁省农村留守儿童健康现状

1.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性格孤僻不合群。留守儿童在父母双方外出打工后具有一种严重的失落心理,在某段时间里不爱沟通、不愿和他人交往、性格抑郁封闭,具有焦虑与自卑倾向。留守儿童由于没有一个正常的家庭,不能和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于是产生羡慕非留守儿童的心理,严重逆反心理和扭曲心理。农村留守儿童具有极强的逆反心理,抵抗思维严重。

人生观与价值观的转变或偏移,道德意志薄弱。儿童道德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由“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的过渡。儿童尚未具备自律道德的能力,在这一时期就需要外界的帮助,那重要的就是外界给予的帮助是否起到教育的作用。

2.留守儿童的生理健康问题

留守儿童体质健康。通过调查,得到数据利用BMI指数来评定留守儿童的体质健康程度。调查结果见表1:

注:BMI指数越高,说明体质健康程度越差,两组差异在1%以上为差异显著。

表1充分说明,普遍留守儿童的体质健康水平低于非留守儿童,在辽宁省特别是辽西北和辽中地区差异显著,主要原因在于辽东半岛经济發展相对较快,促使外出打工人员较少。在调查中也体现出辽东半岛的留守儿童相对数量较辽西北和辽中地区较少,所以辽宁省留守儿童问题重点在经济欠发展地区。

日常饮食和生活习惯。在调查过程中,了解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吃早餐问题的情况如下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吃早餐的数量和质量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二、辽宁省农村留守儿童体育参与现状

1.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体育

留守儿童的体育兴趣。通过调查得知,辽宁省留守儿童的体育兴趣完全没有普通学生的体育兴趣浓厚。留守儿童的家庭体育项目。农村还是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农民又都是靠双手劳动获得收入,那么繁重的农田劳作,已经让他们疲惫不堪,因此留守儿童基本就丧失了家庭体育的权利。

2.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教育

学校体育师资概况。通过对辽宁省农村学校调查表明,有部分体育教师缺乏应有的事业心。更多的体育教师缺乏不断充实、完善自己的进取心,应该体现出厚德博学,为人师表的作风,教学中要注重个人的行为举止,规范教学,树立良好的形象。在日常工作中“不拘小节”,作风严谨。在工作业务上,以学习新课程改革为工作契机,发扬创新精神,开展学校体育运动,创新场地规则,发明实用器械。创新教法,更新教学内容。

3.留守儿童的课外体育活动

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活动形式。调查显示,学校体育设施紧缺,除了单双杠以外,没有任何可以活动的体育设施,在玩的过程中,留守儿童显得特别被动,有时没有得到同学的允许,只能在一旁观看,这样对留守儿童的心灵造成极大的伤害。

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活动内容。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孩子的体育活动内容也逐渐丰富,也有现在流行的滑板、轮滑、呼啦圈等内容。但是对于留守儿童就不一样了,大多数的留守儿童的家庭条件都不是很富裕,温饱都是问题,更不用说玩了。

三、结语

辽宁省农村还有十几万留守儿童,是一个很严峻的社会问题。大部分留守儿童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健康问题,留守儿童的健康问题最有效的解决方法是运用体育干预,通过体育教学手段,消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提高体质,培养好的生活习惯,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蔡玉军等.留守儿童社会化研究的新视角——非社会性行为理论[J]青年探讨.2005(6)

[2]胡庆山,王健.新农村建设中发展“新农村体育”的必要性、制约因素及对策[J].体育科学,2006(10):21-26

篇5: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研究

姓名:陆伟学号:31022P21班级:31022P

[摘要]在经济飞速增长的今日,农村除外务工的人员越来越多,而由此带来的问题也随之增加。我利用暑期实践实地调查了一下家乡附近的农村,和外出务工人员的孩子交谈,发现了一些问题,同时我也有一些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关键词]留守儿童

一、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分析调查的现状:发现他们家庭的经济状况大都不容乐观,次数也普遍较少,部分样本主要集中在外省的打工人员,六年未回来的例子。从留守儿童对家庭生活的期望上看,希望“与亲戚共同生活”占孩子当前严重的“亲情饥渴”,尽管如此,父母相处时感到生疏冷漠,交流困难,据调查,留守子女渲泄烦恼的途径,在心里不说,写日记”的占者不愿意采取与人交流这些正式的渲泄方式,卑心理,还有一部分主要从同龄人中获取安慰,的行为很容易蔓延,甚至出现“拉帮结伙”的现象。

二、留守儿童所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以上的调查结果我们不难看出留守儿童在成长,如下:

1、学习问题他们的学习得不到有效地督促和引导。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成绩优秀的不足3%,80%

2、道德品行问题长的关键时刻。和是非,不能正确地看待问题,道德缺失和不良行为。

3、心理人格问题饥渴”。

4、安全问题些不法分子的攻击对象。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三、留守儿童形成原因分析

监护问题 根据我对家乡宿迁市新化村的其中仅在春节回来的占

951:由于临时监护人多数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致使:留守儿童一般为学龄前儿童、小学生、初中生,正处于心理成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和教育,:由于留守儿童缺乏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存在严重的“亲情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没有他们直接的关爱和教育,孩子容易成为某此外,20多名的留守儿童的问卷调查,我也许由于经济原因,留守儿童父母回家42%。还有6%每隔三年回来一次,在对留守儿童采访中甚至还发现极少数五54%的留守孩子希望“和爸爸妈妈在一起”37%。这表明35%的留守子女却表示与在外打工的24%,由于缺乏或过半的孩子积压忧郁,必然产生自这样同伴的不良文化,一些越轨

发展中所呈现出的主要问题

部分留守儿童往往对事物分不清好坏容易受社会上反面现象的影响,造成一定程度的部分留守儿童由于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4/1/201

3这,%,希望“一个出去,一个在家”占“憋%,“和同学或朋友说”的占以上成绩中等或偏下。:营

1、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城乡壁垒存在矛盾,2011年我国农村流动人口已达到2.21亿,比2010年的2.11亿增加4.7%,即增长了1000万农村流动人口,流动人口的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原因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中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开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特殊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了两地教学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2、从家庭认识来看,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

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

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导致的结果却是相同的,3、从家长自身来看,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忙于空白状态,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4、从学校教育来看,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

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乏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这些教育内容不但对留守儿童是必要的,对生活在社会飞速发展变化这一时代的所有儿童都是必要的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建议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教育、农业、公安等各个部门的积极配合和参与。

1.农民要转变观念,重视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留守儿童出现的诸多问题,除了农村现实生活环境的制约外,父母认为,只要能够给孩子提供好的生活条件,让孩子有实力接受更高的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自己的辛苦也值得了。

较盛行,导致有的父母不重视孩子的教育。

必须改变,否则将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

己对小孩的责任和义务,让其认识到,的教育和家庭环境,只有这样,理。因此,相关机构和人员,要清楚地告诉将要外出打工的父母,将孩子的监护权委托给老人或亲友,虽然不违法,但是,最好是能不委托就不委托,实在是必须委托的,也要慎重考虑被委托人是否具备监护能力。

教育是启蒙教育,也是影响人一生至关重要的教育,于培养身心健康的下一代。另外,还要重视亲情的培养,在外出打工期间,要尽可能地通过电话或者书信形式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联系和沟通,为了改善家庭生活,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这其中即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即: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如不少另外,新的读书无用论当前在农村也比这些都是错误而且片面的观念和认识,所以,急迫的是需要让父母认识到自小孩除了需要好的生活以外,还需要良好小孩才能健康成长,也才能具有健康的人格和心还要让农民认识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经常了解孩子的学4/1/2013。2 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也有做父母的自身在认识和观念上的偏差。家庭有利

习和生活情况;要利用务工淡季,尽可能多回家与孩子见面;在孩子生日和传统节日,应捎寄些衣物、学习用品,让孩子体会到父爱、母爱。

2.必须不断地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留守儿童大量存在和不断增多的原因,主要是农民生活贫困。其实,我国农民自古具有安土观念,他们也希望自己能够享有天伦之乐,尽到做父母的责任,如果在农村就能衣食无忧,他们是不愿背井离乡的,但是,太多的无奈使然,就像林文容的父亲说的那样:“不进城打工就赚不到钱养活全家,就没有钱供孩子上学。”所以很多农民为了改善生活和送子女上学,不得不离妻别子或者夫妻一道远离家门,去到外地打工谋生,即使他们到了城里打工也还是希望能够带上子女,一是希望能够让子女享受到父母的关爱,二是希望子女能够在城里接受较好的教育,学费等费用,最后也被迫把小孩送回老家,使这些儿童成为留守儿童。所以,如果不能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各地党委和政府要想方设法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生活。

3.政府要落实措施,切实为留守儿童办实事。这主要有以下途径

○1.政府要重视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只要政府重视了就会有办法解决问题。如河南省采取了开办留守儿童家长学校、落实

对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式值得推广。

○2要落实教育公平的政策,改善外来民工子弟就学条件。《人民日报》曾报道,在北京的300万流动人口中,还有87.5%的孩子被高额的教育费用拒于学校的大门之外。政府要统筹管理,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待遇,增加教育设施,源开办寄宿制学校、假期学校等,入学的政策,让更多的农村留守儿童能在父母打工地入学。

○3.政法部门要加强执法力度,净化社会环境。当前农村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村不再是一方净土。盗窃、抢劫、贩毒、吸毒、卖淫、嫖娼、赌博等不良现象在农村大量存在和发展,常不利,因此,要给留守儿童一个安宁环境,就必须净化农村社会环境,对农村进行综合治理,使农村留守儿童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心和青少年法制学校,及时开展违法犯罪青少年矫正,乡镇开办青少年法制班,落实专门民警担任法制老师,定期开展法制教育活动;强化对“空壳”式家庭的管理,减少违法犯罪青少年漏管失控。

○4.加强农村的社区建设,发挥社区对留守儿童的监护和教育作用。社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有很大的作用,儿童的责任和权力,并在社区建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继续教育机制,少年积极参与思想道德的修养活动,接受思想道德教育。

篇6: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

2010年中国外出6个月以上的农民工达到了1.53亿人,而随着中国城乡人口流动性的增强,农民工随迁子女也呈不断增加的趋势。来自中国发展基金会的“2011儿童早期发展国际研讨会”的数据显示,在农村五周岁以下双亲外出留守儿童占留守儿童总数的40.19%,为2300万人。

目前,陕西省共有留守儿童约130万,这些留守儿童因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亲情缺位。2011年陕西省启动了妇女儿童民生项目,其中一项内容就是投入200万在该省留守儿童多的县区创建15个“儿童成长家园”,让更多的留守儿童可以在专业教师、儿童心理学家的关爱下健康成长。

关于切实加强我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

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的意见

为了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和《中共陕西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全面提高义务教育和质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保障特殊群体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切实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现就进一步做好我省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对做好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的认识

建立和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机制,确保他们健康成长,是新时期、新阶段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和改进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贯彻落实《纲要》和我省《实施意见》的一项重要举措。这项工作不仅关系着青少年整体素质的提高,关系着我国教育公平和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也关系着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民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站在构建和谐社会、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从统筹城乡教育协调发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高度,从关注留守儿童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和促进教育公平的理念出发,结合本地具体情况,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探索、改革和完善农村学校的教育模式,切实把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纳入到本地社会发展、教育发展以及学校常规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二、积极构建党政统筹,部门联动,教育主管部门为主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模式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必须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筹协调下,整合资源,以教育部门为主,积极构建公安、教育、劳动、卫生、农业、民政、广播电视等各部门既有分工又通力协作的工作机制。

各县教育行政部门要明确领导责任,落实专门人员,建立工作班子和工作机制,为这项工作的深入持续开展提供组织保障。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切实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和专业人员,出台相关的规范性政策性文件和各项工作的标准性文件,以及具体操作实施要求和办法,积极争取和有效组织协调有关政府职能部门和社会有关方面,形成共同相互协调、共同配合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机制。

三、充分发挥中小学校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完善农村中小学寄宿制管理制度,优化学校人文环境。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同“两基”巩固提高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结合起来,在中小学布局调整中,应在有条件且必要的地方改扩建一批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在辖区内寄宿制学校的建设规划中,首先确保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寄宿条件。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统一的中小学寄宿制管理规定,就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在教育、管理、安全、卫生、活动和人文环境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同时要充分利用和发挥现有资源,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教育活动,设立亲情接待室、亲情电话、留守儿童之家、学习辅导中心、各种兴趣小组、心理咨询室等促进留守儿童全面健康成长。为寄宿制学校配备责任心强、专业化程度高的专职教师专门从事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

各中小学校是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机制具体和重要的实施主体,必须在当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规划和部署下,结合本校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和学校的现有资源,制定出有针对性的目标、实施方案和具体工作的策略与方法,把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通过学校教育,针对留守儿童亲情缺失的特点,兼顾部分心理和感情依托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会弥补他们家庭教育上的缺憾,保证他们公平接受教育。要建立“留守儿童”登记和档案制度。对在校的“留守儿童”进行认真的调查和登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其基本内容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住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或其他法定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等。学校要指定专人负责建档及管理工作,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关内容。通过建立“联系卡”,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或其他法定监护人的联系,对“留守儿童”开展有针对性的管理和教育。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切实负起责任,加强临时监护人的教育意识,尽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同时,要加强与留守儿童家长和家庭的联系,建立联系手册,建立留守儿童家长学校,加强对家长的责任教育和管理措施,利用家长返乡时间召开家长会,提高家长的责任意识和能力。对长期不能返乡的务工人员子女,应通过亲情电话、亲情书信等方式加强家长与儿童、学校与家长的沟通,以强化家长履行义务的责任。

四、建立健全“代理家长制度”和“学校帮扶制度”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利用当地社会资源和学校资源,从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中考核选拔出一批责任心强、有爱心的志愿者担当代理家长,采取双向选择、结对帮扶的办法,从心理、行为、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为留守儿童提供必要的亲情援助。为提升代理家长的责任意识,有条件的地方可考虑在政府主持下签订代理家长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承诺协议,明确代理家长在经济援助、学业辅导、校外活动以及与代理对象父母联系上的责任,以此督促代理家长的责任行为,为留守儿童提供感情和安全依托。要在实践探索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完善代理家长的遴选、培训、考核、奖励等制度。同时,要加大对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工作,根据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安全、心理、道德、行为情况进行分类,动员和组织教职工采取“手拉手”结对帮扶,提高教育管理效果。要注意总结经验,逐步建立帮扶对象条件、帮扶工作标准、帮扶职责、考核和奖励等制度,促使留守儿童教育管理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

五、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和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应急机制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深入贯彻落实《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意见》(陕教德[2006]14号),加大市、县心理健康骨干教师的培训规划的实施力度,加快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建设的实施进度,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从四大工作目标出发,一是教育性目标,即教育留守儿童树立规范意识和行为;二是发展性目标,即发展留守儿童的健康心理与未来潜能;三是预防性目标,即预防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行为偏差的现象。四是矫正性目标,就已经出现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留守儿童开展心理辅导。建立以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班主任、代理家长、志愿者为主要成员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完善学校心理咨询室及功能,建立心理档案。

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建立完善安全教育和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层层建立安全工作责任制和安全工作预案,建立留守儿童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留守儿童在校期间如遇突发事件,要依法迅速采取适当的救助处理措施,并立即告知留守儿童的法定监护人和在外务工的家长,同时按规定及时报告上级有关主管部门。

六、协助社区开展留守儿童校外活动

各地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校外教育联席会议的统筹作用,充分利用已建成的县级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的资源优势,通过辐射带动,协助社区、乡镇整合和利用当地具有文化和教育功能的资源,建立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或活动站,逐步健全阅览、文娱活动、特长活动设施,为留守儿童及其他少年儿童业余生活,尤其节假日生活创建安全、健康、有吸引力的场所。社区、乡镇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或活动站要对辖区内劳务输出人员及其留守子女建立家庭档案,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活动。有条件的地方应将校外活动中心纳入乡镇中心学校业务指导范畴,定期派人指导工作,加强校内外联系。

各地、各学校在工作中有何意见建议,请及时反馈省教育厅基教一处.陕 西 省 教 育 厅

二○一一年五月十八日

农村留守儿童成长与教育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成长与教育调查报告 成长与教育

近两个星期我们小组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教育情况做了一个实践调查。对现在农村留守 儿童情况有了一个深刻的了解。并对我们的调查结果给以了总结和分析,对其面临的问题给以 文字表现。并经过我们组员的讨论与研究提出了几点解决建议。

一、农村儿童成长与教育调查统计表

问题 父母外出打工比例 调查选项 父亲母亲双方外出打工 父亲单方外出打工 母亲单独外出打工 一年一次 两年一次 三年一次 与母亲居住 与父亲居住 与祖父母居住 与外祖父母居住 独居 找朋友倾诉 看电视 玩耍 无法解脱 对学习感兴趣 一般 学不进去 旷课逃学 遵守纪律 经常迟到 做家务 干农活 玩 靠家人 靠朋友 靠自己 靠老师 母亲照顾 父亲照顾 祖父母照顾 亲戚或其他人 比例

父母探亲时间监护人状况

感到孤独烦躁时

学习态度

遵守纪律情况 课外活动与娱乐

遇到困难时

生病时

二、农村留儿童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的关爱,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软弱无力,社会对这一弱势群体又 关心不够。他们被父母“遗弃”,被学校“遗弃”,也被社会所“遗弃”。由于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监管、教 育处于一种“真空”状态,从而导致许多留守儿童人格发展不健全、学习成绩滑坡、人际交往出现障碍、良 好思想树立出现危机,有的行为甚至表现得很极端。具体而言,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

1.家庭教育欠缺 1.家庭教育欠缺

农村留守儿童形成的直接原因就是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务工,致使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亲子间沟通中 断,互动缺失。外出务工父母即使想要好好教育子女,但终因天各一方,对留守子女的教育难免陷入“鞭长 莫及”的境地。更糟糕的是许多外出务工父母连与子女的基本交流都没有,更何谈对子女的引导、教育与关 心。有的父母半个月或一个月才与孩子联系一次,有的甚至长年累月没有联系。抑或一年回家探亲一次,抑

或数年不知家里的境况。子女与父母长期分离,缺乏联系,使得父母无法了解子女的心理、思想的变化,从 而对其缺乏必要的关爱与引导。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被祖父母、外祖父母或是父母的亲朋好友取代。在 祖父母、外祖父母监管的情况下,出现隔代教育力不从心的状况,祖辈的文化程度不高,他们对 孙辈的监 护仅仅从物质生活方面予以满足,这难免会走向一个极端:他们对孙辈过分的溺爱,使得留守儿童变得娇生

惯养。即使是在父母面前,也有这种情况的发生,父母对留守子女照顾不周,内心感到愧疚,为了补偿孩子,他们就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因此,留守儿童也就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这种以物质的满足代替精神上 的安抚,将孩子一步步往悬崖边上推,一不留意孩子就有可能掉进深渊。而委托他人监护孩子则出现了另一 种情况:受委托者更多的是对留守儿童的漠不关心,持一种放任的态度。有的是留守儿童太调皮,他们根本 管不了,也有的是害怕管多了受到其父母的埋怨,因此他们的监护也只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留守儿童 也就变得胆大起来,他们可以为所欲为,肆无忌惮。总而言之,行为规范上 的放任,精神上的漠不关心,使孩子变得功利起来,表现出个人享乐主义的人生观。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错误思想观念极易在留守儿童中形成。家庭教育缺失导致的另一严重后果表现在农村留守 儿童的心理健康方面。父母长期在外,留守儿童亲情缺失,缺乏起码的父爱母爱。他们普遍缺少情感教育和 心理关怀,没有倾述和求助的对象,这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容易引发多种心理疾病。他们不愿 与外界接触或是接触甚少,因此很多儿童表现得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其有的行为甚至让人不可 理喻。这些心理障碍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2.学 2.学校教育软弱无力

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的同时,学校教育状况也不容乐观。前不久甚至出现学子下跪求学的时间。学校教育不足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农村留守儿童成绩较差,二是农村留守儿童失学率居高不下。首先 是成绩差的问题,这既有家庭方面的原因也有教师方面的原因。长期留守的儿童由于见不到父母而产生强烈 的思亲情绪,导致他们上课思想抛锚,根本无法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而在家中,他们要么由祖辈照顾,要 么由父母委托的监护人监管。由祖辈照顾的情况下,祖辈由于年纪大,文化程度不高,有很多甚至是文盲,他们即使想对孙辈的学习给予帮助,但难免也要陷入“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泥潭。而由委托人监管的情况下,更多的则体现为对其监管下的留守儿童的学习持漠不关心的态度,他们认为只要让他们监护的留守儿童吃饱 穿暖就已经尽到了监护职责,至于学习方面则事不关己,听之任之。由此可见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根本得不 到必要的监督和辅导,学习自觉性和兴趣感大大降低,学习成绩下降也就不足为怪了。在教师方面,虽然国

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但是“唯分论英雄”的应试教育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以分数评价学生优劣,以 分数论教师水平之高低的状况也没有得以消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差等生的态度难免显得粗暴,特别是 对差生中那些不服从管教者尤为突出。体罚学生的情况在所难免,且学生不忍处于这种地位,从而产生厌学 情绪,这也为留守儿童面临的学校教育的第二大问题——失学率高埋下了祸根。留守儿童在家受到的监护力 度不够,在学校又受到老师的冷落,于是他们逃学,旷课。有的留守儿童受到父母外出务工的影响,产生“读

书无用论”思想,他们认为不读书也能挣钱,于是纷纷离校外出,走上了漫漫打工路。学校对此也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一个个离开校园。这是中途退学方面,另外留守儿童的升学率也不容乐观,留守儿童 上高中的几乎微乎其微。另外,学校教育还有一个不足就是教师不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往往只关心学 生智的提高,却忽视了对其德、体、美、劳的关注,致使留守儿童思想散漫,体质下降,不服从管理,自以 为是。在这种教育局面下,学生很难得到全面的发展。

3.社会关爱不足 3.社会关爱不足

社会关爱不足,使他们彷徨在社会的边缘,这是留守儿童面临的第三大问题。没有社会的关爱,社会教育 欠缺,使得留守儿童在行为方面很不规范,思想修养方面出现严重偏差。继家庭、学校教育的缺失之后,对 留守儿童成长影响最大的因素就来自于社会。然而,如今的乡土秩序并不像人们想象中那么井然有序。大量的人口外移,乡土秩序越来越由以往那些被社会排斥的街头小混混所把持。他们缺乏必要的管制,为所欲为,严重扰乱了乡村的正常秩序。缺乏对事物正确判断力的留守儿童难免受其影响,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良好人 格的形成着实令人堪忧。他们在情感方面只求索取,不思付出,不知道如何感恩回报,片面追求个人利益,对家庭、朋友、邻居、社会冷漠无情,缺乏基本的社会责任感。他们小小年纪就染上了吸烟、酗酒、赌博、小偷小摸等恶习,在行为方面放任自流,违反学校纪律,甚至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来,这又引起了下面将要 探讨的问题,留守儿童给社会带来重大的安全隐患。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可谓之环环相扣,留守儿童年龄均 不大,作为一个弱势群体,他们没有基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另一方面,由于留守儿童缺乏必 要的监管,他们的自身行为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情况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面貌日新月异,城乡二元经 济结构更加突出,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打工,留下成千上万的儿童在农村留守。留守儿童的现状及走向不仅 对构建和谐社会有重大影响,而且关系到国家明天的发展。因此,留守儿童的现状应引起广泛的关注,他们

面临的问题亟待解决,否则其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一大障碍。他们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逐步

沦为街头小混混,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安定。

由以上分析可见,不论是在家庭、学校教育方面还是在社会教育方面,留守儿童所处的环境令人怵目惊心,拯救留守儿童工作的开展刻不容缓。

三、留守儿童问题解决建议

目前,随着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留守儿童问题逐渐浮出水面。政府,基金会,慈善机构和社会人士各尽 其责。只有各方通力合作,我们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这一社 会问题。1.政府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留守儿童问题。温家宝总理曾在2007年“六一” 前夕,专门看望了家住 陕西省兴平市西吴镇的一位留守儿童杨赛克。总理认真地察看了他的作业本,并询问了他的学习状况。此外,政府多次组织制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实施方案,并力争摸清留守儿童的数量、生活、心理、安全、健康 状况,在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和成长需求的基础上,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只要把这些切实可行的工 作继续下去,政府会把留守儿童的问题处理好

2.学校 由于留守儿童大部分是在校学生,学校承担着管教同时抚育他们的最关键的一环。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并 不是所有学校都为留守儿童们创建出了一个适合他们发展的空间。鉴于留守儿童的特殊性,学校应该为他们 在固定时间召开特别代表会,交流问题或表彰优秀。同时,学校应该给留守儿童更多机会担当责仁。担当责 仟,能激起留守儿童的责仟心和主人公意识。有了学校的配合,留守儿童就能更勇敢地 面对社会。3.社会 留守儿童出现的各方面问题,归根结底,都是自我肯定不足造成的。由于亲情的疏远,留守儿童很容易对 自我能力的认知产生偏差,容易妄自菲薄。这就需要全社会的帮助,为这些孩子重新梳理阳光自信,热情开 朗的健康心理状态。社会关爱的作用在于,弥补留守儿童心灵的缺失,让他们相信这个世界 是充满爱的。目前,社会各界人士都已经行动起来了。许多专门为留守儿童建立的托儿所,图书馆,游戏室 在留守儿童聚集的地区建立起来。同时,很多志愿者也来到最需要温暖的家庭中,为留守儿童带去礼物和问 候。这些做法反响极好,已经慢慢吸引了更多社会热心人的关注。

四、总结

篇7: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一、课题背景

全国妇联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2000万人,并呈继续增长的趋势。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已高达18%至22%。调查显示,由于父母长期没有和子女在一起,部分留守儿童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突出问题。一是留守儿童生活问题。由于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二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三是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四是留守儿童道德行为问题。五是留守儿童安全问题。据全国妇联对12省市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显示,部分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经常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了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群体。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状况:

2004年5月,教育部召开“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讨座谈会”。2005年5月,全国妇联等单位召开“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援行动研讨会”。2006年9月,全国妇联召开“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电视电话会”。2007年5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陕西考察期间,专门强调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农村基层组织、学校和全社会都要关心这些孩子的生活、学习、医疗、安全等问题,并建立相应的管理和保障制度,使他们健康成长,也使外出打工人员无后顾之忧。2008年2月27日,全国妇联发布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认为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的深层矛盾和突出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中央教科所教育发展研究部在2004年6月1日-7月5日之间,分别对河北省丰宁县、甘肃省榆中县、秦安县、江苏省沭阳县、宿豫县等中西部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情况进行了调研。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三方面的问题:1.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导致的学习问题。2.缺乏亲情抚慰导致的生活问题3.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导致的心理问题。周林对留守儿童成长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作了认真的理论分析,并从“问题”、“措施”、“效果”三个方面介绍了南充市高坪区留守儿童的区域性经验,在一些经验上,又结合了一些相关的优秀经验,提出了更为根本的制度性措施。为搞好留守儿童工作提供了有效的经验!2008年1月12日,由兰州大学“甘肃农村留守儿童调查研究”小组经过1年的调查研究,首次公布了我省留守儿童的调研结果。该调研系统地分析了甘肃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和心理问题,发现很多“留守儿童”已转化为“问题儿童”。由此,研究人员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了一些“挽救”留守儿童的对策,希望社会能正确认识、关注留守儿童和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困扰。农村学校要创造条件,开展丰富多彩且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动,这些活动在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也会使学生进入特定的心理氛围,受到感染。如针对小学生参与意识强、表现欲强的特点,可利用出板报、办校刊、开展知识竞赛、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各种表演等活动,使学生在有益的文化熏陶下提高素养,陶冶高尚情操,培养健康心态。甘肃民乐姚寨小学采取四种方法关注留守儿童问题。一是发挥班主任作用。二是发挥学校的作用。引导孩子摆正心态,自强、自立。三是发挥少先队组织的作用,四是发挥社会的作用,开展“大手拉小手”活动。甘肃民乐县南古镇通过“春蕾计划”“1141”关爱女孩活动等公益性活动,为留守儿童解决实际困难。他们分别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对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反映了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但是关注的对象都是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孩子由爷爷奶奶或者叔叔的亲戚照顾的留守儿童。对于父母早出晚归打临工而形成的留守儿童,和外地学生寄宿亲戚家的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仍然是空白。本课题的研究试图解决这三种类型的留守儿童的生活、心理和学习的教育问题。

三、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通过研究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存在的教育问题,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促使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健康地成长,同时总结出对留守儿童教育的策略。本课题根据我镇农民工的特点,对留守儿童进行了分类。本课题认为留守儿童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种是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孩子由爷爷奶奶或者叔叔、亲戚照顾的留守儿童。第二种是父母早出晚归打临工而形成的留守儿童。三是外地学生,寄宿亲戚家的留守儿童。这也是本课题的亮点之一。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一个农村和城市双需的大趋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留守儿童队伍不仅不会缩小,而且必将进一步扩大。留守儿童的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乃至会影响我国教育的整体发展。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更需要教育者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研究这个问题。虽然对留守儿童的研究者较多,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还是比较少的,加之,存在地区差异。本课题通过对甘肃河西地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现状的调查、找出问题、寻求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方法的研究,农村留守儿童的档案管理;学生管理学生的“互助小组”建立和运行;班主任管理和教育留守儿童的经验;留守儿童不良心理教育矫正策略;农村留守儿童学校和家庭教育相结合的对策等,对学校的教育有很好的指导价值和实际意义。希望全社会真正做到学校、家庭和全社会主动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做认真细致的工作,创设人人关心孩子,个个关爱学生的良好社会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孩子健康成长,使外出打工者安心工作,使社会和谐发展,使我们的国家长治久安。这个课题一旦得以批准,并顺利实施研究,可为解决社会转型时期留守学生的教育这一社会性问题,提供最前沿材料,有利于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学校管理制度的完善,有利于发动家庭、学校、乃至政府对留守儿童关心、帮助和支持。

四、课题界定和解释

本课题的农村留守儿童,主要指甘肃河西地区农民工子女,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农村)或父母早出晚归打临工而无法照顾的儿童,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本镇的留守儿童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种是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孩子由爷爷奶奶或者叔叔的亲戚照顾的留守儿童。第二种是父母早出晚归打临工而形成的留守儿童。三是外地学生,寄宿亲戚家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一是学习问题,二是品德问题、三是生活问题、四是学生的社会适应问题(缺少亲情体验)。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2008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1号文件,明确将“三留守”问题作为当前关系农村民生的一项重要工作,要求“农民工输出地要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学习、寄宿和监护条件”,要求“深入开展‘共享蓝天’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行动”。

2.《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甘肃省农村留守儿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通知 》要求省教育厅负责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教育工作,结合贯彻实施《义务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保障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措施,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

入当地义务教育发展规划,会同省财政厅将农民工子女教育经费及“两免一补”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在农民工输出地,重点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在农民工输入地,会同省发改委和相关部门改善办学条件,重点做好进城后的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工作。

3.本课题主要应用系统论的整体性原理、相关性原理、目的性原理。同时,应用大教学论、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儿童教育心理学、终身教育理论、社会科学中的主体论,互动论、协同论;应用教育管理学中的人本原理、效益原理。综合应用这些理论,使课题成果的推广体现教育改革的先进理念

六、课题研究目标

以学校的实际出发,以现行的教育方针为指导,以留守孩子全面发展为主要目的,充分发掘现有的教育资源,充分调动学校教师、社会群体的积极性,形成强大的教育活力,满足留守孩子在精神、物质上需要,为他们创造自由发展的空间。追求“学生身心健康,教师综合素质提高,教育环境更加和谐”,农村风貌新颖,探索出一条教育留守孩子的成功之路,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七、研究内容

1、根据农村留守儿童的特点,观察、了解留守孩子的学习,生活习惯。

2、对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进行跟踪调查、分析。

3、完善学校教育,构建学校监护网。建立留守孩子专门档案,更加的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心理状况、关注他们的成长变化。

4、加强农村寄宿学校的建设,切实有效的对留守孩子进行教育与管理。

5、在挖掘隐性课程、开发相关校本课程弥补他们的精神空虚。

八、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搜集与本课题有关的信息和资料,拓宽思路,提供更为完善的方法。

2、调查研究: 通过实地的调查获得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情况,以此为基础进行理论分析,形成留守儿童的教育策略。

3、行动研究: 从甘肃河西地区的实际出发,开展留守儿童的生活、心理、学习问题的行动研究。

4、个案研究: 研究个别留守儿童的教育案例,得出留守儿童的教育的一般规律。

5、经验总结研究: 对农村小学教师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进行提炼和概括,形成相应的理性认识。

篇8: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一、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

1.家庭教育严重缺失

父母长期外出, 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留守儿童在家多由祖父母、外祖父母隔代监护或者由其亲友托管。祖父母、外祖父母有的年事已高, 有的自己也经常外出, 基本上没有能力或时间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 他们对孙辈的监护仅仅停留在物质的满足上, 使得留守儿童变得娇生惯养;而委托他人监护孩子则出现了另一种情况, 就是放任不管, 长此以往, 留守儿童也就变得大胆起来, 他们为所欲为, 肆无忌惮。物质上的无限满足, 行为上的放任自流, 精神上的漠不关心, 使孩子变得好逸恶劳, 奢侈浪费, 为所欲为。

2.学校教育孤掌难鸣

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的同时, 学校教育状况也不容乐观。有的留守儿童由于长期见不到父母而产生强烈的思亲情绪, 导致他们上课思想抛锚, 根本无法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 严重影响学习成绩, 形成恶性循环;有的留守儿童因为父母长期不在身边, 产生被抛弃的思想, 因此怨恨父母, 越发不能与他们沟通, 久而久之, 思想行为出现偏差, 严重的走向错误的人生道路;还有的留守儿童受到父母外出务工的影响, 产生“读书无用论”的思想, 他们认为不读书也能挣钱, 于是纷纷离校外出, 踏上了漫漫打工路。面对上述种种情况, 虽然学校、班主任做了大量的工作, 但由于父母不在身边, 家中无人全力配合, 收效甚微。

3.社会环境不容乐观

由于留守儿童监护人监管不到位, 所以这些孩子的校外生活往往随心所欲、一塌糊涂。加之受利益的驱使, 许多小商贩也将贪婪的目光投向了留守儿童。于是乎, 香烟论根卖, 啤酒供地喝, 赌博有人“管”, 打架有人喊, 让这些自制力低的孩子不自觉地走上歧途。

4.留守儿童心理出现偏差

父母长期在外打工, 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呵护和照顾, 他们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 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 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 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 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5.留守儿童安全难以得到保障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 加之部分监护人和代养人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不够、意识不强、监护不力, 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的安全难以得到保障。

二、教育对策及建议

留守儿童存在的诸多问题, 原因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多个方面。留守儿童问题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 不应只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自己去解决的问题, 而应该由全社会共同努力, 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的成长环境。因此, 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实行普查登记

学校在每学期开学时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 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准确掌握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 以便进行有效监管。

2.实施动态监管

留守儿童的监管空白往往在校外, 因此学校要加强对留守儿童周末的动态监管, 利用电话或家访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动态监管。

3.联系爱心救助

学校要为每一个留守儿童寻找一位责任心强且富有爱心的女教师作为“爱心妈妈”, 平时关注留守儿童在校的生活、学习状况, 通过“爱心妈妈”的爱心付出, 孩子在校就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从而健全他们的心理。

4.落实活动导向

许多留守儿童之所以养成不良习惯, 是因为他们在家得不到有效监管, 往往无所事事, 游手好闲。因此要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 尤其是一些周末在家里就可以完成的活动, 让孩子们充分动起来, 让他们有事可做, 避免他们惹是生非。

5.重视心理疏导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和父母分离, 自己的情感得不到交流和沟通, 往往比较压抑, 因此学校要配备专职教师, 建立心理咨询辅导室,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教师要定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普查, 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心理疏导。特别是班主任要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 与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交流, 及时解决他们心理上存在的问题, 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态。

6.推行寄宿管理

上一篇:消防报批的程序下一篇:关于安捷伦公司实习报告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