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生态教育 构建教育生态

2024-05-09

打造生态教育 构建教育生态(共6篇)

篇1:打造生态教育 构建教育生态

打造生态教育 构建教育生态

永安路小学秉持“规范+特色”的发展理念,依靠《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规范学校建设,发展生态教育特色,提高学校竞争力。

生态文化——让生命美丽绽放

创设环境文化。学校致力于文化环境的创设,除楼梯走廊的学生作品和社会实践系列图片外,每个教室外都有专门的班级展示栏,学生的作业、手工、书法作品等都得到了展示的机会。在永安路小学,楼道本身就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学校在门厅及各楼层的拐角处设置了“悦读角”,读书已然是许多孩子课间的不二选择,而“交流墙”上颜色不

一、大小不

一、形状各异的读书交流纸块是孩子们智慧的碰撞。

校园内有四大绿化园,三块为普通绿化观赏区,一块为果蔬种植区。春天,校园里绿意盎然,鸟鸣啾啾,各种花卉竞相开放,让人身心愉悦。夏天,四大园中绿意森森,种植园里果蔬日渐丰硕。秋天,种植园中果实累累,一片丰收场景。美丽的环境滋养人,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打造校园文化。为进一步放大美丽环境的育人功能,学校为四大植物园征集名字和宣传内容,主题为“让生命诗意栖息”,充分调动和集中师生智慧,让他们真正参与管理,成为学校的主人。最终,根据学校生态教育建设总体规划,将四大植物园分别命名为“和园、融园、礼园、学园”。诗歌“我与和园有个约会”、“我是园中景,景是心中情”、“让生命之花在校园中绽放”脱颖而出。

现在的植物园不仅饱含生命活力,可以融合多种课程,更有了文化内涵,育人功能,进一步立体化、系统化、全面化。

生态管理------让师生快乐成长

教师管理----高效便捷的信息化办公方式。走进校门,你会看到温馨提示:您已进入wifi覆盖范围,打开手机钉钉,语音提示:上班了,自动打卡成功。每个工作日,永安路小学的教师会用钉钉办公软件签到签退,请假审批,交流互动,上传下达,学校管理跨越空间,及时进行,数据说话,避免错误,少了些许私心,多了无限公平。走进教室,每位教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学生的到校情况通过手机app“班级优化大师”反馈给学校和家长。

学生展示----精彩纷呈的年级微信公众平台。为了给更多班级更多孩子创造展示自我的空间,今年10月初,在学校与家长的通力合作下,学校创建了年级微信公众平台。平台的管理由各班选拔家长进行,学校统一培训,老师审核把关。平台创建之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极高,年级与年级,班级与班级形成了竞争态势,平台栏目多点开花,最初仅有漫读唐诗、数学天地、探索与发现三个栏目,现已扩展延伸到到阅读、实践活动、英语、美术、音乐各个方面。

教学科研----扎实有效的网络研修活动。2015年永安路小学校全体教师加入了鲲鹏网络研修平台,在平台上听名家讲课,与名师交流,教师们不仅能听到薛法根、蒋军晶等名家授课,而且能得到朱煜、李志远等老师的点评。零距离的接触,给教学带来了新的思考与方法。我校徐传龙老师受鲲鹏网络平台专家的启发与指导,带领学生写数学日记,日记整理成书之后,多次被平台转载,受到全国许多小数同行的好评。同时,老师们在平台上与各地同仁同课异构研讨教学设计,交流中思维的火花在迸发,教师对教材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与体会,对知识点更加清晰,对教法有了更多掌握,因此在教学中永安路小学的教师形成了多听、多看、多提问、多研讨的习惯。

课堂改革----探索发展中的微课及翻转课堂。2016年学校两次邀请山西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张维山教授,进行《微课的制作和运用》、《微课与翻转课堂》培训,申请参与山西省电教馆的《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微课资源建设》课题研究,不同学科近100个微课整理汇编成《永安微课》、《永安微课2》。微课制作水平提高的同时,老师们积极参与比赛,在第四届全国微课大赛上学校教师喜获三个三等奖。

2017年永安路小学二年级语文组,开始了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大胆尝试,他们借助微课、学乐云、班级优化大师实施操作,学生课前根据自主学习任务单学习微课,完成学乐云前测题,同时围绕微课知识点进行简单设计,以游戏形式生动呈现,让学生获得感、成就感提升。学生以语音形式上传学习困惑和疑难点,教师课前收集整理,课堂上进行针对性地教学和个性化地辅导,他们将两导两练练习题引入课堂,巩固知识,进阶训练,利用班级优化大师,对学生进行相对评价。翻转课堂,导学一体,转变了学生学习方式,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25班闫政兴妈妈的说:“有了微课就好像请了一位随身老师,随时发问、简单快捷。翻转课堂孩子学习更主动了,更爱钻研探索知识”。老师们不仅在翻转课堂中应用微课,还将绘本录制成微课,引导学生阅读绘本,讲绘本故事。在老师的带领下,录制个人绘本微视频上传微信公众平台,并将学生的作品整理成《在阅读中成长》《镜头前的你我他》两本码书。

生态课程——让个性激情张扬

课程是孩子们成长的土壤,每一种课程都能体现一种文化,传递一种能量,陶冶一种情操,培养一种能力。

开发德育课程。学校着眼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突出学生优秀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开展的系列主题德育活动有国旗下展示、主题班队会、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节假日主题教育等。学校的德育课程突出实效原则,变说教为活动,让德育变得亲切、有趣,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空前高涨,效果也是非常得好。实践中,学校既主动学习,积极引进,也大胆创新,勇于尝试。国旗下展示活动是由北京崇文小学学习借鉴而来,而活动中的走红毯(星光大道)环节则是大胆创新的结果。实践中德育实现了经常化、系列化、活动化,帮助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促成了一批批“永安好少年”的脱颖而出。

开发实践课程。学校积极利用美丽的校园环境开发了系列实践课程:一是充分拓展学科课程。“美丽春天 魅力永安”现场作文大赛、树叶剪贴画比赛、种植区测算面积、周长活动、植物、昆虫和土壤观察大作战,与学科完美结合,精彩纷呈,引人入胜!二是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近距离观察、了解农作物生长过程,组织学生参与农作物的种植和收获,通过劳动实践,体会劳动的乐趣与艰辛。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抒发美的能力,形成了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的健康人格。

在积极开发校园实践课程的同时,学校也大力提倡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近两年来,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呈井喷态势,质量有显著提高。教师通过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来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开辟知行合一的途径,内容则包含数学步道、爱心捐助、消防交通安全、红色之旅、环境保护、传统文化和科技知识学习等诸多方面。其中一些活动获得了较大影响,如2015年10月参观孝义市梧桐煤化工消防基地是首次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实践活动,2017年5月在心海志愿者组织牵线搭桥的“爱心捐赠 情满校园”活动中,全校学生捐赠学习用品一万七千余件,被送到了柳林、林县等多个县市贫困家庭学生的手中,2017年重阳节学生们走进敬老院、走进社区慰问孤寡老人。

开发社团课程。学校共开设非遗传承、艺术熏陶、强身健体和科技创新四大类,皮影木偶戏、瓦楞纸手工制作、舞蹈、绘画、口风琴、电子琴、葫芦丝等20余个项目,50个社团。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以“张扬学生个性,释放生命精彩”为目标,为学生多元成才提供平台!皮影木偶社团经打造成为学校王牌社团,积极利用社会艺术资源,将孝义三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皮影”和“木偶”引进校园,走进学生课堂。剧团老师与学校师生共同排演的大型木偶剧《花果山》在我市实验《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培育校园文化成果展演中得到了全国同仁的好评,在随后参加的太原市2017年优秀文化艺术进校园“双百工程”汇报演出中也是掌声不断。非遗课程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支持,推动永安路小学的艺术课程建设快速发展。

我们坚信只要能够认真做、坚持做和创新做,就一定能够走出符合时代要求、符合学生发展需求、推动学校追求卓越的生态之路。

篇2:打造生态教育 构建教育生态

——全县教育工作观摩交流活动心得体会

漳县三岔镇许家门小学 杨建波

12月4日至5日,我参加了县教育局组织的全县教育工作观摩交流会议。我们组观摩了新寺中学、新寺幼儿园、四族小学、武阳东校、县幼儿园、三岔小学、县一中等十二所学校。这次观摩交流活动,给我感触很深,启发很大,随着交流活动的不断推进,我对全县教育形成的陈旧的、固有的看法发生了塌方式的变化。我县教育的变化让人震惊、欣喜,也深刻感受到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同时也产生了强劲的工作驱动力。现将观摩的体会与思考总结如下:

一、全县幼教已经初步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的教育生态边缘效应。在县幼儿园观摩交流给我感触最深的是文化建设和师资培训,文化建设和师资培训是幼儿园办院的高度和深度,也是具备培训动能的前提。成玲院长带头主创校歌,阐释了幼教工作的特点和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的教师风格。园刊《育苗》是教师工作心得交流的平台,也是教师专业成长和师德建设的主阵地,刊载的文章都是教师的心声,是思想的火花,心灵的涓流。《育苗》是县幼儿园教师耕耘的苗圃。里面百花齐放,飘荡着教师的执着、奉献和对工作技能的深度思考。在幼儿园,我深深地感触到学校文化的内涵和文化建设的功能性及重要性。

文化建设本身就是对教师最好的培训,对教师的培训又促进文化建设。县幼儿园把文化建设和教师的培训衔接、渗透对接的非常完美。文化建设和幼儿教育相结合,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教育中饱含着文化建设。不论是教师的手工制作、画、书法,还是孩子们的手工制作、石头画,都阐释着文化与教育的辩证关系,这是县幼儿园自身发展从平台已完全进入生态化,这是文化建设与教育功能的生态链接。形成了良好的群体动力关系。

在观摩交流的过程中,成园长介绍幼儿园对全县新招聘的40位幼儿园教师进行了两个月的地毯式培训,这40位新培训的幼儿园教师将被分到基层幼儿园作为基层幼儿园的主力教师。幼儿园在全县幼儿教师的培训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培训交流,形成了边缘动态。通过交流,我感受到我县幼儿教育步入了良性循环的层面,发展势头良好。

二、我县教育开放的学习环境生态已经形成。

在我们小学组参观新寺中学、武阳东小、武阳西小、县幼儿园、漳县一中、三岔小学等十二所学校都根据《甘肃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建设了音乐教室、美术室、多媒体教室、图书室、心理咨询室等功能室。武阳西小、武阳东小都安排了解说员说明各功能的基本情况和开展活动所取得的效应,并且有师生开展活动,参加观摩的教师从听、看、问等不同方式、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了解,使我深刻感受到我县教育良好的学习环境生态效应的育人作用。

学校抓好音乐、体育、美术、卫生、综合实践、科技活动等功能室建设及教学器材设备基本配备,为学生提供课内外动手实践活动场所和设施设备,这有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了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的成长。

观摩各学校已逐步将各功能室管理纳入学校常规管理范畴,建立和完善管理与使用的各项规章制度,管理趋于规范化、科学化。功能室的功能性已经显现,各功能室结合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相应的学科环境文化氛围,科学调配、合理配置。这一点在县

幼儿园、武阳东小表现得尤为突出。

武阳西小、三、学校教育教学生态体系逐渐形成,教学模式和学校教育特色已经显现。

漳县一中的“勤思”教育,武阳东小的“希望”教育体系和“四动参与式”教学模式,武阳西小的“阳光”教育等,让我感受到学校的校长研究的不光是教育技术层面的内容,而是挖掘教育的文化内涵和教育的特色体系,我县的教育管理跃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例如,武阳东小“希望”教育体系的提出和实施是校长带领下的教师团队对工作的总结和长时间思考的积淀的结果,这是有效性的课堂实践的成果,并具有学校特色和推广价值,证明了学校鲜明的主题性的教育价值观已经形成。

这次观摩的多个学校以“勤、思、心、爱、助、诚、智、真、善”为教育的价值观目标,体现我县教育从知识技能的培养上升到人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关于人的发展的更高目标上来,与国家课程总体目标相对接,与新时期创新性人才的社会需求相对接。按照教育节律的正常运转安排教学活动,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质量将会提升到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层面上来,我县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的势头已经形成。

四、教育的后勤支持与保障系统逐步完善。

这次观摩过程中,参加观摩的教师分别在新寺中心小学、三岔小学、县一中就餐,我感受到我县的后勤保障工作呈现出崭新的局面:

1、学校后勤工作硬件建设的难点得已突破。我县借助灾后重建和薄改项目建设契机,规模较大的学校都建起了一流的食堂,给学生提供卫生营养的膳食,后勤人员都能热情周到的服务,食堂卫生整洁干净。

2、食堂管理职能进一步强化。食堂管理制度建设精细,学校安全、学生营养等所有后勤保障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形成科学的长效机制,后勤保障的整体水平得以进一步提高。

3、食堂注重饮食文化的建设。各校食堂布局布置都呈现“文化”理念和“育人”宗旨,漳县一中体现的更为突出。学校食堂注重文明礼貌和饮食文化,使学生在吃、住、洗等日常生活的细节中受到教育,食堂用人性服务和文明环境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食堂文化的价值所在。我们相信,有目前这样一个良好的后勤工作的局面,有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有全县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我县的学校后勤保障工作一定会再创新业绩,在上新台阶。

五、我校今后发展的规划和工作重点。

在观摩交流过程中,我在观摩中思考比较我校的不足和短板,也思考着我校的特色教育主题,观摩结束回到学校,我把观摩情况及感受和我校教师进行交流,并制定出今后一段时间学校发展的规划和工作重点。

1、拟定以“田园”为主题的学校教育特色。陈旧的教育体系将会受到外力的冲击,课堂教育教学生活化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学校应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经验,把学习与生活经验相结合开展教育活动,即课程生活化。对课程应从学生生活的角度去体验、感受和经历,要把课堂教学的过程当做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新课程观的理念。

我校地处距县城西七公里处的许家门村,这里有质朴憨厚的民风,又具有城镇边缘化的文化意识,有广阔的田野,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田园耕作文明交相互补。

以新课程观为理论依据,结合我校农村田园实际,我校确立了以“田园”为主题的教育价值体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校将围绕“田园”教育制定相应的教育结构体系,进一步加强“田园”教育的特色化建设。

2、确定近期学校工作重点。

(1)加强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每天集体学习不少于四十分钟。(2)通过网络加强名师课堂的观摩与学习,每周一节。(3)推进每学期“一师一优”课工作。(4)每位每学年完成微型课题研究一个。(5)加强校园网络建设,教育教学更加科学化。

我相信,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我校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将迈上一个新台阶。

构建教育生态体系,教育教学纵深发展 ——全县教育工作观摩交流活动心得体会

杨建波

篇3:打造生态教育 构建教育生态

1. 生活化教育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在其著作中首次提出“教育即生活”的教育思想,认为教育内容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知识的学习不是对人类文明的一种机械传递,而是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不断地摸索,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设计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国教育专家陶行知在此基础上提出“生活即教育”,认为生活中到处都是知识,学生可以在生活的体验中加深自己的认识,在生活的实践中运用已经学习的知识。这两种教育观点从两个维度解释了生活化教学的内涵:一是课堂教学要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自主探索;二是课堂教学要突破时空限制,由课堂学习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并灵活应用已有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 生态课堂

生态课堂的核心在“生态”,利用中国语言的语词分析法,可以看到生态中的“生”是学生、生命、生机的意思,“态”是状态的意思。生态课堂也有两层含义:一是生态课堂是以生为本的课堂,是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教育规律的课堂,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课堂;二是生态课堂体现学生生命本真,充满教师的人文关怀,闪烁着师生思想和智慧碰撞的火花,洋溢着生命气息。生态课堂由关注教育结果向关注教育过程转变,由关注教育客体向关注教育主体转变,由关注知识积累向关注学习能力转变,由关注目标的单一化向多元目标转化。

二、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中构建生态课堂的必要性

1. 促进道德理论的深化和认同

学生的道德素质分为道德知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道德知识是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基础,学生只有具备正确的是非观念,才能表现出合乎社会行为规则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但是道德知识和道德行为不是直接对应和立即生效的行为。道德知识是客观存在的,是独立于学生个体的,需要借助道德认同转化为学生的道德认识后才能促进其行为的养成和纠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能动性是不可忽视的。生态课堂是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注重学生的互动和交流,注重知识的自主建构,在这样的课堂中,师生围绕道德知识进行交流和讨论,参加课堂互动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充分的情感体验,形成个性化的道德认识。

2. 促进平等师生关系的建立

传统的教师中心课堂教学模式,教师代表着知识的权威,具有绝对的统治地位,学生是知识的容器,被动接受知识,而无法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质疑,课堂教学中的互动表现为单一的问答形式,这种形式影响着道德知识的实践。生态课堂正是要打破这种严肃单调的课堂,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构建师生、生生互动的多元模式,引导学生自由发表言论,对道德知识展开交流和辩论,不断产生新的学习主题,产生更多思想的碰撞。平等的师生关系下,课堂文化是平等的,学生的观点和认识只有不同,没有优劣,只有这样,才能借助多样化的学生活动促进学生主体主动参与课堂,增加情感体验,创造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

3. 增加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参与

学生主体参与是新课程背景下的重要教学理念,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生态课堂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关注学生在生活中的精神状态,这与学生主体的思想是相一致的。只有学生的情感积极参与课堂,学生的思维才能够被调动,才能围绕主题展开交流和讨论,这与课堂教学气氛密切相关,生态课堂是充满活力的课堂,对于学生主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理解。生态课堂是关注学生的,而只有以学生为主展开的课堂教学,学生的情感和思想才能够表达出来,也才能够关注到学生的精神状态是否愉快,课堂活动的参与是否积极,并适时地作出调整,建立更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

三、践行生活教育,构建生态课堂

1.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分析教材案例

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材内容是围绕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案例展开的,但是教学内容绝不仅仅是理解案例所包含的道德理论,而是以课本案例为核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促进学生的思考。例如,在《遵守交通规则,安安全全上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城市的基本线路图和同学家的位置为条件,设置交通迷宫,让学生根据路标和交通规则找到自己的家,这就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学生在游戏中根据自己的经历进行认知,然后规定,如果不遵守交通规则会受到惩罚,并耽误时间,而最先回到家的学生将获得胜利。将交通规则的讲解与游戏相结合,并结合生活经验分析,促进了学生的理解。

2. 挖掘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丰富课堂内容

生活是道德知识的源泉,也是道德实践的重要基地。生活中包含着重要的教育资源,挖掘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可以丰富课堂内容。例如,《粮食来得真不容易》中,教材是以水稻的种植过程为案例,来表现粮食的来之不易。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通过图片和视频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增加学生的认识。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粮食和蔬菜,自主查资料,明确这些粮食的生长周期和种植过程。通过学生之间资料的相互展示,来丰富学生的认识。同时,让学生自主挑选喜欢的食物来进行搜索、调查,会增加学生对道德知识的认同和体验。在学生认识到粮食来之不易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的行为,引导其进行交流和讨论,并制订自己的饮食规则。

3. 利用生活实践,扩展教学时空

生态课堂的构建倡导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而生活实践是一个发挥学生主体性,增加学生生活兴趣的重要基地,同时可以扩展课堂教学的时空。例如,在《我们播种春天》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参观各种食物栽培园,引导学生观看食物种植的过程,并通过参与植物DIY,让学生明确植物种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学生的参与,增加课堂教学乐趣和效率。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在校园里种植小树,增加春天的活力,并让学生学会关心和照顾自己的小树,定期浇水,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爱护树木、爱护家园的思想。通过联系生活实践,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主体思考和学习,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学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体现个性化,这正是生态课堂构建的核心要求。

综上所述,生态课堂在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及促进道德理论的深化和认同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生态课堂是回归生命的本真,而生命是与生活经验和自然社会密切相关的,在教学过程中挖掘生活中的教育资源,运用生活案例,开展生活实践,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增加课堂教学活力,建立生态课堂具有重要的作用。

摘要:生态课堂倡导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鼓励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构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生活化教育是生态课堂构建的重要动力,为生态课堂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将生活化教育与生态课堂相结合,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本文在研究生活化教育和生态课堂概念的基础上,探究践行生活化教育,打造品德生态课堂的有效策略。

篇4:打造生态教育 构建教育生态

数字教育市场发展迅猛,产业运营问题突出

与传统教育机构的教育方式相比,数字教育具有效率高、便捷(打破了时空限制,可碎片化学习)、教学资源丰富等特点。基于上述特点,再加上“互联网+”的推波助澜,各类数字教育平台迅速兴起,市场规模逐年增长,并获得了资本市场的青睐。自2010年开始,数字教育市场规模和用户规模便高速增长,2010年我国数字教育市场规模为491.1亿元,2011年为575亿元,2014年激增至998亿元,2015年更是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171亿元。百度、腾讯、360等互联网巨头也纷纷介入,数字教育市场一片火热。

虽然数字教育市场发展迅猛,且融资利好不断,但从运营结果来看,规模虽然逐年扩大但赢利却不尽如人意。目前实现盈利的数字教育企业只有5%,10%的企业营收持平,700的企业出现亏损,甚至有15%的企业面临倒闭。盈利模式不清晰、市场定位模糊、同质化竞争严重、内容质量参差不齐等是数字教育行业一直未能有效解决的突出问题。

融合发展需三大要素,构筑平台最为重要

平台、产品和服务是融合发展的三大要素。服务依托于产品和平台,平台聚合产品,产品通过平台提供服务。对传统出版而言,内容建设是基础,平台建设是根本,服务将内容、平台与用户很好地融合起来。从互联网角度来说,平台无疑是最重要的。

1.平台专业化,提供创新服务。实现融合发展,找准定位是关键。融合的目的在于让优质资源价值最大化,立足优势资源的创新、融合与发展,根据自己的特色推出更为专业化的“互联网”平台,快速发展,树立品牌。

2.产品多元化,满足个性需求。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载体、新模式更迭速度之快令人目不暇接。产品创新,就是要以服务用户为出发点,不断设计规划适合不同目标用户的多内容类型、多层次服务的产品,是融合发展的基本战略。

5.服务精准化,实现市场价值。服务是产品的延伸,创新产品的同时也必须要创新服务,产品的价值也在于服务。传统出版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要推进以“服务用户”为方向的数字产品开发,实现内容服务的精准化。

打造特色产品体系,构建地域性数字教育产品生态圈

作为一家教育出版社,我们对新形势、新形态下数字教育和传统出版融合发展进行了认真思考。仅凭一家或几家公司、单纯的线上或线下服务,是无法满足的。教育出版社通过与技术服务商、资源提供商的合作,建立线上线下互动结合的立体化服务体系,打造一个具有良性循环能力的地域数字教育生态圈体系,才能满足市场和用户需求,达到服务教育的目的。

(一)构建什么样的地域性数字教育生态圈

1.数字教育生态圈着力于成员间的能力共享、数据共享和市场推广等方面,降低参与门槛,节约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方的技术、时间、资金等成本;

2.打造具有统一交付、统一感知的良好用户体验的生态圈产品,无论是传统出版形态还是数字产品,所有服务统一人口、单点登录、操作简便、无缝对接,降低用户学习和使用成本;

3.打造迭代更新的生态圈循环体系,根据用户反馈、数据分析和整合更新,形成传统出版与数字教育的互动机制,不断提高教育产品线与教育改革的适配性和使用效果;

4.打造具有显著地域特色的生态圈,发挥出版社服务区域性教育市场的传统优势,提供精准化、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

(二)构建具有特色的数字教育产品体系

数字教育与传统教育在服务形态上既有区别,又相辅相成,以用户体验为导向是生态圈产品和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而持续的本地化服务能力和水平,是检验其效果的重要因素。

第一,以ADP5数字出版与学习平台为基础,构建内容服务运营体系。

我们的服务对象是教育管理工作者、一线教师及数以万计的学生。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今天,要求我们提供优质的内容尤其是数字内容的同时,更要依托云计算、大數据分析等互联网技术和平台,为广大师生提供从数字课堂、数字校园到移动互联网的一系列教育产品,按照教育发展的规律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建立覆盖授课、学习、评测、分析等各个环节的数字化信息服务体系。

为了应对数字时代的挑战,大象出版社将数字教育的产品线进行纵向扩展和横向延伸,建设了基于移动互联网的“ADP5数字出版与学习平台”。该平台除了是一套互联网技术支持系统,同时也拥有教学资源库、数字教材、数字教辅等子系统,为我社的教育产品的在线应用提供支撑。

该平台以工具集成和资源聚合为主要形式,提供统一的用户认证、桌面应用、消息提示、市场推广、多屏推送、学校端网络加速、版权交易等功能和接口标准,可以实现各种数字教育平台在产品、内容、服务等方面的接入、运营和分享。

ADP5平台的建立,大象出版社实现了对数字教育资源一次加工,反复使用,跨终端展示,多平台发布,既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又实现了核心内容资产的数字化、科学化管理与增值。平台的建立为传统出版与数字技术的融合提供了技术支持,是大象出版社由教育产品提供商向教育内容服务商转变的基础保障。

第二,坚持开放合作,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数字教育整体解决方案。

大象社通过广泛深入地与出版社和国内外数字教育领域的技术公司进行合作,对合作的产品进行整合,使这些产品相互融合、互为支撑,打造大象数字教育生态圈。以云平台和大数据为支撑,根据自身内容资源及数字产品的特点,满足教师、学生、家长各类用户的精准化、个性化需求,通过合作激活自身对数字产品的开发和运营能力,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智慧教育整体解决方案和运营服务体系。

第三,坚持技术引领,打造区域特色数字教育服务体系。

大象社通过建设以下几个教育服务系统,为本地用户直接提供全方位、立体化服务。

1.考试与测评服务系统统一出卷、统一考试、统一阅卷、统一发布成绩及分析报告,通过考试数据,建立教师授课及学生学情分析模型,为教育管理者、老师及学生提供精准化、个性化的教学及学习服务。

2.教育电影与教育视频系统:系统旨在为中小学素质教育提供优质的视频教育内容,激光数字影院硬件不伤害学生视力,系统集成我社教育视频服务,推送教育电影、科普视频和各类教育微课。

3.教辅增值服务系统:建设“大象e课”网络服务平台,为我社纸本教辅提供增值服务,提供大象智慧题库、备授课系统、理化生虚拟实验室、教案课件、试题解析、重难点视频讲解等方面,对我社纸质教辅进行全年级、全版本、全学科、全知识点的梳理,以技术和数字内容为导向,建立知识点矩阵,以知识点矩阵为体系对内容进行梳理,以二维码扫描及APP等方式对纸本和数字资源进行关联,打造教辅数字服务体系。

通过互联网技术来建立数字教育服务系统,使省内的用户直接享受到了出版社带来的增值服务,不但增加了用户对产品的了解和黏性,而且与用户形成了良好的线上线下互动交流。大象出版社所建设的这些系统相互融合、互为支撑,真正实现了本地化教育服务的落地,满足地方特色教育领域的实际需求。

(三)保持地域性数字教育生态圈活力

融合发展,重在开放平台、聚合工具、集聚资源,在这个过程中,一是坚持技术引领。不断优化用户体验和技术流程,围绕“内容+软件+硬件+平台+网络”,不断引入AR/VR、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二是坚持不断创新。根据用户的体验反馈和大数据分析,不断提供优质的内容资源,不断筛选优质的数字教育应用,创新生态圈内的产品和服务资源。最终形成数字教育与传统出版融合发展、能力共享、开放合作的生态圈产业运营模式。

篇5:打造生态教育 构建教育生态

本文由《远程教育杂志》杂志授权发布作者:钟晓流、宋述强、胡敏、杨现民、李海霞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由工业时代步入信息时代,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及其广泛应用正在引发人类历史上教育的第四次革命。与以往历次革命一样,第四次教育革命也将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在经历过以程序教学、广播电视教育和多媒体教学等为代表的电化教育阶段以及以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教育和数字校园等为代表的数字教育阶段之后,第四次教育革命正在向智慧教育阶段演变。智慧教育是基于移动互联与应用、物联网、云计算与服务、大数据分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而构建的新型教育生态系统,包括基础支撑系统、智慧教育环境、智慧教育资源、智慧教育管理、智慧教育服务等子系统。智慧教育既是第四次教育革命的最新发展态势,也是这场革命的重要推动力量。关键词:教育革命;智慧教育;微课;MOOC;智慧校园;大数据;翻转课堂;创客;创客教育;互联网+教育起源于原始人类在渔猎过程中无意识的劳动模仿。为了能够生存下去,原始人类逐渐开始有意识地把劳动技能和生活经验通过言传身教、口耳相传等形式传授给下一代。回顾人类教育的发展史,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媒介技术的发展,一直是推动教育产生变革的根本性力量。按照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进行划分,人类社会的发展先后经历了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四种形态。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已经经过三教育的革命。随着人类社会由工业时代步入信息时代,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及其广泛应用正在引发人类历史上教育的第四次革命。

一、人类社会的历次教育革命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教育革命发生在原始社会向农业社会的过渡期。这次革命的标志是文字和学校的出现。一般认为,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和最早的学校是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和”泥版书屋”。文字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在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和最早的学校都出现在夏商。《汉书?儒林传》说:”闻三代之道,乡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这里”校”、”庠”、”序”就是那时学校的名称。学校是专门进行教育的场所,伴随着学校的出现,教育才变成了有计划、有组织地活动,同时也出现了专职的教育人员。

人类历史上第二次教育革命发生在农业社会。这次教育革命的标志是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造纸术的国家,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纸张出现在西汉时期。到了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我国唐朝初年就有了雕版印刷术,《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雕版印刷品。北宋时期毕升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在欧洲艺复兴前期,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活字印刷机。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出现,有利于书籍的出版和知识的传播,由此带来了人类教育史上第二次革命。

人类历史上第三次教育革命发生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期。这次革命的标志是班级授课制的出现。班级授课制的出现可以追溯到16世纪的欧洲,并在17世纪乌克兰的兄弟会学校逐渐兴起。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了《大教学论》,自此影响深远的系统化班级授课制理论开始形成。班级授课制把学生按照年龄和接受教育的程度编成了相对固定的班级,由教师对同一班级的全体学生进行内容和进度相同的教学。班级授课制可以大规模地进行教学,扩大了个体教师的教学能量,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这满足了工业大生产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也保证了知识传授上的系统性和连续性。

人类历史上第四次教育革命发生在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过渡期。由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引发教育系统的全面变革:教学对象由”数字移民”变为”数字原住民”;教学环境由线下的教室课堂变为线下线上融合的020环境;教学资源由纸质的教材课本和辅导材料变为广泛的在线学习资源;教学模式由课堂中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知识传递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和翻转课堂等。与历次革命一样,第四次教育革命也是一个变革教与学的漫长过程。

二、第四次教育革命的趋势及热点

第四次教育革命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上个世纪四十年代。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诞生为人类开启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在经历过以程序教学、广播电视教育和多媒体教学等为代表的电化教育阶段以及以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教育和数字校园等为代表的数字教育阶段后,第四次教育革命正在向智慧教育阶段演变。智慧教育是第四次教育革命的未来趋势,当前主要有如下热点:

(一)微课

微课具有“微课件”和“微课程”两层含义:从资源的角度看,微课是“微课件”的缩写,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1];从课程的角度看,微课是“微课程”的缩写,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而设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2]。本文倾向于将微课视为“短”、“小”、“精”、“撼”的在教学视频:“短”是指每段视频的播放时间短,一般不会超过20分钟,以10分钟左右宜;“小”指为了兼顾呈现效果和下载播放的速度,视频文件的大小一般不会超过百兆,以十到几十兆宜;“精”是指选题相对聚焦,教学设计精心,视频制作精湛,每段视频都包含了较为独立完整的知识内容;“撼”指视频具有震撼性的视听效果,能够打动学习者并提供良好的学习体验。微课能很好地满足学习者自定步调的个性化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课堂学习的重要补充。

(二)慕课(MOOC)

慕课(M00C)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简称,暴课浪潮是全开放教育资源运动(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0ER)的最新动态。慕课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诞生于2008年加拿大曼尼托巴(Manitoba)大学开设的“联通主义与联通的知识(Connectivism & Connective Knowledge)”课程。这门课程由乔治·西蒙斯(George Siemens)和斯蒂芬·唐斯(Stephen Downes)设计和组织。课程有25名付费注册学生和2300多名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免费在线学生。学生可以通过RSS订阅课程内容,通过课程管理系统Moodle和第二人生(Second Life)参与课程学习以及参加同步在线会议等。课程的两位注册学生布赖恩·亚历山大(Bryan Alexander)和戴夫·科米尔(Dave Cormier)创造了M00C这个术语来描述这种大规模在线开放的课程形式。2012年,由美国顶尖大学发起并由商业力量推动的M00C网站Udacity、Coursera、edX相继上线,引发了全球教育领域的广泛关注。《纽约时报》更是把2012年称为“M00C之年(The Year of the M00C)”[3]。2013年5月,清华大学、北京 大学相继宣布加入edX,7月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先后加入Coursera。2013年10月,清华大学基于edX开放源代码研发的中文在线教育平台“学堂在线”投人运营。2014年4月8日,上海交通大学自主研发的中文慕课平台“好大学在线”上线发布。2014年5月8日,由爱课程网和网易公司联合建设的“中国大学M00C”平台开通上线。2015年2月,由北京大学与阿里巴巴集团联合打造的“华文慕课”上线发布。慕课有助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能够促进教育公平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有利于国际化和信息化的教育生态的形成。基于慕课,学习者可以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可以开展翻转课堂教学,而基于慕课平台记录的学习大数据及其分析有助于客观科学地评价教学过程。

(三)智慧校园

智慧校园是由数字校园发展而来,是移动互联、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校园环境与功能业务的深度融合的必然产物。黄荣怀教授等认为,智慧校园是指一种以面向师生个性化服务为理念,能全面感知物理环境,识别学习者个体特征和学习情境,提供无缝互通的网络通信,有效支持教学过程分析、评价和智能决策的开放教育教学环境和便利舒适的生活环境。智慧校园具有环境全面感知、网络无缝互通、海量数据支撑、开放学习环境、师生个性服务等特征[4]。胡钦太教授等认为,智慧校园的内涵可以用“以人为本、深度融合”进行表述,智慧校园的特征包括感知与预测、多业务网络、平台资源整合、智慧决策、开放学习环境、环境融合等,智慧校园的主要技术包括物联网与环境感知、移动互联与移动应用、基于云平台的教育资源整合与组织、社交网络与学习协作、大数据与数据挖掘、智慧课堂与未来教室等[5]。

(四)教育大数据

大数据是指数据量极大,以至于无法使用常规数据软件进行获取、存储、管理和分析的数据。国际数据公司(IDC)认为,大数据是符合4V特征的数据集,即海量的数据规模(Volume)、快速的数据流转和动态的数据体系(Velocity)、多样的数据类型(Variety)、巨大的数据价值(Value)。教育大数据和学习分析是大数据技术在教育和学习领域的应用,其目的在于通过测量、收集、分析和报告有关学习及其学习情景的数据集,以理解和优化学习及其发生情景。“数据驱动学校,分析变革教育”的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利用教育数据挖掘技术和学习分析技术,构建教育相关模型,探索教育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为教育教学决策提供有效支持将成为未来智慧教育的发展趋势[6]。

(五)翻转课堂

课堂是在信息化环境中,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在上课前完成对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观看学习,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7]。首先,从教学流程的角度看,翻转课堂颠覆了“教师讲授+学生作业”的教学过程,知识内化由课外到课内。其次,从师生角色的角度看,教师由“演员”变为教学活动的“导演”和学生身边的“教练”,学生由“观众”变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再次,从教学资源的角度看,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也称“微课”)是翻转课堂教学资源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最后,从教学环境的角度看,翻转课堂通过学习管理系统(LMS)整合线下课堂与网络空间,形成020环境。

(六)创客运动

创客一词源于英文单词Maker或Hacker,指那些乐于动手实践和分享交流,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或群体。《连线》杂志前主编克里斯·安德森(ChrisAnderson)[8]将创客描述为:“首先,他们使用数字工具,在屏幕上设计,越来越多地用桌面制造机器、制造产品;其次,他们是互联网一代,所以本能地通过网络分享成果,通过互联网文化与合作引入制造过程,他们联手创造着DIY的未来,其规模之大前所未有。”创客运动(Maker Movement)就是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创客理念和创客精神的时代潮流,其中包括了开放分享的精神、动手实践的习惯,以及对技术的极致钻研和对自由的不懈追求等。创客教育强调行动、分享与合作,并注重与新科技手段结合,逐渐发展为跨学科创新力培养的新途径。在创客教育中,学生被看作是知识的创作者而不是消费者,学校正从知识传授的中心转变成以实践应用和创造为中心的场所[9]。过去教材是学生的世界,今天世界是学生的教材[10]。创客运动正在创造一种教育文化,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并针对现实世界的问题探索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透过微课、慕课、智慧校园、教育大数据、翻转课堂和创客运动,我们还可以清晰地看到第四次教育革命所带来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变化,即基于班级授课制,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教室为中心的知识传授模式逐步让位于基于广泛学习资源,以学生为中心、问题为中心、活动为中心的能力培养模式。这种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变化才是第四次教育革命浪潮中智慧教育的实质与核心。

三、智慧教育的概念特征

智慧教育的思想由来已久,并随着时代环境的变迁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印度著名的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在其专著《一生的学习》中阐述了自己的教育观。他认为,教育并非只是获取知识,聚集事实,将之编集汇合;真正的教育应该充满爱、自由和智慧,真正关注“人”,把生活当作一个整体而明白其中的意义。教育的价值在于帮助受教育者认识自我、消除恐惧和唤醒智慧。每个人的智慧都是与生俱来的,但是智慧如果未经觉解,将永远处于沉睡状态。而通过真正的教育,智慧已经处于觉醒状态的教育者将通过启发、诱导,来点燃受教育者的智慧[11]。享誉海外的杰出科学家钱学森总结其一生的道德、学问和事业,提出了大成智慧学。

“大成智慧”的特点是沉浸在广阔的信息空间里所形成的网络智慧(Wisdom in Cyberspace),是在知识爆炸、信息如潮的时代里所需要的新型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体系。大成智慧学 指导下的智慧教育内涵包括:打通学科界限,重视通才培养;掌握人类知识体系;实现人机结合,优势互补;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大成智慧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大批顶尖的创新型人才,服务于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对教育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12]。

今天,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日益深入,受智慧地球、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智慧校园等提法的影响,智慧教育也引起了更为广泛的关注。祝智庭教授等[13]认为,智慧教育是当代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新诉求。智慧教育指信息 技术支持下为发展学生智慧能力的教育,旨在利用适当的信息技术构建智慧学习环境(技术创新)、运用智慧教学法(方法)、促进学习者开展智慧学习(实践创新),从而培养具有良好的价值取向、较高的思维品质和较强施为能力的智慧型人才(人才观变革,要培养善于学习、善于协作、善于沟通、善于研判、善于创意、善于解决复杂问题的智慧型人才),落实智慧教育理念(理念创新),深化和提升信息时代、知识时代和数字时代的素质教育[14]。

杨现民[15]则认为,智慧教育是依托物联网、云计算、无线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所打造的物联化、智能化、感知化、泛在化的教育信息生态系统,是数字教育的高级发展阶段,旨在提升现有数字教育系统的智慧化水平,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主流业务的深度融合(智慧教学、智慧管理、智慧评价、智慧科研和智慧服务),促进教育利相关者(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会公众等)的智慧养成与可持续发展。基于前述观点,本文认为从哲学的角度看,智慧教育是通过具有智慧的教育活动或教育形式,培养和激发学习者自身智慧的教育实践过程。通过一系列直至人性思维的帮助程序,智慧教育帮助人类排除干扰、放开心态、开拖思维 和创造性思维。从技术角度,智慧教育是依托移动互联与应用、物联网、云计算、数据等新一 代信息技术所打造的泛在化、感知化、一体化、智能化的新型教育生态系统。通过实现教育环境的智慧化、教育资源的智慧化、教育管理的智慧化,最终为教育活动所涉及到的各类主体(学生、教师、管理者、家长、社会公众等)提供智慧化的教育服务。

智慧教育的功能特征可以概括为3A+W,即与教育相关的任何人(Anyone)借助互联网,在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都可以获取所需要的教育资源或教育服务(What)。智慧教育的技术特征可以概括为5I,即信息化(Informatization)、网络化(Internet)、全交互(Interactive)、智能化(Intelligent)、—体化(Intergration)。

四、智慧教育的体系结构

从体系结构上看,智慧教育是一个复杂的集成性大平台,包括五个系统,分别是基础支撑系统、智慧环境系统、智慧资源系统、智慧管理系统和智慧服务系统,具体如图1所示。

(一)基础支撑系统

基础支撑系统是智慧教育平台建设与运行的基础,既要为上层的智慧教育环境、智慧教育资源、智慧教育管理和智慧教育服务等系统提供统一门户、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接口和统一数据中心等基础支持服务,同时又要通过标准的接口规范与智慧城市中的其他智慧系统(能源、医疗、交通、物流等)共享基础数据。

(二)智慧教育环境

智慧教育环境为智慧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空间和场所,由物理环境、虚拟环境和混合环境组成,包括智慧校园、智慧云课堂和智慧教室等应用场景。物联网、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简称RFID)、人体识别系统(Human Recognition System,简称HRS)、情景感知(Context Awareness)等技术为物理环境的智慧化提供了技术基础;移动互联与移动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为虚拟环境的智慧化提供了技术基础。

(三)智慧教育资源

智慧教育资源系统是在现有各种教育资源业务系统已有功能基础上,增加体现教育智慧性的新功能,以实现教育资源的智慧化管理。教育资源的智慧提升主要体现在更方便的资源转换和分类编目、更充分的聚合策展、更深入的社群互动、更个性化的推送和更加可持续的发展等方面。

(四)智慧教育管理

智慧教育管理是在现有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上,通过统一规范,数据共享,在大数据分析和可视化技术的支持下,逐步将现有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升级成为包括务管理、动态监测、教育监管与决策等功能的智慧化教育管理系统。智慧教育管理系统主要包括教育可视 化管控、教育智能决策支持、教育安全预警以及教育远程督导四个子系统。

(五)智慧教育服务

智慧教育服务包括运维云服务和业务云服务两个子系统。运维云服务系统为智慧教育平台中各种教育业务系统和教育环境提供运行维护保障服务,主要提供设备智能管理服务、智能监测与排除服务以及运维培训服务等。业务云服务子系统为智慧教育活动所涉及到的各类主体(学生、教师、管理者、家长、社会公众等)提供智慧化的教育服务。

五、智慧教育的技术特征 智慧教育的核心技术特征体现在六个方面(如图2所示):智能感知(情境感知)、无缝连接、全向交互、智能管控、集群推送(推需推送)、智能视窗(可视化)[16]。智能感知包括,在实现远程控制、管理、分析、决策中是很重要的,它是基于互联网才能实现的。智能控制又叫基于互联网的智能化控制,它的职能是对系统、设备、平台进行操作、纠错。智能管理是行政决策机构或者服务机构对直属范围内的职责进行管理,包括智能化互动反馈、智能分析。智能分析是数据汇集了之后进行智能挖掘、智能分析,提供决策的依据,智能感知是位于最底层的,最终体现是在智能视窗上。

(一)智能感知

智能感知是智慧教育的技术底层,依据感知数据自适应地为用户提供推送式服务。通过装置在各类物体上的射频识别电子标签(RFID)、二维码、红外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可穿戴设备等组成的智能传器,经过接口与无线通信网络、因特网互联,以实现人与物、物与物相互间智能化地获取、传输与处理信息。智能感知的对象包括设备运行、教学环境以及学习者的状态等。

(二)无缝连接

无缝连接是智慧教育的技术特征。无缝连接的具体体现为:在跨级、跨域教育服务平台之间实现数据共享和系统集成;通过增强现实等技术实现物理环境与虚拟环境的无缝融合;支持多终端设备无缝连接到各种教育信息系统,获取学习资源与服务;学习者的多个学习终端之间实现数据同步、无缝切换,学习过程实现无缝迁移;为特定学习情景建立学习社群,为学习者有效连接和利用学习社群提供支持。

(三)全向交互

教与学活动的本质是交互,智慧教育系统支持全方位的交互,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人与物之间的交互以及物与物之间的交互。全向交互的具体体现如下:自动记录教与学互动的全过程,为智慧教育管理与决策提供数据支持;通过语音、手势等更加自然的操作方式与媒体、系统进行交互;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随时随地的互动交流,促使深层学习发生。

(四)智能管控

智能管控基于标准协议,实现信令互通,进而实现对环境、资源、管理和服务的智能管控。具体包括感知物理场所的环境,依据教与学的实际需求,动态调节声、光、电、温度、等环境指标;记录和汇聚各类数据,进行挖掘分析,为数据共享和业务流程的升级提供决策依据;基于采集到的数据和分析结果,辅助管理者 准确地诊断和解决问题;基于智能诊断和分析的结果,科学调度教育资源、调整教育机构布局、分配教育经费等。

(五)集群推送 利用集群技术可以在付出较低成本的情况下获得在性能、可靠性、灵活性方面相对较高的收益,任务调度则是集群系统中的核心技术。按需推送是智慧教育的另一重要技术特征,具体体现如下:根据用户的学习偏好和学习需求,个性化推送学习资源或信息;按需推送活动:根据用户的现有基础、学习偏好以及学习目的,适时推送学习服务(解决疑问、提供指导等);根据用户学习过程记录,适应性推送用户学习所需 的各种认知工具;根据用户的兴趣、偏好、学习的内容等,适应性推送学伴、教师、专家等人脉资源。

(六)智能视窗

可视化是信息时代数据处理与显示的必然趋势。智能视窗是智慧教育观摩、巡视、监控、管理的用户可视化界面,其技术功能主体现为:通过图形界面,清晰、直观、全面地呈现各类教育统计数据;通过视窗可以监看智慧教育应用系统的运行状态,为用户提供最优化的系统建议,从达到最佳的节能效果;提供具有良好体验的操作界面,以可视化的方式操作教育设备和应用系统,体现使用的方便性和管理的灵活性。

六、智慧教育生态的构建

智慧教育既是第四次教育革命的最新发展态势,也是这场革命的重要推动力量。新兴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持续深度融合,正引发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育评价、教育制度等的全面创新与层次变革。同时,智慧教育生态的构建也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构建和可持续发展有赖于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研究机构、一线学校等多方力量的协同参与。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制定好上中下相衔接的智慧教育推进策略和实施方案,建立有效的协同机制,做好智慧教育的顶层设计,完善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支撑平台,建设智慧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明确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智慧教育要在统一规划和总体设计的基础上,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

行业企业在智慧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行业企业要找准本企业在智慧教育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面向智慧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和未来趋势,结合企业的特长和优势开展研发工作,为智慧教育提供多样化的、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同时要正确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之间的关系。

研究机构要发挥智慧教育建设智囊的作用,围娆国际动态、教育政策、发展策略、关键技术、运营模式等方面组织专题专项研究,定期发表研究报告。发挥专家专业的优势,向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和一线学校提供智慧教育的咨询服务。接受委托对重点项目的完成和运行情况进行跟踪研究,参与智慧教育发展水平的评估工作。

一线学校要积极应用,提升学校教育信息化软硬件系统的智慧化水平,探索智慧教育情境中的教育教学创新模式与典型案例。制定有效的激励措施和评价体系,鼓励广大教师、学生、管理人园参与到智慧教育环境、智慧教育资源、智慧教育管理和智慧教育服务的应用和建设中来。总之,智慧教育有助于面向全社会不同群体提供智慧型和个性化的环境、资源和服务,有助于国家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升级发展,有助建设实现学习型社会。智慧教育生态的构建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研究机构、一线学校的作用,共同完善智慧教育生态圈。

七、结语

篇6:打造生态教育 构建教育生态

摘要:本文探讨了在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背景下如何构造合理的大学生学习生态系统问题。合理的学习生态系统不仅能帮助学生实现对知识的系统学习,而且能促进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由,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扩展学习和创新学习;可以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等教育;生态系统;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6-0191-02

一、引言

目前大多数高校课程的教学过程主要形式是教师在课堂上面对面地给学生传授知识。在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中,教师运用讲授、演示、提问等多种手段引导和激发学生进行知识的系统学习。但是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对所有学生的引导方式和教学内容都是统一的,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做不到个性化教学;同时,教学活动也受到时空上的约束。

在目前信息获取渠道非常丰富的社会背景下,学生可以通过网站、搜索引擎、软件、MOOC等多种方式形成的虚拟课堂进行主动的自主学习。这种开放的学习方式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提供多元的交互空间,能够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但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面对丰富的学习资源时容易迷失方向,缺少学习方向、目标上的引导。

如何充分发挥两种学习模式的优点,使它们优势互补、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是值得关注的课题。因此,有必要构建一个良好的大学生学习生态系统。

二、学习生态系统框架

虚拟课堂的优点是现实课堂无法比拟的,而现实课堂的优势也是虚拟课堂无法替代的。因此,需要找到一个结合方式,使两种教学模式能相互支持、相互配合,最大化地发挥各自的优势。通过大量的实践教学和教改尝试,我们提出了一种大学生学习生态系统框架来达到上述目标。

在我们提出的学习生态系统框架中,需要教师面对面教学的现实课堂教学环节被分为三个层次:课程引导、专题讨论和高级专题,将虚拟课堂分为自主基础学习、指定专题自主学习和拓展学习三个层次,并在现实课堂和虚拟课堂的不同层次之间形成反馈系统,有效实现它们之间的充分结合,如图1所示。

当大学生开始学习一门新的课程时,如果采用我们提出的学习生态系统进行学习,那么整个学习过程如下所述。

环节1:教师通过课堂教学的模式对学生进行课程引导。

这个环节的主要目标是教师向学生介绍课程的相关背景知识,说明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方向,提纲式地给出课程的内容框架,并根据内容框架对课程内容进行简单介绍,指出哪些是重要知识点,给出对课程基础型自主学习的建议,给出每个知识点需要完成的自测题。此环节是课程引导的`第一个阶段,随后课程学习进入环节2。

环节2: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利用虚拟课堂完成课程基础内容的自主学习。

此环节的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自己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主要是根据教师在环节1给出的课程内容框架进行。学习过程中做自主学习笔记,记录需要教师进行解答的问题,并完成自测题。随后课程学习进入环节3。

环节3:学生带着自己完成的自测题、自学笔记和需要答疑的问题列表进入课程引导的第二个阶段,最后进入指定专题型自主学习。

学生将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反馈给教师,教师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答疑,讲解自测题,对课程的主要知识点进行串讲。最后根据重点知识点布置专题自主学习任务。此过程属于课程引导的第二个阶段,引导学生对重点知识点进行进一步地深入学习。同样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合理安排自己在虚拟课堂中的指定专题的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做好自学笔记和记录通过自主学习后仍然感到困惑的问题。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完成所有指定专题的学习后,将进入环节4。

环节4:学生带着自己的自学笔记和问题列表进入由教师主导的课堂专题讨论环节。

在此环节中教师组织学生对大家反馈的问题展开讨论,随后教师对该专题涉及的知识点和主要问题进行总结和强调,并给出拓展学习方向的建议。随后学生将进入最后一个要求完成的自主学习环节。

环节5: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建议开展拓展型自主学习。

这个环节的自主学习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课程相关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应用,使学生能在课程内容的宽度上和深度上进行拓展。学生完成这个阶段的自主学习后,教师将对学生进行高级专题报告。

环节6:教师向学生作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高级专题报告。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通过专题报告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与本课程相关的最新技术和行业发展动向,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

对高级专题报告内容感兴趣的学生可以继续对相关内容进行拓展型自主学习。

通过上述对图1所示学习生态系统的详细讲解,我们不难看到该学习生态系统充分融合了现实课堂和虚拟课堂两种教学模式,两种模式在课程的整个学习过程中交替穿插着进行,充分利用和发挥了它们各自的优势,既能引导学生进行全面深入的系统学习,又能给予学生充分、主动学习的空间。

三、结语

各种站、MOOC技术、翻转课堂等的出现对传统课堂教学带来了不少挑战,如何将这些新技术融入高校的教学环节,找到它们与传统面对面教学模式的最佳融合方式,将传统教学模式和这些新技术的优势在高等教育中充分体现和运用,我们进行了思考和探索,提出了一种针对高等教育的学习生态系统。该系统由三个层次的现实课堂教学环节和三个层次的虚拟课堂自主学习环节构成。学习活动在这些环节中穿插进行,实现了传统教学模式与这些新技术的高度融合。

参考文献:

[1]沈华,文志诚,杨晓艳,张明武.数据结构及算法:C语言描述[M].第2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2]沈华,杨晓艳,马驰,杨华.数据结构及应用――C语言描述[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3]蒋莉,梁荣华,黄鲜萍.数据结构课程教学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1,(9):97-99.

上一篇:业务每日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特点与对策研究》课题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