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写作教学案例农村留守儿童

2024-05-18

论文写作教学案例农村留守儿童(共11篇)

篇1:论文写作教学案例农村留守儿童

学年论文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及其对策

09政教(1)班袁芳090100044

内容摘要:

摘要: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建立,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形成了数量庞大的流动人口。而青壮年是农村流动人口的主要群体,他们外出打工,导致留守儿童由此产生。由于传统家庭教育环境的解构,导致留守儿童一系列发展问题,特别是其教育问题。而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关系到农村经济,教育以及社会的发展,因此本文主要谈谈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及其对策。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况教育问题对策

随着大量农村人口向大小城市流动,农村留守儿童大量增加。而且他们在生存状况,心理状况,教育问题上暴露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留守儿童存在的这些发展问题,不知让农民工忧心,更让教育者忧心。它关系到一代人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因此,我们首先要揭示出农村留守儿童在生存状况,心理状况和教育状况上存在的种种问题。

一、留守儿童的含义

留守儿童,指父母双方或者一方离开家乡外出工作,而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与父母或者父母其中一方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当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们都大多有代理监护人,并面临一个全新的生活环境。然而代理监护人由于年迈或经济条件受限制等各种原因,无法正常行使对留守儿童的监护权,使得留守儿童的基本权益不能得到保障,生存状况令人担忧。

二、留守儿童的生活、心理状况

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首先,生活质量不能保障。据调查,主辈抚养一般只注重孩子的吃饱穿暖,而并不懂如何去提高孩子的生活质量。其次,他们所受的待遇不够公平。由于一些代理监护人的思想,文化等素质较差,对留守儿童的待遇是很不公平的。主要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上代监护人偏心。由于代理监护人往往偏爱自己的孩子,在物质和精神上对自己的孩子的关心自然会多一些,还有少数代理监护人甚至虐待留守儿童。二是隔代监护人重男轻女。由于祖辈大多都存在较重的重男轻女思想,祖父母溺爱孙子,而常常忽略对孙女的关心,致使留守女童遭到不公平待遇。再次,农村留守儿童的劳动量增大。由于父母外出打工之后,家里留守的多数为妇女,儿童和老人,父母原先所承担的沉重农活,便转嫁到家里监护孩子的老人身上。但是由于老人大多都体衰多病,留守儿童的劳动量和劳动强度都随之增大了。过早的承担这些与年龄不相符的高强度劳动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是很不利的。[1]

湖北大学心理学系教授严梅福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是一群“情感饥饿”的孩子。从心理学上讲,小孩在幼年时期如果没有得到父母的教育,抚养和亲情,他的性格会受到影响。情感的缺失可能会使他们的人格发展出现很大的歪曲和变形,对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产生不良的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异常主要表现在:第一,情绪方面,出现胆小,焦虑,抑郁的情绪,容易生气,与父母难与沟通,兴趣减少或多变,不敢在公开场合发表自己的意见。第三,行为方面,表现为多动,注

意力不集中,逃学,泡网吧等。还有部分留守儿童喜欢离群独处,沉默少语,少动,精神不集中,或过分活跃,有暴力倾向,偷窃行为等。据调查统计,留守儿童心理失衡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抑郁,焦虑,自卑,攻击,嫉妒,空虚,任性和叛逆,通过研究分析,留守儿童心理失衡的根源是多方面的。其主要根源是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教育不公平因素的影响,文化生活单一的制约,心理教育机制的缺失,社会教育观念的滞后。同时我国农村地区教育存在种种弊端和一些地方存在的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也是留守儿童心理失衡的诱因。[2]

三、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处于生活上缺人照顾,学习上缺人辅导,行为上缺人管教的状态。父母外出务工改善了家庭经济条件,为留守儿童接受教育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有少数儿童因为父母不在身边也变得更加懂事,坚强,自理能力强。父母的外地生活或多或少开阔了他们的眼界,并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他们努力学习,争取考上大学继而走进城市。然而除了经济上的些许改善,留守带给他们更多的还是教育上的缺失。[3]作为承载国家教育理想的学校和老师,更应该向所有儿童尤其是生活在特殊状态下的留守儿童,提供公平,公正,平等的知识教育,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遗憾的是,我们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状态并不乐观。[4]

首先是他们的学习行为问题。部分外出打工家长,对子女教育重视程度不够。首先,很多家长忽视了学龄前留守儿童的教育。其次,一些代理监护人为了方便照顾,一些学龄前儿童也未上学。甚至还有个别家长因为家庭经济困难不让其上学。还有一些家长无力供养子女上学时,便让较大的子女休学,外出打工挣钱供较小的子女上学,这些都是造成留守儿童的入学率,巩固率低的因素。

其次,很多留守儿童为父母而学习成为其重要的学习动机,他们大部分都比较懂事,知道父母在外挣钱不容易,自己较好的学习条件来之不易。还有的是为了挣钱而学习,主要受一些成年人金钱至上的观念的影响,这也是一些家长用金钱来补偿情感的后遗症。还有部分留守儿童是为了父母优厚的物质奖励而学习。但是,这样的学习动力不是发自孩子的内心,因此是不能长久的。长期用物质奖励刺激孩子的学习动力,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正确的人生观的形成。

再次,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学习兴趣不浓,农村中小学68%的留守儿童学习兴趣不浓,对知识的掌握比较机械,常常是在教师的监督和督促下去学习。而且留守儿童也存在着学习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缺乏学习自觉性。究其原因,一是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监督指导,放任自流,祖辈因为文化程度低,大多属文盲,对孩子的学习辅导更是力不从心。二是部分留守儿童自制力较弱,自立,自理能力较差,纪律涣散,养成了不爱动脑筋,抄作业等不良习惯。再次,从大范围来看,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普遍不理想,厌学,逃学,辍学等现象时有发生。

四、三个层面的措施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及经济的发展。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一个大工程,涉及到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面。因此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三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好的解决,从而使留守儿童更好的接受教育。

一、家庭层面

家庭中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生活活动,以及蕴含其中的文化、心理、人际关系氛围是影响儿童成长的一种教育环境。“传统家庭教育的解构”可能是影

响留守儿童发展的最重要的原因,关键因素。在教育体系中,家庭教育先于学校教育产生是人类社会最初教育形态。家庭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传递社会文化,培养适应社会环境和社会生活的人。家庭教育是在天然的血缘关系上建立起来的,属于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影响,是父母以自己的生活态度、处事风格、日常言行来言传身教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若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品德和优秀的才干,父母是要有奉献精神的。因此,父母在这方面应有开阔的眼界和长远的打算,在物质条件基本满足的情况下,应该多为下一代考虑,多关心他们的成长与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至少应有一位家长留守,这对于孩子的人格的培养和学业成绩都是有益的。留守儿童的成长,发展问题的解决,首先应该从重视农村家庭教育环境入手。

1、留守儿童父母要转变教育的责任观念。

2、留守儿童父母要学会心灵的沟通,长期在外的父母要充分利用电话定期和孩子进行教育。

3、用爱激励孩子。“留守儿童”多数在农村,他们的生活条件相对较差,一般都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姨妈等照料。在他们的心理上,对孩子的“爱”理解不够全面,认为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要干什么就干什么……一切顺着孩子,一切护着孩子,这就是爱。其实这是种不健康、不负责的爱,是一种溺爱。真正的爱就是一种积极负责任的爱,不但要让孩子吃好、穿好,而且要教育孩子如何做人,了解孩子的思想动向,教育孩子明辨是非,有错必改。所以,代理监护人应该做到像父母一样经常与之谈心,使孩子心情愉快,学习目的明确、自强不息,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这才是一种真爱。此外。还要多和家里的监护人、学校电话联系即使、准确地掌握孩子的各种情况,有利于对孩子及时的教育和帮助。

二、学校层面

学校在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上应该担任主角,因为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少的情况下,学校教育就显得格外的重要。

1、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在留守儿童教育的过程中,学校扮演的角色尤为重要,原来由家长担任的那部分责任在一定程度上转嫁给了学校,因此学校要担任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双重责任,学校要进一步深化学校内部改革,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

2、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建议农村中小学配备专业的心理老师或与相关老师进行相关心理指导培训,使他们有能力对学生进行定期的心理健康辅导。

3、健立完善的留守儿童档案,通过留守儿童档案学校可以一方面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并根据情况进行分离教育管理,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监护。另一方面定期和留守儿童的父母联系和沟通,通报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督促家长更多关注孩子的成长。同时让留守儿童身上的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最为重要的时要架起家庭和学校之间畅通的桥梁,加强学校和家长之间的联系。

三、社会层面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产生,从根源上来讲,是因为长期的城市优先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以及城乡分治的二元结构造成的城乡发展差距的结果。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从宏观上来看,首先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和谐社会是一个内部诸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产生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动力的系统。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统筹城乡发展,消除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二元结构的影响。为此,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提高城镇化水平。这样,更多的农民就可以就地就业,使更多的孩子可以享受家庭的温暖与关爱。其次,再根据当前农村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社会可以作为是加强和农村社区教育组织或机构建设,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缺失的弥补作用,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互补共生。因此笔者认为从社会这一角度出发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建构监护体系。由村委会牵头,联合妇联,团委、工会、学校和派出所,充分利用党政机关富于人员、中小学退休教师,共同构建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体系。

2、加强调查研究,加强相关创新性政策的可行性研究,积极探索农民工社会保障、探亲休假等制度的研究,充分整合、转化研究成果,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工作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3、扩大社会宣传。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优势,利用多种宣传渠道,精心组织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社会宣传。再次,建立帮助机制,关注留守儿童,应该提倡:多一点关心,多一点关怀,多一点问候,要动员社会力量开展多种形式的结对帮助。[6]

通过社会、学校、家庭的相互配合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参与,希望能够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及成材给予营造一个优越的大环境。只有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多方位、多角度的采取相应措施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才能使留守儿童受到健全完善的教育。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进而使外出务工人员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人口研究》,2005年第一期

[2]赵富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原因探析。《中国教育报》,2010年9月5日

[3]孙继: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4]曹凤媛:关注留守儿童和流动人口的教育问题《创新教育》,2010年10月

[5]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教育研究》,2010年4月

[6] 田景正.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当代教育论坛,2006(5):52.

篇2:论文写作教学案例农村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案例

反思邢丹事件——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教和辍学

小组成员:

李必清

黄志涛

李侨玲

何锦川

罗冬梅

章丽日

农村留守儿童家教和辍学案例分析 1

前 言

所谓的留守儿童就是,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其中尤其指那些已经到达入学年龄,在学校学习的16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可见,农村留守基本上是由处于在学校读书阶段的未成年人组成。因为缺乏第一监护人父母的监护,而其在身体上、思想上又未成熟,故而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成为近年来较为突出的社会矛盾焦点。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随着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同时,农村经济制度改革和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加,农村留守儿童也在逐年增加,特别是在一些比较贫困的山区,教育和各种资源都比较缺乏,在加上自己的父母不在身边,隔代人的代沟是这些孩子的价值观念和一些行为都扭曲了,他们的家庭教育存在缺失,在情感上缺少了父母的关爱,呵护,是典型的弱势群体,极易产生个性心理发展异常表现。他们的父母在外地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带回大量资金为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回乡创业积累一定资本。但是其子女的教育和管理却出现了一系列大问题,发人深思。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和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都是当今社会的焦点和热点,但愿有更多有识之土能投入到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中来,也让留守儿童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家教和辍学案例分析

2案例简介

刑丹事件

农村学生辍学失学,一直是一个全社会关注的话题。近日,惠州三辍学失学青少年在高速公路路边投石取乐,而他这是世人难以承受之痛。他们的极端行为夺走了一位好人邢丹的生命。丛飞和邢丹生前致力帮助辍学失学孩子,而邢丹死于辍学失学青少年之手,三位青少年的教育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三名犯罪嫌疑人没有案底,并自称是第一次做出这种行为,在高速路边扔石头砸车不以抢劫为目的,而仅是为了取乐。砸中致使邢丹所乘坐的车辆停下后,三犯罪嫌疑人并未上前,随后自行离开。经排查,案发现场附近的铁丝网被人割开一个大洞,三人即通过该处到达案发现场,站在高速公路边扔掷石块。当记者到其中一人家中采访,石头岭村村民介绍,黄某泉家里条件是村里最差的,有5兄妹,他在家中排行老三。林某健和蔡某成家,经济条件也一般。林某健母亲常年在外打工,父亲在家务农。蔡某成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在家务农。当被问道有关孩子的行为的时,他们的父母都是无奈的回答:“爱怎么办就怎么办吧,我们也有心无力的。”

根据警方披露的案情,击中邢丹所乘坐的车辆的石块,为林某健扔出。如果仅是“以取乐为目的”,该犯罪嫌疑人应无剥夺他人生命的动机,属于疏忽大意致人死亡,涉嫌过失致人死亡罪。而因为林某健为1996年7月出生,年仅15岁,属于未成年人犯罪。根据法律规定,量刑时可以从轻处臵。至于该案的另外两人,因为是一起前往事发地农村留守儿童家教和辍学案例分析

3点,都有投掷石块的行为,有共同犯意,涉嫌构成共同犯罪。

案例分析:

青少年犯罪,很频繁,大多是一些没有得到很好家庭教育的孩子,在本案例中也不例外。教育逐渐成为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有效途径,而这其中,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是凸显,他们没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没有正常的父爱,母爱,对于价值观有所偏离,其导致行为没有跟社会接轨,往往以自己的主观意识为主,做事很少考虑后果更不要说周全。

一个有接受过义务教育的人,做事相对会比较有经过思考的,至少会在扔石头前考虑到扔到人有何后果,这样很大程度上就会杜绝悲剧的发生了,虽然说他们都是未成年人,但是也不至于什么都不懂的。所以这就涉及到教育问题了,这其中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留守儿童一大部分都辍学,有些人辍学后就无所事事,有些人就打工,有些人当混混,各种情况都有。毕竟父母不在身边,孩子很容易学坏,行为举止也比较不规矩,没有纪律性。

相应的对策:

一、留守儿童的抚养人应慎重选择,老师也应多一点关爱。留守儿童的抚养人应尽早定下来,不要随意更换,以免增加孩子的不安全感,另外孩子身边最好有一些有文化、有责任感的年轻人,以便与孩子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把孩子完全交给没文化的老年人抚养,是对孩子极不负责的做法,也是很危险的,因为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如果一个孩子走上了岐路,将会给家庭、社会带来很大的悲农村留守儿童家教和辍学案例分析

4剧。此外,在幼儿园或学校,老师应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多与留守儿童进行沟通,多观察他们的发展变化,以及时了解、疏导他们的心理问题;引导他们多与同伴交往,从而让他们发现交往的乐趣,进行一定的“亲情弥补”,使留守儿童形成与抚养人、老师、同伴间的深厚感情,避免他们情感世界的“荒漠化”。

二、留守儿童的父母应重视与孩子的沟通。

留守儿童父母应摆正工作与孩子的关系,认清童年经历对人一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及亲子关系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学习一些必要的家教知识,不要陷入黄土高原上“娃放羊挣钱成亲——娃再生娃放羊挣钱成亲” 似的恶性循环。父母平时在外地应多与孩子联系,尽量多创造条件与孩子在一起,尤其要注重“亲子沟通”的质量。在沟通、交流中,应培养孩子一定的是非观念,让孩子明白父母虽然不能常伴身边,但不是不爱他们,而是对他们更深沉的爱,是为了给他们将来创造更好的生活、学习条件才去打工的。父母还应告诉孩子外出打工的辛苦,教育孩子从小要像父母一样不怕吃苦,并为有这样爱自己的父母而自豪。这些道理的讲解,对于越小的孩子越要结合父母的实际行动,例如:可让孩子去实地参观、感受一下父母的工作;通过邮寄书、玩具、新衣、贺卡等方式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三、外出打工的父母应加强与老师、抚养人的联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伴随他们一生的老师,这个地位是无人可以取代的。这既说明了父母在孩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也说明了在孩子的教育中父母拥有的最高决策权,也就是说只有父母才能农村留守儿童家教和辍学案例分析

5对孩子的教育负最终的责任。因此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明白,不管自己身在何处,都应发挥自己在孩子教育上的能动性,应主动协调抚养人、老师等多方面的教育力量,使孩子更健康地成长。

四、留守儿童的问题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全国目前有远超过2000万的留守儿童,这是我们的下一代中不容忽视的一大群体,他们的问题其实也是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共同来解决,不能光靠他们父母来扛。在今年“两会”精神的指导下,湖北、湖南等劳务输出大省都推出了一些针对留守儿童的有效措施,例如招募志愿者当“代理家长”的做法就在社会上引起了积极的响应。一些打工者集中的大城市也成立了“民工子弟学校”,一些条件较好的公立学校也在降低外地民工子女的入学门槛,这样也能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但愿有更多有识之土能投入到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中来,但愿以上那些好的做法及其它更有新意更有效的做法能得到进一步的推广,深入落实到每一位留守儿童身上。

我们组的期待:

希望成千成万的留守儿童能得到更多的关注,也希望父母亲不要因为养家糊口而忽略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你们的后代是祖国的希望,也是你们日后的骄傲,请广大人民回眸看看自己的孩子,多份关心,多点希望,祖国将会更富强!这个社会就会更加美好!

篇3:论文写作教学案例农村留守儿童

一、农村留守儿童语文学习现状

(一) 学习无动力、无方法

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 在农村留守儿童中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对学习态度的认识是低于平均水平的,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没有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农村孩子们普遍认为要学习就一定要学好数理化, 这样就什么都会了, 特别是男生, 这种思想较为严重, 认为学习语文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任何作用, 所以在语文学科的学习过程中, 经常马马虎虎的。在教学中严重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 一旦在课堂上思维受到阻碍, 便会立刻游离到教材内容之外, 这样长期发展下去, 学生们普遍学习效率很低。农村留守儿童与城市里的同龄孩子相比较, 更容易受到挫折, 而这些挫折对于孩子们来讲就是一种暗示, 使孩子们逐渐产生一种消极的情绪, 对学习产生了一种厌恶感。语文学科的学习需要孩子们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可是农村留守儿童却对这门学科产生了畏惧感。

(二) 亲情缺失, 孤掌难鸣

农村留守儿童的性格都具有一个共同点, 那就是内向不善于表达。很多的留守儿童不善于与其他同学交流, 从儿童自身的角度来看, 发自内心的就不愿意与其他同学交流沟通。还有的学生性格十分的偏激, 做事不加考虑, 经常因为一些小事便与同学大打出手, 农村留守儿童非常好动, 喜欢懒惰和撒谎。在家庭方面, 农村留守儿童缺少家庭温暖, 绝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家庭困难, 父母又常年在城市打工, 每年只有过年时回家, 根本顾及不到孩子的学习情况, 平常打电话也只是三言两语, 根本无法解决孩子心中的困惑。从学校方面来看, 学校教师具有双重身份, 自己不仅是教师还是农民, 由于自身精力有限, 所以对留守儿童学习的关注和指导严重不足。在教学中, 教师更加地关注那些优等生, 而剩余的那部分学生很容易被老师忽视、放弃, 这直接对学生的自尊心产生了严重的伤害, 自暴自弃, 有的学生甚至放弃了语文学科的学习。

二、改善农村留守儿童语文学习现状的有效对策

(一) 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孩子们学习的最好老师, 而动力则是促进孩子们学习的内驱力。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语文教学, 教师要深入地挖掘出语文教材内容的乐趣, 结合学生的兴趣、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 深入地挖掘出语文材料中的可以诱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因素。教师还应为学生创设生动的学习氛围, 将课堂学习氛围活跃起来。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理解能力, 对学生做出正确的引导, 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可以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 进而激发出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给农村留守儿童宽容, 给予他们正确的指导, 给予他们更多展现自己的机会, 逐渐地建立起这部分孩子的学习成功感。还应鼓励农村留守儿童积极地参加集体活动, 在活动中能够展现自己的才能, 发现自身的优点, 与小伙伴们和谐相处。

(二) 开展家校合作式教育模式

开展“代管制”和“帮结”活动, 爱和教育是相辅相成的, 只有真正发自内心的爱和感情, 才会促使教师不辞辛苦、心甘情愿地培养学生, 反之学生也会感受到来自教师内心的真爱, 被其感化而发奋的学习。学校方面可以组织代管家长队伍, 主要负责留守儿童的学习, 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进行教育和正确的引导。开展帮结活动,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们长期分离, 造成孩子们缺少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学校方面为了弥补留守儿童所缺失的家庭教育, 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可以开展三帮二结的活动, 三帮是指帮贫、帮教和帮学, 二结是指教师和留守儿童一对一的结对, 同学与留守儿童的一对一结对, 对留守儿童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和关爱。

(三)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学生的认知差异和智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教师必须要面对现实, 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设置教学目标, 充分调动起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要兼顾到各层次学生的要求, 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 寻找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 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另外, 教师们还要意识到一个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除语文学习不是非常理想之外, 他们的身上还是有很多闪光点的, 教师要善于去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 利用这些优点来弥补他们语文学习的不足, 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功感。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全新的社会问题, 留守儿童的学业问题也不是仅靠某一方的力量便可以解决的。从目前农村现状来看, 要在短时间内将留守儿童的学业问题彻底解决, 是一项艰难的任务。所以, 能够给予留守儿童最有效的帮助的人便是农村教师, 教师应运用语文特有的情感和温暖关爱留守儿童, 将农村留守儿童的语文水平提高, 使其全面健康的发展。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社会迅速发展所造成的结果, 他们为我国教育提出了新课题。笔者结合实践工作经验, 对农村留守儿童语文学习现状进行分析, 并提出有效改善农村留守儿童语文学习现状的有效对策, 以促进我国农村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 切实地将教学质量提升, 使每一名留守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

关键词:留守儿童,语文学习,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蒋战修.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12.

篇4:农村留守儿童语文教学初探

一、关注留守生的上课注意状态

留守生好动、注意力相对不集中,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上课初引起他们的注意。教师能否抓好上课的各个环节注意力,把握此类学生注意的心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这对一堂课的成功至关重要。注意的心向,是一种学习者倾全力于学习的内部状态。学生是否集中和维持这种心向并贯穿于整个语文课的学习和训练过程之中,直接影响着语文学习的效果。因为保持良好注意状态的学生,总能认真专注、自始至终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课堂教学通过各种手段安定学生情绪,诱发学生的感情,激发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情境中。具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和简洁性的课堂 ,熔铸了教师的智慧,凝聚了教师的教学风格和学识修养,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包含着对学生生命价值的尊重。在这样的课堂上留守生和单亲儿童会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课堂讨论、质疑、听讲、思考、作业、合作等活动中去,学生的注意程度就会提高。

二、关注留守生的课堂参与状态

留守生的两个极端:一种是相对内向,不善于参与表述;一种是相对外露,调皮捣蛋,答非所问。这两种情况的学生主体参与性都不强,需要在教师指导下全身心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实现他们生命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

语文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优化教学手段,尽可能让学生的手、眼、脑、口、耳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知识的内化过程,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满足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需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去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例如:我在《春》、《驿路梨花》、及诗词的教学中,就鼓励、引导学生尝试以诗配文、以画衬文。让留守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在愉悦的身心交往中发展学习技能,完善人格,从而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留守生的直接参与提升了教学的效果。

三、关注留守生的课堂合作状态

留守生的内向与外露这两个极端都不能算是人与人的正常交往,需要在课堂上加强养成,凸显语文的教育功能。小组合作学习正好为留守生创造了这样的环境。为此,我在语文教学中按学生性别、学业水平、个性特征等,合理划分,按照留守生的焦急缺陷与病兆 ,开好处方,编成四人小组。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在师生、生生交往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小课题指导等各种形式给学生提供小组合作交往、共同切磋的机会,通过明确目标、竞争激励、及时引导调控等各种策略提高学习交往活动的实效,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互帮互助的长处,从而使留守生在多向、有效的交往互动中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学会理清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和理解别人的看法,促使他们不断反思自己的观点,从而活跃思维,拓宽思路,激发创新的热情;也培养了留守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等社会性品质,并可使学生在相互帮助、悦纳、赞赏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分享到成功的喜悦。

四、关注留守生的思维状态

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升语文素养。而经调查表明,留守生的思维据有跳跃性和不稳定性以及散漫的特点。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可用因素,向留守生生“提供”知识、思路、情境和机会,在师生对话的形式下,着重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思维训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肯定学生的一切努力,赞扬经过独立思考的出人意料的一切结论。随着老师的点拨、引导,他们的思维从表层到深层,不断求异,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思维状态,它既是学生自主参与的成果,更体现了教师教学设计的价值。

五、关注留守生的心境状态

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学生在课堂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情绪、情感状态及奋发学习的心理体验。良好的学习情绪状态,是产生学习紧张感、愉悦感的内在因素,也是推进学习进程的不竭动力。新课程呼唤充满乐学气氛和生动、活泼、竞争的教育景象。 只有在自由、宽松、民主、平等、和谐、乐学、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课堂心理环境里,留守学生自卑、浮躁的情绪、快乐、踌躇情感体验才能得到关注,他们良好的情绪状态才能调动起来,学生才能在不断地参与、交往、思考的状态下,感受成长的喜悦,释放个性与潜能,愉快的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捕捉学生细微的表情变化去分析评判学生的情绪状态。如神情呆滞,则说明听课走神:若眉头锁紧,则表明疑窦丛生;如点头微笑,则表明理解认同;若情绪激昂、跃跃欲试,则表明他想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我们也可以看学生能否能自我控制与调节学习情绪。比如学生能从激烈的争论迅速转入到专注的聆听,能从会心的“哄堂大笑”转入到悄然无声的静心思考,这就表明学生已进入了一种自发并能自控的良好情绪状态之中。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情绪状态成为一种良性的互动,达到了整体和谐。

六、关注留守生的持续发展状态

留守生的学习习惯差、学习状态不稳定 。因此,教学中应引导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把握听、说、读、写的规律,不断优化留守生的学习素质,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状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及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例如,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一直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我认为,初中阶段应着重培养他们形成如下几种语文学习习惯:聚精会神的听课习惯;拟写作提纲的习惯;边读边思、圈点批注的读书习惯;记日记的习惯;认真独立的作业习惯;修改文章的习惯;工整规范美观的书写习惯;不懂就问善于质疑的习惯;有计划进行课外阅读的习惯;积累格言警句等素材的习惯;看报纸听新闻的习惯。

篇5:农村留守儿童教学质量探讨论文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家庭;学校;社会

1引言

篇6:农村留守儿童教学质量探讨论文

参考文献:

[1]郑芳.留守儿童的数学教育[J].时代教育,2013(165).

篇7: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

广西合山市上塘 小学 农志娥

留守儿童是典型的弱势群体,由于亲情和家庭教育的双重缺失,造成了他们在学习和心理方面存在种种问题。据调查统计,留守儿童他们各具特色,有的沉默寡言,胆小怕事;有的活泼好动,经常违规乱纪;有的争强好斗,性格粗暴;还有的„„.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我们老师要尽可能地关注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因材施教,促其发展。下面对我班的一名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分析。

一、个案现状

学生黄某,男,12岁,父母离异后另组家庭在外打工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由姥姥照料。经过一段时间观察,我发现在孩子身上集中出现了以下问题:

1、行为习惯差,上、下课都特别好动,无法克制和约束自己的言行。

2、懒惰、畏难心理。学习上怕用功、怕动脑、怕发言、怕作业,上课打不起精神来,注意力老是不能集中。加上没有人约束,随心所欲地玩。

3、缺乏良好的集体荣誉感。小到课堂发言,大到学校组织的活动,都显得没热情,总想逃避,参与意识淡薄。好像班级里的任何事情都跟他没关系,逃避一切,游离于班集体和同学之外。

二、问题分析

我通过观察、家访、交谈等各种方式接触留守孩子黄某和他的家人,我发现他身上的这些问题主要来源于三方面:

1、长辈关心不当。姥姥对孩子是打心眼里爱,但是缺少严格的管教,凡事都迁就着孩子,导致黄某作业不认真完成,老师催促他交作业就抄袭别人的作业。

2、粗暴的教育方式。由于家庭的这种特殊性,黄某自小和家长很少进行情感上的沟通,遇事缺乏耐心,常用一种粗暴的态度来处理事情。

3、内心深处自卑,由于他的成绩一直不理想,平时很少得到老师的表扬,使他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害怕竞争,害怕失败,不愿参加任何集体活动。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发现他身上的问题主要源于家长和他的懒惰和不自信,于是我决定从他的家长和本人两方面入手采取措施。

三、主要措施

1、帮助家长走出爱的误区,我利用课余时间和他的姥姥交谈,同时我对黄某提出以下建议:

①在孩子犯错时应该让他接受正确的批评,让他认识到错误,鼓励他改正。

②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教会他如何解决的办法,先让孩子自己钻研,借助字典、词典这些必备的工具书解决,实在不懂的让他问老师和同学,不能养成不做作业和抄袭他人作业的坏习惯。

③父母要经常回家看望孩子或经常给孩子打电话,多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并对孩子取得的微小进步给予肯定,这样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2、帮助孩子树立自信,融入集体,找到和同龄人交往的快乐。①利用表扬树立信心。针对孩子平时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和成功都给予表扬,让他体会到从未有过的成功和喜悦,逐步树立自信。

②针对实际,设立小目标。在孩子走出低谷后,我立即把他的注意力转到学习上,使他知道学生要以学习为主,按时上学,完成作业是一名合格学生最起码的任务。

四、辅导效果

经过我和孩子家长的密切配合及他本人的努力,近段时间取得了可喜的进步。

1、虽然在生活上仍有依赖性,但我知道他一直都是自己努力去做。

2、他已认识到按时完成作业是每个学生必须做到的,尽管他的作业书写和质量有待提高,但能按时完成作业确实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3、经常能看到他和同学们嬉戏时活泼的身影,听见他开朗的笑声。

五、个人体会

篇8:论文写作教学案例农村留守儿童

关键词:农村,语文,留守儿童,习惯,合作,德育

一、引言

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学生越来越少,然而留守儿童的比例却在不断增加,留守儿童的教育、心理健康等问题突出,需要农村教育工作者进一步付出更多的努力。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需要进一步拓展初中语文在关心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上的作用。

二、构建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奠定关注留守儿童的基础

农村的留守儿童在学习上存在一定的惰性,他们上课听课不是很积极,课下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也不是很有效,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难以形成有效的学习习惯。我们知道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帮助学生更好的实现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关心留守儿童作为关键的就是构建他们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成为实现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升,从而进一步参与到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构建良好习惯的措施很多:首先需要整合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实现学生对其不断产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就进一步提升。目前可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方式方法更多,同时还需要结合实际,开展因材施教。案例式教学,因为语文课文中涉及的内容很多,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进一步拓展一些留守儿童感兴趣的内容,这样可以有效激发他们参与语文教学的积极性。例如在苏科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海燕》是高尔基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教师可以进一步拓展对高尔基童年故事的介绍,高尔基不是富二代或者官二代,也是从平民成长为一个伟大的作家,这是对我们农村的留守儿童有着正面的积极引导作用,只要付出努力,我们不一定成功,但是不付出努力,想不劳而获,是万万不可能的事。这一类的教学引导可以实现学生激发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还需要在一些语文学习习惯上加以重点引导,因为在早晨的时候,引导学生开展一些论语等经典的诵读,在课前开展有效的预习,在课后多读一些课外书籍和文章,丰富自己的学习视野。从而构建一套从课上到课下,从早晨到晚上的语文学习良好习惯。这是我们进一步拓展对农村留守儿童关注的基础和前提。

三、构建合作式语文教学方式,实现留守儿童相互融合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父母不在身边,他们与外人沟通交流的方式存在一定的障碍,可能出现一些极端的行为,这就是因为他们的心理出现的一些变化,不能有效开展与他人的交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实现更多的情景式教学,让学生融入教师设计的情景中,实现相互协作式的语文学习,这一过程中,农村留守儿童之间可以实现更多的交流和互动,让他们在相互合作中,不断拓展语文学习的乐趣,构建他们参与语文教学的积极性,同时这种相互交流合作的教学方式可以构建更为和谐的同学关系,实现他们相互帮助,取长补短,构建他们的团队意识。例如在苏科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藤野先生》这一篇文章,教师可以让学生组成不同的预习小组,对这一篇的预习进行分工协作,因为教师在布置的预习任务不只一道,预习小组的不同成员可以分工对不同的任务进行各个突破,实现学生对相关教学内容有深刻的认识,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将自己查找到的相关答案与其他同学共享,另外,教师可以将《藤野先生》这篇文章组织学生排练话剧,在排练的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交流进一步增强,学生之间的感情也进一步加深,他们之间的一些隔阂消除,实现相互之间的融合,使得他们意识到组成团队可以实现更好的效果。

四、强化语文德育功能,实现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

苏科版的初中语文教材都是经过专家反复论证定稿的,不仅在学生的语文学生素养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很多文章都是具有正面的教育意义,可以实现有效的德育教育,留守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到相关的语文常识,同时在人生观、价值观树立上有着更为突出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借助语文教材的德育意义,开展有效思想品德教育,从而进一步疏导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由于现代农村里的留守儿童都是与自己的祖辈生活在一起,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没有更多的约束,有时甚至是一种放纵,使得这些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自我主义等一些不良思维,这是对他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极为不利的思想认识,需要有效破除。在苏科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马说》这是韩愈的一篇以物喻人的杂文,表达了他对人才问题的看法。同时从我们学生的角度出发,我们都希望自己是一匹千里马,需要遇到自己的伯乐,我们只有在等待我们伯乐的时候,实现自我知识和能力的有效提升,具备一个千里马的潜质,这样当我们的伯乐出现之后,才能一眼看中我们,这就是教育我们的学生需要厚积薄发,才能实现更好的能力体现,从现在开始学习相应的知识,掌握一定的能力,才能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留下更为优秀的一笔。

五、结语

初中语文作为义务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具有智育意义,同时兼有德育教育和心理疏导的作用。为初中语文中有一些文章具有很强的思想教育意义,对初中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有着积极的作用[2]。因此,语文在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上有着很大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张聪聪.农村留守儿童语文学习现状及教学对策研究——以山东省临邑县孟寺实验小学为例[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5).

篇9:论文写作教学案例农村留守儿童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据调查显示,我国有近2亿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且每年还在以10%的增速不断增加,而留守儿童也多达6000万人。留守儿童缺失父母庇护,身心、学习、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这个群体的广泛关注。留守学生在家难以得到家长的及时指导,成绩中等偏下和较差的占大多数,不完成家庭作业、逃学、辍学等现象更是常见。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问题加强引导与沟通,实施针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数学教学策略,从而帮助留守儿童重拾学习的信心、体会学习的乐趣。

一、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数学学习现状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数学学习面临着诸多困难。笔者经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行动观察后发现,很多留守儿童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求知欲低,玩性重,加之缺乏有效的监管,导致其怕吃苦、意志薄弱、学习兴趣不足。其次,留守儿童年龄较小,学习的自主性差,往往是课上听课,课后没有家长的有效监督,只是完成作业就了事,没有形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再者,多数留守儿童是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他们自身文化程度不高,不能对孩子的学习进行有效指导,认为只要让孩子一日三餐吃饱、不让孩子挨冻受饿即可,久而久之导致留守儿童学习跟不上进度。最后,部分学校管理简单,对留守儿童管理出现疏忽,只注重行为管理,而对于学生的学习则抱着听之任之的态度,在此种氛围下,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低下。

二、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数学教学策略

1.加强情感沟通,树立学生学习自信

由于亲情缺失,很多留守儿童都不太愿意与外界接触,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交流的主动性,遇到学习上的问题也不会主动与教师进行沟通。因此,这就要求在教学之余,数学教师应多亲近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朋友关系,让学生从老师那里得到尊重、关爱、信任和认可,使其主动地接近数学,并以朋友的身份“指导”学生的数学学习,避免学生产生对数学的厌恶,逐步引导学生培养数学的学习兴趣,使其消除心中的障碍,最终爱上数学。同时,留守儿童因成绩不好,容易自卑,对数学学习存在严重的恐惧感。面对这种问题,教师应主动接近学困生,耐心地与学生交流谈心,以生活中轻松自在的聊天方式帮助学生消除自卑和恐惧心理,坚定学生的学习信念,用良好的师生关系和情感教育感染和帮助学生重拾数学学习的信心。

2.依托现代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很多农村地区的儿童,对于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兴趣浓厚,积极性很高。而

现代教育技术相较于传统教学方式,也具有更多的优势。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多利用多媒体技术和微课等信息技术来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轻松突破数学教学重点。例如,在学习“旋转与平移现象”时,教师可以把图形用动漫的形式,把旋转和平移的过程通过动画演示,引发学生好奇,自然也就能够激发其进一步探索的欲望,从而对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又如在学习“圆柱和圆锥图形”时,小学生通常对这些图形的展开图难以把握,也不懂得如何将“圆、扇形和长方形”等建立联系,对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把圆柱和圆锥的形成过程,以及其展开的过程进行动态演示,使学生有所直观认识,进而加深印象。又如,微课是知识讲授与多媒体技术结合的优秀产物,其借助视频等多媒体工具来记录教师教学过程、课堂知识重点、难点,是现代教育领域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如在“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复习课堂上,需要带领学生对以往学过的所有平面图形、周长及面积知识内容进行总结,如果按照以往的方法照本宣科,学生必感枯燥乏味,为此,便可灵活采用微课视频对图形元素(形状、面积、周长)的变化规律进行演示,再带领学生亲自动手绘制各种平面图形,期间不断分析、归纳、总结图形特征,如此便能够使得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大脑思维都得到有效锻炼,在巩固旧知的同时,也拓展了对新知识的理解。

3.做到因材施教,关注学生心理状态

教师要充分了解留守学生的家庭状况,尽管他们都是留守学生,但是背后却可能有着不同的故事。比如说,可能有的父母感情很好,只是因为在外打工而没有时间照顾孩子;有的父母感情破裂,却可能为了孩子的成长学习而隐瞒着学生;有的家庭是单亲家庭,父亲或母亲一人在外打工等等很多种情况。这些不同的家庭背景都会对学生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对学生家庭状况了如指掌,并针对不同的状况给予学生不同的帮助和指导。例如,有的留守学生由于父母感情破裂,内心极度自卑,性格孤僻,学习数学也缺乏兴趣,此时,笔者会在课堂上以小组竞赛、合作探究的方式推动课堂的教学进度,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合作的快乐,进而逐渐打开心扉,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又如,有的留守学生由于父母长时间不在家,缺乏有效的家庭指导,数学基础较差,笔者在提问的时候,会依据数学知识的难易程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提问。例如,在复习“平行”有关知识时,教师可以提问后进生“什么是互相平行?”如果这名学生答不上来,可以给他查阅教科书的时间,利用这个时间,可以继续提问“必须满足什么条件,才能让两线平行呢?”这样,既照顾了数学基础薄弱学生的自尊心,又给其他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

4.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农村小学,学生多为留守儿童,寄宿在学校,家长文化程度不高,而且大多在外地打工,学生的家庭教育几乎为空白,这就要求学校要承担起教育的重担。首先,教师要加强对课本的专研,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认真、严格、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认真仔细、书写整洁,自觉检查的习惯。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乐于课前准备、活于课堂探究、勇于课后延伸”的学习习惯,促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具备独立思考、深层分析、举一反三的能力,形成数学课自主学习模式,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

三、结语

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与重视。在农村小学中,数学教学是其中重要的一环,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紧扣留守儿童的特点,加强情感沟通与学法指导,做到因材施教,帮助留守儿童树立学习自信,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数学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丁栋青.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数学学习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小学科学:教师,2015(11):97-98.

[2]张建军.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小学数学学困分析及应对策略探讨[J].时代教育,2016(8):243-243.

[3]杨闵萍.提高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数学成绩对策建议[J].学子:理论版,2014(06S):27-27.

篇10: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典型案例分析

用爱激励留守儿童进步

前言:

做好留守儿童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可忽视的一个艰巨任务,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客观要求。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的这种反差效应告诉我们:对留守儿童后进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将融融的师爱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我作为教导主任,学生思想教育全看我这个“雁”,因此我在日常的工作实践中,特别注意留守儿童后进生的转化问题,对留守儿童后进生的成因及其对应的教育教学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现我对我校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分析,并选几例典型案例供大家参考: 案例一(逆反心理型): 案例:

徐蕊同学是我校四年级学生,她从小得不到家长的呵护,稍有错误就受到家长的训斥打骂,久而久之,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你越说,她越烦;你越打,她越硬,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没有交流,不能沟通。7岁那年,她因为要去广东打工的父母与爷爷奶奶闹了意见而被寄养在姑妈家,并在那儿读书。过了几年,父母又与姑妈闹翻了,又把她托付给外公外婆,就这样她成了我校四年级的学生。外公外婆年老多病,既要照顾孙子孙女,又要照顾外甥女——她。在这种情况下,她更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因此,她常把这种心态带到学校,经常和同学发生矛盾,遇事毫不冷静,经常无故旷课,成绩始终无法提高。有时还同老师顶撞……老师进行多次家访,也毫无改变之心。分析:

对这样的学生我们若没有足够的关心,就可能使他产生抵触心理,他们仇视父母,与老师作对,甚至在同学身上寻找报复。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的做法是:

一、最好的做法应先拉家常,谈谈自己的过去,不论成功还是失败,甚至有时还抖抖“丑事”,缩小心灵间的距离,并做到心平气和,以诚交流。和这样的学生谈心,我们切忌用“你自己想想……,是不是,对不对”等话语。如果赢得他的一句“老师,我和你好相似”,说明他把你当成朋友了,把你当做可以倾述的对象,那么以后的工作容易多了。

二、当他们犯错时不要当众批评,否则必定会刺伤他们的自尊心,增加转化工作的难度。

三、把他们身上的“侠义”之气激发出来,让他们时时刻刻为你着想,为他的朋友着 案例二(自由散漫型): 案例:

兰美美同学是我校三年级的学生,由于家庭破裂父母离异,跟父亲一起生活,是典型的单亲家庭。父亲对孩子的教育是听之任之。后来,父亲打工去了,她跟随年迈的婆婆一起生活,婆婆哪有力气管住她?不久,婆婆去世了,又把她寄托在姑妈处,姑妈忙忙碌碌,哪有时间顾及她?就这样,由于常期放任自流,她养成了自由散漫的个性。学习上,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很少能够独立完成作业。生活上,没有约束力,想来就来,想走就走,逃学成了家常便饭。分析:

这类学生纪律观念淡薄,迟到、早退的事时有发生,自己感兴趣的课就听听,不感兴趣的课就不听或干脆一走了之。因为得不到父母的重视,他们可能厌恶自己的家庭,因此到处游荡,行为散漫。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的做法是:

一、每班建立班级学习互助小组,把班集体“普遍的友爱”倾注给留守儿童后进生,让他们能够感受到集体温暖,感受到自己在班上有一席之地。

二、班主任要有颗仁爱之心,经常设身处地地为留守儿童后进生考虑、解决问题,让他们时时得到你的温暖。如安排座位,注意好中差的搭配,要求好生帮助差生;课堂提问,多激励留守儿童后进生踊跃发言,让他们注意力集中,没有时间让思想开不差;班级活动,多给他们一展身手,表现自我的机会。

三、父母离异的学生,要求老师经常与他们交谈,解开他们思想中的困惑,把家庭不正常带给孩子的心理障碍尽量化解。

篇11:论文写作教学案例农村留守儿童

李保利崔士才和绪金李胜军

(李台镇联校山东阳谷252314)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因长期缺乏与父母的有效沟通和监护,极易出现焦虑、孤独、自卑等心理问题。体育教学可通过开展趣味体育游戏、组建体育兴趣小组、开展体育竞赛等方式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趣味体育游戏焦虑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急剧增加,不能随父母一起生活的农村留守儿童也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13年5月全国妇联发布《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报告指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6000万。其中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规模为2948万,小学(6-11岁)和初中(12-14岁)学龄阶段儿童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分别占32.01%和16.30%,规模分别为1953万和995万。李台镇是阳谷县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的乡镇,李台联校的留守儿童约占全校学生的40%。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和教育问题一直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体育教学一直探讨研究的重点问题。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分析 为更好的了解本校留守儿童的情况,作者特自制了问卷对本校1-6年级留守儿童的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了广泛调查。调查结果显示,46.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孩子由父亲或母亲一人单独抚养,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的儿童因长年见不到父亲或母亲,常常缺乏父爱或母爱。53.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他们中80%的儿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由于年老体衰,知识匮乏,他们对孩子的学习缺乏辅导能力,大多重养轻教,仅满足于生活需要,这种隔代

抚养常常不能对孩子的成长做有效地指导。另有小部分留守儿童被托付给亲戚、寄宿在学校或聘请了代理家长等。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与自己的监护人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他们中78%的儿童常常感到孤独、寂寞,“没人交流”“不愿与人交流”;有45%的儿童觉得缺少安全感,“常感到害怕”“有焦虑情绪”;35%的儿童因缺乏有效的监督,自觉性不强,作业应付了事,学习成绩较差,这类儿童对学习缺乏热情,进取心较差,认为自己学习不好被老师同学看不起,“感到自己处处不如别人”,缺乏自信心。调查还发现大部分留守儿童渴望父母的关爱,希望多与父母进行心灵交流,但也有的儿童表示“不想念父母”,“想不起他们长得什么样子”;还有个别儿童表示痛恨父母,理由“他们不管我”;也有儿童表示因父母不在家,常常感到遭受歧视、受欺负、孤独无助。因缺乏成人正确的引导,以及年龄和知识经验限制,他们对社会常常缺乏一个正确的认识,歪曲的观点、偏激的认识为他们以后健康成长埋下隐患。

可见,留守儿童因长期缺乏有效地监护和与父母的沟通,极易出现心理问题。他们中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是孤独、焦虑、缺乏安全感;其次是自卑、怨恨、悲痛等不良心理;再次是长期有效家教的缺乏,个别儿童沾染偷窃、说谎、攻击强等不良习气。不良心理状态的延续容易使儿童形成孤僻、缺乏自信、怀有敌意、破坏性等不良的人格特点,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充分发挥体育教学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特殊作用

肌肉的活动会使大脑的兴奋水平提高,人的情绪会随之高涨所以情绪,运动过后人们会开心、放松、平静。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体育教学不但要发挥“促进儿童身体健康的作用”,而且应该重视并挖掘体育运动对儿童心理健康的作用,帮助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在缺乏父母陪伴的环境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一)开展趣味体育游戏,使留守儿童体验快乐, 释放心理压力,宣泄不

良情绪,减轻焦虑。

人们在经历一段时间的体育锻炼之后,虽然身体会感到较累,甚至会出汗,但运动能有效地调节人的心理活动,使人身心舒适。儿童投入运动时,注意力随运动转移,忽略了心理负面情绪,不自觉地放松心情,释放压抑感,改善情绪状态,不良情绪得到宣泄,情绪逐渐趋于稳定。有研究显示,有些体育运动还可以有效治疗某些心理疾病,如足球、排球、篮球、毽球、乒乓球等对治疗抑郁症非常有效;羽毛球、乒乓等可减轻焦虑症;健美操、游泳、爬山、滑雪、溜冰等则有利于强迫症的治疗。

趣味体育游戏兼有体育活动和游戏的优点,不但能锻炼儿童的身体同时具有趣味性和一定的教育意义,对小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趣味体育游戏很容易使儿童沉醉,他们常常很快投入其中,在欢呼跳跃中忘记生活的众多烦恼,焦虑感、不安感得到减轻。教师要结合本地传统体育活动以及儿童喜爱的游戏活动,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创造性地开展体育游戏动。如在低年级开展“老鹰捉小鸡”、“踢毽子接力”、“踩影子”、“单脚跳”等;在高年级开展“两人三足行”、“立定跳远接力”、“口号追人跑”、“花样跳绳”等有趣的体育

趣味体育游戏深受儿童喜爱,欢乐的氛围、有趣的肢体运动容易冲淡留守儿童的焦虑与不安感,使他们暂时忘记生活的烦恼和寂寞,体验更多的轻松和快乐,对缓解紧张、焦虑宣泄不良情绪具有积极意义。

(二)组建体育兴趣小组,通过集体性的体育活动,加强儿童间的交流合作,培养协作精神,消除孤独感

留守儿童存在的显著问题是不能与父母一起生活,由于缺乏亲密的亲子依恋关系,容易感到孤独、寂寞。集体性的体育运动给儿童提供了与他人交往的平台,增加了儿童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共同的集体活动中成员间相互感染,易于产生心理的沟通和情感的共鸣,增强相互间的团结协作,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的组织各种体育活动队,鼓励留守儿童参加各种体育运动兴趣小组,并定期开展各项活动,如篮球队、足球队、花样滑冰队、赛车

队、乒乓球队、羽毛球队、跳绳队、毽子队等。让每位留守儿童都能隶属于某一团队,在团队中担任一定的职务,履行团队成员的义务,让儿童有归属感和成就感,体验到集体对自己的需要以及来自集体的温暖与关怀,进一步减少他们因父母不在身边产生的孤独感、寂寞感。同时,通过各种体育兴趣小组,尽可能挖掘儿童的潜力,发展儿童的体育特长,使留守儿童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得到充分发展。

(三)开展体育竞赛,使留守儿童获得成功经验,培养自信心,克服自卑

感,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体育竞赛鼓励人们敢于拼搏,积极向上,并能增强人的自信、自尊心,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常常比一般儿童有更多体验无助、无奈的经历。他们有时更加脆弱和无助,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较差。有的儿童会因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而产生深深的自卑感,甚至有的儿童会破罐子破摔,不求上进,放弃努力。

教师每学期都要有计划地利用体育课或课外活动组织一些体育竞赛活动,如跳绳比赛、各类球赛、径赛等,鼓励留守儿童积极参加各种力所能及的体育竞赛活动。但应注意做到:一要详细策划竞赛,以激发儿童上进心为目的;二把儿童按能力分组,让儿童有成功体验,即使失败,也要看到自己的进步和努力的方向;三通过活动指导儿童克服缺点改正不足,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通过体育竞赛鼓励儿童要敢于拼搏,勇于挑战自我,培养自信心,提高挫折耐受力。使留守儿童逐渐把参加体育竞赛的经验迁移到生活中去,鼓励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胜不骄,败不馁,做一个坚强、自信、乐观豁达的人。

(四)通过日常体育锻炼培养留守儿童顽强的意志,提高抵制诱惑的能力,学会自我保护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学生的学习光靠智力不行,光有学习的热情也不够,还要有坚持到底的意志,才能克服更大的困难,使学习得到成功。”长期坚持体育运动不仅能够增强人的体质,还能磨练人的意志,培养勇敢顽强、积极向上的精神。

教师要借助优秀运动员的事迹、老一代革命家习武等励志故事,鼓励留守儿童坚持日常体育锻炼,磨练坚强的意志,培养持之以恒的精神。例如,坚持每天跑步练习、做课间操,做到不迟到,不旷操。自觉克服懒惰、疲劳、畏难等生理和心理的不适,抵制各种享乐思想的诱惑,培养吃苦耐劳、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

另外,由于留守儿童远离父母,安全监管有空缺,儿童抵制诱惑的能力有限,安全方面存在较大的隐患,如游泳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安全,尤其是运动安全。体育教师要有意识地教交给儿童运动安全知识,让学生了解一般运动操作处理,学会自我保护,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

(五)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留守儿童健全的人格

教师要通过体育课教学和各种体育故事,引导留守儿童正确看待父母外出务工行为,理解父母表达关爱的方式,使他们对父母、社会心存感恩。

教师还要从生活中的点滴要求做起,重视留守儿童良好品质的培养,弥补其家庭教育的不足。如通过要求学生帮助老师领、放器材、整理体育场地,爱护各种体育器材,不得有意损坏,培养他们热爱劳动和爱护公物的良好品质;通过要求学生体育课着装要整洁,不留奇特发型,注意正确的坐姿、立姿、走姿、跑姿,倡导文明用语,提倡行为美、心灵美;通过要求学生队列训练要反应迅速、协调一致的作风,培养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体育教学应该在完成正常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关注这一群体的发展,尽可能的为广大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刘佰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研究评述.继续教育研究,2011,12:

52-54.2.赵苗苗,李慧等.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中国

卫生事业管理,2012,1(283):60-63.3.吴健俊,韦旭强.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思考.教学与管理,2011,9 :118-119.4.陶 萍,支二林等.运动健身干预方案促进中、小学生身心素质提升的实

上一篇:职代会提案征集下一篇:11.6 组工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