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集体备课”中期结题报告

2024-04-19

“新课标下的集体备课”中期结题报告(共6篇)

篇1:“新课标下的集体备课”中期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课标提出的新的教育观念已逐渐被教师所接受,但如何将新观念应用于教学实践,如何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维课程目标,是摆在广大教师尤其是高中数学教师面前的难题。

如果仅凭个人经验,单兵作战,磨时间,耗体力,不能解决实质问题。这就要求要求教师合作探究,形成研讨氛围,发挥“团队效应”的优势。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集体备课还缺乏足够的思想认识和理解,使集体备课失去本来价值,流于形式。认为集体备课是教案之和,备课组将教材的各章节平分给各课教师,由各任课教师分头撰写教案,完工后再交给集体备课组长,集体备课等同了各任课教师备课教案之和。违背了集体备课的初衷。只有将集体备课作为教师合作研讨的一种有效形式,以学生的现实基础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通过教师间合作教研,以目标共同、智慧共享、过程协同、个体独创等方式提高集体备课的有效性,“研讨出真知,研讨出效率,才能使教师们在思想认识上相互融注自己的教学观点,从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这样集体备课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参加本课题研究的老师都是我校工作经历、培训经历各不相同的多名数学教师,研究团队年富力强,具有良好的科研意识和素养。发挥教师团队合作精神,集思广益,取长补短,通过不断的努力初步完成了阶段研究任务,现将本课题中期的工作汇报如下: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课题理论层面实施情况

课题组通过各种形式学习了有关学习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论述、新课程改革理论有关理论,对“探究性学习”学习过程评价“等都进行了学习。通过学习,全组人员转变了教学观念,提高了参加课程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胆地进行新课改的先期实践活动,并且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全组人员参加新课标指导下优质课评比观摩,多人参加了市级培训。

(二)课题实践层面实施情况

首先,我们规范了集体备课的流程:成立备课小组,由备课组长组织组内教师商讨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集体备课计划,进行研究人员分工,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严格按计划实施,确保按时高效地进行活动。力争取得具有普遍意义的研究成果。

其次,严格按照“主备课人初备——说课――集体讨论——主备人二次备课——课堂实践、展示成果——教后反思”的备课流程骤进行。

1.、主备人初备。集体备课之前,主备人个人提前先通览本单元(章、节)教材,按集体备课的要求考虑好自己的意见,认真钻研教学内容(符合新课标精神的优秀教学资源)、手段、方法,提出问题或设想;写好“单元集体备课主备稿”,精心设计教学预案,力求规范、科学。

2、说课。各备课教师要充分准备,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学生状况,说对课标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课堂程序的设计和安排、学习方式的选择和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对教材进行深入解读,前瞻后延,将诸方面的因素进行透彻地剖析。

3、集体研讨。然后其他组员也充分研究教材,搜集教学资源,在主备人发言后组内每位教师都出谋划策,提出补充意见,并对一些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集体讨论时,先由主备人围绕主备稿说课,其他教师充分研讨,要求人人发言,共同研讨、集思广益,对备课进行讨论、优化,教研组长作好详细记录。

4.主备人二次备课。主备人根据集体讨论和自己对主备人教案的解读,最后综合集体意见,由中心发言人执笔撰写,进一步加工、整理、确定每个环节的最佳教学方案,对主备教案进行修订,形成具有群体智慧的共性教案,达到优质资源共享,发挥集体优势,打好团体战。最后,每次集体备课记录,在备课后交教务处存档。由于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为了随时研究、解决学生暴露的问题和教师遇到的新问题,我们充分利用平时不拘形式的小型备课来弥补,使集体备课更加增强针对性和务实性。

5、课堂实践,展示成果。备课组所有成员按集体备课的教案执教,同时教师还可根据教师本人和班级的实际,在利用集体智慧的基础上,允许每位老师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可对集体备课内容做一些微调,做到查缺补漏,使之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创造性地完成任务。主备教师根据集体备课教案进行课堂教学观摩展示,其他教师写出评课稿,以便更好地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

6、教后反思。在教学结束后,要养成反思的习惯,备课组教师要及时交流教学情况,反馈教学效果,及时对课堂上的得失、感受、发现做好记录,加以分析与研究,对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探讨,提出改进措施,并记录在教案后面。

(三)、中期研究的成果

开展集体备课,教师有计划、有组织的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分析教材重点、难点,确定突破方法,撰写教案,将集体的智慧与个人的特长有机地结合起来,弥补各位教师备课过程的不足,取长补短,提高了教学的整体水平;教师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课标、教材、重点、难点,设计好教案,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我们研究集体备课,其目的不是为了追求形式,而是为了追求效果,通过我们积极探索,在以下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

1、营造了更好的教科研氛围,促进校本教研活动。集体备课是一种“行动研究”,它解决了教学中最直接、最实际的一些问题,逐步完善课堂教学。集体备课中,一些大家感兴趣的课题,由于智慧的交流而得到理性的升华,其理性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架起桥梁,教科研的氛围在集体参与的行动与反思中逐步浓厚。

2、较好地落实课改要求。转变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学习方式的转变必须依赖于教的方式的转变,依赖于教师从观念到行为的一系列变化。而这变化仅靠个人的努力,有时是很艰难而痛苦的。所以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人钻研的三结合,自然而然地成了广大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专业发展之路。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了这种三结合,体会了“合作、探究、创新”和以人为本的精神,促进了教学相长,从而更好地落实了课改要求。

3、显著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一位名人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通过集体备课,引发了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增强了我们理念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能力与机智,优势互补,充分发挥了整体优势,教育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4、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过开展集体备课这项校本教研活动,不断实现对教学工作进行全程优化的目的,使教师在教学认知、行为上逐步向科学合理的方向转化,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其中既有个体的积极参与,又有群体的通力合作,利于了教师的扬长避短,更利于教师在更高起点上发展,博览众长,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四、反思问题

1.当前整个课堂的组织形式还不够理想,课堂的有序性和效率问题,还有待探讨。2.师生依靠课本的惯性(不善于思考,习惯从课本中寻找答案或结论),还未彻底改变。3.目前课堂教学评价还过于单一,不利于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的潜能得不到全面发挥。

五、研究方向

我们的研究已到中期,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摸索和探讨,特别是结题工作,更需要我们去总结、归纳、提炼。我们一定要按课题组的指示,一步一脚印,搞好本课题的剩余工作,尽心尽力把最艰苦、最复杂的结题工作做好,迈好万里长征的最后一步,希望课题组多给予我们帮助和指示。

篇2:“新课标下的集体备课”中期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课标提出的新的教育观念已逐渐被教师所接受,但如何将新观念应用于教学实践,如何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维课程目标,是摆在广大教师尤其是高中数学教师面前的难题。

如果仅凭个人经验,单兵作战,磨时间,耗体力,不能解决实质问题。这就要求要求教师合作探究,形成研讨氛围,发挥“团队效应”的优势。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集体备课还缺乏足够的思想认识和理解,使集体备课失去本来价值,流于形式。认为集体备课是教案之和,备课组将教材的各章节平分给各课教师,由各任课教师分头撰写教案,完工后再交给集体备课组长,集体备课等同了各任课教师备课教案之和。违背了集体备课的初衷。只有将集体备课作为教师合作研讨的一种有效形式,以学生的现实基础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通过教师间合作教研,以目标共同、智慧共享、过程协同、个体独创等方式提高集体备课的有效性,“研讨出真知,研讨出效率,才能使教师们在思想认识上相互融注自己的教学观点,从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这样集体备课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加本课题研究的老师都是我校工作经历、培训经历各不相同的多名数学教师,研究团队年富力强,具有良好的科研意识和素养。发挥教师团队合作精神,集思广益,取长补短,通过不断的努力初步完成了阶段研究任务,现将本课题中期的工作汇报如下: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课题理论层面实施情况

课题组通过各种形式学习了有关学习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论述、新课程改革理论有关理论,对“探究性学习”学习过程评价“等都进行了学习。通过学习,全组人员转变了教学观念,提高了参加课程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胆地进行新课改的先期实践活动,并且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全组人员参加新课标指导下优质课评比观摩,多人参加了市级培训。

(二)课题实践层面实施情况

首先,我们规范了集体备课的流程:成立备课小组,由备课组长组织组内教师商讨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集体备课计划,进行研究人员分工,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严格按计划实施,确保按时高效地进行活动。力争取得具有普遍意义的研究成果。

其次,严格按照“主备课人初备——说课――集体讨论——主备人二次备课——课堂实践、展示成果——教后反思”的备课流程骤进行。

1.、主备人初备。集体备课之前,主备人个人提前先通览本单元(章、节)教材,按集体备课的要求考虑好自己的意见,认真钻研教学内容(符合新课标精神的优秀教学资源)、手段、方法,提出问题或设想;写好“单元集体备课主备稿”,精心设计教学预案,力求规范、科学。

2、说课。各备课教师要充分准备,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学生状况,说对课标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课堂程序的设计和安排、学习方式的选择和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对教材进行深入解读,前瞻后延,将诸方面的因素进行透彻地剖析。

3、集体研讨。然后其他组员也充分研究教材,搜集教学资源,在主备人发言后组内每位教师都出谋划策,提出补充意见,并对一些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集体讨论时,先由主备人围绕主备稿说课,其他教师充分研讨,要求人人发言,共同研讨、集思广益,对备课进行讨论、优化,教研组长作好详细记录。

4.主备人二次备课。主备人根据集体讨论和自己对主备人教案的解读,最后综合集体意见,由中心发言人执笔撰写,进一步加工、整理、确定每个环节的最佳教学方案,对主备教案进行修订,形成具有群体智慧的共性教案,达到优质资源共享,发挥集体优势,打好团体战。最后,每次集体备课记录,在备课后交教务处存档。由于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为了随时研究、解决学生暴露的问题和教师遇到的新问题,我们充分利用平时不拘形式的小型备课来弥补,使集体备课更加增强针对性和务实性。

5、课堂实践,展示成果。备课组所有成员按集体备课的教案执教,同时教师还可根据教师本人和班级的实际,在利用集体智慧的基础上,允许每位老师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可对集体备课内容做一些微调,做到查缺补漏,使之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创造性地完成任务。主备教师根据集体备课教案进行课堂教学观摩展示,其他教师写出评课稿,以便更好地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

6、教后反思。在教学结束后,要养成反思的习惯,备课组教师要及时交流教学情况,反馈教学效果,及时对课堂上的得失、感受、发现做好记录,加以分析与研究,对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探讨,提出改进措施,并记录在教案后面。

(三)、中期研究的成果

开展集体备课,教师有计划、有组织的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分析教材重点、难点,确定突破方法,撰写教案,将集体的智慧与个人的特长有机地结合起来,弥补各位教师备课过程的不足,取长补短,提高了教学的整体水平;教师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课标、教材、重点、难点,设计好教案,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我们研究集体备课,其目的不是为了追求形式,而是为了追求效果,通过我们积极探索,在以下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

1、营造了更好的教科研氛围,促进校本教研活动。集体备课是一种“行动研究”,它解决了教学中最直接、最实际的一些问题,逐步完善课堂教学。集体备课中,一些大家感兴趣的课题,由于智慧的交流而得到理性的升华,其理性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架起桥梁,教科研的氛围在集体参与的行动与反思中逐步浓厚。

2、较好地落实课改要求。转变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学习方式的转变必须依赖于教的方式的转变,依赖于教师从观念到行为的一系列变化。而这变化仅靠个人的努力,有时是很艰难而痛苦的。所以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人钻研的三结合,自然而然地成了广大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专业发展之路。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了这种三结合,体会了“合作、探究、创新”和以人为本的精神,促进了教学相长,从而更好地落实了课改要求。

3、显著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一位名人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通过集体备课,引发了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增强了我们理念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能力与机智,优势互补,充分发挥了整体优势,教育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4、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过开展集体备课这项校本教研活动,不断实现对教学工作进行全程优化的目的,使教师在教学认知、行为上逐步向科学合理的方向转化,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其中既有个体的积极参与,又有群体的通力合作,利于了教师的扬长避短,更利于教师在更高起点上发展,博览众长,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四、反思问题

1.当前整个课堂的组织形式还不够理想,课堂的有序性和效率问题,还有待探讨。2.师生依靠课本的惯性(不善于思考,习惯从课本中寻找答案或结论),还未彻底改变。3.目前课堂教学评价还过于单一,不利于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的潜能得不到全面发挥。

五、研究方向

我们的研究已到中期,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摸索和探讨,特别是结题工作,更需要我们去总结、归纳、提炼。我们一定要按课题组的指示,一步一脚印,搞好本课题的剩余工作,尽心尽力把最艰苦、最复杂的结题工作做好,迈好万里长征的最后一步,希望课题组多给予我们帮助和指示。篇二:集体备课有效性的策略性研究实施方案

绥化市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 《绥化市普通高中减负增效策略研究》课题子课题 《集体备课有效性的策略性研究》实施方案

绥化市第一中学高二化学课题组

绥化一中《减负形势下教师集体备课研究》子课题 《集体备课有效性的策略性研究》实施方案

高二化学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

我校《减负形势下教师集体备课研究》课题的启动,如今的教学时间紧,教学任务重,课业负担重,只有加强集体备课,发挥集体的智慧,共同研究,共同进步,才能提高教师群体和个体水平。新课程在倡导学生合作学习的同时,也要求教师合作探究,形成研讨氛围,发挥“团队效应”的优势。集体备课是提高备课质量的重要形式。它可集思广益,充分发挥集体优势,共同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

教育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是集体备课的价值取向,也是集体备课的目的所在。走进新课程,面对新教材,我们组的老师们通过这几年的探索和学习,他们也掌握了不少先进的教育理念,他们缺少的恰恰是新理念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操作能力与机智。集体备课,正好提供了教师合作、探讨、实践的途径,通过参与者思想火花的碰撞,集体智慧的分享,精华糟粕的取舍,促使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拓展教学的方法与思路,进一步归纳、提升和再创造自己的教学设计,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情,更好地体现自己的教学个性,不断改进自己的备课水平,优化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本课题的研究可以分享与积累课程资源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流一下,就能产生无穷的思想与智慧。可以发扬团队的协作精神。可以浓厚学校的教研氛围。学校的教研工作离不开课堂教学的研究,集体备课实际上就是一种如何完善课堂教学的“行动研究”,它所解决的是教学中最直接、最实际和最有效的问题。集体备课中,一些大家感兴趣的课题,由于集体智慧的交流而得到认识上的结晶,这种认识能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集体备课把理论和教学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和积累教学的实践经验。

二、研究内容及目标:

学科集体备课的内容一般分为备整个学段的教材、备一册书的教材、备一个单元的教材、备一节教材。在时间安排上,一般在每个单元的开始备单元教材,在每周的教研活动时间备一篇一节教材。根据备课内容的不同,在集体备课时应着重研究以下问题。

1、明确课标的要求:无论是备整个学段的教材还是备一节教材,首要的是明确课程标准的要求。因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2、领悟编者的意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一标多本”,即同一学科在同一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有多种版本的教材。各种版本的教材在编写意图、编写体例上有较大差别,所以教师在集体备课时要研究所使用教材的特点,领悟编者的意图。

3、理清教材的结构:集体备课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要理清教材的结构,这包括整个学段的知识结构,一册书的知识结构,一个单元的知识结构,一篇文章或一节教材的知识结构。

4、设计教学的思路:具体到一节课,集体备课很重要的任务是讨论课堂教学的思路。具体的教学环节每个人可以不一样,教学方法也不要求整齐划一,但基本思路要大致统一。

5、精选练习的题目:目前学生负担过重的表现主要是课外作业太多,现在有些教师不是“教课本”而是“教教辅”,一门学科给学生推荐若干种教辅资料,布置作业时也同时要求学生做几本教辅资料上的题。由于教辅资料都有答案,所以老师也懒得看,让学生自己对答案。大量的重复性练习,浪费了学生的时间,摧残了学生的身体健康。所以在集体备课时很重要的就是要精选练习题,要做到一题多解、多解归一,题不在多而在精。

三、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研究范围的限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备课:备课是展现教师教学艺术的序幕,是教师对自己组织每一个教学活动的内容、时间和空间结构的规范和优化过程,是一个循环往复、逐步发展提高的过程。

2.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指两个以上的教师集合在一起,就即将要实施的相同课程,各自发表其教育教学见解,以形成共识的一种整合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智慧开发活动。3.有效性策略:能实现预期目的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方法。4.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近年来,外省的部分学校对集体备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的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我们通过学习和研究发现:操作性不强,不切合我校及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现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及教科研工作的重点,在梳理教师有关集体备课存在的困惑基础上,确立了本研究课题,以期探索出适合本校及本地区的集体备课之路,以求达到集体备课的有效直至高效。

把育人为本作为集体备课的根本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集体备课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准。以集体备课为抓手,注重教育内涵发展,促进我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

四、本课题实施的可行性 1、本课题由中央教科所确定为“十二五”重点科研项目,由学校科研组织论证、进行实施。2、我校是黑龙江省课改样本校,曾多次参与国家科研课题的研究,有些成果已经验收。篇三:小学语文有效性课堂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有效性课堂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1、问题的提出

在新课改的大潮中,很多特级教师和优秀教师精彩的课堂教学展示,曾一度让众多一线教师看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春天。那充满智慧充满诗意的精彩课堂成了我们追求的理想境界。然而,几年过去了,当我们冷静地审视现实中的语文课堂教学,却发现许多教师是在邯郸学步,更多的教师则是“新瓶装旧酒”,很多语文课堂教学仍然呈现出单调、枯燥、繁琐与压抑的状态,学生语文素养得不到真正有效的提高。

我校在对语文课堂教学调查分析中发现,常态教学中,“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现状依然普遍存在着。其典型表现为;三维目标的割裂、教学内容的泛化、教学活动的外化、教学层次的低下、预设与生成的冲突等等。造成学生学习状态低迷,学习兴趣渐失,学习能力低下,主动精神与创造力缺乏。课堂上没有了生命活力的焕发与学习主体个性精神的张扬,课堂上感觉不到生命的挑战与学习者的内在愉悦。师生实际付出的精力与实际收效之比不协调、不对等。因此,如何使我们的教师拥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掌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

2、课题理论依据从专业角度来说,课堂教学有效性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有效性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3、研究的意义

进行此课题的研究意在创设一个有效的教学系统,通过设计一系列合理、科学的操作程序与实施策略,让基础的教学资源——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的碰撞产生最大化的教学效益。

1、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学校作为一种组织,如何改善过程绩效,提高组织效能,实现组织目标,是学校最关心和重视的。做好这一工作的关键之一是提高教学质量,而众多研究结论表明,学校有效性依赖于教学的有效性,学校要想成为优秀学校,首先必须做到教学有效。

2、通过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让老师了解目前教学中出现低效能、低产出的现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高老师对有效课堂教学必要性的认识,提升教师的理念。

3、本课题研究针对我校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有效性的现状,具体探讨教师应该掌握和运用的有效教学策略,探索有效性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指导,为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奠定基础。

4、通过组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研究方案

1、研究目标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相互沟通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不仅具有提高语学教学质量,而且具有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我们要根据小学生实际的知识水平和特点,不但要求学生具有接受知识的能力,还要具有应用知识的能力;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还重视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激励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参与,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2、研究内容

(1)、充分预设,提高教学准备工作有效性

提高程序预设的有效性。备课强调独立钻研、自主备课与合作研究、集体备课相结合。自主备课与集体备课的有机结合,能切实提高程序预设的有效性,为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高效奠定坚实的基础。提高课前预习的有效性。“不动笔墨不读书”,并通过课堂反馈提高预习质量的达成度;有针对性地提出某些预习题,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状态,节省课堂上宝贵的时间;进一步重视预习的课堂检查;指导学生学会采用不同的方法,收集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资料。既有助于学习更好地把握文本,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与运用能力。(2)、多元整合,提高课堂实施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目标应根据教材、课时、班级学情正确定位,三维一体的目标落实到课堂应有所侧重;其次,教师应根据课堂的动态发展恰当地调整预设目标和生成新的目标,预设目标和生成目标应有所侧重;再次,教师应主动对目标的达成度自我评估。

师生角色: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同时教师也是自我专业成长的主体。

教学结构:有效的课堂教学结构应是线性教学设计和组块教学设计的有机结合。教学方式:有效的课堂教学包括教师科学地教与学生科学地学的两重标准。教学资源:有效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 借鉴图书资料,广泛汲取别人研究的成果,以免走弯路。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当前学校课堂教学的现状与学生课堂学习有效程度,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的主要因素,以便对症下药。

实验观察法:每一年级(或年段)确定一到两个实验班,就课堂教学中地某些策略举措进行具有较强的可比性的分析

经验总结法:鼓励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不断总结得失经验。

三、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09年4月——2009年7月)(1)、资料文献的准备,信息收集。

(2)、课题目标的构建与课题内容的确立。(3)、制定课题实验方案,落实人员分工。(4)、走进课堂,进行课堂观察与调研。

2、研究阶段(2009年9月——2009年12月)(1)、根据前期的课堂调研与分析,根据有效、优化的原则,共同确定一个行动研究的突破口。(2)、立足课堂,认真实践。通过集体备课讨论、研讨课、经验交流座谈会、质量分析等形式,探寻一系列合理、科学的课堂操作程序与实施策略。

3、总结阶段(20010年2月——2010年4月)(1)、整理和归纳课题研究成果。(2)、撰写研究报告。

篇3:新课标下集体备课学案设计浅谈

期初由备课组长主持召开年级教师会议,统筹安排,分单元或者分课型定出主备课人,明确任务。在同一备课组教师认真研读、分析、讨论教材文本基础之上,由主备课人借鉴以往教学实践经验,充分吸纳其他教师的建议,结合学生实际,构思好学案初稿,并形成文字材料,下发给其他教师审阅。在这一过程中要做到三个落实:

(一 ) 落实备课内容

首先,要认真研读文本,明确教材的编写意图并确定好教学的三维目标;其次,要按照新课程标准把握好教材的重点、难点,理出教学思路,规划好教学设计;再次,要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资料,进行筛选和取舍,整合好教学资源;最后,作业设计既要与文本内容紧密衔接,对课堂知识巩固和拓展,又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 二 ) 落实学情分析

就是要依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和学习情况,对教学设计作出科学合理的安排。特别是在布置预习的时候,应该接近学生,询问他们对教材的阅读感悟和心得,了解他们对教材的疑惑,对课堂的期待,以期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三)落实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照这一宗旨,必须明确的是: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鼓励者。因此,教师在落实学情分析后,要对先前的教学设计、策略作出相应的调整。教法也应该因人而异,因体例而异,因文本而异,因写作方法而异,灵活多变,不可千篇一律。

二、讨论学案

先由主备课人对学案初稿进行个性化的解说,其他教师在听取后展开讨论商榷,或提出质疑,或删除修改,或作出补充,或改进优化。看三围目标定位是否准确,看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看过程是否科学,看教法学法是否有效,看双边活动是否充分,看学生主体地位是否得到体现,看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模式是否真正得到落实。重点是谈不同的意见和改进之处,各抒己见,在此基础上进行甄别取舍,概括整合,提炼出有益的修改意见,以便对初稿优化重组。

三、再生学案

任课教师根据集体讨论意见再结合本班实际情况对学案初稿进行再审核,再修改,最后定出学案原型。这一过程中既要尊重讨论的基本意见,又可以有个性化设计。

四、试讲学案

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设计再好的学案也必须经过课堂教学的检验,才能够去伪存真。一般情况下由主备课人试讲公开课,同一备课组成员参与听课,要根据教师对课堂的驾驭情况,结合学生在课堂的反应、学习的氛围、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等方面对再生学案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价。看目标落实是否到位,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化解,过程是否合理,学生主体地位是否彰显。对课堂的情况做好全方位记载,从而对学案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进行全面评估。在此基础上对学案微调,由本人或者其他老师试讲,同组老师观摩评估。在观摩——评估——微调这一动态过程中使学案更趋完美,既体现它的共性又彰显它的个性。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提高,既能为以后的学案构建积累经验,又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也可由大家在自己所任班级分别试讲公开课,同组老师听课评课,重点是发现按照学案进行授课时的不和谐的音符,待所有教师讲完后再集体对学案进行再讨论,再评估,再修改,完成再创造。

五、反思学案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所以我们一定要提倡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对于集体备课而言,集体反思学案是另一项核心内容。反思学案的内容可以是多方面的,除了以上谈到的在上课的基础上进行二次、三次学案修改外,还可以就教学中的成功之处,一节课中学生的亮点讲出来,大家分享,为以后写学案积累素材。也可以反思借助学案授课时遇到的困惑,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探究和剖析,大家共商应对之策。这样不仅提高了学案的质量,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反思,教师能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新课程改革在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同时,也要求教师自主、合作、探究,形成研讨氛围。于是,集体备课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各个学校教科研的一大亮点,而集体备课的核心是学案设计和形成。课改的主阵地在课堂,那么如何让教师教得轻松,让学生学得愉快,让课堂真正成为教师展示魅力的舞台,成为学生发展个性的乐园,奏响和谐的乐章,必须借助学案的有效指导,因此一份熟谙文本、研透学情、教法灵活、学法新颖、教具准备齐全的高质量的学案自然成为集体备课的重头戏。笔者认为,可以按照以下几个程序进行研讨,集思广益,最大限度地激发学案潜能,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

篇4:新课标下的集体备课

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了仅通晓一门知识绝不能称之为好教师。在教材频繁更新的背景下,一个教师要想成功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还要有广博的知识,才能符合新教材的要求,完成教学任务。可见,现在的新教材的要求已经超出了教师单个人所能承受的范围,要成功地完成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就要与备课组内的同伴合作,与校内其他教师互助。

从备课环节上看,教师要协作备课。协作备课是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努力。“集体备课”是协作备课的主要表现形式。它是指备课组教师共同研究教材和课程标准,集体构建课程实施方案,形成统一的重点、难点,统一进度和练习,统一考评和测评的备课方式。它的基本流程包括:小组活动——问题探究——达成共识——确定主讲人——形成草案——反馈小组讨论——成案。

集体备课的优点在于集思广益,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并在集体研讨的过程中,使每个教师更加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和重难点,在同一年级产生同质的教学效果,实现以老带新,加快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有效推动教师队伍的和谐发展,整体进步。

集体备课形式多种多样。如就教学环节的设计,重难点的化解突破等方面进行集体讨论。可以由一个人主讲,其他教师补充;还可以进行听课评课,使课后反馈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力促进因素。校园网络平台的建设也为教师集体备课提供了一个便捷的平台。教师可以打破年级界限,打破校际界限,和全国各地的名师、专家共同探讨。

“集体备课”在很多学校已经广泛实行,有的学校建立了自己的备课制度,形成了自己的操作规范和风格。我校经过两年的实践和探索,也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规范程序,现作一简单介绍。

一、制度规范,明确集体备课任务

1.基本原则

实效性:解决教学课时进度、课程设计、重难点突破等实际问题;全体性:真诚合作,人人参与,资源共享;经常性:每周固定时间进行研讨,还可根据实际需要随时随地安排;研讨性:深入开展研究讨论,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互补性:取长补短,集个人才能与集体智慧于一体,把集体智慧内化为个人的教学行为。

2.基本程序

四定。定人:要求全员参加。隔周一次的教研组会,以教研组为单位,全组成员必须参加,每周一次的备课组会,以备课组为单位,本备课组成员必须参加。同时还要选定主讲人。主讲人应全面分析教材,介绍自己对重点课文和语法的教学设计及课内外联系的安排,或者交流自己的教学心得,或者交流本学科的最新动态或前沿信息。定时:学校每学期规定教研组集体备课的时间。定地点:确定集体备课的地点,方便集体备课,共同研讨。定内容:每次教研组会和备课组会先拟订讨论课题,各备课组要按计划规定的内容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全学期集体备课的内容要相互衔接,覆盖全册教材。

四备。备课标: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案。备教材:紧紧围绕教材,明确重难点和语法点,构建知识网络,挖掘课本信息,源于课本,又要高于课本。备学生:跟踪学生全程学习,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让基础好的学生吃好,让中等学生吃饱,让基础不好的学生有所得,既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又预测将面临的困难,对症下药地制订下个阶段的教学方案。备教法: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实际,采取有效手段,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策略。

五明确。明确考点、重点和难点;明确能力提升点;明确掌握障碍点;明确知识交叉点;明确新旧知识连接点。

六统一。统一认识,统一进度,统一要求,统一内容,统一作业,统一测试。

二、行政参与,营造集体备课的氛围

为使全体教师统一思想,重视集体备课,学校派相关行政人员参加各备课组的集体备课。教务处根据行政人员的配备和备课组的数量,制订《备课组活动时间和地点表》,明确职责,参与和记录集体备课的全过程,了解学校各项措施的落实。

三、超越模式,形成集体备课的特色

班级有差距,学生有差异,学生能力有高低,教师经验有多少,教学风格有不同,而备课组又明确要求六统一,有教师怀疑此举会不会抹杀教师的个性和特长。当然,如果使用完全统一的教案,的确违背了因材施教的原则,而我们是在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优点的同时,大力提倡教师根据班级水平、班级特点以及学生的差异形成自己的教案,这样就可以做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此外,集体备课如果仅停留在下周工作布置,常规工作分工,或者印发统一资料和教案的环节上,是不可能形成浓厚的教学研讨氛围的。所以,我们提倡各备课组结合本组的特点、年级层次、师资结构形成各自的特色。

篇5:“新课标下的集体备课”中期结题报告

中 期 报 告

《新课标下数学分层教学方法的研究》的实验课题,是2011年5月申报,同年11月进入准备阶段。一年来,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经过课题组人员的共同努力,已完成了课题的研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现将课题的研究工作报告如下:

一、课题的确立

确立该课题有以下几点理由:

(1)在我们中学数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学片面强调数学的严谨性、逻辑推理的形式化,忽视数学的创造性;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习效果评价,只注重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习惯于单凭考试成绩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不能全面、综合的反映学生的发展程度,它是典型的“应试教育”评价方式,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极为不利。面对21世纪的教育,我们倡导的“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就是要承认差异,张扬个性,提高素质,这就势必要丢弃传统的教学模式,(2)从学生的现状出发

从现状看,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要求,实际上存在两个不同的层次:一个是基于学生达到毕业考水平的知识与能力层次要求,另一个是参加升学考试,进入高一级深造的要求。两者都不可偏废。这就要求教师对毕业考和升学考在学生的知识与能力上的不同要求做到心中有数。一方面是对毕业考说明的深刻领会,另一方面是对升学考说明的认真研究,作为数学教师,尤其要研究两个说明对学生要求上的差异

(3)原有教学模式的弊端

在原有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很难顾及同一班级各类学生的不同需要,目标教学实现有很大困难,教师对学生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失去控制,由于要兼顾大多数,成绩好的学生思维难以拓宽,自主性难以得到发挥,再发生质的飞跃难度很大;学困生由于基础、理解能力、学习习惯等与前面学生存 在很大差距,而教师的讲课不会以他们为准,所以学习变得越来越吃力,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逐渐产生厌学心理,名副其实地成为班级成绩金字塔的塔基;那么是不是中间的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呢?实际这些学生往往在心态上存在很大问题,他们安于现状,没有当头羊的勇气与信心,且喜欢在向后看时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学习上缺少拚搏精神,虽然自身有很大潜力可挖,可由于以上因素致使他们常常处于中游状态而无进步而言,所以无论哪类学生都很难体会到学习带来的成功与快乐。

班级课堂教学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能否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找到一种让优等生得到提高、中等生得到优化、后进生不掉队以至得到转化的教学策略呢?

理论依据:

1、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布鲁姆认为。教学中应克服学生成绩呈正态分布曲线的偏见,即认为优中差学生各占班级学生人数的三分之一,甚至认为优等生只能是少数,多数是中等生和学困生。他认为这种固定化的预想,是最浪费、最有破坏性的观念。它不仅遏制了教师为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努力与创造精神,而且也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容易导致老师将主要精力放在尖子学生身上而不去注意后进生的现象。布鲁姆还认为:学生在学习能力和学习速度上有一定差异,但是,我们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特别是能为中等生和后进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条件,90%以上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变得十分相似。布鲁姆的理论使我们认识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没有学得会与学不会的区别,只有学得比较快和比较慢的区别。只要有充足的学习条件和学习时间,加上科学的指导,90%以上的学生都能对应学会的知识理解和掌握。

2、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在教学方法上,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智能优势和智能弱势选择最适合学生个体的方法。即考虑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差异,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最终促进每个学生都成为自己的优秀。教师要 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呈现用“多元智能”来教学的策略,实现为“多元智能而教”的目的,改进教学的形式和环节,努力培养学生的多种智能。在教学形式上重视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以利于人际智能的培养。在教学环节上重视最后的反思环节,培养学生的内省智能。力争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课堂互动形式多样,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明显。

3、教育教学实践。目前普通中学,面对传统教学模式,有不少困难。首先,现行中学数学教材理论性强,运算能力要求高,课本习题及复习题量大,但学生基础普遍较差,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学不进去”,“学了也无用”,导致教与学陷入困境。其次,就普通中学目前的状况,若依《新课程标准》规定按部就班完成授课,根本无法保证使全部学生“一步到位”地通过会考,于是平时加课时、节假日补课,教学中“掐头去尾烧中段”,极力压缩知识的形成过程,以达到及早进行会考、中高考复习之目的。“生吞活塞”,“枯燥无味”,使教与学陷入苦境。再次,对普通中学,以中高考升学率的高低去衡量办学的成败的观念至今未打破,于是,多数教师往往不惜血本,绞尽脑汁,采用多种手段,使大多数学生,陪同几个所谓有希望的“尖子生”,为之而“奋斗”,这样就使大多数“陪读生”劳师无功,大大挫伤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也严重影响了普通中学的教育教学质量,这显然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

二、课题的前期工作

1、确定课题名称:《新课标下数学分层教学方法的研究》

2、确定课题研究人员:龙如山 刘克 陈永 孙贤刚 时光勇 杨虎

3、确定研究的初步方案;

4、进行前测分析:高三年级全体学生,共8个班,346人,通过近一个学期的调查研究,学习成绩方面优等生约15%,学困生约30%,学习习惯方面,优等生约12%,差等生约53%,学生普遍心理素质较差,生活习惯不好。住校学生约点46%。

三、课题的实施 分层教学操作措施及做法

(1)按知识结构实施分组,激励竞争

首先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教师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现状,认真研究全班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综合考虑全班每个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的因素,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认真研究全班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综合考虑全班每个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的因素,主要根据成绩将全班学生相对分为下、中、上三个层次,既A、B、C三个层次。A层为学困生(10人),分一大组,B层为中等生(25人)分两大组,A层为优生(15)分一大组,排位置时首先让A层坐在中间,并向学生说明,这种情况和位置不是一成不变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测试,如果发现C层中的某些学生成绩下降,还不如B层中的有些学生,就把C层中成绩下降的学生调换到B层,而将B层中成绩进步的学生调换到C层。同样,A组学生经过努力成绩进步了,也可以调换到B层,B层学生成绩退步的学生也可以调换到A层。分组后有利于教师上课组织教学,有利于教师上课辅导,有利于批改作业,有利于学生信息的反馈,充分调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智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为了维护学生的自尊心,我们在分组的过程中尽可能地避免使用“差生”词,同时对学生说,我们的分组只是暂时的,每一次测验我们都会对学生进行重新分组,并且在学习中途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情况参加高一级小组的学习。

(2)分层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我们按不同层次学生实际情况,分层次备课。从教与学生的实际相适应。认真钻研《新课程标准》、教材、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的目标,哪些不属于共同的目标。要把握教学目标同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各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对学有学余力的C层学生要求他们“跳一跳,摘果子”,对学困生则要求掌握教学要求中最基础的内容。在备课时都做了一定的考虑。我们按不同层次学生实际情况,分层次备课。巧妙 地设计教学程序,选择灵活多样,综合适当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时,旧知识导入课题时的深浅程度,重难点知识讲解时坡度减缓程度,以A层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准,但也激发C层学生的求知欲。在设计问题及练习时,问题的难度与学生的层次相一致。设计较易问题让A层学生能回答能计算,使他们能体会到成功的愉悦。设计较难题,让C层同学回答、计算,增加他们的愉悦感。这样的教案设计,既能保证《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落实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同时也做到了“提优”和为“后进生”提供辅助性的学习。(3)课堂教学分层

这里重点是分层施教和分层练习。在课堂教学中,对优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中等生和后进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这样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后进生必须基本上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优生尽其所能拔尖提高。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全体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课堂练习的设计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尽量做到全体学生都有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如课本上的习题(选做题和思考题除外)都是要求全班学生掌握的,做这类题时中上生没困难,教师要求他们独立完成,中下生(特别是后进生)有一定的困难,我们加强个别辅导,使他们通过努力也能完成。同一练习还可以从数量上进行分层要求,在同一时间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老师交给他们的学习任务,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练习。根据学生练习速度参差不齐的现象,为最先做完且全部正确的学生布置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让学生练习。还为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这样的练习没有把全部学生框在一起,增大了思维量,拓宽了思路,调动了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但由于学生的个别差异,单靠集体指导还不够,我们还要根据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有针对地进行个别指导。对优生的指导着重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让他多做一些思维难度较大的题目,如课本中的选做题、思考题。②、让他们积极参加数学活动课,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提高数学能力。

(4)作业分层

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对学生作业也是分层布置的,C层同学布置的作业经常是那些中高考题或者是与中高考题难度相近的题目,以巩固他们所学的知识,充分发挥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使他们通过积极的思考,完善自己的思维结构,达到优良的学习效果;给B层同学布置的就是那些中等难度的题目,给A层同学布置的当然就是那些课本上的基础题了!

(5)测验分层

检查学生学习的效果,测验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方式。对学生的测验采用同一张试卷分A、B、C三类不同要求,以使不同的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都能将自己的水平发挥出来。在测验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己选择不同类的试题,即A层的同学可以选择B类的试题,同样,B层的同学也可以选择C类的试题。每次测验后各个组进步较大的同学可以上升一个小组,而退步的同学则降到下一个小组。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适时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适应情况,以进行总结和改进。并定时由本课题组教师和学生座谈,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并由此作出适当的调整方案。

四、实验的成果

1、创设了推进素质教育的窗口,使参加试验的学生得到了充分发展 实施“分层教育”,可以解决当前中学教育、教学的主要矛盾及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和事实上的学习机会不均等。在按学科分层上课的形式下,每一个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扬长避短,发展个性。

2、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思想情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的知心朋友的关系。学生学习质量的优劣取决于师生间的双向努力。在课堂提问过程中注意知识的深入浅出,设计问题时力求简单明了,把容易的问题留给中下学生,当回答正确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如果答错也不加以指责,而帮助他们分析,鼓励他们再找出答案。在教学形式上开展了课堂抢答、分组比赛、学生讲课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中有了光荣感、成就感,使他们获得学习的乐趣。同时教师应加强自身的修养,因为教师本身的优良品质容易唤起学生的共鸣,使他们“亲其师而信其道”,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立了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和学习目标的实现,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锻炼一支教改队伍,提高教师的素质

在“分层教育”实践中,试验老师要适应教育改革的形势,必须善于学习,刻苦钻研,勤奋工作。通过一学年的“分层教育”,各层次教师在适应自己所教学生的课堂教学中,已初步形成各层次的教学方法和教育风格。对C层的教学是:“小综合,多变化,主动走,促能力”;对B层的教学是:“慢变化,多练习,小步走,抓反馈”;对A层的教学是:“低起点,补台阶,拉着走,多鼓励”。各层次的教师业务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青年教师在教改的实践中迅速成长起来;老教师也可在在试验中摸索和总结好的教学经验。试验教师可以撰写自己的教学心得体会和论文,而且可在从“知识型”向“研究型”过渡。这正是当前素质教育所需要的高质量的教师。

篇6:“新课标下的集体备课”中期结题报告

小课堂研究个人总结

经过了一年多的实验研究,我已经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在教

学中,真正做到“导学”“互动”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放在首位,让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文本发生直接的,有意义的联系,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兴趣出发,把学生置于一个兴味盎然的气氛中。通过研究使我认识到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大胆改革,探索出一条培养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路子来。

主要研究内容:坚持教学不再只是学生学会知识,而是要教学

生学会求知,使之成为发现问题的探索者,知识信息的反馈者,学习

目标的实现者和成功者。以课堂教学为扩散点,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学

生的自主学习,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时的心得体

会。

为防止学生的自主学习浮于表面,在教与学中,我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观念,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与创造

性,让学生明确自主学习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加强自主学习的指导和

监控,努力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为一种有效的课堂学习方法。我具体

做了以下几点:

1、以目标指导预习

课前自主预习是上好课的基础和准备。搞好课前自主预习不仅有

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而且有利于自学能力,尤其是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在上新课前,首先要让学生明确预习目的和任务,并向学生

提出具体要求,以语文阅读课为例:⑴初读课文,了解基本内容和思

路;⑵能借助字典,自学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为学习

新课文扫清障碍;⑶查阅相关资料:如,时代背景、作者简介等。(4)

找出本课的重点、难点,挑出不理解的地方,准备在课堂上听老师讲

解来解决。这四项学生都可以在课前自学解决。古人云:“凡事预则

立,不预则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自主预习习惯,就抓住了听

课的主动权,才能抓住听课重点、难点、疑点,轻松掌握所学的新课

内容,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2、落实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间的竞争,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在这种目标结构中,小组成员有着共同的期望和目标定向,“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改变了单纯的“输——赢”关系,极大地消除了对于竞争失败的恐惧,增强了“利益共同体”的集体荣誉感,从而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乐于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为他们主体性的培养与发展提供了无穷的动力。

㈡建立自主学习的评价

生本教育观认为: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优秀的,他们都具有个别的、有潜在价值的思维个性,都存在着经过自主努力达到掌握的学习潜能,在今天的学习生活中蕴藏着日后走向发展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因此,教师应该改变以往以一张试卷来评价学生的片面、单一的做法,坚持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

1、既关注结果,也重视过程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知识论也发生了变化,知识已被视为一个过程,而不是单指结果。只有关注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才能使学生形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在传统的评价中,往往只关注教学活动的结果,而对活动过程很少关注。例如,在课堂提问中,只要求学生提供问题的答案,而对学生如何获得答案,却无任何要求,实际上是把学生获得答案的推理过程、思考性质等对学生发展而言至关重要的东西都被摈弃于评价的视野之外。这种做法会不利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而且会限制学生对思维乐趣的深刻体验,进而抑制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同时,这种做法也使得教师进行针对性教学失去了一个良好的依据。

2、既关注知识,也重视方法

叶圣陶认为:“教是为了不教”。达尔文曾经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德国莱因兰——法尔茨州教育部提出“学生掌握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因此新课程中提出关注“过程与方法”,就是要求我们的教学要从单纯地关注知识的传授转向关注引导学生掌握合理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科学习方法本身就是一个大系统,老师要善于结合日常的教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细水长流地加以评价引导;通过教师的评价引导,学生掌握合理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习以为惯,使之成为一种学习习惯。

3、既关注能力,也重视情感

新课程将学生的感受纳入课程评价的范围,这其中包含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评价要向情感目标延伸,即关注学生的状态、反应,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局面中走出来,在学习中焕发新的生命。每一个赏识的目光、每一句鼓励的语言,都是师生情感沟通的催化剂,将激起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教师要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良好的学习心境,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4、既关注终结评价,也重视形成评价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的目的在于区分学生的优劣程度,并以分等鉴定为标志;在终结性评价中,教师是考官,目的是为了选拔和甄别,师生难以交流,看到的只是学习结果。而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观察、学生自评、互评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等进行的持续性评价。它是在一种开放、宽松和非正式的氛围中进行的,评价结果可采用描述性评价、等级评价或评分等形式来体现。如一个学生的朗读情况我们就可以采用形成性评价,这个学生每次朗读后,老师、同学都进行评价,肯定优点、指出存在的问题,一段时间后,老师采用文字描述的方式对该学生的朗读能力做出评价。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增强其自信心;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只有关注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才能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只重视终结性评价而忽视形成性评价的做法。

㈢在教学设计中落实“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

“学科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中的一项内容。什么是学科教学设计?周庆元同志认为:“学科教学设计就是学科教师根据正确的教育思想和学科教育原理,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材,对于学科教学的整体程序及其具体环节、总体结构及其有关层面所作出的预期的行之有效的策划”。而“学科课堂教学设计”则偏重于学科课每一课时的课堂教学策划。

1、吃透教材,找准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生长点”

教师在备课时对教材必须有透彻的理解,这是课堂教学的前提。我们要了解学科知识内在的规律和系统的知识结构,明了课本上体现出来的知识点及发展变化,且形成一套可操作的、能让学生迅速建立这种知识体系的运作策略;除此之外,了解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的结合点,即问题情境。许多教师只会教教材而不会用教材教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找不到生长点。一个教师如果只会教,甚至只会按课本顺序讲一遍课本内容,举一些课本和教参上的例子,而不会结合学生的实际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不会设计一些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就不会引起学生的积极参与,也就没有了交流、互动,课程的动态生成就成为一句空话。可以说:教师课前的准备越充分,学生的学习效果就

2、目标制订、练习设计要留有余地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到哪”。教师要想在教学过程中能恰当处理意外问题,起关键作用的还是备课环节,体现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它要求教师从教材特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性地选择、组合教学方法,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

3、要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处于被动的“静听”状态,他们几乎没有活动的余地和自己的经验,大部分时间花在了师生问答的环节里,学生基本是被动地接受,所以老师们要努力改变这种状态。要知道,我们的学生是一个个具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注重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在课堂上保证学生有自主表现和发展的空间,为每个学生提供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笔者近几年来听了相当数量的学科课,发现比较成功的课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充分,参与率高、参与度深、参与面广。因此,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就要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在实施时保证学生在课堂内独立思考、自主有效活动的时间不少于课时的三分之二,让学生充分地思考、讨论、评价。

㈣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精心组织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用某一个特级教师的教学设计在自己的班里上课,可是效果迥然不同,感觉完全变了味。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对于教师来说,光有教学设计还不够,成功有效地课堂教学是由教师精心组织的。

四、效果与存在问题

㈠效果

1、初见活泼的、开放性的课堂

开展研究以来,教师通过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有效开展,形成气氛轻松活跃、师生互动、平等参与、自主开放、凸显个性的生动课堂,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了,兴趣更高了,参与意识很强,学习方式也更加多样了,学生的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2、学生自信心增强,自主参与学习

如果有人问我们:“开展课题研究以来,学生最大的变化是什么?”我们可以一口气回答:“学生的胆子大了,变得自信了,敢提问题了,而且问题特别多;课堂上,他们显得特别活跃,好像眼睛特别亮;学生变得聪明又能干,有了课前预习和学习资源包,他们有备而来,总是能主动提出问题,积极地讨论问题,大胆地进行质疑;过去上课,学生主要是听,现在,学生要想、要动、要做„„”可以说,学生的生存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是“配角”,而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喜欢学习,喜欢讨论,喜欢合作;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索知识,课堂上呈现的不是“教”而是“学”的课堂场景,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教互学的生机勃勃的学习场面,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质的飞跃。

3、促进教师的发展

所谓“教学相长”,科研课题的开展,不仅学生有了可喜的变化,也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我们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课前:重视教学设计,为了上好一节课,教师往往要花很多的时间去备课、上网、去图书馆、到所有能寻找到资料的地方。

课堂上:教师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时间和空间;教师不再高高在上,经常有对学生真诚的赞赏;在注重预先设计的同时,更注重把握课上生成的知识,珍视学生独特的见解,抓住契机引导、拓展。课后:及时地进行课后反思,不断提高处理教材的能力。㈡存在问题

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也遇到了不少问题。如部分学科老师都要担任班主任,周课时排得很满,平时零碎的杂务使得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查阅资料;大班额与学生自主式教学之间存在矛盾;应试教育依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五、结语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一段话最能深入浅出地教师在课堂教学

上一篇:河六年级作文下一篇:向马继东同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