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台湾问题看中美关系

2024-04-30

从台湾问题看中美关系(精选8篇)

篇1:从台湾问题看中美关系

结合中美三个公报,谈谈你对影响中美关系的台湾问题的看法。

台湾问题作为中国的内政问题,60多年来一直是中美关系最敏感的干扰因素。中美间的三个联合公报是发展两国关系的基石,准确把握其中有关台湾问题的双方的立场和观点,有利于该问题的解决,有利于两国关系的维护和发展。下面分析一下三个公报及其附属文件:

1972年2月28日,中美在上海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简称上海公报。两国有关台湾问题的立场分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对一个中国的理解。中方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早已归还中国。”而美方的表述是:“美国人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地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显然这儿美国所提到的一个中国并不一定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二)如何解决台湾问题。中方坚持“解放台湾是中国内政,别国无权干涉。”美方则“重申它对中国人自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关心。”(三)关于美国从台撤军问题。中方主张“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必须从台湾撤走。”美方虽“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但它又表示“将随着这个地区紧张局势的缓和逐步减少它在台湾的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这显然是附加了条件,并延长了时日。

1978年12月16日,中美两国同时在各自首都公布了《中美建交公报》。公报称: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同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其它非官方关系。公报还重申了《上海公报》中双方一致同意的各原则,尤其是“美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然而,美国政府要人在公报发表后就纷纷作出违反公报的表态。卡特曾多次声称“在改善与中国关系的同时,不可放弃我们对台湾的利益所负的义务。1979年1月,万斯对美国工商界发表关于中美关系的演讲,全面阐述对台立场。他说:“根据美国的观点,由中国人民自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是极力重要的;如果北京继续以这种煽动性措辞谈论和考虑台湾问题,我们就不可能前进”;“特别是,在关系正常化后的这些关系中必须包括向台湾出售防御性武器。” 可见,美国只是表面上接受了中国的原则立场,实际上行的是另一套,即推行旨在制造“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的所谓“双轨政策”。美国一面对中国“海誓山盟”,一面对台湾异常“关心”。更为恶劣的是,《建交公报》墨迹未干,严重违反公报精神的《与台湾关系法》就出笼了。总之,美国的所作所为违反了《建交公报》,以致台湾问题在中美建交后仍没得到解决。

1982年8月17日,中美签署的八一七公报是为解决美国售台武器问题的。双方的分歧除美国继续干涉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方式外,还有以下两点:(一)对美国关于售台武器问题的声明,双方理解不同。其声明的主要内容是:“它不寻求执行一项长期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向台湾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数量上将不超过中美建交后近几年供应的水平。它准备逐步减少它对台湾的武器出售,并经过一段时间导致最后的解决。”美方的理解是:“关于今后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的问题,我们的政策在公报里已说得清楚,同《与台湾关系法》是完全一致的。出售武器将继续按照《与台湾关系法》进行„„。”而中方认为:“本公报以两国建交公报的原则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为依据,与美国单方面制订的《与台湾关系法》毫无关系。《与台湾关系法》严重违背了两国建交公报的原则,是中国政府一贯反对的。任何试图把本公报同《与台湾关系法》相联系的解释都是违背本公报的精神和实质的,都是不能接受的。”中方认为最后的解决的含义应是指“美国售台武器经过一段时间必须完全停止”,一段时间即是有限的,不应推到遥远的将来。而美方显然不是这样认为的,因为此后美国的售台武器不仅在性能和数量上超过了中美建交后几年的水平,而且至今还没有“最后解决”。(二)里根在声明中还宣称,美台“将以适合于老朋友的庄重体面的方式进行”。这显然有提升美台关系的意图,是与其不干涉中国内政的承诺相矛盾的。

三个联合公报是中美关系史上的三个里程碑,是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中美双方斗争和妥协的产物。美国只是利用中美合作遏制苏联这个最大和最危险的敌人,把中国当作现实“朋友”和潜在敌人。为了利用这个现实“朋友”,它与中国一起高喊反霸口号,且不得不在台湾问题上作出有限让步,即口头上和法律上基本接受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原则立场,以此作为与中国建交的基础。为了遏制潜在的敌人,它先对中苏“不偏不倚”,后来继续在台湾问题上干涉中国内政,设法间接阻止中国统一。

正是由于美国右手玩“中国牌”以遏制苏联,左手玩“台湾牌”以遏制中国,所以它既同中国达成协议又不完全放弃台湾。苏联解体前,美国主要打“中国牌”,苏联解体后,“中国牌”失去作用,而“台湾牌”的价值上升。

当前,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战略目标是维持海峡两岸现状,即不战不和,不统不独。台湾独立和与大陆统一都对它不利。若台湾独立,台湾海峡势必重新燃起战火,美国将左右为难:直接出兵支援台湾不仅无法律根据,而且会遭到国内外反对。即使美国作出折中反应,即胁迫尽可能多的国家加入对中国的全面制裁,并向台湾提供武器,那么中美重新敌对将不可避免。那样,美国不仅会丧失世界最大的潜在市场,而且将多一个不易对付的敌手。若两岸统一,则美国不仅会失去台湾这张对付中国的王牌,且会大大增加中国这个潜在对手的实力,其霸权地位会进一步下降。正是为了这个战略目标,美国才一直推行对华“双轨政策”。

在经历了上世纪 90 年代明显加剧的冲突后,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在 21 世纪初期进入相对缓和、敏感程度相对下降的阶段。个人认为,随着中美之间对抗的递减,以及重大共同利益的形成,美国对台湾问题插手、干涉的程度将减弱,台湾问题对中美关系的干扰也将随之降低。事实也表明,两岸关系进入和平发展新时期,有利于减少台湾问题对中美关系的干扰,从而有利于中美发展新型大国关系。2010 年以来,奥巴马政府持续推进亚太战略调整,引起人们对该政策对两岸关系影响的关注。有观点认为,美国调整亚太战略,势将强化台湾作为防范、遏制中国的战略筹码地位,从而明显恶化两岸关系,然而事实并非如此。2008 年以来两岸关系得以缓解,台湾作为美国防范、遏制中国的战略筹码作用大为降低,也降低了美国亚太战略调整对中美关系可能带来的损害。

不容忽视的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仍将是漫长、曲折过程,未来还将面临一些深层次政治问题的“深水区”挑战。受诸多因素影响,马英九当局对于进一步改善两岸政治、安全关系始终心存疑虑,“亲美”、争取美国对台安全保证一直是其政策重点。这就为美国继续插手、干涉台湾问题提供了机会,为美国亲台势力给予台湾“实际支持”提供切入点,如美国坚持对台军售、支持台湾加入国际组织等。此外,台湾岛内政局发展存在不确定性,迄今尚未放弃“台独”立场的民进党,完全可能重新执政。而一旦民进党上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虽不致完全逆转,却可能重新陷入停滞、曲折,并将使美国插手、干涉台湾问题更趋复杂化。

篇2:从台湾问题看中美关系

钱梦琴

(2009211517)

摘要: 本文从医患互动角度深层次分析了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并对影响医患互动权力失衡的因素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医患关系紧张,主要原因是医患双方互动失衡,而失衡的某一方的单独责任,而是整个大的社会环境因素引起的,包括社会劳动分工专业化引起的医患信息不对称,医患关系中诚信的缺失,社会法制的不健全引起理性互动平台缺失,新闻舆论的错误导向等。

关键词: 医患互动;失衡;医患关系

近二十年来, 不管是由医疗过失而引起的医疗纠纷, 还是患者无端闹事,都屡见不鲜。现在医患之间一旦出现言语不和就导致冲突, 对医护人员辱骂、威胁,甚至拳脚相向, 演化为医院暴力事件。在这些暴力事件中, 有些的确是由于亲人去世或久治不愈而情绪激动所致, 这类事件往往在患者或家属情绪平静后得以和平解决;但其中有一些是为了获得经济补偿而无理纠缠的, 抱有这样目的的人往往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而且为了达到目的不惜将事态扩大化, 现在称为医闹。有的人甚至把此作为一个图利产业, 组织一批人,专门替病人来闹医院, 在得到医院的补偿后收取费用。医患冲突严重威胁到医护人员的生命安全。因此研究医患关系紧张并逐渐恶化的原因成了学界备受关注的话题。

一、医患互动权力失衡是医患关系紧张的关键因素

医患关系是以医疗职业为基础,以道德为核心,并在医疗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一种人际关系。我国转型时期的医疗体制是以市场化为取向的,将医院推向市场化的同时,也将医院运作方式推向了机械化,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二元互动关系大多数时候变成了单向度的,即医务人员向患者询问基本信息、病史、症候等,甚至有时这种互动完全封闭性的,整个整段过程完全依赖机器化或非人工化。尽管引起医疗纠纷的原因很复杂,但我们在关注和调查医疗纠纷问题时发现, 绝大部分医疗纠纷都不是医疗事故引起的。长沙市某医院2005年发生医疗纠纷105次,无一例属医疗事故, 在这些医疗纠纷中, 医患关于治疗上的误解有56次之多。统计资料表明, 医患沟通不良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高居不下的重要原因。医患沟通(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是指医患双方在医疗活动中围绕患者的健康问题进行的不断深化的信息交流, 所交流的信息既有同疾病诊治直接有关的内容,又包括医患双方的思想、情感、愿望和要求等方面的表达, 其方式有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是医患之间各种联系和一切诊疗活动的基础(张永良)。医患之间的交谈不仅仅是病史的采集,也是患者对医生产生信任的基础。谈话曾是医生的法宝, 起到安慰病人, 增加他们治疗的信心。现在,医生不再需要把自己的手放到病人的身体上,也不再有兴趣和工夫与病人谈话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复杂的机器。医护人员常常忽视医患沟通,重视医疗仪器的检查,忽视患者自我的体验感受。导致医患之间交流不畅, 信息严重隔离。很多医患纠纷的发生都与医务人员吝啬自己的语言有关。因此医患互动权力失衡是医患关系紧张的关键性的因素。

二、影响医患二元互动权力失衡的因素

在医务人员与患者的二元互动过程中,诸多因素影响了其互动的顺利进行,造成医患——这种特殊的人际关系的紧张与恶化。1.医患关系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信息不对称是信息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在信息经济学中,一般将交易中拥有私人信息的一方称为代理人,而将不拥有私人信息的一方称为委托人。产生信息不对称的原因,主要是人们知识水平高低不同和分工与专业化。信息不对称必定导致信息拥有方即代理人为牟取自身更大的利益使另一方的利益受到损害。随着我国医疗体制走向市场化改革的深入,这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影响在医疗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

在医学诊疗过程中,医患双方存在着医疗信息分布和掌握的不对称,这是医疗市场的重要特征。作为医方,由于医学科学专业性非常强,需要相当长时间的专门学习和临床实践才能胜任工作;作为患方,他们获取这些专业知识的机会成本太大,不可能得到与医方对称的医学信息,从而成为信息劣势的一方。也就是说,由于医疗行业的高度专业性和技术性,医务人员拥有处方权和医疗技术的足够多的信息,而患者不仅由于个体搜集、吸收和处理医疗信息的能力有限,而且由于信息传递的不完全和不充分,往往处于医疗信息的劣势地位,这就决定了医患双方在信息占有上呈现不平等,使患者无法与医务人员平起平坐。由于医务人员对医疗信息具有垄断优势,并不是所有的医院都会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在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之间存在很大差别,有些医疗技术质量比较低的医院会通过虚假广告宣传等形式将其真实信息掩盖起来,夸大宣传自己的医疗服务质量一流,利用病人对医疗知识的缺乏及求医心切而上当受骗。加上医患关系的不和谐,使得患者无法仅仅凭借医院分级作为识别医院优劣的手段。部分新闻媒体对非营利性医院医疗纠纷进行夸大、不客观的、甚至是失实地报道和对部分营利性医院医疗广告内容的真实性认定不够,加剧了医患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程度。

另外,一般患者缺乏医疗服务知识,他无法知道自己患了什么病,需要接受什么治疗,花多少钱才能治好,从而也无法判断自己所接受的治疗是否是最恰当的治疗方法,也无法判断自己支付的是否是合理的价格,只能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一切听从医生的安排。同时,患者对医生的专业特长、技术水平等缺乏了解,不容易选择到自己满意的医生。再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对医院的管理信息、经营状况也缺乏必要的了解,这就可能给乱收费行为以可乘之机,而且不利于患者在选择医院时进行比较。

医患之间的利益根本上是一致的,双方共同的目的都是为了患者的病情向尽可能好的方向发展。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当患方对医疗过程或结果不满意时,极易发生医疗纠纷,影响和谐医患关系。

2.医患之间诚信缺失导致沟通不畅

一方面,医院推行“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性化服务的口号,在当前医生队伍的素质状况下,以及临床过程中仍然固有的家长主义,甚至包括现有的医院管理模式,都无法达到真正达到“以病人为中心”的要求,对这种口号的失望,诱发了患者对医院、医生的不信任。卫生资源配置上的不公正因素,卫生政策制定上对效率过多的考虑,都使患者对医生群体产生了不信任感。另外,医生基本功不扎实、医疗行为不规范、工作作风不严谨等直接导致医疗纠纷。少数医生对病人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语言不文明,解释不耐心,伤害患者自尊心;工作人员脱岗延误患者诊治;工作人员未认真履行岗位职责,造成医疗差错;还有极少部分医护人员收受病人红包、吃请、开大处方等,严重影响了医生天使形象,败坏了医德医风,造成患者对医生的不信任和不满,医患关系紧张。另一方面,部分病人把医疗服务理解为赤裸裸的金钱交易,我付钱医院就应该治好病,只准成功,不准失败。一旦疗效与自己的期望存在差异的时候,他们就把责任推到医生身上, 认为是医生技术不行或责任心不够所致,侵犯了患者作为消费者的权益, 就可以向医院索赔或发泄不满。在这种心态下,不少患者或家属往往挑起一些不应有的纷争,甚至采取十分不理性的态度。此外,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即使经过治疗也会出现并发症或后遗症, 但对于这种特点和结果,患者缺乏足够的了解,误认为是医疗不当所致,从而引发纠纷,造成医患关系恶化升级。

3.法制不健全导致互动沟、通平台的缺失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百姓对健康和医疗的需求越来越高,个人权益保护意识增强,但法律知识的缺乏,甚至不懂法,不按照法律的程序来办事,而是用个人意气来处理事端。当病人或病人家属对治疗效果不满意时就产生对医护人员的过激行为,对医务人员进行人身伤害。

目前不管是维护患者利益的法律,还是维护医生权利的法律都非常不健全,甚至存在着真空地带,导致了时常发生的医疗纠纷的不当处理。从属于卫生行政部门的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很难公正地行使其权利和义务。医疗鉴定的不透明与不公正,影响了医疗卫生事业在民众中的信誉, 使极少数患者或患者家属对医疗纠纷的处理规则丧失信心,从而用暴力来宣泄不满。而且患者还认为,个人和医院打官司太难,自己不了解医疗专业,而且时间长费用高, 打不起。因此,患者家属一般都寻求在医院里解决的方式,往往采取了种种过激行为。这就导致了医患关系极度恶化。此外,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维护医院和广大医务人员权益的法律, 造成发生冲击医院、殴打医务人员时没有人来管,执法部门在处理此类事件时不及时、不积极, 甚至听之任之。四川省全省医疗机构调查结果,有72.8% 医疗人员认为在受到不法侵害时, 没有得到公安部门的有效保护。所以一些医院不得不采取花钱买平安的办法,这无形中又助长了医疗暴力事件的发展。医疗事故“举证倒置”的原则, 是想从根本上保护患者坐位弱势群体的利益, 但也导致了“过度医疗”和医护人员的“过度自我保护”。医疗纠纷处理新法规要求出现医疗事故时实行举证倒置。为保护自己, 医生便对患者进行各种检查排除其他疾病。如此一来,大量的、高级的辅助检查开始大面积覆盖, 患者进医院的第一项就是各种检查,花费几百元才能让医生真正看上病, 医疗检查方面的费用大增。过分夸大“举证责任倒置”的作用最终损害患者的利益,导致患者对医疗行业的不满,引起医疗纠纷。4.新闻媒体介入的负面作用

新闻媒体报导的绝大多数医疗纠纷都被描述为医院或医生存在过失, 给患者造成损失, 而医院或医生无过失的医疗纠纷报导极少。常常报导医疗纠纷中患者投告无门的消息, 而对患者通过暴力来解决医疗纠纷、伤害医生的恶性事件的事件报道极少。这些报导使得社会公众产生错觉: 一般都认为凡是医疗纠纷,都是医院或医生的过错。而医院出于正常医疗秩序的维护, 以及繁重的医疗任务, 甚至是完全出于同情的原因,往往采取了息事宁人的处理办法, 对医疗纠纷的患方予以一定经济补偿来解决纠纷。这种舆论导向和医疗纠纷的处置方法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一方面鼓励了患方以非正当行为伸张其权利,另一方面让患方觉得有利可图。使无理取闹性质的医疗纠纷数量直线上升,程度愈演愈烈,也给医方与患者之间的理性互动设置了心理障碍。

四、总结

当前医患矛盾比较突出,医患之间缺乏互信,医疗纠纷增多且处理难,医患双方对医疗损害赔偿的法律规定均有不满并表现出相反的要求等,这些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问题。而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必须建立在医患互动权力均衡的基础上,具体来说,应做到:医患双方能在诚信原则下进行充分交流,双方释放最大信息量,建立起真正的信任关系,使医患双方都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彼此的信息不对称及其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则有效减少信息不对称的危害;院方要注意加强对患者的心理关怀,尊重其知情权,对患者的恐惧、担忧心理表示同情、理解,并进行疏导,建立医患之间新的信任关系;国家应该制定、完善各种医疗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医患之间的责任和义务,彻底摆脱目前法律适用上的混乱状态,加强对法律的宣教,引导医务人员、群众依法办事,通过正当的法律程序解决矛盾争端;媒体主观部门应该对舆论导向进行合理引导,对不法现象要进行披露,对值得褒奖的医疗案例也要进行宣扬。

篇3:从台湾问题看中美关系

关键词:茶水发炎,医患关系,开明媒体观

探析“茶水发炎”事件

“医患关系”是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备受争议的焦点。从2003年SARS暴露公共卫生防治体系的弊端, 到2006年时任卫生部部长高强承认医疗纠纷明显增加, 医患关系已经从潜在的敏感趋向明显的恶化。

2007年3月, 中新社浙江分社记者张慧慧、柴燕菲乔装成患者, 将事前准备好的茶水送到杭州10家医院“尿检”, 结果有6家医院检测出茶水有炎症。3月19日, 中新社刊发张、柴两位记者报道:《茶水当作尿液样本送检, 医院竟化验出了炎症》, “茶水发炎”事件由此而生, “医患”热点再次引发全国范围内的舆论纷争。关于此事件引发的舆论风潮, 明显分为了截然对立的两方:维护医院利益的一方和支持媒体行为的一方, 鲜有站在客观角度的审视与反思。事件本身及导致的后果, 对于我们同时关照媒体和医院双方进行反思, 找出医媒乃至医患关系的纠结, 确有必要。首先, 从媒体角度来看, “茶水门”事件所凸显的问题主要有三:

1“新闻策划”之误区

新闻策划, 是为达到某种宣传或经济价值, 凭主观预想和操作, 人为地设计可供媒体报道的事件, 悖离新闻的客观性、真实性原则。“茶水发炎”咎源于一位医学专家对医疗黑幕的戏言:“就是拿一杯茶水也能检验出问题。”中新社浙江分社进行“3.15”主题策划时, 即以此作为了切入点。尽管负责选题策划和执行的张、柴两记者称立意是基于公共利益, 希望改善医疗服务质量, 但就茶水事件本身来看, “策划”行为本身是不符合新闻操作规范的。“设套”、“撒谎”、“虚假病史”、“茶水换尿”构成了“茶水发炎”的策划线索, 张、柴二人的行为本身在报道操作层面即无法构成事实的支持依据, 而文本的猎奇色彩更是对新闻客观性产生冲击。媒介在医患双方沟通中的润滑剂作用与应扮演的“促进者”角色, 向着相反的“损害者”身份转变。这正是当前媒体公信力日趋下降和第三方话语权丧失的归咎。

2 新闻报道娱乐化

“新闻娱乐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现象, 其最突出的载体表现是软新闻的流行。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清晰地勾勒出娱乐化的环境轮廓:“我们的政治、新闻和体育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 毫无怨言, 其结果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假扮患者、伪造病史的“设计”无疑干扰了医学诊断和治疗的科学性与严肃性, 让这一报道从一开始就染上了娱乐化的恶搞色彩。而接下来记者用茶水替换尿液送检, 媒体主观化地渲染、炒作让报道中的“娱乐化”色彩不断放大, 最终演变成一场并不可笑且难以收场的“恶作剧”。“用茶水替代尿液送检”是整个事件过程中最具冒险性的环节, 其对科学变相的否定也成为医卫行业据理力争的软肋———用茶水当尿液送检, 表面看是为让医院落入陷阱的无理作为, 实质是人性思维假想对科学技术的挑衅。挑衅的结果则是暴露出在“新闻是快乐的”误导下人们无聊、猎奇、损人的不健康心理, 更是新闻走向低级趣味化、庸俗化的最好明证。

3眼球经济与新闻伦理之争

“眼球经济”主要是通过吸引公众注意力达到利益获取。在现代媒体社会中, 眼球经济达到一个空前活跃的历史时期:各方媒介利益集团通过高密度、立体化的信息轰炸使注意力的有限资源与相对无限的信息资源配置, 营造出媒介明星和舆论狂欢的繁荣景象。但在表面具象的繁荣下实则抽象着深层次的隐患, 而这种隐患, 不仅仅针对“眼球经济”行为本身;上任到社会道德与责任层面, 则关联到新闻伦理的争论。

青年政治学院展江教授评论说:“‘茶水发炎’事件在凸显中国医卫领域问题的同时, 也把新闻伦理上的冲突引进了大众视野。”我国所强调的马克思主义新闻伦理道德观, 核心即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如果以该宗旨来考量“茶水事件”的动机, 尚存在自圆其说的依据。但从规范伦理学的角度分析, 又有值得商榷之处。是尊崇道义论, 重视媒体行为的责任;还是守定功利论, 强调最终结果。按照美国道德哲学家弗兰克纳的定义:“道义论主张除行为效果的善恶之外, 还有可使一个行为成为正当或应该遵循的理由的特征, 而非它所实现的价值。”显然, 张、柴的策划与执行是无法作为正当或应该遵循的理由成立的, 也就是说不符合道义论的价值评判标准。而参照功利论, 有一点原则是必须把握的, 即做一件事情所寻求的结果, 必须足够善超过恶的余额度。“茶水门”事件是否明显维护了公共利益, 得到了善远大于恶的效果, 这是难以量化的。

而在整个事件过程中, 医院也并非即是无辜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形象。近年逐渐恶化的医患生态环境中, 作为主要当事人的医院方, 更应检讨自己的行为。

1社会转型期内医卫行业弊端暴露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时期, 改革触及深层次的体制问题易造成社会失序、经济失调、心理失衡。尤其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行业, 过去长期在国家行政监管和计划经济模式下生存, 暴露出诸多对市场的不适应性, 社会价值观和个人价值观重构、调整有一个必然过程。

随着市场化的推进, 个人价值观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变化。医药回扣、手术红包、天价药费、医德败坏几乎成为百姓对于医院的既成印象, 同时也从他者的角度反映出医卫行业的弊病。记者主观怀以“有罪推定”的判断逻辑来“暗访”医疗行业, 本身即说明社会诚信的沦陷和秩序的失衡。从需求方的患者来说, 无法通过正规、合理的渠道获得诊疗的相关信息;作为供方的医院, 掌握着信息和知识的主动权, 但部分医务人员存在诱导消费倾向, 希望患者多治疗以增加收入。医治流程的不透明和患者知情权的缺失是导致医患恶化的深层原因。

2 医务人员缺乏公共关系意识

“茶水发炎”见报后三天, 北京协和、中日友好以及遭受过严重医疗纠纷困扰的华西医院、哈医二院等92家三甲医院, 自发组织“茶水尿常规”检测。该种方式对于分散的资源有着力量集中的作用, 但恰是最敏感时期的团结, 非但消除事件造成的消极影响, 反倒进一步导致矛盾扩大化, 此时的医院与媒体已经升级到近乎行业与行业间对立的状态。主要原因即在于医务工作者缺乏对于公共关系的敏感意识。在危机发生时没有采取“淡化矛盾”的策略, 借助媒体的公正性、权威性查清真相, 以主动争取社会的舆论支持与理解。

医卫行业的主要问题是医患危机———医疗技术、服务质量、治疗费用、就医环境等引

起的纠纷或事故, 使医院品牌形象和信誉度受到打击。医院不同于企业, 其接触对象病人来

自于组织外部。因此, 对外部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显得尤为重要。除建立医院自身的信息管理系统对信息进行收集、处理之外, 更应该发挥大众媒介环境监测和资源整合的功能。媒介以“新闻”和“宣传”为手段向公众及时报告环境中变动的信息, 使医院掌握产生影响的要素。施拉姆将其比喻为媒介的“雷达作用”。

3 监督管理机制亟待完善

政府卫生部门是医院的行政主管, 在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中它承担着裁判员“维和”职能。国家卫生部在“茶水发炎”事件中的行政干预可以说是滞后并带有偏向色彩的。“危机发生—→传媒介入、引导舆论—→医院反击—→矛盾升级—→出面干预”的反应模式, 对于化解矛盾、改善医患无法起到实质作用。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在表态中批评“该报道有悖于媒体记者职业道德的规范要求, 是误导公众, 不利于维持正常的医疗秩序, 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裁判员偏袒某一方是无法保证公平竞赛, 医患双方只能在各种利益的搏弈中实现相对的状态均衡, 从而维持稳定、和谐。

“茶水发炎”事件是当前医患紧张的大背景拱托出的一起极端典例。关于医媒双方的作为, 媒体不能说没有对大众情绪的过度表达;负有“救死扶伤”职能的医院, 也存在医德沦丧、过度治疗的不正常现象。对“茶水发炎”事件进行必要的反思, 并通过反思来探索和谐医患关系构建中, 医院、患者、媒介三方各自的责任与义务, 确有其存在价值。但是这种反思是应当建立在建设性、负责任和理性基础上, 是为了重建发展的共识与动力。推动社会真正进步的力量, 不能仅仅局限于对现有矛盾的纠结。

开明媒体观之上的相互理解

毛群安在对“茶水发炎”事件的新闻发言中最后解释到:“对媒体做法提出批评, 并不意味着卫生部门不接受舆论监督;舆论监督对于我们发现一些问题, 特别是发现一些带有倾向性的问题, 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帮助和参考。”主动接受舆论监督, 在媒体的帮助下改善医患关系, 这是我国推行的民主宪政建设在公共管理层面一个小的缩影和体现。新时期我国改革的重点是从以提高效率为主转变为效率与公平兼顾, 从强调市场经济建设转向经济与民主和法制并重。“政府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让人民监督和批评政府”这是民主宪政的基本常识, 从新闻学、传播学角度阐释, 这即体现出一种包容、开明的新媒体观。加强新闻舆论的监督, 既是提升媒体自身的公信力与“雷达作用”, 更是扩大社会公众的知情权, 是在民主化进程中保障公民权利与自由, 实现精神文明高级形态的助力器。相互尊重的进阶是相互理解, 医院和媒体双方只有在互谅、宽容的基础上, 才能逐步建立信任与合作, 推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进程。

参考文献

[1][美]弗兰克纳:《善的求索》, 辽宁出版社1987年版;[1][美]弗兰克纳:《善的求索》, 辽宁出版社1987年版;

[2]《使信息成为一种商业》, 英国内阁办公室信息技术咨询小组报告, 英国文化书局, 1983年9月;[2]《使信息成为一种商业》, 英国内阁办公室信息技术咨询小组报告, 英国文化书局, 1983年9月;

[3]《权利的媒介》, 华夏出版社, 1989年7月版;[3]《权利的媒介》, 华夏出版社, 1989年7月版;

[4]《传播学:理论与实务》, 李苓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2年9月;[4]《传播学:理论与实务》, 李苓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2年9月;

[5]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报告《自由而负责的报业》;[5]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报告《自由而负责的报业》;

[6]《“发炎的茶水”不能引发“正义”的快感》, 李强, 《大江观察》, 2007年03期;[6]《“发炎的茶水”不能引发“正义”的快感》, 李强, 《大江观察》, 2007年03期;

篇4:从台湾问题看中美关系

在为“语文”科诊断的声音中,有一种观点认为:“语文”不属于科学领域中的一门“学科”,而是学校教育范畴中的一门“课程”。这种去学科化的观点不利于“语文”的建设与发展,因而有必要对课程与学科加以辨析,明白了课程与学科的关系,庶几能够从根本上看清“语文”所存在的问题。

一、什么是课程

关于课程,仅从课程论专业文献中统计出的定义就超过120种;有学者指出,课程是一个用得最为普遍却是定义最差的教育术语。现代课程从规划、设计到实施,从课程决策者、编制者到教师和学生,形成多重环节的课程系统,不同的定义反映了定义者的基本观点和取向。美国英语课程包括了国家层面的课程标准《英语语言艺术标准》、州英语课程规划、教科书、教学、教学评价等五个环节,各环节承担各自的任务,环节之间密切联系,构成一个统一的课程体系。对这样一个内容丰富而庞大的课程体系进行定义,是比较困难的工作。

尽管如此,对课程的共性认识还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从中文和英文的词源上看,“课程”包含的基本含义是“课业及其进程”①。其次,知识是课程的基本元素。钟启泉先生说:“学校课程的最基本的元素,是一定的知识、技能。”②美国学者对课程的定义包括了三个方面:知识的传授;促进学生学习的过程;能够表明学生已经获得新信息的学习结果。③第三,课程分为狭义课程和广义课程,狭义课程指具体的教学科目;广义课程是对全部教学科目的总称。对于狭义课程与广义课程的区分,可以借用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说来解释,狭义课程属于第一实体,广义课程属于第二实体,如同人、猪、牛、马、虎等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综合而言,课程是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发展而进行决策、教学的过程,它包括课程决策、课程规划、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环节,狭义课程研究具体教学科目用怎样的知识来培养理想人格的问题,广义课程则是研究课程的普遍规律。

二、什么是学科

关于学科,孙绵涛先生说:“一般可以从学科的功能、人员、机构、活动方式、表现方式以及内容等,把学科分成科学领域中的学科(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和教育领域中的学科(包括在各级各类教育中教与学的科目)。”他的区分仅仅是说科学中的学科与教育中的学科有差别,不是说二者完全没有交集。

钟启泉先生说:“所谓‘学科(subject)是旨在实现学校教育的目的,从科学、技术、艺术的人类文化遗产中选择儿童应当学习的内容,再从教学论的角度加以区分并系统地组织起来的课程的主要构成要素。”④日本课程论学者认为:“学科内容是从科学中,遵照教学的目标、课题以及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选取那些可以传递各门科学、技术、艺术基本概念的事实、知识与方法。”⑤从他们的论述可见,教育中的学科来自科学中的学科,教育中的学科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从科学中的学科选择编制而成的。选择编制必须符合科学的逻辑,“‘学科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科学的结构。‘学科的内容不是片断的、枝节的知识集合体。‘学科不能没有逻辑,而且,‘学科的逻辑当然要依存于‘科学的逻辑。”⑥

尽管科学中的学科与教育中的学科在知识体系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是,就一门学科而言,科学中的学科与教育中的学科是同一门学科。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在一定范围内研究世界,探究其发展变化规律。学科知识即是关于学科对象结构的认识。同一门学科,科学中的知识与教育中的知识都是对同一对象的知识。同一个概念所指称的对象,不可能在教育之内与教育之外是两个不同的对象。

三、课程与学科的关系

从美国的英语课程可以看清“课程”与“学科”的关系。1996年,美国国际阅读协会和英语教师全国委员会共同制定的《英语语言艺术标准》出版,在理念环节上,该标准提出了英语教学课程的使命和最终目标,介绍了语言学习的方法、技巧、策略,界定了课程内部的概念术语。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有40多个州制定了英语课程标准。加州《公立学校K~12年级英语语言艺术内容标准》把语言分解为阅读、阅读理解、文学反应和分析、写作、书面语和口语惯例等五个部分,以语言知识和能力为核心将其有梯度地分解在各学习阶段。同心出版社在2004年出版的《美国语文》融入了语言知识及语言学习和教学的策略。从孙艳丽翻译、王国均校对的关于《项链》的美国英语语言艺术课程的教学设计看,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摘录自州课程标准的相关规定,这些规定主要是语言的知识和能力。

考察美国的英语课程可以看到,知识与能力构成了课程的核心,课程的规划、教学设计紧紧围绕知识与能力展开,实现课程目标需要培养怎样的能力,需要学习哪些知识,如何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这些策略性的问题需要课程来解决。最终的课程规划包含着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应当具备的能力。

我们看到,课程包含两个系统,一是学科知识,二是学习学科知识的方法、技巧、策略等。称谓学科,主要指学科知识,所以,我们用学科名称来称谓具体的课程。课程的两个系统不是绝然分离的,而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课程一定是包含着学科知识的课程,离开了学科知识,课程是空洞的;另一方面,没有课程,学科知识便无法实现育人的价值。就语文学科而言,不包含学科知识的语言材料,只能看作教学素材,而不能看作教学内容,因为内容是形式与材料的统一,在哲学上,形式被看作最根本的本质,学科知识即是课程的本质。

四、“语文”科的根本问题

“语文”科存在的根本问题究竟是什么呢?我们不能主观地、无根据地断言,应当按照逻辑规则,以课程论、学科论的有关理论作为学理基础,加以分析、判断。

“理念是自在自为的真理,是概念和客观性的绝对统一。理念的理想的内容不是别的,只是概念和概念的诸规定”⑦。从哲学角度看,一门课程在理念阶段应该规定课程内的概念。弗雷格等人的名称理论告诉我们,学科名称是概念。学科名称是最浅显的,又是最深刻的认识,它是名称,它高度概括了学科的本质,把本学科的全部内容统摄起来。概念在本质上为教学内容确立了尺度,按照这个尺度从实际存在的语言材料中选择教学内容,选择的一定是符合这个概念的内容。1920年,“国语”作为课程名称,十多年时间里,出版了接近20部国语知识体系的专著。1950年,“语文”作为课程名称,迄今为止,支持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合逻辑的知识体系仍然是一项空白。1990年代出现去知识化的思潮,其危害现在已经显露出来。在课程的理念环节,对“语文”是什么的问题,言人人殊,至今仍然是谜。“语文”概念不清,对象则不明,没有确定的、清晰的对象,就无法建立关于对象的知识体系。

课程规划是课程理念的具体化,规定课程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将其有梯度地分布在各个学习阶段,作为各个学习阶段的课程目标。台湾的《中小学国语课程纲要》在听说读写方面规定了总目标和分段目标,“注意符号运用能力”细化为26个分项目标,安排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在美国加州的课程规划中,同样是“信息材料的结构特点”的项目,不同年级要求不同,反映了从知识到实践的认识过程。我们不一样,比如比喻这种修辞方法,小学学,初中学,高中也学,除了例句不同,比喻的知识是一样的。有学者说,世界上没有“语文”这门学科。没有这门学科,便没有学科的知识体系,课程规划便成为无本之木,成为空架子。

专家们批评“泛语文”“伪语文”,把责任归于一线教师,这是很不公平的。在孙艳丽翻译、王国均校对的《虚构的工具:〈项链〉的研究性学习支架》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直接摘录自课程规划。《科罗拉多州年级水平期许标准》规定:“学生能理解如何准确运用文学术语,包括背景、人物(角色)、冲突、情节、结局、说话方式以及视角”,教师确定的教学内容包括小说的情节和背景、主题、叙述者的视角、读者视角、反语手法等核心知识,还包括能比较和比照虚构和纪实、能识别小说背景中的文学要素、能应用小说技巧写一篇娱乐小品等技能目标。而在我国,仅有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没有具体的课程规划,有几个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把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拿出来,把课程标准的规定设置为教学目标呢?笼统而不是具体地规定教学内容,这样的课程标准必然被一线教师打入冷宫。

从课程论与学科论的角度来认识“语文”课程,那种看作不属于科学领域中的学科、仅仅是教育范畴的一门课程的观点是违背课程论、学科论的原理的。“语文”课程没有学科支撑,没有建构合逻辑的、饱满的课程规划,课程专家应该承担的责任现在积压在教师身上,教师无规可依,只能瞎子摸象。因此,回归逻辑,构建符合对象的学科知识体系,把这个体系充实到课程中,这才是“语文”科亟需解决的根本问题!

参考文献

①丁念金:《课程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4页。

②钟启泉:《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4页。

③(美)阿姆斯特朗(Armstrong.D.G):《当代课程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第4页。

④钟启泉:《课程的逻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8,89页。

⑤(日)佐藤正夫:《教学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02页。

⑦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97页。

篇5:从翻译变形看关系

在西方人眼中,艾米莉是一个骄傲、孤僻、保守、受制于贵族制度的.形象,而当东方人在看完了<献给艾米莉的玫瑰花>的中文译本后,从中发现了艾米莉的人性和反抗传统的叛逆精神.源文本与目标文本之间意象的变形揭示了意象在翻译传输过程中的复杂性,也打破了源文本是凌驾于目标文本之上,目标文本就是要忠实于源文本这一传统观点.

作 者:罗国青  作者单位: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常州,213001 刊 名:文教资料 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年,卷(期):2008 “”(36) 分类号:H3 关键词:意象   变形   翻译  

篇6:从反恐合作看英美特殊关系

从阿富汗到伊拉克,英美政府在反恐合作中始终保持着高度协调,双方利益在“反恐合作”上找到了新的聚合点,英美关系得到提升,进入了冷战结束以来最为密切的阶段。英美传统特殊关系经历着新的调整和变化。

一、“全方位的反恐合作”:提升英美特殊关系的契机

美国对参与“国际反恐联盟”的“盟友”并非一视同仁,而是根据它们所做“贡献”的大小,而亲疏有别,其亲疏顺序为:(1)能在战场上与美并肩作战的盟友;(2)在外交与政治行动中与美国保持协调的盟友;(3)与美国合作打击恐怖分子财政来源的盟友;(4)声援反恐,与美国“分享共同价值观”的盟友。(注:RobertA.Bradtke(DeputyAssistantSecretaryforEuropeanandEurasianAffairs,USA),NATOEnlargement,testimonybeforetheHouseInternationalRelationsCommittee,June19,.)按照这些标准,英国无疑是与美国在反恐行动中展开全方位合作的最忠实、最亲密的盟友。

“9・11”事件和全球反恐为英美特殊关系的提升提供了契机。在事件前,随着巴尔干问题的`初步解决及俄罗斯对北约态度的软化,欧洲在小布什政府对外战略中的重要性有所下降;同时,美国的单边行径及傲慢作风导致欧美在国际机制、反导和贸易问题上摩擦加剧,加之小布什对布莱尔与克林顿之间的亲密关系心存疑虑,美对英态度趋于冷淡,经过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的考验得以重新密切起来的英美特殊关系出现一定程度的倒退。但英国对“9・11”事件做出了迅速、全面反应,并在盟国中率先紧跟美国积极参与反恐战争,使得公私两方面的“特殊”关系得到修复。英国对美反恐战争所给予的全方位合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精神支持和理论“引导”。“9・11”后,布莱尔迅即飞赴华盛顿,向布什表示同情、声援和支持。英国在西方盟国中第一个做出明确表态,此举既配合了美国,更凸显了英美“特殊关系”。美国在获得精神支持的同时,将英国视为“最为可靠的盟友”,暂时赢得了对美外交决策施加影响的机会。在英国的对美政策目标中,“帮助美国掌舵”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凭借其作为“日不落帝国”的历史经验和英联邦的联系,来充当美国人的“精神和历史导师”,其主要表现是:1.宣扬美国“例外”论,论证美国领导世界的“合法性”,维护美国“权威”。英国外交大臣斯特劳在访美演讲中认为,鉴于美国当前的实力和地位,不能用民族国家的标准去衡量其行为方式及后果,美国完全可以并且应该担当起“领导”世界的角色。(注:BrookingsLeadershipForum:TheRightHonorableJackStraw,BritishForeignSecretary.May8,2002.)言下之意是

篇7:从联想的经营看关系营销

顾客于先生在第一次入住泰国东方饭店时就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当他第二次入住时几个细节更使他流连忘返。在他走出房门准备去餐厅的时候,服务生恭敬地问道:“于先生是要用早餐吗?”于先生很奇怪:“你怎么知道我的姓?”服务生说:“我们饭店规定,晚上要背熟所有客人的姓名。”这令于先生大吃一惊。他高兴地来到餐厅,餐厅的服务生就说:“于先生,里面请。”于先生很疑惑,因为服务生并没有看到他的房卡。服务生答:“上面的电话说您已经下楼了。”于刚走进餐厅,服务小姐微笑着问:“于先生还要老位置吗?”于的惊讶再次升级。服务小姐主动解释说:“我刚查过电脑纪录,您在去年的6月8日在靠近第二个窗口的位子上用过早餐。”于听了很兴奋,“老位子!老位子!”小姐接着问:“老菜单?一个三明治,一杯咖啡,一个鸡蛋?”于兴奋到了极点:“老菜单!就要老菜单!”。三年后,在于生日的时候突然收到了一封东方饭店发来的贺卡:“亲爱的于先生,您已经有三年没有来我们这儿了,我们全体人员都非常想念您,希望能再次见到您。今天是您的生日,祝您生日快乐。”。于激动得热泪盈眶,发誓要说服所有的亲友去泰国一定要选择令他终生难忘的东方饭店!

分析:顾客忠诚是指顾客对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的依恋或爱慕的感情,它主要通过顾客的情感忠诚、行为忠诚和意识忠诚表现出来。其中情感忠诚表现为顾客对企业的理念、行为和视觉形象的高度认同和满意;行为忠诚表现为顾客再次消费时对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的重复购买行为;意识忠诚则表现为顾客做出的对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的未来消费意向。

建立顾客忠诚对企业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彼得德鲁克说:顾客是惟一的利润中心。帕累托的20—80法则,企业营业收入的80%是来自20%的顾客。但是据西方营销专家的研究和企业的经验表明:“争取一个新顾客的成本是留住一个老顾客的五倍,一个老顾客贡献的利润是新顾客的16倍。本例中的泰国的东方饭店堪称亚洲之最,几乎天天客满,不提前一个月是很难有入住机会的。东方饭店的管理人员说,只要每年有十分之一的老顾客光顾,饭店就会永远客满。这正是建立顾客忠诚给企业带来的巨大利润。

那么,如何建立顾客忠诚呢?首先,必须研究顾客,掌握全方位的信息资料,建立一个完善的顾客数据库。企业运用顾客数据库,可以挖掘出对公司利润贡献最大的金牌客户。制定不同的优惠及服务计划,为顾客创造更大的价值,泰国东方饭店非常重视培养忠实的顾客,并且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客户关系管理体系,饭店利用数据库,以特定手段给顾客分级,区分出对饭店利润有最多贡献的那一批顾客,提供更好地服务。使之成为饭店的忠诚顾客,长久为公司创造利润。其次,企业的活动要围绕建立顾客忠诚服务,超越顾客期望,提高顾客满意度。在东方饭店,也许你从未瞟过他们的服务员一眼,但是他们却能叫出每一个人的名字,知道你常坐的老位子,场点的菜,这样贴心的服务,不得不让人感到意外,同时也无形中提高了顾客的满意程度。再次,与顾客建立持久的对话通道,主动与顾客保持联系,加深顾客对公司品牌与服务的形象,使顾客形成对购买该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惯性“。东方饭店在顾客生日那天,给顾客寄送贺卡,并且告诉顾客饭店的工作人员十分想念他,顾客自然而然的就会产生一定要再去此饭店消费的想法。最后,要经常进行市场调查,了解顾客的满意程度,正确对待顾客的投诉与不满。要与顾客建立长期的相互信任的伙伴关系,就要善于处理顾客抱怨。有些企业的员工在顾客投诉时常常表现出不耐烦、不欢迎,甚至流露出一种反感,其实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做法,往往会使企业丧失宝贵的顾客资源。

从这个简单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泰国东方饭店很好的运用了关系营销的策略,我们知道质量是企业营销活动的核心,东方酒店首先是以高质量的顾客服务来树立忠诚,从而在于先生第一次入住时心里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则,东方饭店,注重保留顾客,与顾客保持密切的联系,比如他们能够在于先生第二次来时还能清晰的说出于先生第一次来时点的食物,以及做过的位置,并且能在三年以后还能记得于先生的生日并寄贺卡问候,这一关系营销方案不仅抓住了于先生一个顾客,并且还带来了于先生的一大群朋友的顾客群,当然也同时建立了良好的口碑,起到了一系列的积极效应。

在店里,服务员是与顾客“亲密接触”最多的人,因此他们的素质也直接决定了饭店服务质量,决定着顾客的满意度。如果服务员的素质不高,有可能会给饭店带来很多不好的影响。反之高素质的服务员以及带来高质量的服务。这就取决于服务语言是否热情、礼貌、准确、得体?她们应该表现为举止自然潇洒,姿态稳重大方,言辞简洁亲近,衣着整洁合体,手势彬彬有礼,待人接物合乎分寸等。忌讳酸气、俗气、呆气、铜臭气和媚气,养成正直、纯情、温柔、文静的品质,给顾客一种舒服和放心的感觉。高品质服务可以使顾客成为回头客,也具有强大的口碑传播效应,吸引更多的新老顾客。为建立顾客忠诚度,服务者应以顾客为中心,摸清每一位顾客与众不同的特殊需求,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推荐对位的商品。这种把自己当成顾客利益保护者的态度会令每一位顾客都获得很高的满足感和尊贵感。

从联想的经营看关系营销

我国国有民营企业———联想集团公司自1984年以20万元人民币起家,到1997年营业额为125亿人民币,联想品牌价值为41.06亿人民币,其迅猛发展的势头令世人瞩目。联想成功的王牌之一是坚实的关系网———由一批忠诚的顾客与合作者构成。这张关系网不仅给联想带来丰厚的利润,更是联想构建国际企业大厦的基石。那么,联想这张关系网是如何结成的?那是因为其成功地推行了关系营销的策略。

联想关系营销的定位根据马斯落的需求层次理论:顾客的需求是不断发展的,随着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就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关系营销有三个层次,企业选择的关系营销层次越高,其获得潜在的收益和提高竞争力的可能性越大。联想紧跟顾客(客户)需求的变化,不断提升关系层次。

1.财务层次。这是最低的一层,往往通过价格的优惠或免费奖品等来刺激顾客购买更多的产品和服务。1996年联想针对国际品牌微机的价格太高而国内普通消费者的消费能力较低的现状,率先将联想品牌机大幅度地调低了价格,创造了一大批的顾客。

2.社交层次。在这个层次,联想不仅重视传统的营销工作,更重视交往营销工作,以提高关系质量。如主动与顾客保持联系,了解顾客的需求和愿望,想方设法满足顾客的需求。这样的社交联系竞争者不容易模仿,顾客与企业容易保持合作的关系,这样,企业可以及时发现服务差错,了解竞争对手的动向,防止顾客“跳槽”。

3.结构层次。结构性联系是指企业增加技术投资,利用高科技成果,及时收集顾客需求信息,精心设计服务体系,按顾客的特殊需求,为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使顾客得到更多消费利益和更大的使用价值,从而与企业保持亲密的关系。与顾客建立起结构性关系有两个好处:一是大大提高了顾客的满意度;二是设置高的转换壁垒。当顾客改变供应商将造成资金成本的提高、优质售后服务的丧失、老主顾折扣的丧失等时,于是,顾客不愿意更换供应商。

联想关系营销的策略 1.联想与顾客的关系:心连心

为了提高顾客的满意度,联想推行五心服务的承诺:“买得放心,用得开心,咨询后舒心,服务到家省心,联想与用户心连心”,大大拉近了顾客与公司的关系。

(1)满足营销顾客在各个阶段的需求。联想非常注意在各个环节都与顾客保持联系,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的需要。在购前、购买、售后阶段,联想都采取相应地营销手段,针对不满采取一系列补救性措施,努力消除消费者的不满情绪。这样,联想创造和保持了一批忠诚的顾客。此外,忠诚的顾客的口头宣传可起到很好的蚁群效应,增强企业的广告影响,也大大减低了企业的广告费用。(2)建立健全的服务网络,提供优质的服务。联想在全国104家城市设有140多家联想电脑服务站,保证遍布全国的联想电脑用户都能接受到完善、周到、快捷的服务。为提高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联想制定了持证上岗制度,公司的维修人员上岗都必须经过考试,拿到上岗证方可上岗,这对提高维修水平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

2、联想与代理商的伙伴关系

联想的代理队伍不但稳定,而且越来越多的经销商加入联想的代理队伍。那么,联想靠的是什么来发展与代理商的合作关系呢?首先,信誉保证。联想对代理伙伴承诺了许多优惠的条件:向代理商提供质量可靠、技术领先、品种齐全的产品;联想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实现自己的承诺,取得很好的口碑。第二,保障代理商的利益。许多电脑厂商迫于竞争的压力,逐渐压缩流通环节的利润,而联想却在考虑如何保障代理商的利益;通过加强内部管理和运筹能力来降低成本,向市场提供极具竞争力的价格。第三,与代理商共同发展。将代理商纳入联想的销售、服务体系,也纳入分配、培训体系,大家荣辱与共,一同成长。

3、联想与合作伙伴结盟关系

1988年联想公司进军海外市场的第一步,并不是贸然在海外设立子公司,而是在香港寻找合作伙伴;香港导远公司和中国技术转让公司。因为联想公司深知本身虽然以中国科学院为后盾,有雄厚的技术开发能力,但缺乏海外营销的经验和渠道,所以必须与合作伙伴结盟,以扬“技术”之长、避“国际营销”之短。事实证明,联想走出的关系营销的这一步是十分正确的。

所谓关系营销,是把营销活动看成是一个企业与消费者、供应商、分销商、竞争者、政府机构及其他公众发生互动作用的过程,其核心是建立和发展与这些公众的良好关系。它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基础上,通过满足顾客全方位的需求,与顾客和其他的合作者建立、保持和发展长期互惠关系,创造忠诚的顾客和合作伙伴,取得稳定的竞争优势。用美国学者理查德·古德曼的话说,关系营销“不是创造购买”,而是“建立各种关系”。具体说,这有三方面的含义:建立关系是指企业向顾客作出各种许诺;保持关系的前提是企业履行诺言;发展关系是指企业履行以前的诺言之后,向顾客作出一系列新的许诺。

传统的营销是创造购买,是产品、价格、销售渠道和促销等营销因素的简单组合。而在当前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建立各种关系”比“创造购买”更重要,因为企业追求的是长期盈利,要保持长期盈利能力那就要与顾客保持长期的关系,因此,买卖双方的关系不应该是交战双方的关系,而应是长期合作的关系。可是不少企业对关系营销缺乏重视,只重视顾客购前和购买阶段的营销工作,却忽视了售后阶段的营销工作。他们不断地花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吸引新顾客,却不想方设法去提高服务质量,满足顾客的需要。导致老顾客不断跳槽,因为竞争对手能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企业里出现了严重的恶性循环,不断吸引新顾客,不断失去老顾客。尽管企业花费了大量的销售费用,但效果甚微。所以,企业还应与供应商、分销商以及其他的合作者保持长期密切的关系。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系市场营销观念受到了企业界的广泛青睐,关系营销已经成为了企业成功的必备要素。很好地做好关系营销对企业来说有重大作用: 首先,关系营销能帮助企业在内部营造一种全民参与、全员营销的氛围,这将极大地减少企业的营销费用;其次,关系营销强调的是以顾客为中心,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需求,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第三,关系营销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关系营销不仅能帮助企业减少收集信息、谈判、协调、行为的控制和检查等经营活动所需的时间,还能通过企业间的协调降低单位成本而降低价格。

而且关系营销能够加强企业间的协调与合作,这种关系不仅能帮助企业拓展市场范围,扩大市场份额,还能增强企业的应变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关系营销还能帮助企业更加深入地研究顾客、更好地了解顾客需求、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进而和顾客建立良好的关系。良好的顾客关系就可以使顾客成为企业忠实的顾客。忠实的顾客既可以帮助企业将产品和服务传播出去,又能帮助企业稳定市场份额,稳固市场地位。最后,关系营销能够使企业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及信息资源,有助于新产品研发费用的降低和研发周期的缩短。联想就是意识到了关系营销的时代作用,并充分利用关系营销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不少企业如联想运用关系营销观念就取的了成功。

对于联想的营销策略,我们不难发现也是灵活的运用关系营销,他追求的是长期盈利,正如这个案例中所说,要保持长期的盈利能力就要与顾客保持长期的关系,此外,我们还发现联想与供应商,分销商以及其他的合作者保持了长期的密切的关系,联想的对于消费者的服务态度的高质量化,以及与各个阶段的产品涉及者的良好的结盟关系,造就了联想的成功。

篇8:从台湾问题看中美关系

农业补贴是一国政府对本国农业支持与保护政策体系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政策工具, 是政府对农业生产、流通和贸易进行的转移支付。其目的是保证本国粮食安全、维护农产品价格稳定和保障农民收入。

WTO框架下的农业补贴具有两层含义:一种是广义补贴, 即政府对农业部门的所有投资或支持, 其中较大部分如对科技、水利、环保等方面投资, 由于不会对产出结构和农产品市场发生直接显著的扭曲性作用, 一般被称为“绿箱”政策。另一种是狭义补贴, 如对粮食等农产品提供的价格、出口或其他形式补贴, 这类补贴又称为保护性补贴, 通常会对产出结构和农产品市场造成直接明显的扭曲性影响, 一般被称为“黄箱”政策。

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 农业补贴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 能否在WTO的框架下合理有效地运用农业补贴措施, 保障我国农业在激烈竞争中健康稳定发展, 关乎我国的直接利益, 而对中、美两国农业补贴政策进行比较, 可以从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1 美国农业补贴的主要内容

美国农业补贴涉及农产品生产、贮存、销售等多个环节, 是多角度的综合性补贴, 主要包括商品补贴、水土保育补贴、农产品贸易补贴。

1.1 商品补贴。

商品补贴也叫农业补贴, 是美国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农业补贴, 主要通过直接补贴、销售贷款差额补贴、反周期波动补贴3种形式进行。

1.1.1 直接补贴。

直接补贴是一种与农产品生产、价格不挂钩的固定补贴。农民可以自愿参加, 政府以农民预先确定的作物面积和产量为基础, 对具体商品提供一个固定的补贴。不管当年产量多少、价格高低, 政府都要支持这种补贴。

1.1.2 销售贷款差额补贴。

销售贷款差额补贴是政府保证农民顺利出售农产品的最低保护价, 即政府预定一个农产品的销售价格, 并以此价格贷款给农民, 农民收获后如在市场能卖到这个价格, 政府就不给予补贴, 如农民卖的价格低于预定价格, 二者之差就是政府给予农民的补贴。

1.1.3 反周期波动补贴。

反周期波动补贴即农民在收获后的10月份可得到上限为35%的计划支付, 待翌年2月份可再得35%的支付, 到12个月的市场运销结束后结账。当农产品的实际有效价格低于政府确定的目标价格时, 政府向农民提供反周期补贴。该补贴与市场价格成反向运动, 当农产品价格下跌时补贴增加, 反之则减少。反周期波动补贴保证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也意味着政府为农民分担了生产风险, 刺激农产品出口。

1.2 资源保育补贴。

美国在2002年至2007年间投资220亿美元用于农业资源保育计划项目, 主要包括土地休耕计划、农田水土保持、湿地保护、草地保育、农田与牧场环境激励项目等。除此以外, 美国联邦政府还提供自然灾害救济补贴, 用于自然灾害发生后的非保护农作物灾害援助计划、农作物灾害支付计划、紧急饲料计划、青饲料援助计划、牲畜赔偿计划及树木援助计划;提供用于生产结构调整的投资补贴, 以优惠利息给农民提供短期或长期贷款, 给各州拨款, 帮助偿还贷款有困难的农民。

1.3 农产品贸易补贴。

美国在2002年至2007年间, 投资8.75亿美元用于提高农产品出口的市场机会和拓宽国际市场;每年投资4.78亿美元用于援助那些因国外有关农产品实施出口补贴而受到损失的美国出口商;每年对新增生物技术项目投资6000万美元, 用于商签双边动植物和转基因协定书及快速对付非关税措施对出口造成的影响。美国农业部还向出口商免费提供国际农产品综合信息服务。

2 中美农业补贴政策的比较

2.1“绿箱”政策比较

对于“绿箱”补贴的投入, 我国和美国的共同点是“绿箱”补贴的投入金额占农业补贴金额的绝大部分。但在具体操作中, 美国长期以来对于“绿箱”补贴的投入力度很大, 并且涉及的补贴种类特别多, 基本涉及WTO规则中的12个大类, 而且对农民直接受益的直接补贴投入也在逐年增加。而我国“绿箱”支持总量远少于美国, 并且只使用了WTO规则中“绿箱”措施的6个大类。在“绿箱”补贴支出中, 我国政府服务和粮食储备占“绿箱”支持的比例过高, 而粮食援助和直接补贴占“绿箱”支持的比例过低。这种不合理的补贴结构, 将会极大阻碍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2“黄箱”政策比较

从“黄箱”补贴农产品的种类来看, 美国最多时达22种, 远比发展中国家支持种类多。我国在“黄箱”措施方面, 补贴投入金额一直较少, 且补贴农产品种类也不多。我国在加入WTO后, 承诺AM S总量不超过当年农业总产值的8.5%。我国实施的“黄箱”政策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对特定农产品价格支持措施, 主要是粮食、棉花的定价保护价收购。我国特定农产品基本处于负保护状态, 根本不用考虑“黄箱”措施的限制削减问题。另一种是农业生产资料差价补贴。1996—1998年的平均价差补贴AMS为34亿美元, 仅占农业总产值的1.4%。因此我国“非特定产品支持”也不受WTO规则的约束和限制。

2.3“蓝箱”及微量补贴政策比较

“蓝箱”措施是指按固定面积和产量给予的补贴 (如休耕补贴) 、按基期生产水平的85%或85%以下给予的补贴、按固定牲畜头数给予的补贴。这些补贴与农产品限产计划有关, 成员方不须承担削减义务。“蓝箱”措施多是为了满足发达国家的要求, 发展中国家很少使用。美国只在1995年运用过“蓝箱”措施, 补贴金额是70.3亿美元。我国到目前为止, 尚未运用过“蓝箱”措施。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我国政府应该逐渐对此类支持措施进行调整, 以增加对本国农业的支持。微量允许支持主要是指“黄箱”措施不超过农业总产值相应的支持和补贴。发达国家的比例上限是5%, 发展中国家的比例是10%, 我国的比例是8.5%。美国2001年的微量允许水平是70.45亿美元, 而允许空间是234.09亿美元, 现行水平占允许空间的30.10%。而我国同期的微量允许水平只有2.98亿美元, 占允许空间的0.52%, 仅为美国水平的约1/24。显而易见, 我国对微量允许支持政策的利用严重不足。

3 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不足

通过对中、美两国农业补贴政策的比较, 可以发现, 我国的农业补贴政策存在许多待改进之处。

我国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3.1“绿箱”政策我国只实行了6项, 还有多项空白。

我国目前“绿箱”农业补贴已实行6个方面共20项:一般政府服务主要涉及9项;粮食安全公共储备4项;国内粮食援助1项;自然灾害救济支付3项;环境计划下的支付2项;地区援助计划下的支付1项。还有占“绿箱”政策支持一半的诸如与生产不挂钩的收入补贴、收入保险计划、农业生产者退休或转业补贴、农业资源储备补贴、农业结构调整投资补贴等多项农业补贴在我国目前的农业政策体系中尚属空白。这尽管与我国长期处于工业化前期, 资金短缺, 财力不足的国情有关, 但也充分说明我国增加农民收入的认识还有差距, 补贴手段还远没有用足。

3.2“黄箱”政策以价格补贴为主, 且利用也不充分。

我国目前的“黄箱”农业补贴政策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价格支持措施, 即粮棉定价收购及保护价收购;二是农业生产资料补贴, 主要包括化肥、农药、农业用电、农业用塑料薄膜和其他农业生产资料价差补贴等。两项合计我国每年“黄箱”政策补贴约为290多亿元, 仅占农产品总产值的1.4%。我国允许的“黄箱”补贴规模约为1740亿元, 还有1450亿元的补贴空间。另一方面, 在“黄箱”政策中, 我国农业补贴主要用于降低农用生产资料价格、支农服务的收费标准以及农产品购销环节, 这类补贴占财政对农业补贴的比重较大。这其中绝大部分用于城镇居民的消费补贴, 农民只是从中间接地获得少量补贴利益。

3.3 农业补贴结构不合理, 一些补贴力度也不够。

由于目标短视化, 我国的粮食补贴缺乏相应立法规定和年度预算, 更缺少相关法律保障, 农业补贴发放的监管存在极大的漏洞。对于农民来说, 本来国家的补贴就已是杯水车薪, 而这部分稀少的补贴能否最终落到农民手里或者能否及时地落到农民手里都尚未可知。

参考文献

[1]张梅, 刘湘奇.中美农业补贴政策的比较及启示[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 2009, (6) .

[2]莫沸, 张领先.美国农业国内支持水平及政策[J].农业世界, 2007 (11) :38.

[3]陈凤荣, 王维友, 朱子华, 吴国良, 丁心奎.美国农业税费及补贴制度对我们的启示[J].农村经营管理, 2004, (2) .

[4]龙文军, 李娜.国外农业流通补贴的做法及其改革取向[J].世界农业.2004, (12) .

上一篇:社工社区活动宣传方案下一篇:总决算编审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