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 中美关系和台湾问题

2024-04-16

专题三 中美关系和台湾问题(通用8篇)

篇1:专题三 中美关系和台湾问题

专题三 中美关系和台湾问题

1.为什么说台湾问题是影响中美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 2.如何认识中美关系中的经济因素 3.一国两制的基本点是什么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基本点:一个中国,两制并存,高度自治,和平谈判 4.中国对待台湾的基本战略是什么 5.中美关系经历哪些发展阶段 6.中美关系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有哪些 7.中美关系中存在哪些共同利益 8.影响两岸关系未来走向的因素有哪些 9.Trump上台后美国全球化战略有哪些变化 10.中美关系的特殊性表现在哪里

1.江泽民八项主张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对于台湾同外国发展民间性经济文化关系,我们不持异议 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

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要大力发展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以利于两岸经济共同繁荣,造福整个中华民族 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 我们欢迎台湾当局的领导人以适当身份前来访问 我们也愿意接受台湾方面的邀请前往台湾 2.习近平“四个坚定不移” 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 坚定不移坚持共同发展基础 坚定不移为两岸同胞谋福祉 坚定不移携手实现民族复兴

强调九二共识与反对台独,是两岸和平发展与政治对话和政治互信的基础;如果两岸关系基础不牢,则两岸关系就可能地动山摇 3.台湾自古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台湾自古即属于中国

海峡两岸中国人为法对外国侵占台湾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 国际社会公认台湾属于中国

4.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 基本点:一个中国 两制并存 高度自治 和平谈判 5.中美关系的影响因素 经济因素:中美关系的“稳定器“ 经贸摩擦和人民币汇率贸易保护主义 安全因素:中美关系的变量

伊朗和朝鲜问题;气候变化,核裁军和能源合作 政治因素:台湾问题—中美关系的雷区 人权;宗教;对台军售 6.中美关系中的不确定因素 ①人权问题上的对抗与对话

②“经济型政治“驱动下的中美贸易争端 ③中国的崛起和地区安全问题 ④最容易引发直接冲突的台湾问题 ⑤战略互相信任

⑥南海问题日益称为中美关系的突出问题 ⑦中美在网络安全问题上的互动先抑后扬 7.中美共同利益

维护世界和平与繁荣;保持亚太地区的稳定与成长;促进国际投资与贸易发展 防止人类环境恶化;解决贫困和油价稳定等;台湾问题上维持现状 新能源开发;反恐 8.美国在台利益分析

政治考虑:试图利用台湾的“民主化“来影响亚太地区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安全利益:美国要确保台湾的安全,实际上就是要显示它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影响力 经济利益:目前台湾是美国十大贸易伙伴之一。美国也是对台投资的第一大国,占台湾外资的1/4左右

外交策略考虑:利用台湾牵制中国,制约中国的发展 9.中美间议题不断增多

七十年代中美议题:反苏联霸权主义

八十年代中美议题:台湾问题,人权问题,西藏问题,反苏联霸权主义

目前中美议题:台湾问题,人权问题,西藏问题,汇率问题,能源清洁问题,气候变化问题,10.既爱又恨的中美关系:美国对中国认知的五个阶段

全面对抗(1949-1972)解冻建交(1972-1979)正常化交往(1979-1989)重重危机(1989-1996)**迭起(1996-2001)爱恨交替(2001至今)11.影响两岸关系未来走向的因素 ①美国的“不统,不独,不战,不和”台独 ②台独的分裂活动

③中国大陆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增强 ④台湾岛内民众的国家和民族认同 ⑤台湾岛内政局

12.台湾局势中应重点把握的几个问题 九二共识(底线)

1992年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在香港举行商谈时达成的一个口头共识,即“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1992年10月28日至30日,第一次汪辜会谈

警告民进党“九二共识”是不可替代的政治互信基础,抛弃“九二共识”两岸沟通不可能有成果 13.当前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的有利因素 1.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增强

2.“一国两制”方针充分考虑到各方的利益

3.香港澳门问题的顺利解决,未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 4.祖国统一时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5.一个中国的原则得到了联合国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承认

篇2:专题三 中美关系和台湾问题

(1992年5月16日 公通字〔1992〕5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粮食(商业)厅、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以下称《收养法》)的有关规定,为维护收养关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现就被收养子女户口和粮食供应关系迁移问题作如下规定,请严格遵照执行。

一、符合《收养法》有关规定,在本市、县范围内收养一名同类户粮关系子女的,收养人凭其住所地公证机关出具的收养公证书和有关证明材料(或其复印件),向迁入地户口登记机关提出申请,经审查无误后,准予办理入户手续。

二、符合《收养法》有关规定,跨市、县范围收养一名同类户粮关系子女的,收养人凭其住所地公证机关出具的收养公证书和有关证明材料(或其复印件),向迁入地户口登记机关提出申请,经审查无误,报市、县公安机关批准后,准予办理入户手续。

三、符合《收养法》有关规定,收养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儿童以及社会福利机构抚养的孤儿的,收养人凭县以上民政部门出具的《收养证》和有关证明材料(或其复印件),向迁入地户口登记机关提出申请,经审查无误后,报市、县公安机关批准,准予办理入户手续。

四、符合《收养法》有关规定,城镇居民从农村收养一名不满14周岁子女的,收养人凭其住所地公证机关出具收养公证书和有关证明材料(或其复印件),向迁入地户口登记机关提出申请,经市、县公安机关审核,报地、市公安机关按照“农转非”有关规定办理。

五、粮食部门凭收养人住所地公证机关出具的收养公证书(收养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儿童以及社会福利机构抚养的孤儿,凭县以上民政部门出具的《收养证》和有关证明材料(或其复印件)及公安机关的入户证明,依照粮食供应关系申办或转移的有关规定办理粮食供应关系手续。

六、对不满14周岁的被收养人,经收养人与送养人双方协议解除收养关系,应当凭解除收养关系公证书或《解除收养证》,将被收养人的户口和粮食供应关系迁至送养人户口所在地,恢复原户粮关系性质。

七、各级公安、粮食部门在工作中应当密切配合,广泛宣传《收养法》和户籍管理、粮食供应管理的有关规定,增加工作透明度,简化手续,方便群众,防止不正之风。

八、各级公安、粮食部门在办理被收养子女户口、粮食供应关系迁移工作中,应当依法严格把关,对弄虚作假的,除依据有关法律对当事人予以处罚外,还应当将被收养人户口、粮食供应关系迁回原常住户口所在地,恢复原户粮关系性质。

发布部门:公安部/商业部(已变更)

发布日期:1992年05月16日

篇3:专题三 中美关系和台湾问题

关键词:改革开放前三十年,改革开放后三十年,政府,市场

1 改革开放前三十年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发展状况

在新中国刚成立时, 新民主主义的多种经济形式与市场关系同时存在, 并且在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还存在着通货膨胀、囤积居奇与哄抬物价的现象, 为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在上海任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的陈云, 运用政府权威, 依靠国有与合作的商业渠道, 大力调运粮食、棉花与煤炭运到上海。同时还以平价大量抛售“二白一黑”, 由此取得了保障供给、抑制物价的良好效果。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过去后, 也即是1953年, 我国经济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尤其是1956年, 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农业与手工业三大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计划经济体制已逐渐完善并日趋僵化, 全国已经成为一个大工厂, 一切经济活动都听命于中央统一调度, 所有企业都成了没有任何主权的车间、物资部奉命管理全国生产资料的调拨, 并由全国性的“骡马大会”落实企业间的产销衔接;商业部奉命管理全国消费资料流通, 全国人民的生活物资以及其他的需求都是采取凭票限量供应方式, 商品流通也只是在政府主导下的流通, 而市场的商品关系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是排除在外的。

到1958年, 国家开始实行“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主张“吃饭不要钱”、“经济不核算”等口号, 而其最终的结果是三年的贫困时期。为改变这一状况, 在60年代初进行了3年调整, 在这三年之中经济上出现了商品与市场关系, 如刘少奇提出“用经济办法管理经济”, 工业中采取托拉斯管理模式, 以及陈云提倡开放部分高价商品的政策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 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到来, 这些在经济领域搞市场经济的人员被打上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标签。随着这一批人员的下台, 经济领域中, “商品与货币都是旧社会的东西”成了时尚的话语。

2 改革开放后三十年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发展状况

1978年12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应该坚决实行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同时在经济改革的核心问题政府与市场关系上提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因此可以说在计划的框架内初步引入了市场机制。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就明确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也有计划,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在此基础上, 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就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到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时, 更是进一步构筑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2012年11月, 党的十八大召开, 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2013年11月,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可见, 这几次具有重大变革的会议的召开, 更加凸显政府重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同时也说明了, 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是政府与市场关系改革的三十年, 其变化发展有一个历程且还在不断的探索之中。

3 两者之间的相同点

3.1 政府主要担当着领路人的角色

众所周知, 共产党自执政以来就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作为自己的信仰和政党思想纲领, 所以在社会的管理中就坚贞不渝地奉行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改革开放前三十年, 我国在市场和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首先是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动摇, 坚持党领路人的角色, 对经济的发展实行五年计划以及进行三大行业的改造, 同时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 进而构建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框架, 而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则主要采取限制性的手段, 这一列的主要推动力量则是政府完成的, 而不是像西方那样奉行的是大市场, 弱政府的角色, 强调经济的发展主要靠一只看不见的手来主导。改革开放以后的三十年, 如我国的市场经济的发展、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经济特区的发展都是依靠政府的强有力的政策推动实施的, 如果没有政府的强有力的支持, 中国的经济还走不出计划经济狭隘的圈子, 陷在社会主义到底是姓资还是姓社的泥潭而拔不出来。

3.2 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

无论改革开放的前三十年还是改革开放的后三十年, 在经济领域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始终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动摇。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对社会主义社会中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界定中认为在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基础上, 市场要素将全面消除, 取而代之的是政府计划手段的全面调节。基于此, 在改革开放的前三十年几乎是没有任何悬念地贯彻马克思主义思想, 在经济领域实行计划经济, 同时看到苏联计划经济所带来的积极成果, 在经济领域内实行了由政府主导的五年计划以及农村公社化运动, 尽管在改革前三十年之中, 我国的这一体制带来了不好的影响, 但探索时期的十年, 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后三十年还是奠定了好的工业发展的基础, 而这时的商品经济不够发达, 因此也就谈不上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改革开放的后三十年之中, 我国虽然逐渐改变计划经济体制, 实行由市场主导的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而之所以在市场经济的前面加社会主义这个定语, 一方面是要坚持我国的社会主义的性质不动摇, 另一方面, 就是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要固守我国的指导思想不动摇, 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

3.3 都是依据社会的发展状况决定市场和政府谁占主导地位

改革开放的前三十年, 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刚刚执政之时, 面对抗日战争和内战引起的百废待兴的局面, 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的强手腕, 以挽救国家衰弱的局面。如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 早期古典重商主义理论就开始主张政府积极干预对外贸易的发展, 并在最大程度上依靠保护主义政策来保护国内工业以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又如在1939年时期发生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时, 面对各国对危机的束手无策的局面, 凯恩斯一反过去的古典自由主义, 主张政府干预主义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界定, 采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 将政府职能定位于克服市场失灵, 以此解决经济危机的局面, 发挥政府的比较优势和应该发挥作用的地方。因此, 刚刚建立的新中国, 这一切的复兴若没有一个强政府, 那么中国的复兴无处可说, 正是基于当时的国情, 毛泽东等一代老革命家依据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以及苏联的帮助, 提出了计划经济, 让政府在社会发展中处于主导的地位, 让中国能够迅速脱贫。而改革开放的后三十年, 由于“文革”十年以及计划经济中政府一手遮天的状况造成的整个社会人心惶惶、人民贫困、中国和世界人民的差距又进一步的扩大等原因, 在1978年, 中共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 开始转变计划经济的局面。又如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以及中共十四大的召开, 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即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同时也是基于中国当时社会发展停滞不前, 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 对姓资姓社的问题依然处在一片迷茫的状况之下, 而做出的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举措。再如,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 使得世界的各国都在关注在市场经济中如何更好地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而多年的改革中虽然不断强调政府要放权, 主张政府不是万能的思想也在不断地深入人心, 而在实际的操作中任然出现了许多问题, 国企改革一拖再拖, 政府官员的腐败, 政企不分等这一系列的问题, 都要求我们要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因此,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纵观改革开放前后三十年对待政府和市场关系主要是就当时的环境提出来的。

4 两者之间的不同点

4.1 政府在社会管理范围上存在着不同

改革开放的前三十年, 我国的政府可以说管理着经济运行的方方面面, 如我国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以后, 国家的政治命脉逐渐掌握在政府手中。自此以后直到改革开放的政策提出时, 全国已然成为了一个大工厂, 一切经济活动都听命于中央统一调度, 所有企业都成了没有任何主权的车间、物资部奉命管理全国生产资料的调拨, 并由全国性的“骡马大会”落实企业间的产销衔接;商业部奉命管理全国消费资料流通, 人们所需的物资都凭票领取, 每个人的生活物资都是按照政府的计划而实行。在计划经济条件下, 市场中的商品关系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是完全排在外边, 没有发言权, 政府管控着整个国家。而改革开放的后三十年, 鉴于计划经济带来的弊端, 政府层面开始重新考量政府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关系。政府主动承担行政体制改革, 简化行政审批、加强监管, 推动国企市场化改革, 不断提高市场微观主体的实力并持续改善微观经济环境。政府管理国民经济, 最主要的是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为更加完善政府在经济方面的作为, 避免政府的失灵, 我国在政府层面正在逐渐的进行改革, 正在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的职能。

4.2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改革开放的前三十年, 在经济发展方面主要是政府的一手操作, 即使在1961年和1962年之中进行了一些调整, 促使经济方面得到一些发展。但是从总体上来讲, 还是政府主导型, 商品的流通呈现受阻的状态。而改革开放的后三十年, 政府放开了经济的管辖, 逐渐使市场在资源的配置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 我国在政府工作的文献中提出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一系列的举措, 如十四大就规定了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及习近平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说道:“理论和实践都证明, 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可见, 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是进一步发挥市场的作用, 而不是像改革开放前三十年一样, 排斥市场在经济中的作用, 更加懂得运用市场的价格机制和供求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为创造一个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而努力。

总之, 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还在不断的探索之中, 各方面都需要不断完善, 无论是更好地发挥市场作用还是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都需要正确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 正如在政府与市场关系中, 不要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看成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应该理顺整个环境中, 政府管辖的范围、市场管辖的范围、政府和市场共同管辖的范围以及政府和市场都无法管辖的范围。改革开放的前后三十年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中, 既存在相同之处, 也存在着不同之处, 我们要好好地看待前后两个三十年的贡献和失误, 以此推动社会更加有序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龙.浅析城镇化建设的政府与市场关系[J].成功 (教育) , 2013 (10) .

[2]陈剑.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充分释放市场活力[J].红旗文稿, 2013 (22) .

[3]陈锦华:关于计划与市场关系讨论的一段回忆[J].共产党员, 2011 (18) .

[4]卢现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四个问题[J].政策, 2013 (03) .

[5]辜胜阻.改革再出发要重塑政府与市场关系[J].理论视野, 2014 (01) .

[6]董建中.论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基本前提[J].特区实践与理论, 2013 (05) .

[7]吕风勇.政府与市场关系是深化改革的灵魂[J].当代社科视野, 2013 (12) .

[8]张占斌.政府与市场的新边界[J].人民论坛, 2013 (S2) .

[9]迟福林.形成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新格局[J].行政管理改革, 2013 (12) .

篇4:专题三企业和经营者

(一)企业是市场的主体

1.企业及其作用

(1)企业的含义。

(2)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

(3)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作用。

①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

②是社会生产和流通的直接承担者。

③是推动社会经济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

训练题例

企业的特点有:①以盈利为目的②必须有党组织的领导③从事生产经营活动④为社会提供服务⑤是经济组织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③⑤ D.①⑤

解析②涉及企业的领导体制问题,不能笼统地说企业必须有党组织的领导。④没有突出企业的特点,为社会提供服务不仅是企业的功能。只有①③⑤才是企业的特点。故选C。

2.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

(1)公司的含义、特点。

(2)公司本质上是一种经济组织,不是政府机关,也不是事业单位或其他社会团体。

(3)股份有限公司与有限责任公司的区别与联系。

(4)股票价格的计算方法。股票价格一般取决于预期股息和银行利率两个因素。影响股票价格的内部因素是公司经营状况;外部因素有政治、经济、人为投机等。

训练题例

公司作为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它的基本特征是

A.以盈利为目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组织

B.由法定数额的股东组成,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C.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金

D.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公司含义的理解。选C。

3.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1)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支柱作用。

①在国民经济的关键行业和重要部门处于支配地位,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②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③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存在和发展,对于壮大国有经济,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国企改革的方向。

①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这是国企改革的根本途径。②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③积极推进企业重组改组,“抓大放小”,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④必须遵循价值规律,实行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再就业工程,形成企业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训练题例

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和脱困的目标基本实现。2000年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392亿元,为1997年的2.9倍。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根本途径是

A.政府减免企业债务

B.刺激内需扩大市场

c.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银行加大贷款力度

解析国企改革,根本在于制度的建设,从而使国企自身的运作机制得以科学化、市场化,不断增强竞争力,故选C,A、B、D都着眼于外部环境的改善,不是根本性措施。

4.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1)股份制的性质关键看它从属的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看它的控股权在谁的手里。

(2)股份制与投资方式。股票投资收入包括股息红利收入和股票交易收入两部分,就分配方式讲,这属于按资本要素分配。

(3)股份制与市场竞争。股份制融资迅速,管理科学,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但实行了股份制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能取得市场竞争的胜利。

训练题例

我国股份制经济发展迅速,许多国有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造,股票也成为居民投资的重要选择。下列说法正确的有:①国有股是公有制的组成部分②股份分红体现了对剩余劳动的部分占有③股份分红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④股票是一种表明债权、债务关系的凭证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解析本题涉及到“股份公司和股票”“分配方式”等知识点。①表述正确,国有股的股权是公有制性质;②③正确,股票是按资本要素分配,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④股票和债券是有区别的。故选C 。

5.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1)企业的经济效益就是企业的生产总值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它是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的综合指标,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

(2)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性。

①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②有利于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③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

①依靠科技进步,使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②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最少的消耗生产出最多的市场需要的产品。③鼓励兼并、规范破产,完善企业破产兼并制度,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

注意:经济效益与产品质量、品牌、规模、信誉、劳动生产率等因素有密切联系。

(4)经济效益与利润的关系。注意利润增加经济效益不一定提高。

训练题例

某国有大型企业曾因人浮于事,能源、原材料消耗过高,浪费严重,出现了巨额亏损。新的企业领导班子完善企业规章制度。降低成本,扭转了企业亏损的局面。上述材料表明,要搞好国有企业必须

A.引进国内外资金,进行股份制改造

B.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c.扩大科技投入,开发高科技产品

D.实施兼并、破产,实现资产重组

解析本题考查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性。材料显示,企业因人浮于事等而亏损,因完善企业规章制度等而扭亏,前后对比,显示出管理的重要性,故选B。A、c、D正确但与题干无关。

6.企业兼并与破产

(1)企业兼并与破产的含义。(略)

(2)企业兼并破产的意义。

①企业的兼并使国家减轻了财政负担;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把劣势转化为优势;有利于实现总体经济结构的优化。

②企业破产强化了企业的风险意识;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训练题例

下列关于企业的兼并和破产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企业兼并与破产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

B.企业兼并与破产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合理配置

C.企业兼并与破产是优化企业结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力杠杆

D.凡有市场经济就必然出现企业兼并和破产

解析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是依靠科技进步,故选A。B、c、D正确。

(二)企业的经营者

1.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地位

(1)我国国有企业的领导体制。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和完善厂长(经理)负责制,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2)企业经营者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与职工的关系。

①企业与国家。(略)

②企业与职工。(略)

(3)我国国企改革的基本方针和措施。

①加快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推动国有资本投向关系国家经济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

②完善国有企业资产管理体制,保证国有资产增值,防止流失。

③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使股份制成为国有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

④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民主管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⑤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对国企经营者的业绩考核和监督制度。

训练题例

国有企业的经营者要正确处理好企业与国家、企业与职工的关系。从根本上说,必须:①努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②努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③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④实行股份制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从根本上说”只能是①②。故选A。

2.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1)企业经营者的三个素质。

①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②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③良好的业务素质。

(2)企业要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①含义:企业树立良好的信誉是指企业在一切经济交往中要诚实守信,反对失信和欺诈。企业形象是指企业的产品、服务在社会中留下的印象,以及所受到的评价和认同。

②意义和作用: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是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对企业的生存竞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③表现:企业的信誉和形象集中表现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上,保证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④维护的重要途径:开展正当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

训练题例

树立企业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必须

A.调整产业结构

B.降低生产成本

C.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

D.提高劳动生产率

解析调整产业结构、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不一定能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因此,A、B、D错误。故选C。

[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4分,共48分)

2006年要继续坚持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据此回答1-2题。

1.关于提高经济效益认识正确的是( )

A.企业利润越多,效益越高

B.成本一定或成本增幅小于利润增幅时,

总值越大,效益越高

C.企业规模越大,产品质量越高,效益越高

D.经济发展速度越快,产品越多,效率越高,效益越高

2.企业要千方百计提高经济效益,国家要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其依据是( )

①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要求②我国经济活动以企业为中心③资源充分利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要求④增强综合国力、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和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要求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北京等13个省市的工商部门建立起企业信用分类监管联网,同时还每月把最新的企业不良信息在联网省市“共享”。据此回答3-5题。

3.在我国,信用缺失的现实原因是( )

①我国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②有些企业经营者缺乏诚信意识③我国的法律法规和失信惩罚机制不健全④市场经济自身的缺陷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从经济学角度看,建设信用政府( )

A.能够促进政府更好地行使宏观调控职能

B.表明政府要依法行政

C.能够促进政府更好地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

D.说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最重要的市场

主体是政府而不是企业

5.13个省市建立“信用联盟”这一事实表明( )

A.市场经济的信用制度完全依靠政府来建立

B.信用可以在一个很小的行政区域里单独形成

C.信用一体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是完全同步的

D.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

6.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股东的入股凭证,是股东取得股息的一种有价证券。下列对股票的认识正确的是( )

A.股票价格与股票的票面金额相同

B.股票与存款一样,到期取本获息

C.股票收益与其公司经济效益成正比

D.所有股票都能进入证券市场交易

7.对创新与企业经济效益的关系认识正确的是( )

①创新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②提高经济效益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加快科技和管理创新③提高经济效益关键是理论创新④提高经济效益关键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A.①③B.①②C.②③D.①④

8.市场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是( )

A.市场需求决定经济效益

B.经济效益决定市场需求

C.满足市场需要是实现经济效益的前提

D.只要商品能卖出去就有经济效益

9.我国目前能源利用率比发达国家落后20年,相差10个百分点。权威人士指出,如果我国能源利用率达到当今日本的水平,目前的能源消耗足以支持我国经济再翻两番。可见,提高经济效益()

①可以缓解经济增长对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压力②必须大量进口资源③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④应生产更多的商品和劳务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10.国企改革要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主要是()

①督促企业经营者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②参与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③直接指挥企业生产经营④带领企业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

A.①②③D.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11.国有企业改革必须正确处理两大关系()

①企业局部利益与国家整体利益的关系,不断增强企业活力,保证国有资产增值②企业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③企业长远利益和职工个人眼前利益的关系④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②③

12.正当竞争与不正当竞争的区别主要是()

①正当竞争以遵守法律和市场规则为前提,不正当竞争则相反②正当竞争以改进技术、降低成本、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为途径,不正当竞争以弄虚作假、欺诈来牟取高额利润③正当竞争没有消极作用,不正当竞争没有积极作用④不正当竞争损害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正当竞争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3.(14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运用经济常识,说明股份制对搞好国有企业的作用。

14.(14分)

材料一 2006年10月8日至11日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着力增强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

材料二从世界经验来看,对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技术创新绝大部分源自企业。发达国家80%的科研工作是在企业完成的。在我国深圳,90%以上的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研发经费来自企业,90%的专利是由企业申请。经过10多年发展,深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已占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重的“半壁江山”,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居国内大中城市前列,已经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值最高、出口最多城市。

(1)材料中的经济现象说明了什么?

(2)请你运用所学经济常识相关知识分析其原因。

15.(24分)材料一德国百年知名公司奔驰公司“一切为了顾客”,认为企业卖的不仅仅是产品,也是在卖信誉。美国沃尔玛“诚信创新,创造满意,持之以恒”的经营理念,使其跃居世界500强之首。我国的海尔“先卖信誉后卖产品”,秉持“真诚到永远”的信条,从亏损小厂发展成国际化企业。

材料二树立以诚信为本的经营管理理念,要求企业家要有较高的修养,心胸宽广坦荡,志向崇高深远,明辨黑白是非,先做人再做企业。

(1)材料一表明了经济常识的什么道理?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的“较高的修养”? (3)两则材料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强化训练]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B 3.A 4.A 5.D 6.C 7.B

8.C 9.C 10.C 11.B 12.D

二、非选择题

13.(1)股份制作为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7分)

(2)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7分)

14.(1)企业是推动社会经济进步的主要力量(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4分)

(2)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国民经济的细胞),它们的生产和经营决定着社会经济活动的生机和活力。价值规律的作用引起市场竞争,企业为了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必须不断改进生产技术,自主创新。这既提高了生产的竞争力(带来经济效益),又在客观上推动了整个社会的经济技术进步。(10分)

15. (1)材料一表明,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对企业的生存竞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是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是“开发企业的金钥匙”。(8分)

(2)材料二中“较高的修养”是说企业经营者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要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反对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反对损公肥私、损人利己;敢于同制假售假、非法牟利、投机欺诈等各种违法经营行为作斗争。(8分)

篇5:专题三 中美关系和台湾问题

1.当前我们还面临着哪些比较突出的民生问题?

①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③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2.政府重视民生问题体现了教材哪些观点f

①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②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④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关系:⑤党和政府致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3.近年来我国正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解决民生问题,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

①合理调节收入分配②采取积极的就业政策。③建立和完善城镇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④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提高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⑤建立廉租房制度和经济适用房制度;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差距等。

4.“我认为,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对温总理的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

①公平正义是人类追求的目标。社会稳定与发展需要公平正义。②公平正义能更好地保证最大多数人民的利益。③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有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

5.解决民生问题的意义:

国家:有利于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实现全面小康和共同富裕

社会: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有利于缓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个人: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利于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6.怎样做才能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切实解决民生问题?

从国家角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改善民生提供制度保障;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为改善民生提供法律保障;发扬民主,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从青少年角度:我们青少年要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并将理想的实现与艰苦奋斗相结合;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勤于实践、勇于创新,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社会公平意识,维护正义,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清醒认识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积极宣传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惠民政策,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7.请为解决“教育、就业、“三农”奉献你的金点子.这些金点子可以通过哪些渠道实现?

金点子;①教育:增加教育投入,特别是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鼓励大学生到农村任教,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问题;②就业:对下岗工人进行免费技能培训,鼓励和扶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③“三农”: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反映渠道:①我们可以采取向人民代表反映情况的方式,表达我们的意见、建议和要求.②我们可以通过新闻媒体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③我们可以给国家有关机关写信、打电话,或直接向有关人员反映情况等方式。

8.当前我们社会生活中还存在哪些不公平的因素或现象?

答:①收入差距贫富悬殊过大;②城乡教育发展投入不均衡;③某些制度不合理不健全;④社会腐败现象严重等

9.我国采取了哪些措施?(我国是如何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

答:①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②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让分配更加注重公平;③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④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坚持教育公益性质等。

10.从卫生部获悉:我国正抓紧制订“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健康中国2020”战略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为目标,以解决危害城乡居民健康的主要问题为重点,坚持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防治结合的原则,采用适宜技术,以政府为主导,动员全社会参与,切实加强对影响国民健康的重大和长远卫生问题的有效干预。

(1)你认为实施“健康中国2020”战略有什么意义?

(2)结合当地情况,你认为作为“健康中国2020”战略的受益者,人民群众应该怎样积极响应?

答:(1)有利于提高我国公民的身体素质,提高公民的健康意识;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有利于我国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公民的生命健康。(2)人民群众应自觉进行身体锻炼,如晨跑、冬季长跑运动等;应该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应该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暴饮暴食,远离不清洁的食品。

11.材料一 2009年取消全省所有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全省现有158个干线公路收费站全部终止收取车辆通行费。

材料二“如果没有收费沿线居民每年能为省会带来超过1亿元的消费收入。”省政协委员闰琪提案建议撤销收费站如实说。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请你谈谈对这次行动的认识?(至少三个方面。)

(2)取消收费站后,收费站的建筑设施如何处理又成了有关部门必须考虑的问题,请你帮忙出出主意并阐明理由。

答:(1)①有利于改善民生,方便人民生活②有利于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③体现了省委省政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④体现了以人为本,落实科学民展观。(2)收费站的建筑可保留作“超限超载的检查站” 理由①

1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②可以促进一部分人就业等

12.总书记、总理和网友亲切交流说明了什么?(至少从三个角度说明)

答: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互联网成为党和政府了解民情、听取民声、体察民意、汇聚民智的一个重要渠道;党中央重视互联网的建设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等等。

13.、列举近年来我国政府保障民生的法律。谈谈颁布这些法律的必要性。

(1)《 食品安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2)①是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②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的需要; ③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④为解决民生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14、从瘦肉精、塑化剂、地沟油、膨大剂西瓜、彩色馒头„„食品安全问题问题食品有哪些危害?

答:①严重危害了人民的健康甚至生命安全;②破坏了正常市场经济秩序,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③危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和国家的形象,给外贸出口造成不利影响;④严重冲击社会诚信道德体系,破坏了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风气。

15.如何解决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

答:①企业和经营者:要提高素质, 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市场交易原则,自觉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要加强自身的安全体系和道德体系建设,诚实守信,依法经营,通过抓管理、抓质量来提高产品竞争力、赢得消费者信赖。

②消费者:要提高识别假冒伪劣产品的知识和能力;加强对法律知识的学习,要增强权利意识,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③政府:要从根本上加强对各行各业的监督和管理,建立严格的监管体系和制度并确保制度得到很好执行,用法律手段来重建我们的诚信体系,来维护我们的食品安全、药品安全、乃至各个方面的安全。④国家:加强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运用经济法规来打击各种经济违法犯罪行为。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健全食品认证制度,通过认证的合格产品才能进入市场;完善食品安全法规;建立健全政府职能部门的问责制度。

⑤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要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这是规范此类事件的治本之策。为此,国家要切实加强信用建设,大力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16.企业、消费者、国家为什么都要重视产品质量?

答:企业:有利于企业提高信誉和形象,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

消费者:关心商品质量,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国家:重视商品的质量,有利于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有利于提升国际声誉和形象,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有利于社会和谐。

17.国家对双汇瘦肉精相关人员依法、依纪作出严肃处理,体现了什么道理。

答:①依法治国、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体现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②以人为本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把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更是重中之重。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执政为民的理念。③是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的体现。④是国家机关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体现。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⑤保护公民的生命健康权是我国法律的一项重要任务。⑥消费者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18、面对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我们中学生可以做些什么?

答:通过合法渠道建议有关方面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法进程,做到有法可依;积极宣传有关食品卫生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辨别能力;敢于同危害食品安全的行为作斗争,积极检举违法行为,净化我们的食品安全环境等。

19、请你在食品安全方面提出两条建议?

答:(1)国家有关部门应完善食品立法,加强监督监管。(2)生产者、销售者应诚信经营,杜绝假货。(言之有理即可)

20.为了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请你提出合理建议。

政治上: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保人民当家作主;实施依法治国.保障公民自由和权利等;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经济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完善分配制度,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文化上: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生态方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社会方面:关注民生,采取有效措施,着力解决医疗、住房、教育等事关百姓生活质量的问题。

专题二关爱生命,过安全健康生活

1、国家为什么高度重视校园安全建设?(校园安全为什么要升至为国家战略?)

①未成年人代表着祖国的未来,是21世纪振兴中华的主力军。未成年人能否健康成长、肩负历史重任,是

关系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大事,是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的大事。

②青少年健康成长环境需要法律的优化,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的特殊保护,青少年正处于一个特殊成长时期,社会经验欠缺、辨别是非能力差、模仿能力强、法律意识比较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差、容易受到意外事故和社会不良行为的伤害。

③生命健康权是公民最根本的人身权,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权受到法律特殊保护;

④生命是宝贵的,也是脆弱的;伤害未成年人生命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校园的安全状况将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⑤关注校园安全,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是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共同的责任.

2、你的校园中存在的不安全现象或不和谐现象有哪些?

答:校园食堂卫生不达标、学生意外伤害、校园周边交通差、校园暴力、学生在走廊上追逐打闹等。

3、面对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国家、社会、学校、青少年自身应采取哪些防范措施?

国家:应加强有关校园安全方面的立法,加大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力度;对安全设施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和监督;加大对安全设施的投入等;整治校园周边环境,严厉打击侵害师生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

学校:开设安全教育课,加强安全教育;消除安全隐患;严格学校管理,采取完善的安全措施。加强安全、防灾、自救等演练。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教育,严格校园安全管理,完善安全措施。如开设学校安全教育课,举行安全自救演练,让学生掌握必要的 安全自救常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排解学生心理压力,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加强校园进出人员检查,排查学校的各类设施及校园安全隐患等。家庭:要尽到对未成年人教育和监护的职责,家长要用正确的思想和言行引导教育孩子。

社会:应该创造务件保证校园设施的质量,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确保校园安全。

青少年:①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自觉遵守校纪校规和交通规则;②学会掌握安全常识和自救知识(注意防火和用电安全,不做危险游戏,不攀越窗户和护栏,不在校园内,楼梯处追逐打闹,上下楼梯不推搡拥挤):④正确对待家长和老师的教育,正确处理同 学之间的矛盾;④自觉抵制不良诱惑,杜绝不良行为,远离伤害源;⑤发现安全隐患及时向学校或有关部门报告;遇到暴力事件不要围观,要远高并及时报警。

4、校园安全事件给我们哪些警示?

答:(1)遇到意外险情与伤害时,需要冷静 , 学会有效的自救方法。(2)当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民事侵害,侵害程度较轻时,可以通过宣传法律知识、协商和调解等方法来解决。(3)当面对违法犯罪行为时,要采取机智灵活的方法与其斗争。有能力将其制服时,要勇敢地与其搏斗;没有能力将其制服时,可以采取 “呼救法”、“周旋法”、拨打“110”报警等方法,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伤亡,力求保全自己。

5、“2011最美中国人”群体,带给你什么启示?

①“2011最美中国人”群体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楷模,是值得人们向他们学习的;②他们的生命价值得到了体现、延伸,他们用行动给人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③作为青少年应该养成像他们一样的精神品质,提高我们的思想道德水平,积极投身于精神文明建设之中;④我们应该向这些“2011最美中国人”群体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使自己成为社会有用的人。

6、材料背景:观看视频《被“冷漠”轧死小悦悦》 2011年10月13日下午5:25左右。广东佛山黄岐广佛五金城,两岁女孩小悦悦被两辆车碾压,肇事车辆逃逸,18路人无人相救……

1.如果你路过此地,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为什么?答:正确选择:①及时救助:扶她到路旁;②守护她身旁,喊人救助;③记住肇事车牌及时拨打122报警;④及时拨打120救助。

因为: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不可重复;我们在珍惜、爱护自己生命的同时,也要尊重、爱护他人的生命,当他人的生命遭遇困境需要帮助时,应尽自己所能伸出援助之手;这是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奉献社会的高尚行为。

2.你如何评价新闻中的三类主人翁(肇事逃逸司机、18路人、捡垃圾的阿婆)的行为?

答:肇事逃逸司机:漠视他人的生命、道德败坏,是故意杀人的犯罪行为,应受法律的制裁。

18路人:见死不救,是不尊重、爱护他人生命的表现,是不道德的行为,应受社会道德的谴责。

捡垃圾的阿婆:及时救助小悦悦,是尊重、爱护他人生命的表现;是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奉献社会的高

尚行为,值得全社会每一个人学习。

6、小悦悦事件给我们的什么启示?①未成年的我们要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掌握一些自我保护的常识,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避免意外和危险的发生。②家长要加强未成年人的家庭保护。③社会成员要提高道德修养,当他人生命遭遇困境需要帮助时,应 尽自己的所能,及时伸出援助之手。④国家要弘扬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风尚,加强道德建设,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

7、校车事故侵犯了受害者的什么权利?生命健康权,财产所有权

8、积极行使生命健康权表现在哪些方面?(1)锻炼身体,增强体质;(2)患病就医,恢复健康;(3)当自身生命健康受到他人非法侵害时,有权依法自卫和请求法律保护;(4)不得轻生和自残;(5)行使生命健康权时,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权。

9、怎样才能避免矿难事故的发生?①借助“清理官员煤矿股份”的风暴,重拳出击煤场中的腐败链,打破地方政府既监管又经营的双重身份。②加强对煤矿企业的管理,建立“让煤矿死不起人”的制度,推动煤矿企业将安全设备投入、安全操作规程的遵守与采掘人员的培训都计入其经营成本。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安全设备投入和科研投入,将教育培训作为预防事故的根本性措施。④建立“立法、检查、保险”筑起的三道防线,使“预防为主”的思想充分体现,从政府监察、行业管理到企业的自我管理,都将预防事故列为头等大事。⑤加大问责力度,强化舆论监督,对重大安全事故和突发事件的治理要多元化。

专题三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2011年7月19日)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3.我国的新型民族关系。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4.加强民族团结的意义:加强和维护民族团结,对我国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不仅有利于各民族的共同发展、社会的和谐和国家的繁荣昌盛,而且有利于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5.西藏和平解放60年来,西藏发生翻天覆地的伟大变化的原因:党中央、国务院的英明决策、正确领导;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有力保障;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和政策;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援、竭诚帮助;西藏各族干部群众的团结奋斗、顽强拼搏;改革开放的强大动力;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等

6.西藏和平解放60年发展进步道路的启示有哪些: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西藏才会有繁荣进步的今天和更加美好的明天。

7.党和政府重视做好西藏工作的原因:西藏是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也是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做好西藏工作,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是维护祖国统一和国家安全的迫切需要。加快西藏发展、维护西藏稳定,既是中央的战略部署和明确要求,也是西藏各族干部群众的强烈愿望和共同责任。

8.请你为建设团结、民主、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西藏献计献策。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和政策;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着力解决好西藏各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继承和弘扬西藏优秀文化传统,不断推动西藏文化事业发展繁荣;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深入人心;深入开展反对**集团分裂祖国活动的斗争,彻底粉碎一切破坏西藏稳定、危害祖国统一的图谋。

篇6:专题三 中美关系和台湾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气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了解飞机的升力是怎样相关的现象.

●学会通过实验的方法研究物理规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认识气体的压强跟流速有关的现象.

●通过探究实验体验由气体的压强差异产生的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领略气体压强差异所产生现象的奥妙,获得对科学的热爱和亲近大自然的体验.

●培养学生交流讨论意识和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气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难点:运用气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日常生活的现象. 教学课时:1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大气压强,即包围地球周围的大气层中的压强,今天我们介绍某一容器中的气体的压强。所谓某一容器内的气体的压强,例如一个乒乓球内的气体、自行车胎内的气体的压强。

新课教学

一、气体的压强跟体积的关系

1.实验。我们先做一个实验。这是一个注射器,活塞位于筒的中部,用手指堵住前端的小孔,这样筒内就封住了一部分空气,空气跟外界隔绝。这些气体就是一定质量的气体。现在,我们向前推活塞,筒内的定量气体的体积变小,手指有什么感觉?(请几位同学试试看)。这个实验说明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越小,压强越大。向后拉活塞,手指有什么感觉,怎样解释。

2.实验。拿一根两端开口的玻璃管,一端插入装有水银的容器内(边讲解边演示)。用手指堵住上口,管内封住了一些空气,而且这部分空气的质量是不变的。请一位同学用刻度尺测量这段空气柱的长。管内气体的压强等于大气压强。将管轻轻上提,下口仍在水银面下,我们看到管内水银面上升,说明管内气体的压强变小了。再用刻度测量空气柱的长度,显然气体的体积增大了。

3.这两个实验中的气体温度没有变化。可见,在温度不变时,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越小,压强越大;体积越大,压强越小。

4.一定质量的气体,压强跟体积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得到应用。我们人体的呼吸就是这个道理。

人吸气时,胸部扩张,肺泡同时扩散,肺的容积增大,肺内的气体压强变小,小于外界的大气压强,大气压将新鲜空气压入肺中。呼气时则相反。胸部收缩,肺容积减小,肺内气体压强增大,超过了外界大气压,肺中的一部分气体呼出体外。青少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胸部肌肉的力量,有利于增大肺的收缩和舒张,对增大肺活量和改善呼吸大有好处。

二、打气筒

定量气体的压强和体积的关系还应用在打气筒、抽气机、空气压缩机和喷洒农药的喷雾器上。

这是一个打气筒,将它拆开,我们发现它的构造很简单(边讲边拆)。在金属圆筒中有一个活塞,活塞上安装一个橡皮圆盘,俗称皮钱。它和金属筒之间有空隙。活塞下压时,活塞下的定量气体体积变小,压强增大,橡皮盘紧贴筒壁使气体不能漏出,较大的压强冲开轮胎的气门芯进入轮胎。活塞上提时,活塞下边的气体体积增大,压强减小,筒外的空气顺着橡皮盘周围的缝隙进入活塞下边。这样往复运动,可以将大量的空气打进轮胎(学生叙述)

根据打气筒的原理和工作过程可知,打气筒中的关键部件是橡皮盘,它必须大小合适、且成凹形。这为我们维修打气筒提供了线索。

打气筒可以使定量气体的压强增大到三个大气压,要得到压强更大的压缩空气,应使用空气压缩机。我们这里只简单介绍压缩空气的应用。

三、压缩空气的应用

在很多机器设备上都要使用压缩空气,矿山上用压缩空气开动风镐、风钻,电车和汽车用压缩空气开关车门;火车上用压缩空气制动等等。小 结: 板书设计:

第四节 气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小 2.飞机的升力

篇7:专题三 中美关系和台湾问题

国际关系与和谐社会的建立

专题导读

一、世界政治格局的三次演变

1、一战后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二战后形成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3、冷战后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二﹑世界政治格局三次变动的原因

1、第一次原因:①一战打破原有格局,改变了帝国主义之间的力量对比

②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先后召开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第二次原因:①二战使欧洲国际地位下降

②美国登上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称霸世界的野心膨胀

③苏联实力强大,成为唯一能够同美国抗衡的国家

④美苏冷战,北约和华约先后成立,两极格局形成

3、第三次原因:①政治多极化趋势的根源是世界经济结构的多级化

②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③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欧盟、中、日、俄等实力不断增强 ④第三世界的崛起等

三、世界三次政治格局变动的影响

第一次:①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有利于世界局势相对稳定 ②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能从根本上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这一体系不能长久维持下去。第二次:①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 ②美苏争霸造成国际局势紧张; ③美苏势均力敌,防止了新的大战的爆发。

第三次:①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潮流;②世界并不太平,霸权主义依然存在,威胁世界和平。

四、世界三次政治格局的演变对中国的影响(国际地位的影响)

1、第一次:由于中国综合国力低下,巴黎和会上中国提出收回山东,废除 “二十一条”等合理要求遭到拒绝。华盛顿会议上签订《九国公约》,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国际地位依然低下,任人宰割。

2、第二次:中国取得抗战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大贡献。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和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国际地位有所上升;新中国 成立后中美处于敌对状态,70年代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3、第三次: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大为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 越重要的作用。五﹑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及其原因 1、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①确立原因:a、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经济实力最强 b、英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

②丧失原因:a、19世纪末20世纪初,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资本家不愿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b、美德经济的迅速发展,超过英国。

2、二战后初期,美国确立了世界经济霸权地位,日本、西欧受控于美国。

原因:a、美国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更多的采用新技术、新设备,起点高,发展快,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b、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大发横财 c、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力量在战争中被削弱。

3、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原因:日本、西欧经济崛起,开始冲击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美国经济实力则相对衰落。

4、九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在发展。

原因:两极格局的结束;日本、西欧经济的发展冲击美国经济霸主地位;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加强。【点拨】:

(一)国际政治格局变化的规律

①国际经济关系影响着国际政治关系的变化

②在新的世界格局形成过程中,经济实力越来越具有决定性作用

③国际格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④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是由其综合国力决定(二)两极格局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比较

1.相同点:(1)都是在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世界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都通过一系列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体系;

(3)都是大国意志的体现,其内容体现大战前后各大国力量对比的消长变化,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都随着各国力量的消长而瓦解、破坏。

2.不同点:(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体现了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大国的意志,而两极格局体现了美苏两国的意志;

(2)前者调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后者则是资本主义大国和社会主义大国的暂时妥协;

(3)前者是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后者则超出了欧洲的范围,反映了欧洲地位的下降;

(4)前者是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掠夺的基础之上,必然随着德国的崛起而破产,而后者则是两个战胜国的妥协;

(5)前者的主要矛盾是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后者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6)体系的性质不同。前者的本质是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后者则是由于二战后反法西斯性质和社会主义的介入而是有反法西斯、实行民主政治以及大国称霸的多重性质(三)当前世界格局的变动与前两次世界格局变动的不同(1)是在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情况下出现的。

(2)不是通过将战胜国的意志强加给战败国,导致各国地位变化的。(3)新的国际关系格局的确立要通过各国之间的斗争和妥协来实现,这取决于各国的综合国力的强弱,而综合国力对比相对稳定的局面的形成要经过一个较长时间,所以,新旧世界格局的交替过程必然是一个缓慢的演变过程。(四)推动或制约世界格局演变的因素

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力量的消长、军事实力的变化、新兴势力的崛起。

(五)世界近现代史上国际关系的三种类型

1.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为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的矛盾与斗争。

2.资本主义列强与殖民地、半殖民国家侵略与反侵略、称霸与反称霸的矛盾与斗争。

3.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竞争与对抗。

(六)制约各国相互关系和对外政策的重要因素

1.各国的国家利益。谋求国家利益是对外交往的根本目的。国家利益决定着外交政策的走向。

2.各国的综合实力。国家实力往往决定该国家进行国际交往的目的和方式,从而影响国际关系的全局,综合实力包括:稳定的政治局势、雄厚的经济实力、发达的科技和强大的军事力量。3.各国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反映国家的社会需求,影响到国家外交政策的制定。一些大国总是将自己的意识形态强加于他国,造成国际矛盾。

4.地缘政治的存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国际问题,围绕这些问题产生特定的国家间关系。英国对欧洲大陆的势力均衡政策、美国对拉丁美洲的控制、中国努力发展同周边国家间的友好关系,这些都是地缘政治的重要表现。

5.各国的历史传统。各国长期的历史发展形成独特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使得各国在国际交往中具有自己的特色。

6.各国的国内斗争。在近代民主制度下,各国内部的利益集团互相攻击,使得对外政策的制定带有党派斗争的色彩。甚至,有的国家统治者企图通过发动对外战争来平息国内的政治斗争。

(七)认识

1.国际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国际经济关系,它影响着国际政治关系的变化。

2.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根源,是导致国际政治格局发生变化的根源,而这一切归根到底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3.世界主要矛盾的变化是由大国间经济实力对比发生变化决定的。4.国家利益是处理国际关系的根本原则,国家间的竞争实际就是实力的较量。

5.冲突和合作是国际关系中最活跃、最鲜明的特征。6.地缘关系也是国际关系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7.在近现代史上的国际格局中,由于各国谋求自身的国家利益,其冲突和摩擦也就不可避免。因此,任何格局从它们形成之日起就孕育着变动的因素。因而任何一种格局,实际上是一种不稳定的、充满矛盾斗争的国际关系状态。

(八)20世纪中国在国际关系格局三次变动后的国际地位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巴黎和会上,中国提出收回山东主权、废除“二十条”等,遭到无理拒绝,华盛顿会议签定《九国公约》,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处于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之下。

2.雅尔塔体系中: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对世界反法西斯作出重大奉献,中国国际地位提升,成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3.两极解体,多极化形成过程中: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成为建立国际新秩序中的重要力量。

(九)和谐世界

1、我国为建立和谐世界所作的努力

(1)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致力于与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如70年代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建立和发展了同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等。

7(3)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推进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如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战略,加入APEC、WTO、创建上海经济合作组织。

(4)加强国际合作,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如“9.11”后,我国与国际社会相互合作,联合反恐等。(5)提出一国两制,和平统一台湾的主张。

(6)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提高综合国力,为维护世界和平作贡献。

2、建立和谐国际秩序的举措

(1)共同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恐怖主义。(2)发挥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的作用。(3)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篇8:企业治理和调整雇佣关系问题探索

一、雇佣关系的交换关系及其发展演化

(一) 雇佣关系的实质是交换关系

1. 雇佣关系基于雇佣合同产生。

雇佣合同确立了雇佣双方一系列交换条款, 包括报酬、劳动时间、劳动条件等。另外, 由于劳动力与其主体不可分割的属性, 雇佣合同是一种不完全合同, 这就产生了激励问题和风险, 因为雇员和雇主都能利用合同的不完全性。这就决定雇佣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交换”。

2. 从雇佣关系交换的形式看, 既包括有形的交换关系, 也包括无形的交换关系。

雇佣关系的确立和维系可以从两个契约得到解释:一个是雇佣合同, 它主要确立了雇佣双方的经济交易关系;另一个是心理契约, 它主要是指雇佣双方对交换关系中彼此责任义务和承诺的主观理解, 强调交换关系中主体双方的双向期望。Mullins指出:心理契约存在一个持续的平衡和或明或暗的讨价还价过程。与雇佣合同一样, 一旦雇员感觉雇主违背承诺, 就会导致一系列的负面工作态度和行为, 进而导致雇员决定“寻找平衡”。

3. 从交换关系的内容看, 既包括经济上的报酬, 也包括非经济的报酬。

很明显, 经济报酬的多少体现了不同的雇佣关系, 然而, 非经济的报酬同样要予以重视, 这些因素包括对团队的归属感, 对个人成就、社会声誉、自主决定权等。

(二) 传统雇佣关系的交换关系特征

1. 雇佣关系的相互性。

雇主为雇员提供工作保障、晋升可能性、培训投资;作为回报, 雇员承诺忠诚于组织并投入工作热情和工作动力。

2. 雇主和雇员之间的心理契约更多表现为关系型而非交易型。

交易型心理契约关注的是经济的和外在的需求, 包括组织为员工提供经济和物质利益, 员工承担基本的工作任务;关系型心理契约注重社会情感方面的需求, 关注双方未来的、长期的、稳定的联系。在雇佣关系中, 雇员和雇主之间基于经济交换形成的心理契约表现为“交易型”, 而雇员以长期工作、忠诚和愿意接受内部工作调整为代价, 换取组织提供长期工作保障, 是以社会情感交换为基础的“关系型契约”。

3. 雇员和雇主之间不但有工作关系交换, 还有情感关系交换。

工作关系包括工作任务、工作自主性、技能要求、工作支持和工作回报等维度;情感关系包括管理政策、相互信任、职业发展、工作家庭平衡和企业文化等维度。传统雇佣关系治理是典型的“内部劳动力市场”机制:长期受雇于一个雇主;沿着企业职位阶梯的内部晋升;基于价值、资历或者其他一些相关综合素质的个人薪酬。与此相联系, 在外部治理上, 同时也伴随着工会力量的增强以及国家在工作保障方面立法的增加, 雇主不能自由地雇佣或解雇。在传统雇佣关系下, 雇员很难离开企业, 雇主很难解雇员工, 组织和工作对市场变化不敏感, 缺乏应有的柔性和灵活性。

(三) 新型雇佣关系的出现及其交换关系特征

新型雇佣关系一般认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 各种形式的非标准契约在雇佣实践中广泛出现, 例如临时、兼职、工作分享、顾问以及租赁等, 柔性和灵活性在雇佣关系实践中大行其是。

作为与传统雇佣关系对应的一个概念, 新型雇佣关系被界定为由劳动力市场主导, 劳动力交易的价格和特点随着双方谈判能力的消长而变化, 雇主、雇员都有充分的自由选择权利的雇佣关系。总之, 就微观雇佣关系的框架和结构维度看, 雇佣关系基于雇主和雇员之间的契约 (经济契约和心理契约) 产生和维系, 雇佣关系可分为两个层面:工作关系 (外在层面, 与工作相关) 和情感关系 (内在层面, 与感受相关) 。传统雇佣关系的核心特征是长期雇佣、忠诚、组织内晋升以及员工承诺, 新型雇佣关系的核心特征为就业能力、无边界职业生涯发展、双向沟通和相互承诺。传统雇佣关系更注重情感关系, 而新型雇佣关系更注重双方的工作关系。

二、雇佣关系的目标及其平衡机制

一般认为, 雇佣关系的核心目标是效率和公平。效率是众所周知的经济行为标准, 在后福特主义时代, 效率的价值理念是雇主的核心目标。公平是雇员维度目标, 是物质和人身待遇的工具性标准。公平不但包括经济回报分配的平等 (例如工资和利益) , 还包括雇佣政策管理上的平等 (例如无歧视雇佣和解雇) 。

效率和公平两大目标可以互相补充和促进, 但常常相互矛盾。和谐雇佣关系建立在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平衡基础上。雇主目标和雇员目标的平衡可以从巴德 (2007) 概括的效率维度标准和公平维度标准得到反映, 根据巴德的概括, 这些标准是有效提高雇佣关系的方法。

不管是传统雇佣关系还是新型雇佣关系, 雇佣关系交换平衡的核心均在于利益基础上的雇主维度目标和雇员维度目标平衡。在雇佣实践中, 交换关系表现为雇员投入 (承诺) 与雇主投资 (激励) 之间。

(一) 雇主投资和雇员投入均较低

这种组合反映的是一种准契约式雇佣关系, 即是雇主提供相对较少的一系列激励, 以及从雇员那里得到较少贡献。它更多反映了一种纯粹的以短期、一系列相对易于定义的义务为中心的经济交换关系。这种雇佣关系的重点是“做一项工作”, 而不是“有一个工作”。企业用这种准契约式的方法在HR雇佣和部署上取得灵活性。这是一种雇佣关系平衡的状态。

(二) 雇佣关系平衡的状态

其特点是雇主高投资、雇员高承诺, 这是一种相互投资的雇佣关系。其目的是通过对雇员做出高水平投资 (高激励) , 同时雇员付出相应的高回报, 从而引发雇员们更好的员工行为以及对企业更强烈的认同感。

(三) 两类不平衡的交换关系状态

“低投资、高承诺”的交换关系是在劳动力供大于求、就业困难等情况下常见的雇佣关系, 而“高投资、低承诺”的交换关系则是组织极端依赖个别核心人才下的无奈之举。两种交换关系均属于利益失衡状态, 很难长久维持, 许多企业最终将转向“低投资、低承诺”或“高投资、高承诺”两种平衡的雇佣关系中的一种。

三、构筑雇佣关系的交换关系平衡

(一) 基于就业能力的柔性雇佣和无边界职业生涯发展

就业能力来源于英文单词“employability”, 经常被用作分析和解释劳动力市场挑选求职者过程的手段, 也被视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因素。在技术快速更新和频繁变革的时代, 就业能力必须成为公司管理和雇佣哲学的一部分。就业能力的实质是:企业已经无法向雇员承诺提供长期雇佣和可预期的内部晋升机会, 取而代之, 企业会做出另外一种承诺———雇员将得到就业能力, 企业将会为雇员投资, 提升雇员的素质和技能, 如果雇员不得不离开, 他将会容易地找到一份新工作。

在新型雇佣关系下, 传统的心理契约———员工对组织忠诚并努力工作, 组织则为员工提供工作———逐渐失去存在的基础, 员工也由关注工作的安全性, 转向现实利益的实现和重视就业能力的发展。建立在组织忠诚观念基础上的心理契约, 将被以就业能力为基础的心理契约取代, “终身雇佣”被“终身受雇就业能力”替换。就业能力的逻辑重新界定了雇主和雇员的责任和义务, 使雇员和雇主之间达成新的互惠关系:企业由于致力于员工就业能力的提升而培养、挽留和积累了企业的核心技能, 员工由于就业能力的提升而得到雇佣保障 (内部或外部) 。从经营角度看, 在组织内、组织间的就业能力提升被认为是发展“柔性和适应性”员工队伍的关键;从个人发展角度看, 就业能力提升则成为无边界职业生涯发展的核心。就业能力是与职业主义联系在一起的。就业能力与职业主义成为雇员自我利益保障、自我发展的基本原则, 职业忠诚成为雇员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术语, 构筑就业能力成为实现职业忠诚和雇佣保障之间平衡的枢纽。

雇主在提高员工就业能力方面的作用十分重要, 可以提供发展的方法和信息, 提高员工的就业能力水平;雇主还能够统一考虑就业能力, 在工作中提供独特的方法进行评估, 促进职业发展, 增强员工就业能力意识。

(二) 基于“体面劳动”的支持性人力资源管理与高组织承诺

“体面劳动”是国际劳工组织在1999年举行的第87届国际劳工大会上提出的概念。体面劳动的提出与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正义相关, 旨在保证劳动者享有公平的待遇和相对公平的收入分配, 它的实现涉及一系列的规定、机构和政策。体面劳动的标准是一个综合指标, 国际上公认的衡量体面劳动的标准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一是核心劳工标准或称工人的基本权利, 二是就业方面的指标, 三是社会保障和工作条件方面的指标。总体来看, 体面劳动包括享受自由, 承认工作中的基本权利, 保证劳动者在工作中免受歧视, 保证劳动者的收入能够满足基本经济、社会和家庭的需要和责任, 保证工人及其家庭成员享受充分的社会保障, 直接或间接地在工作中表达意愿和参与管理。其中心是尊重劳动者的尊严, 维护劳动者的应有权益, 使劳动者得到充分的社会保护, 给劳动者创造全面发展的条件。

支持性人力资源实践是指“向雇员投资并认可雇员贡献”的一类实践, 目前理论界对支持性人力资源实践的内容存在争议。

体面劳动是雇员能够感受到的公平维度标准和结果, 是雇员维度目标;支持性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是实现体面劳动的路径, 是雇主责任维度。体面劳动更多用于界定基础雇佣标准, 支持性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则更接近福利提高标准, 但在内容上二者具有交集, 最大外延的体面劳动标准甚至可以涵盖支持性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内容。

上一篇:宏大的近义词下一篇:在正月十五元宵节群众文艺汇演暨焰火晚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