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校资助出现的问题看如何提高资助工作的实效性

2022-09-11

一、高校资助工作的现状

当今高校的资助工作中,逐渐形成了“奖、助、贷、勤、减、免、补”的资助体系。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资助工作的体系和规模都日益扩大,各种资助类的项目也是越来越多。除了学生在学校中申请的各类国家和学校的奖助学金,还有高校助学贷款。近年来,一些社会企事业单位和热衷于慈善公益的企业家也加入到了资助行列中,使当今的资助体系更加的全面和立体,基本对大学校园中的贫困学子实现了全覆盖。然而,资助面的扩大,也滋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在下文中,笔者将根据自己在资助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同时结合自己的经验,来谈一谈如何去提升资助工作的实效性。

二、当今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贫困认定和低保户的申请

学生要申请当年度的家庭经济困难生,就要填写这一学年度的《家庭经济困难登记表》,同时加盖当地政府和居委会的公章来证明。这是每年申请家困生的必要流程,但根据以往申请的学生反映,在当地申请家庭经济困难,存在着人情的成分。首先,有些同学家庭经济可能不困难,他们申请了家困。第二,有些真正需要的学生,又因为不认识当地县政府的工作人员,或不知道申请的流程而选择了放弃。更有甚者,部分同学是由于不想让人知道他们的家庭情况而选择不申请。关于低保户的申请,有同学反映是由当地负责的工作人员来决定,而且申请的流程太过于繁复,存在一定程度的漏洞,这就给学校和二级学院在开展资助工作的认定时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困难。

(二)学生过分依赖校园类的无偿资助,缺乏主动性

随着国家对于教育的加大投入,各种资助类奖助学金名目越来越多,力度也越来越大,有些学生由于经济的特殊困难,会有重复享受的情况出现。多项助学金名目集中在少部分学生身上,这就使得部分学生会产生依赖和惰性心理,不利于自身能力的培养。在大学学业中,为完成学业享受资助是一方面,但在享受资助的同时学会锻炼自身是更加重要的,困难学子需要学会的不仅仅是无偿享受学校的各项资助,还要学会培养自强自立的精神和主动性,为以后出到社会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学生感恩意识的淡漠

如上文所述,资助力度的加大使很多学子享受到了资助,从心理层面上来说,则会出现从依赖到感恩意识淡漠的倾向,觉得受助是一件很应该的事情,只要自己符合条件,就应该获得各种名目的资助。从这个角度而言,无疑是一种更为可怕的心理状态。“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高校承载着智育的功能,更是德育的主阵地。资助工作也是一项基本的德育工作,在资助工作中,如果仅仅只是让学生享受到经济方面的资助,而不加以引导,那么有理由相信资助工作的开展是并不成功的。

(四)诚信问题

高校的资助工作,涉及到各项奖助学金的评比。因此,在开展资助工作,也会出现个别学生有着不诚信的行为。主要包括学生入学时和毕业生离校时两个方面。不需要申请的学生由于看到别人申请也一起申请;在家庭居住地的村委会或乡政府认识相关的工作人员,托关系去盖章申请资助;贷款的学生没有完成毕业确认工作就离校了,以后更换联系方式也很难再找到他,从国开行系统中贷的款也成为了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三、开展资助工作及对策

(一)规范认定的流程,完善监督的机制

(1)由于社会的诚信体系尚未规范,学生申请有困难,递交的材料也很难界定其真实性。这就需要在工作中进一步细化。充分发挥班级民主评议制度的优越性,根据我院的做法,每一位同学申请家庭经济困难生都需要班级召开班级民主评议会议来评定,根据班级的初评再递交材料给学院,由学院资助工作领导小组来进行院评后上报学校助学科。班级民主评议小组的成员由班上的班委、普通同学和家困生代表来组成。同学之间朝夕相处,比较容易看到同学的真实经济情况。

(2)培养学生干部,充分发挥助班、学长以及班级助学委员的作用。每一年的新生入学,我院都会在军训时让助班学长们和新生交流,助班学长不仅在学业和生活方面给予新生以指导,同时还可以关注新生家庭经济的实际情况。新生入学时会递交家困申请,助班学长们和新生在一起,根据新生的实际情况、言行观察到要申请家困新生的一些细节,便于院级工作的开展。同时在和新生的交往中,也可以观察到新生的心理状况。在班上则是依托班级助学委员的作用,通过班级助学委员的工作,了解到班级中家困生的相关情况,为接下来的工作做准备。

(3)建立家困生流动档案。在资助工作中,完善监督机制,使资助落到有需要的同学身上,还应该建立家困生流动档案。不排除有的学生在校期间由于家庭发生变故突然要申请的情况。这一类的学生,在工作中要建立一种家困生流动档案,用专门的文件盒来整理他们的资料档案。

(二)注重经济资助和精神帮扶并重,培养受助学子的感恩回馈意识

传统的思维,资助工作停留在经济的层面,即学生申请并获得经济资助,着重解决学生在经济和生活方面的压力,保证学生不至于因为经济问题而辍学。随着国家对于教育资助力度的加大,各种类型的奖助学金增多,有国家级的、省市级的、校级的和社会企事业的。这些类型的奖助学金对在校的学生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实现全覆盖资助,问题也随之而来。

资助的增多会让个别学生重复受助,这滋长了一些学生的懒惰的行为习惯,不少学生感恩意识淡薄,认为受助是应该的,只要符合申请条件就应该获得。不利于学生在学校中的全面发展和培养。资助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受到资助的同时学会成长。在资助工作中,辅导员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帮助学生受助的同时,融入精神上的关怀。这种人文的关怀,包括精神上的关心和感恩的教育。作为负责资助工作的辅导员,要定期和受助的学生展开谈话,了解到他们的实际情况,我院在开展资助工作时一直致力于“励志感恩”教育,鼓励他们学会感恩,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我院还开创了志愿者服务队,让申请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进入志愿者团队群,在协助学院开展工作和报送材料时,可以让困难学子去协助完成,计入志愿时长。有志愿服务时,家困学子也可报名参与,丰富自己的校园生活。这项工作的重点,不在于让学生积累志愿时长,关键在于让学生在潜移默化当中产生回馈社会的意识,锻炼培养自己的人格。

(三)充分发挥榜样作用,宣传资助典型

在开展资助工作时,仅仅只是依靠与困难学生谈话,精神帮扶的力度是不够的。资助工作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充分的宣传。宣传工作和资助工作的进行是相辅相成的。

辅导员在开展资助工作时,必须要树立这种典型性效应,注重挖掘自强自立的资助典型。对于资助工作的宣传是必须的。每年的资助典型以及在国家励志奖学金中评选出的“自强标兵”都是宣传的对象,他们在学校所取得的成绩会给后面的学生以鼓舞。他们回馈学校和社会方面的经历,是重要的宣传案例。资助典型的感恩回馈意识和志愿者服务的经历,将在学生中产生强烈的反响。让后面受到资助的学生充满感恩意识,产生向好的榜样学习的心理。

(四)加强诚信教育,完善毕业贷款学生的管理

诚信教育是和感恩励志、宣传典型并重的工作。诚信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的安身立命之本,没有诚信,一切都无从谈起。资助工作的诚信教育,要贯穿于学生大学生涯的始终。从入学时的申请家困到毕业季诚信还款,每一次的奖助贷申请,跟各班助学委员的会议,都要加入到诚信教育。让诚信理念一直伴随学生大学过程的始终。特别是要毕业的贷款学生,加强与毕业学生的联系,完善他们的联系方式,为以后学院的资助工作奠定基础。

总的来说,资助工作并不是简单的给予,而是帮助学生各方面全面培养良性循环的开始。辅导员开展资助工作时,应将人文主义情怀纳入到资助工作当中,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树立健全的人格,这样的资助工作才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并在自己学院的资助工作中生根发芽。

摘要:十九大报告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十八大以来近五年的“扶贫攻坚”工作做出了总结,并对“助困帮扶”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望。习总书记时刻不忘关心困难群众,对困难群众的民生、医疗、教育等问题始终放在工作的重要位置。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不仅承载着智育,更担负着德育的重要责任和使命。“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这一直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一名在高校中工作的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德育,开展一系列思政工作的同时,帮扶家庭经济困难的特殊学生,从生活上助困,在精神上关怀,也是工作的一个重点。在本文中,笔者将根据自己在资助工作所碰到的问题以及结合工作经验来谈一谈提高资助工作的实效。

关键词:辅导员,资助工作,实效

参考文献

[1] 廖长林.《学生工作典型案例及特色项目汇编》[N].湖北人民出版社,2013:122.

[2]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论坛文集》[N].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61-166.

[3] 姚瑾、林孟辉.试论高校辅导员如何开展帮困助学工作[J].红河学院学报,2010(5):108-110.

[4] 杨勋兵.试论高校辅导员在助学帮困工作中的作用[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81-83.

上一篇: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几个问题研究评述下一篇:空调用冷水机组部分负荷性能与空调系统的匹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