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音乐素养培养论文

2024-05-08

浅谈幼儿音乐素养培养论文(精选11篇)

篇1:浅谈幼儿音乐素养培养论文

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氛围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一旦对某人、某事感兴趣,就会在较短的时间里,产生较浓厚的兴趣,去关注事物发展变化。因此,教师要把幼儿兴趣的激发放在首要,让幼儿积极主动去学习,去探究,去获知。

根据幼儿发展的特点,活波、好动,天真可爱,但是幼儿持久性较短,对兴趣维持时间不长,对事物变化的规律,挖掘、认识、理解的程度较低,教师要根据幼儿的个性特征,巧妙运用动、静相结合起来,将幼儿带入具体的情景中,让幼儿感觉到自己非常快乐地学习。因此,对幼儿在听、说、看、动、唱等实践活动中,通过音乐的方式去感受音乐,去理解音乐,最终幼儿能够鉴赏音乐。

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音乐鉴赏时,幼儿教材中所编排的都是立足于幼儿欣赏的角度,较好激发起幼儿学习兴趣。这就要求幼儿教师要认真分析全班幼儿学生具体情况,弄清楚幼儿爱好、兴趣,在音乐方面幼儿具备了何种基础知识,以及能力状况,去选择音乐素材。在选择音乐时,力争做到幼儿的“接受性、接纳性,感受性”,通过幼儿对音乐的欣赏,吸引住幼儿,让幼儿能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音乐的节拍,音乐给人们所带来的快乐,激发起幼儿能够自己在音乐方面表现的欲望。

幼儿对音乐的表现欲望得到强化,就能够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大脑去思维,自己的双手、脚去跳跃,较好让幼儿的情感的到交融。因此,幼儿教师要创设好幼儿激发兴趣的情景,给幼儿一个较浓厚的氛围,让幼儿能够主动去展示自己,大胆想象,大胆创作,较好让幼儿的个性得到发展,充分发挥好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与主体性。笔者认为,教师采取多种方式,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培养欣赏综合能力,才能较好地发展幼儿的现象能力,较好地丰富幼儿的知识,较好集中幼儿的注意力,提高幼儿识记知识的能力。

篇2:浅谈幼儿音乐素养培养论文

内容摘要: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奠定未来公民的科学素养及其进行科学研究、对于民族未来科技发展、民族复兴具有基础性的现实意义。笔者基于对科学素养内涵的认识及目前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现状的分析,针对幼儿教师科学素养提出一些具体要求。

关键词:音乐素养,音乐理论,音乐教学

引 言

当你精神空虚、心情烦躁、身体疲乏之时,听几支舒缓的曲子,哼几声快乐的小调,唱几首高昂的歌曲,你会感觉怎样?它会使我们充实,愉快,轻松很多。这就说明音乐它具有独特的功能,能调节人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锤炼人的意志,培养人的个性。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音乐教育是幼儿艺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3~6岁幼儿的身心发展正处于艺术能力形成的关键期,所以要重视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研究。由于影响幼儿音乐教育水平高低的关键是教师的音乐素质,所以我们应该把提高教师的音乐素质作为音乐素质教育的主要工作来抓。

作为幼儿教师音乐素养的一个重要的构成要素,要求幼儿教师必须掌握必要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也就是把握音乐的本体性知识。包含一个非常清晰的和有顺序和目的的学习过程,从识别音乐符号体系中各种规则开始,直至能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到音乐作为表达声音的艺术,不仅仅是体现存在于音乐曲谱上的各种符号,还需要我们通过运用各种音乐技能技巧来正确的表达曲谱中的各种音符和记号,这种表达的过程就需要借助人体本身的发声器官或各种不同的乐器,那么学习如何用正确的发声方法以及具备一定的操作乐器的能力就是所谓的音乐技能。幼儿教师只有在拥有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前提条件下,才能

加深自身对于音乐的理解,从而更好的把蕴含在音乐作品中的艺术美,用幼儿易于理解的的方式传授给幼儿。

一、幼儿教师要掌握一定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

幼儿教师的音乐理论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幼儿园的音乐教学水平,这是对幼儿进行音乐素质教育的基础。由于幼儿教师的来源和接受专业教育的层次不同,她们的音乐理论水平也是不平衡的。我们强调对幼儿教师进行音乐理论素质培养,而不是让幼儿教师达到音乐家的水平。幼儿教师只要能够掌握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并能够运用这些理论研究幼儿园的音乐教育就可以了。“音乐教师应该具有较高的音乐理论素养,”这是许多幼儿教育专家的共识。所以,幼儿教师应该加强音乐理论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音乐理论水准,并在学习音乐理论的过程中还应该学习一些教育科学的理论,使音乐教育能够在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产生最佳的教育效果。

二、幼儿教师要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和技巧

在幼儿园的音乐教学中,教师的发声方法对幼儿的音乐能力形成有着重要影响。由于幼儿期正处于语言能力形成的关键期,所以对幼儿进行发声方法训练是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内容,而幼儿教师只有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才能对幼儿进行发声方法的正确训练。由于幼儿期的语言能力和发声都还比较差,在学习歌唱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发声的错误,这就要求教师要能够纠正幼儿的发声错误,使其逐步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如果一个合唱的群体发声基本上都是正确的,那么这个群体的合唱水平就比较高,反之,效果就不佳。所以幼儿园教师必须掌握歌唱发声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才能有效地对幼儿进行音乐素质教育。歌唱的发声机能,主要是由大脑中枢神经直接控制的,同时人心理上的意志和感情也有间接的调解作用,而后者应该是音乐教师必须要掌握的教育技能。歌唱的发声器官可分为:

呼吸器官(肺、胸、腹);发声器官(声带)咬字、吐字器官(喉、舌、齿、牙、唇);共鸣器官(胸腔、口咽腔、鼻咽腔、头腔)。呼吸器官和咬字、吐字器官由大脑直接控制其活动,发音器官和共鸣器官则必须通过意志及感情的调解,间接地控制其活动。歌唱发声的各器官,即是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在对幼儿的训练过程中,应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可随时调整或侧重某一部分发声器官的训练,以达到训练的要求。

三、幼儿教师要具有正确分辩声音优劣的素质

幼儿园的音乐教学,一般都是以集体教学形式为主。当教师面临一个发声能力还不强的幼儿群体的合唱声音时,教师必须具备分辩声音优劣的听觉能力,这是对幼儿教师的职业性要求。

首先,教师应该有正确的声音观念。所谓的正确声音观念,是指教师在实施教学之前,应对所要教学的乐曲的各种音律、节奏、声调等都有较熟悉和清楚的掌握,形成一个客观而准确的声音标准,并以此来判断幼儿在演唱中的正确与错误。这种声音标准的形成和掌握是靠教师平时的自我训练和经验的逐渐积累而形成的。

其次,教师应具有判断和纠正错误发声的能力。幼儿在合唱时集体成员同时发声,在群体同时发声的情况下,教师要能够判断其中某一个人的发声特点及其正确与错误,还应该能够及时纠正错误发音,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每个幼儿的发声特点有比较熟悉的了解和掌握。

再次,教师应熟练地掌握咬字、吐字规律。歌曲是语言和曲调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生动而形象的语言是表达歌曲思想情感的重要工具,正确咬字、吐字就成为歌唱艺术中的一项基本功。教师只有掌握了正确咬字和吐字的规律,才能在教学中指导幼儿正确咬字和吐字,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这一项素质要求实质上是要求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普通话,不仅能用普通话作为平时的交际工具,还要在音乐教学中用准确的普通话把歌词表达出来。这样教师就会把正确的发音标准固化在记忆之中,并形成一个判断正确与错误的客观标准,当幼儿在演唱中出现了错误发音后,教师不仅能及时发现并纠正,还可以对幼儿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训练,以形成幼儿对语言的正确发音。

四、教师应该掌握正确指挥音乐的技能技巧

指挥在音乐教学中十分重要,教师只有正确、清楚地作出指挥的各种拍节图式,才能使幼儿迅速理解音乐语言并掌握正确的唱歌方法。拍节图式是教师运用

手势、表情、身体动作把音乐节奏演化成的一种直观的音乐语言,借助这种直观的音乐语言,教师把对音乐的要求及演唱的意图传递给幼儿,使其正确演唱,以达到最佳的演唱效果。因此,教师平时应对各种指挥的拍子图式准确掌握,正确演示,这是一个幼儿教师准确进行音乐教学的重要基本功。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在集体教学中教师要用一定的指挥方式把音乐中的情感表达出来,以感染幼儿,使幼儿的演唱达到最佳水平。因此教师的指挥动作不仅应该准确无误,还应该美观大方。也就是说,教师指挥的每一个动作和手势都应符合美学的要求,都应有音乐的旋律感觉。在指挥过程中,教师应依据歌曲的思想感情、风格,音乐的旋律、速度,音乐节奏的力度及对乐器的轻、重要求等不同内容将指挥拍子图式以线条化的、音乐化的形体语言演示出来,使幼儿群体能以整齐、优美的音乐旋律和悦耳动听的歌词,演唱出歌曲中的美好思想情感。

因此教师指挥的手势要服从于歌曲旋律的抑扬顿挫所表示的感情变化,用以启发幼儿正确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及音乐意境,使演唱效果达到最佳程度。另外在指挥过程中,还要把起拍、呼吸拍和结束拍用指挥手势准确表达出来,使全曲的开始和乐句中的换气及乐段的结束整齐划一。在指挥过程中,教师的表情和眼神也是指挥的重要语言,指挥的手势是传达教师内心语言的工具,而教师的表情和眼神则是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它象一座无形的桥梁在教师和幼儿之间架起了一条感情的纽带。“眼神是灵魂的窗户”,透过教师的眼神,可以使幼儿感到教师的喜、怒、哀、乐之情,从而激发幼儿全身心地投入演唱,使音乐学习的最佳效果得以产生。

综上,幼儿园必须对教师的音乐素质进行全面训练,才能使其掌握音乐教育的艺术精髓,才能使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从幼儿教师应掌握何种最基本程度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做了阐述,以及从构成音乐多种要素的角度出发,关注到幼儿教师应如何表现音乐、通过何种方式表达音乐才能更好的与幼儿原有的音乐经验相适应。并以上述两种构成要素融会贯通为根本立足点,为幼儿教师在其个人的音乐素养上要求勾画了一幅最基本的愿景。

一、具备浅显广泛的音乐知识。幼儿教师所需掌握的音乐知识涉及基础乐

理、中外音乐史、歌曲创编三方面的知识。体现出要求教师从基本认识基本的音乐语汇的乐理开始,到了解本民族有代表性的音乐家及其作品。最后,还能融会贯通各种知识理论知识,进行创编幼儿歌曲歌词和身体动作的能力。

二、具备形象生动的身体律动能力。几乎在每个音乐活动的活动目的或过程中,都要求教师能在自身具备良好的肢体律动的基础上,运动身体,展现动作成为了引导幼儿学习歌词、节奏和感知音乐形象的有效手段,幼儿教师所具备的音乐素养这一大特色,是区别于中小学音乐教师音乐素养构成要素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篇3: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信素养

一、激发学习兴趣, 是培养自信的前提

陶行知先生指出:“唤起兴味。学生有了兴味, 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体, 所以, ‘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于学龄前儿童更是如此, 他们还不具备为适应教师的教来主动调节自己的学习方法的意识和动力, 他们学习主要不是服从目标, 而是服从兴趣和自身的需要。幼儿之所以喜欢音乐活动, 是因为动作模仿、敲打物体、探究声音等行为, 正是幼儿最基本的音乐本能和冲动, 幼儿有着与生俱来的对音乐的自然倾向, 这种自然倾向是任何后天非自然的强化和训练所无法取代的。所以, 教师在头脑中首先要有幼儿主体地位的概念和意识, 真正地把幼儿的发展作为音乐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并以此为契机, 激发兴趣, 通过动机呼唤鼓动起幼儿的积极性、树立幼儿的自信心。

二、自主体验音乐, 是培养自信的途径

培养幼儿自信心必须要让他们有自主性, 让他们在主体的身份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各种活动中发展自己。如:在音乐游戏中, 总是一部分幼儿被指定当演员, 另一部分幼儿没有表现的机会, 如果教师能够让幼儿自主选择角色, 自主决定是否参与到游戏中, 他们就会感受到自己的力量, 并经常参与到这样的活动环境中来。幼儿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有权也有能力选择并参与自己喜爱的活动, 同时能够提出自己的, 不同于别人的想法与意见, 有助于他们从中体验到自己的独立能力, 从而加强对自我的信心与勇气。在演奏中, 我为幼儿提供了很多乐器, 如铁三角、铃鼓、双响筒、锣、鼓、串铃等, 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尝试, 通过让幼儿了解这些乐器的特色, 能根据的不同风格和旋律, 选择自己喜欢的乐器来演奏。如教学“小牧民”一课中, 我为孩子们提供串铃、双响筒、大鼓等乐器, 由孩子们讨论、尝试过后觉得双响筒的声音像马蹄声, 串铃的声音像马铃声, 经过多次练习后, 一起进行演奏, 并获得了成功。幼儿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更增强了信心。

三、搭建表现舞台, 是增强自信的法宝

幼儿期, 孩子自我表现的欲望特别强烈, 当幼儿学会某种技能时, 比如学会一首新歌, 会跳一个舞蹈等, 就会高兴地向成人显示, 因为这时幼儿觉得自己学到了一点新本领。幼儿在倾听音乐时能感受到歌曲所传达的强大信息和心灵的共鸣, 在幼儿创编活动中, 幼儿能通过对歌曲或动作的创新, 感受到快乐, 获得自信。如小班歌曲《大拇指》, 内容由个别名词的变化, 到人名的变化, 再到更多的创编, 孩子们从音乐中学习了一些创造性的方法, 增强了对创造性活动的兴趣, 获得了成就感, 也帮助幼儿发展和增强了自信心。

在幼儿园里, 幼儿在集体面前, 大多也是积极要求表现自我的, 希望在活动中获得来自教师、同伴的各种赞许。所以, 教师在音乐教育活动中要不断地给幼儿创造表现的机会, 鼓励和帮助幼儿发展他们的表现欲和表现能力, 满足其表现的欲望, 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围, 增强自信心。例如, 在每次音乐教学活动结束时, 教师可为幼儿搭建一个表演的舞台, 让幼儿充分地表现自己, 展现所学。

四、尊重幼儿主体, 是呵护自信的原则

教师的教育行为和幼儿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幼儿自信心的发展。因此作为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教师, 在具有正确的审美意识和过硬的音乐技能的同时, 还应加强对自身素质的培养, 转变观念, 确立幼儿的主体地位, 将幼儿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改变为一个主观能动的人。更多地为幼儿创造性的提供时间和空间, 挖掘幼儿学习的潜力, 同时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例如, 我们和幼儿一起学习韵律活动时, 可让幼儿先欣赏音乐, 充分感受乐曲风格、节拍及动作特点等, 然后要求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自由的进行表现, 以商量的口吻、讨论的方式引导幼儿积极地投入活动。使幼儿的思维处于宽松、民主的氛围中, 小伙伴们友好相处, 相互合作, 发现好的表现及时地进行表扬。这样做不仅充分体现了幼儿的主体地位, 而且也保护了幼儿的自尊和自信心。

五、积极评价幼儿, 是保障自信的关键

幼儿还没有独立的自我评价能力, 他们的自我评价主要依赖于成人对他的评价。幼儿时期, 成人对孩子尊重、承认, 孩子就会看到自己的长处, 肯定自己进步, 产生自信心理。因此, 教师必须注意对孩子的评价, 教师应看到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和进步, 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需求和兴趣, 尊重他们的选择, 多给予帮助, 并时常进行鼓励, 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平时就以鼓励表扬为主, 对幼儿表现的动作总是用眼神给予认同, 或适时地说一句鼓励的话, 这便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同时, 其自信心也大大地增强了, 他们逐渐在其他活动中也敢于表现自己了。

篇4:浅谈如何培养幼儿教师的音乐素养

音乐教育不应局限于音乐课中,还应当渗透于日常生活之中。教师应为幼儿创造多样化的音乐环境,使幼儿的生活、游戏、劳动、都有优美的音乐伴随,这无形之中美化了幼儿的生活。长期的音乐熏陶,不仅可以培养幼儿对音乐的热爱、提高他们的音乐素质,还有利于培养他们活泼开朗的性格,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并通过音乐来感受生活的美的旋律、美的真谛。

提升幼儿教师音乐素养的具体方法:

一、尊重儿童,激发音乐欲望

幼儿音乐教育其实质是音乐启蒙教育。启蒙教育需要形象、直观,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来培养和发展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不同年龄段孩子应选取不同的音乐教材。小班可选用游戏歌曲来增强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在拍手跺脚的全身运动中领悟和掌握音乐的节奏感。中大班可引导幼儿感受音乐的情绪,记忆音乐的旋律,使他们真正随着音乐的内容、情绪变化来完成游戏的过程。

选取音乐教材,必须注意既有教育意义又有趣味性,这在国外称为加上“糖衣”,这便于吸引幼儿。音乐取材的趣味性既表现在歌词中,也表现在旋律中,应当说表现在词曲结合之中。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活动能力的增强和求知欲的发展规律,可选一些谜语歌曲,幼儿边唱边猜想,增添了情趣。还可以选一些有情节、有角色的歌曲,如《山羊踩痛小公鸡》,让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歌曲的内涵,懂得小朋友之间要互相体谅和谦让,礼貌待人,友好相处,对幼儿进行礼貌教育。

二、运用手段,培养音乐情趣

在教学中如果教师方法不当,幼儿易对音乐失去兴趣,这会扼杀他们的求知欲望。反过来说,独特的教学手段,新鲜诱人的教学方式是培养儿童音乐情趣的前提条件。主要做法有:

1、以游戏引入,学习科学发声。教学中引导幼儿唱歌从轻声开始逐渐到了位置,从而开发幼儿嗓音的高音区。对小班孩子来说,未经过训练是难以地地道道发于高音区的。在开学初,我们进行摸底测试,能开口唱音高、音准一般的幼儿占全班人数30%,不肯开口唱的占20%,由此可见,要求幼儿使用正确方法唱歌需要一个过程。

首先,为使每个幼儿都开口唱,我们就用游戏方法,使幼儿对音乐产生浓厚兴趣。每首歌首先进行范唱,让幼儿从整体感受,再适当加入形体动作,让幼儿理解,熟悉歌词,并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幼儿学习歌曲有新鲜感。前几节课鼓励幼儿能开口唱,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原来不敢开口唱的幼儿都能开口唱歌了。

幼儿的特点是喜欢大叫大喊,唱歌也是这样,越是高音越大声喊叫,以致走调。因此要求幼儿轻声地高位唱歌是一难题,怎么办?也只能在游戏中掌握科学发声方法。我们就采用了学狗叫、模拟笑声、闻花、吹喇叭等游戏,并同时与高音位形象生动的音乐结合。幼儿渐渐地能用“气”进行高位置歌唱,还能分清和谐音和杂音的区别,在轻松的游戏中,使对腹、胸、咽喉、鼻、头部腔体的控制进入自如状态,协同配合,发出优美的音乐。

2、进行节奏训练,培养音乐情趣。幼儿活泼好动,总是蹦蹦跳跳闲不住。节奏性活动是幼儿喜欢的活动。针对着一特点,一方面通过拍手、拍腿、踏脚等动作来进行节奏训练。另一方面是为幼儿提供一些打击乐器,引导他们产生节奏性活动的兴趣和美感,同时在活动室内,布置音乐角,班主任幼儿自己从敲打节奏乐器的活动中辨别各种乐器声音的特色和性能,引导幼儿自己通过敲打节奏去体会音乐之间的差异,教师要注意观察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乐器,喜欢什么节奏和声音。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使用各种节奏乐器,鼓励他们多听、多练、多感觉。如学习歌曲《大鼓小鼓》,准备一个大鼓、一个小鼓,让幼儿用大鼓和小鼓做节奏联系。通过联系,让幼儿感受到两个鼓的声音是不一样的,大鼓的声音大而强,小鼓的声音小而弱,大鼓小鼓的音色也不相同。通过有节奏的训练,联系大鼓小鼓的音色、强弱特点,培养他们对音乐节奏活动的感受力、表现力并体验到音乐之中蕴藏着无限情趣。

三、幼儿教师要具有正确分辩声音优劣的素质

幼儿园的音乐教学,一般都是以集体教学形式为主。当教师面临一个发声能力还不强的幼儿群体的合唱声音时,教师必须具备分辩声音优劣的听觉能力,这是对幼儿教师的职业性要求。

首先,教师应该有正确的声音观念。所谓的正确声音观念,是指教师在实施教学之前,应对所要教学的乐曲的各种音律、节奏、声调等都有较熟悉和清楚的掌握,形成一个客观而准确的声音标准,并以此来判断幼儿在演唱中的正确与错误。这种声音标准的形成和掌握是靠教师平时的自我训练和经验的逐渐积累而形成的。

其次,教师应具有判断和纠正错误发声的能力。幼儿在合唱时集体成员同时发声,在群体同时发声的情况下,教师要能够判断其中某一个人的发声特点及其正确与错误,还应该能够及时纠正错误发音,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每个幼儿的发声特点有比较熟悉的了解和掌握。

再次,教师应熟练地掌握咬字、吐字规律。歌曲是语言和曲调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生动而形象的语言是表达歌曲思想情感的重要工具,正确咬字、吐字就成为歌唱艺术中的一项基本功。教师只有掌握了正确咬字和吐字的规律,才能在教学中指导幼儿正确咬字和吐字,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这一项素质要求实质上是要求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普通话,不仅能用普通话作为平时的交际工具,还要在音乐教学中用准确的普通话把歌词表达出来。

综上,幼儿园必须对教师的音乐素质进行全面训练,才能使其掌握音乐教育的艺术精髓,才能使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篇5:浅谈影响幼儿音乐能力培养的因素

曾经有人这样说过:朗诵的感染要胜过阅读;配乐朗诵则更能激起情感的交流;而纯音乐的交流却有着更深广的空间,那是心灵的交流。所以音乐是高雅的艺术、音乐是高智慧的结晶。人类对音乐的领悟能力必须要在音乐艺术建立的基础上才能逐步发展培养起来的。幼儿音乐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项基础工程显得尤为重要。况且,幼儿音乐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又将极大程度地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所有的教育先驱者都认识到了这一点,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创办初期的幼稚园都已经有了音乐教学。

但是幼儿的音乐能力总是会出现强弱高低之分,我觉得之所以会出现这方面现象,主要的影响因素来自于教师、幼儿、音乐作品和方法使用等诸多方面。

首先是教师因素。

教师在幼儿音乐能力培养方面起着主导作用,而教师自身的音乐素质在这方面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有句老话不是说出了精髓吗——你有一桶水,才能给予他人一杯水。我们教师队伍中的绝大数都有着较好的音乐素养和较扎实的音乐教学基本功,她们无论是对音乐作品的分析把握、还是对音乐的教学都具有娴熟的驾御能力,甚至有些教师还有自创音乐作品的才能。但是我们同样也看到,有些幼儿教师自弹自唱能力差、清唱歌曲出现跑调、同一首歌曲的节奏时有起伏等等。试想,在这样的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的孩子能受到良好的音乐素质能力培养吗?我们能指望这群孩子长大后会出现贝多芬、巴尔扎特吗?所以,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之余,我们不要忘记加强音乐教学基本功的练习。各幼儿园和各幼教基层也要经常加强这方面的检查督导。

其次是幼儿自身的因素。

幼儿是学习的主体,幼儿对学习的态度、热情和兴趣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果。眼下,许多的家长都不惜代价,购置高档乐器,聘请专家级教师对孩子进行音乐基础的训练。但是,我们除了看到极少数的孩子在重压下取得了家长的预期成果,大多数的孩子在如此优越的环境条件下,反而失去了对音乐的神往,甚至还有的患上了音乐恐惧症。悲剧啊!家长的希望、教师的努力付之一炬。我们在扼腕痛惜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清,孩子有孩子的理想,每个孩子有各自的喜好和发展的潜能天赋。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于在音乐领域的发展,也并不是所以的孩子都有可能在音乐领域获得成功。我们首先应该尊重孩子的兴趣和选择,在达平常的心看待孩子对音乐的学习。我们可以将此视为对孩子的综合素质的一种补充完善、或把此看成是对孩子今后人生的一种娱乐兴趣造就,至于成名成家,则看成是补充完善、兴趣造就后的再提升,那不就挺好?孩子的兴趣要保护、孩子的潜能要挖掘、孩子的天赋要展示、孩子的灵气要发扬,只有这样,我们对孩子学习的投入才是有效、高效的,我们的回报才是有点有面的。

第三个影响的因素是音乐作品本身。

我们经常能听到或看到我们祖国的花朵,在模仿歌星、歌手忸怩作态地演唱一些成人歌曲。起初我们也会觉得好玩、新奇,但是看多了,隐忧就会随之加剧。成人歌曲确实不适合3—6岁的孩子演唱。先不说歌词内容的健康程度,单说歌曲的节奏吧,时快时慢,有时,好端端的一个词组硬生生地给阻隔;有时,几句好长的歌词需要一口气才能唱完,没有几年训练功底的歌手都难以完成,呼吸频率快于成人的幼童又如何能抵挡?结果还不是落了个上气不接下气,慌慌张张,哪有什么美感?再说音域吧,更是大有问题,3—6岁孩子的音域只有1—,至多到,可是我们成人歌曲的音域远远不止,幼儿在尽力模仿时,声带处于明显的紧张状态,在长时间的超负荷状态下,久而久之,孩子的声带必将受到损伤,孩子对音乐的兴趣也必将受到挫折,没有兴趣又哪有发展可谈呢?这就是由歌曲作品使用不当引起的。还有一种情况也是由音乐作品而引起的,那就是优秀的儿童音乐作品引入得太少。为什么会出现大量的幼儿唱成人歌曲现象?原因之一就是时下动听的幼儿歌曲实在太少。我们都是唱着“一分钱”、“我有一双勤劳的手”长大的。回想起童年,就会想起童年的歌谣。但是现在的孩子仍在翻唱那个时代的歌,那些在妈妈怀里就耳熟能详的歌,已经打动不了现代孩子的心,他们渴望有新的时代元素融入的歌,象“歌声与微笑”、“我有一个小秘密”等等属于他们的“流行歌曲”产生。有时当我们问及孩子:“你喜欢唱歌吗?”他们会诚实地相告:“我最不喜欢唱歌了。”当我们追问:“为什么”时,孩子们说的话令我们伤心:“没有好听的歌,老师教我们的歌都不好听。”只有好的音乐作品才能打动喜欢音乐的人,失去了前提,就没有了发展的可能。所以缺乏令幼儿“心动”的歌曲也是导致幼儿缺乏对学习音乐产生兴趣的可能,也就直接导致失去幼儿音乐能力培养的可能。

最后一个因素就是方法使用的影响。

学过心理学的人都知道,心理学上有两个完全相反名词概念——“内在动机减少原理”和“内在动机增加原理”。它们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后者把人的行为产生主要归因于由本人内在特性的信息处理方法。譬如,我们在看到一个孩子放弃休息练琴时,持“内在动机减少原理”的人首先想到的是:这个孩子是听从家长的吩咐,放弃休息,在苦苦地练琴;而持“内在动机增加原理”的人就会这样推测:肯定是这个孩子很喜欢弹琴,所以别人在玩耍,他却在练琴。在了解了这样两个不同的心理概念时,我们在对待孩子的学习问题时,就要有目的地帮助孩子去实现努力归因从而形成努力的惯性。

我们首先要确认孩子对音乐的学习是有潜能的,然后,我们在教学的过程重应该不断地给予肯定和鼓励,并将所有的成绩都归在幼儿名下。我们可以在幼儿面前直白地赞许他:“你唱得真好,老师小的时候,没有你那么出色。”然后,再寻找机会,在有第三者存在的情况下,当众表扬他:“他很喜欢音乐,很喜欢唱歌(弹琴„„),而且十分努力,自己要学习。我觉得他长大了一定会成为了不起的音乐家„„”这是一份美好的希望,在这份希望的背后,却是一份更强大的学习动力,归根结底,孩子的学习动力还是来自教师或家长。但是,我们要注意方法的使用,我们中有些家长、教师正好和上述的做法相反,中国的早期教育曾经以过谦来掩饰成绩。当他人在孩子面前表露赞许时,家长或教师会迭声地说:“那里哪里,学得不好,还需努力。”孩子明明努力了,却永远达不到家长心中的定位标准,那他就会在家长和教师的“爱”中泯灭希望的火花,继而丧失学习的兴趣,更有甚者会采取封闭、仇恨等过激的心理。

篇6:浅谈幼儿音乐素养培养论文

幼儿音乐教育的目的是挖掘和发展人自身潜在的音乐素质和能力,负有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爱好,萌发幼儿初步地感受美、表现美的重要使命。德国当代著名儿童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认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因此,要想提高幼儿的音乐素质,培养他们的节奏感就显得尤为重要。幼儿只有较好地掌握了音乐的节奏,才能很好的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幼儿因其年龄特点,大脑及身体动作的节律对音乐节奏的感受不能相互协调,所以节奏感差,老师要循序渐进地通过一些简便而又富有趣味的方法对幼儿进行培养。

一、通过熟悉的声音,激发幼儿对节奏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幼儿对某一项活动毫无兴趣可言,那么幼儿很难掌握这方面的能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只要细心观察,节奏是无所不在的。如:“滴答、滴答”的时钟声,“轰隆、轰隆”的火车声,“喔、喔、喔”的鸡叫声、“喵--喵--喵--”的猫叫声,下雨声“淅沥沥、淅沥沥”、吹风声“呼――呼――”,流水声“哗啦哗啦”等;这些声音都是非常形象的节奏,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能轻松地找到这些声音,在有趣的前提下,虽然幼儿本身对“节奏”并不理解,但是他们已能在模仿中感受并理解节奏,对节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平时,也以利用散步、户外活动等时间,引导幼儿倾听、观察周围环境中带有节奏规律的声音和动作,例如:走路、跑步的脚步声、跳绳、拍球发出的声音等,孩子们在寻找生活中各种各样节奏的过程中,引导幼儿模仿这些声音、动作或形态,增强幼儿对寻找生活中节奏的兴趣,为掌握音乐节奏奠定了基础。

二、通过各学科活动,培养幼儿音乐的节奏感。

各科教学是紧密联系、互相渗透的。节奏与其它学科的结合能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表现、记忆节奏。如:节奏与美术结合,用画苹果的形式帮助幼儿理解节奏,一个四分音就是一个苹果,一个八分音就是半个苹果。幼儿更好地理解了每一拍的时值。语言活动也能有效的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有节奏的朗诵不但能巩固节奏还能帮助记忆内容。如: ①×× ××│×× ×‖

②×× ×│×× ××│×× ×‖

小朋 友们

起的 早!

新年

到 敲锣 打鼓

真热闹。特别是一些儿歌、绕口令,就更富有节奏了。如:儿歌《捉老鼠》

×× ×│×× ×│×× ××│×× ×│×× ××│

小老 鼠

真真 坏, 偷吃 粮食 把人 害, 小朋 友们

×× ×│×× ××│×× ×‖ 投起 来

砸死 老鼠

快快 快!充分利用音乐和语言的关系,教歌时我们不仅自己示范有节奏地朗诵歌词让幼儿感兴趣,并且让幼儿有节奏地学习朗诵歌词,有了节奏的加入,幼儿念时会朗朗上口,加强了内容记忆,使学习得心应手,久而久之,就培养起了幼儿较强的音乐节奏感。如:在晨间锻炼或午间锻炼时,教师都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如:在做操之前队列训练主要以踏步为主,教师则会以“12 1 12 1”的口令来指挥,看似一个熟悉而简单的口令,也是一种节奏,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这个节奏;当教师需要集中正在自由活动的幼儿时,教师常常用铃鼓或拍手声来引起幼儿的注意,常常使用× ×O ×× ×O的拍打节奏来引起幼儿的响应,还不时的变化节奏×× ×︱×× ×︱×× ×︳„„先结束活动的幼儿则会跟着教师一起拍打该节奏,从而也学会了这个节奏。在音乐欣赏中感知节奏:音乐是一种声音,它和谐、有节奏,富有形象,所以听音乐是感受,通过欣赏乐曲让幼儿感知二拍子和四拍子的节奏鲜明的进行曲(如《土耳其进行曲》)和舞曲(如《瑶族舞曲》),与此同时,给幼儿欣赏三拍子的乐曲(如《蝴蝶找花》),让他们区别这两种音乐的不同节奏。在感知音乐时,我配上了各种打击乐器,不同的音色形成特有的音响,激发了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启迪了幼儿的节奏感,使幼儿非常想自己拿起小乐器,拍拍敲敲。把枯燥乏味的节奏练习辐射到其它活动中,才能获得广泛的节奏感。

三、通过身体的动作,让幼儿感受音乐节奏。

音乐主要靠声音的强弱等表现手段来表达,要使幼儿感受这些表现手段,单靠听觉是难以完成的,因此,在培养幼儿的节奏感,一定要让幼儿在活动中,加深对音乐的体验,训练幼儿运动神经感受的反应和身体动作的协调。身体动作是感受音乐节奏的生理基础,在幼儿的眼中,自己的身体不仅能自己支配,还可以发出好听的响声,这样的他们非常乐意参与,它对幼儿节奏感的培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拍手、拍肩、拍腿、叉腰、跺脚、扭动、走、跑、跳等动作都是幼儿喜欢的并较容易掌握的动作。我教孩子们把简单的节奏用不同的身体部位来表现并且合奏的时候,他们获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如:让幼儿认识二拍子时,让他们听各种《进行曲》,威武雄壮,整齐有力;认识四拍子时,就让他们听一些较舒缓的曲子,如《小燕子》等,认知三拍子时,就放一些圆舞曲让幼儿来表现。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用躯体动作来表现节奏,要让幼儿的整个身体感受音乐,使动作和速度合拍一致,节奏动作能明显地表现出音乐的速度,经常进行有节奏的身体动作能大大促进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经过一段训练后,当老师弹《进行曲》幼儿能迅速做出走步、扛枪、举旗等快速有力的动作,听到《摇篮曲》时,幼儿会做出慢摇舒缓的动作或轻轻的晃动。在学习节奏的过程中,老师只要加以引导不要教过多,让幼儿表现自如、灵活、自主感受节奏。

四、通过音乐游戏,让幼儿快乐的掌握节奏。

游戏是每个幼儿都喜欢的,在节奏训练中游戏有着很大的作用,教师可运用一些形象、生动、带有游戏性质的活动来让幼儿学习节奏,在游戏中促使幼儿体验音乐的情感,体验音乐活动引发的积极向上的情绪,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游戏“小蝌蚪找妈妈”孩子们边唱边有节奏的做小蝌蚪游水的动作,找的过程中做各种动作,边唱边表演,合着节拍走到场地,最后快乐的找到了妈妈,孩子们在有情景的音乐游戏中不知不觉体验到了节奏带给自己的快乐。因为音乐游戏具有音乐与动作相结合的特点,教师可以指导幼儿按照有趣的游戏情节和音乐的节拍进行活动,在游戏中发展动作,使动作准确优美,富有节奏感。如:在节奏乐《小鞋匠》中,教师除了用图谱的形式来帮助幼儿理解和掌握节奏,还可以用游戏的形式来帮助幼儿学习节奏,用钉钉︱钉钉钉︱钉钉︱钉钉钉︱表示钉钉子,用咔咔︱嚓嚓嚓︱咔咔︱嚓嚓嚓︱表示剪皮料,用刺刺︱刺刺刺︱刺刺︱刺刺刺︱表示穿引针线,幼儿用手、脚、头等部位随节奏做相应的动作,通过这样的游戏,幼儿不仅学得有趣,而且不知不觉地学会了节奏。把节奏训练游戏化,幼儿的兴趣浓厚、注意力更集中的投入到活动中,在玩的过程中幼儿还会主动开动脑筋,老师轻松的引导幼儿很快就掌握了节奏型。

五、通过“音乐角”平台,让幼儿大胆的创作节奏。

在活动室创设音乐角,投放各种打击乐器、纸、笔、录音机等,给幼儿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不同的打击乐器,从造型到声音都别具一格,直接激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幼儿可以自主的在听乐曲过程中,边听边敲打,边敲打边唱歌,为自己伴奏,老师适时介入引导幼儿听辨,帮助幼儿找出最适合的乐器伴奏。大班的幼儿还可以为自己的节奏型做简单的记录,大胆的创作,同时引导同伴幼儿分享感受节奏的美以及合作伴奏。幼儿掌握了一定的技能以后,就会表现出对打击活动的浓厚兴趣。每个阶段教师可根据新授的活动内容,来丰富“音乐角”,让幼儿在自己的乐园里自己选择乐器,听着音乐,把新学的内容进行练习、巩固、复习,直至熟练为止,以达到最佳效果。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虽然节奏是人生来便具有的本能,但只有正确的方法才能便幼儿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让幼儿通过贴近生活中的事物,运用自己的听觉、视觉、运动感觉器官去感知节奏,在说一说、唱一唱,动一动等玩的过程中体验节奏,感受节奏美,享受节奏带给自己的快乐心情,从而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体验,激发孩子表现美、创造美,为进一步学习音乐夯实。《纲要》中指出: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活动中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音乐教育活动中,我们教师还要多观察多研究探讨,不断挖掘出新的方法,适时的指导幼儿,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沙县实验幼儿园

许碧英

篇7:浅谈幼儿音乐素养培养论文

音乐是幼儿园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它符合儿童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也指出:“音乐可陶冶人的性格和情感,可以鼓舞人的进取精神,应该为幼儿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发展幼儿的音乐才能。”幼儿园音乐教学的目的是挖掘和发展人自身潜在的音乐素质和能力,负有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爱好,萌发幼儿初步感觉美,表现美的重要使命。在内容多样的音乐活动中,在唱一唱、跳一跳、玩一玩的过程中,让幼儿去体验音乐,去感知音乐,才能获得相应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使他们有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本领,能唱、会跳、能欣赏、会创造,才能在音乐艺术活动中表现音乐,接受美的熏陶,萌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幼儿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容易产生疲倦和厌倦心理,怎样提高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是上好音乐课的关键。那么,在音乐活动中是如何去完成这一重要使命的呢?

一、选材要鲜明、形象、生动可爱

选一些旋律简单、形象鲜明、有模似叫声的歌曲,或有游戏性质的歌曲。因为只有选有趣味性、艺术性的教材,才能使孩子喜欢,学起来有积极性。如《一只哈巴狗》、《这是小兵》等等。

二、精心设计每一次活动过程是音乐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只有教材的处理和教学的设计充满趣味性的,这样,才能吸引孩子学习。如在上歌曲《这是小兵》时。我从音乐的最基本的元素入手,即运用奥尔夫的基本理论。首先从音乐的旋律入手,让幼儿在歌曲的旋律的配合下,踏步走进教室。这时,幼儿对音乐的旋律有了一定的接触。然后在让幼儿欣赏这首歌曲的旋律,并让幼儿说说对这个乐曲的感受。“你听了以后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幼儿众说纷纭,最后得出雄壮的,想踏步走的结论。然后就让幼儿跟着旋律拍节奏,幼儿一边欣赏歌曲,一边情不自禁的给旋律配节奏。这样,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就对乐曲的节奏有了一定的掌握。再结合打击乐器,幼儿就更喜欢这个旋律了。再欣赏完旋律以后,就告诉幼儿旋律的名字叫《这是小兵》,并把这首歌曲演唱给幼儿听,在结合了歌词后,幼儿虽然有点陌生,但他们有觉得有点熟悉,因为刚才的音乐欣赏就是这首歌曲的旋律呀。所以幼儿只要理解歌词内容,无须担心是否会走调了。歌词是新的,那就需要图片等教具,帮助幼儿理解了。当幼儿理解和唱准歌词后,这首歌曲的幼儿就基本上会跟了。但奥尔夫的基本理念中,动作也是幼儿学习音乐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学习歌曲中,别忘了给歌曲配上动作,让幼儿边做动作,边唱歌曲。这样的一堂音乐课,幼儿就有了听、说、拍、念、唱、动等不同的理解角度。使幼儿更易掌握歌曲。

有些乐曲,如果老师很简单地说第一句唱得轻一些,第二句唱得稍微响一些等在孩子们的脑海中不会留下很深的概念的,也许他们会把老师的要求颠倒或搞错,因此,在教学中,根据歌词内容向幼儿解释这样的一种意境:天空中白云飘过是静静的,因此要唱得轻一些;树上小鸟在叫,因此要唱得稍微响一些;而草地上的花儿点头,小草弯腰又是没声音的要唱得轻些;而小朋友们在草地上唱歌跳舞肯定声音很响,帮唱得响一些,快乐些。我把这样的一个意境带进孩子们的脑海,孩子们兴趣很高,且自然而然地按照我处理的要求唱,我的教学目的也在游戏中完成了。又如在新授歌曲《学好样》时,在无歌曲间奏的地方加进动物的叫声,可以边唱边叫,很有童趣,幼儿觉得十分有趣。教学设计也包括整个音乐活动的设计,而设计好整节音乐活动的环节与环节的自然过渡也非常重要,做到各环节情节化,承上启下,过渡自然,使幼儿从一个意境走到另一个意境。如有这样一节音乐课,我先对孩子们说:“小朋友游戏做得很开心,小动物们也来了,”而在新授前我则说:“小朋友们,小动物们都很开心,现在老师给你们听一首叫《欢乐颂》的歌曲,听听它们怎么欢乐的!”孩子们在这样设计编排的音乐活动中兴趣很高,使他们觉得在做游戏一样。另外,音乐游戏作为音乐课中特殊的环节其提高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是有很大作用的。因此对每节活动结束前的音乐游戏活动设计我也非常重视,一般音乐游戏设计是围绕教学活动的内容的,如在学习《小雪花》这首歌曲后,我即设计了一个《我们爱玩雪》的音乐游戏,幼儿唱了雪花的歌,又做了玩雪的动作,最后做堆雪人的造型。如此游戏,不但提高了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又在游戏中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表现力、从而达到美育的目的。

三、以良好的情绪影响幼儿

在组织教学中,教师的语气表情和动作都会不自觉地影响幼儿的情绪。如果教师的语气是儿童化、趣味性的;教师的表情是丰富的、多采的;教师的动作是有童趣的、夸张的。那么,幼儿的兴趣会很高涨,幼儿会积极参与。另外,注重个体差异进行个别教育也是我在音乐活动中做得比较好的。有一半左右的幼儿是从外地转来的或者有的根本没上过幼儿园,音乐对于他们是很陌生的东西。因此,除了选趣味性的教材和设计成充满游戏趣味的游戏之外,对每个幼儿的要求也不同,看到他们的点滴进步我都给予肯定和鼓励。

四、用形式多样的游戏吸引学生

让幼儿置身在游戏中接受美育是重要的。我国早期教育家冯德全说过:“任何学习内容都可以游戏化,因为儿童本身就处在心理发展的游戏世界”。游戏完全符合儿童的本性,幼儿虽然喜欢音乐,但对音乐的兴趣却是不持久和易转移的,因此,我就以让幼儿在每次音乐活动中能保持长久和浓厚的兴趣为抓手来进行音乐活动。如教授新课《小鱼游》,我让幼儿手拉手围成大圆圈,扮成池子,让小朋友扮演小鱼在池子里游泳,幼儿就很容易理解这首歌,并很快学会。

五、运用多媒体有利于情境的创造,使音乐形象更鲜明 音乐是听的艺术,也是情感的一种流露。在演唱或欣赏的过程中,首先就必须理解音乐,否则就达不到音乐美育的目的。运用多媒体,可以把音乐所要表现的情境用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学生对音乐形象一目了然,如上歌曲《小红帽》时,让学生看有关《小红帽》的动画片,学生对《小红帽》所要表达的故事一看便知,音乐形象展现在学生的脑海里,这样也为表现与创造音乐形象提供了素材。欣赏音乐由于没有歌词,学生一般难以体会音乐形象,如用多媒体就可以把抽象的音乐形象具体化,如欣赏钢琴曲《保卫黄河》时,运用多媒体可以把黄河惊涛骇浪的情景展现出来,使音乐情感与艺术形象完善的结合起来。有了对音乐的理解,再结合生活中的素材,学生表现与创造音乐就容易多了。

总之,音乐教学中兴趣至关重要,培要幼儿浓郁兴趣,开发挖掘幼儿的智力,启迪幼儿的初步感觉美,是引领学生走向音乐的阳光地带。

浅谈兴趣的培养在幼儿音乐教学中的体现

内乡县马山口镇中心幼儿园

篇8:浅谈幼儿音乐素养培养论文

一、在游戏中感受音乐的快乐

游戏是是幼儿教学中常用的形式, 在苏少版《幼儿画册》中随处可见将游戏和歌曲相配合的内容。如《刷牙歌》《小兔乖乖》《新年来到了》等。在游戏中渗透音乐教育, 让幼儿运用多种形式, 主动地去参与游戏, 可以发展幼儿的节奏感, 培养幼儿活泼欢快的性格。

如《刷牙歌》游戏教学片断: (1) 分别将宝宝、爸爸、妈妈的牙刷和杯子用线连起来。在孩子连线的过程中, 有的孩子所连的和我们所想的是不一样的, 我们不必太较真, 要让孩子说出他们的连线的依据来, 只要说得有理, 我们都要给一部分的肯定, 在此基础上, 然后再引导他们, 还有新的连法, 让他人再想一想。教育就是这样, 搭个梯子, 让人下来, 大家都有面子, 人人都开心的。在教学中, 笔者就发现, 有许多小朋友就将宝宝的牙刷和有鸭子图的杯子连在一起的, 有的说, 他们这样连线是因为他们和宝宝一样, 喜欢小鸭子。还有一个小朋友说得更有趣:“因为妈妈说过, 爸爸不能做‘鸭子’的。” (2) 音乐伴奏《刷牙歌》“我刷我刷我刷刷刷……我上上下下, 我前前后后, 我仔仔细细, 我轻轻柔柔, 我快快乐乐, 睡前起床三餐饭后刷牙漱口, 因为牙齿是我的好朋友……”在这个过程中, 伴奏可以取其声, 去其词, 让学生听音乐的节奏来诵读文本的儿歌。 (3) 出示图片 (图片上有小朋友捂着腮帮) 自由猜猜, 这个小朋友怎么啦?在这个过程中, 幼儿的猜想是多方位的, 不要强求一样的答案, 游戏就是图个开心, 玩的是思维, 幼儿的猜想, 只要他们能说理由, 或教师能引导他们, 都是可以的。接着可以将细菌与牙大战编小故事讲给孩子听, 让他们认识到刷牙的重要性就行。 (4) 出示《刷牙歌》舞蹈视频:让幼儿跟着图上的小动物一起做动作, 作表演。在这个教学过程中, 有的孩子跟唱, 有的孩子跟着做动作, 有的孩子作刷牙状, 作为教师, 舞蹈不需要规定好孩子每一步如何做, 当孩子像影子一样亦步亦趋时, 纪律是严肃了, 可是孩子的创造力也被抹杀了, 孩子的天真也被扼杀了。 (5) 分组游戏:演练刷牙的正确方法。

幼儿音乐教育是重在自由, 而不是约束, 兴趣是第一位的, 将音乐和游戏结合就是重兴趣爱好的策略之一。

二、在听音中感受节奏的律动

在苏少版幼儿教材中, 有许多故事是可以将音乐律动相配合的。如:《爱抚》《小兔乖乖》《节奏歌》等。幼儿的听觉常常比成年人更敏锐, 因为, 这个世界对他们来说有太多新奇, 而成年人更多的是自以为知, 充耳不闻了。低龄儿童具有喜形于色, 感情外露的特点。音乐中强烈的情绪和节奏, 常让幼儿情不自禁, 手舞足蹈。这些因素, 都是我们训练儿童听音乐, 感受音乐的有利条件。在听音中感受节奏的律动, 幼儿园不一定像中小学生一样地受着课本本身的限制和约束, 对他们的训练和教育, 可以从倾听自然界的声音开始, 听风的声音、听鸟的声音、听流水声、听各种动物的发音, 也可以听拍手声、拍腿声、跺脚声、蹦跳声, 听这些声音, 学这些声音, 他们会很快地了解或掌握一些节奏的变化规律。

如幼儿节奏歌训练片断: (1) 你会模仿哪些小动物的叫声啊?在讨论这个问题时, 有的孩子说, 他们会学小狗“汪、汪、汪汪”;有的小朋友说, 他会学老母鸡下蛋, 母鸡下蛋后, 会向主人报喜:咯咯哒、咯咯哒;还有的说, 她会学鸭子叫:“嘎, 嘎”孩子们在模仿这些声音时, 已经对节奏有了直观的感受, 对他们来说, 不必要知道什么是节奏的概念, 只要他们能直观地感受到节奏就行。 (2) 教师唱《开车歌》节奏, 孩子跟唱。 (3) 播放节奏较快的音乐时, 请幼儿合着节奏做模仿动作。在这个模仿过程中, 有的孩子扮演救护车的声音, 有的扮演救火车的声音。 (4) 教师用钢琴弹出高音、低音和刮音, 启发幼儿听辨出绿灯、红灯和转弯的音乐信号。让幼儿说说听到这种节奏时的感受。 (5) 再播放节奏歌, 说说哪些地方听不懂, 听的时候, 想起了什么?

在这个训练过程中, 许多声音都是模拟现实而来的, 可以让孩子拿着各种打击乐器, 配合琴声进行演练。在训练节奏时, 可以配以拍手、拍腿、跺脚、拍肩作打击状, 也可以自制简易的打击乐, 如用塑料瓶子装沙子等。

篇9:谈幼儿音乐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策略探究;音乐素养;幼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273-01

孩子在幼儿时期活泼好动,模仿性强,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喜欢问各种各样的问题,很多家长面对幼儿提出的问题缺乏耐心,小孩子问的很多问题不是过于简单,就是太过天马行空,对于前者,家长往往觉得幼稚懒得回答,对于后者,家长往往不知道如何回答,这时候幼儿最需要的就是教师的专业引导,通过教师的精心教导,让孩子学会自己学习,感受外界事物的美好,获取新知识。教师一定要认真思考,丰富音乐课堂,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幼儿才会主动学习有关于音乐的知识,静下心聆听音乐,感受音乐的无穷魅力,在音乐中感悟美好的心灵,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

一、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氛围

幼儿的性格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于感兴趣的事物会表现出巨大的好奇心和强大的学习能力,所以在培养幼儿的音乐素养中,首先要通过有效的方法引起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一)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根据幼儿发展的特点,可以明确的感受到幼儿的持久性较差,对感兴趣的事物的关注时间很短,对具体事物的原理理解程度不太高,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一定要善于把握幼儿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巧妙地将音乐教育与幼儿玩耍方式相结合,更好的提高幼儿音乐的学习效率,比如教师可以在带领幼儿做游戏的过程中,以唱歌作为奖励方式或者带领幼儿进行一些简单的节奏感的训练,这些都是非常有意思的,幼儿很容易参与其中,这样幼儿就会积极踊跃的学习音乐,表现自我,在玩耍中加深了对音乐知识的理解与感悟,培养了幼儿的音乐素养。

(二)选择合适的音乐。教师在选择幼儿学习的音乐种类时,必须综合各项因素,认真筛选,一定要选择适合幼儿学习的音乐类型,在学习音乐的最初阶段,最好不要选择过于复杂的音乐,这样不利于幼儿对音乐的理解与接受,也不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感,当幼儿拥有一定的音乐素养之后,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音乐鉴赏的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内涵丰富,情感浓烈的音乐类型,这样比较有特点的音乐,有利于提高幼儿对音乐的感悟程度。而具体的选择哪一首音乐,这需要教师根据所教授的幼儿的音乐知识的掌握水平以及对音乐的敏感程度来决定,适合的音乐有利于幼儿音乐素养的提升。

二、结合教育原则,培养幼儿素养

教师要在活动中,体现出幼儿活动的主体性,引导幼儿在音乐欣赏方面能够表达幼儿自己的见解与主张,让幼儿说出心中想说的,引导学生善于倾听,思维得到发展。

(一)个体差异原则。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立足幼儿个性特征,用教师的爱心去唤起幼儿对音乐的特别注意,对幼儿学生要一视同仁,防止教师只喜欢聪明伶俐的幼儿,这不是爱心的真实体现,不管个别幼儿在音乐方面的发展非常缓慢,有着较多的不好的习惯,作为教师要耐心去引导,让这些幼儿能够享受到其他幼儿同等的权利,切忌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全班幼儿,而是需要幼儿教师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获取知识的速度等,多元化的成功在幼儿发展方面是应该提倡的。

(二)发展的整体性。幼儿教师要认识到幼儿的发展是幼儿教学的整体部分,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宗旨,这就要求幼儿教师不能只注重幼儿某一个方面的教育,杜绝教师和家长一味追求幼儿某一个方面的发展;同时,教师及其幼儿家长要认识到幼儿教育与小学阶段的学习,是有着本质性的区别,不能同等去对待。对那些朝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错误认识,追求单科强化性训练,严重制约着幼儿个性的发展,不应该提倡,而且建议禁止。

(三)特点选择方法。根据幼儿特征,对知识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要让幼儿在具体的活动中,比如游戏、音乐、美术、体育等活动中,去亲身经历获取知识的整个历程,充分发挥游戏式活动的价值。在幼儿学习活动中,游戏是最直接的方式,是与幼儿的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去学习,在玩耍中获取知识,教师在尊重幼儿现代教育观的前提下,组织幼儿的学习活动,帮助幼儿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

三、把握语言节奏,得感受与体验

教师的教学语言是组织学生活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手段之一,教师的语言要掌握好节奏,语调高低,立足激发学生注意力,让学生能够清楚明白教师的话语,是具有生命性的特点。在音乐教学中,韵律与节奏,节拍、速度,乃至音乐的力度。比如幼儿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朗读儿歌的同时,借助拍拍小手,连接脚的动作,让幼儿在节拍中感受与体念。

(一)多种方式对幼儿语感训练。幼儿音乐的节奏与语言是密不可分的,相互制约的,语言本身就蕴含着生动的节奏,内容丰富的含义,通过节奏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因此,音乐的生命力是非常强大的。作为幼儿处在年龄最低阶段,接触语言,生活在语言的环境中,对语言的节奏感吸引力较大,这就要求幼儿教师要从多层次的语言角度去朗读,一些借助音乐培养幼儿的音乐感。

(二)借助体态,培养幼儿的节奏感。由于幼儿敏感性强的特点,教师可以将音乐与动作巧妙结合起来,让幼儿感受音乐的节奏所带来的快乐。教师可以指导幼儿用自己的身体体态、动作与音乐配合起来,加深对音乐的体验,通过幼儿的身体所带来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奏,有效训练幼儿运动神经感受的反应和身体动作的协调。

参考文献:

[1]胡祥云. 论音乐教育对幼儿发展的价值[J]. 成功(教育),2013,03.

[2]李晓莹. 幼儿音乐鉴赏素质培养路径分析[J]. 艺术教育,2013,08.

[3]白春桃. 幼儿音乐素养培养三部曲[J]. 中国农村教育,2013,09.

[4]付珊珊. 音乐游戏教学中幼儿教师的音乐素养[J]. 音乐时空,2014,05.

篇10:小学音乐素养的培养计划

一、研究的目的、意义

音乐教学是小学教学的内容之一,它是培养学生对音乐对兴趣、爱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有效途径。通过音乐教学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情趣、促进个性发展。同时,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感受音乐、鉴赏音乐和初步表现音乐的能力;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掌握音乐课程标准所要求的音乐基础知识和简单的音乐技能;潜移默化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合作意识,培养在集体教学中的协调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因此,开展小学生音乐素质培养的研究有着重要地的价值和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探索班级制音乐教学起步阶段的规律及方法。

2.以丰富多彩的音乐教学促进学生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情趣。3.以音乐实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三、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1.实验对象:我校一、二、三,四,五,六年级学生 2.实验方法:行动研究法。

四、课题实验周期:2014年03月—2014年012月

五、研究过程

1.树立学习自信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每个人的音乐天赋是不同的,天赋好的孩子一教就会,天赋差一点的孩子需要我们耐心指导。教师针对不同差异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好的苗子,并在学生中开展“一帮一”活动,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树立学习信心。

2.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 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学生的音乐学习习惯不是很好。有些学生上课的时候总是坐的歪歪扭扭,一会趴着,一会倚着墙,很是不好。而且不良的坐姿对学生的演唱也有一定的影响。于是我借鉴了学校老教师的方法“小手放平,后背挺直”。每次上课,我都要提醒学生们念着口诀坐好。在教学过程中,我也会不时的提醒他们。

学生们,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在听欣赏的时候,总是交头接耳。针对这种情况,我采用“问题导入”和“闭眼聆听感受”的方法。能让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里集中精力,仔细聆听。

3.抓好“趣味音乐教学进课堂”,指导学生实践 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基本的乐理只是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因此这也是本学课题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集体教学的初始阶段,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注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抓好“五个结合”(1)精讲多练,讲、练结合

精讲多练,讲、练结合。要求教师示范、演奏准确,讲解简明扼要、语言精炼;学生多练习、多实践;教师讲和学生练紧密结合。(2)有趣的游戏与练习结合

学生在学习一个新技法或学习新乐曲时,不要急于演唱,而是要引导学生先熟悉曲谱,了解歌曲的意思,通过小组比赛拍打节奏或者模唱游戏等进行练习,然后再进行演唱学习。这样能使学生在初始演唱时便出现明晰的旋律,从而获得成功感,生成自信心。

(3)单纯音乐知识学习与具有音乐情绪的简易音乐作品的欣赏结合 单纯的音乐知识学习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失去兴趣,教师着力引导感受乐曲的情绪与风格,(高低、长短、强弱等)有机渗透在富有情趣等音乐性的欣赏中。(4)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结合

老师教学生,而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出建议。师生、生生之间交流探讨,共同进步。同时,充分发挥“尖子生”的带头作用,以点带面,用“兵教兵”的形式进行教学。

(5)课内与课外结合

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课外活动时间,倡导学生以小组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将课内学习的内容在课外巩固、延伸、拓展。在课堂上提供一定的空间,让学生将课外所学习的音乐作品课上课下相互交流,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得到了提高。4.引导思索,鼓励创新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开窍”,教师在“启”字上下功夫,不是重“教”而是重“导”,不是重“传授”而是重“获取”。在教学中,教师注意调控教学过程,注重捕捉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设计富有挑战性和利于学生想象思维发展的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与实践。同时,教师尊重、保护和鼓励学生在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激发求异思维。

篇11:如何培养初中生的音乐素养

音乐教育是美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开启人类知识宝库中数学、文学和音乐的三把钥匙。而素质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该怎样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呢?根据我多年的体会,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音乐教师自身的修养,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表演作用

做一个敬业爱岗的好音乐教师,必须挚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爱学生,还应具有较高的素质教育理论水平,要有扎实的专业素养和一专多能的本领。音乐老师不仅要能歌善舞,还要对主要音乐家的生平事迹,对经典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及其在音乐史上的地位等很多方面也切实掌握,在音乐欣赏方面,要能扩大学生音乐视野,发展他们形象思维和欣赏分析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开拓视野,广泛涉猎,挖掘作品的深层内涵。此外,对指挥、创作、配器等技能也应有所选择地掌握。音乐教师还既是教师,又应该是演员。

二、情感教学是全面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先导

音乐本身是一种情感语言,教师要让学生懂得这种情感语言,正确感觉和理解音乐的内涵,就需要有生动精炼的语言,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象磁铁一样吸引住学生的心。音乐是情感艺术,情感艺术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教学中的情感陶冶是通过学生复杂的情感体验实现的,而音乐对人的情感陶冶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一节音乐课,利用包含热爱祖国和热爱家乡情感的歌曲,通过音乐作品的鲜明的艺术形象,调动学生内心情感上的共鸣,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用音乐这把钥匙去开学生情感的大门,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美好感情,从而培养出美好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观,树立高尚的道德、远大的理想,成为全面发展的新人。

三、通过音乐欣赏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音乐欣赏教学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贯彻发展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欣赏教育对青少年思维力、创造力潜能的激发,以及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和意志力等方面有着极其良好的促进作用。从音乐审美体验中获得了真善美。

四、丰富的音乐课外活动的开展能够促进学生优秀品德的养成

音乐教育不仅在课堂上,而且还要延续到课外音乐活动。课外音乐活动既是课堂活动的延续,也是发现、培养和造就音乐人才的好园地。课外活动的形式应多种多样,可以有目的、有步骤地组织文艺会演,举办校园歌手赛,音乐故事演讲,诗歌朗诵音乐会,音乐欣赏会,课前一歌等。这样既可丰富和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在活动中还可发现和培养人才。还可以根据学生对某一方面的兴趣的特长,组织音乐兴趣小组,如舞蹈队、合唱队、乐器队,这些兴趣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定时间、定地点开展活动。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音乐表演能力,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还可以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推动其他学科的学习等。也为将来的就业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五、加强音乐素养教育,挖掘创造思维能力

音乐课不单纯是教学生唱歌,学生还要看、要听、要动。要让学生充分地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参与,破除学生对音乐的神秘感,使学生对音乐感到十分亲切,在多听、多唱、多想、多做、多动中进行音乐的学习和创造。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把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技能的学习,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还有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联系,力求做到歌、舞、乐、戏、画的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多种艺术的综合。

六、把器乐引进课堂,培养学生的良好意志品质

上一篇:企业运营计划书免费下一篇:有关麻辣烫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