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学期末

2024-04-27

法理学期末(通用6篇)

篇1:法理学期末

自然法与国家政权理论

【摘要】自然法与国家政权关系的理论,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近代自然法从自然理性转向自然权利,认为国家是由人的理性创造的,而国家有机体理论的代表们则认为国家建立在历史有机体的理论上,这种国家有机体理论是对理性创造理论的否定。关于国家政权的理论之所以有这种演变过程,是由它们不同的历史背景、理论基础、分析方法所共同形成的。本文旨在对其进行简明扼要的梳理。

【关键词】自然法;理性;国家有机体

一、自然法与国家政权关系的理论演变

近代自然法学者在理性、契约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性创造国家的理论。他们不再像中世纪所说的那样,认为国家是“至善的共同体”,他们的理论完全取消了国家的历史,甚至可以说是否定了人的历史。事实上,这种否定源于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基督教神学认为,世界不是自然而然就有的,而是由上帝创造的,历史从上帝开始,由上帝创造。这种神学观实质上也否认了国家是历史形成的这一观点。

自然法学派的代表霍布斯认为,人进入政治生活是基于人的生活经验,是生活需要所迫,否定了人在本质上具有社会性。社会契约论的集大成者卢梭也认为,人本质上是反社会的。他们都对亚里士多德以及托马斯·阿奎那所坚持的国家是自然而然形成的理论进行了否定。而英国伯克、法国孟德斯鸠,以及德国的浪漫派、历史学派等对亚里士多德的社会性、城邦生活、政治动物等观点进行吸收、采纳,对理性创造国家理论进行了批判①。国家有机体理论认为国家是有生命的机体,不是自然有机物,而是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是民族使然。

二、国家有机体理论与理性创造理论的区别

关于自然法与国家政权的关系的不同理论在第一部分已作了大致阐述,尤其是国家有机体理论和理性创造国家理论针锋相对。这种现象的形成有很多原因,本部分将从历史背景、理论基础、分析方法对理论的形成作进一步的探讨。①(英)伯克:《历史学与社会理论》,姚鹏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6页。1

(一)历史背景17、18世纪的近代自然法学家们开始从理性转向自然权利,有浓厚的个人主义色彩,强调人的本性。这个时期的自然法侧重于从理性出发,推导出具体自然法则,强调理性的力量,从人类社会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建构令人满意的法律体系。近代自然法学说是世俗的,传统上基于自由的德性被否定,颠覆了传统道德。此时,人的正确理性不再是自然理性,也不再是上帝的理性,而是由人的激情、欲望激发的理性。人性中的神性部分退化,而动物性上升。人在实际上退化了、堕落了,而世俗的欲望被正当化了。

于是18世纪产生了国家机械论,机械论建立在西方近代自然法理论之上,将自然有机理论简单化为一种人造的机器。霍布斯在《利维坦》引言中提到,人的创造是模仿上帝,从而创造出人的创造物。①他把生命看作是一种简单的运动,即使是齿轮等自动运行机械也可以被认定为生命。所以说,利维坦也是人造的生命,国家是一个机械,是由人的艺术模仿上帝创造的人造的人,就像机械运行着的钟表。机械论是理解霍布斯政治哲学的核心,政治是一种构建机制,国家是一种发明创造。

而国家有机体理论产生的背景是19世纪国家公法理论的发展,出现了一种反启蒙、反理性主义、反机械论的思潮。正如赫尔德所说,“理性不可以理解生命,理性只能创造无生命的概念。”②他们要求严格维持历史的传承,历史才能显现个性,而国家的个性只能在历史当中得以呈现,国家是历史形成的,绝不是人为艺术所创作的机器。德国历史学派也提出,国家不是合约的产物,不是一种迫不得已的产物,不是一种恶,国家是一种精神本质。在萨维尼看来,国家是通过个体的意志、合意形成的机械论的观点,是一种变态的国家观。③

(二)理论基础

国家有机体理论和理性创造理论针锋相对,主要的原因是处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它们建立在不同的理论基础之上。西方18世纪的机械论是建立在近代的自然法基础之上,这一时期的自然法关注自然权利,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个人主义和强烈的革命色彩。而19世纪的国家有机体理论建立在历史有机论基础上,通①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225页。②赫尔德:《论语言的起源》,姚小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69页。③里奇拉克:《发现自由意志与个人责任》,许泽民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1页。

过描述、回顾历史,来认识国家的有机本性。下面通过简单阐述两个的代表人物霍布斯、伯伦知理的理论,来对两种理论进行比较。

霍布斯的自然状态是一种理论上的假设,不是一个事实存在的状态。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狼与狼之间的关系”,此种状态下每个人都有保全自己的本性,人的恐惧这种激情激发了人的理性,期望摆脱恐惧,结束人人自危的战争状态。霍布斯认为要想确保和平,人们必须达成一致并同意将自己全部的权利和力量让渡给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因而设定出一个主权者,它凌驾于众人之上,称为利维坦。在霍布斯眼里,国家不再是中世纪所称的上帝创造的艺术,而将它看作人造机器,它是冰冷的,没有历史的,逻辑的产物。

伯伦知理的理论建立在对霍布斯机械论批判的基础之上,阐述了国家有机体理论。他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亚里士多德、托马斯·阿奎那的思路,主要观点可以如下概括:(1)国家是被模仿的有机体。伯伦知理从词源学上论证了国家是一个统一体,它也是人模仿上帝的创造,但是不同于霍布斯所说的人创造物,他认为是人创造人;(2)国家是人。他主张国家是人的图像,是生物意义上的有机体;

(3)国家是男人。相对于阴性的教会来说,国家是阳性,因为国家和男人一样能感觉自身的存在;(4)国家是人格意义上的人。国家是真实的人格体,可根据意志采取行动。①

(三)分析方法

简单说来,由于西方近代自然法受自然科学的影响较大,理性创造派则是以自然科学实验确认的方法,分析、演绎进行研究,认为国家是没有历史的,是人的逻辑的产物;而国家有机派采用的是一种历史的、有机的研究方法,认为国家是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

国家有机体理论使“主权在君还是主权在民”这一理论问题得以解决,在他们看来主权既不在君也不在民,而在国家,由君主和臣民共同构成。君主有地位臣民也有尊严,组成一个健康的国家。国家有机体理论把人民、国家、民族结合成国家这一整体,也使德国的国家与民族分离状况得以解决。

① [德]伯伦知理著《国家论》卷3,见光绪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一日《清议报》,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五十六年影印版,第25册,总第1645页。

参考文献:

[1](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 黄颂.自然法观念考[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1.[3](法)孔德.实证精神[M].黄建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4](美)列奥.斯特劳斯,(美)约瑟夫.克罗波西.政治哲学史[M],李天然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5](英)霍布斯.利维坦[M],黎思复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6](英)罗宾·柯林伍德.自然的观念[M],吴国盛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7](德)赫尔德.论语言的起源[M].姚小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8](德)伯伦知理.国家论[M](卷3).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五十六年影印版,第25册,总第1645页.[9](英)伯克.历史学与社会理论[M].姚鹏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0](美)里奇拉克.发现自由意志与个人责任[M].许泽民等译.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篇2:法理学期末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明确以下问题:

1.法学是一切专门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的总称。法学研究的对象是一切法律现象的总和,即法律现实。法学主要有应用的职能、认识论的职能、意识形态的职能。

2.法学的产生需要具备两个条件,分别是:(1)要有法律现象的材料的一定积累(2)

要有专门从事研究法律现象的法学家阶层。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产生是法学史上的革命转变,它与剥削阶级法学有原则性的区别,体现在指导思想不同、阶级基础不同、载、在法学的阶级性与科学性的关系上不同、在一系列根本的理论观点上不同。邓小平的民主、法治思想是对当代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发展,邓小平民主、法治思想主要可以归纳为十点。

3.法学体系是指法学是一个由各个互不相同、但有联系的分支学科构成的知识系统。

我国法学应划分为六大类,其中法理学属于理论法学。法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法和全部法律现象及其规律性,特别是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问题。具体内容包括:(1)法哲学的基本问题;(2)法社会学的基本内容;(3)法发挥作用的机制的基本理论问题。法理学与部门法学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4.学习法理学有助于树立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可以为学习部门法学乃至整个法律科学奠定必要的专业理论基础,有助于培养合格的法学人才和法律工作者,帮助他们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第一编 法的一般原理

第二章 法的起源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掌握以下内容:

1.社会调整是通过一定的社会权威,确定社会生活主体的行为方式,指明其发挥作用和发展的方向,有目的地将其纳入一定的秩序之中。从人们对社会关系的调整的发展过程来看,社会调整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即个别性调整和规范性调整。个别性调整是最早发展起来的社会调整。个别性调整就是按照针对具体人、具体事所确定的行为方式,对人们的行为进行一次性调整。个别性调整的优点是能够针对具体人、具体事作出具体的处理。能够充分考虑个别情况的具体特点。它的缺点是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和任意性,不能形成普遍、确定的秩序。规范性调整就是针对某一类主体、某一类情况而使用一般行为规则进行的重复性的调整。它是社会调整的高级阶段。与个别性调整相比较,规范性调整的优点在于它为某一类社会关系提供了行为模式,使人们摆脱了偶然性和任意性,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秩序。规范性调整的缺点是,它无法充分考虑每一个具体主体或具体情况的特点,提出符合每一个具体主体或具体情况的处理方案。人们认识到个别性可以弥补规范性调整的不足,因此产生了规范性调整加上个别性调整的调整方式。法律调整是一种规范性调整,是阶级社会的一种特殊的调整方式。这种调整方式把规范性调整和个别性调整紧密结合起来。社会调整的一般规律有以下几个方面:(1)每一个社会都存在一定的社会调整;(2)社会调整的发展过程,一般是由自发到自觉、由个别到一般、由浑一到分化;(3)社会调整发展过程中,社会性的比重呈增长趋势。

2.法是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同时产生的。国家和法的产生,是同一个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两个不同的方面的表现。从原始社会的氏族习惯演变到法的发展过程,法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经济根源、政治根源和文化根源。法的产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构成法的各种因素逐步成熟起来,最终形成为法。法的产生的标志有两点:(1)国家的最终形成标志着法的形成;(2)只有当人们有了选择行为的自由,出现了授权性规范,才意味着有了权利和义务的划分,从而产生了法。

3.原始社会习惯与法的区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原始社会的习惯与法所反映的社会关系不同;(2)原始社会的习惯与法所反映的意志不同;(3)原始社会的习惯与法所形成的方式不同;(4)原始社会的习惯与法所保证实施的力量不同。(5)原始社会的习惯与法所生效的范围不同。

第三章 法的概念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明确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法的古文先是 佱,后是灋。佱的意思是“模范”,也就是公正的常行规范。灋意为“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律字“均布也”,有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法律”一词在清末民初时广泛使用。我们可以理解为,法律是法的形式渊源,是国家命令人们必须遵守的文件,这种文件有国家确认的判断人们行为公正不公正的标准。法的外部特征也就是法律的特征,主要是:(1)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2)法律是由国家指定或认可的;(3)法律是通过规定社会关系参加者的权利和义务来确认、保护和发展一定的社会关系。

2.法的社会阶级本质有以下特点:(1)法体现由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所决定的意志。(2)法的各种规定都直接或间接地服从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3)统治阶级意志的内 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法的社会阶级本质有层次之分,根据法的社会阶级本质的特点,法的社会阶级本质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法的第一级本质,法是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级的意志。法的第二级本质,统治阶级确认人们某项行为是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的意志(也就是统治阶级的意志),不是随意的,而是被历史、阶级规定了的在客观上能够而且允许作的行为自由和责任的反映。法的第三级本质讲的是人们的行为自由和责任,归根到底是由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

3.理解法的概念要注意几个基本方面:(1)法这种规范总是与一定阶级的意志、一定阶级的价值观分不开;(2)法这种规范总是与国家权力分不开;(3)法这种规范总是一定事实、一定社会关系的认可。社会经济关系的总和是社会的经济基础,也是法的经济基础。

4.在归纳法的定义之前,一定要理解科学定义的局限性和必要性。之后,我们就可以给法下一个比较全面、比较充分的定义了。“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并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反映着统治阶级(即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这一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它通过规定人们在相互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确认、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第四章 法的作用、价值、利益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明确以下内容:

1.首先明确法的作用与法的职能的关系。法的作用侧重讲法对人们的行为或社会生活的影响。法的职能侧重于法发挥这种影响的活动方向。一般来讲,法的作用与法的职能的用法是一致的。法的作用和职能可以划分为法的规范作用和职能和法的社会作用和职能。法的社会作用和职能又能分成法的阶级统治的职能和法的社会公共职能。要正确理解法的阶级统治的职能和法的社会公共职能之间的关系。

2.法的价值是法这种客体对满足个人、群体、社会或国家需要的积极意义。一种法律制度有无价值、价值大小,取决于这种法律制度的性能,又取决于一定主体对这种法律制度的需要,还取决于该法律制度能否满足该主体的需要和满足程度。法的价值有两方面的特性:一是客观性,一是主体性。法的价值的主体性是指法或同一法律制度对不同的主体或不同时间、地点的同一主体的价值是不同的。因此法的价值又具有变异性和多维性。法的价值可以分为三种,每一种里又有若干具体的价值。

3.法与利益的一般关系体现在:(1)利益决定着法的形成和发展;(2)法对利益的形成、实现和发展有能动的反作用。

第五章 法制、法的历史类型和法系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掌握以下内容:

1.法制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法律制度的简称。从内涵上看,法制不仅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行法律规则,而且包括法在实际生活中的运行,法律运行的机制,一个国家的法律文化传统,占主导地位的法律意识,法学教育以及法学研究等,它是一国或地区法律上层建筑诸因素构成的系统。

2.法的历史类型是按照法赖以建立的经济基础及其体现的阶级意志对法所做的基本分类。法的历史类型的划分同社会形态的划分是一致的。历史上曾出现过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前三种类型的法统称为剥削阶级类型的法。

3.法系是按照法的历史传统和法的外部特征对法进行的分类。一般认为,法系可以划分为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和社会主义法系。大陆法系是以古代罗马法为基础和以 19 世纪初法国民法典为传统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各国法律的总称。英美法系是以英国法为传统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各国法律的总称。

4.明确法的历史类型的变更的社会原因以及法律原因;认识奴隶制法、封建制法的本质和特点;正确理解和认识资本主义法律制度,尤其是当代资本主义法律制度的本质和特点。

第二编 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

第六章 社会主义法的产生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明确以下问题:

1.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是建立社会主义法的指导思想。无产阶级专政(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包含了产生社会主义法的必然性、必要性的思想;社会主义法是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人民民主专政)历史使命的重要武器。

2.社会主义法的产生的一般规律:无产阶级取得政权是社会主义法得以产生的前提条件;社会主义法是在摧毁旧法体系的基础上产生的;人民群众参加了社会主义法的创建。

3.中国社会主义法的产生:民主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的法是中国社会主义法的雏形;中国社会主义法是在彻底废除旧法的基础上产生的;中国社会主义法是革命根据地的法和解放初期新民主主义法的继续和发展。

第七章 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和基本原则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明确以下几个内容:

1.社会主义法的阶级本质:社会主义法是上升为法律的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不是自发形成的;形成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并把它上升为法律的重要意义;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是社会主义法的重大特点之一。

2.社会主义法的社会本质:社会主义法是实行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法;社会主义法是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调整器;社会主义法执行者广泛的社会公共职能。

3.社会主义法的国家强制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自愿遵守性。首先,国家强制力的保证是社会主义法的必要标志;其次,社会主义法是广大人民群众能够自觉遵守的规范。

4.“一国两制”,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一国两制”首先意味着要实现祖国统一,即以一个国家、一个中国为前提。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而香港、澳门和台湾只能是中国的组成部分;其次意味着在中国主权范围内实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并存的局面,中国的主体部分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不变,港、澳、台回归祖国后,根据不同的情况,实行高度自治,原有的社会、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再次意味着两种制度不是并列的,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并且两种制度不搞敌对,而是要在一国的前提下长期并存,互惠互利,实现共同的繁荣和发展。最后,大陆的法仍然保持社会主义的本质不变,而港、澳、台的法也保持资本主义的本质不变。因此,当代中国的法,就其本质来看,出现了“一国两法”的独特情况。“一国两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实行,具有重大的理论、现实和历史意义。按照“一国两制”的构想,1990 年通过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1993 年通过了《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社会主义法的基本原则可以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划分为:(1)社会主义法的基本原则和社会主义法的部门原则;(2)一般社会原则和专门法律原则;(3)立法原则、适用法的原则、法律解释原则等。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的专门原则包括法治原则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第八章 社会主义法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能够联系实际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法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社会主义法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科学技术、对外交往等方面的作用。

1.法与经济的一般关系。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法与社会生产力。

2.法与政治的一般关系。社会主义法与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3.法与精神文明的一般关系。社会主义法在社会主义思想建设、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4.科学技术对法的影响。法对科学技术的影响。当代中国的科技法制建设。

5.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方针。当代中国在对外关系、对外交往中的作用。法律调整对外关系的基本方式。

第九章 社会调整系统中的社会主义法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了解社会规范、社会调整系统的概念;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法与中国共产党的政策的关系,明确社会主义法是贯彻党和国家政策的法律武器。明确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的相互区别和联系,明确社会主义法与习惯、社会团体规范、乡规民约、宗教规范、技术规范的区别和联系。

社会生活的规范性调整。社会规范的种类和社会调整系统。

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是社会主义法的核心内容。社会主义法是贯彻党和国家政策的法律武器。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法与中国共产党的政策的关系。

法与道德的一般关系。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的一致性和相互作用。

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的区别。

社会主义法与习惯。社会主义法与社会团体(组织)规范。社会主义法与乡(村)规民约、文明公约。法与宗教的一般关系。社会主义法与技术规范。

第十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法律调整及其机制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了解以下内容:

法律调整是根据一定社会生活的需要,运用一系列法律手段,对社会关系施加的有结果的、规范组织作用。法律调整的对象是社会关系参加者的意志行为。按照不同的标准,法律调整的方法分为:(1)规范性调整和个别性调整(2)协调的调整和隶属的调整(3)集中的调整和非集中的调整。基本的法律调整方式有:积极义务的调整方式、允许的调整方式、禁止的调整方式。法律调整的类型有两个基本形式:一般允许型和一般禁止型。

法律调整机制是用来保证对社会关系实现有效法律影响的各种手段的整个系统。法律调整的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1)法律、法规开始生效阶段;(2)产生法律关系 的阶段;(3)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获得实现,转化为主体享受权利、承担义务的行为阶段。

法律调整的四个基本要素分别是:法律规范、法律关系、实现权利义务的行为和法的适用,其中法的适用是机动要素。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法制与法治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掌握以下内容:

法制是以法为核心的一国或一地区法律上层建筑的整个系统,包括现行法以及与现行法相适应的法律意识、法律实践。法治是运用法律来管理社会和治理国家的原则。法律制度与国家并存,有国家就有法,就有一定的法律制度。但是有国家、有法律制度不一定有法治。法制和法治是两个有联系但含义不同的概念。

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治的关系。(1)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前提和基础。(2)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

治理国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依法办事,另一种是为所欲为。依法治国是上策。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厉行法治是重要的、复杂的、长期的任务。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法律意识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掌握以下内容: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法律意识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1)占统治阶级地位的法律意识和不占统治阶级地位的法律意识;(2)法律心理和法律思想体系;(3)个人法律意识、群体法律意识、社会法律意识。

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条件和途径主要有:(1)灌输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法律观;(2)在广大群众和干部中普及法律常识。

法律文化是反映一国、一个地区或民族的全部法律活动水平的概念,法律意识、法律制度、法律实践都体现一定的法律文化。它是法的制定、法的实施、法律教育和法学研究等活动中所积累的经验、智慧和知识的总和

第三编 法的创制

第十三章 法的创制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掌握以下内容:

法的创制是国家或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制定或认可、修改、废止法律规范的活动。法的创制是国家的专有活动。法的创制是国家或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的活动。法的创制是国家或国家机关制定、修改、废止法律规范的活动。法的创制是法的形成的结尾阶段。法的创制的基本形式可以分为法律规范的制定和法律规范的认可两大类。此外,在某些国家中全民公决也是法的创制的一种形式。

法的制定过程一般分为两个阶段:准备阶段和确立阶段。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制定法律的程序一般可以分为:法律案的提出、法律案的审议、法律案的通过、法律的公布四个步骤。

中国社会主义法的创制的基本原则有: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稳定性、连续性与适时废、改、立相结合;科学的创见性;专门机关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

立法技术是指在法的创制过程中所应体现和遵守的规则、方法、技巧、经验和知识。

立法技术的一般有三种分类方法:(1)分为立法预测技术、立法规划技术、法律规范表达技术;(2)宏观立法技术和微观立法技术;(3)大陆法系国家立法技术和英美法系国家立法技术。

第十四章 法律规范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掌握以下内容:

法律规范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并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现的一种行为规则。法律规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法律规范是法的基本构成因素。法律规范是一般的、抽象的行为规则。法律规范的基本特征有:(1)国家意志性;(2)规范性;(3)同一性;(4)逻辑性。

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包括三个因素,即假定、处理和制裁。假定,就是法律规范中关于该规范适用的条件部分。它指明该法律规范在什么条件下可以适用。处理,就是行为规则本身,即法律规范中指明人们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的部分。这部分具体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制裁,就是法律规范中关于违反该规范时应承担什么样的法律后果的部分。法律规范在逻辑上遵循着“如果—则—否则”的公式。在现实中的法律规范往往只有两个因素,第一个因素是假定,第二个因素是处理或制裁,这两个因素按“如果—则”的公式安排。这种法律规范被称做命令性规范,以区别于逻辑性规范。

法律规范的种类:(1)按照法的职能和专门化进行的分类,分为调整性规范、保护性 规范、专门性规范。(2)按照法律调整方式不同进行的分类,分为授权性规范、禁止性规范、积极义务性规范。(3)按照同个别调整的不同联系进行的分类,分为绝对确定性规范、相对确定性规范。(4)按照是否允许依法自主调整进行的分类,分为任意性规范、强行性规范。

第十五章 法的体系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掌握的内容有:

法的体系是指一国或一地区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法的体系与法学体系、立法体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法学体系是指法学研究的范围和分科,法学的各个分支学科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法的体系是法学体系形成、建立的前提和基础。立法体系是指一国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所构成的整体。法的体系和立法体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法的部门是指对一国现行法律规范按照其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不同,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调整方法的不同所做的分类。法的部门通常由若干具体法律制度及相应的法律规范组成。我国法学界一般认为,划分法的部门的主要标准是法律的调整对象,其次是法律调整的方法。

我国社会主义法的体系包括主导的法律部门宪法和基本法律部门,如行政法、民法、刑法、经济法、婚姻法、劳动法、诉讼法。

第十六章 法的渊源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掌握的内容有:

法的渊源有不同的含义,法学中的“法的渊源”又指“形式渊源”,是法的法律效力的来源,即一个行为规则通过什么方式产生、具有何种外部形式才被认为是法律规范,具有法律规范的效力,并成为国家机关审理案件或处理问题的规范性依据。历史上存在过的形式渊源有:习惯法、判例法、君主饬令、规范性法律文件、国际条约、法律学说等。

中国社会主义法的渊源有:宪法、法律、国家最高行政机关的行政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地方国家机关的地方性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特别行政区的法、国际条约。

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主要有三种方法:即法规清理、法规汇编、法典编纂。

第四编 法的实现

第十七章 法的实现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掌握以下内容:

法的实现是指法律规范在人们的行为中的具体落实,即权利被享用,义务被履行,禁

令被遵守。法的实现的基本形式有:(1)通过具体法律关系的法的实现和不通过具体法律关系的法的实现;(2)法的遵守和法的适用。

法的适用是指国家专门机关和国家授权的社会组织,按照法律的规定运用国家权利调整和保护具体的社会关系的活动。法的适用是法的实现的重要形式之一。法的适用的主体是国家专门机关和由国家授权的社会组织。法的适用是国家机关在其职权范围内依法行使国家权力的专门活动。法的适用是严格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的活动。法的适用必须有表明法的适用的结果的法律文件。法的适用结果可以产生、变更或消灭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或对一定主体实行法律制裁。法的适用的种类有:(1)执行调整职能的法的适用和执行保护职能的法的适用;(2)权力机关适用法的活动、司法机关适用法的活动、行政机关适用法的活动、国家授权的社会组织适用法的活动。

我国审判机关适用法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合法、及时、合理、公正。我国审判机关适用法的基本原则:(1)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2)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原则;(3)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的原则;(4)实事求是,有错必究的原则。

行政执法中法的适用的基本原则:(1)依法行政原则;(2)行政合理性原则。

仲裁是指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书面协议,将他们之间的争议交给双方所同意的第三者进行裁决的制度。仲裁机构一般是民间组织;仲裁是当事人选择处理争议的方式,可以选择仲裁机构,可以选择仲裁员组成仲裁庭。对于一方提出仲裁的,仲裁机构不予受理,对于双方达成仲裁协议,一方又向法院起诉的,法院不予受理;仲裁庭审理案件不公开进行;仲裁实行一裁终局制度。此外,国际仲裁还具有境外可执行性。

调解,是指中立的第三者在当事人之间进行调停疏导,促使当事人互相谅解,平等协商,自愿达成协议,消除纷争的活动和方式。

第十八章 法律规范的效力、法律解释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掌握的内容有:、法律规范的效力,是指法律规范的生效范围,即法律规范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对什么人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法律规范的效力包括时间效力、空间效力和对人效力。

2、法律规范的时间效力,是指法律规范在什么时间开始生效,在什么时间终止生效以及对其生效前的行为和时间是否具有溯及力等问题。

我国通常规定的法律规范生效时间有三种情况:(1)法律自公布之日起生效;(2)法律本身规定了生效的时间;(3)法律本身规定了其生效时间取决于其他法律的生效施行。

我国法律规范终止生效的时间通常有五种情况:(1)新的法律公布实施后,原有的法律自然失去效力;(2)新的法律公布生效后,明文规定原有的同类法律废止;(3)有的法律因已完成其历史任务而自然失去效力;(4)法律本身明确规定生效期限,期限届满自行终止效力;(5)由有关机关颁发专门的决议、决定,宣布废除某些法律。上述法律规范终止生效的几种情况,可以分为明示废止和默示废止。

法律规范的溯及力,是指法律规范对其生效前发生的事件和行为是否适用。适用,就具有溯及力;不适用,就不具有溯及力。在一般情况下,法律不溯及既往,即法律一般只适用于生效后发生的事件和行为,而不适用于生效前的事件和行为。、法律规范的空间效力,是指法律规范在哪些地方、区域有效。一般讲,一个主权国家的法律适用于主权管辖范围内的全部领域,包括领路、领水、领空,以及其他延伸意义上的领域(如驻外使馆、航行或停泊在境外的本国船舶和航空器)。

我国法律规范的空间效力大致有三种情况:(1)在全国范围内生效;(2)在局部区域生效;(3)某些法律、法规不仅在我国领域内有效,而且还可以有域外效力。

4、法律规范对人的效力,是指法律规范适用于哪些人。关于对人的效力,历史上各国法律规定大致有四种:(1)属地主义原则;(2)属人主义原则;(3)保护主义原则;(4)以属地主义为基础,以属人主义、保护主义为补充的折衷主义原则。我国法律规范对人的效力采取折衷主义原则。、法律解释,是指有关国家机关、组织或者公民个人,对法律、法规或法律条文的内容、含义所作的理解和说明。

法律解释一般分为正式解释和非正式解释。正式解释,又称为法定解释、有权解释或官方解释,是指由特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的权限,对有关的法律进行的解释。正式解释根据解释的国家机关的不同,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行政解释。非正式解释,又称为无权解释或非官方解释,是指未经授权的国家机关、社会组织或公民个人对法律规范所作的没有法律效力的解释。非正式解释又分为任意解释和学理解释。

法律解释的方式,通常有语法解释、逻辑解释、系统解释和历史解释。

按照法律解释是严格按照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还是比条文的字面含义有所扩大或缩小,分为字面解释、扩充解释和限制解释。

第十九章 法律关系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掌握的内容有:

1、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产生的,以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特殊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由三个要素组成,即法律关系的主体、法律关系的内容和法律关系的客体。

法律关系具有以下特征:(1)法律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其特殊性表现在:法律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法律关系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法律关系是国家意志和法律关系参加者的意志的统一体。(2)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建立的社会关系。(3)法律关系是主体之间以法律上的权利、义务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2、法律关系除了按照其产生所依据的法律规范分为刑事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行政法律关系以外,还可以按照其他标准进行分类。

按照法律关系主体具体化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一般法律关系和具体法律关系。一般法律关系是根据宪法规定,在国家、社会组织、公民以及其他社会关系主体之间形成的一种法律关系。具体法律关系是指主体双方或一方具体化的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行政法律关系、诉讼法律关系均属于具体法律关系。

具体法律关系根据其主体是单方具体还是双方具体化可以划分为绝对法律关系和相对法律关系。绝对法律关系是有具体的权利主体而没有具体的义务主体的法律关系。相对法律关系是有具体的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的法律关系,是以一个人对一个人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按照法律关系依法的职能的类别分为调整性法律关系和保护性法律关系。调整性法律关系是根据调整性法律规范,在主体的合法行为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法的实现的正常形式。保护性法律关系是根据保护性法律规范,在主体的非法行为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法的实现的非正常形式。

按照主体之间的相互地位分为平权型法律关系和隶属型法律关系。平权型法律关系,其法律关系主体之间地位是完全平等的,相互之间没有隶属关系。隶数型法律关系,其法律关系主体地位是不平等的,相互之间窜在隶属关系,一方必须服从于另一方。、法律关系主体,是指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其中享有权利的一方称为权利人,承担义务的一方称为义务人。

(1)公民和组织要能够成为法律关系的主体,实际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就必须具有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权利能力是法律关系主体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能力或资格。行为能力是指权利主体能够以自己的行为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能力。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因违法而承担法律责任的能力。

(2)在我国,法律关系主体主要有以下几种:公民、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组织、国家。

法律关系内容就是法律关系主体相互之间在法律上的一种权利和义务关系。

(1)法律上的权利是指法律所允许的权利人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而采取的、由其他人的法律义务所保证的行为。法律权利具有以下特点:它以法律的规定为前提;它是以权利人的需要和利益为目的;它是和义务密切联系的;它授予权力人一定范围内的行为自由。

(2)法律上的义务是指法律规定的,义务人按照权利人的要求,为满足权利人的利益,必须作出的行为。它具有以下特点:它是法律规范所规定的,具有法律上的必要性;它是满足权利人的需要和利益的法律手段;它界定了义务人履行义务的范围。

(3)权利和义务是法律关系内容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具有统一性。这种统一性表现为:在法律关系中,权利和义务是互相依存的;在法律关系中,权利和义务是相互联系的;在法律关系中,权利和义务都有严格的法律界限。、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法律关系客体具有以下特点:它必须具有一定的价值;它是法律规范所规定的;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的。

法律关系客体大致分为以下几种: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基本经济、政治和精神文化财富;物质财富;智力成果;人身利益;行为结果。、法律事实是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现象。法律事实基本上分为事件和行为两大类。

事件,又称法律事件,指法律不把一定后果的产生与当事人的意志相联系的客观事实或现象。事件又分为自然事件和人为事件。

行为,指以当事人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法律后果的行为。行为分为合法行为和不合法行为。

第二十章 合法行为、违法行为、法律责任和法律制裁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掌握的内容有:

合法行为是符合法律规范或法律原则要求的,对社会有益至少无害的,从而为法律所保护的行为。

违法行为是个人或单位实施的具有社会危害性、有过错的不合法行为。违法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具有违法性。违法的构成要件有:违法的客体、违法的客观方面、违法的主体、违法的主观方面。违法的种类有:刑事违法、民事违法、行政违法、违宪行为。

狭义的法律责任是指违法者对自己实施的违法行为必须承担的责任。法律责任的种类划分为:(1)刑事责任、民事责任、行政责任、违宪责任;(2)过错主任、无过错责任;(3)财产责任、非财产责任。法律制裁的种类有: 刑事制裁、民事制裁、行政制裁、违宪制裁。

第二十一章 法律监督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掌握以下内容:

1、法律监督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狭义上的法律监督是指有关国家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对法的创制和法的实施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察和督促。广义上的法律监督是指一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对各种法律活动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察和督促。

法律监督包括主体、客体和内容三要素。

(1)法律监督的主体,包括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

(2)法律监督的客体是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的各种法律活动,包括国家机关行使职权的活动,也包括社会组织和公民执法、守法的活动。

(3)法律监督的内容,包括各种法律活动,监督他们是否合法。

2、法律监督按不同的标准进行不同的分类:

(1)根据法律监督的主体,分为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

(2)根据法律监督的来源,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

(3)根据法律监督阶段的不同,分为事前监督、日常监督和事后监督。、国家权利机关的监督,是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对法的创制和实施所进行的监督。国家权利机关的监督主要是对法的创制活动的监督、对执法活动的监督和对司法活动的监督。

4、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就是指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以及行政机关相互之间就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督。在我国目前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主要有一般监督、监察监督和审计监督。

篇3:物流金融法理学分析

物流金融服务是伴随着第三方物流而产生的, 是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创新产品, 也是金融产品的创新。国外物流金融发展已初具规模, 有较为成熟的物流金融发展模式, 还有法律制度作为保障, 而国内物流金融起步较晚, 各种制度也不够完善。

一般认为, 物流金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物流金融侧重于供应链的角度, 它是指物流企业有效整合物流、资金和信息, 调剂资金余缺, 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实现物流价值增值的融资活动。狭义上的物流金融, 指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开发金融产品, 解决发展过程中资金紧缺的活动。这些融资活动除了传统的存款与贷款等方式外, 还包括信托、租赁、抵押、贴现、保险等。物流金融整合了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 提高了供应链的运营效率。

二、物流金融的法律主体

传统的融资活动由商业银行和融资企业组成, 银行发放贷款, 解决了融资企业的资金紧缺。物流金融作为供应链发展的结果, 是第三方物流的服务创新。因此, 物流金融的法律主体除了商业银行和融资企业之外, 还有第三方物流企业。银行和融资企业是贷款的供求双方, 第三方物流企业是二者的协调人。

(一) 第三方物流企业。

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提供运输、仓储和流通加工等物流服务, 也可以为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场所用于质押物的储存、物品监管等。物流企业在开展物流金融的过程中, 通过与金融机构合作, 使融资企业的资金需求得到满足, 也为银行资本解决了投资渠道。物流金融作为一种高价值的增值服务, 也是第三方物流行业在未来的竞争中提升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二) 金融机构。

以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 在物流金融中为融资企业提供充足的资金。银行为了降低金融风险, 需要融资企业提供产品质押。而产品质押, 除了需要特定的场所以外, 还可能涉及到专业的物流技术。要解决质押物的储存、监管等, 商业银行需要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 由物流企业来完成。这样物流企业的服务范围得以延伸, 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物流金融服务。

(三) 融资企业。

融资企业是物流金融的实际需求者, 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它们通过动产质押等各种方式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融资企业受到自身发展规模的限制, 抗风险能力比较差, 迫切需要得到物流融资服务的支持, 以解决资金链短缺的问题。在物流金融服务过程中, 第三方物流企业实际上充当了金融机构和融资企业之间的协调人。

三、物流金融的法律实践

按照金融在供应链中发生的环节和作用, 物流金融可以分为物流结算金融、物流仓单金融、物流授信金融等。在物流结算金融中, 物流企业利用各种服务创新为融资企业提供贷款服务, 主要有代收货款、垫付货款、承兑汇票等业务形式。物流仓单金融主要有仓单质押模式。

(一) 代收货款模式。

它是指物流企业与卖方企业先签订协议, 由物流公司向买方收取现款, 并为金融机构提供运输、仓储等物流服务, 并从中收取一定比例的费用。代收货款模式是物流金融的初级阶段, 它为物流公司直接带来收益, 同时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二) 垫付货款模式。

它是指供应商与买方 (融资企业) 签订买卖合同后, 发送货物到指定的物流仓库。物流企业向供应商签发转移货权的凭证, 同时将货物信息发给银行, 由银行按照货物信息向供应商垫付货款。在买方向银行履行支付义务以后, 银行开具提货单给借款企业并向物流企业发出指令, 融资企业提货, 完成货物所有权的转移。

(三) 仓单质押模式。

它是指融资企业将其拥有所有权的动产送到指定的仓库, 由物流企业对货物进行检验后开具专用仓单, 融资企业对专用仓单作质押背书作为融资担保, 向银行申请贷款。通过仓单质押, 融资企业可以解决融资问题, 可以促进经营发展、提高经济效益。金融机构通过仓单质押业务可以增加放贷机会, 降低贷款的风险, 培养新的利润增长点。物流企业也可以扩展服务内容, 增加收益。在仓单质押的业务流程中, 融资企业与银行之间存在借贷合同关系。银行是资金提供方, 融资企业是资金需求方。物流企业、融资企业和银行三方之间签订《仓储协议》, 确定了货物的质押性质。

(四) 保兑仓模式。

保兑仓模式是仓单质押模式的延伸, 它有四个主体:物流企业、金融机构、生产商和融资企业。四个主体先签署保兑仓业务的合作协议。融资企业先要向银行缴纳一定的保证金, 履行担保义务, 然后银行开出承兑汇票。制造商收到汇票之后, 即可向物流仓库 (保兑仓) 发送货物, 货物到仓库之后转为仓单质押, 物流企业根据银行的指示向买方发货。

保兑仓模式是银行信用的体现, 它能有效地保障生产商回笼资金, 同时为经销商提供融资便利, 解决购货的资金难题。保兑仓业务大大缓解了交易双方的资金压力, 提高了资金周转, 实现了多方共赢。

四、物流金融的法律风险

按照巴塞尔协议, 法律风险是指由于企业外部的法律环境发生变化, 或者由于企业内部的各种活动存在违法或违约行为, 给企业造成一定损失或风险的可能性。

(一) 传统的物流金融风险。

传统的物流活动中, 中小微型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的问题。商业银行作为传统金融的中心, 它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是信用风险。银行的风险源于债务人不能按时还款或者企业破产所造成的损失。

(二) 缺失法律规范导致的风险。

在西方国家, 物流金融所涉及的相关法律法规较为成熟, 几乎所有的物流金融活动都有法律规范作为保障, 使物流金融中的债务关系得到了强有力的保障, 当发生不可预见的意外风险时有可以依据的法律规范。在实施过程中, 完善的法律规范可以减少债务人的负担, 强化债权人权利的实现, 减少了不良欺诈行为。当前, 我国物流产业发展较快, 但是缺少统一的物流立法, 使得物流金融的创新步伐缺少法律规范的保障, 物流金融创新仅局限在经验层面。目前, 业内只有《合同法》和《担保法》的相关条款作为法律依据来解决的商业纠纷。这种外部风险导致物流金融交易的合法性难以得到保证, 交易一方或双方可能因找不到相应的法律保护而遭受损失, 债权人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五、结语

物流金融是金融和第三方物流共同创新的结果。金融机构为了在竞争中获得优势, 不断地进行业务创新, 促使了金融物流的诞生。物流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 也要不断地扩展服务领域, 实行服务创新。这样, 物流与金融的结合促使物流金融产生。物流金融的主体有第三方物流企业、商业银行和融资企业。金融物流可以帮助银行吸引更多的客户, 扩大银行的经营规模, 同时解决了中小微型企业的融资难题, 促进了物流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艳萍.中小企业物流金融实践中的法律问题探究[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4.

[2]王鹏.中国物流法立法问题的分析[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2010.7.

[3]王传松.物流金融研究综述[J].物流科技, 2008.11.

[4]周芳.物流金融业务模式研究综述[J].经营管理者, 2014.7.

篇4:法理学“永恒的洞穴”

案件事实

案件发生在两千多年以后,4299年春末夏初的纽卡斯国。那年5月上旬,该国洞穴探险者协会的维特莫尔等五位成员进入位于联邦中央高原的石灰岩洞探险。但当他们深入洞内时发生了山崩,岩石挡住了石灰岩洞的唯一出口。五位探险者发现受困后就在洞口附近等待救援。由于探险者未按时回家,他们的家属通知探险者协会,一个营救队伍火速赶往出事地点。

由于洞穴地点地处偏远,山崩仍在继续,营救工作的困难大大超出了事前的预计,而在营救过程中的一次山崩更是夺去了十名营救人员的生命。与此同时,洞穴内五位探险者的情况也不容乐观。他们随身所带的食物有限,洞内也没有可以维持生命的动物或植物,探险者很可能会在出口打通前饿死。就在被困的第二十天,营救人员获知探险者随身携带了一个可以收发信息的无线设备。洞外人员迅速通过通讯设施给受困的探险者取得了联络。

当探险者问到还要多久才能获救时,工程师们的回答是至少需要十天。受困者于是向营救人员中的医生描述了各自的身体状况,然后询问医生,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他们是否有可能再活十天。当医生给出否定的回答后,洞内的通讯设备沉寂了。八小时后,通讯恢复,探险者要求再次与医生通话。维特莫尔代表本人以及四位同伴询问,如果吃掉其中一个成员的血肉,能否再活十天。纵然很不情愿,医生还是给予了肯定的答复。维特莫尔又问,通过抓阄决定吃掉他们中的哪一个是否可行。这当然是个医生无法回答的问题。当政府官员和牧师都不愿意回答这一问题时,洞内就没有再传来任何消息。在探险者被困洞穴的第三十二天,营救终获成功。但当营救人员进入洞穴后,人们才得知,就在受困的第二十三天,维特莫尔已经被他的同伴杀掉吃了。

根据四位生还者的证词,在他们吃完随身携带的食物后,是维特莫尔首先提议吃掉一位同伴的血肉来保全其他四位,也是维特莫尔首先提议通过抓阄来决定吃掉谁,因为他身上刚好带了一副骰子。四位生还者本来不同意如此残酷的提议,但在探险者们获得外界的信息后,他们接受了这一建议,并反复讨论了保证抓阄公平性的数学问题,最终选定了一种掷骰子的方法来决定他们的命运。掷骰子的结果把需要牺牲的对象指向维特莫尔,他于是被同伴吃掉了。

四位探险者获救后因营养失调而住院治疗。出院后,四位获救者被指控谋杀维特莫尔。初审法庭经过特别裁决确认上面所述的事实,根据纽卡斯国刑法的规定,法官判定四位被告谋杀维特莫尔的罪名成立,判处绞刑。四位被告向纽卡斯国最高法院提出上诉。

法院意见与判决

纽卡斯国最高法院由五位法官组成,他们分别是特鲁派尼、福斯特、基恩、汉迪和唐丁。现在他们的判决将决定四位被告的命运。

特鲁派尼首席法官在富勒笔下基本上扮演了案情叙述者的角色,这让他所阐释的维持初审原判的理由非常简单。特鲁派尼认为,作为民主国家的法官,他的职责就在于根据法律条文的平常含义来做出自己的判决,而不能在立法机构所制订的法律条文加入自己的价值偏好。刑法规定:“任何故意剥夺他人生命的人都必须被判处死刑。”虽然同情心会促使法官体谅被告当时身处的悲惨境地,但法律条文不允许有任何例外。在做出这一宣判后,特鲁派尼提议通过行政长官的赦免来限制法律在本案中的严苛性。从其简明扼要的判词来看,特鲁派尼显然是法律形式主义和法律实证主义的代言人。

第二位法官福斯特主张推翻初审法院的判决,并为此提出了两项各自独立的理由说明。首先,福斯特认为纽卡斯国的刑法并不适用于这些受困于洞穴绝境中的探险者。根据社会契约理论,自然状态下的人们正是为了在文明社会里的和平共存才成立了政治国家,这一契约也构成了国家法律的强制力基础。但在五位探险者受困于洞穴时,现实的困境决定了他们并非处于“文明社会的状态”,而是处在社会契约论所说的“自然状态”。在这种自然状态下,维特莫尔所提出并经所有人同意的生死协定就构成了他们的社会契约,也是在本案中应该适用的有效法律。“我们各个法律分支……的共同目标都在于促进与改善人们的共存状态,调节共存状态下相互间关系的公正和平等。当人们可以共存的这一前提不复存在,就像案例中极端的情景下,生存只有通过剥夺他人的生命才成为可能时,支撑我们整个法律秩序的基本前提也失去了它的意义和作用。”其次,福斯特承认被告的行为违反了法律的字面含义。但法律的古老谚语就是“一个人可以违反法律的表面规定而不违反法律本身。”任何法律规定都应该根据它的明确目的来获得合理解释。刑事立法的主要目的在于阻止人们犯罪,福斯特运用正当防卫的先例来类推被告人行为的正当性。福斯特的判词集中体现了目的论的解释方法:法官在解释法律时必须考虑法律的合理目的,这与特鲁派尼法官的立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站在特鲁派尼的立场,或许可以说福斯特的法律解释理论可能造成司法僭权。我们看看福斯特是如何回应这一潜在挑战的,“我前面运用的推理绝没影响对实定法的忠诚,尽管它提出了合理忠诚和不合理忠诚的问题。没有任何领导会要一个不能领会言外之意的仆人。再笨的女佣都知道,当她被告知‘削掉汤羹的皮,撇去马铃薯的油脂’时,她的女主人只是口误而已……纠正明显的立法错误和疏漏不会取代立法者的意志,只是使其意志得到实现。”

第三位法官基恩投下了维持初审法院判决的第二票。作为一个法律形式主义者,基恩法官一开始就说:“我不想讨论的问题是关于这些人所作所为的对错善恶。这同样是个无关法院职责的问题,因为法官宣誓适用的是法律,而不是个人的道德观念。”基恩接下来讲道:“本案的所有困难从何而来?那就是未能区分本案的法律问题和道德因素。坦率地说,我的同事不愿意接受法律要求判决被告有罪的事实,我也同样如此。但与我同事不同的是,我尊重我的岗位职责,它要求我在解释和适用联邦法律的时候,把我个人的偏好抛在脑后。”在成功挑战目的解释论后,基思法官提出了民主政治中立法至上的原则。“从这个原则中引申出来的是法院有义务忠实适用制定法,根据法律的平实含义来解释法律,不能参考个人的意愿或正义观念。”在这一基础上,基思法官得出了自己的结论,被告确实“故意剥夺了维特莫尔的生命”。

第四位出场的汉迪法官主张撤销本案初审的有罪判决,这让双方在前四轮的较量中打成了平手。汉迪法官是最高法院内的法律现实主义与实用主义者,汉迪法官就指出,“这是一个实用智慧的问题,它无关乎抽象的理论,而关系到人类的现实。”“政府是一种人类事务,人们不是被报纸上的言词或抽象的理论所统治,而是被其他人所统治。如果统治者理解民众的感情和观念就会带来仁政。但如果统治者缺乏这种理解,民众感受到的只能是暴政。在所有的政府分支中,司法部门最容易失去与普通民众的联系。”那么民众的常识和意志是什么?汉迪提出了主流媒体的一个民意调查,“你认为最高法院应该如何处理洞穴探险者?”大约百分之九十的受访者认为应该宽恕被告或仅给予象征性的处罚。民众的态度显而易见。因为“法庭应该考虑民情”,被告的被控罪名不成立。

鉴于四位法官的表决形成2比2的平手,最后出场的唐丁法官的态度就决定了被告的最终命运。唐丁法官的判词首先把靶子指向福斯特法官:如果说本案应该适用“自然法”,那么我们这些并非处于自然状态的法官又从何处取得了解释自然法的权力的呢?而针对福斯特的目的解释理论,唐丁法官认为法律的目的有时是难以确定的,有时是多重的,目的与目的之间有时也会出现冲突。在批判了福斯特的立场后,唐丁法官或许可以按照法律的文本做出被告有罪的判决。但唐丁还是在最后道出了自己身处的两难困境:一方面无法接受福斯特的意见;另一方面,“当我倾向于维持初审判决,我又显得多么荒谬,这些将被处死的人是以10名英雄的生命为代价换来的。”唐丁法官最终做出最高法院历史上没有先例的裁决:宣布退出对本案的判决。

由于唐丁法官的弃权,最高法院五位法官的立场出现了戏剧性的平局,而这意味着初审法院的判决得到维持。4300年4月2日上午6时,四名被告人被执行死刑。

法理学“永恒的洞穴”

在《洞穴探险者案》一文中,富勒用五位法官的判词给我们勾勒出他那个时代的法哲学图景。构成这幅图景之中轴的是自然法学与实证法学的争论,在文章中则表现为福斯特法官与基恩法官之间的冲突。而在本文中,富勒教授也像基恩法官要求的那样褪去了自己在学术论争中的理论偏好。如果读者事先并不了解富勒教授的学说理论,读完此文后或许仍然无法给富勒教授做出定位。从实体立场上讲,富勒或许更接近文中的福斯特法官,但富勒仍然借用唐丁法官之口说出了自己理论的缺陷所在。本文更为匠心独具的地方在于富勒设计了一个2比2的平局,这一设计让读者们能够更加独立地做出自己的判断。

从《洞穴探险者案》一文发表以后,西方世界的法理学和法律解释理论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促使后世的学者竞相续写富勒教授的案例。1980年,达玛窦教授在《斯坦福法律评论》的论文中将德沃金的权利理论适用至洞穴探险者案。因为富勒笔下的五位法官都是男性白人,埃斯克里奇教授在1993年组织了七位持女权主义或批判种族理论的学者写作了七篇新的法官意见。在《洞穴探险者案》发表半个世纪之时,《哈佛法律评论》邀请六位学者续写了六篇法官意见。有意思的是,六位新法官再次就被告是否有罪的问题打成3比3的平手。这六位作者中不乏中国法学界耳熟能详的人物。芝加哥大学的桑斯坦教授根据自己的类推推理理论做出了被告有罪的判决,而哈佛法学院的德肖维茨教授则以德伯克大法官的名义写作了被告无罪的意见。德肖维茨甚至在判词中假设人类在第三个千禧年的一场宗教战争导致了自然法观念的遗失,从而在自己法律实证主义的立场内根据“法不禁止即自由”的原则做出了被告无罪的宣判。而在香港地区新近出版的《洞穴奇案的十四种判决》一书中,萨伯教授又为本案添设了一个情节:当年的洞穴中还存在着一个与四位被告共谋犯罪的第六人。围绕着对第六人的审判,萨伯教授根据法理学在半个世纪内的新发展撰写了九篇判词。

富勒教授的洞穴探险者案在法理学的历史上挖下了一个“永恒的洞穴”。他在文中探讨了充满分歧的法律和政治哲学问题:从法律解释的理论,法官司法的过程,再到民主体制下的权力分立,如同绘制了一幅关于法理学历史长河的知识地图,虽然这幅地图无法引领我们走出法律的迷宫,但至少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自己法理学中的位置。这篇文章的重要性或许可以用耶鲁法学院教授埃斯克里奇1993年发表的一篇论文标题来表明:《“洞穴探险者案”:20世纪法律解释精要》。

篇5:法理学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2

2008年12月20日 谢祥辉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在我国具有关键性的法律监督形式是(c)

A.民主党派的监督

B.人民群众的监督

C.中国共产党的监督

D.法学家的监督

2.关于违法的正确表述是(b)

A.首先是指思想违法

B.必须是以违反法律为前提

C.一般不需要行为人的故意

D.可能是侵犯了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

3.在法律解释中,从传统的角度,民法法系国家比较趋向于(b)

A.严格解释

B.自由解释

C.历史解释

D.逻辑解释

4.在法律适用中,当出现“合法”与“合理”的矛盾时需要进行(a)

A.实质推理

B.演绎推理

C.归纳推理

D.形式推理

5.在法律解释中,从法律条文的字面意义来说明法律规定的含义的方法,被称为(C)

A.历史解释

B.体系解释

C.文义解释

D.逻辑解释

6.认为法律解释的目标应当是“探求历史上的立法者事实上的意思”的观点被称为(A)

A.法律解释的主观说

B.法律解释的客观说

C.法律解释的主、客观兼容说

D.解释学循环理论

7.被称为“构成法律的最基本细胞”的是(C)

A.法律原则

B.法律概念

C.法律规范

D.规范性法律文件

8.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标准所划分的本国同类法律规范的总称是指(B)

A.法律体系

B.法律部门

C.法律规范

D.法律制度

9.法律的效力来自于它的国家强制力和它的(C)

A.执法机关

B.司法机关

C.合法程序

D.合法权力

10.法律关系属于上层建筑和(B)

A.物质社会关系

B.思想社会关系

C.抽象的权利义务关系

D.现实的权利义务关系

11.被称为“是实现法的作用与目的的条件,是建立法治国家的必要条件”的是(D)

A.法律效果

B.法律实效

C.法的制定

D.法的实施

12.狭义的执法的特点是(B)

A.法的执行不具有主动性和单方性

B.法的执行的主体是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

C.法的执行不需要依照法定程序

D.法的执行不具有国家强制性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上公布的案例在我国(C)

A.具有普遍法律效力

B.是正式的法律渊源

C.是法院审理案件的参考

D.是中国的判例法

14.公法和私法的划分主要存在于(A)

A.大陆法系

B.英美法系

C.社会主义法系

D.海洋法系

15.普通法法系正式的法律渊源是(C)

A.判例法

B.制定法

C.判例和制定法

D.习惯

16.根据我国现行宪法规定,有权公布法律的主体是(A)

A.国家主席

B.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C.全国人大主席团主席

D.国务院总理

17.立法活动是一种(D)

A.创制法律的活动

B.创制和认可法律的活动

C.创制和修改法律的活动

D.产生或变更法律的活动

18.我国科技法律领域的基本性法律是(B)

A.《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

C.《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

D.《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19.垄断时期资本主义法制发展最显著的变化是(B)

A.法的国际化

B.法的社会化

C.法的自由化

D.法的西化

20.道德和法律的区别是(C)

A.法律调整人的内心,道德调整人的外部行为

B.法律具有外界强制力,道德不具有外界强制力

C.道德调整的范围比法律调整的范围广

D.道德比较具体,而法律则比较抽象

21.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C)

A.没有关系

B.具有一致性

C.有联系但也有区别

D.有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

22.人权成为一项国际法原则始于(D)

A.《联合国宪章》

B.《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C.《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

D.《世界人权宣言》

23.我国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坚持把(B)

A.党的领导置于至上地位

B.党的领导、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

C.社会的各项事务纳入人民意志的绝对控制之下

D.制定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置于建设社会法治国家的核心地位

24.董必武认为进一步加强法制的中心环节是(D)

A.有法必依

B.执法必严

C.违法必究

D.依法办事

25.古希腊主张“贤人政治”的思想家是(B)

A.亚里士多德

B.柏拉图

C.苏格拉底

D.芝诺

26.下列关于原始社会习惯与法的区别表述错误的是(B)

A.前者是自发形成,后者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B.前者没有强制力,后者有强制力

C.前者内容广泛,后者内容狭窄

D.前者代表社会全体成员利益,后者代表掌权阶级利益

27.下列关于法的社会作用表述正确的是(C)

A.法维护阶级统治,所以统治阶级个别成员违法可不受制裁

B.法不调整统治者与同盟者之间的关系

C.法有维护阶级统治和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

D.法有指引和评价作用

28.下列关于法在调节正义与利益关系时的评价标准表述正确的是(A.国家优先兼顾个人

B.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C.公平优先兼顾效率

D.个人优先兼顾国家

29.按照行为模式的不同,法律规则可以分为(C)

A.调控性规则与构成性规则

B.强行性规则与任意性规则

C.授权性规则与义务性规则

D.确定性规则与非确定性规则

30.下列不属于中国古代“法”字的含义的是(D)

A.平之如水

B.法,刑也

C.公平

D.保障权利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B)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31.违宪制裁的形式主要有()

A.撤销同宪法相抵触的决定与法律

B.罢免违宪的国家机关领导成员

C.撤销与宪法相抵触的行政法规

D.撤销与宪法相抵触的地方性法规

E.追究制定违宪法规的国家机关的责任

32.法律的空间效力通常适用于该国主权管辖范围所及的全部领域,它们包括()

A.领土、领水及其底土

B.领空

C.本国驻外使馆

D.本国在外的船舶及飞机

E.悬挂本国国旗,但在外国的民房

33.在我国,法与共产党政策的区别表现在(ACDE)

A.两者制定的组织和程序不同

B.两者的思想理论基础不同

C.两者的实施方式不同

D.两者的稳定性和灵活性不同

E.两者的表现形式不同

34.下列选项中属于我国法律渊源的是(BC)

A.传统习俗

B.国际惯例

C.少数民族习惯

D.行业习惯

E.地区习惯

35.法不同于其他上层建筑的基本特征有(ABCD)

A.法是调节人们行为的规范

B.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C.法规定人们的权利、义务和权力

D.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 E.法是调整思想和行为的规范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6.法系

37.法律意识

38.立法技术

39.法律实效

40.法律制裁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41.简要说明法律溯及力在不同法律规范之间存在的情况。

42.简要叙述立法的意义。

43.为什么法离不开国家?

44.简要说明中国法律监督的实质。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5分)

45.(本题15分)试论我国的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如何相互促进。

46.(本题10分)什么是法律责任的归结?试述公正归结原则的含义和要求。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C 2.B 3.B 4.A 5.C 6.A 7.C 8.B 9.C 10.B 11.D 12.B 13.C 14.A 15.C 16.A 17.D 18.B 19.B 20.C 21.C 22.D 23.B 24.D 25.B 26.B 27.C 28.B 29.C 30.D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31.ARCD 32。ABCD 33.ACDE 34.BC 35. ABCD

三、名词解释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6.法系是西方法学坚持的一种法的分类方法,以法的某种共性或近似的历史传统为标准来划分法的类别,凡属于某种共性或传统的法律就构成一个法系。37.法律意识泛指人们对于法律,特别是本国现行法律的思想、观点、心理或态度等等。

38.立法技术是指在整个立法过程中产生和利用的经验、知识和操作技巧。39.指人们实际上按照法律规定的行为模式去行为,法律被人们实际遵守、执行或适用。

40.是指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对违法者依其法律责任而实施的强制性惩罚措施。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41.(1)有关侵权、违约的法律以及刑事法律原则上不溯及既往。(2)在刑事法律方面各国采用“从旧兼从轻”的原则。(3)在某些有关民事权利的法律中,具有溯及力,即“有利”原则。

42.第一,它是国家意志形成和表达的必要途径和方式。第二,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必须利用立法手段,来确认那些有利于自己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第三,立法者利用立法手段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矛盾。第四,立法还有指导未来的预测功能。第五,立法是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前提条件,是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基础性活动。

43.第一,法的制定、认可、变动和实施,离不开国家;第二,法的性质、作用和特点都与国家直接相关联;第三,法的形式和法律制度直接受国家形式的影响。

44.(1)我国法律监督的基础是社会主义民主。(2)法律监督的指导原则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3)法律监督的核心是所有的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通过对国家机关之间权力的合理划分与相互制约,依法对各种行使国家权力的行为和其他活动进行。

五、论述题(25分)45.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在实质上都是一致的。(2)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的相互关系也体现在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社会主义法律的充分实现必然会提高一般公民和国家工作人员的道德水平,反过来,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又必然会促进社会主义法律的实现。(3)执行法律的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司法工作人员,应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法 律在促进道德水平中的巨大作用。如人民法院举行的公开审判和判决,往往可以成为道德教育讲坛或教材。(4)国家工作人员和一般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法律的实施。在法律执行中,一个国家工作人员或司法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道德水平,才能正确理解和执行与社会主义道德相联系的社会主义法律;而——般社会成员必须具有相应的道德水平才能自觉遵守法律,抵制违法行为,实施法律监督。

篇6:法理学期末

1.法律行为的外在方面,包括哪些内容?

答:行动、手段和结果等要素。

2.法律程序对于法律适用有什么作用?

答:①法律程序是约束适用法律者的权力的重要机制②法律程序是进行理性选择的有效措施③法律程序还是法律适用结论的妥当性的前提

3.适用法律来认定和归结法律责任一般应该遵循哪些原则?P194

答:①责任法定原则②责任自负原则③因果联系原则④责任平等原则⑤责任相称原则⑥程序保障原则

4.法律对正义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哪几个方面?P50

答:一方面来说:①分配权利以确立正义②惩罚罪恶以伸张正义③补偿损失以恢复正义。另一方面来说:①正义是法律的基本标准②正义是法律的评价体系③正义也极大地推动着法律的进化

5.法与道德有哪些区别?P81

答:①生成方式上的建构性与非建构性②行为标准上的确定性与模糊性③存在形态上的一元性与多元性④调整方式上的外在侧重与内在关注⑤运作机制上的程序性与非程序性⑥强制方式上的外在强制与内在约束⑦解决方式上的可诉性与不可诉性

6.法律关系主体的种类有哪些?P161

答:①公民(自然人)②机构和组织(法人)③国家

7.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是怎样的?如何理解?P104

答:①假定条件:法律规则中关于适用该规则的条件和情况的部分②行为模式:法律规则中规定人们具体行为之方式或范型的部分③法律后果:法律规则中规定人们在作出符合或者不符合行为模式要求的行为时应承担的结果部分 ※如何理解:①任何一条完整意义的法律规则都是由前述三种要素按一定逻辑关系结合而成的②立法实践中有时出于立法技术的考虑,为了防止法律条文过于烦琐,在表述法律规范的内容时,常常对某种要素加以省略③应当把法律规则与法律条文区别开来

8.当代中国法的正式渊源有哪些?P222

答:①宪法②法律③行政法规与部门规章④军事法规与军事规章⑤地方性法规与地方政府规章⑥民族自治区域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⑦特别行政区的规范性法律文件⑧国际条例与国际惯例

9.法的实效的产生条件是什么?P151

答:①法律自身方面的条件:法的有效性,法的有效性是法的实质产生的前提条件②法的实施主体方面的条件:法的实施主体的因素,尤其是法的实施主体的法律认识水平和法律意识③法律运行的社会环境方面的条件:1)法律制度的整体有效性2)法的实效产生的其他社会条件(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历史文化传统)

10.法的要素包括哪些?P101

答:法律概念、法律规则、法律原则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包括哪些法律部门(当代中国法律体系...)?P117

答:宪法、行政法、民商法、经济法、刑法、社会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环境法、军事法

12.法的效力范围是什么?P217

答:①法的时间效力范围:(法的生效、法的失效、法不溯及既往原则)②法的空间效力范围(全国性法律的空间效力范围、地区性法律的效力范围、国际条约和协定的空间效力范围)③法的对象效力范围④法的事项效力范围

13.法律确认和保障自由的一般方式有哪些?

答:①以权利义务方式设定自由的范围以及实现方式②将责任与自由联络③设置国家权力及正当程序以提供救济

14.法律移植的原因是什么?

答:①社会发展和法的发展的不平衡性②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和根本特征③法制现代化既是社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也是社会现代化的动力,而法的移植是法制现代化的一个过程和途径,因法的移植是法制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的必然需要

15.法律责任的种类有哪些(构成要件)?P193

答:①民事责任②刑事责任③行政责任④违宪责任

16.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是什么?P114

答:①单一标准说: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只有一个,就是调整对象②主辅标准说:主要标准是调整对象,辅要标准是调整方法③多重标准说④主客观标准说

17.从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的角度思考人权的价值有哪些?

答:①是人的利益的度量分界②是人对公共权力的评价的道德标准③是人和人和谐相处的尺度

18.法律行为的内在方面包括哪些内容?

答:①动机②目的③认识能力

19.法的规范作用有哪些?P59

答:①指引作用:法能够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既定的模式,从而引导人们在法所允许的范围内从事社会活动的功能和效用②评价作用:法律作为一种规范,能够衡量、评价人的行为是否合法或有效的功用和效用③预测作用:由于法律的存在,且对人们某种行为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及由此而必然导致的法律后果④教育作用:通过法律的规定和试试,影响人们的思想,培养和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引导人们积极依法行为的功用和效用⑤强制作用:法律能运用国家强制力保障自己得以充分实现的功用和效用。

20.法律的形式推理包括哪三种?

答:①演绎推理②归纳推理③类比推理

21.法的适用的原则有哪些(司法应坚持哪些原则)?

答:①司法法治原则②司法公正原则③司法独立原则

22. 法律责任的一般构成要件有哪几类?

答:①主体:法律责任主体是指违法主体或承担法律责任的主体②过错:主观故意或 过失③违法行为:包括犯罪行为和一般违法行为④损害事实:即受到的损失和伤害的事实,包括人身、财产、精神三方面

四、问答题 1.与其他社会现象相比法有哪些基本特征?P38 答:①法是出自国家和社会的行为规则体系②法是调整人们行为关系的行为规则体系③法是以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的行为规则体系④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体系 2.法在哪些方面对秩序起着维护作用? 答:①维护阶级统治秩序②维护权力运行秩序③维护经济秩序④维护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 3.当代中国主要法的形式有哪些? 答: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法规、行政规章、国际条约、其他法的形式 4.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条件是什么?P331 答:首先,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有完备的法律和系统的法律体系。其次,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具有相对平衡和相互制约的符合社会主义制度需要的权利运行的法律机制。再次,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有一个独立的具有极大权威的司法系统和一支高素质的司法队伍。最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有一个健全的律师制度。5.试述法的定义、本质和特征。P29、P138 答:定义:法是由国家和社会所创造并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体现人们意志、调节人们行为关系的行为规范的综合,它规定社会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并受制于人们的理性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本质:①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②法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社会规范、法是出自国家的社会规范、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法是由国家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特征:同(第一题)试述守法的条件、违法的构成要件和6.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P188、P190、P194 答:守法的条件:①法律能够全面、正确地反映和满足社会的各种需要②良好的法律意识③良好的法律环境。违法的构成要件:①违法的主体条件:拥有自然生命的个体的人②违法的客体要件:指违法行为侵犯的由法律保护的社会关系③违法的主观要件:行为人在行为时主观上的过错④违法的客观要件:违法必须是客观行为,就是人体在其意志支配下的身体状态,包括作为与不作为。归责原则:①责任法定原则②责任自负原则③因果联系原则④责任平等原则⑤责任相称原则⑥程序保障原则 7.试述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主要区别。P299 答:从宏观角度看:①在法律思维方式的特点方面,民法法系属于演绎型思维,而普通法系属于归纳式思维和类比推理。②在法的渊源方面,民法法系中法的正式渊源主要是制定法,而在普通法系的制定法、判例法都是法的正式渊源。③在法律的分类方面,民法法系国家一般都将公法与私法的划分作为法律分类的基础,而普通法系则是以普通法与衡平法为法的基本分类。④在诉讼程序方面,民法法系与教会法程序接近,属于纠问制诉讼,普通法系则采用对抗制诉讼程序。⑤在法典编纂方面,民法法系的主要发展阶段都有代表性的法典,普通法系则不倾向进行系统的法典编纂。8.守法的根据和理由概括起来主要有哪几个方面?P188 答:根据:①法律的权威性②社会压力③服从的习惯④自身利益的需要。理由:①守法是法的要求②守法是人出于契约式的利益和信用的考虑③守法是由于惧怕法的制裁④守法是出于社会压力⑤守法是出于心理上的惯性⑥守法是道德的要求 9.法律应当从哪些方面尊重市场经济的内在法则?P76 答:①确定市场经济基本走向与基本原则②确认和维护各种市场主体的法律地位,规范市场主体微观经济的行为③通过法律培育市场体系,维护市场秩序④运用法律解决保障问题⑤运用法律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矫正市场经济的弊端,引起市场经济良性运行 10.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关系是什么?P164 答: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是法律关系的一个重要的构成要素,没有法律权利和义务,也就不存在法律关系。法律关系就是法律关系主体之间在法律上的一种权利义务关系。①权利与义务相互依存——权利与义务作为构成法律关系的内容要素,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②权利与义务互相独立——权利不能被看做是义务。义务也不能被视为权利,混淆两者的界限,必会导致法律上的错误③权利与义务在一定条件下互为对应:权利意味着对利益的获取与实现,义务意味着对利益的付出与负担,法律确立的不同社会主体,利益的获取或付出的状态,构成了在一定条件下他们相互之间可以自己做出或不做出某一行为或要求他人做出或不做出某一行为。

1、法律原则:指可以作为法律规则的本源性、综合性、稳定性的原理和准则。

2、法律关系:法律规范在调整人的行为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即权利义务关系。

3、违法:违反现行法律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4、法律体系:由若干法律规范及法律制度构成的一个集体,用来描述和分析一定区域内法律规范整体构成的概念。

5、法律权利:法律规范规定的,具体表现或实现于法律关系中的主体以相对自由的作为或不作为获取自身利益的可能性。

6、法律程序:是指人们进行法律行为所必须遵守或履行的法定时间和空间上的步骤与方式。

7、守法:是指各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依照法律的规定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活动。

8、法律义务:是指法律规范所规定的,体现或实现于法律关系中的,主体以相对被动的作为或不作为方式来保障权利主体获得利益的一种责任。

9、法律事实:是由法律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各种事实的总称。

10、法律解释:指的是对实定法规范性含义的阐明。

11、法律:泛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全部法律规范的总和,例如宪法、法律、法规、规章等。特指一国最高立法机关制定或认可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12、法律部门:又称“部门法”,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的一个区域(国家或地区)现行同类法律规范的总和。

13、法律责任:法律规定的因损害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而导致的相关主体所应承担的强制性的不利后果

14、法的效力:即法律的约束力,指人们应当按照法律规定的那样行为,必须服从。通常,法的效力分为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和非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

15、法的价值:是指法这种规范体系(客体)有哪些为人(主体)所重视、珍视的性状、属性和作用。

16、执法:执法主体执行法律的活动,广义上指一切有权主体,包括行政主体、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贯彻、实施法律的活动。狭义上将司法排除在执法之外,仅指行政主体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贯彻、实施法律的活动。

17、法律推理:广义上指的是从含有法律观点的一定论据中推导出法律意义上的主张或结论的思维活动或方法本身。狭义上指的是以法律与事实两个已知的判断为前提,运用有效的方法和规则推导出具有法律意义的结论的一种思维活动或方法。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法理学期末】相关文章:

法理学期末考试答案04-09

法理学课本04-26

法理学教学05-10

法理学教学05-10

法理学论文题目05-01

法理学 论文题目05-01

法理学论文范文05-08

法理学论文提纲11-15

法理学复习参考05-11

法理学研究论文04-15

上一篇:采橘子300字作文下一篇:作文 游诗墙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