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字课堂教学模式

2024-05-04

24字课堂教学模式(精选6篇)

篇1:24字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24字模式”解读

●“24字课堂教学模式”内容:

“阅读感悟、自学检查、合作交流、展示点评、分层训练、拓展延伸”,并以此为总纲,统领“新学课、复习课、训练课、讲评课”等课型的模式创建,分学科、分专题,构建了若干操作性强的教学流程。

●“24字模式”分项解读

“阅读感悟”——即课堂上要留给学生足够的自学新内容的时间,对知识进行整合与建构。这里所谓的新内容是完全可以通过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来解决的,关键是新旧知识对接时的切入点正确与否,所以说在一定意义上不存在“新知识”,只存在知识的转承。通过这一环节,对培养学生运用旧知识、旧经验解决新问题的意识与能力,让学生自己演绎“自学催生自信、自信繁衍成功、成功激活快乐”这样一条路子。

“自学检测”——即用基础知识点组题,检测自学成果。通过组题,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以此为基础去拓展、链接,从而使课堂形散神聚,避免教学内容泛化。

“合作交流”——即在编组相对固定、同组异质的前提下,更多地关注差生,最大化地发挥小组合作的功能。即让优生影响、带动、帮助同组的人,共同去讨论、去思维,共同进步。提升个体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的意识与能力。

“展示”——是课堂上学生“我参与我快乐”的集中体现,只有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中轻松地“说、谈、演、写、吟、唱”,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激情释放、思维扩散、个性张扬。在这里,学生是一个朝气蓬勃的生命体。在这里,学生活动的时空与老师干预的时空达到了有效融合,找到了一个最佳结合点。

“点评”——是教师主导作用的集中体现,是释难、是纠偏、是整合与总结,是在知识的关键点和学生思维的关键处重锤敲打,通过点拨使学生的思维恍然大悟、茅塞顿开,使问题迎刃而解。

“分层训练、拓展延伸”——这着眼于绕开精英教育的误区,完成学生的梯队提升,加强教学与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的联系,改善学生对知识和知识学习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认同。

●该模式要求教师树立如下几种理念:

1、学生主体的理念。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建立在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之上,适应学生的需要,为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提供最佳的学习心态,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并在学习中实现自我调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

A:是要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和学习资源,使所有学生享受公平、平等的教育;

B:是课程内容应该呈现多样性,应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C: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以适应学生不同智力水平、性格、兴趣、思维方式的需求;

D:是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的评价必须公正。面向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通过保证每个人的利益,来保证民族和社会的整体利益,这是教育的最高追求。

3、全面发展的理念 全面发展不是“大一统、齐步走”,是因材施教,实施“分层递进教学”,使每个人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发展、有所提高、有所进步。教师要从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认识特点和特殊教育的需求出发实施教学,既鼓励冒尖,也允许在某些方面暂时落后。针对学生的差异,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提供机会,使所有学生都能成才。

●四种课型设计要领: 以课堂教学24字模式为总纲,“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讲评课”四种课型的设计要领旨在通过设计要领的剖析,引导教师科学地实施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新授课教学模式案例设计要考虑六点:(1)、如何导入(2)、自学提纲(3)、自测题(4)、预估出现的问题(5)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6)、设计分层题组。

2、复习课的“以练代讲”模式案例设计时考虑四点:(1)、复习的是哪一段的知识,这一段知识有几个知识点,几个基本方法,哪些重要哪些次要。(2)、那些基础题能展示这些基本的知识点和方法。(3)、这些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作用是什么?和哪些知识链接较多。(4)、这些知识点和方法在新课程的考试中如何考?

3、习题课“分解任务,小组展示”模式案例设计时应考虑五点:(1)、今天习题课要巩固那些基础知识点和基本方法。(2)、今天习题课要和哪些知识链接,做哪些拓展和延伸。(3)、有几个小组,设计几个题,每个小组的任务如何分配。(4)、每个小组中易出现的问题是什么?如何点评?(5)、用什么方法让小组展示。

4、评讲试卷课“找准问题疑难,题组分解补漏”模式设计时应考虑四点:(1)、测评的是那些章节的知识?(2)、这次测评的共性问题和疑难有几处?具体体现是什么?症结在何处?(3)、根据问题疑难,涉及的题组是什么?(4)、这些题组用什么方法解决,教师如何讲解提炼?

●一节好课的五个标准

1、是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学生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良好的、积极地情感体验,并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而且越来越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2、是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就面而言,对全班同学中的多数学生有效率,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3、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富的课:教师能引导学生及基地深入知识的产生过程之中,经过师生之间真实的情感、智慧、思维的碰撞,使学生在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基础上生成新的知识结构。

4、是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不因公开教学而演练,不因示范教学而作假。

5、是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不求十全十美,只求反思与重建.

篇2:24字课堂教学模式

一、“24字模式”的内容

经过数年的探索实践、兼收并蓄,我们提炼出太谷的24字课堂教学模式,即“自学感悟、自学检测、合作交流、展示点评、分层训练、拓展延伸”,并因此为总纲,统领“新学课、复习课、训练课、讲评课”等课型的模式创建,分学科、分专题,构建了若干操作性强的教学流程。

二、“24字模式”分项解读

“自学感悟”——即课堂上要留给学生足够的自学新内容的时间,对知识进行整合与建构。这里所谓的新内容是完全可以通过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来解决的,关键是新旧知识对接时的切入点正确与否,所以说在一定意义上不存在“新知识”,只存在知识的转承。通过这一环节,培养学生运用旧知识、旧经验解决新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克服其受动性、依赖性,引导其主动性、独立性,真正改变其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己演绎“自学催生自信、自信繁衍成功、成功激活快乐”这样一条路子。

“自学检测”——及用基础知识点组题,检测观察自学成果。通过组题,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以此为基础去拓展、链接,从而使课堂形散神聚,避免教学内容泛化。同时,检测后的施教更能实现以学定教,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更便于教师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实现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

“合作交流”——即在编组相对固定、同组异质的前提下,更多地关注差生,最大化的发挥小组合作的功能。即让优生影响、带动、帮助同组的人,共同去讨论、去思维,共同进步。提升个体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的意识与能力。(大组长分配任务,解决任务,上交任务)

“展示”——是课堂上学生“我参与我快乐”的集中体现,只有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中轻松地“说、谈、演、写、吟、唱”;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激情释放,思维扩散、个性张扬。在这里,学生不再是整齐划

一、举止呆板的木偶,不再是知识的容器,不再是应试的机器、不再是分数的奴隶,而是一个朝气蓬勃的生命体。在这里,学生活动的时空与老师干预的时空达到了有效融合,找到了一个最佳结合点。“点评”——是教师主导作用的集中体现,是释难、是纠偏、是整合与总结。是在知识的关键点和学生思维的关键处重锤敲打,通过点拨使学生的思维恍然大悟、茅塞顿开,使问题的解决通过教师的一点,全盘皆活、迎刃而解。三种点拨:问题点拨,思维点拨,情商点拨 赞美的是过程,是重点,教师讲的是方法,思路,规律,背后的逻辑 “分层训练、拓展延伸”——这着眼于绕开精英教育的误区,完成学生的梯队提升,加强教学与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的联系,改善学生对知识和 知识学习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认同。

三、课堂教学二十四字模式实施的保障措施 1.加强行政推进

(1)把学校“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和实践”纳入教育工作重点和督导评估内容。

(2)把课堂教学研究工作的开展及相关配套机制的形成作为学校内涵发展的主要内容,同时把校长参与课堂教学改革的态度与力度作为考核校长的重要内容。(3)把教师上各类课的记录及课例研究作为其职称评审、任职的重要依据。2.着力理念内化(1)学生主体的理念。

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建立在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之上,适应学生的需要,为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提供最佳学习心态,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并在学习中实现自我调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2)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

一是要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和学习资源,使所有的学生享受公平、平等的教育;二是课程内容应该呈现多样性,应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三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以适应学生不同智力水平、性格、兴趣、思维方式的需求;四是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的评价必须公正。面向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通过保证每个人的利益,来保证民族和社会的整体利益,这是教育的最高追求。(3)全面发展的理念。

全面发展不是“大一统、齐步走”,是因材施教,实施“分层递进教学”,使每个人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发展、有所提高、有所进步。教师要从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认识特点和特殊教育的需求出发实施教学,既鼓励冒尖,也允许在某些方面暂时落后。针对学生的差异,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提供机会,使所有学生都能成才。3.夯实校本教研 学校层面:

(1)抓好四个环节。一是倡导集体备课,养成课前备课(设计教案)、课中备课(调节教案)、课后备课(反思教案)的良好习惯;二是鼓励研究教学案例时踊跃发言,养成“评教学目标、谈教学重点(难点)、看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思改进意见”的良好习惯;三是推行学生、家长、社区参与的听评课制度,养成“开放教研、民主教研、全方位研究教学”的良好习惯;四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外出学习)的办法使教师与校外同行保持经常性的沟通联系,建立信息交流平台,养成“互动学习、自我提高;示范引路、不断提高;专家引领、进一步提高”的良好习惯。(2)采取集智式备课与合作式上课。

我们倡导集智式备课与合作式上课。活动程序为:第一步,课前集体设计教案,从学情出发,优化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第二步,同学科教师在承担不同的教学任务后集体上研究课;第三步,课后同学科教师集体反思教案。这样才有利于教师集中精力研究教学方式的改革,促进了教师素质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同时使学生不仅领略了不同风格的教师风采,而且激发了学习兴趣,由此而生发的激情必然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3)开展“为学”备课的研究。

我们在“为讲”备课向“为学”备课转化过程中的某些过程要有所省略。一是要在感性认识阶段,把握模仿为主的特点要求。二是要在理性认识阶段,通过自己学习中的独立思考和探索,反复实践研究,汲取别人的经验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经验。三是要在实践、探索中形成特色,进入个性化阶段。达到为每个不同水平的学生及时备课。实现当堂备课,现场备课。四是要从科学处理教材到选择教学内容,从过程方法到情感态度价值观,都要表现出多样性、稳定性、独特性与灵活性。

(4)从课例入手,问题课题化。我们的校本教研须从课例入手,经历“问题——设计——行动——总结”这一过程,建立对话交流式的校本研训方式,进一步把教师个体发现和提出的问题转化为教师群体共同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把学生的真实的问题概括、提炼、升华为有价值的课题。推行“发现问题——收集整理——个人选项——个体思考——研究解决——实践完善——总体提升”的问题研究制度。(5)开展“四课活动”

A 优质课。每学期各校须组织一次校评品优课,全校所有教师都参加,每人自选内容,或组内教师同上一个课题,以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B 示范课。学校需定时安排经验比较丰富的有自己特点的教师在校内做新课程的示范课,给其他教师开拓思路,以学习和借鉴,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

C 研究课。教师要有研究意识,学校要鼓励教师从自己教学的多种需要出发,要求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研究专题。以加大研究的深度。

D 汇报课。各校教研室要组织课题评价和验收活动,凡申报验收的教师都要展示一节体现自己专题的课。讲这种课有利于校内教研信息的交流,发挥信息动力的作用。学校通过组织汇报课,在校内烘托改革研究的气氛,使讲课的教师受到鼓舞,听课的教师受到启迪。县际、乡际方面:(1)完善三种模式

“八环节”比较式教研;课堂教学微格研究;“五式”教研。在完善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2)扩大辐射效应

一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立“课堂教学”改革基地校,设立基地校开放日,并适时召开现场会,推广其经验与做法;二是成立名师研究组,举办名师个人教育思想研究会,研究名师的教育思想、专业艺术等,在跟踪解读名师的过程中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3)搭建展示平台

各校要围绕“优质课评选、省、市级教学能手评选、名师新秀评选”,进行赛讲活动,促进教师在“讲、说、评、研、赛”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素质。(4)完善评教评学 为使教师在评教评学的过程中耗时少、效率高,我们须优化传统的评教评学过程。具体程序为:第一步:教师设计——上课研究——反思性说课——集体评课;第二步:集体设计——上研究课——反思性说课——集体评课。其中第二次的集体评课应是开放的,不仅要有同行、校长、专家评,而且要有学生、家长评,这样有利于教师从同行、社会、家长、学生、专业人士等多方面汲取意见,改进课堂教学。这两个循环每学期在同一个教师身上至少往复两次,而且每次的要求呈递升趋势。4.顺势转变角色

(1)教研员为教师成长服务

A 教研员既是组织者和参与者,更是指导者和服务者,要指导精心,服务到位,要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教学研究工作,不断地充实和提高自己,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B 和教师构成一个研究的共同体。在研究活动中,教研员应发挥组织者和参与者的作用,和教师形成和谐教研共同体,帮助和鼓励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得到提高、得到发展。同时要消除教师的依赖心理。(2)教师为学生发展服务

A 教师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克服被动型和盲目性,在实践过程中培养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B 教师要在课堂上俯下身子,走下讲台,走进学生;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花时间去琢磨学生,了解他们对所授内容的兴趣和知识储备,使课堂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5.完善评价体系

(1)明确课堂教学的评价指标:一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二是师生、生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三是学习材料、时间、空间得到充分保障;四是学生形成对知识的真正理解;五是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得到培养;六是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2)加强对教育教学质量的监测。

教育局要定期召集市教学能手以上的骨干教师针对课改试题的命制做专题研讨。从如何考察方法与过程,如何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何检测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加强学科知识间的整合等诸多方面,对试题的命制做深入的研讨,旨在通过考试、监测引导课堂教学。(3)改革常规管理。一是要改变教案检查的方法,重新界定教案的内容由简案、反思、教学日记、阶段评价四部分组成;二是要引入学生甚至是家长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使教师能够聆听来自不同方面的声音,全方位地审视教与学的过程。三是要加大课堂教学在教师评估中的权重,杜绝教师评估唯学生成绩论的做法。

四、比较式教研活动流程

在校本教研这一平台上,我县采用“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让每位教师展示对教材的不同理解,不同的策略选择、不同的资源运用,呈现课堂教学的多样化。这样,既有利于教师的扬长避短,更有利于教师在高起点上发展,“踩在巨人的肩膀上”比较式教研进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在学校与县际两个层面展开。1.学校层面的活动流程为:(1)确定课题。

(2)同学科教师共同研究教材、分析学情及收集资料。

(3)同学科的所有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不同处理完成教学设计。(4)选择两位有差异的教师做课。(5)两位作课教师进行反思性说课。

(6)同学科教师进行互动式研讨,展开比较式反思,本校名师进行引领式发言。(7)同学科教师根据比较式反思与引领式发言修改教案。(8)将相关资料存档备查。

2、县际层面的活动流程为:

(1)在学校申报的基础上,教研室根据工作安排与各校校情确定承担活动的学校,筛选做课教师。

(2)确定课题:原则上随承担活动学校的进度。(3)明确要求:一是所有参加活动的教师(两位作课教师和所有听课教师)都需围绕所确定课题进行教学设计;二是承担活动的学校要做好活动场所及教学设施的准备;三是学科教研员要为作课教师提供活动校的学生情况与资源分析材料。(4)观摩课堂:以片集中的听课教师观摩两位作课教师的课堂教学。

(5)反思性说课:两位作课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不同处理、对教学策略的不同选择、对教学资源的不同选用进行反思性说课。

(6)互动式评课:听课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不同理解,剖析两节课值得学习或需要改进的地方。

(7)总结式提炼:一是从个例到共性,即从两位作课教师课堂上出现的问题生发开来,探索此类问题的解决策略;二是从微观到宏观,即从两节课说起,阐述本学科的教学导向。此环节由学科教研员完成。

(8)承担活动校的作课教师二度反思:该教师谈通过比照式上课和互动式评课后所引发的思考。五、四种课型设计要领

以课堂教学24字模式为总纲,我们积极探索了 “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讲评课”四种课型的设计要领,旨在通过设计要领的剖析,引导教师科学地实施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新授课教学模式案例设计要考虑六点:

(1)如何导入(2)自学提纲(3)自测题(4)预估出现的问题(5)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6)设计分层题组

2.复习课的“以练代讲”模式案例设计时考虑四点:

(1)复习的是哪一段的知识,这一段知识有几个知识点,几个基本方法,哪些重要哪些次要。

(2)哪些基础题能展示这些基本的知识点和方法。

(3)这些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作用是什么?和哪些知识链接较多。(4)这些知识点和方法在新课程的中考中如何考?

3.习题课“分解任务,小组展示”模式案例设计时应考虑五点:(1)今天习题课要巩固哪些基础知识点和基本方法。(2)今天习题课要和哪些知识链接,做哪些拓展和延伸。(3)有几个小组,设计几个题,每个小组的任务如何分配。(4)每个小组中易出现的问题是什么?如何点评?(5)用什么方法让小组展示。

4.评讲试卷课“找准问题疑难,题组分解补漏”模式设计时应考虑四点:(1)测评的是哪些章节的知识?

(2)这次测评的共性问题和疑难有几处?具体体现是什么?症结在何处?(3)根据问题疑难,设计的题组是什么?

(4)这些题组用什么方法解决,教师如何讲解提炼?

六、新课程理念下的听、评课要求

听课、评课是教学研究的有效手段,在当前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大力倡导开展校本教学研究的今天,通过听课、评课研究,改进教学中的问题就显得尤其重要。会不会听课、评课,能不能听好课评好课,怎样去听课、评课,是值得很好研究的。因为它不仅关系到听课的质量,和能否抓好常规教学,更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持续有效地深入开展。为使我县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可持续发展,针对我县实际,特制定新课程下的听、评课要求。1.怎样听课

在新课程的理念倡导下,听课应做到:

(1)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是听好课的前提。新课程改革在不断深入,新的思想、方法、经验不断地涌现,听课者就应该不断地关注和学习有关学科的新的理论、方法和经验等。了解课程改革的新形势、教学要求,获取新的信息、新的知识,思考新的问题,提出新的措施和要求等。从而提高听课的品位,准确地发现教师课堂教学的优缺点,提高听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当前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学要求,做到如下转变:由单纯的知识传授向知识探究转变,树立问题意识;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树立主体意识;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树立训练意识;由“师道尊严”向“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转变,树立情感意识;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树立特色意识;由研究“教师教什么”和“怎样教”向研究“学生学什么”和“怎样学”转变,树立角色转换意识。我们应了解这些新的要求,用新的教学理念去审视课堂教学,在实践中体验,感悟、提高。(2)听课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做到有备无患

首先树立将听课者定位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而不是旁观者的理念,其次是在掌握教学常规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课程标准,尽量了解本学科的教研状态,熟悉新的教学理念和理论;了解上课教师的教学特点,听课班级学生的情况;了解教材编排体系,弄清知识的内在联系,熟知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应在头脑中设计出所教的内容的课堂教学初步方案,粗线条勾勒出大体的教学框架,以便对比优劣、促己深思、善辨、慎取。(3)听课中应从八个方面去关注教师的教

A 课堂教学中确立了怎样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在何时采用何种方式呈现给学生,是否具体、明确。

B 如何引导学生复习回顾,回顾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与新学习的知识有何联系。C 新课如何导入,导入时引导学生参与了哪些活动,设计了哪些问题,是否简洁明了,不多不少。

D 设计了什么样的问题或创设了什么样的情境,引导学生对新课内容和已有知识进行整合。

E 创设了怎样的教学情境,采用了哪些教学手段,情境的创设、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有效、恰当。

F 设计了怎样的问题,安排了怎样的学生活动步骤让学生进行探究,促使学生在探究中生成新的能力和知识结构。G 安排了哪些练习让学生动手练,使所学知识得以迁移巩固。H 授课教师如何对学生活动做出评价。(4)听课要求五个方面去关注学生的学

A 学生是否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B 学生在活动中经常做出怎样的情绪反应。

C 学生在整堂课中是否乐于思考、讨论、争辩、动手操作。D 学生是否乐于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效果如何。E 学生是否经常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

由于教学是一种学习活动,其本质是学而不是教,而且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展开的,因此在关注教与学双边活动时更要关注学生的活动。(5)听课要集中精力,做到认真的思考和分析。

A 教师为什么要这样处理教材,换个角度行不行?好不好?

B 将教学实际与课前预设的方案及以往的经验(听过的优秀课)进行对照、分析,寻找课堂教学中突出的亮点和存在的问题,并依据新课程理念给予评价,即指出优点体现了新课程哪一方面的理念,依据了什么教学原则等,同时对存在问题指出怎样改可能效果更好,依据是什么等。

C 如果是自己来上这节课应该怎样上,进行换位思考。D 如果我是学生,我是否掌握和理解了教学内容。

E 新课程下理念、方法、要求等到底如何体现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并内化为教师自觉的教学行为。

F 这节课是否反映教师正常的教学实际水平,如果没有听课者教师是否也会这样上。(6)听课要做到听、看、记、思有机结合。听课中在教师和学生发言时,就要以听为主,兼顾观察;教师在板书和学生演算时,就应以看为主,兼顾其它;学生在练习时就应以思考为主。听课中的记录应贯穿始终,一般要记板书设计,教师的重点问题和情境设计,学生探讨步骤,师生互动情况,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中的失误等。记录要有重点,要详略得当,对教学设计要简明扼要记录,教学中符合教学规律,有创新、有特色的好的做法或存在地问题和不足等要详细记录,为评课做好充分的准备。2.如何评课

评课即课堂教学评价,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对上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否确立现代教学观,和对其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手段。为此,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要求,完善、促进此项工作。(1)明确评课的目的和意义。

A 评课的目的:一是对课堂教学的优劣做出鉴定。二是对课堂教学成败的原因做出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教学认识。三是对课堂教学的亮点进行交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B 评课的意义:通过评课有利于激励教师加快知识更新,优化教学艺术,有利于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和指导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转变教师教育观念,促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2)努力修正现行评课中存在的八大弊端。一是听后不评,失去了听课的意义;

二是不痛不痒。有些教师评课较随意,别人听后觉得毫无价值;

三是抓不住关键。虽然评起来头头是道,却没有深入关键与实质内容,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四是事无巨细。面面俱到,不分主次;

五是老好人。害怕伤害执教者,就说一些好话,听评双方都没有受益; 六是语无伦次,让人听了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所云;

七是孔中观人。听了一节课就将执教者的水平“打入地狱”,这与评课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 八是追赶时髦。现在流行什么新的教育理论,就赶紧用时髦的话题和理论去套,并没有给与会者和执教者多少收益。(3)明确评课要求 A 要树立健康的评课心理。

为充分发挥评课的作用,真正达到以研促教的目的,评课要注意克服不正确的心理倾向。一要克服“老好人”思想。评课是一种教研活动,不要担心自己的观点不能被授课人接受而得罪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观点。只有在激烈的争辩中,大家才能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教研活动才能深入开展。二要克服从众心理。有的评课者往往顾虑个人的想法稚拙,怕贻笑于众人,就人云亦云,随声附和,唯恐出错。没有让评课发挥应有的作用。其实,所言即使颇有争议,也是观点的不同,没有对错之分。三要克服附和权威心理。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前进,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不断改进,教学模式不断创新,教学手段逐步完善,没有一位教师能自诩为权威。大家存在的差异是学识、经验、能力上的差异,所以没必要为害怕冒犯权威而瞻前顾后,要敢于向经验挑战,打破传统的评价模式。B 评课要把学生的发展作为关键。

教学的本质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一节课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以及学习活动后得到的结果,将是评价课堂教学好与坏、优与劣、成功与失败的关键要素。因此对课堂教学评价的重点,应从授课教师的基本功如何转向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与结果如何。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观察:一看教师处理教材是否想方设法、合理有效地创设情境,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二看学生是否在教师的调动和引导下表现出积极参与探究、主动质疑问难的情景,学习兴趣是否得到充分激发,并产生可持续的学习欲望;三是通过一堂课的学习,学生的思维是否得到激活,学业水平是否得到充分的发展与提高。C 评课要把重点放在“评学”上,坚持评教与评学相结合。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实现具体发展目标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评价要改变传统的以“评教”为重点的现象,把评价的重点转到“评学”上面。评课要把关注点从教师传递知识转到教师是否引导学生有效学习方向上来,从教师过多的统一讲授到教师是否有效适时的指导学生分组学习、讨论和统一答疑、点拨为主要活动形式上来。D 评课要提倡创新,培养个性。正确地评价一堂课,既要体现课堂教学的一般特性,又要提倡创新,鼓励个性化教学。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是新课程标准理念实施的需要,是张扬学生个性的需要,是创造教学艺术魅力的需要。需要的不是拘泥于教参的设计,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做灵活的调整,发挥自身优势,拿出具有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因此,在大力提倡集体备课的今天,在评课中对个性化的有效的教学设计,要大力提倡,充分肯定,鼓励发展。E 评课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课堂教学评价要符合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际,评价的标准是期待实现的目标,但又必须是目前条件下能够达到的,以利于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评课必须从实际课堂出发,从观察到的和感受到的情况出发,不能想当然。既充分肯定成绩,总结经验,也要揭露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F 让家长、学生参与评课。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教学服务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理应是评课的主体之一。让学生参与评课,发表自己对教师一堂课的想法和要求,这对授课教师和其他听课教师都会有启发和帮助。同时,由于家长、学生的参与,评课主体呈现多元化、民主化,对一堂课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地扫描,既有利于增强评课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也有利于家长了解孩子、了解课堂、了解学校。G 评课后要注意反思和总结。

评课后要对所获取的信息(来自于学生、授课者、其他听课者的信息),结合新课程的理念,做进一步的总结和思考,看有什么收获启示,写成心得体会或论文。

篇3:24字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24小时知识工厂 (24HrKF) ,产学研合作模式,六因素互动模型,政策建议

0 引言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互联网+等概念不断涌现,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到数据、信息、知识共享与协同的时代, IT使空间缩小、时间变快。在这种情境下, 产学研合作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协同和竞争并存, 全球化、外包、协同和信息技术的变化使世界越来越小, 有效的全球化的协同不仅是需求, 而且成为可能。文章在全球化的视角下, 提出了跨地区、分布式的业务协同的24小时知识工厂 (24HrkF) 。在该视角下, 通过对可视化、可信、异步与分布式产学研等问题的研究能够构建很好的合作模式。

国外学者对于产学研知识创新合作更多的定位于University-Industry Collaboration和University-Industey Interaction等方面, 一般采用市场调查与实践分析的方法。Segarra、blasco、Josep-Maria Arauzo等学者通过对西班牙4150家创新企业的合作知识创新情况进行市场调查和数据分析后找到企业选择研究机构之间的差异性以及企业和研发机构之间的特殊性, 并且通过这些差异性和特殊性, 发现了影响企业知识创新的关键因素为企业资金在研发和创新过程中所占的权重 (Segarra-Blasco, Josep-Mafia Arauzo, 2008) 。Johan Bruneel、Pablo等学者通过案例分析后发现, 阻碍产学研合作知识创新的主要因素为企业与研发之间的信任度以及合作机制, 他们提出用提高合作伙伴的信任度, 消除障碍因素作为解决办法, 提高创新合作效率, 促进知识创新发展 (Johan Bruneel, Pablo, 2010) 。P.craig Boardman则利用科技决定人力资本的方法, 研究了不同外部环境和不同产业的产学研合作知识创新的不同特征和作用 (P.Craig Boardman, 2009) 。Kazuyuki Motohashi在对一些新兴高科技企业研究后发现, 知识创新合作能显著提高偏技术性企业的生产优秀产品的能力, 而中小型企业更能受益于知识创新合作 (Kazuyuki Motohashi, 2005) 。Lee Y.S在分析大量数据后发现, 知识创新合作形成的动因是企业要更早的在市场获得竞争优势, 需要降低研发成本和开发新的革新技术, 而大学和研究机构则为了获得大量的研究经费, 以及社会影响力和与外部组织的关系 (Lee Y S, 2000) 。Santoro、Gopalakrishnan则发现, 产学研之间在资本, 研发设备, 科技人才之间存在的互补性, 是知识创新合作联盟的成立动力, 并且互相之间的合作默契程度高低则对联盟的选择有着直接影响 (Santoro M, Gopalakrishnan S, 2001) 。Baclia和Gica研究发现, 知识创新合作的外部诱因是外部环境对产学研的影响, 而内部动因则是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需求的自我发展。Dorit Nevoa等人利用Delphi方法分析了知识创新和管理在合作中的定位和应用范围 (Dofit Nevoa, Yolande E Chanb, 2007) ;Mecha EZi等学者则认为知识创新和合作对于企业保持竞争力是极其重要的, 该学者分析了知识合作创新的阻碍因素, 并提出解决办法和建议 (Mecha Ezi I, Desai Mayur S, Richards Thomas C, 2009) 。Massing Peter通过实证研究和分析, 得出个人因素对于企业知识创新的重要性, 为企业“以人为本”的思想提供了佐证, 并提供合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Massingham Peter, Diment Kieren, 2009) 。Mccalman等学者的研究表明, 知识共享就是不断的进行互动, 从而提高个体之间的效率和降低获取创新知识的成本, 从而使主体和个体获得潜在的利益分配 (Maccalman, 2004) 。Daven Pmsak指出创新知识共享就是把知识放进知识市场中, 像商品一样进行交换。Wijnhoven通过模型得出知识创新共享的实质是知识通过一定的信息媒介传递, 而且这个过程是循环的 (Wijnhoven, E, 1998) 。而Eriksson和Dickson在Wijnhoven的基础上通过数据分析提出了知识创新共享模式, 模式表明知识创新共享通常受到外因, 内因和诱因的影响 (Eriksson, I.V.Dickson, G W., 2000) 。除此以外, Dickson等人通过对中国高新产业之间合作的实证研究, 得出合作效率是影响知识创新共享的重要因素。

随着国内知识管理领域相关学者数量的不断增加, 知识创新合作相关的研究发展很快, 国内关于知识创新合作主要集中在合作对象之间的差异性以及执行力差别等方面。一部分学者通过实证建模来研究知识创新与合作。另一部分学者通过研究知识创新合作的作用和功能以及形成的原因研究知识创新合作的现状与问题。如, 基于广东省部分合作创新实践来构建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 (鲁若愚, 张鹏, 张红琪, 2012) 。

1 产学研合作模式选择问题

目前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在已有的研究中有各种形式的模式, 各种模式均有其优点和缺点。但是产学研合作模式选择的问题涉及的因素很多, 有些是关键因素, 有些因素可以忽略, 不同的关键因素的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模式, 产学研模式选择问题可以从知识创造、知识共享和知识转移的维度将产学研模式梳理成三类模式, 在此基础上, 根据不同的情景可进行模式选择。在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选择上, 要根据企业的实际、高校的匹配能力和政府的引导方向选择适合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但总体来说三类模式的共性就是:基于知识管理的, 在全球化视野下的产学研合作共赢与知识共享的创新模式。

1.1 创造知识型的产学研模式

(1) 基于龙头企业的共性问题协同创新模式。

该模式指的是处于同一生产阶段的企业为获取相同的共性技术支持而共同参与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 其中以龙头企业作为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主导者, 各企业共同投资、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研发的重点在于解决对企业的发展和科技实力提高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关键性、前沿性的应用技术。它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企业之间共同出资建立研发机构、共建试验基地、共建培训中心以及共享创新网络等, 可以称之为产业内部横向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另一种是企业之间共同寻求外部技术资源的支持, 具体包括共同委托研究部门进行开发、共同购买技术专利等形式, 即外部横向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企业进行横向创新合作的依据源于共同的技术需求、人才需求以及相同的销售网络和市场对象等。这种由多个企业为主导的横向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 不仅有利于实现企业间技术信息的共享, 减少创新的风险;同时也有利于减轻单个企业创新的负担, 加大创新投入的力度以及促进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合作创新的顺利实施需要特定的契约保障, 主导企业间通过协商, 以协议的形式规定创新要素的投入量、创新过程的支配权以及技术成果的分配形式, 进而保证创新各方价值目标的一致性和创新过程的连贯性。

(2) 基于高校的产业链竞争与安全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

该模式指的是由同一产业链上不同功能部门之间相互结合共同组成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 (专指单一线性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 。各部门以专业优势为依托, 以分工协作为手段, 对创新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进而保证创新链条的完整性。具体来说, 科研机构和高校利用自身人才优势、知识优势、技术优势等进行技术研发;生产企业利用其生产优势、配套设备和资金优势将科研成果投入生产并将其价值转移到产品之中;销售企业利用其庞大的网络系统和灵活的营销手段迅速将产品转化为收益 (有时生产企业与销售企业合二为一) 。创新合作的目的不仅为了使企业在打破现有市场格局、迅速占领市场的应用型高新技术方面有所突破, 同时还有助于创新成果的有效转化, 提高科研部门技术创新的积极性。部门间的合作建立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之上, 其相互之间紧密合作实现了从“构思-研发-生产-销售”的创新全过程。这种模式常常以产权为纽带, 以合同为基础, 其主要形式包括技术转让、专利许可、委托研发以及校企联合办学等具体模式。纵向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不仅充分发挥了产业链上不同部门各自的资源优势, 同时也促进了部门间的紧密联系, 从而推动产学研合作创新的顺利实施。

(3) 集成型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

集成型产学研合作创新指的是集多个特点于一体的网络式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这种网络式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既包括同一产业链上众多部门相互结合形成的网络式组织结构, 也包括由不同产业链的交叉与融合而形成的网络式结构。同一产业链上部门间的合作保证了分工协作的顺利进行以及信息、技术的共享, 实现了产品生产的规模经济;不同产业链的交叉融合扩充了产品间的关联性, 实现了产品生产的范围经济。合作的目的不仅在于能够给企业带来先进的应用技术, 同时也希望在推动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共性技术方面有所突破, 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混合型产学研合作创新实现了一体化下不同要素的聚合和专业化下相同要素的集中。其具体形式包括高新技术开发区、高技术产业集群以及大学科技园等, 其中各部门之间的有效配合是混合型产学研合作创新完成的关键, 同时创新的顺利实施还依赖于政府部门的大力引导和有效协调, 比如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制定相应行业标准以及搭建各种服务平台等。

1.2 共享知识型的产学研模式

知识共享要使知识提供者获得收益。硅谷成功经验是通过建立健全风险投资体系, 缩短科技成果转化周期而实现的。因此, 健全风险投资体系是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关键因素之一。风险投资不仅具有资金效应和体制效应, 而且是化解产学研合作中各种矛盾因素的有效方法。风险投资一般是一种中长期的股权投资, 其关注项目的远期成长性, 是以少数成功的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后的高资本收益为投资目标的, 而其投资对象是传统金融机构不愿涉及的高风险、高投入、高收益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风险投资分解了转化中的各类风险, 降低了风险系数, 增强了企业技术创新的信心。风险投资是一种权益资本, 需要进行权益分配, 参与企业管理, 要求企业规范企业的组织管理和运行机制。风险投资的投入带来的体制效应能够消除产学研合作中因体制差异而引发的障碍;有助于协调产学研合作各方的关系, 消除合作方间的信用危机, 更容易征得产、学研机构的信任, 有助于促进良好共享知识成果的转化。

1.3 知识转移型的产学研模式

“产、学、研”联合型合作转化模式是指在保持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各自拥有原来体制的条件下, 为实现科技成果转化, 利用各自的要素占有上的优势, 分工协作共同实现一项技术创新过程的行为。该模式是相对于“企业”主导型、“大学”主导型、“科研机构”主导型模式来说的, 这种模式更强烈地表现出功能互补的优势, 目前正成为技术创新, 尤其是高新技术领域创新的主流模式。联合型的合作转化模式并非完全是单纯的一校一企的对应关系, 有时是多个大学 (科研院所) 与多家公司之间的合作。如美国的半导体研究公司 (SRC) 就是由IBM、英特尔和惠普等近30家公司和以卡耐基、梅隆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近10所大学共同创立的合作研究机构。“产学研”联合型合作转化模式包括合作开发模式、技术转让模式、共建实体模式、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模式、合作教育模式。

2 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建议

产学研协同知识创新是指各主体之间以知识创新为基础, 通过知识共享, 协作一致的合作关系进行知识创新的过程。在我国, 由于产学研协同知识创新理论研究起步较晚, 产学研协同知识创新的发展并不到位, 还存在一些问题, 要提高协同知识创新的发展, 有以下几方面的建议和改进办法。

2.1 全方位地制定产学研政策法规

在协同知识创新中, 政府起着制定法规和引导作用, 我国政府部门虽然出台了一些政策, 但是在许多细节上还不完善, 比如并没有颁布一部专门针对协同知识创新的细则, 造成各主体之间没有一部专门的政策法规用于解决出现的问题。另外, 知识产权保护不力, 盗版和山寨横行, 严重打击了产学研各主体对于创新的积极性, 阻碍了知识创新的发展。因此, 政府通过加强政策法规制定, 能够在出现问题时有法可依和按章办事, 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 使各主体的利益能够得到最大的保障, 从而对知识创新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在产学研创新政策上, 主要体现在知识管理、金融政策、财政政策和产权政策上, 形成集成化的、一体化联动政策。在国家级的高科技园区和各类协作园区中, 对于产学研要有全球化的视野和国家示范区先进经验的政策借鉴与学习, 真正适合特定情境集成一体化产学研政策。

2.2 全协同地创建知识共享联系机制

在协同知识创新中, 各主体之间应该资源共享, 协调统一。在我国目前阶段, 各主体之间的联系不够, 造成知识共享停滞, 严重阻碍知识创新的发展。加强知识创新联系的方法包括建立全面合作关系, 合作教育等, 通过加强各主体之间的联系, 能够使各主体之间步调一致, 高度统一, 从而使知识和资源共享无阻碍。

在产学研的知识共享联动机制上, 要提供知识共享的平台和联盟机制的建设。同时利用新一代互联网技术, 包括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提供知识共享联系机制。

2.3 全过程地加强知识创新成果管理

知识创新最大的动因就是知识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所产生的效益。产业机构是通过创新成果使产品商业化, 市场化, 从而产生最大的经济利益, 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创新力, 而学研机构进行知识创新, 能够通过知识产权授予, 专利转让等得到经济效益, 从而使知识创新过程能够延续下去。加强对知识创新成果的管理能使各主体之间的利益最大化, 从而提高各主体的参与性和积极性, 使协同知识创新过程能够拥有更多的知识资金和资源, 从而使创新过程加快, 加速知识创新。

在产学研创新成果管理中, 加大成果转化的有力措施, 提高成果转化的风险投资与管理的政策机制, 提供成果转化和中式及创业的机会。

2.4 全视角地推进知识创新专业人才培养

目前, 我国的知识创新人才的培养还停留在教学阶段, 学研机构和企业之间并没有形成一条完善的渠道培养专门的人才, 造成专业人才欠缺, 创新知识不足。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的方法包括共建科研基地, 组建联合实体等, 通过企业委托培养定向人才, 能够加速专业人才的培养。企业和学研机构之间合作开发, 联合研究课题, 从而使知识能够更多的用于共享, 有利于创新的进行。在一个企业中,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 加强知识创新专业人才的培养, 能够使知识更大范围的传播与共享, 资源也能有效统一, 加速知识创新的速度和专业性, 从而使知识创新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产学研中, 创新人才的培养要实现学研机构与企业联合培养的模式, 只有建立社会化的问题导向、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才有可能实现创新人才与地方经济结合, 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服务。

3 产学研政策建议

这些年政府不断的在政策上提供了很好的环境和体制机制, 但是改善的空间有很多。通过分析, 我们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政 (政府) 、产 (产业、企业) 、学 (高校) 、研 (研究机构) 、用 (用户) 、景 (情境) 六因素互动模型”。该模型从6大关键因素简洁的描述了产学研互动的生态系统。该模型可以在24HrKF视角下, 在全球化的范围来协同创新。后面的政策建议也主要针对这些因素来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如图1研究, 基于24HrKF政产学研用景六因素互动模型“政产学研用景”六因素涉及有:政府与行业组织、企业与产业、高等院校、研究所 (既包括独立的研究院所, 也包括企业联盟 (或内部) 的研究机构) 、最终用户、情景 (包括合作文化、中介市场、基础设施、知识分享与转移的机制环境) 六个关键因素。该模型认为核心的三大主体包括: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及政府为主体;而政府的机制、中介机构、金融机构、基础设施知识分享与转移的机制环境等作为情景变量。该模型主要对三大主体、六大因素和互动生态系统来对从事知识创造等合作研究开发、资源共享、成果产业化等创新型活动来实现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社会服务等功能的复杂系统。

该模型的核心思想强调圈内的互动、互生的合作共赢机制, 最后在圈外看到的是一个可持续和有责任的生态系统。

3.1 对政府的政策建议

政府在产业政策制定上要能够防范产业发展的风险, 特别是产业的安全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在科技服务中要构建良好的产学研的互动生态系统, 提供有利于知识共享与知识转移的科技服务政策, 同时价值取向上有利于科技创新和宽容失败的文化。

(1) 政府投入的知识资源和信息资源实现知识共享与互联互通。

政府投入了大量纳税人的钱建立科技资源, 特别是公共的知识库和数据库应该对社会免费共享, 使研究者和企业等能够方便的获取这些资源, 从而进一步的进行知识创造, 并转化为企业产品。

(2) 政府投入从要从硬件与消耗品支出转化为人员与硬件等支出并重。

产学研的重要主体主要还是在人, 只有对人的激励达到一定的界限, 才能够使科技成果创造并且实现产业化。

(3) 政府政策的制定过程需要借助智力库。

产学研的政策制定过程也是比较复杂的过程, 需要很好的数据资料和模拟结果来论证政策的导向, 从而通过国内外、省内外的政策比较, 以模拟的手段和多种论证后形成比较长期的稳定政策。

(4) 政府推动建设成果交易平台和形成不同的战略联盟。

政府在推动产学研的互动发展的过程中, 不断地优化和考核成果交易平台, 不断地促进产业的战略联盟的形成与发展, 同时对产业的发展与安全建立监测系统平台。

3.2 对企业的政策建议

企业在发展中, 要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的价值认可上, 进一步认识科技进步对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的动力, 在科技投入中要提高在销售收入的占比, 不断加大科技投入 (R&D) 。在资本、人力和科技三因素中, 不断的认识和加到科技进步的步伐, 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

(1) 大企业的创新主体与高校的基础研究及应用基础研究结合。

大企业有创新的动力, 并且利用大企业的感知市场的方便性, 不断加大科技投入 (R&D) , 促进科技进步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大企业需要借助高校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实力, 不断进行联盟和合作转化的力度, 为企业不断提供创新的原动力和新知识。

(2) 中小企业的创新需求与高校的基础研究及应用基础研究结合。

中小企业要不断的提出创新需求, 在科技投入中也需要一定的比例来发展基于知识创造的产品, 只有这样企业才有不断发展的科技创新基础。

(3) 小微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主要是对于实际的应用问题需求而提出。

小微企业一般不具备科研能力, 只有极少数的科技型的企业能有较强的能力从事科技进步相关的工作, 大部分小微企业更多的需要提出实际的问题需求, 以利于产学研合作。

3.3 对高校的政策建议

高校在不断加大基础研究的同时, 要对现实问题密切关注, 特别是要深入企业和社会, 收集相关的科学研究问题, 了解现实中的企业与社会的需求, 不断的进行深入的研究, 特别是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真正解决社会和企业密切关注的现实需求与问题。

(1) 科技转化为产学研的发动机。

高校要调研企业的社会和企业密切关注的现实需求与问题有哪些, 如何解决, 需要多产时间和多少经费, 能否与企业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

(2) 进一步完善高校的科技评价机制。

没有高水平的知识创造, 很难有高校的生存空间和价值。知识创造评价体现在多个维度中。既需要高水平的论文、发明专利等, 又需要知识创造变成满足现实需求的产品和政策;既需要理论贡献, 又需要实践的价值;既需要长期的研究价值, 又需要现实中企业和社会问题的应急解决;既需要知识的专利, 又需要知识转移的现实生产力。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但也需要在不同情境下的柔性政策和科技评价机制, 真正体现出高校的价值。

(3) 构建高校开放的科技研究与服务中心。

利用高校、政府和企业各自不同的优势, 构建开放的科技研究中心, 填补产学研中的缝隙。高校要建立共有的各类数据中心和实验研究中心, 对全社会开放, 实现知识的共享和转移。尤其是实现知识库 (包括电子的和纸质的期刊、专利等各类) 在互联网上互通, 因为这是国家和政府的投资, 所以应该供本地研究者免费使用, 促进知识的共享与转移。

4 结论

论文的理论价值是从创造知识、共享知识和转移知识的三种模式中分析了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选择问题;提出了产学研合作创新中需要全方位的制定产学研政策法规、全协同地创建知识共享联系机制、全过程地加强知识创新成果管理和全视角的推进创新专业人才培养;论文通过分析总结, 提出了基于24HrKF政产学研用景六因素互动模型。在该模型的基础上对政府、企业和高校提出了政策建议。

论文的实践价值主要体现在利用24HrKF的全新视角分析产学研问题, 并提出政府、企业和高校的产学研合作的政策建议。

篇4:24城:营销模式创新的领航者

随着互联网、全球化和超竞争,一些传统销售模式已经跟不上21世纪的发展步伐,很多企业由此陷入传统销售模式的泥潭而无法自拔。在数字世界正深刻改变顾客、竞争者和渠道的今天,中国企业迫切需要尝试用新的销售方式来接触、服务并取悦于顾客。

面对全新的“平世界”趋势,上海二十四城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旗下的www.24city.com开创了一种全新的体验式电子商务模式,创造了具有销售分水岭式的营销模式。

开创新销售模式

每一个优秀的企业,都有一种特定的成功营销模式,这种模式使它的战略设想得以顺利实现。实际上,企业要想建立自己独有的、适合的营销模式,一般需要把握以下三个方面:抓住市场趋势、洞察消费特征和找到营销策略。

市场趋势。武器革命是军事革命的前奏,而技术的创新也已经成为21世纪营销变革的核心。因此,驾驭技术以上的企业,其营销模式必然需要顺应,甚至是领跑技术趋势。近年来,互联网技术为传统销售模式带来了一场深刻的革命,因其便利、简单、成本低等特点,构建基于互联网的营销模式,已成为众多企业的共识。事实为证,仅在2007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总成交额就达到了594亿元,与2006年312亿元的总成交额相比,增长了90.4%。毫无疑问,互联网购物进入了“井喷”期。目前,随着大量出口转内销企业的大量增加,这些对国内市场并不熟悉的外销型企业,也往往会首先选择互联网作为尝试,这种趋势也为网络购物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随着互联网视频技术的日渐成熟,视频购物也随之浮出水面。因为有视频对产品立体化的介绍,其直观性、可观性都加强了,也因此赢得了一些消费者的青睐。

消费特征。上述数据也再次证明消费者的购物走向,很多消费者已经习惯“鼠标”生活,网上逛街已经成为“80后”,尤其是“90后”的购物习惯。“90后”都有哪些特征呢?他们更关心自己的感受,以及“自我”的实现程度和被关注程度。所以,他们不免语不惊人誓不休,而实不实现不重要,关键是让所有人知道——我最重要。这种“秀”自己的精神,很适合网络生存——自由。随着“90后”一族的茁壮成长,面对这样庞大的市场需求,如何把他们“秀”自己的习惯转变成财富呢?

营销方向。美国学者派恩二世和吉尔墨认为,经济历史的演变要经历四个阶段: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和体验经济。目前,消费正从服务经济走向体验经济。也就是说,在上个世纪,人们更关注由产品带来的增值服务,而新时代的消费者更关注企业所带来的“体验”。其理想特征是:在这里,消费是一个过程,当过程结束后,体验的记忆将恒久存在。国内越来越热门的休闲农场、游戏产业、娱乐产业、量贩百货店、星巴克等,都证明了体验经济时代的来临。

“有什么武器打什么仗”与“打什么仗造什么武器”,这两句话道出了传统战争与未来战争的明显分野。在营销战中,企业也同样绕不开这样的问题,特别是我们身处日新月异的2l世纪,如何借助新技术找到营销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局部创新,最终形成全新的营销模式,这已经成为企业制胜的关键性战略。

24城总裁赵立新说:“随着网络购物的兴起,视频购物模式将突破过去网络购物产品文字和图片介绍的束缚,形成全新的电子商务模式。”为了推动、完成这个模式,赵立新和他的团队还创造了一个新式武器——购物宝贝。

赵立新是这样解释购物宝贝的:当我们走进商场时看到的导购员,就像我们这样的网络视频购物平台,也需要这样的导购员向顾客解释、促销,这样顾客会有亲切感,这与只看到产品文字和图片的效果差异很大,这些购物宝贝除了利用视频给感兴趣的顾客展示产品款式、功能、特点、用途等信息外,还可以和顾客通过24城的技术平台实现实时的视频沟通,及时解答客户的各种疑问。这样,就形成三个子模式统一的视频购物模式:销售模式是基于互联网平台下的体验营销,渠道模式是通过天罗地网的媒体销售联盟实跳出盒子思考

科特勒提出过一个营销思维——水平营销,科特勒还称其为“跳出盒子的思考”,它要求企业必须跨越原有的产品和市场,通过原创性的理念和产品开发激发出新的市场和利润增长点。实际上,24城就是在视频购物这个产品下,开创、组合了很多新的营销策略,从而期望带来更多的利润源。

聚合宝贝的人脉力量

在24城的网页上,购物宝贝们闪亮在线——她们为观众展示商品,并与观众积极互动,介绍产品有问必答。视频对话还有另一个好处,那就是省去互联网时代大家敲字的辛苦,当然,如果你不愿意让购物宝贝看到自己,也可以选择文字对话。实际上,这里的购物宝贝就是当顾客需要了解某个商品时,会有一个导购员站在镜头前亲切地为你提供服务。

有了购物宝贝,传统的“商家”与“用户”两级模式就转换成了“商家”、“宝贝”和“消费者”这样的三级模式。在这个模式下,商家可以选择一个或无数个“购物宝贝”对自己的产品进行销售,同时“宝贝”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能力挑选合适的“商家”或商品来进行销售,而用户则可以收藏自己喜欢的“购物宝贝”来进行重复购买。这样,就增强了购物的趣味性、主动性、体验性,而且,由于面对面沟通,将使得消费者对虚拟世界的购物环境更加放心。而购物宝贝在秀商品的同时,也秀出了自己,可谓一举两得。因此,这种模式三方受益。

24城CEO王刚说:“购物宝贝只是一个个体,而每个购物宝贝所聚集的人脉关系,则是无穷大的群体。我们试想,每个宝贝都有自己的朋友圈、QQ、MSN等,这些不同的圈子,形成了每个购物宝贝的庞大人脉关系,也就是销售群体。如果再把每个购物宝贝的朋友,甚至朋友的朋友的圈子盘活起来,这些力量是难以想象的。”

实际上,购物宝贝都来自于网民,他们很多人都有一些自己的空闲时间,并对某些产品有很多了解,甚至浓厚的兴趣。这样,购物宝贝可以专职,也可以兼职去做,也不用进货,只要找到喜欢的产品,就可以销售了。由于购物宝贝可以选择自己更合适的时间卖货,买家当然也可以24小时逛街了。

组合传播的超限资源

进行产品传播,一般可以通过三种途径:一是自我搭建平台,二是整合各种资源,三是依附对方平台。按照赵立新的设想,在视频购物传播上,24城要做到多平台组合,从而形成组合聚变。

首先是充分发掘基于购物宝贝的传播平台;二是内部搭建平台,在自己的网站上推荐“人气宝贝”,播放购物宝贝短片等,并积极鼓励、要求购物宝贝开个人博客,进行论坛灌水等;三是与其他网站合作,推荐购物宝贝形象。购物宝贝目前是喜欢秀自己的90后为主体,他们熟悉习惯网络生活,他们往往会主动将自己的照片、日记、心得、形象短片传播到各大论坛,推销自己,形成互动。通过三个方面的传播组合,使购物宝贝之间成为人气明星。这样,24城也得到了品牌的全面提升。

集合销售的网络平台

实际上,互联网就是海洋,里面有无穷的宝藏。对此,24城也有自己的想法。王刚表示:他们目前正在积极与各种网络平台洽谈合作,包括视频网、娱乐网等,合作模式也是多种多样,既可以采取直播购物宝贝短片合作,做24城的推动者,也可以开辟视频购物的专用频道,以租用、承包、合作等模式合作,还可以租用24城的购物宝贝,帮助你销售产品。对于24城来说,模式是多样化的,只要能推动视频购物发展,能提升购物宝贝知名度。

面对未来,赵立新说:“可以整合的平台会更多,随着3G、数字电视等新技术推出,24城还会与这些新技术平台洽谈合作,把视频购物蛋糕做得更大。”

融合娱乐的产品创新

彼得·德鲁克说:“任何企业都有两个基本功能,而且也只有这两个基本功能:营销和创新。”对此,24城还进行了娱乐产品的研发与创新,借助产品创新完成品牌的提升和跨越。比如研发了宝贝拼图、宝贝连连看等游戏,这些游戏的推出,不仅是对购物宝贝这个品牌的传播,也是对24城的品牌推广。

走向未来

从创新力和执行力的角度讲,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

如果企业缺乏人的支持与助推,营销模式就是一句空话。为此,24城构建了一个强大的复合型团队。其团队成员来自不同的行业,有的来自传统销售行业,有的来自互联网行业,有的来自无店铺销售行业。这种人力资源的搭建,不仅打造出了24城独一无二的核心竞争力,更迅速地完成了销售模式的创新和落地——三个月就开始赢利、第一年就创造了超过2000万元的销量奇迹。

篇5:24字教学模式心得体会

24字教学模式心得体会篇1:

这学期,我们学校紧跟课改步伐,实行了学案导学24字教学模式,我虽然是一名低年级教师,实施学案教学有一定难度,但我也尽力在向课改的方向靠拢,尽力尝试着用学案进行导学。现在就我对这次学习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24字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改过去老师单纯的讲,学生被动的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

二、24字教学模式有利于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意识、提高业务水平

教学要求在制定学案之前由各学科备课组长组织组内教师集思广益,在全面把握教材标准和考纲要求的基础上,根据每个人的教学经验,精心制定教学案,把授课的重点、难点、教学思路都集中体现在教学案上,使教学案能集众家之长。同时,这也要求教师们要致力于钻研教材、了解学情,更要致力于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24字教学模式心得体会篇2:

本学期我边学习“24字教学模式”边进行教学实践,从中收获颇丰,也得此以下体会:

一、组建小组的方法特值借鉴。

组建小组的方法特别关注细节。如分组原则:身高搭配,性别搭配,文理搭配,性格搭配。又如分组方法,把全班学生按学习成绩四等分,1号组长:班内排1——12名;2号组长:24——13名;3号组员:25——36名;4号组员:48——37名。还有座位安排:大个对大个,小个对小个,组长坐后组员坐前,等等。这些做法给我的课改提供了具体可行的办法。

二、组织培训这块给我的课改填补了漏洞。

组织培训包括培训组长和培训组员、培训教师。在小组合作中,重点培养小组长的表达、概括、组织等能力。培训教师这块我做的不到位,如开展小组活动抓住5个重点:重点——合作巩固;难点——合作攻关;知识生成点——合作催生;知识易错点——合作辨析;知识易忘点——合作记忆。短小精悍的五点给我的课改带来了生机,学生们的学习热情高涨,急于表达,一改往日那种闭嘴不说、等待“馅饼”的状态。

三、小组管理和小组评价给我的课改添上两臂之力。

一臂:我的班级小组管理,还没有很有序、有条理的做出来,而“24字教学模式”给我提供了鲜活的方法。

一臂:小组评价始终是我头疼的问题,“24字教学模式”的小组评价交给我先进的方法,让孩子们乐于合作、乐于奉献、急于上进,我坐收“渔翁之利”。

四、导学案使用省时、高效

有导学案在手,学生就学有所依,在导学案上能把学生遇到的难点、易混点充分暴露出来,还能促使学生从“不想说、不愿说”到“想说、愿说”的状态发展。

细品“24字教学模式”,这真是课改的精品版,让我足不出户、不花一文就能走在课改的前沿。

24字教学模式心得体会篇3: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实现由知识传授型课堂向知识建构型课堂转变,课堂教学的重心由教师的个人展示向学生的自主学习迁移。“24字教学模式”则是这次课程改革中的指导思想,经过深入学习我对其有了一些粗浅的理解。

一、自学感悟:在课堂上留给学生足够的自学新内容的时间,让学生初步感知学习内容,初步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在这个环节中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因为阅读文学作品时人们会说“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在我们传授学法时尽可能提供更多的学习方法,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让他们把不同的看法、独特的见解都表达出来,从而使每个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鞋匠的儿子》一文时,我问学生打算怎么样学习这一篇课文,结果发现学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来体会,有的则是边读边做批注;写下自己的体会,有的边读边圈、点、写……

当然,对生字的学习则是教师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其自己动手通过查字典、查教辅资料等的方式自主学习完成,然后,通过所学的生字把课文读通,读顺,做到能流利的读课文。

二、自学检测:在学生充分的自学后,教师要根据课标要求,用基础知识组题检测,观察了解学生的自学成果。

我认为此环节是在自学感悟的基础上展开的。检测的目的是为了检查学生自学时是否真的动脑筋,真的感知了课文内容。在这一环节组题时教师可以出一些基础性的题目,同时也要注意学生原有基础和发展水平,其目的是取得教学目标达成与否的反馈信息,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例如教学《古诗两首》时,在学生自学完后,我要求他们做课后第三题,检查后我发现学生自学效果很不错。

三、合作交流: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实行兵教兵,让学不懂的同学有时间发问,让学得好 的同学有知识升华的机会,有共同不懂的准备让老师质疑解难。

此环节的实施过程中我认为小组合作交流要体现“积极互助、同时互动、人人尽责”的原则,合作交流不仅能提高好同学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对于学不懂的同学也能起帮助、促进作用,让其在合作学习中解决不懂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当然,在合作交流中也有解决不了的难题,这时就需要教师在全班和学生一起交流解决。例如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在解决“骆驼的驼峰、脚掌、眼毛在沙漠里有什么作用”这一问题时,我设计四人一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并友情提示:这一问题中有三个小问题,每个小组可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交流。允许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所涉及的课文内容”进行反复朗读、体会……这一过程,保证了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自主的学习时间。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认真真地读书,扎扎实实地训练,仔仔细细地思考,真正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都参与到语言实践中去。

四、展示点评:毕竟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限的,这时就需要教师在课上 抽出不超出10分钟的时间把共性问题予以讲解。

五、分层训练:即教师要根据教材,创造性地编排练习题。

此环节的应用我认为分层训练实际上是对以上四个特色实质性的检验,题型从不同层面检验了课堂学习的效果,同时也对不同水平的学生作出了不同要求。例如教学完《庐山的云雾》一课时,我出了这样三组练习题:A熟读文中四字词,并能用“留恋忘返”造句,B通过上网或查资料总结归纳出描写庐山的词语;C以绘画的形式画一幅自己心中的庐山姿态。

六、拓展延伸 即把所学知识灵活运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或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

拓展延伸性的知识不仅能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而且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做到学好语文、用好语文,两者的结合也开发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以上是我对“24字教学模式”的粗浅理解和在教学中运用的一些事例,还有许多不足,希望大家给予指正!

24字教学模式心得体会篇4:

为全面提高课堂效益,进一步转换目前教师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我镇统一组织了全镇教师学习“24字教学模式”,在这次学习中深有体会。

在上学期我镇推行了山西太谷的教学模式,教师们也都进行了有关内容的学习,但在实施时,都觉得有点困难,有点迷茫,对于“24字教学模式”的某些环节不知怎么做才能达到所要的效果。而在系统地学习了“24字教学模式”操作手册以后,很多问题也都迎刃而解了。比如“24字教学模式”中的合作交流这一环节,老师们普遍不知该如何下手,该如何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这是老师们最头疼的问题。而在这次的学习中,对合作交流进行了细致地分析。在合作交流时,教师应做什么?合作交流中个性问题、共性问题如何解决?如何解决课程紧,教学任务重,而合作交流占用时间长的矛盾?在小组合作交流时,教师应如何处理好组内优生和学困生的关系?教师应教给学生哪些技能?如何调节不利于合作交流的表现?都做出了很详细地分析,为我们搞好课改点燃了一盏明灯。

在没有系统地学习“24字教学模式”操作手册之前,教师们普遍认为数学按这种教学模式,还是比较好上的,而语文和英语就有点困难了。而这本“24字教学模式”操作手册中,也针对这两科举了很好的教学实例,给了我们很好的教学框架。

总之,太谷的这种教学模式给我的课堂教学指引了一条路,它的这种教学理念使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再一次的以一种新的方式受到重视。“自学自悟、自学检测”所体现的都必须是学生主体,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自我的,学生是可选择的,而教师在学生学习中只是一个组织者,在学生学习感到迷茫、困惑、不知所措时,教师引导、组织学生进行探究、解决困惑,使之问题得以解决。当学生能自己或集体完成学习时,教师就应充当好自己的角色:做一个热心的旁观者,千万不能进行干涉。在整个课堂中,只有让学生从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或失败,都是我们在教学中的真正收获。当然,在教学的日常工作中,也应时刻牢记这一点,永远将学生放在学习的第一位。

24字教学模式心得体会篇5:

这学期,我们学校紧跟课改步伐,实行了学案导学24字教学模式,我虽然是一名低年级教师,实施学案教学有一定难度,但我也尽力在向课改的方向靠拢,尽力尝试着用学案进行导学。现在就我对这次学习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24字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改过去老师单纯的讲,学生被动的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

二、24字教学模式有利于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意识、提高业务水平

教学要求在制定学案之前由各学科备课组长组织组内教师集思广益,在全面把握教材标准和考纲要求的基础上,根据每个人的教学经验,精心制定教学案,把授课的重点、难点、教学思路都集中体现在教学案上,使教学案能集众家之长。同时,这也要求教师们要致力于钻研教材、了解学情,更要致力于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三、24字教学模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4字教学模式”的教学将课堂教学中心由“教”转到“学”上来。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他们在课堂上通过讨论、小结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赞扬,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动机,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学生也学会了交流,提高了学生之间合作能力。

四、重视师生课后反思

学生要学会做学后记,就是学生要把对课堂学习的经历,体验进行总结,包括本节课所获得的收获,学到哪些知识、技能,解决了哪些问题,还要哪些问题有待解决,学习方法上有何收获,哪些方面需进一步改进等。同时老师也要写下教学反思日记,就是要把自己完成每一次教学活动后,对实施教学活动的自我感觉记录下来,反思应包括对本节课教学目标,实现程度,教学效果的好坏进行自我评价和原因分析,在教学过程中,哪些问题的讨论还不够深入,有待下一节课或课后继续进行探讨和研究,特别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表现,以便通过沟通交流,提出个别指导方案与补效措施,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的质量。

24字教学模式心得体会篇6:

5月16日下午,我校利用周三业务学习时间,刘校长为我们讲述了赴太谷县参观学习的所见所感,听了真是让我大开眼界.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太谷的24字教学模式——“导入目标,自学质疑,合作交流,展示点评,训练拓展、反思小结”。

日本该学校的课堂预习,做得很扎实,为上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课堂平实,没有大盖帽似的导入,没有华丽的形式,没有激情的演讲。有的只是教师的引,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目标的严格落实。无论是第一环节的温故互查,还是以后环节的设问导读、应用实践、拓展延伸,一直是学生在动,是学生在二人合作小组中完成。这样的小组合作是真真正正的在合作,或校对答案,或交流方法,或帮助后进生,学生的汇报语言流利,声音响亮,归纳总结条理清楚,叙述完整。教师学生角色定位准确,主体和主导恰到好处。教师从从容容,没有一句废话多余的话。一直穿行于学生课桌间,巡视检查学生的情况。学生紧跟学案上的过程,积极探究,或练习,或思考,或动手操作,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动的状态中。学生获得的是实实在在的能力,以前,也听说过“教师是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个性化体验、个性化阅读”;还有什么“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之类的句子,但背会了都不一定清楚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回才真正恍然大悟,原来,这些并不是用来说的,是用来做的。

日本太谷教学法注重的是一个“导”,真正体现了老师的“主导”,学生的“主学”。教师要想引导好学生,就得在备课中下功夫。备课中,问题的设计,教学程序的设计无疑是课堂成功的前提,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老师应该设计出不同的练习,基础差的学生尽量把基础达标和课文内容理解的习题完成,而对于有语感的学生要在完成以上练习的同时,让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感悟,并且把想法同小组内其他同学交流,锻炼他们的说话能力,同时也让小组其他同学学习他的表达方法,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导学规范了课堂教学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有利于因材施教,对于自主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有一定帮助,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但也给我们的管理和教师教学提出了挑战:要不断的学习才能适应新的教学方法,才能驾驭新的课堂。更加理解了张四保主任提出的多与少的关系:教师课上讲得越多,学生学的东西越少;教师备课的时间越多,课下辅导、批改用的时间越少;教师选得题越精,学生得到的思路、方法越多。我的理解是:教师功夫在课外,轻松在课堂。学生轻松在课外,收获在课堂。

总之,日本太谷教学法都做到了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这一点真正体现了课改新要求。借鉴日本太谷教学法,我们以后在教学中也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我觉得,只要学生敢于大胆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我们都应该给予鼓励,毕竟他们己迈出了第一步。“不管对错,只要回答;不管对错,只要胆大”,也许会成为我鼓励孩子们积极参与的一种课堂方式。

篇6:24字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要建设创新型国家,人才是关键;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教育是基础;要提高教育质量,能力是重点,课堂是主阵地。在课改新形势下,我们太谷县实施了24字教学模式,即“阅读感悟、自学检测、合作交流、展示点拨、分层训练、拓展延伸”。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作为太谷县教师的一员,积极践行24字的教学模式,对课改有了新的认识。

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小组的组建是实施24字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组建小组显得尤为重要。小组划分应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原则,即根据学生各自不同的学习成绩、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组成学习能力相当的小组,组内一般以异质为主,使小组成员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和个性化。在小组人数上,我采取了2人一小组,4人一大组的模式。一半以上为小组长,一半以下为小组成员,全班人数的前四分之一为大组长,同时也是2人小组的小组长,这样在每次小组活动中,每个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构建好小组,接下来就是24字模式在课堂中的具体实践了。

一、阅读感悟――即学生在老师的科学倡导和课堂新方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通过阅读思考、分析、质疑等方法和途径来感悟获取新知识。通过这一环节,培养学生运用旧知识、旧经验解决新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克服其被动性、依赖性,引导其主动性、独立性,真正改变其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以新方案为导引,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具体的任务,给学生专门充分的时间去阅读,并自主完成课内自学任务。在此期间,我巡视发现问题,进行个别指导;并在课中备课,及时把学生自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归纳、整理,为展示点拨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自学检测――24字教学模式下的自学检测并不同于一般学习以后的小结检测。它是在学生阅读感悟自主学习教材之后,在没有进行对学、群学、教师点拨之前的一组练习,是能快速找准自主学习中的疑难所在的一种检测。在我的教学工作中,我一般采用判断题、变式题、模仿题进行检测。这些题难度小,教师一般不讲,让四人小组合作完成,小组长检查,教师只需对共性问题进行解决,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

三、合作交流――合作和交流是人的一种需求,“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合作与交流学习方式的一笔财富,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合作交流就是在编组相对固定、同组异质的前提下,更多地关注差生,最大化的发挥小组合作的功能,让优生影响、带动、帮助同组的人,共同去讨论、去思维,去进步。这样既有利于活跃思维,激发灵感,又有助于提高学生倾听、表达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当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如果是个性问题,采用二人小组对学的形式,用“兵教兵”来解决;若是共性问题,小组全部参与,按问题的难易,先组员、后组长、再大组长的发言顺序发言,调动全组人员的积极性,使全组在交流、讨论、思维碰撞的过程中,解决疑难。若小组内解决不了的,则呈现给老师。老师在全班范围内讲解,解决问题。

四、展示点拨――展示是解决学习内驱力的最好手段,是学习成果的最直接展现,是教师进行学情调查的最直接途径。缺少了展示,课堂就会变得“灰冷阴暗”,没有展示的课堂是畸形的课堂,是“死课堂”。我在教学中,注重了展示内容的开放性,主要展示知识、方法、规律,展示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典型题,以及学生出错多、有疑问的题目;注重了展示方式的开放性,以一个学习小组为主,先在组内展示个人的学习成果,再推选代表将个人及小组成果展示给全班,然后其他组补充完善,可采取板演讲解、投影展示、实物演示,还可用演讲、唱歌、朗诵、小品等形式。这样教师由台前走向台后,变讲为导,一改传统独霸讲台的局面;学生由后台走向前台,变听为讲,一改传统“要我学”的被动接受者,成为“我要学”的主动参与者。

展示点拨――点拨是教师主导作用的集中体现,是释难、是纠偏、是整合与总结。是在知识的关键点和学生思维的关键处重锤敲打,通过点拨使学生的思维恍然大悟、茅塞顿开,使问题的解决通过教师的一点,全盘皆活、迎刃而解。我在教学中,是怎样点拨的呢?(1)当小组内交流遇到困难时,及时深入指导;(2)当学生展示不能顺利进行,其余小组也不能很好解答,此时给予引导点拨;(3)学生经过交流展示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给学生做必要的讲解。

五、分层训练――是在学生经过阅读感悟、自学检测、合作交流、展示点拨等环节后,为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的一个环节,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我的具体做法是:分层训练的题目是本节课习题和例题的经典补充、与课本习题、例题不重复;分层训练的题目是根据本节课习题和例题的难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精选得来,它是习题和例题的变式练习。这些习题由四人小组的小组长检查完成,如发现问题个别辅导,“兵教兵”;教师只点拨这一类习题的方法、规律,提升、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六、拓展延伸――要求课堂教师在每节课都要根据知识点的内容,把它拓展延伸到生活实际中,运用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教师要把知识点放到整个知识体系中去思考,要为以后的知识学习做好拓展,打好伏笔。尽量使每节课都能体现出新课不新。

总之,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经济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我们太谷县24字教学模式,正是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为本,解放了学生、发展了教师、改变了学校。通过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判断,鼓励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这种模式不仅能充分体现教师作为教育者的主导地位,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还课堂给学生,还激情给教师。更重要的是,教育者开始将目光由关注成绩转向关注人,关注学生的情感,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

上一篇:大货车运输合同范本下一篇:辩论赛中容易犯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