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2022-07-26

第一篇: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洋思人创立了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为基本结构,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上学生主动参与,发言活跃,大部分作业当堂完成,老师讲得很少,只是对学生的自学进行点拔,指导,释疑。凡学生通过自己学会的内容就大胆地不教,学生的主体地位,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得到充分的体现。

下面我以一节数学课来简单的解释他们的教学模式

1、出示学习目标

时间为1分钟左右。目的是让学生从总体上知道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此环节的意义在于使学生在上课一开始就明确了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向。从而促进了学生在以后的各个环节里主动地围绕目标去探索,追求。

2、出示自学指导,指导学生自学

时间约6分钟左右。他们的自学指导很详细,包含了自学内容,自学的方法以及自学的要求。在这一环节中,每个学生都积极动脑,认真自学,教师巡视,不提示,不说话,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检查学生自学的效果

让中差生尤其是后进生用黑板演示或口答的形式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操作。时间约5-8分钟。这环节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若后进生做对了,说明全班学生都会了,就不要老师再教了。若后进生做错了,引导中等偏上的学生分析,讲清错的原因,引导更正,归纳。这一环节体现了洋思课堂教学“兵”教“兵”的一种有效的“教法”。也起到了相当好的一种效果。

4、当堂训练

布置和督促学生独立完成课堂作业并批改部分学生作业。时间不少于15分钟。其目的是检测每位学生是否都当堂达到了学习目标。作业分必做题、选做题和思考题,力求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吃饱。

第二篇: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课 题 研 究 计 划

李河中心小学数学课题组

一、指导思想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的人才观和教育观发生了很大变化,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向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的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创新型人才。因此,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感受数学的力量;在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研究目标

1、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探索新型的“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理论基础。

2、以《数学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新版教材为载体,探索合作学习的方法和途径,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全面发展学生能力。

3、努力发挥教师的组织指导和参与研究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认知数学,开展合作学习,调动学生的潜能。

三、方法措施

1、组织本组教师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提高认识。

2、认真落实新的教育方法,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积极推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3、以集体备课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途径,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习实效。

4、落实计划,收集资料。

四、阶段性研究内容:

2008年

4、5月:小组合作讨论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的方式与方法。

2008年6月:合作结果整理与归纳。 2008年9月:整理存档。上交镇中心学校。 2008年

10、11月:总结交流,互相提高。 2008年12月 :讨论下一阶段的科研方案。

李河中心小学数学课题组

2008年3月

第三篇: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摘要】:构建有效课堂,重点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合作意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小学数学课堂的一般模式:目标导学——自主探究——点拨升华——变式训练——应用创新。

基于以上的观点,我认为构建有效课堂,重点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合作意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一个载体,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副产品,是水到渠成的结果。因此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课堂的一般模式:目标导学——自主探究——点拨升华——变式训练——应用创新。

一、目标导学

目标导学的目的就是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让学生明白本节课学习的目标。做好目标导学也并非易事。首先是抓住事物的本质,去全伪存真。有的教师的目标导学设计得华丽,情景创设很生动,但过于追求形式的完美,反而使真正的问题不突出,学生被导向了其他的方向,不明白这节课是要做什么。其次是简明扼要,直奔主题,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有的教师导入新课就用去了10分钟,显然这节课的效率不会高。最重要的是目标导学的问题要设计得精妙,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感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矛盾和冲突,急于解决这一问题,又正好是这节课探究的问题。比如在教小数的认识时,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下图是王叔叔车上的汽油表,通过观察你知道王叔叔车上的油箱里还有多少升汽油吗?学生可能会说4升多,比5升少,用什么数能较准确地表达呢?这一问题的提出,学生天性是好奇的,他们一定会想很多办法,他们说不定有奇思妙想。总之目标导学既要简洁,又要切合主题。

二、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就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来完成学习任务,这一环节主要培养学习的学习能力,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教师的重点要放在如何使学生顺利地进行自主地学习。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可进行不同的学法指导:

1、阅读理解:阅读理解这种学习方式在人和一生中占的比例太大,它更多的用于语文等学科,但学习数学不可或缺。我们要结合所学内容的具体特点加以运用。比如在学习乘法的认识时,可以先让学生对教材进行阅读,再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2、迁移尝试:这种学习方法是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类似的新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比如在教学小数的加减法时,教师让学生来解决用10元钱买了如4.25元的白菜,又买了2.6元的萝卜,找回多少钱?先让学习尝试做,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做?引导学生将整数加减法的方法迁移到小数的加减法上来。

3、操作感知:在小学阶段,尤其在低年级,这种学习方式被广泛采用。如数的拆分,通过摆小棒,进行学习。在学习的平面图形立体图形时,要大量采用具体操作去感知,形成空间观念。这种学法要注意不能停留在纯操作的层面,动手操作之后一定要上升到语言描述和归纳概括,使学生的思维经历由具体上升到抽象的过程。

4、比较归纳:通过对大量具体实例的观察,分析,比较,找出规律,进行归纳和概括。比如在学习乘法的运算定律时,先让学习计算一组题,观察它们的结果,发现其中的规律,再尝试用语言来描述。再比如学习商不变的性质时,教师出示10道计算题,当然他们的商都是一样的,让学生算,可能学生算到第三题就可能会停下来,进行思考和判断,后面的题不用一一去计算。从具体的实例中去抽取事物的精华,是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有效途径。

5、整理链接:整理链接主要应用在复习阶段,将所学知识系统化。一方面我们可以让学生自主生成知识树,加深对知识间的联系与比较。另一方面我们可以设计一些一题多解的题,既强调算法的多样化,还要对算法进行优选优化,比如设计一道应用题,可以用一般应用题的方法解,可以用分数应用题解,可以用工程问题解,可以用比例问题解,最终进行算法的比较,可能是用比例问题求解是最优化的算法。 自主学习完全依赖学生去完成学习任务。但教师的作用也不可小视,如果没有教师的精心准备和安排,学生的学习也会是困难的。教师要给学习提供必要的学习材料,设计合理的学习的步骤,提出具体的问题引导学习自主学习,认真组织好小组内的讨论与合作。

三、点拨升华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引领学习进一步地讨论,形成共识,形成结论。这一环节十分重要,尤其要注意纠正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偏差,找到更优化的方法。比如在教学进位加法时,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可能会得到6种以上的方法,教学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筛选出最合理的方法,避免学生今后走弯路。再比如说学生通过自我尝试掌握了小数的加减计算,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用语言来概括计算的方法,并与整数计算的方法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变式训练

如果说“点拨升华”是抓住了概念的内涵,那么变式训练可以通过概念的外延,巩固对概念的理解。

变式练习可以体现知识结构的层次性,由简及难,设置一定的坡度,我们可以从这几方面去设计变式练习:

第一,把握概念内涵,扩展外延,进行概念变式。主要是指保持概念的定义本质而对其实例变化,使学生能更清晰概念的含义,进行有效辨别。比如认识图形时,学习材料可能提供的是位置摆放比较正,便于观察的图形,在练习时就要适当安排一些旋转,移动过和图形。

第二,把握规则的产生式,适当改变情境性变量,进行规则变式。就是保持规则的本质特征,变化它的叙述部分或题型,是规则应用于新情境。如应用题的变式练习。

第三,设置多样化情景,进行认知策略变式。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分析,我们可以在。我们可以在练习中给一些多余的条件,让学生去判断,去取舍。 总之,不同的知识需要不同的变式方法训练,但要点只有一个,那就是本质不变,变化非本质特征,使知识在不同情景下应用,以促进迁移。宗旨也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形成技能。

五、应用创新

应用创新的特征是开放性,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解决生活中的具体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能极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成就感。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布置一些具有开放性的练习,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创新思维来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如小小设计师,当二年级同学学习找规律时教师设计了一个练习,让学习来设计一个手帕的图案;比如看谁的方法最独特;怎样做最简便;谁的方法多。这些问题的提出,有待我们教师用心去设计。

以上是我们对小学数学课堂模式的一些探讨,并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实验,在一次小数的加减法教学试验中,我们按照这一模式进行了教学,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了测试,优秀率达到了89%,全体学生掌握了计算方法。增强了我们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认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潜力的,学生不依靠教师的讲授是完全可以学会的。

一种教学模式的提出,希望对大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由于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的复杂多变,教学模式又不能机械套搬。最终我们还是要回到教育观: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完善,以此作为我们构建有效课堂的行动准则。

第四篇: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模式

【摘要】有效教学,指课堂学习中,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自主获取知识与方法技能的行为或策略。从学生的学习方式来说,主动求学并自主建构是其行为特征。针对自主建构,引导感知发现是有效教学的立足点,设计变式训练是有效教学的突破点,而指导课题小结才是有效教学的生长点。

【关键词】有效教学 感知发现 变式训练 课题小结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04-01

有效教学,指课堂学习中,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自主获取知识与方法技能的行为或策略。[1]从学生的学习方式来说,主动求学并自主建构是其行为特征。从学生的学习效益而言,夯实双基与掌握学习是其目标特征。从教学过程实施而论,环节合理与操作性强是其过程特征。本文针对高中数学教学,就课堂有效教学在行为、目标与过程这三方面的特征,论述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有效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引导感知发现

发现问题,它既是探究性学习的开始,又是学生主动求学的诱因,因此,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是有效教学的必要环节。

学生获取认识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而感性认识的深刻程度取决于对有关具体问题的感知与发现。创设情境,它指教师设计相关的具体问题,以促进学生的感知与发现。如促进学生对“等差数列”问题的感知与发现,教学中就可以设计如下系列问题:

问题1:刘明同学现掌握英语单词量为600个,他决定从明天开始,每天增加掌握单词量16个,请写出刘明同学自今天起以后每天掌握的单词数量。

答案:600,616,632,648,664,680……

问题2:我国银行对存款支付利息按下列公式计算:本利和=本金×(1+利率×存期)。若按活期存入10000元,年利率为0.72%,那么5年内每年的本利和分别为多少?

答案:10072,10144,10216,10288,10360;

问题3:动车以55m/s的速度匀速行驶,进站过程则作减速运动,每秒减速5m/s,从开始减速计时,那么以后每一秒末的速度是多少?

答案:50m/s,45m/s,40m/s,35m/s,30m/s……

问题4:如图1为某月的日历图片,不论从左到右,还是从上到下,或沿对角线看,你能发现什么?

问题5:虚线方框内有9个数字,其中13具有什么特征?(中间数或平均数)若要计算虚线方框内9个数字之和,简捷的算法是什么?(13×9=117)

对前面4个问题,学生能发现各数列中相邻两数之差相等的规律,同时感知这样数列源于生活或与生活密切相关。在问题5中,中间数的特征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尤其是“13×9=117”的简捷算法必然会引发学生的兴趣并诱发学生的探究思考:对于相邻两数之差相等的数列,中间数是否等于数列的平均数?这样的数列之和是否等于平均数乘以数列个数?

通过对上面五个问题的感知或发现学习,学生不仅能认识等差数列中“相邻两数之差相等”这个特征,而且还能初步领悟等差数列求和的方法或思路。显然,这两方面的收获既是等差数列概念形成的感知基础,也是概念知识运用的思维基础。

二、尝试运用――设计变式训练

所谓设计变式训练,它指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依据概念的内涵从不同角度或不同层面来设计相似或相关问题。如对“等差数列”概念的尝试运用,教学中就可以设计如下变式训练问题:

(1)下面数列是等差数列吗?4■,2,-■,-3■,-6.5

(2)下列表格两行中的数据构成等差数列,请在空格中填入适当的数:

(3)等差数列{an}的首项为a,公差为d,等差数列{bn}的首项为b,公差为e,如果cn=an+bn,(n?R1)且c1=4,c2=8,求数列{cn}的通项公式。

在上面变式训练中,问题(1)是等差数列在形式上变化,数列由整数、小数、分数和带分数组成,学生难以迅速判定,只有依据概念验算a5-a4=a4-a3=a3-a2=a2-a1是否成立便知,而验算等式a5-a3=a3-a1=a4-a2则是体现学生对等差数列特征有着本质性的认识。问题(2)是等差数列概念的具体化。对表格第一行数列,如果学生能依据“等差中项”特点来确定a

2、a

4、a5,显然是前面“引导感知发现”教学环节中学生在问题5中感知或发现的收获。对表格第二行数列,它要求学生令a1=3和a4=-13而灵活运用通项公式求公差d.而后分别其它数据。问题3是在等差数列的内涵方面进行扩展,数列{cn}由两个数列的数据之和cn=an+bn所组成,在训练学生演绎求算通项公式的同时,暗示“两个等差数列之和所构成的数列仍为等差数列”。

从上可见,上面的变式训练有助于促进学对等差数列概念知识把握的深刻化并完善化。顺便指出,变式训练设计的优劣,决定着课程学习中知识与技能的夯实程度。

三、掌握学习――指导课题小结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科学完整地概括了认识的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循环往复,它是针对人的终生发展,作为课题学习中的认识,它主要指完成第一个循环。感知发现、概念形成、尝试运用属于认识中的实践、认识、再实践过程,所谓再认识,除了丰富或完善原有认识外,还须使已有的认识条理化与系统化,因为只有条理化与系统化的认识才是便于记忆并能迅速提取运用的巩固性认识,这就是课程学习中常说的掌握学习。

促进学生掌握学习,其有效方式是指导学生开展课题小结。开展课题小结,就是要求学生对课题知识与方法的内涵、内在联系、相关内容等进行要点式的归纳或梳理,形成条理化与系统化的知识建构。

如《等差数列》课题,它就可以小结为以下形式:

数列特征:任意相邻两数之差都相等,an-an-1= d

通项公式:an=a1+(n-1)d

内涵要点:①等差中项(平均数)an=■,适用于数列中的连续三个数据。

②数列特征an-am=an-p-am-p(n>m,m>p),

相关内容:an-n图像类同一次函数图像,d>0,斜率为正值,若d<0,斜率为负值。

显然,如果学生能通过“平均数”内涵归纳出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即Sn=■n(a1+an),那么就意味着课程教学的高效益,这也正是有效教学的功效所在。

顺便指出,对于单元最后课题,不仅要指导学生开展课题小结,而且还要指导学生开展单元小结。关于小结形式,可以是“方框箭头式”,也可以是“表格要点式”,又可以是“符文说明式”(如上面课题小结),还可以是其它形式,全凭学生喜好。

上面三环节教学模式中,它注重“过程与方法”的设计,既突出了学生对课程知识的自主建构,又注重“知识与技能”的落实。针对自主建构,引导感知发现是有效教学的立足点,设计变式训练是有效教学的突破点;而指导课题小结才是有效教学的生长点。

参考文献:

[1]崔允?t 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

第五篇:城中小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阐述

我校有效课堂总体模式为“三步六环”教学模式。“三步”即三个步骤:预习——研习——练习。“六环”即六大环节:明确任务,课前预习;学前检查,以学定教;探讨目标,自主学习;反馈交流,精讲巧拨;当堂练习,积累巩固;反思总结,迁移延伸。

该模式着力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充分发挥教师潜能,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以尽可能少的时间和心力,学到最多的知识,明白更多的事理,培养更强的能力。

一、模式研读: ㈠预习

预习是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准备,是学生进行自学实践的初级阶段。有效预习是高效课堂的重要前提和保证,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接受挑战,激活思维,延伸阅读,感悟生活,亲近文本。我们的课堂只有坚持“预习”先行,才能使学生逐步形成“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的能力。

1、明确任务,课前预习。

对于小学生而言,预习不能完全放手,要根据年级的不同,进行适当的指导,预习任务的布置要定内容、定要求、定方法。布置预习任务时要注意:首先,形式要多样,单一的练习式的预习是不可取的。例如:社会实践、调查访问、查找资料、上网查询等都可以看作预习。预习不等于将资料书上的内容搬到课本上。其次,要让学生弄明白学习本课的目的,特别要让学生注意课后的练习题。因为它们大多都是紧紧围绕课文的主要内容而设计的,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把握课文。

2、学前检查,以学定教。

每节课的开始,利用多种形式的检查,了解判断学生预习的效果,摸清学生知识掌握的不同层次,梳理出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从而科学有效的制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做到真正的“以学定教”。

㈡研习

课堂的主人是学生,看课堂效率不是看教师教的精彩,而是学生学得如何,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应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课堂目标,教的目标是“不教”,要让学生在独立探究中学习,在小组研讨中学习,在师生对话中学习,这一步骤中既要让学生学到知识,也要掌握方法,既要锻炼学生阅读思考能力,也要锻炼学生表达探讨能力,既要会听,也要会讲,核心是学生思维的发展。

3、探讨目标,自主学习。

在课前预习,课始检查的基础上,梳理出本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自己弄懂弄清楚了哪些问题,哪些问题没有弄懂;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哪个地方是重点,哪个地方是难点;哪些问题能自己解决,哪些问题需要同学在小组内或者在课堂上老师帮助自己解决等等。 这样,教师、学生一起来商定本课的学习目标,制定下面学习的具体任务,以及切实可行的操作步骤,然后在课堂上开展二次自学。重点解决学生疑难之处,消除头脑中的疑问,可独立探究,也可小组合作学习,但必须有自己充分的思考时间,避免假合作真抄袭。

4、反馈交流,精讲巧拨。

本环节在二次自学基础上,紧扣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以问题为线索,创设特定的情境,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在分析相关联的知识体系基础上,以一两个问题为突破口,以点带面,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做到“三讲三不讲”: 讲重难点,讲易错、易混、易漏这三点,学生已经学会的不要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

㈢练习

有效练习成就高效课堂。课堂练习是学生在形成新知基础上的巩固过程,是对学生掌握情况的一个重要反馈。课堂上的练习是否能有效的实施和有效达成,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5、当堂练习,巩固积累。

课堂练习,是当堂布置,进行即时课堂练习评价,要求当堂完成。也不应该只是在新授完成以后进行,而应该很自然地融合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去。一般课堂练习时间不少于15分钟,课末集中练习时间10分钟左右。

课堂练习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要使课堂练习做到适度、高效,让学生既掌握知识,又发展能力,就必须 精心设计好每堂课的练习。教师要用好用足练习时间,让学生独立完成课内练习,及时发现学生练习中的问题,个别问题当面辅

导,共性问题集体纠错。

6、拓展延伸,总结反思。

教师组织学生对学习的新知识,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进行灵活应用练习,不仅要设计基础型、技能型等题型,更要注重创新型等题目。教师及时检测、反馈、评价、纠错,不仅促使学生知识内化,而且要拓展升华。有效课堂必须是开放的,发散的。应该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任务走出课堂。

课堂反思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课堂课堂质量,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反思这堂课的学习方法、学习效果。

二、实施要点

1、精心备课。

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备课。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备课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即了解学生的知识底细,明确教学内容的三维目标,掌握重难点内容。

2、回归学生。

学生能发现的问题让自己去发现解决,学生能总结出来的规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应用,学生能提炼概括的概念由学生自己去归纳,学生自己能表达的文本让学生自已去解读体悟,学生能完成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去设计操作,学生能自己决定的作业由学生自己去布置选择。

3、以问题为中心。

课堂教学和作业设计应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能引发问题的情景、说法、事例,以问题为中心组织学习内容,通过问题启动探究、深化探究、反思探究,把问题的解决与新知识的学习紧密结合起来。

4、重视反思。

没有反思,就没有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形成。学生只有不断进行自我反思,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性学习。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对探究过程、探究方法、探究结果等进行及时的反思,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丰富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上一篇:优秀科代表发言稿下一篇:银行零售业务总结